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5:35:16

教育性论文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生德育:全面发展

对学科教师,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分化,即教师只对学科教学负责;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科是对教育功能的延伸,即教师不但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对学科教学负责。在教育实践中,从完成教学任务与履行学校规章制度来讲,教师更乐意于选择前者;从更好地搞好教学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讲,教师更乐意于选择后者。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表现,自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并不见得所有的教学效果都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学生德育”在“学科分化”中滑落

笔者读了六年小学,却只有一位教师,他一个人承包了我们小学所有年级的全部课程。在学校中,他就是教育的全部,不但要管我们的学科学习,还要管我们的日常生活。回首小学,他印在我们心灵中的,与其说是那些学科知识,还不如说是我们共同的生活片断。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只是跟着感觉走,而影响我们学习感觉的,并不是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而是教师对我们的关心程度。教师一人教着所有学科,反到让我们觉得他并不特别重视你的学科成绩,对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倒是特别关注。记得他常讲的一句话是:“你学得好不好并不是你的责任,但是否认真地学就是你的选择了。”

后来上了初中,碰到好多学科教师,每位教师都努力于自己的学科教学,虽然他们也会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毕竟对学科成绩的关注占了首要位置。每个学科都有一位教师,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上去了,他们对学科的理解与学科教学中的技能技巧比小学教师强许多。但与之相应的是,教师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关心却是大打折扣了,而且他们对学生的态度会随着学科考试成绩的变化而变化,让我们很难感受到教师对我们的真情实感。在这个方面,小学教师就强多了,他对我们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会因为我们一两次考试成绩优秀而笑逐颜开;也不会因为我们一两次考试成绩糟糕而怒气冲天。不知道是因为学科教师更关心我们的学科成绩,但我们的学科成绩并不总是让他们满意,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还是因为关心我们的学科教师多了,我们有了对不同学科教师的比较,从而去喜欢一些学科教师,不喜欢另一些学科教师。喜欢的学科教师总是少数,不喜欢的学科教师总是多数,师生关系从而产生疏远。不管原因如何,客观地说,有了分科教学之后,教师学科教学水平高了,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反倒是觉得在学校中少了昔日的天真与乐趣,多了学习的压力与功利。

学科教师对学科成绩的关心胜过学习态度与兴趣,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中所含有的“功利”。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对自己的喜爱,不得不专心致志地追求学科成绩;可一旦以远离日常生活为代价来强化学科学习,学科学习本身也就失去了在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内在乐趣,学科学习成为赢得教师与家长表扬的一个砝码。于是,与其说学生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不如说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为了赢得学科教师对自己的喜欢。毕竟未来是虚无飘渺的,而当下的学科成绩与教师的喜欢对学生却具有现实的生活意义。二、学科教学在“压力与功利”中前行

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授,我们称之为传授;二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我们称为教学;三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我们称之为教育。在班级只有一位教师的时候,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位教师对学生必然同时承担着这三种功能,学生不但向教师学习学科知识,而且往往以教师的言行与生活状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与全面发展的方向。但当班级有多位学科教师时,情况就完全不同。由于学生的学习被分化为不同学科,此时学科教师要么通过教育功能的落实来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要么直接实施学科知识的传授。很显然,前者的效果肯定比后者更持久,也更富有教育意义。但是,前者要求教师付出的成本更高昂;后者虽然效果并不持久,却更为直接,让学科教师能够及时地看到效果。这也就难怪在学生的学习被分化为不同学科的情况下,学科教师情愿放弃自身的教育功能,甚至放弃教学功能,而直接实施学科知识的传授。

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认可“学科教师只对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负责”的事实。学校考核学科教师的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至于教师在提高学生学科考试成绩的过程中是否落实教育功能与展开教学活动,似乎并不重要。这种考核制度等同于默认了教师只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教授负责,并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全面发展负责。谁来对学生学科兴趣与全面发展负责呢?学校为让学科教师专心致志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就在学科教师中任命一些班主任,让他们承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班主任的存在使学科教师不但在制度上,而且在教育职责上安心地放弃对学生学科兴趣与全面发展的责任,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两者正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当学科教师上完课,怒气冲冲地对班主任教师说:“你这个班怎么没有几个学生爱学习呀!”班主任老师只好向学科教师表示谦意,然后再去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幕呢?很大程度上是大家默认了学科教师并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负责的事实。可是,如果学科教师不对学生的学科兴趣负责,我们又靠什么来保障学生持续不断地开展学科学习活动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自己所教的知识都是要考试的,如果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开展学科学习活动,就可能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而得不到理想分数的后果很严重,比如不能上大学,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等,从而将学生持续开展学科学习的动力寄托在这种外在压力之上。还有一种让学生在没有学科兴趣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法,就是用学科学习的结果去诱惑学生,这也就难怪大家通常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肤浅地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与娶美女”了。殊不知在古人的眼中,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读书的感觉就像住在黄金造的屋子里一样的舒服,读书的感觉就像娶了美女一样的开心”。古今中外的优秀读书人,发大财与娶美女的人不多,一生清贫甚至终身未婚的人却是不少,这恰恰应验了对这句话的后一种解释。

