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文化交流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5:23

中西医文化交流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1

关键词:基督新教;传播;近代;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53-02

“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宗教与社会整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此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社会整体系统对宗教子系统发挥着制约性的作用,但宗教的活跃与发展也能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为扩展传教事业,香港教会和信徒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在香港的交流。

一、汉语言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语言是传教活动开展的前提,又是心灵交流的基础。来华传教士大都视汉语或方言学习、研究为首要任务,从而充当语言沟通的先驱,为中西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十九世纪中期后,来华西人多视香港为学习汉语和体认中国文化的驻足地,从而使香港在汉语言研究方面颇具成就。据香港档案资料显示,晚清在港府登记的出版书籍中,用做编印的语文就有13种之多。其中包括马来语、巴赫纳语、老挝语、拉丁语、柬埔寨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越语和藏语和汉语。新教传教士则出版了相当重要的汉语、特别是粤地方言的字典和词汇。主要有欧德理的《广州方言汉语字典》(1877)、湛约翰的《英粤字典》(1878)和嘉约翰的《粤语方言成语选》(1889)、罗传烈的《汉语语法》(1864)等。另外,道济会堂的华人主任牧师王煜初在前人用罗马字拼音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基础上,于1896年出版《拼音字谱》。该书囊括了中国十八省的声韵,可谓拼音声韵学的一大创举。此外还有波乃耶牧师的《客家方言简易句法》(1881年)、《粤语通易》(1883年)、《英粤袖珍词汇》(1886年)《粤语易通词汇》(1886年)、《怎样讲粤语》(1889年)、《广州方言短语选》(1890年)、《新会方言》(1890年)和《东莞方言》(1890年)等书。

传教士出版各种学习汉语工具书的工作,不仅有利于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在港华人对学习英语的同类书籍的编纂。最早编纂英汉字典的中国人是谭达轩。1895年他出版了《华英字典汇集》,此书按英语字母顺序排列,包含了所有常用的英文单词,并且每一个单词都附有由著名作家审定的词义说明。次年,他又出版了名为《通商指南》的双语著作。此外,《英华字典集》(1899年)、《英文文法译述》(1894年)、《华英文法捷径》(1897)、《英语易读》等,都是当时学习英语的学生广泛查阅的工具书。这些书籍的出版,更大程度上满足了香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因此学习中国或西方文化的最基本的门径是精通汉语或英语。以上所述双语著作,正是在帮助西人或中国人学习汉语或英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为中西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二、大量西方文化传入

除通过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或与在港华人的交流,直接向中国传输西方社会和科学文化知识外,香港基督教教会还在港出版各类书籍和期刊,向更加广泛的社会层面介绍西方文明。

传教士在香港出版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性书籍。著名的有:美国传教士波乃耶于1843年至1853年连续出版的《华番合和通书》。这是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年鉴,所含内容包括中西历对照、中西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方面的大事,还刊载过中国和与英、美、法等国所签订的条约。该书每期后面通常附有一些地图,主要流通于中国各大通商口岸,是时人了解国际大事的重要工具书。英国传教士蒙克利1852年出版的《算法全书》,是第一部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运用西方数学体系编成的数学教科书,基本内容包括数的概念、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分数、小数、比和比例等。英国传教士罗存德的《地理新志》,其内容有释教略论、地球理论、论地转动、论地昼夜等,还附有西班牙、葡萄牙地图和火轮机图。

《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学说、历史文物、科技知识的期刊,也是对近代西方文化入传中国影响较大的期刊之一。该刊创办的主要意图是透过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来加深中国和西方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即着意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编者曾在创刊号《序言》中提到,中国除专载上谕奏折的邸报外,向无日报,如果能出版一定期刊物,“其内有我邦之善端,可以述之于中土,而中国之美行,亦可以达之于我邦,俾两家日臻于洽习,中外均得其裨也”,诚为善举。在《遐迩贯珍小记》一文中,编者进一步阐释道:“非欲藉此以邀利也,盖欲人人得究事物之颠末,而知其是非,并得识世事之变迁,而增其闻见,无非为华夏格物致知之一助。”以上所述虽不免有溢美之嫌,但基本上反映了刊物增广见闻、互通中外有无的真实旨趣。因此,该刊特别重视刊载当时所谓的“格物致知”学说。《遐迩贯珍》刊载了不少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文章。此外,该刊还介绍了一些西方最新的实用科技,如《泰西种痘奇法》、《拯溺妙法》、《照船灯塔书解》等。对西方历史、政治制度和风土人情等,《遐迩贯珍》也有论及,如《英伦国史总略》、《花旗国政治制度》等。该刊对西方文学也有部分译载,如分期译载西方文学名著《伊索寓言》。这些都是当时中国人难以获得的西方文化知识。《遐迩贯珍》虽是传教士在港创办的刊物,但其发行区域扩展到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等地,其所输入的西方知识也辐射至中国大陆,从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立下了丰功伟绩。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西医书院在引进西方医学,推动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造就医术与科技人才,1887年10月,华人信徒何启与伦敦会一起创设了香港最早的高等学校―香港西医书院。该书院所设课程与英国医科学校相似,采用五年制教学。第一年设植物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及临床诊察等课程;第二年除继续学习解剖学、生理学外,增设医学、妇产科、病理学、外科学等;第三年学科减少,实习渐增;第四年新增法医学、公众卫生、实用初级外科等;第五年则注重医学、外科、产科的深造。与同时期广州南华医校和天津医学馆相比,香港西医书院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从创办到1912年并入香港大学,西医书院培养了128名西医人才,其中以孙中山和王宠益在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尽管书院培养的人数不多,但它是中国最早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据说,香港西医书院教务长孟生曾至天津为李鸿章治愈疾病。这使李鸿章更加信赖西医医术,认为“医学当与其姐妹学科之化学,同予注重,非第须了解其如何组合,且明了其如何分析,盖不如此,不足使其与诊断病症及准备医疗上,臻于更大之精确性。作为洋务派的重要官员,李鸿章对西医学术的重视弥足珍贵。受香港西医书院的影响,1894年他在天津的总医馆中创设北洋医学堂,从而使中国对近代西医学术的推行又迈进了关键一步。

