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范文

时间:2023-02-25 03:46:44

教育教学论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1篇

浅谈新课改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沟通王训钰

浅谈幼儿识字教学的创新艺术陈冬娥

针灸推拿学实验课改革初探林锦泉,易玮,李焕英,冼志红,钟国存,赖秀丽

教师授课方法要有创新胡兰华

创造自由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教学论坛 王洋

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汤立群

中职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赵鑫鑫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赵正飞

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设计苏强

将工程教育融入力学课程教学之中贾启芬,张素侠,刘习军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刘加欢

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高术军,臧玲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纪秀花

初中物理新课标下的STS蒋刚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教学论坛 高文娟

论英语课堂语言教学的艺术性王珊,周红蕊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方式刍议童媛华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安维强

电子档案袋评价法在三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张玉芹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张立英

让导语引领你走进课堂教学的新境界魏文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潘艳

初中作文教学点滴谈刘玉娟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韩克霜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韩爱琴

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申海印

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冯凤萍

如何巧置"问题链"发展学生思维朱建中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薛恒彬

谈谈怎样进行"错题"教学邱宝云

对"勾股定理"的教学反思王书玲

浅析提升初中女生的数学成绩的几点做法丁苗苗

如何优化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沈蕾

浅谈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连芹

故事——小学英语教师的好帮手夏薇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导入设计刍议蔡甲辰

谈初中物理说理题教学方法宋远亮

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高峰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育教学论坛 巫安平

谈谈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体会韦美宾

高职高专大学生党员现状的调查报告曲绪纲

关于当代青年思想状况的分析与思考陈敏

浅谈阅读考级制的实施与评价庄卫娟

让快乐的阳光洒满小学语文课堂石家芳

对高效物理教育教学的思考倪德海

新课程改革应该如何实现历史教学方式转变陈云真

小议思想政治课堂的生活化伍九长

新课改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李斌

数学课堂有效探究教学模式初探谢恩典

激情引趣减负增效——历史与社会课减负增效的几点思考陈煌东

物流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创新探究李俊梅,王晓斐

浅谈激励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沈堂兰

对中学化学课改的几点思考徐亚丽

小学音乐教法创新研究廉清

论英语课堂的交际活动金嫦娥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广龙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缪瑞芳HtTp://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陈圆圆

快乐体育我做主符卫涛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许兆亮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王润玲

享受游戏教学的乐趣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罗巨明

"理性"认识数学生活化——"数学生活化"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徐云

从《液体压强》看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育教学论坛 陈启旭

将环保融于化学教学中陆爻兵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王晓华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尝试杨俊英

神奇"三原色"调配音乐课堂华星兰

物理教学与创造力的培养陈飞

化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苏利仁

摘掉你的"近视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金少冬

师德建设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仰与教育宋振美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困惑及对策研究王珊珊

杜绝班级管理中的"伪民主"马林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教学管理过程化探讨何红

论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王伟

对高校校园环境管理的若干思考王斌

地方高校当前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张国良

网络背景下中职学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兰小云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研究朱路甲,王宝军,高巍,吴广臣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探讨孙彦学

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与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王春花

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看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教育教学论坛 李丹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宋树奇,刘振鹏,朱伟杰,郝雪

浅析现代大学社团建设的不足与建议丁晓雯,钱施光,宋树奇,孙作青

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的建设郑景东

教育心理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李雪蓉

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调适于娜

大学生寝室内盗心理分析及处理对策初探范润花

高校学生租房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李德凡

"工学结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何军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情感渗透 情感交流 教育渗透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态度的真实体验,是人们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助推剂。这就是说,良好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感受到愉快、满意、高兴、欢乐,相反,就会感到郁闷、痛苦、愤懑和憎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好好把握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应用。

一、师生合作交流是情感教育开展的基础。

教学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情感因素的制约。情感因素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教学环节中,且悄悄地微妙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播者,又是师生情感交流沟通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仅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还要用“爱”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既是每位学生的良师,又是所有学生的益友。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马明曾说:“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了解所教的学生。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学生,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发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心理交往影响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