当学科教师只对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负责时,教师的工作越勤奋,越对学生的学科成绩负责任,在课堂教学上越是强调学科知识对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学生就越能感受到教师的功利与肤浅,也就越不愿意主动地接受教师直接塞给他们的学科知识。正是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教师们责备“今天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们责备“现在的教师教学水平越来越低”,于是师生间越走越远。在没有学科兴趣做支撑,没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更美好追求的情况下,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怕学科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学生在这个被动的位置上也不会感受到接受学科知识的幸福。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乐趣太远,传授学科知识的目的离学生的幸福生活太远。

三、让“学科教学”从“学生德育”起步

要恢复学科教学的教育性,就必须让学科教学从“学生德育”起步。虽然学科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科学习,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虽然学生要一门一门地学习学科知识,但他的目的是要借助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塑造全面发展的自我。学科教师只有真实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真正地热爱学科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这不仅是靠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演绎就可以实现的。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物体,教师不能功利地要求他对自己所教学科感兴趣,而不顾及他对学习与生活的整体感受。

学科教师并不是学科知识的化身与代言人,而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者。学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学科知识,就必须以很好地了解与接受学生为前提,否则就出现“越帮越忙”的情况。教师刚性地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甚至向学生硬塞学科知识,或许这就是“填鸭式教学”产生的基础。教师本意是通过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占有来帮助学生学习,结果由于自己不自觉地站在了学科知识一面,反倒因此成为学生的“敌人”。因此,教师走近学生更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征服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551.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3篇

关健词:约翰・杜威 教育哲学 实用主义 儿童教育

一.绪论

约翰・杜威(1859-1952)作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研究成果涉及到哲学、教育、社会、政治、道德等各个领域,其中其教育哲学的影响范围最广,影响力也最深。韩国学术界对杜威思想的接触和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近20年来,韩国学界有掀起了研究杜威的热潮,杜威及其教育哲学在韩国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对1995年至2015年以来韩国国内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第二,以主题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杜威教育哲学研究现状分析;第三,对韩国的杜威研究的进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现状分析

1.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趋势。

由对17篇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分析可见,近20年来韩国国内博士学位论文对杜威及其教育哲学的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有关宗教以及对于韩国教育的功过评价没有涉及到之外,几乎囊括了所有有关杜威的研究主题领域。其中,尤其偏重于对于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杜威思想中有关知性和反省式思考、教室民主主义、经验学说的内容都有所涉及。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哲学并不是已经过时的学说或者教育遗产,而是正在影响着、未来也势必会对韩国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2.展示了学科间共同研究的可能性。

金研熙(2007)的论文以杜威的艺术论和探求论中的智力思维概念为基础,说明了艺术中所具备的教育性涵义,并探索了知识教育和艺术教育相互沟通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学科间研究将人文科学的美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学结合起来。金机洙(2008)的论文深入讨论了约翰・杜威的美学经验说,并从美学经验论的角度展开了对音乐教育的教育性研讨。最近学科间共同研究引起了全世界学界的注意,韩国也不例外,多个学科领域之间的共同研究正在活跃发展。金研熙的论文从学科间共同研究的角度,为杜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杜威教育哲学的新实践。

郑淑子(2012)的论文从哲学咨询的角度分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经验论中的连续性世界观和相互作用性世界观,探索了实用主义思考训练方法和反省式思考中的哲学咨询的可能性。孙玉周(2014)的论文综合考察了多种哲学咨询方法,并对杜威的反省式思考以及其适用的哲学咨询过程进行分析之后,通过直接的咨询案例探讨了杜威反省式思考理论作为一种哲学咨询方法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两篇论文摆脱了其它千遍一律的杜威教育哲学浅显研究的定式,为杜威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

三.建议

1.有必要重读并彻底理解杜威原著内容。

现在重要的不是杜威教育理论对韩国的影响有多大的问题,而是韩国教育者对于杜威教育理论的真谛究竟理解了多少的问题。杜威的关心领域非常之广,涉及其教育思想的有关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要想正确把握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必要重读杜威原著,并彻底理解杜威原著内容。

2.了解杜威研究的海外动向。

从1995年到2015年20年间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只有一篇研究了美国社会对于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解。要想深入研究杜威,不仅仅是美国,也要深入了解中国和日本对于杜威的研究研究动向。因为杜威曾于20世纪20年代亲自访问过日本和中国,还做过多次演讲,日本和中国对于杜威的研究不管是从量上来说,还是质上来说,都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

3.对于杜威的研究仍然存在未涉及到的领域。

杜威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曾经亲自创办过“实验学校”,但是近20年的研究中,并没有真正有关“实验学校”的研究。不仅如此,杜威还重视职业教育,认为应该同时促进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应该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才。遗憾的是,17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并未涉及到杜威思想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这也是将杜威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一个新领域。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应考方法

