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1:34:15

创新音乐论文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指将培养人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将培养一种创造型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学生创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具有自身十分鲜明的特征。自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小学生自身的弱点。如果教师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十分巧妙地利用创新教育的优势,就能够有效地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小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以及观察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家长认为小学生学习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学习音乐就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十分不科学的。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美化音乐教室其实就是一种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的措施,能够使学生刚刚步入教室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再加上对优美音乐的欣赏,学生会更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从而大大优化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师必须要勤于动手和动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来布置小学音乐教室。比如,教师可以改进原来横平竖直的座椅排法,设计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半圆形、方形以及圆形的排法,这些排法具有更强的美感。音乐教室的墙壁上也可以张贴一些山水画或者著名音乐家的画像等,从而使小学生在这样优美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拥有一桶水,小学音乐教学同样如此。想要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不间断地加强自身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只是安于现状,多年来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这也就从本质上阻碍了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事实上,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所谓的创新精神就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方法、技能、信息以及知识,提出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的精神。而要想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现状;对策

一、近年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的出版回望

笔者通过资料检索发现,市场上现有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十余本,教材出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背景下,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出版拉开序幕。从数量上看,论文写作教材的出版在音乐类教材中远远少于其他课程教材。从事音乐类论文写作的人群主要涵盖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以及在校学生和音乐科研需求者两大群体。三个层次的在校生对音乐论文的篇幅、深度、创新性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两大群体的论文写作定位、要求各有不同。既为教材出版,首先要清楚读者对象。表1所列教材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在校音乐类本科生,部分教材兼顾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和音乐科研需求者的论文写作,尚未发现有专门针对音乐类博士论文写作的教材出版。

二、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的内容剖析

依据分析可以得出,现有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呈现两个块面的内容:学术性论文写作、常规音乐论文写作。1.学术性论文写作学术性论文写作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论文的专业性、学术性有较高要求。居其宏先生将音乐学专业的学术性文体写作与其他文体写作的结合,高效适应了当下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需求。他的两本教材(见表1)在特别强调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的基础上,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提出“三个第一性”“论题相关性”原则和“逻辑关系论”,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代表了作者对音乐学文论写作的独到见解。作者以深厚的写作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论文写作的实践过程细化、分解为11个环节,环环相扣,细致入微地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和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翔实的分析,并配以正反文论实例的解析、点评,构建了极具特色的音乐学文论写作理论体系。韩锺恩先生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论文写作指导一对一的教学传统积淀和个人持续多年的教学积累为基础,“用音乐学写作概念替换原来课程命名音乐论文写作概念”,以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为目的,跳出原有教材的“普适性内容”,力求对音乐学写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系统、专门的论述。如教材《音乐学写作与范文导读》中,关于音乐学写作的选题:作者另辟蹊径,从音乐学写作的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出发,系统论述了学术积累、问题意识对音乐学写作的意义所在;提出从理论知识、资料文献、技能方法三个方面建立音乐学写作的学术积累;强调问题的产生是在问题意识的牵引下,在实践现实与认识期望的矛盾中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提出问题,最终顺利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又如范文导读,作者分篇幅、难度精选22篇范文,用导读的形式对范文写作思路深入剖析,犹如显微镜下的解剖,呈现音乐学写作的全过程。范文和导读的结合,清晰呈现了音乐学写作基础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实现了“以实践的方法巩固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对其写作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此基础上,《音乐学写作》呈现了作者站在学科体系建立的高度上对音乐学写作的学术性和专业特点的深刻思考。居其宏、韩锺恩两位学者以坚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术规范、持续的教学积累推动了音乐学专业论文写作教材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学术化的方向不断推进。2.常规音乐论文写作无论何种专业的论文写作,作为知识传授所需要的概论性内容和实践操作步骤均包括选题、搜集资料、确立选题、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修改与定稿。此外,学位论文写作中还涉及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开题、论文答辩环节。本文所选择的12本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中,7本教材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内容。依据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操作环节进行统计,7本教材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横向对比:7本教材中有6本教材未涉及文献综述,5本教材未涉及确立选题,7本教材未涉及开题;纵向对比:没有一本教材内容涵盖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所有操作环节。除此之外,教材的主体内容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在所有专业论文写作通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模式下,音乐类专业论文写作的特殊性和各专业论文写作的差异性并未突出呈现,读者对象的专业指向性较弱,教材虽名为“音乐论文写作”,却有一般论文写作之嫌。

三、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的出版,在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开设从无到有,音乐论文写作从无序到逐步规范的特定阶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当下音乐学科发展和专业课程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理性看待音乐类论文写作教材,笔者认为,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内容的7本教材存在以下问题。1.读者对象不明确通过仔细阅读教材,笔者发现,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内容的7本教材,读者对象表述较为模糊,如“各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院校的学生(除音乐学或有关理论专业外)”,作者并未对读者对象的专业做细致、明确的限定,读者对象的专业指向性普遍较弱。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艺术学”门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类中的音乐专业有“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读者对象的不明确,导致三个专业论文写作操作过程的差异性在教材中未能鲜明呈现,进而带来教材内容与读者对象的不适应。在看似涵盖了所有音乐专业这个庞大的读者对象的假象下,失去了教材对象的指向性和教材与读者对象的适应性。2.缺乏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流程的完整性表2的信息统计清晰呈现教材中普遍未涉及文献综述、确立选题、开题三个环节。文献综述是学生阅读了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整理、分析、评价而形成的一种文体,其目的是在全面介绍和评价某一研究主题的已有成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研究趋势。确立选题是学士学位论文构思过程中历经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多次提炼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写作意图。开题是在开放式的师生交流和逻辑推理中进一步查漏补缺,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它们是学士学位论文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和质量保障。上述三个环节在教材中的普遍缺失,导致教材内容客观上存在对学士学位论文操作流程陈述的不完整,也侧面反映了在教材编写观念上,对论文写作操作流程重视不足。3.范例与读者对象专业的不一致性受到教材作者专业方向、研究领域的影响,加之音乐学专业领域已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以常规音乐论文写作为主体的7本教材所用范例多为音乐学专业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创新性的学术性论文。音乐学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作为范例引入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对于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具有较强适应性,但对其他音乐专业,尤其是地方高校专业音乐教育的主力军——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而言,具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性。范例与读者对象专业的不一致性背离了教材围绕读者、需为读者服务的宗旨。

四、对未来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出版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解决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确定教材的读者对象和读者对象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准则,整体布局,合理规划,才能解决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1.正视读者对象专业的多样性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学生是音乐论文教材的重要读者对象,其现实需求是完成规范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在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既需要相同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面对各自专业论文写作操作过程的特殊性,直观掌握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操作过程。因此,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主体内容应包含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且理论知识为操作过程服务,操作过程如何呈现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在现有教材中已经有较为系统的陈述,但体现专业特殊性的操作过程却较少完整呈现。要实现教材内容与读者对象的适应性,必须尊重和重视读者对象专业的多样性,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音乐不同专业论文写作的操作过程。2.完整呈现学士学位论文操作流程完整的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操作流程包括:选题—搜集资料—文献综述—确立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论文写作与指导—论文答辩—论文修改与定稿。从读者需求角度分析,操作流程存在的现实意义是引导读者通过环环相扣的实际操作,明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知晓操作流程的前后关联,在写作意图的梳理中进一步明确论文构思,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完成论文写作。基于此,音乐论文教材编写者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教材体例与论文操作流程的合理构建,为读者和课程教学提供最大便捷。笔者认为,音乐论文写作教材编写中对操作流程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补齐上述教材中被普遍忽视的文献综述、确立选题、开题三个环节的知识内容,明确论文写作操作流程的连续性,建立论文写作操作流程的完整理论体系;第二,陈述每一步操作流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突出问题意识、师生合作意识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读者大胆地将构思付诸实践;第四,充分考虑和突出“第三人”在论文写作操作流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3.范例的选择应多元化范例在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中的存在意义是引导、示范作用,其目的是在正反实例的呈现中引导读者清晰、准确理解论文写作每一步操作流程的要求和应达到的规范。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中范例选择的多元化表现在:第一,范例涵盖专业的多元化,改变上述教材中范例选择单一的现象,大幅度增加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论文写作的范例,实现教材与读者对象专业的适应性。尤其是充分考虑适应当下社会现实需求的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音乐生活与研究中的热点,并切实考虑范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契合,努力实现范例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借鉴作用。第二,范例对应论文写作操作流程的多元化。学士学位论文写作操作流程所包含的九个环节缺一不可,哪些操作步骤的阶段性成果适合用文字形式、图表形式的范例进行呈现,哪些操作环节需要教材编写者为师生提供具有专业包容性的其他形式的范例展示,进而引导师生高效完成课程教学,是实现范例选择多元化的重要因素。第三,范例选择的多元化还表现在重视反例的作用。应对学生写作经验的缺乏,发挥反面实例的警示作用,引导学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在正反实例的结合中,在一管到底的完整范例中为读者清晰展现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操作流程,切实发挥范例在音乐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导向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事业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音乐专业学生的写作功底,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和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邱国明.试论音乐学论文写作——读韩锺恩《音乐学写作与范文导读》心得[J].艺术教育,2015(10).

