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1 23:47:37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本手段。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的德育用语,按其功能可以分为3类:规范学生操行的“规范性用语”,评价学生操行的“评价性用语”,以及说明和论证道德规范或评价的“解释性用语”。

(一)规范性用语

当教师告诉学生某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错误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时,就是在下“道德义务判断”。例如,“学生应当尊敬老师”,“做人要信守诺言”、“歧视成绩差的同学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均属道德义务判断。教师同学生谈论责任或义务,谈论什么是道德上对的或错的,就是在告诉学生应该样待人处世。在这种语境下教师使用的是“规范性用语”,这种用语涉及行为,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常用的道德语言。在英语语言中则用不同的句式来表示“规范性用语”。

1、祈使句:禁令、指令、倡议;即Imperativesentence:WarningandProhibition,Obligation,Adviceetc.教师通常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当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其中,指令表达肯定性道德规则,规定必须如何行事。在课堂上当学生不认真听讲或不按时完成作业时我会板着面孔对那些学生说,“Youhaveto….”这时候学生会意识到他们做错了,并通过改正或完成任务来表达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教师通常采用道德倡议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励学生高尚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尽量运用激励语言来鼓励学生,如“You’dbetter….”“Youarethebestone.”“Don’tbeshy.”etc.教师采用道德禁令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语言教学也要灌输一点禁令给学生,如“Don’tdothat.”,“Youcouldn’tsayinthatway.It’snotpolite.”“Youmustn’t….在教学中体现一些中西文化差异,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知。

2、陈述句:建议、期待、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不同的学生按其个性及成长经历应予以不同句式来表达对他的教育期待。在我的教学中也常运用“Iwish….”“Youshould….”“Yououghtto….”“Whydon’tyou….”etc.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期望,希望。同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这些后多少会朝着你的期望,希望发展。无形中德育教育贯穿与教学。教师要注意面对学生尽可能少用语气生硬的祈使句劝诫学生,而代之以比较委婉的方式。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也会学会尊重他人。

3、疑问句:商量与请求

在学生具备较强理解力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进一步软化道德要求的语气,如用商量和请求的方式规范和指导学生的行为。如“MayI…?”“Willyou…?’’“Wouldyou…?”“Let’s….’’etc.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明与道德,并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总之,教师可以用多种语句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让学生在道德语言引导下健康成长。

(二)评价性用语

在道德语境中,“评价性语言”声明,它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有义务去做的事情。这类道德判断归根结底是对善良生活由什么构成、什么东西具有终极价值、应当追求什么、珍视什么、把什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断言。在我的教学中我重视Teamwork即团队精神,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重要及温暖。让其以热爱集体而发展为热爱祖国Motherland,直至热爱自己的民族。

(三)解释性用语

在道德教育中,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错的、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是不够的,还要向学生说明为什么对或错、为什么该或不该、为什么好或不好。即Tellthemthereason,andwhy.儿童不仅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行为也充满探究欲望。诸如“为什么我受罚而他没有?”“那样公平吗?”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向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解释并不是简单地“填塞”,而是同他们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当教师对学生说:“是的,你们都做了错事。但他主动认错,你却说谎。罚你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别的事情,而是因为你说谎。”正是这种对话才使学生受到启示,才使学生具有人的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解释性用语,WhyIdidn’tcriticizehe,butyou.Justbecauseheishonest!.有一次,我在所教某班级当堂抽查科代表的家庭作业,两位科代表都不能及时交付,于是我质问为什么,一位很诚实,告诉我,他忘记做了并愿意尽快完成;而另一位,却用其认为最快的速度收起作业本,并告诉我,他忘记带作业本了。我直视他良久,未言一语,直至他感到脸红。并告知他,“Ilikehonestboy.”我喜欢诚实的孩子。二、师德与德育

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学校德育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为了实现教师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我作为其中一分子,在点滴上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课堂用语,与学生平等,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一)师德的专业精神

(1)服务精神。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专业道德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在班级中我从不会因学生来源的差异而施予不同的教育。

(2)奉献精神。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必要时无条件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

(3)敬业精神。教育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专业团体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创新,在专业方面我要求自己不断提高。

(4)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正如我们英语组,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发展。

(5)以身作则。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上述五大专业精神既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学生服务,向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以自己的表率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社会舆论经常把“敬业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看成教师个人多么高尚的道德境界。其实不然。这些都是教师的专业美德,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这样一种道德水平,是教师的工作特点所致。

