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计法范文

时间:2023-09-04 09:50:21

最新审计法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1篇

一、提高法制意识,强化审计法制基础建设

近年来,我国审计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已成为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但仍有部分审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注重审计专业知识,忽视法律知识。因而,要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强化法制基础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专职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法制人员,以落实审计法制工作,检查督促依法审计情况。要求法制人员业务素质高,知识全面,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具有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加强审计法制制度建设,推进法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高法制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法制机构职责、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执法追究制、审计执法检查等法制工作规范,使法制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促进法制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二、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审计法制监督

开展审计法制工作要与开展审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审计法制工作服务审计整体,把法制工作的重点放在当前审计业务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找准位置,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使法制工作深入到每个业务机构,落实到每个审计环节。第一,坚持制约监督。法制机构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把关者,因而必须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把住审计工作的这一生命线。对不依法审计,不执行审计准则、规范的行为,坚决要求整改,决不姑息迁就。第二,坚持“管、帮、促”,既要严格把关,履行职能,又要把监督过程变为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使审计人员能及时认识问题,纠正问题,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第三,树立服务意识。法制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审计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时搜集整理,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学习研究,为审计业务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使审计人员能随时找到所需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另外,法制人员要认真研究审计规范,并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各种审计文书格式,如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促进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三、坚持以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开展审计法制工作

目前,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审计准则执行不及时、不平衡、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审计方案准则、审计工作底稿准则等一些主要准则还未得到认真执行,审计工作中查多查少取决于审计人员良心,查深查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决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而开展审计法制工作,必须以落实《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为中心,特别应当抓好审计准则、审计规范的落实。贯彻落实审计准则,必须强化审计准则学习。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对准则的学习,要求审计人员要对照准则找差距,纠正以前的错误做法,使审计准则落实到行动上;要组织法制人员对准则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把分散的各准则内容进一步形象化、系统化,便于审计人员掌握和实际运用。要把审计准则落实到具体审计业务中,切实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质量,必须建立审计内部制约机制。一是落实审计项目三级复核制度。要明确审计组、审计组所在部门、法制机构的复核分工,审计组主要侧重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合规合法,保证审计项目查深审透;审计组所在部门侧重于对审计报告的审核,对审计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事实的表述、定性和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复核;法制机构则是对审计全过程进行复核,包括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审计方案是否得到全面执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合规,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合法、充分,问题的定性、处理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等,是三级复核中最全面、最重要的一环,对审计项目质量起着最后的监督保障作用。二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部门、法制机构的责任,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落实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对项目业务质量全面负责,对不负责、弄虚作假的,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处罚,审计组对审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法制机构对复核意见负责,法制人员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三是实行审计质量检查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督促审计人员真正落实审计准则、审计规范,对审计质量差、落实审计准则不力的要进行整改,检查结果与对审计人员的考核挂钩。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2篇

有观点认为就全世界而言,内部审计获得如此瞩目的地位应归功于美国颁布的SOA法案。 SEC强制规定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职能的最新规则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法律在提升内部审计地位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可以效仿。

(一)对我国内部审计现有法规体系的分析

在我国内部审计规范按照法律效力由高到低并考虑适用范围的大小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相关法律,它是以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 为核心,包括其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

第二类是部门规章,以2003年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为核心,包括依据该规定于2004年实施的《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部门规章

第三类是地方法规,2004年实施的《黑龙江省内部审计条例》、《青岛市审计监督条例》、1999年实施的《安徽省内部审计办法》、1998年实施的《重庆市内部审计工作办法》、《江苏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1997年实施的《河南省内部审计工作办法》和《广州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1995年实施的《南京市内部审计管理办法》等法规。

第四类是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类规范,主要指2003年以后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设计具体准则1-20号》、《内部审计执业指南1-2号》等行业准则。

现有的法规体系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适用面有局限性

比如2006年修正实施的《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原1994版的审计法二十九条规定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看起来修订后有了文字上的区别,但由于2006版的《审计法》第二条并未作修改,仍然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因此“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实质上还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

即实质上,修改后的《审计法》仍然只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做出规定,而将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之外。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该法规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有关规定已经不适用了。适用于现代企业的《证券法》 、《公司法》 却没有明确的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造成现在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法律地位,在企业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2、口径不一致

内部审计法律条文分散在各项相关法律的少数章节,或是不同部门政府颁布的规定中,缺乏统一性,互相之间难免存在漏洞和相互矛盾。

3、权威性不足

明显的,内部审计规范众多,但是高层次的较少,具有全国性法律效力的,且与内部审计关系密切的法律仅有《审计法》中的少数条款,部门规章仅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二)改进建议

1、制定并颁布单一的、统一的《内部审计法》

2005年10月22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了关于审计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此次《审计法》的四项修正大大增强了审计工作的威慑力,它们是:强化监督手段——可查被审计单位存储账户;处罚师出有名——执法主体地位得到明确;人事任免——上级审计机关话语权增大;进行再监督——可检查社会审计机构报告。但是修订之前一直讨论热烈的内部审计地位加强问题未能解决。

从该会议分组审议的情况看,委员们主要针对国家审计的问题提出审议意见,鲜有涉及内部审计的意见,甚至有观点提出废除内部审计的条款。

2006年2月新的审计法颁布实施,最后颁布的条款仅有两个涉及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一个是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

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另一个是第三十条规定:“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这两个条款都是从国家审计的审计权限角度来规定的,即强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要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可以显见,目前对于《审计法》的定位是对国家审计进行规范的法律,对于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则是附带性的

又社会审计的法律《注册会计师法》已经颁布,三大审计中唯有内部审计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因此,尽快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是当务之急,它有利于健全我国审计法规体系,界定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的关系,促进内部审计在法律的轨道上更好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 ,1992年以色列颁布了《内部审计法》,成为世界上最早颁布内部审计法律的国家,以色列议会认为只要加强内部审计就能加强国营和私营部门的控制和管理。

该法律的要点包括:

(1)每一个公共机构或组织包括各部、政府、企业单位和由政府资助的组织,都有责任委任一名内部审计师,并进行内部审计。

(2)对内部审计师的任职资格有严格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是以色列的居民,不能被宣判有犯罪行为,包括道德堕落;必须已经获得学位。投考者必须有2年的审计经历,或者必须学完由一个特殊审查委员会已经批准的深一层的内部审计课程。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投考者不接受审查委员会的特殊授权,他们就不能做内部审计师的工作。

(3)规定了公共机构内部审计师必须审查的内容。公共机构是否遵守效率、经济、效果和道德标准;公共机构是够遵守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公共机构如何管理其资产与债务,包括其簿记程序、保护财产和控股与投资基金;公共机构的决定是否按照恰当的程序作出;如果按照国家主计长法该公共机构是一个“监察机构”的话,由国家主计长指出缺点是否得到克服。

(4)规定内部审计师必须按照公认专业标准进行审计。

以色列的这些做法可以作为我国如何制定《内部审计法》的借鉴和参考。

2、修改《审计法》中的内部审计条款

如果仍将《审计法》作为内部审计法规的母法,则应当对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地位做出强调和明确规定,扩大强制设立内部审计的企业范围,将民营企业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之内。同时厘清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性,削弱其政府性,加强内部审计的内向型定位。

3、在《证券法》、《公司法》和相关法律中增加有利于确立内部审计地位的规定。

建议强制所有适用这两个法律的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同时统一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或者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的独立性,促进其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建议规定拟上市企业向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的文件中包含说明内部控制制度的文件。拟发行新股的企业报送文件中包含反映最近三年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文件,披露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风险。

建议规定上市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在年度报告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价,不仅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还包括对经营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这样相当于在SOA法案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有利于内部审计在协助管理层完成法律要求时,兼顾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Larry Rittenberg Christy Chapmansince. On the road of change: it’s been five years The IIA adopted a new definition of internal auditing. Internal Auditor, June, 2004

[2]该分类法律法规主要参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上公布的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

[4]证券法

[5]公司法

[6]陆志明。 四大修订强化审计独立性,证券时报

[7]发言摘登:分组审议审计法修正案草案(一)2005-10-28 上午 09:20:00 全国人大网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法;全面审计法

中图分类号:F2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99-02

引言

现在社会上许多审计部门片面地追求审计数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审计质量及审计质量引起的后果和风险;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很多,其中审计方法不当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当的审计方法也有许多种,如增减审计法、抽项审计法、重点审计法等,且社会上还有一些杂志介绍并推广这些不当的审计方法,给审计人员一种误导。本文针对这些不当的审计方法进行一一分析,指出其弊病,提出并倡导正确的审计方法。

一、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

从许多审计杂志发表的文章来看,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因为发表的文章中题目大多数是关于预决算审计的,但文章却不谈预、决算审计,而只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我想他们是不是对于工程预算、结算、决算的概念不理解。工程(施工图)预算是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当工程设计完成后,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纸计算的工程量、施工组织设计和国家、地方规定的现行有关定额、取费标准、材料预算价格、建设地区的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预先计算和确定工程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在工程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对照原设计施工图,将有增减变化的内容,按照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和规定,对原施工图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确定工程实际造价并作为最终结算工程价款的经济文件。竣工结算一般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经业主初审后委托造价咨询单位终审,作为业主与承包商最终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工程(竣工)决算是一个建设项目实际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竣工结算一、设备购置费、土地征用费、勘察设计费、项目监理费等费用,一般由业主财务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编制。因此,只有弄清楚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及竣工结算与工程(施工图)预算、工程(竣工)决算的区别,才能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才能进一步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法。

二、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

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有很多种,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和一些报刊杂志介绍来看,大约有全面审计法、增减审计法、重点审计法、抽项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几种,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采用哪种审计方法。正如一些文章介绍的那样,要根据工程的规模、造价的大小、难易程度、时间松紧等因素来确定,对此做法和看法本人不敢同想。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最终审计部门要根据工程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业主和承包双方要以审计报告作为他们最终价款结账的依据,就是说审计报告直接涉及到业主和承包方经济利益;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最新调查显示,这两年来,由审计报告不严谨引起的经济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表明业主和承包商中至少有一方对审计结果不满意也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给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审计部门要对审计结果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了使业主与承包方双方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也为了审计部门在社会上占有立足不败之地,这要求审计报告要公正、准确、严谨、科学,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不但会引起业主和承包方的经济纠纷,还会给审计部门带来许多问题和矛盾,影响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因此,审计结果尤为重要。影响审计结果的因素很多,有工程量计算,定额子目的套用和换算,材料数量及价格的确定,规费的计取等,这要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工程造价,影响审计结果;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审计工程竣工结算的最好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其他审计方法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1 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就是将工程竣工结算书及造价有关方的招投标、合同等文件对照图纸、变更、签证、实物、国家和地方定额、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对有变化的工程量进行一一计算。对有变化的定额子目进行一一套用或换算,对有变化的材料数量及价格进行一一确定,对所有规费进行一一计取,然后直接得出审定价;由于这种审定价是直接得出的,其中每个数字、每个定额子目全都经过审查得出的,因此这种审计结果不易出差错,是比较准确的;但这种审计方法的缺点是时间比较长,如拿时间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相比,时间的长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我认为,全面审计法应当是现阶段的主要审计方法和最好方法,社会应广泛采用。

2 抽项审计法

抽项审计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工程结算书等有关资料中抽出一部分项目,如抽出一部分工程量或一部分定额子目进行审查,正确的便同意送审价,错误的将其更正,然后连同未抽部分一起合并计算,得出一个审定价;由于未抽审的部分不能保证其正确,因此,审计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可能确保其正确性,尽管是节省了时间;显然,这种审计方法是不可取的。