二、情感教育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实际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学习,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良好的情感注入可推动学生发奋努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教师不应该只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还应该注重研究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念、态度和情绪等方面的情感因素,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如很多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科非常严重,面对此类现象,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灵活把握契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注入,多用一些注入情感激励的语言进行表扬和鼓励。

三、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轻松顺利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因此,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就成了关键之所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注重通过情感教育激励学生,唤醒学生,感化学生,鼓舞学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然后把情感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之中,形成一股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干劲十足,教师可以不用多说,只要明确任务,学生就会自觉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教师,此时的情感教育发挥到极致,何愁会不好呢?

四、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法

1.“爱”是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近代教育学家夏D尊先生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可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先生的至理名言揭示了情感和爱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学生才会对老师有亲切感,这种由师生互动而形成的和谐愉快的良好心境,必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

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明晰透彻的话语中,明确了教育与爱的关系:“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学生坚定不移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

2.教师通过自身活动注入情感内涵的教育

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有工作热情,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激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才能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地工作,无微不致地关爱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业务精湛,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更要对教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3.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渗透情感的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都注重了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教与学是一个双向活动行为,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否则会事倍功半。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学生不仅要接受和认知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成为整个活动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个主体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展示所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情境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形象动态情境和问题质疑情境等,加以严格管理与良好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学习感知生活,以此促进情感的发展。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3篇

一、结合式

这种方式要求,在某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人该专业原有实践实训课的活动框架中,结合课内外、校内外学生的各种社会、文化、专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在实现该专业教育教学原有目标的同时,部分地实现创业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这种方式既是一种宏观运行方式,也是一种微观运行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以该专业的实践活动课为载体,以校内外特别是社区环境为背景,根据各类不同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将创业教育的任务、要求、内容有机地结合进去,在实现该专业原有实践活动课特定教学目标的同时,相应地实现有关创业教育的任务与要求。这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同时也有助于受教育者创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知识结构的建立。这种运行方式,在高等院校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多种活动载体,很容易地将创业教育同许多活动相结合。如将创业教育与班级团队活动相结合,与各类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与各类体育文艺活动相结合,与各类竞赛比赛活动相结合,与各类自我服务与社会公益劳动相结合,与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勤工俭学活动相结合,与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

二、复合式

这种方式要求将创业教育的宏观运行同某一专业的教育教学运行整体地结合起来,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纳人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之中,在这个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且应当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设置必要的创业教育课程.调整原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综合采用各类教育教学措施,确保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一方式中,原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较好地贯穿了创业教育的特征与性质,创业教育的宏观运行与该专业的整体运行有机地结合,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在促进该专业教育教学原有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较好地实现了创业教育的目标。这是一种具有较大改革动作的方式,需要对原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作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与调整不是全盘否定原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而是着眼于增强创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进一步强化实训与实践课,突出“创业实践课”的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要同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渗透,同原有的实训实践课进行有机结合,而且必须独立地设置新的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尽可能地开展具有创业特征的生产实践或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创业实践活动可以是模拟性的,但最好是“真刀真枪”地开展的。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较大幅度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这是一种较高层次、具有典型意义的运行方式。高等院校教育应当尽可能地采用这一方式。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4篇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课的安排都采用大课堂的教学形式,合班学生的人数都在百人甚至更多,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采用讲授的形式,不能进行多样的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学生无法深入思考只能一味地听取。课堂上的被动吸取知识造成学生在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欠缺,在课后更是不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和思考。这种呆板的教学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老师尽心尽力讲解,而学生则是对老师的讲解没有兴趣,在学生没有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挫伤了教师讲解教学的积极性。有的师范类高校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给课堂配备一定的多媒体。但是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外,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封闭的教学空间约束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高师院校的教育学课程一般只是进行教师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没有相应的课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师范高校的教育学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相比知识区别在教育学、教学法和心理学这三门学科上。教学的形式固定在一定的教学空间中,这种空间像是一种指令性的空间,学生被安排在教室中指定的位置上听课,信息只能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缺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实现交流和协作。由于公共类课程的教学课堂是封闭的,有一定局限性,导致“主体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很难实现。

