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03-16 09:38:23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由点及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

1.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西方人讲究“个体的”“独立的”,西方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思想上也较为特立独行,力求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因此他们也更注重个人隐私,要求个人空间。中国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中国人遵循古人留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孝道上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有鲜明的长幼秩序。而西方尊重每个独立的人,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像和朋友一样谈论各种话题,这一点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

2.行为习惯的差异

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性的差异,中西方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西方对于闲余时间的分配这一点就尤为明显。例如:西方将健身和举办聚会视为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活动。在中国,我们的闲余时间更多用来探访亲友,与家人在一起享受休闲美好的时光。如果约定好拜访时间,中方习惯于提前到,认为这是一种守时和尊重的表现;西方认为提前到达会让受访者不能很好地准备,所以一般会比约定时间晚到几分钟。又如:同样是面对别人的称赞,西方人会大方地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进行礼貌性的回答“过奖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阅读中的应用

1.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章中的体现

考试中英语文章的特点是思路清晰,文章层次结构分明。西方文化多倾向于独立意识,文章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因此英语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主观意识强烈,文章的内容大多代表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在理解和阅读英语文章时,跟着作者的感觉走就好。

2.通过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阅读效率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多英语阅读效率低,付出大量的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阅读英语文章过程中,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英语文章理解不到位或是误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之事时有发生。其实,英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但因为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以学生在确定中心思想时会比较困难,甚至误解作者的意图。而掌握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且阅读量丰富的人往往可以根据一篇中等难度文章的某一段内容猜测出文章主题和段落结构,还可以通过文章中涉及的带有西方文化明显喜恶倾向的事物判断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这也是在阅读理解中快速确定中心思想的好方法。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无论是在自我阅读还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而大大提升阅读效率。

3.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阅读能力

就像中国的成语和俗语一样,西方也有许多俚语。例如:“Youarepullingmylegs.”译为“你在和我开玩笑”,“Youaretheappleofmyeye.”译为“你是我的掌上明珠”。了解一定的西方俗语俚语,在阅读中会大大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和阅读速度,理解文章更得心应手。在西方人眼里,狗是一种忠诚的动物,因此英语文章中带有狗的语言大多数是褒义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加深对文章的判断理解。另外,龙在中国虽然是吉祥的化身,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一种恶魔的象征,是凶猛的,邪恶的。在英语文化中,颜色常用来表示心情。例如:“Iamfeelingblue.”意为“我心情很沮丧。”绿色常用来表示美好的和新生的事物。如“:greenhand”表示“新手”。英语的语言习惯、句子成分和汉语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理解文章时不能只根据表面的意思,也要去理解段落表面背后的真正含义。

三、结论

英语语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英语的教学、学习和运用中都不能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不断地阅读英语文章、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是锻炼和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在阅读中,我们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对英语的理解和热爱才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运用到阅读理解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英语运用能力和实战能力,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译 影响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活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翻译活动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翻译活动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1]。在众多的翻译原则中,每一个原则标准都是我们在翻译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我们不能固守于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进行翻译工作,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基本的三个原则我们必须遵从:一,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二,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三,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2]。文化差异[3]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习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所以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类介绍其影响。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决定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并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具体分为:其一,意和与形和。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提到,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也就是说,汉语中的意合与英语中的形合构成了汉语和英语的本质差别。因此,我们在英译汉的时候要注意使用意合的句式,在汉译英的时候注意使用形合的句式,以符合两种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例如:

(1)不到黄河心不死。

译文:One will never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

(2)那时舅舅抱着我,哄着我,我觉得很温暖。

译文:Sitting in my uncle’s lap,being humored all the way,I was feeling very good.

在例(1)中,汉语主要靠句子内部的联系来体现相互的逻辑关系。虽然没有连接词,但是词意和句意借助上下文可以理解。这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因此,我们在汉译英的时候,要增加一些连接词。以便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逻辑关系。在例(2)中,汉语原句的主语从“舅舅”转移到“我”,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但在英语中,一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主语,不会频繁地变动主语,于是,我们在翻译活动中可以依照这种英语的思维习惯,用符合英语的句法习惯的分词结构来调整句子,以达到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目的,从而使翻译更容易被接受。

其二,形象与抽象。总体来讲,汉民族的思维特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之相比,英语民族更多地使用抽象思维来分析问题和事物。在英语民族思维模式中并没有象形词这样的概念存在,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译英翻译的时候,应当注意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用简洁抽象的话语来描述汉语原文表达的形象。如:

(3)十拿九稳

译文:practically certain.

