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03-03 02:15:13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训;中西文化;差异

Cultural Differences -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police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Hao Xiao-jing

【Abstract】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Police For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police work,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for police. W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language barrier, to avoid pragmatic failure, to truly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olice officers.

【Key words】Police training in Englis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呈现出“无国界”特征,国际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务工作者们有了更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趋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些情形都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们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了解英美国家地域特点、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碍,避免交流上的障碍,有效提高警务工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警务英语培训工作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让警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折射。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2]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就必须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一些语用失误现象,警务英语培训中应融入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培养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语交际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逐一进行阐述。

1. 言语交际环境的文化差异 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1 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 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示出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称。汉语重视配偶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性别区分,则出现称谓的差异,如“外公、爷爷、叔叔、舅舅、姑妈、姨妈、堂兄、表妹”等不同称谓。

1.3 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吗?”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 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吗?”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谈论天气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 面对恭维

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一般都是推辞,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 饭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对恭维和夸奖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的信念所决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们往往会将中国人的谦虚、推辞的表现看作是不礼貌,甚至是虚伪。

1.6 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让××接电话。”而西方人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1.7 接受礼物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的差异

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而且有不同思维方式。每一种语言都体现该民族的思维,英汉两种文化也不例外。汉民族重视形象思维,习惯运用形象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英语民族重视抽象思维,比较重视思维能力的运用,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事务。在语言表现上,汉语主语常是有生命的名词,句子多为主动态;而英语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中主语多为无生命的名词,被动态较多。如:汉语中我们表达:“昨天晚上我在医院门口碰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而英语中,表达则是:“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 at the entrance of the hospital yesterday night. ”。汉民族重视曲线思维,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的环境,最后点出中心;而英语民族重视直线思维,在表达的时候,喜欢开门见山,再补进各种修饰。

二、历史传统的差异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一些俗语和民谚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一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尊老敬老,“某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李老”、“张老”、“老先生”、“老爷爷”、“老领导”等。西方国家是不用“old”称呼老人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如果见到一位老太太在过马路,千万不要过去扶住她说:“You are so old,Let me help you.”(您年龄大,我扶您过去)。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社会负担”的代名词,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不多”。和old相比,他们更愿意被委婉地称作是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的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较好,外教表扬她:“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而这位学生则回答:“Oh,no,no,my English is poor.”外教不知如何是好。英美人在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时习惯说:“Thank you.”中国人往往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就成了:“It’s my duty.”英美人听起来“It’s my duty”的含意是“这是我的职责”,言下之意是:我本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恰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

四、结语

要同时理解两种语言,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理解其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好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书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美国;送礼;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等俗语,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国人也勤于送礼。本文就选取了中美两国来讨论送礼礼仪的差异。

1 送礼方和受礼方

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送礼方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的礼物,而受礼方也为收到了对方的礼物而高兴,但中美在实际的表现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1.1送礼方

中国人在送礼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谦虚甚至是贬低自己的礼物,即使礼物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挑选且价格不菲,也常常会说:“一点薄礼,请笑纳”、“随便买的,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也通常不会对礼物进行过多的说明,更加不会声张,有的人给受礼方说一声递给他就可以了,有的人甚至会一声不吭地把礼物放在房间的某个地方。相反,美国人在送礼时,即使是很小的礼物,人们也常常会对礼物进行一番介绍和说明,觉得很适合对方,希望对方也能喜欢。中国这种贬低自己礼物的行为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1.2受礼方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反应也截然不同。在中国,受礼方在接受礼物时一般都不会立马收下,而是要客气或推辞几句,在送礼方多次坚持后再收下。人们通常不会当着大家的面打开礼物,待到客人离开之后再自己打开慢慢欣赏。即使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了也不会表现得欣喜若狂或是对礼物仔细观赏评论一番,认为这样做是不礼貌的,也会给人留下小气、贪婪、爱计较的印象。

在美国,只要不是在人数众多的公众场合,主人接过礼物时,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或品尝一番,并表示喜欢、感谢,有时甚至会热情地邀请别的客人来一起观赏,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收到礼物的喜悦。在收到礼物之后,美国人往往会在几天后写一封感谢邮件或者打电话致谢。晚辈在收到长辈的礼物后不写感谢信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2 从送礼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一个国家的送礼礼仪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土文化特征。

2.1中国深刻的面子观念

中国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看重面子。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面子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他在书中写到“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中国人好面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也特别看重人际关系的融洽,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因此中国人比较看重礼物的实际价值,过于简单或是廉价的礼物会让送礼方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也没有给足对方面子,所以达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甚至还会得罪别人。而美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在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送一个人礼物表达的是对他的喜爱和肯定,并不认为礼物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双方的面子。

2.2美国浓厚的宗教气息

美国被称为“上帝的伊甸园”。雷雨田先生在《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一书中做过这样的统计:“在美国两亿多居民中,基督徒占88%以上,95%的人声言信仰上帝,58%的人每天至少象征性地祈祷一次。”这些数据都表明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从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气息,送礼的习俗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颜色在基督教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在选择包装纸颜色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考虑,通常是不会用红色或黑色的纸来包装礼物。美国人所忌讳的13、5、666等数字也都和宗教有关。

