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2:43:14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进程;研究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69―03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欧美。二十世纪90年代后,逐步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 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呈现多样化。“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

本文认为,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来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系统的管理教师个体的专业实践、知识理念、技能水平发生改变。它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提升。从群体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符合专业标准的程度,即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阶段

纵观教师专业发展历史,大抵经历了两个阶段:“群体组织”阶段和“专业发展”阶段。

1 教师“群体组织”发展阶段

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过程中,最早采用的是群体的专业化策略,即着力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美国教育专家霍伊尔(Holye E.)把教师专业化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职业成为专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师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伦理关系和其服务对象的契约所形成的情景中。

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论”,即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导致教师群体中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trade tmionism);另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高标准的专业主义(professional)。不管是哪种形式,在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体组织主义形式的不同,使得教师群体组织走上了两条不同的专业化道路:一种是以罢工为主要形式,谋求社会对教学专业的认可和其成员经济地位、工作条件的改善;另一种则指向教学专业人员,通过制定专业标准和规范,要求专业人员改善对社会的专业服务水平。

教育作为国家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际上是被国家权力干预甚至垄断的,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件。因此“工会主义”的道路难以达到目的。

“专业主义”道路试图将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专业服务水平形成联动关系促其达到专业化。这是对教师群体的、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刺激-反应”措施,对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而言,时间漫长,压力巨大。虽然“专业主义”道路建构了专业制度的框架,但忽视个体的主体意识,无法得到教师的主动支持。它即使可以用规章制度将不合要求者筛选掉,但是无法保证入职后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不断提高。

“工会主义”道路和“专业主义”道路失败,研究者便诉诸于一种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主动的专业发展策略来替代群体的、外在的、被动的发展策略。

2 教师“专业发展”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出生率下降,教师需求量随之降低;国家经济衰退,政府削减了教师培养机构的开支;公众对教育质量的不满,引发对教师教育的批评,提高教师“质”的要求取代了对“量”的需求。这一切使得各界人士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空前程度。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8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立足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教学职业实践的复杂性。“群体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渐渐消退,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策略逐渐成为主流,

《世界年报》于1980年,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归结为两点:一是把教师视为社会职业分层中的一个阶层,力求不断争取教师专业地位与权力的群体社会地位的上移;二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通过扩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自此,教育工作者通常把这种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过程称为“专业发展”,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领域重心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教师内在的能动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对教师的“专业特性”一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技巧的界定之外,教师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extended professional),即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自我实践以及自我反省和认知,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从斯腾豪斯(Stenhouse,L.)的“教师称为研究者”到埃利特(Elliot,J)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再到凯米斯(Kemmis,s)等人的:“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可以看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对教师获得专业自主与发展的强化。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向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取向可以分为三类:知识论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一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论取向

1986年,霍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项目小组在报告中,首次讨论了教师专业和教师教育问题,着重表达了一个明确的意思:要确保教育的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霍姆斯小组的报告还进一步指出,教师专业水准的重点是明确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使教师的教育拥有更为坚实的理智基础。盖奇(Gage,1985)在发表的《软科学的硬财富》(Hard Gains in the Soft Science)中,提倡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波林纳(Berliner)在1987年发表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文章中,指出“知识”在教育研究中能带来巨大的力量。以霍姆斯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点是拥有“内容(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具有相应的指导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内容”的。这是教学专业最为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和“教育知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pedagogical knowledge)。

“知识论”取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就是向专家(如大学学者)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正规的培训,不管是职前的,还是在职的,大多采用这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论取向

持“实践-反思”取向的学者在所用术语、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兴趣上与其他学者差异很大,但是在对待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有着共识,即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来促发反思。持这种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制约的;“教学实践”就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宋保障的。

随着“实践-反思”取向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关注的问题“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转向“教师实际知道些什么”。

3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论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论”取向的研究视角与其它两种取向是不同的,它没有把视角集中在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上,而是放在了更为宏观的层面。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营养关系通常以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链。持“生态论”取向的学者认为,教师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复杂的依存关系,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更有知识流的富集关系:不仅有横向的,更有纵向的,还有纵横交叉的。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也应根据教育生态法则,强化整体效应,而不应独立进行。

在“生态论取向”时代,常用的术语不再集中于“知识”、“实践”或“反思”,而是“文化”、“社群”、“合作”与“背景”。“生态论”取向并不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而更关心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途径。

四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经历了由“教师群体专业化到教师个人被动专业化,再到教师主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叫由此不难看出,教师专业发展不完全是教师个体的事情,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外部制度、环境等给予的支持,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因此,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通过实现外部促进机制与教师内部自身动力的协调作用来共同实现。外部促进机制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与对教师的培训,内部动力则表现为教师的个人学习与自我专业的发展。

