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9:48:42

教育学什么论文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1篇

三段式的“文八股”范式的写作形式是现今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常态格式,这样一种固定化的程式限制了研究者的思路,只能依据问题而分析问题,在写作中所要运用到的概念都是老生常谈,所分析的现象或者数据都是难以具有代表性的,其首要目的在于将现象背后的隐含意义揭示出来给大家看,甚至给其他人一些启示或者指导。赫拉克利特说“一切处于流变之中”;普罗泰戈拉认为相对于不同的观众,所有事物都是真的;高尔吉亚则拒绝承认任何真理的存在。相对于教育学现象,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教育是关于人的实践,而人则是最复杂的对象,教育经验的总结总是达不到确定性的目的的。相对而言,那种容易把握的“文八股”范式正是经验总结的规范范式,初做研究的研究者往往选择依照这样的范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这种范式属于经验论或者经院派学者的表述方式,其目的往往在于陈述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于实践取向。实践取向的教育学论文应当是没有固定格式的,在依照“文八股”格式创作的时候,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者不自觉地就将论文取向进行着主观唯心或者客观唯心的限定。

二、实践取向的含义与表现

1.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源于实践问题现在许多教育学论文的写作,问题来于资料,分析来于推理,对策来于玄思,与教育实践基本没什么关联。或者有的教育学论文中的实践来源于道听途说性质的材料,或者作者主观为了论文最终目的而编造的数据。这些常有的教育学论文写作倾向都偏离了实践问题,都使得其论文的内涵大大削弱。迪尔登在《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中讲到:“教育理论是一种独特努力的产物,这种努力是要去获得教育实践的理智而深沉的理解;这种理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既有课程的,也有制度的;既有经验的,也有评价的。”[1]这里,他主要强调的是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之先,教育学论文不是单纯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展示,而是通过呈现一种合理化的解读来解释其内在含义、揭示教育规律,尽管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有时难免带有主观片面性,但从实践得出来的真知灼见往往能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将教育实践前沿的问题凸显出来,使理论研究也开辟出一方新天地。规范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实践不过是理性主体的身体活动,只是获得感性认识或履行、验证认识之手段,教育实践服从于认识上的理性规则,教育实践的问题也能够通过理性来解决,其认为在教育学论文中应当叙述对实践或者事物整体秩序性或复杂性的认识。这一观点将实践置之于理论之下,最终会使得教育研究固守某些观念而“坐而论道”,学院派的风气并非能够跟得上时代进步,针对教育学这一影响极为深远的学科来说,不能与时俱进,将是自寻死路的一套。

2.深入挖掘实践内涵与理论灵活构建卡尔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中谈道:“显然,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的方式完成的机器人式的行为。相反,教育实践是一种有意识地做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活动常常只能根据缄默的、最多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阐述的思维图式来理解,实践者用这种思维图式来认识他们的经验。从事教育实践总是必须先有一种理论图式,这种理论图式同时又是构成这种实践的要素和理解其他人的教育实践的手段。”[2]他在强调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并且关注理论的动态生成,始终将实践作为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理论创生的时候,将理论也作为实践的一部分,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其生成条件和实际内容,做到常用常新。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也是如此,在论文中呈现什么、归结什么都要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顺,将理论置之于实践之中。现今教育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四种类型,其中理论研究侧重于教育理论的创生,用以指导实践,实验研究侧重于教育事实的发现,行动研究侧重于教育问题的解决,叙事研究侧重的是教育经验或意义的反思和理解。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也有四种主要类型,这四种类型的研究论文内容结构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应当放在首位的,那就是深入挖掘实践内涵与理论灵活构建,实践内涵不仅仅是在于验证教育理论,也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经验,而是要在关注实践的内涵时将作者主体的全部精力用在构建一种强有力的方法论上,这种方法论得之于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其得出后也是用之于实践的。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教育学的概念中所有的因素不应该被视为“给定的”或“既定的”,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3]他的观点很鲜明,我们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一定不能做想当然或应然的判断,一定要实然如此,而且应当在论文中时刻关注动态生成,不能唯上唯师,更不能唯实践是取,要在对实践的把握下更新理论,找寻表达真正的教育意义的实践加以分析和运用,将所有固定化的模式进行怀疑论的处理,并在怀疑的同时不断尝试靠近真正的教育规律。

3.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以服务于实践为目的当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路向是从外在世界返归内在世界,从公共生活返归个人生活,从工具理性返归价值理性。而内在世界、个人生活、价值理性等都需要更加关注“解释和建议”这一更贴近实践的主题。作为教育学研究的主要表达方式的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则要在实际操作中更加将实践摆在突出位置,在论文写作中将认识论方面的知识加以简化,将方法论层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让教育学论文不再被束之高阁而能走入“田间地头”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修订。教育学论文写作应当直面教育改革的问题和困难,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为解决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贡献学理智慧,为提高教育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做出教育学界自身应有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论文直面社会的出发点和应有之义。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理论往往不能直通教育实践,而必须通过某种中介或转化,才能达到指导教育实践的目的。如果将教育学论文表述为两个部分的话,那就是从对实践问题的解释到提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这之间的复杂性也是不容小视的。教育理论更像是传统教育学论文所要表达的结论,教育实践更像是对传统教育学论文的深发。就教育学论文自身的写作而言,也是内在地包含了要调整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要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蕴含着不同层次的四个关系,第一层关系是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教育行政决策实践以及时代的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不仅仅是要关照学校教育实践,而且也要关照教育行政决策实践,同时更要关照时代的教育实践。时代的实践对教育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旧体系被打破,新体系尚未形成,它所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去思考、研究。第二层关系是教育研究内部各种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要面对更宏大的背景,解决更宏大的问题,它在重大理论问题上的突破,不仅会对实践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教育研究群体中会起“领头羊”的作用。第三层关系是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研究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这三者之间既有工作上的分类,也有思维方式、层次上的区别。三者间的知识结构不同,实践行为方式不同,但肯定会围绕教育问题找到相互联系的立足点。作为单独的个人,是“结合”的第四个层次。不同个体可有不同的选择,会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向不同的路径。是注重从实践中提炼,还是注重沉思、梳理、批判,反映出的是不同主体的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要求不同的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4]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理论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研究者习惯用既定的理论程式去说明、“规范”实践。即研究者有了联系实践的意识,也试图使自己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他们是用自己在书斋中构建起来的理论去“框定”实践中形形的行为,让实践的多样性“就范”于抽象的理论。这种做法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理论不仅不能生动地指导实践,而且会形成实践中一系列偏差的行为,并导致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对立。任何理论都具有抽象化、简单化的色彩,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化的,要转化为实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修正、调整、变革,这样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理论,才是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6]

4.关注动态生成,“远离平衡态”实践是变化多端的,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要用怀疑和批判的视角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古典怀疑主义的经典观点之一就是悬置判断,赛克斯都说过,人们或许可以获得真理,但是他们也可能处在错误之中,但是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到底是得到了真理还是处在错误之中,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去确定不明显事情中的真相。将此思想观照于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之中,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做出太多应然的判断,而应当有一种变化着的视野去审视我们做出的建议。建议不是目的,问题也不是目的,如何找到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没有确切的标准来参照作为写作的“圣经”,我们所面对的变化着的教育事实要求我们在审视自己论文内涵的时候,也将自身处在变化之中,要敢于否定和自我否定,不要祈求通过一种好的理论建构来一劳永逸地把握教育规律,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对教育理论中的理论前提、概念术语、命题所作的反思,是在四个依次展开的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对规范性的批判反思;二是对合规则性的批判反思;三是对真实性、可行性或者说合理性的批判反思;四是对有效性的批判反思。[7]这些反思都给我们教育学论文的写作提出了挑战,或者说是机遇,在四种层面的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时,“远离平衡态”,时刻以一种动态生成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论文,审视别人的论文,在这种审视和反思的同时,我们也将探寻到一种属于教育学内在的表达范式。

三、复杂性范式的教育学论文写作

时代的变迁带来教育现象的变迁,也触发着研究问题的新思维,促使研究者从线性思维转化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性思维转化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转化到关系性思维,从静态性思维转化到过程性思维。所有这些夹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复杂性范式的研究,对应来说,应当有一种复杂性范式的教育学论文写作。已有的教育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推演”或“应用”的模式,即从复杂科学所隐含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出发,推演出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警惕,首先,在复杂科学中,许多理论或原理是以自然系统为对象建构起来,是否也适用于教育系统,这是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其次,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推演出的这些特征仅仅是逻辑或理论上的,只具有假设的意义,因而其真理性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就这种研究的结果而言,除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新认识之外,并未增加实质性的知识,推进复杂科学的发展。因此,这种研究仍然是一种单向的“攫取”过程。从这一角度看,直接从教育系统本身出发,通过经验的观察和理论的建构,探索其所内含的深层复杂性,也许是最为重要的策略。唯其如此,才能彰显复杂性研究的主旨。[8]应用于教育学论文写作的复杂性范式,主要应该包括:

1.内源式发展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尤其应当关注教育实践的变迁,教育理论的多元化、教育政策的去中心化、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意识增强等,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教育学论文的写作要挖掘教育学内部的资源,做一种内源式的发展。内源式发展不仅指发现问题要从身边的教育事实出发,而且指理解问题也要带有本土化视野和专业化考量。实践化、本土化、专业化综合考量才能写出一篇符合内源式发展的教育学论文。实践化是指发现和处理教育问题要从教育事实出发,不能想当然或道听途说,更不能纯书本或坐而论道,要将研究思维转向关注教育现实,从事实出发进而运用自身研究优势对教育事实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对解释也要做实践化的处理,使之不生硬、不脱离。本土化是指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要关注人种的、国家的、民族的、地方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引入,切忌“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将外来经验应用于本土教育情境的时候要更有针对性,做到就事论事。专业化是指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引入作为教育事实的解释的时候,更多的要考量教育学本身的特有的规律,哲学等上位学科和心理学等平行学科,以及人类学等复杂学科的知识都可以被广泛地吸收进教育学科,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之来解释教育事实,但在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时候,一定要牢守教育学的学科界限,切忌消解教育学或将之模糊化。

