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02-26 19:29:36

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范文第1篇

尽管“量化”对于调动学校专业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考虑德育上作的特殊性,不顾量化管理的适用范围,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强行搞量化,将产生一系列问题:

其一,追求量化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囿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为了便于管理,管理者将不得不把德能过程中可以量化的任务,如好人好事的次数,受奖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作为目标,并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质量。殊不知,这地只是实现真正德育目标,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具体工作或工作过程中的个别参量,并不是德育工作所要追求的最终成果。相对于德育工作的本质而言,这些只是表象与手段,与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有些学生平时遵守纪律,待人礼貌,表现较好,可一到社会上却“原形毕露”,往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因此如果用这些表象的东西作为衡量德育工作质量的标准,就可能导致人们不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因为这些标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加强纪律而强行办到,不必用费力费时的思想教育方法。

其二,追求短期目标,容易导致德育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德育工作要实现其“育人”目的,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因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思想观念的转变更不能下命令,要有时间,要经过定的过程,甚至反复。德育工作和智育、体育工作的不同点主要是非常难以量化,以“育人”为目的的长远德育目标就更加难以具体化。学校如果回避德育工作的长期打算,不按品德教育规律办事,仅设短期目标,就会使德育工作只追求短期目标,出现短期行为,或拨苗助长,或自谓“铁路警察”,或扮演救火队员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忙于压“事故”,造成德育工作的失误。

其三,追求个体目标,不利于形成各方面协作,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的任务,必须依靠课内外各种途径的紧密配合,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渠道的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信息中的积极因素,抵制和克服其消极因素,形成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局合力。在学校内部,个人负责,对个人奖惩的做法,虽然可以强化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但却可能以牺牲合作和其他方面不关心德育工作为代价。如有的学校把德育工作看成是班主任工作,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任课教师推班主任管,似乎授课教师可以不管学生的思想,不负德育工作之责,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社会上,人们认为“育人”是学校的事,这种认识不利于唤起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不利于“共同育人”观念的树立,会导致“5+2=0”现象的出现。

德育管理范文第2篇

未能适应中职教育的大发展中职德育工作一直采用班主任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基础,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对象的变化和社会对各类国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班主任工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德育任务。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张的同时,引进社会力量修建的学生公寓拔地而起,许多中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统一入住学生公寓,集中度高,区域性强,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的生活区分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第二课堂的德育工作已不可忽视。可是在这个区域内的德育工作,却是旧有的班主任管理模式没有涉及的一大空白点。其原因主要有:(1)时间的局限性。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大多是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开展,班主任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生活引导力度明显不足。(2)区域的局限性。班主任工作几乎都是在教学区进行,对学生的生活区、住宿区很少涉及。(3)工作内容的局限性。许多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对全班学生学习进行宏观管理,对学生个体教育有所不足。

经验的束缚中职德育团队的工作常被经验左右,团队中的部分成员不思进取,自己面对的对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去研究、探索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德育团队仍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来解决眼前的问题。长此下去,中职德育管理模式很难得到发展。

德育管理忽视了整体性提出“全员德育”的口号十分具有先进性,是基于生命的系统完整性角度总结出来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大打折扣。在德育团队管理中有党、政、工、团等部门,其实到实施着力点上时,却谁也用不上力,徒有虚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解决好其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只是等到结果不符合目标时,再去寻找管理模式的症结,没有整体推进的概念。

改进中职德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有学校提出构建就业导向的德育管理体系,是德育管理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外在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浙江省奉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就树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追求教育改革的最新创意,探索适应职校特点的德育管理体系。

很多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对德育管理模式的不足,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这一项的修炼上,它也建立在“自我超越”的思想上,因为有才能的团体是由有才能的个人组成的。但是只有共同愿景与才能还不够,世界上不乏有才能之士组成的团体,其成员虽然暂时共有一个愿景,却无法共同学习。因此建立好优质的管理模式并付诸实施,必须使管理的团队共同学习,建立共同的愿景。物理学家鲍姆说团体学习要做到三点,即一是要学会深度会谈,二是具有创新而又协调一致的行动,三是学习成员的角色和演练。中职德育管理的团队要进行上述三个阶段的学习和练习,才能使管理模式运行自如,达到预期的效果。