三、课程资源缺乏,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的目的是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创新,学生在接受教学资源带来巨大裨益的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目标的完成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运用水平有关。要想充分发挥教学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在对其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只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而忽略对其开发,也无法凸显师范高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而缺失应有的师范精神。

四、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采用考试的形式,以一次考试的形式作为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育的实践内容,致使学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到所学的理论成果,教学过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重视,使师范类学生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师范教育学理论严重脱离了实际,从师范院校走出的新上岗教师很难适应实际的教学岗位的要求。

五、原因分析

(一)出现师范教育学课程问题的由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重点从高等教育的课程转向基础教育。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大多采用多元化,无法深入细化课程理论的一般性研究。致使高等教育的课程只能视自己的学科专业而定,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具有主观性和随机性。这种设置在一方面能体现学科的特色和高校的教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校的民主化和自由化。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课程设置引发的规范化和原则化的缺失,使得有些高校的课程在设置上与教育的基本规则相违背,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重大的教学隐患。

(二)师范教育学课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微观程度上可以分析得出导致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没有统一的教学理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理论指导,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课程实施和实践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从事高等教育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不能受到国家的指导和限制,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学课程的完善实施应该需要统一的规范。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充分享有一定的自主性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保证这种自主性前提假设实现的重要性,避免在课程改革理论中,特别是师范类的高校教育学专业,使课程设置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其次,在课程的制定上,高校的课程设置是由学校的教务人员根据教师的课程是否冲突、教室安排是否合适等进行安排,不考虑课程本身是否直接相关,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务人员的教学素养也影响了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教师和教务人员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大多是接受教务的通知,他们“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反应了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外行领导内行”。课程设置的理念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本。高校的教育中大力倡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但在课程设置等环节中却不会征集学生的意愿,课程的设置也没有体现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民主的自主而不是个人的自主,是科学的自主而不是盲目的自主。这种自主如果只是教务人员的自主,那么就无法保证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才是体现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育问题就是没有把教育中的警示付诸于实践中。课程的设置没有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教育学课程的设置是以培养研究性人才为主,重点没有放在师资的培训,现在的师范类高校的教师不再需要本科生,而是更高层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现在的教育学的改革导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这样导致了应届生的就业难度加大,更多的人走向考研的道路。我们的教育学要从根本上追问导致师范类高校剩余很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问题。我们在教育学上没有明确培养的目标或者教育学的目标没有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教育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育学课程设置成为教育学改革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六、提高师范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提高教育学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突出师范高校的特色

增加教育学课程的比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课堂中的理论课时,并且避免在每周的集中开设,课时的增加使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方面的指导,从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培养学生。

(二)将大班课堂授课的形式改为小组学习

授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如果只能进行大班课堂授课的形式,那么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色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小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将被动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教育教学分析和发散的思考能力,为将来的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

大班的集中授课更多的形式是教师单项授课,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协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的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

(四)授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教育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正确认识并且积极进行教材、教师、学生和实践等资源的利用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教学的时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实现培养出综合能力的学生的教学目的。

(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是指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采用笔试和实践两种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力的训练,可以采取模拟训练的形式,使师范类学生充当教师或者小学生的角色,来进行模拟的教学活动。实践的训练的考核可以使师范生对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毕业工作后能很快地适应职业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总之,教育学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引起相关院校对课程设置的足够重视,学校要从多个方面积极配合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学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国家教育机构也应针对师范院校的特点做出适当的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基础教育服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5篇