2.多元多层互动在复杂性学科引入教育学的同时,教育学的基础也发生着改变。以前的三大支柱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依然在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中处于指导地位,同时管理学、法学、生态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也广泛介入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不再生硬和单调,视野的开拓带来了论文写作的百花齐放。以前固守某一学科的学者也开始拓展专业领域,新的研究者也在另辟蹊径的找寻创新之路。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的深入和广泛开展,叙事研究的方兴未艾,使得研究者队伍构成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以前的专业研究员和高校教师不再是一统学坛的唯一势力,反而深处教育实践一线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以其亲身体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研究者走出图书馆和资料室去接触最直接的教育对象,触碰最本真的教育规律,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变得丰富多彩,其实用性也将更加卓有成效。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研究主体的多层次、研究对象的多角度使得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考虑的是多层多元互动,写教育学论文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对于教育实践的体悟表达出来。在这种表达之内,我们通过多层多元互动,使得自己的论文的思想深度和观察广度都得以拓展,专业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结合、各专业的教师相互结合,互通有无,查漏补缺,共同呈现给读者更有信度和效度的教育学论文。同一研究者思想内部也要进行自我整合,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对论题进行多角度的阐述,使得论文自身成为一种复杂系统。

3.直面不确定性教育学论文的写作应当使得教育学论文本身成为一种“会学习的系统”。教育学论文是教育研究的一种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直接关系到研究者所要呈现的思维火花,我们关注论文质量是因为论文可以给读者以启发或者引起读者深思,但教育学论文自身不能成为一种接近“死亡”的固定系统,接受质疑和引起争辩是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就将这种不确定性内含在其中,这样才能给自己的论文增添活力。“会学习”的教育学论文要求创作者要呈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具有代表性的论证,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就是要关注论文内在的说服力。但论文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信服或者自圆其说而创作的,一定是为了实践目的而创作的,实践的时效性决定了教育学论文也具有时效性。就此而言,论文的说服力应当在于敢于将论文中得出的结论拿出来接受各方面的检验,内在的信度是需要论文本身关注的,而外在的信度是要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的;内在效度是论文创作者追求的极致,而外在效度则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学论文写作要直面不确定性,论文写作有字数上的终点,但论文内容和结论一定不能随字数而结束。在考量我们的论文影响的时候要将自身的思考和可能遇到的挑战都包含在内,教育学论文不崇尚“一家之言”,要在不确定性的指导下,使得论文能够常看常新。正如我们在下围棋的时候,起手式就要思考全局,而在每一步的对弈中,也要猜测对手思路,安排官子的时候就要为自己留下改进之路,以图后劲。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62-02

一、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作弊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论文全文或大部分网上抄袭,具体表现为直接全部抄袭网上的论文,甚至不加任何修改,或者大部分抄袭网上文章的内容,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二种形式是购买论文,主要是通过网上或者非法中介提供论文,学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换取论文。第三种形式是他人论文,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家人、朋友找到本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老师,来为学生论文。第四种形式是直接拿来型论文,就是学生直接使用本专业以往毕业学生的合格论文,这种形式如果不是同一教师辅导,很难发现。(2)论文选题问题。尽管各省级电大对开放教育不同专业提供了许多论文选题的题目,但是一般多带有指导性,不是论文的直接选题。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表现为大题小作,且题目陈旧,新颖性、创新性较差,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3)学生论文的论述和写作规范问题。学生的论述一般层次不分、语言套话、白话、口号居多,缺乏专业语言的严谨规范,在写作规范上,不能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完成,不会使用引注和文献,甚至不会确定每个问题的名称用语和目录的级别问题等。

2.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的宽口径入学方式,很多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由于在中专没有过论文写作环节训练,本科学生很多选择的是非原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术水平不高。另外,由于开放教育学生一般都是在职学习,学生不愿意拿出更多时间来进行论文设计,还有就是学生对论文设计不重视,认为只要课程学习通过就可以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的设计环节。(2)论文指导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问题,很多指导教师以完成任务获得报酬作为论文指导的出发点,丝毫不考虑指导论文的水平问题。二是论文指导教师本身的水平问题,如有的工作站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专业方向根本就不是指导教师本人的专业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入指导了。三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的问题,指导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不够关注,知识陈旧,很难使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新颖性和创新性。(3)开放教育工作站的问题。有的开放教育工作站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对学生采取迁就心理,甚至放纵学生。

鉴于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如果不加以重视,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还将影响开放教育的质量,影响开放教育的社会声誉和生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

二、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抓好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科研写作训练,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查阅文献,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辅导。在写作辅导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论文,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何撰写论文,论文与总结、调查报告的区别,如何设计论文的结构和论文各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如何查阅文献和使用文献,如何引注,论文设计的格式规范等。在写作辅导中,要以具体的范例向学生进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把好毕业论文开题关,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后,教师要对学生选定的问题进行辅导,通常学生选定问题较大或者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后,就要让学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的文献、研究过程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等。通过论文开题,保证了学生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为学生下一步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3.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全程辅导学生论文设计

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人人网”或QQ的及时交流反馈功能进行辅导和反馈,教师及时辅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指导教师的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要多次提交论文稿,可以有效杜绝学生论文和购买论文作弊现象,而且通过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利用网络平台论文指导交流,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有效应对论文作弊,保证论文质量

如前所述,当前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弊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学生的论文作弊问题,指导教师要通过辅导来防止学生论文作弊,学生的开题题目和论文提纲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还有通过和学生论文就写作过程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论文的把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教师在辅导中提出的问题,则学生很有作弊的可能;再有通过要求学生几次提交论文稿消除了学生和购买论文的现象;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完成的论文进行网上比对。同时由于同一教师对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辅导,学生也无法利用开放教育往届毕业论文拿来作弊。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三、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建议

保证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是一个工作站、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开放教育的问题,在上述措施实施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1.严格指导教师的选定

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应该从各级开放教育工作站附近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选定,建立论文指导教师人才库,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竞争选用机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质量,进而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证。

2.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技术也应运用到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可以由省级电大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网络平台,并为各教学点和工作站提供专用窗口,这样共同实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毕业论文规范标准的制定

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管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规范,并统一标准,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这样从管理上就有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4.三级论文把关制度严格论文淘汰制

为了严格论文的管理和评审,还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论文给出初评成绩后,应再设立一级论文评审组评审,由评审组给出评审成绩。第三级环节为论文答辩,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参加答辩。

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开放教育一直保持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2]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30.

[3]胡留党.浅谈远程教育毕业论文的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2008,(8):66.

[4]杨劲松.在网络环境架构下的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教学与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133-134.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

1.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作弊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论文全文或大部分网上抄袭,具体表现为直接全部抄袭网上的论文。甚至不加任何修改,或者大部分抄袭网上文章的内容,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二种形式是购买论文,主要是通过网上或者非法中介提供论文,学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换取论文。第三种形式是他人论文,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家人、朋友找到本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老师,来为学生论文。

(2)论文选题问题。尽管各省级电大对开放教育不同专业提供了许多论文选题的题目,但是一般多带有指导性,不是论文的直接选题。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表现为大题小作,且题目陈旧,新颖性、创新性较差,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论文的论述和写作规范问题。学生的论述一般层次不分、语言套话、白话、13号居多,缺乏专业语言的严谨规范,在写作规范上,不能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完成,不会使用引注和文献,甚至不会确定每个问题的名称用语和目录的级别问题等。

1.2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的宽口径入学方式,很多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由于在中专没有过论文写作环节训练,本科学生很多选择的是非原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术水平不高。(2)论文指导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丝毫不考虑指导论文的水平问题。二是论文指导教师本身的水平问题,如有的工作站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专业方向根本就不是指导教师本人的专业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入指导了。三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的问题,指导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不够关注,知识陈旧,很难使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新颖性和创新性。(3)开放教育工作站的问题。有的开放教育工作站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对学生采取迁就心理,甚至放纵学生。鉴于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

2.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

2.1抓好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科研写作训练,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查阅文献,因此,万方数据必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辅导。在写作辅导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论文,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何撰写论文.论文与总结、调查报告的区别,如何设计论文的结构和论文各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如何查阅文献和使用文献,如何引注,论文设计的格式规范等。在写作辅导中,要以具体的范例向学生进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2把好毕业论文开题关,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后,教师要对学生选定的问题进行辅导,通常学生选定问题较大或者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后,就要让学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的文献、研究过程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等。通过论文开题,保证了学生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为学生下一步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2.3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全程辅导学生论文设计

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人人网”或QQ的及时交流反馈功能进行辅导和反馈,教师及时辅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指导教师的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要多次提交论文稿,可以有效杜绝学生论文和购买论文作弊现象,而且通过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利用网络平台论文指导交流,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4有效应对论文作弊,保证论文质量

如前所述,当前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弊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学生的论文作弊问题,指导教师要通过辅导来防止学生论文作弊,学生的开题题目和论文提纲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还有通过和学生论文就写作过程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论文的把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教师在辅导中提出的问题,则学生很有作弊的可能。

3.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建议保证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是一个工作站、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开放教育的问题,在上述措施实施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3.1严格指导教师的选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应该从各级开放教育工作站附近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选定,建立论文指导教师人才库,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竞争选用机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质量,进而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证。

3.2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技术也应运用到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可以由省级电大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网络平台,并为各教学点和工作站提供专用窗口,这样共同实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3毕业论文规范标准的制定

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管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规范,并统一标准,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这样从管理上就有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3.4三级论文把关制度严格论文淘汰制

为了严格论文的管理和评审,还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论文给出初评成绩后,应再设立一级论文评审组评审,由评审组给出评审成绩。第三级环节为论文答辩,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参加答辩。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开放教育一直保持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2]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30.

