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范文

时间:2023-03-13 15:26:45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1篇

一、会计信息的含义与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它对控制和决策有用,首先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其次具有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第三,会计信息不是纯粹的数字符号,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第四,对外公布的信息要口径一致。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会计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础,而会计目标是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有了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就有了依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服务于会计目标,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起着约束作用。

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若会计信息失真,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指企业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更具有信息优势。管理人员可能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的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相关决策者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可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二是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反映;三是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适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性等。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

主要表现为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

传统财务报告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规划,是一种带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未能对未来的有关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目前的报表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同时,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受传统会计约束,重点披露只能用货币计量的资产,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非货币性资产却不进行披露,这样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判断。

(四)会计信息数据反映单一化,缺乏指导性

现有的企业报告反映的主要是企业财务信息,其揭示的范围也局限于对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而忽略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还在发生变化,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仅依靠过去的财务数据是不够的,而某些非财务信息更能提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企业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信息使用者利用现有的会计报告,难以对企业作出全面的评价。

(五)会计信息传递时效过慢,影响信息需求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是与相关性密切相关的。仅就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看,企业年度报告要在财政年度数月后才能公布,企业管理机构往往由于了解信息的不及时而难以确定一些重大事件是何时发生,致使监管有效性不足。 会计信息时效与实际形成严重的滞后,大大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影响众多投资者的决策和切身利益。

(六)会计信息传递不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相关性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一种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以及在不同时间上其相关程度不同,而现有会计系统提供的只能是针对所有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报告。这实际上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结果,只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综合的信息,但这种通用的会计报告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所有不同决策的需要,其相关性只能是相对的。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要建立以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审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外部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其次要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内部监督,首先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其次,由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企业的财务预、决算及与财务收支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监督企业执行内部财务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在完善会计制度、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科学的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三)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符合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其监督体系

明晰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强调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家作为社会的利益的代表,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国家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拥有产权,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也有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的权力,同时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责;二是企业职工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实现增值,所以企业职工也应构成企业产权制度的一部分。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社会经济地位,重视后续教育

一方面,要充分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大力支持其依法履行职责,明确法律责任,才能保证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提高财会队伍的政治、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财会人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认真学习,不断更新会计专业及相关知识,切实做到学有所用,成为有用、可用的高素质会计管理工作者,从根本上防范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产生。

四、结论

会计信息质量想要从根本上得到提高,首先要正确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对会计信息不对称、报告失真、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反映单一化、传递时效慢,没有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然后针对这些缺陷,寻找改进方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会计制度和政策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会越来越提高及完善。

参考文献:

[1]乐敏.会计信息失真成因与治理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2).

[2]马鑫.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J].商场现代化,2008(2).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失真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095-02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上市公司屡屡出现违规操作,证监会屡屡亮起红灯对之进行处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真伪不光对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等相关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对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市场包括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都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

一、改革相关制度,减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

1.消除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中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相混合的现象,从二十年前提出的政企分开到现在仍然是近年来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时至今日,政企尚未彻底分开,中国的上市公司仍摆脱不了官办性质,政府屡屡干涉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决策。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因此,应着力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即政府应该从宏观上、从行业政策上去引导上市公司,而不是强迫甚至要求上市公司虚报业绩;应该站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经济的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

2.健全和完善信用评价和高层管理人员薪金制度。不管是亚历山大・沃尔的《信用晴雨表研究》、《财务报表比率分析》还是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甚至是世界通用的评价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等三大评价指标,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但目前上市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评价多采用以上这些指标,这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编报虚假财务报告,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我们可借鉴美国董事协会对经理等高层人员的业绩评价制度,即从(1)领导能力,(2)战略规划,(3)经营业绩,(4)继任规划,(5)人力资源管理,(6)与股东和所有利益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7)与外部的关系,(8)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等几方面加以评价。

二、完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失真的空间

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前提,因此,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一方面,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与相关性孰轻孰重,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如果一味强调借鉴国际惯例,盲目侧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可能加重财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因而,当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审视我国近几年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后得出的结论。(2)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公司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尽管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无论政策制定者是否意识到,每一政策选择都是对不同个体偏好以及各种影响的权衡”,同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若过于强调统一性,不给会计人员以适度的专业判断空间,也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尽量减少真空地带。既要检视当前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又要检视当前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比如,当前证券市场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非货币易、产权制度改革等事项,会计上应有恰当的处理和披露。

三、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修改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有关制度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陈述的证据,判断这些证据与建立的标准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相关利益的使用人”,因此,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确立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防范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

1.强化注册会计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为保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保持独立性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来强化这种独立性,从根本上说,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市场是最为有力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对高质量的财务信息需求的缺乏是导致当前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最重要原因。从具体举措上,首先,应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章程索引》、《关于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真正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保护伞。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上市公司多为内部人控制,尽管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在形式上由股东大会决定,但实质上与大股东决定并无区别。二是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仅揭示更换的理由并不能达到所应达到的目的。对于前者,我们建议上市公司建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并由其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后者,我们赞成要求公司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必须要由审计委员会决定,并在有关报刊上披露以下事项:变更的性质、理由、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等,并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其次,优化执业环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在形式上,更要在实质上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在当前会计市场上,政府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会计市场的恶意无序竞争,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出卖会计政策、与客户串通,使相关利益人受损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注册会计师是难以保持实质上独立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2.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化建设。近年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一系列的独立审计准则已相继出台。但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行业,起步较晚,也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猛,其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制度化建设,因而为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切实履行防范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职责,尚需进一步加强该行业的法制建设。

3.加强对注册会计审计的培训和监管。政府有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有利于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缩小在这一方面与公众期望值的差距。由于财政部机构改革的完成,注册会计师已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必须指出的是,业务监管是一项经常性工作,而非一项突击性事务。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由于新经济业务的出现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原有的培训安排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需加大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不光在业务上,更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使注册会计师素质整体提高。

4.重新审视会计市场准入制度。在当前会计市场上,由于无序和不正当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时常发生,治理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兼并,达到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的目的。