[2]兰晓薇.提高音乐院校师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用指南——读《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有感[J].人民音乐,2009(12).

[3]钟罕逊.音乐文论写作的扛鼎力作———评居其宏、冯效刚著《音乐学文论写作》[J].音乐探索,2009(2).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本届评奖活动是主办单位为发掘、培育地区性音乐文化原创力而积极营造的文化生态环境。通知发出后,各音乐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表演团体、群众艺术(文化)馆(站)、青少年宫等单位反响强烈,报名踊跃,其参评论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超出主办单位的预料。在三省音乐论文征集评奖活动组委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评委会的认真评选,有《对东北大鼓入选“非遗”名录的思考》(冯志莲)、《沈阳音乐学院打击乐教学的现状与展望》(吕青山)等近300篇论文入围获奖。这是东北地区音乐理论成果的一次大盘点、大爆发、大释放,是音乐理性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又一次升华,也是东北三省音乐建设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对这次参评的论文文本进行整体性的评估,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称道的东西,其中主要之点有:

一、论域广阔 题材履新

音乐论文能否在题材上创新,不但关系参评论文论题覆盖面的广狭、题材内容含量的丰俭,并且常常是人们在音乐实践领域从事变革的幅度或范围的晴雨表,也是了解音乐实践主体接受音乐信息多寡、开阔音乐视野远近、刷新音乐记录高低的风向标。即使只是浏览一下参评论文的文本目录,我们也会看到:论题几乎涉及音乐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和各个侧面。尤其一些题材的创新,使这届音乐论文的论域明显扩大,题材更加丰富。由此可知,东北三省的音乐工作者在音乐实践中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绩。同时,在这个实践中,音乐工作者自己也开阔了视野,张扬了理性,增长了才干,升华了境界,并给予我们新的启迪。譬如:《古典文学继承对音乐的现实作用》(刘祥)、《简论艺术消费结构的改善与发展》(姜楠)、《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双语教学》(夏青、周国丰)、《比对节庆文化中的从艺人》(李润中、吴太邦)等等。

二、论述独到 观点创新

音乐论文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既是艺术的创造,也是科学的创造,归根结蒂是源于音乐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造。因此,衡量一篇音乐论文的质量如何,常常要看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而文化原创力则是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综观这届参评获奖的音乐论文,其中不乏因其具有文化原创力而取胜者。譬如:有的作者敢于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对似乎已有定评的主流概念、方法、体系等等提出质疑或辩驳,如《标准化的手型及其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秦际凯)等等。无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文章所提出的观点,作者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十分宝贵的。

有的作者视角独特、思维深入,不蹈前辙、不落窠臼,另辟蹊径地探究音乐发展的轨迹、音乐创作的妙法、音乐表演的新途。如《从箜篌与佛教的关系管窥音乐文化传播》(贺志凌)、《幽默法――歌词创作技巧探微》(邬大为)、《从音乐声学的角度谈“歌唱乐器”》(崔志静)、《特殊节奏探究》(吕青山)、《无处不在的表现力》(周皓)等等。

有的作者站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筚路蓝缕、精耕细作,或揭橥新概念,或阐发新思考,或提出新问题,或给出新答案,或展示新方法,或达到新高度。譬如《琵琶教学纲要研究》(于春哲)、《谈音乐院校“一对一”小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把握》(朱玉)、《我怎样演唱歌剧〈苍原〉的咏叹调》(姚丽)、《通往20世纪音乐的津梁――从巴托克〈小宇宙〉中看钢琴教学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韩冬)、《论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与作用》(耿士荣)、《钢琴弹奏技术进阶全攻略》(聂丹)等等。

三、论作艰苦 队伍更新

音乐创新是件困难的事情,而音乐理论的创新尤其不易。因为音乐理论的阐述是对音乐实践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和升华,这除了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相当的音乐史学、音乐美学以及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等较为广博的其它人文学科知识和技能。因此,音乐论文的作者常常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劳动。这也正是音乐论文评奖活动缘何总是音乐活动中最“迷你”型活动的缘故。

但是,“十年磨一剑”毕竟不同于一年磨十剑,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参评音乐论文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评委会的高度认同。其中有些音乐论文的作者为撰写论文而青灯黄卷、案牍劳形,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有的则寒来暑往、亲历亲为,积累了多年的实践经验,还有的奔波劳顿、不舍舟车,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如《〈塞维利亚的基督圣体节〉演奏技法之研究》(张芳、王琦)、《〈二十六史音乐志〉通览》(张红星)、《旋律――音乐的灵魂》(曲致正)、《东北民歌与东北民俗文化》(赵德山)等等。而在这一艰苦的劳动中,一些青年作者取得的优秀成绩也颇令人欣慰。如《试论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的演奏》(初晓睿)、《浅谈昆曲对曲笛音乐风格的影响》(徐宗科)、《二胡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张明)、《北齐宫廷音乐机构刍议》(原媛)、《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白宁)、《来自心灵的音乐――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488第一乐章》(朱虹、傅鹏)、《歌曲〈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与野兽)〉的音乐分析》(李曼)等等。

四、论理前卫 工具鼎新

长期以来,由于音乐艺术的表现型特点,从事音乐创作、表演及教学等活动的音乐工作者往往较重视音乐实践而轻视或忽视音乐理论思辨。即使音乐理论和音乐批评工作者,也易于聚焦于音乐实践,忽略离实践较远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当音乐理论和音乐批评烛照音乐实践的时候,其视角又常常是音乐社会学性质的,很少上升到音乐心理学或音乐美学的层面。这就使音乐理论和音乐批评带有较大的局限,也阻滞音乐实践向着更全面、深入的高级形态发展。近年来,这种不尽人意的情况正在逐步扭转,这于本届参评音乐论文的文本中也可窥出端倪。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一些参评音乐论文尤其是高校作者的文本中,音乐理论与音乐批评的范式与观念已经明显地出现了音乐美学或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及语言学的因子,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了更深的开掘。这不能不说是音乐理论和音乐批评借鉴了更前卫的理论工具的结果。如《扩展、深化与自我意识――对我国西方音乐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董蓉)、《对“茵加尔顿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的思考》(姜珊)、《音乐听觉表象对听觉分析的意义及其训练》(刘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通俗唱法教学中的运用――兼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转换对高校教学改革的贡献》(马威、郭恒)等等。

那么,本届音乐论文评奖活动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或者说,哪些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呢?我以为可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总体上看,论文写作主体的音乐专业素养和人文科学文化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作者的论文写作基础能力――选题立意、谋篇布局、逻辑语法、修辞设句等能力亟待加强。

2.与参评音乐论文的基数相比,具有较强原创性的美文佳作仍觉太少。相反地,一些论文有同质化竞争的倾向,明显地呈现出量大于质、模仿多于创造、守阙长于出新的状态;有的论文甚至支离松散、语焉不详,有剽窃抄袭之嫌。

3.具有明显的东北地方区域性特征的题材所占参评论文题材总量的比例偏低。换言之,地域性题材似未引起论文作者的足够重视。这与东北地区广袤的版图、悠久的历史以及丰盈的音乐文化资源相比是不相称的。开发地域性音乐文化资源是地域性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优势。

东北三省有着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历程。在行政地理上,三省是比邻而居、声气相求的近邻;在文化地理上,三省是亲如手足、血肉相连的兄弟。这种相同相近的自然和社会联系,相邻相亲的地理和心理因素,使三省的交流协作山高水长、情深谊厚,占尽地缘和人缘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默契,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且已经蔚成宝贵的传统,这实在是三省音乐工作者的幸事。本届东北三省音乐论文评奖活动的成功举办,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也必将对音乐建设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论文 选题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27-02

选定一个音乐论文题目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是音乐论文的选题,作为一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对音乐研究不深的艺术工作者,想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加以研究是一件比较困难事情。选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兴趣随意选题,因为选题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学问,依靠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很难准确完成选题工作,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选题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了解选题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科学的选择和确立我们的毕业论文题目。

一、选题的原则

(一)适合性原则

音乐论文选题的适合性主要是指选择的论文题目一定要适合作者本人,它包括选题的范围,选题的难易程度两个方面。

选题的范围要适合作者的专业知识结构。选题一般应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进行选题,或者在自己研究领域范围内进行选题。这样我们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就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有专业知识作为我们的研究基础,我们的研究就能得到顺利的开展,这样到我们才能达预期的研究目标。如果我们的选题不在我们的专业范围之内,就等于自己到一个无知的领域去开垦,这种事倍功半做法不仅消耗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很难完成研究任务和实现研究目标。面对这样的局面,研究者很容易失去继续研究的信心和兴趣,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也会带来不良影响。所以音乐论文的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来进行选题,正确把握选题的范围,比如,声乐方向学生的可以从发声,气息、共鸣、声部划分、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钢琴方向可以从触键,放松、钢琴作品演奏分析等角度来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有驾驭论文的撰写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运用我们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来分析、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某一基本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选题的难易程度要因人因地而宜。因人而宜,就是根据每个论文撰写者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撰写论文要达到的研究深度。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撰写论文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应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科生毕业是应具有初步的音乐研究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音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学士论文研究程度不要过分追求高和深,可以抓住某个知识点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亦可以重复他人研究过的科研成果,但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基本知识叙述清楚,并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我们讲的他们应具有的初步的音乐研究能力。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学士学位论文又有区别。这是由各个学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选题还要因地而宜,就是论文撰写者所在的学校和地域能为其撰写论文所提供的最大帮助。根据其拥有的文献质料、仪器设备、经费、导师等条件来确定选题的方向和难易程度,如果想写《论美国爵士音乐的发展现状》,如果图书馆没有相关专业资料,网络也查阅不到可以说明问题的信息和检索,再加上自己对爵士音乐只是比较喜欢,也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的研究。那么这篇论文要想完成难度就比较大,所以要根据可能拥有的资源来选题。没有有力的材料支撑,论文撰写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二)集中性原则