3 增减审计法

增减审计法就是先以送审结算为基础,即以送审总价、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材料数量、材料价格、间接费计取等先默认其正确,然后对其结算书进行全面审查,将审查有出入的工程量差、材料价格差等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套用,得出一个造价,称为补充价,将补充价与原送审价相加,得出一个审定价,审定价=原送审价+补充价。此方法看起来很严谨,计算速度又快,节省时间,且结果又相对准确。因此社会有一大部分人在使用此方法。但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其弊端所在。首先,审定价不是直接得出来的,而是间接得出来的,补充价是审计人员亲手算出来的,可以相信其准确性,但送审价就不能保证其准确性了,如果原送审价在材料数量上作弊的话,用这种方法根本审查不出来,在材料分析上,如用手工分析,可故意用一二处笔误或故意将小数点移位,这样进行材料汇总时,材料数量就不是原来的材料数量了,其目的就是让材料差价增加,这样总价也就增加了;即使是计算机分析材料,也一样可以作弊,即打印一份与原结算不配套的材料汇总表即可。其次,即使原送审结算书中材料分析是正确的,如果其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大多数都有偏差,计算起来也不一定快,反而会更浪费时间,因此,选用增减审计法进行审计时,因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保证送审结算中材料分析的材料数量是正确的;二是送审结算是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误差数量较少。尤其是第一条件必须具备。

其他审计法如重点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等都有其不同的缺点,本文就不一一分析了。总之,要想得到相对比较准确的、科学的审计结果,要选审计方法的话,应该选择直接得出审定价的方法,而不应该选择间接得出审定价的方法。我认为,目前最好的审计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

三、例证

某教学楼工程,审计人员采用的是全面审计法,他们根据竣工图纸、签证及招标文件等,对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材料数量及价格、间接费计取等进行全面审计,都未发现问题,后来审计人员到现场发现,楼梯防滑条未做,但套楼梯定额子目已包含,铝合金窗,图纸上要求铝材壁厚达1.2MM,而实做壁厚才达1.0MM;屋面保温层图纸上要求的是沥青珍珠岩,审计人员打开屋面一看,是水泥珍珠岩。仅此三项在原来基础上核减23万元,最后相关部门和个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和批评。我想这次审计人员用的是全面审计法。如果是重点审计法或者其他方法,不知还能发现这些问题吗?

四、建议

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来说,不论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政府性质审计,我想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做事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全面仔细审查,深入实地,调查取证,选择好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不怕吃苦,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走捷径;要经常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出具审计报告要严谨、科学,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才能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才能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竣工结算;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在实践与实务中,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很多,其中审计方法不当是影响审计质量重要原因之一;不当的审计方法也有许多种,如抽项审计法、重点审计法等,本文针对这些不当的计方法进行一一分析,指出其弊病,提出并倡导正确的审计方法。

1.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

从大家论述的来看,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因为发表的文章中题目大多数是关于预决算审计的,但文章却不谈预、决算审计,而只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可能是对于工程预算、结算、决算的概念不理解。工程(施工多头开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资金分散,不易管理,给审计稽核和财务监督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事业单位的票据管理存在许多违纪问题。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费用开支不透明,导致经费紧缺。

2.工程竣工结算的主要措施

通过发现以上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以达到科学、合理、规范地进行事业单位财务账务的处理。

(1)提高领导者意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领导者应该观念创新,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要加强成本管理,树立成本观念,有效地把握和预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树立市场化的观念,面向市场开源节流,壮大经济实力。

(2)加强预算管理。针对预算编制 ,应该充分认识预算编制在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同时预算编制的准备期可以适当延长,充分预见各因素,安排充足的编制时间,为科学预算提供条件。 另外, 事业单位应将收入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 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广泛听取意见,收集各部门的资料,汇总后交领导和群众讨论,反复协调与平衡,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进一步细化收支。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按项目、时间、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

(3)加强资产管理。加强实物资产管理,应该加强资产清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盘点,以确保设备的完好无损; 确立以“钱物分离、互相牵制 、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双人保管,相互制约。 规范事业单位大宗物品管理。采用公开招标形式采购,增加物品采购的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和政府采购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纪检监察、审计及其他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的监督机制。

(4)加强货币资产管理。规范银行账户,加强票据管理,各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办理银行开户和收支事宜,不出借出租账户,不公款私存。票据由会计人员负责购买、保管,不使用不合规票据,收据不跨年,剩余部分盖章作废。加强货币资金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规定: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银行核定的限额,遵守现金使用范围;不挪用及白条抵库,不保留账外现金;高度重视往来款项的管理,把往来款项的清查登记与改进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建

立项目决策负责制和决策失误追究制,透明开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部门、单位领导依法理财的意识,增强责任心,民主理财。

(5)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各单位应规范财务核算 ,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加强控制,细化责任。不相容职务分开,保证资金安全;定期核对资产,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健全内部财务制约机制,实行分级授权制,规范大额资金的流向。 国库集中支付将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集中起来,便于财务处对下属各部门的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控制预算的实施,保障单位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杜绝预算部门私设“小金库”,截留预算外资金等违规行为。

3.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

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有很多种, 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和一些报刊杂志介绍来看,大约有全面审计法、增减审计法、重点审计法、抽项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几种,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采用哪种审计方法。正如一些文章介绍的那样,要根据工程的规模、造价的大小、难易程度、时间松紧等因素来确定,对此做法和看法本人不敢苟同。 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最终审计部门要根据工程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 业主和承包双方要以审计报告作为他们最终价款结账的依据, 就是说审计报告直接涉及到业主和承包方经济利益;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最新调查显示,这两年来,由审计报告不严谨引起的经济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 这表明业主和承包商中至少有一方对审计结果不满意也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给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审计部门要对审计结果负责,对社会负责。 为了使业主与承包方双方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也为了审计部门在社会上立足不败之地,就要求审计报告要公正、准确、严谨、科学,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不但会引起业主和承包方的经济纠纷,还会给审计部门带来许多问题和矛盾,影响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因此,审计结果尤为重要。影响审计结果的因素很多,有工程量计算,定额子目的套用和换算,材料数量及价格的确定,规费的计取等,这要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工程造价,影响审计结果,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审计工程竣工结算的最好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其他审计方法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3.1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就是将工程竣工结算书及造价有关方的招投标、合同等文件对照图纸、变更、签证、实物、国家和地方定额、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对有变化的工程量进行一一计算。 对有变化的定额子目进行一一套用或换算,对有变化的材料数量及价格进行一一确定,对所有规费进行一一计取,然后直接得出审定价。由于这种审定价是直接得出的,其中每个数字、每个定额子目全都经过审查得出的,因此这种审计结果不易出差错,是比较准确的,但这种审计方法的缺点是时间比较长,如拿时间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相比,时间的长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我认为,全面审计法应当是现阶段的主要审计方法和最好方法,社会应广泛采用。

