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0 17:56:11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1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3]赖亚宁,姚巡,卿平.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11.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2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

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适应不同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只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并使之不断完善,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陈旧、单一,必然导致教学过程呆板、缺乏生气,影响教学质量。“模拟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是讨论式教学的一种体现。我们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教学实践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符合本专业目前存在的特殊情况,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有利于本专业今后健康的发展,同时会培养出真正的中西医适用型人才。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3

【关键词】中医;教学;问题;西医

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在学习中医学基础内容时往往觉得难以理解、掌握。与中医专业学员相比,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中医学基础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等,知识背景与中医专业学员迥异。因此,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学基础教学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进行设定,不能简单照搬中医专业学员的教学模式。现就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一、缺乏针对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中医教材

目前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多数采用的是中医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内容上仍然未脱离中医教材的模式,过多的中医专业术语,却没有匹配足够的课时,有碍于学员对内容的理解。针对西医临床医学生的中医教材不应该是中医专业教材的简写本,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辩证分析全部囊括,在形式上虽然面面俱到,但每项内容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学生无法理解,更别提将来能够应用。好的教材应该根据其专业背景、将来从业过程中面临的有关中医的问题设定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使学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内容上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补充中医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例如随着生活水平改变,疾病谱随之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医如何认识以及治疗?中医在哪些领域有独特之处,哪些领域有不足之处,哪些领域可以和西医治疗相辅相成?通过教材让学生对中医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其次,教材形式需要灵活多变,传统的医学的传承需要不断注入现代的元素使其更加鲜活。插画、漫画、视频等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模式,丰富灵活的载体模式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展现中医内容。

二、学员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

为什么学习中医?对于大多数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来说只是完成既定的课程安排,并未挖掘出学习中医的内在动机。有的学员认为将来自己是西医从业人员,并不了解中医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结合临床实际,更好地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许多理论基础是在长期大量临床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的。某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不孕不育等是中医的优势治疗领域,因此在常见病选择上可以从这些优势领域中选择,并重点介绍目前西医治疗措施难以解决而中医能很好补充的问题。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介绍既与其专业紧密相关,又能反应中医特点的内容,例如承气汤类方剂在急腹症中的应用,补气中药在术后吻合口瘘的应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中药治疗,骨折的中医小夹板固定等等。这些是学生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很常见的临床问题,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入手,将中医的理论、方法融汇其中,会得到学员的认同,并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三、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的授课方式以理论授课为主,少量的实践课也仅局限于针灸推拿。实践是激发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的最佳途径。但在中医课时相对较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西医临床专业学员有更好的实践体验呢?“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值得探索的模式。SP自创立以来,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学习内容,设定标准化病人的剧本,可以让学员分别扮演病人及医生的角色,例如在辨证内容中的常见证型肝气郁结证,可以设定情境由学员将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表演出来,也可以由学员自由发挥,有位学员在参与该证候的模拟患者时就陈述了如下症状“因为最近考试压力较大,心气不好,还跟宿舍同学吵架,感觉肝区部位胀痛,口苦”等,这一系列描述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但却是“肝气郁结”的生动案例,比书本上描述的“由于情志刺激,导致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或窜痛,或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易于理解。再由“医生”扮演者进行问诊及分析,教员补充给出模拟病人无法展示的特定舌苔、脉象信息,其余学员可参与讨论,最后教员进行点评及总结,这个模式在课堂运用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病人的就诊过程不仅将所学辨证内容巩固加强,并丰富了课堂授课形式,加强了学生的互动及参与。除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还应注重课堂外的时间。目前的网络及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在中医教学中也可以加以运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补充[2],建立中医网络教学平台,设立学员互动区域,趣味知识竞赛,我心目中的中医经典等模块,给学员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到中医学习中去,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总之,目前的西医临床专业学员的中医教学应从教材设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量体裁衣,因人而异,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建春,等.临床情景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前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34(8):1162-1164.

[2]贾萍,等.网络多媒体在中医学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4:118-119.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4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是各大医学院校目前的重要课题,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从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所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背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更是社会需求的热点。我们应在人才培养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人才。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与管理多年,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略有思考,现阐述如下。

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着眼于三基一创(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创新思维)。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西医学临床的基本诊疗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能够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并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常规诊疗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1],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继承中医宏观、整体的思维优势,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工作,解决临床医学的常见诊疗问题。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因此重视临床实践教学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2]。

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摸索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我校多年的这种培养模式经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目前比较适合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该培养模式已在全国十多所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无可置疑,“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比较适合于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五年。

短学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系统地传授中西医学知识,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学的知识。结果就导致了学生“中医没学好,西医也没有学好”的局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医学院校培养的难点[3]。