墙外的启示古时候有一个服装设计师,埋头在自家的院子里摆弄来摆弄去,采用不同的面料和布料为自己设计了许多自认为极富有品味的服装,殊不知,有一天当地的服饰促销就在他的墙外举行,人群拥挤得把他院子的墙挤倒了,他才豁然发现墙外的世界那么精彩。传统的德育模式总是习惯于立足本地区、本民族和本国来考虑应该传授哪些道德观念和形成哪些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随着当代科技进步,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发展,地域的限制已逐渐消失,整个地球正日益成为一个村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普遍,许多德育内容如诚实、正直、勤劳、守信等,都具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道德价值范围的通约性,对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道德进步都有一定的启迪和推动作用。当代德育模式正是适应这种趋势,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适应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情况,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正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的德育模式,以适应当代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趋势。中职德育更是如此,因主体的差异性、复杂性等因素变化,尤其需要中职德育走出去,与社区教育紧密融合,关着门搞德育管理不行,封闭式地实施中职层面的德育管理模式更是万万不行。

谋求点、线、面的结合中职德育管理模式最要讲究的是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建立,因材施教是教学上特别推崇的方法,在德育管理模式中也是如此。寻找到合适的教育点之后,根据其需求(社会、个人)形成一条循序渐进的教育链,可为学生发展奠定好基础。最高的境界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德育管理体系。如某校建立了以全员、全程、全面育人为主要特征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包括学校、班级、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体系;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规范体系;以政治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行为服务体系;创建了知识传授型、情感默化型、服务解困型、自我塑造型等德育工作新模式,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践行维度的有效评估任何工作模式若是不能付诸于行动,都是无效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其德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出来。德育的践行要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引进有效评估的目的是让第三方能有个正确的认识,体现德育践行评估的客观性。自律承诺会有意外的收获,它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家庭、学校、班级及同学的监督和自我的约束之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学生在个人思考和听取家长看法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标准,确定承诺内容。班委会在班主任指导下对全班学生提出的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制定班级《文明公约》。承诺结果由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定期评价验收。这些做法对学生在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健康正确的自我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以上一些对策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中职德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德育管理范文第3篇

一、建立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员育人氛围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皆育人。德育工作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个别人能完成的,这需要全员参与,持之以恒。我校一直把德育工作当做一项工程来抓,提出以德律校的观点,形成党委领导、主管领导分工、教师搞学科渗透(教书育人)、团委学生科开展管理育人、后勤实施服务育人、班主任德育第一责任人的德育工作网络。

二、加强师德建设,锻造教师队伍

我校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档案,每年都评选师德标兵,每学期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优秀教师事迹,不定期请优秀教师到校介绍经验。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酒后进课堂,严禁课堂上接、打电话,严禁非难学生家长等。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列入教师综合考评的主要内容,同教师工资、聘任、评估、职称晋升等挂钩,对严重违反师德造成恶劣影响的,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每一节课都有德育目标并实现目标。

三、依法治教,强化班级管理

依法治教,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实施管理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得以实施的前提。而如何发挥学校德育队伍的效能,显然至关重要。

1.加强能力锻炼,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班主任队伍。近年来,面对学生人数增多,入学成绩偏低,生源素质不高的事实,依法治校,加强班级管理已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而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班主任队伍仍是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首先,新学期开始。召开德育会,结合本学期学生的特点,对一些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针对期初应该做好的工作做详细的铺排,让班主任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地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充分发挥本校是一个培训机构、有较充分的信息源的优势,对我们有直接帮助的资料、教材,学校立即选用并组织校本培训。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和班主任应具备的教育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具体培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2.发挥校团委的先锋作用,为班级德育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本学年,在上级团委会和学校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团委会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班级管理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团委会充分发挥广播站在学校管理中的宣传作用,选拔有播音资质和积极性的团员青年,精心采集资料,编辑节目,为师生送上精彩的节目,及时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措施制度,成为学校一天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并根据上级团委的布置,在学生中组织爱国征文活动,“五四”青年节还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等,为活跃校园,协助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3.发挥学生会的主人翁作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学校根据技工学校办学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创新”的职能,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在学生处的指导下,实行职周班制度,由学生会组织每月“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比,并颁发流动红旗。

