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6 17:27:06

创新技术管理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强化管理 人才战略 技术成果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认真落实科技工作安排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精细和加强工程技术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严控工程事故复杂,全力推进工程提速,为公司实现高效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公司生产经营做出了巨大贡献。

(1)强化制度建设,增强人员责任意识。公司制定了技术管理网络、重点井管理制度、钻头使用管理制度、重点井设计评审制度,明确了技术部门及技术岗位人员的职责;建立了公司技术专家管理考核机制,设立创标、达标奖,明确了奖励指标,对创造新纪录、造新指标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激励和调动了各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强化管理模式,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利用每日生产会时机,工程技术部门安排布置当天的技术、井控工作,抓好细化落实,对重点井、深井和事故复杂井集体会诊;建立钻井队干部24小时跟班制度,强化过程管控,预防事故复杂;认真落实技术例会制度,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查找短板,制定措施,分析事故复杂发生的原因及制约提速的因素,研究制定事故复杂预防及方案,保证了技术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技术升级。

(3)强化集成应用,全力推进钻井提速。认真梳理现有成熟技术,集成推广使用PDC钻头、高压喷射钻井、复合钻井、防卡钻具组合、KCL聚磺防塌钻井液体系、随钻防漏堵漏等成熟技术及提速工具,发挥好技术对钻井提速的引领作用。在钻井提速方面,从技术与管理上精细挖潜,作为目标任务去管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入新的提速技术和提速工具,开拓定向井提速新技术、新工具,探寻更新、更广的提速途径。针对各施工区块特点,制定了区域提速模板,通过模板的复制应用,有力推动了区域提速和整体提速。

(4)强化过程控制,有效减少事故复杂。紧密围绕打好“事故复杂歼灭战”,严格执行《深井与复杂结构井事故复杂控制规定》等制度。认真落实深井、复杂结构井设计评审制度,积极参与建设方组织的重点井设计讨论制定工作,及时组织设计评审,完善设计内容,规避施工风险。一是抓事故复杂预防。制定防喷、防卡、防塌、防漏、防掉、防斜、防断等事故复杂预防措施,落实“双盯”工作法(即:二线现场工程师驻队盯井、一线干部跟班作业)。技术部门按照“一井一策”、“一段一法”制定施工方案,严格审核审批。二是加强事故复杂处理过程管控。严格落实《工程事故复杂管理办法》,针对发生的事故复杂,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加大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将事故进行通报,使大家分享经验教训。三是严格落实关键工序处级责任人和工程师盯井制度。凡是重点井、大风险井施工和关键工序项目,都落实到处级责任人,由公司领导重点指导把关;现场现场工程师从技术交底、开钻及打开油气层验收、下套管、固井等全过程负责,强化技术措施落实。四是充分发挥两级技术专家的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事故复杂,及时召开事故复杂两级技术专家专题分析会,深入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各项措施,确保了事故复杂损失大幅降低。

(5)强化井控管理,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坚持将井控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积极井控”理念,有效提高全员井控意识;紧密围绕“提高技能、预防为主、吃透设计、安装到位、及早发现、正确处置、绝无一失”的井控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公司井控工作部署,确立井控工作目标;组织开展“四个评估”,有效排查井控潜在风险;加强对重点井、一级风险井施工过程监控;强化井控培训,对公司井控管理人员、钻井队干部、生产骨干、各井控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岗位应持证率达到了100%;强化井控技术管理,推广使用先进井控技术和方法,严格井控监督检查,几年来持续实现了“一个杜绝”、“两个强化”和“三个提升”井控管理的工作目标。

(6)强化技术检查,持续抓好技术管理。组织修订及细化工程技术检查表,每年对各项目部及所属钻井队开展工程技术专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考核、排名和通报,并严格进行奖惩兑现和有效激励。通过工程技术检查,帮助基层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规范工程技术管理,强化技术措施,了解和掌握了基层管理动态,进一步夯实了基层技术管理基础。

(7)强化例会制度,分析总结安排布置。公司每月都召开技术分析会,针对一月来的工程技术和井控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汇报,分析和认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先进技术、提速经验、事故复杂处理与预防的经验教训、技术管理中好的作法和亮点进行分享,对今后的技术与井控工作进行再要求和细布置。

(8)强化管理提升,促进技术全面提高。深入开展技术对标分析,制定年度创标计划,每口井都制定达标、创标计划及技术保障措施。对所创新纪录、新指标,公司将审核、评定。大力推广工程技术亮点工程,吸取兄弟单位好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在公司全面推广,促进技术管理全面提升。

(9)强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好上级达标培训年活动契机,积极组织参培工作,严格要求参培学员认真学习技术知识。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学习,使一大批技术人员能够掌握应用新技术、新知识。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专家履职考核,严格实行动态管理,促进专家充分发挥好技术决策和现场把关作用,在专家评定、技术人员提拔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为优秀技术人才成长搭建了好的平台。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下简称吸收与创新),是指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吸收与创新活动。

第四条吸收与创新应当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

技术进出口合同对技术保密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吸收与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吸收与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宏观调控,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引进。

*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的吸收与创新规划;编制、公布本市吸收与创新重点项目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和年度计划;指导年度计划项目的实施并组织鉴定和验收。

本市各有关部门以及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吸收与创新工作。

第六条企业是吸收与创新的主体,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自主确定吸收与创新的内容和方式。

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吸收与创新基地,承担国家和本市重大技术装备或者吸收与创新的项目。

职工应当遵守企业依法建立的技术保密制度。

第七条本市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联合开发,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参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各方,应当签订合同,约定有关技术权益的归属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企业可以按照指导目录以及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将本企业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

市经委接到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评审,在每年第一季度确定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九条本市设立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列入市级预算并逐步增加。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按照本规定用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低息贷款、贷款贴息和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方面的资助。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由市经委委托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新服务中心)负责结算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吸收与创新的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本地区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第十条市各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确定高于百分之十的比例用于鼓励吸收与创新,重点支持引进高新技术的产品开发、中试和产业化。

第十一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项目的单位,可以申请低息贷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以申请贷款贴息。

第十二条下列项目或者技术、产品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经费的补贴:

(一)属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或者本市重点支持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二)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或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

(三)未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但符合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市经委组织鉴定,确认其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定商业规模的项目。

第十三条企业用于吸收与创新的技术开发经费,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用于吸收与创新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价在规定数额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计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对设备进行快速折旧,并参照市新产品试产计划或者中试产品计划的规定享受相应优惠。

第十四条吸收与创新项目属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成果转让取得收益的,按照国家和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享受优惠。

第十五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以向市经委申请优先列入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获得资本金注入或者贷款贴息的资助。

第十六条吸收与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可以分别向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市经委申请专利申请费、专利维持费、专利费的部分资助。

企业引进国外专利技术用于技术开发,属于国内首次运用的,可以凭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向市经委申请经费补贴。

第十七条企业在本市建立吸收与创新的下列机构,可以向市经委申请启动经费的补贴:

(一)部级或者市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二)部级或者市级的吸收与创新基地;

(三)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市级技术开发机构。

第十八条吸收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零税率优惠。

吸收与创新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其企业可以向市经委申请有关技术质量认证或者许可的经费补贴。