2.2部分医学院校由于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附属医院

一线任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临床课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缺乏,教学质量低下。

2.3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在全国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还不多,而在中医医院,虽然绝大部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传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同时,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绝大部分是在中医医院实习,不能充分地接受到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训练,导致学生中医、西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动手能力不强。

2.4求职和备考研究生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将大部分精力、时间花费在求职或备考研究生上。实习期间,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研究生考前辅导班,不能安心在临床实习,严重影响了临床实践的效果[4]。

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思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能中会西、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高级专门人才。

3.1增加临床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增强中西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力度,特别是增大中医临床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培养,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学的临床基本技能。

3.2增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建议将各临床教研室教师医师资格证注册在实践教学附属医院。以两年为一阶段,根据教学培养的实际需要,各教研室青年教师进入实践教学附属医院进行轮科或专科培训,实践教学附属医院科教科监督并协助青年教师完成培训。培训期间,医院按照同等职称的临床医师薪酬待遇,教师待遇,青年教师达到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聘任。实践教学老师熟悉医院、医生、病人情况,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3.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5],深入开展中西医临床案例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工作[6]。加大临床实习基地的开拓力度,扩大床边临床教学的科目及规模。

3.4对实习计划进行调整

建议实习安排如下。中医院和西医院各实习半年。西医院实习六个月,其中西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西医急诊科实习1个月,西医外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功能科实习1个月(B超、心电图、放射科)。中医院实习6个月,其中中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各实习1个月,另外1个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眼、耳鼻喉、骨伤科中自行选择实习1个月。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后期临床实践教学,采取各种措施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国佐 杨梅 成绍武 廖君 刘林 龚盛强 葛金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生芳,李应东.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2,25(3):41-43.

[2]雷鸣,杨雪,黄海斌.论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31.

[3]田锋.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145.

[4]韩建宏,孙珏,范忠泽.中西医结合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86-101.

[5]王茹,杜惠兰,姬承武,等.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9.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5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学科,随着中医药临床的不断发展,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日见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如何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基于目前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

1.1 药师与临床沟通不够

目前,由于医院普遍存在重医轻药的现象,特别是中药更是如此,致使中药与中医分离,各自为战,几乎为分家的状态,对患者用药起不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医师诊断疾病,通过辨证论治及处方后,对患者的诊治也就完成了“任务”。之后,中药师照方调剂、发药,不能直接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仅仅是对配错药负责,而在治疗方面不承担责任。由于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中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是目前临床中药师最为缺乏的,加上中医强调个体化用药方案,这些又增加了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药师的作用。

1.2 中药师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医院的中药师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主要是中药方面的基础知识,临床知识相对贫乏,还有很多基层中药师学历更低,更缺乏临床知识,不能满足临床中药学服务的要求。中医院药学人员普遍存在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知识运用率不高、知识老化等问题,如不努力进行自我强化训练学习,并由有关职能部门和医院从组织、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是难以造就高水平临床中药学人才的。

1.3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重视不够

有些医院的领导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对医院临床药学工作有片面性的认识,把临床药学错误地等同一般药剂工作,中药临床药学甚至可有可无,摆不到院长的议事日程上,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中药师的地位在医院难有作为[1]。除药师自身的问题外,医院领导对中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4 药学教育不适应

目前,我国的中药学教育主要以中药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主,缺少中医临床药学方面的课程,其培养的学生也难以适应临床中药学工作的要求。因此,急需改变现有药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

临床中药学人才缺乏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药师缺乏临床经验,一些高年资的药学技术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与临床需要有差距,年轻药师的知识结构又不适应中药临床药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的人才培养制度尚未建立,人才问题显得相当严峻。

1.5 卫生行政监督不到位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2年联合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但在基层医院年终检查验收过程中,对临床药学工作的检查验收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名无实,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更是如此。对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工作的介入途径认识模糊,真正进入临床也无法定位。

1.6 缺少资金投入

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要有一定临床知识的中药人员、检测仪器、分析设备、计算机和必需的办公设施,对此,大多数中医院缺乏资金投入。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中药师素质

临床药学工作要求药师不仅具有药学知识,还要具有临床方面的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要大幅度提高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水平,首先应该从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教育入手,如培训班、函授等,尽快提高现有中药临床药学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临床需求。大专院校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已是当务之急。

