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

时间:2022-08-18 03:45:25

探究式学习

【摘 要】新课改之下的探究学习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探究 探究机会 探究氛围 探究渠道 教学实效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多给孩子一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多一些探究方法上的导航,——兴趣有了,自主积极性就提高了。

在兴趣的指引下,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就叫做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各个学科均应大力提倡。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那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下放争论焦点,提供探究机会

在学习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先让学生们分析“停止思想”、“永远睡着”的语言特色时,学生会一致认为作者是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对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讳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避讳”。面对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场面,教师不要直接告知他们所准备的现成答案,而要让学生利用当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到图书阅览室或者电子阅览室去查阅相关资料,第二天再公布自己的查阅结果。

第二天课堂上,甲乙两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答案。甲方认为“讳饰”也叫“讳忌”、“婉曲”,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如战场上忌说“负伤”,人们用“挂花”去美饰它;讳言“怀孕”,人们改说“有喜”;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言“老了”。本文作者不直说马克思“死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他用讳饰的手法来这样叙述,一方面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心中。

掌声过后,乙方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乙方又拿出一份从《中国历史之谜》中复印下来的材料——古人避讳之谜。把古人避讳的原因、方法、影响等给同学们读了一遍。

甲方同学联系生活现象把“讳饰”这种修辞方法解释得生动有趣;乙方同学既明确了“讳饰”就是“避讳”,又详尽补充了有关“避讳”的相关知识,着实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一小小的放手,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自主筛选目标,营造探究氛围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到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安排、语言特色,小至字词的读音与书写,不一而足。另外,文章中还有若干个小知识点,尚等待我们慧眼识之,并努力挖掘出来。在有时间限定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做到面面俱到。就需要在抓住课文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学习的前提下,经常指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

在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然后写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探究。甲同学在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提出要在一周之内完成“走进荷(莲)”的探究学习。一周后,他的报告交上来了。其中有关于“荷”这种植物的翔实解释,并配有丰富的荷的插图、与荷有关的古今诗文和古人对荷的各种品评,此外还有他自己对荷的认识。文中他写道:“当我真正走进荷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我要学习荷的那种内秀外雅和默默无闻,更要学习她那种勇于绽芳吐艳、出淤泥而不染、美丽人间的精神。”乙同学在学了《内蒙访古》后,受王昭君的触动,提交了探究“古代四大美女”的方案。五天后,他的探究报告送来了。报告中,他按照“沉鱼”、“落雁”、“闭月”和“羞花”之美四个篇章分别介绍了西施、王昭君、貂禅和杨玉环。在每一篇章中,又开设了“简介”、“故事”、“诗词”、“评述”等栏目,最后还附有自己写的题为《缺憾也是一种美》的短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每生参与,每生有慧眼,每生有命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而学生由筛选的探究目标这个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既养成了搜集、积累的好习惯,也锻炼了信息整合、比较、提升、品评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现象,拓宽探究渠道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预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学生们通过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等近十种。大多数同学还对自己搜集到的文化现象材料进行了归类整理。比如甲同学整理道: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饮食文化特点显著:(1)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2)烹饪强调刀工火候;(3)吃的工具多用筷子,还讲究轻挑慢夹。而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双手一齐上。乙同学考察了我们赣南客家文化,对赣南的建筑、方言、婚俗、节日、山歌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走访、考察和记录,进而与北京的胡同文化进行比较。这样从外延方面认识了文化,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去领悟《胡同文化》的内涵。

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有的同学对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关系感到不好理解。为此,教师可建议学生先来探究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座次情况。学生深入生活探究后得知:中国人宴饮时,对座次的安排十分讲究,室内宴饮时,通常以面对门为上座,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他们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堂上则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向东为尊。至此,同学们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探索中,今后不仅要让学生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还要注重落实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的层次差异,因现有能力而异,做不同层次的探究,以求课堂教学更大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中,讲授前常常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和大的讨论范围,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及现有知识自主讨论、探究。学生把自己的探究“发现”的知识梳理成“教案”,有选择性地在课堂中进行讲解——习惯称之为“模拟教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又相对全面地发展了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能长期坚持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势必能取得不菲之效。

作者单位:江西于都二中。

上一篇:奏响课堂和谐的旋律 下一篇:语文课堂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