第十九条本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引进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申请办理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调入本市的手续;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

对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聘用国外专家的,可依据聘用合同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本市各级机关在采购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的吸收与创新产品。

第二十一条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企业应当在吸收与创新产品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或者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将奖励额折算为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由受奖励人分享收益。

第二十二条吸收与创新的成果或者产品,可以申请各级科技成果奖项。

第二十三条创新服务中心应当根据市经委批准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和款额,与项目单位订立合同,并通过有关金融机构将款额及时足额地拨付给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义务。

第二十四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疏于职守、弄虚作假、,侵犯吸收与创新项目单位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挪用、克扣、截留吸收与创新专项资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三款,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有权要求赔偿,并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究其违法责任。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弄虚作假,骗取低息贷款、贷款贴息或者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资助的,由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追回其所得的款额,并由市经委处以所骗款额一至三倍的罚款;骗取其他优惠待遇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采取欺骗手段获得奖励的,由市经委及有关部门撤销其奖励,并责令其退回奖励所得。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2000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0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市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

【推荐】【纠错】

*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

(2000年1月25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了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提高本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下简称吸收与创新),是指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吸收与创新活动。

第四条吸收与创新应当遵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我国加入或者签订的国际条约、协议。

技术进出口合同对技术保密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吸收与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吸收与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做好宏观调控,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引进。

*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的吸收与创新规划;编制、公布本市吸收与创新重点项目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和年度计划;指导年度计划项目的实施并组织鉴定和验收。

本市各有关部门以及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吸收与创新工作。

第六条企业是吸收与创新的主体,有权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自主确定吸收与创新的内容和方式。

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吸收与创新基地,承担国家和本市重大技术装备或者吸收与创新的项目。

职工应当遵守企业依法建立的技术保密制度。

第七条本市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开展吸收与创新的联合研究、联合开发,或者联合建立技术开发机构。

参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各方,应当签订合同,约定有关技术权益的归属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企业可以按照指导目录以及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将本企业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

市经委接到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评审,在每年第一季度确定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九条本市设立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列入市级预算并逐步增加。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按照本规定用于吸收与创新项目的低息贷款、贷款贴息和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方面的资助。

吸收与创新的专项资金,由市经委委托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创新服务中心)负责结算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吸收与创新的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本地区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第十条市各有关部门用于技术进步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确定高于百分之十的比例用于鼓励吸收与创新,重点支持引进高新技术的产品开发、中试和产业化。

第十一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项目的单位,可以申请低息贷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可以申请贷款贴息。

第十二条下列项目或者技术、产品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经费的补贴:

(一)属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或者本市重点支持的吸收与创新项目;

(二)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或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

(三)未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但符合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市经委组织鉴定,确认其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定商业规模的项目。

第十三条企业用于吸收与创新的技术开发经费,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

用于吸收与创新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价在规定数额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计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可以对设备进行快速折旧,并参照市新产品试产计划或者中试产品计划的规定享受相应优惠。

第十四条吸收与创新项目属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成果转让取得收益的,按照国家和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享受优惠。

第十五条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以向市经委申请优先列入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获得资本金注入或者贷款贴息的资助。

第十六条吸收与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可以分别向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市专利行政管理部门、市经委申请专利申请费、专利维持费、专利费的部分资助。

企业引进国外专利技术用于技术开发,属于国内首次运用的,可以凭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向市经委申请经费补贴。

第十七条企业在本市建立吸收与创新的下列机构,可以向市经委申请启动经费的补贴:

(一)部级或者市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二)部级或者市级的吸收与创新基地;

(三)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市级技术开发机构。

第十八条吸收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零税率优惠。

吸收与创新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其企业可以向市经委申请有关技术质量认证或者许可的经费补贴。

第十九条本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引进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申请办理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调入本市的手续;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

对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聘用国外专家的,可依据聘用合同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补贴。

第二十条本市各级机关在采购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的吸收与创新产品。

第二十一条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对吸收与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经营者、项目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企业应当在吸收与创新产品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或者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将奖励额折算为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由受奖励人分享收益。

第二十二条吸收与创新的成果或者产品,可以申请各级科技成果奖项。

第二十三条创新服务中心应当根据市经委批准的吸收与创新项目和款额,与项目单位订立合同,并通过有关金融机构将款额及时足额地拨付给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履行义务。

第二十四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创新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疏于职守、弄虚作假、,侵犯吸收与创新项目单位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挪用、克扣、截留吸收与创新专项资金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第四条,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三款,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有权要求赔偿,并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究其违法责任。

第二十六条企业在吸收与创新活动中弄虚作假,骗取低息贷款、贷款贴息或者技术开发经费补贴等资助的,由市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追回其所得的款额,并由市经委处以所骗款额一至三倍的罚款;骗取其他优惠待遇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媒体;县级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46-01

1 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现状

1.1 技术管理思维滞后,新技术应用水平低

1.1.1 全媒体思维还未植根于技术管理人员

互联网、云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冲击年轻用户的流失和广告的分流,电视台传统媒体面临的危机正不断加剧,然而,某台技术管理人员是否清楚认识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危机,是否正在思考如何去突破、扭转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危机,答案尚未可知。

1.1.2 新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互联网、云技术等已深远地影响到每一行业,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电视台作为信息传播的窗口,理应走在新技术应用的前列,实际上某台采、编、播及办公网络一体化尚未建成,对全台设备进行云维护管理概念还未深入每一位员工,更谈不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来指导全台的业务工作,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1.2 技术管理人才缺乏,技术设备利用率低

某广播电视台设备已从模拟制播分离时代进入数字高清制播网络一体化时代,并快步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制播流程和平台融合一体化时代迈进,某广播电视台采、制、播等系统已完全具备高清智能化、数字网络化功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采、制、

播高清数字网络一体化,其原因除受基础环境设施影响外,数字网络技术人才缺乏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技术设备利用率低,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1.3 技术保障模式传统,设备维护难以到位

某广播电视台在技术保障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根深蒂固,仍以封闭、僵化、控制性模式为主,技术维护、技术支撑由少数几个人负责,实际岗位操作人员不了解设备原理、性能,未掌握常见故障现象判断与处理方法,这样导致的问题有二:一是故障处理难以及时,影响工作正常运转;二是设备日常维护难以到位,设备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1.4 技术管理对象众多,技术设备日新月异

1.4.1 技术管理对象众多

技术管理内容包括技术引进、技术培训、技术改造和技术维护等。电视台技术管理对象主要包括 3 个方面:一是涉及采、录、编、审、存、播、传输、发射和网站等专业设备的技术管理;二是涉及配电、灯光、音响、温控、无人机航拍、虚拟演播和外场转播等专业配套设备技术管理;三是涉及消防、通风、温控和监控等环境设备的技术管理。

1.4.2 技术设备日新月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众需求不断变化,无人机航拍、转播车、虚拟演播系统等广电周边设备陆续在某广播电视台得到配置,特别是数字技术发展,广电采、编和播等专业设备软件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由过去设备软件5年、3年不落后到现在设备软件月月有新产品、时时有更新,真所谓日新月异。