2.3谦虚VS自信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五准则,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谈及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因此中国人认为送礼时过多的介绍、赞美自己的礼物会显得不礼貌,适当的谦虚和贬低才更加恰当而受礼方也应谦虚含蓄地推辞几句。

美国人则强调自我价值,推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他们普遍比较自信,过分的谦虚反而会被看作是虚伪,也无法理解刻意贬低自我的行为。因此在送礼时,只要他们是精心挑选的,一般都会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挑选的礼物很好很适合对方,故而常常会对礼物做一番说明介绍。受礼方也会热情大方地收下,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喜悦。

3 结语

中国和美国的送礼礼仪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送礼都要以受礼方的感受为导向。送礼方赠送礼物都是希望对方能够开心而不是让他窘迫,这样的送礼是出于一种礼节、出于一种爱,礼物的价值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真心相送,即使是一张小卡片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友好。同样地,受礼方在接受礼物时无论是客气推辞还是欣然接受,也都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喜悦和感谢。

参考文献:

[1]孟晓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礼仪.社科纵横,2009(2)

[2]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全译本).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雷雨田.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刘澎.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王文丽.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0)

[6]徐虹.从送礼收礼的不同看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新课程学习,2012(11)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在广告中具体表现为:

1.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以群体主义为重心的价值取向的文化,因此中国的广告大多都强调整体,突出家庭和亲情。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的诉求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绪,从而大获成功。而西方广告体现的是典型的以个人为重心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广告中就是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如耐克广告,”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耐克广告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标榜个人奋斗、突现自我的品牌精神实际上是和西方人骨子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暗自契合的,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

2.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善于营造写意氛围。表现在广告中是先做好渲染铺垫,逐步引向主题,最后在高潮中含蓄地升华出中心。雕牌洗衣粉广告通过描绘母亲下岗后四处找工作渲染出一种生活艰辛的场景,母亲回家看到孩子的字条“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直到此时才打出产品的名称“雕牌洗衣粉”。广告中把感情因素注入到产品中,让人们记住了充满人情味的“雕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也是非常直率的。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广告。一天晚上,一对老夫妇正在用餐,电话铃响,老妇人去另一个房间接电话。回来后,老先生问:“谁的电话?”老妇人回答:“女儿打来的,说她爱我们。”两人顿时相对无言,激动不已。这时出现旁白:“用电话传递你的爱吧!”西方人这种直接表达感情的方式与中国人含蓄间接的文化特质有着明显不同。

3.思想观念不同。中国人的观念相对保守传统,而西方人则开放叛逆。中西文化思想观念不同的最突出表现就在于中西方对“性元素”的使用尺度和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把“性话题”看得很隐秘,而西方的一些广告专家则认为广告中的性素材可以有力地吸引读者,“性”依然是西方广告心理诉求的重点之一。因此,西方广告经常大胆直露地拿“性元素”来大做文章。像法国的弗劳里克香水广告公然宣称:一滴是为了美,两滴是为了情人,三滴则足以招致一次风流事。而在中国“喝汇仁肾宝,他好我也好”就使得观众对它褒贬不一。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影响

1.中西文化因素影响跨文化广告传播内容的设计。某个社会的广告内容须能映射出其社会生活,因此,高度集体主义的东方国家的广告比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广告应含有更多的团体导向,低权力维度的西方社会应比高权力维度的东方社会有更多的表明地位平等的广告。

2.中西文化差异使跨文化广告信息沟通和理解出现障碍。广告信息须与目标受众的期望和抱负产生共鸣,否则广告可能会导致失败。如万宝路男人粗犷的牛仔形象在中国香港是不成功的,因为那里的城市人群并不认同这种郊区旷野的马背生活。菲利浦·莫里斯公司改变了它的广告制作,使广告重新表现为一个衣着华贵拥有轿车的年轻人,从而取得了成功。宝洁公司发现它的佳美香皂的广告在中国并不奏效,这个广告表现某个男人抱怨某个女性的外表,而这种直率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

3.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企业对跨文化广告媒体的选择。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沟通和信息的反应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媒体的可用性。如中国人比较看重权威人士的证明,这使在中国某个消费者的证明书会比电视和报纸广告更有效。南欧人和西欧人喜欢看电视,而在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北欧和中欧,收音机才是最重要的媒体。这些都使企业在从事全球化广告活动之前不得不考虑各种不同形式媒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用性。

三、西方跨国公司逾越文化屏障之策略

目前,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了有效的全球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即本土化和标准化平衡的策略。标准化创意,本土化执行。所谓本土化策略,是指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适合目标市场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经营运作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它是对跨文化传播中所遭遇的文化差异的适应。如万宝路进入中国,放弃其运用了多年的被业界奉为经典的美国西部牛仔广告,采用了中国男人赤膊扎红锻带齐擂大鼓的宏伟场面。标准化策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标志)、相同的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标准化创意,本土化执行”,即在全球采用同样的广告创意,但具体运用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则使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去实际表现这个创意。经典案例是麦当劳的“婴儿摇篮篇”广告。该广告的创意是全球统一的。片中一个婴儿躺在一摇一摆的摇篮里,当摇篮往上摆的时候,婴儿就笑,往下摆的时候,婴儿就哭。这样来回摆了好几下引起了观众的悬念后,镜头转向摇篮正对着的窗外,那儿挂着一个麦当劳的标记。原来,摇篮往上摆的时候,婴儿看见了标记,他就笑,往下摆时,标记消失了,婴儿就哭。麦当劳向全球推广这则创意巧妙的广告,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了不同的婴儿形象。欧美市场是欧美婴儿,非洲市场是非洲婴儿,亚洲市场是亚洲婴儿。