三、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

就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当首推理雅各所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为最。从1843年抵港到1872年《中国经典》第五卷的出版,理雅各花了近25年的心血完成了中国儒家典籍的翻译,第一次系统地、较为客观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儒家经典。他所翻译的《易经》、《礼记》、《老子道德经》、《庄子秋水篇》、《孔子生平与教训》和《孟子生平与工作》等书籍都在英国陆续出版。理雅各回国后的各项学术文化活动,更大范围地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此外,欧德礼也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得力传教士。1862年欧德礼抵达香港,主要在宝安布吉附近传教,后因从事政府工作而脱离教会。1870年至1897年返国,他长期居住香港,故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1870年他的著作《中国佛教学生手册》在港出版,该书略述了佛教的历史与理论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888年他又出版了《中国佛教梵汉字典手册》,为西方人学习佛教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撰写的《客家概况》是西方学者对客家研究的最早著作;《风水》和《香港历史》等书则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以及习俗。

综上所述,基督新教教会及信徒为扩大宗教的社会影响力,传播基督新教,在香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尽管这种社会文化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和宗教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不论是从西方文化的传入来看,还是从推动中华文化的外传来看,新教传教士和信徒在香港的文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代香港成为了一个荟萃中西文化的华丽所在。基督新教在香港的这些文化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为近代中国维新思想在香港的萌芽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的早期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康生,彭耀主.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61.

[2]霍启昌.香港与近代中国[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52.

[3]李志刚.香港教会掌故[M].香港:三联书店,1992:102.

[4]钟紫.香港报业春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8.

[5]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1:140.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2

摘 要:传统医药作为一种存在于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古老的医疗实践,在新的世纪得到了新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在简述传统医药发展的同时,从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大量工作,世界各国传统医药管理立法的最新态度和变化、标准的制订等方面,探讨了东西方传统医药的融合问题,并在此前提下,以期为中药的国际化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传统医药;东西方融合;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007-02

1 传统医药正重新活跃在人类医药史的舞台

传统医药是相对于现代医药而言,是人们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并被本

国或本民族广泛认同和使用的药物。传统药的特点是大多来源于天然药材资源,如植物、动物或矿物,多根据经验使用。它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在现代医药作用于人类健康之前,存在于人类社会就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实践,包括中国中医药、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和阿拉伯尤纳尼医药等在内的世界四大传统医药都曾经在人类发展上有过巨大的辉煌,如今,除了硕果仅存的中医中药,其它都已经随着滔滔的历史长河或衰落,或消亡。但是,它们的发展和应用充分体现了其深刻的社会哲学、文化背景和历史起源等特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传统医药的定义,传统医药是指为了人类健康,以及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需要,包括综合了基于药用的植物、动物和/或矿物,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的不同医疗实践、途径、知识和信仰。根据其治疗手段的不同,主要包括药物疗法(草药治疗等)和非药物疗法(针灸、按摩等),见表1。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现代医药这种单一的、以对抗性为主的治疗策略,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健康的需求,活跃医药市场200多年、以化学药为主体的现代医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窘境和挑战。传统医药,尤其是传统医疗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草药及草药疗法,由于其独特的治疗和恢复优势,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符合了时展的要求,也使得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传统医药的兴趣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在增加,而且其势头似乎在继续,传统医药正逐步重新活跃于人类医药史的舞台。

表1 常用的TM/CAM疗法和治疗技术

―常用疗法/治疗技术 ■―有时用的技术 ―用作治疗性触摸

a 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非正式TM系统使用草药。

b 例如,泰国常用TM疗法中就包括针刺疗法和针压疗法。

c 传统中医中的一种物理疗法。

d 发源于日本的一种物理疗法,运用大拇指、手掌等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起治疗作用。

e 属于传统中医,运用运动、冥想和调节呼吸来加强人体精气(气)的流动以改善循环和提高免疫功能。

2 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传统医药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未来的几十年,随着国家和地区间交流和合作的日益频繁,管理和立法水平的相互影响及趋同,医药学最新技术的应用和水平的进步等因素,建立在各国、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基础上的传统医药,也在碰撞中交融,在冲击中创新、融汇、贯通,已成为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

2.1 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动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倡导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技术的融合,促进植物药等传统药物监督管理立法和传统医药学的发展,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传统医药品检测、质量管理、安全和疗效评价的文件和指南。1976年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将传统医学列入议程。1977年第30届和1978年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形成了培训传统医学人才和开展传统医学研究的两个文件。20世纪70年代末,WHO总部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先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多个传统医学合作或培训中心,传统医学获得了应有的地位。1991年,第44届世界卫生大会确定了传统医药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推动传统医学进入本国医疗保健体系,并要建立草药及针灸的国际标准化的立法。2000年,传统医学被列入WHO三大任务之一。2002年,WHO正式出台《2002-2005年传统医药及替代医药全球发展战略》,目标就是要在尊重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传统医药在各成员国间政策制订、评价标准和立法管理的统一协调。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动下,191个成员国中已经有25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药的国家政策,有64个国家实现了对草药的规范化管理(见图1)。传统医药的全球市场年营业额已达600亿美元;在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有40%以上的民众尝试各种传统医药方法的治疗;在发展中国家,高达80%的民众将其作为初级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在北美、欧洲及非洲,3/4的HIV/AIDS患者/感染者采用TM/CAM治疗各种并发症状。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图1 日益增多的系统管理草药的国家(阴影部分)

