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05:31:20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2007年4月20日在天津刚刚邀请冯骥才、马国馨等共同出席“瑰宝”丛书建筑文化研讨会,4月23日京津两地几十位建筑师又聚在天津院图书馆展开了纪念“世界读书日”的非建筑弼读的AT。自3月“风雅运河全国摄影大展”后,申报作品已十分踊跃,为此在“烟花二月”的4月24日下了扬州,确定了可供“大展”的扬州博物馆的场地等事宜。26日滨海新区“京津沪”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研讨会,则体现了一种新思维,它已展示根植沃土的规划师及建筑师滨海新区的作品。同在4月29日,上午看望了文化学大家王世襄,品读了讲述他学兼中西长、盛不衰风范的《奇人王世襄》,下午由BIAD传媒协办且支持的“费菁+傅刚及其中央美皖等学生设计作品”展在泰康顶层空间画廊开幕,我认为,它更意味着一种建筑与艺术的文化教育状态的生成,表达了一批有志向的中国青年建筑师对文化自觉的追求。

对建筑的理解建筑家有太多的定义,但作家冯骥才的一席话,会使建筑师“吃惊”:“建筑是历史留下的活着的空间,它是一方水土的创造……”这是别有意味的文人的建筑学评说,同样“世界读书日”的茶座,读到建筑师们的“非建筑阅读”的体会,使之相互渗透,沟通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在推进着文化的普及。为此我在“建筑师的书缘”茶座上倡言:我们的努力是希望让城市可读,让建筑可读让建筑师可读。因此,所有这些活动的推进都会营造起最广博且“原创”之沃土

在4月29日造访学辈王世襄老人时,他送我三本书刊有“李庄琐记”的《读书》杂志2007年3期;名家笔下的俪松居主人《奇人王世襄》及由王世襄书的《宋李忠定公荔支前后赋》,当我向他汇报《建筑创作》杂志自2006年11期开始系列刊出“田野新考察报告”时老人连连赞同,他希望这份“报告”应是对“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一个继承,应该成为当下反映中国建筑传统并能思考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新”营造汇刊。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文化景观和自然纪念物”,恰恰这一天《中国文物报》刊出徐苹芳、罗哲文谢辰生、傅熹年的专家建议督促古建筑等遗存调查修缮报告的编写出版,我想,建筑文化考察组所坚持的“田野新考察报告”或许正为此做出了一个有益的实践。

“写在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之时”是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在4月21日《美术报》发表的文章,他提出蔡元培先生是在一个民族文化行将褪色的时期提出创建艺术大学的理想,他认为中国美院是一所备受活的历史煎养的大学,对于学院的架构,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提出四大院设想即绘画院、雕塑院、建筑院、工艺美术学院。面列蔡元培先生构想的实现,讷江认为,建筑学科落户美术学院,本身就是对传统的工程学科的跨界和超越,其文化指向必须更为重视建筑的文化品格。这些联想,或许是我们探讨为建筑创作营造原创“土壤”、并最终走向世界的基本立意。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德”,“赛”先生的引进,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波澜,西方文化、史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对中国的人文和科学领域产生了强大影响。对中国的史学而言,不能不提到外来的新史学的影响。新史学体现了科学方法在历史考证方面运用的趋势,例如二重证据法,比较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历史统计法,历史演进考辨法,史书编撰法等手段都被直接引进,成了推动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新文化,新史学的兴起,也使那一时代的中国美术史学者普遍认识到,美术史学是需要拓展和推进的。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学著作,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都具有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特点。但明清以来,美术史研究却有“史料的价值增多,史学的意义减少”(薛永年语)的趋向,不少美术史著作几乎等同于画家生平履历与作品著录。这样,撰写系统的、有见解而非支离破碎的美术史著作,就成了20世纪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课题。美术史学需要转型,要有现代的观念和方法,要能系统地阐述艺术进程及演进之规律。“通古今之变”在20世纪要有新的诠释,以便读者能依此洞悉美术前行的方向。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有“经世致用”意义的美术通史写作蔚然勃兴。

20世纪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或绘画史,早期的有英人波西尔《中国美术》(戴岳译,蔡元培校,1923年商务印书馆版)及“隔壁老二”(傅抱石语)日本的学者。中村不折《中国绘画史》,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先后在中国翻译出版,他们的研究法和著述模式都成了中国本土美术史家的范本。先行者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及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也正如余绍宋所指出:“审其内容,实译自日本人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之《支那绘画史》,增补之处极少,其章节亦大体相同,题为编篡,不若题作译述之为愈也。”(《书画书录解题》卷一,三十三)不过,其后黄宾虹,滕固。郑昶、傅抱石,秦仲文。俞剑华等人推出的著作,面目已大有改观。他们早已不是“拿来主义”,既不套用“日本模式”叙事,也不照搬西方人“生物演进”或“外来影响模式”述史,其所作尝试和探索,为后来中国美术史学的推进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以黄宾虹而论,他的“以字证印”、“以印证经”、“以印考史”便与新史学的二重证据法如出一辙。《古铢用于陶器之文字》,《陶玺合证》甚至采用比较研究法写作。把金石、写碑之法融于绘事,以质朴厚重力克轻浮柔弱,这精神又与康有为、包世臣的金石一派相契合。