(二)师德的教育意义

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启蒙塑造

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幼儿形成启蒙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这段时期内,幼儿在不断地模仿和学习中获得感情、意愿和行为的统一性过程,幼儿的认知能力是发展和学习的基础,行为能力是具体的实践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完整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习惯方面的培养,使习惯逐渐转化为行为意识,达到幼儿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幼儿德育教育需要教师改变教育方式,从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开始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普遍使用二维对立化思维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于事物的分析和认识局限在“非此即彼”的基础上。这种思维模式不利于幼儿的独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因为这种对立化的思维模式不是一种具有理性观念的认知方法,在幼儿性格塑造方面,也容易使幼儿形成偏激、对立的性格异常。因此在幼儿认知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辩证观和方法论贯穿与认知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既可以是共存也可以是互补,使幼儿在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中,将积极进步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幼儿。但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接受能力需要专门分析,在制定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法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书籍《礼记》中就曾说过“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承回归自然的“至真”“至诚”的态度,以幼儿的自然状态为教育的本质基础,使儿童的成长能够凭借其自身特性“自由”成长,使人之本性能够真实地体现出来;只有体现出人之本性,才能够将教育思想融入到幼儿的成长之中;只有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融入幼儿学习成长的“本性”环境中,才能够顺乎天地自然的教育法则;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符合一个人自然生长的正常规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就像是在幼儿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在幼儿独立成长的基础上,教师以及社会给幼儿一个温馨有爱的认知环境,这颗种子才会发芽生长,并且在之后的长远发展中逐渐形成德育教育所坚持的发展原则,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自主认知能力,又紧紧围绕着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幼儿德育教育中注意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及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始终是一种外因的影响,但幼儿的成长和认知只有通过从自身方向取得突破,获得成就才能使幼儿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幼儿德育教育的特点和本质需要把幼儿当做教育主体,在本求“天性”的原则下,主动去开发幼儿的主观创造性和客观认知能力。幼儿的心理构造特点并不完整,而需要填充的部分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的教育,自己获得的总会比别人给予的记忆深刻。因此,幼儿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建立在认知能力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之下的,认知能力保持幼儿的本性特征,才能够达到一个“心理安全程度标准”。即幼儿在认知启蒙教育方面,对于外界教育的压力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只有营造一种自由、安全的认知环境氛围,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均衡,实现全面的成长。

幼儿的心理变化是生命演化前期的一个集中表现,其中包含着人类智慧在认知过程中顽强进取的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因此在幼儿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把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加以利用,以自然天性来促进其健康生长。“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幼儿智力的开发需要的是引导而非强加的教育,要从自然发展的角度来塑造幼儿的心理、情感、认知、爱好、需求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具有天赋的幼儿进行兴趣引导。

三、启蒙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幼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里长辈的过分溺爱,使幼儿德育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幼儿无法形成坚定的品质和独立的人格特点,尤其是孩子自尊心特别强,抗打击能力很脆弱,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丧志了生活自主能力。这类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出现得相当普遍,对于幼儿未来思想和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幼儿德育教育的工作应该放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老师,家长也必须明白启蒙教育对于孩子未来性格和习惯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感情认知的角度来塑造孩子独立的性格特点,把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用形象化、生动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学校、家庭都需要从德育情感启发的基础上来正确引导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生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子女的爱不是过多的溺爱,而是把这种爱往孩子长远的发展方向去考虑。雄鹰之所以能够振翅高翔,是在长出最后一根尾羽后背父母推下悬崖,虽然人类的教育没有生物界这般残酷,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在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标准的行为准则。

四、以美的环境来引导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

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 道德意识 情感 良好习惯

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三岁看苗,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幼儿年龄小,认知范围窄,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在奠基时期,我们更要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培养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如在幼儿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认为别人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继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习惯。针对这一特点和实际,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直接告诉幼儿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并尽可能依据幼儿共性及个体差异情况,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的手段让他们理解、接受,可采用人物对话、故事表演、观看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认知轮廓。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每时每刻都应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先学会的幼儿帮助不会的幼儿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幼儿互相挣抢玩具,我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可以通过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优点,增进彼此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如在开展《娃娃家》中,“妈妈”既要与“爸爸”“孩子”“客人”合作交往,又要与“商店”中的“服务员”“收款员”合作,缺少哪个角色都不利于游戏的开展。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交往的对象、情景、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发展幼儿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教师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懂得道理,受到熏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每年有不少传统的节日,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时机,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三、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取得家长的配合。俗话说的好:“独龙下不了雨!”以上各类情况的教育,还必须有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加强德育教育,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空,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的儿童,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