资料来源:WHO收集的1999-2001年资料。

2.2 世界各国对传统医药管理和立法态度的松动

在美国,作为对包括草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品持顽固否定态度的国家,态度的松动出现在2000年8月,FDA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植物药工业指南》草案(第四稿),该指南首次公开并承认将植物药定义为药品,并提出了诸多不同于常规药品的管理形式,实现了传统草药可被FDA批准为新药的可能;在加拿大,在经过近两年的征询和修改以后,2003年6月18日,卫生部正式宣布采纳了天然健康产品的立法《Natural Health Products Regulations,NHP Regulations》。该立法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寻常药品和食品的管理模式,为传统医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欧洲,2004年4月30日,欧洲委员会终于通过了传统草药制品的法令,该法令的出台为传统草药品在欧盟范围内的管理建立了一个协调统一的立法框架,并有望于2005年以前在欧盟市场范围内实现传统草药药品的统一;在南非,政府已经注意到在南非市场上有不断增长的、所谓的补充药物在市场销售,提出了应该对替代医药产品进行分类管理的通知,并根据欧盟传统草药品立法的变化,积极准备拟定自己的草药管理法规。

从以上国家近几年对传统医药品立法管理和态度的松动上来看,传统医药品的诸多外部环境正发生着积极变化,立法的变化将最终推动传统医药品在各国范围内更为广泛的应用、交流和融合。

2.3 草药生产和注册标准的协商和统一促进了地区间的融合和统一

传统医药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使用的快速增长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传统医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全球范围内缺乏一套公认的传统医药品注册法规,各国间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的不同,也极大影响了传统医药品国际化的发展。

2001年11月,西太区草药论坛(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forum for the harmoniz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FHH)的成立给以上问题带来了曙光,FHH的主要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是一个由成员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局及科研院所等组成的技术论坛机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首先促进西太区草药生产、注册标准的统一协商,并保障区域内草药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标准的协商一致。FHH关注的议题非常广泛,涉及药材、成药等生产监督管理全过程中的技术要求。FHH的发展对促进地区以至全球草药注册标准的协商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地区间草药的交融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 传统中药与西方草药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医药史上,曾经有过数次中药与西方医药的大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前,传统中医药即得以在周边国家传播,至汉唐盛世,中医药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而广泛,西达波斯(今阿拉伯地区),东至东瀛(现日本),南下太平洋诸岛,并在中国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和西域国家形成了深远的影响。至明清时期,甚至远达非洲等偏远之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还在其深刻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医药学体系。中药的第一次国际化传播对各国医学、尤其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交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而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西方草药也有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扎根落户的,如西洋参、芦荟、番泻叶、乳香、番红花、白豆蔻、胡椒、丁香、安息香、马钱子等达数十种之多。而我国研究较深入的中草药,如石杉碱甲(从干层塔中提取)、丹参、黄芪、五味子、川芍等,也已开始在西方草药的制剂中得以应用。

随着各国间交流和合作程度的日益加深,质量、安全和有效性评价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学科、新技术在传统医药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应用,必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中药与西方草药、植物药的交流和融合。历史已经证明:这种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促进中药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西方草药虽然和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不同,但是二者之间仍然有许多方面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中药有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使用,并因此形成了丰富的临床应用历史,诸多方剂至今常用不衰。西方草药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向现代制剂的过渡,其所含有效成分或部位明确,有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产品质量,有大量的科研及临床基础,证明其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目前世界上销售量占前列的草药如银杏叶、紫雏菊、大蒜、人参、绿茶等等。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参考,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医药也是如此,它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西方工业化国家大量应用化学合成药物的化学疗法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和缺陷,使西方国家巳开始怀疑现代医药作为唯一的防治疾病方法的有效性,并认识到数年前所放弃的其它方法的有用性,其中许多方法来源于非西方国家。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在“中草药的魅力”一文中所指出的,“鉴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接受传统疗法,任何行之有效的医学知识,不管它起源如何‘不符合’科学原理,都是不容忽视的人类财富”。因而,促使人们到“非正规”的传统医药中去寻挖有效且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近20年来,“回归自然”的愿望,使西方工业化国家兴起了本草疗法的新浪潮,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数千年反复实践包括中草药疗法在内的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小的副作用,重新受到西方医学界和民众的普遍青睐。现在,在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迈进的过程中,中药能否有国际化的第二次浪潮,能否通过东西方传统医药的碰撞,实现二者的融合和贯通,相信不久的将来,其发展之谜最终必将得以破译。

民族的就应该是世界的,中药只有通过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与现代标准相结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由文化引导、标准演绎、科技推动,中药才有能力实现与西方传统药物的真正融合,中医药才能真正成为全人类共享医药。

参考文献: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西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165-02

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相互渗透、交融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兴交叉医学。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通过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科学思维、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的比较、分析、研究和应用,吸收并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学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了在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等领域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标[1]。

一、中医学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1.中医的特点:中医学“医哲交融”,以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主线,以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为具体研究方法,以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个体体质、疾病的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为研究内容,形成了“哲学思想-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为一体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上讲求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心身合一、形神相合等宏观医学观念,强调功能联系,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和辨证施治[2]。诊治上重定性和人体变化的相对值如阴阳、五行、气血、脉象、经络等抽象和无形指标,偏主观感性认识,属经验医学范畴。

2.中医面临的困境和优势:中医以动态平衡观为理论主线,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宏观、思辨,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微观认识不足,思想性有余而技术性不足[3]。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学在我国的主流医学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西化”、“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啃老守旧、创新不足”、“经验医学主观性强,缺乏标准规范”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也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顺应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势,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潮流。中医学摄生保健、防病养生的独特理论和技术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需求,适应当今世界人口谱变化的需求。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对机体整体性调节方法的独特优势在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情志病等诸多病症上也不断展现。

二、西医学的特点、面临的困境及优势

1.西医的特点:西方医学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微生物、药理等为基础理论,以还原论为核心,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方法学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测定、技术使用和定量分析,属实验医学范畴。