这一时期富于识见的史学家有黄宾虹、郑昶、傅抱石,俞剑华、潘天寿等人,而各家的述史方式及著述重点又有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俞剑华已出版《中国绘画史》,《最新图案法》,《立体图案法》和《书法指南》等著作。上述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有两个版本:较早的便是由他的弟子俞剑华记录,1925年由山东济南翰墨缘美术院印行;1934年天津百城书局的版本,则由他另一学生苏吉亨记录。俞剑华在美术史学上不仅续薪传火,而且能发扬光大,作出一连串非同凡响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他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画论类编》、《中国壁画》、《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顾恺之研究资料》、画家丛书《王绂》,《石涛画语录注解》、《宣和画谱注解》、《历代名画记注解》,《图画见闻志注解》以及煌煌巨著《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其《石涛画语录注解》,经句读、正误、考订、诠释,语译等,生僻,难解的原文得以被更多人理解。其后被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将俞剑华所注释画论著作重作编排,以“俞剑华中国画史论研究丛书”推出,让人们更集中地看到他翔实考证、校正衍文谬误,句读诠释等一连串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案头工作之外,俞剑华先生曾实地考察陕西、甘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江苏、浙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美术文物和遗址,撰写出《鲁豫晋美术文物考察记》,《河南石窟考察报告》,《吴越文物考察记》,《历代名画观摩记》等著作。据粗略统计,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俞剑华所出版美术史论著述近千万字,真正是著作等身。而据南京艺术学院的朋友告知,即将出版的俞剑华未刊遗稿,仍有几百万字之多。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为了贯彻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制定如下计划。一、美术鉴赏及选修模块情况分析: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学习内容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以及国画书法四部分。内容建议学习鉴赏基础??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 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鉴赏内容??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2、成就标准通过“美术鉴赏以及模块教学”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 (5)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7)掌握一些国画和书法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一些特长生铺好道路(8)能够更深一层理解国画和书法的内涵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1、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学会感受艺术的语言美。 2、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 3、掌握外国绘画的各个时期和各时期一些着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4、了解中国优秀的建筑和雕塑并感受他们的内在表达语言。 2、理解目标:(1)、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2)、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3)、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3、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山水画、楷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技法(2)、掌握中国画的墨色运用(3)、了解各种字体的特点以及国画的不同表现技法三、具体实施计划: 1、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也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很好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课堂教学延伸为了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优秀美术作品,优秀的画家或者是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点的美术知识。使他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一些内容单一、枯燥的东西,让学生自我选择想了解的有趣的,丰富的艺术世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 四、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教学内容高一(双周)1、美术鉴赏及意义;2、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3、走进具象艺术;4、走进意象艺术;5、走进抽象艺术;6、艺术美和形式美;7、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8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9、中国古代绘画撷英;10、外国古代绘画撷英。高二(单周)中国山水画以及楷书和行书的联系与创作。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西部黄石国家公园莫兰

【中图分类号】TU98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47-01

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处圣城。它那由火与水锤炼而成的大地原始景观被人们称为“地球表面上,集所有奇观之大成”;描述成“已超乎人类艺术所能达到的境界”。作为美国和世界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以它鬼斧神工般的峡谷、喷泉、山中湖、万年古木化石以及各种动物,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的游客。然而黄石公园的诞生,更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l871年一个炎热的下午,一位年轻的画家端坐在悬崖峭壁上,沉醉于眼前荒漠野性的雄伟壮丽。远处,奔腾不羁的黄石河汹涌澎湃,倾泄而下,化作一道巨瀑,注入蓝宝石般的湖泊中。画家的脚下,连绵的峡谷正疯狂地蚀刻着乳黄色的岩石……

为了描摹这壮丽的人间奇景,瘦削但结实的画家在刚刚竣工的北太平洋铁路上行驶了四天,接着乘坐马车,骑马骑驴,一路历尽艰辛。他是跟着一个考察队来到这里的,作为此次旅行的成果,他将把眼前的景色描摹在画布上,呈现给美国的民众,让他们一睹自己国家的美丽风光,并促使将黄石建成第一个国家公园。

放眼气势恢宏的黄石,画家真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把这一切移到画布上。尽管如此,他还是摊开纸笔颜料,挥起墨来。