[2]邵宗杰 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1)加强政治学习和师德修养。

要想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先制定相应的制度,领导干部每一周都要进行集体的学习。之前两年我校每周四晚上都要集中进行政治学习,从而加强行政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每一次开展教职工作会议时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政治学习,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平时也要求教师对上级的文件、教师的职业素质、公民的素质规范等进行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道德规范,塑造一个高水平高标准的教师形象。

(2)加强对教师的常规管理。

对于教师的常规管理除了要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和纪律、行为习惯之外,还要向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并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向学生了解教师的日常情况和行为,连续两个学期对教师进行考察。在日常的行为上教师要做到表率作用,譬如:要求学生在学校里面不骑车那么教师进校之前也不能骑车;要求学生要遵纪守法那么教师教师也不能或者打麻将;要求学生勤奋刻苦学习那么教师也不能迟到;要求学生在学校不吃零食那么教师也不能吃零食;要求学生按时参加升旗那么教师也要带头;要求学生用餐的文明那么教师吃饭时也要光盘;要求学生尊师重道那么教师也要团结友爱。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因为只有教师从细节做起,树立榜样,才能正常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并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①常规的德育教育专题活动,又称为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一般有主题班会、开学典礼、讲座、文娱会演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基于一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学校实际情况等开展相应的集体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管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和水平。

②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学校对于基础文明教育应更加的重视和关注,基础文明是一个人基本应该具备的文明和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所以开展这些工作必须严格遵从“严、细、实”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文明习惯的养成和素质水平。

(1)利用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

从思想上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明白基础文明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白文明习惯形成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和效果的重要作用。另外,还要理解基础文明养成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以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才能从思想上形成文明习惯的观念,从而指导日常的行为。同时,班主任会议还要进行专门的辅导,譬如:学校里面不骑车、走廊内不打闹、不乱扔垃圾、文明就餐等要进行具体的规定。加强班主任对学生基础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班主任的工资或者福利,从而为班主任提供一定的保障,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定期开展年级学生大会进行宣传,确定相应的要求并将其张贴到学校公示墙上,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

学校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学生规范竞赛活动,利用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去除不文明的现象。另外,学校还应该成立相应的学生检查组,这样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进行自我督促,提高学生的团结精神、集体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譬如:集会结束之后要保证集会地点没有垃圾;运动会结束之后要没有瓜皮纸屑,养成不吃粮食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中午去食堂吃饭时减少打闹和争抢的现象,养成文明就餐的好习惯;学校里面不吃零食,不骑车;禁止考试出现作弊的现象,从而养成学生的良好的文明习惯。总而言之,经过学校各个层次人员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了具有“严、细、实”特点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保证学校的教育秩序的良好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德育素质

3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

(1)新时期的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端正工作态度:学校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端正为学生服务的态度;

②制定系统完善的疏导方针,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开展,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说服,以理服人,将各种不合理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慢慢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③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严格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要以学生为主,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具体问题,从而获得学生的信赖和理解,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效果。

(2)加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四点实现该目的:

①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基础。

②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③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诚信和公平意识,并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适应先进文化发展的奉献精神、群体意识等;适应教育体制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将其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创造中,从实践中获得真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

④指导大学生认识世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会只有全面的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状况、历史等才能更好的形成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3)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只有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才能更好的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以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学生端正积极的生活生态和学习态度,以饱满昂扬、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不断的前进,为国家、社会、人民和自己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但要结合当前的国家形势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式等,还要利用思想品德对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开展的优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奋斗不息的精神。

(4)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对于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诚信教育全面的加强学生对诚信原则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诚信精神、责任心、事业心等,并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②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系统,只有建立健全的诚信评价系统才能有效的对学生的诚信进行评价,从而约束学生和教师的行为,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健全体制。③建立诚信档案制度,通过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和教师的日常言行,一旦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就要立即记入档案,作为评判其诚信的标准,从而实现对学生和教师的有效约束和管理。