[3]胡留党.浅谈远程教育毕业论文的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2008,(8):66.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学会

一、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选配好秘书长是关键的关键

基层学校教育学会工作不好干,特别是学会秘书长这一职务更不容易当,一是秘书长没实权,二是手中没有自主支配的所谓经费,三是好汉不愿意干、懒汉干不了。学会组织机构里的教育学会会长其实也只是挂名,实际上还是秘书长主持工作。要想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学会秘书长最为关键,要具有极强的自我认知能力,看得起教育学会这摊工作,学会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应具备与学校其他科室配合的技巧。我在一开始接手教育学会秘书长时就给自己制定了岗位职责:制定学会年度工作计划,提交理事会审核通过后具体组织实施;总结年度工作,向常务理事会及上级教育学会报告年度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落实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决议,并报告执行情况;提出学会自身建设的意见、方案和措施,提交理事会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学会深化改革与实现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热情,在秘书长的倡议下,我们先后出台了《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科研课题管理与评价条例》等,对在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学校教育学会一系列重视教研、科研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自觉学习教育理论,以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蔚然成风,校教育学会被桦甸市教育学会评为“学会建设先进校”“科研工作单项奖”。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必须牢记“有为才有位”

尽管教育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但要想发挥好作用,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会员的信赖,学会秘书长的工作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秘书长要时刻要牢记“有为才有位”!

为了提高自身工作素质,我平时注重学习兄弟学校学会的工作经验,经常与先进基层学会秘书长切磋,取长补短;案头书《教育学会管理》经常研读、体会,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学会工作过程中;同时虚心向上级教育学会请教,自觉提高自身学会工作综合素质。多年来,我自费订阅《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青年教师》《新教育》《教育管理》等十几种报章杂志,在自己得到“充电”的同时,还将报刊推荐给本校的会员教师传阅;比较前沿的教育成果或信息,通过自编的《教育信息》发放给会员教师,达到服务会员、开阔视野、资源共享,提升会员教师的工作水平。

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实施,一次性的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获得新的知识,其中,参加学历学习及读书就是不断更新知识、增广见闻的最好的途径和渠道。我在1997年就学完了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但并没满足停步,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又花费了三年时间自学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学历,2011年6月毕业,为其依法从教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桦甸市四十多位学会秘书长当中首位持有双本科学历的。我不满足于自己的学习提高,还积极动员和带领本校会员教师进修学习,会员教师于冬杰、谭云杰、葛丰等30多人也参加本科学习,均已毕业。通过统计,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的会员教师高学历人数比例遥遥领先其他兄弟学校。由于学会工作主动、出色,我本人被桦甸市教育学会推选为吉林市教育学会工作先进个人,同时被吉林市教育学会聘为《青年教师》月刊的特约记者,为桦甸市学会系统赢得了信任与荣誉。

三、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注重学会基础建设

基层学会专职秘书长在努力提高自身工作素质的同时,在实际主持学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学会的基础建设,汲取各级学会要求,我们制定出了《教育学会秘书长工作职责》《教育学学课题管理制度》等,做到常规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按制度常规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常态发展;同时时刻不忘积极发展各级教育学会会员的推荐工作。目前,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有桦甸市级会员近150人,入会率达到了96﹪以上,在桦甸市中小学教师自愿加入桦甸市教育学会人数当中名列前茅,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踊跃参与学会组织积极性和荣誉感。

四、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率先垂范积开展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敞开门槛大力吸纳广大教师入会的同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培训和拜师活动。在活动中,别的导师带一名学生,我主动带两名,并带头认真履行《青年教师拜师协议》相关要求,对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对青年教师备课、上课进行指导,帮助分析、理解教材,指导备课,审阅及修改教案,及时听课、评课;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指导,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我所带的两个徒弟不负我望,均成为吉林市级骨干教师;在桦甸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中,双双被评为桦甸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我校教育学会被桦甸市教育学会评为“桦甸市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先进单位”、“桦甸市学术论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桦甸市教育学会工作先进单位”。我的徒弟之一杨丽霞在2012年12月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师专业发展“三五”工程小学“基础性”“学习型”双拔尖教师,在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秀个人”、桦甸市优秀班主任;徒弟于冬杰也被桦甸市教育局评为“教学质量优秀个人”。

五、做好农村小学教育学会工作,秘书长要积极组织会员搞教育教学研究

组织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是教育学会的基本任务。多年的学会工作,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农村小学基层学会有效实施教育科研管理,组织广大会员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参加各级学术活动,是基层教育学会,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学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样才能使广大会员在学会组织里找到自我,提升自我,有荣誉感,能得到实惠。我校会员教师积极参加所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班主任成长的研究”研究,注重课题管理与实施,过程材料翔实,档案管理规范,阶段效果良好;会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自身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涌现出了朴哲红、肖秀萍、杨丽霞、于冬杰等桦甸市级优秀班主任。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本校青年会员教师积极参加桦甸市教育学会、吉林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学术年会论文评选活动。

特别是《桦甸市教育学术论文管理办法》颁布以来,我们积极响应贯彻执行,。从2011年起,通过贯彻执行《桦甸市教育学术论文管理办法》,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我校学会所报送桦甸市教育学会的5篇论文全部获奖;在吉林市教育学会第十届学术论文评选过程中,我校学会又报送高质量的论文4篇,全部获奖;同时,我身体力行,带领、指导会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获桦甸市论文奖4人次;我的论文《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研究方案》获吉林市教育局、吉林市社科联联合评选的2010年优秀教研成果科研类一等奖;在省部级教育刊物《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1期发表了论文《关于小学生“诵读经典”的认识与实践》;在2012年第10期《基础教育论坛》《农村小学自我督导与评价的实践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思考》发表在2012年5月6日《少年素质教育报》上;论文《搞好村级小学科研工作的几点做法》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课题“建立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研究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茵,徐毅鹏.教育科研的地位与管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2]刘仁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SSCI;论文;研究;文献计量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是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学界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呼吁已有时日,但中国学者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仍属凤毛麟角。[1]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化涉及的问题固然很多;在诸多问题当中,首要的是树立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上主流的学术期刊和代表性成果的研究取向、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以下简称SSCI)普遍被认为是用于采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代表性学术期刊和论文等数据的重要工具。在SSCI收录的某一学科领域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水平基本能够反映该学科领域的国际化程度。[2]教育学为SSCI收录的一个重要学科(SSCI中与国内教育学这一学科类别相关的包括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Special Education和Educational Psychology),对其收录的教育学(含高等教育学)期刊和论文进行分析,评估和跟踪国际上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促进国内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已有学者作了有益的探讨。比如,李涛、姚云等学者从SSCI收录的教育学期刊出发,谈论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路径问题[3];钟秉林等对2000-2006年13种国际知名教育类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揭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问题[4];侯怀银等对英国《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006年的论文选题、研究视角和方法进行分析,揭示21世纪初《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所关注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向[5];潘黎等对荷兰《Higher Education》1999-2008年的论文作者来源国家、关键词共词网络进行分析,描述《Higher Education》关注的热点领域[6]。这些分析和讨论增加了我们对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局部现状的了解,但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概貌,尤其是研究前沿、知识基础及其整体演变特点,以及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

鉴于此,本文以2001-2010年期间SSCI收录的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呈现什么样的形式特征?其演变特点如何?(2)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主要关注什么样的研究议题?其研究的前沿领域、知识基础和演变过程如何?(3)这些论文对社会科学的哪些研究领域产生了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样本期刊和论文的选择

最新数据显示,SSCI收录的属于教育学学科类别(包括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Special Education和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期刊有300种,其中高等教育研究专业期刊10种(美国5种,英国4种,荷兰1种)①。根据图书情报学的Bradford定律,某一学科的核心论文往往集中发表在少数顶尖期刊,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该学科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选取这10种期刊作为样本期刊。从它们专注的领域来看,基本涵盖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心理学以及评论综述等领域,能很好地反映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见表1)。在SSCI中,通过出版物名称(Publication Name)和出版年份(Year Published)两个字段同时进行检索②。初步检索的结果为3706条记录,其中研究性论文(Article)为2538篇,书评(Book Review)为1012篇,其他为会议摘要、社评材料、通讯、消息等等。完成上述检索后,剔除社论、消息、传记、会议摘要、书评等类型的文献,最终获取有效样本论文为2538篇。

(二)分析变量和工具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对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基本特征、研究前沿领域、研究知识基础、学科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论文的基本特征,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等变量,运用SSCI数据库的Online Analyzer进行统计分析;(2)对于论文的研究前沿领域,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作者关键词(在SSCI数据中为Author Keyword字段),运用Citespace软件③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3)对于论文的知识基础,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参考文献(在SSCI数据中为Cited References字段),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对于论文的学科影响力,本为选取引用样本论文的文献(在SSCI数据中为Citing Articles字段)进行引文分析,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SSCI论文对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一)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基本特征

2001-2010年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SSCI论文总量为2538篇,其年度分布和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这10年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论文产出量总体上保持逐年稳定增长,年均约254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66个国家/地区,呈现出向少数几个国家/地区集中的态势。排名在前10位的国家其论文共计2337篇,占总数的92.08%;其中美国占绝对优势,共有1031篇论文,占总数的40.62%(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表2数据显示中国(不含台湾地区)以46篇论文位居第九位,但其中中国大陆作者所发表的论文仅为2篇(均为厦门大学),其它均来自香港地区。这说明,中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国际能见度和国际影响力仍然非常低,其研究水平不仅明显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与香港、台湾地区(18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因素,可能是语言问题:英语在SSCI论文占了绝对优势,这些论文都是用英语进行发表的。此外,我国尚未有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被SSCI收录,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步伐。

某一学科领域代表性的作者群体状况集中体现了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趋向。通过对代表性作者群体的分析,可以把握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表3数据显示,从研究机构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排位来看,前10家机构中有8家来自美国的大学,表明美国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表4数据显示,数量排在前10位的作者绝大部分也是来自美国,而且这些作者的论文产出量均在10篇以上。毋庸置疑,这些学者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对其研究的促进和推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前沿领域与知识基础

研究领域通常可以被定义为学术共同体所关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和概念,而论文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分布经常被用来揭示其研究的主题领域。[7]如果我们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具体表现为最近若干年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所关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和概念),那么这些研究前沿的参考文献就形成了其知识基础。[8]因此,本部分通过统计和分析2001-2010年间的高被引论文及其参考文献的关键词,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知识基础及其演变过程。