2.西医的优势和面临的困境:西医注重理化指标的检测,客观具体,因量化而直观。西医诊断对病名的定义和专指性较为严格,有利于临床医疗、科研与学术交流的开展[4]。西医研究考虑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统计学意义等诸多因素,具有客观、标准、规范、严谨等特点,其诊治方法具有操作性强、可比性明确、标准化程度高、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的优点,特别是在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癌症、某些急危重症等的诊治上优势明显。此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组DNA、细胞克隆、干细胞移植等生物实验技术研究的深入开展,现代西医学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西医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重驱邪,而轻扶正,虽也有提高免疫力、补液支持营养等治疗手段,但在诊治疾病时长于对抗疗法(抗菌、抗病毒等)、替代疗法(激素替代等),而短于对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病人往往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机体本身的适应性调节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诊治上重程序性、规范化,对人性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心理、环境因素与个体的联系与相互影响较为忽视,重治病而轻调养摄生防病延年。吸收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无疑将对西医的发展起到积极深远的作用。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重在优势互补、强强结合

中、西医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而相互间的长短之处又互具弥补性,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强强结合,继而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学者们尝试和探讨了诸多将两种医学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制定证的客观化标准时将现代医学生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手段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中药分析化学成分提纯西用、西药药性分析赋予中药特性,中西医诊疗方法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阶段、主次、先后等单独或联合使用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必将创立更为丰富多彩的结合途径与方法[5]。

尽管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半个世纪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对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身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幸拥有中西医两套较为完整的医疗体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将促使我们对两者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中医可以借鉴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成就,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而西医也可以从我国传统医学中寻找理论智慧和人文关怀。如普利高津所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学携手共进、优势结合,也必将为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创新局面,为全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王文健,陈凯先,等.关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837-83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9-65. 

[3]廖锐,李德辉,等.中西医结合的探讨与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481-1483. 

[4]宋远斌,孟卫东,等,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15-17. 

[5]尹常健.中西医结合――中国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J].天津中医药,2010,27(3):177-179.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4

作为面向全球发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期刊,《IJOS》坚持国际化的办刊路线,抓好国际化稿源,按照国际一流杂志的要求进行审稿、出版等工作。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IJOS》发挥主办单位学科优势,体现国际化的办刊特色,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依托主办单位学科优势。在众多的口腔医学英文期刊中,《IJOS》原是一本新的且名不见经传的期刊。在全球口腔医学界中,要让专家学者们注意到这么一本期刊无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亚洲的口腔医学类期刊较之欧美都有很大的差距。《IJOS》如何才能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呢?《IJOS》在办刊过程中,紧紧依托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优势,并争取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都仁济牙科诊所的建立,之后由其改建的华西协和大学牙学院被认为是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前身。华西协和大学牙学院建于1917年,是我国现代口腔医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使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全国的口腔医学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拥有悠久的办刊历史和经验。1946年,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创始人――林则博士创办了中国第一本英文版口腔专业期刊《Dent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中文版名称《华大牙医学杂志》),中英文出版,于1953年停刊。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的力量非常扎实,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IJOS》冲刺国际大刊有了依托。主办单位悠久的办刊历史、丰富的办刊经验和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及与国际口腔医学界的广泛交流,使《IJOS》拥有独特的优势。《IJOS》的创办填补了中国大陆无口腔医学英文期刊的空白。《IJOS》为推动中国口腔医学走向世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发挥着积极作用。

抓好国际化稿源。《IJOS》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的口腔医学专业杂志。稿源的质量决定期刊的质量,抓高质量的国际化稿源是办刊的重中之重。《IJOS》在创刊初期,绝大部分高质量的稿件来源于国际约稿。主办单位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口腔医学各个领域中最知名的专家为《IJOS》撰稿,并召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对热点问题开展评述并撰稿;另外,还通过对外学术交流的专家和在国外深造的学者邀请全球口腔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撰稿。《IJOS》的投稿审稿流程国际化、规范化都是保证文章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IJOS》邀请全球顶尖的口腔医学专家为稿件把关,先后利用ScholarOne和Nature出版集团的网上投审稿系统,在全球口腔医学及相关领域邀请专家、学者作为审稿人,而且每篇文章的审稿人中必须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专家,从而保障了文章的学术质量和文字表达的质量。在创刊之初,许多专家和学者并不熟悉《IJOS》而拒绝审稿。《IJOS》编辑部就在每封审稿邀请信后面附上《IJOS》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和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信息,让审稿人了解这本期刊,同时也欢迎审稿人投稿。由于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影响力,审稿人才逐渐接受了《IJOS》的审稿邀请,才有审稿人主动向《IJOS》投稿。《IJOS》每篇文章在发表前都要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医学专家进行文字把关。《IJOS》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的编审队伍。国际化的编审队伍对期刊的质量把关起着关键作用。《IJOS》用最短的时间组建了由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腔医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其成员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即《IJOS》有三分之二的编委会成员来自国外。每年《IJOS》都会根据专家的地区代表性和专业分布以及对他们期刊的贡献进行调整,使编委会更具有国际性和代表性,从而增强了《IJOS》的国际影响力。编委们还自愿或应邀参与特殊投稿的编审过程,并针对口腔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IJOS》组稿。编委会的组建和调整之所以这么顺利,都缘于《IJOS》的主办单位――华西口腔医学院这一国际知名学科品牌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主办单位还积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办公条件,已经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IJOS》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实现了与 PubMed全文链接以及与相关领域的学会、研究机构的网站链接。编辑人员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培训、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