纵观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选文材料大量涉及课外,由语段向整篇文章转变,阅读量有较大增加,上海、武汉等地尤为突出,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的文本成为阅读新热点;考查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导向。人文性和教育性已然成为中考议论文选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力设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的趋势,加大了开放式试题的考查力度;试题形式多样,选择、填空、简答、阐释、概括、提炼观点、补写论据等形式都有,自由发挥类、知识迁移类题目大量涌现,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时代气息也越来越浓厚。材料大多关注成长品质和读书治学方法等,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热爱读书、健康成长,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考生与之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从而准确地检测考生议论文的阅读水平。

一、议论文文阅读考查的一般内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看出文章的论证方式,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2)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论点,能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了解文章的论据,会分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

(4)了解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四种论证方法和反驳的方法。

(5)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词语的感彩。

(6)理解、探究议论文的中心和价值。

(7)能把文章的议论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议论文中中获取观点材料,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理解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议论文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

(1)议论文选文一般来自课外(09年课外选文占90%以上),具有教育性、文学性和时效性,选材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方面的论说性文章。

(2)题型上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出题角度多样。题量一般为4-5道小题。

(3)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4)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法的考查仍占一定比例。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都是必考内容。其中论证方法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只知道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进一步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5)考查学生从阅读中获取观点材料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6)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增多。引导学生关注道德修养、关注文化传承,关注读书治学,更加注重让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议论文阅读考查的走向预测

(1)选文可能全面选用课外文章。

(2)内容上侧重于道德、修养、文化、读书、创新等人文和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章。

(3)题型上客观题可能消失,主观题可能一统天下,开放性探究试题将进一步增加出镜率和分值。

(4)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①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正确解释;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②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③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5)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技法,仍将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6)注重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将是议论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7)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世。

(8)侧重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的理解。

(9)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四、议论文阅读应考策略

(1)吃透课标和考纲,把握议论文基本考点和题型。

(2)理清议论文知识要点,学会知识迁移和拓展,做好知识储备。

(3)立足能力技法试题,做到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议论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议论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提炼技巧、总结规律,最好能形成一整套答题模式,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4)关注人文素养试题,争取拿到发展分数。特别是对于材料分析题、阅读感悟题、论据补充题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一定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5)关注道德情操、思想修养、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兴趣心态、社会民生、文化读书类文章,关于读书治学的知识,关于道德修养的知识,关于处世交往的话题等类文章应多加训练。

(6)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议论文答题,讲究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阅读训练中,要注意语言提炼,尽量做到答题语言干净、利落。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性;趣味性

当前,很多身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地探讨有关语文教学更好的方法,对语文教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更是积极地进行了思考与讨论。无疑,语文教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能否得到发挥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另外参阅了有关“培养语文教学教育性和趣味性”的资料,写了这篇论文。在本论文中,主要探讨“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什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怎样培养语文教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三个问题,以求对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性”是本质的一种特征,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传输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另外,还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教导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教育的内容,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教育性的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除了“教育性”,还有“趣味性”的特点。语文教师讲授语文知识,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枯燥无味地灌输,而应该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语文的审美情趣及综合素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性”与“趣味性”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趣味性很浓的讲解,成功地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这样让学生有很丰富的体验,真正地让语文学习成为一门让人享受的课程。

二、为什么要注重“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是评判语文教学实践是否合格与优秀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很强、能够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缺失了教育功能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教育,任何时候,教育性的功能是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缺失了趣味性,语文教学才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灌输”。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不利于践行新课标的有关精神,不利于深化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

三、怎样让语文教学更好地达到“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效果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语文的阅读、写作等各个版块中,渗透进更多优秀的思想。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学习语文的表达,而应该将它与爱国主义情操、团队意识、民族情感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有助于提高自己综合素养与情操的东西。

其次,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知识面窄”的现象,尽量让学生学到多元化的语文知识。比如,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学点“四书五经”以及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练毛笔字、学习朗诵、表演小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面会很“广”,避免了狭窄性,受到的教育会更加广泛。

然后,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语文的学习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终身的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可以让学生一生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关于趣味性的培养,要从课堂内容入手。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很充分地备好课,多准备有趣的语文趣味阅读。还要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准备更贴近高年级小学生的动画素材,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让他们获得丰富的视听体验,真正地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不要一直扮演一个“讲师”的角色,而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多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避免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相脱节。

最后,多组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高年级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安排他们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多和社会接触,让他们的身心得到一个较全面的发展。不能以“分数”论一切,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进行不同的安排,避免“统一”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发展。另外,多给他们讲一点时事政治的内容,让他们融入这个社会中去,培养现代化的语文意识。总之,语文的教学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要尽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讲文明、有素养的新一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郭云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06).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6篇

