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3:35:04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17-02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社会和企业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学校又最了解自己能提供什么,只有学校与社会(包括企业)紧密结合,才能完善整个教育过程。作为教育者,要转变观念,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从实际出发,按需办学,即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此来确定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从而确定教育者自身的目标。

在市场对教育资源发挥基础调节作用的环境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掌握新的教学技术系统和教学信息系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两个标志。知识经济是全球性经济、创新型经济。信息社会,尤其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引起人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乃至思想方式的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变革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而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育者,应当首先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开发模式。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既为推动这一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又为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来装备自己,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来充实自己,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完善教育机构。

二、教育者应当不断提高认识、创造、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能力

认识能力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只有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使自己拥有学问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创造能力是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事物之后,应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其规律推知另外一种新的事物,这就是创造。只有创造,事物才会不断地发展。沟通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开发中的重要能力,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是通过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的高低来衡量的,所以,作为教育者,与学生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教育者实践能力的体现,它以管理者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自我的能力为前提,并集中表现在分析、判断和决断事物的能力方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开发中,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教育者自我能力实现的关键因素。认识、创造、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能力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教育者经过认识而创新,而又把认识和创新通过沟通传授给受教育者,在沟通时,受教育者又可以把各种意见反馈给教育者,使教育者能够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外,教育者通过执行自己的决策来使整个教育机构有效地运行,并且逐步地完善教育体制,同时又再一次地提高了自己的决策能力,进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认识、创造、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此外,在开发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认识、创造、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教育创新的矛盾

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办学规模的扩大,更需要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的唯一出路是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高职教育教学创新过程中,由于新旧两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碰撞,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偏重知识教育型。他们主张不能降低高职的“专科”水平,其衡量的标准就是过去那种标准化的考试“过没过”。第二种是偏重能力教育型。他们认为,既然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不学文化课都无关紧要。他们这种认知的片面性是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片面思维定式造成的。这种思维必然导致高职教学实践中指导上的错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加强和重视实践过程的教育,不亲自动手做一做,怎么能培养动手能力?但是在强调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基础文化和基本专业理论的学习。基础文化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专业基本理论是专业实际操作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理论知识和能力教育不要截然分开,而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办学特点,适度安排,够用便可。

(二)摆正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和做人的教育,摆正“育人”与“专业能力教育”的关系,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人才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应是有重点的全面人才观。所谓有重点,就是指我们的培养对象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敬岗勤业,品质良好,心理健康,这是第一位的。其次,高职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有自我发展、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再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求职:择业、竞争的能力,生活能力,与人正常交往、和谐共处的能力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等。所谓全面,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有坚持这样一种有重点的全面人才观,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坚持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把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还要特别注意教育方法、途径的问题。“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如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实验、实习、辩论、竞赛、讨论、顶岗工作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3.明确特定的岗位群及其专业标准

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标准不仅是全面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是社会用人单位检验所用之人是否合乎标准、能否取得资格证的硬性标准。这是绝对含糊不得的。为此我们要做到:第一,强化实践基地和实践教材建设。第二,明确特定岗位群及其专业能力标准。第三,实行专业能力标准认证社会化。这不仅是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需要。第四,实行社会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如果这一运行机制能够很好地施行,将会成为高职教育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与国际教育的接轨,高职教育方面的有关政策会逐渐地推出和实施,高职教育会在扩大规模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处理好岗位能力需要与学科体系的矛盾

以岗位能力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以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而这一原则与普通教育形成的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全面的知识结构为特点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改革学科体系,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处理好注重技能培养与忽视实践环节的矛盾

由知识、技能、态度等三个方面所组成的职业教育能力目标中,技能高低集中体现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因此技能目标是职业教育能力目标中的关键目标。由知识转化为技能(态度体现在能力上),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而在理论教学基本模式下,实践教学被视为辅助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资金、设备、教材、资料等投入严重不足,学生的技能演练和实验得不到保证,这样使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技能培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技能培养这一主线,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技能培养由辅助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化,理论教学由主体地位向辅助地位过渡。

(五)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灌输式教学方法的矛盾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教师通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作、自我总结、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等系列活动,以培养学生自我创造、自我创业的能力的活动。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学科体系、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以及强调理论学习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被动的存储器,其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技能等个性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结束语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一)创新动力客观分析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力水平、环境状况、制约因素,有立足本职、改变现状、突破瓶颈的紧迫感。深透了解本地劳动力资源与就业市场的现状,从劳动力数量、结构、去向和变化动态的前瞻性判断中找准改革方向。科学评价本地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能力,对创新资源的存、增或借的可行性有正确的判断。(二)创新思维领导者自身努力冲破惰性和惯性,不满于现状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有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营造独立思考,大胆试验的氛围,支持职业学校独创性地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途径,开辟出职教实践活动的新领域。在职教系统形成了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及问题的行事风格,保护和培育了一批有独到视角和独到见地的人才。(三)创新举措体现独创性,在现有政策或经验的盲点上,创新设计,先行先试,特事特办,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追求超前性,在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先于区域外采用新的发展路径和改革措施。把握变通性,对于国家、上级政策中明显不符合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的部分,组织独立研究,形成更加务实高效的方案;对区域内个性、处境不同的办学者、执教者或受益者给与充分并可控的自主探索和裁量空间。(四)创新成果推出新思想,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成果,制定新战略,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比以往和常规更好的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遇到不利的宏观形势时,通过对经济制度和社会运行管理的改革,或对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舆论、文化、氛围的改善,保证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或成效对区域内其他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或在区域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参照功能。三、支持力(一)人力资源有效保证职教师资(教师,管理人员)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整合劳动、产业等部门兼职教师力量,解决人力资源从外到内的问题。建立保持激励机制,解决人力资源行为积极性的问题,通过控制与调整,解决行为方向的问题,形成热爱职教、专心职教、研究职教的风气。重视并切实采取行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依职业教育个性标准评价的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员交流互换。(二)物力投入对职业学校在土地、房屋、设备、物资等方面给予充足的、持续的投入,并有效保障学校的校产使用权,有力保护校园及周边安全。力促行业、企业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有效调动企业在产学合作和服务职教中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在企业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基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确保职业学校的资产管理与运作科学高效,实现保值增值,提高使用效率,优先保证教学实习需要,尽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三)财力拓展贯彻国家教育经费政策,保证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保持合理比例,落实企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满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方式,实行多元投资并举的办学体制,促使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真正成为举办各类职业教育的主体。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试点、研究课题、合作共建、发展援助、优秀成果奖励等资金,提高优质资源建设的水平。(四)文化力强化把握宣传方向,引导社会舆论,为职业教育的积极造势,提高职业教育在各类教育中的地位和在民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创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气。发掘当地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创新现代职业文化,有效开展对青年人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做好生涯规划。

(一)领导之间政府树立起“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政府领导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委员会,能够有效的统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导和管理资源,及时解决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二)上下级之间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市级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职责。教育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业教育决策制定中有充分的建议权,是本级政府在职业教育行政的主导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被授权并有能力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本级政府行政决策之间起到调和作用。(三)领导与被领导政府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逐步从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转为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政府职能合理定位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引导、宣传,加强规划、监督、调节、规范、准入,提供信息服务等。给予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以更多的办学自,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职业教育,鼓励他们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四)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教育部门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农业、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参加,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二者在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中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一)各类教育之间建立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文化的因素渗透到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之中。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放在同等重点的位置来抓,保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合理比例,职业类学校与公办高中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结构优化发展。促进中职和高职,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探索中、高职衔接贯通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机制。(二)城乡之间根据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特点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用城市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效开展的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把招生与招工融为一体,形成制定规划,分解任务,安排资金,提供条件,指导就业的系统,系统保障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实现就业供需两利。支持大中型企业或地方行业系统自主开办职业教育机构,或生源地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所需的劳动者,做到岗位目标明确,能力标准统一,校企联接通畅。(三)跨地域、区域科学分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分“输出”、“就地”、“引入”和“双向”等主要服务目标,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实施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招生、就业政策。实施跨域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区域不同发展需要有效运用生源供给、跨域招生、跨域校企合作或分段培养等措施。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四)职教与经济社会认真调查研究并熟知当地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规模比例,设计培养方案,开发培训项目,指导就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工作,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支持和协调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科学调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使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能力和学生就业意愿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实现统一。

(一)教育思想系统了解现代教育思想脉络,使其成为当地职业教育变革、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解决职业教育活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问题。以理性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去倾听不同的教育思想、主张、意见,并且及时地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明了国家在管理和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并使其体现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中。(二)它山之石持续地关注和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优秀成果和高效做法,通过吸收、改进、整合补充形成本地的领导方法、管理思路、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区域间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直接借鉴合作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办学理念,并相互趋近,形成新模式。引进通用性强、具有较高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资格证书培训体系,提高人才的通用性,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区域外、境外就业创造条件。(三)调查研究领导者养成深入实际习惯,重视现场考察,了解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毕业生对职业教育政策、行为和效果的真实看法。系统持续的采用调查、统计、分析手段,明晰本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探求职业教育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拥有足够的样本调查毕业生就业、适应岗位要求和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所受教育的意见建议,借以评判教学效果。(四)反思求变依据职业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政策,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从而获取新的认知,获取创新性成果。运用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数据、事实、结论,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本区域教育行为及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对照国内外的新经验、新模式、新案例,发现、提取、归纳可借鉴之处,用于完善教育技能、创新管理办法。

(一)效率督导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机制,对所辖区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使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需要。对校长的办学理念、决策领导、规划执行、难题破解、教师发展、学生成才等方面的能力和成就进行综合评价,监控其发展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路径、手段的有效性或未达成目标的合理性。强化教育教学绩效考核,对教师德育、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创新、服务社会、进修提高情况进行科学评判,尤其重视对不同层级、不同分工教师的个别要求。(二)纪律监控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发挥教育行风监督队伍、教育督导队伍作用,规范教育行政行为,开展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满意度评议。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师德水平,加强学业管理,确保颁证信誉,优化后勤服务,规范校企合作,严控教育收费。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和整改督察,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正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三)自我反省严格自检,敏锐内观,建立反思自纠制度,形成自我批评风气,对于管理中得失定期做出客观评判,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民主管理,畅通言路,自觉接受监督,倾听来自基层意见,征求系统外部反应,求助专家指导,不断调整目标、策略与方案。把握形势,积极应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改变,法律、政策发生变化,或教育资源、能力出现变动时,妥善应对。(四)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奖惩制度,强调管理者和教师的升降与退出制度。强化目标管理,严格以岗定责,坚持责任追究,避免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弘扬法治精神,建立纪律处分制度,净化教育环境,苛责领导者与权威人士。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会计课程 多元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0-02

会计课程是应用型课程,更注重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的事务相结合。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对于会计实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机构,更要积极地适应这一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就是对会计课程进行多元化改革。

一、高职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适应性

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更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忽略了会计课程会根据分支不同而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在方式上,多采用以行政班级为单位授课的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但是会计课程的一些分支课程更适合采用小班教学或单独辅导的方式。高职院校采用的会计课程教材及考试体系大多是三四年以前的主流,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水准却是在逐年提高和变化。教材及理论试题的滞后性,会造成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无从下手。

(二)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一方面,会计实践授课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目前高职院校所聘用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在理论基础上具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就造成教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没有全面、足够的了解,在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时就会有局限。另一方面,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管存在不足之处。许多学生存在“实践是作业,关系到能否毕业”的观念,只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实践课程评价,而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评价,对于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且每个导师的评判标准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成绩指标。这些因素都造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普遍偏低,学生的能力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和市场的需要。

