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范文

时间:2023-02-21 07:17:09

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范文第1篇

缔造完美教室,这是新教育一个好的着力点。教室、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班级,这是一个概念不同的层面。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教室,主要是学。所谓教学,就是为了影响学生学习,影响学生成长,我们师生一系列的交往行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分享关于学习的激情,关于新发现的过程。

缔造完美教室,我理解就是在同一间教室里面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创造不同的课堂。我想强调教室的意义在哪里,好的教育不取决于单个教师的努力,取决于集体的努力,也就是我们要积淀共同的东西。我们所有老师共同认可的一个班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我们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努力,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成长,能够成为自己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缔造完美教室的分享,赋予了“分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你要关切到对方的促进、需要、感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第二层含义意味着彼此双向的平等给予,不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存在着施舍关系,那么被施舍的一方在自信心和主动性上都会受到挫伤。第三层含义,意味着彼此是心灵真诚地相对。

完美的教室也就意味着完美的教学。我曾经提出过完美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当评价一节课好不好、一个教学好不好,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因为教学的内容性质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不同,但是我提出的真诚、深刻、丰富这三个一体指标,比较具有普世意义。

第一关于“真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真心实意,情真意切。老师是真心实意为学生好,不是道貌岸然、虚张声势、言不由衷的。第二层含义就是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对于所分享的内容,老师可以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娓娓道来。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仔细咀嚼、反复推敲的,不是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不懂装懂。只有真实的教学,才能带给孩子心花怒放的感觉,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的温暖,我们的教学才会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第二关于“深刻”。深刻是相对的。所谓深刻意味着让孩子觉得别有洞天,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之感,带给孩子内心的震撼与眼界的敞亮。只有深刻的教学才有这种力量,才能使学生有刻骨铭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关于“丰富”。丰富意味着有足够的信息量,意味着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活动的丰富、学生对课堂参与的丰富和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的心灵荡漾起来,才能让学生那双隐形的翅膀振翅高飞。只有丰富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精彩、课堂的丰富和课堂的温暖。

完美教室离开了完美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新教育所创造的缔造完美课堂,与打造生命化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引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

但我想,我们说完美的教室不仅是完美的教学。完美教室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观念:强调的是一个场域,一个空间,教学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活动,但除了教学还有更多。怎样的教室是完美的?我认为它应该能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不会受到威胁、恐吓、羞辱、讥讽、嘲弄。它是有挑战的。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给中小学生上课,我有很多的局限,比如说我不太善于调控课堂,但是我上课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挑战。我特别强调我们教学里要有理智和挑战,带给学生理智上的解放感,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造就更多的世界一流头脑。通过努力与赞扬,真正让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是相互欣赏与相互支持的。

教师作为完美教室的缔造者,作为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类进行对话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教学相长。目前老师们专业成长的瓶颈主要还是文化底蕴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的智慧结构有三个层面,最基础的是文化底蕴。简单地说就是学识的积累,就是对相关问题理解得足够透。第二个层次才是对教育的理解。究竟什么是教育?我们怎么把我们所称之为的教育的行为与对学生的羞辱、教说、灌输、洗脑、束缚等等区别开来?这个背后涉及到我们教育的行为标准。很多教育家都讨论过我们的行为要具备怎样的特质才是教育行为。对教育能不能真正地理解到位,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第三个层次才是教育的智慧、教学的技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教育你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从丰富的学识积累中,从对教育问题的不断探索中来升华来形成。

新教育抓住了非常好的一点,那就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我们要打造完美的教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成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从新教育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他们在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欣慰,也有成长。

我要和老师们分享一点我成长的个人经验,我概括为24个字。第一,深度阅读。读得透比读得多更重要。第二,注重积累。这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第三,细腻思考。第四,精准表达。表达的背后是思维的严谨。第五,坚持写作。我特别强调写作对于人成长的意义,对我们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就是:掘井汲泉。人生就是一生都在一个地方持续不断挖井,直到清泉喷出,这就是精彩的人生。我强调要选准方向持续不断地努力,要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坚持不懈地前进。这是我们今天所谓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这样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最重要的策略。你在一个地方着力打井,要有一个清泉在你心头流淌。

教育是靠故事流传,新教育就是创造故事、叙说故事、分享故事,祝愿新教育的故事伴随更多的教师和孩子成长。

教育故事范文第2篇

可以说,教育故事之中蕴含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意蕴,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则在于专业发展与教师幸福的内在统一。就理论维度而言,教育故事与教师幸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探寻教育故事与教师幸福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实际上,从教育教学的实践维度来看,教师的专业幸福感也往往存在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之中。如果我们要去了解何谓教师幸福,我们往往必须首先了解关于教师的教育故事。换言之,教师幸福不是空洞僵化的关于教师幸福的定义。教师幸福不是被定义出来的,而是通过叙事路径从而被教师的心灵所体验和直觉到的。在教师的心灵深处,幸福的灵动往往是那些虽难以言表却久久难忘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瞬间。

基于此,下文要着力探讨的,乃是教育故事对实现教师幸福的重要价值。

一、教育故事可以结构式地储存教师幸福

所谓“结构式”,是指教育故事内部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世界,教育故事之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只是故事的表层,是教育故事内部世界中的浅层世界,其深层的意义世界才是与人的意义生成相联系的。高小康认为,故事可以使直接的生存活动被延拓,故事世界可以使人的生存活动获得深层次的意义感,这是人之所以需要故事的深层原因。[1]实际上,无论是深层的意义世界,还是浅层的表层故事文本,都被以“故事”这样一种言语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起。就此角度而论,教育故事的深层世界乃是一个“结构―功能”化的结构体。

具体到教师幸福而言,从一般意义来看,教师幸福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时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2]强调教师主体的主观幸福感(SWB),是一种来自“超我”之神圣感召唤的精神性享受。[3]然而,如果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分析,教师幸福需要一个结构性载体才能被教师主体从生命体验的层面加以储存。许多退休教师常回忆往事,品味自己教育生涯之中“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他所品味到的幸福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叙事型的结构体,这种结构体与教师主体对内在幸福的追求动力与意义感受的图式相互契合,才能使教师幸福具备持久性与超越性,从而获得幸福之于快乐的精神性。也就是说,借助教育故事的这种内在的结构形式,教师的幸福从不显山、不露水的“清水出芙蓉般”的故事世界中获得永生,成为教师主体可以终生品味的自豪珍藏。

二、教育故事可以象征式地沉淀教师幸福

此处所谓“象征”,指的是借助于与某物的相似,从而揭示透过该物所意欲传递的某种价值意蕴或生命含义。因此,“象征”主要包含两个组成成分,其一是具体的“某物”,既可以是客观实体,也可以是某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或情境;其二则是该事物背后所内隐着的价值意蕴。具体到教育故事而言,教育故事之中的人物、事件、情境等都可以作为象征结构中的具体“某物”,然而,这些具体的事件或客体往往可以传达某种超越具体某物的内涵与意蕴。举例而言,在教师的自我叙事过程中,比如叙述自己成功转变了某位后进生,并使其成为品学兼优者的故事。在叙事时,故事之中具体的人物及事件其实只是教师心灵的某种外显依托,其背后所意欲展现的乃是教师心灵深处的欣慰、幸福、自豪等内在体验。也就是说,教师的幸福可以以一种“被象征”的方式内隐于具体的教育故事之中。