3.2抽项审计法

抽项审计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工程结算书等有关资料中抽出一部分项目,如抽出一部分工程量或一部分定额子目进行审查,正确的便同意送审价,错误的将其更正,然后连同未抽部分一起合并计算,得出一个审定价。由于未抽审的部分不能保证其正确,因此,审计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可能确保其正确性,尽管是节省了时间,显然,这种审计方法是不可取的。

其他审计法如重点审计法、增减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等都有其不同的缺点,本文就不一一分析了。总之,要想得到相对比较准确的、科学的审计结果,要选审计方法的话,应该选择直接得出审定价的方法,而不应该选择间接得出审定价的方法。我认为,目前最好的审计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

4.结束语

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来说,不论是任何审计,还是政府性质审计,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做事都要认认真真,全面仔细深入审查,选择好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不怕吃苦,更不能走捷径;要经常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出具审计报告要严谨、科学,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才能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才能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谈如何做好工程造价审计[J],商业文化,2012.3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事务;信息化;审计规则;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095-02

前言

顾名思义,会计信息化审计职务,就是充分彰显现代化信息技术协调整改实效,全面突出以往计算机限定屏障,属于企业内外信息科学整编的一类回应手段。其主张有力衔接既有系统架构的实时、开放性操作特征,避免会计责任、环境、境外审计规划期间衍生任何不必要的思维模糊迹象。事实上,此类会计审计主体、客体如获新生,不惧怕任何样式的程序重建挑战,并将全身心投入到更多新颖形式的审计组织形式和业务管理类型当中。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内涵机理与功能特征论述

会计信息化审计,主张精确预测审计职务交接中的一切风险,并在关键时刻制定组织科学运营和企业评价综合信息战略内容,全程稳定系统审计运行结果的客观、独立特性。事实上,审计组织原本就主张凸显信息技术适用能效,定期规划并实施全新审计方案,借此判定既有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等价值地位;再就是针对内部财务报告影响程度做出有机回应,并提出精准式系统审计报告材料。毕竟此类会计信息化审计事务,始终借助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视对象,相对地决定其应用期间必须具备以下功能特征:

1.极为广泛的审计空间范畴。一旦说会计信息系统全面投入沿用情境过后,单纯针对其加以修改完善,相比系统初始化开发设计阶段要显得更加困难。所以,相关规划主体,不单单要将使用过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加以事后验证,并且需深度衔接事前和事中审计工序流程,维持会计结构形态的高度完整。

2.比较隐蔽的审计疏导线索。透过实时布置的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结果验证观察,有关内部核心审计线索,绝大多数会在计算机媒介层面之上存储,想要加以精确识别提炼也不是较为简易的,同时会面临各类整改转移和隐匿销毁等不安状况。

3.足够动态化的审计调试证据。在特定企业单位进行经营活动布置期间,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在特定状况之下必然会对业务经营水准产生直接性影响。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此类会计信息化审计事务期间,必然会在工序交接期间进行审计证据挖掘,确保在尽量及时完成审计任务的基础上,不会对被审计系统正常运作质量产生任务限制性威胁。另外,审计内容上时刻彰显系统特性。因为会计数据处理期间自动化水准日渐提升,涉及系统后期输出结果,往往会因为信息系统构筑期间不同因素检查分析流程深度交接,而发生全面改变,唯独将以上细节处理周到,才能保证输出正确信息内容。

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工序流程衔接准则研究

依照我国最新颁布的《审计法》条令观察分析,涉及会计信息化审计可以顺势延展为准备、实施、结论审定和措施执行、后期评估阶段。

1.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备阶段。此类环节核心任务在于精确拟定审计方案,将辅操作系统一切结构状况进行调查、审理,并制定内部初始控制体制,借此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畴,将当中一切不良风险提炼出来并顺势遏制。

2.会计信息化审计方案实施阶段。具体彰显全新审计系统的核心引导效应,必要情况下联合审计范畴、工序衔接规则加以多元化评价,确保最终审计结论的完整性,能够在紧急状况下及时发表审计改造建议。

3.会计信息系统结论精确化审计和方案科学实施阶段。审计期间,内部工作人员会针对系统一切符合性与实质性测试内容加以提炼修正,方便被审部门会计报表材料的合理性、公平性、一贯性特性得以有机呈现,并且快速介入系统核心处理功能评价单元之中,将最新整改调试意见内容补充完整。

4.会计信息化审计结果多元化评估阶段。接受审计调试的部门,将时刻保留最终结果的认同和异议表达权力,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出重新审计要求,此后对应职务人员会依照相关证据材料做出复审决定。

三、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审计方式的创新布置策略内容细致解析

长久以来,经过我国经济交流活动实施不断的网络信息化、国际化专业调整,使得电子商务一跃成为一类核心经济管控项目。尤其在网络经济大潮急剧翻涌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同会计网络化审计事务自身得以有机更新延展,接连不断地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衍生效率,对应地令其间一切经济监督流程下的会计信息审计规则变得更加严格缜密。相信持续不久过后,此类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事务,必定能够借助原有的现场审计环境,逐渐拓展衔接到互联网空间之中。也就是说,所谓的信息化审计项目,其实就是基于互连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是在Internet网构筑WWW.应用环境中,建立超级连接,通过Internet访问远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整个系统由若干台审计人员使用的审计工作站(计算机)、审计内部的局域网、一台审计部门Web服务器、Web服务器与被审单位服务器连接通信的Internet广域网、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服务器组成。