1 教师的激励机制

任何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人们的激励。激励的实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开启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在职业专业发展过程中,对受社会和学校双重约束的教师实施激励,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保证激励的有效性,必须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物质奖励包括奖金、实物,改善住房和医疗条件,提供学习、进修机会等。精神奖励是一种荣誉,如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需要指出的是,奖励是必要的,惩罚同样不可缺少。适当的惩罚是对教师变相的激励,促使其知耻而后勇。

2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师职业胜任力的有效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将要走向工作岗位教师的职前培训,到在岗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新技能的培训;从国内进修深造到国外留学;从学历提高到教学艺术的培训。培训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教师培训的形式多样,主要有:网络远程辅导,在职教师进修班、国内、国外访问学者等。教师培训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和职责;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教师参加培训的保障制度;教师培训与职务评聘、待遇的制约机制等,所以,教师培训,一定要政策明确,培训内容和方式合理妥当,以保证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 教师个人学习与自我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职业独特性在于:具有示范性、创造性、广泛性、连续性和双专业性的特点。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进步和提高,还要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感、信仰等多个层面上不断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经常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反思,向优秀的教师请教、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型组织,更大范围地拓展学习与交流方式,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支持。

五 结束语

教师受社会和学校双重约束,其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个人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动力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大环境的大力推动,更要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教学技能的提高,只有外因与内因的协同作用,教师专业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郝敏宁,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

[2][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7-01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国务院1981年创立以来,一直把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和考核工作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毕业论文是衡量考生是否具有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整体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吉林医药学院自2005年起承担吉林省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来,已有近十年的办学经验。在这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改革具体情况做一总结。

一、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报考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生源背景较复杂,他们来自于大专院校、中小学、医院、军队、公安系统、企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对于这些考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写作论文,他们并不知识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另外,他们的知识层次和专业背景不同,导致他们对毕业论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工作领域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完成论文,但他们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此外,他们的工作任务较繁重,导致他们没有大块的时间去研究毕业论文的写作。基于以上原因,吉林医药学院组织教师专家组,在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进行摸底调查以及对毕业论文考核大纲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制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并形成标准下发给每一位考生。写作规范详细规定了写作的内容要求、格式要求和排版要求,并另附符合标准规范的论文一篇供考生参考,使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写作规范的制定和下发,减少了考生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摸索时间以及后期排版定版的时间,避免了考生因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而延误写作进程,使考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的写作上。

二、由专门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进行培训

仅仅将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下发给考生是不够的,他们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选题并顺利完成论文。因此,吉林医药学院将考生集中起来,选派专门教师利用四个学时的时间对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从查阅资料、提炼观点到论文选题、论文写作,使考生更进一步了解写作规范的同时,学会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选取论文写作的角度和范围,初步确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向。此外,教师还要对毕业论文写作进程进行详细的说明,使考生了解确定论文选题、上交初稿二稿三稿,上交毕业论文定稿以及论文答辩的具体时间及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使考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如何选题以及如何进行整个论文的写作,使考生进一步明确了论文写作的方法,增加了考生写作论文的信心。

三、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针对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大部分为社会考生,工作任务较重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吉林医药学院不再组织集中时间的毕业论文培训,而是改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时间与教师时间,双方协调沟通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方式。

首先,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进行汇总,并下发给每一位考生。考生根据自己的工作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方向,并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选择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每一期指导教师所带学生控制在4-6人,原则上不超过8人,以保证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的质量。如果考生人数较多,则可分几轮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之后,指导教师与考生一对一沟通,进一步指导考生确定选题内容。此阶段结束后,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就进入到考生的论文写作阶段。

四、学生与指导教师定期沟通完成论文

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结合指导教师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分散性、多地区性和多职业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交流不拘泥于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还可以采取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多种沟通形式。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包括查阅相关资料、题目的选定、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及完成、量表的选择、被试的选取、测验的进程、数据的统计与整理、数据呈现,直到论文的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时与教师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要按规定时间上交论文初稿,教师对初稿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继续进行修改,并上交教师审阅,直到教师认为可以定稿,学生方可上交定稿。原则上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修改次数不少于三稿,一般需要根据学生写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分散指导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大部分考生无法集中统一时间进行上课的难题,另一方面也使得考生的毕业论文切实得到了具体的指导,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考生在这一阶段通过查阅资料、与导师沟通、不断修改论文,最终完成论文写作。

五、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

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以后,按规定时间上交。上交后的论文需要先经过由三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进一步审阅,合格方可答辩。审阅教师若提出修改意见,则让学生按照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参与答辩。

大部分考生从未有过参加论文答辩的经历,因此对毕业论文答辩会产生担心、恐惧的情绪。为了保证考生能够顺利通过答辩,对于应用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我们采用先预答辩再让其参加正式答辩的方法。预答辩时间为每个考生十分钟,考生需要在五分钟之内陈述论文的具体内容,之后由专家组根据论文内容进行提问,考生回答。这种方式使考生对正式答辩的过程进行了模拟,他们在真正答辩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此外,专家组提出的问题会引发考生的进一步思考,并了解到答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考生对最终答辩的准备更能够有的放矢,提高通过率。

六、总结

通过对应用心理学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环节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是使考生真正学会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写作论文的方法,并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保证了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提高了应用心理学专业自学考试考生的专业素质,真正达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彩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4,(9):161-162.