(4)年富力强

译文:in the prime of life

其三,主体与客体。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汉语的组词造句没有西方语言那种非此即彼的冷静的客观意识。而是在语言单位的形式与功能的变化上持一种非常灵活的主体意识。而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英语民族的客体意识反映在语言结构上主要表现为用物称名词和it作主语。英语中大量使用的被动语态也是英语民族客体意识的表现。在英语中,当施事主语难以具体指明时,往往采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仍使用主动语态,并常常添加表示泛称的“人们”、“大家”、“我们”等词来强调主体意识。如: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no real structure is absolutely rigid.(大家必须承认没有绝对刚性的结构物)。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同体现了主、客体意识操纵下的思维模式的差异[4]-[5]。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成语翻译的影响

在成语翻译过程中,如果对其中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势必造成交流上的误解,甚至失败,对汉英成语的翻译,有必要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汉英成语中的体现分为:第一,生态文化差异。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土地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也有相当一部分成语与土地有关。如:“土生土长”、“斩草除根”、“挥金如土” 等。其中“挥金如土”在英语中相应的成语却是“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那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所以许多成语与海洋、船和水有关。如:“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等。第二,历史典故的差异。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成语都是来自古时的历史典故。比如说汉语中的“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得陇望蜀”、“东施效颦”、“负荆请罪”等成语。其中都包含着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典故,但是要翻译给外国人,他们可不一定能懂了。比如说,“叶公好龙”,如果直译为“Mr.Ye loves dragon very much.”,那显然就无法表达其中的深刻寓意了。第三,社会习俗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吉利,代表尊贵和权威。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是褒义,如:“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腾虎跃”等。可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通常代表邪恶。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中国人时常用成语“望子成龙”来表示对下一代的期望,若直接翻译成“wish one’s child become dragon”,那就要被误解了,应该说“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第四,的差异。汉英成语中有许多都与中西方的有关。中华民族主要的是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其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顶礼膜拜”、佛眼相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西方国家主要崇尚基督教,“上帝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英语语言中。不少成语源于《圣经》,如:“finger on the wall”(不祥之兆)、“God helps on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意思是每个人都得肩负重担、忍受生活的苦难)。因此,要翻译这些包含差异的成语,一定要顾及其中的宗教文化背景,否则会造成误解甚至是不解[6]。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称谓词翻译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历来占有统治地位,受其影响,中国人高度重视人际关系。“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仁爱,主张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礼”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交行为准则,它一方面规定了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又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由于“仁”和“礼”都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所以,汉语亲属称谓词被应用于社交之中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哲学宗教中丝毫没有“仁”和“礼”的踪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人高度崇尚个性、民主与自由,他们坚信人生来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约束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独立于自己的家庭并且都有取得成功的能力。亲属称谓词仅仅指示着家庭成员的关系,无血缘的人之间不会使用这些称谓。上述的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称谓词使用的区别。以称谓词“叔叔”为例,作为亲属称谓,“叔叔”是父亲的弟弟,但并不一定比称呼者年长。作为社交指示词,“叔叔”一定比称呼者年长,并且两者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个社交指示词的使用能够缩短称呼者与被称呼者间的社交距离,使被称呼者有受到尊敬的感觉,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这是亲属称谓词的一种意义泛化现象。相比中文而言,英语使用者更习惯用名字称呼彼此,以显示相互的平等与亲密关系[7]。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动物习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英汉动物习语中的联想、比喻和象征意义之所以常与动物的字面意义大相径庭,也正是由于其是依托于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读这类习语的内涵寓意,我们就必须首先从其特定的文化信息着手来加以分析。众所周知,英汉两个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但是又各具特色。这也就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动物习语的喻体和喻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中国威风于丛林的一直是东北虎和华南虎。而英国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非洲大陆,狮子更为人民所熟悉,英国的别名甚至被称为“the British Lion”。因此,英语中的lion(狮子)在某些汉语中就变成了老虎。二是风俗习惯。中西方对某些动物的好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其中狗(dog)最为典型。西方人以爱狗闻名,在西方文化中,dog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此,dog所构成的习语往往蕴涵褒义色彩。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人)。而在汉语中,包括其他一些东方国家,狗却被贴上了贬义的标签,我们生活中就常常有“狗腿子”、“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等说法。这种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也就造成了两种语言中动物形象和喻义的迥然不同。三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范围广泛,包括神话、寓言以及各种文学创作。它们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同时也渗透到了该民族的语言中。《伊索寓言》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人民生活的集中体现,其中各种经典的动物习语更是不胜枚举。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便是来自于《伊索寓言:击水的渔夫》。而许许多多传颂至今的古代神话、童话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与动物有关的习语。四是宗教及其典籍。宗教几乎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的宗教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在基督教广为信奉的西方社会,《圣经》对语言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其他典籍所无法比拟的。其中的许多动物习语也是脍炙人口。例如: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意为“明辨是非”或“区分好人和坏人”,其中sheep和goats分别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也正是受此影响,goat一词在英语中常含有贬义[8]-[9]。

五、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有生存地域环境的差异、传统习俗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和的差异等[3],[10]。对于不对应的英汉习语,一般很难进行互译,多用意译法。如:

(1)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The book is neither a detective story,nor is a love story;it is neither fish nor fowl.这本书既不是侦探小说,也不是爱情小说;简直不伦不类。