1.1、教师素质低,实践经验缺乏

在我国中职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的素质大多数的较低的。中职学校所聘任的体育教师通常并不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师资格认证,这一现状在私立的中职学校当中比比皆是。没有经过完善学科体系学习的,没有经过专业化体育院校学科教育的,这些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将不能够真正的胜任中职院校当中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职体育教师除了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有所欠缺之外,还在学历上有所欠缺。虽然中职院校的学生所培养学生的学习不高,但是仅仅聘任专科、本科资质的教师,将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整体任务。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开展体育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日常课程的指导,而且还需要不断的对学生体育锻炼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和反馈进行研究,以便为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信息的借鉴。这些任务都是低学历的教师团队无法完成的。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并不具备相关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整体体育教学系统存在问题,重于应试教育的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对体育课程实践性目的的贯彻。

1.2、硬件设施较为落后

我国中职院校在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中职教育,对我国教学体系的贡献存在不足,而是由于中职院校相对于高等大学院校而言,其所招收学生的数量较少,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对中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从而致使了对中职院校建设经费的拨款不足,最终导致了我国中职院校内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运动场地较小和开放时间短等问题的存在。另外,我国中职院校硬件设施较差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宽松,从而致使了很多中职院校领导层将教师家属楼、停车场设置在院校当中,这些违规事项的发生都对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教学方法、内容的问题

我国整体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其将教学的目的局限在了通过考试,完成教学任务上。这一现状导致了我国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感不足和社会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笔试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说明:第一,我国中职体育教师不能够树立起对待体育教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并没有将改善教学质量,修改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作为其授课的主要目标;第二,我国中职体育教学并没有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之后都会走入社会从事工作。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现状下,应试教育影响的体育教学将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内容较为落后事项的存在。

2、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建议

2.1、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当中的主体,其能够通过自身教学艺术来促使学生被个人魅力所吸引,从而激发其学生对所教学课程的喜爱,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全身心投入。因此,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将对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学拥有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学校应当重视中职教学环节当中体育教学,聘任具有相关运动实践经验的退役运动员走入学校开展相关环节的教学是一种较为便捷的途径。另外,中职院校还可以不断完善自身学校对体育教学领域的教师团队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开展教学研讨会议等,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二,中职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整体素质。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责任人,他们应当肩负起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完善教学教育方法,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岗位上发挥其教学环节的主体力量。

2.2、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制度如金戈铁马一般席卷了整个中国,带来了我国市场环境自有化、公开化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应试教育为实质的我国学生教育体制,其拥有着大量的弊端。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教学更加重视对实用性课程的教学,例如:经管类,计算机类学科,从而到了理工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众多学科逐渐淡出社会人群的视野。因此,为了改变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发起改革,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努力发挥其在国家治理当中的主体地位,向社会大众传递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信号,并号召广大人们群众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开展以社会为单位,以国家为整体,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另外,除了我国国家政府的努力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当今社会,我国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国媒体单位也应当努力发挥自身渠道优势,积极倡导大家对体育教学引以重视。

3、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中职体育教育教学当中存在多个问题。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府部门的号召,投入力量改善当前中职体育教育教学现状。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职业特征;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100-01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从小形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领路人,他应该成为学生所敬慕的体育专家,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修养。体育学科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会做技术动作的示范,还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阐明技术动作的科学原理、健身价值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风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已不仅仅是知识数量的拥有者,更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体。这种变化对教育系统诸要素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应成为学者,教学交流和决策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第一个教给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照顾自己,增强体质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健身。

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独具个性魅力的理论概括。若每个教师都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个性意味着判别性、多样性,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便表现出千姿百态、互不雷同的特征。体育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上成熟的标志。它大体划分为智能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基本类型。体育教学风格形成后,“有其内必形诸外”,会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同时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百花争妍的教学风格。这种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积淀,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综合的、广泛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情感的沟通,心理需求的满足。