[2]陈连军,杨学坤,张铁军等.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交际,2010,(4):205-206.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论语;教师观;孔子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66-02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渗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大部分人近两千年。《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为了记录孔子的言行所著,它从学、识、德、业、品、行等方面来论述教师为人师表所要达到的要求,其中也不乏对教师素质和教师言行方面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教师言行等方面是有着深刻认识的。以下就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一种自律的意识和行为。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职业道德有着自身的特点。以下就从《论语》中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孔子认为,“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孔子的一言一行已经对教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做了很好的诠释。据《论语・述而》记载: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大意是说孔子认为自己还没达到圣与仁的境界,只是他能够向着圣与仁的方面努力而不敢厌烦地做,教导别人也不会感觉到厌倦。公西华则认为这是我们大家都很难学到的情操。孔子把坚持不懈努力向前、教导学生不厌其烦视为达到“圣与仁”的境界。从中我们就能体会到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理想,“诲人不倦”体现的是一位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孔子满腹学识,他的最大理想是从政,但事实上他的从政之路根本行不通。他就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道教人,乐则不疲。于是他穷极一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没有不厌其烦的精神是无法到达预期的要求的,在教育这片芳草上辛苦耕耘,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它规划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积极献身于这一崇高的事业。其次要做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做到倾囊相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教育使命是什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2.“有教无类”的职业爱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冲击性最大的无疑是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大意是不管对哪一类人都应该予以教育,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主张开创了教育的新局面,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一方面要求教师抛开学生身份上的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地予以对待;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招生学生不分地域、贤愚、老少,对各种类别的学生给以同等的对待。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如鲁国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但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教育方面的这种变化,其意义不只限于教育领域。私学的兴起和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对于中国社会上士阶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今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提及的教育公平息息相关。当今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资源公平缺失等方面。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下,如何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有教无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从根本上贯彻教育公平的原则,才能保障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并且广出人才。

3.“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通读《论语》后不难发现,孔子对他的教育事业有着一种欲罢不能的情操。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意是说孔子认为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里的它没有说明是指什么,但我们一般理解为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就道德修养来说,知之而不好,则所学与己无关;好之则会求之,但还有安仁、利仁之别;只有安之、乐之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作为一名教师,“乐业”就要有扎根学术,培养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把教育事业当作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追求,这样教育无形中就会产生一种感染力、号召力。因此,教师要以渊博的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赤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的成长,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方乐园,努力追求欲罢不能的忘我工作的至高境界。

二、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显著影响的一种品质。它主要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素养是教学的基础。以下就通过《论语》来分析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特点。

1.“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与我有哉?”大意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他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不以圣、仁、君子自居,而是终身不断修养提高自己,强调自己的长处是好学。直到七十岁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心中已丝毫与道相悖的杂念。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和修养是需要终身实践的过程。人的一生应该是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从温习已有的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像孔子所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取别人身上的长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广博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和学生的交往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知之为知之”的务实精神。子曰:“由,讳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是孔子在教子路求知的方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对“知”的精辟的解释,反映了孔子对知识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它应该成为一切真正想得到一些知识的人的座右铭。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出榜样,遇到不懂的也千万不要装作很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以一种坦诚的心态面对自己未知的问题。人无完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一定会有自己不会的地方,我们要承认自己的不知,深刻认识到糊弄人就是糊弄自己。对教师来说,只有在学识面前保持求真的态度才能获得真知,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我们今天教师们学习的典范。

3.“反躬自省”的严谨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概就是说见到贤人,就期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孔子认为凡事要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从自身出发寻求原因,而不要一味责怪他人。“反躬自省”就是要在现实的交往中,随时随处对照反省自己,向他人学习。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千姿百态,人人各异。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学习与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见人之长,真心欣赏别人的优点,打从心底里赞叹别人的成就,以此来汲取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反躬自省”也要求我们不要热衷于揭人之短,或用自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而应该要多对照自己,多考虑自己怎么做才是最合理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价值。无论是在个人道德、学识修养上还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它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细读《论语》仿佛能看到孔子孜孜不倦地教育他的学生的身影。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他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何为教师以及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论语》中许多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21世纪的教师要以孔子为导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M].程昌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0.