这位为西部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小伙子名叫托马斯莫兰(Thomas Moran),l837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七岁时随全家搬到费城,仍以织布为生。莫兰非常敏锐,他的绘画才能全是自学的。白天郊游时,看到绵延的山丘,波光闪闪的河流,回来后他便一笔一划地将这些美景展现在画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画技越来越精湛,还出售了一些早期作品,以补贴家用。

到了1870年,莫兰开始为杂志“史波纳月刊(Scribner Monthly)”插图。其中有一篇由探险家那撒尔郎福特(Nathaniel Langford)撰写的文章,将神秘莫测的西部黄石描绘成一个“地狱冒出的地方”,那摄人心魄、散发着浓烈的硫磺味的蒸汽河,深深地打动了画家。根据郎福特探险队画的草图,莫兰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绘成一幅温泉喷发,层峦叠嶂的壮丽图画。

当时这个横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荷达州后来被称作黄石的西部地方与外界完全隔绝,鲜为人知,考察这一地区的计划也因1861年内战爆发而搁浅。

内战刚一结束,一方面基于对重获自由的庆祝,一方面基于爱国的热情,新一波考察运动又开始了。1867年政府开始拨款资助一些考察队,去考察尚未绘制出地图的西部地区。虽然早期的考察队取得了重要的资料,并附有士兵们残留的草图,但这些提供给国会的报告却不能将西部壮丽的视觉形象传达出来。

但菲尔迪南海登(Ferdinand V.Hayden)率领的考察队却与众不同。海登是前联邦军队的外科医生,对科学发现和自然美景都有极大的热情,同时他还具有其他考察队所缺少的才能,那就是他非常善于政治游说。海登的目标不仅要提出技术性的考察报告,而且要激发民众的想象力与对西部的热爱,从而愿意开发西部。

海登明白,他必须带一名极富天才的画家,将他看到的一切呈现给国会。于是北太半洋铁路投资家杰库克(Jay Cooker)向他推荐了莫兰,因为库克曾在“史波那月刊”上看到过他的作品。就这样莫兰便成为这个考察队的一员。为了他的这次旅途,库克和“史波那月刊”各捐赠500美元。

背起装满衣物和绘画材料的行囊,莫兰进入了广袤的西北荒原。由于他太瘦,虽然在驴背上垫了枕头,但仍然感到疼痛不已。但莫兰不虚此行,当他终于抵达黄石的沃石本山脚时,便被远古松柏的翠绿和白杨的洁白惊呆了。那铜迹斑斑的岩石,黄色的硫磺泉,汹涌澎湃的瀑布水流,更令他震憾,令他沉醉。

考察结束回到费城,莫兰急切地要把他的黄石之旅表现出来,他一连几个月立在画架前,每日工作到深夜,陪伴他的只有摇曳不定的汽油灯光。后来他写到:“我一直坚信,黄石恢宏壮丽,巧夺天工的大自然,经过真正艺术家的创造,必定会变成精美绝伦的美丽画图,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事实证明,莫兰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的“7X12”油画“壮丽的黄石峡谷”成为l9世纪美国绘画中最为优秀的风景画之一。

就在莫兰在画室里夜以继日地挥墨时,海德携带着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和莫兰的写生图,敲开了国会的大门,他自信又充分的视觉武器促使国会通过公园法案。

终于在1872年3月1日,格兰特(Ulysses V.Grant)总统签署了这一法案。在国会的听证会上,黄石已从充满敌意,隐藏暗河的蛮荒变成能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自然美景。于是为了一睹曾让他们唾弃并惧怕的西部荒原的壮丽美景,人们趋之若鹜,涌向西部。国会也受到感染,买下了莫兰的杰作――“壮丽的黄石峡谷”,在国会上展出。

随着名声的大噪,莫兰开始用黄石作为自己的中间名字,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莫兰在许多作品的题字中,都把姓名的缩写TM与Y用在一起,那个Y就代表黄石,也成为他名字的代名词。莫兰继续探索考察西部,到1926年他8l岁时,已创作了l000多幅油画、2000多幅杂志插图和300多幅水彩画。他的画笔是如此精确,以致今日的地质学家也从研究他的画作来辨认岩石的构造。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中国古籍上均以“绘绩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术语来形容。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较早出现于人类生活中的艺术种类之一。本文在此讨论的是以绘画作品为主的狭义的美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术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限于宫廷和画院作为艺术家的经济赞助,其中的作品多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绘画也不例外。即使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在山水与田园中表露对自然的追求,逃避现实,但是对社会的不满的表达也是含蓄和隐晦的。例如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李唐《采薇图》描绘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故事,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南宋灭亡后,郑思肖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宋的国姓“赵”字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号忆翁,字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味。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并被解释土为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类似对故国追思的表达还有马一角夏半边的“残山剩水”风格的山水画,山人类似“哭之笑之”的画押署名。画家满心忠诚之情在高压封建的整治下无所发泄,只能以这样的隐晦的方式或者暗喻的手法表达出来。并且由于印刷技术的制约,大众购买力的不足,他们的作品仅限在上层精英圈内部的经行着小众流传,政治意义也只能在有限的文人圈中得以暗中会意。