(5)通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师德建设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教育工作,所以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师德,从而充分的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师德的内容主要有:教书育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开拓创新。师德是评判教师素质和品德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一定的道德导向、心理导向、价值导向作用。因为教师负责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教育工作,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不但要加强精神内涵的教育和建设,还要建设全方面、高品质的素质环境,使学生处于一种高素质、高标准、健康活力的氛围中,创造出一定的科技氛围、文化氛围,并使其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4结束语

综上,新时期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标准的优秀人才,促进和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使德育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况;成因;改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26-01

不论是十六大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十七大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或是十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无一不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从而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重中之重的位置。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德育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内轻校外、重灌输轻导行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小学生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小小年纪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厌学逃学,进出娱乐场所,盗窃斗欧,违纪违法事件时有所闻,可悲至极!令人不得不深入再思考。

对于这种状况,究其成因,实质有三:

一、学校方面

众所周知,学校工作重心是在智育的培养上,教育过程也就致力于传授理智的技能和科学的知识。学校工作忽略了对人的整体培养。导致了重心偏失,违背了教育方针。在实际德育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板书呆板,备课滞后,课堂学生教师互动不足,教学主题不明确等弊病,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学生实践体验活动较少,农村教师对各学科德育渗透教育较少。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讲普通话,走出校门讲下流话;对老师的要求往往表现为人前能做到,人后做不到;在校内、班内能做到,在家里做不到。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失当。一是现在农村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二是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学生家长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三是隔代管理。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社会方面

纵观现在社会,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德育教育,而社会上却是纷繁复杂,在农村,网吧日益增多,老师们一发现学生进网吧,就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无济于事,小学生怎能抵得过网吧的诱惑?另外,现在几乎每个村庄的村民都有现象,打牌、打麻将、赌、买等等,甚至有的会让小孩儿买,说是小孩的运气好,全然不顾孩子的将来。这样的社会现象难道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吗?

终上所述,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又应该如何改善现状呢?寻因问果,对症下药。其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引起重视,但品位不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落实经费,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当前,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杜绝脏、乱、差。同时,要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电视)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其二,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对家长起到督促作用,促进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除了家访外,学校还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其三,全方位推进,进一步完善德育网络体系。德育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很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协作和支持。首先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如净化社会环境等工作,这就需要政府会同公安、工商、文化、司法等部门进行综合整治。其次,要实行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再则,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家长的育人意识,充分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

总而言之,必须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依守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善农村德育教育现状,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 方永吉.《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德化教育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家谈”.

[2] 《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的思考》

[3] 吴邦胜.《浅议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和新途径》.

德育教育范文第6篇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早在1840年便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体、智、德、美)”;我国现代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体:锻炼身体,开展户外活动、娱乐和游戏;德: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可见,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探询的问题。

一、加强师德修养,确立幼儿德育内容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我们幼儿园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树立强烈的渗透意识,使德育教育深入骨髓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要求渗透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种活动中去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我在设计中班社会活动《今天我当家》时,我让幼儿回家主动向家长讨教当家的经验,再到“娃娃家”来亲身体验,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一)德育渗透于生活活动中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祖辈父辈都将自己的小宝贝无所不用其极的呵护着,宠爱着,使得大多数的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空前疲软。因此,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了一系列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刻苦耐劳的品质和自我服务能力。如小班组,培养幼儿自己吃饭、洗脸、刷牙、穿衣、收拾摆放玩具等。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儿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通过承担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关系,从而习得某些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学会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推理,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乃至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可见,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的体会,将有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学原则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其含义是要重视学习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由此我们感到“做中学”的思想是符合幼儿道德形成规律的,是能够运用于幼儿园德育的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原则能充分发挥幼儿在德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是有价值的。

(二)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大红花献给妈妈,还与老师一起制作展板“妈妈,您辛苦了”。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家长把孩子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大家拿回来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妈妈等长辈,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十一””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设计了“爱祖国C爱家乡”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敬老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强化幼儿对老人的敬爱之情。

(三)德育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结束,要提醒幼儿整理好玩具,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使游戏活动在宽松、友好、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通过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其次,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手脑并用,亲自感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团结友爱,相互合作,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德育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7-01

一、中职生的现状及分析

中职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服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合格劳动者全面的概括。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极不稳定、极为脆弱,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非常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更多的更细致的关爱。目前在中职生中存在着很多不良的现象,对中职生的成长,对整个中职教育都是非常有害的。