(2)black sheep害群之马

They don’t like talking about their brother,as he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he has been in prison twice.他们不愿谈他们的兄弟狄克,因为他辱没门庭,蹲过两次监狱。

(3)rob Peter to pay Paul挖肉补疮

Trying to study a lesson for one class during another class is like robbing Peter to pay Paul.要在一堂课内学另一课的东西,那就是牺牲一方以利他方。

(4)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掩耳盗铃

If there is a war,you cannot just 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发生了战争,你就不能闭眼不见现实。

(5)the cat is out of the bag真相大白

I perceived that the cat was out of the bag. 我看见真相已经大白了[10]。

六、结语

中西方思维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语言上有区别,要依照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汉英成语的翻译中、称谓语的翻译中、动物习语的翻译中及习语的翻译中做到至善至美,尽可能缩小译文与作者意图的差距,把作者思想真实而鲜活地奉献在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王妍.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科技信息,2009,(1):126-129.

[2]任海涛.英语翻译原则浅谈[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1):305-306.

[3]孟冒倩.汉语习语的英译处理[J].现代语言,2009,(5):112-114.

[4]瞿平,贺丽琪.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视点转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5):97-99.

[5]魏萍,邹斌.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翻译策略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10):27.

[6]顾楠,李君.浅析汉英成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J].科技信息,2009,(11):69-70.

[7]王燕茹.论称谓词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26,(1):84-86.

[8]杨媛嫒,岳玉庆.跨文化视域中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J].东京文学,2009,(5):132-133.

[9]包燕.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及翻译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9,(12):86-88.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社交礼仪 思维方式 饮食文化 象征文化

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历史发展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而学习者要想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了解文化的内涵。只有掌握了文化的不同,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建立起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建立信任。本文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1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1.1 打招呼差异

中西方人在见面打招呼时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见到朋友会问到“吃饭了吗”,“准备去哪儿呀”;见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也总是会从姓名,职业,收入问起;相反,在西方国家,如果朋友间见面就问“吃饭了吗”,他们会认为是邀请之意,而要是第一次见面就问职业,收入等,他们就非常的反感,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都是私人问题,不应该被随便提及。外国人见面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谈论天气,身体情况,或者兴趣爱好等无关痛痒的问题。

1.2 赞美差异

中西方人对待赞美的表现完全相反。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委婉的拒绝,并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话来表示谦虚;在西方人看来,这样是很不正常的,他们在面对赞美的话语时,会表现的特别高兴,并且会很热情的道谢。

1.3 送礼差异

送礼是一门学问。中国人送礼会精挑细选,既要贵,又要看着上档次。在送礼是还要说道“也没买什么,不贵重,就收下吧”或是“家里还有,这些用不到,就给你拿来了”。而西方人在送礼时,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贵重的礼品,他们会把这当作是行贿,并且,西方人在送礼时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送过时和淘汰的东西。

1.4 感谢差异

感谢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收到礼物时的感谢。中国人收礼时会说“怎么这么客气,不用带东西来的”,“来就很好了,怎么还拿东西呢,多不好意思啊”,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等客人走后再打开。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会表现的很兴奋,然后立即打开,看到礼物后还会表示最热烈的感谢。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人在亲人之间很少会说“谢谢”,这么说会让人觉得关系生疏,不亲近;而外国人成天把“谢谢”挂在嘴边,他们把说“谢谢”当作是最基本的礼仪。

1.5 称呼差异

称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亲密程度。中国人在称呼人时,往往会说职业加在姓的后面,如“李老师”,“张局长”等,;西方人简单的称呼“先生”,“女士”,“小姐”等。此外,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亲戚很多,因此有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叔叔,舅舅,婶婶,阿姨等,中国人习惯说成“七大姑,姨”来形容亲戚多;西方人没有这么多称呼,同辈的人共用一种称呼。

2 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

2.1 人生观

中西方的人生观大不相同。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君臣之分,等级之分明显,“继承”是一个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词语;而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跟家庭是无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会依照安排好的路线前进,而是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

2.2 社会观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就像是一张蜘蛛网,复杂至极,办事需要靠关系,出身需要看家庭,人人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西方人认为出身并不是障碍,平民也可以当总统,富翁的孩子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

2.3 价值观

“利他主义”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社会是大家,自己是小家,要舍小家而顾大家,这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一种谦虚的品质;而西方人自我主义强烈,他们的很多词汇都是以自我为主的。

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3.1 餐桌上差异

在中国,人们经常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席间举杯劝酒,有时还会划拳,认为酒喝得越多,代表着越开心,越亲密;西方人则不会劝酒,只是开香槟庆祝。此外,中国人餐桌上有老少尊卑之分,敬酒也要把酒杯稍低一些,代表着尊重;西方人没有辈分之分,敬酒时杯子也是越高越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人不会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西方流行“自助餐”的饮食方式,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3.2 饮食态度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待美食有着深刻的体会与创新。古代的满汉全席是饮食文化的高峰。现代生活中,人们将食物做的更为精致,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细致,追求美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饮食讲究营养丰富,就算每天固定吃一样东西,也要包含多种营养。