国共合作时段中,1926年5月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革命画”这一名词正式出现。该所当时开设的课程中,有“革命画”一课,讲授14小时。政治宣传漫画被称作“革命画”,颇能说明漫画在当时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据一位参加过广州“农讲所”的学员回忆:“当时革命画成为在农村发动群众的有力的武器”,“不少农民看了张贴的革命漫画、宣传画,受到教育和鼓舞,纷纷要求加入农民协会,参加革命斗争。至此近代中国美术作品中的政治性优势日趋明显。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亦谈到:“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这些木刻家后来纷纷奔赴延安,结合当时政治的需要,融入陕北民间趣味,木刻成为了大规模的宣传印刷品,这股美术风潮一直波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绘画。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洗礼过的专业美术工作者,抗战胜利后陆续进入报社、宣传队等体制,针对基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引导专门创作的美术作品,这类美术作品一般不以国、油、版、雕的形式,而以“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的形式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战斗武器与动员工具的作用。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美术作品中政治态度的从古代的隐晦暗喻表变成了近代尖锐明快的宣扬,从上层精英圈内部的小众流传成为了革命先锋以宣传为目的对普通民众的大幅扩散。

在抗战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内争的数年中,漫画再次延续其“艺术性”和“政治性”的多重面相。侯松涛认为在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自然是体现政治宣传功能的红色漫画的生存之地,在非解放区,则有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的多种漫画的并存共生。本文以晋绥根据地,这一华北根据地的咽喉地带的解放战争画报――晋绥《人民画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艺术性与政治性表达作出价值分析;探讨画报在解放战争中的战斗武器与的宣传工具的作用;说明其在革命宣传画发展中的历史性意义。

二、晋绥《人民画报》的艺术特色与宣传特点

晋绥《人民画报》是在日本投降之后,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晋绥革命根据地兴县高家村出版的一份通俗画报。画报为四开新闻纸大小,油光纸石印出版,彩印与单色隔期出版,每月出两期,每期初印三千份,从十六期起增印至四千期。共发行11.1万份左右。画报的主要宣传对象是农民,同时也向各边区机关、各解放区的文化部门发送。因为晋绥分局要调动人马参加崞代工作而使《晋绥人民画报》于1947年5月停办。晋绥《人民画报》是晋绥边区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美术报刊,是力群为代表的美术工队经过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风学习、鲁艺学校下乡实践等思想改造后集体创作的结果。

当然报社的工作并不止于画报创造、编辑和印刷,基于当时特殊的情况工作人员会为晋绥日报刻美术标题字,为教科书刻统计图表,为晋绥边区行政机关刻公章、饭票、粮票,亲自设计钞票并完成绘制,甚至包括为公安、敌工部门造假的“良民证”以便辅助情报工作。琐碎而重要的工作使美术工作者与中共中央的核心意识紧紧地联系起来。这样虽然限制了画报的一部分人文艺术价值,但是却是在革命战争初期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意志与相应得政治支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主持人语]

美术史论家俞剑华先生(1895―1979)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帧画,写万帙言”为座右铭,辛劳一生,著述和画作无数,所著或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类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丰富了学术,造福了后人。一生没有休闲和享受的俞先生希望60岁以后再看电影,可是,60岁以后依然如故于书斋之中,先后出版的著作包括美术史、画论、画家评传、工具书、教材、考察报告、资料汇编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达一千万字,令人肃然起敬。

4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俞剑华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5个方面探讨了俞剑华的成就和影响,俞剑华的学术风范和研究方法,俞剑华学派,俞剑华的人格魅力,现代美术史与美术史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老少成集、承前启后、研究多元、思想激荡的会议,也为当代美术史论研究提出了很多问题。关于美术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孕育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学科。30年前,只有中央美院有美术史专业,现在已经遍布各美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不仅是专业范围内的发展,而且也在服务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了这个专业在人文方面的积极意义。可是,教育的普及以及从业人员的增多也在繁荣的背后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其主要是整体质量的滑坡,重点表现在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尽管在美术学的范围内,美术史论学科是最早设立博士学位的专业,这是基于它在美术范围内特有的人文学科的性质,以此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美术史论研究不受重视的局面。然而,这种时代的机遇并没有给美术史论研究带来明显的学术方面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中,因为缺少能与这个庞大学科相应的有学术成就、有学术影响的美术史家阵容,所以,这个学科表现出了人的毛病。