四、强化权力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

加强权力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对财务报告粉饰的监督,无疑也是重要的手段。人大要加强对《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的执法情况检查,该完善的完善、该移交的移交;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不仅应扮演国有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角色,还应作为证券市场的“守夜人”,本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督,《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均体现了这一要求,但是这些规定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些规定往往比较原则,不细化,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应相应制定更为具体的法规,如实施细则等。二是这些法律法规有交叉的地方,而这些交叉的地方往往规定又不一致,包括责任人、处罚标准不一致等,难免造成在执行中的偏差。

此外,应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查处力度,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加大对重点企业、重要部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公开检查情况,公布处理结果,尽可能地做到公开的财务会计报告能如实反映有关会计信息。

政府有关部门应理顺对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体制,当前由于部门利益之争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政府监督体制不是十分顺畅,也导致了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不力。例如,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的部门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而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同时监管会计师事务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多年以来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争夺对社会审计管理职能的遗留问题,可能导致“令出多门”、“互相扯皮”、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等不良后果,因而,必须对这样的监督体制进行改革。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现象原因遏制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准确地反映会计对象,缺乏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一般表现为会计资料、会计成本、资产计价、往来款项、经济成果失真等。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困扰我们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危害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因此,研究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已经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最近,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问题仍然存在。审计发现,53个中央部门所属的82个单位采取截留收入、虚列支出等方式,套取和私存私放资金4.14亿元,主要用于发放奖金和补贴等。

在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著名的银广夏,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黎明、蓝田等经典的财务舞弊案,也都是采取虚增销售收入,从而实现虚假企业利润,达到粉饰财务报表,哄抬股票价格,从二级股票市场“圈钱”的目的。

这些问题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如果和往年的经济新闻相对比,这不过是“旧病复发”,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部门不同,金额有别。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归结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瑕疵。在普通百姓的心中,实际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利用手中人民群众赋予的特权,为自己及其属下谋取不正当福利,瓜分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上市公司为了“圈钱”,通过财务舞弊,粉饰会计报表,把投资人、银行和国家的钱置换到少数人的口袋中。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笔者吧会计信息失真,质量存在瑕疵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伦理道德滑坡

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政府官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源,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社会责任,出具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经办人和财务人员,为了多发奖金和补贴的,是自己单位的少数人获取更大的利益,假发票、假会计科目、假报表应运而生;广厦、黎明、蓝田等上市公司的造价流水线,生产出了系列假凭证、假报表。

(二)法制不健全,造假成本低

翻看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公报,整改措施最多的是退还多发钱款,调整会计科目,而没有问责清单。对造假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较轻,如原天津广夏董事长兼财务总监董博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对于利用财务造假而“圈钱”的蓝田等上市公司的恶劣行为,中国证监会的处罚不过是对上市公司予公开批评,和在两年内取消再融资资格。这样的处罚对上市公司无关痛痒。

(三)“一把手”法律意识淡薄

掌管经济大权的单位“一把手”授意单位相关人员伪造票据、文件,一厢情愿地认为,因为授意造假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一旦查出问题就把责任推给财务人员,是财务人员不会变通,不会做帐,有过失,只知道签字报账时行使“一支笔”的 权力,而不知道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时,“一把手”应负主要法律责任。

(四)社会监督不够完善和配套

财政、税务、审计、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都是法律规定的对经济发展有监督管理权限的执法主体,虽然在实施国家监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然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察、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作为社会监督的中介机构,对各单位的监督也不尽人意。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信息仍被认为是国家机密、单位机密,而不愿意公之于众。

(五)会计人员不能独立提供会计信息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和“一把手”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是“账房先生”,单位“一把手”决定其报酬和职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一把手”的领导、管理之下,要做到《会计法》赋予的“及时、准确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财务状况”很难。所以,董博接到广厦(银川)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的电话,要求每股利润做到0.8元后,董博就开始了一系列的造假。

(六)没有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已提倡多年,但很多单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或者干脆没有。例如,黎明的公司原总会计师无权无责,财务报表数字全由董事长一人来定,总会计师只是履行签字手续,不能提出不同意见,后来聘任的总会计师仍然“没事干”。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额开支,也往往是“一把手”直接安排利益相关人员去办理,其他人蒙在鼓里,甚至财务人员也不能过问,中央部委机关出现假发票报账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七)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银广厦虚构的财务报表,被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如果银广厦的财务人员能够了解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知道现有生产线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了解商品的市场价格范围,明白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就不会出笼近乎荒谬的财务报表了。

还有一种会计信息失真是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不同,计量方式、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带来不同的经济结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这里,笔者不讨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只探讨在管理当局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

三、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采取措施,综合治理,针对以上归纳会计信息失真的几个原因,笔者罗列几个自认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控制措施,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加强道德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社会和大多数人谋福利,并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政府要引导人们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大处罚力度,增加造假成本

一方面,严格现行《会计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的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这些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的人群都要知道这些法律内容,财政部门、证监会、国资委等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和密度,对触犯法律的绝不姑息,要严惩不贷。另一方面,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修订这些法律,尽量使因粉饰会计报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挪用专项资金、滥发奖金补贴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法律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和《刑法》相联系,在量刑和处罚上从严从重。改变造假的高收益低成本为低收益高成本。让造假者一想到造假后果就想到牢狱之灾,胆战心惊,望而却步。

(三)要明确单位领导人的法律责任

各单位的领导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就会被或明或暗的穿小鞋,甚至下岗或调离,所以说会计信息失真表面看是会计人员所为,究其根源却在单位领导人身上。因此,单位领导人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还应加强财会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协同会计人员把好关,积极主动地支持会计人员按规定程序、原则、手续办事,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四)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

强化社会监督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化政府的外部监督。加强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监察、证券监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督群体,充分发挥监督合力,依法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审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尤其要加强对执行新《会计法》的监督检查,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第二,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评估等工作,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以此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制止和约束财务舞弊行为。第三,加大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信息公布于媒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扩大监督面,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研究,并发表观点,督促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委托人通过向单位委派会计人员以改变在原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企业法人代表或单位负责人轻易操纵会计帐务的弊端,使委派的会计人员能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客观的自理会计事项,从而达到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对于国有企业由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派总会计师,再由总会计师任命财务部长,以此类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可把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划归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定期轮换财务人员到各单位工作。

