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9:32:20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特教模式;学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39-02

我校是县教委直属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肩负着对全县适龄聋哑儿童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如何把聋哑儿童教育好培养好?学校如何发展?这是我校历届领导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

一、以生为本,探索教育发展

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家长、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却深知肩上的责任并不轻。我县特殊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受家长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90%的聋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就会直接进入社会,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为聋童能适应社会生活做好知识、技能、交往、品格等全方位的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在“以爱施教,整体育人”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特殊教育发展之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了“素质养成,康复矫治,从业关怀”特教模式,有效推进了特殊教育。

二、育残成才,实践特教模式

定位决定思路,理念支配行动。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围绕教育质量中心,抓安全稳定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突破语言训练和职业技术两个难点的“122”工作思路,着力实践特教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重庆市一流特殊教育学校。

(一)突出质量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素质

1.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让教育有的放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是特校根据聋童的身心特征和适应正常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针对每个聋童的具体教育方案。每个学生来到学校时,学校都首先摸清学生身体生理状况、智力状况、主要的身心缺陷和异常行为、目前的教育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教育目标,规划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明确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措施,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2.让常态化的教科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以教研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针对教学手语不全和自创手语不规范的问题开展“校本手语的整理与创编”研究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开展“‘三段232’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学校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三残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展了县级课题“聋生与家长、健全儿童、社会有效沟通方式研究”“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进步,先后在《西部特教》《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等部级、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所写论文在健康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大赛,重庆市一、二届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多次获奖30余次。

3.在“三生”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提升聋生“四自”能力。学校坚持以德育为统帅,加强学生心育工作。近年来,学校德育处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提升。学校德育处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对聋生加强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教育,按月开展“生命的起源”“学会管理自我”“学会学校生活”“这事儿我能行”“遇事要乐观”等“三生”教育主题活动,鼓其生活之勇,教其人生之道,育其生存之技,启其发展之能,使之不断成长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食其力、残而有为的现代社会人。

(二)突破语言训练与职业教育难点,确保学生发展

1.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促其回归主流

一方面,学校将有残余听力和部分语言能力的学生组成语言训练班,通过专门的听力言语训练和个别矫正,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和看话能力;另一方面,对听力、语言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学科授课学习聋生第一语言“手语”促进其写话能力的发展,扫除聋哑儿童沟通与交流的障碍,为聋哑儿童铺平回归主流的路。

2.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助其自食其力

为了特殊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除了搞好文化课教学之外,对学生的从业给予关怀。一方面,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通过“校企结合”“校店结合”的模式,实施服装裁剪与制作、美容美发、软陶等职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学生走出学校时都有一技之长,实现适龄学生能就业。另一方面,争取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开拓职后追踪教育,学校对已就业学生开展教育跟踪,针对在企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就好业。目前,已毕业的六届63名学生,除12人继续学习,其余51人分别在重庆长生彩印厂、长寿渝达六星厂、涪陵宏声纸箱厂、水天坪工业园区等处就业,月均工资2000元左右。

三、立足自立,推进特殊教育

今年,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活动中,我校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和特教模式,确立了创建“自立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自立教育理念全面统领学校的工作,努力构建校本化、特色化的自立教育理论、目标、管理、教育、教学、教材、教研、教养、文化、社团、评价十一大体系,提升师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形成学校自立教育品牌。让学生自立可以说是每一个特教老师的希望这也是特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办校的过程中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与此同时,需要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特点,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步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因此,需要制定出贴近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的相关准则,利用多种活动来开展养成教育,并有效落实各种教育形式。

现代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从多方出发,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得到“爱”的熏陶,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雁,肖非,朱楠.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这四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1.专业形成阶段。

特殊学校的新教师在专业形成阶段需要通过教学与管理实践来形成一些简单的教育观念,以初步了解教育教学工作。新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借鉴专业成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以理解特殊儿童教育理论,把握特殊儿童教育教学规律,了解特殊教育工作。其中,专业成熟教师的最新教学经验更多地需要在特殊教育网站及论坛上搜集,如“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网”。它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按照普遍使用的教材体系而联合开发的,包括听障、视障和智障三类教育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该网站提供了上传新资源的技术。充分合理地利用该网站的资源,能加快新教师的专业形成。

2.专业成长阶段。

专业成长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了解程度的加深和对有关知识的领会,是专业形成后的深入发展阶段。教师要达到专业的成长,必须系统、深入地掌握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学会独立地运用特殊教育理论经验指导教学工作,因而接受系统的培训变得尤为重要。特殊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套实用又系统的辅导课程,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培训,帮助新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顺利进入专业成长阶段。

