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画之融合

时间:2022-10-18 09:21:46

中西画之融合

摘 要:颜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枫桥夜泊》是他1980年所作的,标志着晚期创作成熟的一幅油画作品。本文以《枫桥夜泊》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并同西方印象派绘画作品进行比较,以期了解其作品中西融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颜文;枫桥夜泊;毕沙罗;塞纳河和卢浮宫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35-01

《枫桥夜泊》(图1,布上油画,25×51cm,1980年,家藏),是颜文晚期的代表作。画面精心刻画了月色微凉、水波微澜的枫桥夜色。

平静的水面上,小船游过,水上的小桥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岸边的房屋与水上的小舟遥相呼应,屋内和船内的灯火显示着人生活的足迹。铅白堆厚的朗月挂在空中,霜重月冷,水天一色。最左边有作者的题名和落款,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诗画印的结合。画家强调了月色的冷和灯火的暖,在整体中追求变化,笔触间常留下空隙,让人感到运笔的活泼与画家内在激情的颤动,将既有题材化为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自古以来,月亮就有思乡的含义;《枫桥夜泊》,难免会联想到诗人张继诗中的姑苏城,苏州亦是颜文先生的故乡。1980年,是颜文先生创作的晚期,他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和自己对家乡苏州的深厚情感,创作了《枫桥夜泊》。在这幅画中,突显了画家对西画光色与东方意蕴完美的结合,营造了诗的感觉和梦的意境,体现了中国油画家的创造性。

颜文(1893―1988),字栋臣,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和现代美术教育实践者,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并列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四大奠基人”。1954年,根据自己的绘画实践,他总结出“油画八法”授课。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著有《美术用透视学》、《色彩琐谈》等论著,有《颜文梁画册》、《油画小辑》等。1988年5月,离开人世,享年96岁。

在此可将颜文的艺术生涯分为五个时期,1、国画熏陶期1900―1905,临摹《芥子园画谱》。2、油画探索期1906―1927,初步接触西画,创作《厨房》色粉画。3、留学海外期1928―1934,受古典主义和印象派绘画影响,重视描绘外光和色彩的变化,有《罗马古迹》系列等;4、积极求新期1935―1966,苏联现实主义明晰了他大半生的审美追求“须表现自然与社会中之真实和美,能使人民看了获得快乐并益于身心,而促使人类社会进步。”注重特殊光色氛围下富有诗意的追求,强调富有叙事性的质感表现。有《孙女清诚七岁时》等作品。5、艺术全盛期1967―1987,更加注重诗境和意象的表达,《枫桥夜泊》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塞纳河和卢浮宫》(图2),作于1903年,作者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作品的景象并不出奇,高大的树旁行人在散步,货船在河上行驶,远处朦胧的卢浮宫,阳光透过云层洒向大地。年迈的画家试图通过灰紫色调,灵活轻快的笔触,来描绘充满整个画面的天空、市内空气中弥漫着的冬季的晨雾和光线的颤动。画面的构成是从行人、大树、卢浮宫、货船,经过桥和天空,随着这股韵律再回到雅绿园的,因此使画面有一种完整的旋律。

对比《枫桥夜泊》和《塞纳河和卢浮宫》,可看出颜文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小笔触捕捉光色的闪烁感、空气感,色彩丰富但又统一,逐渐接近“气韵生动”;对景写生;构图上,分为前景、中景和后景。所不同的是,颜文的中国文人特质,也表现在画面上,诗画印结合,印象派却无此特点;颜文曾说:“我画了一幅油画《枫桥夜泊》,此画描绘的是唐朝的事,我根本没有看到过唐朝的船,画上的船也是以现在的船为依据,加以想象而成的。”这与《塞纳河和卢浮宫》也是略有不同的。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颜文先生的作品以写实为创作原则,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表现西方绘画语言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体现了中国油画家的创造性。重新研读颜文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理论著作,对我们学习油画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颜文.学林出版社,1982年版.

[2]尚辉著.颜文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印象主义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魏晋诗歌中“谷”意象初探 下一篇:各国动画角色形象风格分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