2.2 提高认识,重视中药不良反应

临床药学工作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应紧密结合,利用现有的药学资料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工作,对加强医学和药学的联系、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2]。中药不良反应是多方面的,如汤剂与中西药制剂合用、中药与西药同服的现象临床中非常普遍,一些配伍不合理、用药不对症、用药过量以及有毒中药的使用等现象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中药传统剂型改造是目前中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些处方并不一定适合剂型改造,如一些传统方剂在被改成注射剂等现代剂型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中药有效成分复杂,质量标准不完善,或临床使用不规范,不按医嘱而长时间服药(如牛黄解毒片、朱砂安神丸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上升。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2.3 更新观念,转变工作重点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应是临床药学工作的目的。临床药学工作应从目前的调剂、煎药、制剂转到临床药学服务上。为此,除了药师自身努力外,需要整个医疗服务大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实临床药学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待遇,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药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4 积极参与临床,指导合理用药

深入临床,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用药的第一手资料,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理、法、方、药的探讨。以平等互助的心态处理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对病历的研究,结合中医药特点,并利用现代医学有关生理、生化、病理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为制定用药剂量、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2.5 面向患者,开展用药咨询

在医院门诊药房设立用药咨询窗口,由经验丰富的中药师主持工作,面向患者开展用药咨询,宣传用药知识以及配伍禁忌和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等,特别是中西药合用的情况。中成药中含有一些金属离子,可与某些西药发生螯合作用而降低疗效。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等。

3 结语

西药临床药学发展给中药临床药学提供了许多借鉴。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适合中医医院特点的中药临床药学模式,中药师走向临床一线、走向患者,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开展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打破传统药学工作模式,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为基础,创造条件,克服各种困难,使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从整体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洪庆,纪宝平.制约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因素探析[J].中国药业, 2004,13(11):62.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医院药学;执业药师;临床用药;质量管理;药学职能改善

[中图分类号] R1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b)-0178-04

[Abstract]Licensed pharmacis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harmaceutical human resource system,whose key job functions a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services and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Due to incomplete policies and some subjective reasons,licensed pharmacists in hospitals only work on drug dispensing,medication guiding and the routine quality assurance and services of drugs in the hospital pharmacy.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licensed pharmacists working in hospitals,considering the requirement that "a patient-centered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mod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hospital pharmacy",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issues that licensed pharmacists should timely change their job functions,perform the duties of rational medication,participate in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and t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safety precaution.Fully implement the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of licensed pharmacists under the existing hospital system,which include strengthening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graded management of antibiotics,high-risk drug management,the construction of monitoring platform of rational medication,the safe med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informationization process of medication,the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Hospital pharmacy;Licensed pharmacists;Clinical medicine;Quality management;Pharmaceutical functions improving

执业(中)药师是经考试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中执业的药学技术人员。医疗机构作为药品的使用单位,尤其需要有执业资格的药学人员积极承担起用药规范化管理,保障药品质量和临床药学技术服务工作。现阶段,医院内的执业药师人群日益扩大,但执业药师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模式[1],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合理用药和药品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这主要由法律、条文不明确、医院对药学岗位缺乏足够重视以及执业药师本身专业能力不足所致[2]。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医院药学部门面临诸多新政策、条例的颁布实施,药品使用的安全性、质量性和经济性越来越受到重视[3],在药学服务重心向“以人为本”转变的过程中,明确执业药师执业地位、权利、工作职能,能够极大地发挥执业药师作用,促进合理用药和药品质量管理。基于执业药师在医院中有别于其他药学人员的特殊地位,注册准入制度决定了其职责范围更广,专业能力要求更高。在实施药品质量和使用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如何实现执业药师突破现有职责,转变服务观念,充分履行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工作职责,需要院部、执业药师自身的共同努力。

1医疗机构内执业药师、药师与临床药师的共性与现状

1.1共性

我国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制度,而医院药学人员属于取得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药学技术人员。随着医院药学重心由“保障供应”向“技术服务”的深层次转变,临床药师的配备人数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临床药学工作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在医院药学人才体系中,执业药师、药师与临床药师三者共同的职责特点均是以保障药品质量为基本准则,并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1.2医院内药师、临床药师现状

目前医院内药学部门的主体人员基本仍是以职称类药师为主,其主要从事药品调配、处方审核、用药指导、药品供应等药学服务工作。而临床药师更倾向于从事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一名合格的临床药师是具备相关医学知识的复合性人才,然而目前临床药师的现状是:一方面现有的药师向临床药师转型较困难,医院迫切需要这样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4],另一方面临床药学既不是职称也不是执业资格,导致临床药师接受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职责、地位不明确,工作要求不具体[5],极大阻碍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