选题要注意题目涉及面的大小。撰写论文不是写书,二者是有区别的,论文题目涉及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太大,面面不可能俱到,研究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所以,选题宜小题大做,越小越好。比如下面一系列论文题目,《论声乐》、《论声乐的气息》、《论声乐气息的训练》、《论声乐气息的训练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关于声乐专业的论题,它是根据范围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作为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我们最好选择最后一个题目,最大也不应也不超过倒数第二级题目,刚刚涉足撰写论文的作者往往易犯“大题小做”的毛病,曾经有一个学生开题报告时选择了《论莫扎特音乐的艺术表现》一题。莫扎特的作品种类繁多,每个种类的艺术表现都能写上几万字,每首作品的艺术表现都是一篇论文,这位同学想用几千字就想把《论莫扎特音乐的艺术表现》这一题目研究的清清楚楚,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把每个体裁的作品蜻蜓点水般的轻描淡写。这样大的题目论点太分散,每个分论点的下面又有分论点,每个论点都不可能深入研究,这样肤浅的研究没有价值和意义可言,所以我们在选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提炼中心点,尽量避免大题小作的现象出现。比如下面的几个选题就比较好,《浅谈钢琴的断奏应注意的问题》、《论歌唱情感的培养》、《浅谈闭口音的咬字方法》、《论自弹自唱课程开设的意义》等。这样的选题论点比较集中,有针对性,研究容易深入。这样的题目,如果写上一万,还是要花一番功夫进行研究的。撰写论文的结果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撰写论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理而努力工作、为探索事物的本质我们对其做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研究,努力使该学科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我们选题要注意集中性这一原则,高校在设计毕业论文格式时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以免给学生造成选题上的误导。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社会发展就要靠创新来推动,音乐也是一样,它是在音乐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创新是一篇音乐论文是否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志,创新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填补了音乐学科研究领域的某项空白,在该领域研究史上前无古人,这种创新对本科毕业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也不是绝对。一方面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发现其不足加以补充使之更为圆满。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多开发音乐领域未研究的处女地,但是作为一个音乐专业毕业生学生,因为我们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丰富,我们的研究能力还和水平还不够高。所有,我们最好把创新点放在自己的专业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提炼。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即使选择别人研究过的课题,我么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简单拼凑。要自己多思考,多研究,提炼自己的艺术思想。这样我们的文章才有创新,我们的研究才有价值。

二、选题的方法

选题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借鉴选题和自主选题两种。根据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掌握程度及研究能力的不同选题方法因人而宜。

(一)借鉴选题

借鉴选题是借鉴别人的题目来确定自己的题目。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广泛地分析、研究成功的题目,选择与自己相同专业、相同研究方向的题目,通过质料查阅了解他人的研究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分析该课题是否还存在继续研究的价值,从而确立自己的论文研究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在写作时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走,自己的主观意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容和别人重复率较高,没有较深的研究基础很难发现实质性的问题,研究不好深入。所以,在借鉴选题之前要广泛的占有质料,在此基础上发现可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借鉴选题有比较适合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的人才。他们还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可能标新立异。教师推荐题目也是我们借鉴选题主要来源,因为教师推荐题目是根据大学生实际研究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来提供的。所以借鉴教师推荐题目是大学生确定论文题目的首选。作为资深的艺术工作者,特别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完全可以自拟研究课题题目。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二)自拟题目

自拟题目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主观的设定论文题目的一种选题方法。不受任何人限制,这种主观设定的题目也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假设的。他可能是自己的专业范围以内的,也可能是自己专业以外的内容,他可能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理论质料,也可能身无分文,只凭一时兴趣。它需要进一步的论证自己的研究内容是否是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新意,有没有创新,不然自己的研究就会失去研究价值。自拟题目时不能盲目、随便。要在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确立题目,尽量不要脱离自己的专业,还要考虑题目撰写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专业领域以外的课题还要了解论文研究的条件是否具备,这些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给论文撰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选题方法对于音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的主观性比较强,根据大学生现有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很难把握其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全面性,研究深度很难超越现有的研究水平,即使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但研究结果并不一定理想。所以,学生在自拟题目之前,一定要和论文指导教师就该题目进行认真的探讨,必要时还要请教相关专家进行必要的分析指导。如果学生有大量的研究时间或前期已有了研究基础,这种的选题方法还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因为这样的选题方法可以充分调动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它是事物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特别是交叉专业的研究。如《论玉溪花灯的传承与研究》、《论陕北名歌的演唱特点》、《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等。

音乐论文的选题是论文撰写工作的前提条件,正确合理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选题工作,科学分析研究选题客观和主观条件,争取科学合理选择论文题目。通过论文的选题培养我们严谨的研究态度,进一步树立良好的科学艺术研究习惯,为以后的艺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利民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2]李虻、姚兰著.《音乐论文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版.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论体观 述经 叙理 《声无哀乐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提出“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1]这一写作原则。他对“论”体的阐述基本上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的。《论说》发端提出“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的概念,而后却对“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的论文大为赞赏,称为“论之英也”。前后看似不一,如若仔细分析,则矛盾迎刃而解。结合嵇康《声无哀乐论》,以此深入探究刘勰的评价准确与否,对把握刘勰的论体观亦至关重要。

一、论体观含义初探

《论说》开篇指出“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圣人的常训叫做经,阐述经义述说道理叫做论。刘勰认为“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述经”,解释儒家的经典著作;一是“叙理”,述说“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的道理。他分“论”体为八类:“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盖传注与叙引为述经,议说与赞评为叙理。刘勰对“论”体的阐述比前人或同代人都高出一筹。莫恒全曾在《刘勰论说文理论述略》中指出:“曹丕曾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典论・论文》)的见解,但只是一鳞半爪;陆机也提出‘论精微而郎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以谲狂’(《文赋》)的论断,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挚虞《文章流别论》较系统地考察了文体源流、类别,但举古衡今、黜今扬古,‘精而少功’(《序志》);萧统《文选》专列‘论’为一类,但排除诸子,而且过分着眼于文章形式的歧异,把史论和论分开,显得繁琐。相比之下,刘勰较准确地看到论说文的最初形态,能抓住论说文体具有‘一揆宗论’的共同特点,又能看到论说文‘条流多品’的现象极为可贵。”[2]

“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伦,条理。论文有条有理,则在解释儒家经典时,圣人的原意就不会丢失。此处的“圣”和“经”是否专指儒家圣人和儒家经典,笔者基于以下考虑给出肯定回答:首先,刘勰认为“群论立名”始于《论语》。盖因为他“原道”、“宗经”、“征圣”的指导思想所为的结果,但可略窥其对“论”的重视,攀经接圣的目的是突出“论”体的高贵血缘传统和重要地位。其次,刘勰认为“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聚述圣言通经,论家之正体”。艺,指经典。汉人称六经为六艺。《史记・孔子世家》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汉宣帝在石渠阁诏诸儒生讨论五经异同;汉章帝在白虎观聚集大臣诸儒讲论经典,阐述圣人的思想,贯通经书的道理。因《乐》不存,所以他们仅讨论五经异同。刘勰强调作文以六经为宗主,故以石渠、白虎讲论五经之论文为正体。再次,《宗经》曰:“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不仅指出“论”体的源头,而且说明“论”与儒家经典的密切关系。“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3]刘勰所谓“宗经”,则是以儒家之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宗。同时,刘勰也认识到,“论”并不是纯粹的述经,它离不开叙理。例如,《议奏》和《白虎通》是以儒家思想立论来说明道理,且被刘勰认为是论的正宗体质。如若离开叙理,则就不叫做“论”。但“论”的支流并不是每条都能和其等同。如若等同,刘勰则不会在“论文叙笔”中再分别设《赞颂》、《史传》和《议对》。祖保泉先生在《文心雕龙解说》中指出:“这八个名目中,议、传、赞等自然与《议对》、《史传》、《颂赞》等有横向联系。”[4]原因在于,只有叙理的赞、传和议,才是刘勰所谓的“论”。