截至2014年6月9日,在国内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中按主题搜索“网络教育资源”,笔者发现核心期刊论文188篇,其中CSSCI类文章137篇,EI类1篇;搜索主题“网络教育资源评价”,共得到核心期刊论文57篇,其中CSSCI类38篇;搜索主题“教育资源评价”,共得到核心期刊15篇,其中CSSCI类期刊8篇,EI类1篇;将“主题”搜索换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当关键词为“网络资源评价”时,共有核心期刊6篇,CSSCI类4篇;搜索关键词“教育资源评价”时,可得论文1篇;再将“关键词”搜索换为“篇名”搜索,发现当篇名为“网络教育资源评价”时,可得核心期刊69篇,其中CSSCI类43篇;搜索篇名“网络教育资源”时可得核心期刊103篇,其中CSSCI类77篇;搜索篇名“教育资源评价”时得到核心期刊24篇,其中CSSCI类12篇,EI类1篇。非核心期刊类论文更是数不胜数,表1是作者在中国知网通过不同检索词进行搜索得到的文章数目。从搜索中得知各类期刊网站近年来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研究非常之多,总结一下总共分为三大类研究。第一类是围绕怎样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共建和共享,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者侯建军于2004年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上提出“网络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3]第二类是对共建共享起来的网络资源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教育主管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各高校、教育机构在网络教育共建共享中各自为政,教学站点相互覆盖,彼此间缺少必要的合作,出现盲目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种类繁多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等问题。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者白利霞和张海静两人明确提出在中国教育信息化中网络教育资源存在“有效网络教育资源匮乏、获取困难以及网络资源重建设轻使用”等问题。[4]第三类是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法的研究,诸多学者开始对网络教育资源评价标准进行关注与深入研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学者于2009年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发表文章,文章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6个方面,就其现状及相关的对策,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5]华南师范大学谢海波学者于2011年在远程教育杂志,文章主要从使用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三个视角,分别对网络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易操作性、共享性、可编辑性、可移植性、创新性、兼容性、知识性、艺术性、适用性、技术性、教育性、系统性、丰富性、组织性、准确性、高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这19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解释;[6]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学者万力勇于2013年在现代教育技术期刊中《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研究》,文章提出一个多层面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源内容、资源组织形式、资源支持系统和资源使用绩效四大一级指标,其中资源内容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教育性、知识性和相关性,资源组织形式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易用性、精简性、标准化、艺术性和可重用性,资源支持系统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可访问性、快速响应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资源使用绩效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适量性、利用率和价值增值性。[7](见表2)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教育资源评价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将网络教育资源本身进行封装,所得到的整体视为网络构件的一种。从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对网络构件和构件内部的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参数设计,旨在解决网站内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资源的复用率,帮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胜劣汰,方便用户快捷搜索合适的优质资源,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二、网络构件

基于构件的思想,本文将单一的网络教育资源封装,所形成的整体,视为网络构件的一种。网络构件是能够提供整体网络教育资源的单元,具有系统规划的评价指标和显式的互联网环境依赖,能够被编辑评价和管理。其主体包括外部对构件的描述和内部的资源本身。

三、网络教育资源评价参数的设计

1.对网络构件的评价参数设计

对网络构件的评价参数进行设计,是为了得到对网络构件本身更合理有效的描述,让用户能够搜索到更加优质的网络构件,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主要评价参数有可信性、可用性、丰富性、服务性、响应性和稳定性。可信性是指外界(管理者或提供者)对网络构件的描述是否正确,用户在查阅构件后可对这一参数做最直观的评价;可用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网络构件能否可用,点击或下载后是否存在乱码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同类型资源集合的网络构件内部的网络教育资源能否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是否可用;丰富性同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教育资源网站内是否存在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网络构件,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构件内部同一类型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于将网络教育资源视为对服务者提供服务的思想,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封装形成网络构件,新产生的网络构件是否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方便是服务性的重大体现;响应性是指用户对网络构件的操作(下载、评价等)能否快速响应;稳定性是指网络构件本身是否足够稳定;各评价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提高网络构件的质量。

2.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参数设计

对网络教育资源本身进行评价,方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资源的好坏优劣,方便用户搜索和下载。所以评价参数的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在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时代性6大评价参数。资源的教育性是考虑所整合资源的教育意义,看它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资源的科学性是指资源的整合是否客观、科学,资源提供的知识性是否比较强,能否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参考,是否有错别字以及产生歧义的科学性错误;资源的技术性是指资源提供的清晰度与画面结构及课件、文本等运行的技术要求是否与现行浏览器相符;资源的艺术性参数主要针对多媒体素材,看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情节的生动性、构图的合理性以及画面的灵活性等来考虑;[2]资源的知识性指网络教育资源内部知识与对资源的描述是否强相关,资源的内容是否包含学科知识;资源的时代性是指网络教育资源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否满足用户现今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是否走在学科的前沿,没有陈词滥调。