(三)实践考核内容单一,评判标准不明确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评的内容主要是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很难体现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及处理新问题的能力,造成会计课程实践考核内容的单一,对学生寻求工作机会及进一步提升能力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会计专业学生现行的评价标准,大多以分数量化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却没有益处,基本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水平。

二、高职会计课程多元化改革方案

(一)理论教学及考核多元化

1.理论教学内容多元化。一方面,追求准确定位和定向培养。高职院校要根据会计的不同专业方向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使得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性质有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注重新型会计职业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保持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学校应及时更新教材,即使用电子教材或者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引进大量现实案例的方法使教学内容能够跟得上经济的发展需要。

2.理论教学方式多元化。传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过于固化,缺乏对于学生知识迁移、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无法大规模考查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课程改革时,应当采用会计案例分析教学、模拟过程教学、专项课题教学等多种方式。其中主要以案例分析和专题讲解为主,提高学生的会计事项处理能力,并提示其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模拟过程教学则作为辅助,对于学生职业心态及职业思维进行培养、纠正与优化。

(二)实践教学多元化

1.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为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层面,应当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行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者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方式。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企业中会计职业的主要职责、从业人员素质水准及空缺职位需求等诸多情况;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社会生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进行校内实训,主要锻炼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实现数据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数据报告等一系列会计操作过程。一方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实际会计操作过程中自身技能的缺陷,并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进行补足。

在企业中进行实际的会计实务工作,是最能够提升自己专业素能、了解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不足的途径,同时能够对未来职业发展积累人脉资源、技能和素质经验。学校要尽量协调与企业的关系,多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开辟新路。学生经过企业岗位的具体实践,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会计事项,适应职业的不断变化。

2.实践教师组成的多元化。高等院校在聘用会计实践课程的讲师时,应当侧重师范类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一定职称水平的应当予以优先录取。此外,校方可以借助自身影响力和渠道,聘请有多年会计实务从业经验的企业职员或大学教授来校任职,并由他们组织构建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三)实践考核体系多元化

1.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学业评价主体是相应专业方向的导师,往往不能对学生的会计素养和综合水平进行全面的评判。因此应当延伸评价的主体组成,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中的同学等在内,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2.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高职会计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大多数的考核是在学校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学校的毕业限定,但是距离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校应当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确立考核评价体系,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企业的考核体制,让学生不仅仅满足于毕业的最低要求,而是努力去达到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

3.考核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也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将需要评价的领域进行拓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日常工作上,尤其要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实践单位或企业职员对该学生的综合评价上。着重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自学能力、解决新问题和重大任务的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能力。

4.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评定的方法上,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实践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突出会计课程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可以采用口头问答、书面报告、专题辩论、自我演讲及小组互评等多种方法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在评定成绩的时间上,应灵活多变,不受学期、学年的时间限制,而是根据实践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进行分阶段考核,或者随机选取时间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具有危机意识,能够增强其应对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多数高职会计课程的学生缺乏考取职业、专业证书的观念,院校可以采用证书与评价挂钩的方式,激励学生去获取专业证书及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添砝码。

总之,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多元化改革需要校方、企业、理论讲师和实践导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既是市场对人才的界定和筛选的要求,也是职业竞争现实的必然要求。卓有成效的会计课程多元化改革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及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就业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林.高职会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J].职业教育研究,2010(25)

[2]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研究[J].财会通讯,2011(6)

[3]李祥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浅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刘世云,黄佑军.高职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3(33)

[5]庞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6]王希旗.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作者简介】李思静(1985― ),女,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银行学校),研究方向:教育,财务会计。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一、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同化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经过十年的推广和实践,已经完成了从理念突破到实践操作的破冰之旅。作为一个西方的舶来品,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被引入后,接受了美国诊所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核心价值,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各法律院系提供了像美国法学院一样的诊所教育课程。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同化过程与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诊所法律教育的精髓

(1)教学目标的能力性。对于诊所法律教育的目标,从美国法学院开设诊所法律课程的实践来看,诊所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让学生掌握办理真实法律案件的基本技能,将法律知识学以致用,学会“像律师那样思考问题”。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也以此目标的实现来指导诊所教学,“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3](P3)

(2)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诊所法律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堂教学环节,诊所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主题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结合律师的法律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认真的设计,准备实施方案,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角色模式、案例讨论等方式,获得许多法律实务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如:如何会见客户、如何调查取证等;在实践教学中,在诊所教师切实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办理真实案件,参与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心,提高其法律应用能力,使他们获得模拟练习中无法获得的经验。

(3)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帮助和建议。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模拟、互动式、分组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地进行交流。“老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过程中,适当地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由学生自我总结讨论的情况,老师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简短的评述。诊所教育,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验到学生的感受和表现,这是一种教学相长、互动交流的模式。”[4](P95)在课堂外,诊所教师通过电话、邮件、面谈等方式指导学生办案,把学生置于律师的角色,办理真实的案件。可见,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求学生从经验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反思。

(4)教学评估的独特性。对诊所教学评估是诊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首先,评价是持续性的,贯穿于整个诊所教学活动中。其次,评价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事人对学生的评价等。最后,评价的标准不是案件的输赢,而是学生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技能,以及为获得这些技能而进行的努力与思考。

2.诊所类型的专门化与多元化

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诊所类型呈现出专门化和多元化的特点。美国的法学院在原有的移民、妇女权利保护、刑事辩护、调解、社区等诊所类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立了新的法律诊所类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诊所、环境法诊所、国际人权诊所、数字化时代的律师执业诊所;哈佛大学的家庭暴力诊所、健康保障诊所;耶鲁大学的飓风灾害救济法律诊所、监狱法律援助诊所。这些诊所类型的设立反映了美国法学教育的务实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高度关注。[5](P10-14)目前,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在诊所类型上的发展也体现出上述特点,如西北政法大学设立了刑事诊所、民事诊所、立法诊所、公益法诊所、社区诊所、劳动法诊所;清华大学设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刑事诊所、青少年越轨诊所、知识产权诊所、劳动法诊所、行政法诊所;武汉大学设立了社区诊所、调解诊所;扬州大学设立了婚姻家庭诊所。诊所类型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给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有中国特色的诊所教育已初步形成”。[5](P19)

3.法律诊所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美国法学院在推进诊所教育的过程中,对过去法学教育中学徒式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完善和创新,与校外的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地。中国各高校的法律诊所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合作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工会合作设立了调解诊所,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宪法与公民权利保护专业委员会合作设立了公民权利保护诊所。据调查研究表明,各高校法律诊所对外合作的主要对象是各级各类法律援助机构,如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诊所与北京市司法局和昌平区司法局合作,在中国政法大学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密云县司法局合作;贵州民族学院、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等高校纷纷建立了地方法律援助中心(处)的工作站,为法律诊所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切实有效地推进了诊所法律教育。法律诊所通过对外合作,一是解决了诊所案源的问题,扩大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案能力;二是解决了学生办案身份的问题;三是部分地解决了诊所运作的资金和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6](P20)

4.诊所教师来源的多样化

诊所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指导老师除了要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人才。从美国法学院诊所法律教育师资队伍来看,除法学院原有的教师队伍外,还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热爱法学教育的律师参与教学。与之相同,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所教育的教学质量,国内较多高校法律诊所聘请校外实务部门中热心于诊所法律教育的专业人士,如法官、检察官、律师、妇联等社会团体中的法律工作者作为特邀指导教师,参与诊所课堂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训指导,实行校内教师与校外联姻方式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异化

诊所法律教育以律师职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内容,弥补了传统法学教育方法的不足,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法学教育的质量。可以说,每一个开设法律诊所课程高校的法学专业学生都要“挤破脑袋”才能参加该课程的学习。但是,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在实践运作中,出现了有别于其来源地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的异化现象,这应该引起诊所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亟待加以矫正。

1.将法律诊所定位为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和学生社团在学界,有人把法律诊所定位为“高校法学实践教育机构、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学生社团三位一体的结合体,以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形式,承载着法学教育和公益法律服务的双重功能”。[7](P3-5)笔者对这种观点不能认同。

首先,法律诊所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诊所是一门法学专业的实践性课程。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中国各高校法律院系的推广主要依托的是法律诊所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法律诊所是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基地。也就是说,法律诊所课程的运作就是以“法律诊所”这一实践基地作为载体。一般情况下,学者们在谈及“法律诊所”这个概念的时候都是从这两个角度来界定的。

其次,尽管法律援助是法律诊所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法律诊所不能等同于法律援助机构。诊所法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这与法律援助的目标是一致的,然而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从性质来看,法律诊所是法律院系学生进行实践的基地,诊所法律教育追求的是教育效果,即对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法律援助是一种司法的救济制度,它所追求的是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从案件范围来看,法律诊所学生的案件是诊所教师挑选过的,“诊所受理的案件具有局限性,诊所往往需要确定某一类特殊群体作为援助对象,办理同一类别案件。这是诊所永远无法也不可能取代法律援助机构的地方”。[8](P63)换言之,诊所学生所的案件只是国家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的一部分,通过案件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法律诊所更不能定位为学生社团。众所周知,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为目标,在高校一般挂靠在校团委,接受校团委的统一领导。相反,诊所法律教育的主体是指导教师、学生和当事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法律实践的过程,学习职业技能。同时,各高校的诊所法律教育接受的是中国诊所教育委员的指导。可见,把法律诊所定位为学生社团是对诊所法律教育的重大误解。

2.法律诊所课程被边缘化设置

美国作为诊所法律教育的故乡,大约90%以上的法学院都采用诊所教育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不仅为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提供教学经费,法学院的十多间办公室专门提供给法律诊所使用,而且学生选修法律诊所课程的学分高达7学分。由于学校的重视和法律诊所课程出色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使法律诊所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重视和欢迎。[9](P415)然而,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学教学体系中尚未进入主流课程系列,被边缘化设置。从目前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来看,都是将诊所课程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绝大多数学校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的学校尚未将此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而是作为一门特殊课程来处理;也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诊所课程,但是根本没有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选修此课程的学生直接在法律院系老师或者律师事务所律师带领下办案。这使诊所课程的存在或者可有可无,或者被边缘化,并非不可或缺。究其原因,受传统法学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诊所教育的高成本,有的领导和老师并不不认可这门课程,在他们看来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他们以后有相当多的乃至终生的时间从“实践中学习”,因此,更应当在学校期间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提高法学理论素养。这表明较多法律院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诊所法律教育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诊所教育对主流法学教育影响不大。

3.诊所教师的兼职化与年轻化

在美国大多数大学的法学院,从事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中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律师执业经验。在耶鲁大学,从事诊所教育的教师人数已经达到法学院教师人数的25%以上。[9](P415)而且法学院大部分诊所教师都是专职的,不用承担诊所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在职称晋升上也有不同于法学院其他教师晋升的评价标准。我国目前的诊所法律教育中,师资队伍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指导教师兼职化。与美国拥有专职化的诊所教育师资队伍不同,我国从事诊所法律教育的指导教师首先先完成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然后才是他们诊所教育中的指导任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其二,指导教师非专业化。绝大多数法律院系的诊所教师都没有受过相关的培训,对诊所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计缺乏认识。较多教师充当诊所教师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与追求,而是为了满足诊所教育的师生比被拉过来的。其三,指导教师年轻化。由于诊所课程的边缘化设置与付出精力太多,较多法律院系让年轻的教师充当指导教师,年轻的教师由于资历浅不好推辞。这些年轻教师大多研究生刚刚毕业,虽然具有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但实务经验不足,有时无法对诊所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2009年诊所教育论坛暨年会上,笔者对诊所教师的整体相对年轻深有感触。