4 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

事物的象征意义不同,往往会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如中国人把数字六看作是吉祥的数字,寓意着“六六大顺”,西方人则把六视为不详的征兆,尤其是六六六,三个连在一起的时候,代表着《圣经》中所说的魔鬼的符号;中国人送礼时把百合看作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西方人则把这看作是死亡的象征;中国人把乌鸦看作是不吉利的东西,西方人则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不喜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了解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果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的底蕴。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因为语言的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支撑,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造成交流的误会,因此,对文化差异的区分就至关重要,学习中西文化差异也就必不可少。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有限,要想全面地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就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避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汉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庆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施家伟.英汉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0.

[4]王春阳.鲍平平.跨文化商务沟通[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中国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中国,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四)餐饮习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中国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进行对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中国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国,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一)价值观念不同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价值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中方价值观重视道德伦理层面,崇尚和谐与中庸,鼓励个人服从集体。而西方价值观重视法律和契约,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重视个人自由与个人意愿。

(二)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在商务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重点表现在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个层面上。西方思维方式偏向逻辑思维,而中方思维方式偏向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明确区分了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利用科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世界,探索和发现符合逻辑推理的自然规律,重视推理和思维过程,追求客观有效性。而中方思维方式属于整体思维、感性思维和螺旋型思维。

(三)语境文化不同

语境文化是语言环境,其中包含地区的人文特征和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及长期形成的文化沉淀和文化心态。语言环境与语体风格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民族独立的语境文化,是文化的基础。东方文化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人们在交谈中更注重意会,对语言环境和前后表达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典型的弱语境文化,不重视环境,重视“言传”。

(四)不同

中国的比较复杂,民间流传着多种宗教,主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道教和佛教为主体宗教的宗教体系。而西方国家多数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体系。中方宗教文化体系主张“仁”“和”“义”,人们的行为方式更注重道德伦理、和谐、中庸。而西方宗教文化体系追求平等、自由、博爱,人们的行为方式更注重实践和个体存在,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礼仪的影响

(一)称谓语与问候语差异

首先,在称谓语上。中国人习惯在姓后面加上对方的职衔,以表示尊重。但是,在英语中却很少有这种用法,例如,在中国“刘老师”是一种尊称,但是,在英语国家,TeacherLiu绝对不是一个尊称。其次,在问候语上。中方习惯问“吃了吗”“去哪了”,但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这样的问候会显得不合时宜,不仅违反对方的文化习惯,甚至可能会侵犯对方的个人隐私。

(二)礼貌文明语差异

恭维语和谦虚语及其他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比较普遍和重要。但是,在恭维和谦虚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差异。中国人崇尚谦虚,在周易中对“谦”的解释是“亨,君子有终”。但是,在西方国家,谦虚不仅不会成为一种美德,还会引起别人对你能力的误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人和朋友一般很少说谢谢,造成麻烦也很少主动道歉,因为这样会显得生分。但是,西方国家则不同。西方人有强烈的个体主义导向,即使接受家人的帮助也会道谢。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要注意礼貌词汇的应用,尤其是道歉时,要直截了当,以免造成误解。

(三)见面礼节差异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商务谈判的双方在见面时都要进行问候,问候也属于一种语言行为。除问候语外,还伴随一些肢体语言。东方国家的人喜欢握手、鞠躬,而西方国家则更习惯拥抱和吻面。因此,面对不同客户,要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不同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由于价值观念不同,中方在商务活动中注重人际关系建设。在商务活动中,中方与谈判对象合同确定更多的是代表双方以后要开展长期合作。但是,在西方核心价值观里,主张谈判双方的平等和自由,注重个人主义,重视谈判的直接结果和利益再分配。因此,他们更加追求公平合理的谈判结果和谈判双方均衡的利润分配。对谈判中的具体条款,西方人习惯利用数据进行报价或提出明确交易条件。而东方人在谈判过程中,并不重视谈判双方利润的均衡划分,且缺乏平等意识。

(二)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在地区文化差异影响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最终形成思维方式差异。中方偏好综合思维,而西方偏好分析思维。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中方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先建立谈判框架,然后再谈细节,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一旦原则框架确定,就不会再让步,但是,细节部分有很大灵活性。而分析性逻辑思维让西方人把整个谈判过程分割为不同模块进行谈判,一旦确立模块就算完成。但是,中方谈判人员习惯系统地看问题,不愿把整个谈判过程分割。也许谈判进行到一半,整个谈判就结束了;也许谈判进行到最后,谈判的核心部分尚未结束。但是,西方人谈判进行到一半,就是谈判已经结束了一半。西方人在原则问题上比较宽松,不受原则框架限制。喜欢从具体事物入手,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与整体相比更重视个体。