2 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探讨

针对某台存在技术管理思维滞后、人才缺乏、模式传统、对象众多等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思维、体系和队伍 3个方面着手做好正处于转型期的某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工作。

2.1 树全媒体思维,把准技术管理方向。

2.1.1 树全媒体思维

思维决定方向,根据上述对行业现状的分析,全媒体建设策略无疑是传统媒体面临危机的突破口,为此,做好技术管理必须树立全媒体思维。笔者认为:一要弄清为什么要转,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直接导致传统媒体年轻用户的流失和广告分流,为求生存,不转不行;二要弄清怎么转,以受众为导向,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喜欢的节目为转型目标,以建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制播流程、平台的融合为内容。

2.1.2 把准技术管理方向

技术管理应以全媒体建设内容、标准为导向,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团队、制播流程、平台的融合为目的,把准技术设备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培训和技术保障等技术管理的服务方向。

2.2 树新技术思维,创新技术管理体系

2.2.1 树新技术思维

技术影响行为,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应用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诠释,试问一天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会怎样?所以,技术管理者必须树立新技术思维,深刻认识新技术影响生活、行为的客观事实,永远保持对新技术渴望欲,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云维护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来服务于某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推动传统封闭、僵化、控制的技术管理模式向开放、人本、服务技术管理模式转变。

2.2.2 创新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某广播电视台技术人员少、力量簿的实际,须创新技术管理体系,笔者的建议,一是构全员维护体系,即以各岗位实际操作人员日常维护为主,台技术骨干定期巡检为辅,第三方(经销商)作保障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各项设备日常维护责任人、内容、标准和时间。二是建全台局域网体系,真正实现全台办公、采、编和播等业务系统网络数字化、自动智能控制化,实时、精确监测各系统运行状况,提升网络运行安全能力,提高单位工作运转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三是引入云维护技术体系,实时监测、维护重要信息业务系统,确保重要设备系统运行安全。

2.3 树新人才思维,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2.3.1 树新人才思维

人才决定未来,那么如何为某广播电视台未来广电技术管理做好支撑保障呢?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复合型技术人才思维,认清未来广电技术管理不仅需精通广电设备传统技术人才,更需即懂传统广电设备技术管理又懂数字网络维护还懂广电宣传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并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2.3.2 抓好技术队伍建设

前面已明确某广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人才,在此着重谈如何进行队伍建设。在引进急需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应加强现有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并主要从 3 个方面:一要走出去,拓宽技术人员的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找准自己差距,定位自身努力方向;二要请进来,现场向技术人员传授指导实际技术要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三要建机制、搭平台,激发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勇于在实践中模索、梳理、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 史春丽.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研究――以《温县新闻》为例 [D ].重庆:重庆大学,2014.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2-01

一、 当前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主要特点

广播电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不仅涉及到电子和通讯领域,而且涉及到光学、声学、电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多少年来实践证明,广播电视技术是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张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质变,广播电视面临着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广电技术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引领作用。

1.广播电视技术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到采编、制作、播出、卫星、网络等多种传输覆盖手段。广电技术具有技术先进性,全局带动性,相互融合性,以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日益凸显。

2.与模拟技术相比,广播电视数字技术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传输方式从单向、固定转为交互、移动;二是服务方式从单一服务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三是运行方式从离散、小规模、低效率转变为集中化、规模化、高效率、高效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竞争加剧。

3.当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正处于新技术迅猛发展。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面临着“三网融合”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媒体,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努力构建完善的安全播出的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传媒体系,科技到新体系和技术监管体系,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的现状

几十年来作为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是: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把握好规范标准;管理好技术设备;落实到安全播出。新中国60年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改革创新,繁荣发展的60年。60多年来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积累总结了宝贵的经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三化”管理模式,“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维护工作总方针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的推行,有力的提高了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管理水平,为确保广播电视技术工作健康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技术管理工作显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1.技术管理不能紧跟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步伐,管理滞后于发展。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的是行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广播电视技术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这种状况也与目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及技术管理体制直接关系。

2.广播电视数字化全面推进,新技术不断出现使广播电视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广播电视节目、设备、流程、标准、规范都要进行调整,技术管理的内容、对象、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更加复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高新技术迅猛的发展趋势。

3.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广播电视与相关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导致新媒体不断出现,国家针对新媒体、新领域标准研究,规范制度等方面工作相对滞后,对新媒体的监管还需要深入研究。

三、今后一段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

广播电视是高科技进步的产物,是高技术、重装备、大投入的行业,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特殊性给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时期的广电技术管理工作必须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1.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注重民生广电,正确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义务性的公共服务,公益性的有偿服务和个性化的市场服务的关系;有线、无线、互联网、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的关系;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关系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2.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要把安全播出工作放在首位。安全播出工作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播出是每一个技术工作的神圣职责。实现安全播出应当坚持软件管理和硬件管理两手抓方针,要加强技术装备和技术设施的建设,不断实行技术系统升级改造,提高安全播出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提升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3.做好广播电视的技术管理工作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和保障。科技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必须要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鼓励科技创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不断调动广电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还要大力加强新媒体的研究,密切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动向,把握发展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4.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工作要紧密依靠各种新技术手段,坚持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手段建设,为技术管理、科学决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大力加强技术培训工作,让广大从业人员及时掌握广播电视基本知识、基本情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加强队伍建设要重点加强队伍的作风建设,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充分发挥老科技人员帮带作用,发挥年轻技术人员的干劲与活力,形成求真务实、潜心钻研、艰苦创业的良好风气。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足;对策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在建筑施工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技术管理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施工作业、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技术活动进行管理。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施工成本和企业效益。现代建筑风格越来越丰富多样,建筑规模大小、天气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都会对工程的进度有所影响。

施工企业通过有效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可实现施工现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使施工现场的工作能够有效展开,降低资源浪费现象,提供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保证工期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三者的和谐统一,项目管理部必须不断加强工程技术管理。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和施工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也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不足

2.1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建筑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技术责任制也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由于技术责任制没有落实,致使各技术岗位没有技术负责人,大家相互推诿,无人负责。这种状况的持续导致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受挫,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2.2技术管理人员经验少

当前,由于企业新建项目的不断增多,建筑企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地产行业和监理单位不断吸收技术管理人才,这更加剧了建筑企业人才短缺。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在岗技术管理人员通常达不到技术管理的要求,并且一些技术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由于这些人员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不足的制约,导致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整体水平无法提升。

2.3技术管理模式较陈旧

技术管理的核心在于不断改革创新。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的注入对于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建筑企业因循守旧,一直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致力于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技术资料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也是工程技术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容不得半点马虎。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工程资料,如施工前的施工计划资料、施工日志、竣工验收资料等等。这些工程资料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全面描述,它们对后期工程质量评定、维修保养、工程改造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提高对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然而很多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中却忽视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没有专门的资料管理部门,经常出现施工资料跟进不及时,资料不全、资料保管不当的现象。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项目管理部是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部门,因此,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应由项目管理部主导进行。首先,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技术管理责任制,将职、权、责落实到全体员工。其次,强化落实技术管理规范,实现依法治企,依法论责,明确施工各阶段和各分部的施工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进度要求及验收的标准。最后,还要不断持之以恒,实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定期组织全员开展民主讨论,不断更新技术管理规范制度,达成共同认识。