1.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分析

经统计,2001-2010年间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共2061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81.21%;其中单篇最高的被引次数为136次。这2016篇论文共有7502个关键词(平均每篇论文有3.6个关键词),经过分类、归纳和整理,并且剔除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university、college等对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而言无实质意义的词后,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词频在50次以上的关键词见表5。进一步分析图2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发现,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学习(learning)、在线学习(e-learning)、课程经验(course experience)、学业表现(performance)、教育质量(quality)、财政资助(financial aid)、在学率(retention)、心理特点(psychology)、动机(motivation)、自我报告(self-reports)等方面;(2)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教学(teaching)、师生关系(students)、业绩表现(performance)、性别(gender)、歧视(discrimination)、薪酬(earnings)、教学质量(quality)、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育理念(conceptions)等方面;(3)以高校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涉及知识创造(knowledge)、办学观念(perspective)、营销推广(marketing)、教育政策(policy)、科研产出(productivity)、绩效管理(performance)、影响(impact)、压力(stress)等方面;(4)其他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教育全球化(globalization)、教育多元化(diversity)、教育公平(equity)、种族歧视(race)、性别歧视(gender)等问题。可见,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以问题为导向、侧重于微观应用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分析关键词的突变情况,发现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兴领域或者某一领域的新发展方向:(1)尽管探究团体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在2000年由Garrison, Anderson 和 Archer等人提出之后就广受关注[9],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在Web2.0虚拟环境下尤其是2008年后又兴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并且主要发表在《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这一期刊上;(2)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Bloom, Benjamin S.1968)一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焦点[10],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会化网络环境下,通过学生在线互动、反馈和参与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外,e-learning、international students、self-reports、engagement、feedback、identity等关键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突变趋势。当然,这些新方向的出现也跟创刊不久就被SSCI收录的期刊《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的载文取向有关。

2.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如上所述,2538篇样本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构成了其知识基础。因此,分析这些参考文献,尤其是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参考文献,可以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所有的参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3-4所示。具体而言,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研究者及其代表文献见表6。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下特点:(1)从代表性人物来看,Pascarella ET、Astin AW、Tinto V、Becher T、Biggs J等人的研究成果构成了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核心文献(表6)。(2)从研究领域和内容来看,这些知识基础涉及高校对学生的影响、课程设计、学科发展、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职业发展、教育多元化等方面。比如,Pascarella ET的代表作《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对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典著作(1991年版本被SSCI论文引用172次,2005年版本61次)。又如,Astin AW的代表作《What matters most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也是论述高等教育对学生的个体特征、社会关系、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问题,成为了众多后续研究的重要引用来源(被引113次)。(3)从引用和被引用关系来看(图3-4),不仅仅这些核心文献被后续的研究者们重点关注,而且这些核心文献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学术传承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知识累积作用。(4)从文献类型来看,专著和学术论文,尤其是前者,对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以前20名为例,专著占80%;学术论文占20%)。

(三)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的学科影响

论文的引用情况可以用来评价一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文对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进行学科类别的分析,以揭示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如上所述,2001-2010年间被引用1次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研究SSCI论文共2061篇,占样本论文总数的81.21%。这些论文的引文达7022篇。通过分析这些引文所在的学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研究与心理学的交叉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相当高。其次,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也被商业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所引用。这一方面显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领域较为广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特性越来越强。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对2001-2010年SSCI收录的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性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揭示了最近十年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态势:(1)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绝对优势主导着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明显落后于国际研究水平;(2)高校学生、高校教师、绩效评估与管理、学习与在线学习、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科研产出、教学改革、教育多元化等是近10年高等教育研究最为关注的研究领域;(3)国际上高等教育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以问题为导向、以微观应用为主的特点,注重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而且具有较清晰的知识累积和学术传承路径;(4)高等教育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通过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分析,发现以下现象和问题:(1)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能见度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在2538篇样本论文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作者的论文仅为2篇。尽管可能与期刊来源、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关键在于研究本身的质量和水平问题。(2)国内高等教育研究往往采取较为宏观的视角,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功能使命、发展模式与运行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较为关注,这可能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宏观环境有关,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问题研究有待加强。(3)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简单重复者较多,理论创新者较少,呈现出明显的知识碎片化特征,对高等教育学科的知识累积和发展作用不够明显。要改变这种状况,亟需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在关注中国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树立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意识,加强学术规范和国际交流,跟踪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努力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地位。

注释:

①http:///cgi-bin/jrnlst/jlsubcatg.cgi?PC=SS。

②检索式为SO=(J1 OR J2 OR・・・OR J10) AND PY=(2001-2010),其中J1~J10为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具体名称。检索执行时间为2012年3月。

③Citespace软件为国际著名可视化专家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可用于绘制知识图谱,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知识基础及其演进历程。参见参考文献[7]。值得注意的是,Citespace软件在本文仅作辅助分析工具,其目的在于将数据及其关系进行可视化;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基于运用SSCI的在线分析功能和EXCEL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姚云,康瑜.中国教育科研成果如何走向世界――基于对SSCI数据库分析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7(1).

[2] 刘莉,刘念才.1978-2007年我国SSCI的基本态势研究[J].情报科学,2009(10).

[3] 李涛.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教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4] 钟秉林,赵应生,洪煜.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国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量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0(1).

[5] 侯怀银, 郭芳芳.21世纪初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对英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006年的文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0).

[6] 潘黎,乔冬.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热点探析――基于1999-2008年《higher education》刊载文献关键词共词网络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1(3).

[7] Chen, C.(2006).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3), 359-377.

[8] 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4,45(1):31-38.

[9] Garrison, D.R., Anderson, T., & Archer, W.(2000).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3), 87-105.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6篇

1.1师资人才流失,导师多导、不导

首先,教育学研究生导师不仅需要高深的学术造诣,更需要专业的研究水平。而西部地区由于待遇、发展平台等较东部地区低,因此,出现“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其次,目前教师行政化严重,大多导师身兼数职,平时忙于教学、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工作,很少有时间把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和督促了。

1.2考试、论文答辩形式化,教师执而不严

研究生考试大多较为松散,形式化严重。一方面是考试方式上大多交一篇论文就算完成任务,而论文题目基本上由学生自拟,所以学生“一稿多投”现象非常严重;另一方面,作为教育系的研究生,大部分学校规定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期刊发表一篇论文,方能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而西部地区高校研究生投稿质量以及杂志水平明显低于中东部。

2西部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专业问题思考与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系统像一根链条,环环相扣,而教育专业研究生则居于这一链条的第一环。

2.1严把生源关、严进严出

首先,要严格把好研究生入学考试关,加强专业课考试命题的组织和管理,提高试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加大复试力度,复试中的面试环节正是对学生现场发挥水平与能力的考验。而对于教育学专业,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在教育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对于那些只会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探索思维能力的考生要三思而后考虑录取与否。

2.2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性人才

首先,西部师范院校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办学目标,合理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次,在学生入校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清晰,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要分清。应将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从未来就业需要的角度进行界定,应该既要求学生对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又强调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增强学术氛围

第一,西部地区要把有限的国家资金支持大部分用于先进人才以及高级导师的引入;第二,充分利用目前有限的时间、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高效、快捷、就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及其周围学校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同时加强与中东部师范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最新的科研学术成果资源共享。

2.4课程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学校的培养方案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结构要依据科学的培养方案设置,教育学科的课程内容应由四大元素构成,即:符号、经验、工具、技术。四大要素在课程体系上的合理配置,形成教育学特有的课程结构,即基础理论课、专题组合课、研究方法课、技术课。对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考虑到跨专业学生更要加强专业课的培养,延长课时。同时缩小班级规模,尽量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学。还应增加Word、Excel电脑技术课及体育课等技能和素质课程。

2.5注重师资队伍管理,确保导师的“能导”“精导”

“导好”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留住人才。同时导师的选取去行政化,确保导师“能导”。去行政化后导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术科研上;再次,要控制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确保导师“精导”,研究生质量在精而不在多;最后,导师导的质量与绩效挂钩,确保导师“导好”。

2.6重发展式评价,严把论文关

第一,考核方式多样化,结合教育学专业实践性、科研性较强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锻炼与考察,同时多训练、开发学生从事实际研究的技能,改变现在教授学生“知”大于“行”的现状;第二,严把论文质量关,引入严格的奖惩制度和竞争机制,注重对研究生发展过程评价,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制订相关条例制度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给予监督、规范和引导。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根本任务;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 滢.奏响小学教改的中国旋律――记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李吉林和她持续36年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4-10-23.

[2]吴义昌.科研、教研与中小学教师[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38):35―36.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对话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成

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6-0046-08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以下简称雅氏)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氏有着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洞见。其重要代表作――《什么是教育》(Was ist Erziehung?,以下简称《教育》)出版于1977年,该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深入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大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刻洞见,该书对德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什么是教育》1991年由邹进先生译介到中国,此后学界对该书的引用、诠释和研究一直盛行,既有从整体上解读雅斯贝尔斯的学术论文,如《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念解读》[1],也有就其某一思想展开研究的论文如《论雅斯贝尔斯的自我教育观及其启示》[2]。引用该书某一观点作为论据的论文则多达数以千计,如《“思想偏激”的本质是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充要条件》[3]、《寂寞的能力――关于学术自由的另一种思考》[4]、《大学教师服务评价:价值与思路》[5]。该书在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的文献中被引3787次,教育学之外,对哲学、伦理学、文学等学科也产生了影响。在龚放[6]35-45、杨秦[7]等人统计的对我国教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外著作排序中,该书均名列前茅,可见此书已经构成我国教育研究的重要知识来源。既然学界公认《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那么,到底该书的哪些具体观点在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何这些观点能够脱颖而出,哪些章节应该成为研习该著的重点,该书影响了哪些二级学科与学者、在地域和时间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目前还没有基于客观数据的系统回答,本文拟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一、《什么是教育》 被 CSSCI论文引用情况