1.3医院内执业药师的现状

执业药师作为药学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广泛分布于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从事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并且因为执业药师也进行了相关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执业药师除了承担处方的审核及监督调配、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外,也应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品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6]。随着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医院药房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逾期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售药资格”,因此执业药师在医院的执业情况应进一步得到提升。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显示:截止2016年1月31日,全国共有2126家医疗机构配备了2879名执业药师。而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9月底,全国卫生医疗机构99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二级以上医院9112家。对两组大数据保守地分析,假设已注册的2879名执业药师全部注册于二级以上医院内,其注册率不足30%,假设分布在2.7万个医院内,其注册率更是不足10%。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要求是被落空的。究其源头,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医疗机构内执业药师处境尴尬。

2医疗机构内执业药师在传统工作模式下的主要工作职能

2.1基本工作概况

医院内的药师,多数具有职称资格即执业药师,这是因为医院内人员的配置、晋升、待遇首先要符合职称方面的要求。而执业药师的管理则是由人事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负责,理论上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聘任执业药师为主管(中)药师专业技术职务,然而实际中,各个医院情况不尽相同,部分执业药师仅作为普通药师从事着一般的配发药、用药指导,药品的验收、养护和数据的上报等工作,缺乏临床工作分析、实践的机会。

2.2对合理用药工作的履职情况

在“十二五”关于药品安全的条款中,执业药师的配备作为硬件条件之一,理应受到各级医院的响应,但由于药学部门不乏各级职称的药学人员,且医院更多地注重临床科室的发展,对执业药师的引进和培养有所忽视,加之相关监管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医院未能积极响应必须配备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要求,而执业药师自身也疏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合理用药只停留在基本的用药咨询、处方书写形式的审核和基本配伍禁忌的审核,无法真正促进处方内涵质量的提高。

2.3其他药学服务情况

在医院内的执业药师,普遍存在待遇低,工作范围模糊,职责不清等问题,多数执业药师局限在最基本的药品的供应保障、不良反应事例的收集、药学信息的传递和基本处方的点评等工作中,既不能充分担当质量管理责任人的角色,又不能主导临床药学工作,处境较为尴尬。

2.4自身专业能力现状

医院内的执业药师挂靠注册在药品经营企业,这种人证分离的多点执业,一方面造成医院内的执业药师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导致执业药师不能真正意义上指导合理用药,理论不能结合实际,实施创新改革措施不力[7],专业分析不到位,自身价值无法体现,社会地位下降。

3制定对策,体现医疗机构内执业药师的价值

事实上,医院内的执业药师人数并不在少数,只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注册率低,即使已注册的执业药师,由于职责不明确,学习针对性不强,临床药学技能掌握不到位,质控把握不严,药学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限制了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本研究认为,改善目前的局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政策、领导层面

医院应积极履行“十二五”未完成的药品安全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审查力度,在临床药师缺乏的情况下,将执业药师的配备注册作为等级医院评审、开展学科建设、实施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必备条件之一纳入考核范围。

设立专职的执业药师管理岗位,提高其待遇;通过提供经费、培训等措施,促使院内已经取得执业药师资格人员的临床药学、质量管理等实践能力的提升;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细则;鼓励药学人员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进行必要的药学分析和研究,以促进执业药师队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3.2药师层面

执业药师要提高认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在履行好既定职责的同时,针对现阶段医院药学工作的开展,改变执业观,改善职能,充分发挥执业药师在现行政策下对于用药质量、安全的重要作用。

3.2.1加强抗生素和品管理 深入开展处方点评工作[8],促进抗生素使用的规范性,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文件的要求下,开展日常监测,同医务部门一道,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抗生素分级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9],逐步减少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分析麻醉镇痛药的药理、毒理特点,以提高该类用药的安全性。

3.2.2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加强不良反应数据的收集,善于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或典型性,注重对联合用药情况,注射剂溶媒的选用,环境温度变化等关联事件的分析。特别是针对中药注射剂近年来出现多样性、多发性的不良反应[10],执业药师要做好分析和使用过程的质量保障工作,加强监督,纠正西医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3.2.3制定全面的质控管理措施 在新形势的质控管理要求下,善于组织质控小组活动,分析、排查质量安全环节[11]隐患。质控小组活动要增加制度的执行、流程的规范化、生产环节的安全,冷链药品和阴凉区药品的管理,防范医患纠纷及分析不良事件的原因等内容。

3.2.4多手段促进合理用药 设立临床用药监管平台,并完善临床用药监管平台及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12]。在医院现行机制下,执业药师应积极强化药师群体在合理用药工作中的职责,通过设立药事服务费[13],转变药学服务本质,树立执业药师群体在完善合理用药中的专业性地位,实现自我价值突破。

3.2.5严格高危药品管理 完善科室内高危药品管理,并指导、监督病区高危药品储存、使用,使相关流程规范化[14],开展对高危药品的药动学、用药指数的分析,确保药品使用安全。

