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范文

时间:2023-03-05 21:13:35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组织形式 参与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互动化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71-01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施教人员(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组织受教人群(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联动等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源于授课风趣、幽默、生动、授课环境轻松、教学方式多样等因素,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种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但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会有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要看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来选择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教育目的,教授的内容。无论选择哪一种课堂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课堂气氛,学生表现,灵活运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组织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随着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浪潮的到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课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授形式,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工作岗位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来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在创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和角色扮演等最优组合,营造了轻松的教学环境、融洽的课堂气氛、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因此,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厌学等不良心态。现就适宜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如下:

一、参与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一个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把握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比如:竞赛、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图表示意等。学生参与过程中,通过小组互评,老师总结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二、自主学习

在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课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轻松、融洽、平等的课堂气氛,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这能够帮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我国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探索。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垄断地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个体空间,教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任务在一个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得以完成。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2.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3.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4.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评价机制,如:学生之间先进行互评,老师进行总结,或者通过小组发言、汇报等形式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效率,更好的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便于让教师发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为避免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枯燥,组织形式需从全局教育思维出发,辅以因材施教理念,推荐运用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确保教学活动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在这个“教”与“学”的交换过程中,要充分诱发受教人群的学习潜能,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2]蒋庆荣.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一、体育教学组织概念形式的含义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概念的涵义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如武术教学可采用全班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教学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

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4.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

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来加以考虑,否则就不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人员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并存的。例如,某种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队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也正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因此对它的研究要全面、完整地进行。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如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因此,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随着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里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制不仅仅就学生的组织而言,而且包含体育课堂教学。由它们构成的班级教了教学空间的组织学制,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本身的优点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正因为这样,到今天它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是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当然,班级教学制的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因材施教等局限性,表明班级教学制在今后要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说明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友伴群体教学。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分组教学是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客观的学习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情况,让学生自低到高的自我选组定位,从而使教学贴近于他们实际,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得到发展。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论中处于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是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体育组织形式中,要以各种各样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序列,发挥其集合作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只有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效用,方法和形式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样,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体现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的具体的落脚点,带有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2.科学地确定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它研究如何将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的问题;教学场地、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及其科学分配,体育教学的内容、规律、原则、方法如何更好地组织起来并发挥作用的问题。因为合理地确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员组合,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设备,尤其在物质条件不充足的条件下,更要周密地安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系统的功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研究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3篇

过去的健美操教学,采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长期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新鲜。目前的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例如,现代健美操教学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最新颖的健美操视频。例如,有氧舞蹈,踏板操,杠铃操、等,这些都是有由健美操创编出来的。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这对健美操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与国际发展保持同步。为不断满足健美操学者的各种需求,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的种类和练习的形式呈多样化的趋势,这些都必将成为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的新选择。

二、向实际应用方向发展

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是体现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也可以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各种舞蹈类型的教学应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以带操形式的练习,在就业方面,进入到健身俱乐部里可以当一名健身操教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的教学中去,使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更完善。

三、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

(一)学习健美操基本动作阶段

第一,以分解示范动作为主,音乐伴奏练习为辅学生最初学习健美操时对动作的基本要领不是很熟悉,那就要求教师以最标准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最生动清晰的动作套路。示范动作套路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先上肢后下肢及动作路线,在由镜面示范再到背面示范。使学生体会到健美操动作套路的练习顺序与难易处。在讲解时,要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每个动作的要领。在配上适当的音乐,教会学生如何打节拍。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完成单个或者成套动作时准确的掌握每个动作环节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情绪,加深记忆力。当他们听到某一段音乐时,就能联想出与之对应的动作。当学生熟悉了音乐之后,教师就还应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动作口令,使学生们更加清晰的记得每一个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音乐伴奏下在前面带领,并配合着口令进行完整的练习。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必须重视体现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平等互动的课堂活动中促进教学。健美操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健美操课是一堂放松,娱乐展现自我自信的一门课,在课堂中要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在健美操教学组织编排上老师要给予一定认可,让同学喜爱这一门课。健美操的特点在于它是自然、协调、健美的运动,对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健美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健美操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对待那些素质差,技能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课堂努力了,我们就应给他们肯定。只有创造良好的教学组织氛围,才能使学生产生美感,诱发参与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健美操能力提升阶段

第一,改善提高动作质量在这一阶段当中,学生的乐感,肢体动作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健美操的动作也应该从最开始从的一个八拍一到两个动作,提升到到一个八拍三到四个动作,从动作要领到动作质量上的要求上都提升一个高度。例如,动作的准确性、力度、幅度,动作的衔接以及与音乐节拍的配合是否协调一致;动作的方向、路线、肌肉的张弛力度等。对学生采用集体练习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组织的密度,增加课堂的运动量和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教师此时也应当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的动作。虽然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整体动作套路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在很多动作细节方仍会出现错误,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阶段中学生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反面教材的示范与之正确的动作进行对比。对于个别学生所出现的错误,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动作质量。第二,加强创新创编能力在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中,对学生介绍几套简单易学、新颖、优美的动作套路之外,教师向学生讲解技术动作时,还可以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进行分类,在教学中反复进行分析和练习;也可以按动作不同性质和锻炼的部位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动作对身体各部位所产生不同的锻炼效果。通过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进行创编,使学生在创编时有所启迪,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与创编的综合能力。