(一) 基于CSSCI数据库的高等教育计量研究进展

CSSCI 数据库是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的重要工具。随着文献计量研究的不断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利用 CSSCI 的数据进行学术研究,揭示学术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如:张灵芝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总结了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8]汤建民通过选取2008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高教研究论文,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科学计量学方法,绘制一系列中国高教研究的知识地图,揭示国内高教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产出模式[9];龚放通过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和“成果被引”进行统计分析,来衡量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影响力[6]35-45;刘晋飞[10]、高耀[11]通过借助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地区分布、高频被引论文等角度客观评价某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龚放[6]35-45、胡[12]借助CSSCI提供的数据,对教育学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以描述国内外学术著作对我国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情况。也有学者以 CSSCI 数据库为基础考察外国某一经典著作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基于 CSSCI ( 1998-2010 年) 论文引用的解读研究》[13],即是代表。

(二)《什么是教育》被引总量与时间分布

由于 CSSCI 数据库最早回溯到1998 年,且 CSSCI 在录入数据库时有一定的时滞,在检索时(2012年11月)2012年的数据尚未收录完毕,所以检索时间设定为 1998 至2011 年。

图1《什么是教育》被引总量(CSSCI数据)

被引频次是衡量某一著作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998 年至 2011年,《什么是教育》被引总量 ( CSSCI 数据)高达 713 篇,较高的引用率足以证明此书受到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广泛认同。从 14 年的变化趋势图(见图1)中可以看出,引用《教育》的CSSCI论文数由1998年的9篇增至2011年的93篇,除了在2008年、2010年经历小幅度回落外,整体上一直处于上升之势。这表明《教育》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三)《什么是教育》影响的学者、学科和地区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本文对引用《教育》排名前26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些学者的整体的学历、职称和知名度较高,其中半数以上为博士生导师,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且引用此书较多的学者中,如张楚廷、冯建军、刘铁芳、靳玉乐、眭依凡、扈中平等都是教育学领域各学科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根据龚放统计的2000-2004年间教育学发文在14篇以上的63位高产学者中就包括了张楚廷、冯建军、靳玉乐、肖川、眭依凡、刘宝存[6]35-45,可见这些学者都是在教育学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得到这些知名学者的认可,可见《教育》在中国教育学领域产生的影响力较大,引用《教育》的学者情况见表1。

从引用《教育》一书的机构构成可以看出此书产生影响的区域特征,各校引用的具体情况见表2。引用此书的前40所高校中,有27所为南方高校,前20名当中有16所南方高校,前四名则都是南方高校,依次是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可见《教育》在中国南部地区的认可度和关注度要高于北方地区。南北引用差异与我国教育学学科布局、各学术组织的研究对象、研究偏好和学术产出能力有关。各个组织推荐的经典书目不同,也可能是南北差异出现的原因。真正的经典能够超越时间与地域,相信该书将来也会引起更多北方相关高校和学科的更多关注。

根据中国知网的学科分类统计,《教育》对我国教育学理论、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学的影响最大,但不限于教育学科领域,引用该书的论文分布在出版、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40个学科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学者引用,可见《教育》的学术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之广。

二、《什么是教育》被引内容分布与热点呈现

《教育》是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雅氏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分成19个章节来阐述。这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的经典之作,那么,这本经典之作的研习重点和精华分布在哪里?哪些章节应该成为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呢?本研究以句子为单位统计各章被引频次,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这19个主题均有被引用,但是不同主题的被引频次分布十分不均衡,其中被引最高的章节频次为413次,最低仅1次。被引100次以上的有5章,70次以上的有8章。这表明并不是书中的所有主题对我国教育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只是雅氏的部分观点及主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为此,与其说《教育》是部经典学术名著,不如说该书中的某些观点是教育领域的经典更为确切。这些高被引的章节与观点即可视为研究与学习《教育》的重点所在。这也可以作为教育名著选读课程和指导研究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从图2可以看出,“人类必须的文化环境”这一章的引用频次最高。雅氏在这一章中主要阐释了“教育的本质”这一问题,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4]2-3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14]30 “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 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14]33等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本质”一直是教育界争论不止的热点问题,从教育是生产力还是上层建筑到教育是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再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各种观点精彩纷呈。雅氏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令我国学界耳目一新,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接下来引用频次较高的章节依次是:大学的任务(被引172次)、教育的基本类型(被引138次)、大学的观念(被引127次)、教育―受计划限

图2《什么是教育》中 19 个主题被引用次数

制的事件(被引105次)。其中,大学的任务和大学的观念两章雅氏主要论述了大学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大学改革等主题。雅氏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14]149,“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14]152“大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研究与教学并重是大学的首要原则。”[14]169他的这些主张,对我国研究和讨论高等教育问题都有重大的启迪。

在“教育的基本类型”一章中主要阐释了“对话教育”的独特价值,雅氏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认为有效的大学教育应该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在“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一章中雅氏阐述了教育计划的必要性、全盘计划的危害性、教育计划的局限等,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集,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14]24

三、《什么是教育》影响最大的核心观点的解读

《什么是教育》中的哪些观点产生的影响最大?这些观点在我国教育学知识演进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日应怎样评价这些曾经流行的观点?本研究统计713篇CSSCI论文引用了该书的哪些语句,以及语句的被引频次。被引用频次排在前 10 位的语句如表 3 所示,被引频次最高的达92次,最低1次。若干高被引语句组合在一起又表达了更为系统的观点,发现学界最认同的核心观点是:一是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二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三是教育不是制器,教育计划应该保持一定界限,以尊重“教育即生成”的自然规律;四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应该享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必须体现在大学师生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五是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是最优良的教师。

(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灵魂的教育

雅氏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在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 雅氏强调教育本质上是灵魂的教育、境界的提升与潜力的调动。他说[14]3: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 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的堆集。

还明确“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14]44,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4]3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科学主义至上时期,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被看作教育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作为一代宗师独树一帜坚持本真的教育理念,辩证处理了知识、技能、品格与灵魂的关系。真正的教育必须是人格养成的教育,这也是不少教育名家的共识。如马丁布勃(Martin Buber)所言“真正配称为教育的,主要是品性的教育。”[15]20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纽曼(John Henry Newman)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之文化人。”[15]3早期哈佛学院的教育重点不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其核心使命是通过培养学生宗教与道德的价值观来拯救个人的灵魂,并且维持社会的正义。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雅氏对教育本质问题的阐述。认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灵魂的教育”的观点。首先,“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异质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 而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16]其次,“当代教育思想使灵魂发生了转向, 在知识与精神之间, 它更偏向于后者,‘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17]学者理论上的先进共识,并不能阻止教育实践的堕落。以应试为导向的填鸭式、灌输性的“知识教育”在中小学普遍盛行,“官僚组织的绩效观与知识工厂的市场化理念全方位渗透到大学环境中”[18];大学生能够扎实地学习一技之长就算是优等生,不少学生只在随波逐流中混个文凭。在教育变得过度知识化、技能化、功利化、工具化、碎片化和机械化之时,当然应对教育进行反思与重建。理论上我们确信教育不是制器,不能局限于知识的堆积与技能的训练,应该更多关注人的心灵;但是在实践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如何弥补、雅思贝尔斯的教育理想何以实现依然是难解之谜。

(二)对话教育: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既然雅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与无限潜力的调动。那么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怎样的教育类型比较理想呢?他认为“对话教育”最为合适。

雅氏总结了自古以来三种基本教育方式,即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在经院式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仅限于传授客观、死板和固定不变的知识,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师徒式教育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在雅氏看来,以知识为中心的经院教育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师徒式教育都无法达成“灵魂教育”和潜能开发之目的。只有苏格拉底式教育――对话教育才能担此重任。他认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14]11-12如果“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道”。[14]33当然,雅氏对“对话”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类型,而是把对话与人类的文化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对话”中结成的“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14]2

雅关于对话教育的观点不仅被引用频次高而且已经形成了非常系统的理论。比如胡弼成总结“始于对话的教育,作为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和追求人性化而趋向理解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19]张祥云认为如果只把对话当做一种“教学方法”就太过狭隘了,难以彰显其全部的价值意蕴,他提出“对话是一种生存方式,对话是一种生活态度,对话是一种社会制度,对话是一种群体性文化”。 因为“文化比制度更根本,文化孕育制度,文化养育制度”,所以对话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既然“对话”是好的,我们就必须使“对话”生活化、习俗化、日常化、传统化。[20]

虽然对话的意义与价值远远超越对话本身,在多数人推崇雅氏的“对话教育”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提出“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对话教学理论研究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与非辩证性”[21]。伯姆(David Bolm)认为“对话针对的是那些普遍认同并接受对话原则的人。如果认为对话不适用于你,就不要去对话。在对话进行的过程,你通常都会发现不断地有人离开,同时又有新人加入。总会有人认为:‘对话并不适用于我’”。[22]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情景和范围,所以如果仅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对话”。在师生之间的交往深度、交流频次都远远不够,价值观念多元化,文明冲突不断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作为一种理念和文化的“对话”。尽管“对话”如此重要,但其在走向制度化与文化化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

(三)教育即生成

教育理论界一直存在“造人”与“成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教育观。“造人”就是按照确定的具体的社会标准和目标塑造、制造、雕刻受教育者,把学生看作有待加工的客体和材料。所谓“成人”指教育是一种促使人的个性自由生成的活动,即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引导人性走向完满,生成为“完整的人”。 雅氏基于生存哲学的观点出发提出“教育即生成”的论断。他认为生成的静态形式是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生成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习惯是生成的前提条件,“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精神的每一步将是不可能的。”[14]15

“教育即生成”的理念一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他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实现,而不是教师有计划的“塑造”。“个体可以通过自觉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强迫去实现自己,超越自我,并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14]26二是强调“教育计划”作用的有限性,教育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按照理智的判断,我们可以分辨出两种计划:一种是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另一种是对一个无法达到的整体进行全盘计划,后一种计划是会造成灾难的。”[14]22雅氏认为教育使学生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自由天性,而不应僵化、死板、机械、教条和一刀切。“教育是帮助个人自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14]55