二、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运动特点,学校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根据教学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体质、兴趣与爱好,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教育潜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不同次与不同需求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升华与运动技能的张扬,从而实现运动教学的最终目标。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层次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是按照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例如:分层教学的内容。A层学生是篮球水平还处于初学阶段,篮球基本技能还不是很高,练习内容主要是以篮球运球和传球;B层学生是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不是特别出众的学生,练习的内容主要是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C层学生是具有较高的篮球技能,对基本战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练习内容主要是简单的战术配合――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

课的结构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采用篮球比赛出场形式,互相击掌鼓励,体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开始,同时对后面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课题常规和准备活动做得散而不松,始终在老师的控制范围内。基本部分是分层次教学,学生按照既定的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学生以各种运球和传球为主,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球和传球的方法,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变换各种练习。B层学生进行拿球后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侧上篮一侧抢篮板和绕过障碍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练习,由老师布置,组长组织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变换各种练习。C层学生以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为主。老师在三个组进行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动作。在基本部分的最好,组织各组进行篮球教学比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练习的内容及时运用到篮球比赛中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起重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基本裁判工作,让学生体验篮球裁判员工作,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结束部分以放松和总结为主,放松部分采用了欢快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加上具有动感的动作,对学生的身心放松都有重要作用。

三、在结课中融入研究

第一,结课要紧扣讲授内容,使其成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游离于上次课内容之外的艺术技巧将失去价值。第二,结课要干净利落,结在横断面上。即结在一个问题的完成时,不要结在没讲完的“半坡”上。如结束时似断未断,势必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效果。第三,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实践表明,学生最反感教师拖堂。因为它侵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且下课铃响,操场喧闹,学生分心,再讲效果不会好,有时练习还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无论如何,要严格执行教学常规,按时下课。第四,应当尽量避免结课不当,如拖拉、仓促、平淡、矛盾等。拖拉如画蛇添足,有不如无;仓促显得教学时间计划不周,慌忙草率,往往学生身心放松不充分,效果不好;平淡是艺术的大忌,难以启发学生思考,更不能引起学生回味;总结性内容与开始或课中讲的内容发生冲突,使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一般说来,教学的结尾是使学生开朗、明白的时候,即使是留有余思、余味,也不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在结尾处出现教学矛盾,不仅是结尾的失败,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争做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3

[3]伍建军.论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J].体育科技.2003,(01):90-93.

[4]吴陈勇.对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2010.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7篇

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一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低,教学效果也很差,然而,有的学生由于个人的勤奋努力学习,平时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由于家长的得力辅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很高。也有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较高,但少数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愿努力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差。一个教学质量很好的教师和教学质量很差的教师,他们遇到不同的班风、学风和学生整体面貌差距很大的班级,同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取得不同的成绩。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当然有责任教育学生,但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光靠任课教师是完全不能解决部分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的。这个问题需要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教育、班主任工作、团队的活动、家长等几个方面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质量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要深入分析研究形成不同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师工作的不同质量做出准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公正的评价,也才能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公平竞争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学校管理者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和个人的私情及利益关系为出发点,光把文化成绩作为唯一的依据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些思想品质低劣、师德差、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低的人,搞投机钻空子,而让那些思想品质好、师德高、具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二、近年来

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出现的不公正、不科学、不符合教师本人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片面的、错误的评价,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公正、不科学、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错误性评价。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片面性的错误评价,导致了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这就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给教育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大力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极大付出和在付出中取得的成绩,要得到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得到公正的认可。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彻底改变唯分数论这个不客观、不符合事实、不科学的评价模式,要始终按照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评价原则,以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公正公平为前提,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教师做出公正科学的评价。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数十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对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医学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面临诸多问题,务必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勇于创新,否则将严重影响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我国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遭遇尴尬