4.弘扬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诵读中华经典,语文教师课堂解读,定期举办讲座,班级不定期组织研讨,班主任检查落实。

四、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

在实施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文明、健康、规范、严正的环境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是实施德育管理成功与否的直接体现。

1.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学生处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把《中专生守则》《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建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作长期、常规的教育,并把有关内容细化到文明班检查评比中。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校长室、学生处从“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着手,加强环境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站、校刊和班报的宣传作用,让师生拥有一个洁净、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技工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学校,它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因此,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对技工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以人为本也就自然变得具体而富有内涵。

1.积极开展校内节日庆祝活动。为纪念、庆祝各类节日,活跃校园气氛,学校精心组织举办若干场大型活动,2007年举办了以“知荣辱,讲文明”为主题的大型校园系列庆祝活动。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校团委每年都举办“五四”青年节有奖征文活动,师生参与踊跃,比赛场面精彩热烈,既活跃校园生活,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2.创造机会,走出校门,加强社会实践和锻炼。在举办校内活动的基础上,再组织培训,把学生推向校外,让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既锻炼了自己,又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3.重视班会的活动质量,把班会作为学生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班会课不仅仅是班主任贯彻学校决策,执行《中专生守则》等养成教育的宣传教育阵地,也是班主任引导学生敢于锻炼、敢于表现、敢于组织的舞台。

六、尽职尽责,切实搞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德育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严抓德育;班级管理;集体荣誉感

班主任工作平凡而繁琐,作为班主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好学生怎样做人,品德教育是关键,它既有宏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信念的导向,又有微观上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有讲究技巧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严抓德育,建立严格的班规管理制度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首当第一,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我认为细致的教育与严格管理要双管齐下,同步进行。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还要明之以规,制订出切实可行,严格的班规制度来作为学生遵纪守法的行动指南,促使学生积极向上,主动自觉遵守,严格要求,相互监督,做到勇于与班中不良现象作斗争,树立正气,有集体荣誉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俗话说得好,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中学生,自制力不强的特点,我制订了一套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了“人情味”。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能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我是这样做的:在认真学好《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同时,让学生有通过全面的强化性的管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而又用奖励措施,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会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人无完人”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事不过三,先提醒,后警告,在惩罚,针对事情严重程度而定。促进学生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每天利用早读课前5分钟学习《弟子规》,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以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设了展示台,让学生出手抄报《新学期、新目标》、《独特的我》、《关爱生命,安全伴我行》,充分展示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鼓励学生要讲实话,做实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我的口头禅: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德育为先。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在工作中,我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1) 优秀生犯错,泼点冷水,善加提醒,响鼓不用重锤;(2) 中等生犯错,多点鼓励,善言激发;(3) 后进生犯错,多点宽容,多点帮助,多点耐心,允许改正时间长一点。例如,对那些老迟交作业、抄袭作业的,常犯错误的调皮鬼,我会找他们谈心,一起制订措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一点点进步。除此之外还及时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对上周班里发生的情况进行总结,表扬改的好的学生可上红花台,鞭策还做得不好的同学,并做好班级备忘录,不忘记他们的点滴成绩,作为期末评选进步生的依据。

2.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落实德育管理实效

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得力助手,在班级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支得力的班委队伍可以让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而干部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责任感。他们不但要对自己有责任感,也要养成对别人的责任感,每个班干部分管到位,认真负责,还要培养他们爱学校、爱班级、守规矩,奉献集体的观念,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良好团队精神。实行一帮一的政策,学习自觉的和能力较强的同学对弱者进行帮助。同时要放心让班干部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去做同学们的思想和管理工作。但是在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在日常事务的管理中,也有不少的过失。我会在他们做错了事以后单独找他们谈话,问他们:你觉得这件事你这样做对吗?让他们自己发现错误,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班会课上强调:这件事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而且要让其他学生明白,班干部做错了事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平等。但是也要帮助班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要让各处干部管到位,层层负责。实践证明,有威信的班干部管理学生是可行的,学生教育学生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另外,还要提倡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以往的“犯了错误就罚”,“大事小事都要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应掌握好学生学习生活的松紧、节奏,提倡学生自我约束的自主管理,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现和展示学生的特长,陶冶情操,振奋学习精神,增强同学和师生间的团结友爱,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我们都是班级里的一员,班级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和我们有关,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我们班级的形象和荣誉。我用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以折断的简单道理,培养孩子的集体凝聚力,从中让学生懂得团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一起打扫卫生,尝到劳动的快乐;让他们听同学讲故事、唱歌、读书,去发现别人的美,产生学习的动力,渐渐明白,集体是有你、有我、有他所组成的。我们作为初一(4)班的一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团结,相互进取,积极向上,时刻维护班级的荣誉。