在美术史论学科有发展而没有提高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俞剑华,他的学术成就所表现出来的美术史家的精神与品格,应该说是他的学术成就之外的另外一份遗产,而这种脱离了知识范围之外的遗产,却是当下美术史家首先应该面对的。孤寂的恪守,持久的坚持,不为所动的一以贯之,是一个美术史家必有的功夫,而这种功夫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在专业范围内的成就。俞剑华的精神与品格所对应的浮躁和现实的当代社会,为美术史论研究中的功夫派找到了它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俞剑华学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中关乎方法的学派,现在已经不像上个世纪中后期那样表现出明显的特色,而这个学科只有在不同方法的互动中才有可能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美术史学科,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发展和提高。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 考察 讨论 创新

一、前言

建设创新性社会,大学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大学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国外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具有几百年的大学办学历史。他们的大学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从课程设置到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有很多方面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和思路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在德国Flensburg Uni,(福伦斯堡大学)留学时,学习了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给笔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我们的教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课程描述

1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Interkuhure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

课时数:本课程为4周学时,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门课时较大的课程,也就是一个月的课时。

2 课程的实施方法和步骤:本课程的实施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总结阶段。

课程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并对所考察地区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准备课堂文化交流等。

课程的实施阶段:

首先,是课堂交流和讨论,在本课程进行的第一周让所有的学生就自己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进行课堂交流。包括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内容很丰富。就服饰而言,要求交流者必须着本民族的服装,并讲解它的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要求。食品从文化角度讲,已经不是简单的解决饥饿的实物,它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这方面要求学生讲解本国食品的构成和特征,以及在日常礼俗,宗教活动中的作用。人是社会动物,少不了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的礼节,男女在见面时的握手、拥抱等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之间差异很大。比如一个非洲学生就把自己国家人们在见面时的礼节进行了描述,本地礼节首先是见面握手,然后是大拇指相顶,并相互摩擦,接着是拥抱,在拥抱的时候,双方互拍对方的背部,紧跟着是双方互相按摩对方的胸部,最后是双方的拳头相顶。这就是见面礼的全过程。但男女有别,区别在于男女见面时,不可以互相按摩对方的胸部。像这样的交流内容很丰富,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总的是学生热情高,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

其次,是文化现象考察。在课堂交流结束后紧跟着是实际考察,实际考察的第一站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这里有全世界著名的红灯区。课程实施时,就让学生住在红灯区,考察色情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这里的红灯区的特点是:楼房不高,大多为五层,一二层为营业的场所,以上各层是宾馆,学生就住在这里亲眼目睹各种色情交易活动;并且在招揽生意时。也就是空闲时可以和她们进行聊天,以便对她们的职业、爱好等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在此,有的学生还和开玩笑说自己是学生,没有钱,希望按学生待遇半价进行(因为在德国学生在乘车等方面是半价),惹得捧腹大笑。对于来自中国的我很受启发,觉得德国的这门课程的安排太开放、太大胆了,就不怕学生进行活动。

第二站是去法国巴黎考察绘画艺术。学生们去了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和凡尔赛宫、法国巴黎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地,还在香榭丽大街欣赏了街头艺术家的演奏和创作,这对于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登上了艾菲尔铁塔,参观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而且每个学生还可以免费得到一本自己想要的图书,即使学生想要的图书该图书馆没有,那么学生把自己要的书名、作者等信息告诉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回到德国学校后很快就能收到索要的图书,我为此感到不可思意,书是要钱的呀,他们买书的钱从哪里来,而且我们是外国学生,又不是法国学生,这样的交流形式和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是否也适合于非欧盟学生,是否适合于所有的来图书馆看书的人。

第三站是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学生考察的主题是建筑,欣赏建筑艺术和风格,以及去欧盟总部参观,看国际组织的办公环境;在这里学生们没有感到国际组织的严肃和高深,这里的办公人员很和蔼,也很容易和他们进行交流。

第四站是去维也纳,在这个音乐之都、艺术之城,学生们去国家歌剧院听音乐,以及看维也纳的建筑艺术。接着去瑞士欣赏山地文化、山地湖泊文化和旅游文化,并游览阿尔卑斯山;还去了联合国在瑞士的办公机构。回到德国后让学生乘坐各种陆地交通工具,包括火车,汽车等,而且就火车一项,让学生乘坐IC、ICE、IR、HR(这些是德国火车的分级标志,类似与中国的特快、和谐号、普快和城际火车)等,感受德国交通的发达和便利,并进一步理解其文化内涵。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带队老师只负责联系住宿、交通、参观等事项,而不进入具体实习场所,遇到问题学生自己解决,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阶段:实际考察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参观地区的文化现象等,并写出考察报告。部分学生还要就自己的报告进行(Presentation)。这样不仅使学生亲眼看到了,而且还通过总结使大家想到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最后学校专业学科组对每个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给出课程成绩。