1.开创布置足够新颖全面的会计信息化审计法律规章体制。如今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各类黑客、信息盗取行为广泛分布,尤其作为会计信息化审计事务,更加需要借助法律法规文件谋求保障空间,长此以往,才能适度彰显异质化审计程序科学效应,并且有效地实施对应调试方案内容。所以,现如今我国相关部门已经主动联合最新技术手段,及时强化会计信息化审计程序协调支持能效,并在适当时机范围内建立足够完善的保护法规体系架构。有关细节内容表现为:首先,针对《审计法》条令进行适当修缮。尽管目前审计法律体系架构覆盖范围中,已经针对各类信息化审计职务交接流程提出严密规范要求,但是核心工作系统架构形态尚未做出明确规定,并且长期缺乏对应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程序审计管理。其次,主动稳固辅助型法规建设力度。虽然现在我国审计法律文件开始限制审计活动中的特定内容,但是后期工作调整实效始终不够显著。所以,相关设计主体有必要透过网络、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推动立法建设步伐,借此辅助会计信息系统一切审计规范事务,并在合理期限范围内完善既有法律体系的缺陷细节。需要注意的是,有关单位要全程参与法律改革活动之中,确保最终制定的审计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贴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基础国情,不会遗留任何会计系统审计技术完整性、先进性缺失弊端。

2.适时培养提供高素质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如今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内部高效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不单单要时刻掌握各类审计专业技能,同时要灵活适应计算机网络程序更新速率,能够在任何时刻做出正确决策。事实上,现下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供应力度极为有限,个体专业水准表现上可说是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必须定期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技能训练活动,确保内部成员能够及时观察到国际先进性审计准则和人才队伍编制,并自主进行自我规范改造,切实拓展自身审计人才重复教育活动能效,督促工作人员及时跟进并掌握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稳定今后各类职务交接和审计挑战的综合应对实效。

3.设计开发质量水准较高的会计信息化审计专业应用软件。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信息化改造沿用实力不高,这和内部信息系统支持软件运用普遍程度有着直接关联,长期放置不管,必将令特定系统审计流程承受百般阻挠。事实上,有关单位在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期间,几乎单纯地沿用计算机程序加以辅助交接,全程忽视专业化审计软件的存在以及延展意义。面对此类状况,需要审计程序开发设计主体全面参与到系统运行和维护实践单元之中,正视一切审计工作内容特性,并针对当有的方式流程加以深刻调研解析,尽量在最短时间范围内研制成功一类较为科学、应用方便的审计软件,借此全效提升我国各类企业会计信息综合审计工作协调效率,全面推动会计信息审计软件开发水准,最终拓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前景。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审计软件的数据接口,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必须对审计接口做如下处理:第一,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线索的隐蔽性,需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中预先留下审计接口,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功能,以此来提高审计软件的质量。第二,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预留通道进行测试,即对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程序、方法进行测试,检测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第三,在企业财务和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上规定使用统一标准的接口。

结语

综上所述,长久以来,会计信息化审计方式的确有效调节了不同企业协调发展水准,并且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对于既定审计事务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管制要求。毕竟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化审计研究成就,始终维持在初始阶段,在理论体系架构方面仍旧始终处于落后状态,相关规划主体必然同步面临会计信息系统创新设计和审计事务有机渗透等技术挑战。因此,必须针对当中隐藏的突兀性问题加以精确提炼和产生原委解析,必要情况下制定综合式信息审计系统,为今后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应用,奠定标准协调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 武娜.浅谈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8):45-63.

[2] 翁晓华.计算机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实践[J].中国农业会计,2015,(4):69-78.

[3] 杨静.关于我国电算化审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2):103-115.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内审 问题 措施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最新的第七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加强内审工作至关重要。

一、企业内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方面

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比较笼统,可操作性差。内部审计的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成立的,缺失主体法律,相当于没有了中流砥柱,周围的法律就像成了一盘散沙,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不能很好地保障审计人员的利益,面对具体问题没有可操作的制度可以遵循,忽视了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从根本上制约了内审的独立性。

(二)企业内部方面

1.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不为企业赚钱的部门,管理层是不想重视的,审计部门就是这样的一个部门,得不到关注。企业认为内部审计部门很碍事,当企业领导者想要进行不正当行为时,是会受到内审部门的制约,企业领导者往往却不会因为审计部门的存在而停止这样违规的行为,反而还会用利益引诱他人教唆使其犯罪。为数不多的企业都是有管理层或者其他部门的人员充当审计人员,认为机构冗杂,建立一个审计机构是多余的,更甚者,会认为,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两大顶梁柱,只要依靠这两大主体就行了,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审带来的好处,内审可以监督各项政策制度的实施情况,揭露企业的薄弱环节,为其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提高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创造利润,但能促进生产和改进工作,同时还能和会计监控财产的安全。

2.内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一些企业是不单独设立内审部门的,而是让单独一个审计人员或其他部门领导。审计机构可能会受到其他部门各方面的牵制或者所在企业的控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内审人员会按管理者的意志做事,影响了内审的独立性。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低,从而限制了内审的独立性。

(三)内审人员方面

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该具备审计职业道德素养,即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公正廉洁的态度去做好本职工作;再次,内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身还应具备对审计业务的特殊敏感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目前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直接是由财会部门调转过来的会计人员充当,会计人员缺乏一定审计专业知识,这样,由于会计人员在某些方面不懂得如何操作,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审计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是要揭露一些违纪的行为的,在工作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压力的,即使企业让专门的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克服这种冲突和压力,也是不能很好的胜任的。

二、企业内审工作改善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审机构

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法》(下称《内部审计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下称《内部审计条例》)继续完善,并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的内部审计的相关条例移出,形成一个以《内部审计法》为中心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应该根据《内部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企业应健全企业内部制度,如监督机制、保障制度及激励制度等。内审机构或人员应对督查事项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指出工作时的漏洞,加大对全体员工的执行力度,对于企业财产物质的使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提高透明度;内审人员在指出错误或舞弊时,必定招致其他工作人员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内审人员可能会选择为了搞好同时关系,而去降低检查力度,企业应建立保障内审机构和人员的利益制度,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使得他们更能公正廉洁把工作进行下去。

(二)提高企业对内审的重视度

企业管理者应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转变对内部审计的观念,摒弃抵触和怀疑心理,端正自己的态度,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管理层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找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就薄弱环节进行改进,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管理者应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工作成果,树立内部审计的良好形象,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地位,赢得各部门的尊重和信任。

(三)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改善当前企业的内部审计文化,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教育学习,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树立“维护法律尊严,加强审计监督”信念,提升廉洁自律的意识,做到依法审计。加强业务学习,开设审计培训,提高审计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应全面提升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企业应提高内审人员的薪酬福利等待遇,吸纳更多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