四、评价模式

教育资源评价具有鉴别、导向、激励、选拔、诊断和改进这6大基本功能。通过教育资源评价能够鉴别教育资源的质量、教育目标达成度、受用户的肯定度,特别能对功能相似的资源进行好坏、优劣的鉴别,一方面帮助用户(教育资源使用者)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帮助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清楚自己所提供资源的优劣和用户使用的反馈,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和针对性,修正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转化升级和优胜劣汰。

1.“自评+他评+专家评”相结合

自评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对教育资源本身和网络构件进行的初始化评价,能够对用户初始选择资源提供参考意见,但缺点是带有一定的感彩,主观性较大,要求资源的提供者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能够实事求是。他评是用户在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后,对资源本身和网络构件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的反馈,可供资源管理者和后续用户参考,帮助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专家评价就是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在全面观察、分析资源的基础上,给评价表打分,最后由评审委员会表决、评定教育资源的质量以及应用价值。[9]对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分别进行自评、他评和专家评,再将三种评价综合对比,得出适宜公正的评价,将优质资源发掘、劣质资源淘汰,共同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和合理利用,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诊断出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对管理者及其他用户提供反馈,以提高网站内优质资源率的过程。总结性评价是用户在使用资源后,基于自身满意度对已经学习、下载、运用过的资源所做的评价。通过两种评价方式对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评价,诊断出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用户鉴别优质资源,向资源的提供者提供导向,激励资源的提供者提供优质资源,实现教育资源评价的鉴别、导向、激励、选拔、诊断和改进这六大基本功能。

五、结束语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将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封装,形成网络构件,设计出网络构件的可信性、可用性、丰富性、服务性、响应性和稳定性6大参数及网络教育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时代性6大参数,提出“自评+他评+专家评”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旨在解决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存在的组织无序、优劣难辨等问题,以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商务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型 小组合作

一、引言

现在全国很多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商务英语”这个专业。设立这样的专业是和今天世界发展的形势相契合的――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商务活动(包括投资、物流和贸易等形式)已成为各国各地区间人们交往、沟通、交流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而连接活动各方的语言媒介就是英语。因此,设有“商务英语专业”于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育而言,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既然这一专业的存在很契合现实的要求,很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上的现状如何呢?通过国内的研究者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可窥一二。梁雪松等(2006)在调查中发现贸易商务类课程教学模式是静态的“口头授予”的语言学习过程。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精写精讲,学生是被动授受者,无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其主动性。谷志忠(2010)分析了包括商务英语在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指出现有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是以教师在台上讲解课文为主,分析语法现象,将句子英译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效率较为低下。

作为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一门很重要的技能科目,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也应当存在上述调查研究中所指出的问题。但正是作为一门具体的技能教学科目,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又如何呢?根据在中国知网上所做的调查,在近三百篇以“商务英语阅读”为关键词的论文中,多数是在技术层面上探讨如何将诸如任务型教学之类的教学法运用于商务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而没有从全面角度来探讨如何构建教学模式。因此,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技法上的尝试,而缺乏理论上的深层次的探讨。为此,本论文将尝试从任务型教学法的角度来讨论我们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以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技法上的一时使用。

二、基于任务型教学法建立模式的现实需要和理论基础

商务英语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于商业领域。 Mark Ellis和Christine Johnson(2000)认为使用商务语言应当是有目的的、用于社交的、沟通无误的。因此,可以将商务英语理解为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下以言行事的英语。若将这一理解实践于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学者应为学习者提供接近于真实商务环境下的各种活动、工作流程,以使学习者能适应真实环境中的工作要求,同时也要具备真实环境下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些活动和工作流程,在英语教学中被称为“任务”(Task)。

关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入“任务”这一元素,国内研究者亦做过相关的理论探讨。如李天紫 (2007) 在谈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时认为,英语泛读教学将趋于强调合作与互动,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相互提供阅读资料、分享所讲读内容、增进理解,这种学习符合互动的教学原则。在此所提及的“合作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任务的设计才能体现出来。

因此,从任务型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阅读的教学,比较符合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三、建设任务型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

(一)David Nunan的任务型教学法的框架

对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将基于David Nunan的框架来进行(如图一所示)。

David Nunan(2004)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始于真实世界的任务或目标性任务,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言行事之事。为了在课堂中创造学习的机会,应先将真实世界的任务转换成教育性任务(Pedagogical Tasks)。虽然在教育性任务中的交际性这一特点是成功学习第二语言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一些语言形式的学习仍是必要的,如语法。因此,David Nunan在其框架中加入了学习使能性技能(Enabling Skills)这一要素。

David Nunan建立这一框架的出发点应是针对广义上的语言教学而言的。如果将这一框架应用于具体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那么就要对这一框架做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以更适应于现实中的教学实践。

Real-world / target tasks

Pedagogical tasksEnabling skills

图一David Nunan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框架 (部分)