三、思考

1 本课程设计宏大,计划周密,考虑的很全面。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高,而且对所学课程影响深。

2 组织很严密,各个机构、单位积极配合。体现了社会办大学的理念。这是一门跨国实习,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好的配合是不行的。从国内到国外,交通、住宿、参观等没有空闲时间和扯皮的事发生。体现了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1月14日(农历壬子年腊月初八)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名桂义,字希宁,后以字行。生身父于志符,自幼出嗣三伯父于松轩。

1920年 庚申 民国九年 七岁

入小学,就读养正学堂。从养父于松轩学习书法。其后,在潍县丁氏小学与继志小学读完初小与高小课程,由丁东斋先生启蒙学画。

1928年 戊辰 民国十七年 十五岁

升入潍县县立中学读初中,从刘秩东、侯卓如、张眺三位先生学画。

1929年 己巳 民国十八年 十六岁

与郎淑清女士结婚。

1930年 庚午 民国十九年 十七岁

插班升入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广文中学读高中,图画课由丁东斋老师教授。

1933年 癸酉 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岁

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得到黄宾虹、潘天寿、汪亚尘、俞剑华、顾坤伯、诸乐三、陆抑非、汪声远、王陶民、朱天梵等先生的指导,系统地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篆刻、诗词和绘画史论。

1934年 甲戌 民国二十三年 二十一岁

以《十钟山房印举》为范本,临刻秦汉印数百方。

1936年 丙子 民国二十五年 二十三岁

9月,于希宁与徐培基等共同协助俞剑华先校对《中国绘画史》。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聘为“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花鸟组组长。

1938年 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二十五岁

2月,任教于潍县第一所美术学校“虑远阁画庐”。“于希宁画展”在青岛举办。

1941年 辛巳 民国三十年 二十八岁

任教于青岛市立中学。

1943年 癸未 民国三十二年 三十岁

任教于青岛女子中学,兼教务工作。

1944年 甲申 民国三十三年 三十一岁

4月,为黄宾虹治印“黄山予向”“黄宾虹之玺”。

1947年 丁亥 民国三十六年 三十四岁

绘《白梅图卷》,黄宾虹先生题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经黄宾虹先生引荐拜谒白石老人。

1 1月,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

1950年 庚寅 三十七岁

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任美术专业主任、副教授。

1955年 乙未 四十二岁

赴无锡华东艺专从俞剑华先生进修中国美术史。

4月至6月,与刘汝醴、罗尗子陪同俞剑华先后赴河南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南北响堂山,山西晋祠、天龙山以及江浙一带考察石窟艺术和塑像、石刻、民间绘画等。

1 1月1 0日,完成《略谈石窟浮雕拓片的捶拓工作》研究报告。

1956年 丙申 四十三岁

4月2 7日至5月4日,在俞剑华带领下,与谢海燕、刘汝醴、罗尗子、林树中等赴山西考察晋祠宋塑、五台山及南禅寺的唐代建筑及雕塑等。又赴河北考察望都汉墓壁画等。

6月,与俞剑华和罗尗子赴杭州考察灵隐寺、将军台等地的五代宋元石刻,并考察太平天国壁画。

7月,工笔《玉兰》参加“第二届全国国画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发表《渑池鸿庆寺石窟》《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等文章。

1957年 丁酉 四十四岁

1月,赴山西永济县永乐宫考察并临摹元代三清殿壁画。

山东师范学院举办“于希宁学术考察汇报展览”。《山西永乐宫混成殿建筑及壁画考察报告》发表于《山东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

专题研究《敦煌千佛洞壁画考察及平面图解说》完成。

1958年 戊戌 四十五岁

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任美术科国画教研室主任。

《北魏石窟艺术浮雕拓片选》(与罗尗子合编)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撰写《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

1959年 己亥 四十六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1960年 庚子 四十七岁

7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 0月,《云冈拾遗》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

1962年 壬寅 四十九岁

被任命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5月,参加“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 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

1963年 癸卯 五十岁

1月,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举办“于希宁画展”。

1 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1964年 甲辰 五十一岁

7月,任山东省艺术学校校长。

9月,参加“全国第四届美术展览会华北地区作品展”。

1977年 丁巳 六十四岁

5月,参加“1 9 4 2年以来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1978年 戊午 六十五岁

8月,当选山东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979年 己未 六十六岁

7月,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化厅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1 1月,赴京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 2月,齐鲁书社出版《于希宁画选》。