[2]论语・子罕[M].程昌明,译注.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1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吴结平.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高校教师形象塑造三要素[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6]童富勇.试析孔子温故知新与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必备素质

知识储备、智力及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素质的基础,而体育教师的性格、亲和力及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则是教师的内在表现,二者对教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特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学生模仿的重点。教师的理念也会通过学生的表现反映出来。所以,教师主导将深深地影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会朝着我们设计的方向发展,然而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则是由教师自己的素质决定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成都高新区体育教师10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了有关体育教师必备素质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同时登录中国知网,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1986—2013年关于体育教师必备素质的论文50余篇;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数据库中,检索了1999—2013年相关博硕士论文6篇。

1.2.2对比观察法

将150名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然后让三个素质高低不一的教师分别对三组的学生进行三个月的教学。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观察。

1.2.3理论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及对比试验的观察进行理论分析。

2.结果与分析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实际上对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良好素质的体育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由于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教学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多元的知识结构、优良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

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应该被认为是第一位的,教师应对学习目标进行分析,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通过不断学习、总结、思考、尝试得到培养的。过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通过体育课堂表现出来的,而新课改下的教学能力是应该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提倡一专多能,体育教师通过再培训、再学习,巩固自身能力,大大促进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2.2高尚的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对学生思想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干一行、爱一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是体育教师的重要素质。体育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懂得和学生谈心。关爱学生、爱校如家是教师的一项准则,也是教师的道德素质的体现。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促使教师去关心、爱护学生,才可能谈得上爱岗和敬业。

2.3多元的知识结构

2.3.1精湛的体育专业知识

体育教师应该精通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运用,即对于课堂所涉及的内容,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为正常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育科学理论、科学知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2.3.2多元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具有渊博的其他学科知识。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当今的青少年,好奇心极大,凡是未知的东西都可能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适合素质教育下的合格体育教师。

2.4优良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一切运动的前提和保障,而很多运动项目的运动水平高低往往身体素质起决定性因素。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体能,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素质良好。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良好,具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精力充沛,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疲劳消除快,生命力旺盛,这对激发学生体育的兴趣具有积极的诱导作用。

2.5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工作的需要,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及意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熟悉的必要过程,更是课堂上师生默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应该和蔼、善于沟通、富有感染力。而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教师的另一个重要心理素质。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执著与坚毅,对运动宗旨的坚持与坚定。

2.6较强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对于体育教师来说,非常重要。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自己学科独特的性质。在当今教学改革的热潮中,综合能力被视为一个教师能否成为一个出色的体育教师的前提条件,根据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具备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训练及带队比赛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活动能力,独立而有创造性的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教师素质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素质的体育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3.1.2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作用、思想境界及道德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3.1.3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多元的知识结构、优良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等素质。

3.2建议

3.2.1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3.2.2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及考核。

参考文献:

[1]傅正泰.我们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03).

[2]李广.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6).

[3]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1).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8-02

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1]。党的十以来,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相应工作举措。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需要培养其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意义

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适应国家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专业性较强,许多硕士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仅仅为了应付毕业学分审核,不得不修读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课程。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对其而言,不仅要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创新探究能力,更是要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因此,让每一位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为人品德的正确引导,适应硕士研究生发展实际和成长成才的需求,针对文科、理工科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规律,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是适应国内外各种挑战的需要。当代硕士研究生正是以“九零后”为主力军的学生团体,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直较为优秀,顺利成为硕士研究生,但是极度缺少精神追求,抱有金钱至上的观念,凡事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漠不关心,学生之间多存在“校园冷暴力”的现象,遇到一点小挫折,便轻言放弃甚至内心崩溃。当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对硕士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冲击[2]。许多包括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广大青年,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浏览跨国新闻资讯、购买国外产品,出国游玩儿等途径接触西方思想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觉得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教育是最先进的,只要有条件,有机会就要争取出国学习,甚至定居,对西方国家无比憧憬和向往。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推进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二、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原则

第一,是导向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下,不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以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贯彻落实党的十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层次性原则。硕士研究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陌生,目前各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基本完善,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应该做到从本科阶段到硕士阶段的层次性跨越。其一,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提升。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以四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为纲领开展教学内容,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则要丰富教学内容,增设具有前沿性的课程专题,选取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时事做专题研究。其二,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提升。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以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与理论为教学目标,在硕士教育阶段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内容,更是需要学生掌握对知识的解构,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第三,实效性原则。注重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求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既包含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知识,又要立足现实,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解决自身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其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围绕国内外时事热门、国家的建设进程,开展专题性、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充分挖掘硕士研究生的探究能力。