(六)建立并落实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所以我们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要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入手,从会计信息的基础资料入手,来力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既要防错防弊,又要促进经营管理效果;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根据情况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做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相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有利于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单位一把手重视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各单位是否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检查结果在媒体公布曝光,对于执行政策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并介绍经验,推广经验;对建立和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到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接受社会监督,进行整改和完善。

(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地、连续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并进行考核、控制和监督的人员,因而应挑选一些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对口的骨干力量从事财会工作,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奖励、评论机制,鼓励会计人员成长,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鼓励会计人员全面熟悉所处部门和行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活动基本情况和政策法规,培养知识复合型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以适应不断变化市场经济需要。

总之,会计信息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人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又是经济犯罪的温床,所以,切实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目前经济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7)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4篇

什么是制度?经济学界存在多种解释。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包括从元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以至国家,它们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用康芒斯的话:对个人有益)和禁例的方式进行的(康芒斯,中译本,第二章)。换言之,制度可以决定(通过诱导或禁止)个人行为。舒尔茨(T.Schultz)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科斯等著,中译本,1994,第253页)。作为制度决定论者,诺斯对制度先后有过多次描述与界定,他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将制度抽象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是人为设计的约束(vpmdytsomyd),用于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当康芒斯说制度通过利益诱导或禁例的方式影响个体行为时,他已经说明制度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利益。如果将每个个体都视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为准则——或者说他们决定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为的主要考虑——就是经济上是否有效。人是社会人,他(们)的各种行为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制度安排:他们能否获取报酬,取决于社会制度对其行为是否认可;获取报酬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制度对其行为认可度的高低;社会制度还通过惩罚手段限制或禁止某项行为;等等。换言之,社会制度通过鼓励或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比如,英国早期保护私有产权制度,使得那些从事各种发明创造以及工商企业的人,获取了高额报酬,从而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终,促使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我国1999年后的国有国营企业组织制度安排下,企业经营好坏与个人的报酬没有直接关系,这使得企业经营业绩普遍走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逐步推行的。

严格地说,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例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

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这样,与会计信息的提供、消费等有关的制度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提供与消费的方式。质量等行为。

以本文所讨论的红光公司案例发生的时间为基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制度安排至少包括如下一些法律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与法规为上市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问题在于:上述法律法规中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规定,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从事后披露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执行。因而,下文的分析与讨论,更多地将侧重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即:执行与违反制度的成本效益对比问题。

二、引言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订并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上为财政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中国证监会)等。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并要求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法》的修订、颁布与实行,被认为是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与之相适应,财政部又于2000年12月了《企业会计制度》。所有这些努力,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

但是,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已为理论界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改变原有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安排。显然,那些利益受损的团体将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换言之,仅仅依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应当不会显著地改变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助人和主体一般性地界定为“逐利的理性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为模式主要取决于该项行为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而某项行为的经济后果又在相当程度上受当时的制度安排所决定。“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换言之,是某一时期社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将这一基本推论用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中,可以认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与当时社会的制度不可分离。如果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份必定居多。

本文将依照这一逻辑展开。其中,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制度安排对会计信息提供的影响及相关的市场激励或惩罚,以期构建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简要描述红光实业案例,为下文的分析与讨论,提供基础;第四部分是本文讨论的重心,将以第二部分所形成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工具,讨论红光实业案例中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分布;最后是必要的讨论与本文结论。

三、红光实业:案例介绍

1.“红光实业”的上市过程

红光实业是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1997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600083.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1958年,是在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也是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

经成都市体改委(1992162号文批准,1993年5月,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以其全部生产经营性净资产投入,联合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银行成都分行作为发起人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本公司。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红光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9]019号文),技术中心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认定为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国经贸技(1995)374号文),1995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川府函[1995]517号文)列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246号文和[1997]247号文批准,红光公司于1997年5月23日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30.43%,实际筹得4.1亿元资金。

2.上市前的相关信息披露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与渠道中,“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是主要部分。此外,相关渠道(从当时来看,主要是证券类报纸和电视、广播评论)的介绍与评论,也构成信息来源的一部分。但公司能否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等,主要取决于由上市公司提供、经相关中介机构认定的财务资料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也构成了“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主体。因此,下面对相关信息披露的介绍,主要基于红光实业上市前所公开披露的这两份文件。

在当时公司上市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下,公司如果取得“稀缺”的“额度”,则财务资料成为后期上市运作最为关键的因素: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并取得较好的发行价格。红光实业披露的经成都市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前三年销售收人和利润总额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年份1996年1995年1994年主营业务收入42,49295,67683,771利润总额6,33111,6859,042净利润5,4287,8606,076

红光公司在1997年4月(股票公开发行前一个月),进行了一次1:0.4的缩股,将原来4亿股的总股数缩为1.6亿股。再按缩股后的股数对前三年净利润计算每股收益,倒算出1994一1996年的每股税后利润分别为0.380元、0.491元、0.339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每股6.05元的发行价格。

除财务信息外,关于拟上市公司的一些描述性信息也颇受关注,特别是关于该公司发展前景的信息。理论上,中国证监会不能也不应当批准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上市,因此,如何将拟上市公司的前景描述的“动听”且“诱人”,是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红光实业所提供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公司是一家“前途光明灿烂”的电子企业。同时,按照招股说明书的格式要求,红光公司还提供了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盈利预测数字:

“预计公司1997年度全年净利润7,055万元,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3元/股。”部分由于上述信息包装,再配合当时整个股票市场的大势,红光实业(1983)的上市认购中签率不足2.8%,锁定认购资金133亿元。

3.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

红光实业(1983)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募集了4.1亿元资金;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票市场之先河。为此,中国证监会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

1.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000万元。经查实,红光公司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2.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