(三)健美操实际应用阶段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健美操教学组织采用多样性教学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健美操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学方式是集体教学,教学活动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用分组教学。例如:先有老师在班级的最前边带领学生们整体教学之后,在由学生们分组性教学,细化每一个动作要领,这两种形式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在时间的组织是否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采取课堂教学或多媒体教学等。使教学的场地、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所用的器械以及学生的配合达到完美的教学组织效果。因此,如何对教学场所中的设备、器材进行充分利用和合理组织,也是优化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因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对它的研究就要更加的完善。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健美操动作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个动作到组合动作,最后成套操。在另有个别教学、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特朗普制和复式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随着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变化和发展。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进行健美操教学组织可利用现代化科技的教学设备,放映一些优秀运动员训练、比赛实况或专业性的大型比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结合教学进行实况演示。例如,利用影视、录像、多媒体以及现代化的健身器材进行教学。使学生们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可以更仔细的观察到动作的要领,全方面的向学生们展示出每一个细节。这样能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并能借鉴当中优美动作套路,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创编时增添新的感觉。第三,合理运用激励性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考试法、检查法、比赛法等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氛围更加良好,并且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运动的技能。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学。在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过程中渗透着很多技能学习原理,在遵循其技能规律的前提下,灵活变换教学组织形式利于健美操的教学。例如,使用最简单的语言激励法,在健美操教学中根据其教学组织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完善单一的教学形式的不足之处,使健美操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合理。或让学生参加各类健美操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创新与创编能力,从而增强健美操的教学组织效果。有效的提高学生在健美操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技术动作形成和动力定型,确保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的完成性。第四,提高职业技能经过前几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达到能进行自我组织与创新编排动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由课堂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转变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每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检验学生的带操与教学组织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带领和鼓励学生参加健美操竞技比赛和到健身俱乐部里进行实习带操,积累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接受挑战,加强适应能力,增强就业意识起到特殊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在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中,既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学习个体,注意她们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差异,又要结合健美操的特点,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教法,采用不同的宜于接受的练习手段,从而加速学生的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获得终身教学组织的技能。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京师同文馆;教学组织形式;价值

一、前言

京师同文馆(简称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启动。同文馆在晚清时期创办的近四十所洋务学堂占有重要地位。同文馆等洋务学堂所开展的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同文馆吸引了学界大量的研究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密集。但是,迄今为止,学界似未开展对同文馆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讨论。

二、同文馆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外文各馆(1):分专业教学

同文馆创办初期,“止教授各国语言文字”,[1] 3122招选十三、四岁左右的八旗少年分别进入英、法、俄文等馆肄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治元年七月间,设立同文馆,延请英、法、俄三国教师,分馆教习。”[2]4416这是分馆教习、各馆分立的教学和组织形式。此处的“馆”类似于当下大学中的院系,即英文系、法文系等。从培养目标、办学规模、学生层次等方面看,同文馆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由此可知,此处的分馆教习只能称之为分专业教学。同文馆最先开设的是英文馆,“招集学生始仅十人,且仅习英文而已”。[3]1经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Wade)的推荐,英国传教士包尔腾(J. S. Burdon)出任同文馆首任英文教习。奕等人令主要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中招收的10名八旗少年来馆试行教学,“即以此学为同文馆”。[2]806除包尔腾外,同文馆还先后聘请了傅兰雅、丁韪良、额伯连、欧礼斐等13名英文教习。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同文馆扩充门类,又分别开设法文、俄文两馆,司默灵(A. E. Smorrenberg)和柏林(A. Popoff,又称“波波夫”)分别出任法、俄文教习。同时,清廷将乾隆时内阁所开设的俄罗斯文馆归并在内。清廷先开设这三个语种,是出于对外交涉的需要:“窃谓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狂悖,夷祸之烈极矣……臣等揆时度势,各夷以英国为强悍,俄国为叵测,而法美从而阴附之”。另一原因是“吾华人士以通商风气开自英国,遂尔偏重英文,岂知外洋文牍往还,强半以法文为正。……俄界之广轮交错,宜以方言稽考”。[4]113此外,英、法、俄也是最先与中国订立条约的国家。“六年(1866),议于同文馆内添设算学馆”,[1]3122同文馆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汉族子弟入馆学习。同文馆自此由专习外国语的学堂变成了综合性的学校,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同治十年(1871),同文馆添设德文馆。由俄文教习C.韦贝兼任德文教习,同治十二年(1873)起由N.第图晋、W.N.夏干相继任德文教习。光绪二十二年(1896),东文(日文)馆成立。添设东文馆是因为“日本同洲邻近,交涉日繁,亟应添设东文学馆,以备异日翻译之选。”[4]120添传记名学生12人肄习东文,派东文翻译官唐家桢充东文教习。此外,还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到馆的衫几太郎。自此同文馆已拥有五种外国语文,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国语学堂,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外文教学体系。

(二)前馆和后馆:分馆教学

前馆和后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早出现的时间似未见相关研究,有关前、后馆的史料也相当缺乏。“前馆”“后馆”称谓的出现可能始于同治十年(1871)正月的“堂谕”。“本衙门设立同文馆原为学习洋文,然必通晓汉文者,方能于洋文得力。……为此谕前后各馆学生知悉”。[4]98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同文馆题名录》中就有“英文前馆”“英文后馆”“法文前馆”“法文后馆”“俄文前馆”“俄文后馆”“德文前馆”“德文后馆”等馆名。《光绪会典》也记载上述四个外文文馆各设有前、后两馆。[4]87

光绪二十三年(1897)制定的《整顿馆课办法》第二条规定,前馆学生必须添习“艺学”,即学习天文、格致、化学等科技课程。陈向阳认为,前馆和后馆是依据当时学生文化程度高低情况而设置的。[5]这里,陈向阳说的很含糊,只是说文化程度的高低,并未说具体,是根据外文程度,抑或是汉文程度而定的?对前、后馆的设置条件和学习内容作较明确界定的当是历史学者苏渭昌。他说:“前馆学生与后馆学生的区别主要是前者汉文底子好一些,后者汉文底子差一些。由于同文馆招收的是八旗贵胄子弟,他们汉文很差,进馆后先要补习汉文,或坚持学习汉文,方能学好外文和其他课程。于是有前、后馆之分。后馆学生必须先学汉文,多学汉文;而前馆学生则主要学外文,也学一点汉文……所以,前后馆的区别不是学制上的区别。”[6]

这一界定当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形的。因为,同治六年(1867),总理衙门为解决同文馆生源不足的问题,启动了选拔广东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优秀学生赴京深造的行动计划。选拔过程比较严格,注重外文和汉文功底的考察,所以这些学生的外文和汉文基础都比较稳固,他们入同文馆后,只是进一步提高外文和学习科技课程的问题。而同文馆自身招收的是八旗贵胄子弟,这些学生入学前,大都学的是清文(满文),汉文基础很差,甚至很多人没学过汉文。而学习外文,需要较扎实的汉文根基,“汉文为一切学科之基础”。[7]216