主办单位还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对《IJOS》的宣传。主办单位积极与相关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该领域的权威联系,争取著名学者的支持;对国内外口腔医学的协会、学会、科研机构、医学图书馆、口腔医学院校及专科医院等免费赠阅期刊;在口腔医学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放《IJOS》的宣传资料及杂志。这些举措有助于扩大《IJOS》的影响。《IJOS》坚持按照国际知名期刊的运作模式办刊,按照国际一流杂志的要求进行审稿、出版。如每期文章都在《IJOS》的独立网站上全文,免费获取,这种免费获取有助于《IJOS》的快速推广。网络化提高了《IJOS》的可视性和影响力,对期刊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各级管理部门出台的职称评定论文的认定标准使被SCI-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在职称评定、学位授予中的作用逐渐被强化,导致国内大量的优秀稿件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知名期刊,而国内期刊经常无法获得充足的优质稿源。这对于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而作为《IJOS》的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创刊之初就给予《IJOS》政策支持,将在《IJOS》发表的文章在职称评定、业绩评审等方面视同SCI文章。这样就保证了《IJOS》拥有优质稿源,提高了《IJOS》的学术影响力。

与一流学科的建设有机结合。要想长期保持学术期刊的繁荣与发展,冲刺国际期刊的顶线,只依靠学术期刊自身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以主办单位强大的学科优势和国际影响力为后盾,将学术期刊的建设与一流学科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办刊过程中,《IJOS》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和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作支撑,将期刊的发展融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学科优势提升中去,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态势,为期刊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诚然,《IJOS》虽然一直在跨越式的进步中,但仍然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其一,目前优质稿件大部分依靠主办单位的国际约稿,自来稿件中高质量的并不多,而且地区分布上存在欧美发达地区的稿件较少的问题;其二,目前《IJOS》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发行,仅仅是在期刊的官方网站上全文和向国外免费赠阅期刊。随着《IJOS》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经过努力,在2011年与Nature出版集团达成《IJOS》的国外发行协议。从2012年1月起,《IJOS》与全球100多家知名期刊一起成为Nature出版集团旗下期刊,通过开放获取形式在国外发行,这更有利于《IJOS》杂志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上优质稿件,从而提高《IJOS》的国际竞争力。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5

关键词:中医;对外交流;文化输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7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48

1 . 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诞生背景

中医翻译在走过漫长的道路之后,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出台了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WHO西太区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主要为中医译名)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WFCMS)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这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是中医翻译和中医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套方案出台已快六年,反思一下,我们觉得两套译名标准化方案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一是在两套方案中,都体现了一定的保留中国文化的翻译策略,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中医对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大事。二是两套方案需要优胜劣汰,经过一定的时间考验,最终只能有一套译名方案,得以推广。由于译名的最终统一还需较长的时间,而标准化的译名的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本文只探讨第一个问题,中医对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研究的迫切性。

2 . 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分析

从近代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一直处于文化劣势。长期以来,我国汉语译成外语的现状是译文向译入语(target language)和译入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靠拢。也就是说,把汉语译成外语时,尽量使译文和英语等西方语言和文化接近,以便于译入语读者(target language readers)理解和接受。在这种翻译理念的支配下,我们衡量译文优劣,实际上就停留在一个标准――读完译文后,读者是否感觉译文就像译入语读者用母语写的。换言之,只有看不出翻译的痕迹,看不出翻译腔的译文才算是好的译文。这种翻译实践的结果就是:完全只考虑了译入语读者阅读之便和向译入语文化归化,忽略了源语(source language)和源语文化(source language culture)的影响;加强了优势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影响;在一定程度客观导致了一些人心目中的文化优劣观念。其实,正像语言没有优劣性一样,世界上的文化也无优劣之分。中国曾经创造了人类辉煌的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只靠经济等硬实力,还要看文化等软实力。然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恰恰有不足。党和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文化输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十报告再次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截止2012年,我国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宗旨就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当今的世界,强大的文化意味着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综合国力。

3 . 中医翻译与文化负载词

3 . 1 中医文化背景知识

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之上的,集中国文化之大成。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精、气、神”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宗教,特别是儒、道、佛,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中医语言高度文学化,采用了许多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格等。这些都是中医科学中的中国文化特色。

3 . 2 翻译是文化输出的有力载体

由于受我国翻译界大环境的影响,中医翻译也是传统的翻译理念占主导地位:淡化甚至放弃中医翻译中的中国文化的翻译,强调语义翻译,只翻译中医的医学信息。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奈达等人的思想。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圣经》时提出:“语义应该放在翻译的首位。因为对于《圣经》翻译而言,信息的内容是最为重要”(谭载喜,1999:12)。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6

关键词: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教育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逐年增加。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因此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均将中医学作为临床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文化背景、语言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留学生心理上不能够认同、接受学习中医,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现结合我们多年留学生教学的经验与探索总结如下。

1教学现状与分析

1.1心理上的不认同

目前来我国学习医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都比较认同中国的西医学教学模式。绝大部分留学生希望能在西医学上有所建树,将来回国从事医疗事业。中医学并不在其计划学习的范围之内,因而多数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在心理上是不认同的。同时,绝大部分留学生在来中国前对中医学知之甚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理解起来也较为费劲,因此在学习初期其心理上是拒绝的。

1.2语言上的不理解

大部分留学生来华前没有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基本的日常交流都有所限制,而且汉语水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因此必须采用英语教学。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虽然有助于规范教学[1],但是往往是中式英语,或者应用词汇不常用,而任课教师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种语言上的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削弱了留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1.3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医学科学[2]。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均来源于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强调平衡与和谐。又如,中医理论中有较多类比,如“肺为华盖”,指的是肺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具有保护五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此作用类似于古代帝王的车盖对帝王的保护。这些人文层面的知识,对于与我国文化相近的东南亚留学生来说比较好理解[3],但对于来自非洲或欧美的学生来说就较为费劲了。因此,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留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1.4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影响下[4],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中医学强调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均从整体水平出发。而西方原子论认为[4],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组合而成的。西医沿着人体的层次结构,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而到基因水平,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5]。这也是现代人普遍的思维方式。这种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出现思维混淆,知识体系混乱,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5],把西医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硬拽到中医上。