1980年 庚申 六十七岁

由辽宁省美协邀请,在沈阳举办个人画展。

篆刻作品《学无止境》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6月,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 0月,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同月,赴浙江美术学院出席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

夫人郎淑清女士病逝。

1981年 辛酉 六十八岁

2月,郭味蕖去世十周年,撰《回忆郭味蕖砚长》。

4月,整理书稿《篆刻及其与书画之间的关系》。

1 1月,应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当选为首届院委委员。

与张凤锦女士结婚。

1982年 壬戌 六十九岁

1月,《从创作体会谈笔墨的虚实关系》发表于《美术研究》1 9 8 2年第二期。

2月,《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发表于《中国画研究》1 9 8 2年第二期。

3月,出席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

4月,应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8月,完成《从创作漫谈生活》。

9月,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在武汉举办“于希宁画展”,并在湖北美术学院讲学。

1983年 癸亥 七十岁

3月,《于希宁画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月,向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中国画作品三十余幅。

8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于希宁画展”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厅展出。

1 1月,邀请刘海粟先生赴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陪同考察青岛、烟台、淄博等地名胜和博物馆。

1984年 甲子 七十一岁

7月,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中国画《墨竹图》。8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选》。

1 0月,《雪梅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乙丑 七十二岁

5月,应邀赴深圳举办个人画展。

7月,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考察团考察长清五峰山等地古代美术遗迹。

1 0月,写成学术论文《道明气充文雄》,发表于《中国书画》第六期。

1 1月,赴杭州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座谈会。

1986年 丙寅 七十三岁

3月,《“规格”与“自由”》发表于《中国画研究》第三期。

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于希宁画展”在北京举行。

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铁骨冰魂》。

1987年 丁卯 七十四岁

2月,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9月,将家乡的祖宅大院无偿捐赠给潍坊市人民政府。

1988年 戊辰 七十五岁

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赴京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月,在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5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花卉技法》。

9月,任山东画院院长。

1989年 己巳 七十六岁

2月,赴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月,专著《论画梅》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9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山东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

1990年 庚午 七十七岁

4月,应邀参加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在风筝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 辛未 七十八岁

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艺术学院联合拍摄电视艺术片《著名画家于希宁》。

6月,为纪念堂创作《白梅图》《凌霄》。

1 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1992年 壬申 七十九岁

4月,赴潍坊出席郭味蕖故居开馆仪式。

9月,作品特邀参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览”。

自1 0月1日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 0月至1 2月,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城市访问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 癸酉 八十岁

1月,“于希宁教授从事艺术创作6 0周年暨8 0寿辰庆祝活动”在济南举行。

作品《巫岫龙柯》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1994年 甲戌 八十一岁

5月,当选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9月,为祝贺邓小平同志9 0寿辰创作中国画《仁者寿》。1 2月,作品《白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 乙亥 八十二岁

3月,参观城子崖发掘遗址、平陵城遗址及博物馆陈列。

1996年 丙子 八十三岁

1 2月,赴京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月,《于希宁诗草》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诗词作品三百二十余首。

1997年 丁丑 八十四岁

3月,赴京参加潘天寿先生诞辰1 0 0周年纪念活动 。

9月,《荣宝斋画谱·于希宁花卉》《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 戊寅 八十五岁

9月,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999年 己卯 八十六岁

5月,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系列画集《于希宁作品》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8月,作《红梅图》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 5周年。

中央电视台拍摄“中国画名家—于希宁”系列专题片。

2000年 庚辰 八十七岁

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于希宁》。

夫人张凤锦病逝。

2001年 辛巳 八十八岁

为北京大学创作《白梅图》。

2002年 壬午 八十九岁

1月2 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史馆、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于希宁先生9 0寿辰暨于希宁从艺7 0周年艺术展”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幕,并召开了“于希宁艺术研讨会”。

1 2月,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于希宁写意牡丹》。

2003年 癸未 九十岁

1月,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四开本《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于希宁作品精选》。

2月,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本《于希宁牡丹白描写生》。

6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于希宁画集》(梅花卷、花卉果蔬卷)。

2004年 甲申 九十一岁

与山东艺术学院领导考察新校区。

5月7日至3 0日,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诗画梅缘—于希宁近作展”,并出版《诗画梅缘—于希宁画集》。

2005年 乙酉 九十二岁

3月2 1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于希宁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 0月,《渴笔白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6年 丙戌 九十三岁

7月1 3日,“于希宁中国画作品捐赠展”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并捐赠中国画作品6 0件。

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2007年 丁亥 九十四岁

9月至1 0月,创作白梅册页《冰魂颂》。

1 1月,研读《黄宾虹美术全集》并题“宾虹先生画宝,后学于希宁敬书”。

1 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于希宁“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1 2月2 1日,完成最后一件作品《寒香》。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1.1现代环境艺术的学习与应用