红光公司上市后,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虚构利润8,1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仍万元,少报亏损3,152万元。

3.隐瞒重大事项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诈任何披露。显然,如果红光公司在事先如实披露其亏损和生产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事实,它将无法取得上市资格;即便取得了上市资格,上市募股,也很难取得成功。

4.相关的法律诉讼与结果

红光因报告巨额亏损,导致股价大跌,资本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此后,198年12月,上海股民姜女士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讼红光公司管理层;2000年初,上海市民吴先生在成都再次红光公司管理当局,但这两讼都被以“人的损失与被人的违规行为无必然因果关系,该纠纷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为由,裁决不予受理。

在股民自发不予受理的同时,2000年1月,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指控以犯欺诈发行股票罪,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00年12月14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红光公司罚金人民币100万元;有关责任人员何行毅、焉占翠、刘正齐、陈哨兵被分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现行的制度安排需要真实会计信息吗?

从红光公司上市过程来看,围绕会计信息,有这样几个相关的利益方: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含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申国证监会。它们在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并未确立。

1.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理当局提供虚假信息,没有任何法律风险。2000年1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对红光公司管理层的。2000年12月14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红光公司罚金人民币100万元;有关责任人员何行毅、焉占翠、刘正齐、陈哨兵被分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即便不存在个人犯罪行为,也要承担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风险当然,由政府监督所形成的法律风险,与由股东出面、要求公司管理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风险。其中,前者的刑事风险基于市场危机暴发、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政府才出面干涉,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威慑力量,构不成日常监督;后者则是一种日常监督力量,能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舞弊现象。

2.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

理论上,政府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数十年国有国营的经济模式,导致政府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

张维迎等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争利博弈。这种分析也适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上市过程。我们知道,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每一级政府所高度关注的,在由中央政府统一确定上市额度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争取让本地或本部门更多的公司上市,是当地政府(横向)或中央部委(纵向)“份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政府致力发展经济,与虚假会计信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事实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将一个亏损企业推向资本市场,不仅为困难企业筹集巨额资金,暂时缓解危机,而且也增加了当地经济的“活力指数”,上市公司的数量曾一度成为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特征值。显然,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助”,任何一个亏损或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是无法直接通过事先设定的公司上市标准要求的。

红光实业上市过程中,当地政府的参与度非常高。这从红光实业的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公开披露中也可得到证实。如成都市体制改革委员会(1992162号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4]019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995]517号文)等。如果说1992年改组为股份公司的函是一种必须的职务行为,那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则是“锦上添花”,而四川省人民政府推荐将红光列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更体现当地政府对骇企业的“厚爱”。恭居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在取得上市额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陷入程度之深,从红光事后寻求重组的过程,也可得到证实。比如,第一个方案是由长虹重组红光,尽管没有明确报道,但其中政府意向是很明确的;第二个方案是广东福地出面重组,从公开报道来看,成都市政府、市经委在其中的作用,非常直接。而与红光情况类似的郑百文(600898),重组过程也与政府关系密切。

政府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实际上,政府直接造假数字(如夸大统计数字)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更何况只是支持或默认下属企业造假会计信息。这在大庆联谊(600065)一案中也有所体现:尽管受大庆联谊一案影响而获罪的人数,在虚假上市处理上是空前的,但从中纪委监察部的通报来看,受处罚的只是拿钱的。至于黑龙江省体改委将1997年的批复倒签为1993年,其直接经办人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得而知。

3.中介机构

目前,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券商、律师。其中,资产评估事务所负责对拟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等进行价值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上市前三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验证;券商将负责上市申请的全过程,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律师主要负责对相关文件发表法律意见。

按照事后经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资料看,红光实业上市过程支付的各项费用为14%万元,其中,支付给中兴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8山万元、中兴企业托管有限公司(后者为红光公司的财务顾问)100万元、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10万元、蜀都会计师事务所30万元、四川经济律师事务所23万元、北京市国方律师事务所扔万元。中国证监会事后的处罚包括:没收上述中介机构在红光实业上市过程中的全部收入;对中兴信托罚款200万(为业务收入的25%)、中兴企业托管50万(业务收入的50%)、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20万(业务收入的200%)、蜀都会计师事务所60万(业务收人的200%)、四川省经济律师事务所20万(业务收入的200%)、国方律师事务所60(业务收入的200%);吊销中兴信托股票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许可,暂停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此外,所有直接参与红光实业上市的各经办人员都被吊销相应的资格,禁入证券市场。

上述处罚是中国证监会自19光年开始对石油大明(0406)缩股事件查处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其中,取消中兴信托的股票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及暂停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这两个机构高利润的证券中介业务资格。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就此退出了上市公司发行与年度审计市场。而在此之前,对会计师事务所最严重的处罚也就是涉及琼民源事件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暂停证券业务6个月可以说,在红光事件处理之前,中介机构对协助或认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各种虚假信息的行为,风险意识薄弱。

进言之,即便中介机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是,由于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在内的中介机构,198年之前都是国有或挂靠某个政府部门,其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意志的左右。以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信息质量风险感受最为直接的中介机构——为例,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要求[7],市场不会用价格差异来区别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Defond、Wong、Li还验证,随着独立审计准则的,审计质量不断提高,一些执业标准较严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其市场份额下降,而执业标准相对较宽松的小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上升,这也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目前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在美国,巨额潜在诉讼风险,迫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稳健的假设已得到验证。巨额赔偿责任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签发虚假会计信息的门槛要求。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末建立这种法律制度,红光事件之后,上海、成都两地的股民曾向当地法院红光公司管理当局和中介机构,要求赔偿损失,但被法院拒绝受理,这实际上保护了中介机构的造假收益。

4.关于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

中国证监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它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而上市前的虚假会计信息所引发的资本市场危机,当然是其自身工作的失误乳就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企业借助虚假会计信息上市。

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1999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证监[1997]13号)要求,“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7年股票发行将重点支持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各地、各部门在选择企业时,要优先推选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国家确定的1000家重点国有企业、100家企业集团以及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特别要优先鼓励和支持优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有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亏损的企业,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实力。”

1997年6月上市的红光实业,就是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

由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编写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报告”1999,第二章的标题是“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各节的标题依次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渠道,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推动国有企业重组,帮助国有企业解困;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99年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其中还特别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截至1998年底,国家确定的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已有251家改制上市,占总数的49%;10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已有47家改制上市,占总数的47%.