四、中国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利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要素来提高自己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1.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理念。首先,认识中西文化间差异:核心是中国企业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视角,避免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文化差异采取应对策略。其次,迎合当地的价值观念:许多外国品牌在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都注重使自己的广告做到本土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可口可乐”的广告,在美国可口可乐的广告是突出个人的自我享受和愉悦之情,而到了中国却是完全中国化,充分展示“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营销时,应该学习西方公司的这种本土化精神。再次,尊重当地的语言习惯: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隔亥,选用恰当的词语才能在目标区域有效地传播信息。如我国的白象电池翻译成英文为“whiteelephant",而该英文词还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之意,这种带有令人反感的译名的产品,怎么能指望受众接受呢?因此精通目标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特色,是跨文化广告用语的基础和保证。

2.努力挖掘文化间的共性。任何文化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在我们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可以加以利用。比如爱、勇敢、勤劳等几乎为所有文化所推崇,归属、依赖、恐惧等也是人类共有的常见情绪。如何利用文化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市场使用相同或相似广告创意以减少营销的成本,也是中国企业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时应该积极寻找的方向。M&M巧克力糖果广告也是一个成功利用文化共性进行宣传的案例。几十年来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溶在口,不溶在手”这句广告语从来都是效果极佳,几乎没有文化背景的障碍。究其原因,是这则广告抓住人们都怕弄脏手的心理弱点以及运用对比强调了巧克力的口感,这是大多数文化都能欣然接受的。

3.采用文化优势融合原则。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在跨文化广告中同样很重要。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中国配有红茶。运用民族特色来宣扬产品,能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这与世界化不是冲突的。法国香水、时装广告如不以其浪漫国度特色为卖点,肯定黯然失色。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传统、美学观念以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都能构成跨文化广告的鲜明个性,融合在广告创作中,选择目标国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往往是避免其淹没在大量广告信息中的高招。

五、结束语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阅读;学习影响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建立相关的英语思维与基本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中式英语阅读理解与西方英语阅读往往会有非常大的差异,如果不能掌握好西方社会文化就很难真正理解阅读中表达的意义。目前很多国外语言学家都认为:“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阅读同样还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直接途径”。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仅仅侧重对文章中的单词或者短句进行理解,那么这让我们会很难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最核心的内容,我们想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就要消除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要站在西方思想以及西方文化的角度来阅读一篇英语文章。而不是简单地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或者文字,英语阅读能力也绝非短时期就能得到明显提升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西方文化与思想并培养良好的英语理解思维。

一、中西文化在英语词汇中的影响与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下词汇表达的含义不同

著名教育家王佐良先生对词语意义有着独特的见解:“一个词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表面的含义也有内在的含义,而情感、文化、历史、思想等因素对词汇的含义也有着影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往往都是通过翻译词汇和短句的方式来掌握一篇文章,虽然这种阅读方式并没有错,但偶尔也会不管用。比如西方常用的口头禅词汇有:youbet;thereyougo;kindof等等,这些词汇如果从字面上去翻译的话是不能准确表达真实含义的。所以这时我们就需要去了解并学习西方文化,站在西方思维上与西方生活环境中去理解翻译这些词汇。再比如西方英语中有着很多的单个单词,这些单词经常用在生活交际中从而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含义,一词多义也是中西文化差异下很大的理解障碍。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产生大多来自生活方式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社会信仰以及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差异,美式英语和正式英语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差异,比如词汇的表达意义,发音,拼写等等。中国目前很多英语学者在阅读方面都缺乏相关的思维逻辑与专业素养,这很大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形成西方文化思维从而也就无法通透地去读懂一篇英语文章。举个简单的例子,“十三”这个英语单词在西方人眼里就是不祥、不幸的象征,但中国人却没有这种思维习惯。很多西方国家的人认为“十三”是非常不吉利的,针对这一情况有两种解释:一种思想认为耶稣的第13个弟子犹大出卖了他,恰好晚餐的日期也是13日,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认为“13”是不吉利和不幸的象征,同时也有着背叛和出卖的意思。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到这些西方文化知识就无法搞懂文章中“13”这个单词的深层含义,也就会导致我们简答地把“13”直接翻译过来。

