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5-06 17:54:45

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

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设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快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深入人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创新教育,要求各学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二、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实践

(一)组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小组指导工作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考虑其实践性较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由学生工作处创新创业中心教师、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家)、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部分为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各系创新创业大赛联络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小组。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由学工处领导多次参加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并到企业孵化园去参观,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经验分享,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做大赛分享。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以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形成梯队模式,保障创新创业课程的持续开展,并通过培训、经验分享、课程研讨等活动,让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教育目标,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二)建立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多渠道宣传

基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性,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门组建了创新创业中心,为各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队伍提供实践的场地。入驻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队需要在每年的3至5月提交入驻创新创业中心申请表格,经创新创业指导小组评定出比较优秀的项目入驻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入驻时间为一年,第二年重新提交表格申请。入驻创新创业中心的学生可以在本队的场地进行符合本项目的各项活动,包括场地特色建设、大赛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会有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授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对此,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创新创业大赛为突破口,把指导学生比赛纳入教师期末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中,带动了部分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由此形成学校带动教师、教师带动参赛学生、参赛学生带动班级学生的联动宣传机制。

(三)设置有效的创新基础创业课程

1.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认识情况抽查班级在问卷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到答卷48份,问卷设计从“是否知道创新创业课程”“感觉是否容易学习”“是否想学习”“你喜欢什么样的创新创业类型”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从表1可知:对“你是否知道创新创业基础这门课程”这个问题,“知道”占比最高,为77.08%。对“你觉得创新创业课程容易学吗”这个问题,“不容易”占比最高,为87.5%。对“你是否想学习创新创业课程”这个问题,52.08%的学生选择“想”,43.75%的学生选择“一般”。对“你喜欢的创业创业课程的类型”这个问题,43.75%的学生选择“教师讲授的理论多点”,35.42%的学生选择“理论和案例平分”。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需要关注三点内容:第一,在开课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告知学生课程的授课方式;第三,给学生设置不同阶段的挑战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了解教材的整体设置思路教材开篇是研究课程相关的国家政策,中间是学生需要训练的内容,最后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赛道和评分标准。每一个章节分为两大模块: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和创业全过程体验。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包括创新创业的概述、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创业全过程体验包括创业团队组建、设计思维体验、项目生成(共情—问题—方案)、原创制作、原型测试、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书和路演。课程设置思路为:第一,把学生从传统课题吸引到创新创业课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学习创新创业的文件,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课程是整体构建;第二,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创新创业思维训练;第三,指导学生形成团队;第四,团队生成新项目并制作原型;第五,开展原型测试迭代;第六,制作商业模式画布;第七,撰写商业计划书和路演。模块分布如表2所示。3.教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课程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第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第二,教师要参加创新创业的培训,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教师应多看往年创新创业大赛相关视频和商业计划书,利用学习通教学平台创建自己的课程。4.创建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第一,教师可以分享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通过案例分析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教学过程;第二,教师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件,形成线上资源融合。第三,各团队上传自己的路演视频到学习通平台,选出优秀的路演视频作为下届学生的学习材料。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全程体验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到创业孵化园进行参观,邀请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形成“课堂—讲堂—产业园—比赛场”四位一体的线下教学模式。

(四)组建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结合各专业特色,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研室,每半个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对课程的每一个章节进行打磨,并根据专业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教师挖掘思政元素,依托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组建参赛队伍,通过课件制作、教案书写、微课创作、课堂展示等形式,把思政育人内容融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形成网络教学资源。

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反思

(一)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师资力量不够专业化

1.教师甄选存在困难教师已经习惯传统的教育方式,对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没有信心。虽然创新创业大赛对教师的绩效和职称方面有鼓励政策,但是力度不够,出现有其他课程选择的情况下不上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等现象。2.没有系统的培训机制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创新创业系统性训练,对课程的把握不到位,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够统一,导致呈现出来的课程形式过于传统化,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或者过于开放化,学生一直在动手,但是整个过程都处于被带领操作的状态。

(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缺乏实践基地对接

作为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没有对接的实践基地,学生缺乏亲自参与的过程,只是通过模拟商业模式过程,无法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真谛,导致创新创业各项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效果。

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设的建议

(一)创建具有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

第一,保证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经费。对人才培养方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经费,助力创新创业课程研发。一旦经费充足,教师便可以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群策群力找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最优模式。第二,保证师资队伍的培训时间。目前,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师是从各个专业教师中抽调出来的,这些教师还需要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没有时间进行培训。鉴于教师有寒暑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教师开展进企业培训,或到其他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学校进修。

(二)搭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实践平台

第一,政府扶持下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言,以学校名义寻找实践基地比较困难,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实践基地政策性扶持搭建起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落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精神。第二,创新创业课程和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可以把创新创业基础课堂延伸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延伸到科技文化节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活动中。在校外,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情况,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作为贯穿于各类课程的工具课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相当于盐,其他课程相当于菜。把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融入各专业课程,可以促进各专业课程的不断创新,从而打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让创新精神能够在各行各业绽放创新之花。

参考文献:

[1]肖锋,陈佳仪,叶铭桦.《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9(18).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创融合;艺术;创新创业

引言

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改革成为了高等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专创融合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大环境之下,高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和专业性课程之间的结合,尤其是在艺术类此类就业较为困难的专业上,更要加强其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为艺术类的高校学子步入社会提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专创融合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不断拓展,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创新创业中加入专业教育能够帮助自身更迅速地发展,还可以使专业的学科得到更好的建设,而忽视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宣读理论,内容十分孔洞,且参考价值不大,此类课程往往会因为不符合社会需求而逐渐被淘汰。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积极应用了专创融合的策略,让高校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虽然我国高校专创融合的教学形式落实较晚,但通过积极吸取经验,目前也获取了一定成果,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2专创融合背景下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困难