三、创新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第一,采取专题式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体系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围绕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选择论题,从而以论题为中心,构建起每个专题的具体内容、体系,形成前后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一系列专题。任课教师可以选取具有前沿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内容作为课程专题。这样以来,教学内容既涵盖了重点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了热点话题,又能在讲授过程中引发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把握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精选教学内容。首先是教学内容与教材。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不能够完全依赖教材或者PPT来开展教学内容。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性质要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学生在大学以及大学前的学多数是所谓的本体论知识观,也就是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就知识论知识。而主体论知识观,是指从学生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并要在学习中获得人生的意义。所以,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告诉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性的知识点,而且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与发展,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要符合硕士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强化课程考核。教学内容结束后的考试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最受学生们关注的一部分内容。科学合理的考试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方式可以由课堂考勤、论文、期末笔试考试等部分组成。课堂考勤,主要是考核学生上课的出勤率,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应付教师点名,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所讲内容,在每堂课结束前,布置一道小的思考题,让学生作答,将出勤考核和强化教学效果相结合。论文部分,主要是考核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感悟,按照学术规范要求,阐述对某个或某类问题的想法。但是许多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这一类论文的撰写无从下手,不得不上网查找资料,甚至抄袭其他人的学术成果。教师可以引导这部分学生针对每节课所讲内容,结合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写简要的读后感;根据教学计划,教师也可以给每位学生布置教学内容或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小组准备,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将自己所想所说表达出来的能力。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学期过程中积累经验,循序渐进,从所思所想,到口述表达,再到学术论文的成文。期末笔试考试部分,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多为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开卷考试。

第四,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3]。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字面上理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活动,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前者的范围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的领域,而后者重心则放在“校本”上。广义上说,后者的范围要远大于前者,它包含了前者,既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即根据本校的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从而“校本化”地实施,又指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模块”(校本课程)。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校本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必修课程,课程的开设是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符合课程的“普适性”基础上,要顾及到不同地域学生特点、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不同专业学术思维类型等方面,使课程更具有“适应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不表示“跟着”学生的差异走,而是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能倾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我们还要以学校及教师为课程开发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要针对学校的实际,而学校最了解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教师状况、地区发展方向等方面,任课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等,所以,只有以学校及任课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才能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贴进教学实际,满足实际需求。当然,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闭门造车,理论的学习和专家的指导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

[2]于春梅,石璐璐,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改革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

究”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3][美]艾伦・C・奥恩斯坦.课程论:基础、原理和问题[M].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知识,而且也需要有如何将其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一直是否是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的职业,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因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工作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职业,因为它是必须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而且也是一种要求要不断地维持和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教师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他们需要哪些知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已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拟从知识观的角度通过对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到底需要哪些知识的分析,进而对教师所应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教育系统中各层级的专任教师在学历层面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历的提高意味着教师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我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但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是一名杰出的学者,但他却可能是个糟糕透顶的教师。这告诉我们,即使教师都提高了其学历层次,都具有了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是高的,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就会提高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教师的学历或者说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当好教师、搞好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并非是其全部条件。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专业。这样教师就既需要有其所教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同时也需要有知道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如何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学知识是由教师根据其所授课程的知识、教学的时间安排、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形成的。在教师的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一般都加人了教师个人知识的其他成分。从知识形态的角度看,教学知识是以“教师知识”( TeatherKnowledge)的形态而存在的,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这非常类似于医生和律师这些被世界公认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的知识。正是因为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性的教师知识,并且通过诸多努力人们对“教师知识”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这个判断,应该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正确的判断。

教师知识是指一个教师在处理某种特定事件时所需要的知识整体,它是构成教师行为的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师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即包括其止规的学历或学校的教育,也包括其在职培训,还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对于教师知识,目前大体上有三种研究和实践方向所形成的观点叫:一是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以盖奇(Gage)和伯利纳(Berliner)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教学具有科学的基础,掌握了这种基础,教师的教学效能就会大大提高。但在前述两人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教师知识”这个概念,所以其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关于教育与教学方面的知识上。二是连释主义的知识观。诊释主义的知识观以埃尔鲍兹(Elbaz)、康奈利(Connelly)、克兰迪宁(Clandinin)和舍恩(Schon)、芒比(Munby )、拉塞尔(Rus-sell)两派为代表,他们将研究从实证的规则化的知识领域转向了对个体经验的解释,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特定意义,寻求产生于教师个人经验或行为中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领域。但该两派的研究途径不同:前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知识”或称之为“个人实践知识”,后者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反思实践”或称“反思实践知识”。三是对两种知识论加以整合的教师知识观。它以舒尔曼(Shulman )、格罗斯曼(Cross-man) ,Cocran, DeRtuer&King为代表。他们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所需的知识种类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ge)的概念。实证主义和诊释主义所指的教师知识均以“教什么”为先在性条件,将研究主要集中于,口何教”方面,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基于主客体二元分离的认识论和知识观,后者则是基于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和知识观。舒尔曼等人提出了一个表征教师的专业特性的概念—“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他们是从整体上来研究教师的教师知识的,其中既包括了“教什么”的知识,也包括了“如何教”的知识,并且也将这种研究建立在主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因而就对教师知识、教师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舒尔曼认为,做好教学需要如下知识: 1)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如具体的事实、概念和规则;实体知识,学科内的范式;句法知识,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2)一般教学法知识。即超越于各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设计与实施测验等,是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的原则和技能。3)课程知识。课程知识指对教学媒体、教材和教学计划的熟练掌握。4)学科教学知识。它是根据具体要教的内容对学生施教的知识,如为促进学生理解而使用的类比、图示、演示和解释等。5)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它包括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6)教育背景知识。它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7)有关教育的宗旨、目的、价值与其哲学、历史背景的知识。在以上的教师知识的类型中,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知识类型。