4. 考核总结,提高班委会的德育管理效率

有总结才会有提高,重考核才能促落实。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要细心。每周班会课由班委总结上一周班级情况之后,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可发言指出优缺点及改进意见,一月下来对班委进行考核,把工作中的得失予以分析,吸取经验,改正错误,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改进工作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扬长避短,评出优秀班委及好学生上红花台,并在行为规范量化栏给予加分奖励;班主任还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要常常鼓励和鞭策他们,使工作做的更好。

德育管理范文第5篇

【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前言摘要: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的德育对象,教育的任何功能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进行内化,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心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有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

一、发展学生的道德判定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定能力。道德判定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德育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定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尤其对小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我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索,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定,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

比如,我利用每周一节的班队活动课,创设情境,创设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难题的办法,并展开讨论,各抒已见。如我在一节班会课提出摘要:“你看见自己的好朋友拿了别人的铅笔,你会怎么办?”“你看到别的同学在吵架或打架,你该怎么去做?”“操场前的水龙头没有关,你会怎么做?”等新问题,让学生发言、争论,达到共识。因为这些事情确确实实会天天都在他们身边发生,结果学生们反映很强烈,踊跃发言,作出是非判定。他们从而得到教育,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预定目的。

二、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力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摘要: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班主任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并不是机械地、全部予以接受,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各种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接受的部分会逐步转化为品德意识,并指导自己的道德判定。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的要求。假如没有做好这一点,学生就会出现我们通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此看来,如何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要使他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

在德育过程中,假如学生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产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他今后会主动重复这些行为。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要及时地表扬,以增强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消极方面。

很多老师都会在学生履行道德的行为后对他进行表扬、奖励,但他们往往会忽视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进行教育,没有让其他学生参和讨论受表扬、奖励的学生为什么会受到表扬、奖励,包括受表扬、奖励的学生自己也没有更深一步的得到自我教育。

例如,当我发现一件好人好事时,我往往不急于给他表扬、奖励,甚至不判定他的行为得失,而是先集中所有的同学,将事件告诉他们,让他们去判定、评价,也让这个道德行为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让所有的学生都同时接受教育,也会使受表扬的同学更有荣誉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更能使他在今后的学习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只是从提高熟悉入手,讲明为什么要表扬,以增强受表扬者的荣誉感、上进心,促使其他学生学有榜样,使之产生带动他人的功能。

三、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功利观念,就似乎有学生将自己的钱当成捡到的钱交给警察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和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假如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比如,有时我发现某位同学帮助了另外一位同学,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去表扬这位同学,而是私下找受帮助的同学和其他同学,要他们以各种形式去肯定这位帮助人的同学的行为,要他们去感激甚至是回报那位同学,让那位同学从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享受感。

在我进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经常会让学生自己去列举、总结哪些是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加以引导,使他们明白哪些才算是好人好事,再让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做完后去心得感受。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去做自己认为该去做的事,才会从中获得一种享受感。

四、要注重德育主体的“个性”。

坚持“个性”就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学生成为德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和老师同等地位的非凡的主体。

当今学生的越来越有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前不久有报道称,某大学为了资助贫困学生,特地购置了大批军大衣免费发放给贫困学生,但几乎没有贫困学生去领、穿这种军大衣,原因是穿上了军大衣就等于你时时刻刻向其他同学暗示你是贫困生,这就是当今学生个性的体现。

在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中,过分强调了课本的重要性、老师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其实坚持个性是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正确关系的体现。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逻辑起点和内在要求。坚持德育工作的个性,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给思想上“松绑”,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起点。