(二)中西文化会造成词汇产生歧义,难以理解其真实含义

歧义词汇其实是一个国家语言中很常见的东西,很多的英语词汇不只有一个意思,而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词汇产生非常多的歧义,这让读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原意。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俗,这也就造成西方英语词汇所表达的含义有多层意思。比如blackart这个短句如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学英语阅读的影响白秀花1韩建军2果站在中方英语读者的角度来翻译就是“黑色艺术”的意思,从表面来看这种理解方式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从西方文化上来解读这个词汇就出现了问题。而西方人眼中blackart的含义与blackmagic相似,二者都表达妖术,巫术以及魔法的意思。西方文化中存在有所谓whitemagic的说法也就是为做好事而使用魔法的意思,所以相对而言黑色在西方人的印象里普遍表示不吉利和死亡的意思。所以对于西方人而言blackart表达的含义就不是“黑色艺术”而是“妖术、魔法“,但很多中式英语阅读者不了解西方人的这一文化特点所以也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这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再比如英语阅读中两种语言的字面意义相同,但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词汇含义却相差甚远。例如英语中的dragon一词在汉语中有专门的翻译词——龙,这个单词在汉语与英语中都有龙的含义,但是二者的文化差异与民族内涵却大相径庭。《朗曼当代英语词典》中对dragon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指能够喷火的龙;而第二种解释则是指管女孩且爱干涉女孩自由的凶恶的女人“母夜叉”。通常dragon一词在英语民族文化中表达的含义是指不被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所以也就常作贬义词使用。但是dragon一词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的含义却完全不同,我们普遍认为“龙”是高贵、稀有以及吉祥的象征,华夏人民都把龙当作幸运的象征。虽然同一个单词翻译过来表达意义都一样但是却有着很大的表达歧义,这充分证明了中西文化差异对阅读词汇的影响之大。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歧义会对英语读者造成不小的阻碍,英语阅读中一个单词的含义理解不准确就很容易导致整篇文章中心不明确,阅读者想要消化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也就更加困难了。如今很多学生、英语爱好者以及英语教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还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他们培养英语阅读技巧与专业能力。

(三)文化差异中的特义型词汇会给阅读造成阻碍

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必然会给英语阅读工作带来障碍,西方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存在大量的特义型词汇,如果我们对西方文化背景没有充分的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从而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这些词汇就会受到阻碍。特义型词汇也就是一类具有更鲜明的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某种语言所独有事物和现象,无论形式或内容上在另一种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对象。比如Thing一般表达的意思是事情、事件,但在Inoticehehasathingforyou.一句中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这里的thing指意思,意愿。换言之也就是指:特义型词汇具有浓烈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些词汇的含义与西方民族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所以我们在阅读中遇到这些词汇往往无法准确理解。无论任何阶段的英语阅读都难以避免遇到不认识的特义词汇,这也是英语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难题,积累特义型词汇是提升阅读能力与技巧的好方法但正真理解西方文化背景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就像我们汉语言学习中的诗词与文言文一样,我们想要搞懂一首古诗词或者文言文一方面需要不断地积累词量,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并掌握当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状态。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也如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词汇有着特定含义,所以这需要我们读者有着文化共情与情感共鸣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四)比喻型词汇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比喻型词汇其实就如同我们汉语中的成语或者文言文,其本身的意思需要结合当地或者当时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西方思维与我们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在英语比喻中有特定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按照我们日常的翻译方式来阅读理解。例如词汇themeltingpot的本身意思是指熔炉,在西方英语思维中也被用作代指“美国”。这是因为美利坚和众国有着很多文化就像一个熔炉一样,所以themeltingpot这个词汇也就可以用作代指美国。而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脑海里是完全不存在的,假若我们在英语中遇到一个句式:Themeltingpotisametaphorforaheterogeneoussocietybecomingmorehomogeneous,thedifferentelements“meltingtogether”intoaharmoniouswholewithacommonculture。我们很难将这个词汇联系到美国这个含义,所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再比如bigwheel这个单词本身是用来表示大车轮的意思,但西方人常用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的意思;用olivebranch(橄榄枝)来表示“和平”等等。英语阅读中还有很多用作比喻的词汇。比如Sheisacat,这看似是一个非常简短且容易理解的句式,但其正真含义并不是想表达“这个女人很馋”。在西方人的思维理解里“猫”是同“包藏着祸心的女人”这个喻义联系在一起的。可见不同的民族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他们只注意到某些事物的某些侧面,并以此做比喻,久而久之这些比喻便成为该语言的固定组成部分,包含了固定的含义。

二、中西方英语文化差异的对比

(一)社会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中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英语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阅读过程遇到歧义、比喻型以及多义型词汇是很常见的事情。这种思维角度的差异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影响英语学者的阅读,让其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愿本意思。很多中学的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往往会因为一个词汇或者一个短句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整篇文章都无法理解,这与中西方文化差异脱不开关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背景,同样一门语言在不同的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用法。西方英语表达方式、语法习惯、词汇含义、口头表述以及谚语等等方面与我们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想要消除这种差异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尽力去学习西方文化,建立西式英语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做到更准确的理解。社会文化差异是我们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明显特征,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而英语也深受影响。我们目前学习的很多英语词汇、句式或者谚语都与基督教离不开关系,比如God一词就出自基督教的《圣经》一书,而这个词在英美国家的口语表达中也被广泛使用。“ohmygod”在西方人的眼里是将希望寄托在上帝的意思,所以这个词也就可以用来表示求助,惊讶惊喜以及高兴等等意思。而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对西方神明文化并不了解,所以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一些特色的西方词汇就会难以理解。