(四)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保障审计的独立性,要从形式上独立出发。机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应单独设立,形成独立的分支机构,行使监督权。人员独立,为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不能与企业管理着有直系亲属关系,不受外部压力的影响。为审计人员营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和企业内部制度建设,增强权威性,保障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顺应企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新的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机遇,抓住机遇,克服各种阻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利明.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思考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曹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7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1.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3年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仅仅是行业规范,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中层次较低,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内部审计法律制定不全面,操作性较差。部门规章力度不够,刚性约束不够且执行力不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时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对审计人员自身权益的保障依据,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全面开展,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能力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层次不齐,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财会专业,不是科班出身,只是经过短期的学习取得内部审计资格,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内审知识贫乏,再加上专业工作实践经验少、工作能力不够,审计过程中多从财务基础与财务管理的角度审计,而不是从专业审计角度进行审计,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和结论,形成审计风险。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较弱,责任心不强,对工作质量要求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未能将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应用于审计工作中,也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3.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

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经营管理服务,有些单位虽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只是形式上独立,并非实质上独立,所属层级较低。领导重视成为提升工作质量,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的关键因素。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限制,迫于单位内部各方面的压力,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也使内部审计权威性大打折扣,不能最大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

4.内部审计模式落后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审计人员只是通过对账表上的数字进行核实、判断是否存在舞弊行为和技术上的错误。传统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相比,由于较少考虑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因素,在无形中提高了内部审计风险。

(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缺失,人力资源缺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缺失,没有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无法组织协调内部各部门的质量控制活动,致使各部门之间质量目标不统一,质量管理信息不畅通。审计任务与人力资源不相匹配,从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一般财务审计人员多,这些审计人员对管理知识、科技知识、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低,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单一,应对新形势和复杂审计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弱。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基本遵循国家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开展,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规范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有的审计人员不知道自己要做哪些工作、通过怎样的方法开展工作、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致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证明力不够、审计意见不准确、审计评价不恰当,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3.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审计数据不可信甚至错误,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致使审计质量不高。一方面因缺乏对审计报告中审计重点的归集和总结,造成应有的审计价值无意间流失;另一方面,因缺乏对审计方法和审计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好的审计方法及经验没有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难以发挥。

4.缺乏科学、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系统、规范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而质量评价标准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准则,是评价工作成果的尺度。在没有科学、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做出判断,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弹性较大,可操纵空间也比较大,这样势必会导致内部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如何在有效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内部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内部审计质量越低,内部审计风险就越大。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无法规避,而且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但通过一定的措施,完全可以把其控制在较低程度。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合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并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以保持较高的内部审计质量。

(一)防范法律风险和合规性风险

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科学管控内部审计质量健全和完善审计法规体系以及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相关内容的衔接。尽快制定与颁布专门的《内部审计法》,从而以具有强制力与权威性的法律形式对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与工作开展做出准确说明与指导。同时,修改完善《审计法》,实现与《内部审计法》的契合,认清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从而协调与完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二)防范组织风险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监督,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审计工作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正常运行。

(三)防范舞弊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以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督者,要努力协助组织建立起由管理层、流程参与者、存在风险的相关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等所使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流程组成的风险监督框架,以便提供及时和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并提出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这是内部审计的中心环节之一。内部控制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准确可靠外,更重要的是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目标,同时提高经营效率、经济效益。因此,内部审计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决策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

(四)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地位和专业能力加强职业化建设,以胜任能力为核心构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教育与岗位培训体系。以内部审计职业化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使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运用职业思维对待实务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各项审计业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水准;其次,进行专业任用,选派那些具有相应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再次,持续职业发展,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审计实务,熟悉审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沟通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防范固有模式风险

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随着现代经济管理的迅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还应注意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也应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克服固有审计模式所带来的风险,从技术层面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六)防范制度机制风险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审计评价体系制度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2年4月的《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以下简称《手册》),质量评估是由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以《准则》为标准,对组织的内部审计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内部审计的管理和实施情况是否遵循《准则》,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评估内部审计价值贡献为导向、以内部审计实现目标的程度为衡量标准,主要作用是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职责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推动内部审计的专业化管理。(阎银泉,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从审计环境层面、内审增值层面、审计程序层面和审计人员层面等四个层面作为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可以对某一单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估主体来说也显灵活,审计人员可以自评,也可由团队成员互评,还可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评比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应用《手册》,并借鉴阎银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建立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奖惩机制,根据质量评价考评结果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与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晋级升职挂钩,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低下,造成损失或影响单位社会信誉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审计人员予以处罚。同时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质量的定期评比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对策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但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时间较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企业市场行为尚不规范,对注册会计师责任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为加强审计执法,提高审计质量,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会计责任、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责任,而法律责任则是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的保障。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审计是一项需要依据知识进行判断的经济活动,由于审计人员的判断失误而引起的风险称为审计风险。由于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无法确定的事项,因此对审计风险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说法。国际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例如,审计人员在那些他们所不知道的情况下,可能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报表提供无保留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最新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 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上述有关审计风险的解释,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和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都是由于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审计行为与法律法规的背离,导致注册会计师需要对其做出的审计结论及后果承担责任。我国审计风险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均认为注册会计师不论是否有意无意,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均属于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控更多采取的是间接监控的手段, 会计信息也越发成为这些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进而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注册会计师则要受托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进行鉴证,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信度较高的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作为不拿皇粮的“经济警察”, 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是,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及其审计工作的信用危机已越来越加深了, 以致不断出现审计质量诉讼与责任纠纷。从1720 年大英帝国发生震惊世界的“南海泡沫事件”——民间审计萌芽时起, 便不断发生将注册会计师推向被告席的事件。在美国, 有家喻户晓的“大陆拍卖公司”、“四季公司”、“全国学生职业介绍所”和“权益基金公司”等案件; 尤其是, 使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危机的“安然倒闭”事件的出现,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问题更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无独有偶, 在我国, 从1991 年福建发生第一起对注册会计师诉讼案起, 经历了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红光实业、琼民源等一系列审计质量纠纷或诉讼案件。从狭义上讲,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 其行为主体即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委托者及其他各方应承担的责任, 这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其实是注册会计师; 从广义上讲,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还应包括审计者、审计委托者、被审计者及有联系的各方在审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责任关系。本文除特别指出以外, 都是从广义角度论述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 还有普遍意义上的界定与特定意义上的界定、积极意义上的界定与消极意义上的界定之分。审计活动的各个参加者从审计委托成立之日起, 就要对其各自的相关行为及其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普遍意义上的法律责任是对审计活动参加者的一种无形的、持续的约束, 发挥着规范审计行为的积极作用; 但是,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具体形式的落实是以审计活动中有关参加者发生质量与责任纠纷为前提的, 如审计报告的有关使用者投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存在过失或舞弊行为, 这时注册会计师应否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形式的法律责任, 要以注册会计师是否在审计活动中确实存在失误或舞弊行为为事实依据,并且要有真实、充分的证据予以证实。否则, 注册会计师不应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这是特定意义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内涵。这种意义上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存在一般意味着审计责任关系的错位或紊乱, 从其本身讲, 是对审计质量和效果的一种消极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上述基本特性不难理解, 但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并试图解决这样一些深度问题: 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界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怎样判定注册会计师有没有责任以及承担什么责任等。