2解决策略

2.1注重实践培养兴趣

中医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理论完全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及历史的考验,这也是中医学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而医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来自于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学,除了应当在课堂上获得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分配大量的时间到临床中实践,接触到生动的病例,充分理解、消化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学生切实目睹了中医学的神奇疗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心理上的抵触。而且,中医学理论大部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我们加强临床实习,提供典型临床病例,望闻问切,留学生都亲自参与,教师在旁边引导与纠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2标准术语灵活运用

首先应该肯定中医翻译标准术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译者英汉双语水平各有不同,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导致英文翻译大有不同,外国读者很容易对中医药名词出现误解[1]。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向留学生不断输入规范的英译文词条,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将中医术语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灵活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留学生诠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比如,“湿性重浊”被翻译成“Dampnessischaracterizedbyheavinessandtur-bidity”,只给出词条,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应该重点讲授在这里“heaviness”指的是湿邪致病,会出现具有沉重特点的临床症状,“turbidity”指的是湿邪为患,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并联系临床病例分别展开进行讲解,帮助理解掌握。

2.3文化交流加强互动

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完全输送给外国学生,这就对授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与留学生加强互动。例如,师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言传身教,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感受与领悟中国文化内涵。如果时间与经费允许,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短途旅游,游览中国名胜古迹、大好河山可促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需要再次强调汉语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课堂上为了留学生能更快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但课余时间师生则更应该选择英汉双语或者汉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帮助留学提高汉语水平,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4中西结合帮助理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学朴素的哲学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5]。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又应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患者反复出现胸闷、胸痛,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人体内阳气不足,或寒凝、血瘀、痰阻、气滞,导致胸阳不展,形成胸痹心痛。治疗上,西医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扩张冠状动脉等为主,或者行PCI等心肌再灌注治疗,以改善心肌供血;中医则是温阳通脉,祛痰化瘀。可以看出,尽管中西医对疾病的解释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思路却基本一致,殊途同归。

3结语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7

关键词:中药业;国际战略联盟;探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3

一、广西中药业实施国际战略联盟的动因

(一)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是广西中药业同我国中药业一起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近十年来, 日本、韩国凭借科技优势,加大了汉方药创新力度,通过对由我国低价进口的中药原材料进行深加工后高价返销我国,并抢占了国际植物药市场约90%的份额,而我国中药产品多年来却仅占到国际市场份额5%左右,这与中国作为中药生产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成为中国中药业必然选择。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和广西中药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脱困的背景下,国际战略联盟必将伴随这一进程逐步展开。

(二)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是广西中药业发挥地区区位优势的需要

广西临近东南亚,边境口岸颇多,外贸异常活跃,还建有国家正式批准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中药材进出口口岸――爱店口岸。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拥有无可比拟的“中国-东盟”大市场,对外交流合作市场纵深优势突出。因为区域接近和文化相互渗透,广西与东盟文化相近,特别是在传统医药领域与东盟国家相通,交流合作源远流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广西与东盟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更加深化和频繁,亟待形成东南亚中药进口集散地、中国-东盟的中药产业合作交流中心。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相近,东南亚诸国也出产大量的优质中药原料,如金鸡那、安息香等都是我国紧缺的大宗中药原料。在中国与东盟的战略合作和经贸往来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内中药产业原料不足和资源日益枯竭的窘境,从东南亚诸国进口优质中药原料将成趋势。广西毗邻东南亚,区域地位优势突出,显然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最有利区域。

(三)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是广西中药业发挥后发优势,主动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广西中药业具备后发资源优势和基础。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特殊的自然生态条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使之成为我国的“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 1993年由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编写的《广西中药资源名录》统计:广西有中草药物种4623种,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约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三分之一,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广西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品种和极具特色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广西不仅药材资源丰富,而且药材的人工种植也颇具规模,现有各种种植药材的药场2.8万个,其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12个。全区种植药材面积有52万亩,约占全国栽培面积的五分之一,年收购量曾达1800万公斤,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较完整产业基础并形成区域特色的种类主要有罗汉果、鸡骨草、广金钱、千斤拔、青蒿等。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累计创造产值20亿元以上的有鸡血藤10亿元以上的有广豆根。另外,广西中药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中药工业基础。目前已形成大中型中成药工业企业带动一批新兴企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批中成药产品在全国驰名。三金片、金嗓子喉宝、西瓜霜系列、花红片等药品在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与中药业面临的共性的问题一样,广西中药业并没有在国际市场取得应有的市场地位,究其原因,中药行业自我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生产技术落后。二是缺少国际化的复合人才。三是缺少国际化的经营运做经验。要克服广西中药业的这些短板,依靠自身的力量显然步履蹒跚,难以适应。在国际市场寻找帮助广西中药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伙伴正是当务之急。

二、广西中药业实施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向和思路(基于文化认同和相似度考量)

(一)发挥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与东南亚、西亚国家药业结成市场联盟、供应联盟(近期国际联盟的战略核心)