并且,这种“被象征”的内隐方式并不是“储存”教师幸福,而是“沉淀”教师幸福。教师的幸福往往是超越于快乐感的精神性的幸福体验,这种体验具有“非消费性”,而快乐则是“消费性”的。举例而言,在口渴难耐之时觅得芳醇一杯是快乐的,然而,如果持续不断地畅饮,芳醇带给我们的快乐感便会逐渐消失,过度之后还会带给我们痛苦感,这就是快乐所谓的“消费性”:消费过后,快乐也会随之消失。而幸福则不然,当口渴难耐的母亲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因一杯水而得救时,即使这位母亲面临因缺水过度而死亡的痛苦与危险,她依然会感觉到,把这杯水让给自己年幼的孩子喝会很“幸福”。也就是说,快乐是浮动于表面的,是可以随时随地消逝的;而幸福则是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是持久且深刻的。具体到教育故事而言,教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往往会采取自我叙述的方式,教师会处在“独处”的时空之中,直接与自己的内心相处,与沉淀着自己教育幸福的教育故事相处。教师的叙事,需要教师细细品味、常常“反刍”教育故事之中内蕴着的、以“象征式”的方式得以沉淀下来的那些幸福瞬间。即使教师一生清贫,也会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珍藏并品味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教师幸福。

三、教育故事可以意义式地升华教师幸福

人是以追寻意义的方式而存在的。[4]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培育灵魂为工作内容的崇高事业,追寻人生意义与教师幸福是其内涵的重要维度,甚至可以说是其灵魂所在。实际上,“意义”并非什么玄妙之物,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之中都有其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撑,失去这个支撑,他不仅不会感到幸福,甚至连继续活下去的理由都找不到。人生因为可以追寻意义而顿然间显得有了色彩,有了“奔头”,有了追寻更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获得教师幸福的最重要根基就是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历程中找到这种“支撑”、这种“奔头”,亦即,找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意义。有了“意义”,即使再苦再累也会感觉乐在其中,所谓“痛苦并快乐着”。因此,教师幸福的获得总需要找到一种收获这种“支撑”和“奔头”的渠道。有人会说,给教师多涨些工资教师就会有幸福感了,这当然也不错,教师的幸福不可能不依靠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然而,问题恰恰在于,只有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肯定不够,因为仅仅靠涨工资仍然具有暂时的“消费性”,仍然难以真正收获教师幸福。更何况,涨工资往往并非教师自己所能掌控之事。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探寻追求意义的渠道与路径。“意义”与“幸福”的追寻虽然离不开物质层面,但最终必须落实在精神层面,我们必须要在精神的层面来探寻。实际上,上述之教育故事对教育幸福的“象征式”内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如果教师可以从与教育故事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历程中接近教师幸福,那么,教育故事的世界之中一定潜藏着“升华”幸福的驱动力与提升力。教育故事的这种驱动力与提升力常常是以“感动心灵、品味自我”的方式而得以实现的。教师的幸福是一种找回真我时的满足与安稳,是一种心灵回家时的畅快与欣慰。在教育故事之中品味教育幸福的时刻,教师的心灵会被幸福所“浸润”“提升”,这样的心理体验是任何外在的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该历程,恰是追寻意义、体验意义、升华意义的幸福旅程。

回首十余载杏坛春秋,小小的教育故事内蕴值得用一生去珍藏的教育幸福,而教育幸福也能够为教育故事增添更多的价值关怀与精神观照。我一定会更加珍惜这份独属于教育者的幸福,在描绘未来的教育故事的历程中去谱写更加美好的教育人生。

参考文献:

[1]高小康.人与故事――文学文化批判[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21.

[2]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3]李西顺.自我:道德教育的起点[J].现代教育论丛,2011(2).

[4]王啸.论道德教育的意义功能[A].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年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12ˉ16.

教育故事范文第3篇

――题记

2013届中考虽然结束了,但其留给我的教育思考却是回味悠长的。新近,县教育体育局又在全县教师中开展了“读几本好书,写一两篇学用结合的经验文章”的活动。我们学校按教育体育局的安排,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高纬度教育教学六老师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和《高纬度教育教学九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化》的文章。我想到了我所教过的三年级五班。

从六教师和九教师的做法来看,都是在进行学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联想到我所教三五班的过程,似乎折射出了师德的什么,又似乎为我的教育实践找到了理论支撑。

其实上届我所教的三五班,并非亲生的,是别人遗弃在路旁我捡回家喂养的。当时,我正在教2012届,三年级五班,6月10号后就没上课了,正好二年级五班没人上语文课,我便充当了代课角色,我想,代课嘛,就是夹着一本语文书去,又夹着一本语文书来,上课时,两眼平视前方,两耳听着下课铃就够了。但我这种想法在几天后烟消云散了。

二年级五班共有学生55人,从上期考试的情况来看,处于10个班中第八名的位置。找来语文科代表问原因,科代表向我诉说了他们的“身世”。她说:“第一周至第8周,任老师教,第九周老师生病,自学,参加半期考试,自学,任老师又教,第13周任老师又生病,又自学,第14周,黄老师代课,第15周,张老师代课,到现在您曹老师代课,平时我充当的是大姐的角色,看好这些可怜的弟弟妹妹们”。听后,我震撼了,没想到他们有如此复杂的“身世”,他们生活得好顽强,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他们教好呢?

有一天,早读时,我去了,看见科代表正组织大家读课文,读词语,读注解,读翻译本等,声音整齐、洪亮,仿佛要把浑身的劲儿使出来,读给新老师听,仿佛告诉我,断奶的孩子快要有了娘。中午自习时,我再次走到教室后面,发现个个都在做作业,再看黑板上,科代表自己编的语文天天练写了一黑板,我心灵再次被震动,鼻子酸酸的,赶快退回到办公室,吸了一口气,仿佛已经决定了什么,于是,翻开语文书备起课来。

再次登上二年级五班的讲台,扫视每个同学的眼神,如信徒一般,给我一点吧,再给我一点吧,我不再扬长而去,我要回望,只为那渴求的眼神。于是,向全班同学提出了期末前三名的目标,语文总分为了150分,又倡导“三位数光荣,两位数可耻”的信念,迅速掀起学习语文的高潮,用15天的时间,完成了两个单元新课的学习、综合测验和评讲的任务,最终创造了期末第三名的奇迹。

初三时,我由代课教师转正为语文任课教师,学生由原来的55人变成了48人,对另外7人分别打电话询问原因,表示老师的遗憾。

最后一期是初中学生人生的转折点,我又给他们提出了新的目标,赶四超二,就是上期一二名的四班和二班,为了实现此目标,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向书写要质量。每周星期五每人交一篇钢笔字,得了批语“好”的,下周星期五还是练一篇,否则练两篇;五周一次钢笔字比赛,优秀者制成字帖,定名为什么什么体,如李艳就是李艳体,王小丹就是小丹体,这样优秀者有成就感,非优秀者身边就有榜样;还邀请书法老师到班上讲课,了解书法技巧。

二、向非智力因素要质量。其实就是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习惯。每位学生到我办公室我都要问一问,哪里人、家住何方、家中有何人、谁最关心你的学习,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紧不紧张等,俗称拉家常、查户口,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老师,从而热爱语文科的感情。

三、向写作要质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的重头戏。作为初三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期的复习迎考,语文老师辅导有方,学生学法有方,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让学生明白只有经常练笔,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每周一篇周记,两周一次大作文少不了,外加几次作文比赛,让学生在写作中尝到甜头。

2、让学生明白善于写文章才是写作高手。任何事情都要敢为,善为,作文更是如此,我给学生提出了“三善于”的要求,善于引经据典,善于引用名言警句,善于写一些富含哲理的句子。

3、让学生明白见多识广是写作的源泉。在见识方面,作为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语文老师要充当代读和代看的角色,把好的新闻讲给学生听,把好的作品介绍给学生看。当学生见多识广的时候,写作就更容易了。

4、让学生明白评分老师最看重开关和结尾。开头开得好会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结尾结得好会增加文章的完美性。在这方面我给学生提出了“作文写作二杜绝”的要求:一是杜绝开头落入俗套,二是杜绝口号式结尾,这样学生在文章的布局上就更讲究些了。

其实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只是从份内的职责中捡了几件来叨一叨罢了。我想,阵痛后,一定会迎来快乐的分娩。2013届中考语文,三年级五班平均分为93.5分,全市平均分为86分,全县平均分为90分,三年级五班各项指标考核均为全县第一,语文老师年度考核优秀,师生双赢就这样产生了。