3.2.6加强中药质量保障工作 随着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也亟待纠正和改善[15],而目前中药类临床药师短缺,这就亟需更多执业中药师利用其中医辨证理论、药理特性等知识指导临床安全,且在确保中药质量的环节中,应严格规范代煎中药的质量检查,必要时对代煎中药进行微生物限量、含量分析,以确定合理煎煮方法、保存期限和环境要求;改善并加强中药饮片的鉴定手段,应主动开展委托检验,组织目录的拟定和质检报告的分析,通过多手段的改进措施,确保中药使用的质量性、安全性、有效性。

3.2.7担负起中、西药联用审核职责 因中、西药房分属不同的部门,受各自的职责所限,在中草药与西药或中成药的联用过程中,本部门人员往往只针对本科室处方用药情况进行审核、调配、指导用药,而缺失在两者间合理用药的监督和指导。基于中、西药联用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16],针对该缺陷环节,药剂科应建立联用审核机制,由执业药师担负起主要审核职责,并通过制定院内中、西药联用禁忌目录,开展培训工作和对不合理使用情况汇总分析,树立起安全用药防范意识。

3.2.8注重药品使用的经济性原则 在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价的政策后,执业药师应对基本药物、医保药物、老药新用等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组织药事委员会讨论修订临床用药目录,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性原则,既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也可以节省院内药品成本支出,同时为普及基本药物、医保药物、老药新用提供临床用药参考。

3.2.9促进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倡导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条码技术,在库存药品调拨、养护、出库等方面科学管理以提高调剂工作效率。设计院内数据采集模版,分析、处理各类统计数据,为学术研究、药学分析提供客观依据。改善处方模版,开展对药品处方量限定控制,并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推进品电子处方化,确保处方剂量严格符合电子病历,既保证了用药安全,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管理,并能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3.2.10完善继续教育和考试考核 要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地接受符合新形势下的药学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成为符合临床需求的医药复合型人才。执业药师也要善于组织药学讲座,普及安全用药知识,提供给医护人员严谨、客观的药学知识和临床数据,以确立安全用药准则,并以此奠定执业药师在医院药学专业的权威性。

4小结

在医疗机构现行政策和体制下,药学部门应适时转变药学服务机制,以适应大众日益突出的药学技术服务需求。药学部门的建设和发展应充分考虑人才梯队的建设,完善药师、临床药师、执业药师各自的职责要求,执业药师在医疗机构内应积极扮演药品质量和临床用药环节的关键人物,发挥促进合理用药,确保药品质量,提高用药安全防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强.医院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181-182.

[2]任吉霞,王军丽.我国医院执业药师现状分析[J]医药导报,2010,29(12):1669-1670.

[3]王德华.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加强医院药房管理的必要性和实施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237.

[4]林达.药师工作前置:医院药学工作转型的关键[J].现代医院,2015,15(2):87-89.

[5]余运康.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51-52.

[6]纪明姝.医院药学中执业药师的作用[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4,(3):76-77.

[7]陈伟华.门诊药房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医学,2011,17(28):29-30.

[8]周卫波,王建光,魏菲菲,等.执业药师如何在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61-162.

[9]万慧贤,闫淑萍.抗生素分级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3Z):444.

[10]孙长江,葛建彬.9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06-109.

[11]裘琳琳.医院药剂科的安全质量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111.

[12]魏润新,朱鹏祥,吴健.基于临床用药监管工作平台的不合理用药干预[J].中国药房,2013,24(34):3191-3193.

[13]梁东升,李明春,纪松岗,等.取消药品加成与增设药事服务费的利弊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1):1054-1055.

[14]高飞.我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6):256-257.

[15]李晋奇,童荣生,胡远,等.中药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B7):29.

[16]高俊龙.中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3,32(10):71.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9-03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走向规范,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本身也存在阶段性和一定的不成熟性,有初级的结合,也有高级的结合,中、西医医术之间的相互弥补,理论上的相互结合等,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不明确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教育,其缺点在于部分临床课程重复教学,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新进展、新成果未反映于教学,缺乏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与优势,因此,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现状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1]。基于能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探讨,并在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开始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全班共有学生80人(目前均已经进入临床实习半年),有效参加人数68人,男25人,女43人,平均年龄(23+2.1)岁,该班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环境都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临床教师均选择一线带教教师60人,年龄,职称,所在科室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

二、研究方法

从2009级中西医班级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待进入大学五年级实习阶段(半年后),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向该班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下发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问卷分为培养方案调查表(学生填)和学生临床能力调查表(教师填),突出调查学生使用新版培养方案后临床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问卷还搜集了学生、老师对新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对今后计划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