二、论体观在《声无哀乐论》中的体现和具体实践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也者。”论,就是综合概括各种有关的言论见解,精密地研究某一道理。如研究某一问题,若单是依傍某种说法立论,则得出的观点必定片面,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故须先搜集这一问题的各种说法,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把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成为“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基于这样的考虑,刘勰反对“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赞成“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滞有者”和“贵无者”皆偏执一词,不如佛家教义那么全面,故不可能“弥纶群言”,得出的结论会有所偏颇。另外,刘勰对叙理尤为看重。始而说“述经叙理曰论”;继而说“论”必“研精一理”、“徒锐偏解,莫诣正理”、“论如析薪,贵能颇理”、“必使心与理合”;终则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诸子》曰:“适辨一理为论。”范文澜先生对刘勰重视“叙理”这一特征颇有深刻认识,他在《文心雕龙注》中说道:“彦和此篇,分论为二类;一为述经,传注之属;二为叙理,议说之属。八名虽区,总要则二。二者之中,又侧重叙理一边,所谓‘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5]总之,“理”是论的支柱。失去“理”,论就无从谈起。刘勰认为,“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先秦各学派的著作多是深入研究哲理,表达志趣的。故此处的“理”,不仅仅限于以儒家学说立论,而是各家学说均可立论,只要弥纶群言,言之成理即可。但刘勰并不满足于此,他对优秀的论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师心独见,锋颖精密。不但要弥纶群言,研精一理,更重要的是不因袭前人,富于创见,笔力锋锐,立论精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对刘勰这一论体观的最好阐释。

“叙理”可以依据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各家思想立论,那么,刘勰为何单单强调述经叙理?当然,这与《文心雕龙》“原道”、“宗经”、“征圣”的指导思想相关。但纵观《论说》发现,刘勰名为复古实为革新。如若死板地依经宗圣,则嵇康《声无哀乐论》、夏侯玄《本无论》就不会赢得“论之英”的评价。另外,《论说》谈到傅嘏的循名责实,王粲的《去伐论》,王弼的《易略例》,何晏的《无为论》、《无名论》。其中,循名责实属于玄学思潮;《去伐论》要除去自夸,属于儒家的理论;何晏的《无为论》、《无名论》属于道家的说法。这些论文同样得到“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的殊荣。可以认为,刘勰虽然依傍儒家学说立论,但同时他也认为诸子学说也是入道见志的,也可以进行立论,并不一味地苛求,只要言之成理,富有独创性,就可以称得上杰作。实际上,“叙理”侧重于从论者自身的内部需要出发立论,而“述经”则侧重于从社会的外部需要出发立论。但两者并不分离抑或对立。下面结合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深入分析,以企充实和完善刘勰的论体观。

《声无哀乐论》未依儒家学说立论,是嵇康富有独创性的一篇音乐著作。此论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与传统的音乐立论大异其趣,故有必要对先秦到汉魏的传统儒家乐论进行梳理。童强《嵇康评传》中如是说,《乐记》讨论声、音、乐三者的区别,又着重论述礼乐关系及音乐的社会功能,以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其中“礼乐刑政”在于“同民心而出治道”的观点始终影响着后代。《荀子》第二十篇为《乐论》,其文字与《乐记》多有类同,其思想大体不出此范围。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也有不少篇幅讨论音乐,其基本的原则与《乐记》一致,正如清代学者所说“论音则引《乐记》”,“虽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汉代《淮南子》、《史记》、《说苑》、《论衡》等都不同程度谈到音乐及音乐与政教风俗的关系,总体上都继承了《乐记》的传统。《声无哀乐论》以独立的创见和精密的立论打破了此传统[6]。

《声无哀乐论》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问八答,着重讨论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和音乐的功能等三个问题,展现了嵇康与众不同的音乐观,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音乐理论。嵇康立论未依附于儒家学说,这一点符合刘勰的论体观;依从自己的内心提出新颖的观点,符合刘勰所谓的“师心谴论”。论文开端,秦客发问,“闻之前论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针对这一连串发问,东野主人一一予以批驳。东野主人认为,声音是一种绝对的客体存在,就像气味一样,它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作出任何变化,不会因为人的爱憎而改变本质;由于殊方异俗,在此处,歌唱代表快乐,而在另一处,歌唱却代表悲伤,同是歌唱,却代表不同的内容,说明声音并没有确定的感彩;声无哀乐,但是悲哀的心灵却有主导,这种悲哀的感情是因为本来蕴藏在心里,所以遇到和谐的乐声被诱发出来,而音乐本身是没有哀乐的。东野主人从这三个方面对“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7]的传统音乐观念予以反驳。对于秦客所说的“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东野主人认为,孔子听《韶》乐,惊讶它与道德的一致,而不是因为通过声音了解虞舜的高尚才发出赞叹;对于“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他反驳,是因为季札在鲁国采集诗歌,观摩礼仪,而不是仅仅靠听音乐;对于“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他批判说,风俗的流变反映政教的得失,所以在政治腐败时期,史官内心凄惨,吟咏出悲哀的音乐,用以讽喻他的国君,所以亡国之音悲哀忧思。论文中的秦客为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言者,东野主人的反驳实际反映了嵇康的乐论思想。嵇康所设的一问一答,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基本上确立了嵇康所谓声乐的本质,也是《声无哀乐论》所要论述的“理”,即声乐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声与心,实为二物,不相经纬。在之后的几次驳难中,嵇康多次强调“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的观点。且不说嵇康观点的正确与否,但它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儒家音乐学说,是嵇康依着自己的内心所发表的独立见解。从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嵇康论文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反驳相当有针对性。故刘勰给予该论文“师心独见,锋颖精密,论之英也”的高度评价。另外,刘勰对嵇康的才气也是颇为欣赏,他在《才略》篇中说:“嵇康师心以谴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这种评价是从嵇康作论角度出发的,可见,刘勰对嵇康论文相当看重。

三、结语

从理论上讲,“述经”和“叙理”是刘勰论体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刘勰虽然宗经,但主张文章立论应多样化,不必局限于儒家学说。这是刘勰的进步之处,于复古中求得革新。比较而言,刘勰更偏重“叙理”方面,对于具有“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特色的论文尤为欣赏。刘勰认为嵇康《声无哀乐论》就具有这一特色,与其论体观切实吻合。舍弃“叙理”单论“述经”,论不成论;舍弃“述经”虽然还能依据其他学说立论,但不是刘勰本义。他认为石渠白虎论艺乃论之正体,但同时他不反对依据它说立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名为复古,实求革新。他还强调叙理为论文的重中之重,要“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并提出优秀论文的标准:“师心独见,锋颖精密”,对《声无哀乐论》给出了比较切实的评价。对《声无哀乐论》的细致分析,从作品诠释角度再次充实了刘勰的论体观。

参考文献:

[1][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35,18.

[2]莫恒全.刘勰论说文理论述略[J].学术论坛,1988,4(62/66).

[4]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378.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30.

[6]童强.嵇康评传(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1.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6篇

声乐教育是有关声乐的知识、技巧、修养与审美趣味的传承过程,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发声技术、表演艺术与艺术欣赏。目前声乐教育中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物理(声)学与生理学知识。虽然有的声乐教师曾在音乐师范系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但由于声乐专业出身的教师通常不懂心理学,而师范出身的教师单方面的心理知识运用又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心理学毕竟不是声乐心理学,所以,声乐教育迄今缺乏专业心理学的支持。不比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已分别建立了支持专业教育的艺术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对声乐心理的重视不足与研究不够,使得当前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在义务教育、社区活动中,声乐教育都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重生理因素而忽视心理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虽是声乐历史上形成的,在过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却已成为阻碍声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门槛。由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倡导研究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拟通过讨论声乐教育创新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及心理因素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证引入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一、声乐教育创新方向的选择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它通过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来指导实践应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发展所促进的,并以冯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纲要》为标志。心理学的诞生史告诉我们:在生理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必要发展心理科学。事实上,体育教育由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进而引入运动心理学,以解决竞技决胜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运动员心理素质问题,便是明证。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虽然靠肌肉与器官完成,肌肉与器官功能的发挥却受到高级神经活动控制,而心理因素则会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一台复杂的机床,其工作部件的运动要受到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制约,在机床工作部件精度趋近极限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的途径就是引入数控装置或实施电脑控制。

心理学发展历史虽短,却被视为21世纪的领航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是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下设40多个分支学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应用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高度分化,即心理学向专门领域的渗透,已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当代许多专门领域的发展、创新活动,多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引入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其共同特征。

但目前,在音乐心理学中,声乐心理未与器乐心理明确区分。其实声乐以人声为“乐器”,作品中又通常有语词意义需予表现,本质上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而在艺术心理学中,又常将歌唱家与戏剧演员、话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心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再创造活动的基本促进因素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首先以音乐,后者则首先以艺术语言为创造的基础。可以认为,声乐教育长期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与它没有紧跟时代进步、及时建立自己的专业心理学基础有一定关系。

19世纪中期以来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但导致现代生理学诞生并将神经与肌肉活动关联的高级神经活动(即生理心理)确定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暴露了声乐教育将歌唱归结为生理学与音响学的偏颇,使声乐教育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创新是在某个领域首次引入与应用新事物的活动。对于声乐教育领域,选择所要引入的新事物,是确定创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其选择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在声乐教育中引入最新的心理学成果和与现代生理学相关的心理知识,会有力地带动声乐教育全面创新。其次的选择原则是合理性。声乐教育原以音响物理与发声生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按学科递进发展规律,引入与应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合理性。第三项选择原则是功效性,即能否提高声乐教育的功效。由于目前声乐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教学困境,常常不是物理、生理知识问题,而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引入心理学,不但有对症下药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艺术个性突出的未来歌唱家。