台湾学者苏精论及前馆和后馆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说:“上课时间的编排,前后馆不同,后馆学生每日上午先学汉文,下午才是洋文课,前馆学生平日无汉文课,但每逢星期日及外国教习暑假期间,不论前后馆学生都必需到馆温习汉文,除了规定放假的年节外,并无类似现代的寒暑假或星期例假日等。”[8]53从苏精、苏渭昌等人的讨论中看出,后馆学生以学习汉文为主。从时间编排看,上午是学习洋文的最好时段,后馆学生在这一时段必须学习汉文,下午才是学习洋文的时间。后馆学生跟前馆学生不一样,以学汉文为主,学洋文为辅。这一做法很明智,符合外语学习规律。在非目的语(non-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中学习外语,必须要以掌握扎实的母语基础为前提。作为一所以培养外语外交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翻译学堂,同文馆对汉语在外文学习中的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治十年(1871)正月的“堂谕”云:“本衙门设立同文馆原为学习洋文,然必通晓汉文者,方能于洋文得力。汉洋自应一体专心分学。”[4]98

后馆实际上是前馆的预科,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优秀生源。同文馆规定,“凡学有进益、补食六两膏火者”,均可进入前馆肄业。这就为努力向学、积极进取的后馆学生搭建了进入前馆深入学习的平台。光绪八年(1882)二月的“堂谕”云:“查同文馆后馆学生,凡学有进益、补食六两膏火者,均拨入前馆肄业,仍按日兼办后馆洋文、汉文各功课,历经办理有案,现据教习毕利干单开,后馆学生恩禧、德海、金汤、双华等四名请拨前馆,核与成案相符。著自本年三月初一日起,即行照办。唯该学生等拨入前馆之后,其应办后馆各功课,仍责成提调章京逐日严检,饬令照旧办理,勿任稍涉疏懈。”[4]104

从现有史料来看,同文馆对后馆学生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一方面是由于后馆学生“入学时年岁很轻,所以中文程度往往不好。”[9]这些孩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正在形成中,对其不能过于理想化,需要一定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是汉文对于外文学习的重要性。同文馆开办的目的“本在传习外国文字……为中国政府造就一些翻译和外交人员。”[9]如果学生缺乏汉文根基,成为合格的翻译和外交人员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同文馆不仅对后馆学生的汉文学习有较高要求,对有汉文基础的前馆学生也同样有要求:“各馆翻译,以汉文为本。汉文未能明顺,故翻译洋文多有不通之处。嗣后查看前馆学生有汉文未能明晰者,著仍令归后馆学习汉文,午后再学洋文。礼拜之日,各洋教习向不到馆,是日正宜温习汉文,虽后馆学生间有作诗文者,亦有名无实。嗣后前后馆学生,每遇礼拜日,加添汉文功课,试以论策,或翻译照会,以备他日办公之用。其有愿作诗文者,亦听其便。”[4]113

(三)班级授课制:分班教学

除了分馆教学,同文馆还实行分班教学。所谓分班教学,是指根据专业或方向的不同所作的一个比较大的教学组织的分工。但在早期同文馆规模较小的时候,实际也充当了教学的基层单位,直接组织教学。功能类似于班,只是当时没有“班”的名称和设置。

同文馆在创办初期,每馆最多只有10名学生,在各馆上课。自1870年代以后,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就要考虑实施分班教学的问题。因此,除了根据学生的汉文基础,将其编排在前、后馆学习以外,同文馆还根据学生年龄、基础等特点,设有班级的建制。这些班级主要设在几个外文馆,某些科技馆和科技课程也以班为作为基础教学单位。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同文馆学习,后来成为著名的喜剧理论家齐如山谓:“例如我,入馆一年多,升到第二班,但除第二班的功课之外,连第一班(彼时称头班,不说几年级,因为在一班之中,也有二三年的,也有学过四五年的,无法论几年)的功课,我都预备喽,所以二年之后,我便升了头班。”[10]41对于同文馆分班情形,台湾学者孙子和也有记述:“所以同文馆的课程虽有八年、五年两种,但在馆学生均不称几年级,而称第几班……但这种分班的情形,据现有四个年份之《同文馆题名录》记载,除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刊题名录大考榜单有头班、二班、三班、弧三角班、代数班等分别外,而此种分班情形,大致均在英、法、俄、德四国语言文字学馆之后馆及天文馆,如前馆及未分前后之东文馆,……仅分‘馆’及应试科目,不分班。又,廿四年(一八九八年)题名录载汉文算学、化学、格致并未与天文同时称‘馆’,……但汉文算学及格致仅载学生名单,而化学之下则分为英文头班、二班、法文头班、二班,俄文班,德文班。”[7] 208

从齐如山、孙子和两人的记述来看,同文馆的分班教学实际上也是按程度实施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前馆和后馆接受教育。这里“班”,是根据学生的基础,而不是根据年龄来划分的。虽然没有年级之名,却有按年级划分之实。但是,班级的建制并非很严格,例如,英文前馆学生冯晋秩、金森同时又是天文馆弧三角班的学生。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大考中,外文各馆的学生除了参加外文考试外,还参加了汉文算学、化学、格致等课程的考试。

(四)特班:短期培训

同文馆后期,曾设有一特班,这是根据在总理衙门任职的晚清名臣张荫恒的提议设立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冬,进入法文馆的曾朴曾对胡适讲起他在特班上课的情形时说:“我的开始学法语,是在光绪乙未年(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战局刚了的时候――的秋天,那时张樵野(按:即张荫恒)在总理衙门,主张在同文馆里设一特班,专选各院的员司,有国学根底的,学习外国语,分了英、法、德、日四班。我恰分在分在法文班里。这个办法,原是很好的,虽然目的只在养成几个高等翻译官,哪里晓得这些中选的特班生,不是红司官,就是名下士,事情又忙,意气又盛,哪里肯低头伏案做小学生呢?每天到馆,和上衙门一样,来坐一会儿,喝一杯茶,谈谈闲天,就算敷衍了上官育人才的盛意。弄得外国教授没有办法,独自个在讲座上每天来讲演一折独语剧,自管自走了。后来实在演得厌烦,索性就不大来了,学生来得也参差错落了,这个特班,也就无形的消灭,前后统共支撑了八个月。这八个月的光阴,在别人呢,我敢说一句话,完全是虚掷的,却单做成了我一个人法文的基础。”[11]192-193