三、结果

本次问卷资料可概括出四大方面的内容。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一方面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与临床课程的衔接更加紧密。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进程中设计夜间见习,暑期实习,跟师门诊等实践环节;增设毕业前中西医临床技能考核。提倡案例式教学,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提倡临床课程床边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与反复临床,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3]。

4.与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接轨。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保证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四、讨论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起步以来,至今已有15年历程。通过1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所取得的成就已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纳入正式高等本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临床,采用PBL等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开展精品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各自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方法合理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方案改进中将增添科研创新课程群,并将科研创新的理念贯穿到各个科研实验室,综合整体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的教学方案是否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为该套课程体系,我们在每学期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案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更新教学方案,最终建立优化的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5]。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既要吸取中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更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使中、西医临床相互结合,实行一体化;要重视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能力、诊疗思维、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该文旨在探索出一条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戴慎,章茂森.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4-75.

[2]吴薇,卢传坚.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0-1752.

[3]明海霞,刘喜平,金戈,等.中西医结合模式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6):69-71.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64-865.

[5]谭勇,车念聪,吕爱平,等.中医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4-65.

[6]王炜,张艳萍,朱虹.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60-61.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关于中西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研究(JGXJ200910)。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 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2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39-04中国

exploration of clinical pharmacy model of tcm

wu jianhong1, chen xingyi2

1.panyu district he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00, china; 2. panyu cent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has gotten a great development of drug research,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so on, made great progres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on the contrary, clinical pharmacy of tcm lags behind pharmaceutical chemicals in each field. let's search a suitable pattern for tcm.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clinical pharmacy of tcm;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

临床药学是药师直接参与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诊疗、参加病案会诊、接受用药咨询、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多方位药学服务,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人为本,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大型综合性独立学科。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率先创立了临床药学专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美国及欧洲早已深入人心。我国临床药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偏振免疫分析、hplc、gc、hpce及色谱仪、与ms联用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开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临床药学相对应的另一个姐妹分支——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则显得相对滞后。笔者分别以不同的关键词、中文主题词和题名在chkd搜索2001~2010年文献(表1),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对于化合药物各方面研究的广泛开展,中药无论在化学研究方面,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是处于绝对落后的,这既有客观也有主观的因素。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值得中药师深思和探讨。一直以来,对于临床药学在中药方面的药学服务有几种提法,其中以“中药临床药学”、“临床中药学”居多,因而在开展有关方面的药学服务前,理清这些提法是必要的。

1 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1.1 中药临床药学的定义

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学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多种监测手段为辅,研究中药在体内作用的机制,探讨中药的临床应用,为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的应用型学科,是介于中医各科治疗学和广义的药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与临床药学不同点在于,是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为特色,重视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组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力量,研究中药药理,中药临床应用及其在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2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的分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应用的实际需要,对常用中药的来源、药性、炮制、功效和应用指征等进行药物的分析鉴定、配伍以及临床效验的评估和药事管理等,旨在解决临床应用中药时的有关问题;其内容从中药方面说,主要是中药药性,即药之阴阳属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从临床方面说,主要是药物与脏腑病证的关系,随证用药的规律,药物的最佳配伍,药物宜忌,药物之毒、副反应,药物的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研究,使临床应用中药能保证安全、有效、合理。

简单来说,“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大体的内容是一致的,但 “中药临床药学”的提法更侧重于中药药学服务的形式和方向,更符合药学服务的宗旨——合理用药,这也体现了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和开展的必要性。另外,“临床中药学”这个提法很容易跟《临床中药学》这本教材混淆,《临床中药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中药临床药学”的提法。

2 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临床药学以来,传统的中医药学工作者不甘落后,不断探索中医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道路,在中药的合理应用、患者的个体化给药、中药配伍变化及复方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不良反应监测及现代中药制剂研究等领域均已开展,但纵观全局,其现状可用“起点低”、“普及少”和“投资少”等来形容。

2.1 “起点低”——中药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尤其是中药学的工作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非药学专业人员占了一定比例。一方面普遍存在第一学历、职称结构偏低,知识面较窄、运用率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对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确实难度不小;另一方面,这与国内专业设置的偏颇有关,以国内的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药学本科专业基本是以化学为主,必修的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而作为临床医学系的必修课诸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局部解剖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学等几十门课程可能只作为选修课,甚至没有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也仅是药学专业的简化教材而已,相对于同等学历的临床医学系学生来说,药师缺乏深入临床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巧,导致临床药学开展遇到不容小觑的阻力。