(二)对David Nunan框架的补充和修改

在补充和修改之前,应当先问:“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商务英语阅读技能?”或者,“需要商务英语阅读技能做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已编写好的教材不能提供答案。我们可以向学习者问“你们想学到什么”之类的问题。但是由于学习者因自身知识和工作经验的限制,他们的需求有可能会不符合商务环境中真实的情况。因此,相比学习者而言,我们更应重视从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的企业中得到答案,因为只有这些企业才能提供较为真实的商务英语应用的场景。要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来获得答案。在调查之后,我们才能较多地了解企业对商务英语的具体需求,并且由企业所提供的对工作场景的描述,也可以作为设计教育性任务的依据,否则我们在课堂上所使用的那些任务,有可能只是教学者脱离实际的想象。

调查的过程,在商务英语教学领域,被称作“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管春林(2005)指出,关于需求分析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教师认识学习者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工作情景对学习者语言技能的要求。此外,需求分析也有助于教学者找到改进教学方法的动力。因此,有必要以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形式来分析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英语语言能力的期待和企业的目标情景。

由于必须进行需求分析,所以对David Nunan的框架图有必要进行如图二的修改。

David Nunan用由上至下指向的箭头表明真实的(或目标)任务(Real-world / target tasks)转换为教育性任务,即这两种任务之间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如果少了需求分析,又如何确保能将真实情景中的任务以还原、分解等方式,将其转换成教育性任务呢?因此,要在这两种任务之间补充一个“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如图二所示)。

图二 修改后的David Nunan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框架 (部分)

在补充之后的模式图中,可以这样说明各个箭头的作用:

真实商务环境下的任务要经过需求分析,才能为教育性任务的设计提供参考,使教育性任务能够模仿任务的形式、任务的工作顺序。

在使能性技能部分,David Nunan将这一部分解释为关注和学习语言的形式,之后能用于教育性任务中,为完成教育性任务解除语言技能上的障碍。当David Nunan的这一模式具体地运用到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时,我们要对使能性技能作重新解释:使能性技能应该为教育性任务提供任务的内容和目标。即,学习者对于使能性技能的掌握是在实施教育性任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例如,略读(scanning)是一项很重要的英语阅读技能,教学者让学习者掌握此项技能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中学会,而不能将技能的训练和大量的阅读实践这种“在做中学”的紧密关联硬性地切断。因此,使能性技能和需求分析共同影响着教育性任务的设计――前者提供目标和内容,后者提供形式。

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使能性技能的内容有哪些?我们认为这应首先基于教学者对一般的英语阅读教学技能的了解。其次,要结合真实商务环境下的工作要求,对技能的内容进行调整,才能形成合理的使能性技能的内容。例如,阅读一份资产评估报表,查找一个关于资产的数据,那么阅读者不仅要明白相关术语的含义,此时更要熟悉类似于资产评估报表的篇章结构,因为某些数据只出现在文本即定的部分中,而与文本的其他部分毫无关联,这是一种行规带来的规律。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需要学习者既具备略读的能力,又应具备商业文件文本结构的常识。因此,在确定使能性技能内容的时候,我们应当将两者都列入,并且还应将学习商业文件文本结构优先于培养略读能力。

David Nunan框架中的教育性任务多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但我们认为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一框架没有将课后的学习连接起来,没有将课后的学习视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在对课后英语阅读的研究中,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将课后英语阅读纳入整个课程设计中,那么大多数学习者可能不会重视课后阅读,这对阅读教学来说是失败的。如Christopher Green(2005)指出香港在初级中学实施Hong Kong Extensive Reading Scheme in English,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其结果却令人失望。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抢时间,学生阅读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互动。因此,Green建议课后泛读作为任务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完全融入课程设置中。为此,我们主张应将教育性任务分为两个子部分:课堂教育性任务和课后教育性任务。这两个教育性任务的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David Nunan (2004)描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的七个原则,其中有任务相依性原则(Task dependence)和循环性原则(Recycling)。任务相依性原则要求学习任务应前后相互呼应,任务之间要相互关联(One task should grow out of , and build upon, the ones that have gone before)。循环性原则要求学习者要反复接触之前学习过的语言技能,以增大掌握某种语言技能的概率。我们依照这两个原则,将课堂教育性任务和课后教育性任务关联起来。这种关联具体表现在:课堂教育性任务和课后教育性任务之间在任务的形式、目标、实施的过程等方面应保持相应的一致性。

在这两个子部分中,课堂教育性任务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教育性任务能有效地开展呢?认为应当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应以话题(Topic)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任务。例如,我们以品牌、企业文化、投资等为话题来组织阅读材料,来设计教育性任务。

第二,应将学习者分成小组形式来参与任务。任务可以有话题讨论、模拟工作场景等之类的活动。课堂讨论、即兴表演能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习者应通过使用目标语,并依赖小组成员的互相合作来完成任务。