4.个别院校法律诊所课程的虚置化

据笔者调查,国内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个别法律院系由于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导致法律诊所课程被虚置化。主要表现在:其一,诊所课堂异化为普通课堂。一方面,有的学校把法律诊所课程仅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对待,并没有建立一个遴选机制,导致参加法律诊所课程学习的人数以及师生比与其他课程没有差别。另一方面,诊所教师在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普通法律课程没有差别,根本没有体现诊所教育的精髓和核心目标。其二,诊所课程缺失课堂教学环节,异化为专业实习。有的学校诊所教师直接把学生放在律师事务所,让学生在律师的带领下办案。事实上,这改变了诊所教育所倡导和实践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互动和相长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在倡导实践性教学。2007年,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强调了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与“诊所法律教育培养具备法律职业技能和道德的优秀法律人才的终极目标和一贯宗旨”[5](P37)完全吻合,这为发展诊所法律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良好契机。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1UA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新西兰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取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体育和家政学等课程,从而使得这门课程更具综合性,因此,也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由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教师委员会批准设立,学习时间为4~6年,全日制和兼读方式均可。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新西兰培养未来体育和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注册的方式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除此之外,毕业生还有可能从事与户外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职业。总体而言,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有以下3个特点:1)注重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中,认为核心概念包括“教育”和“体育”二者,所以,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和“体育”2方面的知识;但也并非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对学生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置于整个大教育之中。具体强调4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扎根于教育背景之下;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辩证思考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反思、实践和反馈能力。2)注重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新西兰国家教师协会对全国所有的注册教师在职业素养和应掌握的知识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这一标准细化为针对体育教师的标准,包括:掌握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对健康和体育教育课程有良好的专业认知并能教学环境下运用;对人体发展知识的认知;对不同文化、法律和政治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文化理解;对教育实践下教师角色的认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了解;理解研究及其体育教育中的贡献和应用。3)培养学生对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奥克兰大学都非常强调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和满足不同种族学生的不同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特别重视与毛利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联系,要求学生认识新西兰毛利民族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位置,全面了解毛利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努力朝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2UA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点

2.1课程结构与特点

学生如果进入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4年共要求学习480学分(每门课程均为15学分),其中核心课程420学分,选修课程3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30学分。每个学期均学习4门课程,即每年学习8门课程,年均学习120学分(见表1)。从表1可知,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很少。在必修课程中,健康与体育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且呈现出逐渐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证了课程的深度,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2.2课程类型与特点

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每种类型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见表2)。

2.2.1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学习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运动技术课程和学科理论课程构成。其中,共60个学分的体育教育实践系列课程即为运动技术课程,占总学分的12.5%,主要学习田径、游泳、球类、体育游戏等科目。运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且对技术的练习和熟练程度要求不高,注重对技术的概念学习。与运动技术课程相比,理论课程比例较大,占总学分的25%,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涵盖了与健康和体育教育相关的生物、物理、解剖等学科知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则包括与健康和体育相关的文史哲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理论课程的学习,为未来体育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保证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全面性。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认为,未来体育教师被雇佣的原因并非是他们拥有专业运动员般的运动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知识的教育素养。这种理念很好地避免了因为大量的运动技术练习而带来的时间消耗及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2.2.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毛利民族教育、健康教育和户外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是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供平台和基础。从表2可知,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一是毛利民族的体育教育。毛利族是新西兰最大的少数民族,奥克兰大学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比例的毛利族学生;因此,该专业专门开设了“毛利民族体育教育”的课程,主要介绍毛利族的体育文化以及如何针对毛利族开展体育教育。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化、等理论知识,还要参加毛利族的体育活动、舞蹈、游戏、集会等。这不仅强调了毛利文化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减少未来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时可能产生的隔阂和对其体育文化认知的缺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二是强调健康教育课程。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针对健康与体育教育,这说明健康教育是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对健康与身体发展相关知识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包括心理健康、性特征与教育、食物与营养、身体养护和安全等[4]。通过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整合,加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相互联系,突出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部分在中小学或社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三是注重户外教育。新西兰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户外教育的历史已有150多年,现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体系。从教育角度而言,新西兰的户外教育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户外教育设施。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门开设了户外教育教学课程,不仅包含户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安排学生参与户外露营的实践体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对于拓展新西兰的户外文化及推动和完善新西兰户外运动教育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3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学技能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也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色,是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结合[5]。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由3种类型组成: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类课程,如学习和教学评价、健康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旨在从理论角度培养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体育教育教学法、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系列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特别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在“体育教育教学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课堂模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备课与模拟上课。“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则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学校担任多种教学任务。实习从大二开始至最后一年,共3门实习课程,从简单到深入,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2.2.4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仅需选修2门课程,且选修时间为大四第2学期。从表2提供的娱乐与休闲、教学与教练运动、健康与体育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健康教育者这4门选修课程可知,内容与体育相关,但不局限于体育教育。实际上,这4门选修课代表了体育领域的4个典型方向,即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健康教育。虽然选修课程以体育为主,且选择较少,但这对于扩大学生在体育学科其他方面的知识面很有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整个体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除了选修课程之外,该专业还设置了3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时间为大一第1学期和大三第2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跨学科选择,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没有任何限制,包括人文学科类课程、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生命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等课程,涉及金融、科学、语言、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以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为例,学校提供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犯罪学等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课程学习的评价与特点

该校体育教育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例灵活,尤其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主要采用从A+到D-的等级评价。从表3可知,不同课程会用到很多评价工具,如小组作业、实践报告、课堂汇报展示、论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平均每门课程选择2~4种。评价方式的多样选择能够从多维度有效地检验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在评价比例方面,不同年级差别较大。在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所占比例约为60%,课堂测试为20%~40%。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和课堂测试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课后作业、研究课题、小组汇报、论文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比例的选择与学生所学课程类型密切相关,如大一主要为学科基础课程,以记忆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为主,期末考试和课堂测试能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督促学生自主复习,故所占的比重较大。到了高年级,专业教育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增多,对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合作、交流和研究能力要求提高,而以研究课题、小组作业、论文、课题汇报等评价形式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部分课程到最后甚至取消了期末测试。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有针对地考核和评价学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较多,比如每门课的课堂学习时间约为40h,但课外学习时间约为100h,主要用于完成作业、课题、论文等。有些作业需要独立完成,如论文等,而有些则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研究展示,小组汇报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表达等能力。另外,每门课程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表3可知,一、二年级的平均要求为10篇,三四年级为15~20篇,少数课程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文献资料。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其阅读能力、效率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学生就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和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3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与特点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习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学校和教学,提高教学技能。一般而言,实习主要在初高中和相关体育部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不同学校尝试多种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首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方面,分布在大学4年之中,实时间为19周,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实习联络员。从表4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实习时间呈阶梯式增长,且实习中需承担的教学活动与任务也逐渐增加。比如,第1年实习活动以见习为主,教学任务较少,主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备课并尝试教学。而到了高年级,随着教学技能与经验的增长,学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备课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并需要独立完成教学并学会搜集课堂评价、学生表现等数据和信息。总体而言,实习时间充足且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循序渐进的增长规律。其次,在实习地点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实习在初中,而二年级以后则可在高中和相关体育机构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如高等分或低等分学校①、混合或单性别学校、小型或大型学校、公立、综合或私立学校、多种族或单一种族学校等,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风格和文化,丰富教学经历。到了大学三年级的第2学期,学生还可以选择到体育相关机构如户外教育中心、体育行政机构、各种教育机构(如残疾人教育)和社区健康中心担任与体育或健康相关的工作。实习地点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丰富工作经历,拓宽就业渠道。第三,在实习监督与评价方面,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联络员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备课、教学、评价等。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旷课、事故等异常情况,指导教师会及时与大学联络员联系,保证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不同年级有所区别。比如,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需要上交指导教师签字的考勤记录表、任务表和评语,自己的听课记录和自我总结;二年级则增加了小组互评,即学生被分成2人一组,互相观察实习表现与教学活动,给出反馈意见与评价。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需要直接向学校上交评价报告;到了大学三年级,在实习结束的前2周,学生需要和奥克兰大学实习联络员沟通,预约大学老师前来听课和评课,大学教师需要从教案、备课、课堂教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学四年级的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将会获得一个实习档案,里面包含所有的评价记录以及实习的综合评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则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由此可见,该校学生的实习评价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直接反馈。除了教育实习之外,学生还有机会参加户外露营实践活动和毛利民族集会。以户外露营实践活动为例,时间为3天左右,由专业教师带队前往新西兰的某些山区或森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运用户外生存技巧。而毛利民族集会一般为一周,学生可以亲身接触毛利族,了解毛利族的舞蹈、传统体育活动、等习俗。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塑造健全人格[6]。

4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认证情况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毕业之时均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在新西兰却不一样。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认证非常严格[7],比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校和学院的规定学分后,只能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但并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学生要想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则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申请并缴纳一定费用,协会将会对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成绩单和个人背景进行认证,若所有条件都合格,协会将会向申请者颁发有效期为5年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从而成为临时注册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之后,毕业生才有资格被中小学聘请为体育与健康教师或实习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们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接受为期2年的入职指导,合格之后方可申请正式的教师资格证。在入职指导过程中,临时注册教师可以在就职或实习学校选择1名拥有正式教师资格证、有能力和意愿指导自己的老教师作为入职指导导师。在2年入职指导期间,导师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导纲要要求为临时注册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达到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临时注册教师进行评价,并保留与指导工作相关的证据。2年指导期结束后,临时注册教师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递交相关材料来证实自己已经达到了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协会在证实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之后,将会授予其正式注册教师的资格证。由上述教师资格证获得程序可知,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要获得正式教师资格证并非易事,整个认证过程非常严格;但这样能够督促职前体育教师或者临时注册教师认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过渡到正式注册教师,进一步规范了入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新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提升了整个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这对于塑造体育教师良好的专业形象、提升专业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通过分析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发现该专业以培养在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己任,主要以中小学体育和健康教师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此。强调培养的学生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具备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必修课程为主,少量的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为辅,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注重课程学习评价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实习活动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任务;实习监督和评价系统完善,组织管理严格;实习地点和选择多样;重视学生参与户外和少数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师资格证方面,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到正式注册教师的过程,规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提升了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分析新西兰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情况及其特点,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启示。1)找准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尤其要重视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执教少数民族学校的能力。2)设置有特色的中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欧美国家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太重视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而重点在于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专一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强调通过合理的课程学习评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3)延长实习时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贯穿在4年之中,时间和跨度都很长,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国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时间普遍较短[8];因此应适当调整实习结构,延长实习时间,合理安排实习任务并按阶梯式分布在每个学年,完善学生实习的监管和评价系统,增加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4)改革教师资格证考核方式。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证获取方式尤其独特性,虽然中国不可能照搬新西兰教师资格证从临时注册教师到正式注册教师的模式,但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体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考核专业化,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评估体系和指导制度。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6篇

1UA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新西兰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取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体育和家政学等课程,从而使得这门课程更具综合性,因此,也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由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教师委员会批准设立,学习时间为4~6年,全日制和兼读方式均可。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新西兰培养未来体育和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注册的方式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除此之外,毕业生还有可能从事与户外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职业。总体而言,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有以下3个特点:1)注重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中,认为核心概念包括“教育”和“体育”二者,所以,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和“体育”2方面的知识;但也并非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对学生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置于整个大教育之中。具体强调4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扎根于教育背景之下;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辩证思考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反思、实践和反馈能力。2)注重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新西兰国家教师协会对全国所有的注册教师在职业素养和应掌握的知识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这一标准细化为针对体育教师的标准,包括:掌握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对健康和体育教育课程有良好的专业认知并能教学环境下运用;对人体发展知识的认知;对不同文化、法律和政治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文化理解;对教育实践下教师角色的认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了解;理解研究及其体育教育中的贡献和应用。3)培养学生对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奥克兰大学都非常强调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和满足不同种族学生的不同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特别重视与毛利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联系,要求学生认识新西兰毛利民族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位置,全面了解毛利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努力朝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2UA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点