减低审计风险,减轻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对策

(一)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团体组织,很难扮演这项独立性要求很强的角色,难免在制定准则制度中不出现审计寻租行为(偏向会计师团体),另外在处罚中也会出现惩罚不力的现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过分保护,不仅助长了注册会计师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增强了注册会计师实施造假的胆量。由于违规成本的低廉以及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一些注册会计师不惜以身试法来获取实质性的物质利益收入。从经济角度来说,以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得高额收入是最经济、最划算的买卖,不可避免地有人趋之若鹜。所以,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为高质量的市计提供适当的保证。

(二) 完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和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很多情况都是由于审计制度本身的限制,使得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职业责任和本身所拥有的职责并不相称。现有的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账目资料和原始凭证来判断该企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对于被审计单位虚构的经济业务和违法行为则无从下手。目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不容乐观,所以改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现在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对《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拓宽注册会计师的权利范围,保护注册会计师相关利益不受侵害,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有序、规范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其次,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标准。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立足的根本。坚持“两手抓”,在抓好业务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注册会计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名利、物欲,自觉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和腐败思想的侵蚀。

(四) 加强注册会计师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新准则时要切实改变审计理念,围绕着“寻找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应对审计风险”的顺序展开,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了解、评估、分析和测试所有可能与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错报风险,把审计对象、审计范围扩展到账目资料以外,扩展到对凡是可能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相关的其他领域、信息或证据。由于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方法和职业判断来分析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如何进一步实施审计程序,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经验,通过加大对风险评估实务操作的培训来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以此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唐雅洁: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参考,2001(4).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9篇

(一)响应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要求

十以来,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当前和今后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两轮和双翼,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目标”“两轮双翼”的根本保证。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可谓正当其实。

依法治国需要一个与之相称的发达的法律文化氛围,而决定法律文化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主体的法律素养的高低。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兼收并蓄、内化于心、融会贯通,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法律素养就是人们对所获取的法律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公民特别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深刻理解法律、尊重法律、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正确认识和诠释法治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依法治国。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对于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紧要课题的现实要求

《决定》强调:“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是以国务院名义首次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文件。对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审计力量、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体审计人员要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将这些文件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执行好,从而认清使命,明确定位,依法审计,促进依法治国在审计事业中的实践。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充当依法行政的“监督员”,通过开展财政审计、金融审计、民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掌握法规、政策在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执行情况。对有令不行、有法不依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三)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干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审计工作专业性很强,审计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和了解审计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才能胜任其审计职责,才能在审计工作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才能适应新的审计要求,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创新。工作中只有做到审计事项合法、审计程序合法、问题定性处理合法,努力提高自身依法审计的能力,才能使被审单位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审计人员只有学法用法,学好用好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全面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规则和主要内容要点等基础理论知识,做到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言行,提高审计执法水平,才能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干好本职工作。

二、审计干部需要学什么法

随着公民法制观念的普遍增强,审计干部的思想、言行毫无掩饰地接受着被审计单位的裁判。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审计干部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也认识到了学法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树立信心不足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低下等诸多问题。要明确学法用法的工作目标――要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依法治国总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推进学法用法制度化、规范化。要明确学法用法的主要内容:

(一)法治理念和基本法律知识

主要包括宪法、党中央有关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法治建设的讲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学原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商法和经济法等。

(二)党规党纪和保密法规

主要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其实施办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保密法及其配套规定等。

(三)审计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定、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八项规定等。

(四)与审计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和财经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务院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监察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财政、金融、企业、政府投资、社会保障、资源环保、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领域的专业法律法规。

(五)机关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资产管理、外事管理、机关事务管理等领域法律法规。

三、审计干部要怎么学法

(一)组织健全,加强领导

重视学法用法工作,将法制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干部工作业绩考评内容之中。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长为成员的学法用法领导小组,法制科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根据工作目标,将学法用法责任目标细化分解到各个科室,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首先,领导带头学法用法。局党组始终要将法律知识学习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每年年初制定出年度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计划,确定学习的主要内容。将每周六确定为法定学习日,每季度对审计法律法规和相关财经法规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试,并将考试情况纳入局督察事项予以督察。通过听讲座和报告、参加培训班、法律考试等方式认真抓好审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局领导要走进“阳光热线”直播间,现场解答听众法律咨询,使审计法律法规走进千家万户。在局大厅电子屏幕上进行依法行政宣传,在办公楼前悬挂依法行政宣传条幅,设置宣传咨询台,开通法律服务热线,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多次印发审计法律法规宣传资料进入社区发放,或者通过宣传咨询台进行宣讲,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

最后,注重考评结合。每年开展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和优秀行业审计调查项目评选活动,发挥精品审计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由法制科组织全局参加全国法律法规无纸化模拟考试。以每月出版的财经审计法规选编为主要考试内容,每季度组织全体审计人员审计业务知识考试,以调动审计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的热情,营造重视学习、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和风气,进一步夯实审计干部的业务基础,提高审计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四)学用结合,推进工作