鉴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1998年以前总体效益低下的事实,中国证监会在履行政府职能、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角色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和限制机制(比如,在红光实业事件中被诉讼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包括红光实业在内的所有公司上市,都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查),那么,它完全可以不关注会计信息是否造假,主要精力将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更出色地履行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需要。而中国资本市场上所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术语,也表明中国证监会的审查并没有起到过滤虚假信息的作用;Aharony、林舒和魏明海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影响到上市后的效益。

五、讨论与结论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利益诱导个体的行为。当某个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现有制度的规范时,法律应当能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如通过惩罚使得个体行为不经济。在我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现行制度的规范性要求。这一要求通过《公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指南、财政部的各项会计准则与制度等加以体现。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也不具体。往往出现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真实且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不现实的。

1999年底颁布、2000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次修订),将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界定为企业管理当局,这对改进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现有的经济运行方式下,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程度较大,但政府部门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责任主体不明现象,仍然存在。

即便明确了责任主体,但现有法律制度对民事赔偿责任的限制,客观上起到“保护”责任主体“造假收益”的作用。这从中国证监会事后对中介机构的处罚以及资本市场上红光实业的股东红光公司而不被受理也可得到支持。其中,中国证监会本身是一个责任主体乳但它不仅不需要承担责任,反而以一个超然的权威机构身份,处罚红光实业及相应的中介机构。对红光实业的经济处罚(罚款100万元),实际上是对红光实业股东的处罚,而股东、特别是流通股股东,是最终的受害者,他们不但投诉无门,还要代人受过——承担红光实业管理者的错误而导致的罚款。这样的一个制度安排,必然诱导更多的公司想方设法通过“包装”等手段上市。

当然,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责任最直接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起逐步被强制要求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并改制为合伙制的机构,这将大大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风险意识。同时,相关会计、审计准则的不断颁布,也为注册会计师完善职业行为、明确法律责任,提供依据。可以推测,2000年起,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的“不良”作用的程度,会越来越低。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5篇

(一)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个人经验、职业判断能力及职业道德等。会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会计事项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的全过程中,都要求会计人员以自身的职业素质来作出判断,提供最能反映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比如:(1)会计原则的选择与协调。当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不相一致时,应注重经济实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是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以及是否应单独披露等,会计准则、制度中没有也难以给出具体的识别标准,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2)会计政策的选择,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所得税核算方法等的选用,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等的选用以及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等事项的判断。(3)会计估计,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及坏账损失的确认,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残值率的确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以及如何判断或有事项并对其做出表内确认或表外披露的处理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其实是一门貌似精确但事实上并不精确的科学,会计理论和实务中的很多问题并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取舍标准。会计过程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多半是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产物。即使严格按准则行事,对相同的会计原始资料进行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有时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不过,只要本着公允的原则,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同的处理结果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是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它是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预测(计划)、评估等一系列环节有机构成的系统。受会计方法等的限制,会计系统不是直接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及结果,而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及利润等,形成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信息。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从理论上讲,无论会计系统在哪个环节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标准。

真实反映的基本含义为: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为基础,真实地反映它意在反映的情况,同时经过核实后向相关利益需要者保证它具有这种反映情况的质量。我们强调并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应在会计准则中尽量缩小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余地,降低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利润操纵、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也应着重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在面临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时,选择合理合法且适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交易范围愈广、愈复杂,会计的处理方法也越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人员的过失行为造成。会计人员的过失行为指的是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标准时产生的,但又不是其主观故意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如由于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受心情、情绪或因劳累过度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产生的错误,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是一种无意识的错误。这种无意识错误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多发生于基层单位会计工作者和会计基础工作之中。还有一种过失行为更多发生于会计工作的管理者中,是指行为主体已经预见到错误可能存在而没有尽到检查核实的义务,认为自己犯错误的可能性很小或根本不会犯错误。这种自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程度比前者高,其原因在于他们所涉及的事项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并且他们被寄予的主观注意的期望也更高。

(二)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有限。过失强调会计标准执行者在行为上负有一定程度的过错责任,但还有一些行为主体不必受到责备的非过失,即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在会计领域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为以下几方面:(1)根据已有的会计知识对实际业务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会计规则执行者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会计规则和具有特殊性的经济业务联系在一起,需要依赖职业判断能力;(2)不断学习会计新知识的能力。会计领域知识的动态性决定有效的会计规则必须不断适应新经济业务和经济现象的要求,及时加以调整和修改。要把握这些不断更新的会计规则,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目前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然而由于惰性或自我满足等原因,很多会计人员不愿再继续学习,因而造成知识更新滞后。如果会计人员不通过学习就能具有某种“非凡”的认知能力,那么无论会计规则如何难以理解和把握,无论经济现象如何复杂,他都能根据具体的会计规则和实际经济现象,生产出真实的会计信息。但这种“非凡”的认知能力,是任何一个会计人员都不可能具备的,因此,他在执行会计规则时极有可能产生差错和偏离。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近年来随着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越来越关注。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忽视职业道德,有法不依,进而违法犯罪,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广大投资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

1、外部因素。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传统价值观中应继承和发扬的精华部分被抛开,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出现了私欲膨胀的现象,引发了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而整个社会道德规范又缺乏约束力,不能引导会计人员走向真诚;同时,外部中介机构监管不力,不能很好履行其监督职责,甚至为企业作假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进一步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

2、内部因素。会计人员在单位听命于领导,使得会计职业道德从属于领导权威,会计工作质量受到单位负责人的严重影响。而目前单位领导人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指使、授意会计人员作假账,提供虚假信息。会计人员面对领导的授意指使,即使内心不愿意,但由于从属地位的原因,一般也会选择听命于领导的指令。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会计人员为企业利益而故意造假,侵害了广大投资者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增强会计信息质量