(二)英语思维方式差异对阅读影响

无论学习任何语言,思维模式永远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建立特定的语言思维模式那么很难学好这门语言。英语阅读其实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的英语学者能够背会上千个英语词汇和短句,他们甚至可以背诵非常多的英语名句,但是他们正真建立起了良好的英语思维吗?在阅读过程中又能做到精准理解吗?答案当然是值得深思的!西方人与我们的英语思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种思维差异会造成我们根本无法真正搞懂一篇英语文章。也许就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在阅读中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中国在英语思维方面其实比较偏向于形象思维,也就是说我们语言表达通常比较含蓄或者隐晦一点,在英语阅读中考虑的方向与事物与西方人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西方人的英语思维偏向于抽象化、逻辑性,他们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比较直接,比如西方人在英文写作中常常直接表达出个人的观点然后列举内容进行证实。他们对英语词汇的用法与我们也大不相同,比如用Themeltingpot来表示美国,这种思维对我们来说有点跳跃因为我们还缺乏像西方人一样的思维习惯。我们去理解一个单词或者短句时常常都是采用直接翻译法,这种理解仅仅是字面上的,如果我们找准了阅读文章的中心与核心内容当然可以推敲单词的实义,相反阅读理解就会非常困难。

(三)生活环境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国家制度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和我们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所用到的英语词汇就会与我们掌握的有明显差异。比如西方人在生活中用到的英语词汇有特定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环境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含义也就不同了。例如solong一词可以用于离别时表达再见的意思,但这是一种非正式场所才会用到的词语。就如同我们汉语中的拜拜,再会,再见一样,但是solong并非仅有这一种意义,同时它也可以用于短语结构表达其他的含义。西方人生活用语中多数以简短的词语为主,所以英语阅读中很多的单个词语也就有了多层的意思。想要准确理解这些词汇,我们就必须要尝试去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并积累英语核心素养。其次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影响英语阅读的主要因素。我们中国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我们要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不然我们会受到社会的指责。这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在我们思维习惯里已经根深蒂固了,但是西方人却与我们截然不同。西方价值观追求的是民主、自由以及个人利益,所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言而喻了。很多时候西方人的英语文章中不会像我们一样那么隐晦含蓄而是特别直接简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理解不了的短句或者词汇。最后本文对探究内容进行总结。无论学习任何语言,文化差异都是最大的影响,也许我们能够较好地记忆词汇或者短句,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具备了相关的核心素养。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生活环境、社会信仰、价值观以及思维习惯等等。而英语阅读的理解与这些东西有着紧密关联,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是挑战。想要解决文化差异带给阅读的影响需要我们长期的积累,并且还要培养西方英语思维,建立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骆晓玲.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144-145.

[2]郝晓静.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影响要素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24-126.

[3]孙兵.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9):76-77.

[4]王爱支.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1):77-80.

[5]海光增.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64-67.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影;《喜宴》;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中西文化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而电影作为一种大家喜欢的文化传播形式,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电影《喜宴》是一部经典的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各个方面。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不但能体会西方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魅力。

一、电影《喜宴》简介

高伟同年近30岁,与一位名叫赛蒙的同性恋朋友共同住在曼哈顿。为了传宗接代,有着中国传统的思想的父母急切地盼着高伟同结婚生子。在赛蒙的坚持之下,高伟同决定和他的一位房客结婚,她叫威威。威威来自中国大陆,是一位艺术家,她身无分文,急需一张绿卡,而与高伟同结婚后她可以顺利地拿到绿卡。除了帮助威威之外,高伟同和赛蒙还希望这样做能够安慰高伟同的父母。

高伟同的父母打算去美国准备为儿子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高伟同不敢告诉父母事实真相,只得和赛蒙以及威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父母的到来。在婚宴上高伟同喝了很多酒,以至于在新婚之夜,他和威威假戏真做,成了真正的夫妻。没多久,威威发现自己怀孕了。后来,高伟同的父亲因中风被送进医院,此时高伟同不得不向母亲坦白了真相。但是高伟同和威威还是打算把孩子留下来,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赛蒙,请求他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影片最后的一幕是,在美国机场,高伟同携着妻子和赛蒙,目送二位老人登上飞机。

二、电影《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的人物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因此故事中有很多中西文化碰撞的情节,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此影片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在孝顺和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

《喜宴》中的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和母亲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他们都盼望着能抱孙子,因此他们每隔两三天就给高伟同打电话,催促他尽快结婚。在中国,有句俗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子女是否孝顺,最关键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生子。这就反映出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和道德标准。我们中国人认为,礼仪代表尊敬,尊敬是礼仪的精神内涵,礼仪和尊敬对于维持和改善关系能起到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的圣人们尤其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人们应该遵守礼仪,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在修身和与人交往的技能方面,我们强调五个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三种美德――智慧、仁慈和勇敢。在家庭美德中,孝顺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著名的古话是“百善孝为先”。事实上,孝顺反映出中西在道德标准上的差异。中国的家庭都很大,有很多的亲戚,所以就需要通过礼仪和道德的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相反,西方国家的家庭很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表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爱。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孝顺和家庭观念方面中西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中西在面子问题方面的差异