(三)沟通风格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沟通风格差异对谈判过程有重大影响。前文提到,中方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人们在交谈中更注重意会,对语言环境和前后表达非常敏感;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是典型的弱语境文化,不重视环境,重视“言传”。在强语境环境下进行商务沟通和谈判,不但需要理解对方语言包含的意义,还必须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和对方的神态、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判断。例如,与中国人谈判时,因为儒家文化倡导和谐中庸,所以中国人在表示相反意见时,不会直接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用沉默来表达,但在西方,沉默表示认可,这就容易造成对谈判结果的误解。与此相对,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很少利用语言环境、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语境因素,而是直截了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会因为顾虑双方的面子或友谊,而做出违反利益的行为。

(四)时间观念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时间观念。中国人认为,时间不是一个线性概念,而属于一个系统和循环概念。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方代表通常会用系统性和统筹性的眼光来看待谈判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在谈判活动中从谈判基础的确立直接到谈判结束,也可能从谈判细节直接回到谈判原点。但是西方代表,特别是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更加注重谈判的速度和效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中国人注重大局,在谈判中需要用较长时间考虑谈判系统的完整性,而美国人在谈判中则是雷厉风行。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合同的影响

文化差异同样会对商业合同的书写产生影响,尤其是国际商务合同。因为双方有截然迥异的文化背景,而且其价值观、思维方式、沟通风格也不相同。所以,在国际商务合同签订过程中,要利用并综合考虑谈判双方不同的文化差异,确保双方理解并明确表达出各自的意见。在中国,受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合同起草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如“bythetwosidesthroughfriendlyconsultations(经双方友好协商)”的表达,但是,西方人认为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会在合同书写过程中直奔主题,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真正理解合同要表达的意思,以选择合适的词汇。

五、结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双方、对国际商务领域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随着全球贸易活动愈加频繁,这种影响也愈加突出。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取得更好成绩,就必须灵活地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因素,在商务活动中形成双方互通友好的沟通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6篇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1.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中国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中国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中国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中国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1.2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中国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中国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中国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中国,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中国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近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1.3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中国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中国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国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1.4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中国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中国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中国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中国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奢侈品商标的翻译中,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观念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译者想要跨越文化差异,使中国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商标的译名,就必须依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度的、灵活的调整来解决。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力图实现最自然和贴切的文化信息对等,充分把握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并在翻译时进行调整,最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网络词汇;翻译方法

文化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而翻译从古至今都充当了世界发展中的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各国交流的发展,翻译工作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地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对翻译的要求更精益求精,所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的解决也成了翻译的重点。

一、文化与翻译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由于中西方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的不同,加之时代变迁,信息变幻,中西方民族之间有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的真正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语言层面的事,实际上它更是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翻译涉及两种文化,不可避免会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因而成为翻译过程中的难点。

二、影响翻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包括历史、习俗、宗教、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1.历史文化

中西方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历史知识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成为翻译中的难点之一。

英文中许多习语都含有历史意义,例如:“He has me this Waterloo.”原指法国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被英国著名将领威灵顿普士陆帅吕歇尔彻底打败,后成为习语用来指遭到惨败。再比如“red herring”直译为“熏青鱼”,源自狩猎方法,猎人在打猎中常把茴香,后来又把熏青鱼这类味道很浓的东西当作猎犬的诱惑物,实为转移视线的方法,此处应转译为“障眼法”,同“声东击西”。

中文中“铁帽子王”一词,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记者会上讲话中的原话是:“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其实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隔代不降爵的特权。此处直译显然不能让外国记者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翻译张蕾采取了意译的方法译为:No one has impunity.(没有人可以免除处罚)。

2.风俗习惯

几千年来,风俗习惯已经成为各国风土人情的标签,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说吃了吗,干什么呢,去哪儿呀等等,其实也不是真正要问这样的问题,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但如果直译就会让别人觉得有窥探隐私之嫌,造成双方之间的不愉快,而英文习惯用Hello!Hi!Nice to meet you!或者以天气为话题。这一点在日常口语的翻译中要尤为注意作适当调整。

3.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影响着各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而中西方的差异更是对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而东方人多信奉佛教。我们平时说的“天哪”,西方人会说:“Oh,my God!”在英语的宗教文化形成的习语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Man proposes,but God disposes.”对应的汉语应用替换法译为自助者天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直译为上帝显然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

4.思维方式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在表达思想时,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习惯先阐述环境,最后点出中心。

例如:Seelaus finally returned home last spring after being deplo- yed for 425 days.译为:去年春天(指2004年春天)西罗斯服役425天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此句译者根据中西方民族语言特点作了调整,同时采用了增译的方法为上下文环境做了说明。

另外,英文的逆向思维也经常在常见语篇中体现。例如:I don’t think I will be bored in Miss Shen’s class!请注意在本句中英汉在否定表示法上的区别。应译为:我认为上沈老师的课我是不会感到厌倦的。

5.带有神话或文学色彩的词汇

自古以来,神话传说无处不在,相传甚多,有的甚至成为日常用语,带有寓言寓意,平时不妨多查阅相关资料,慢慢积累,对于异国文化亦是一种积累,以利于更好地做好翻译工作。

例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now.“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传说猫和狗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他们一出动,常引起狂风暴雨,猫和狗成了暴风雨的象征。我们可以根据它表达的意思译为倾盆大雨。

而在做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尤为重要,要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及寓意。比如“心有灵犀”一词源自我国古代唐朝李商隐的《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犀牛据说是一种灵兽,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现常用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可用意译的方法译为:Mind acts upon mind.