2.1课程

2.1.1融合较为表面

目前高校中对艺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融合较为忽视,导致艺术类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在形式上融合,而具体的课程却依然彼此独立,没有任何融合的价值。导致专创融合完全变成了一个噱头,甚至只是改变了课程的名字,此类表面形式的专创融合导致了课程建设难以深入开展。

2.1.2课程内容较少

为了充分响应教育部门专创融合的国家号召,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的课程纳入了教学体系,但大多数仍然只是理论化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校专业的融合,导致其课程内容较少,尤其对于艺术类的课程来说,将其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课程如同凤毛麟角,即便有部分艺术类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其课程的内容也十分匮乏,完全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最终既不能吸引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也无法将创新创业融入艺术类的专业实践之中。

2.2教学

2.2.1教学形式单一

对于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艺术类高校而言,其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是传输理论知识,而完全忽视了专业实践。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艺术类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只是纸上谈兵,而真正进入社会之中却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应用出来。

2.2.2教师观念落后

艺术类的创新课程难以满足专创融合要求的原因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其教学观念较为老旧,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当今的专创融合的教育形式下,相较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专业技能,而是依旧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专创融合的意识和能力。

2.2.3评价体系缺失

艺术类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现状是较为注重理论学习,将该课程当作通识类的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其教学评价过于宽松和老旧,依然仅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专业技能在其中的应用没有关注。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灌输,而对于将艺术专业能力转化为创新创业的能力一窍不通,导致其无法适应社会对其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学评价的缺失,导致学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也出现了漏洞,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拿到创新创业的笔试合格成绩就已经完成了此门课程的学习任务[1]。

2.2.4教学水平不高

如今大部分艺术类高校中教授创新创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大多数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分担该课程的教学,其运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吸引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实践兴趣,难以激发其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导致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组织学生进行秩序良好的专业性创新创业实践。

2.3社会

2.3.1合作企业较少

创新创业课程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但目前社会上与学校构成实践合作的企业较少,尤其是艺术类的高校,难以找到适合其创新创业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

2.3.2实践平台缺失

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需要搭建合理的实践平台,而目前大部分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在校园中展开教学,学生难以在实践平台上进行符合其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导致其缺乏实践经验。

2.3.3政府扶持不够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创融合是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人才储备的需求,因此政府在课程建设中不能缺位,而目前大多数城市中政府对于该项课程的建设扶持力度较小,导致大部分企业和学校对该课程的创新建设仍然保持观望态度[2]。

3专创融合背景下加强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措施

3.1课程

3.1.1深入融合课程

为了加强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需要深度融合艺术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改变形式上的融合现状。例如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中介绍艺术类创业成功的经典案例和出彩人物,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亲切的感觉。其使用的案例最好是本校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避免产生创新创业和其专业毫无关联的想法,进而将创新创业的相关注意事项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可以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上宣传学生的创业经历,2015年的本科毕业生黄姝在其上学期间就创建了艺术坊,教师可以以其创业经历为例,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号召学生学习其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成功的经验。

3.1.2丰富课程内容

目前创新创业的课程属于新时展要求的课程,该课程的建设尚未完备,为了让艺术类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地更深,高校需要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才能够让艺术类的高校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拓宽其学习的广度。高校除了要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教学之外,还需要在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让理论与实践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办创新创业大赛,给予其虚拟启动资金,让艺术专业的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创业竞赛,最终在模拟创业竞赛中获得优胜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校给予的创业资金,真正实现专业创业。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还可以邀请艺术类创业成功的人士给学生开办创业宣讲会,不仅能够丰富课程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3.2教学

3.2.1丰富教学形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教学要求,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更对呆板的教学形式没有好感。因此教师需要将自身的教学手段多元化,积极创新丰富的教学形式来佐助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由于创新创业的课程本身十分理论化,因此光靠教师空口白话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而应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则可以帮助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的课堂。高校应当将其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利用校企合办的项目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开展起来,此类教学形式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真实创新创业的过程。

3.2.2更新教师观念

为了加强艺术类专业中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做到彻底的转变。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踏入社会的帮助,才能够保证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培养其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中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融合而非只注重理论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利用自身的艺术专业技能合理规划创新创业。

3.2.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既需要针对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学校需要严格按照评价体系中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中专创融合的效果与其所获得的教学评价息息相关。学校需要委派教导主任对创新创业的课堂进行随机抽查,让教师意识到学校该课程的重视,避免教师轻视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的教学工作,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考试任务忽视实践类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的有效制约,学校能够依据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相应的奖惩。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只注重理论考试,而忽略了实践学分的获得。同时也可以用实质上的奖励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艺术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创业。例如学校可以协助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由于艺术类学生能够获得的创业资源较少,因此学校应当在其评价体系中加入创业资源的支持作为奖励,对于创业实践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创业支持,而在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中,仅仅完成笔试是不能够通过该课程的考核,还需要适量的实践学分,否则需要进行课程的重修,实践学分应当从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得。

3.2.4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严重影响着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因此需要着重提高艺术类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平时进行课堂学习的时候,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观摩艺术类创业的纪录片将学生的目光牢牢抓住,激发其学习兴趣。尤其是编导专业的学生,其创新创业的成本本身较高,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教学帮助其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避免其创业失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有很多,此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需要着重提高教师对当下社会中艺术类创新创业的认识。因此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创业论坛会,让其了解当下艺术类创新创业的形式和当今社会创新创业的需求,才能够针对艺术类的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3.3社会

3.3.1扩展合作企业

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需要分析高校的专业特色,对于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而言,其合作的企业应当具备艺术发展的板块,确保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该企业中拥有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当地的艺术馆进行合作。在合作企业较少的情况下,还可以以拉赞助的形式吸引其他企业对高校艺术类创新创业的项目进行资金投入。