中职生存在的不良现象:

现象一:学习不努力,思想不上进。认为读职校是没有前途,是迫不得已,是矮人一等,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逃课、课堂不认真听讲,不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现象二:不讲文明、道德,不辨美丑、是非。不遵守纪律,甚至故意违反纪律;不尊重师长,甚至故意挑衅师长;不注重形象,出口污言秽语,形象奇异邋遢,甚至沾染不良气,吸烟、酗酒、恋网和过早恋爱。

现象三:意志力薄弱,自我调节机能不健全。思想情绪容易反复,受表扬就高兴,一挨批评就丧气,好强好胜又怕吃苦,耐力差,韧性差。造成目前局面的根源:

1、自卑心理严重。中职生大部分属于中考“失败”者,他们在家长的眼里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中职院校的看法存在偏差,使得学生看不起学校,更看不起自己;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学是因为年龄不够打工,而并不是因为想真正的来学知识,这种观点不仅学生有,部分家长也有。

2、心理不够成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品行不良的学生就容易出现道德情感方面的问题。比如是非标准模糊。为了讲义气、爱面子而违犯纪律违反原则;自我意识较强,我行我素;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勤俭节约,遵守法纪是没本事的人才做的事。

3、德育课教学边缘化。提高就业率是每个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忽略的思想方面的培养;德育课被认为可有可无,师资力量不受重视。

4、德育课教学形式化。用普高的形式去进行中职德育教育,只注重灌输,完全没有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情况和中职教育的特殊任务。中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主要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一场人生的演练,要侧重学生的道德实践。

5、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由于学生及家长对中职教育认识不全面,导致中职院校生源出现问题,以至于中职类院校将学校“商业化”,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理念,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对学生违纪处理过于宽容。

二、针对目前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展现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 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师应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不要将活动停留在口头上是中职院校课改的重中之重。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是提高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学校可让已参加过实习的高年级同学用他们亲身体验来告戒低年级同学,或者由校企结合的企业领导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用真实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3、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让学生们真正“忙起来”

学校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篮球协会、歌舞社团、国旗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4、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作为契机,开展思想教育专题活动,如爱校爱家活动、感恩教育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职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鼓励教育为主,适当运用批评教育,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学会并掌握批评与鼓励教育的“度”,使之更好的为德育工作服务。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门的师生道德交流机制

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教师要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人格独立的个体,学生也不必盲从教师。学校可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学生做心理辅导,健全学生的心理机制。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遇事走极端,所以学校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如当面谈心、电话、短信、网络等,范围也不能只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应包括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等等,这样学生的思想活动才能被家长和教师掌握,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才能有的放矢,才更切合实际。

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的、渐进的进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具有耐心、信心和毅力,不懈的创新和尝试,创出一条真正的中职德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德育教育范文第8篇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并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势。“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认为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立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多种渗透,促幼儿德育发展

幼儿德育内容的确立,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必须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与幼儿相适应的德育。

1.将德育渗透于“同龄”和“混龄”的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中不难发现同龄儿童中,通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粗暴打人”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劝解指导,而在“混龄”活动中,则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现象,大班的孩子往往会很自然地把中小班的孩子当成弟弟妹妹来护着,和他们共同游戏、玩耍,一般不太会出现矛盾冲突。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的发展,对年长的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

2.将德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出现无理要求、粗暴打人时,我都适时适度地介入指导,及时调整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如,给幼儿讲讲《三只蝴蝶》的故事,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教育,唱唱《让座》这首欢快的歌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

3.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对幼儿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同时,也由于幼儿道德情感和生理发展的某些特点,应更多采用这些方法,要把这些方法当作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以理说服。

德育教育范文第9篇

一、生活,德育的源泉

我们应重视一年级学生初入学阶段的教育,从学前培训开始就不断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注意巩固,长期坚持下去。

孩子们一入学,作为班主任的我就用讲故事、参观介绍、表演等各种有趣的形式渗透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具体校规。教育学生争当文明小学生,使他们明确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从进入小学的第一步就在头脑中打下常规、礼仪的烙印。逐渐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不是约束,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那些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伙伴去带动……更多的应采用激励的方式,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孩子的行为。