感悟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了解行业的方向、特点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是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由于现代环境艺术较为集中体现在发达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因此,该专业学生通常会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大中型城市的环境设计现状进行考察,例如从怀化出发,向东组织怀化-杭州-苏州-上海的路线,向北组织怀化-北京-天津的线路,向西组织怀化-成都-重庆-西安的线路,向南组织怀化-广州-深圳-香港地区。考察内容涵盖城市建筑,如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主题空间、会展空间、流行商业空间,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公共设施,导视系统等典型现代环境设计实例。通过观察、测量、绘制、采集设计元素等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

1.2艺术形式认知与设计素质提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多元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但要从本专业中获取信息,还要从其他各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如从现代美术、时尚艺术、流行色、新潮设计等艺术形式里吸收信息。在大中发达城市有各种艺术类展览,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设计作品的展览,可从中感受当代设计潮流、分析当今设计趋势、学习经典设计案例。例如中国设计大展、北京国际设计双年展、广州国际设计周等,这些展览专业性强,可供学习的资料全面,对毕业设计的创意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再如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1933创意生活中心等等,既能从中感受缤纷多彩的现代艺术魅力,又能认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文化,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2专业考察教学指导

专业考察过程是轻松愉快的,考察课程的实际教学难度也是较高的。带队教师应根据课程要求和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指导。

2.1发现式考察指导

一方面根据考察目标,教师预先设定一些题目供学生参考,例如“公共空间园林小品表现形式调查”、“有特点地面铺装调查”“、金属装饰材料运用调查”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专项收集和设计分析;另一方面,在考察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挖掘新的设计要素和表现形式,通过现场观测、空间体验,完成资料收集。例如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湘西侗族建筑“三宝”壁饰艺术很有特色,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丹凤朝阳等浮雕。经过采访、拍摄、测量、写生,加深了对少数民族建筑的理解。

2.2研究式考察指导

在考察过程中,不是只停留在以写生或摄影记录对象的纯视觉认知形式上,而是引导学生对设计理念、设计组成、设计表现方法作深层次的探究,采用解读性、记录与分析并重的教学形式。例如:苏州博物馆,可采用一点多面的方法对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景观构成,材料,表皮,色彩,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指导;还可以采用多点一面的方法,结合拙政园的案例,找到两者统一性的一面;最后通过发散式思维,做出新的设计演变、设计改造等。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构、重组及重新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建筑实体的理解,提高在后续设计课程中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

2.3取经式考察指导

即以参观谈访、学科交流的形式探讨学习,获取设计经验。在考察的行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的设计与美术院校参观访问,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学习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设计创作取得有益经验,当然还可以到校友工作的设计企业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之前,要联系好走访的院校、设计企业,安排邀请好本专业教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座谈,参观设计作品、企业工作室,与相关设计人员探讨切磋。教师可以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可以为设计创作取得新的信息和宝贵经验。

3专业考察课程作业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作业形式易多样化。除了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外,还应结合专业要求,加入一定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表达。在这方面,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做了一些实践探索,课程作业由“观测”、“表达”、“设计实践”三个步骤完成。

3.1“观测”

即观察测量对于考察对象,首先对其外观形态、色彩、材质、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使用随身携带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掌握观察对象的准确尺度,获取第一手资料。如笔者指导的2012级环境设计专业考察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镇远古城采风考察。在感受了古城的整体风貌后,辅导学生对当地典型的山地建筑进行重点观察和测量。例如,将中原四合院形式搬到山上改造成的山屋、吊脚楼、回廊等多种形式的山庄式院落。学生经过观测实践,不仅锻炼了自身在真实环境中的尺度感,还巩固了测量学知识,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3.2“表达”

即运用绘画技法、制图知识表现及还原观测对象的过程,如在镇远的考察中,学生完成“观测”任务后,便开始了写生及绘图工作。依据观测对象的实际形态、尺度、色彩绘制透视图,以采集的测量数据为基础绘制平面、立面、剖面图样,在二维图纸上较为完整的表达观测对象。同时借助摄影、文字记录进行了资料补充。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力。

3.3“设计实践”

即在完整理解考察对象的基础上,对其设计实质、传统设计元素、文化背景及设计局限性等方面作深入思考,并进行新的设计应用。例如,笔者带领学生结束考察后,分项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性设计。有的学生对原有建筑环境做出了设计改造;有的学生则将某些传统设计元素进行了演变并应用于新的环境中;还有的学生对镇远民居特色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制作出大量设计图样进行说明。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达到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度。

4结语

实践出真知,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教学课程,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状况,学习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设计元素,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高设计能力,最大程度去感悟城市环境设计、感悟生活。

上一篇:大学生任职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民政助理员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