对于雅氏的生成理论,学界是高度认同的。如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即生成:教育不过是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的交往,利用权威的功效去汲取历史的教化因素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形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们在大全中如其所是地那样去生活。”[23]有的学者提出生成理论在教育上主要表现为教学上的生成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成,并且总结出该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树立教育生成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重视人文教育;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等”。[24]根本上说,教育活动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控制与自由、计划与随机的统一,但是我国教育管理实践过多地强调计划主义、控制主义,无论是日常教育管理还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都具有浓厚的计划与控制色彩。

(四)学术自由必须体现在大学师生每个具体的人身上

雅氏把学术自由看为大学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他强调“人的原始求知欲,以及由上帝所赏赐并且和上帝相连的独立性,只有在自由之中

才体验得到。”[14]167雅氏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 因而他反对国家、宗教势力对大学的干预,主张大学的一切应由大学人来决定,大学有绝对的学术自由。不仅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应该享有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还必须体现在大学师生每个具体的人身上。雅氏主要从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两方面来阐述他的学术自由思想。他强调“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大学生也应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14]139如果人们为学生订下繁文缛节和条条框框,那就是学生精神生活、创作和研究的终结之日;正因为学生有学习自由,是追求真理的个人,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的,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14]139

一方面,学者认为雅氏崇尚西方大学的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也认为“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无限制的绝对的学术自由是不存在的,学术自由需要学术责任来约束和引导。”[25]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大学从象牙塔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特别是现代大学运行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巨额财政投入,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是不现实的。历史越是向前发展,大学就越难以摆脱社会控制。雅氏本人也承认:“在我们的时代,完全的自由就像一个童话。”[26]尽管大学自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时代性、境遇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当下学术权力合法性因为程序性问题、公共性缺失和有效性削弱而受到怀疑[27],但是旨在保护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毫不动摇的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从严密的行政控制中解脱出来。“管得越多越死,就越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甚至带来混乱和腐败;少管或不管就会立即带来活力和生气,带来大学的纯洁与朝气,带来大学所需的最宝贵的自由。这个道理还不明白吗?”[28]

(五)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是最优良的教师

雅氏认为[14]152:

最好的研究者才能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精神。只有他们才是活学问的化身, 跟他们来往以后, 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给别人,而一般的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

在此,雅氏其实阐述了大学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表达了对大学教师社会角色定位的看法,大学教师如果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首先应是“研究者”。

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教师的研究能力更为重要。有学者指出,“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需要把研究生带到知识前沿、形成研究问题、指导方法和规范、引导批判和创新等方面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29]只有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给予学生这种适时、适度和适当的指导。而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只有348%的研究生对导师的科研能力“满意”,而认为“不满意”或“一般”的占到652%,[30]其实为了将科学研究更多地引入教学,我国教育部2001年秋颁布的旨在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4号文件要求: 大力提倡教授上讲台;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对于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个观点,有学者提出质疑与批判,因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所以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当前,高校教师的研究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如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学术腐败丛生,这些现象让人们对“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一观点更加怀疑。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科研不重要,也不能说明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矛盾的,相反最新研究表明“科研反哺教学”的战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当前综合考虑学校使命、教师的优势和学生发展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给“研究”一个合理的定位最为关键。“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强调的是研究要服务于育人使命,研究不能脱离教学,更不能影响教学,这应该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讨论与小结

作为一种哲学式的追问,《什么是教育》所表达的其实是“什么是好的教育”或“什么是理想的教育”。 雅氏是一位关心人类精神的哲学家,所以他认为好的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教育是一种唤醒人类灵魂的教育,是主体间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教育过程是交往的过程,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方法上,他看重“陶冶”、“对话”、“交往”在教育中的作用。

理想引领现实,当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需要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改变现实、实现理想,而不是放逐梦想、降低追求。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观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也正是这种“乌托邦”精神使其充满魅力、令人神往。今天我们的很多研究都是囿于现实条件出发,只是对一些细节的修补,缺乏具有激进、理想和批判意义的大作,那种批判一切、重新反思与清洗一切不合理现象,令人畅快淋漓之佳作很少。为什么在今天很少有惊鸿之语和经典著作呢?难道这是平庸的时代?平庸的民族?平庸的国家?还是平庸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作怪?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初步研究了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观点,而对那些备受冷落的章节和观点同样也没有研究,而为何同一著作中各章被引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那些观点”不能落地生根,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元.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观念解读[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87-91.

[2]刘黎明,刘汝萍. 论雅斯贝尔斯的自我教育观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34-39.

[3]张笑涛.“思想偏激”的本质是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充要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12(2) :5-10.

[4]张志勇,高晓清.寂寞的能力――关于学术自由的另一种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60-63.

[5]曹如军.大学教师服务评价:价值与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50-53.

[6]龚放. 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论著影响力报告――基于 2005-2006 年 CSSCI 的统计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2).

[7]杨秦.对我国教育学研究最有影响力的国外学术著作――基于CSSCI(2000-2007)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58-267.

[8]张灵芝.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 ――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2) :41-46.

[9]汤建民.中国高教研究地图――基于CSSCI高教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22-26.

[10]刘晋飞.《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2000-2010年)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66-73.

[11]高耀,刘志民. 从CSSCI看《教育科学》近年来的学术影响力――基于2002-2008年度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育科学,2010(3):1-6.

[12]胡.对我国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外学术著作――基于 CSSCI 的分析[J].东岳论丛,2009(2):60-67.

[13]宋娜娜. 汉语语境中的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基于 CSSCI ( 1998-2010 年) 论文引用的解读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2(5):19-27.

[14]雅斯贝尔斯,K.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5]转引自: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6]刘铁芳.沉重的书包与教的权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101-107.

[17]肖川.论当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8):24-27.

[18]张学文.大学理性失范:概念、表现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1-30.

[19]胡弼成,陈小伟.对话―理解: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J].教育研究,2010(8) :49-52.

[20]张祥云,罗绍武.对话的意蕴――基于教育立场的多维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1(7):32-39.

[21]周兴国.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对当前对话教学理论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26-30.

[22]伯姆,D.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7.

[23]熊华军. 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论教育哲学之时代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07(6):24-28.

[24]叶龙花.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 2011(5) :7-8.

[25]张应强. 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8-16.

[26]雅斯贝尔斯,K.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M].王立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63.

[27]赵俊芳.论大学学术权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5.

[28]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26.

[29]赵军. 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34-38.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厦门大学;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4-0059-08

一、 比较维度及案例选择

本文选取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作为案例,对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的维度涉及培养目标、学制、课程教学、实践实习、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学业考核等诸多环节。

厦门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分别代表中美两国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过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处于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先水平。而作为美国的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在美国名列前茅,并且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在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因此,选择它们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异同。本文对这两所高校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以期能更深入地、系统地对两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以此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 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解读

(一) 培养目标及学制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方向包括高等教育理论、考试研究、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原理与方法、大学文化研究、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等,主要是培养从事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教学和高校管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制一般为3—4年②。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大学教师、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教育研究者,要求4—5年全日制的学习,拥有相关的硕士学位可以适当缩短该修业年限\[1\]。

(二) 课程修读

1 学分要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规定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应大于等于12学分,大约240学时,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其中公共学位课2门,学分等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2门,学分大于等于6学分;选修课1门及以上,学分大于等于2学分①。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对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最低的课程要求是135个学分。从其他机构转换的或者在斯坦福的其他研究生学位计划中获取的研究生水平的相应课程中最多可以有45个学分计入博士学位计划要求的这135个学分中\[2\]。

2 课程设置。除了两门公共学位课即第一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属于全校性必修课程外,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还包括:(1) 2门专业学位必修课:① 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该课程通过对高等教育若干基本理论和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的研究来加深学生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基本内容有:高等教育基本概念的辨析;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的研究;高等教育思想流派的评论;大学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的探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等。除基本内容外,还就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界争论的重大问题进行评析。② 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该课程应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2) 选修课:高等教育社会学、西方高等教育思想专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评估专题研究等,学生从中选修1门及以上课程资料来源: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级)》。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要求各方向的博士生都要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1) 第一年:秋季学期开设研讨会EDUC 325A, 冬季学期开设研讨会EDUC 325B, 春季学期开设研讨会EDUC 325C。研讨会主要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问题:教什么,教谁,为什么教;人们是如何学习的;教师如何教以及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学校是如何组织的;教育系统是如何被组织的;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2) 第一年的秋季学期:定性研究方法介绍。(3) 第二学年结束之前要完成研究方法核心课程,包括教育调查和测量、教育统计分析、教育定性或定量分析。(4) 高级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要在他们学习的前两个学年完成研究方法核心课程。学生被鼓励尽可能快地完成研究方法核心课程,因为到第二学年结束或者第六学期,他们在资格考试中将需要用到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方法论技术和专门知识。

此外,每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都还有自己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通过与导师和培养计划委员会协商,根据需要选择建立起一个与他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相适合的主修课程模块,课程同样强调对社会科学详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掌握。(1) 高等教育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和社会3门课程。(2) 教育学院为该方向博士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生发展和学院影响力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多元文化问题、作为复杂组织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经营和评估、高等教育研究讲习班、性别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多学科性、教育学院:历史的和社会学的视角、国际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实地调查研究等,博士研究生必须从中至少选修2门课程。那些之前没有学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必须选修高等教育研讨会课程。(3) 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学院之外的辅修科目或者硕士生课程学习。斯坦福大学要求哲学博士学位辅修科目的最少学时是在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的200level或者更高级水平的课程上获得20个学分。在选择教育学院之外的课程以完成学位要求时,学生必须与他的导师协商\[2\]。

(三) 教学方式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一般是采用本院获得国家和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教学方法,即“学习—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法”,学院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并鼓励博士生在本院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上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前沿探讨、专题讲座,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学方式也是多样的,讲授、研讨、案例教学等都被灵活地加以运用。最常见的是学生大量的阅读、讨论与教师引导性的讲授相结合,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等。其中,教授们一般都会为每门课开列一大堆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原著。研究生每选一门课,就意味着每星期要读几百页文献,还要找出问题拿到课上去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每个人都要怀疑别人的观点,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一定的论据支持自己的怀疑。教师不但要参与讨论,还要负责对讨论加以引导,并适时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做出分类和归纳。