二、声乐教育重生理轻心理

的历史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歌咏活动被宗教所统治,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也不准妇女演唱“圣咏”。这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唱好“圣咏”,教会举办了许多"唱诗班",这是早期的声乐学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但是,这种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唱诗班”,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美,却缺少雄浑的力度和自然的人声音色,无法展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思想指导下,需要突出歌剧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特点,凸现了旧的演唱方法与新的表演风格间的矛盾,再用童声、虚弱的假声和阉人歌手的声音来表演歌剧角色已不再合适。于是,演唱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新唱法等工作,便历史地落在了佛罗伦萨艺术家、歌唱家的肩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艺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能够表现歌唱多层次多变化的丰富色彩;能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也美化了音色;可以精确地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大大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声乐教学法,能够解决歌唱者发声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歌唱逐渐达到完美的程度;因为符合嗓音发声的自然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即使长时间演唱也不致因疲劳而受损伤,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声带的艺术寿命[3]。

在这个古意大利学派时代(音乐文献称之为纯粹经验主义时代),声乐教育主要靠模仿(“像我那样唱”)与教材。教材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写的专用的练习和练声曲。由于当时教师多为阉人,学员是儿童与阉人,二者歌喉状况相似,模仿非常容易。如此,直到18世纪,声乐教育仍广泛利用模仿和反复定型的教学法。

然而,模仿常会扼杀学生音乐创造的个性,并使学习过程沦为教练活动而消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到了现代,因师生的歌喉明显不同,模仿难度增大。而刻意模仿教师训练有素的歌喉,常会使学生邯郸学步,丧失了其歌喉的美好特色,却又因官能不同,学不成老练的歌喉。尤其当教师对自己歌唱过于自信而又无视师生歌喉条件差异时,其艺术示范与模仿要求,甚至会毁掉学生的歌喉与未来造化。

随着生理科学的发展,加西亚二世于1855年发明了喉头镜,使声乐教育由抽象神秘,转变为具体而科学,从而成为声乐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其发展初期,属于声乐教育的“人声乐器打造”阶段。此期的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学者能洞悉气息、发声、共鸣、吐咬字的有关生理学、物理(声)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解决相关发声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后来机理教学法伴随着生理学、声学等领域的进步,越来越完善,更进一步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的特点。如今这种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法,已在声乐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它确实“代表了国际声乐教育的前沿”[4]。其表征就是声乐教师在发音器官结构、功能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语言教师,音乐学院的嗓病研究治疗水平不亚于医院耳鼻喉科。

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传统的理论是不注意歌唱心理的,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育理论中最少有人研究的部分”[5]42。在国内,声乐研究的重心与主流,依然是植基于生理学与物理学的机理教学法。有人以《’97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8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9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0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一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2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四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5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等九篇论文中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指出近九年(1997—2005)来收集到的声乐论文中,对声乐技术的论述仍是以机理教学法研究为主要代表的。讨论声乐教育心理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内容也偏于一般教育心理而非声乐教育心理。三、心理学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贯串于教学、学习、练习、欣赏、修养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可以说,歌唱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歌唱心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更广泛地说,从婴儿反射本能的哭喊到与歌唱家的艺术创作相联系的一切高级发声现象,都是永远受心理因素制约与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艺术歌唱中,歌唱者的发声技术与他们对自己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实现创造意图的手段,都由其所演唱乐曲的艺术内容所决定。而声音艺术创造则是具有不同历史、民族文化背景的,具有性别、年龄与个性特点的歌唱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表现。典籍《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是音乐发自内心又直接诉诸内心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为使命。其中声乐,由于以人声为“乐器”,“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直接表达,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6],所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器乐更为强烈与深刻。对听众来说,声乐的歌词、音乐,以及表现手段(声音)及发声方法,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即使他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也能受到感染,不像器乐有时会“对牛弹琴”。

换句话说,声音固然由身体发出,却是心理使然。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人的身体除了为心灵所决定、所指导外,并不能建造任何寺院”[7]。艺术歌唱虽然通过发声器官进行,心理因素却起着统制的作用。

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不必顾虑细部的协调配合,使需要复杂协作的难以掌握的多块肌肉的复合运动,仅只从整体上养成习惯,便可掌握与自如运用。而原来的机理教学法,却强调声乐技术的掌握,须取决于学会有区别地用意志控制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活动的技能。事实上发声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的,歌唱者并不能过细地控制每一块肌肉,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机能(例如打哈欠、喷嚏),而只能控制器官运动的节奏、强度、方向等。显然,烦琐地要求控制每块肌肉,很困难,即使做得到也会使神经高度紧张而影响歌唱效果,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反之,若从整体上揣摩唱出理想声音时的发声器官的状态,使这种随意运动得到定型,成为习惯,就可以掌握与自如运用技巧。这种基于心理调控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省去了徒劳的努力,又免除了不必要的紧张,具有显著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例如学习“有支点”发声(托气的发声)很难。学生如按机理教学法学,不是没保持住气,唱得无力出了喉音,就是咽肌紧张发声不自然。顾此失彼,总在两个极端间摆动,掌握不住要领。但如果让学生在钢琴伴奏下,保持吸气状态,在心里悄声地唱,就不难找到有支点唱的器官位置并养成运气习惯,从而掌握了技巧。在这里“内心歌唱”就是一种充分利用心理因素来摆脱细部牵扯而从整体上养成正确技能习惯的有效办法。歌唱大师大多重视内心歌唱,不但把内心歌唱能力与掌握歌唱技能相关联,而且用于能动地想象和监督自己的歌唱表演。目前许多乐器如钢琴教学中,也已要求边演奏边“唱出来”,其实已运用了心理的整体统制作用,是有道理的。

声乐教育当然要教声乐技术,但脱离音乐内容的训练,无助于歌唱,又使嗓子易累,技术练习单调死板易厌。若在声乐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借助音乐的艺术内容,养成运用整体技能的习惯,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技术与声乐艺术同步提高。其做法是将学员对目标技术的注意,转移到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的注意,等到运用技术的习惯养成后,再转回目标技术上使之熟练。声乐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唱他喜欢的作品时,爱屋及乌,使他对技术有了亲近感,其技术进步很快。这是其感情投入与热情等因素,帮他挖掘、开发了技术上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可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来助其掌握技术,再让他将已掌握的技术转用于他不甚喜爱但应学习作品的成功演唱。这是明智的教学思路。反之,强令学生唱不喜爱的曲目,会使他因厌恶、逆反心理而对技术学习产生冷漠、疏远、畏惧感,导致情绪低落、教学失败甚至歌喉累伤。

四、声乐教学应关注心理因素

作用的研究

声乐教学法创新与声乐心理学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和巨大努力,将有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作为声学教学研究课题,应是很好的起步与切入点,可以积累知识与经验。国内声乐界在新世纪之初,已有若干文章,对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展开了探讨。只要在研究中再进一步结合声乐专业教学,就有可能促进教学创新。例如有人提出歌唱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应随时调整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动作,而核心问题是心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家对自己的心理调节与控制[8]。又有人指出浮躁、虚荣、自卑、紧张等不良心理会影响演唱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演唱与教学的体会,对气质等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以下自己直觉的认识,以供参考。

气质在歌唱专业中作用巨大,歌唱者的嗓音与发声特点同其心理感情密切相连,对其艺术创造倾向与风格和职业成就,影响巨大。猫王能风靡全球,留给人们深切的记忆与怀念,与其独特气质不无关系,气质影响着其声乐技术的方向、水平,更影响其表演成就。巴甫洛夫曾断言气质可在生活教养下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改变将很困难。所以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创造气质,另一方面或许应更多地致力于发掘气质好的苗子。

法国音乐家孔巴里约称“音乐是用声音进行的、没有概念的思维的艺术”,说明思维对于感受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思维中的想象,在声乐教育中就是内心歌唱,是学习歌唱技术的捷径。俄国声乐教育家杰柳仁斯基曾强调说,(学声乐)需要用脑子而不是用嗓子,因为当嗓子疲劳时,学习仍应继续。学生如果善于拟定演唱计划,想象自己的演唱,就能在嗓子疲劳时继续做到内心里的学习[5]62。

主动性是克服技术难关和做好艺术演唱的重要心理品质。主动性所导致的顽强、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包括将“感情移入”到音乐作品、形象中去,是演唱成功的前提。

记忆在声乐技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有很大作用。声乐教育中有两类重要记忆。一类是与嗓音的发声官能技术相联系的基本感觉记忆,另一类是把艺术创造的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统一的艺术表演的记忆。记忆可以积累而形成教养,还可以通过提炼成为直觉与灵感的资料。而教养对于音乐理解与欣赏,直觉与灵感对于艺术创造,均关系重大。记忆可以分为学习、保持与记忆三个阶段,其中记忆阶段又可分为回忆与再认。因此对资料的学习和对作品的音乐分析,会通过保持而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和节目的表演。记忆中的回忆,有助于迅速重新学会被遗忘的技术与音乐。再认因不像回忆那样必须发现其客体,而具有便于转移的特征。在声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新乐曲中再认曾经学到过的技术与音乐成分,来帮助他迅速掌握新乐曲与新的技术。