三、结语

同文馆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晚清的所有洋务学堂中是最为完备的组织形式之一。外文各馆的分专业教学根据国家需要,培养了一批为国家服务的外交、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前、后馆的分馆教学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新式教育之首创,提高了培养人才的效率。特班是同文馆培养特定人才的有效探索。总之,同文馆所作的这些努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之功,具有借鉴和传承价值。

说明:

(1)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外文各馆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 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宝等.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Z].民国十九年故宫博物院用抄本影印

[3]马挺亮. 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Z].京华印书局代印,1916

[4]高时良. 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陈向阳. 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管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苏渭昌. 关于同文馆的若干史实[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

[7]孙子和. 清代同文馆之研究[M].台北:嘉新水泥公司,1977

[8]苏精. 清季同文馆及师生[M].台北:上海印刷厂,1985

[9]毕乃德. 同文馆考[J].中华教育界,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35

[10]齐如山. 齐如山回忆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育的艺术教学 课外活动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把艺术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整体性的教学阶段。

学龄初期的儿童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是长于具体的,整体的把控,所以他们总是把内容和形式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学龄初期的艺术教育工作应当根据此种整体性进行,在内容的安排上和方法的选择上,均应保持儿童感受和表达的完整,课程不宜分化过早, 方法宜重视概括。

2.分析性的教学阶段

学龄中期的少年善于抽象的、分析的理解,所以他们要求区分和深入钻研。这一阶段的教学应当根据此种分析性进行,不应让学生停留在概括上,而应要求他们技术上的准确;同时要发展他们对各种艺术领域的认识和对某种所爱好的艺术能力。

3.综合性的教学阶段

学龄晚期的青年能对艺术作品做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所以他们要求对整个艺术作品表示态度,也要求在某个艺术领域中表现自己,如心理学中谈到关于青年关于青年的特征所指出的:青年对于艺术的兴趣,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术方面,对于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兴趣显著地增长着和加深着。除了对于作品本身的兴趣之外,还表现在对于某种作品整个的创作,对于他们的人格,对于他们的美术发展史的兴趣。对于艺术的一定领域,对于领域的历史,对于领域的巨大代表,对于他们在艺术中的生活都发生着兴趣。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应当注意青年鉴赏的能力和表达美的才能培养。使他们能在某一艺术领域中有深造的基础。

学校如何根据以上的基本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美育内容,以实现美育的任务,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二、艺术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上课,并辅以课外活动。

关于中小学的上课,在内容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技巧训练、知识传授和艺术欣赏。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三个小阶段,即从整体入手,然后分析,最后综合。例如唱歌,先由教师师范,给学生一个美好鲜明的完整印象,然后学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仅分段、分方式进行,并须解释歌曲形象和说明音乐表现手段,最后完整而有表情帝歌唱全曲,使学生获得歌曲所具有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唱歌如此,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亦然。

课外活动在艺术教育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例如音乐课外活动,有音乐小组、合唱小组等的活动;还有一体机欣赏、看音乐题片、听音乐会、组织关于音乐的报告等。

课外活动必须有组织地进行。一般采用小组形式,按自愿法则组成,小组必须聘请本校或校外人士担任指导,活动的内容都应该是有益的,引人入胜的。应该设法使他们多接触艺术作品,并增加有关艺术的知识。在活动以后,如看了展览会,听了音乐会之后,最好能组织学生座谈,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培养他们评价作品的能力。应该吸引他们参加一些创作或表达的活动。注意培养他们的技能、技巧,学校还应在节约的原则下适当供给活动的条件,如乐器、舞蹈服装、戏剧道具等。

三、通过自然进行美育

自然是美育实施取之不竭的一个源泉,它的影响表现在美育方面非常明显。自然为发展现象、想象和情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感知,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评价反映自然的艺术、文学、诗歌等,在与自然现象对照下,会使儿童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

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享受,有各种活动形式,如定点旅行、野外参观等;这是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赏,是培养感受和鉴赏自然美的能力的最好手段。此外还可以通过自然课程等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直接感知与艺术作品的联系,使美育与智育、自然与艺术手段双方都加强起来。

四、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学生的日常生活占据他们生活的一大部分,是美育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另一重要源泉,学校美育工作必须加以注意。即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使她们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和鉴别事物的美和丑,在现实生活上创造性地运用他们的表达才能。例如应使学生注意实践活动中产品的美观。旅行或节日活动中的美丽的队形,服装等,在学习中应注意教科书,练习本的整洁美观。在社会实践中应帮助他们体验劳动的智慧及思想情感的美,经济建设和生活的美。

学生审美趣味的习惯的形成,往往由于日常生活的无形之中,受到优美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学校美育要注意环境的美化工作。这种工作是多方面的,如教室的布置,校园的绿化,师生的服装、举止、习惯、行为等,都要做到整齐清洁、朴素、大方、有秩序、有礼貌,务使年青一代在学校生活中感到精神舒畅。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自我反思 交互反思 合作反思 主题反思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主张教师要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传授者。许多专家将教学反思看作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为了对实践行动或相关教学加以观察、记录和分析,进而达成理解和认识,开展教学反思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因为反思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活动,还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与同科的其他教师之间的探讨以及教师对在教学中遇到突出问题的研究等。这些组织形式可对应称之为:自我反思、交互反思、合作反思和主题反思。

一、自我反思

上课前教师都会备好课,把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预先设计好,然后才去上课,把预设的教学任务完成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然而,自我反思要求教师课后再备课,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异常表现、精彩的教学片段、促成或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提炼,写成反思日志进行反思。

笔者在一次给学生讲解完 “定语从句”之后,对当时的情况作了回顾:今天的语法教学课相当沉闷,英语科代表也无精打采,再加上课上三次批评那些打瞌睡的同学,整个教学过程变得七零八落。我没有把握好语法教学的模式,只顾自己一味讲解,没有让学生去发现、体验,更谈不上实践和运用,令学生失去了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动力而变得昏昏欲睡,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也只是皮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选用恰当的语法教学模式,如情景法、体验法等。另外,教学例句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还要适当照顾学困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思考目标知识和参与教学活动,在情景、体验中领会和掌握语法知识。