附:给三五班

曹林

路边

捡起

好可怜

谁家的孩子没人要

回家

端祥

擦尽污垢

喂奶,直到长大,长胖

好一个乖娃娃

还是要送出去

未来的路还长

曲曲折折

但不要忘了

后面有人默默护航

教育故事范文第4篇

书写故事,演绎精彩

故事教育文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故事教育为抓手,推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刘浩小学在故事教育的实践中,逐步提炼出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

学校的校训是“养浩然之气”。此校训由刘浩烈士名字中的“浩”字而来。浩者,大也。孟子曰:“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乃正大刚直之意。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刚强的存在,由仁和义等道德做支撑,让正义之气在内心长久积累而成。中国许多仁人志士都注重“养气”,学校的文化精神既蕴含故事中“真善美”的核心价值,又体现烈士浩然之正气,以“养浩然之气”作为校训,旨在引领师生唱响正气之歌、养育灵气之品、学做大气之人。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书写故事,演绎精彩”。他们认为,“故事源于生活,生活精彩,故事才能精彩;故事又影响生活,故事精彩,生活也会精彩。”他们无限相信故事的力量,期望通过各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故事来化育学生的精神,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生命的德行得以觉醒、生活的智慧得以开悟,激发师生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期待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人人都会讲故事、人人都会写故事,人人都能创造精彩的故事。

刘浩小学的学校精神是“扬正气、蓄大气、育灵气”。扬正气指弘扬刚正的气节、公平公正的情怀;蓄大气指积蓄宽宏的气度、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育灵气指培养灵活的气韵、有个性有智慧的气质。这九个字集中体现出刘浩小学追求一种正直善良、民主和谐的境界,一种精细做事、大气做人的风范,一种崇尚科学、机敏睿智的作风,一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品质,激发师生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追求美好、学做真人、获得真知。

故事教育在行动

多年来,刘浩小学奉行“用故事植根,以故事厚德,用故事启智,以故事导行”的基本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故事中唤醒,在教育中成长。

每年清明节期间,师生们搜集、传颂刘浩烈士的故事。他们从先烈的壮举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知道了什么是英勇不屈,什么是前途理想,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深刻内涵。校名和历史,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力量源泉。小学生是爱故事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丰富,易受感染。爱听故事、讲故事是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刘浩小学的校园就是一个故事的世界,各楼道展示的是学生创编的故事格言;各功能教室,精选了音乐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的故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卓越。该校的各个班级都是以故事人物命名的,每个班级的个性班名里都蕴含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就这样,他们为孩子们倾力打造了这样一个飘散着故事芬芳的美丽世界。

构建“故事德育”,让学生沉浸在故事芬芳的花园中。学校主要开通了以下四大渠道:一是午间故事坊:同学们每天中午讲故事、读故事、听故事、演故事,共同享受美妙的阅读时光,为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二是每月一事:老师们紧扣每月的教育活动主题,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故事、诗词歌赋等。他们读、讲、演故事,用主题故事布置室内外环境,让故事引领师生的行动;三是新星舞台:新星舞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学校根据学生年级特点,精心挑选了12个经典故事编写成剧本,每一学期让同年级学生演同一个故事,不同年级演不同的故事,一年集中展示一次,年年有创意和提升,这样,使从该校走出去的学生不但会讲故事,而且会演故事,将来成长为一个爱读、会写、能演,更懂得用心灵感悟生活的新公民;四是故事文化节:学校把特色教育与书香校园建设紧密结合,先后举办了“故事启迪智慧、阅读丰盈人生”等十届校园故事文化节。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平台,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故事三进工程,拓展了故事教育的空间。一是“故事老师进课堂”,该校的老师深入挖掘故事教育因素,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故事家长进校园”,让学生的家长来校讲述成长故事、创业故事和民间故事,使孩子们听到了书中读不到的故事;三是“故事少年进社区”,老师带领同学走进社区、敬老院、幼儿园,一个个生动故事、一次次精彩表演,给他人带去了快乐、给自己留下了自信。“故事三进工程”旨在以教师的智慧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家长的热情激发孩子的感情,以学生的纯真推动社会的文明,共同描绘美好的新教育生活画卷。

创设故事情境,让课堂沉浸在故事营造的氛围里。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童话,童话般的儿童天生爱听故事。而小故事往往蕴含大智慧,刘浩小学的老师都会将故事巧妙地引进课堂,或用于导入,激趣生情;或贯穿课堂始终,增添趣味,或辅助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化难为易;或课末总结,启迪心智。该校智慧的教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选材,要么选用整个故事,要么截取故事中的一个片段,要么提炼故事的思想内涵,让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故事成了刘浩小学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学校的一位计算机老师在教学案例中这样写道:我感觉到小学生天真烂漫,充满幻想。他们对寓言故事特别感兴趣,能从简短、生动的故事中悟出人生道理。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把故事引入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执教“插入图片”这节课时,就利用《狐狸和葡萄》这个小故事导入并贯穿整节课。整堂课,孩子们格外专心,不仅人人掌握了插入图片的技巧,还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

研发“故事课程”

朱永新教授说:“课程是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能量。”学校坚持学生视角,充分挖掘故事教育因素,从班级、学校两个层面着力研发故事课程。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实际,为孩子寻找最适合的故事,研发了蓝精灵、葫芦娃等班本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精选了有趣的童话故事、温馨的亲情故事、动人的励志故事等,研发学校故事课程,创编《书海导航》故事阅读手册。

刘浩小学为孩子营建最适宜的故事阅读环境。各教室有自己的阅读角,学校设有故事馆,学生随时都可以自由、快乐地接受故事的熏陶。各班成立书友队、书友会,利用晨诵午读暮省,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指导学生写故事,组织故事创编大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学校还定期举行故事大王擂台赛,培养学生的卓越口才。倾情阅读,快乐书写,《雨润花开》和《我们的精彩故事》就记录着一个个生命拔节的喜悦。

故事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从百度上搜索,这方面做法与经验难觅其踪。几年来,刘浩小学依靠专家的引领、课题的支撑,且思且行、大胆实践,坚定地行走在故事教育的道路上。

2009年9月学校开始进行南通市级课题“农村小学故事教育的实践研究”。围绕这一课题,开展“运用故事打造学校特色、启迪学生心灵、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的研究实践。2013年又成功申报了“以‘养气’为旨归的学校故事文化建设研究”的省级课题,旨在通过故事文化的建设,实施师生故事阅读、师生故事创编、故事课堂教学、故事课程开发、故事环境建设、故事生活演绎等行动,以此来研发卓越课程、构建理想课堂,促进师生思想和行动的改变。

有人说,21世纪将是“说书人”讲故事的时代。在现实管理实践中,企业家们早已领悟到故事对推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海尔集团张瑞敏就是其中之一,学校也不例外。在学校管理中,刘浩小学的管理人员一般都能讲好这样一些故事:一是“我是谁”,讲述自身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用自己的故事打动人心;二是“他(她)是谁”,以自己身边先进人物的故事引领学校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三是“我们是谁”,讲述团结就是力量的故事,促使全体教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四是“我们向何处去”,描述学校的美好明天,激发师生用明天的梦想激励今天,用今天的努力奔向明天。

促进师生共成长

“故事”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它是对过去人们的经历及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它会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它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磨砺,给人以行动上的借鉴和指导。几年来,学校借助故事反思、教学反思、行为反思,要求师生养成每日三问的习惯,即今天我该做什么?今天我该怎么去做?今天我做好了什么?从而来改造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促使学校行为文化的自觉形成。

近年来,学校教师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用梦想编织着美好生活。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人人争当光荣的升旗手”成为全校学生的美好向往。 “海门市师德标兵杨颖斐老师”“海门好人姜丽美老师”“海门市十佳辅导员陆春花老师”及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故事人物”,均成为全校学习的榜样。