注意力涉及歌唱者音乐观念与音乐感等声乐基本因素的养成。教师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和学生发展阶段有关。就学声乐技术而言,学生应首先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示他的发声器官活动方面,其次集中于发声官能的控制方面。而在表演时,则应妥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对声乐艺术的专注,应是声乐工作者的职业态度,也是希望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上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情感是一个过程,情绪则是情感与感觉的复合。由于音乐的经验基本上是情绪的,声乐更是直接表现情绪,显然,对情绪的类型与强度的准确把握和有分寸地充分表达,就成为决定理解作品和艺术演唱成败的重要因素。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开题报告;写作;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0-03

开题报告,也叫开题申请报告(或选题设计书),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开题报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蓝图”,是一份周密详细的研究提纲。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虽然各个高校有关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开题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笔者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清楚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开题论证阶段递交的开题报告中常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正常写作。本文将根据开题报告中所涉及的论文题目、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手段、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等内容,结合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面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下方式进行写作。如:××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本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下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解释说明。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助作者明晰构思、贯通文脉,同时也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题之间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标题概括性不够。一般情况下,关于论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逻辑规律。论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因为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所以在写作框架结构时,应注意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1.3.4.1(四级标题);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衔接自然,用语精练,完整统一。关于论文框架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论文框架结构时一定要讲究层次、精心策划。如:论文《在乐谱上挖掘情感――谈视唱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框架结构。

引言:

1.音高动态感。①同音进行;②级进;③跳进;④曲折进行。

2.节拍、节奏律动感。①注意乐谱中节拍的基本规律;②特殊对待乐谱中的非常规节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对待;④重视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

4.音色、音量适应感。①音色适应感;②音量适应感。

综上所述,一份写作规范的开题报告不仅是对自己所选论题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所选论题是否具有实际写作意义的检验。如果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中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必将会为后期论文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使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作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8篇

唐朴林教授的民族音乐论文集《民・音乐之本》已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册,是唐朴林教授多年来从事音乐研究、论述和评论的成果。他以广博的研究范围、多方位的研究视野、多样创新的研究方法都贯穿在他独特的作曲家的视角。

首先本书之《民・音乐之本》的书名就不凡响,这个“民”可以做多种顾名思义的理解,如“民族”、“民众”、“民族音乐”(民乐)、“民风”、“人民”等。音乐是人民创造的,最终还是应归还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而唐朴林先生对“民”是作宽泛的解释,涵盖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他在序言开宗明义地写道:“不忘‘音乐之本在于民’,尊重吾华夏民族的艺术趣味、欣赏习惯、朴实民风。牢记‘唯乐不可以为伪’的真谛,为民众奉献那些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和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把‘美’奉献给民众,以‘和’之道于作品”。可见,在作曲家眼里,这个“民”字是沉甸甸的。一切音乐创作及音乐理论都应以人民的需要为本,反映民众的生活及朴实的民风。追求音乐的民族风格。孟夫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民为邦本。可贵的是唐朴林教授将“民”为“音乐之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他撰写的音乐学术论文之中,这个“本”也是他议论的最多的热门话题。

论文集的第一部分是“音乐论述”。虽是论述文章,但作为作曲家所研究、论述的均与创作有关。并从音乐的本质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如《潮乐音阶探析》《南音与“敦煌琵琶曲谱”》《潮乐――活五与木卡姆》《中国古代音阶与曲调》《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曲式结构》《喀什民歌的曲调与节拍》《乐海拾贝――中国民歌中独特的终结音》《民乐组合以乐器少和多色彩为佳》等等。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固有的特质,并把它付诸于创作实践中。

论文集的第二部分是“冬烘絮语”。唐朴林借用这一成语表明自己学识浅薄,迂腐而不达世务,自谦絮絮叨叨发表议论。其中最令作曲家关注的是中国音乐向何处去?在世界音乐大潮中,在西方音乐仍处于“强势”的形势下,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音乐应如何发展?其前途如何?这从他撰写的《路,向哪里走?》《中西音乐交流的一个怪圈》《音乐文化的自主性》《继承、借鉴、发展――也谈民族音乐的振兴》《传统的呼唤》《有关“民族器乐”之管见》《关于民乐的杂谈》等一系列文章中都可了解到他的许多真知灼见。一言以蔽之――中国音乐要走自己的路。

论文集的第三部分是“古龠专论”。就目前所知刘正国教授开拓龠研究之先河,唐朴林则随其后并把多位学者有关论文辑录成书。古龠以前少为人知,直到1986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发掘一批骨质的斜吹乐器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据安徽学者(现任职于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刘正国教授考证,这种距今9000年的无吹孔骨质斜吹乐管,是华夏吹器之鼻祖――骨龠,经过刘氏的研究和开发,创制出了一种既保留了古龠的斜吹质法,又能流利演奏半音阶、音域可达三个八度音程的新颖别致的吹管乐器――九孔龠。笔者曾聆听了刘正国教授演奏的“九孔龠”,感到十分新奇,古朴而悠远,演奏流畅自如,优美动听。当即与刘正国一道拜访音乐界泰斗吕骥先生,并向他报告研究成果和演奏“九孔龠”,得到了吕骥先生的支持。其后刘正国的在《音乐研究》上,揭开了古龠的新时代。唐朴林教授则对“九孔龠”情有独钟,他一方面撰文宣扬刘正国研究成果和大力宣扬“龠”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价值,一方面为龠创作一整套音乐会的曲目,部分演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唐朴林教授是有史以来为古龠作曲的第一人,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我国现代龠曲的开山之作,并在音乐史上将为唐朴林对古龠创作的贡献重重地记下一笔。

论文集的第四部分为附录:“大家评说”。辑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唐朴林教授所作作为的评述,有褒有贬,皆出心声,语言不多,皆为真情。如前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厉声、胡登跳教授、高厚永教授、刘国杰教授、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顾之勉主任、作曲家骆季超以及笔者部分评述言词等。热情赞誉,并祝唐教授更上一层楼。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心理学;教育创新

Abstract:Facingtheimportanceandproblemsfoundinvocalmusicteaching,innovationisnecessarytoexplore.Withtheadvanceable,rationalorfunctionalorientationtakenastheguidelinestobechosenfortheinnovation,whatshallbesuretodoatpresentistointroduceandapplythecontemporarypsychologicalknowledgebasedonup-to-datebiology.Discusse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vocalmusiceducation,theeffectandadvantages/disadvantagesoftheprevailingdemonstration/memoriterteaching.Althoughourvocalmusicteachingisemphasizingthevocalskilltraining,itisnecessarytopayattentiontothepsychologicaltraininginsinging.Illustratestheoreticallysignificanceoftheinnovationwithwhichthemodernpsychologywillplayaleadingroleinvocalmusicteachinginsteadofphysiology.Furthermore,thestimulatingeffectofintroducingnormalpsychologicalfactorsontheinnovationofvocalmusicteachingispresented.

Keywords:vocalmusiceducation;psychology;educationalinnovation

声乐与器乐是音乐作品的两大部类,二者共同构成了音乐表演艺术。由于在史前与史后初期,乐音多以感情语言形式出现,以致长时期内,声乐一直是主要音乐,人声就是最早的乐器[1]。虽然声乐与语言具有共同特性,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量与节奏,均由声带发出,用于表达意义与感情,但是在声乐中,更加重视感情表现与声音的充实、悦耳,从而更具美感。即使到了中世纪,乐器与器乐在许多地方因含世俗因素太多而受教会排斥,正式的、主流的音乐艺术仍然是声乐[2]。文艺复兴以后,纯器乐和由器乐伴奏的歌唱、戏剧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声乐因其简便而富于感染力,始终受到人们关注与喜爱,著名歌手往往比著名乐手受到更广泛的欢迎。即使在现代,在各国,包括我国的民间、社区,以及中小学音乐活动中,声乐教育也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许多人用唱歌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甚至参与歌手选秀活动。

声乐教育是有关声乐的知识、技巧、修养与审美趣味的传承过程,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发声技术、表演艺术与艺术欣赏。目前声乐教育中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主要是物理(声)学与生理学知识。虽然有的声乐教师曾在音乐师范系学习过教育心理学,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但由于声乐专业出身的教师通常不懂心理学,而师范出身的教师单方面的心理知识运用又不同于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且教育心理学毕竟不是声乐心理学,所以,声乐教育迄今缺乏专业心理学的支持。不比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已分别建立了支持专业教育的艺术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对声乐心理的重视不足与研究不够,使得当前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在义务教育、社区活动中,声乐教育都存在着重技巧轻理论、重生理因素而忽视心理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虽是声乐历史上形成的,在过去具有合理性,今天却已成为阻碍声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门槛。由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倡导研究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因素。本文拟通过讨论声乐教育创新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及心理因素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证引入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与可能性。

一、声乐教育创新方向的选择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它通过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来指导实践应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古已有之,但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是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发展所促进的,并以冯特1879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纲要》为标志。心理学的诞生史告诉我们:在生理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必要发展心理科学。事实上,体育教育由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进而引入运动心理学,以解决竞技决胜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运动员心理素质问题,便是明证。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虽然靠肌肉与器官完成,肌肉与器官功能的发挥却受到高级神经活动控制,而心理因素则会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产生重要影响。正如一台复杂的机床,其工作部件的运动要受到传动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制约,在机床工作部件精度趋近极限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与效率的途径就是引入数控装置或实施电脑控制。