2.1课程结构与特点

学生如果进入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4年共要求学习480学分(每门课程均为15学分),其中核心课程420学分,选修课程3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30学分。每个学期均学习4门课程,即每年学习8门课程,年均学习120学分。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很少。在必修课程中,健康与体育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且呈现出逐渐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证了课程的深度,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2.2课程类型与特点

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每种类型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见表2)。

2.2.1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学习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运动技术课程和学科理论课程构成。其中,共60个学分的体育教育实践系列课程即为运动技术课程,占总学分的12.5%,主要学习田径、游泳、球类、体育游戏等科目。运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且对技术的练习和熟练程度要求不高,注重对技术的概念学习。与运动技术课程相比,理论课程比例较大,占总学分的25%,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涵盖了与健康和体育教育相关的生物、物理、解剖等学科知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则包括与健康和体育相关的文史哲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理论课程的学习,为未来体育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保证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全面性。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认为,未来体育教师被雇佣的原因并非是他们拥有专业运动员般的运动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知识的教育素养。这种理念很好地避免了因为大量的运动技术练习而带来的时间消耗及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2.2.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毛利民族教育、健康教育和户外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是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供平台和基础。从表2可知,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一是毛利民族的体育教育。毛利族是新西兰最大的少数民族,奥克兰大学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比例的毛利族学生;因此,该专业专门开设了“毛利民族体育教育”的课程,主要介绍毛利族的体育文化以及如何针对毛利族开展体育教育。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化、等理论知识,还要参加毛利族的体育活动、舞蹈、游戏、集会等。这不仅强调了毛利文化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减少未来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时可能产生的隔阂和对其体育文化认知的缺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二是强调健康教育课程。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针对健康与体育教育,这说明健康教育是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对健康与身体发展相关知识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包括心理健康、性特征与教育、食物与营养、身体养护和安全等[4]。通过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整合,加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相互联系,突出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部分在中小学或社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三是注重户外教育。新西兰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户外教育的历史已有150多年,现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体系。从教育角度而言,新西兰的户外教育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户外教育设施。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门开设了户外教育教学课程,不仅包含户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安排学生参与户外露营的实践体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对于拓展新西兰的户外文化及推动和完善新西兰户外运动教育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3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学技能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也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色,是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结合[5]。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由3种类型组成: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类课程,如学习和教学评价、健康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旨在从理论角度培养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体育教育教学法、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系列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特别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在“体育教育教学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课堂模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备课与模拟上课。“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则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学校担任多种教学任务。实习从大二开始至最后一年,共3门实习课程,从简单到深入,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2.2.4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仅需选修2门课程,且选修时间为大四第2学期。从表2提供的娱乐与休闲、教学与教练运动、健康与体育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健康教育者这4门选修课程可知,内容与体育相关,但不局限于体育教育。实际上,这4门选修课代表了体育领域的4个典型方向,即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健康教育。虽然选修课程以体育为主,且选择较少,但这对于扩大学生在体育学科其他方面的知识面很有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整个体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除了选修课程之外,该专业还设置了3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时间为大一第1学期和大三第2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跨学科选择,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没有任何限制,包括人文学科类课程、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生命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等课程,涉及金融、科学、语言、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以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为例,学校提供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犯罪学等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课程学习的评价与特点

该校体育教育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例灵活,尤其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主要采用从A+到D-的等级评价。从表3可知,不同课程会用到很多评价工具,如小组作业、实践报告、课堂汇报展示、论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平均每门课程选择2~4种。评价方式的多样选择能够从多维度有效地检验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在评价比例方面,不同年级差别较大。在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所占比例约为60%,课堂测试为20%~40%。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和课堂测试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课后作业、研究课题、小组汇报、论文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比例的选择与学生所学课程类型密切相关,如大一主要为学科基础课程,以记忆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为主,期末考试和课堂测试能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督促学生自主复习,故所占的比重较大。到了高年级,专业教育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增多,对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合作、交流和研究能力要求提高,而以研究课题、小组作业、论文、课题汇报等评价形式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部分课程到最后甚至取消了期末测试。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有针对地考核和评价学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较多,比如每门课的课堂学习时间约为40h,但课外学习时间约为100h,主要用于完成作业、课题、论文等。有些作业需要独立完成,如论文等,而有些则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研究展示,小组汇报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表达等能力。另外,每门课程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表3可知,一、二年级的平均要求为10篇,三四年级为15~20篇,少数课程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文献资料。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其阅读能力、效率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学生就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和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3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与特点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习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学校和教学,提高教学技能。一般而言,实习主要在初高中和相关体育部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不同学校尝试多种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首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方面,分布在大学4年之中,实时间为19周,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实习联络员。从表4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实习时间呈阶梯式增长,且实习中需承担的教学活动与任务也逐渐增加。比如,第1年实习活动以见习为主,教学任务较少,主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备课并尝试教学。而到了高年级,随着教学技能与经验的增长,学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备课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并需要独立完成教学并学会搜集课堂评价、学生表现等数据和信息。总体而言,实习时间充足且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循序渐进的增长规律。其次,在实习地点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实习在初中,而二年级以后则可在高中和相关体育机构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如高等分或低等分学校①、混合或单性别学校、小型或大型学校、公立、综合或私立学校、多种族或单一种族学校等,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风格和文化,丰富教学经历。到了大学三年级的第2学期,学生还可以选择到体育相关机构如户外教育中心、体育行政机构、各种教育机构(如残疾人教育)和社区健康中心担任与体育或健康相关的工作。实习地点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丰富工作经历,拓宽就业渠道。第三,在实习监督与评价方面,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联络员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备课、教学、评价等。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旷课、事故等异常情况,指导教师会及时与大学联络员联系,保证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不同年级有所区别。比如,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需要上交指导教师签字的考勤记录表、任务表和评语,自己的听课记录和自我总结;二年级则增加了小组互评,即学生被分成2人一组,互相观察实习表现与教学活动,给出反馈意见与评价。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需要直接向学校上交评价报告;到了大学三年级,在实习结束的前2周,学生需要和奥克兰大学实习联络员沟通,预约大学老师前来听课和评课,大学教师需要从教案、备课、课堂教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学四年级的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将会获得一个实习档案,里面包含所有的评价记录以及实习的综合评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则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由此可见,该校学生的实习评价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直接反馈。除了教育实习之外,学生还有机会参加户外露营实践活动和毛利民族集会。以户外露营实践活动为例,时间为3天左右,由专业教师带队前往新西兰的某些山区或森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运用户外生存技巧。而毛利民族集会一般为一周,学生可以亲身接触毛利族,了解毛利族的舞蹈、传统体育活动、等习俗。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塑造健全人格[6]。

4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认证情况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毕业之时均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在新西兰却不一样。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认证非常严格[7],比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校和学院的规定学分后,只能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但并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学生要想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则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申请并缴纳一定费用,协会将会对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成绩单和个人背景进行认证,若所有条件都合格,协会将会向申请者颁发有效期为5年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从而成为临时注册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之后,毕业生才有资格被中小学聘请为体育与健康教师或实习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们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接受为期2年的入职指导,合格之后方可申请正式的教师资格证。在入职指导过程中,临时注册教师可以在就职或实习学校选择1名拥有正式教师资格证、有能力和意愿指导自己的老教师作为入职指导导师。在2年入职指导期间,导师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导纲要要求为临时注册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达到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临时注册教师进行评价,并保留与指导工作相关的证据。2年指导期结束后,临时注册教师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递交相关材料来证实自己已经达到了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协会在证实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之后,将会授予其正式注册教师的资格证。由上述教师资格证获得程序可知,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要获得正式教师资格证并非易事,整个认证过程非常严格;但这样能够督促职前体育教师或者临时注册教师认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过渡到正式注册教师,进一步规范了入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新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提升了整个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这对于塑造体育教师良好的专业形象、提升专业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通过分析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可以发现该专业以培养在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己任,主要以中小学体育和健康教师为主,但又不局限于此。强调培养的学生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具备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必修课程为主,少量的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为辅,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系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注重课程学习评价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实习活动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任务;实习监督和评价系统完善,组织管理严格;实习地点和选择多样;重视学生参与户外和少数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在教师资格证方面,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到正式注册教师的过程,规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提升了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和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分析新西兰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情况及其特点,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带来了一些启示。1)找准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尤其要重视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执教少数民族学校的能力。2)设置有特色的中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欧美国家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太重视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而重点在于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专一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强调通过合理的课程学习评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3)延长实习时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贯穿在4年之中,时间和跨度都很长,保证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国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时间普遍较短[8];因此应适当调整实习结构,延长实习时间,合理安排实习任务并按阶梯式分布在每个学年,完善学生实习的监管和评价系统,增加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4)改革教师资格证考核方式。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证获取方式尤其独特性,虽然中国不可能照搬新西兰教师资格证从临时注册教师到正式注册教师的模式,但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体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考核专业化,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评估体系和指导制度。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7篇

我是七月初进入**市**区广播电视局开始实习的,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觉得自己好像格格不入,心中不免有些困惑。渐渐熟悉了,才发现其实也其乐融融。回顾走过的点点滴滴,让我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也让我对新闻的、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实习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社会实践面,也提高我的新闻采学写习能网力。

因为我在学校的院报资讯版当记者,所以对于媒体的流程还是有一些认识的,刚进到实习单位的我渴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最大可能的学到最多的知识,自己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我们来说,采访中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或许老师在采访中不会记太多的笔记,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着很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来说,笔记对于后来的写作是大有作用的。记一记自己心里踏实,回去写稿也全靠它了,所以我全仰仗着这个小本子。感觉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时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的采写中去,理论和实践脱节。在学校也学过关于采访方面的技巧,写电视新闻稿子的时候他们总是教我固定的结构,但是慢慢习惯了才觉得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为自己得知之甚少感到羞愧,为自己的无知感到后悔。

这次实习我不仅参与了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我们的记者就站在本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例如采写会议新闻的主要流程是:告知采访内容——参加会议——拍摄会议画面——写新闻稿——后期制作——局长审核,通过后才能播出。还有采访人物,访前准备和采访计划是一个采访进行前不能不重视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哪个记者老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我们和采访对象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才有可能挖到独家和更深层次的报道。短短的一条新闻却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每个成功都来之不易。另外,在报道中,不仅数据不能丝毫误差,领导的名字也不能有差错,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从将来的就业计划来看,实习不仅可以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

通过实习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领悟这些经验,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沉默不语的尴尬,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与别人主动交流,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交流。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精神,而且我还必须去帮助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已完成工作。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有时候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不仅仅使自己的工作进程受阻,还会影响广播播出的新闻质量,因此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赵主管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第四,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风起于青萍之末”就能闻风而动。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第五,摆好心态非常重要。众所周知,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也是一个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职业。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实习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次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新闻实践结合起来的机会,是我们走进生活,接触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希望通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实地采访能力和写作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很大进步,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不曾学到的知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也破除了电视台的神秘感。使我熟悉了新闻采编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了解到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技巧,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有些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所处的范围有什么涉及面,根本无从下手,后悔自己在学校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翻看了一些传媒方面的点睛之作,聚集了国内传媒研究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对来年中国传媒产业的走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和以往相比,去年,2008年的传媒业大事频出,热点不断,所以“化危为机,寻求转机”作为2009年传媒业发展探索的主题。通过此书我认识到了传媒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规模和结构都在发生迅速变化。传媒见证着中国三十年的发展,而传媒产业本身在三十年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和具体成果之一。我认为,大学期间不要好高骛远,要打好基本功。大学阶段的学习扎实与否,认真与否,与未来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此次实习虽已结束,时间也不长,但却有重大的意义。它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不管将来会怎样,这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些难能可贵的经验对于我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同样也是今后最值得回味的经历之一。感谢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不吝赐教和大力帮助。只要想到生命中有你们相伴,我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就有足够的勇气挥出一道属于自己的靓丽风景。实习的生活是短暂的,但是经历却是永久的。