电影《喜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高伟同决定和威威结婚,于是他让父母参加了一个结婚的公证仪式,并且认为这就是结婚仪式。参加完仪式,出来之后,他的母亲禁不住哭了起来,他的父亲也是满脸的不愉快。为了缓解这样尴尬的局面,赛蒙邀请他们去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在餐馆里,他们偶遇了老陈――为高伟同父亲开过20年车的司机,老陈知道高伟同的父亲极爱面子,所以他主动提出要为高伟同办一场盛大而隆重的结婚喜宴,高伟同的父母听了之后马上喜笑颜开。我们中国人对于这样的情景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事实上,这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即“要面子”的问题。高伟同的父母虽然住在台湾,但是他们仍然有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思考逻辑。在他们看来,他们一定要为儿子举行仪式来庆祝结婚,而且这个结婚典礼还必须得十分隆重。只有这样,他们的儿子才会非常高兴,而且他们才会很有面子,才能自豪地对别人说他们的儿子结婚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面子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中国有一句俗语说“人要面子,树要皮”,还有“要面子”“顾面子”“丢面子”“没面子”等,中国人的面子内涵十分丰富,绝不是“体面”二字所能涵盖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归根结底是人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个人身份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认可。

在西方人看来,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很愚蠢的,因为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他们对面子有自己的定义,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努力在公众心目中为自己树立一个个人形象,通过社会交往,这个形象会被破坏、保留或者加强。西方人追求的是个性和独立,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成就和个人的满足,而不关心其他人的评价。

(三)中西在婚姻方面的差异

在婚姻方面中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择偶方式和婚姻模式上。《喜宴》中,展示了高伟同婚姻的整个过程,包括高伟同和微微相遇、高伟同决定和她结婚以及婚礼的举行。

众所周知,在择偶方面,中西有很大的差别。根据中国的传统,孩子在结婚之前一切皆依赖父母,当父母都年事已高时,要由孩子们来赡养。中国人的择偶方式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整体心理,即两个意识观念――关心和相互依靠。父母为孩子选择配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在能力和经验上的不足,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护和关心。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不再需要担心孩子,但是,在孩子正式地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之前,父母要完成最后一个爱护和关心孩子的任务,那就是为孩子选择一个父母称心的配偶。但是,很多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行为。随着中西交流的发展,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中国人选择自由恋爱并结婚。但是,中国人忽视了自由爱情的先决条件――从小养成的独立能力。因为缺乏这样的能力,自由的爱情常常导致悲剧。但在西方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西方人从小就锻炼独立能力,一岁起他们就要独自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他们的父母从来不陪伴他们睡觉。在美国的家庭中,没有佣人,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包括打扫卫生、清扫院子、修理草坪、浇水、施肥等。在社交和择偶方面,美国人会脱离家庭的束缚,当需要男朋友或女朋友时,美国的年轻人不需要其他人的介绍。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异性朋友越多,他们就越有机会找到合适的人选。西方人与别人约会时,他们不会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个人的能力和习惯,他们所关注的是两个人是否能合得来。

电影还反映出中西婚姻观念的不同。在中国,婚姻不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而且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结合。父母要帮助自己的儿子娶媳妇,新婚的夫妇要向祖先磕头行礼。而西方人是为自己而结婚。例如,美国男人想要结婚,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得到满足。但是,中国人结婚,是为了延续香火。所以,在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的父母想要他尽快结婚,这样他们就能很快抱上孙子了。换言之,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而中国人的婚姻则是家庭责任。

(四)中西在颜色的象征意义方面的差异

婚姻的习俗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姻常常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在结婚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在颜色象征意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中国的婚礼上, 红色非常重要,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好运和大福大贵,我们可以看到新娘子常常身穿传统的红色礼服,并且如果新娘子能穿上自己的母亲亲手做的棉袄的话,母亲的祝福将一辈子伴随着她。除此之外,还有红蜡烛、红鸡蛋、花生等,新房的装饰物也全部是红色,这些都是为了祝福新婚夫妇幸福、好运。如今,尽管结婚的仪式被简化了许多,但是红色这个主色调却流传了下来。而在西方的结婚仪式上,新娘穿白色的婚纱,新郎穿黑色的西装,他们这样才显示出这件事情的庄重严肃。婚礼上的主色调是白色,白色象征和平、和谐。与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婚礼上的红色是对新人死亡的诅咒。

衣服颜色的选择体现了中西在颜色方面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的着装上,相对于浅色来说,中国人更喜欢选择深色,因此,在举行一些仪式的时候,深色是主色调,中国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和家中会比较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古代的中国人选用不同颜色的衣服来区分彼此的身份。中国人认为黑色象征着掌控一切的上天,红色象征着大吉大利。在中国,如果有喜事,人们都会把红色当作是主色调。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红色太过艳丽,给人的感觉是性感,白色和紫色象征着高贵,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婚纱礼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纯洁和高贵。

三、结 语

中西在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文化起源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得中西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两种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碰撞。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剥茧抽丝式的分析就会发现,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是事物的表象,而相互的交流、融合才是其本质,文化的重整是其结局。在崭新的2l世纪,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日常生活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两种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但是这个进程才刚刚开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它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迅速推进,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中西方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 Maryannf Kearny,Datesman,Joann Crandall,etal.美国文化背景[M].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

[3] 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 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 张从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7篇

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的基础。若要准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并将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差异充分结合,进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英语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发展,还能够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学生而言,若要全面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英语学习将成为无本之源。因此,若要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英语词汇教学;而若要推动英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表现