3.3.2建设实践平台

为了加强艺术类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校和企业应当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构建适合艺术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明确其对自身专业的应用能力的认知。首先,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办艺术类创新创业项目,让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自己组织创新创业的队伍,进行项目实践。其次,艺术类创新创业的教学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展,让学生能够和创业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其创业方式。最后,高校需要不断扩大实践平台,保证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创业实践的机会。

3.3.3加强政府扶持

加强政府对于艺术类创新创业的扶持是当地政府刻不容缓的实行事项。政府可以针对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项目制定对应的规章制度,积极鼓励艺术行业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实践教学,对合作的企业提供资金补贴,参与监督建设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平台。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来说更要为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建立专项创业扶持小组,组建专业的队伍帮助高校艺术类的学生推进创新创业的项目,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指导教师的师资待遇,为高校吸引专业的师资力量,让该艺术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4结论

总而言之,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在专创融合的环境下建设较为困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和建设而言,艺术类的课程融合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探索课程建设的方法,只有社会各界联合起来,才能够保证高校中艺术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庆,王佳娜,陈丽娜等.“专创融合”视角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1,32(02):28-30.

[2]邱文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维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6):128-130.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通过教育完成。近年来多次强调: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都要肩负起为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任务。高校教师要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让课堂建设成为思政教育建设的主渠道,使理论课堂和社会实践课程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源自于西方创业教育,此后各国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强化创业理论,并将学生专业技能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考核的重要标准[2]。我国根据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经济发展规律及教育发展规律,在西方创业教育的基本上又丰富了其基本内涵,加强了创新能力教育工作,即将创业教育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激励学习者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传授创业技术,培育综合型人才。教育部在相关工作意见中指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3]在如今日趋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社会的多元化思潮和部分西方媒体的反华言论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家国情怀、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用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保驾护航对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过渡到集课堂教学、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孵化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文献综述及本文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各界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研究显著增加,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知网平台上有关“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24673条,研究时间集中在2019—2021年,尤以2021年成果最为丰富,占总研究成果的40%以上。同样,截至2021年12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学术论文30128篇,其主要集中在2016—2020年,占总成果的近80%。由此可见,随着国家近年来对相关研究的重视,学者们对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也不断增加。然而,大多数学者仅仅是“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取其一,将两种教育模式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同样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查找“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融合”三个关键词,仅能检索出学术文献163篇。目前各领域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分为思政教育对“双创”教育的推动作用和以双创教育丰富思政教育两方面。

(一)思政教育对“双创”教育的引领作用:以思政教育推动“双创”教育开展

吴修娟阐述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必要性[4]。方丽娟认为思政教育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导航[5]。刁惠婷挖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双创”教育中的贡献力[6]。刘森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应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7]。

(二)完善教育体系:“双创”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陈怡指出要着力采取一系列举措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8]。董树军、胡港云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人“双创”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9]。王茜就“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了针对性方案[1°]。代砚春、孙美玲提出了新时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通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必要性[11]。陈春琳、薛勇对两者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并积极探索二者相融合的保障机制[12]。虽然上述学者对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充分阐释,然而在二者的融合机制和融合方法上仍存在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实践环节不成体系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究二者相融合的可行性,并从日常教学设计、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孵化基地平台搭建、创新创业综合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究二者的融合路径。

二、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13]。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型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创新素质及创业能力的训练,二者在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二者都是为了培育我国当前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挖掘并释放大学生的创造性来使其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双创”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要培育其不惧困境,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坚韧品质。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其家国情怀及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均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互相促进。“双创”教育是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增加了新的内涵。思政教育把控着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总阀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双创”教育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过程中必须以马列主义作指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即思想政治教育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二者既互为依托又相互促进,只有坚持二者共同发展、共同发力,才能推进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

(一)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贯通融合

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同时二者又肩负着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14]。高校教师要努力寻求专业课程讲授与“双创”教育及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点,以便于学生在收获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于无形间得到思政教育的洗礼,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剖析课程知识体系,深人挖掘思政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实战能力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结合所授课程各知识模块的特点,融人相应的思政元素进行讲解。当前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很多,如生态文明理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塞罕坝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全球经济一体化、乡村振兴、四个自信、中国梦、精准扶贫、大国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等。以笔者所讲授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财务思想、近现代财务分析理论与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用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及舞弊案例为教育突破口,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和职业伦理道德培养;可以以企业生存及成长环境为背景,通过分析华为、中兴等公司财务报表,让学生立足于国际大环境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这些爱国企业敢于争先的优秀品质及开放包容的气质,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培育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重构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贯通教学过程(1)线上与线下学习联动。高校教师要紧扣信息技术脉搏,不断引人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及各专业网站等数据信息平台进行资料学习,教师于线上提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在线教学资源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讲解夯实重难点内容,课下形成作业成果、线上提交作业。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多渠道立体化教学模式与互动空间,网络互动与教学育人有效融合。(2)综合运用探究式、混合式、情景表演模拟等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通过进一步研究问题,增加学生学识,充分展现师生真情实感,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使命精神,实现学生的目标。组建学习交流互助小组,开辟第二课堂,定期开展案例讨论,提交学习报告,强化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与决策能力,形成团队竞争学习的激励机制,增强学习能力。通过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