(四) 实践实习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要求学生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参加实地调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是由几位老师带队,到国内一些较具典型性的院校或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每届学生的调研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任务,调研一般以小组分工进行访谈和参观的方式进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调研的对象涉及面很广,不仅包括不同学校不同职能部门的领导、教师、学生,还包括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及企业的负责人等。调研期间,还会召开调研汇报会,对调研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会上,不同小组轮流向带队老师及其他小组的同学汇报本小组访谈、参观的成果与体会。调研实习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诸多高等教育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使他们获得全新的认识。

在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助教制度来进行。每一个博士研究生都被要求作为研究助理或教学助理,在一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或者督导教学中得到集中的强化训练。助教的工作内容包括:承担部分初级课程、导论性课程或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为学生讲解实验过程,组织学生做实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总结和完成实验报告;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发言,补充讨论材料,帮助学生澄清模糊概念,将讨论引向问题;帮助教师批改作业,评定学生考试成绩,监考等;与学生座谈、定期与学生会面和辅导学生等\[3\]。

(五) 学业考核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讲课、专题报告和期末论文综合评定的情况;另外,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博士研究生都要参加一个综合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开题阶段。

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在每一学年结束的时候都有专门的考核委员会对学生的学业进展和课程修读情况进行考核。博士研究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考核委员会中必须有至少2位成员应该分别是教育学院的教师和斯坦福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委员会第三位成员可以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退休人员,或者是来自斯坦福大学其他学院或系科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考核委员会将评价学生初步的研究生学习计划、成绩单、详细的专业材料。学生们必须在考核之前好几周与他们的导师会面以讨论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时间安排以及考核材料预期提交的日期。如果考核达不到要求,考核委员会可能会建议学生放弃博士学位计划的学习。第二学年考核的目的是评价学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和专业领域要求的准备情况,确定是否有必要继续培养,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成为博士学位候选人。斯坦福大学公告中研究生学位规则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在第六学期结束之前获得候选人资格\[4\]。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有的学校称其为综合考试)在美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如果没有通过考试,则会丧失博士候选人的资格,连开题的机会都没有。

(六)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规定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提交答辩前,应有3篇以上相关的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其中至少有2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博士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博士研究生应用2年时间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与撰写,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选择,应选择学科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论文开题、答辩等程序按相关规定进行。

在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各类研究项目给博士研究生们提供了近距离与知名学者一起研究和工作的机会,同时还有和邻近的研究组织比如为教学质量提升设立的卡内基基金会合作的机会。博士研究生们积极参与老师的研究活动、在研究项目中做学徒等是博士科研训练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的高校一般没有对发表文章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对学位论文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在他们的学位计划早期就被鼓励开始思考学位论文题目,对论文内容、形式以及开题、答辩等也都有具体的要求。在确定学位论文题目时,学生可以与导师或论文导师合作选择论文题目。学院明确指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研究型的或者重大的,那些仅仅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适合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合适的研究问题包括: 在理论、方法或者政策层面上提出一个专业领域的难题;对解决方案作出分析,而不是仅仅列出问题或者描述需求;进行理性的研究方法论。博士学位论文要在确定的学科或者跨学科领域里,对知识作出原创性贡献\[4\]。

三、 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异同分析

通过对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国学术型博士生教育的基本环节大致相同,都包括对培养目标、学制、课程修读、教学方式、学位论文、实践实习、学业考核等方面的规定。另外,培养过程均是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有机联系的一个统一体。但是,具体到各个培养环节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中,两国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 培养目标方面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的人才,这一相同的目标导向决定了两国在后续的各个培养环节上都强调要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进行原创性研究,强调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除此之外,由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使命是寻求能在宽范围、跨学科的研究方面一直成为世界性的领导,并且这种研究是能形成教育实践、理论基础以及服务于事业的职业能力的研究,旨在使所有人都能够从他们的教育经历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其博士培养计划致力于进行严谨的有关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研究,培养博士研究生成长为学科和跨学科的专家,以期成为教育研究者并发挥领导作用\[5\]。可见,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的博士学位更强调领导能力的培养,强调使学生能够获得领导职位从而尽力去改善全球教育质量。在更高的层面上,基于全球视野来关注整个世界的教育问题。

(二) 课程设置方面

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差别很大。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一般还包括了硕士阶段,因此其修业年限长,学分要求也远远高于我国对博士生的要求。而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在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课程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重视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作为必修课的专业基础课程中除了第一学年开设的3门研讨课程是强调对教育基本理论和问题的掌握外,其他所有课程都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学习,博士研究生要在他们学习的前两学年完成这些研究方法课程。而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研究方法的课程设置很少,所占的学分比例很小且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其次,跨学科、跨学院,甚至跨学校的辅修课程要求更是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独特之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学院之外的辅修科目或者硕士生课程学习,这一课程修读的规定为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多学科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基础。而我国对跨选课修读课程没有具体的要求。再次,从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上来看,相比于我国对基础理论的强调,美国的课程内容基本没有宏大命题,而是侧重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微观问题,研究的都是一些非常具体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校本问题。

(三) 教学方式方面

两校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都综合采用了课堂讲授、研讨、学生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教学方式。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综合运用上述教学方式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鼓励学生在不同规模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并与同行的前辈与同辈进行交流,有效地锻炼了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敏锐好学的素质。一学期内还往往要求博士生写3—5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业或论文,对学生的阅读、思辨、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同样采用了大量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区别于我国的地方在于:斯坦福教育学院中学生有非常繁重的阅读和讨论任务,学生参与、组织讨论的积极性和能力都很高,教师只起引导性的作用。虽然这种模式给学生以很大的压力,但大量文献的阅读,不仅丰富了博士生的知识储备,拓宽了博士生的学术眼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博士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的学术精神,有效地培养了博士生自学和刻苦勤奋的精神以及探究意识。此外,在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中还注意发挥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多样的优势,处处注意促进多主体间的有机合作,尤其强调学生之间分享彼此不同的经验和观念,比如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 实践实习方面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培养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倡导利用自身优良的智力资源服务社会的精神。在这样的理念和精神引领下,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实地调研等实践活动中,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实践实习的主要形式是助教或助研制度,助教制度是美国研究生由学生向大学教师过渡的有效形式,它对学生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工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博士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见,在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实践实习方面,两校的形式各异。同时,美国高校士研究生承担助教是必需的,而我国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资源或机会能让博士生进行外出调研等实习活动,很多高校博士生的实践实习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重视。

(五) 学业考核方面

中美两国在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修读和综合考试方面都有明确的考核要求。两国的区别在于:首先,考核的主体和组织形式不同。针对每一学年的课程修读,我国是由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考核,而斯坦福大学则由专门的考核委员会进行考核。其次,考核的严格程度不同。在我国,虽然对课程考核和综合考试等学业考核有明文规定,但淘汰率几乎为零,课程考核与综合考试等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根本不考核,要么仅仅走形式,学生在这一环节上几乎没有任何压力。而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每一学年的考核以及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淘汰率都很高,两门课程达不到要求即被退学,资格考试的淘汰率则高达15%—20%\[6\],考试失败意味着继续读博士的资格被终止,因此学生压力非常大。

(六) 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方面

中美两国对博士研究生都有科研和学位论文的要求。我国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虽然不要求学生必须,但实际上如果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水平上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想通过各类考核和答辩而获取学位是不可能的。中美两国博士学位论文都强调要对学科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等环节也基本相同。其中的区别在于:第一,研究选题不同。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都倾向于宏观的、理论性强的题目,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很少为学校内部的具体事务服务。例如“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等。美国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一般都很具体,侧重实证研究,侧重学校内部现实问题的解决,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理论性和思辨能力较差。例如:“监督者的地位:基于多个州的共享领导的案例研究”、“‘为美国而教’项目中教师的职业生涯:他们是否、何时以及为什么离开低收入的学校和教学工作”、“青少年少数民族学习者及其同班同学的形态意识和词汇知识的发展”、“领导与当地环境:基于新泽西社区中机构间合作的定性个案研究”等。第二,论文指导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要求不同。我国强调教师的职称和学位,学位论文盲审一般送同类高校或科研院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博士生导师或相关领域专家评阅,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也必须是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而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中要求必须有一名来自其他学科,具有跨学科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强调其他学科教师的参与,重视跨学科的指导。

四、 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之启示

中美两国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理念和社会功用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大相径庭,因此即便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上位居世界首位,我们也不能全盘套用,更何况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中也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痼疾,比如淘汰率过高等。当然,对中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而言,了解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借鉴其成熟的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制度规范,也是必要的。

(一) 跨学科的辅修计划

美国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都有跨学科辅修的要求。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规定,学生必须在教育学院之外参加一个博士辅修科目的学习,辅修课程计入博士学位的要求中。辅修科目必须是在与博士学位计划相关的一个合适的领域中。辅修课程的选择应该与研究生学术导师和博士学位计划领导人进行讨论协商。许多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会同时去获得斯坦福大学其他系科的硕士学位,以代替辅修科目的选修,从而有利于学到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促进智能目标的达成。跨学科学习的内容会在资格考试中被考核。导师必须批准博士研究生辅修科目和相关课程的学习。

跨学科辅修计划的实施是通过美国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兼具自由与约束的选课制度来实现的。一方面,课程资源丰富是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基础,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能让学生们领会高等教育和从幼儿园到12年级学校教育的广泛联系,学生们也能很好地利用斯坦福大学广泛的资源,正常地修习全校的课程。其次,兼具自由与约束的选课制度是跨学科选修课程的制度保障。美国高校的选课制度自由度非常大,通常可以跨系、跨学院,甚至跨学校,比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就有跨校选课的合作制度,麻省理工学院和维尔斯丽女子学院也有学生跨校选课的自由。但是选课制度并不失应有的限度,学生计划修习的所有课程必须征得导师批准,以掌控学生选修课的合理性,给自由选课制度一个适量的监控。学生的选课表必须经导师签字、批准,才能上交教务处,所选课程必须与主修学科间有内在关联。