(一)文化比较中的词汇空缺词汇空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十分普遍,我们在阅读或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例如,汉语中的词汇“阴阳”,在英语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与哲学思想存在差异。当然,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很少涉及,例如punk、hippie,即使有时被译成汉语,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另外,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还存在很多习语,能够鲜明地反映中西方在处世哲学方面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奉行“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而治”等处世哲学。但西方国家常用的习语则是:Illtryagain、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词汇空缺都会对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将“望子成龙”翻译为wishtheirsonscanbecomedrag-ons;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的怪物,这显然不符合表达意向。

(二)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种事物会带给人不同的想象,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内涵。例如,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专用的颜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还寓意“吉利”。此外,“黄”也喻指“落空”,例如“这件事黄了”即是指事情失败了。而在现代汉语语境中“黄色”也常常指“低级趣味”的事物,例如“黄色书籍”。但在英语语境下yellowbook却是指政府报告。可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yellow通常寓意光荣、严肃、智慧和正义。当然,在特殊的英语语境中yellow有时还有“懦弱、嫉妒”的含义。例如yellowdog就是指“胆小鬼”。除此之外,cat(猫)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感彩也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例如说一个亲近的人十分贪嘴时,常将其称为“馋猫”;但在英语中,“cat”却时常喻指“心怀不轨的女人”。

(三)文化内涵部分相同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但同时在其他方面又会引发共同联想,即词汇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部分相同”的现象。例如,owl(猫头鹰)在中西文化中都让人联想到“死亡、不吉利、凶兆”,但西方人却也将owl视为一种吉祥的鸟类,赋予其“智慧”的含义。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rose)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西方undertherose却是“保持沉默”的意思,同时,若在会议桌子上摆放玫瑰,就表示希望与会人员保守秘密。而在汉语中,人们也常用“带刺的玫瑰”喻指那些美丽却难以亲近的女孩。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一)根据语言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旧词新义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有些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产生新的含义。此外,人们为了特定的表达需求还会创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词汇。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新生词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例如“blog”在现代社会多指“博客”,但其原意是指“校工”或“打败”。此外,“log”原本并没有“日志”的意思,其原意是“原木”,去掉树叶的树干;由于古代的航海人员经常用log做桅杆,且在出海时在上面记录航海历程与速度、时间等内容,因此就产生了log-book,即“航海日志”,Log也随之衍生出“日志”的意思。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究词汇的发展,从变化的角度探寻词汇的新义。

(二)运用宗教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宗教神话故事能够有效地丰富英语词汇的内涵,一些宗教故事中的句子、短语、人物等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与之相关的词汇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例如在学习“Adam’sapple”一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圣经》旧约中的故事:上帝告诉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可以随意采摘水果,但永远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但后来夏娃经不住诱惑采摘了树上的果子给亚当,亚当在吃果子时十分恐惧,导致一块果脯卡在喉咙中间,形成了“喉结”。学生根据这则神话故事便可以准确推断这个词汇的含义为“喉结”。

(三)通过文化导入弥补词汇空缺词汇空缺主要缘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不同,一些习俗、人物、事物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陌生,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词汇空白。由于中西方民族在传统习俗、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虽然英语与汉语都具有丰富的词汇,但仍然存在语义不对等的现象。例如在翻译句子“Heworethemonkeysuits”时,若将“monkeysuit”翻译为“猴子的衣服”,就会产生误译现象。其实,以前美国有一些杂耍艺人时常边奏乐边要求猴子做动作吸引路人,由于猴子身上的衣服与美国军装有相似之处,故也用monkeysuits指代“军装”。因此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词汇的相关背景,进而了解词汇的实际含义,以弥补词汇空缺。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表达手法、新词汇层出不穷,一些词汇还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英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并研究这些词汇的含义。例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发展,couchpotato(电视迷)、mousepotato(电脑迷)等词汇相继问世。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都会引起词汇的演变,因此,教师应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关注新词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词义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词汇。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若要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师就必须树立文化意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文化知识准确判断词汇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凌玉玲.探究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7(1).

[2]陆国飞.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词汇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3]陈莉.浅析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4]刘丽萍.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法———从词汇学、语体学、语用学角度谈词汇教[J].山东外语教学,1999(1).

[5]黄建邺.运用语义学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教学,1995(2).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8篇

1. 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来看看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1.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1.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1.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 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文化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异呢?以下是几个例子:

例1:一个美国人做完一个演讲后回到了她的座位上,她旁边的美国同事对她说:“你的演讲太精彩了!”那位演讲者回答道:“是的,我认为我讲得不错,你能喜欢,我很高兴。”但中国人对美国演讲者的回答难以认同。

例2:一次,几个中国人去一位美国人家做客,参观完房间后,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间真漂亮!”那位美国主妇听后十分高兴,笑着回答说:“谢谢。”中国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美国人对中国人翻译说:“你的英语很流利,很好。”这位中国翻译红着脸说:“不,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迷惑不解。

例3:一名留学生初次出国,到达美国不久被朋友马克请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准时到达,却发现许多人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只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肴。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他的朋友马克,非常高兴,于是便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谈谈,就走开了,这名留学生很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另外一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后,他借故离开了聚会。回到家,他还很饿,只得煮些面条吃,并发誓再也不参加这类聚会了。