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6篇

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当然,也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于是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大学生打工族:中文专业投笔从“融”,外文专业西游取“金”,历史专业谈“股”论“金”,医学专业精益求“金”。其实并不是我们有严重的拜金主义倾向,只不过我们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懂得了该怎学样习生网存。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小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今年暑假,我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暑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工作的领班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位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以上是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学到了自己觉得在社会立足必不可少的项目。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那么,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经过艰苦的找寻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说我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详,我会通知你的”。很多此后我终于找到了一家餐饮酒楼。老板让我来做传菜员。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居然只能端端盘子,怎么着以前在学校里也是个学生会干部,多少也有点社会能力,心理学徒有点失落再加上传菜部领班是个小学文化的,还对我指手画脚,确实心理上很不舒服。

但是,人总是要适应自己自下而上的环境,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在自己的式作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做行很轻松,首先尽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我所工作的地方是一个两层楼的酒楼,酒店大堂在一楼,楼上有包房,厨房在二楼,传菜间也是在厨房所以在传菜间里可以看到厨房管理的机会,这也能学到不少。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实践生活。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那么,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经过艰苦的找寻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说我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详,我会通知你的”。很多此后我终于找到了一家餐饮酒楼。老板让我来做传菜员。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居然只能端端盘子,怎么着以前在学校里也是个学生会干部,多少也有点社会能力,心理学徒有点失落再加上传菜部领班是个小学文化的,还对我指手画脚,确实心理上很不舒服。

但是,人总是要适应自己自下而上的环境,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在自己的式作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做行很轻松,首先尽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我所工作的地方是一个两层楼的酒楼,酒店大堂在一楼,楼上有包房,厨房在二楼,传菜间也是在厨房所以在传菜间里可以看到厨房管理的机会,这也能学到不少。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实践生活。

进入大学一年了,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内心是激动与踌躇共存着。激动是终于可以走上社会锻炼一下自己,踌躇是才刚刚大一的学生,能干得了些什么?不过,还是希望能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拓宽视野。

我的社会实践单位是我市华地广场。工作内容就是卖步步高点读机,到书店与客户交流做宣传,打电话预约客户,上门安装课件,并在三天之内打回访电话。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事,就比如第一天遭受路人的冷眼以及拒绝,还有公司上司对自己严厉的批评等。中途还有想退出的念头,不过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一个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社会关于自己的问题:

1.听从安排,安排的事情不要问为什么。

2.认真做自己该做的事,不管什么时候,不要泄气。

3.不管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一定要积极,向上,努力。做不了最优秀的员工,但必须做到是最努力的。

4.人的可变性是很强的,改变一种说话方式,客户或许就会做出与原来相反的的决定,所以不要急于放弃客户。

5.客户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不要急于求成,可能会适得其反。

6.了解客户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7.保持微笑,准备好问题,认真聆听,然后分析问题,引入产品,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于自己最重要的:热情,热情过后是积极的工作态度。最重要的。

最后领的工资虽然只是一点点的钱,但是我知道,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东西,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尤其在大学学习时候,参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能赚多少钱,等我们毕业了会有很多赚钱的机会,只要有知识和能力,智慧,我们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实习是为将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珍惜我们的每一个工作机会,不论什么人,什么学历,从事什么工作,好好的表现、展示自己的能力,不要错过好的机遇。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轻松松的,但每一件事都是让人成长的,经历一段过程,喜悦或是艰辛,尽管经历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的结果是相同的,我们都会因涉事而成长。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些事情上看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就是这样。以上就是我这些日子来的体会,我的不足之处希望老师给予纠正和指导,谢谢!

今年暑假时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同样,也是人生第一个二十岁的暑假。所以,我想让他变得充实而有意义的。

刚在家的前两天,替妈妈做了点点家务活。其实不干还不知道,零碎的东西越难搞定!总算体验到爸妈劳动的辛苦了。于是,我决定出去找点事做做,毕竟整天窝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呢!昔日的伙伴们吧,学车的学车,旅游的旅游去了,打工的为生活努力去了,瞧着没,都个为生活上色呢,我也不能这么庸庸碌碌呢!

找了我以前的同桌瑶妞,她姐夫是开娃娃厂的,或许可以找点事做呢,果然,他们厂这两天缺人手。我心想,做娃娃是何等的容易的事啊,塞塞棉花,剪剪线头的事吧~我爽快的答应下来了。五毛钱一个娃娃,我做一百个能赚五十也不定呢!刚踏进厂房,我的梦想转瞬成空!巨热的空间,看着一个个忙碌的身躯,脸上的汗水,好似地域一般的地带,空调是虚设!我一时后悔我将要在这个地方工作?我疯了吧??家里那么舒服的空调床,都没了、、回到现实,只有硬着头皮往下走了~~问题是,这个娃娃比我想象中大好多!还有,线头真多,无奈了。装棉花,一点点的装着,。旁边的阿姨笑道:“像你这样装到晚上还不知道有没有十个呢?”我顿时苦笑了一下。手越来越疼了,想妈妈了。一天的工程总算结束了。第二天早晨,整只手像残废了一半。在妈妈的劝阻之下,我结束了娃娃厂的工作。真的痛苦而难忘的经历啊!

我第二个打工点是教育机构,是私人承办的学校,就租了很多的商品房上课,我们去就是助教类的咯!教的是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可是,越小越皮,我就没撤了!怎样都奈何不了小孩们!我料想做几天就会脑充血的!有个三年级的男孩,问他25+3=?他一个劲的摇头!于是乎,我就忍不住小骂了他一下,这下好了,老班指着我鼻子大骂,真受不了,委屈死了我!不过日子长了,也发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和他们打成了一片,以另一种心态与他们交流,快结束时孩子们舍不得我呢~~我还感动~。

回想起来,自己确实是学到不少,这也是我做这些事的初衷,能接触到社会的种种,觉得很知足很开心。

后面的日子,每天都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个夏天不觉得再有遗憾!

这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第一个暑假。在这个火热的暑假,我很想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我第一次有了要外出打工的念头。在我妈的介绍下,我和另一个好朋友一起进了一家韩国料理当服务员。就这样,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误越来越少了,做事更加的得心应手,虽然每天到家我都几乎累瘫了,不过那种感觉真的很不错,那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而对于大学生而已,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虽然一个多月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这些是我在大学课本上不能学来的。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工作,让我懂得了要将理论与行动结合在一起,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否拥有好的交流技能和理解沟通能力。而交流和理解将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好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我一个多月来的感受。社会实践使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为将来真正走上社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阅历,也为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有了上班族的味道,还有那种忙碌,那种盼望双休日的心情,这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真的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进行社会实践。因为很多大学生都清醒的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所需的人才。大学生人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在校大学生要借机培养自己的实践和创业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帮助别人。

在这个暑假里,我参加了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社会实践,在短短一个多月中,我尽我所能,把我所知道的知识全都交给他们,孩子们也都非常认真的学习着。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大多梦想着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等,对外面位置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到以后回不回家乡的时候哦,大家都沉默了。也许是孩子们太小,不能理解这件事的含义,也许是另一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他们“离开农村,去城市才不用过苦日子。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发生变化,造成人才流失,如今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思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观念上也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分歧,有部分学生和家长教育观念有些偏激。所以支持农村教育不仅仅知识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的道理,适应时展的观念和大局。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外 职业教育 差异 启示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包括各种职业培训及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目前,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已构成我国教育的四大类型,而职业教育占据了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的一半。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以下简单阐述这四个因素对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模式、规模及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政治因素中,政治民主化程度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及课程设置有一定影响。政治民主化程度越高,强调个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主张教育民主,尊重个人意愿,注重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整合。美国在二战后成立的社区大学,满足了退伍军人的职业教育和就业需要。在我国,国家提倡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和扶持失业人员及残疾人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体现了我国民主的进步。

在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规模及课程,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规模扩大,课程设置也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的规模结构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内部培训规模较小,无法采用企业内部培训模式,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主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承担;另外,失业率也是影响职业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失业率低,人们便倾向于职业教育,从而职业教育规模得以扩大。

文化因素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所持何种观点,必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看法,还体现在其劳动报酬上。在我国,职业教育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甚至受到歧视,职业教育困难重重。国外的职业价值观念与中国的有较大差异,劳动无贵贱,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些拥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人群,服务社会的同时更体现了其人生价值。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学历结构等,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规模有一定影响。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影响。在中国,不少农村的孩子选择高等教育,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从而改变原有社会地位,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一、中国职业教育概况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1978年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了,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保证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在1996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建立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为补充的职业教育法律体制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政府提出在教育体系中优先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多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加大了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在校生总数近32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相关的助学制度逐步健全,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职业教育就业率较高,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2011届高职生在毕业半年内后的就业率为89.6%,基本接近本科生的就业率,显示出我国职业教育特有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职业教育通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摸索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推广“三段式”的办学模式,“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毕业生除了可以得到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书,通过考核鉴定后还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改变职业院校全日制教育的单一形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半工半读的工学交替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教育团体。民办职业教育资源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对学历教育的认可程度要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中国古代人们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为荣,如今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优先选择就读大学,甚至继续攻读研究生和博士。拥有职业技能的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社会地位低于脑力劳动的白领,在求职工作中遭遇歧视。而现存的高考制度把学生分了个三六九等: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入重点大学,成绩中上的考生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成绩一般的进个专科学校,而成绩相对较差的才进高职院校。入校生源的质量对职业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职业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着手提高其综合素质,应对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态度。由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造成职业教育毕业生总体质量偏低,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可度有很大影响,高就业率的背后并没有带来同样的高质量。

二、国外职业教育概况

西方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也较成熟,已基本形成其特点和模式,而且受其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出许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概况的简述,试议中外职业教育的差异以及着重阐述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美国

美国的职业教育充分与社会实践结合,它强调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从而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也称为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进而帮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因此,美国的职业教育备受青睐。美国政府并未对职业教育过多干涉和约束,而是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结合社会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所以无论在教育地位、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美国职业教育更看重的是社会资源与人的自然配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势。

(二)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历史背景深厚,该国公民从较小的年纪就开始接触职业教育,形成了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的社会氛围。其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的模式,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这一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借鉴。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首先在立法和制度上做了保障,其次从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与社会需要做了充分的对接。

(三)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实行的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技术和继续教育”模式。因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分工等现实需要,这一模式的职业教育得到澳大利亚各个行业的全面支持。同时政府在财政和体制上给予充分保障,无论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紧密与行业分工、工作实践相结合。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过程考核”而不是“结果考核”,所以经过职业教育锻炼和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可以真正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满足社会各行业的现实需要。在这一方面,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日本

日本社会精细化分工明确,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之一。根据社会行业分工和需要的不同,因运而生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日本的教育体系也非常的细化和完备,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也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时代变迁与时俱进,不断演化和完善。职业教育不仅在制度和法规层面得到保障,日本还在改进职业教育水平,强化职业教育管理方面下足工夫。当然,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接受了正规的职业教育洗礼后,可以成为对企业、对社会真正有用有为的专业人才。正因为如此,日本形形的各类职业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社会不可忽视也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办学力量。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和实用性很强。