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会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各自个性的同时又使他们能得到教育。

总而言之,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自我熟悉、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有了缺点要自尊、自重,碰到困难要自信、自强,犯了错误要自督、自制,日常生活要自立、自理。不能光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有生动活泼、丰富多样适合少年特征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另一方面,从学生来看,也只有在多种活动中才能提高熟悉,增长才干,陶冶情感、磨练意志、锤炼性格,实行在教育者指导下的自我管理。让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卢秀安.《现代心理学纲要》广州出版社1994/7

[2李方,叶瑞祥.《教学和班主任技能练习》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德育管理范文第6篇

几年来,我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贯彻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创让人们满意的学校、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体,以培植“弘扬刘帅精神,实行多元艺体教育’’特色为突破口,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通过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施行,继续实施“人才强校’’、“科研创新’’、“形象塑造’’“特色构建’’、“硬件支撑,,等五大发展策略。认准目标,聚精会神抓质量,求真务实促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弘扬刘帅精神,实行多元艺体教育”的办学特色已基本形成。这得益于县委县府的关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协作和社会各界的鼎立支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一班人创造性工作的结晶。

一. 明确职责,发挥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因此,班主任只有明确学校德育工作职责,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认识明确了,我在假期中参加县进修校组织的班主任岗位培训.认真研读了如《德育》,《班主任》等理论专著或专刊,同时学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既明确德育工作的方向和自己的职责,又明确了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做好德育工作的利益。开学初又认真研究了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表现,制定了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做到有的放式地进行教育。工作中,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方法。配合学校各阶段的德育工作目标,分层次、点面相结合地落实各项措施.从开学第一天起,就狠抓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班级公约》,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切实加强学生在课间、午间、饭后三个时间段的管理工作。采取见缝插针、灵活多变的方式,纪律约束、批评教育、表扬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行为规范大为改进,班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本人认为更新德育观念势在必行。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两个树立上,即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要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通过 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深深明白,班主任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班主任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自己职业道德的好坏也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自己作为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能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作好表率。真正做到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让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如“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评价”、“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中学生责任感成长教育”等。通过学习、实践和探索,获得了很多感性认识,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进一步符合现代德育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班级学习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班级学习环境建设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班级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班级文化,给人以向上奋进的力量。开学初,我就有意识地在班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利用宣传栏、黑板报、阅读角、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贴标,让教室的每堵墙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在班中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教育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演讲活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这些活动无不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也是班主任开展好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管理班级的方法、措施、手段,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将很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拥戴,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则效果很难保证。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都很注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使我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比较顺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依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因此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德育工作。要树立整体观念,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班级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他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班级实施德育的途径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本着这一“整体性原则”,我特别注重与各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加强合作。经常与各任课教师交流班内学生的信息,商讨整改措施的每一个细节,会知每一位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导师制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确保学生德育发展的大方向。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各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与本学科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而渗透的。着就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这样就会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好地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彼此了解、彼此认可、彼此融合,形成合力,发挥了较理想的效果。家庭和社区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使他们深受触动和感动。作为弱势群体的教师,就因为本着对下一代健康发展的精神,不计任何报酬,主动承担着无数计书本以外的工作,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这正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更应竭力配合好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共同促进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德育管理范文第7篇

大家好!我是__中心小学负责德育工作的黄老师,我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么个高规格的会议,也非常敬佩我们街道主管教育的领导们有高瞻远瞩的谋略,他们在获得硕果累累的同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做到不停步,不满足,时时以居安思危的责任感鞭策自己,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我就__教育如何实现第二次跨越,发表我个人的看法,有说不对和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导。我主要从学校德育工作来谈。到20__年底,我们街道各校的硬件建设已全部得到完善,各校在教育工作中也频传捷报。这标志着__的教育已实现了第一次的跨越,而且这一次的跨越重点是在硬件上。接下来,如何实现第二跨越,我认为在德育工作方面应该要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全力践行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如下:

第一大点,转化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我记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上,同志曾语重心长的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的能力提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因此,我觉得教育观念是老师素质的核心,他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我从3点谈起:

第一是: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教师任何一个细小的教学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责任感,自觉树立服务意识。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关注、被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这样的服务态度就是师德的直接体现,学生也会受其影响,慢慢的内化为自己的品德。