第三,Ray Williams (1986)提出要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就应当遵循十项原则,其中的一项是“鼓励读者对文本要有自己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可以讨论的形式来设计任务,以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我们主张在组织阅读材料时,要非常注重收集商务方面的“案例”(Case study)。例如,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哈佛商业评论》)中有一个“How I Did It ...”栏目,这里就有很丰富的案例。在组织阅读材料时,案例是不能缺少的。因为这类材料更多的是采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商业人士生动的经验和经历,而不是用商业术语来讨论抽象的商业理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这样的材料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而且,在阅读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读者容易为这些故事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就有利于为之后开展的讨论创造气氛。

第四,在开展任务前,教学者应当向学习者解释商业术语的含义。这也是David Nunan(2004)所主张的扶原则(Scaffolding)。

四、结束语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David Nunan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框架,结合商务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其框架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补充了“需求分析”,使任务的设计更接近真实的商务环境;将教育性任务分为两个子部分,既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任务,又注重课后的阅读,将课堂和课后两个时段在教学上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有效地进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Ellis,M&C. 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Green C.Integrating 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task-based curriculum[J].ELT Journal,2005(4):306-311.

[3] Nunan 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 Williams R.“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Reading[J].ELT Journal,1986(1):4245.

[5] 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A].外语电化教学,2010(5):25-29//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37-40.

[6] 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7(6):65-73.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研发;应用与实践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学习内容分析阐述

随着二十世纪数字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共享发展。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来讲,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德育理论知识能够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从教学方法上来讲,通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来讲,要求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小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教学工具上来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小学生利用课堂内外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阐述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将游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中应该遵从以下原则:首先,要有明确的操作。在德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游戏人物,熟悉操作流程。其次,整个德育游戏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故事情节。游戏故事情节作为游戏任务的重要背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合理的故事情节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游戏氛围。最后,在整个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在德育游戏的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在每次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学游戏的功能以及类型分析

关于小学德育教学游戏的设置在功能上应该具体划分设置。通过设定角色和角色玩家以及相应职业设定,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玩家与玩家、玩家与非玩家之间的对话,实现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完成阅读信息的任务。在相应的游戏设置中,应该制定具体的奖惩机制。通过判定学生的游戏人物完成情况,奖励或者扣除相应金币或者经验值等等。在游戏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任务设置,通过让学生自行查找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辨认方向的应变能力。最后,在整个游戏设置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游戏道具帮助学生进行游戏的完成,增强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现实体验感。

(三)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学习模式的构建

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学习模式构建主要通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情景问题中,通过任务的学习,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的理解。具体的学习步骤可以分为情境导入、确定任务、探索学习、实现任务以及结果评价等进行。首先,通过情境导入,为学生在游戏中呈现游戏情境,营造游戏氛围。通过相关的情境导入后,将问题情境中的游戏任务进一步呈现,充分明确任务目标的相关认知。通过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探索的方式完成游戏任务。通过在实现任务过程中难度的组建加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结果评价的方式对于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进行相关的奖励或者积分评价,将各个环节的表现通过结果评价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将评价情况再反馈给教师,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阐述

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应该充分结合教材,将个人、家庭、社会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游戏中,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将课本中涉及的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财产、尊老爱幼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在游戏场景中通过设置,让学生完成消费任务等等,理解理性消费等等内容。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的积累进一步融入到游戏的开发与设计中,设置垃圾分类,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箱的任务,进一步将生活经验内化到游戏中。也可以通过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适用的道德教育游戏,进一步增强德育游戏的教学效果。充分在游戏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合适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游戏教学内容,体现具体的游戏目标。

三、探析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品德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创新德育教学方法称为促进德育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倡导“寓教于乐”以及“从做中学和从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科学化整合。通过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以及应用将游戏的教育性以及娱乐性进一步结合,大大提升了小学德育教学成果。同时,进一步将小学德育教育游戏进一步推广应用发展,有利于将教学资源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丰富德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为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浩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2]朱艳敏.基于平板电脑的小学德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以《阳光社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05月01日版.

[3]张璐.电子教育游戏在银川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4]赵成丽.小学德育课程中PRG教育游戏的设计与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5]吴淑静.基于RMXP的小学语文课程角色扮演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5年06月01日版.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育性;人物评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78-02

【作者简介】沈世红,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教育”一词原本来源于拉丁文“educate”,隐含“内发”之意,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学生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教育理应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导出”或“引领”。教育家赫尔巴特更是在其《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指出教学的目的是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教学。当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无论理念如何前瞻、课程如何更替、技术如何突破,在本质上都必须回归教育的本源。

从重视双基到关注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学校教育究竟如何定位和开展,教育与教学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人已经把教育狭义、片面理解为德育和“锦上添花”,只有教学才是正事,而教学的目的则直指应试。这使部分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异化成“两张皮”,成了毫不相关的两件事。