心理学发展历史虽短,却被视为21世纪的领航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是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下设40多个分支学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已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应用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高度分化,即心理学向专门领域的渗透,已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当代许多专门领域的发展、创新活动,多以心理学为导向,以引入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其共同特征。

但目前,在音乐心理学中,声乐心理未与器乐心理明确区分。其实声乐以人声为“乐器”,作品中又通常有语词意义需予表现,本质上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而在艺术心理学中,又常将歌唱家与戏剧演员、话剧演员的艺术表演心理混为一谈,忽视了二者再创造活动的基本促进因素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首先以音乐,后者则首先以艺术语言为创造的基础。可以认为,声乐教育长期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与它没有紧跟时代进步、及时建立自己的专业心理学基础有一定关系。

19世纪中期以来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但导致现代生理学诞生并将神经与肌肉活动关联的高级神经活动(即生理心理)确定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暴露了声乐教育将歌唱归结为生理学与音响学的偏颇,使声乐教育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创新是在某个领域首次引入与应用新事物的活动。对于声乐教育领域,选择所要引入的新事物,是确定创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其选择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在声乐教育中引入最新的心理学成果和与现代生理学相关的心理知识,会有力地带动声乐教育全面创新。其次的选择原则是合理性。声乐教育原以音响物理与发声生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按学科递进发展规律,引入与应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合理性。第三项选择原则是功效性,即能否提高声乐教育的功效。由于目前声乐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教学困境,常常不是物理、生理知识问题,而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引入心理学,不但有对症下药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艺术个性突出的未来歌唱家。

二、声乐教育重生理轻心理

的历史传统

中世纪,欧洲的歌咏活动被宗教所统治,不准群众集会时唱歌,也不准妇女演唱“圣咏”。这种封建礼教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唱好“圣咏”,教会举办了许多"唱诗班",这是早期的声乐学校,它在演唱技巧的探索、钻研和歌唱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过重大贡献。但是,这种以童声合唱、假女高音和阉人歌手为主的“唱诗班”,虽然演唱的声音谐和甜美,却缺少雄浑的力度和自然的人声音色,无法展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诞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抒情音乐剧),将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歌剧艺术形式的诞生对演唱技巧的重大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文艺复兴”思想指导下,需要突出歌剧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特点,凸现了旧的演唱方法与新的表演风格间的矛盾,再用童声、虚弱的假声和阉人歌手的声音来表演歌剧角色已不再合适。于是,演唱方法的改革、探索,研究新唱法等工作,便历史地落在了佛罗伦萨艺术家、歌唱家的肩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意大利“美声”唱法与它的艺术学派在意大利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能够表现歌唱多层次多变化的丰富色彩;能充分发挥共鸣效果,不仅加强了音量,而且也美化了音色;可以精确地控制和调整发音器官的协调动作,灵活自如地操纵人声乐器来表现高难度的复杂技巧,从而大大丰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声乐教学法,能够解决歌唱者发声上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歌唱逐渐达到完美的程度;因为符合嗓音发声的自然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声带负荷,即使长时间演唱也不致因疲劳而受损伤,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声带的艺术寿命[3]。

在这个古意大利学派时代(音乐文献称之为纯粹经验主义时代),声乐教育主要靠模仿(“像我那样唱”)与教材。教材指教师针对学生所写的专用的练习和练声曲。由于当时教师多为阉人,学员是儿童与阉人,二者歌喉状况相似,模仿非常容易。如此,直到18世纪,声乐教育仍广泛利用模仿和反复定型的教学法。

然而,模仿常会扼杀学生音乐创造的个性,并使学习过程沦为教练活动而消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到了现代,因师生的歌喉明显不同,模仿难度增大。而刻意模仿教师训练有素的歌喉,常会使学生邯郸学步,丧失了其歌喉的美好特色,却又因官能不同,学不成老练的歌喉。尤其当教师对自己歌唱过于自信而又无视师生歌喉条件差异时,其艺术示范与模仿要求,甚至会毁掉学生的歌喉与未来造化。

随着生理科学的发展,加西亚二世于1855年发明了喉头镜,使声乐教育由抽象神秘,转变为具体而科学,从而成为声乐机理教学法创始人。机理教学法是一个大的系统,其发展初期,属于声乐教育的“人声乐器打造”阶段。此期的机理教学法,要求教学者能洞悉气息、发声、共鸣、吐咬字的有关生理学、物理(声)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训练,以求高效地解决相关发声技巧、技能及肌体协调性的问题。后来机理教学法伴随着生理学、声学等领域的进步,越来越完善,更进一步显示出它的科学、高效的特点。如今这种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法,已在声乐教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事实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它确实“代表了国际声乐教育的前沿”[4]。其表征就是声乐教师在发音器官结构、功能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语言教师,音乐学院的嗓病研究治疗水平不亚于医院耳鼻喉科。

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传统的理论是不注意歌唱心理的,歌唱心理学是声乐教育理论中最少有人研究的部分”[5]42。在国内,声乐研究的重心与主流,依然是植基于生理学与物理学的机理教学法。有人以《’97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8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99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0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一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2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3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二四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2005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等九篇论文中提供的数据为依据,指出近九年(1997—2005)来收集到的声乐论文中,对声乐技术的论述仍是以机理教学法研究为主要代表的。讨论声乐教育心理的文章难得一见,其内容也偏于一般教育心理而非声乐教育心理。

三、心理学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贯串于教学、学习、练习、欣赏、修养与演唱等全部过程,可以说,歌唱家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歌唱心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更广泛地说,从婴儿反射本能的哭喊到与歌唱家的艺术创作相联系的一切高级发声现象,都是永远受心理因素制约与决定的。这是因为在艺术歌唱中,歌唱者的发声技术与他们对自己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实现创造意图的手段,都由其所演唱乐曲的艺术内容所决定。而声音艺术创造则是具有不同历史、民族文化背景的,具有性别、年龄与个性特点的歌唱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表现。典籍《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是音乐发自内心又直接诉诸内心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境界为使命。其中声乐,由于以人声为“乐器”,“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直接表达,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6],所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器乐更为强烈与深刻。对听众来说,声乐的歌词、音乐,以及表现手段(声音)及发声方法,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引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即使他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也能受到感染,不像器乐有时会“对牛弹琴”。

换句话说,声音固然由身体发出,却是心理使然。正如斯宾诺莎说的,“人的身体除了为心灵所决定、所指导外,并不能建造任何寺院”[7]。艺术歌唱虽然通过发声器官进行,心理因素却起着统制的作用。

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不必顾虑细部的协调配合,使需要复杂协作的难以掌握的多块肌肉的复合运动,仅只从整体上养成习惯,便可掌握与自如运用。而原来的机理教学法,却强调声乐技术的掌握,须取决于学会有区别地用意志控制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活动的技能。事实上发声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的,歌唱者并不能过细地控制每一块肌肉,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机能(例如打哈欠、喷嚏),而只能控制器官运动的节奏、强度、方向等。显然,烦琐地要求控制每块肌肉,很困难,即使做得到也会使神经高度紧张而影响歌唱效果,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方法。反之,若从整体上揣摩唱出理想声音时的发声器官的状态,使这种随意运动得到定型,成为习惯,就可以掌握与自如运用技巧。这种基于心理调控的教学方法,事半功倍,省去了徒劳的努力,又免除了不必要的紧张,具有显著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例如学习“有支点”发声(托气的发声)很难。学生如按机理教学法学,不是没保持住气,唱得无力出了喉音,就是咽肌紧张发声不自然。顾此失彼,总在两个极端间摆动,掌握不住要领。但如果让学生在钢琴伴奏下,保持吸气状态,在心里悄声地唱,就不难找到有支点唱的器官位置并养成运气习惯,从而掌握了技巧。在这里“内心歌唱”就是一种充分利用心理因素来摆脱细部牵扯而从整体上养成正确技能习惯的有效办法。歌唱大师大多重视内心歌唱,不但把内心歌唱能力与掌握歌唱技能相关联,而且用于能动地想象和监督自己的歌唱表演。目前许多乐器如钢琴教学中,也已要求边演奏边“唱出来”,其实已运用了心理的整体统制作用,是有道理的。

声乐教育当然要教声乐技术,但脱离音乐内容的训练,无助于歌唱,又使嗓子易累,技术练习单调死板易厌。若在声乐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借助音乐的艺术内容,养成运用整体技能的习惯,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技术与声乐艺术同步提高。其做法是将学员对目标技术的注意,转移到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的注意,等到运用技术的习惯养成后,再转回目标技术上使之熟练。声乐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唱他喜欢的作品时,爱屋及乌,使他对技术有了亲近感,其技术进步很快。这是其感情投入与热情等因素,帮他挖掘、开发了技术上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可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来助其掌握技术,再让他将已掌握的技术转用于他不甚喜爱但应学习作品的成功演唱。这是明智的教学思路。反之,强令学生唱不喜爱的曲目,会使他因厌恶、逆反心理而对技术学习产生冷漠、疏远、畏惧感,导致情绪低落、教学失败甚至歌喉累伤。