3.2加强技术管理人才管理

技术管理人才是整个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核心,所有的技术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由技术管理人员来实现。建筑企业应加强技术人才的管理,选聘符合企业技术管理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首先,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联盟,建立人才储备库,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其次,企业还应建立内部技术人才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教育提高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建筑业内也会不断引进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工艺和新的施工设备,只有让技术管理人才掌握了这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组织现场施工,采用新型施工方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还应制定严格的聘用制度,根据技术管理岗位的要求聘用技术管理人员,对于外部聘用的人员要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内部晋升的人员也要全面权衡,不可任人唯亲,只有从招聘上把好关才能尽量避免技术管理人员经验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

3.3采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永恒的主题。美国苹果因为创新打败了诺基亚,成为行业内的龙头老大。因此,建筑企业应彻底改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营造创新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实现技术创新。比如说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技术管理交流等座谈会,制定创新激励方案,提高员工学习新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技术人员在技术管理上的创新能力。

3.4强化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是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首先,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施工人员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此外,建筑企业还要建立工程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专业的资料管理员进行资料的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安装规定正确编写并及时上交工程资料,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可以增加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一兴:《浅谈建筑施工单位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建筑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本就十分激烈,作为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过程中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其管理水平也日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技术管理活动在工作场地的一个外延,它在建设建立技术工作秩序、工作程序和责任制,在保证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施工效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

在工民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创新有着一定的意义,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创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工民建筑施工中要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在工民建筑施工中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体系,在施工中,要提倡绿化环保节能的意识,进行人性化的施工,要结合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于工民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仅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进步,而且创新技术的运用使现代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必须要在工民的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创新,能够完善工民建筑施工的体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工民建筑具体的施工中,创新的施工技术可以与地域进行合理的结合,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工民建筑施工的整体性,促进工民建筑施工人性化的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施工体系,能够促进工民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工程技术管理的作用

1、施工组织设计全方位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文件之一,是起着全面施工过程管理的指导作用,是施工布置、施工方法等施工的重要依据,它的确定决定着工程项目的工程进度、技术措施的合理性、质量的保证、安全的防护、物资的原材料检验、经营结算、财务的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

2、技术管理的控制能力

工程技术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设计变更情况,了解设计意图,熟悉图纸,编制技术交底、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提出可预见性的技术措施。对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的施工方案编制应具备指导作用。负责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检查,对原材料复验及保证资料的控制和监督管理,准确判定过程中的不合格品的发生,举一反三,采取有效预防和纠正措施,减少问题的再次发生,起到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3、为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工程技术不仅在管理上积累经验,在施工技术上也总结了大量可以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成功经验。在施工工法、项目的课题研究、科技成果、QC成果、专利技术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起到管理的主导作用。

4、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

在技术管理中除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外,经营管理与技术管理相结合也很重要。例如,项目中因为分包商的参与,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合同,这些合同中的规定全部都要和技术相关,所以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对合同的管理和规范。这就要求在技术管理模式中,对分包商的分包合同管理是全过程、系统的、动态的。这种管理也就是在合同洽谈、拟定、签订、生效或者达成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技术性监管,将技术要求融入合同中。在合同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也要重视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这才是技术管理的重点。这就要体现系统性、动态性。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参加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是要掌握对己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终止。

5、保证了质量、安全、进度

在技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准备,施工方案的审核,专项技术方案的论证,技术交底的严谨,安全技术措施的交底,中间交接环节的控制涉及工程、质量、安全、物资、经营、财务6个方面,起到了过程管理的重要作用,哪一个过程管理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业务的管理。例如,设计变更没有及时发放,会对下一道工序造成工期滞后;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审批的施工方案施工,会出现质量问题或造成其他事故;专项施工方案在24m超高脚手架线设计方案不够严谨,忽略系数和指标,会造成安全事故等一系列与技术相关的管理控制措施,都会影响到质量、安全、进度的管理。

三、加强和改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健全、完善管理责任制

在施工管理工作中,整个工程的技术控制围绕着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而执行,要想提高工程质量,就需要健全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制度,所以合理、科学并具有可行性的预算控制是帮助企业实现高利润的重中之重。而重视建立权、责、利三位一体机制是完善责任制的基础,能增强岗位上技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明确其职责和义务,提高他们对技术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技术业务和管理水平的进步,按照标准来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相互协调监督,使员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从而增强企业技术管理的综合能力。

2、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与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关键,全部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将由他们来实现。第一,应考虑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不仅理解建筑工程技术,而且对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都精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逐渐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三赢局面。第二,建筑企业应建立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让他们熟悉建筑施工规范及验收规范;熟悉项目运作全程,掌握各工程技术要求并且能有效组织、领导、协调总包和各分包单位的各项工作,严格履行合同要求,完成即定的质量、进度、成本目标。

3、对环保节能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施工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人们对绿色环保节能的意识越来越高,在建筑行业中建造绿化,环保的建筑,不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够增强环保节能的意识。在工民建筑行业中,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不仅要有着经济效益,而且还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在工民建筑施工中应用环保节能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经济的效益与社会的效益相结合,能够推进环保节能技术的发展。为了促使环保节能的应用,政府需要给予优惠的政策,在建筑施工中对环保节能的应用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有着环保节能的设计方案中,进行优化的规划。

4、对系统监理技术的应用

监理技术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对监理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监理技术显然已经成为了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应用监理技术的理念中,要汲取国外优秀的理念,能够促使我国监理技术的应用,形成我国所适用的建立技术理念,在监理技术中,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要求,而且还要把监理技术应用到工民建筑施工中。

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监理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的,对监理技术有着一定有效的管理,要加强监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工民建筑施工的顺利竣工,在监理单位中,要保证监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对阶段性的工作进行一定的总结,监理单位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创新监理技术。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一次性、成果的不可换回性等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一项覆盖面广、系统庞杂的工程,它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之中,举足轻重。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技术管理为手段,以质量做项目,以质量保项目,才能正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超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方法;水文测验;创新;应用策略

引言

近几年,由于中国水文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政府对水文测验的重视度也进一步提升,水文测验科研单位开始增加对测验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这就为水文测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促进了水文测验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水文测验领域已经逐渐将各种新型测验技术应用到实际测验之中,从而使测验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但是,由于测验人员对这些新技术的了解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加强对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尽量避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疏漏。

1技术管理概述

技术管理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对技术应用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包括技术计划阶段、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实现阶段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做好技术科学研究、生产准备及生产操作过程,现代化的技术管理要求围绕纪律、定额和规章制度为中心进行,并以组织或单位的任务要求作为基本目标。对于水文测验创新的技术管理来说,要求管理人员在充分了解水文站当地水文特征及测验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水文测验创新技术管理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水文站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技术设备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水文测验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在技术管理中不断推广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力求最大限度提升水文测验的工作效率及其结果的真实性。在水文测验技术管理中,首先应组建一支优秀的水资源勘察队伍,要求所有勘察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水文勘察知识及专业技能,能全面掌握区域性的水文综合特征。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水文巡测方案,规范水文巡测流程,树立现代水文测验技术管理理念,中国政府对水文测验技术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管理方法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必须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针对不用区域的水文测验技术管理,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最适当的技术管理方法。当前,中国水文测验的技术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相信随着水文测验技术方法不断创新,水文测验技术管理模式也将更加完善[1]。