故事教育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共读共写成为师生的习惯,“教师的教育故事” 在海教在线已上传600多篇,老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获奖100多篇次,近10名教师荣获市级以上优课评比等奖。近百名学生的成长故事、习作、书画作品发表和获奖。故事教育同样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南通市和谐校园、南通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南通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南通市教育技术装备优秀学校、南通市长安学校、海门市文明单位、海门市规范办学先进学校。

教育故事范文第5篇

故事说,邓先生自留德回来以后,一直在暨大讲教育学。《教育学大纲》最初就是他的讲义。据说讲义写得很认真,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复印过多少次。一次有学生问他:“邓先生,你这部讲义为什么不送去出版呢?”他坦然说:“现在还未定稿,让我多讲几次,看看有什么毛病,修改修改,然后才打算出版。目前是不会出版的!你们发现有什么异议的地方,请你们不客气地对我说,等我好好地修改修改。”于是,根据温梓川的回忆,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这话一说,那些天真的同学,果然在课后去孜孜不倦地研读起来。我自己也翻看了一遍,唯恐给他问起,说不出所以然来。有的同学还一本正经地在写意见书,读后感。有一次,我们班里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聊天,话题一谈就到了《教育学大纲》,我说:“这部书比较偏重德国教育,毛病是有的,就是资料太旧。你想,邓先生留学时期,最多也不过二十多岁到三十岁左右,而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这些材料还是他留学时代的东西。现在的德国和十多廿年前他留学时期当然不同了,德国的教育也不知进步了多少,改革了多少,而我们现在还把他们的旧材料下功夫去研究什么,何必花那些时间和精力。要研究嘛,还是研究今日德国教育的趋势,不是较有意思得多吗?所以我倒不能像你们那么肯花些精神和时问!不过为了学分,虚应一番,倒也不妨的!”

我当时这么随意说说,座中的几位同学也首肯我的见解不错。这实在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文章好做的。一个同学把我这番说话,像留声机一样在大庭广众中照样说了出来,几乎闯出了祸。原来我们班上每学期结束之后,放假之前,一定要举行一次联欢茶会,教授同学全部出席。邓胥功先生那一天也出席茶会,在席上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同学,说他的《教育学大纲》已经出版了,里面改正了不少的地方,相信错误仍不免,希望在座的同学多多贡献宝贵的意见,等再版时可以增订一番。话说得非常客气和谦逊,他说完了,同学间还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他才从容地坐下。这时突然有一个同学立刻站起来贡献一些宝贵的意见说:“刚才听到邓教授的话,我们觉得很高兴,只是这部书,我觉得材料太旧了。”于是把我说过的话,照单发付。我当场真是替他扼腕,这些话怎好说的?他一定会碰大钉子。

当他把我说过的话照单全收之后,又照单发付了一遍,才坦然地坐下。果然邓教授也就站起身来质问他道:“你的意见很不错,只是希望你把它增订一下,修改一番!”

“增订,修改,我是不会的!”那个同学硬硼硼地说,“只是我说的材料太旧,有没有说错呢?”场面差一点就弄僵了,幸而主席打了圆场,大家才嘻嘻哈哈了一阵。

抗战时期,邓教授回到成都去教书。有些(个)同学告诉我,他碰到邓教授,他还再三地探问那个同学的下落,盛赞那个同学的坦率和爽直。但邓教授一直没有想到,那个同学对他的大著,连看都没有看一看。

故事有血有肉,展示了一位教育学教授与学生互动的历史场景:邓先生事先的虚心求教与学生质疑后的激烈反应,形成了鲜明对照――要么是先生真地以为“廉颇老矣”,要把续写教育学的重任交付后生;要么就是觉得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短亮丑,实在难以容忍――但从故事的上下语境,以及先生质问学生的口气来看,实情恐属后者。还好,先生后来盛赞那个同学的“坦率和爽直”,多少有点儿反省和自我检讨的意思,只是他“至死未喻”的是,那个向他发难的学生其实仅凭道听途说,并未曾研读过他的书。学生方面呢?并不觉得中国的教育学仪型他国、甚至材料也是外国的有何不妥,只是认为应该用最新的外国材料;发难者虽摆出一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架势,实则其举止包含了不少“无礼”加“风头”的成分。在后“五四”的二三十年代,师生关系的某种微妙变化跃然纸上。

仅就故事性而言,上面的故事远非精彩。我们关注它,是因为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文史哲甚至自然科学家的学术史故事甚多,教育学家的故事却少之又少。记得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曾有这么一段话:

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话不无戏谑成分,却大致反映了当时大学通过学生口碑呈现出来的各科学术形象。向邓先生发难者的“无礼”,与“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若非偶合,当可相互印证。温梓川就读暨南,本想念医科,却被学校编入了文科;又看在钱的份上,不得已进了免学费和食宿费的师范科;既入师范科,就得学教育学――若不是担心上课时被邓先生提问“说不出所以然来”,他也不会去拜读那本《教。育学大纲》,因而也不会发出为人所用的“高论”。在文科中,他钟爱的还是文学。所以,《文人的另一面》所真正关注的,其实是文人和文学故事。这与钱先生的戏谑之语,似乎又可相互印证了。

故事性常关联着传奇性。一个有故事的人,必定个性鲜明:或独立特行,或有奇思妙想。当然,反面的情形也有进入故事的可能:行为乖戾、思想荒唐,值得人们幽默一番。学术也好,学人也罢,其间的故事也大致如此。不能说有故事一定好,但无故事或乏故事者却常常意味着平庸与刻板。《文人的另一面》中讲了很多文人学士的故事。那些或长或短的故事,不仅把传主的真性情、活人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常常能展示出传主高迈的人生境界和深刻的学术智慧。邓胥功的故事是其中唯一一个关于教育学家的故事,也被列入“名师风采”部分,但相比之下,却看不到作者对其智慧和境界的由衷钦慕。

借着这个故事,我翻阅了邓先生的《教育学大纲》。到底是游学多国的教育学者,邓先生的学识堪称渊博。例如,讲到“教育”的定义,他能列举出古今中外的几十种说法。可是,他的《教育学大纲》,如同民国时期的众多教育学教科书一样,知识的堆积远胜过智慧的启迪。何以如此?这显然与他思考和结构教育学知识的方式有莫大关系。

在《教育学大纲》的结语部分,邓胥功特别强调:自己采用的是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虽说书中也容纳了其后的众多教育学流派。他还说,赫派教育学诚不免狭隘而空洞,但从目的论到方法论的结构却是“科学的”。大家都知道,中国现代教育学主要是从学习和引进赫尔巴特教育学开始的。其后,榜样不断转换――日德、欧美、苏联、美国,新学派纷至沓来――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杜威及进步主义、凯洛夫及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从存在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欧美教育学,但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目的一手段”体系却鲜有变更,尤其是在教科书式的教育著述之中。于是,邓先生所肯认的赫氏教育学体系的“科学性”,就颇值得我们玩味了。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目的―手段”体系是德国文化和学术传统的产物;在此,我们无法对赫氏体系进行深入解读,只是想知道:邓胥功所理解和使用的“目的―手段”体系意味着什么?