作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自我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促使教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交互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总会遇到一些偶发的事件或冲突。课后,教师应以写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对事件和冲突的观察、分析和化解的过程,即反思实践的真实过程。此时,教师要有敢于正视不足和勇于矫正问题的气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好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交互关系。笔者记录了这样一次经历:昨天上课时,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回答,神情还很紧张,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大多数以“Sorry, I don′t know.”来回答,这跟他们以往的表现截然不同。课后,我特意找来班长询问情况,起初他也不愿说,我再三追问,他才吞吞吐吐地说出实情,原来,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因为几个学生违反纪律,我狠狠地发了一通脾气。这跟我以前和蔼可亲的形象有很大的反差。学生变得好像不认识我了,更不敢因为犯错再次惹我发脾气,所以……

写教育叙事是教师将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值得向别人讲述的事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是对教学事件的再现、思考和化解,如果再加以分析和反思,就能从中归纳出改善教学的规律来。这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的反思也有利于改进教学。笔者所任教班级的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他的周记中写道:之前,英语老师把一位英语成绩较差的同学分到我们学习小组,希望通过合作学习,他和我们能共同进步。可是,他除了浪费我们的时间外,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我们慢慢就没有热情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共同进步无从谈起。但自从老师确定以小组作业质量、小组最低成绩、小组平均成绩作为评价每个小组学习效率的标准后,这激发了每个成员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我们都认真反思了以前合作效率低、没有参与热情等现象,改变了合作方式,齐心协力,终于取得了小小成效。虽然有些难,但让大家感到了合作学习的刺激和快乐。

三、合作反思

理论普遍认为,要成为反思型英语教师,在自我反思、交互反思的基础上,还需要一定的外力来推动。这种推力主要指同科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良好反思氛围。因此,成立团队来开展合作反思是至关重要的。

1.加强理论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教师各自研读相关教学文献,如《第二语言课堂的反思性教学》等,然后交流读书体会,如对反思的新认识、教学法的新体会、学生的再思考等。这样的理论学习与交流使教师对反思的概念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反思活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2.反思不同课型,关注重点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英语课分为新课导入、阅读课、语法课、听说课、写作课和语言知识练习及试卷评析等课型,并针对这些课型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如新课导入时,教师应该如何阅读文本、梳理思路;阅读课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微技能;语法课应如何把传统的演绎法和时下流行的情境法体验法有机结合;听说课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写作课中,如何帮助学生从模仿写作到独立写作;语言知识练习及试卷评析课,如何注重语言知识的应用性和评析的针对性、指导性等。

3.反思教学研讨,改进日常教学。教师应参加各种层次的教学研讨会,带着任务听课,写好观察笔记,加强与不同学校的英语教师、英语专家的分享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审视他人的教学,思考他人的观点,并运用这些成果来改进自己的日常教学。

4.反思教学主体,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一定要研究学生、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制定目标、设计活动、选用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

四、主题反思

与自我反思、交互反思、合作反思相比,主题反思是以团队成员为主体开展行动研究形式来分析和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主题反思可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赢。团队成员要从一定的理论和策略高度来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以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日常教学问题为出发点,确定研究主题,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经常与团队成员交流体会,制定各自研究的具体方案和步骤,随后又定期交流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新问题,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困惑延伸到理论层面的探究,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使更多的教师、学生获益。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还是培养教师反思习惯,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强有力的方法。但反思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教师自身对反思的需求是组织和开展教学反思的原动力。因此,除需要具有高度的反思自觉性和反思主动性之外,作为反思实践的主体,教师还需要具有责任感、执著精神和不凡气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裴栓保,赵 群.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简介[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7).

[3] 刘小明.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 2006(2).

[4]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接力跑;教学比赛;传接棒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64-01

一、4×40m接力跑比赛

选择长80m,宽3m的场地,设置一个接力区,每队4人,第一棒和第三棒分别站在场地的两端,中间接力区站第二棒和第四棒。采用混合式交接棒方法,第二棒和第四棒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第三棒采用迎面接力竖棒式。比赛跑动路线由第一棒传给第二棒,依次类推(图1)。

二、4×20m往返接力跑比赛

选择长80m,宽3m的场地,设置四个接力区,每队4人,分别站在各自接力区,交接棒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比赛方法是由第一棒开始依次传到第四棒,而第四棒的学生接棒后向前跑绕过标志竿向相反方向跑,由第四棒转换成第一棒,依次类推,进行往返接力跑比赛(图2)。

三、8×40m往返接力跑比赛

选择长80m,宽3m的场地,设置一个接力区,每队8人,场地的两端分别各站2人,中间接力区两侧分别各站2人。采用混合式传接棒方法,其中跑道两端的学生采用迎面接力竖棒式,而中间接力区的学生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比赛跑动路线由第一棒传给中间的第二棒,第二棒传给末端的第三棒,第三棒再传给中间的第四棒,依次循环类推,进行往返跑接力跑比赛(图3)。

四、12×30m往返接力跑比赛

选择长100m,宽3m的场地,设置二个接力区,每队12人,场地的两端分别各站2人,中间2个接力区的两侧分别各站2人。采用混合式传接棒方法,其中跑道两端的学生采用迎面接力竖棒式,而中间2个接力区的学生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比赛跑动路线由第一棒传给第一接力区,由第二棒传给第二接力区,由第三棒传给末端的第四棒,由第四棒的学生向相反的方向跑,依次类推,进行往返接力跑比赛(图4)。

五、分组接力跑教学比赛

选择长60m,宽3m的场地,设置一个接力区,每队12~14人,队员站在起点处,中间的接力区站一人,跑道的末端站一人。采用混合式传接棒方法,其中跑道两端的学生采用迎面接力竖棒式,而中间的接力区学生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比赛跑动路线由第一棒传给接力区的第二棒,由第二棒传给第三棒,而第三棒采用迎面竖式接棒,向起点方向跑60m,再传给第一棒的学生,依次类推,进行小组接力跑比赛(图5)。