平时,伙伴间鸡毛蒜皮的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不是小事,因此,对于小孩子的告状不简单粗暴处理,而是善于细致分析,把它作为了解孩子们在校生活的机会、教孩子处理问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问题孩子进行耐心教育。

二、课堂,教育的基础

课堂,是当前我们教育的基本形式。小学低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它根据低年级儿童认识能力发展的特点,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主题为学习对象,把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应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学会做人。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将道德标准具体化,通过文中生动、具体、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引导他们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如一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平平搭积木》一文,使他们受到“心中有他人”这种美好品质的感染,懂得从小关心他人;《自己去吧》一课激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父母;《美丽的小路》一课,大家从文中小动物身上学到保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品质;学了《夏夜多美》,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等等。

其实,各科教材的编写都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科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当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应较多的采用暗示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人文陶冶。

三、活动,育人的关键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学校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如能注重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广播操比赛、运动会、班级间联谊会等。在活动之前我们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讲清活动意义,并在活动过程中贯穿文明礼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等教育。

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来临之前,我们也要及早安排,充分准备,多向学生讲一些节日的来历及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意义,抓住过节这一有利时机学习文明礼仪等传统美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师,美育的使者

教师不但要当好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更重要的是要当好一个培养学生美好心灵的人师,教师要给学生以美的点拨,首先要以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教师要注重外表美,衣着得体美观,符合教师形象。小学生模仿力强,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注意穿着干净整齐、讲究个人卫生;教师的语言美也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面影响会慢慢迁移给学生,无形中就教育了学生对人有礼貌,这叫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心灵应是纯洁正直的,对于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应该是公平的,决不能歧视偏爱,对待问题应实事求是,应看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行为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更为重要,人无完人,教师同样不是完美的人,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修炼自己,切不可不懂装懂,而是应影响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

德育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育渗透;换位思考;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32-01

将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旨之一,寻求更加有效地方式促进这一教学目的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做到言传身教,为国家教育出合格的优秀人才,建筑一道坚固的人格的长城。

1.知识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知识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具体知识,利用知识的力量哺育青少年成长,切实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应注意多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近、又使学生喜欢的事例,使学生受到熏陶。比如在政治教学中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我们要充分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可列举些不懂法造成犯罪的事例,也列举些不守法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事例,来说明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在学生初步理解所学要领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畅所欲言,开展积极讨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较,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把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要把教材中的某些章节有意识地择选出来,走出课堂去教学,这样书本的许多知识通过实地考查,都可以变成直观教材,这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在现实中学到知识,也能达到净化心灵,培养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德育渗透与学生需求结合,加强德育渗透

2.1政治课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每节课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全部材料,仔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将德育渗透与学生的需要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2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举例要恰当,事实要有力,要富有表情,同时还要采用多样化和丰富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2.3高中政治的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完善自我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一名合格的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水平,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情感,成为学生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

3.加强人生观教育

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从两个方面实施:①联系实际,引导疏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社会上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②多渠道、经常性地开展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经常并通过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如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团会的作用。针对学生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门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团会。有目的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和不正确的看法。

4.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把学生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我们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苏武、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标尺。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激励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吾日三省吾身"、"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这对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等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发扬传统的优良作风,而且还有效地教育了学生,使德育工作有效地开展下去。

5.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这是目前德育生活化课题首当其冲的问题,不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德育生活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变革德育观念的问题。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把人看作是人,是平等的人,是作为现实生活主体的实实在在的人,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

有些德育工作者不能给自己的工作科学地定位,不能给自己的职责科学地定位,不能把自己放在与德育主体平等的地位上。时时、处处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一举手,一投足总在思考教育别人。唯有高高在上之心,全无平等待人之举。唯我独尊,唯我一贯正确。久而久之,与德育主体产生距离、隔阂,甚至抵触、逆反的心理。试想,这样的德育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这样的德育目标的实现将何从谈起?这恐怕也是我们的社会德育近年来投入颇大而收效甚微的原因所在。

6.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出发,关注高职学生的生活全过程。高职生一般有理想、有追求,但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磨练和打击;思维活跃,但缺少文化底蕴,又普遍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眼光高远,但又不屑于从现在、从小事扎扎实实做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又难以做到持之以恒;有提高道德修养的愿望和热情,但难以达到自觉自愿的层次。这就是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的德育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教育和培养高职生能够按照社会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把个人成才目标和国家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能够为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的现代化的合格公民。

上一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范文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