之后,有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研究。格罗斯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4个部分l)教师的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应重点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2)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能否理解或是否会错误理解的知识。3)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科内的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加以组织和重新结构的知识4)对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和如何表征的知识。显然,舒尔曼和格罗斯曼两人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界定学科教学知识的。在此基础上,Coehran, DeRtuter&king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又作了修改和拓展,提出了“学科教学认识(peda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的概念,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后者还指出,“综合与整合是‘学科教学认识’发展的本质特征”,同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表明学科教学知识是不断整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四种知识,并且使之逐渐由少到多的认识发展的过程。

所以,概括来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加工,然后再转化给学生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对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是区别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类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对学科的内容进行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时,既需要对所教学科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解释,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类比、暗喻、举例、演示等)来表征其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先前知识和先前所形成的认知来选择和分配各种材料。可见,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对在不同领域(如象棋、物理、数学、医学、体育)有专长的人的研究表明,与新手相比,专家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本领域的知识。专家的这种高度组织化和层次化的知识促进其对问题可以作深层的表征。瓦恩伯格和威尔森认为,“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但专家的内容知识并不是搞好教学的唯一决定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中进行转换的能力,所以使他们赢得了‘聪明的实践者’的美誉。在分析课堂话语时,特纳·比塞特(TLll71eI" B1S-set)的研究发现,在教学行为中,所有的知识都是以教育学的某种方式来表现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整合在一起的。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体育项目;课程构建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加大中西部的建设步伐,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2010年开始,由国家出资,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中共同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1]2号)的精神,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加强中西部农村教师业务能力为重点,为全国各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培养一批引领示范的“种子”教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

本文以“国培计划”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体育项目的课程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课程可以从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专业理论类课程、特色活动类课程四个模块来安排,同时结合讲授课、研讨课、讲座课、实践课等多样的授课方式进行,有效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保证“国培计划”培训工作的实施。

一、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教师培训目标的核心载体,是培训机构和培训者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具体体现[3]。如何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水准、实施高效培训的关键要素是合理设置课程。根据“国培计划”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 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四个主要目标,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遵循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以激发教师专业自主性、提高终身学习力为基本着力点。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体育项目培训内容中,设计为四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特色活动课程。

(一)通识教育类

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教师礼仪规范、师德教育专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EEPO有效教育研讨、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前言专题等。

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改革和转变。针对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和研讨等方式,以最新教育理念为基础,关注教育热点与前沿问题,将当下较先进的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通过介绍当前教育理论发展动态及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着重使学员转变教育理念,使培训后的教师成为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典范和先行者。EEPO有效教育研讨,就是以当前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模式为背景,通过对EEPO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学员可以将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相结合,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力争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专业理论类

专业理论类类课程包括“体育课的备课、听课、评课”、“体育课改发展动向介绍”、“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撰写”、“体育课程标准再分析”、“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撰写”、“EEPO教育在体育实践课中的应用”等。

专业理论是专业技术的根基。针对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较为贫乏、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薄等问题,采用专题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介绍与体育教师专业基础理论等学科基础知识,结合最新的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和趋势,提高学员专业理论素养、科研理论水平,开拓学科视野,增强知识底蕴。

(三)专业技术类

该模块包括篮球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乒乓球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健美操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气排球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武术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休闲体育类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等课程内容。

通过体育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提升学员专业技能水平,了解专业技能的最新发展状况。《休闲体育类教学技能与课例分析》中“突出地区特点、强调体育实践、重视学科综合”的理念,对农村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是带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执行者,同时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发现新的特色地方体育项目的创新者。专业技术类课程模块以教师在学科理念、本体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和欠缺,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四)特色活动类

特色活动类模块包括篮球友谊交流赛、男女气排球友谊交流赛、户外体能素质拓展活动、观摩区运会相关赛事、优质中小学体育课观摩交流、培训成果交流与汇报等。主要以培训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开展有体育特色的课程,增加学员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观摩区运会相关赛事”以大型赛事举办地的资源,观摩高水平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比赛,学型比赛的组织、带领训练队的经验,增强业务能力。特色活动类课程模块以交流为基础,相互学习专业技能、增强业务能力为基本,通过组织比赛、专题活动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授课形式