(二)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境界

现阶段,“挑战杯”“互联网+”等创业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越来越多,这些颇具影响力的赛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成为展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主要会场,成为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加速剂。如何通过学科竞赛,塑造学生价值观念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师,在日常授课、实习安排、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大作业等诸多环节和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关注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作品选题:立足学校特色,尽显人文关怀以笔者所在的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学校是一所有铁道兵建校历史、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学校,多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一直肩负着为我国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及区域经济建设不断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在大赛选题中如何结合时代所需和行业优势特色,践行艰苦创业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精神,坚守军魂永驻、校企结合的办学特色,就成为历届铁大人双创比赛选题的一个关键突破口。近年来,学校先后关注了隧道裂缝修复问题、中小跨径桥梁智能检测问题、流动式架桥机问题等,依托学校特色和老师同学的专利成果,学校各项学科竞赛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关心百姓疾苦、心系芸芸众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所以选题时如何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现实矛盾,也是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取得的很多成果均与此相关:从智能盲人手仗、智慧垃圾桶到3D打印人骨、绿色环保可伸缩井盖无不凝聚着铁大人的责任、爱心与担当。参赛团队组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与领导决策能力一个优秀的作品在创意选题、文案撰写、ppt组材、路演展示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而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支撑。所以,组建一个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团队尤为重要。组队时要尽可能从土木、机械、信息、经管、文法等学院吸纳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懂财务、善演讲的优秀人才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实践证明优秀团队的组建是作品成功的保障。当然,强强联手要想产生协同效应,不仅需要一个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决策能力强大的老师与队长,更需要同学们的齐心协力,乐于沟通。单靠个人英雄主义是不会成功的,竞赛团队的成功是对集体精神与精诚合作做好的诠释,是课程思政育人成果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商业计划书撰写:培养敬业团结、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的精神创业大赛中最基础最繁琐的工作就是计划书的撰写,这里面涉及项目描述、产品分析、市场调研、发展战略、营销方案、财务计划等诸多内容,每一部分都要精雕细琢。其中项目计划书是项目取得成效的基石,也是项目进人决赛的前提。计划书的撰写不仅是项目成果、项目方案最全面的展示,而且是检验一个团队是否踏实、精细的试金石。细节决定成败:一时疏忽,一个糟糕的排版,几个错别字,几张不匹配的财务报表就可能把一个优秀的作品断送。所以,商业计划书不断修改与打磨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和学生心智磨合的过程,是培养敬业精神的过程也是迎难而上,永不放弃精神的充分实践过程。

(三)以科研项目孵化基地为平台,实现理论指导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双创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将重点从大学资源、声誉等外部因素转移到学生主体上,并关注学生发展。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学生思政培训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高良好实践平台,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引领,加强学生创业观念教育,有效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15]。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声,许多高校都建立了项目孵化园、青创板等实践平台,对学生创业实践的资源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学校曾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参观河北省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区域中心,引导学生深人了解创业故事,进行实践展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政府和依托政策支撑,为学生打造项目孵化基地,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新体系。

(四)以打造创新创业体系为依托,多角度多思维开拓思政育人新前景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不是靠单一方面的改革或完善就能实现的,需要多维度和多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完成。完善多学科交叉研究,持续激发创新教育活力创新创业培训是旨在提高创新创业培训质量和深度的专业培训,只有培训与专业相结合,创新创业培训才能真正有效、持续激活。近年来,学者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单一学科创新研究方面,学科交叉打造多方面创新创业体系较薄弱,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培训领域研究相对较少。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多专业师生交流平台、组建多学科研究小组等方式引导参与者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对于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根据具体专业开展相关培训,进行细致的实践研究,提高创新创业培训的质量和深度。加强教职工能力培训,打造精良教育团队在“双创”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学生是知识接收者,教师则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解惑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相关教师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兼任的,相对于相关学科的专业素养来说,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较浅,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成效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优秀项目的打磨,进一步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打造优秀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加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创新思维训练,从教师层面实现对创新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认知培养[16]。同时应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引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和综合素养教育的投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将两者贯通融合,统一教育理念。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坚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16];以各大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通过学科竞赛践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以科研项目孵化基地为平台,实现理论指导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要以打造创新创业体系为依托,多角度多思维开拓思政育人新前景。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和技能课程为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拥有现代酒店业所需求的应用型一线专门人才。若仍按传统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已很难培养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改变此现状,必须改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两种说法:一是教育理念说:《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与创业教育应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说认为人为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不科学,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教育理念。[1]二是教育实践活动说:向晓书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和思维的教育实践活动。[2]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求真精神和创业务实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创新与创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创新是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属思想意识层面;创业是把创新思想付诸于创业行动,创造一种新的产品、职业或岗位的实践活动,属行为行动层面。同时,创新是核心、根本,创业是创新的最终目标;创新思维要通过创业实践来体现价值。这包含四个层面内涵:意识层面,即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知识层面,指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掌握知识和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学科众多,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技能层面,包括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方法;实践教育层面,即创新创业教育应落实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在拓展训练室、创业孵化园等场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3]

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体系构建

2.1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有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拓展训练课。公共基础共课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此模块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专业基础理论课包括“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饭店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通过这个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累法律、公关、礼仪、现代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工作适应和沟通等方面能力。职业技能课包括“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宴会与会议业务统筹实务”“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此模块可以着重培养学生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等管理与基本服务操作能力。拓展训练课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酒店财务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等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酒店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档酒店服务设计能力和酒店产品营销能力等。

2.2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实践

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融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这里的“融”字应该理解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4]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知识、技能、实践教育的四个层面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四大模块当中。

2.2.1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层面融入公共基础课

传统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中除了体育和计算机基础课外,其余科目都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分别是80%、20%。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层面教育教育融入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60%、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占20%、实践占20%,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除上述传统目标外,增加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培养目标。以我院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为例,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选取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社会调研、共同制定企业策划书,并在虚拟网商实验室进行可行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树立创业信心,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2.2.2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层面融入专业基础课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60%、40%。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40%、创新创业知识占20%、实践占40%。以我院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为例,授课教师设置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篇,在学期见习中带动学生有目标地去调研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优点,分析存在问题,初步提出创新性建议,见习结束后,汇总学生建议,进行分析验证。

2.2.3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层面融入专业技能课

酒店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分别为40%、60%。融入创新创业技能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30%、创新创业技术培养占20%、实践占50%,培养目标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介绍现有酒店前厅设计构成要素让学生了解,还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让学生设计前厅环境,教学生运用软件绘出图纸,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关于中餐摆台的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共同设计主题,设计餐桌、桌布、餐巾餐花样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台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

