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2-08-11 08:39:38

新课改下教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摘 要: 教学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体。传统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记忆型教学文化”,与传统教学文化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文化则属于对话型、合作型、探究型、批判型教学文化。

关键词: 教学文化 内涵 特征

一、教学文化的内涵

“教学文化”一词的正式出现源于人们对学校文化的关注,把学校作为一个具有文化、传统、价值、规范、社会过程等特质的非正式体系加以研究,由华勒(Waller,1932)开其端,后经布鲁克尔(Rrookover,1955)、柯尔曼(Coleman,1961)、马克迪尔和李格斯拜(Mcdin&Rigaby,1973)才引起大家的重视。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n Research on Teaching,第三版)中撰写“教学文化”一章之后,才出现大量的相关研究。《教学研究手册》对“教学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说,认为“教学文化”指体现在教师与其工作相关联的信念和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两个方面。教师的信念是与教师工作岗位相关的行为方式和教学酬报的方方面面。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是他们胜任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所需的。[1]教师所处的文化就是教学文化。由于不同的教师在年龄、经历、社会与文化背景、性别、婚姻状况、主观愿望、智慧、能力诸方面和所在工作的学校,以及其所任教的学生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会引起教学文化上的分野。[2]

国内研究者对教学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教学文化是师生主要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教学文化是教师及学生构成的集体所产生的集体主体文化,是集体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有的学者则把教学文化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

笔者认为教学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体。这表明课堂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需要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文化的特征

(一)对话型教学文化

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是一种“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它是指师生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各自以自己的视角和经验,用自己独特的表述方式,通过心灵沟通、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实现知识的共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文化是“对话型教学文化”,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民主的思想,而且体现了“师生主体价值平等、主体精神并存,以主体性活跃为原则的教学”。教师不再处于对学生灌输、说教的权威地位,而是处于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二)合作型教学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形式的合作,如生生、师生、师师之间,甚至学校与社会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方式,是指为了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积极配合。哈葛利斯指出,合作型教学文化具有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减低负荷、同步进行、建立安全感、增强反思能力、提高组织反应能力、提供学习机会、不断改进的特点。[3]合作型教学文化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合作的主体,具有独立人格,从而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理解的师生关系。

(三)探究型教学文化

探究是指个体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有价值的东西,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而去深入地思考,以期有自己的发现。探究式学习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活”与“动”。“活”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主要是指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演说、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探究型教学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各种观点进行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假设,主动地进行探寻,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

(四)批判型教学文化

批判型教学文化则是鲜活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其实质是让学生回归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价值,和教师对话,和同学争辩,和自己对白,和别人形成互动。批判型教学文化需要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教师教学文化,但不是以教师的话语权去剥夺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宝库、真理的代言人,而成为教学群体中平等者的首席,成为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伙伴和朋友,成为学生在思考中成长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同路人。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微观的思维技巧,而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探究氛围,为他们创造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和情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针对各种观点进行理智的质疑和探讨,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并主动地进行探寻和求证;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使他们成为高尚的和具有开放精神的思考者、批判者和探究者。批判型教学文化还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批判精神、批判思维、批判人格的同步建构,这样,整个教学便充满了学生发现的问题,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由原来那种单纯的给予与接受过程转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心灵碰撞和交流过程。

参考文献:

[1][2]Merlin C.Wittrock.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Third Edi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2]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

上一篇:直面课改 研究校本 发展教师 提升质量 下一篇: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文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