由于学员不同的学历背景和个体特征上的差异,以及教龄、职称、职务上的差异,导致学员在培训过程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各个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等等状况,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才能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效能。授课对象的复杂性、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以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的授课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课、交流研讨课、专题讲座课、观摩实践课等四种形式。

(一)课堂教学课

课堂教学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科目内容完整教授给学员,并为学员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二)交流研讨课

交流研讨课是一种学员和教师共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形式,此类授课形式人数不能太多,应进行分组或者限制参加人数。课前教师公布若干课题并加以介绍,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题。在随后的教学时间里,一定时间内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讲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和指导。因为学生大多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见解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而这种授课形式对学生日后的教学影响最大,针对性也最强。

(三)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一种处于讲授和研讨之间的授课形式,教师以学科知识点或者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授课。整个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员可以提问,师生也可以进行深入讨论。

(四)观摩实践课

观摩实践课可以解决的实践操作的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它主要是观摩优秀教师或者其他学员的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分析失败原因;学员按照教师布置任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教学过程,然后教师和学员共同探讨实践教学过程的好与坏,并进行改正的授课形式。

总之,中小学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加以调整与变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国培计划”体育项目培训课程体系,使其在促进中西部农村体育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促进终身体育思想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2).

[2] 教育部.参见教师厅[2011]2号文件[EB/OL].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45-47.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防城港市 中小学 校本教研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16-03

学习型、进步型、发展型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的强有力保证。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把握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开展的现状,进而提出有效的策略,推进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课题组编制了《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问卷》,在2014年3至5月,面向全市中小学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高中为主要调查对象,初中次之,小学兼顾。下发问卷600份。高中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初中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份;小学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406份。本次调查照顾到城镇、农村,海边、山区,以及各个学科、各段年龄,采样全面。现将调研的结果综述如下。

一、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

(一)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作用的认识

1.课题组在听取学校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个别访谈和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领导和教师都能认识到校本教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措施,少数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只是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成绩,还有少数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会对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大多数领导和教师认为开展校本教研对课程改革有推进作用,少数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很小或没有推进作用。就教研活动的作用而言,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表明,认为有收获的达8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作用的认识大都是肯定的。

2.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少部分教师认为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评职称的需要。相关数据说明了教师对目前的教研活动作用持肯定的态度,也说明了目前的教研活动对绝大部分教师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20%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可有可无,有12%的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到失望。因此,加强教师对校本教研作用的认识,是各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态度

部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通过校本教研收获不大,教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专业发展到高原期,出现职业倦怠感,自认为把书教好就够了。持这一态度的主要是教龄长、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这说明高级教师平庸化、专业发展到高原期职业倦怠感强的现象凸显,蔓延影响中青年教师参与集体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研究工作中,由于领导工作繁忙,被动应付教研活动,甚至不参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青年教师参与集体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具有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愿望,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同时也反映了不少学校的领导被动应付教研活动,部分教师参与的自觉性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投入稍显不足,对校本教研活动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三)校本教研实施现状

1.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教研活动的状况主要是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这说明教研组活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传统的集体备课和形式比较单一的常规教研活动。甚至有不少学校只重视年级管理,没有科组建设。

2.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统计结果表明,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听课评课活动;学生考试成绩总结反馈;校级技能大赛和青年优质课比赛;学校常规工作会议和教师常规工作要求;市直属学校偶尔还开展学生评教信息反馈和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论坛,同学科教师偶尔开展集体备课,学校根据形势发展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活动等。统计结果表明,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还停在传统单一的内容层面,缺乏外来专家开展新课改理论讲座,缺乏教师品德培养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培养,缺乏课题培训,缺乏新形势下教师读书活动交流,缺乏德育工作经验和教学工作经验交流,缺乏教师职业规划的培训。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方面,防城港市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校相差很大:示范高中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听课评课、学科专业知识的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新课改学习、高考总结、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教师职业规划”;而初中和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主要侧重于“听课评课”。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相差也很大:乡村学校基本上涉及“教学设计、学生课堂表现、教学成绩、学校评价”这一内容。教师的专题研究以及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比较缺失,教师的集体备课、集体评课和教学反思还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理论引领和研究提升。

3.防城港市校本教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校本培训渠道体现,主要有:(1)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2)开展各种赛课活动。(3)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科组集体备课活动。(4)开展搭建师徒结对子平台活动;(5)撰写教育教学论文;(6)开展课题研究;(7)开展学生评教活动;(8)听优秀教师的课等。总的说来,存在以下现状:一是区域教研活动缺乏。由于防城港市教研室缺乏必备教研员,区域教研活动开展的状况不太理想。二是学校教研活动欠缺丰富化。学校教研活动以公开课、教学评比等为主,但参与面不够。三是教师个体的教研活动欠主动,层次低,效果不理想。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难度较大。四是教师群体的教研活动形成一定的教研氛围,但还不够浓厚。五是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苍白。