六、分组循环接力跑教学比赛

选择长60m,宽各2m的两道跑道,两道各设置一个接力区,每队12~14人,将学生分成两队分别站在跑道的两端,其中各接力区站一人。采用混合式传接棒方法,跑道两端的学生采用迎面接力竖棒式,而中间的接力区学生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比赛跑动路线由一队的第一棒传给接力区的第二棒,由第二棒传给二队的第一棒,向相反方向跑,再由第一棒传给接力区的第二棒,依次类推,进行分组循环接力跑教学比赛(图6)。

参考文献:

[1]赵兵,章四美.趣味接力跑[J].体育教学,2006(06).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组织形式

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关于教学内容自我运动形式的意识,并无独立存在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组织形式是更加抽象的东西,它由教学内容以及传授教学内容的方法所决定,没有离开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如何传授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它是教学方法,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地位和作用来看,它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抽象地谈论教学组织形式,剩下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复式教学等空洞的概念。这些概念由于过多地抽象掉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无助于认识当今学校批量生产学生,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问题。

近代以后,我们国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从西方引进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也引进了一些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道尔顿制还在美国试行的时候就引进到了中国。几乎所有课程与教学论的书都没有专门谈到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曾经是一个以教育立国的国家,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和普及程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必然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古代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各不相同。举其要不外乎面授、相授、自学、答疑、切磋、分斋、别舍、会讲、复讲、问难等。这些形式都是一些依附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主体的形式。

面授面授是当面个别授课。古代塾师教弟子,大约如《管子•弟子职》所言:“危坐向师,颜色毋作。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余则否。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后至就席,狭坐则起。”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学生一个个对着老师严肃认真地坐好后,老师开始上课。学生的年龄有大有小,老师从大的开始教起。教过一轮之后,则视具体情况分别辅导,不必从大到小了。学生第一次诵读课文时应站起来,以后则不必了。学生的言行应合于中和的原则。晚来的学生加入听课,坐在他两旁的同学要站起来。城里的私塾,学生多至百人以上,佼佼者往往能读到更多的书。王充《论衡•自纪篇》云:“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个别教学,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鲁钝者得到管束,敏慧者脱颖而出。乡下的私塾学生少,教学组织更加灵活,一派田园牧歌景象。南宋时人宋伯仁《西塍集•村学究》云:“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晚听学长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读起书来当然是各读各的,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那样:“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学生有读《论语》的,有读《幼学琼林》的,有读《易经》的,有读《尚书》的,先生自己则在入神地读《清嘉集初稿》。

大学层次的面授有所不同。古代的私学大师深居简出,能得到大师面授的机会是一种荣耀。汉代的经书,口相传授,章节句读,都由经师手定,是为师法。得到了经师的亲口传授,便被视为正宗的师法传人。故经师择弟子十分严格,只有高才生才能登堂入室,亲觌师容。《后汉书•马融传》云:“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相授即所谓“弟子以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董仲舒是较早使用这种形式的经师。《汉书•董仲舒传》称他“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郑玄虽为马融学生,但在马融门下三年未能登堂,只见到了马融的学生。《后汉书•郑玄传》云:“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老师传学生,学生再传给其他同学,这样,即使学生再多,也能得到大经师的师法真传。所以汉代的私学大师往往有著录于门下的弟子上千人,有的达到上万人。许多著录弟子一生未曾与老师见一面。这种方式既保障了众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名儒硕德的教诲,又使高足弟子的才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故而为以后的私学和官学所采用。如宋代的太学,命官设置较少,日常教学工作实行的主要是一种学生互助教学制度。《宋史•职官志五》记载,“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二员”。学生可以担任职事学官,承担教学任务。

在相次传授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成一家之言,于是在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家法。“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师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有张、彭之学,孟有翟、孟、白之学,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是家法。家法自师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师法又从田王孙一师分出者也”[1]。有师法,有家法,有源,有流,故此中华文化源远而流长,绵延不绝。

自学大学阶段的学习,教师面授课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学生在大学里主要是自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虽未能入室,仍日夜寻诵,未尝怠倦。太学里师资力量雄厚,非私学可比,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自学。以明代太学为例,每月3天旬假,实际教学时间27天,其中背书14天,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52%;会讲6天,约占22%;复讲7天,约占26%[2](P155)。会讲和复讲一般只讲《四书》、《五经》中的一章或两章,一个时辰左右,并非占用全天,其余时间仍为自学时间。书院基本上是一个自学的地方。湛若水这样安排大科书堂的教学[2](P385):学生每日鸡鸣即起,寅、卯、辰三时诵书,巳、午时看书,未时作文,申、酉二时默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朔望升堂,先生讲书一章或二章,发明此心此学。一天十二个时辰有十个时辰用在了“进德修业”,一月当中只有朔望两日有老师讲课,而且就讲一两章经书。

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不是不管。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以及学生的材质指导学生自学。首先是为学生定课程,择书籍。元代的程端礼为程氏家塾制订了一份《读书分年日程》,他把学习分为8岁以前、8~15岁、15~20岁、20~23岁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规定了由浅入深的书目。这份书目影响很大,明清私塾、书院多参照这份书目指导学生读书。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读书的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再次,教师要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或检查学生对所读书籍的熟练程度,学生要到老师那里去背书,学生多则采取抽签的办法。如明代的太学,轮到背书的那一天,由6堂官各抽一签,选定要背书的学生,然后将6名学生带到博士厅逐个背诵。或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如清代的太学要求内班生每3天、外班生每半月交一次读书笔记,由助教批阅。学生自己还要自立功课册,隔10天送助教查阅一次。答疑答疑是最能反映古代大学教学特色的教学形式。如果没有答疑,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学。事实上,大部分成就了学问,成就了功名的学子就是在家里自学成才的。学生负笈千里求学于明师,就读于书院、太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家自学有疑难时得不到指点。郑玄游于马融门下,等了三年,终于得到了“质诸疑义”的机会,问完之后便告辞回家了。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答,最能体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主动求学的精神,以及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大都未曾留下长篇大论的著作,他们的思想精华大都留在学生记录的师生问答的语录里。《论语》、《象山语录》、《二程遗书》、《朱子语类》、《阳明传习录》、《习斋四存篇》都是这样的著作。