三、科学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前文分别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模式以及外国有关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做了简述。以下作者就中国的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以及外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做浅析。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市场和行业力量的结合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近十多年来才有飞速的发展,但存在着地区差异。在西部的部分地区,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认识,且办学条件简陋,而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益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吸取了大量国外优秀经验,引进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发展较好。受国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进步,也获得不少的经验,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面临许多瓶颈。就拿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来讲,“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学到的理论内容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强化训练,而在三年顶岗实习的时候不但需要努力回顾所学课程,还有可能面临已学知识技术与现实社会脱节。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与企业公司及行业的联系,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课程设置向市场和行业需要靠拢,听取企业公司及行业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针对不同的课程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练学相辅相成”,定期组织讲座介绍行业前沿知识,邀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进校园,讲经验,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和直接的把握行业知识。同时还可以聘请市场与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部分科目的教学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二)教学管理体现人文关怀

我国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盛行分数主义。分数成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但分数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成绩,因而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在职业教育中,许多课程涉及专业技术操作,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加入平时学习表现及实际操作,全面综合的评定学生成绩。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布置以小组讨论和论文形式的作业,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性思考性。此外,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开设包括人文通识、休闲娱乐、历史、哲学、艺术、演讲、第二外语、健康科学等与生活相关的基本选修课程,以及与专业有一定关系但又有不同方向和侧重的专业选修课,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职业教育不仅包括对新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还包括已有劳动力的再提高。对于许多已工作多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面临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快步伐,原有知识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亟须再次对其专业技术进行“充电”,但同时又无法放弃工作重回校园接受全日制的学习,可以采取人性化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相对于我国现行的学年学分制,能够更好的贴合实际需要。此外,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克服面对职业教育的气馁和心浮气躁,开展“成才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成人教育”。

(三)规范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和保障体系

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现在的职业教育有滞后的地方,已突显出其重新修订的必要性。为坚持依法治教,我国应出台具体的职业教育法规,建立一套内容丰富、衔接紧密、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成立具有权威性和统筹协调能力的技术管理结构,研究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核标准,加强与行业的结合,共同制定行业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评审)制度,有效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职业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助学扶贫机制。

中国正处于全面向前发展的时期,社会对高素质和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明显增大,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不够完善,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袁红哲.中外职业教育比较――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之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26(10): 47.

[2]关宝蓉.中外职业教育比较 [J].今日南国,2009(11): 40.

[3]杨福家.中外职业教育观之差 [J].求实杂志,2009(9): 56.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9篇

当前中国及国外之高等艺术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专门的、甚至单科的艺术学院,如中国之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西方之美国电影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其二,高等专科学校,如GrenoblAcademyofArtinFrance(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艺术学校),此类院校虽多数时并不颁发高级文凭,但其性质亦为高等教育。其三,综合大学之艺术系或学院,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等等。这三类高等艺术教育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前两种因定位与性质十分接近,只是文凭级别不同,故在我们的讨论中将之归为一类,称为专门艺术院校。由于笔者长期从事电影艺术教育之故,故在此从影视艺术教育,特别是电影艺术教育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第一栏所示之电影类专门艺术教育院校,数量相对较少,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也就一两所,多为国立,为本国提供专业电影创作、理论人才,倾向于高端和专门化。第二栏所示之提供电影专业教育的综合大学,数量非常庞大。仅美国提供专业电影、电视艺术教育的大学就在三百所以上,同时有六百多所大专院校提供影视制作以及相关课程,且此数字还在持续上升中。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类似,随着电影、电视艺术、技术日益推广,电影教育呈现普及化的趋势。在中国,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力推广高校艺术教育,导致各大学纷纷设置艺术学院、艺术系,而其中,影视教育因为其鲜明的时代特性而受到青睐,由此高校影视教育得到极大推广。当然,综合大学提供电影教育的广泛和普及,并不意味着教育和研究水平的低下。实际上,以美国为例,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有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代表如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的电影教育是世界一线水准的,其专业水平非常高,甚至超过了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这样的专门电影学院,成为全球范围的电影专业的最高学府,其毕业生进入电影工业和学术研究两个领域,且于两方面都有杰出表现;第二个层次,如雪城大学、查普曼大学等,提供相对专业的电影教育,毕业生进入高校和研究系统的较多,进入工业系统的较少;第三个层次是,一般大学开设的专业电影课程,这些专业一般将电影教育作为一种修养,或者提供一种工具。学生毕业后,可以以电影、电视为基础或者研究工具,进行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发展。其他国家,例如中国,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与美国类似,只是尚缺乏第一层次的电影教育,中国较为突出的提供专业电影教育的综合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目前还在提升进展中,如何达到世界一线的电影教育,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两种专业教育的历史渊源

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的前半期,是随着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类院校,依笔者所见,分为三大体系:西欧体系、苏联和东欧体系、美国体系。这三种电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三地对电影的认识和定位直接相关。西欧体系以法国为代表,根植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传统,以应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欧洲传统大学的人文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电影艺术专业教育。西欧体系自电影发展初期,就基本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比较倾向于把电影视作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体系接近于传统的美术、音乐艺术教育。苏联和东欧体系,主要源自苏联。由于苏联的强大,广泛影响到中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极早地认识到了电影在国家宣传上的巨大功效,因此电影教育启动得很早,莫斯科电影学院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苏联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电影专业教育体系,它将电影视作一种有力的、针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具,在艺术观上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把电影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于与苏联亲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基本上承继了苏联电影教育系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理念、院系格局、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苏联一致。美国在传统上将电影视作工业。早期,由于强大的好莱坞的存在,在其内部自发地形成人才的学徒式阶梯培养模式,因此并无成立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的必要。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文化的兴起,出于对高级电影理论、评论人才的需要,开始设立专门的电影学院。因此,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大学的电影专业人才才得以出现,并引领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这三种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初衷都是培养电影从业人员,以应用人才为初期培养目标,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理论和人文学者。与以上所述专门的电影艺术院校相比,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其初衷并非为电影业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将电影视作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培养掌握此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文学科学者。只有当电影、电视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积累了足以吸引人文、艺术类学者展开研究的足够资源之后,综合大学才有培养电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必要性。而随着此种教育的展开,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电影从业人员,反哺电影工业。

三、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区别

如前所述,两种专业教育从不同的出发点,都经历了长足发展,向对方延伸和靠拢,在当下形成相互交叉的态势。专门电影艺术学院除了培养导演、编剧、摄影等专业从业人员以外,也培养电影史专家、电影理论学者、电影文化研究者;而综合大学的电影系,除了传统的电影方面的学者型人才,其毕业生也大量从事导演、编剧等专业创作(如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李安等)。在此状况下,梳理二者教育理念之差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的区别,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两种专业教育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培养不同的人才。而人才模型是由两点造就的,一是起点,二是高度。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基础分成四个象限的话,那么各个专业教育的起点就是在这四个象限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落脚范围。而高度,则是其毕业生在此平台上所达到的高度。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模式:柱形人才模型、平台型人才模型。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倾向于培养的是柱形人才,其底座起点较窄,入点准确集中,在这个起点范围内达到相当的高度,形成柱形结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柱形人才模型,是行业需求、教学系统和学生来源三方面作用的结果。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而准确,毕业后即刻可以投入工作岗位,不需要实习和磨合阶段;同时,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由工作岗位塑型,岗位将提供给个人长足的发展空间,不一定需要大师,不一定需要来自个人内部的思想和思考所带来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从教学系统来说,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其教师多为影视工业的专门人才,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以专业知识为主,其他知识为辅。从学生来源角度,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的考生多为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知识水平为中等,但在艺术修养和技巧方面有专长。而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则为梯形平台状结构,其底座较宽广,基于综合大学多学科的基础和优势,给予学生坚实而广泛的基础。此类学生,未来的就业、深造、发展的可能性更广泛,有可能形成更为复杂的发展模式。换言之,此类学生的发展倾向于依赖自身内部的思考和欲望,而非外部工作岗位的塑造,就这一点而言,与专门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有明显区别。但是,就国内而言,综合大学毕业的电影专业的学生目前的缺点也是存在的,他们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专业性,但其高度不够,很少能够直接满足电影、电视行业的岗位要求,一般需要一定时间段的实习期,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弥补此短缺。虽然专门电影艺术院校的学生,与综合大学专业电影教育下的学生,二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体的特殊性,但从整体角度看,教育理念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总结起来,前者的知识相对单一纯粹,后者丰富多元;前者专业性强,后者专业性稍逊;前者短期发展极其显著,后者要经历一定的积累期;前者专业思想稳固坚定,后者变化较多;前者倾向于在行业内一线搏杀,后者倾向于二线作战;前者重局部流程,后者重整体和系统。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得出结论:称前者更多地成为具体操作者,后者更多地成为领导者;或者说前者更适合动手,后者更适合思考管理,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事实上,此种二元比较,并非在我们所讨论的对象中出现,它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为本行业的专业学习者,一为外部行业进入的管理者。如金融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部分人其专业即为金融专业,且在金融专业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此部分人士精通本专业的具体事务,之后扩展其思考而至全局,成为领导者;另一部分人专业并非金融,可是从全局管理出发,逐渐学习精通专业知识而成为领导者。这两种人在领导层所占比例多有变化,很难说后者容易占据领导层地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到达相同位置。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缺点。那么是否有改良的方法呢?因笔者的学习阶段主要在专门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而工作则长期在综合大学进行专业电影艺术教育,对两种教育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此问题保持了长期的思考。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希望从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角度思考,寻找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改进方案。经过思考,笔者认识到除了前述两种“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型,即“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适用于综合大学的专业教育,结合了“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两种模型的优点,它既拥有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又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其本质思想,是将平台的四条边棱向上延伸,形成交汇点,既形成专业区域,又形成专业高度。“金字塔型人才”不是除了专业什么也不懂的“怪才”,亦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庸才”;他们能够应对专业领域的问题,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周边行业的经验,调动各方资源;他们不是在被行业塑造,而是从内在思考和欲望出发,塑造自身,甚至塑造行业;他们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思考,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行业、岗位的现状是一种必然,他们倾向于成为创新者。实际上,“金字塔型人才”的培养,是结合了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两种方式之优点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灵机一动的理念构想,而是一种经历了自然发展和选择的结果。当下在电影教育领域最为优秀的学院,笔者认为其理念本质就是这种“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型,如纽约大学(TischSchooloftheArtsatNewYorkUniversity)和南加州大学(SchoolofFilmandTelevision,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纽约大学是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名校,所设课程压力不大,但要求甚高,学生称其“nothighpressure,butdemanding”。据《纽约时报大学指南》指出,纽约大学属下的Tisch艺术学院是全美最佳的艺术学院之一,是美国“东岸”电影系统的重要阵地,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李安、斯派克•李等国际著名导演都毕业于此。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一所历史悠久、科研教学水平高、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世界知名私立大学。学校现有学生两万八千多名,其中研究生约占一半。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的排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位列第27名,其中电影学院全美第一,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西岸派”电影的学术重镇,学生大量进入好莱坞一线的工作领域。这两所大学都是综合大学,而其电影专业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远超电影艺术单科院校,这在全球是少见的特例。究其原因,正是其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金字塔型”模式使其保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高度的专业性。当然,这种“金字塔型”模式需要具体的观念和条件来满足。纽约大学当初建校的精神,是提供更高深的学问去激发个人在商学、科学、艺术及至于法律的潜力,同时兼容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念。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够被彻底实践,并造福许多纽约大学的学生,其原因是由于纽约大学地处全世界文化及金融中心——纽约市,使得纽约市大部分的资源均能被学校所用。如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提供了学生们实地去印证所学。另外纽约市也提供了许多实习及工作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可以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例如电影、电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去电视台实习;旅馆管理的同学可以到旅馆去实习;而主修社会工作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参与老人或精神病患的服务工作。这种条件是其他一般大学城院校所不具备的。南加州大学的主要特色是:第一,课程持续时间短,因此课程安排很紧凑;第二,教学重点放在一般课程上,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三,每年邀请全球各地的专业领域知名人士和学者举行几十次专题演讲会;第四,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多;第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校方不以其他文理院系的统一标准来刻板要求;第六,因为与产业界融合程度高,学生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电影工业岗位。如前所述,这两所综合大学为代表的专业电影教育,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教育中,综合大学的专业电影教育因为发展时间较短,还处在道路摸索之中,在专业性方面,与专门艺术院校还有一定距离。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规模优势。综合大学从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等多方面,具有专门艺术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保有“金字塔型”知识模型的基座部分,是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向塔尖方向的专业化延伸,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四、两种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两种专业教育因为有不同的理念,导致了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这是理念指导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条件限制的结果。专门艺术院校承袭苏联的模式,专业划分很细,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导演系:导演专业(故事片、纪录片、剪辑)摄影系:摄影专业(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美术、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现代绘画、虚拟空间、人物造型、镜头画面设计、影视化妆)录音系:录音专业(录音技术、录音艺术、音乐录音)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发行放映、文化经济人)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影视创作学),同时负责学院的学报出版,学院信息中心的工作和学院网络的工作。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像工程、数字影视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游戏)表演学院:表演专业(表演、配音)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图片摄影)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动画、动漫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电脑动画)如此之多的专业设置,这固然与其本身是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较大的规模有关,同时与其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基础有着联系。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以笔者所在的“北大”艺术学院为例,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还比较小。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借鉴了前述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的专业设置,单设立“影视编导专业”,把导演、编剧、剪辑、后期制作技术等综合起来,类似美国电影教育中的专业“filmmaking”,给予学生更宽厚的基础和更多的成长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尝试采用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年的教育中,实施一种从较宽的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方法。在第一年中,主体课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北京大学本科生都必须上的课程,包括英语、体育、政治思想等。第二部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专门挑选的北京大学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例如文学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我们认为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宽和厚重的人文知识基础。第二年中,主体课程仍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挑选的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与第一年相比,这些课程的选择与其专业具有更多的相关性,如美学、艺术概论等。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如影片分析、电影技术概论、视听语言、电影史等。第三年中,主体课程是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如导演课程、编剧课程等。第四年中,主体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作品拍摄、毕业论文写作等。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做前期准备,提升其专业性。另外,在第二年开始到毕业的三年中,除了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以外,要求他们每年提交至少一个影视作品。在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大量讲座,邀请业界人士进行讲座式课程。综上,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希望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阶梯状发展过程,由宽入窄,由广泛到专业。但是,由于四年时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影响了其专业性的发展。于是我们建议这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采用保送和报考两种方式,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完成金字塔尖的知识构建。