2.2 “普及少”——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少甚至空白

笔者查找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首批共计19家医疗机构,共开展13个不同的科别,共42个带教组,培养共计84人次。其中成都军区总院最多开展有4个科别,带教组最多4个,培养规模共8人次。第二批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共计31家医疗机构,共开展10个不同科别,培养共计122人次。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5家医疗机构最多开展各3个科别。在这首批和第二批总共50个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中,暂时没看到三甲中医院,临床药师按1年培训时间计算,则每年可培养共206人次,这对于2002年下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二级甲等医院临床药师不得少于3人,培训的规模和人数是远远不够,更遑论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规模和人数。在一项“国内55所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现状调查”中指出,只有约16%的医院开展“药师下临床参加会诊与查房”,不超过50%的医院开展了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利用与评价研究等工作,大部分的临床药学服务在二级医院还处于空白状态[1]。

转贴于中国 http://

2.3 “投资少”——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不够重视,投入的力度不够

受到“重医轻药”传统观念的限制,大部分的临床医师和医院领导,甚至其他学科和本科专业的医务工作人员,对药师下临床不理解,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不清楚临床药师工作的真正意义,对药师工作有片面性认识,固有思维把药师的工作职责局限于药房的配发药,临床药学工作可有可无,更遑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导致对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投入不足,即使医院有一定的资金实力,面对账面上无甚经济建树的临床药学工作,也是不闻不问,敷衍了事。中国

3 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实践探讨

临床药学的具体内容包括:治疗药物监测(tdm)、药物动力学研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配伍(主要是注射液配伍、输液加药等)的研究及静脉全营养液(tpn)的配伍及制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疗效和利用分析、药物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实施和总结等。临床中药学的内容可在此基础上加强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品质鉴定、传统的加工炮制评价、中药之间的配伍研究、中西药的配伍研究、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中药剂型的研究及制剂制备、中药煎服方法的研究等。

相比西药的临床药学工作,笔者认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绝对是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中药临床药学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乃至信心和毅力也是西药师无法比拟的,其工作开展必须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但笔者认为其开展方向不应太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果相关项目都要等具有仪器设备才能开展是没有必要的,同时也会造成医疗成本的浪费。各级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和条件围绕临床药学范畴,相关工作开展力所能及的项目。笔者就我院实际的情况探讨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模式。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以西医为主,中医药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随着中成药品种应用比例的上升,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是必要的。

3.1 深入临床

临床药师必须走进临床第一线,这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药师不能流于在病历“纸上谈兵”的做法,坐着去猜想医师用药的目的,而应该深入临床第一线,同医师一起参与日常查房,了解医师用药的目的,观察并记录疗效、收集患者反馈的用药信息,参与危、急、疑难病例的讨论,提供用药方案的建议。当然,想一下子就能达到上述要求是天荒夜谈的,这是需要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我们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毕竟医师在学校从学习、实习、住院医师等一系列系统培训也是经历过一段漫长而刻苦的努力的,我们不是要去替代医师完成医疗诊治的过程,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提供临床医师所需要了解的药品信息,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相关药学情报等。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作为临床药师下临床科室要有针对性,先把个人的专科方向和医院能提供的条件相结合起来开展,掌握相关专科疾病诊断知识、基本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总结,建立典型病例药历记录,详细跟踪用药的信息,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其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类,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合理配伍、优化治疗方案、特殊人群用药与教学药历等,教学药历针对学习和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病种进行分析学习,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提升临床药师药学监护质量[2-3]。中药临床药师则须掌握更多相关的中医药知识,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是必须了解的,这是我们能更好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桥梁。

3.2 不良反应监测

2009年全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对注射剂等高风险类药品进行再评价成为今后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同时指出中药注射液所引发的不良反应,约占到了整个中药不良反应的70%。中药临床药师要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收集、整理,分别从药物使用范围、溶媒选择、滴速、使用时间等相关因素着手,分析相关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总结相关药物的使用经验,对于医院现有的品种,尤其是上市5年以内的,更要积极收集有关的信息进行归类,提供合理用药建议。

3.3 资料情报搜集

2009年底,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中医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药学工作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的实验室,早已有大量购进(他们称之为“天然药物”)中草药做药物分析、有效成分提取的工作,借助现代高科技的药物提取和药物分析方法,这些实验机构掌握了我们可能不了解的药物成分及其提取方法,如果我们还只是拘泥于国内一些情报搜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尝试接触一些外国的网站,学习并搜集相关的药学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不能局限于“闭门造车”的做法,既要掌握国内的医疗信息情报,也要参考国外的药物信息,了解相关疾病诊断指南,但也不能一味照搬照套,要结合自身实际国情和个体患者需要,分析对比,编写科内或全院“药事信息简报”,总结归纳。中成药在说明书方面做得不如化学药品细致清晰,中药临床药师在这方面更要注重资讯搜集和更新,留意国家的相关的信息,如2010年8月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就有关“五十八味益肾胶囊”、“默克·生胰素”等33种产品均为未经批准注册的假药信息,临床药师要更关注这方面的收集。现提供部分外国权威的参考资料,以飨读者。药典类:pdr(physician desk reference),ahfs drug information;药物相互作用类:drug interaction facts;注射剂配伍类:handbook on injectable drugs;adr类:meyler's side effects of drug;药物治疗类:applied therapeutics;专科类:drugs in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drugs for the heart, 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handbook of pediatric drug therapy;数据库:micromedex,medline,plumbed,md consult[4]。