6.网络用语

除了以上传统的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最新兴的网络用语也是新时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部分。

本文所谈到的网络用语是随计算机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而产生的新兴词汇。随着近年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的流通已经离不开网络,成千上万的人涌入网络,非常见词汇的出现成为一种流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词语的翻译成为一个难点问题。

网络词汇的普及,已经让它们在汉语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连一些重要场合,也出现了网络词汇的身影。有些网络词汇都要根据语境来翻译,例如“点赞”一词在2015年的国家领导人新年贺词里出现,原话为“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里翻译成“salute”有向人民致敬的意思。因为国家领导人讲话一般比较正式,所以用“salute”这样比较正式、庄严的词汇。如果是平时夸赞一个人,用“give a thumps up”就可以了。

还有,比如任性一词是最近最红的一个网络词语,今年的“两会”期间,新闻发言人吕新华也用到了这个词,当时的同声翻译把它译为了capricious,可谓相当精准、恰当。

中国网络词汇的创新速度之快让人惊叹,随着中国网络词汇的发展,汉语的文化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可能会有更多的汉语直译词出现在英语中,例如最近网络比较火的词语:Dama(中老年妇女),Chengguan(城管),Maotai(茅台),Tuhao(土豪)等就都是直接音译汉语来表达,这些网络热词甚至入选了美国俚语网站。

英文中的许多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国人所熟知并使用,比如OK,Byebye,Hello等,人们对这些词已经耳熟能详,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甚至还出现了中英文结合使用的词语,如―ing,4S店,X光,3D电影等也成为中西方语言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产物。

以上我们介绍了翻译中的直译法、意译法、替换法、增译法等翻译方法来解决由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难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非常常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学习好汉语;其次,培养跨文化意识,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再次,我们应该从英语最基础的词汇入手,只要是相关文化方面的词汇,我们都要加以重视,深刻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通过不断练习、比较、灵活运用,切实掌握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才能更得心应手;最后,文化的研究永无止境,历史的、未来的都深不可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几乎成为电子图书馆,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全方位地研究中西方文化给翻译带来的影响,更有效地为英汉翻译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8篇

现如今,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告逐渐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广告,我们的市场就不会得到很好地发展。广告的核心内容是广告语,广告语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体现,广告语不仅仅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反过来也是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的一种反映。本文通过中西方广告语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分析,分析了文化是怎样作用于广告,以帮助广告从业者在广告应用实践中更好的进行广告语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

广告语;中西方文化;共性;差异性

现如今,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告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告活动已经影响到人民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广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营销工具,还逐渐的承担起文化产品的作用。广告的核心内容是广告语,广告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产物,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文化,在广告语中既有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又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我国众多的学者就中西方广告语的语言特点、内涵等等做了许多对比研究工作,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读不懂或者写不出的现象,其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没有很好的了解、认识造成的。

一、广告与广告语

广告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有吸引人的注意力和进行引导的意思,后来在古英语中才开始逐渐出现“advertise”这个词,它的意思也就是“吸引某人的注意力”。在英国商业兴盛的时期,“advertising”开始出现。现代的“广告”一词的含义是“一种广泛用于商业营销目的的信息传播方式”。广告作为市场中的一种营销手段,代表着企业的良好形象,广告涉及到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广告的从业人员要根据广大民众的心理、价值观、审美情况等等大众文化心态相符。广告中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广告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背景。广告的每一个受众都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想以及思维方式都受到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有人发表这样的一种观点:“广告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营销文化,同样也是街头文化、城市文化的良好研究对象。”这就早场了许多广告都是以文化作为切入点从而起到很好的打动消费者的作用。广告语篇的构造应该包括广告语还有和广告语配套的画面等等内容。广告语篇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好的广告产业从业者必须是一个熟知民族文化的人,然后在这种熟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技巧、画面使得广告语篇能够很好的符合受众的文化心理,只有这样广告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过来,我们也会通过百花齐放的各种广告语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下文中,笔者通过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共性以及差异进行分析,简要的阐述文化是怎样作用于广告,而广告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文化的。