2.2.4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层面融入拓展训练课

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拓展训练理论知识占20%比例、实践占80%比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层面后,课程比例变为理论课占10%、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占20%、实践占70%,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我院开设“会展服务与接待”课为例,我院教师组建礼仪接待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进行训练,学院或淮北市召开大型会议,教师带领学生从会议接待、会场的布置到会议服务等全程参与;会议接待结束后,师生一起总结接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大三学生主要安排顶岗实习、撰写论文。在学生去实习岗位前,系部会请校企合作的企业家和一线管理人员进校园,为学生做动员。指导教师召开学生会议明确实习目标,把主题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分析实习酒店存在问题,发掘市场商机,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后可把这些创新的思想、理念通过创新实践呈现出来。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刚起步,处于摸索、试点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政策和物质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断学习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技能,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作者:靳慧 朱军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骕.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64-65.

[2]向晓书.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9):142-144.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6.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融合;课程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理论。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提出了“创业创新教育”的概念。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会上提出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一的求职者。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首次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高校创业教育,确定9所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2012年,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又一次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建设体系系统性不强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的培养,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紧密程度尚且不足,课堂理论教学环节采用的教材仍然比较传统,实践训练案例与真实的工程案例脱节;其次,由于封闭式教学,学生与外界接触少,没有真正走出学校,传帮带的效果尚不明显。再次,综合性实践课程设置较少,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工程造价专业设置的实践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计量计价能力,但开设的实践课程相对较为单一。例如:土木专业和安装专业分别采用不同的工程图纸进行识图教学,给学生的识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安装识图实践课程和安装计量计价实践课程仅围绕课程核心内容授课,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

1.2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全面

(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新学生就业观念,寻找新的个人发展路径。但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面向部分学生开设,未能注重对全体学生创意的激发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认同感不强,从而偏离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初衷。(2)课程内容设置适用性不强。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新学生认知层面的理念。但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定位于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简单理解为创新创业即为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构成体系,学生无法对课程形成完整认知,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并未得到切实提升。(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部分教师讲授创新创业知识,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缺少实践经验,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4)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化、简单化,常被理解为学生就业前的一项基本工作。课程的开设一般都是通过开展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完成课程学分,没有真正融入整体教学体系当中,且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高校独自在开展,尚未形成校政企三位一体的有效合力。

1.3与专业课的融合度不够

由于部分高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缺乏实验室、实习基地为载体的“双创”平台,专业实习数量不足。部分专业实习以分散形式开展,存在缺乏指导教师专业指导、认知类实习以观摩或走过场形式开展的现象。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实习效果未达到课程目标、实纲的要求,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专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无法快速上手工作,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

2更新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基础课程培育研究分析能力;通过核心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工程量清单编制、清单计价、工程结算、项目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助力学生在步入社会前获得至少一项专业资格证书;通过个性化的专业课程、实践课,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2.1基于多融合的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构建思路上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以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结合职业素质教育,使人才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持续的发展。(1)全面与个性相结合。确立以市场导向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办学特色,将特色和创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将能力指标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保证多数学生岗位就业需求为基础,开设面向全部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分类培养的个性化课程。明确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明确开展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相结合的进行创业的职业能力。(2)建立分级递进式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创新创业课程的简单添加,而是牢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从市场对创新创业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出发,将能力细化为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以平台+模块+课程群的结构形式,建立基于“互联网+慕课”的、多元能力融合的、意识—技能—实践的“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2注重成果转化,培育精品课程

为提高专业教材的贴合性、系统性、针对性,将教学研究内容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2]。目前工程造价专业应用BIM技术实现快速计量、价值管理、工料组织,实现工期和成本关联已成为行业趋势。课程设置应加强这方面的比重,让学生在校内掌握相应的软件计算技能,在校期间获取BIM有关的执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广西至全国正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下一步,将尽快完善有关装配式建筑造价课程体系的建设。

3打造“双创”育人平台,深入开展“双创”教育

3.1打造“产学一体”协同育人平台

工程造价专业依托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和地域特色优势,进行校校、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将教学过程、生产实践、创新创业和实践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校企协同育人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用工难的现状,也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学校通过联合企业以及丰富的校友会资源,建立一批优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进入科技创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以赛促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设计分析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载体。积极举办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如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大赛、工程算量与计价技能大赛等,同时参加区级、部级BIM应用技能、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等大赛,通过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体系分为两个方向,即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成绩考评。我们通过对传统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该体系存在指标不够细化、方法传统、以结果评价为主等缺点。因此采用现代的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细化评价指标,注重过程评价及多元评价的方式,对传统方式进行了改革[3]。在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面设置了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督导评价和奖惩结果评价等主要指标。其中学生评价分为网络评教、问卷调查评教;督导评价分为课堂评价、质量抽查评价和教学常规评价[4];奖惩结果评价根据教师与课程相关的获奖或责任事故等方面的情况酌情加分或减分。各项总分均为100分,按照不同的指标和权重,最终计算为教师年终得分,各项评价指标与评分权重见表1。学生成绩考评方面,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体考评的方式,改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学习小组构成的新的评价主体,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部分课程还可以配合生产单位考评。评定的成绩包括教师评价成绩、学生自评成绩和学生学习小组评价成绩三部分;考评标准以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为主体进行细分,考核形式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二者的比例可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定。对于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课程练习任务后,提交学习成果,并予以评定成绩,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软件,如利用微助教等教学APP,给学生布置作业、组织研讨、进行教学点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既能实时监测教学环节的质量,更注重由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5]。

5结语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助推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重要工具。创新创业教育坚持“面向全体、结合专业、加强实践”的原则,通过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采取更新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一系列举措,加强专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全方位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水平[6]。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重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养新工科人才,充分发挥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晓勤.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2):274-277.