(一)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

1、加强业务培训。会计职业判断的技术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旧习,积极主动强化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会计管理部门要通过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阐释和培训新准则、各项法规制度的要点、难点以及对新经济业务的讨论,以提高其职业判断技能。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真实、相关是会计信息的基本标准。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企业及会计人员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影响,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资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靠会计人员内心道德感和职业良心,而不是受制于外力,其制定和颁布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各会计职业组织。因此从长远来看,应建立以行业自律为主的会计职业道德管理机构,实行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统

一、协调,行业自律解决各种违规会计操作问题,政府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利用法规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职业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应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追踪评价,由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或企业的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评价,以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它对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重要的行为约束方式,是促使道德力量发挥作用的必要环节。

(二)规范会计行为。对于无意识的过失行为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该考虑如何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提高会计标准执行者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责任感。有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人的行为很多都是成就导向的,而这种成就又源于对群体的适应和满足。会计人员的成就需要突出表现为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高度认可和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在当前社会舆论对会计行业的诚信度一片谴责和声讨时,会计人员就会对自我定位产生疑问,或丧失信心,结果是会计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投入热情降低,遵守国家法规和制度约束的自律性也降低了,执业过程中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失误。而对于有意识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和惩罚措施,以提高会计标准执行者的责任感,从而尽可能减少损失。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含量;商品属性;研究方法

1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运用相关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所获得的能够反映会计的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信息,称之为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活动的价值体现。关于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业内学者的看法不同。乔旭东(乔旭东,2002)从产权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有的属性分为三种: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介于两者之间的物品。蒋晓明(蒋晓明,2001)从商品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本身就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一些特征。商品所应该有的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会计信息作为劳动产品也具有这两个因素。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智慧结晶以及劳动产生的消耗而产生,所以有一定的价值;与此同时,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者,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性的信息,所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由于观点的出发点有差异,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的属性定义有别。本文是将会计信息的属性定义为一种商品作为讨论点进行讨论。

2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研究发展

2.1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是什么?根据调查显示,在不同的角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有所不同。其中,站在用户使用的角度,会计信息质量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服务,用来满足需求者的使用要求;站在生产者的角度,会计信息质量是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所生产出来的符合要求的产品;在对质量的定义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综合。此定义的内容广泛,对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符合性做了概括,所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以及会计信息质量能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来定夺。1970年,APB第四号报告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易懂性、可验证性等七条。1980年5月,FSDB第2号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研究项目。之后,加拿大会计师协会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等。2010年,美国学术界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特征:透明性。

2.2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内容

(1)美国的研究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国家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描述如下:会计信息质量是主要和次要质量特征以及限定因素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其特征具有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重要性。(3)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我国描述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从概念开始谈起,与其他国家雷同,其描述值得深思。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4)简要评价综上所述的体系中,在构建的同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表现在: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关系,会计的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存在着关系;不同之处表现在:对于会计目标没有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的需求,质量特征的划分不够明确。

3会计信息含量及其研究发展

3.1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发展

1967年本斯顿最早提出了会计信息含量。1968年鲍尔和布朗证明了会计盈利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之后的会计信息含量进行的研究是会计盈利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会计信息含量实质是会计信息与证券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取决于投资者能否从会计信息的公布中获得新的信息或能否影响股价,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内容也逐渐从会计盈利转向了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3.2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内容

(1)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1968年,Ball和Brown,世界首例证明会计盈余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他们采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以及实例进行了论证。1968年,Beaver通过对股票成交量和股票价格方差的变化来进行资本市场对会计盈余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盈余公告周内两者都是由明显的增长趋势。1979年,Beaver,Clarke和Wrighe,他们对会计盈余的变化和非正常报酬率两者进行了论证,最终证明了两者之间成正比,所以就证明了会计末期盈余具有信息含量。1977年,Foster的研究结果表明季度盈余公布日及其之前的60个交易日内企业季度末预期盈余与非正常报酬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证明了季度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1990年,Shores在盈余数据中从中期进行探索,最终发现中期的盈余数据信息的披露,对年度盈余信息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证明了会计的中期盈余有信息含量。(2)非盈利公告的会计信息含量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加之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也应该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类型,其中业绩预告披露的预测信息能够反映经营的状况,从而及时地调整会计信息质量,作出正确的决策判断。1973年,Foster通过对成交量异常变化的分析,以及对非正常报酬率进行分析,两者相结合的分析论证方式,最终证明了盈余预测数据具有信息含量。Penman(1980),Waymire(1984),Pownall、Wasley和Waymire(1993)也都通过研究业绩预告披露的市场反应得出与之一致的结论。(3)会计信息含量影响因素会计信息含量的影响因素有多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披露时点、自身特点、经营特点、经营内容、所处环境、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综合以往文献内容,影响会计信息含量的因素中,企业的自身特点因素方面的研究居多,其中包含了股权的结构、盈利时段、企业内部环境等。另外影响因素中的披露时点,也是被中外学者所讨论过多的内容,同样的信息,因为披露时点的差异,其会计信息含量也不尽相同,如果会计信息进行了提前套现,那么会计信息含量会造成缺失;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被提前套现,但是因为公布时点的原因,其会计信息含量也会有差异。