3.4 中药质量鉴定

笔者认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可以适当开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鉴定。传统的中医药非常注重品种基源,一直以来都有“道地药材”的提法。由于中药材受品种、地区温湿度、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影响,质量会有不同等级的分别,我们要注意记录药材品种的相关信息,建立药材品种基源、产地、数量、储藏、药效信息等档案,便于及时向临床提供相关药品信息。笔者曾遇到临床医师询问有关安宫牛黄丸的价格质量不同问题,如果作为药师,我们都不清楚本身药品信息的基本情况,是很难让医师信服并接受临床药师,更遑论提出临床合理用药建议。

3.5 咨询和宣教

临床药师的开展,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和用药咨询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医药、药患平台,既可以随时提供药品用药信息的服务,也可收集药品信息的反馈,同时也是提高药学服务层次,对患者正确执行医嘱,提高依从性,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效应,避免或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是提升药剂科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的窗口[5]。认真细致做好门诊处方点评,掌握门诊用药特点,提出相关用药建议。临床药师每天都会面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的人群,在这个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此时我们要有信心,认真记录并总结归纳;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毕竟药品的说明书都是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我们在面对学历层次相对低的和老年人时,更应耐心,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开展药物方面的宣教讲座,向公众提供药品的安全使用信息。相比医师,临床药师有更充裕的时间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立药历,重点标记患者用药过程出现的问题,方便患者以后就诊时医师能及时了解既往用药过程,作出准确判断。同时,临床药师可总结归纳药品用药方面的知识,制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方便阅读和宣教。

转贴于中国 http://

3.6 科内培训

临床药师遇到的问题,在一线调配和校对药师都有可能遇到,开展科内人员的学习,既可以提高药品使用方面的服务层次,也可借由科内人员的业务培训,挑选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及素质高的药师去外院进修学习,参加相关类型的专题或药学讲座,提高专业知识,扩充专业视野。临床药师的工作量和压力非常大,国内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都是以专科形式为主,开展的科室毕竟寥寥可数,这是符合临床用药的特点和现阶段工作开展的难度和层次。科内培训是第二梯队的临床药师挑选,是提供后续临床药师的中坚力量,同时可进行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这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加深临床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快捷途径。中国

3.7 中西药配伍研究

虽然中药还没被西医临床医生完全接受认可,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医院所引进的中成药品种呈递增趋势,中西药联用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接受。国内某三甲大型中医院其门诊处方,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比例高达72%~75%,刘佩坚报道某二甲综合性医院处方中成药比例占55.2%,其中内科处方占37%,儿科占有19%,外科与五官科各占约15%,非中医背景医生处方中成药约占97%;使用中成药以清热药为主,约占30%;不合理用药以合用两种中成药过程中重复中药为主;中成药处方无中医诊断的占大多数[6]。即使医生没有开出中成药,但在保健养生遍地开花的今天,难保患者自行购买,中西药之间的配伍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其实国内已有相当部分的医院开展了相关的实验项目,中药临床药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跟外院或高校临床药理研究所合作,适当开展中药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理、中西药结合临床评价等实验研究,共享某些实验评估结果,为临床提供第一手药物信息。

4 结语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除了有先天不足之外,还有后天支撑不够,开展并维系的道路可谓任重道远,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应该要对自己坚持的理念和医疗发展的大势有个明朗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西药临床药学发展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目前仍处于临床药师培训的探讨阶段。这给我们许多借鉴的经验,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基层或综合性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模式,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打破传统,为自己工作的开展提出大胆的假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克服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发挥专业特色,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华光,王鹤尧.药师临床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首都医药,2006,8(15):35.

[2]裴斐,朱曼等.借助电子药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质量[j].中国药物警戒,2010,7(6),337.

[3]陈福民,申玲.深入开展临床药学[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96.

[4]陈志东.台湾地区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对大陆临床药学的建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18):1590.

[5]马少丰.谈门诊窗口发药交待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61-162.

[6]刘佩坚.2009年某院门诊处方使用中成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1):833.中国

上一篇:花生的病虫害及防治范文 下一篇:国外茶叶市场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