很高兴,一些教育的行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的张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张弛老师是比较早期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他的研究成果和86000多字的学位论文《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情境教学研究》成就了他自己的第一个学术研究小高峰,这篇硕士论文着眼于课改的育人功能,立足情境教学的真、优、美,挖掘了情境教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校方较高的评价,并被推荐给不少后来的学习者。可以说,在南师求学时期,是他教育理想萌芽和学术研究起步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他非常关注刚刚启动的新课程改革,据此形成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含期刊的首推文章,还有的则收录进了化学教育理论丛书,他的观察视角总不离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这期间,他撰写和发表了诸如《从化学教育的角度谈爱国、爱家乡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惩罚教育之我见》《平民班主任挂帅下的领导班子教学班》等文章,更加突显出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这个阶段,张弛老师还进行了不少化学实验研究,或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实验的“缺憾”之美,或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化学的求真之美,不少成果成为专业刊物的推荐文章。这种追求“美”与“真”的个性也渗透到了他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

此后,张弛老师沿着既有的思路和理念,不断深入和拓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他分阶段先后从事了多项课题研究:首先是承担了南通市中小学研究课题“情境教学与建构主义双重视角下的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将情境教学和建构主义两种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对比与融合,尤其是作为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的《小论情景教学、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仅在知网的下载量就达到了1000多次。之后,他又承担了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同分不同质’现象成因与优化对策研究”,以化学教学和考试为例,分析“同分不同质”现象这个不被人们关注而又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的对策、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培训》等重要刊物上,这个阶段,他的代表作主要都着眼于教育公平,甚至还基于公平问题,撰写出了跨界哲学、经济、科学等领域的文章。十二五期间,他又再次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在“定”中学’的实践研究”,此次他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解读学生学习低效的问题,提出了从根本上让学生在“定”中进行学习的“真高效”学习方略,这是一个基于生理学、心理学、传统文化等理论、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十三五期间,他又作为朱小蔓教授“情感项目”在其学校的实际责任人,把研究重心放在了情感教育研究之上,以第二主持人的身份承担了一项省级课题,其重心则是情感生态课堂的构建,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成果和影响力。

始于教育的教学能让一个教师变得耳聪目明,教师真正的耳聪是要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教师真正的目明是要能透视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张弛老师的研究是接地气的,是基于现实问题和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实际的,他对教学的教育性的思考和认识也同样反映在他的教学行动和风格之上。张弛老师的课我听过多次,从架构上,他的每一堂课呈现出来就像一项严谨有序的科研课题研究,引领着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他们拥有终身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从感观上,他的课生动活泼、清新自然,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好,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学生对教师的良性反馈都明显可见;从内容上,他的课总是把学科知识、思维、方法、价值、情感以及道德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化学教学的教育价值。基于教育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对话和沟通,更是一种合作和共建,是一种温暖的教学相长。

造梦者,为梦起航!多年来,张弛老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在教学的教育性表达的研究道路上,基于化学教学,却又高于狭义的教学,形成了独特的个性。2006年他入选南通市第二梯队名师培养对象,2007年评选为南通市市直学科带头人,2010年评选为南通市骨干教师,2014年评选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这些成绩是对他“教学即教育”教育主张的一种肯定和回馈,相信他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教育性论文范文第10篇

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这是一种误解。实施素质教育不是要废除考试制度,而是要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要实现考试制度科学化,使考试服从于并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这个总目标。

目前,职中语文的考试太多太滥,考试内容和方法大多偏离了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考试方法死板、机械,引进所谓标准化试题后,更是逼着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允许学生有理解、思考、想象的余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活力,把教和学的过程引上了僵化的道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大考试科学化、合理化研究和试验的力度。试题不应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考察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考试应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调查、考核、口试、笔试、社会实践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语文学科文化知识的状况、基本技能水平,而且考察认知能力、运用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能不同程度地在考核中得到体现。

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测量,必须注重其本身的教育性。考试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构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环境。体现在学生个性的培养上,包括:(1)考试应鼓励学生有独立思维、独立见解,避免学生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甚至只会按照教师规定的思路解决问题;(2)在学生达到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而不是为争取所谓“全优”,造成平均发展,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展,加速其成才过程;(3)考试应鼓励学生具有超脱书本的创造精神;(4)考试应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建立坚实宽厚的知识基础。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支柱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语文(修订本)》按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既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又突出语文试用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训。这套教材最可贵的地方是:特别注重理论学习联系实践应用、加强了语文学习同社会的联系,专门训练现代社会特别需要的几种语文实用能力的范例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的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

因此,我觉得应建立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课程相统一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师生合作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新体系,要求学校教育在探索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等框架下进行创造性的教和学;在课程管理上,注重民主化、科学化、均权化;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验证与补充。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学科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型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的这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活动课程多事围绕一个问题或活动的主题来组织的,所侧重的恰恰是综合性、应用性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

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说,老师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创见。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所需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已习惯了没有主见,创造力也就会随之消失了。

对比美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启发的现象:他们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并十分讲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他们的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就已要自己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写出科普小论文。虽然这些论文比较简短,但他们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众多书籍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们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远比科普小论文本身更具有价值。

上一篇:教学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习小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