4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的关系,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研究范围上,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只考虑了上市公司,相对比,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涉及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对于上市公司的研究,是对于资本市场的盈利情况以及对会计准则,进行的监督手段的颁布和股价变动的研究分析。其二,在分析方法上,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其中会计信息质量偏重归纳总结,分析方法有定性化;而会计信息含量采用定量化进行分析。其三,在生产时间上,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大;其四,在研究的出发点上,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含量一致。两者都从会计目标出发,对使用者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与会计主体。会计信息中,首先要有信息含量,然后才能具有信息的质量,含量是质量的前提,即质量高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含量。总而言之,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含量两者之间的研究方法、分析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也决定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现阶段,研究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含量的讨论较少,本文作了粗浅的分析,期望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政.内部控制质量、信息透明度与股价信息含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3).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7篇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一旦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隐藏的各项权利便显现出来。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解释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而且它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流程具有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征。会计信息最终到达使用者时,已经与原始的经济事项产生了很多差异,这种差异统称为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了制度失真、盈余管理失真、虚假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管理人员、董事会、经纪人、证券承销人、律师、客户、企业员工、工会、行业工会、政府机构、财务分析人员及学者、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社会大众等利益关系人,他们是各种要素(资本、管理知识等)的所有者,通过一系列明示或隐含的契约将各种要素投入到企业中去,并希望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他们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决定是否向企业投入要素。而对于绝大多数利害相关者而言,企业报告是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发展潜力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哪种使用者,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现有的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和潜在的将与企业发生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本质上二者具有共同的信息需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可以主要提供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归并为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会计使用者即可。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

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通过法律监管,而在企业从传统的“单边治理”转向“共同治理”中,公司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它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每一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有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但也有监督会计信息的动机。既然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究竟该如何制定成为讨论的内容。财务报告的编制由过去的供给导向转变成需求导向。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实现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到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考虑财务报告问题,以充分满足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将使投资风险降低,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降低,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我们引入了外部性这一概念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是由于会计披露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不当披露所导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承受主体)的经济利益偏离其原本应得经济利益的差异。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对于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而言,其外部性的性质和大小都是不同的。正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企业为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负担了大量的成本,但没能通过市场从受益的投资者那里得到相应的成本补偿,由此会导致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配置过少。负的外部性意味着处于公司外部的众多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了错误决策,遭受了投资损失,增加了社会成本,但是管理当局提供的这种会计信息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并没有计入其成本费用,而是由他人、社会不合理地承担了,公司获得了与其费用不相匹配的收益。

四、会计信息的提供

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运用喜好的信息做出决策,目前提供信息的形式还主要是报表。虽然外部利益相关者是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与内部利益相关者有着相同的需求,但内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虽然我们也一直在说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所得额是不同的,他们之间是有着矛盾的。如何提供一个让大部分利益相关者都感觉满足的报表,仍然是个问题。目前有很多财务软件给信息的提供拓宽了思路。报表的形成是根据平时的业务,业务一般都是根据准则记录在凭证、账簿上的。而现在有部分软件就可以实现根据需求形成报表的功能。比如BO(businessobject)公司提供的商务智能可以进行多维分析,在这个多维分析中,仅仅用一个模型即可全部实现,而且,它的实现可以任意拖拽与调取,仅通过鼠标即可完成,这样,它就符合人的决策思维习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时,决策者不但知道发生了什么(Knowwhat),还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发生(Knowwhy)。在数字的支持下,再进行科学的决策。信息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数据,而后可以形成报表,甚至可以形成可视化较强的图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可以很好地弄清他们的需求。由于相关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都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进行会计监督和会计操纵,甚至是某两方或多方合伙操纵,共同损害其他方的利益。商务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利益相关者进行所需数据的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在弄清会计真实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去分析如何更好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并且研究如何更好地借助商务智能这种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8篇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财务会计主体的多样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今我国财经工作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

会计信息失真宏观上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还会阻碍我国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损害我国会计行业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形象,影响我国会计工作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微观上它将引起投资者决策的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社会交易费用升高,最终导致经济市场交易的紊乱甚至停顿。同时,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经济后果,使企业纷纷破产,社会失业率升高,物价飞涨等,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的恶性循环,最终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一、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经济交易失真。指企业为了粉饰会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会计核算失真。指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具体表现为原始凭证失真,财务账目混乱,会计报表虚假和收入、成本、费用、资产不实等。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指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权力干预以及利益驱使,使会计人员无法实事求是地提供会计信息。

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的目的,真账假算,虚亏实盈,以便瞒报利润,上报虚假会计信息;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上市“圈钱”、贷款、领导晋升粉饰政绩的目的,假账真做,虚盈实亏,以便隐瞒亏损,虚增利润。这些单位领导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违反《会计法》的有关规定,授意、指使或强制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账簿,乱编会计报表。而一些会计人员为了保住“饭碗”,屈从于领导压力和不合理要求,做假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使会计人员应有的监督职能被严重弱化。

2、相关财经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不够完备。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形式趋于多元化,新生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国家相关的财经新法律、新制度的制定和更新却相对滞后,使得会计人员面对新生经济业务会计核算问题时,失去相应的法律支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一些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财经法律知识,导致相关规定的不配套造成执法环境欠缺以及执法力度不够,造成会计法律规范的执行不力。

3、会计监督体系监管力度不够。

有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本企业经济活动的职权,致使财务收支失控,私设“小金库”,账外设账。有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放弃职守,或者知情不举,串通作弊,甚至监守自盗,以身试法。在我国,监督单位会计行为的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监督部门严重失职,对单位管理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怕暴露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有的执法部门不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也有些社会监督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对单位不规范的会计行为不披不露,甚至帮助和纵容其进行会计造假。

4、部分单位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及时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我国财政部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①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②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③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但制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由于地区、行业或企业自身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基本规范得不到切实的执行或执行不力。从近年来公司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来看,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日显重要,它为从根本上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司财务工作疏于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三鹿”乳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出现的问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恰当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管理当局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5、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过程中生成的,不同的会计人员会使相同的会计业务处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随着新经济形势下会计环境风险的加剧,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应对环境变化也日显迫切。因此,由于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已不适应时展,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也就在所难免。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依赖于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按照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工处理的产品。因此,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从源头抓紧起。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并逐渐靠近国际标准。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经营秩序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和道德理念。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增强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

(二)加强财经法制建设,完善财经法制体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会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会计模式要求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经济发展更需要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法律、法规,完善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标准,不断与其他经济法律相协调,完善对违反法律的会计行为的惩防机制,发挥经济法律对规范会计行为的整体功效。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赔偿制度,增大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并对各种财务会计违法行为处理方面,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加强外部监督及督促建立内部审计监督