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法。光有理论,没有实践,还是不够。只有把学习法律知识与依法办事紧密结合,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在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决策时,才能做到充分论证,依法决策,才能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首先,强化法制审理工作,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法制审理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局领导要高度重视法制审理,坚持业务会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工作在提高审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全面、分级、分层次复核。各级复核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各有侧重,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业务文书材料等进行认真把关,提高整体复核质量。坚持“全过程复核”,审前、审中、审后复核相结合,发挥审计复核的防范、纠错和规范的功能。坚持“分层次复核”,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明确责任和复核重点,调动各级复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审理台账,登记审理结果,督促检查审理意见的落实,并将审理结果与精品项目评选、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业绩考评相结合,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审理效果。

其次,坚持把好“三关”,提高审计质量。一是把好审计实施关,要求审计干部严格遵守各项审计准则规定,认真履行审计程序,一丝不苟地进行审前调查,制订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起草审计文书。二是把好监督检查关,坚持做好双向承诺和回访制度。实行特约审计人员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广泛接受被审计单位干部群众的监督。三是严把审计处理处罚关,在对审计中查出的重大问题处理上,坚持审理会议制度,严格按照《审计业务作业规程》要求,经集体研究后再做出审计决定,审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最新审计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程竣工结算审计 审计方法 重点控制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在工程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对照原设计施工图,将有增减变化的内容,按照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和规定,对原施工图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确定工程实际造价并作为最终结算工程价款的经济文件。竣工结算一般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经业主初审后委托造价咨询单位终审,作为业主与承包商最终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工程竣工决算是一个建设项目实际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竣工结算一、设备购置费、土地征用费、勘察设计费、项目监理费等费用,一般由业主财务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编制。

1.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形式与方法

1.1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形式

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形式有联合审查、独立审查、建设单位自审、委托审查。但现在要用最多是委托审查,委托审查就是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审查资格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审查建筑安装工程的竣工结算,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充分协商后,然后进行修正竣工结算。

1.2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

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全面审计法、增减审计法、重点审计法、抽项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几种,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人员都是根据工程的规模、造价的大小、难易程度、时间松紧等因素来确定采用哪种审计方法。但是如果采用了不当的审计方法,则不仅会影响工程造价,给业主或施工单位带来经济损失,也同样会给审计单位带来风险。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最终审计部门要根据工程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业主和承包双方要以审计报告作为他们最终价款结账的依据,审计报告直接涉及到业主和承包方经济利益;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最新调查显示,近两年来由审计报告不严谨引起的经济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表明业主和承包商中至少有一方对审计结果不满意也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给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审计部门要对审计结果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了使业主与承包方双方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也为了审计部门在社会上占有立足不败之地,这要求审计报告要公正、准确、严谨、科学,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不但会引起业主和承包方的经济纠纷,还会给审计部门带来许多问题和矛盾,影响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因此,审计结果尤为重要。影响审计结果的因素有工程量计算、定额子目的套用和换算、材料数量及价格的确定和规费的计取等,这要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工程造价,影响审计结果;要做好这一点,最好的审计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其它方法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1.3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就是将工程竣工结算书及造价有关方的招投标、合同等文件对照图纸、变更、签证、实物、国家和地方定额、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对变化的工程量进行一一计算,对变化的定额子目进行一一套用或换算,对变化的材料数量及价格进行一一确定,对所有规费进行一一计取,然后直接得出审定价;由于这种审定价是直接得出的,其中每个数字、每个定额子目全都经过审查得出的,因此这种审计结果不易出差错,是比较准确的;但这种审计方法的缺点是时间比较长,工作比较繁重,如拿时间、工作量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相比,时间的长短,工作量的多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全面审计法是现阶段最好审计方法。

2.工程竣工结算全面审计的重点控制

工程竣工结算全面的审计主要包括工程编制依据审查,施工合同审查,协议、纪要、补充合同等资料及资料变更审查,各种签证和施工日审查,工程量审查、查套用定额和计取费用审查和建设工期履行和工程质量情况的审查。重点控制的是工程编制依据审查,工程量审查、套用定额和计取费用审查和建设工期履行和工程质量情况的审查。

2.1工程编制依据审查

主要审查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和适用范围。其依据主要有:①国家、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颁发的有关决定、通知、细则和文件规定等;②国家、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颁发的现行定额或补充定额以及有关现行取费标准或费用定额;③现行的地区材料预算价格,本地区工资标准及机械台班费用标准;④现行的地区单位估价表或汇总表;⑤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及有关的工程资料。

2.2工程量审查

工程量的计算在审核结算工作,是最为最繁琐、最耗时的,其作为结算最为主要的依据,直接影响着结算的准确性。①熟练掌握计算的规则,并对竣工图的工程量进行审核。特别要根据综合单价,区分在同一个项目中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及定额计算规则两者的不同之处,区分两者所包含的不同内容和特点。②需要仔细核对计算构件尺寸与图纸尺寸是否相一致,防止出现计算错误。

2.3套用定额和计取费用审查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按省或区域制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各种取费标准也是由省级定额管理部门制定并颁布实施,凡是在本区域内建设的工程均适用本区域定额和取费标准规定,施工单位无论来自何地或隶属何系统均无例外。审查时看结算是否使用的是本区域定额,定额套用是否按规定和按合同进行,取费标准及范围是否遵守有关文件规定和合同约定范围。对高套定额、多取费用的要予以制止和纠正。

2.4建设工期履行和工程质量情况审查

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在原合同中均有规定,其履行结果是实行奖罚,奖罚所发生的费用计人工程成本。因此,核实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十分必要,必要时要进行现场勘查。由于影晌工程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审计认定时要充分考虑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双方协商确定的意见。

3.结语

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来说,把握好基本建设结算审计,既要讲原则按法律、法规办事,又要实事求是,做到既合法又合情理。加强竣工结算审计也是监督工程项目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竣工结算全面审计的重点控制,可以获得准确、科学的审计结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审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戚安邦.工程项目全而造价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丁荣贵.提高项目治理的成熟度[J].项目管理技术,2008,(7):72-75.

[5]郭继秋,唐慧哲.工程项目成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苏明.财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公司财税管理范文 下一篇:风险质量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