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效应的机理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29 12:36:42

新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效应的机理与策略研究

摘 要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重视课堂效率,即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应是课堂教学的总要求和主旋律。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互动教学”。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掌握课堂效应的机理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技巧,并努力构建能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课堂方式,把握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从而发挥课堂效应的最大化,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新课改 课程实施 课堂效应 互动效应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它是一个将新鲜的教育观念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实施新课改,自觉地围绕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和人才观,强调教学时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过程。课程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终身发展。提高课堂效应既能最大化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也能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实现师生互动与教学相长。因此本了如下探讨,总结如下:

1 新课改课堂效应的机理研究

1.1 内涵

所谓新课改课堂效应就是指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由课堂教学互动的实际行为所引发的体现教学互动实质的精神,并在马太效应、相容效应、威信效应、相长效应等多种课堂教学互动的具体形式下,通过丰富多变的教学技巧,促进教学目的达成,获取最大教学效果和反应的过程。

1.2 层次

陈向明指出课堂效应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其教学行为具有明显的全员参与性、平等民主性、互促互补性。因此课堂教学互动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互动效应的程度大小和层次高低。从当前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情况观察来看,不同的教师在课堂里教学互动的发挥状况不一,因而带来的课堂教学互动效应就呈现出高低程度的差异。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低级效应、较低级效应、中级效应和高级效应。①

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是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它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以此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而教学中经常谈论是师生互动,往往容易忽略掉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效应,首先应体现为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整个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过程,成为教师检验教学设想、实施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成果的过程,从而促进师生间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其次应体现为生生互动,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位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对知识的理解,大家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自我反思,既丰富了知识体系,也锻炼了交流能力,构建了轻松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学互动的高级效应是成为新课改形势下提高课堂效应的关键。也应是教师课堂教学坚持的新的价值取向。

1.3 效应实质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的效应逐步由形式化向实质化延伸。课堂教学的氛围及效果经历了一个由“触发—共识”到“交融—共鸣”再到“自由—共享”的过程。因此,师生教学活动民主平等,营造出自由、宽松、开放、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以积极、轻松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活动,定能使课堂效应最大化。

2 新课改课堂效应的策略研究

2.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深化新课改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理念,认清形式,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应这个中心,需彻底转变以下几种观念:真正实现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转变为既教书又育人的观念;由“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观念。正如《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课堂中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时时有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研究、体验中去学习。

2.2 把握教材整体,师生超前准备

2.2.1 教师角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用他的终身来备课的。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育质量高低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提高课堂效应,教师首先要大量储备前沿性、系统性知识,教师准备的内容就好比是一桶水,而一堂课教给学生的只有一杯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其次要深入研读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确定课的形式和结构,根据教材的不同情况和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再次要贴近学生,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2.2 学生角度

预习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授新课前,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新课内容的梗概,做到心中有数,心理上带着疑问和求知欲,课堂中及时检验、加强或矫正事先了解的知识要点,以便于把握听课的主动权。曾观摩过一次教科研课堂活动,授课教师就做过此类的尝试,请学生在预习时将课程中的问题罗列、概括出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由学生发问,学生解答,如遇难题教师再进行画龙点睛的启发。这样的课堂既顺应了师生教学相长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求知欲和主动性,又可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探索精神,最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3 提高教学手段及技巧,激发师生互动

苏联伟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可见,在课堂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2.3.1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从传统的单一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中走出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不断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认真开发和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努力掌握实验手段和设备要求,利用、使用教学资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其次,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如报刊资料、典型课例等收集并运用,做到他人经验为我所用,快速提高业务水平。再次,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能力培养。如在实施《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时,在课堂的前五分钟,安排学生开展幼教信息分享活动,依个人观点阐述日常阅读积累的信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状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听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探究中学、在玩中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2 教学技巧的灵活性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载体,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应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是清晰流畅的有声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话要做到生动、活泼、准确、有趣,富有幽默感。二是充分运用体态语言。布鲁克曾说过:“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调整教学进度不愧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将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相结合,能增加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应。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的重要形式表现为:师问生答、生生问答、以及教师的评价等。教师的提问设计要遵循: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疑,提问的语言要精炼扼要、言简意赅,提出的问题还要富于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同时要及时、积极、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肯定和强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因此处理好提问诸环节的问题,能诱发学生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2.4 合作效应的建构,激活课堂效应

加强课堂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爱好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中,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合作目标,培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人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倾听他人的观点中得到启发,使教学活动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合作教学恰恰给予了学生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协作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效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关键,只有提高课堂效应,才能不断地把新课程改革推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

注释

① 陈向明.浅谈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在机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

参考文献

[1] 王丙清,高敏.着眼提高课堂效果的教学改革思路浅析[J].职业技术研究,2006(2).

[2] 姚莉.课堂的心理整合效应[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2).

[3] 司弈.浅议新课改下高效课堂的建设与实施[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

[4] 南文博.浅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状态与有效课堂教学的观点[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

[5] 林春香.再谈新课改下教学效率的提高[J].教师,2013(9).

上一篇: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课堂问题创设研究 下一篇:浅谈构建农村中学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