为了促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和有效配置资源,各级财政、税收、审计机关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行使监督检查职能。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督的职能。建立有关检查结果及相关信息的共享渠道,纠正各种违规会计行为,处罚会计违法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及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人员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形成彼此之间的制衡关系,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会计要兼顾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不应成为高层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规范会计工作行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舞弊行为“防火墙”作用。

(五)改善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与地位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从理论上讲,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基于实现会计目标的要求。它能够约束会计信息,并使其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是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回顾

(一)美国的研究

早期的会计文献,不同程度地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早期文献都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会计界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美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即决策者和成本效益分析。“决策者”说明财务信息应首先具备有利于决策者决策的质量特征。这就将质量特征问题与财务报表目标联系在一起;而“成本效益分析”则是任何一个财务信息提供者或使用者都不得不考虑的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界定了财务信息是否有用的重要性界限。第三个层次突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构建的是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这一框架长期以来成为评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研究

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影响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置于1989年7月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之中,它认为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制约,其限制因素或约束条件为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在不同质量特征之间的权衡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信息质量特征具有以下特点:1 是一个包括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和限定因素三方面组成的多层次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体系。比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层次少,各个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之间那么紧密。2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质量特征中虽然未明确提出决策有用性这一特征。但在其字里行间也包括这一内容,并将其放在最为重要的地位。3 把可理解性与可比性提到与相关性和重要性同等重要的地位,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相比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审懊、完整性等质量特征。

(三)我国的研究:基于基本准则的分析

2006年2月我国新基本准则之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概念框架,我国基本准则的描述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原则”改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删除“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没有使用上述术语。也没有列出层次,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要求。哪些是次要质量要求。

(四)简要评价

上述体系在构建上具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是共同的优点,即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们仍存有一些共同的不足:

1 没有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整体出发,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导向作用与核心地位。虽然上述体系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或反映受托责任,但并未从会计目标的高度予以明示,不但不易表明其导向作用和核心地位。而且也很难体现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的统一性和关联关系。

2 没有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有的就没有提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即便是提到了,也往往没有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要问题,更不用说谈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了,这样就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游离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之外。或者至少导致使用者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乃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各质量特征间并未进行类属划分,缺乏系统性。上述体系大都将各主要质量特征堆列在一起。未能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或环节角度予以类属划分。而实际上不同环节各主要质量特征间亦有着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缺乏系统性,不便于人们在各质量特征间进行科学高效的权衡。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位: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分析

(一)确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桥梁”。受到概念框架其他部分尤其是会计目标的影响。关于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两分法”的错误认识。这种“两分法”就是认为决策有用仅关心相关性,受托责任只强调可靠性。可靠性是受托责任会计目标的一个标志性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一大思想根源。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把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这是两分法的另一大思想根源。实际上这种“两分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两分法下,普遍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互相矛盾,此消彼长。但实际上只有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才可能有用,只有相关的信息是指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只有做到可靠才能对决策有用,不可靠的信息显然无用,反之。凡是相关的信息必然是可靠的,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二者仅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

是根本上存在矛盾,笔者认为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融合共存。

第二,在两分法下。若承认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这两大目标在现实中都存在。我们就该用一套质量标准来衡量会计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不是把受托责任局限于可靠性之内,却对决策有用的评估采用概念框架的标准。若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或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实际上,在已构建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中。都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并不是简单的“决策有用”对应于相关性,“受托责任观”仅强调“可靠性”。

针对我国的会计目标而言。新基本准则从我国的会计环境出发,较好地概括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既有现实性,又考虑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具有前瞻性。因而是恰当的。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总之,确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会计目标的要求为逻辑起点,以会计目标的实现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最终目的。避免走入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两分法”误区。并尽可能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论成果。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如下。

第一,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组成部分的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多元会计信息用户,并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而作出相关的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加以考虑。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保持一致性。会计目标对其具有导向作用。如前文所述。我国会计环境日新月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保证一定的现实性、稳定性与前瞻性・所以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性共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第二,针对我国的现实,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按会计信息的流程分为两大类: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的。二者不能混淆。我国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犯的错误是,以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其结果是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低质量。

第三,需要重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并非矛盾对立,此消彼长。当把相关性看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有用的性质,不仅是决策有用,把受托责任的认定、评价、奖惩、解除看成某种意义上的决策时,相关性便可用于对受托责任目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不可靠的信息不相关,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特征的信息才能谈得上相关,但这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可靠性只有与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相结合,并达到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质量特征,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相关。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并不表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只是针对当前严峻的会计环境而对可靠性表示出密切的关注。并认为可靠性仅是达到相关性的首要要求。即不可靠的信息,即使具备了完整性、及时性、谨慎性等特征也不会对决策有用。

第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是会计透明度。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一个关于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

第五,构成信息质量体系的质量特征除包括总体质量特征和构成总体质量特征的首要质量特征和具体特征之外,还应该包括次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明晰性,质量的限定性是重要性和各质量之间的权衡。而对于实质重于形式,本文认为不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因为如果将其作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则与“真实性”项重叠;若是作为披露的质量标准。则概念含糊不清,会给企业违反会计准则提供绝好的借口。例如准则规定广告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待摊费用”处理。

四、结论

会计信息质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Abstract:Theaccountinginformationtosatisfytheusertoneedtohavemanykindsofqualitycharacters,whatismostmainistherelevanceandthereliability.Analyzesitsrelevanceandthereliablecharacteristicthoroughlyandunderstoodfullyitrelationsregardingimprove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tobeveryimportant.Inaffects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heightinthefactor,suchasmonetaryvaluechange,accountantfuzzinessandsoonpropertythefactorsareunabletoeliminate,onlythenunderstandsandreducesitsinfluenceiswitheveryeffortfullycorrectandtheobjectivechoice.

keyword: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character;Influencingfactor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四)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4):232.

陶凡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与借鉴.当代经理人,2006,(5):9-10.

上一篇:口腔正畸范文 下一篇:口腔溃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