在东南亚国家,中医药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结成市场联盟时机相当成熟。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接近,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也随之传入这些国家。中医药以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廉价等特点为这些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发展起来,或与本国医学相结合发展成为该国传统医学。并且,东南亚各国也为中东药材行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投入,中医药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势头良好。例如,在新加坡,目前已注册的中医师近2000人,有中药店1000多家,中医诊所800多家。在泰国,二年,泰国政府官方承认中医中药,目前有300多名合格的执业中医师,针灸师640多名,中医诊所300多间。由泰国中医药界提倡,成立了泰国中医药联合总会,面向国际学术交流发挥更大作用。泰国的中药市场也是发展迅速,进口中药材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保健食品、中成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在马来西亚,50多年前,中医药人士发起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至今共有43个分会,中医药从业人员10000多名,覆盖马来西亚13个洲,在发展中医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总会监督下,中医院校有11家,尚有10多家地方性中医院校,为培养中医人才做出贡献。目前,马来西亚有中医师7000多名,卫生部还计划为传统医药立法。在印度尼西亚,中医药传入已有数百年,拥有9个分会,各分会组织已成立近30年,各分会联合代表印尼国家而成立“印尼中医协会中央理事会”,担任国内外联络沟通任务。印尼中央医院的针灸已有30年的历史性医疗作业。印尼中医协会中央理事会及东爪哇中医协会,分别主办了第七、八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目前全国已有28万传统医疗工作者。在越南,当地民众长期以来保持着用中药材治病的习惯。据越南史料记载,隋唐时期,中国经典医药著作《黄帝内经》等相继传入越南;南宋以后,中医药已在越南民间广泛应用。近年来,越南人均医药费开支增长约10倍,中药市场也随之红火起来,商家在各地先后开设的大型中药材店铺有200多家。这些药店销售的药材除少部分为越南当地生产外,大部分都从中国进口。近些年对越南的中药出口占到了广西中药出口的70%以上。当然东南亚也存在一些不均衡性特征:中医药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文莱人才普遍短缺,尚须中医药界人士继续努力。在西亚,印度的草药发展迅猛,尽管印度的中药文化传播较少,但本国的草药文化认可度较高。据印度工商会介绍,印度市场的草药制剂大多为根据印度传统医学吠陀医学古方加工而成,其疗效不亚于中国的中成药。如在降血糖类产品中,有匙羹藤制剂、苦瓜制剂、葫芦巴制剂、大花紫薇制剂、西番莲制剂、姜黄制剂,还有积雪草制剂、柯黎勒制剂和余甘子制剂等等。2010年印度的草药出口额为7.4亿美元。

所有这些基础和条件的具备,尤其是中药文化认同,将很大幅度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借助与当地的医药公司和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将是一个双赢局面:广西中药企业获得市场和规模效益,东南亚医药企业获得以中医名方为基础的中药。

另一方面,东南亚、西亚地区都富有适合做中药的药材资源,特别是同处亚热带季风区且纬度相近的东南亚国家与广西中草药品种相似度达到70%,有些(如鸡血藤、安息香等)还很好的弥补了广西中药结构性的产量不足。毫无疑问,全球最富集中药的原料区域就在这一区域。与这一区域国家的医药企业和种植农场结成的供应联盟将成为广西中药企业后续发展的坚实后盾。

(二)逐步建立以美国、欧洲国家医药业为重点对象的技术联盟、市场联盟,加快桂药的国家现代化建设(鉴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渐进性,列为中长期战略)

2001年9月,英国卫生部药品管理局和药品安全委员会专门就重要安全问题举行新闻会,通报中药毒副反应事例,指出马兜铃类中药的肾毒性和致癌性,中药用砷、汞、砒霜等入药,告诫英国公众选用中药要慎重,“即使以乐观的态度看,中药的安全性也是没有保障的”。随后,药品管理局又从英文版的《中国药典》中摘录出一长串有毒、违禁单味药和中成药名单,并将其公布在其网站上。去除中药材的毒性的难题严峻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将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聚集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的合力。建立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体系,注重集成创新,尤其注重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与对接,诞生了现代植物药提取技术。近些年,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植物药提取西药成分上做了很成功的尝试,技术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技术革新很好的去除了中药的有毒成分,无疑是积极的。给广西中药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中植物药包括中国植物基源的草药。该《指导原则》的面世,标志着经过多年的徘徊,美国终于承认植物药是药品,为我国中药进入美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欧盟新出台的《欧洲传统草药法案》也为中药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标准。然而,我国的中药目前仅仅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完成了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研究,跨入欧盟门槛的目前是零。这充分说明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刚刚起步。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中药出口总额(含中外合资公司)的22亿美元中,提取物出口额为8.06亿美元,同比增长46.95%,占中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8%,依然是中药商品出口的主力。

目前欧、美国家已建成了数十个规模较大的植物药生产企业, 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开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在国际草药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如银杏叶产自中国,德国医药公司发现其具有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理作用后,大量从中国进口原料,经过精加工后打入国际市场,并以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方法通过质量检测,得到国际公认。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现代技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了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从人参中分离得到抗肿瘤活性成分人参皂甙 Rg3,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作用的丹参中提取 出丹参多酚酸盐,可用于心绞痛的治疗。广西中药业在与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联盟上已经迈开了第一步:广西民营合资中药公司科康公司,借助“外脑”从广西的金边蚂蟥中研发提取成天然水蛭素,是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优质原料,去年该公司又成功进入新加坡中国火炬(新加坡)高技术创业中心,成为我国首家进入该中心的生物医药企业。

在充分吸收国际技术之后,我们还要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探询中药古方的科学机理,有继承有创新的开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国际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中药体系。

可以看出,西药的重视微观计量和中药的重视宏观求本发生了文化冲突。但对于中药和西药的毒副作用无论哪种文化都不能回避,两种文化在现代技术的革新背景下相互靠近的趋势难以阻挡,中药国际化也将伴随这一趋势艰难前行。

(三)注重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中药成熟品种与国际化妆品业、保健业、食品业的战略联盟,曲线推广中药文化,逐步推进非洲、南美洲、澳洲国家中药企业市场联盟(中长期战略)

据中国中药报披露: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已高达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等成交额也高达300亿美元以上。在中药门槛较高、中药文化渗透较少的国家利用成熟的有疗效的中药在国际化妆品业、保健业、食品业实施联盟,是目前情况下曲线推广中药文化的有效途径。