2水文测验创新的主要内容

2.1水文测验方法的创新水文测验方法的创新是水文测验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水文测验领域,要求水文测验方式的创新应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也就是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学习再创新相结合,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必须根据水文测验站的具体情况,在各个不同的领域进行技术方法的创新。对于原始创新来说,应以当地实际情况作为基本参考依据,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方法的创新。中国水文测验方式的创新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发展,基本上已经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在国际上的排名也逐渐靠前。当前,水文测验方式的创新重点主要在于解决泥沙测验和水流量测验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实际科研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测验方法改革的成效并不大,与设定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技术经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改革质量[2]。2.2水文测验科技的创新水文测验工作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文测验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水文测验行业要想取得长久发展,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在水文科技创新方面,除了对水文测验仪器设备进行创新外,还必须加大对水文测验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力度。根据当今中国水文测验科技的现状,技术创新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a)重点研究检测水文综合特征的关键技术;b)完善水文监测综合分析与管理体系,了解重点水文站的分布情况,并对布局不合理的水文站进行调整和优化;c)建立健全水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体系,采取最恰当的开发技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注重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而且评价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d)注重对新型仪器和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尤其是水文信息处理技术、水文勘测技术、3S综合应用技术等;e)应加强对水资源预警技术的创新,包括洪水预警技术、干旱预警技术、污染预警技术、径流量预警技术等。

3技术管理方法在水文测验创新中的应用

3.1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是技术管理方法在水文测验创新中应用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技术开发,指的是根据现有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外部先进技术,为产品的生产、装置建立新的技术工艺体系。在具体技术开发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a)应制定科学可行的巡测计划。计划中应包括巡测技术条件、巡测装备、巡测范围、人力资源配置等内容,并根据水情状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巡测方法。巡测方案应包含巡测路线、秩序和测次分布两方面的内容,应根据水文站的降水量分布、洪峰持续时间、泥沙变化规律等情况科学设计巡测路线和秩序,每条巡测路线上安排的巡测人员数量必须合理,避免出现人员冗杂或人员不足的问题。在进行测次分布时,首先应分析水文特征,并了解各水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先制定出泥沙、流量的整编方案,然后再以此为参考进行测次分布;b)应对水文测验站的技术装备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水文测验站一般具有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各个测验站的水文特征、测验方式、巡测手段等都不相同,这就要求根据巡测方案,对水文测验中需要用到的各种技术装备进行优化配置[3]。3.2技术计划及其实施技术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水文测验过程控制两大方面的内容。在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上,应注重对勘测队及水文站的人员进行优化配置,严格按照水文测验站的水文综合特性、泥沙含量、径流量等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勘测技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管辖范围、工作职责和水文测验站的数量作为基本参考,进而为巡测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水文测验过程的控制上,应严格按照测验、数据计算、分析整理、记录入档、审查、复查的规范程序进行。要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必须制定完善的组织管理程序,明确设置各岗位职责,预防各种潜在技术风险的出现,使水文测验质量进一步提升。

4技术管理方法在水文测验创新中的应用策略

4.1水文测验成果的实现流程技术管理方法应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测验成果的质量,水文测验成果的质量与测验仪器性能及测验人员的责任感息息相关,因此,在水文测验成果的实现流程上,首先应确保测验仪器质量合格,在测验过程中,必须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确保其性能达标,这样才能为水文测验成果提供保障。应保证测验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及任务要求进行测验。水文测验流程如图1所示。4.2质量监控技术管理方法在水文测验创新中的应用,要求加强对水文测验技术管理质量的监控,在实际监控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a)应对技术选择环节进行严格监控。水文测验技术的选择对测验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环节的监控,确保测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行性;b)应加强对技术实施环节的监控。水质测验技术的实施工序比较复杂,细节技术环节较多,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做好对技术实施过程的监控工作。4.3水文测验技术管理新观点伴随水文测验技术方法不断创新,水文测验技术管理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学者都在水文测验技术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思路,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a)建立定期交流和改进的管理体系。每个水文测验站应定期开展技术研讨交流会,对各项新技术、新理念及新仪器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地改进和解决;b)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水文测验成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文测验计划方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5结语

技术管理方法在水文测验创新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水文测验不断创新,其技术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管理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技术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紧跟时代步伐,力求实现管理模式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水文测验实际效果的提升,推动中国水文测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慧.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实践与探讨[J].北京农业,2015(9):204.

[2]陈守荣,香天元,赵昕,等.长江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实践与探讨[J].中国水利,2010(5):45-47.

[3]史超.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实践与探讨[J].硅谷,2013(24):118-119.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日渐精进,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全面地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 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技术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施工中能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技术管理对于一个工程的建设有重要作用,应当引起所有工程参与者的注意。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相关技术标准,科学地组织工程中的所有技术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技术规程符合相关标准,使施工任务完美完成。

1、建筑企业的收益受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具体水平的影响。建筑产品中所含的技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而技术含量的实现是由企业的技术装备与技术条件为前提的,这两项又是由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与技术力量来保证的。因此,为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经济收益,应当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运用到整个过程中。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施工技术管理,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应当注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运用到整个过程中,从签订合同到验收竣工中的每个环节。建筑施工技术包含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过程的商洽管理、检验质量、技术标准规程的掌握、技术装备的使用情况等,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综合应用过程。

3、创新技术的应用。技术创新包括设计、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这促进了施工技术的提高,而施工技术管理对施工技术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因此说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能够促进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三、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学习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经常对施工单位的员工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并且鼓励他们用新学到的技术和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尤其是对创新能力超群的员工要给子奖励来进一步激发起创新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自生能力,还能使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1、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规则制度来有效地加强技术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规划的过程,因此必须要制定一套健全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来规范建筑施工技术,对重要的施工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技术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能够落实施工技术管理方法,使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循,确保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高质量,推动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能够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效解决出现的问题。

2、贯彻落实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对施工图的会审直接影响到后而的各项工作,技术交底制度的好坏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和评定有影响作用。质量技术交底要在施工开始之前完成,然后把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技术交底分发到施工班组。对施工所需材料、机器、配件的质量一定要严抓。确定施工现场技术责任人的贡任归属。对不同级别的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权限分配好,以使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

3、做好技术管理基础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管理

首先,企业应当确定技术标准,只有确定了技术标准才可以让施工稳定而有序的进行。而企业自定的标准必须要高过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只有高标准企业才可以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原始记录,对材料、设备、用品、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以及图纸会审记录以及交底记录等;再次,做好技术档案管理,工程技术档案是验收工程的必备资料,也是工程质量的评定和后期维护的必备资料。所以一定要将所有具有价值以及有关技术的文件和资料进行保存和归类;最后,时刻注意技术的最新信息,当今高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设备的更新速度极快,所以要时刻关注科技发展的最近动态,并且积极吸取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所以针对材料的规格,质量都必要保证是合格的产品。并且在进场之前都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人员的管理。人是决定工程优劣的关键,所以一只纪律严格、富有创造力的施工队伍才是一只的合格的施工队伍。荣辱与共、职责分明是一个队伍管理者需要灌输给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所带来的新问题,应组织专门的团队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