组成邓氏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有两根筋:一是“原理―应用”,一是“目的―手段”:

教育目的论者,是教育原理论(Principal of Education)之一部分也。外之,尚有教育方法论。而教育原理论(即理论教育学)者,又广义教育学之一部分也。外之,尚有教育实际论(即实际教育学如各科教授法教育制度等属之)。然而教育方法论,不能有时超越乎教育目的论。而教育实际论,亦不能有时超越乎教育原理论。(《教育学大纲》下卷,第2页)

“原理论―实际论”是对教育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规划,“目的论―手段论”则构成了“原理论”中“主―从”两部分内容。如果说前者是仿照现代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样式去结构教育学知识,使教育学具有了浓烈的“科学―技术”色彩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现代工程建设的文化隐喻,意味着把教育理解为按照特定目的去选择手段以造人的准物质生产。按照上述知识架构证成的教育学教科书,既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学人的教育学常识,也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思维方式。

教育故事范文第6篇

不知不觉走上教育研究之路

1995年,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安排到了校办工厂干零活。两年后,学校里一个最为混乱的班级,发生了学生殴打班主任事件,班主任愤而辞职,这个班级成了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于是,我被火线“提拔”为该班班主任,并担任数学老师。

打老师的学生叫小A,就这样,我成了小A的班主任,他成了我的学生。没几天,小A就又在班里与任课教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其他同学把我叫到教室时,他们已经到了险些动手的地步。看见我来,他沉默了一下。我以为教育的契机来了,便开口讲刚刚酝酿出来的开场白。话没说两句,他脑袋一歪,眼睛一斜,满脸不屑地嚷道:“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你烦不烦,这样的大道理我比你懂得多。”忍住怒气,我让他去办公室冷静冷静再交流。他大声质问我:“我为什么要去办公室?我和你有什么可交流的?”忍无可忍,我上前打算拽他离开教室。他一个亮身,摆出一个武术动作,嬉皮笑脸地说:“怎么?想和我过过招,你知道老李(前任班主任)是怎么挨揍的吗?”看看他一米八还多的大个子,再想想他与好几位老师的交手经历,我犹豫了一下,转身离开,打算去办公室想办法叫他的父母。身后的他一边跑一边嚷:“大家快来看,老王被我吓跑了,他也不是我的对手呀!”

那一刻,我绝望到了极点:面对他的挑衅却不能动手,眼看着他的无限“膨胀”却毫无办法……更重要的是,被边缘化了两年的我,急需要尽快证明自己的能力,才不至于重新被赶回校办工厂的车间。焦虑、愤怒、绝望,快要爆裂的情绪一下子蔓延开来。我抓起桌子上的一支笔,在翻开的作业本上发泄般地乱写起来:我要疯了!揍他,揍他,揍他!不行,不行,不行呀!就这么忍着?怎么办?怎么办……不知多久,当整张纸上写满了狂言乱语时,我的心却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恰如狂风暴雨后的天空,安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就这样,我在无意之中收获了一种缓解愤怒和压力的方法――在纸上,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当我冷静下来后,小A的种种“劣迹”开始被串联,一个一点就炸、蛮横莽撞、频频打架斗殴的小A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我忽然冒出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学生?

于是,我对小A进行了彻底“调查”。原来,小A是一个读完初三又从初一复读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差,只是他刚到这个班级时,经常被其他男生嘲笑是个“留级生”。因自卑而激发出来的抗拒,让他开始凭借身高和力量把嘲笑他的人一个个“征服”,小A慢慢成了班里的“老大”。也就是说,看起来强悍无比、不可理喻的小A,骨子里隐藏着根深蒂固的自卑,他所呈现出来的不在乎和暴怒也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颇有感触,我写下了一篇文章《我不是你的“对手”》,不仅坦然地向他“示弱”,还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这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后,我“很不小心”地把杂志落在了小A的课桌上。小A在还杂志的时候,不好意思地摸着脑袋说:“老师!嘿嘿!”

一个“嘿嘿”,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感觉。从此以后,我坚持把发生在小A身上的故事加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并找恰当的机会给他看。不好的事,我表示遗憾;稍微好一点的事,我大加赞扬。慢慢地,小A没有那么强硬了,“刺”也软了很多。一年以后,他在作文中把我写成了他最信赖的朋友,并发誓要在我的故事中始终做一个正面人物。我知道,我终于走进了他的心里,用故事,一点点走进了一个坚硬、封闭的内心。小A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就这样,我走上了教育叙事写作之路,开始用文字来审视自己和周围人的教育实践。

[反思]一篇教育叙事就是对一些小事件的反思,其基本的结构是“故事+反思+主张”,就是在叙述一件事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理性地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主张。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写作行为。而实际上,当我们习惯于把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并慎重地问一句“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教育研究的道路。

激活故事中的教育元素

那个时候,学校里开始推行晨会制度,要求每个班级在正式上课前都要召开十分钟的短会。除了安排专人检查各班级是否按时开会以外,W校还对晨会的内容做了统一要求:清点班级人数,总结前一天的班级情况,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强调当天的注意事项。

常规的东西往往容易被简化,也容易被异化。不久以后,晨会就变成了班主任训话和批评人的专用时间。当清晨的某个时间,一脚踏进教学楼,听到的几乎都是各个班主任在教室里“咆哮”的声音。以致于学生在私底下给晨会下了一个定义:晨会就是批评人,就是发火;晨会就是“沉会”,就是让我们的心情沉重一会儿。

一天早晨,我准备去上晨会。刚到教室门口,就听见教室里小李喊:“你这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你心里太想看这本书了!”“对对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一群男生随声附和。推开教室的门,喧闹声戛然而止,趴在桌子上正在生气的小陈没有看到我,还在那里辩解:“我就是不屑看,你现在给我也不看了,肯定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原来,小李从家里拿来一本流行小说。小陈是个小说迷,心里自然是发痒,就央求小李借给他读。调皮的小李有意馋他,就是不给他看,于是便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当时学校出了一件学生自伤事故。一个勤奋而要强的女生,在期中考试中又一次排名第二,成为班级第一的梦想再次落空。一直渴望得到冠军称号的她,伤心之余割了自己的手腕,幸亏发现及时才没酿成悲剧。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领导要求各班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正愁着如何召开这次晨会的我,被刚才的那一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点醒――《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能不能为我所用呢?灵机一动,我让小李讲了一遍《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当小李绘声绘色地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出奇地一致:狐狸太虚伪了,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其实,这怨不得学生,我们对这个故事的主流理解就是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教科书,都把狐狸的这一做法看作是逃避问题的自欺欺人。见此情形,我对学生说:“我倒是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狐狸是个生活的智者,它使用的其实是心理学中的‘酸葡萄效应’,也称为‘合理化解释’。也就是说,当我们因强烈渴望的东西无法得到而产生挫败感时,我们可以编造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以消除烦恼、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然后,我以学生自伤事件为例,告诉学生生活有很多种选择,千万不能钻了牛角尖而不能自拔,做出伤人、伤己的傻事。这十分钟,学生听得十分投入,并且参与度极高。

[反思]一则好故事就是一条好的教育隐喻,每一个故事或明或暗地都蕴含着某些教育元素。如何把这些教育元素激活并为教育实践所用,成为我新的研究方向。从此,我开始关注传统故事和经典故事的教育价值,并尝试把故事引入到晨会、班会和班级活动中,用故事来柔化教育,提升班级教育的人文性。我的故事研究领域,也从单纯以对真人真事进行反思写作为主的教育叙事研究,拓展到对经典故事的教育性开发之中。

叙事可以影响并改变教育

2013年,我离开一线,开始专职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工作。也就在这一年,我对自己近二十年的一线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梳理了个人在故事研究上的多方实践,提出了“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我所倡导的“叙事教育”,其基本观点是“叙事可以影响并改变教育”,当前主要进行了三项基本研究: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化影响,二是学校教育方式的叙事化改造,三是学校办学文化的叙事化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化影响。2016年1月,我发起了一个寒假写作挑战活动,邀请老师们在寒假期间每天撰写一篇教育叙事,坚持30天。这一活动,吸引了全国众多喜欢教育叙事写作的教师来参加。挑战结束后,我以这一群体为基础,成立了“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引领教师通过叙事写作进行教育反思,提升个人的教育素养。至今,“叙事者”的核心成员已经达到1400余人,一大批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在叙事写作和阅读中获得了精神和能力上的提升,也一步步验证了“叙事可以深度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断。