医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双重特性。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医者,性命之所悬;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会对于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远高于对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通常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教学按医学基本知识结构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则师生与病人“面对面”。依靠这种传统模式曾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其中不乏医学大师。过去,在社会崇尚医学、人们自我权益认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献身医学”,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的活“供体”,任凭师生实践。然而,随着社会进步,法制逐步健全,人们自我权益认知不断完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甘愿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活“供体”的患者愈来愈少。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一步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其“举证倒置”使医疗纠纷大增,医患矛盾尖锐,因此医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权”把柄而对医学生接触病人的限制越来越多,以致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障,学生最基本的诊疗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妇科常规检查、助产、外科手术,等等)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寻求一种既能适应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要求、又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医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迫在眉睫。

2创造型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彰显弊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从创造性思维全过程来看,它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当然也就无创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一直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学生学习过程成了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应用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育教学传统模式突出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却使其发散思维受到束缚,想象力越来越枯萎,主动性难以发挥,极大地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学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仍“统治”着多种专业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结果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医学类专业也在其列。

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设定的理论课,教师就得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满堂灌”,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给予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机会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阶段,即便允许教师灵活机动,教学设计有意诱发学生发散思维,或学生在“传递-接受”知识过程中萌发发散思维,但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阶段性),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类似房屋建筑的“备料”阶段)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的知识有限,且已获取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缺少实质性联系,而课堂以外又无自主快捷获取完整医学知识的必要环境和条件,结果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此外,医学知识本身严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已成定论的、多为经典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容易使学生迷信,形成思维定势,总想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且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较多,而发散思维较少。可见,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务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创立一种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学新模式,适应当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需要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人才培养采用的两种主要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则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优点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无可替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也有明显缺点:“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2]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以上述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为基础,使之具有“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特征,并根据学科特点及临床实践教学实际加以优化,弥补医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纠纷而设置的限制给临床实践教学留下的遗憾,以便创造型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对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要实现两者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则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以及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递迅速、不受时空限制、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势。

3.2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内容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现行模式为基础的复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包括:

3.2.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内容、顺序、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即教学应达到的结果)依据各分枝学科知识在整个医学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或每一个知识单元在其分枝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作用而确定;“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顺序”依据教学内容中各知识单元的层次与逻辑关系确定;“教学的起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

3.2.2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所设计,其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又称情景性教学、实例性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即将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实事件中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称随机通达教学,即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此外还有“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是整个教学策略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3.2.3教学环境与条件包括: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环境,等等。“教学环境与条件”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外因。十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以及在各类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重视,使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具备较为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自建或/和通过Internet获得丰富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也设计、开发出部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诸如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简称“SP”)、影像专业PACS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实验室或教室通过网络亲身体验在放射科读片现场的环境)等,协作学习环境诸如课堂小组或班级讨论等设计也比较完善。然而,对于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其是满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获取知识的要求来说,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医学知识网络。因此,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学设计的重点。这种必需的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应达到以下要求:从医学基础到医学临床的各学科,所有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都通过链接而成为完整医学知识信息网络中不同层次的“结”;从任何一个“结”(知识点)切入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结”间链接到达所有的“结”,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如此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可以满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促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自我确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2.4教学效果评价其评价旨在确定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通过教师“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应包括教学主管部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着眼,负责对专业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笔试、专业技能面试等方式;“教师评价”应从学科或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着眼,负责对班级整体及学生个体达到教学目标程度进行评价,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应从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意义建构的成效、协作学习中的作为等方面着眼,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教学班或学习小组评价、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等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修改或调整。

3.2.5强化练习措施针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发现的不足,设计配套方案,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直至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给医学教育教学带来的新问题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同时避免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但它将带来新的问题:①利用人为设计的脱离医院“现场”的“情景”(“情境创设”的学习环境)后,与病人“面对面”的机会少了,学生真切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也少了,这些都可能加大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跨度”,延长其踏上工作岗位必须经过的“过渡期”或“适应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拟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如心肺听诊、助产、动静脉穿刺,等等),学生有可能因为感觉“失真”而难以准确掌握其要领。③利用“标准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很有限,且没有真实体征;“标准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症,而临床所遇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无论“标准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的效果仍无法与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标准化病人”资源有限,短期内很难满足临床实践教学需要;“模拟人”的使用需要高额经费作支撑,将增加教育教学成本。为此特别提示:在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对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的教学情境、经过训练而成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环境与条件,不要过分依赖;临床实践教学仍应尽可能地深入临床第一线,主动争取病人配合,在与病人"面对面"中完成。