4、重视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

在优化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过程中,应严格的落实各个程序和各个环节的责任,同时应责任到人,重视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保证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情况都是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的,如果发现没有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的,应立即要求其进行整改,从而确保操作人员的施工安全,保证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另外,还要重点关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和工期的客观条件,人力、组织、技术以及物资等部门都应积极的配合,从而为工程的施工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的均匀性和连续性,要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的同时,应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降低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提高施工作业的工作效率。

四、建筑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将成为未来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建筑业一向被视为传统行业,高耗能、高污染。在建设生态国家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需要实现向节能环保的转变,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社会效益。所以,施工技术必须要在节能环保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大规模创新应用。

2、实现建筑物的低碳排放是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零碳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低碳的建筑电力结构,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有效降低建筑施工设备、建筑物设备的耗能,建设智能环保型小区。

3、积极引入新材料技术,完善施工技术的创新手段

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薄膜、扭曲面、网壳等新结构不断应用到建筑施工中,不但美化了建筑物的外形,也严格保障了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4、其它行业的新技术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

例如,最先应用于农业的动态喷雾技术、交通行业的热变色涂料、节能彩光系统的智能窗户等等,都已经广泛应用到建筑物的施工中,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非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来。这些非建筑施工技术从声、热、光等环境因素出发,强化建筑与人的互动,是未来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技术的创新,一大批先进的仪器和施工工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施工中。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才能适应现代建筑安全、高效、节能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尚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9篇

MOT的雏形可追踪到1960年的美国大规模研发项目管理,但通常认为MOT教育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Burgelman,2000)〔5〕。MOT教育兴起与技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有紧密关系。1996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一个报告指出,技术发展是国家可持续经济成长的关键决定因素,它在过去的50年中带来了美国50%的经济增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项目任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项目周期要求变短、跨职能工作增加,虚拟组织的兴起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作用的提高,使得组织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快速、低成本、创新和快速响应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有关技术管理的学术机构也陆续建立并发展起来,包括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技术管理教育协会(TMEDA)、波特兰管理工程与技术国际中心(PICMET)、工程与技术管理教育与研究理事会(ETMERC)、欧洲技术创新管理机构协会(EITIM)、日本技术管理社团、技术管理国际论坛(IFTM)。

八十年代,斯隆管理学院出版《美国制造》一书,指出美国生产力增长速度在放慢,其全球竞争力正在退化,呼吁美国不仅要重视研发,更要重视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它认为当时的美国教育需要加以改进,以便为高竞争的技术领域提供所需的管理人才。斯隆管理学院作为MOT教育项目发起人之一,提出“MOT教育旨在为未来的技术组织培育创造者、建设者及领袖人物”。在随后的时间里,MOT教育项目推广到世界各国,在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国家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美国已经有200个大学和研究生院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毕业。日本在MOT教育项目上后起追赶,将之作为培养日本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00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在2002年日本举办MOT教育项目国际研讨会,2003年日本通产省举办了MOT教育全球化论坛。如今,日本每年有约2000个MOT项目的毕业生,并计划到2007年底达到年毕业生一万名的目标。

二、MOT的内涵

关于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各类办学主体在执行中还存在差异性。最近一项研究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该学术调查涉及270个学术项目,从回收的148个有效样本中,发现MOT项目的办学主体多样化,包括商学院、科学与工程院及其中心。同时项目名称也有所不同,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工程与技术管理、MBA技术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等。不同项目的内容侧重点不尽一致,课程范围超过了30个。同时师资来源涉及20多个协会。除此之外,有些教育机构还将MOT项目作为其它项目中的单一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对MOT的内涵以及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界定。对MOT较为权威的定义是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综合工程、科学、管理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组织中技术能力的计划、开发以及实施,以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及其运营性目标(Taskforceonthemanage-mentoftechnology,1987:9•:Managementoftechnology-linksengineering,science,andmanagementdisciplinestoad-dresstheplanning,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toshapeandaccomplishthestrategicandoperationalobjectivesofanorganization)(Nambisan,2003:949)〔12〕。此后不少学者也发表了对MOT内涵的理解,将MOT与企业的变革过程联系在一起。1989年Berk提出技术管理不仅适用于生产性或高技术公司,它还对开发、营销或使用高技术的企业都具有应用价值(Zehner,2000)〔15〕;同年Badawy指出技术管理可以视为变革管理,因为高层管理者在应对变革管理时必须在公司职能的稳定性以及一致上加以管理。技术管理要求组织开发并使用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通过生产与营销工作快速将技术创意转化为产品,有效的战略管理要将内部技术(研发、工艺、制造)与经营(财务、人力资源、营销)密切结合(Badawy,1998)〔2〕;1990年Noori将技术管理定位于变革过程,认为MOT是管理组织流程以及人员变革的过程(Liker,1999)〔8〕。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开发必要的组织技能,创造鼓励员工追求有效变革的氛围(Badawy,1998)〔2〕。在第二次技术管理国际会议上,Bayraktar认为MOT是对技术机会所带来的创新与影响的理性系统的认识,技术管理涉及与创造力、技术资产和能力相关的各层面问题,包括创造新技术和有效使用现有技术,技术变革对个体组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与对策,以及有关技术课题的方法技能与过程开发。此阶段,对技术管理的讨论没有涉及到技术对管理实践及其方法的影响(Bayraktar,1990)〔4〕。1993年Dankbaar提出,技术管理包括与技术研发、技术调整、技术挖掘有关的将技术用于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所有管理活动(Dankbaar,1993)〔7〕。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本专业重要学术期刊(IJIM、IJTM、IAMOT、IFTM、PICMET等)中得到论文响应。1998年Badawy提出技术管理是整合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实际工作,是对研发、制造及其它服务功能的协调。他认为由于技术管理的研究依然不成系统,还处于演化之中,因此有必要对科学家进行技术管理教育(Badawy,1998)〔2〕。近年,有学者提出MOT还应该具备维护成熟技术、培育新技术、预测未来技术的功能(Wky,2004)〔13〕。哈佛大学StevenWheelwright等人提出MOT传授将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及艺术,用于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它们推向市场(Burgelman,2000)〔5〕。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MOT,国内也曾有学者将MOT的发展归纳为从“研发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战略到公司的风险投资管理的递进过程”(吴贵生等,1999)〔17〕。总结不同观点,我们认为MOT是以挖掘组织中的技术能力为核心,并将之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管理系统与方法的总称,它尤其适用于环境变化迅速的高技术企业。