二、中国广告的传统性与西方国家的标新立异性

中国人对于喜庆的场面自古以来情有独钟,中国人普遍喜欢听吉利话、喜庆祝福,因此很多广告撰写者都抓住了大众的这一心理,并从这一心理出发,在广告中比较多的运用喜气洋洋的气氛。比如脑白金的经典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在这一广告的画面中老年人兴高采烈跳舞的画面使广告的受众感受到了过节的喜庆气氛。再比如:“福气多多,满意多多”、“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中国大部分的广告牌上很多都是一家三口的幸福画面。因此中国的许多广告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广告中体现了一家和和睦睦温馨幸福的传统特征。与之不同的是,西方人秉承着一贯的对个人主义的追求,他们往往不喜欢一致性,他们喜欢在广告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是一则构思非常奇特的广告。广告的画面为一只摩托罗拉手机,因为烧伤严重变形,显然与普通的手机广告有很大的相同,这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很有个性的广告语让人有不落俗套、耳目一新的感觉。有许多的中国观众对西方广告语中的抽象、个性以及标新立异非常不理解。

三、中国广告的含蓄婉转性与西方广告的直截了当性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在广告中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感情,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特点和内敛的性格特点。中国的一部分广告直接的地表达出了子女对自己的双亲,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各种各样的爱,这也非常符合中国广告广大受众的心理。雕牌洗衣粉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个广告就是一个小女孩用雕牌洗衣粉把家里的衣服洗干净之后,留下了“妈妈,我会帮你干活了”的字条。这种表现亲情的广告看了之后很是让观众动容。还有就是表现夫妻之间感情的广告,例如汇仁肾宝“喝汇仁肾宝,你好我也好。”这个广告含蓄的表达了夫妻之间不言而喻的微妙感情。“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也是表现亲情的广告的良好例子,收到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但是西方人的情感表达较之东方人比较直率,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到民众的思维方式。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他们在讲话的时候往往先点明主题。这也在广告语中充分的显示了他们直线型的思维方式。

四、中国广告的相对保守性和西方广告的开放性

由于我国的广告法规定了广告中不得出现有色情内容,就是有色情的倾向和性暗示也不行,比如女性一定的身体部位是不被允许的,女性把自己的形象弄得妖艳也是不被允许的。比如,有广告画面中,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相拥,与画面相配的广告词就是:“你一口,我一口,酸酸甜甜小俩口”,这就对少年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对性观念比较保守,许多广告比较含蓄:比如一个影响极深的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留住青春,留住美”。但西方人在两性观念上相对东方人比较开放,比如著名的弗劳里克香水的广告之一:“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足以招致一次风流事。”我国的广告法中还规定着,广告宣传应该尊重妇女,不可以歧视妇女,也不可以使用不健康的妇女形象。广大中国民众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妇女同志往往被认为具有一种温柔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女性通常有一种阴柔之美。因此那些些豪情满怀的广告大部分其实都是男性创作的,或者那些广告的受众是男性,女性的阴柔之美在酒和茶等等的广告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在广告中通常是美女端着茶杯,托着酒壶款款走来,表现出女性温柔、贤惠的形象。就拿体坛健将刘旋做的很著名的浏阳河酒的广告来说,广告词是这么说的:“这是家乡人的酒,奥运会的庆功酒。”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运动健将也只能用甜甜的微笑来体现东方女性的阴柔之美。但是西方女性通常不是这样的情况,由于西方文化比较开放,西方社会受女权运动的影响,男女性格差别也比较小,例如在一个西方广告中,一位女子喝着酒冲着镜头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味美的了。”我国的广告法中还明确的规定着,广告语一定要真实、规范。严厉杜绝诸如:“第一”,“首创”,“绝对”等词语的出现。而西方通常没有这种规定,例如,美国的百威啤酒在中国播出广告的时候就曾因为使用了“美国销量第一”,“世界销量第一”等词语而引来一场风波,最后的结果就是百威公司不得不在中国撤消了绝对化的广告用语。

五、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通常有一定的权威崇拜观念,中国人在拍摄广告的时候通常会借助权威人士对商品进行的评价,来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例如泻立停的广告中借用赵本山讲出:“泻立停,泻立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的广告语。高露洁的牙膏广告利用医学专家来说出:“高露洁,12小时维护健康,中国及全球口腔护理专家一致推荐”的广告词。但是在西方人的思想里实用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们的广告中通常会将产品的实用性首先体现出来,在他们的广告语中也处处体现实用主义的精神。比如劳斯莱斯的广告词:“At60milesanhourtheloudestnoiseinthisnewRolls-Roycecomesfromtheelectricclock.”(劳斯莱斯以时速60英里行驶时其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声。)这则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从侧面体现出了劳斯莱斯汽车静音的这一特点,很好的表达了劳斯莱斯汽车在驾驶时的舒适性,这就是广告中实用性的良好体现。六、中西广告语中文化的相融性现如今,广告已经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营销文化,也逐渐成为街头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广告语可以间接地了解到某地区的文化特征。但是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加深,中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地交融着,其中广告语在这种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街道两旁许多的咖啡馆还有茶馆就是中西文化交融很好的体现。例如铁时达手表的著名广告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句广告语征服了许多青年观众。中国文化中玉石、黄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于是就有了那句妇孺皆知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在中国的流行。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好的符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广告使钻石的销量大大增加,而钻石也成为永恒爱情的一种象征。结语广告语即受到文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文化。例如从西方的广告语中可以分析出西方人标新立异、喜欢探险、勇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和我国人民的勤勤恳恳、温良恭俭让等优良的传统文化特征。其实,中西方文化在广告语中的差异还远远不只笔者提到的这几点,还有待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家林.新编中外广告通史[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礼霞.从广告语的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3]周晓,周怡.现代英语广告[M].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陈培爱.广告攻心术[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5]韩光军.现代广告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6]李克.广告设计的艺术构思与表现[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7]李军,朱新.中西文化比较[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牛小娟.广告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3.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婚俗;婚礼仪式;婚宴;礼服;文化差异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文将试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

