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

时间:2022-07-20 01:09:37

探究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

【摘要】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来认识物理规律,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探究生活问题、引入生活元素、走进生活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生活现象 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26-01

新课改理念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物理规律,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现象让学生去感知物理知识,从而总结与之相关的规律,这样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就会比较容易,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物理知识规律的讲解变得更加简单,易于学生的理解。

一、探究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展示了很多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如果教师能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会使学生从内心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并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压强》一课时,在学习如何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之前,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考虑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将如何实现使你对地面的压强增大;又如何使你对地面的压强减小。请同学们讨论后演示出来。”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后,纷纷演示:有学生捧了一堆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学生则用一只脚站在地面上来增大压强;还有学生手里捧着一堆书且用一只脚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当学生演示减小压强时,课堂气氛异常高涨:有学生走到前台后,脱掉外衣来减小压强;有学生则是趴在地上来减小压强;还有学生坐在了地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为自己也为同学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掌握了物理知识。

二、引入生活元素,调动思维意识

由于年龄因素,学生对一些物理规律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如果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根据课本内容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蕴含其中的物理规律。

如在教学《平面镜》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最终获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例如,让一个学生站在平面镜前并匀速地走向平面镜,那么在平面镜中他的高度是多少?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会如何变化?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就非常感兴趣,在自主思考后,开始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对物理现象进行了探究,并能对同伴提出的观点再次进行分析和整合,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和物体始终一样大小;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所成像和物体是关于平面镜对称,而且所成像是虚像。

引入生活元素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物理规律,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思想。

三、走进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多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使生活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主动探究物理规律,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动力。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教材中描述了杠杆的本质:一根硬棒,当力作用在能够围绕其上的固定点转动。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看到的杠杆却是形态各异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发现杠杆的存在。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开启啤酒瓶盖时就是杠杆的一种;平时扫地也是杠杆的一种体现;拧螺丝用的扳子也是杠杆的一种;用来剪东西的剪刀也是杠杆的一种。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器具的构造,仔细体会它们的工作过程,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再将杠杆的定义与其进行对比,从而体会杠杆的结构和应用原理,进而充分认识杠杆的本质特征。

通过探究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加上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处于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中,充分感受、发现物理规律。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应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物理的存在,并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物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