三、MOT教育项目的性质与特点

3•1MOT教育项目的性质

首先,MOT教育是集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实践导向型的技术管理人才教育项目。MOT教育项目的内容涉及管理工程、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行政科学中的计划、决策、开发及执行技术,关注运营能力开发(如制造分销及服务),运营过程工具、技能及人员管理,开发产品及服务中的领导能力,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文化及业务环境分析,将交叉学科知识整合为一个系统(Chanaron,1999)〔6〕。2003年技术管理国际年会的圆桌会议上,一份有关日本MOT教育的报告中指出:MOT教育包括技术人员管理、研发过程管理以及创新管理,它必须应对标准的演变。MOT方向的MBA项目以及管理学硕士项目需要涉及以下内容:管理技术追求竞争优势、预测技术及市场趋势对新兴技术的影响、规划组织变革、管理信息技术、设计及应用公司战略、进行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理解系统思考及反馈的价值、管理项目及有效建设团队、解决冲突及谈判。MOT教育项目属于研究生项目,学员需要具备实践经验,项目内容涉及行为科学、定量技术、组织(技术组织)理论,并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操作性。结合相关的理解,我们认为MOT教育项目是集多学科知识的、应用导向型技术管理人才的教育项目,通过整合工商管理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知识,系统传授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技术型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其次,MOT教育需要立足产学研服务国家创新系统。MOT教育中的部分内容与MBA教育有共同之处。根据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在技术管理领域最重要的十个个体层面的挑战中,有七个问题属于管理行为中的技能问题,而非技术决窍类范畴①(Mallicketc•,2000)〔11〕。与MBA的普及型教育项目不同的是MOT教育必须有很强的产学研(科学技术研究)合作做支持。该项目旨在服务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国家阶段性的创新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计划,针对部分技术领域,选择有条件的机构来承办。国外著名高校的MOT教育项目均十分关注国家科技计划中的战略性技术领域,开设出特定技术方向的MOT教育项目,针对产业界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学习与共同探索具体技术管理技能方法,并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保持紧密合作,起到教育服务于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

3•2MOT教育项目课程设计灵活实用

MOT教育项目在课程设计上结合产业界需求,进行有侧重点的灵活安排。MOT教育项目涉及四方面的主题。一是技术为中心的主题,包括技术核心理论、技术预测、新兴技术、特定领域技术,此部分课程内容十分专业;二是与技术相关的管理课程,包括技术预测、研发管理、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这一部分有开发较好的学术资料;三是企业职能管理课程,包括战略、市场营销、财务、运营、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这部分内容十分标准化;四是支持学科,包括国家政策框架、系统论、未来学、产业生态、伦理、经济学、行为学、计量方法、会计和法律,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很广。根据MOT项目侧重点,以上四类课程可以做到不同搭配(Badawy,1998)〔2〕。MOT教育项目的关注点较为广泛,国外一项研究就高技术产品开发中的技术管理问题开展了两次德尔菲调查,发现了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24项重要工作(George,2001)②。但是MOT项目又具有相当的实践服务导向。因此该项目管理技能内容设计应当从本国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方面共同制定业界所需的技能,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

四、国外MOT教育的发展现状

4•1在全球范围内呈兴起趋势

MOT教育近年在全球呈现了兴起趋势,欧美及亚非地区都不断有机构来推广MOT。我们的周边邻国,韩国、日本等都投入巨大精力来兴办MOT教育项目。汉城大学就设有跨学科的技术管理教育项目,由工程学院及管理学院合作,学生在掌握了MOT理论后参加实际技术管理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日本更是将它上升为一项国策来执行。国内的院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探索,但是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的办学力度较为薄弱,远未形成有效的办学体系。

4•2欧美正在进入发展期

欧美的MOT教育正在进入发展期,有关项目的排名研究也出现在专业期刊的论文中。例如,2004年《产品创新管理》杂志的一篇论文基于技术与创新管理学术期刊上文章的引用率与发表率(包括:《IEEE工程转化管理》、《技术预测与社会变革》、《研发管理》、《研究政策》、《技术创新》、《工程与技术管理期刊》、《产品创新管理期刊》、《技术管理国际期刊》以及《技术分析及战略管理》期刊),将国际上120个研究中心的413个研究人员(共699个研究人员,调查时去除了两个人员的机构)进行排名。五年内教师在以上期刊中的两个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老师属于“活跃的教师”,以此为标准,将美国大学的MOT教育项目分为三类①(Linton,2004)〔9〕。由于技术管理仍然是个有待成熟的领域,目前教师的知识在课程质量上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教材在许多课程中所起的作用还较小。由于各院校研究的擅长领域不同,使得其MOT教育项目的优势也各有千秋。在第一阵列中,GeorgiaTech擅长技术政策、MIT擅长市场及战略有关的研究、Rensselaer擅长战略及商业化、Rutgers在宏观及微观的组织领域研究领先、Stanford则在风险及决策支持的研究上领先。欧美MOT教育项目的开始呈现出特色。以下介绍两家有特色的MOT教育机构:一是MIT。1987年MIT得到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资助,它的MOT教育项目开始提速发展。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需要有8年以上工作经历,来自大公司的管理人员。目前瞄准了生化与纳米技术领域。MIT的MOT项目有两个特色:一是与业界的互动十分密切;二是具有全球化的特征。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内容为老师的研究成果,随时更新,有些不实行案例式教学。二是位于纽约Rensselaer大学的Lally学院。该学院没有根据传统的学科门类组织教学内容,而是将学科知识分为五类知识流(streamsofknowledge),包括:创造力、企业管理、网络、创新及价值创造。学生将在这种大概念下学习各门学科。教员紧密合作组成教学团队,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学习,以项目为导向与产业关系密切(Altman,2005)〔1〕。

4•3日本顶层设计积极推进MOT教育

日本将MOT教育的推进视为国策。它在2002年投入了12亿日元,2003年投入了20亿日元。通产省在高级管理者中进行MOT重要性及其在企业应用的培训,同时还培育相关的人力资源,包括讲师、项目主管、支持先进的教育方式研究。它已经委托教育机构作了113个MOT教育开发项目。结合76个产业机构及61个教育机构组成MOT教育协会,下设委员会。政府出面作为项目主管方,下设6个项目主管,包括:MOT教育项目开发、MOT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MOT教育的推广及普及、MOT教育项目的协调、项目可行性认证、举办MOT教育的研讨会。2004年日本推广MOT教育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包括培育面向中小制造业的MOT教师;培训基于案例方式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为相关管理人才提供案例教学法培训、培育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培训先进人力资源;在职发展项目指导者的专业技能、项目开发能力与学习资料开发能力;国外的MOT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如哈佛商学院两天的案例教学法、写作培训,以及十天的强化训练;在WesternOntario学院进行三至五天的案例教学方法培育)。委托七个机构征集MOT教育的方案意见,建立当地企业及亚洲商学院合作项目,与MIT合作企业高层MOT教育项目(日本两周,两周在MIT,培养思考能力);企业高层培训,MOT教育项目的知识产权计划;日本式MOT教育,高技术公司的MOT能力;举办技术、企业、竞争研讨会;在当地企业的技术管理高层中推广MOT教育(整合不同科目课程,课后提交本公司问题并一起讨论;五天的MOT方法学习,来检验本公司所面临的MOT问题);在特定区域的公司高层管理者中普及MOT知识。2003年日本分析了MOT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征求产业与学术界观点,明确企业界要参加什么项目,学习目标以及能力提高的目标。引入第三方对MOT项目的评估,整体应用前,检验系统,发现问题,认证资格以确保高质量的项目。日本的MOT教育项目推广力度反映出该国在建设与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对技术管理人才培育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五、国内教育现状以及发展MOT教育的几条路径