[2]徐伟,武春杨.新工科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双创”教育体系建设[J].工程经济,2019,29(11):9-11.

[3]牛杰,韦有信,蒋美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A2):49-50.

[4]张婷.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9(31):105-106.

[5]王勇华,徐慧莹,于涛.《建筑工程估价》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208-209.

[6]张鹏,邵玮.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与反思[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74-175.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2010年,教育部文件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自从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创业教育试点以来,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便是越发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勤思考、重实践,着重的是教师对学生思考以及潜在能力的激发。创新创业教育其实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的是对口企业的应用型、生产服务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设创业类课程,才能跟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本身就比较晚,高职院校更是根基薄弱,有些学校确实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学生过多,教师自身的局限性等,效果微乎其微。有的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无非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又一种方法,忽略了学生从中的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硬件软件的欠缺

做一名创新创业的教师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有充分的社会经验和专业水平,而现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就业部门的行政老师兼任学生的创业教师,行政老师本身就有较多的事物缠身,很难在做好自身行政工作的情况下又做好创业教师。学生在课堂上更希望多听些案例,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的学习,教学如果缺少生动性,会使学生的热情大大降低。创业教育更多的应当来源于课本之外,让学生真正去接触项目运作,实战经验,这些都是单纯的课堂不能全部带来的。

(三)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涉及部分理论知识,以及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该课程教学目标就不是很清晰,学生仅仅做了非常表面的认识。其次,该课程的开设只是上课、讲座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的圆圆不只这些。所以说,高等职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需很大的提升。

二、高职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会计课程旨在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的学生。高职会计专业只有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可持续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型人才。下列一些方法都是希望能够将会计创新创业课程更好的构建。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应当紧密与实践相联系。创新创业课程穿插于其中,除理论课外建议创业机会的甄别、公司设立等课程可以请专家以及企业老总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还可以让学生模拟企业的成立以及运营。这样,学生能够实时将理论与实践相对应。课程设置时,学校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课程的开设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互联网+”时代,网络发达,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全国共用,会计涉及到数字的大量关系,各凭证之间、凭证与账簿之间、账簿与财务报表之间都存在相互的勾稽关系,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整合资源。这样不仅便于教师讲解,也有助学生的理解,提升教学效率。优质教师的资源应当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三)创业教育同时,不忘坚持就业教育

近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为支撑,“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这种情况下,课程体系大多教学生如何处理会计业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学生出校门时大多就具有了初步的业务操作能力。但是,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局限于操作中,而对于决策对于创新和宏观方面的考虑不足。这次构建课程体系,也需要注意着眼于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不断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四)专业技能、创业素质两手抓

高职的会计非常有实务操作性,现在很多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都重视专业课程,而一些基础课程则少设或设置了也不重视。一个学生的素质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方面发展的、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一些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重能力的培养,轻素质的培养的方式很不可取。学生的需求是很多维的,多设置一些课程,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型人才。

(五)做好长期培养的链条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掌握会计技能是最初级的技能,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如果他能将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也就是说,希望高职学校设置的课程都是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所以,课程的设置讲究实用性,于是在确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需要紧密围绕会计职业活动,将会计学的认识规律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明白会计的出发点,学习不再那么死板,也能掌握更扎实的知识技能。创新创业对会计学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洞察力、意志力,需要勤奋以及开拓新的空间的能力。所以这需要长期的培养。

(六)课程需要不断创新

课程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创新创业的方式,精髓以及方法都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相当迅速的。现在的社会,科技在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不断在提高、变化,现在很多岗位都要求应聘者具备多种能力;同时,市场劳动者供应慢慢加大,大家都是有文化的人,竞争的岗位却没有变多,迫使竞争者不断开发自身潜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高职会计课程的社会就应该紧随潮流,处于时代的前沿,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拓宽自己,一遍带领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总之,给学生传授一种终身学习,全方面学习的理念,才能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高职会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社会,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抱负,需积极参与其中。高校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2]。《自动控制原理》是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之一[3]。它是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也是学习《现代控制理论》《微机控制》《过程控制》等本科后续课程和《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主要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如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三大方法和离散控制、非线性控制等知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难懂,理论与实践缺乏结合[4]。除了传递函数模型部分需具体明确实际系统外,其他都是从传递函数出发,分析系统的根轨迹法、频率特性等。除了上机使用Matlab编程,没有实际操作。随着教学的进行,部分学生逐渐对枯燥的理论失去兴趣。加之数学计算多、计算量大,比较难学,考试通过率也不高。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分析该课程,其中包含丰富的工程管理思想,能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本文结合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探讨在该课程中,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加相应的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工科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一、自动控制中的“目的性”思维

按照定义,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课堂上可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讨论。创新与创业依托于“项目”,目的性明确。创新是改革原有的技术手段,而创业为什么能成功,关键是迎合了市场。比如苹果IPHONE手机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能击败NOKIA,开创智能机时代?是触摸屏迎合了人的操作习惯;更好的屏幕,让人的视野更开阔,人机交互也更方便等。总之,一个产品只有满足具体的需求才具有生命力。控制也类似,需具有目的性,即控制有效指标,比如温度控制,可能直接控制是比较难的,但如果能控制执行机构———空调、电炉、热水泵等,温度控制的目标就能实现了。因此,控制对象、控制量的概念就跃然纸上。这样讨论后,加深了学生对自动控制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使用自动控制系统的信心。