学校教育方式的叙事化改造。利用故事对现有的学校教育方式进行改造,是我一直坚持并不断研究的领域。从晨会的叙事化改造开始,我先后对班会、家长会和班级活动进行了叙事化改造,并系统研发了叙事型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策略,完成了班级德育阵地的优化提升。2010年,我在主持学校德育工作后,开始对“国旗下讲话”进行叙事化改造,并逐渐开展了对课堂教学、家校联系等教育阵地的叙事化研究,形成了对各种学校教育方式进行叙事化改造的基本模式策略。

学校办学文化的叙事化实践。可以这么说,教育叙事写作作为一种实践性研究活动,让我形成了对任何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而对学校教育方式的“拆分式”逐一研究,让我可以对任何“单项”教育途径都实现叙事化的改造。以此为基础,我开始着手进行学校办学文化的“整体性”叙事化实践。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前期经过叙事化改造的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德育活动等教育方式,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完整的学校教育操作系y,实现对学校教育整体上的叙事化改造,其最重要的实践策略是课程化。经过研究,我们已经研制了两种类型的叙事教育课程:一是结构式课程,就是围绕学校办学文化理念,建构学校整体行动系统,并以周或月度为单位,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堂等进行叙事化实践;二是主题式课程,就是依托学校文化,对某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叙事化实践。

教育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绘本 教育戏剧 绘本教育戏剧活动

一、认识教育戏剧与绘本

国内学者李婴宁认为,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 DIE)是指在教育中运用戏剧游戏元素,或运用剧场呈现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说,“戏剧游戏”是在教育中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李海英给出了相似的定义:“教育戏剧”是在社会文化及普通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戏剧方法,也就是把戏剧元素作为教育方法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绘本在英美国家被称为“picture book”,在日本被称为绘本。绘本的主题范围非常广泛,故事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事件,富有童趣的图画和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在无意识中收获快乐,逐渐建立起社会责任感,推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二、挖掘绘本价值,开展教育戏剧活动教案的基本过程

(一)绘本分类

绘本故事内容的情境化、口语化、形象化的特点,教师在设计、编写教育戏剧活动的教案时,对绘本分类可以从主题进行选择,如:艺术、认知、勇敢、自然环保、情绪管理、想象力、交通工具、安全保护等。也可以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领域进行划分,如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的五大领域。如绘本《哈利去医院》讲的是,哈利病了,必须去医院。可他从来没去过那里,要在陌生的医院环境里过夜,他觉得很害怕。在爸爸妈妈的安慰、医生护士的帮助下,他的毛绒玩具兔子巴尼的陪伴下,哈利最终了解到,医院其实并不是可怕的地方。

(二)巧用方法改编绘本内容

国内学者王添强指出,对于不同的活动方式,可以采用“故事结构”分析法和“故事探究”分析法。对于领域化的绘本教育戏剧活动,以“故事结构”来解构绘本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经过大致归纳的故事成分为:主角、情境、引入、探索、意外、选择、高潮、逆转、解决等,按照故事成分。在综合化教学活动中,教师按照主题分类采用“故事探究”分析法。编写活动教案时,采用“概念地图”的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解构,围绕一个绘本内容改编的教案涵盖五大领域的目标,一个绘本教育戏剧的活动可以进行五次,每次40分钟左右。绘本教育戏剧活动由浅入深进行一般以暖身游戏、主题活动和放松游戏的方式展开。以《哈利去医院》为例,以“故事探究”中“概念地图”分析法解构绘本,可以按照五大领域的方式进行。语言:生病要去医院,哈利面对陌生的环境;哈利在医院做了什么身体检查;哈利如何平复内心的害怕和紧张;父母为哈利的勇敢坚强,感到骄傲。健康:生病需去医院,接受治疗才会好;了解身体检查过程。艺术:使用医院用具扮演娃娃家;自己想象成赛车手驾驶小卡车去做检查。科学:生病的原因。社会:父母的陪伴;了解医生和护士是高尚的职业。

三、绘本在教育戏剧表演中的价值

(一)绘本能调节幼儿的情绪管理

绘本饱含童真、童趣,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情节发展曲折有趣,简练的文字搭配精美的图画,很容易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在现实的社会中,绘本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释放幼儿的压力,另一方面绘本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情绪、认识情绪发生的原因控制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乱发脾气或无理取闹。从绘本故事内容的角度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帮助幼儿平复内心的情绪波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故事中的各种情绪词汇、表达的语言和方法,使幼儿可以探索自己的感受,让身体达到放松的状态。幼儿经常阅读情绪管理类的绘本,会知道引起某种情绪的原因,在故事书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二)绘本充分提高幼儿的想象力空间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阶段,想象力可以将幼儿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实现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教育戏剧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孩子表演的方式,它的重点在于创造一个情景,将孩子置于这个情景当中。首先,幼儿可以通过绘本封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强烈的阅读欲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绘本中会有许多隐藏的细节,教师要挖掘细节,让幼儿深度想象,让幼儿以不同角色投入戏剧之中,引导幼儿真正通过绘本故事中的情节,对故事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幼儿的思维潜质,鼓励幼儿提出有创造性的发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最后,教师请幼儿分组运用肢体动作定格绘本场景,教师可以用相机把画面拍下,鼓励幼儿讲述每个场景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三)绘本能提高幼儿语言能力水平

绘本为幼儿提供使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绘本在绘本教育戏剧活动中,教师采用情境式引导,将幼儿带进故事情节中。幼儿说出更多发自内心的情感丰富的言语,幼儿的语言得到了情感上的提升,幼儿学会用一些语气助词,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看重的是幼儿在绘本故事中的体验,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和对故事情节表演的欲望。教师对绘本内容进行改编时,根据故事人物情节引导幼儿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让幼儿全部参与进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领幼儿在虚拟情境中的体验。

四、小结

绘本可以带领幼儿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对幼儿的情绪、想象力和语言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在欧美和港澳台地区广泛采用。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取知识,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使其能更好的理解绘本故事内容。已有研究表明,绘本教育戏剧活动可以提升幼儿情绪管理的能力、同伴关系的改善、幼儿的阅读兴趣都有显著的效果。教师开展绘本教育戏剧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绘本内容进行改编,深度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从而让幼儿真正了解自己,帮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09).

[2]王添强.解构绘本故事是绘本教育戏剧活动编写的开始[J].保育与教育,2014,(10).

教育故事范文第8篇

众所周知,人的品德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一个人的长期稳定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格的外在表现,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但要真正达到这一步,它又必须以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不断膨胀为铺垫的。在对学生知、情、意的引导中途径是多种而不可胜举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如今的德育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所长。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故事教育法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见解,以供探讨。

一、在文艺作品故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

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儿童的阅读应该是从故事开始的,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感染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甚至影响其一生。究其原因,则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用心灵去感悟,自己身处故事之中,因故事中人物高兴而喜悦,或因故事中人物忧伤而难受;为主人公的奋斗而激情满怀,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愤愤不平;为平凡之人的善良而感动,为英雄的壮举而倍感鼓舞……可以说,孩子在无声无息中性情得到陶冶,人格受到感化,理想得以树立。

二、在自身的故事中明辨是非

随着故事的积聚,真善美在他们内心发酵,他们需要表达,也一定会有讲述他们自己故事的冲动。每一天早晨,我最早进校,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他们,让他们附在我的耳边说几句悄悄话,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在他们的耳边响起的是你的激励;放学送走孩子时,让他们附在我的耳边说几句悄悄话,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他们的耳边响起的是你的赞赏。倘若你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带着挑剔的目光望着他们,自然会给他们无形的压抑。“是不是老师知道我的家庭作业没写完?还是发现我带来了不该带到学校的玩具?……”老师们,要知道孩子的这些事也许就是我们昨天所曾经做过的,要知道理解就是尊重,就是德育。

三、在老师的故事中感受真善美

孩子喜欢我的故事,一方面是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出生在山里,出生在他们不曾了解的年代里,那些对我们自己来说是极简单不过的事,对他们而言却如同《少年闰土》中的少爷对闰土故事的向往。