4结语

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奠定的基础,为建立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15.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9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上面的传授,更加注重对全民素质方面的教育,良好的素质教育教学不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帮助,更主要为未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相对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趋势背景下,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贯通素质教育,从而为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加以分析,在促进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 素质教育 教学 改革

引言

为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就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新起点,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随着近年来国家教育局对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视,小学教育教学有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趋势,但就目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上看,仍存在很多问题,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机械化的教学方法,成为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更加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促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为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做准备。

一、现阶段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在素质教育全民号召的大趋势下,小学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也就成为了必然,但就目前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可以看出,在小学教育改革中仍存在很多阻碍因素,忽视了小学教育改革的全局性和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小学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切实的对传统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教学过程基本上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过程,忽视了学生知情意活动和发展过程,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与家长的高期待给学生更多的精神压力,素质教育改革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把教学改革从主体地位转移为次要地位,导致小学教育改革不能深入,也导致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二、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目标

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教育改革的目标就要注重对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开发,全面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内容丰富性,以社会文化的传播为宗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自觉性,促进学生非智力的发展,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思想、气质、性格等等,特别是对学生心身发展的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勇于面对挑战,能够在身心素质训练中,从而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高素质教育

在提高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键,一定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的内容,要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身心培养相结合,推行教学内容综合化,要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和一些新课程,课外活动促进,同时小学素质教育还要确保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等方方面面的提高,把教学内容全面融入到各个素质的教育上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在促进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指导,培养素质教学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等,让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再单一化,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接收,还能吸引学生学习乐趣,同时作为小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知识,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药利用好相应的教学策略,知道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优势,不要过于受传统课堂教学限制,对学生教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发展态势的差异性,为班级制,分设快慢班等等,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既可以对学生深入了解,还能根据学生的特质,老师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案,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活学生思维。

结语

以上通过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着手,开展素质教育的普及,不仅极大的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大趋势,同时还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做更为充足的准备,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为要点,在教学工作顺利的进展下,把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和转化到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建立能够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新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为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江萍;“引导—激发—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薄秋芳;探究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阮美飞;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保健班学生身体自尊、体育锻炼态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教育教学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数十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对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医学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面临诸多问题,务必与时俱进、大力改革、勇于创新,否则将严重影响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我国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遭遇尴尬

医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强的双重特性。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医者,性命之所悬;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会对于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远高于对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长期以来,通常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在于:教学按医学基本知识结构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则师生与病人“面对面”。依靠这种传统模式曾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医学专门人才,其中不乏医学大师。过去,在社会崇尚医学、人们自我权益认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献身医学”,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的活“供体”,任凭师生实践。然而,随着社会进步,法制逐步健全,人们自我权益认知不断完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甘愿成为师生临床实践教学活“供体”的患者愈来愈少。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一步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其“举证倒置”使医疗纠纷大增,医患矛盾尖锐,因此医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权”把柄而对医学生接触病人的限制越来越多,以致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障,学生最基本的诊疗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妇科常规检查、助产、外科手术,等等)得不到应有的训练,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寻求一种既能适应医学专门人才培养要求、又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医学教育教学新模式,迫在眉睫。

2创造型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彰显弊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从创造性思维全过程来看,它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当然也就无创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一直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学生学习过程成了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应用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育教学传统模式突出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却使其发散思维受到束缚,想象力越来越枯萎,主动性难以发挥,极大地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学教育,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仍“统治”着多种专业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结果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人才。医学类专业也在其列。