二、自动控制中的“反馈”思想

《自动控制原理》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反馈”思想。什么是“反馈”,定义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反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不容易理解。但换个角度看,“反馈”是通过对结果的评价,目的是改进输入方式。创新创业中就是对结果的评价和管理。比如创业中需要吸引投资,引入风投,靠什么?除了良好的项目,那就是准确的市场调查、科学的效益分析以及对产品意见反馈等。企业走上了正轨,企业的管理,不就是目标考核、绩效激励吗?产品更新换代,能否占领市场,还得依靠产品调查,摸清顾客需求。企业要开辟新的市场,更需要准确的市场分析。对财务的监督、管理也离不开反馈。学生对数码产品比较感兴趣。NOKIA对人们使用智能机的判断失误,以及HTC产品价格、对象定位的偏差,都让人遗憾。这是缺少反馈的例子。而小米从推出小米手机开始,逐步推出家居生活系列产品,在社会上形成了“质优价廉”的品牌。华为则利用Mate系列、P系列高端手机,提高了品牌价值。这些优秀的企业通过调查,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激烈的讨论可加深学生对“反馈”概念的理解,形成对结果以及市场的尊重意识,从而更深入理解“反馈”的作用。

三、自动控制中的“系统”

我们经常用框图来表示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输入、控制器、执行器、输出、传感器等,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讨论,形成“系统”的观念。也可通过“系统”的思想来看待创新创业。比如,结合自动控制的思想,讨论创业中的组织为什么重要,组织中的分工又是怎么回事。学生创业时经常出现急躁、粗浅、片面等负面情绪,崇尚单打独斗、推崇个人能力。实际上创业中的组织如控制中的“系统”一样十分重要。只有组织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对现代企业来说,企业中某一个环节失控,如资金使用的失控,还有对贪污、腐败的监管存在死角等,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1995年英国百年巴林银行因一个普通职员尼克•理森损失10多亿美元而倒闭的事件,曾震惊全球。组织对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管,必须形成管理的闭环。否则,任一环节失控,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学生明白了科学的企业组织中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两两相关,互相依存。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才是保证企业整体活力的源泉。脱离了系统和组织,个人将不会有价值。缺少了个人,组织也会缺少活力。通过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全局理解。

四、科技竞赛、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实例讨论

科技竞赛和职业教育可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等实践、创新能力,达到企业对工程师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该课程中结合科技竞赛与职业教育补充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增加了他们创业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常见的科技竞赛的题目主要有智能车、机器人等项目。我校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加电子竞赛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近三年来,有215人次参与了大学生学科竞赛,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一些创业项目,组织大家讨论,例如以下项目。项目一:无线智能插排。通过手机软件控制插排,进而控制家用电器。该项目是针对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智能路由器提出来的。依据是任何电器都可以通过插排控制启停。优点:成本低、方便、市场大。缺点:技术含量不高,市场上已有初步的产品。项目二:电器WIFI控制单元。可嵌入所有电器中,用手机实现电器控制。该项目是源于智能家居的思想。希望通过该单元可以控制大部分家电设备,如简单的灯泡,可控制亮度、时间等。稍微复杂的空调、电视等,除了可用手机实现遥控器功能,还能实现智能化等。缺点是难度较大。学生们对项目的可行性、盈利前景等进行了讨论,有些学生甚至还引进了风投,与别人合伙创办了公司。

五、结论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课中的做法,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创新创业思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生也因此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创新创业能力。但受限于课时、教材、实习条件等,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仍然只能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专业课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内容的讲授。

参考文献:

[1].让各类主体创造潜能充分激发释放出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动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5,(1):10-11.

[2]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状调查

引言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在高校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基本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如何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

文章对H学院近四学年(2012~2013学年至2015~2016学年)及2012级至2015级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包含实践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课门数少,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开课门数看,2012~2013学年至2015~2016学年,学校共开设了三个类别的8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2门、通识教育选修课4门(学校购买的网络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2门。从开课学年看,四学年开课门数分别为1门、1门、3门、8门,虽然每个学年在逐渐增加,但是课程门数总体偏少,特别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太少;从课程设置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有部分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而不是作为某门课程的一个部分,仅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某个章节来讲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见表1)。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教师整体水平较低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是关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从H学院近四学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师资来看,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外师资包括学校聘请的2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和4名网络课程的名校名师,总数较少,只占到当学年总授课教师的2%和12.5%;校内师资的主力军是辅导员,少部分是行政双肩挑人员及个别的专职教师。在校内外的所有授课教师中,2012~2013学年至2015~2016学年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6%、4%、10%;双师型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0、29%、22%、27%。其中只有1人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双师型教师,占四学年总教师人数的1%;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比例分别为0、0、2%、8%,且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均为学校购买的网络课程授课教师。总体来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中,高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见表2)。国内某市创业课程授课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来说,“6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创业成功的人士来讲,28%的学生认为由有就业经验的人来讲,6%的学生认为是专职教师,5%的学生认为是上班族”;“国外高校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由此看来,H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水平较低,加强建设迫在眉睫。

1.3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选课修读的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来看,有学者提出“创业意识影响着人们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与能动性”。在H学院,除了学校开设的必修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外,从2014~2015学年开始,学校引进了4门通识教育选修类的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供学生自由选课修读。从选课结果看,2014~2015学年共有499人选课修读,占可修读人数的4%;2015~2016学年共有1147人选课修读,占可修读人数的9%,具体详见表3。两学年中,均有90%以上的学生没有选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关注较少,选课修读的积极性不高(见表3)。

1.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学时较少,课程建设缺乏主动性

从H学院2012级至2015级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四个年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应修学分和学时中,2012级学生的最低,为2学分,38学时;2013级、2014级学生的均为3学分,54学时;2015级学生中有84%的专业为3学分,54学时,16%的专业超过3学分,54学时。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学时在逐年增加,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规定应开设的学分、学时,各高校开设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全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来看,现在各专业设置的学分、学时较少,远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所肩负的重大时代使命。从开课单位来看,4个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招生就业处和学校购买的网络课程外,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的15个学院中,只有3个学院在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占总数的20%。另外,没有一个学院编写了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材。大多数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还处于被动状态,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及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见表4)。