故事能感染人,不仅仅是事的本身,还要求助于生动、精练的语言和故事讲演者的激情。我不能将自己的故事粗制滥造地讲述给孩子们听,应该去其粗皮,将这些并非珍珠的石头磨亮,如温润剔透的璞玉般呈现给他们,给他们以快乐,给他们以宽慰,给他们以感动,给他们以启示……

我有意地将这些故事分类,有儿时嬉戏的快乐,也有对贫困的无奈;有对学习的渴望,也有对违纪的追忆;有舍命救同伴的经历,也有母爱的赞歌;有童年劳动的感受,也有对未来的幻想……下课时,我常把自己当作“点歌台”,学生点,我来“唱”。尽管这里头有的“偷”黄瓜、西红柿的难堪,尽管这里头有学生时代的逃学去河边捉鱼的愚蠢,但我想并不会将孩子们引向歧途,因为这是原先我这位乖孩子的真实。这也许比那些自己好像从来没有犯错或不敢暴露自己的错误的师长,道貌盎然地说“一个人犯错并没有什么,关键是要看他有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的说教要好上许多。面对这些孩子,作为教育者来说有责任引导他们向善,然引导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尽一样。所谓“润物无声”,不需要对故事中行为的点评,更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对故事中犯错自我的反省,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样,当你看到孩子的一点过失,会想到原来他们身上就有自己小时候的影子,你就不会过分地指责他们;你的故事随着的年龄的推进,孩子也似乎能看到他们的未来――一个做人的未来。渐渐地,他们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也日趋清晰起来。

故事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优点。首先它将教育更形象化,不论是经典文学作品故事和由声有色的电影故事,也不论是师长故事或自己的故事,它都以具体形象来感染阅读者、倾听者,较之简单说教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而且是孩子的自觉接受。其次故事教育更简易化,它可以在课堂开展,也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开展,可以将一个故事完整地“演绎”,也可以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般的“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真可谓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然后故事教育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不必生硬地阐述观点或严肃的批评,而是倡导孩子心灵自我的感受与内化,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

教育故事范文第9篇

故事一:

石头剪子布

午餐后都有一小会儿时间,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就用来给幼儿看看图书。每到此时,为了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往往都会要求幼儿安静地看书。今天当我再次准备提醒时,一幕让我震惊了:四五个小朋友围成一簇,热烈地讨论着,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这本书是爸爸买给我的,可有趣了,上面全是走迷宫。”

“我是你的好朋友,让我先看好吗?”

“我也是你的好朋友,平平,让我先看吧!”

“我也是你的好朋友啊,你忘了上次我还给你玩玩具呢?”

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可是讨论来讨论去,丝毫没有进展。此时,不知是谁提出了一个建议――“不如大家猜拳吧!”

“好!”小朋友异口同声。

“石头剪子布”、“石头剪子布”……

小朋友此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很快在几个争论的小朋友中顺利地选出程程小朋友是第一个读者。此刻,这一群人又像一群小蜜蜂一样全部转移到了程程小朋友的座位上。像刚才一样,依然将书围在中间,不一样的是大家围在这里没有争吵,小朋友很投入地讨论着这个迷宫怎么走。有的说往左走,试试看,结果堵在了半路中;那往右走吧!真不错,通了!可现在又遇到了麻烦,再试试看!几次反复试验下来,终于走到了终点,小朋友好开心啊!不由自主地为自己鼓起了掌!

孩子们有时需要安静并且需要培养安静读书的习惯,但是他们也需要在集体的环境中讨论、商榷、沟通。集体是人们生存的大环境,培养他们的调解和适应能力非常有必要。如今,独生子女较多,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使孩子娇宠百倍,在家里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往往不知道怎么来解决,多数采用哭闹、耍小脾气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无可奈何,便依从了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坏习惯养成了。反之,此时正确地引导孩子不盲目顺从,请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并给予鼓励,孩子的沟通能力会大大提高。

故事二:

你真棒

一天中午,孩子们正在吃午饭。我们刚一组一组给孩子们盛好饭,不经意地抬头一看,发现雯雯的饭已经吃掉了一大半。我顿时眼睛一亮,每天吃得最慢的雯雯竟然五分钟就把一碗饭吃掉了这么多!我马上大大地表扬了她:“你们看看,雯雯今天表现得真棒啊!一下子就把饭吃掉了一大半!”说完,我还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雯雯害羞地笑了笑。饭后我奖给她一朵小红花,喜滋滋的表情荡漾在她可爱的小脸上。接连几天的午餐,雯雯吃饭都变快了。

通过这件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要把孩子身上的毛病挂在嘴边,不要经常抱怨孩子的坏习惯。其实,只要用心去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好样的!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用显微镜去看孩子的缺点。因为一直高高在上,缺少细心的发现,所以,对孩子身上的优点我们视而不见;因为工作的周而复始,情绪的烦躁不安,对孩子的赞美我们也显得那样吝啬。殊不知,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许、鼓励,但也不要盲目给予表扬。我们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把握时机,给孩子一次充满惊喜的赞许、肯定,再一步步对孩子提高要求。当然,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孩子无意间的努力,我们要把支持给予孩子,那样孩子就会在你充满期待、赞许的目光中大步前进!

所以,请放大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哪怕是对孩子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故事三:

学做

一天散步的时候,班里的孩子特别兴奋,队伍怎么也排不好,后面的几个男孩子有吵闹的现象。于是,我抓住了个“典型”――多多小朋友,他老是大声吵闹,不听老师的口令。

我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崇拜,所以就问:“小朋友们都喜欢叔叔吗?”“喜欢!”“多多,你说一说叔叔是怎么站的?”“站得特别直。”“叔叔排队时是乱打乱闹的吗?”“不是!”“你给其他小朋友学一学叔叔是怎么站队的好吗?”只见多多听了这话立刻站直了身体,样子挺神气,也静了下来。于是我说:“多多现在站得很棒,看一看我们班的小朋友们还有谁像神气的?”这回,小朋友们都安安静静地排好了队。

常规的培养和训练对幼儿园一日生活非常重要,良好的秩序观念对每个幼儿来说也非常重要。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很多时候要排队,如喝水、上厕所、出操等,因此教育幼儿主动排队,培养孩子的秩序观念很必要,让幼儿排队时学习他们崇拜的这一方法比较奏效。

结束语

幼儿园里这三个常见的故事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的确是非常小的事情。吃饭、喝水、排队、看书……就是一群不那么像教师的教师,带着一群孩子做着不那么像教育的教育活动。那么,幼儿教育的专业性在哪里呢?其实就是这种不像教育的教育,恰恰体现着幼儿教育的本质和追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孩子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蕴涵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着的,所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皆是课程。大家能从这些小小的幼儿园故事中,体会到我们这些“孩子王”细密巧妙的教育策略、无穷不尽的教育艺术和无比广博的教育魅力!

教育故事范文第10篇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冠以“微”的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已悄然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记:“微课堂”、“微教研”、“微观察”、“微课程”、“微公益”……“微”时代下的课堂内外会有什么样新的风貌呢?能否给我们教育教学新的启示?让我们跟随几位老师一起来体验“微”教育吧!