在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设定的理论课,教师就得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满堂灌”,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给予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机会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阶段,即便允许教师灵活机动,教学设计有意诱发学生发散思维,或学生在“传递-接受”知识过程中萌发发散思维,但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有明显的阶段性),使学生在这一阶段(类似房屋建筑的“备料”阶段)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的知识有限,且已获取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缺少实质性联系,而课堂以外又无自主快捷获取完整医学知识的必要环境和条件,结果发散思维发展受阻;此外,医学知识本身严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已成定论的、多为经典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容易使学生迷信,形成思维定势,总想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而且正向思维和集中思维较多,而发散思维较少。可见,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务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创立一种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学新模式,适应当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需要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人才培养采用的两种主要教育教学模式。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因为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则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些优点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无可替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也有明显缺点:“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2]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应以上述两种教育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为基础,使之具有“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特征,并根据学科特点及临床实践教学实际加以优化,弥补医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纠纷而设置的限制给临床实践教学留下的遗憾,以便创造型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以适应新时期对医学专门人才的要求。要实现两者取长补短、相互融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则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以及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递迅速、不受时空限制、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优势。

3.2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内容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现行模式为基础的复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包括:

3.2.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内容、顺序、教学的起点。“教学目标”(即教学应达到的结果)依据各分枝学科知识在整个医学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或每一个知识单元在其分枝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作用而确定;“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顺序”依据教学内容中各知识单元的层次与逻辑关系确定;“教学的起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

3.2.2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所设计,其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常用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又称情景性教学、实例性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即将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实事件中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称随机通达教学,即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此外还有“自我反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是整个教学策略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3.2.3教学环境与条件包括: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环境,等等。“教学环境与条件”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外因。十几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以及在各类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重视,使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具备较为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自建或/和通过Internet获得丰富的医学知识信息资源,也设计、开发出部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诸如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与“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简称“SP”)、影像专业PACS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实验室或教室通过网络亲身体验在放射科读片现场的环境)等,协作学习环境诸如课堂小组或班级讨论等设计也比较完善。然而,对于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尤其是满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获取知识的要求来说,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医学知识网络。因此,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学设计的重点。这种必需的完整的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应达到以下要求:从医学基础到医学临床的各学科,所有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都通过链接而成为完整医学知识信息网络中不同层次的“结”;从任何一个“结”(知识点)切入都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结”间链接到达所有的“结”,从而获取需要的信息。如此医学知识信息网络,可以满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促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自我确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2.4教学效果评价其评价旨在确定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通过教师“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应包括教学主管部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着眼,负责对专业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笔试、专业技能面试等方式;“教师评价”应从学科或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着眼,负责对班级整体及学生个体达到教学目标程度进行评价,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应从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意义建构的成效、协作学习中的作为等方面着眼,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采取教学班或学习小组评价、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等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在于,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环节进行修改或调整。

3.2.5强化练习措施针对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发现的不足,设计配套方案,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直至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给医学教育教学带来的新问题建立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同时避免医学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但它将带来新的问题:①利用人为设计的脱离医院“现场”的“情景”(“情境创设”的学习环境)后,与病人“面对面”的机会少了,学生真切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际沟通能力锻炼也少了,这些都可能加大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跨度”,延长其踏上工作岗位必须经过的“过渡期”或“适应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拟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如心肺听诊、助产、动静脉穿刺,等等),学生有可能因为感觉“失真”而难以准确掌握其要领。③利用“标准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很有限,且没有真实体征;“标准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症,而临床所遇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无论“标准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的效果仍无法与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标准化病人”资源有限,短期内很难满足临床实践教学需要;“模拟人”的使用需要高额经费作支撑,将增加教育教学成本。为此特别提示:在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对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的教学情境、经过训练而成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环境与条件,不要过分依赖;临床实践教学仍应尽可能地深入临床第一线,主动争取病人配合,在与病人"面对面"中完成。

4结语

以教师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临床实践教学环节遇到的法律问题。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奠定的基础,为建立这种新型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15.

上一篇:新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技小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