五、两种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由于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差异,其教学方法显然应该也是不同的。可是,究竟是什么不同,却是值得思考的。这些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适应综合大学电影教育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认识却是简单的。我认为:“大学”的电影教育,应该保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谓大学的理念和方法,我个人比较认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其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thewholeman)。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在教学方法上,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他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他的具体主张是: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即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我认为,雅斯贝尔斯的理念,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北京大学的大学教育中实施,其“全人”的概念,与北京大学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有相似之处。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本人的实践,认为亦是得当的。首先,在每一个班级开始进入我所教授的核心课程之初,在课堂上,我会要求每一个人畅所欲言地公开表述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认识、对未来职业的预期和打算。我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调整。例如,对于那些倾向于往编剧方向发展的学生,会鼓励他们成立写作小组,而且在每次的故事写作时,强化对他们的要求;对于那些倾向于发展为具体的影片拍摄者的同学,会在私下特别要求他们上交自己拍摄的作品,并进行评论;对于那些一直对理论感兴趣的同学,会要求他们更多地延伸阅读。这种所谓“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是在我们今日之大学,需要得到保障,不能盲目扩大招生数量,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在教学中,较多地应当采用平等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和其他专业书籍的观点。在第一次课的时候我总是会向学生强调:第一,我们没有标准教材,只有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的书目。因为电影理论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很多理论还不完备,没有一定正确的理论,更多的只是一家之言。第二,教师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们要有怀疑精神。教师会给你们展示多种观点和体系,但你们需要最后形成自己的电影认识体系。第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电影教育与专门的艺术院校不同,所研究和探讨的,不只是局部的规律,而更应该关注的是原理。当然不是说,专门艺术院校只关心局部的技术,他们也研究和总结现象背后的规律。但是,大学教育要更进一步,要分析研究一般规律背后之本质规律,即:原理。以《视听语言》(FilmLanguage)课程的一个环节为例。《视听语言》是研究“视觉—听觉”综合动态系统如何传递信息的课程,在“剪辑”环节中,我们会做这样的训练。镜头A是一辆汽车从远处驶近,从画面左侧边框离开画面。镜头B是汽车从画面右侧边框入画,飞快驶远。那么我们选择镜头A的什么时刻来作为剪辑点,切换为镜头B呢?是汽车完全离开画面时?还是在车头到达画面左侧边框时?还是别的什么时刻?——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既能保障汽车飞驰的感受,又保障画面的流畅感。在应用型的教学中,学生会反复做实验,实验多个剪辑点,反复观看,最终发现,最佳的剪辑点可能是汽车车头离开画面,而车身的后半部分还留在画面内的那个时刻,这样保证了飞驰的速度感和两个画面衔接的流畅感。就我个人在北京电影学院所受教育的经验,对此问题的研究到此为止了,我们得出一个剪辑上的经验规律。而在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中,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要求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为什么以此时间点作为剪辑点,我们会认为这两个镜头内的车是一辆车?为什么等到汽车驶出画面后再剪辑到镜头B,我们会感觉到速度感的丧失?于是,我会要求学生对背后的视觉原理进行延伸阅读和分析,指定他们去看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的《艺术与视知觉》以及恩斯特•马赫(ErnstMach)的《感觉的分析》,此两本书,前者是认知心理学著作,后者是科学哲学著作,在艺术教育系统里较少使用。可是我要求他们阅读相关章节,让学生理解人眼如何观察运动物体的认知原理。而当他们真正理解了此规律背后的原理,就可以举一反三,通晓整个剪辑技术的根本原理。于是他们今后不只是知道如何剪辑汽车运动,也知道如何剪辑其他动作场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当遇见从未见过的场景镜头,拍摄从未尝试过的影片类型时,应当如何思考画面动作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有可依据的视觉基本原理。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模式:一共是十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两种不同教学系统是如何使用的。在专门艺术院校里,学生可能使用2个小时看书,2个小时听课堂讲授,5个小时进行操作实验,1个小时进行总结分析。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里,教师可能要求学生用2个小时看书准备,2个小时听课堂讲授,2个小时进行操作实验,3个小时进行延伸阅读和原理总结,1个小时进行讨论。当然,在较短的课堂授课时间里,综合大学的学生要完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将比专门艺术学院的学生承担更大的学习工作量,时间不够成了普遍问题。对此,我要求他们课下用大量的时间来预习准备。上课时,教师基本不讲具体知识点,这些在参考书里都有,教师的职责是归纳整理各个参考书内的知识点,甚至指出某本著作中的谬误,建立起他们对于此论题的整体认识系统。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在学生毕业时,我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有关电影这门艺术的完整认识体系,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对此体系进行修补和充实。笔者认为,这个完整的专业体系可能是大学专业艺术教育所能带给学生的最好礼物。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影产业正在日益增加其产业规模,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也更趋多元化。从前,电影专业的同学要么成为编剧、导演这样的创作者,实现所谓的“电影梦”,要么成为管理者,其他的往往就此转行。而当下的出路越来越多,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专业的学生之就业情况观察,仅在电影专业领域,除以上“传统”出路之外,他们可以成为策划、文学总监、项目发展(ideadevelopment)、宣传企划、发行人、编辑、资本运营者、专业翻译、经纪人、影院管理者、评论家、专业媒体人、理论研究者等,这还不算他们在电视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发展出路,找不到工作而被迫放弃专业,似乎成了往事。或许我们的职能不是培养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这样的电影大师,而是培养高产业价值的人才,培养雅斯贝尔斯意义上的“全人”。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0篇

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大部分成立于20世纪的前半期,是随着电影工业和电影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这类院校,依笔者所见,分为三大体系:西欧体系、苏联和东欧体系、美国体系。这三种电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三地对电影的认识和定位直接相关。西欧体系以法国为代表,根植于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传统,以应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结合欧洲传统大学的人文理论体系,形成系统化的电影艺术专业教育。西欧体系自电影发展初期,就基本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比较倾向于把电影视作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方法体系接近于传统的美术、音乐艺术教育。苏联和东欧体系,主要源自苏联。由于苏联的强大,广泛影响到中国、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极早地认识到了电影在国家宣传上的巨大功效,因此电影教育启动得很早,莫斯科电影学院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苏联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化的电影专业教育体系,它将电影视作一种有力的、针对普通民众的宣传工具,在艺术观上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把电影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于与苏联亲密的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基本上承继了苏联电影教育系统。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理念、院系格局、课程设置,基本上与苏联一致。美国在传统上将电影视作工业。早期,由于强大的好莱坞的存在,在其内部自发地形成人才的学徒式阶梯培养模式,因此并无成立专门的电影教育机构的必要。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影文化的兴起,出于对高级电影理论、评论人才的需要,开始设立专门的电影学院。因此,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代美国大学的电影专业人才才得以出现,并引领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这三种体系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初衷都是培养电影从业人员,以应用人才为初期培养目标,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理论和人文学者。与以上所述专门的电影艺术院校相比,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其初衷并非为电影业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将电影视作一个文化、艺术领域,培养掌握此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文学科学者。只有当电影、电视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积累了足以吸引人文、艺术类学者展开研究的足够资源之后,综合大学才有培养电影理论、研究人才的必要性。而随着此种教育的展开,最后发展到同时培养电影从业人员,反哺电影工业。