策划:李 淳

不确切地说,“微故事”是“微博客”的衍生物,其共同点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本学期,我担任高一7班的语文科任老师,结合班情,开展了“语文微故事”征集活动。

我发出的征集通知是这样的:

同学们:让你的脑细胞兴奋起来,一起跳个舞吧! 这是一次对灵感、睿智、情感和文字驾驭能力的挑战―― 用140个字,讲完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跟高一7班有关,要跟高一7班的语文课(含课内课外)有关。征文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培哥)

这里先说明三点:一是我的最初动机。我的初衷其实是要训练学生们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因为我发现,学生们升上高中后,复杂记叙文特别是复杂的亲情记叙文写得越来越不知西东。要么把父母写雷同了,要么文章平平、毫无亮色。在与学生面批面改作文的过程中,我针对他们屡教屡不改的作文“硬伤”,总结了五口诀:一是“把句子陌生化”(不自言自语、不搬用照抄现成词语);二是“一步三回头”(行文要反复扣题);三是“一美遮百丑”(以词、句、段的某个亮点“抢救”整篇文章);四是大题小写、虚题实作(构思要巧、切入点要小);五是“真人实意”(写个性化的人,表达真实的情绪)。而要训练这“五口诀”,我发现采用“微故事”的方式最为“经济”“实在”。三是上述通知中的奖品是种诱惑,平日在推动某项“额外”工作时,我会“刻意”拿出一起令学生们感到“意外”的奖品,比如自己经常开会发的本子、水杯等纪念品,比如《读者》杂志社赠送的订刊“优惠券”,比如自己手写一首诗或一幅对联等等;三是通知中的“培哥”指的就是本人,学生们课余无尊长,沿袭毕业了的学长们的戏称,而用“培哥”的称呼也吻合“微故事”的轻松调侃色彩。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微故事”有意想不到的“功效”,竟把学生们的德育、智育、美育总体提领起来。

德育:管理是严肃的爱

每当想起放学后培哥的身影,总会让我们不寒而栗。“哎呀,培哥又要让我们留下来了!”同学们窃窃私语。果然,第四节数学课后还得留下来。数学老师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是你们培哥又要留你们吗?”“是。”全班异口同声地说道。“数学老师,要不你多拖拖课吧,这次我们不怪你。”有同学小声地建议道。只见数学老师狡黠的眼睛一闪。“好,我们接着讲课。”放学铃响了,只见数学老师向我们挥了挥手,说:“祝你们好运。” (陈海强)

一直在不紧不慢地背着《离骚》,谁知道老师要我们马上默写《氓》。正在辛苦回忆时,老师说:“不会背的自己出去外面走廊背。”因为自己真的不会背,所以我迅速拿起书走到外面。一阵风吹来,我立马知道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天上还偶尔下了几滴雨,伸出手去接凉凉的。可能是温度让脑子更清醒,让自己更有前进的动力,没用多少时间我就背下了《氓》。(肖雅彬)

语文教学管理中的细节数不胜数,但如何做到精细呢,这对老师来说确实难以把握,在我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主要靠规则。我把规则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程序,即该做什么,怎么做;二是制度,特指规则中警示学生不该做的事情,包括做错了怎么办。我美其名曰“基本法”。

陈海强同学写的微故事是写“留课”,上学期期末考临近,为了让大多数同学语文成绩能明显进步,我采取“留课”形式,陪着学生们一起“补读”和“补默”。为了不使初衷太霸道和强势,我动员的时候说:“刚下课,食堂太挤,你们也买不到饭菜,我们可以多读20分钟。人在饥饿的状态背书效果最理想;而且此时校广播台的钢琴曲刚播出,伴着音乐读书,人生大享受啊!培哥也陪你们一起享受。”动员之后就定方案,即背诵的量和默写的质。这样试了十次,效果还不错,学生也尝到甜头,有部分家长还打来电话表示支持。

肖雅彬同学的微故事是写“背书”。在“基本法”中,不会背书或不及时背书会受到适当惩罚,这次的惩罚是到走廊上站着背书。我的“动人”解释是“让全年段都知道你的刻苦”。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会背的有荣誉感,能安静的在教室里默写;其次是让不会背的同学有紧迫感,下次不会再犯。教学管理有松有弛,但总体应是严肃的,对学生的“惩罚”不能娱乐化。我的体会:管理,先把学生当“傻瓜”。当然,不是真说学生傻,他们聪明着呢!但制订“基本法”时就要假定所有人都不聪明。规则做得不细、不透,学生就可能心存侥幸。

智育:告别“哑巴语文”

一天,班里的同学都像往常一样被语文老师留下背文言文。当晚,在宿舍,林海强同学在熄灯后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放着好好的觉不睡,突然念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生管老师在门外看了看后,摇了摇头,便无语地离开了。午夜时分,大家鼾声正起,我起身小解。回来时,正欲关门,突然听见海强兄喊了一声:“岂不痛哉!”惊得我一身冷汗。(陈俊豪)

七班的背诵秒秒算开始了!培哥计时,俊豪用23”29完成《离骚》第二段,伟东因紧张耗时1’43”37,毓新以43”49暂居第二。很快,比赛进入胶着状态,伟东与毓新以34”33获胜。就在大家以为一切已成定局时,学霸江河以23”48差点撼动俊豪的地位。迫使俊豪再创新高,仅用时22”34。最后,他拿到培哥的奖励:一张电影票。(黄晓娜)

语文教学能不能让学生从“哑巴”走向“响亮”呢?我在本学期的尝试首先是推行课前荐读,让大家按座号上台演讲。其次就是经典文段诵读。诵读似乎与提高语文成绩没有直接联系,但是诵读能培养良好语感,能增强学习自信,同时能积累名言警钟,提高作文水平。

陈俊豪同学的微故事写的是背《兰亭集序》的例子。这则微故事期末被评为一等奖,奖品是水杯一个。这则小故事写得形象动人的原因在于“岂不痛哉”四个字上。情景错位会产生美,同时也体现班上开展的背诵活动既“痛苦”(即“折腾”人),也“痛快”(即会背的感觉真好)。

黄晓娜同学的微故事写的是“背诵秒秒算”,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为了提高大家背诵的积极性,我开展了“倒背如流”“流水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刚好万星影城与我校联合举办观影征文活动,我把获得的赠票当作奖品奖给仅用23”29的陈俊豪同学。为什么要选择《离骚》这篇文章呢?因为我把《离骚》“戏称”为高中阶段最难背的文章,鼓动他们“上了大学,可以把背诵《离骚》当作晚会节目保留下来”。

美育:领会“难言”的精彩

如同往常一样,39号同学羞涩地捧着阿来《尘埃落地》轻声细语并保持此姿态完成了此次荐书。不过座下和者寥寥,培哥说:“其实这本书中有一些的描写。”我们一听齐刷刷地睁大眼,等待培哥的下文。“老师,《白鹿原》也有啊!”钟炜靖挥动着手中的书,娇羞地说道。倏地,全班笑翻了。(林婕)

培哥讲到《红楼梦》“送宫花贾琏夫妇白日宣淫”一节,很“猥琐”地问宝玉第一次性经历是几岁。同学们异口同声“九岁”。我嘴快补了一句:“在第六回”。说完看见培哥很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又讲到薛蟠有龙阳之好,调戏柳湘莲,遭到苦打。我扯着同桌袖子,深情看着她,戚戚地说:“亲爱的,你为何离开我?”原本嘈杂的教室顿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笑声。培哥说:“海林是个老手啊!”我羞了……(郑海林)

这两则“微故事”共同提到一个话题:“性。”是文学恒久的母题,一直是被阐述和颂扬的对象。如何跟学生们讲“性”,如何把握讲“性”的尺度,一直以来是困扰我的问题。本学期班上开展了名著荐读活动――我在卓越网上代学生们购买了44部书,然后每天由书籍持有者向同学们荐读。而这些荐读的书中,不能回避的似乎就是小说中的“性”。

在林婕同学和郑海林同学的微故事中,我最后都把“难言”的“性”娱乐化,让学生发笑。现如今与“性”有关的文字描述或图片在电脑里比比皆是,回避肯定是回避不了的,只好正视。我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告诉学生“性”对于《红楼梦》薛蟠、贾琏之流无异于道德败坏、诲淫诲盗,但是对于《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性”则有求解放、求生存的一面。“性”有本身的文化营养,“性”是爱的进一步,“性”的基础是爱,否则与动物无异。

“语文微故事”的尝试让学生感到新鲜好玩,也体现了时效性,容纳了诸多网络新词,迸发出日常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灵感和火花,虽然洗练的语言、凝练的表意、归一的叙述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但只要作针对性、经常性的训练,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上一篇:宣传稿范文 下一篇:毕业设计中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