第二是:为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学然后知不足。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合时展的需要。我们要提高工作效率,让孩子们乐学,让自己乐教,享受工作的过程,感受教育的快乐,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我认为,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老师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多学习,看好书,看有用的书。

第三是:老师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教育部门也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老师

有这样一则关于“铁棒与钥匙“的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钥匙来了,只见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的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它的心”。

的确,每一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用再粗再硬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将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人的心灵世界。所以,作为老师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学生,教育部门也要全身心地爱自己的老师,大家才能用心的去学习和工作。

第二大点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管理网络,提高德育整体效益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地位、作用不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三者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学生整个的生活,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有利于发挥三者在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上的不同特色,学校教育长于言教,家庭教育长于身教,社会教育长于境教,三者的有机结合,还有利于防止德育工作仅仅按常规、惯例去进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网络,能整合三方面的力量,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德育环境。我认为,建立这样一个网络,需要教育部门出面协调,或者说制订出能规范三方都必须履行的相关文件或制度。

第三大点是:加强德育科研,指导德育实践

第一:提高对德育科研的认识。

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涉及面广的大事。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要争取各级教科研单位的支持帮助,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德育工作提高到科研的高度,制定方案,认真实施。尽可能要求每位教师自己确定德育课题,共同进行研究。

第二:强化德育科研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确立德育科研课题。我校开展的“积淀文明,争创金章”德育课题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课题下,还要坚持开展国防教育为突破口的德育课题实践,开发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新课题。在专题研究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初见端倪。我认为我们街道要以“文明的校园,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为主要内容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德育实效。

第三:改革和构建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根据现代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研制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并发挥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导向作用我认为十分重要。我们要制订的评价体系要从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长远视角考虑,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制订出科学、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各位领导,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__要实现教育的第二次跨越,德育上必须要收到良好的实效,这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为__教育成功实现第二次跨越画上

厚实的一笔。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德育管理范文第8篇

一、树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汇集了中外先进教育的优点,顺乎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应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或者说指教育者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的中心就是“两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同志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然而,创设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是什么?无疑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目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已成共识,但在德育方面,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德育工作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比如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创新与电脑网络的普及、教育自身的变革等等。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因此,学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以管理育人为目的,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实效。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应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发展的主体,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化为学生发展的自觉需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首先,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其次,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

(二)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即认识是基础,是对品德内容的"知与不知"的环节。情感和意志是关键,是品德认识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学生对品德内容理解之后才能升华为品德情感,是对品德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解问题;具有了品德情感,并在日常中不断实践品德要求,坚持磨练,这就体现品德意志。行为是目的,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学生在认识与理解品德要求之后,通过坚持实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形成品德行为。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和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好坏、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根据道德知识与道德评价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例如: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等等。而道德观念的发展,正是主体对善恶、良心、荣誉、正直等道德规范的认识的变化。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信念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催化剂。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教育工作者热情、积极地予以引导和培养。一是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启发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伴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三是要注意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水平。四是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道德意志。例如,认识到拿别人东西不对,也感到羞愧,但还是出现了偷盗行为,这就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因此,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坚强道德意志培养,使之能抵御各种诱惑,能克服困难,坚定道德目标,坚持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目标。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三、尊重学生个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是尊重学生个体实际的重要体现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和途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通常的学校德育工作中,重视教师居于重心地位,重于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忽视德育学生队伍的培养。比如,学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在开展德育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作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必须通过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组织,落实他们的职、权、责。对他们要鼓励、支持、帮助、信任、放手。只有重要复杂的事件,学生处理确有困难时,老师才出面处理。任何时候不拆台、不阻碍。这样才能创造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呈多样化、复杂化。不深入学生群体之中调查,难以了解其动态。学生的心态、想法、秘密等,只有学生才能更了解。因此,作为学生去扮演管理者和监督者,学校德育管理更广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实效。本人曾对在校30名学生做过“是否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管理模式是否使管理更广泛更全面更合理更具实效”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85%以上持肯定的态度。