例4:再来看看一名外语学院的大学生在对一女性外教打招呼的错误中是如何体现出文化差异的。一名外院学生早上骑车去上课,途中遇到学院外教Mary Eyre,学生大声说道:“Hi, Eyre! ”然后走了,这位外教听后非常生气。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称呼对西方女性来说是不礼貌的。原因是“Hi”在英语中是非正式的打招呼方式,且单独称呼一位西方女性的姓氏是不礼貌的。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西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处理不好,容易引起交际上的障碍与误解。这一点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学好英语,仅仅学好英语语言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在学好英语语言的基础上,去了解英语文化及其背景知识,增强文化敏感性,自觉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只有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英语,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并掌握良好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觉应当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人们常说掌握两门语言,须掌握两种文化就是这个道理 。

3. 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策

3.1加强外语学习,搞清词汇文化内涵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9篇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只有了解中西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其语言内涵,将其语言信息原汁原味传达给人们。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语言表达;翻译;影响

人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虽然有时候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但由于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很难了解文化所赋予的语言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语言文化受到地理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翻译的时候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英国是有名的岛国,所以其文化渊源就离不开船和水。例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allatsea(不知所措),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其文化渊源自然就与陆地相关。例如:当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时,人们常说“挥金如土”,而英语则为“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另外,中国以农业大国文明,通常用牛来耕地,汉语表达多用牛,例如“牛饮”。而英语表达为“drinklikeafish”,与海相关。

二、历史典故和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精髓是历史典故,只有了解了历史政治,在翻译典故的时候要追踪历史文化。例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实又正直)。toeatnofish不能翻译成汉语“不吃鱼”,在西方文化中,这是出自一个典故,指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又如:Heisaveryfamousfreelancepoliticianinthiscountry.(他是这个国家很有名的无党派政治家)。lance最基本的意思是"长矛",那么freelance是不是汉语中所说的免费的长矛呢?在十六七世纪,一些作家把lance(长矛)用于形容使用这些长矛的骑兵,而其延伸的成语freelance则指中世纪的自由骑士。后来,freelance的外延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可以指"不服权威的自由行动者"或"自由记者"。在方面,西方国家人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所用表达多于上帝“God”相关,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等。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常用到“借花献佛”这样的表达,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三、认知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认知方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对于用颜色所表达的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红色(red),红色在中国具有褒义的色彩,人们用红色表示大吉大利,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与此相反,“red”在西方却含有贬义的色彩,表示血腥,恐怖等。如:"red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becaughtred—handed"(当场被捕)在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中华民族却以谦虚礼让为美德,所以,当西方人说“YoucanspeakperfectEnglish.”对方会回答“Thankyou”。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回答“No”。

四、结语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传达出说话人要表达的信息,翻译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于思想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了解对方周围的风土人情,等,才能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对方的意图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者:徐丹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2]张春雨,韦嘉,张进辅.Calling与使命:中西文化中的心理学界定与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72-77.

中西文化差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习语翻译 影响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不同语言中的同一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的使用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或语句,它具有简练、丰富、寓意深刻、机智幽默的表达特点。因此,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具有代表性。英语和汉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它传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们与各自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更准确的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本文将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对体现语言文化特点的习语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习语的产生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有关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会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这种差异性反映在文化上就会出现不同的语言形式。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因此英语中的许多习语是与航海、渔业有关的。例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 sea of troubles(无穷的麻烦);all at sea(不知所措);a kettle of fish(乱七八糟),在汉语翻译中就不会看到“大海”、“鱼”等。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人们的生活与陆地、农业有关。例如:当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时,汉语常说的习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中所用的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如流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却大不相同。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在英语中没有的习语,又如:“烟花三月(梅雨)”,“大漠孤烟(戈壁滩)”,“邯郸学步”,“有眼不识泰山”等习语。以上这些习语都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在翻译习语时要考虑到习语所产生的环境。

二、历史发展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其重要体现就是历史典故。比如:“Achilles’heel”,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指最关键、最致命的部分;“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meet one’s Waterloo”指滑铁卢之遇,喻指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blood and iron”寓指铁血政策。而有关中国历史典故的汉语习语也比比皆是,如:“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等。由以上翻译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得出比较贴切的翻译。

三、风俗习惯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与风俗习惯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风俗习惯不同,习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也各不相同。例如:狗在两种文化中的表现意义不同。在汉语中,狗这一词意味着厌恶和鄙视,和它有关的词大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大都带有褒义或中性之意,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得意之时)等。再比如:在使用颜色的词语时也是各不相同。汉语中红色(red)常常用来表示喜庆、幸福,白色(white)用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而在英语中红色使人联想到危险或极端,白色是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所穿服装的颜色,表示纯洁。可见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正确把握习语的真正含义。

四、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是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不同的文化信息。中西方的不同且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是佛教和道教,汉语中很多习语都和这两种宗教有关。比如:“回头是岸”、“五体投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灵丹妙药”等。而在西方国家中,基督教则是人们信奉的主要宗教,《圣经》几乎成为人手一册的经典读物。因此,英语中许多习语都是来自基督教和《圣经》。例如:“as poor as Job”是指贫困得一无所有,Job就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指自助者,上帝助之;“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指区别好人与坏人,辨别真伪。

总而言之,由于习语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有利于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上一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范文 下一篇:物质文化遗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