4.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调查表明,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形式、内容和途径比较单一,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不够扎实,不能真正和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产生的新问题,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布置任务多,深入研究少”,此外,还有“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理论学习远离现实课堂”,“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缺乏专业引领是一个主要原因。(2)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不少学校有计划,无安排,没有落实,或是有制度,但没有形成保障机制。(3)经费短缺。大多数教师希望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培训,并渴望有机会参加更高水平的培训,但是学校经费缺乏造成了广大教师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因此,教师得到专家指导的机会很少。(4)科研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科研带头人。(5)教师认为“时间少,工作负担重”是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一大困难,尤其是初中、高中毕业班教师面临升学压力,教学复习工作量大、任务重。“以分数论英雄”的升学体制也制约着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教师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考高分。如何加强教师对校本教研内涵的理解,如何创新校本教研方法,仍是一道难题。(6)防城港市上级教育部门对校本教研的开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管理者或培训者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研究不足。另外,部分学校领导研究意识薄弱,研究能力比较欠缺。

二、建议

(一)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有足够的思想重视和有效的政策支持

1.针对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总体开展不理想,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上级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内容列入学校绩效年度考核,也作为考核领导管理能力的内容之一,作为考核学校发展的指标之一,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有政策支持,确保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为防城港市教育的振兴准备一支有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2.努力提高防城港市教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专职、兼职教研队员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研员作为市、县层面校本教研的专业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上,而应改变角色,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研究意识;加强对校本教研活动操作层面的研究,提高对基层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指导能力。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鼓励教研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习、钻研,并组织、选送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研员的素质和指导水平,从而有效地引领、推进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3.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教研取得实效。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抓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教研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继续抓好以分析解决问题、改进优化教学工作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的指导和管理,以促进校本教研出成绩、出成效。

4.推进“名师”工程,推动教学、教研工作整体优化。应努力开发利用防城港市的特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学员、AB类园丁人才、市科研拔尖人才等资源,给他们足够的平台,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带动促进防城港市教师专业发展。

5.每年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科研活动,为防城港市名师的打造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二)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在有效的方向开展

1.针对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总体开展不理想,教师专业发展比较缓慢的情况,学校领导应营造积极健康的领导科研思想文化氛围,带动校园科研文化的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努力形成学习型、思考型、学者型的班子,以积极的科研文化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此外,学校还应适当考虑增加经费,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保障。

2.努力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园科研文化空间。学校领导应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具备开阔的视野,并起带头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科研文化氛围,打破学校界限,建立学习型组织。

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应建立各种激励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做到各项活动有专人负责,并加强检查督促,定期评比表彰,从而促进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4.开发校本培训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广大教师比较喜欢的校本培训途径有: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开展各种赛课活动;开展科组集体备课活动;搭建师徒结对子平台活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开展“教师讲坛”活动;开展名师课堂;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听高水平的专家报告。防城港市校本教研活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校本培训渠道来体现,因此,应在传统基础上,根据以上校本培训途径,开发校本培训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开拓培训新内容,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培训: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教育理论学习;校本教材建设;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成绩的提高经营;教师绩效评价(下转第52页)(上接第17页)方式;师德修养;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6.推进学校“名师”工程,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科研骨干教师,发挥名师作用,推进科研的发展。

(三)强化科组建设,形成积极健康的科组科研文化,引领教师成长

科组应坚持不懈地进行专业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制定、完善科组工作制度,使教研教改规范化、常态化。应特别经营好以下环节:(1)坚持集体备课,智慧共享,共同发展。(2)完善听评课制度,努力上好每一节公开课,努力评好每一节公开课,作出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教学工作。(3)结合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深入课堂,实行“巡堂听课制度”,进行“推门听课”。(4)进行校际科组学术交流,使课堂更加开放,促进不同学校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向思考型、学习型、学者型教师发展。(6)加强课题研究,特别是学科微型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在学科课题研究中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实现从教书匠到思考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7)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8)积极引导教师编写学科校本教材,让教师在资料编写中总结经验,加强文化修养。

(四)教师提高自我科研意识,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据调查,防城港市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此,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我科研意识,探索教育规律,以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总之,当前,防城港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落后的现状,对此,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学校、教师自我个体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思想观念到制度措施、从学校科研文化气氛到教师自我科研意识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不断完善,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防城港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FJ2013A007)

【作者简介】陈 茂(1964- ),男,广西浦北人,防城港市高级中学科研处主任,广西特级教师,广西中语会理事。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小学教师教育;有效策略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考核机制应该包括确立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组织程序标准、建构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将实践教学纳入严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对教学实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提高。

上一篇: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人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