四、声乐教学应关注心理因素

作用的研究

声乐教学法创新与声乐心理学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和巨大努力,将有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作为声学教学研究课题,应是很好的起步与切入点,可以积累知识与经验。国内声乐界在新世纪之初,已有若干文章,对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展开了探讨。只要在研究中再进一步结合声乐专业教学,就有可能促进教学创新。例如有人提出歌唱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应随时调整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动作,而核心问题是心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家对自己的心理调节与控制[8]。又有人指出浮躁、虚荣、自卑、紧张等不良心理会影响演唱效果。

笔者根据多年演唱与教学的体会,对气质等心理因素在声乐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以下自己直觉的认识,以供参考。

气质在歌唱专业中作用巨大,歌唱者的嗓音与发声特点同其心理感情密切相连,对其艺术创造倾向与风格和职业成就,影响巨大。猫王能风靡全球,留给人们深切的记忆与怀念,与其独特气质不无关系,气质影响着其声乐技术的方向、水平,更影响其表演成就。巴甫洛夫曾断言气质可在生活教养下改变,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改变将很困难。所以声乐教师一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创造气质,另一方面或许应更多地致力于发掘气质好的苗子。

法国音乐家孔巴里约称“音乐是用声音进行的、没有概念的思维的艺术”,说明思维对于感受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思维中的想象,在声乐教育中就是内心歌唱,是学习歌唱技术的捷径。俄国声乐教育家杰柳仁斯基曾强调说,(学声乐)需要用脑子而不是用嗓子,因为当嗓子疲劳时,学习仍应继续。学生如果善于拟定演唱计划,想象自己的演唱,就能在嗓子疲劳时继续做到内心里的学习[5]62。

主动性是克服技术难关和做好艺术演唱的重要心理品质。主动性所导致的顽强、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包括将“感情移入”到音乐作品、形象中去,是演唱成功的前提。

记忆在声乐技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有很大作用。声乐教育中有两类重要记忆。一类是与嗓音的发声官能技术相联系的基本感觉记忆,另一类是把艺术创造的因素与技术因素相统一的艺术表演的记忆。记忆可以积累而形成教养,还可以通过提炼成为直觉与灵感的资料。而教养对于音乐理解与欣赏,直觉与灵感对于艺术创造,均关系重大。记忆可以分为学习、保持与记忆三个阶段,其中记忆阶段又可分为回忆与再认。因此对资料的学习和对作品的音乐分析,会通过保持而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和节目的表演。记忆中的回忆,有助于迅速重新学会被遗忘的技术与音乐。再认因不像回忆那样必须发现其客体,而具有便于转移的特征。在声乐教育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新乐曲中再认曾经学到过的技术与音乐成分,来帮助他迅速掌握新乐曲与新的技术。

注意力涉及歌唱者音乐观念与音乐感等声乐基本因素的养成。教师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和学生发展阶段有关。就学声乐技术而言,学生应首先集中注意于,教师提示他的发声器官活动方面,其次集中于发声官能的控制方面。而在表演时,则应妥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对声乐艺术的专注,应是声乐工作者的职业态度,也是希望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上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情感是一个过程,情绪则是情感与感觉的复合。由于音乐的经验基本上是情绪的,声乐更是直接表现情绪,显然,对情绪的类型与强度的准确把握和有分寸地充分表达,就成为决定理解作品和艺术演唱成败的重要因素。

总之,声乐教育曾通过引进生理科学知识,实现重大创新而形成了机理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必然地带有其产生时代所赋予的机械论的烙印。心理科学的新进展使声乐教育又面临着另一次重大创新的机遇,在这次创新中,纯粹的肌肉练习并不会失去它的作用与意义,但将会由主导地位下降到从属于歌唱心理活动的基础地位。这种建立在肌肉运动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基础上,由歌唱心理加以整合与统制的新的教学法,必定会带有当代系统论的烙印。在对心理因素于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的研究取得进展后,为构筑新的教学法所必须进行的声乐心理对声乐技术、教学、练习与艺术表演的深刻影响等课题,也会逐渐受到声乐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卡尔西萧.音乐美学[M].郭长扬,译.台北:大陆书店,1974:238.[ZK)]

[2]梅耶尔E.交响音乐的产生[J].韩耀成,译.音乐译丛,1981(4):2.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3.

[4]王紫剑.对声乐机理教学法及其现实应用的初步探讨[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6:2.

[5]德•阿斯培伦德.歌唱者及其声音的训练[M]∥音乐译丛:第三辑.张洪模,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6]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ZK)]

[7]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4.

创新音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21世纪 二胡曲创作 综述

21世纪的一些作品体现运用了现代创意意识和创作手法,这些新一代的音乐创作者们,大多都受过不同专业化程度的作曲技巧训练,代表人物有刘文金、王建民、梁云江等。这时期较20世纪初中期的二胡作品创作者,在音乐创作的综合素质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这些作品的出现,为今后二胡演奏的发展开括了新的方向和空间。这时期的二胡曲创作的主要特点为:(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刘文金先生的作品基本是在坚实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汲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理论和方法。(二)利用民间音乐曲调为素材来创作。比如:王建民的作品,他的创作未引用任何现成的民间曲调,而是把许多民间音乐的特点融合又吸收进创作中来,在与原来的素材之间有着一种似又不似的距离。(三)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占决定因素。代表作品有谭盾的二胡与扬琴《双阙》,二胡与乐队《火祭》等。这些作品多用二胡表现远古或神秘的事物和思想。(四)这时期的作品规模宏大,有狂想曲,协奏曲等大型的套曲。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对于二胡创作的方法、体裁、曲式等的结构形态的研究,也不乏有不少论述精当的好文章。

从2000年以来,出现在各音乐期刊上研究二胡创作的论文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某一作品的分析;(2)论述音乐家的成就贡献;3)对二胡创作技法的研究;(4)对作品音乐会听后的感想;(5)对于20世纪创作的概况。代表性的论文有“《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曲式结构与创作手法的创新》(熊组鹏文《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吴红非文《中国音乐》2003年第2期)、《二胡曲满江红演奏技巧探微》(谭波 周志全文《音乐探索》2001年第2期)、《我对二度创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王莉莉文《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二胡艺术中的三颗明珠》(廖玉麟文《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论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朱朝富文《音乐探索》2000年第3期)、《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牛苗苗文《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二胡协奏曲《江河云梦》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梁云江文《天籁》2003年第2期)、《植跟传统,求新求变》(刘再生文《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乔建中文《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等等。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曲式结构与创作手法分析》一文,作者通过对二胡曲《新婚别》音乐结构与创作手法的分析,并且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特点异同的比较。他认为,两首曲乐曲无论从乐曲的社会背景,题材,还是曲式结构上的“情节决定曲式”“板式变速发挥的结构作用”等都有着诸多的共同点。该文对这两首乐曲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刻的比较,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诠释这首乐曲有很大的帮助。

《刘文金二胡作品的题材,技法和体裁》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刘文金先生的三首《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和《长城随想曲》三部作品的题材、创作技法和体裁形式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刘先生不论是从主题旋律的写作上,在音乐的展开手法上,还是从音乐体裁形式上来讲,他都能将中国民族的音乐的音调手法与西方作曲技巧合理的应用,结合。全文以分析刘文金的三首二胡作品为主,试图揭示其二胡音乐语言风格的特征,这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演奏好刘文金的作品有重要的作用。

《二胡曲演奏技艺探微》一文,作者是将二胡叙事曲《满江红》与岳飞的词《满江红》作了比较,从深刻表达二胡叙事曲《满江红》的丰富内涵出发,对左右手多变的演奏技术做了逐字逐句的技艺分析,对演奏上的难点和掌握各种技法的关键也有着重要的论述与提示。本文就此乐曲《满江红》的演奏技艺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于二胡演奏者和教学者而言不乏有参考价值。

《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一文,作者通过对秦地的戏曲音乐的分析来说明秦派二胡音乐在音阶,调式,演奏手法极其音乐创作等方面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秦地戏曲中,秦腔、碗碗腔和迷糊都有一个特殊的音阶苦音和欢音。她认为秦派二胡作品主要是反复的运用和呈现秦地戏曲音乐的特性,以此来形成秦派二胡曲的形态特征和演奏风格。并以《秦腔》、《兰花花叙事曲》为例,说明他们的旋律,音调素材与秦腔音乐有直接的关系。最后又讲了秦派二胡曲的一些固定特殊的演奏手法。该文从秦地戏曲音乐对二胡演奏的影响做了详尽的论述,为我们更好的掌握好秦派二胡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根传统,求新求变》一文,是作者在听了刘文金民族音乐作品音乐会后有感而发的。他认为,刘文金先生是勇于探索与创新的作曲家;是民族管弦乐配器的色彩大师;是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性的开拓者;是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的里程碑作曲家。最后又回到音乐会的内容上,作者评述了本次音乐会的成功之处。该文的观点归纳系统,缜密,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刘文金先生创作的思想根源及思想内涵。

《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一文,是作者对二胡创作近百年来的一个综观概述,作者认为,二胡这件乐器在百年来发展的历程为:初创时期、兴盛时期以及新探索时期,并例举了每个时期出现的优秀作品,依据他们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分类,指出这样一件乐器在一个世纪中有着这样辉煌的业绩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最后作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二胡艺术现状的担忧。本文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认识回顾二胡的创作发展,以及今后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音乐生活论文范文 下一篇:音乐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