总之,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的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这一制度尤其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必须要重视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要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关制度,强制性地要求学生选修适当学分的跨学科课程,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博士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学术视野,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意味着研究者思想的冲击和碰撞,有助于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借助于他人的思路迸发灵感,改变单一的、静态的、线性的思维方法,吸收非线性的、多元的、整合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他们学术研究风格的形成将会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二) 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

爱因斯坦在评论为什么近代科学首先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产生时曾认为,西方近代科学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实验寻找物理现象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充分体现了该特点,即强调知识的经验论基础,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对经验、原始素材或实验数据的逻辑分析的构建物\[7\]。因此,美国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反映在课程设置上,研究方法类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不仅如此,还特别重视研究方法的实际训练。由上述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可见,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就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重视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学院为所有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设置的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就是关于研究方法的一系列课程,从定性研究方法介绍到研究方法核心课程,再到高级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必须要在前两个学年完成这些研究方法课程。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研究方法课程并不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还很薄弱,一般仅仅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而且学分和学时比较少。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确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是保证科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的关键。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必须强化方法论的教育,突出方法论课程的设置。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将研究方法和研讨会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要求所有学生必修。方法论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和探求新知识的点金术,使他们今后能够有效运用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从有师点通过渡到无师自通,从而独立地猎取知识乃至发现新的知识。同时,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是我国学术研究走向规范和科学的基本途径。当然,我们也要避免把方法本身作为目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工具,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说,不能就方法谈方法,使研究方法的学习成为新的“洋八股”,而应该将研究方法融合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中。

(三) 兼具勤工助学性质的助教制度

助教制度是美国研究生有效的见习与实习制度,是研究生由学生走向大学教师的最佳锻炼形式,同时,学生承担助教任务,还能有一定的经济报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减轻了经济负担。近年来,助教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不可缺少的教学力量,配合任课教师完成了很多教学任务。这种助教制度有效地帮助博士生为即将开始的教学任务做准备,从而使其在就业竞争中更有竞争力,为研究生走上成功的教学之路做好铺垫,也为研究生未来长远的教学发展和从事大学教师职业打好基础。 

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中也应加强教学实习制度的建设。因为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般都在高校从事与教育相关的教学或者科研。他们在正式进入就业市场之前,需要起码的教学实习的经验。这一制度能使博士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学会教学,毕业之后找工作时,助教的经验至少说明该学生拥有开课和指导学生的最基础的技能和经验。我国在这方面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本科生教育的学科点完全可以让博士生承担起一些初级课程、研讨课程、实验课程的教学、讨论等;没有本科生教育的学科点可以增加博士生作学术报告的机会,可以让博士生适当地参与到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辅助教授承担一些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组织课堂讨论和办公室工作等。

(四) 严格的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

在美国,对立志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来说,最具挑战性和压力的莫过于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失败也意味着继续读博士的资格被终止。资格考试的形式可以是在平时各科的多次考试中累积成绩,也可以是连续的笔试以及两三个小时的面试,面试要回答2—3个相当于我国二级学科专业领域的各类问题,还要回答1个跨一级学科的问题。人文系科的综合考试基本上采用面试。那些基于考核认为其学业成绩和进展不合格的学生将会被开除出博士学位计划,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和高标准。在美国,人们认为成为博士学位候选人是对学生能成功完成学院具体学位要求的潜力的一种承认。许多有志于将来从事学术和教学事业的研究生经过大考阶段的磨炼,都收获颇丰,而且开始积累经验,储备学术资本。但是,也就在这个时候,那些确实没有研究潜力的学生不得不开始打退堂鼓,自动退出该学位计划,他们认为不适合就退出,心态非常平和。这可能跟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经济发达也有关系。

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普遍表现出严进宽出、宽进宽出的问题,虽然各个高校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设置了课程考核和综合考试等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淘汰率非常低,学生没有任何压力,这就失去了考核的本义,也是导致博士研究生创造性不强、培养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中考核不严格和淘汰率低主要与中国的人情社会及文化有关系,一旦博士生入学,碍于师生情感和人情关系等,很少有老师或学院会给学生考核不及格并淘汰学生。另外也与中国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中国学生因考虑到经济状况、年龄状况等,很难同美国博士生一样如果在中期考核中被认为不适宜从事学术研究,会心态非常平和地主动退出博士生教育。同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接受高等教育完全公费,而高等教育机会又非常稀缺,为了不引发资源浪费,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零淘汰,这种传统习惯延续至今,也是导致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几乎零淘汰的直接原因。要保障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达到促进博士生理论知识积淀和科学研究训练的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导师和学生都应认识到中期考核的重要性。“资格考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的核心环节,是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的基本措施。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设置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以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业进展状况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同时,我国高校在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大中期检查力度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淘汰并非最终目的,培养高标准的人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在严格的学术标准和有限的教育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

(五) 强大的政策执行力度

通过比较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可见,就制度设计而言,中美两国并无太大差异。真正的差异在于我国虽然也规定了一系列的培养制度和政策,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政策制度很完备,但执行力度很低。这与我国社会中的其他领域一样,规章制度往往容易走形式,主要是因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政策过多,学院等基层组织疲于应付,只好使很多政策流于形式,这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无论是来自上层的强制性的政策还是来自基层组织基于教育基本规律而设置的好的制度规范都容易被走过场。而美国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都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度,都能落到实处。博士生培养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比如考核制度,我国的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等环节淘汰率几乎为零,而美国在考核时却很少顾及师生人情等主观因素,完全按照制度行事,各个环节考核中都可能有淘汰。再比如由学生和导师基于学生的研究需要和兴趣一起设计的博士培养计划,一旦提交,要进行任何修改和变动,必须与导师讨论,并且以培养计划修正的形式进行记录。导师、专业主席、博士学位计划领导和学术事务副院长对培养计划的修改都要进行复审并批准。这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风格和强大的政策执行力度无疑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我们在博士生培养中也应该注意将合理的制度规范贯彻到底,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而不是仅仅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挂在墙上、放在文件袋里。

参考文献

[1]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Policy [JP3]Studies in Education (SHIPS)\[EB/OL\]\[2011-12-10\]edstanfordedu/academics/doctoral/ships

[2]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Degree Requirements\[EB/OL\]\[2011-12-10\]edstanfordedu/academics/doctoral-handbook/requirements

[3]吴振利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与大学教师职前教学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11(9):17-21

[4]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Doctoral Degree Handbook(2010-2011) \[EB/OL\]\[2011-12-10\] edstanfordedu/academics/doctoral-handbook

[5]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About SUSE\[EB/OL\]\[2011-12-10\]edstanfordedu/about

[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网“百人”学者主讲建设与发展论坛,畅谈教育创新\[EB/OL\](2006-10-30)\[2011-08-20\]newsgucasaccn/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10篇

大家好!我述职的主题是——做一个有良心的教育人。

2009年,南京教育论坛上,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启亮说:“教育工作就是良心工程”,我也深有同感。因为,在这个看似浑浑噩噩的嘈杂世界,良心应该就是最后的底线了。最近看于漪的介绍,深受感动,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她说:“教师应当时刻保持内心的深度觉醒,不断地提升自我、挑战自我正是保持清醒的途径。”今天在这里述职,汇报一下自己一学期来所做的几件事,希望以大家的公平测评来鞭策自己进一步做好工作,从而使自己保持内心的觉醒!

从2010年暑假一直到9、10月份,马不停蹄!暑期,作为南京四十几家课题实验学校的小学教科室代表,在《主体育德》课题结题会上作了《“三原色”志愿者在行动》交流发言产生一定的反响。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评比、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的有序组织;市第五期个人课题的申报工作、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工作准备充分;“经验分享,共同成长”个人课题结题培训等活动效果明显。期间,配合学校召开《口语交际》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校对六本校本教材,并对教材封面进行设计,与印刷厂交流、沟通、修改。

11月份,接到全国个人课题事项,就日思夜想!虽说雨小课题的数量、质量在全区不是排在首位的,但雨小的发展迅速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这一点,市教科所才敢将如此重大的活动放心地交给雨小。全国个人课题主会场的发言稿一共修改了19次,课件材料修改了8次。全国个人课题分会场的一份主持词、四份发言材料都经过反复斟酌,或反复建议与修改。三份新闻材料(分会场、主会场以及中国教育报)经过反复思量,同时,还接待了雨花有线电视台的采访。

12月份,三原色志愿者课题个案研究事项,力求细致准确!其他事项主要有: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材料申请市教科所再审联络工作,教师获奖论文信息收集及分析工作,教科研基地申请工作等。

2011年1月,学校校史《岁月有痕》重大事件综述两篇文稿的撰写,其他重大事件的修改建议事项。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每每收到教师的各类获奖、发表的信息是我最开心的事,我想,这也是校长室的最开心事。2010年5月,市教育案例评比,我们尝试了修改建议法,我校31篇参评,25篇获奖,获奖率达81%,其中一等奖三篇,这是雨小历史的新纪录。2010年12月,市教育论文评比,学校获奖10篇,一等奖一篇。另外,中国教育学会、省师陶杯获奖论文5篇。第五期市级个人课题申报,我校递交24份方案,18份在市级立项,区级立项6份,市级立项率为75%,是历年来我校在市级立项的最高纪录。第四期个人课题结题,我校27项课题,10项市级结题(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16项区级结题(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2个)。2010年,学校被评为“市个人课题实验学校”。

伴随工作的开展,我个人也获得一些新的思考。本学期,我撰写的文章中,有两篇发表,两篇获得市级一等奖,两篇获中国教育学会三等奖;一篇获得省“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个人课题:第四期二等奖结题,第五期顺利立项;代表学校在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的主会场发言受到《中国教育报》的关注;撰写的三原色志愿者结题报告被收录于市教科所的《主体育德》一书。

我想,我所做的这些符合教科室岗位工作的师德、能力、绩效等要求,对得起良心,也是真正的内心的富有!

有人说,内心明澈了,就能让自己保持快乐和幸福的感觉,而不会以外界的眼光来决定自己的左右;内心清醒了,就能看到自己的专长、自己的潜力、自己的判断;内心深省了,就能让自己永远处于前进的状态。这句话,非常打动我,所以,拿来和大家共勉!

上一篇: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育目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