5•1现有教育体制不利于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育

现有教育体制对培育技术管理人才十分不利。主要体现为研究所与高等教育脱节、文理分科培育专才。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200余所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形成182所高校。1950—1954年全国划分了六大地区,分别设立教育机构协调本地计划。它们由教育部领导的3—4类大学构成:应用性理工科专业工科院校、基础文科和理科综合性大学、文理与教育结合的师范大学。还有大量的部委下属院校,专业狭窄,培养特定人才。科研工作主要由中科院、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独立科研体系承担,国家计划下达研究课题和经费。研究机构与大学系统没有多少联系。目前培育技术人才的主要是工程专业教育。从历史上看,工程学科正式成立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尽相同,工程管理侧重于企业的运营,而技术管理服务于技术商业化的各个方面工作。工程管理教育提供高级技术人才、技术管理教育提供技术管理人才。新奥尔良大学的工程管理主任说过,如果学员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理解商业领域并提高管理技能,可选择工程管理;如果想以工程知识及专业作为铺路石,发展为公司高层管理者,那么应该进入技术管理专业。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体制基本上是学习苏联模式,建立了钢铁、地质、矿冶等工程专门院校,进行“专才教育”。形成了几下特点:根据工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新建12所专业的工业院校。注重与工业部门对口,专业分工细(张海英,2005)〔18〕。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2005年中国排名31。其中“合格工程师或获得程度”与“合格信息技术人员或获得程度”排名非常低,反映出我国缺少合格的工程人才。传统的研究所与高等教育脱节、文理分科的人才培养格局,不利于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育。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系统的技术管理教育,对个人以及技术型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5•2国内MOT教育现状

MOT教育项目已经登陆我国,开始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国内技术经济学会召开了两次会议探索MOT教育模式,相关国际交流增加。国内开始引入并探索MOT教育模式。目前以两种方式运作:一是与国外合作办学,如2001年上海交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日本早稻田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合作、伯克利加州分校与中山大学合作短期项目;二是放在现有的MBA或博士教育体系内,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如上海交大在MBA教育下设技术管理与创新研究方向。其课程设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管理、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发管理、技术创新动态分析、创业管理、高新技术投资、管理创新、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论坛。但是目前这种各自为政的项目引进行为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一是由于缺乏系统安排,不能整合产学研力量,无法实现MOT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作用,有可能沦落为某些单位的创利项目;二是教育质量无法保证,MOT教育项目的课程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性质与师资力量的多元化,不仅仅是某些单位通过聘请国外的专家可以解决,需要国家层面有系统的方针政策进行指导,结合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需要,针对关键技术领域,深入实践,有重点地选择项目领域。

5•3发展我国MOT教育的几条路径

由于我国技术管理研究领域人才力量薄弱,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MOT教育项目在我国的推广是当前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一项迫切的工作,该项目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机构的系统化推动,日本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具体的发展路径上可以有以下选择:

一是选择理工科背景强的研究生院进行试点。这类院校的特点是技术型专家云集,有丰富的研究与教育经验。同时,这类院校面向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与产业界有天然的联系。发现并培育理工科研究生中具有管理兴趣与潜力的人才,系统传授MOT专业知识,并结合产学研项目和产学研实习平台建设,结合具体项目,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技术管理技能,对推进我国的技术创新工作有深远的意义。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每年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去了企业单位,并从事高技术领域的经营管理工作,推广MOT教育项目,在高技术人才培育上进行创新,将有助于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此外,技术管理领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发展此类院校中的管理学院以及工程学院,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培育自身队伍,在技术管理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教学上跟踪与超越国际同行是很有可能的。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第10篇

所谓技术管理就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对建筑施工作业、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技术活动进行管理。技术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对建筑施工作业中各种技术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促进建筑工程高质量完成。在现代化的今天,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建筑行业也在创新建筑,这使得建筑工程建设工作更为复杂、繁琐、困难,而有效地落实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可以综合整个建筑工程建设要求及技术活动落实难点,合理地进行技术活动监督和控制,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达标。在现代化的今天,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气候条件多变、地貌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加剧了建筑工程建设难点,而有效的落实技术管理,可以对施工现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施工作业合理规划。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有效展开,提高建筑工程质量[2]。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从近些年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应用现状并不是非常良好,其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1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技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将无法对技术管理予以约束,无法保证促使其规范、合理、有序的实施。同时,目前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所制定的技术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很多方面的条款涵盖不清、针对性不强,这使得技术管理制度的应用性差,如此以来,在技术责任制不明确的情况下,各管理部门不清楚自己的职权和责任,难以规范、合理的完成各项管理工作,那么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中技术应用存在差错或不足等情况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这将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降低。

2.2技术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低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为在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多、规模大的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较多的强专业、经验丰富、能力佳的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地产行业和监理单位也在不断吸收技术管理人才,这一情况加剧了技术管理人才的短缺。以上情况也间接的说明了建筑施工企业所构建的技术管理队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强、能力不佳等问题,致使建筑工程建设中技术管理人员难以专业的、合理的进行技术活动控制和监督,促使技术活动落实存在不足,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3]。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技术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低这一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处理,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2.3技术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除了以上问题制约着技术管理有效实施,技术管理模式陈旧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化的今天,紧跟时代步伐,优化创新技术管理,规范、合理的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监督和控制,是提高技术管理应用效果的关键。但很遗憾的是,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依旧采用陈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落实技术管理工作,这使得技术管理应用过于形式、刻板,导致技术管理无法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灵活的、合理的、有效的实施,大大制约了技术管理作用的发挥。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的分析

面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有计划的落实技术管理,从而科学、合理的监督、控制。处理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性。

3.1注意改进生产设备工艺

随着建筑工程结构越来越复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的危险性增大。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必须对施工作业及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管理,处理好人员、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调整施工作业,科学规划施工技术,为高质高效的完成建筑工程施工创造条件。而在优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改进生产设备工艺。也就是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生产设备应用工艺进行分析、规划、改进,促使其符合施工要求,可以在建筑结构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地基施工等施工工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落实技术管理应注意改进生产设备工艺[4]。

3.2注意创新技术管理手段

在科学技术发展良好的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落实中也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优化建设建筑工程。为了确保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有效的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创新技术管理手段,优化落实技术管理,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的作用,提高建筑工程建设水平。对于技术管理手段的创新,则是借鉴外国技术管理的实践经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并针对我国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的引用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使其可以优化创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从而实现创新工作环境,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技术管理的应用性,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性,并降低工程成本,促使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的目的。

3.3注意控制成本、周期、施工

在建筑领域中,建筑工程项目落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在落实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控制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质量作为管理重点。在控制工程成本方面,应当按照工程预算方式,对建筑工程建设中成本的应用予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工程成本消耗最少。在缩短施工周期方面,应当规划和设计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方案,并按照此方案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进行监督,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计划相符,缩短施工周期。在提高施工质量方面,则是按照施工要求,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促使施工作业有计划、有序的处理,从而提高施工质量[5]。

4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气候条件多变、地形地貌多样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规划施工技术、严格控制施工作业,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度以及安全性。所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有效落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一篇:数字教育行业范文 下一篇:科室应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