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区别

如前所述,两种专业教育从不同的出发点,都经历了长足发展,向对方延伸和靠拢,在当下形成相互交叉的态势。专门电影艺术学院除了培养导演、编剧、摄影等专业从业人员以外,也培养电影史专家、电影理论学者、电影文化研究者;而综合大学的电影系,除了传统的电影方面的学者型人才,其毕业生也大量从事导演、编剧等专业创作(如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科波拉、李安等)。在此状况下,梳理二者教育理念之差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所谓教育理念的区别,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两种专业教育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培养不同的人才。而人才模型是由两点造就的,一是起点,二是高度。如果我们粗略地把大学教育的多个学科基础分成四个象限的话,那么各个专业教育的起点就是在这四个象限中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和落脚范围。而高度,则是其毕业生在此平台上所达到的高度。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不同的人才模式:柱形人才模型、平台型人才模型。专门的电影艺术学院,倾向于培养的是柱形人才,其底座起点较窄,入点准确集中,在这个起点范围内达到相当的高度,形成柱形结构。事实上,此种二元比较,并非在我们所讨论的对象中出现,它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之中。各个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为本行业的专业学习者,一为外部行业进入的管理者。如金融行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部分人其专业即为金融专业,且在金融专业一线工作时间较长,此部分人士精通本专业的具体事务,之后扩展其思考而至全局,成为领导者;另一部分人专业并非金融,可是从全局管理出发,逐渐学习精通专业知识而成为领导者。这两种人在领导层所占比例多有变化,很难说后者容易占据领导层地位。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途径到达相同位置。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点,亦各有其缺点。那么是否有改良的方法呢?因笔者的学习阶段主要在专门艺术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而工作则长期在综合大学进行专业电影艺术教育,对两种教育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因而对此问题保持了长期的思考。因为本职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希望从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角度思考,寻找到一种教育理念的改进方案。经过思考,笔者认识到除了前述两种“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培养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型,即“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金字塔型人才”模型适用于综合大学的专业教育,结合了“柱形人才”、“平台型人才”两种模型的优点,它既拥有较为宽广、坚实的基础,又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其本质思想,是将平台的四条边棱向上延伸,形成交汇点,既形成专业区域,又形成专业高度。“金字塔型人才”不是除了专业什么也不懂的“怪才”,亦不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庸才”;他们能够应对专业领域的问题,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周边行业的经验,调动各方资源;他们不是在被行业塑造,而是从内在思考和欲望出发,塑造自身,甚至塑造行业;他们可以是领导者,也可以是创作者,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思考,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行业、岗位的现状是一种必然,他们倾向于成为创新者。实际上,“金字塔型人才”的培养,是结合了专门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两种方式之优点的产物,它不是一种灵机一动的理念构想,而是一种经历了自然发展和选择的结果。当下在电影教育领域最为优秀的学院,笔者认为其理念本质就是这种“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型,如纽约大学(TischSchooloftheArtsatNewYorkUniversity)和南加州大学(SchoolofFilmandTelevision,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纽约大学是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名校,所设课程压力不大,但要求甚高,学生称其“nothighpressure,butdemanding”。据《纽约时报大学指南》指出,纽约大学属下的Tisch艺术学院是全美最佳的艺术学院之一,是美国“东岸”电影系统的重要阵地,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李安、斯派克•李等国际著名导演都毕业于此。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是一所历史悠久、科研教学水平高、有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的世界知名私立大学。学校现有学生两万八千多名,其中研究生约占一半。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提供的排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全美综合排名位列第27名,其中电影学院全美第一,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西岸派”电影的学术重镇,学生大量进入好莱坞一线的工作领域。这两所大学都是综合大学,而其电影专业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誉,远超电影艺术单科院校,这在全球是少见的特例。究其原因,正是其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金字塔型”模式使其保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高度的专业性。当然,这种“金字塔型”模式需要具体的观念和条件来满足。纽约大学当初建校的精神,是提供更高深的学问去激发个人在商学、科学、艺术及至于法律的潜力,同时兼容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理念。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够被彻底实践,并造福许多纽约大学的学生,其原因是由于纽约大学地处全世界文化及金融中心——纽约市,使得纽约市大部分的资源均能被学校所用。如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提供了学生们实地去印证所学。另外纽约市也提供了许多实习及工作的机会,让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可以得到宝贵的工作经验,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例如电影、电视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去电视台实习;旅馆管理的同学可以到旅馆去实习;而主修社会工作的学生,更有机会去参与老人或精神病患的服务工作。这种条件是其他一般大学城院校所不具备的。南加州大学的主要特色是:第一,课程持续时间短,因此课程安排很紧凑;第二,教学重点放在一般课程上,强调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三,每年邀请全球各地的专业领域知名人士和学者举行几十次专题演讲会;第四,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多;第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校方不以其他文理院系的统一标准来刻板要求;第六,因为与产业界融合程度高,学生毕业后,较容易获得电影工业岗位。如前所述,这两所综合大学为代表的专业电影教育,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目前,在中国的电影教育中,综合大学的专业电影教育因为发展时间较短,还处在道路摸索之中,在专业性方面,与专门艺术院校还有一定距离。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借助于综合大学的规模优势。综合大学从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参与社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等多方面,具有专门艺术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保有“金字塔型”知识模型的基座部分,是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向塔尖方向的专业化延伸,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两种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两种专业教育因为有不同的理念,导致了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这是理念指导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条件限制的结果。专门艺术院校承袭苏联的模式,专业划分很细,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其本科专业(方向)设置如下: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剧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导演系:导演专业(故事片、纪录片、剪辑)摄影系:摄影专业(故事片摄影、纪录片摄影、科教片摄影、影视照明)美术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影视美术设计、影视美术、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现代绘画、虚拟空间、人物造型、镜头画面设计、影视化妆)录音系:录音专业(录音技术、录音艺术、音乐录音)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影视制片、发行放映、文化经济人)电影学系:(电影研究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理论、电影批评、影视创作学),同时负责学院的学报出版,学院信息中心的工作和学院网络的工作。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像工程、数字影视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游戏)表演学院:表演专业(表演、配音)摄影学院:摄影专业(图片摄影)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动画、动漫画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电脑动画)如此之多的专业设置,这固然与其本身是一所独立学院,有着较大的规模有关,同时与其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基础有着联系。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以笔者所在的“北大”艺术学院为例,成立时间不长,规模还比较小。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更多地借鉴了前述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的专业设置,单设立“影视编导专业”,把导演、编剧、剪辑、后期制作技术等综合起来,类似美国电影教育中的专业“filmmaking”,给予学生更宽厚的基础和更多的成长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尝试采用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年的教育中,实施一种从较宽的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方法。在第一年中,主体课程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北京大学本科生都必须上的课程,包括英语、体育、政治思想等。第二部分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专门挑选的北京大学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例如文学史、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我们认为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宽和厚重的人文知识基础。第二年中,主体课程仍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挑选的其他人文科学的重要课程,与第一年相比,这些课程的选择与其专业具有更多的相关性,如美学、艺术概论等。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如影片分析、电影技术概论、视听语言、电影史等。第三年中,主体课程是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如导演课程、编剧课程等。第四年中,主体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作品拍摄、毕业论文写作等。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做前期准备,提升其专业性。另外,在第二年开始到毕业的三年中,除了学生自己拍摄的作品以外,要求他们每年提交至少一个影视作品。在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大量讲座,邀请业界人士进行讲座式课程。综上,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希望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阶梯状发展过程,由宽入窄,由广泛到专业。但是,由于四年时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存在专业训练不足、缺乏实践等问题,影响了其专业性的发展。于是我们建议这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采用保送和报考两种方式,使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完成金字塔尖的知识构建。

两种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由于两种专业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差异,其教学方法显然应该也是不同的。可是,究竟是什么不同,却是值得思考的。这些年的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思考适应综合大学电影教育的教学方法。最终得到的认识却是简单的。我认为:“大学”的电影教育,应该保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谓大学的理念和方法,我个人比较认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K.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其主要著作有:《大学的观念》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thewholeman)。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在教学方法上,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他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他的具体主张是: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即因材施教。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我认为,雅斯贝尔斯的理念,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北京大学的大学教育中实施,其“全人”的概念,与北京大学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有相似之处。而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本人的实践,认为亦是得当的。首先,在每一个班级开始进入我所教授的核心课程之初,在课堂上,我会要求每一个人畅所欲言地公开表述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认识、对未来职业的预期和打算。我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调整。例如,对于那些倾向于往编剧方向发展的学生,会鼓励他们成立写作小组,而且在每次的故事写作时,强化对他们的要求;对于那些倾向于发展为具体的影片拍摄者的同学,会在私下特别要求他们上交自己拍摄的作品,并进行评论;对于那些一直对理论感兴趣的同学,会要求他们更多地延伸阅读。这种所谓“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是在我们今日之大学,需要得到保障,不能盲目扩大招生数量,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在教学中,较多地应当采用平等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和其他专业书籍的观点。在第一次课的时候我总是会向学生强调:第一,我们没有标准教材,只有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的书目。因为电影理论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很多理论还不完备,没有一定正确的理论,更多的只是一家之言。第二,教师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们要有怀疑精神。教师会给你们展示多种观点和体系,但你们需要最后形成自己的电影认识体系。第三,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电影教育与专门的艺术院校不同,所研究和探讨的,不只是局部的规律,而更应该关注的是原理。当然不是说,专门艺术院校只关心局部的技术,他们也研究和总结现象背后的规律。但是,大学教育要更进一步,要分析研究一般规律背后之本质规以《视听语言》(FilmLanguage)课程的一个环节为例。《视听语言》是研究“视觉—听觉”综合动态系统如何传递信息的课程,在“剪辑”环节中,我们会做这样的训练,对两个镜头进行剪辑:镜头A是一辆汽车从远处驶近,从画面左侧边框离开画面。镜头B是汽车从画面右侧边框入画,飞快驶远。那么我们选择镜头A的什么时刻来作为剪辑点,切换为镜头B呢?是汽车完全离开画面时?还是在车头到达画面左侧边框时?还是别的什么时刻?——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既能保障汽车飞驰的感受,又保障画面的流畅感。在应用型的教学中,学生会反复做实验,实验多个剪辑点,反复观看,最终发现,最佳的剪辑点可能是汽车车头离开画面,而车身的后半部分还留在画面内的那个时刻,这样保证了飞驰的速度感和两个画面衔接的流畅感。就我个人在北京电影学院所受教育的经验,对此问题的研究到此为止了,我们得出一个剪辑上的经验规律。而在综合大学的电影教育中,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要求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个时间点?为什么以此时间点作为剪辑点,我们会认为这两个镜头内的车是一辆车?为什么等到汽车驶出画面后再剪辑到镜头B,我们会感觉到速度感的丧失?于是,我会要求学生对背后的视觉原理进行延伸阅读和分析,指定他们去看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的《艺术与视知觉》以及恩斯特•马赫(ErnstMach)的《感觉的分析》,此两本书,前者是认知心理学著作,后者是科学哲学著作,在艺术教育系统里较少使用。可是我要求他们阅读相关章节,让学生理解人眼如何观察运动物体的认知原理。而当他们真正理解了此规律背后的原理,就可以举一反三,通晓整个剪辑技术的根本原理。于是他们今后不只是知道如何剪辑汽车运动,也知道如何剪辑其他动作场面。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当遇见从未见过的场景镜头,拍摄从未尝试过的影片类型时,应当如何思考画面动作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有可依据的视觉基本原理。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模式:一共是十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两种不同教学系统是如何使用的。在专门艺术院校里,学生可能使用2个小时看书,2个小时听课堂讲授,5个小时进行操作实验,1个小时进行总结分析。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里,教师可能要求学生用2个小时看书准备,2个小时听课堂讲授,2个小时进行操作实验,3个小时进行延伸阅读和原理总结,1个小时进行讨论。当然,在较短的课堂授课时间里,综合大学的学生要完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将比专门艺术学院的学生承担更大的学习工作量,时间不够成了普遍问题。对此,我要求他们课下用大量的时间来预习准备。上课时,教师基本不讲具体知识点,这些在参考书里都有,教师的职责是归纳整理各个参考书内的知识点,甚至指出某本著作中的谬误,建立起他们对于此论题的整体认识系统。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在学生毕业时,我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有关电影这门艺术的完整认识体系,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对此体系进行修补和充实。笔者认为,这个完整的专业体系可能是大学专业艺术教育所能带给学生的最好礼物。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影产业正在日益增加其产业规模,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也更趋多元化。从前,电影专业的同学要么成为编剧、导演这样的创作者,实现所谓的“电影梦”,要么成为管理者,其他的往往就此转行。而当下的出路越来越多,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专业的学生之就业情况观察,仅在电影专业领域,除以上“传统”出路之外,他们可以成为策划、文学总监、项目发展(ideadevelopment)、宣传企划、发行人、编辑、资本运营者、专业翻译、经纪人、影院管理者、评论家、专业媒体人、理论研究者等,这还不算他们在电视和其他艺术领域的发展出路,找不到工作而被迫放弃专业,似乎成了往事。或许我们的职能不是培养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这样的电影大师,而是培养高产业价值的人才,培养雅斯贝尔斯意义上的“全人”。

上一篇:教育实习调查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广告公司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