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10 05:26:55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课文内容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有效手段,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提问;有效性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点亮学生的思想,问题也点燃学生的思考。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有效手段,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课堂提问的作用、方式、课堂提问的误区以及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方面做简要的阐述。

1.课堂提问的作用

(1)促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教师提问学生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可接受的范围,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要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2)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好的提问,犹如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所提问题蕴含的疑问和趣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广开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

(4)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2.课堂提问的方式

(1)发散式提问。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递进式提问。

基础较差的学生思考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更是一筹莫展。尤其是面对一些较复杂的新问题,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于一下击破。而在教学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困难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由浅入深,化繁为简,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3)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而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创造生动愉悦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探究式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这样的提问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5)巩固式提问。

在讲授完新课之后,教师再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

3.课堂提问的误区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然而,在现实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使一些提问进入了误区:

(1)有些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导致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这样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有的老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一声断喝,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3)有些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呢?

(4)还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甚至有些提问没有创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5)提问思想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急忙让学生回答,使得学生因为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显得手足无措。

4.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变直为曲,注重启发

有人说:“问得直则笨,问得曲则巧。”所谓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这个问题包含着多种诱答的因素,需要学生围绕撞与不撞进行多向思考。这样的曲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

(2)化顺为逆,培养思维

所谓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这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是这样问的“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多角度探究,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变散为聚,总体把握

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过于凌乱琐碎,就会把教材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4)化虚为实,突破难点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借助电教手段能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了。“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地突破难点,使难点不难。如《“东方之珠”》一课教学时,“鳞次栉比”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香港高楼大厦的近景和远景,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尽管香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但课件展示的群楼画面,学生亲眼目睹,有如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香港铜锣湾的摩天大厦高、多、密,一座挨一座较整齐的排列着,从而理解了“鳞次栉比”的词义,也更深刻的体会到香港的现代和繁华。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鳞次栉比”说一句话。

总之,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教师的提问要像一颗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的提问,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让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摇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巧妙提问,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成绩也才能如旭日东升而蒸蒸日上。

上一篇:关注学领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下一篇:中学生缺乏责任心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