(一) 传统婚礼仪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彩,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节,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彩”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等。整个婚礼过程严肃、庄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当然,这四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地点(Wedding Location)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三)婚礼服饰(Wedding Dress)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为凤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从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如: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传统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国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中西方婚礼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国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师,而中国则是专门的婚庆司仪,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婚礼更加热闹,亲戚朋友更加开心。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上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总之,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在婚俗和婚礼的筹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也有助于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透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使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更好的对话与交流,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苏新华.电影中的传统婚俗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0年第2期

[2] 席晓.由中西婚礼习俗看东西方价值观之异同[J].考试周刊,2008年29期

[3] 姜文华,洪杰.儒家思想与传统婚丧习俗[J].民俗研究,1996,2

[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罗秀.简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英语教师,2008年第07期

中西方文化差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文化 差异 翻译 影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to Translation

ZHAO Jiamin, WANG Yong

(Zhejiang Changz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orld, translation is no more the simpl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transition.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blessed with very deep-rooted cultures. Therefore,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can only be achived through the natural emerging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ultures.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translation, influence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不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承担起了文化传递的重要作用。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交流。如果我们能正确处理其中涉及到的这些文化因素,对文化翻译的准确性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地域文化不同

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自所独有的民族心态。要在跨语言背景的交流中,加强母语和英语的地域因素差异性的比较,积累语言置换的差异性规律的探索,才能有效地实现地域因素影响下汉英语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默契与融合。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古时候的英国人喜欢海上航行,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水的词语;而中国人则生活在亚洲广袤无垠的内陆土地上,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比如:able seaman 一级水平,seaman 直译为海员,在西方国家 “ seaman ” 又指代有能力、有水平的海员,因此 “ able seaman ” 可意译为 “ 一级水平 ”。be left high and dry 陷入困境,直译为被留在水流到达不了的地方,在西方国家水给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觉,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译为陷入困境。英语中形容花钱浪费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说“挥金如土”。地域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需要考虑的难点,翻译中重视地域文化差异的对比性研究,对于保证交流的顺畅,实现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意义转化与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习俗文化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在中国,人们对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有很细的分类。比如在称呼里我们有“姨妈”、“舅妈”、“姑妈”、“伯母”之分,而这些称呼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相对应的词――“aunt”。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对狗的态度。在汉语言文化中,与狗有关的习语通常含有贬意,如:“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等,而在西方,狗则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dog-tired.累极了。

3 宗教文化不同

东西方文化在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已经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否则,不仅会导致交际失败,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于是汉语中出现了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与佛教相关的词语。而在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于是英语中就有了很多有关的词语如angel、monk等。英美人惊讶时会说:My God! 经历了一场惊险后会说:Thank God! 祝福时说:God bless you! 告别时说:Goodbye! goodbye 是“God will be with you” 的缩写形式,意思是“愿上帝与你同在”。这些简约生动的英语在英美广泛流传,影响深远。针对这些宗教文化的差异,我们要充分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力争保留源语的宗教风格。

4 历史文化的不同

语言既受到历史的影响,又反映了历史的特征。例如:若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直译为“three cobblers together have more wit than Zhu Geliang”,英美人看了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即使在下面注释“Zhu GeLiang”是谁,读者也依然难以理解,所以翻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13页)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另一个例子是汉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得到好处,若把此句译成英语,我们很难把塞翁译成Old Sai,只能译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这些历史典故都深深植根于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只有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5 思维文化的不同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看问题;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就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相反。比如:“2012年2月1日,汤姆于中国上海”应翻译为 “Tom,Shanghai,China,1 February 2012”。中国人和英美人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喜好也不同,如对颜色、动物、植物都怀有不同的感情。在中国文化中,红色 (red) 常与喜庆、欢乐的事联系在一起等,如 “ 开门红、红色政权 ” 等;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则是一个贬义较强的词,象征着残暴,如:a red battle血战、to see red发怒等。

总之,一切语言都离不开文化。翻译不但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文化,才能充分地理解原文,才能忠实恰当灵活地把原文中的深层含义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高迎慧.汉英翻译的艺术――形象的处理.教学与管理,2006(12).

[2] 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张培峰.文化差异及习语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戎林海.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上一篇:自我介绍一分钟范文 下一篇:有关学习的名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