2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思考

2.1积极营造氛围,提高广大师生

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首先,要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和专题研讨活动,大力宣传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其次,有关部门及各二级学院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各项工作,认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宣传教育活动;第三,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聘请校外创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及风险投资人等到学校讲学。同时,积极关注校内广大师生的创新创业事迹,组织召开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例来进行宣传教育。营造全校师生人人知晓、人人关注、人人争创的良好氛围。

2.2齐心协力,构建贯穿人才培养

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衡量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目前已经不是去不去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去做好的问题。因此,学校各单位要齐心协力,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可通过实施“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即“通识教育必修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选修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相关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1)通识教育必修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应做到“两强一增”,即做强已有的《创业基础》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增设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确保在通识教育平台必修模块中,有两门独立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理论及实践两方面都得到兼顾。(2)通识教育选修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应做到“双管齐下”,即在开发建设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继续引进校外的优质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向全校学生提供充足的关于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指导等通识教育选修类课程。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纳入学生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必选学分,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3学分,贯穿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习的各个学期。(3)与专业相关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可启动“2+1”计划,即每个专业至少开发建设2门“专业+创业方向”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能覆盖全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同时每个学院至少组织编写1部校本创新创业教育特色教材,以教材的编写促进课程的建设。同时,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将“2+1”任务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亮点来推动落实。(4)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方面要避免出现“两张皮”。首先各二级学院要组织老师开展大讨论,修订现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内容结构,在现有课程中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同时,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将现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到最大效用,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课程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

根据H学院授课教师的情况,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从事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类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另一类是主要从事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类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制定“2016-2020年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通过校本培养或外送培训的方式,争取到2020年,所有任课教师均是“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并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类教师的综合能力,做到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类教师能够持“双证”上岗,具备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2)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种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同时,引进校外的优秀师资到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3)要切实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激励制度,为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师资队伍强校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廖申珅,瞿天娇,董传捷,等.武汉高校创业课程开设现状调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

2陈雪钧.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李贵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4王林桂,郭孝伟,李丽,等.海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学生管理,2015(11)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作者简介:朱小峰(1972-),男,安徽长丰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76-0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2]。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3]。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4]。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课程组的管理与活动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任何一门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都离不开优秀的课程组力量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学术水平、人文素养以及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个教师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是提倡师资队伍多元化的,其中既要有本校本专业教师的参与,更应该积极吸引非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事实上,目前浙江商职院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课程组中,一方面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显得不足,而且教师实践经历普遍较浅;另一方面,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往往是课程负责人担当了大部分任务,课程组其他成员参与的痕迹不明显,课程组应有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各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各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设更多针对强、高职教育特色明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探索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

[3]曾爱平.高职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云平台;社团协会;校企合作;孵化基地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却相当薄弱。目前中职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主要还停留在纯理论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针对现在中职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能力弱的特点,该模式未突出创新创业的教育特色,难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品质的培养,从根本上疏忽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由此,面向中职学校,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出发,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模式需数字化、网络化、实践化、多样化等。通过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纳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系统化的开展创新创业课程。

一、网络平台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素质的提升建立了新渠道。针对中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课程形式简化活化,学习时间灵活充沛,促进了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1.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可数字化教育、网络化教育,借助维信平台展开,寻求教学方面的突破,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校园创新创业课程微信平台的信息更新快捷、范围宽广、链接多向、专业性强、交流便捷等功能优势,给中职生带来了与外界定向交往的可能性、及时性与便捷性,为他们探索、获取、提炼、整合知识与信息降低成本,让创新创业渗透到日常阅读中,让志同道合的师生聚集到一起,开展创新创业探索。

(1)远程课程。远程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中职学校把远程课程引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中来,打破了中学校教育封闭性,对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中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本学校教师教授,知识的获取更加开放、延伸和灵活。

二、第二课堂

中职学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但现实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校第二课堂――社团协会。建立形成学校内部,创新创业网络布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在活动开展中积极倡导和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首先,注重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导向。把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社团协会工作开展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

其次,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品牌。各社团协会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比赛,如“创业金点子大赛”、“ 职业生涯规划”、“ 变废为宝”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

引进第二课堂―社团协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接触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学生兴趣入手,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开展创新创业课程。

三、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性的特点。校企合作,校企联动尤为重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发展。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校园学习”和“企业渗透”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创新意识敏感、创业素质卓越的创新创业人才,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1.教师层面。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中职学校应加大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力度。其一,教师输送到企业去,熟悉企业运营程序、培养市场敏感度;其二,组织教师参与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分析,总结经验。真正做到手拿粉笔“跑市场”,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改革中。

2.学生层面。中职学校和企业定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投资人、专家、成功企业家以及创业到校友到学校开展创业指导。学校依据企业工作任务,制定相关课程。选拔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到企业中去,培养职业素养、熟练职业技能。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习企业管理、剖析市场、了解融资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眼界、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孵化基地

中职学校利用自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在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下,开设不同方式的创业体验,进行创业尝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国家工商、芮悟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企业运作。中职学校针对学校及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从风险小、成本低的创业模式入手,逐步形成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创业模式。引导中职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强化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地中的企业运作对上接受学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对下直接面向消费受众,对内需要支付员工的工资,对外经营是合法合规,与社会上的企业无异。

针对专业特色、学生特色、社会需求,各专业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加入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的有序开展和落地实施。基于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具体创新创业过程中,感受创新创业,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和拓展指明方向。

中职学校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中职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模式应积极的寻宝突破,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创新创业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配备,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仇梦一.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04期 .

[2]冷拥军.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才智. 2014年11期 .

[3]高灵芝;吴家宏.创新作品放异彩 雕虫小技大作为――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风生水起[J];职业;2013年17期.

上一篇:法务档案范文 下一篇:中学教育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