(二)制定德育管理措施,要体现实效性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所处的地位具有两重性,学生既为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在德育目标、任务和内容的制定时,既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形成的规律,符合学生个体的年龄、学识、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防止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学校又要注意做好规划、组织、督促和指导等工作。例如,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细则和国民公德与行为规范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品德能力的形成。我校从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角度,制定了以“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为主线的德育管理网络。“文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做到文明有礼、团结友爱、爱班爱校、尊敬师长、勤学守纪。“文明班”的标准是以当月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得分平均每天达95分以上。文明班额不封顶,以激励学生人人为班出力,自觉为班添光彩的思想意识和积极性,使学生从实际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意志。整个德育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实效性,为发展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有力地创设了良好的校风。

(三)班级管理既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又要创新在班级管理上,我们鼓励班主任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即克服只有集体而没有个人的观点、只靠几个忠实听话的班干部监控的方法、学生的优劣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和准确程度的评价等。应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我校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贯彻好以下几点。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共同参与班级的管理,允许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尊重差异的存在。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把班级管理的自逐渐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会管理和自我管理。第二,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大家轮流当班干部,或民主选拔班干部,优者留任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人人都当班级主人,个个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在教育评价上,应认为学生个个有特长,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天天有进步,期期有发展,而不一味与他人作横向比较。

四、确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德育主人”活动形式,确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的观念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道德进步的“闪光点”,充分体现学生德育主体性,调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地成长。我校在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的德育实施中,主要以“德育主人”活动形式去实现。坚持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调控、督促、引导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学生德育管理队伍主要由晨检值日生、集会两操升旗评分员、礼仪天使、课间纪律评分员、清洁卫生小卫士、校外监督小组组成。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建立取消以往由班主任推荐学校委任的做法,而是在学校考察后形成较为固定的少数骨干之外,采取以人人轮流参加学校德育事务管理为原则,发动全体学生自愿报名参与。通过“德育主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与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管理与自我管理提高受教育的力度,扩大德育的影响力;让学生扮演德育主人公角色,创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二)培养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应形成有效机制要培养学生德育管理队伍,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培训,在培训中必须使学生明确德育管理工作的要求和目的。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立足做好每天的常规管理,坚持天天检查、记录,每周小结公布,每月总评表彰,期末评优,进行量化考核。德育领导小组做好三点工作: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生要管理好他人必须自我管理好,树立“我是学校主人”的光荣感。二是做好对学生德育管理队伍的培训,并指导和支持工作,使学生明白具体做法,并且敢干实干。三是不断总结分析,注意表彰先进,形成激励机制。

(三)完善德育网络,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能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防止学生出现“在校进一步,在家退两步,在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加强交流与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往往与父母伦理、道德水平低下、或失去管教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办好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勤家访多联系,提高家庭对子女的保护责任。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社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要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向学生宣传当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要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要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校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德育教育合力。例如,家访工作要体现实效性和学生主体性,在家访过程中,应让学生主体作为桥梁而达到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了解和沟通的目的,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应让学生“当家作主”,给其机会说一说自己的表现和见解。然后老师、家长共同商讨,给予适时恰当的引导。这样,既使学校与家庭间距离拉近,更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五、学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德育管理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 系统工程 计划 实施 检控 总结 创新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网络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促进德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环节。

一、计划的制定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步骤。德育工作内容应根据小学的德育目标来确定,使内容符合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确定实施步骤,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3,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此外,计划阶段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经验不足和体力不强等特点,注意德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意外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党支部(总支)书记、部分师生员工、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这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在新的形势下,以往的仅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单一途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开辟德育工作的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已是大势所趋。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包括各种媒体)、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认识自己到认识别人、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为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好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其中前者指的是德育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德育工作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

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发扬工作中的成绩,寻找差距。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因此,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小学德育管理除必须重视以上四个环节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明确德育目标和任务、增强责任感,通晓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其次,要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由于德育工作细致复杂,牵涉面广,因此,一定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再次,德育管理工作一定要贯彻方向性、统一性、示范性、连续性、吸引性等原则。

德育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关心;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88-02

德育管理,重在德育,它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心灵健康的人。为此,笔者在德育管理领域内引进了关心理论。关心,才是一个教育者应该持有的最根本的态度。

一、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1.关心的含义

要对关心型德育管理进行概念界定,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关心这一概念。何谓关心?