切磋即群居相切磋。子曰:“诗可以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3]学生在一起共同探讨诗义,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砥砺志向。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参与其中的讨论,学生更能自由地表达意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师长的教导更能深入人心。这种形式很早就有了。《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摩,郑玄注:“相切磋也。”又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谓无相观、切磋的朋友。古代的大学在郊外,学生要离开父母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找到相观而善、切磋琢磨的朋友,一人在家读书,没有相互砥砺的朋友,眼界就会狭窄,心胸就会狭隘。在家自学的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都要想办法出去“游学”,广交天下朋友,相互论学,相互砥砺。即使在学校教育衰落的时期,学子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互切磋的风气从未间断,甚至更加流行。魏晋时期的名士最喜群居论学、清谈玄理。唐代诗人最喜结伴而游、相互酬唱。

汉代的太学里还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切磋。王充《论衡•明雩》云:“汉立博士官,师弟子相呵难,欲极道之深,形是非之理。”这种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无后世严格的尊卑等级,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

分斋即分斋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北宋胡瑗创立的。胡瑗主持湖州州学时,在学校里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施行分科教学。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等科,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主持庆历兴学,建太学于京师,使人下湖州,取胡瑗分斋教学之法为太学法,分斋设科教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以后的太学多采用分斋教学。明代的太学分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下再分32个班。一些书院也采用分斋教学,如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分六斋: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别舍即分级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宋朝人创立的。王安石主持熙宁兴学时,立三舍法。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和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岁时考试艺能,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元代的太学将分斋与别舍结合起来。《元史•选举志一》记载:“六斋东西相向。下两斋左曰游艺,右曰依仁,凡诵书、讲说小学、属对者隶焉。中两斋左曰据德,右曰志道,讲说《四书》、课肄诗律者隶焉。上两斋左曰时习,右曰日新,讲说《易》、《书》、《诗》、《春秋》科,习明经义等程文者隶焉。每斋员数不等,每季考其经书课业及不违规者,以次递升。”明代的太学教学组织形式仿此。

会讲会讲是面向全体学生讲课。汉代从事私人讲学的人中就有人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汉书•翟方进传》记载,清河宿儒胡常的私学定期举行“大都授”,翟方进“候伺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大都授面向全体学生讲课,不是自己的弟子也可以前往听课,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教学形式。太学里的会讲有制讲和常讲。制讲在皇帝和皇太子视学、释奠时举行,常由祭酒亲自执讲,随从百官和太学诸生集体听讲,以示对经典、往圣和当朝大德的崇敬。常讲为日常会讲,或称讲会,由太学里的教师定期向各堂诸生讲课。会讲也是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书院会讲不仅有本院教师主讲,也常聘请社会名流和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主讲。如张木复讲复讲是由学生重复讲解老师讲过的内容。明清的太学里,复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以清代为例,监生应对会讲的内容熟读成诵,理解其含义。三天后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复讲的内容和学生,中签者面对全体学生复讲抽到的题目,有触发贯串的加以奖励,未能通彻的曲为训解。复讲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也是一种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问难即儒、释、道三家于太学讲坛上相互问难。这是唐代太学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三家问难始于唐高祖,《大唐新语》卷二四记载:“唐陆德明武德中为太学博士。高祖幸国子学,时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般若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诏德明难此三人。德明雅有词致,论难峰起,三人皆为之屈。”各家学说流派在同一讲台上争论,充分体现了唐代教育的开放性。

唐代的问难制是一伟大的创举,可惜唐以后不再作制度化的规定,但学者相问难的事仍常见于典籍。问难是一种探讨学术问题的方法,以提问的方式指出对方思想观点中存在的问题,以求获得正解,用于平常的学术探讨中,也用于教学中。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正》卷五中记载有一个生动的例子:“萧山毛大可述高忠宪讲学时,有执《木瓜》诗问难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中,并无男女字面,何以知为淫奔?’坐皆默然。惟吾邑来风季曰:‘即有男女字,亦何必淫奔?张平子《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明明有美人字,然不为淫奔,未为不可也。’言未既即有口然而兴者曰:‘美人固通称,“若彼狡童兮”,得不目为淫奔否?’曰:‘亦何必淫奔?子不读箕子《麦秀歌》乎?“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夫箕子所指者,受辛也。受辛,君也,而狡童。谁谓狡童淫者也?’高忠宪遽起长揖曰:‘先生言是也。’又曰:‘不虞今日得闻通儒之言,窃以此论与《诗小序》相合,而与上胡月明及予又相乖。’”

中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今天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比较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6.

[2]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9篇

1.小型的班级教学。在完善班级授课的形式下,出现了小型化的班级模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和情感的交流,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小型化班级教育形式在规模上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上,否则,学校要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和面临教师紧缺的问题。总之,采取小型化的教学形式,要根据学生与学校的的实际情况,调整班级的规模大小,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座位安排实际性。小学教学的教室中,学生的座位安排是以排为单位,依次排列。这样的布局方式适合教师进行集体讲课,学生相对封闭,相互间影响比较小,有利于学生专心听课和学习,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但有些地方老师安排成绩排名进行安排座位,这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使得学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容易存在歧视心理,一些学生容易被集体孤立,减少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不利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座位的安排不应单一化,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适当的形式。

3.重视个性化教学。现在学校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在组织形式的改革上,小学教育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技飞速的发展,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样又快捷,这样形势下,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真正需求,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特长。

4.教学组织形式综合全面性。现在小学教学组织形式向着综合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国内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教育的发展水平上,不同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教育的组织形式在以后的形态上必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一个地方应该根据自己地方的特点,采用适合自己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辅助其他的教学形式,开拓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在现代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过程中,重视对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综合性运用,是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主要特点。全面建设我国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开拓新的教学局面,是现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质量