广西中药业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概略表

三、广西中药业实施国际战略联盟的自我突破

(一)管理理念国际化接轨的突破

首先是在国际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一直以来,中药的知识产权屡遭侵犯:以色列人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并于2002年获得授权,权利要求涉及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的所有剂型。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的同类中药一旦在美国市场上出售就构成侵权。更可气的是申请者在专利说明书中承认组方来源于上海出版的《中华本草》英文版。日本无偿商业化开发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并被批准为医疗用药,使日本“汉方制剂”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日本的药王园还把我国的中医药知识用到了开发日本国的旅游事业上。2002年,中药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并抢先申请了专利,中国因此每年至少损失2亿到3亿美元的出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其次,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国际业务运做能力。

再次,要建立现代的跨国公司管理体系。企业国际化战略目标明确,牢固国际联盟的根基,注重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二)实现中药与西药技术融合和创新的突破,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生产规范

中药产业要获得国际竞争力也决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在一个逐步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使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产业,这个过程中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冒巨大的风险,进行艰苦的探索。尽管如此,为了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广西中药业如果不能建立起直接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那么中国的中药业只能处于新技术大宴上的末席,陷于粗放的制造加工和原料供应基地的状态。要切实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中药新药临床前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LP)、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中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SP),不断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相接轨。

(三)中药文化与世界医药文化融合的突破

中药企业的国际联盟说到底是外国医药文化和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融合过程。在联盟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双边医药文化的交流、学习。师夷所长,补己之短,切忌以我为主的文化取向。

结论:

广西中药产业从传统到现代、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现代人群对药物的需求拉动着中药产业的演化,而现代科学技术则推动着这种发展趋势。广西现代中药产业的国际化既包括广西中药业走向世界,也包括世界医药企业进入广西,共同演绎着中药业的国际化变革,而这一进程有待于在合作双方的国际联盟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待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尊重和融合。特别是处于技术落后的广西传统中药行业在新的人类文明和技术创新背景下,也要加强国际联盟和加快国际交流学习的步伐,以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广西统计信息网,gxtj.省略/

[2]中国中药协会网,省略.省略cmhpie.省略/

[4]唐良富,等.近年中药遭遇世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浅析[J]标准科学,2010,2.

[5]王广平.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12.

[6]方鼎.广西中药资源名录[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2.

[7]东盟秘书处网站,http://省略/

作者简介:卢金标(1974-),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学讲师 。

中西医文化交流篇8

学术研讨会会邀请函范文一:

先生/女士: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定于201*年5月29日-31日在四川大学举行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素仰您学养深厚,著述丰赡,诚邀您莅临本次会议。

一、 会议主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外国文学与国家认同

会议的分议题是:

1. 外国作家作品流派与国家认同(或爱国主义主题)

2.外国文学与文学教育

3.外国文学翻译之研究

4.外国文学出版态势研讨

5.外国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

6.中国文化语境与外国文学

7.纪念肖洛霍夫诞辰110周年

8.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二、会议地点:成都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三、会议论文和回执

与会者请提交会议论文与回执,回执内容包括与会者信息、论文题目、论文摘要(300字左右)。请在2015年3月15日之前将回执发至:ru***,联系人:池**老师

四、费用:会议收取会务费600元,研究生减半,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代章)

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代章)

201*年12月28日

学术研讨会会邀请函范文二: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暨空军飞行人员健康鉴定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学术会议暨空军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研讨会定于2003年10月16日至18日在贵阳市召开。会议期间,将举办全国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研讨班(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3-16-01 012)。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委员会和《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工作会议也将同期举行。来自总后勤部、总装备部、陆海空三军、民航总局及各航空公司的科研院所、大学、医院、基层航医室的从事飞行人员/航天员选拔体检与健康鉴定的航空航天临床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管理者的代表将参加这次全国性的临床航空航天医学界的学术盛会。会议特邀 作为协办单位参会。会议的主办单位将向与会的单位和代表推介国内外有关医药企业,促进科技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和航空事业贡献力量。本次会议诚征医药企业参会交流并作为协办单位提供资助经费,将为企业提品推介宣传合作项目如下:

一、合作项目

1. 为挂名协办企业代表提供开幕式或闭幕式10分钟发言。

2. 会议宾馆门前或宴会厅悬挂祝贺布标。

3. 会议优秀论文及专题报告奖1项冠名。

4. 会议论文摘要集刊登企业及相关产品宣传资料(宣传资料印刷成本费由企业承担)。

5. 企业派1名代表免费参会(会议提供食宿费)。

6. 本次会议将向资助企业颁发资助证书。

二、资助经费额度及相应项目

1. 资助3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1~6的推介宣传商机。

2. 资助1.5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3~6的推介宣传商机。

3. 资助5000元的企业可获得合作项目4的推介宣传商机。

欢迎广大医药企业参会,加盟到发展我国航空医学、载人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的跨世纪的辉煌事业的行列,科技学术界与企业界携手并进,共创新的奇迹。

联系人:王**

学术研讨会会邀请函范文三:

传统节日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尊敬的 先生/女士

为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服务区域社会文化认同,共同构筑多民族和谐关系。西南民族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拟于20XX年1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传统节日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分为学术讨论交流和节日民族志影片展播两个部分。欢迎专家学者围绕如下议题惠赐论文或提供节日民族志影片参加会议。

一、会议议题

1.传统节日与地方感、地方文化认同

2.传统节日与多民族和谐关系建构

3.传统节日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4.传统节日的影像表达研究

5.节日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6.影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会议主办与承办单位

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承办: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人文纪录影像研究中心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XX年11月11日全天报到;12日~13日学术讨论;14日离会。

2.地点: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

四、参会注意事项

会议以论文或影片入选方式正式参会。有意参会者请务必于20XX年9月20日前提交300字的论文摘要或论文全文。会议筹备组将依据论文入选发出正式参会邀请函。

参会学者往返旅费自理,会议期间食宿费由主办方负责。

参加会议的学者务必请按会议时间安排将回执用电子邮件回复给会议筹备组。 联系人:王美英老师 Emai: 李杨(影视组) Emai:

上一篇:电信工程专业范文 下一篇:城镇管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