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作者注: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而且关心者与被关心者必须具有如下的条件才能构成关心关系:(1)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关心者即W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而动机移位则是指关心者感受到了被关心者的需要,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要帮助他的愿望。(2)X承认W关怀X。在这一过程中,被关心者即X显示了接受(接受他人的关心)、确认(显示接受了关心)、反馈(这种确认反过来又被关心者所认知)的心理状态。只有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关心的关系才能得以完成。

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关心,诺丁斯认为应该“把关心作为线索,贯穿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在组织这些不同形式的关心时,必须注意关心的“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

2.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含义

在明了何谓关心之后,笔者尝试这样来界定关心型德育管理:关心型德育管理是指教育者以关心为指导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在管理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关心并反馈给教育者,最终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效绩,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关心型德育管理的原则

1.关心主导原则

这是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核心原则,它必须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目前德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党代政、德育与行政管理互相脱节、教育的不一致、信息反馈不灵、管理方式单一封闭、管理上重形式轻效果等缺点都是管理过程中缺乏关心导致的。

2.多层次原则

关心也是有层次的。诺丁斯认为关心应该由近及远,首先是关心自我,然后关心最亲近的人、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环境,到最后才应该关心意识形态的知识。根据此理论,笔者认为,我们在实施关心型德育管理时也应该有层次,不能要求学生一开始就有崇高的理想。可以遵循多层次原则,首先做到爱自己,而后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德育情操,做到爱他人,爱环境,爱学习。

3.互动原则

关心最根本的特征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1)W关怀X;(2)X承认W关怀X。这就要求关怀的双方必须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放到关心型德育管理中来,就需要领导层面互通有无,需要领导者和学生及时沟通。

4.连续性原则

关心是个连续的过程,教育中的关心必须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的关系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在德育管理中必须保持连续性,包括目的的连续性、地点的连续性、人的连续性以及课程的连续性。

三、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

1.榜样

诺丁斯认为榜样是实现关心的关键因素。“教育学家和学校管理者不能以讥讽和威胁的手段迫使教师去关心他们的学生”,只能通过“向学生展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怎样去关心”。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德育管理。

在德育组织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目标、组建机构、组建队伍、制定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德育目标、通过活动补充学科教育的不足、通过家校合作确保教育的一致性。无论哪一个环节,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榜样。而当我们成为榜样的时候,就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必须是以关心者的姿态出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反应,这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道德反应”。

2.对话

所谓对话,参与者在对话的开始并不知道对话的结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它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必须充分地占有信息。因此,它可以让对话者双方建立一种充满关心的关系。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德育目标,就必须了解学生到底能达到怎样的目标,对话是最好的途径;我们要制定制度,就必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同样需要对话来实现这种沟通;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目标,对话仍然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要进行课外活动渗透德育管理,还需要对话来协助;家校合作,同样是由对话来沟通学校家长的关系。“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

3.实践

“关心的实践活动应该有助于变革学校并且最终变革我们的社会”。如果时间囿于现行的学校结构,那这种实践就失去了它的关心意义。

我们在进行德育管理时,无一不是实践。但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的关心主旨,让我们的行为充满关心,否则,实践就会扭曲。假如我们制定目标只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水平,那这种实践就不是关心;假如我们通过学科来渗透时,通过考试打分这种形式,很有可能让本来蕴含着关心的课程变成了竞争,从而失去了关心的本来含义。总之,实践活动应该在新的理念下进行。

4.认可

在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当学生做出关心行为时,教育者还必须鼓励他发扬光大,这就是认可他的做法。但是假如学生做出了本来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时,教育者是不是还能够体现出关心呢?我们可以试图通过对话了解他这么做的动机,这才是我们关心的开始。教育者应该传递一个清楚的信息:我不赞成你的做法,但是我肯定你的动机,这是另外一种认可。学生从这种认可中能够感受到关心:他知道我的本质是好的,我只是这次的行为不合适,我还能够改正。

必须说明的是,这几种关心型德育管理的方法并不是在德育管理的某个过程中单独的出现,而是贯穿于整个德育管理过程之中,在某一个环节中可能会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翰章.德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2]胡守.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等.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思政教育管理范文 下一篇:公寓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