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振兴,教育先行。中华民族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目前的教育现状。无论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从旧课程到新课程的改革,国家都在花大力气做这件事情,但是成效并不理想。近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教育形式和结果可以说“涛声依旧”。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教育改革效果,大多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都有所更新,教材由只有文字的旧教材变为图文并茂的新教材,教学设施得到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完善,但这与教育改革的目的还有很大距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的作用下各自的潜能得到最大发展,从而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仅有理念更新还不够,必须在新的教育下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良好的意识、文化、行为、责任心的人。当前的教育改革直到今天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笔者认为需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一)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的结构问题。结构与功能是密切联系的。鸟的结构适宜飞行,蛇的结构适宜于爬行,高楼大厦的不同结构代表不同的稳固程度。目前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的人数从幼儿园到大学基本都稳定在四、五十人左右,有的中小学班级人数高达六、七十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对人的全体素质要求不高的时代,是一种低投入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有很多优点,省时、省力,一个老师可以同时教几十名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的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创造一种相互激励的成长环境。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条件下正反两方面都有最佳结合点,并且最佳结合点是随着形式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说过去的班级人数、时间安排等与班级组织形式的结合是适应过去的形式,但在社会发展变化了的今天,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个结合点已显然不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发展、完善。这正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发展完善一样,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发展完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人数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教学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人数要有所变化,不应一成不变。具体讲就是班级教学基本形式保持不变,但班级人数规模应该随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学科特征而变化。例如,在幼儿园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初始阶段,教学内容多是活动式、表演式的,班级人数可控制在30人以内。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人数应控制在20人以内。到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已形成比较良好的习惯,班级人数可在45人左右。大学阶段学生趋于成人化有了更强的学习自控能力,班级人数可达百人左右。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科目的特点变化人数。像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这样需要学生很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科目,班级人数一定不能过多;像音乐、体育等有利于在大集体中进行教学的科目,可以把两个班级合在一起;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遇事不惊的心理品质等素质时,同一年级可多开展各种活动,以弥补小班人数少的缺陷。总之,班级人数设置一定要遵循心理学、教育学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班级人数、时间安排与教育绩效发挥的最佳结合点。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作用

首先,可以挖掘教育的最大潜能。小学、初中阶段是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个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目前此阶段班级人数大多在30人左右,有的班级多达60人以上,这只适应于少数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已基本被学习淘汰,成为“不学症”或“进入学习状态困难症”的患者,这些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学习态度是不相同的。而目前的班级人数过多,老师精力有限,教学任务紧迫,不可能在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长时间不被关注的情景下学习越来越困难,学习习惯越来越差。目前考不上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学习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上中专也不能很好的学习。这些学生不单是考不上高中的问题,而且因为在应有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各种作为现代人所具有的诸如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对事物的认真分析态度等的基本素质没有培养起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困难继续存在,发挥聪明才智更是困难。这些被淘汰了的学生表面上看是接受了应有的义务教育,但实质上其应该被开发的潜能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开发,良好的素质、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将来走向社会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人。义务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其作用不仅是给高校输送人才,而是承担着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可以说国民素质不高就是义务教育没有做好,因而必须最大限度的开发义务教育的潜能。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小额化,老师才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可能被最大限度的开发。

其次,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小学、初中阶段,每个数学老师带两个班级,共30人左右,每天批改30本左右的作业。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才能有精力照顾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有时间研究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就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扩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中小学师生的比例,增加中小学校舍的软硬件建设。而高等教育中,学生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可以扩大班级规模,不同学校同一个专业的班级可以合并,实现强强联合。低层次重复设置的专业坚决限制,没有规模、没有自己特色的高校应坚决取缔,也就是相应地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使教育资源在所有教育领域内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乱投资的局面,把国家对教育投资的重心从高校转向基础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是对智力资源的最原始的开发,如果基础教育患贫血症,将会导致整个民族先天智力不足,在后天环境中补救很困难,所以资源要用在关键部位,使其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第三,这种班级设置从结构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不仅要体现在同一个班级内部个体学生身上,而且要体现在不同教学阶段、不同课程的班级组织中。只有从组织上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只有小额班级的老师才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规模的班级是整体上的因材施教,是最大的因材施教,是从组织形式上对因材施教的保证。因此,必须首先从组织形式上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这种班级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才是第一资源。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对“人是根本”的理念的最好体现。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可以更好地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给予人文的关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现在的中小学老师特别是初中老师可以说是身心疲惫,教育学生时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帮他们减轻负担,才有可能身心愉悦地从事教育事业,每天才会有好的心情关心、教育学生,减少目前初中阶段师生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减少目前恶性教育事件的发生。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而且有利于老师的身心健康,体现出对老师的人文关怀。

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健康的思想等一系列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生人数少,在班级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对活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走进活动中来,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努力与否与整个活动的关系,他们就会很负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的增加,每个人所做的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目前的班级人数过多,无形中增大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惰性,长期下去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办事不认真的习惯,这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只有学校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学生,社会中才会有负责任的公民。

第六,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造性。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创造力的源泉,基础教育是创造力源泉的源泉,老师应该有较高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更应该具有创造性,而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按大班额给老师定编定岗、定工作量,老师疲于奔命,只能从事日复一日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工作,很少从事深入的理论学习研究工作,缺乏创造性,不能适应由简单的教育工作者向教育家转变的要求。因此,必须实行小班额化,解放中小学老师的双手,充实老师的头脑,使老师有时间从事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大量有创造性的人才。

第七,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正从传统课程向活动课程转变。如果说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主体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好的课程。那么,目前的班级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目前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是:不活动,新课程旧教法;一活动,乱哄哄一窝蜂,起不到活动课的效果。活动课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准备,目前中小学老师工作量都很大,按老课程按部就班都忙碌不过来,更不要说花更多精力去从事新课程。并且,处于调皮、顽性很大的年龄阶段的学生人数过多,本身活动组织起来就很困难,要让这些顽童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难免会有人不入正轨,调皮捣蛋,迫于无奈老师只好新戏旧唱。要使新课程实施好、发展好,就必须要求减少班级人数,减少老师的工作量,提高老师工作的质量。

教育的组织形式是教育的结构,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有必要对教育组织形式进行深思,对其进行补充、发展、完善。保留其合理的部分,摒弃、调整其对教育的制约方面,使教育结构最优化,使教育的正向功能最大发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77.

上一篇:ps教学范文 下一篇:教学设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