3.专业成熟阶段。

教师由专业成长走向专业成熟,需要学校提供更高的培训和提升的平台,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层次提升是其专业成熟的根本保障。特殊学校可借助社会力量,如我校及广州聋人学校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特殊教育研究生课程班,为校内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近年来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举办的“全国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和“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从专业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高层次、高水准的交流与提高,教师尤其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准备过程及决赛过程中交流与宣传了自身的专业才能和专业理念,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此次比赛的关注和肯定更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热情,其中经受住考验的获奖教师的现场教学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成熟因素。

4.充分专业化阶段。

教师充分专业化的实现与教师不断提高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教师在社会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即成为有一定社会影响或地位的专家型教师是充分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学校借助社会媒体对专家型教师进行宣传和定位,并联合残疾人联合会、医院等政府机关单位为专家型教师创造为本地区特殊儿童提供早期诊断与评估、随班就读指导或家庭个别化服务等实现社会价值的机会,是教师充分专业化的有效措施。在学校网站或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甚至政府网站开辟专门的专家服务空间,是让教师负责特殊教育的宣传、接受特殊教育的咨询、指导特殊教育的实践工作等自我价值实现的直接途径。

二、信息技术在改变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更促进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

1.专业知识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的不断累积、重组和更新。

首先,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便捷的学习平台。多数特殊学校由于经费、规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订阅特殊教育著作和刊物等出版物上受到约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多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批特殊教育著作上,如《特殊教育概论》、《聋童心理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学》、《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通过网络搜索、数据库查询等手段,可浏览、阅读更多更新的特教专业知识。特殊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类型搜集相关知识,整理成理论资源库,并定期更新,以帮助校内教师不断累积专业知识,紧跟特殊教育的发展。

其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同时将教育推向了信息化。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特殊教育的改革及特殊教育理论的更新都明显落后于当前教学的需要,更落后于普通教育。如“专题学习网站”在普通学校已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而我国特殊教育却少有涉及。借助网络搜集、了解普通教育的这些改革及实践经验,并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规律进行实践,能有效地重组适用于特殊教育教学的专业经验。我校盲教部成功借用普通教育中的“专题学习网站”开发了我校盲生初中历史校本教材,率先在特殊教育领域实践了这一技术,并形成了有效开发盲用校本教材的经验成果。

最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势必要求特殊学校教师在没有任何可直接借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前提下,自主实践教育信息化改革,尝试整合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在这种特殊教育改革实践中,一方面通过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总结与更新,另一方面促使网络及数据库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快速更新,从而形成专业知识累积与更新的良性循环。

2.专业才能的发展,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娴熟及教学能力的形成、提高。

特殊儿童由于听觉、智力或视觉等方面的缺陷,在教育教学上更多地依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及情景性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种种缺陷,即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直观性、生动性等优势,一般教学技能的掌握越发体现和融合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教师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及其他媒体进行教学实践,能有效促进其娴熟地掌握教学技能。

教学能力的形成,在于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教育信息化下教学技能的娴熟掌握体现在融合信息技术于教学方法并为学科教学服务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娴熟程度。

3.专业情意的发展,即教师专业思想的梳理、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和专业自我的建立。

教师专业才能的发展是专业情意发展的前提,专业情意的发展是专业才能发展的提升。教师只有形成较强的专业才能才可以胜任特殊教育工作,胜任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才可能自觉地梳理自己的专业思想,并不断通过研讨、科研、比赛等方式提高专业能力,从而形成积极要求专业发展,持续提升专业内涵的惯性,成为一个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会利益为重;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行为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因此,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教师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发展专业才能的基础,是促进教师专业内涵持续改变的重要动力。

三、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中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实现。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新教师虽已获得执教资格,完成所有职前训练,但仍处于专业发展的形成阶段,其负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与那些有经验的教师相通。为解决新教师专业能力尚不能满足需要承担的责任间的矛盾,特殊学校领导或科研部门有必要对新教师进行有序、完整的入职辅导,以帮助新教师尽快由专业形成阶段走向专业成熟阶段过渡。

入职辅导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部门或教师的作用,将学校概况、学生概况、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规律及方法、教学实务、各科教学法、优秀教师经验、优秀教案、优质课堂录像、学生管理方法、科研方法等内容拍摄、录制成视频培训资料,集中组织培训,指导新教师学习与实践。

此类培训资料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形成了程序性、系统性的培训课程,从而有利于长期有序、正常有效地对新教师进行入职辅导,更有利于形成各特殊学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特色,从学校管理层面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的在职培训。

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知识更新急速加快,教育改革也日益频繁,从而要求特殊学校教师能够理解新的形势,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改革,从容迎接新的挑战。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主要包括:

(1)与工作结合的活动,即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活动,如时事政治学习、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学科教学等。因特殊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校内教育资源贫乏等原因,学校内的辅导、培训很难满足教师专业的继续发展。特殊学校可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如深圳市教育局委托深圳大学开展的深圳市教师的远程教育,就开设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身心健康的维护”、“体育与健康”、“阶梯英语”等课程,从时空上突破了教师在职培训的限制,从而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才能的发展上为教师提供了广阔、便捷的平台。

(2)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即与工作有关但不发生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活动,如课外的相互研讨、进修。特殊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实务上的提升。特殊学校内部建立如“QQ群”、“校园网论坛”和基于校园网的“科研空间”将为教师提供方便、舒适的研讨环境,从而促进校内培训的广泛开展,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准。

由于特殊学校内平行班级较少、同类学科科任教师不多的现状会给教师的科研和交流带来诸多不便,近年来,随着“中国特殊教育网”、“中国特殊教育在线”、“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中国视障教育网”及多所特殊教育学校网等网站的建立,特殊学校教师课外科研、讨论的空间和平台更加广阔,最新特教动态和理论的了解更加便捷,教育教学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更加深入,尤其是“网站论坛”的建设、“个人博客”的开设及“网络教研”的开辟,为教师业余进修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开放性、多元化的渠道。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特殊教育安置体系资源体系科研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这意味着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合力。自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一直在教育部和残疾人联合会管理下并行发展。近年来,教育部门与残联部门、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与初等学校以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统合发展的合力初现端倪。以下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并提出特殊教育安置体系、资源体系、科研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完善教育安置体系,补偿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缺陷

由于各级各类残疾的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在身心上无法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发展,更无法自然地获得各种认知经验,因此越早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干预,就越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经验的获得和认知的发展,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缺陷的补偿,不仅需要具体的补偿训练,更需要从宏观的角度作出合理的教育安置。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尚停留在为学龄期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集中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这将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学龄前期错失补偿认知缺陷的机会,也使成年特殊需要人士在学业结束后,继续为社会认知的不足所困扰,造成生活和工作的诸多困难。因此,完善我国教育安置体系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早期干预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建立早期教育体系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学校教育,尚未延伸至对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的干预与教育。这不仅受制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程度,也受制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责任,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尚未开展的工作。这需要民政和卫生部门联合对各社区新生儿进行筛查,确诊残疾后,由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向残联部门提出教育需求,再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或专业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最终由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和残联部门组成评估小组,对早期干预与教育的绩效进行评估,从而形成早期教育体系。

2.巡回辅导学龄期特殊需要儿童,建立融合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学龄期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安置主要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这不仅制约了特殊需要儿童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也限制了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教育的交流合作。因此,我国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安置体系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学龄期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需求。市级残联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和民政等部门需要联合成立“融合教育指导小组”和“融合教育督查小组”,从行政上建立对学龄期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入学评估、安置、教育、督导和绩效评估的的融合教育体系,即通过义务教育安置评估,将学龄期特殊需要儿童按照受教育能力的程度分别安置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专业康复机构进行适合其本身发展的教育或康复训练。

同时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专业康复机构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可以到专业康复机构进行身体机能的康复。另外,经过学习或训练后,受教育能力有所变化的特殊需要儿童可以重新得到安置,从而实现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学习或训练。

融合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学校担负重要的作用。其一,为就读于普通学校和专业康复机构的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手语、语训、盲文、定向行走、视功能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等专业课教学。其二,对就读于普通学校和专业康复机构的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巡回辅导,指导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交往,同时指导普通学校的老师和专业康复机构的工作人员如何教育特殊需要儿童。

3.终身支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成年特殊需要人士因其视觉、听觉或智力等方面的障碍,在社会认知上处于弱势地位,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建立成年特殊需要人士终身教育体系,是帮助他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保障。

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支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残联部门提出申请,残联部门则依据其需求的性质转介到相应的机构,同时与财政、人事、教育和民政等部门联合成立终身教育督查组,对教育部门继续教育机构、企业联盟培训机构、残疾人成功者联盟培训机构、职业技能培训联盟和专业康复训练机构等支持单位进行督导与评估,以保证该体系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残联部门还依托各支持单位积极为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提供各种类型和内容的继续教育,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有义务接受终身教育。

为了保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提出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以及残联部门提供的继续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年特殊需要人士终身教育体系中支持单位的选择和建设十分重要。除了教育部门提供文化上的提升,专业康复训练机构提供机能上的康复外,还需要企业联盟和职业技能培训联盟对成年特殊需要人士进行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此外,还需要成年特殊需要人士群体中的成功者为其提供培训,以保证终身教育体系更具认同性和榜样性。

二、开发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体系

教育资源是实施融合教育的基本保障,是补偿其认知缺陷的有效手段,同时建立教育资源软件体系和硬件体系,才能有效地构建开发教育资源的运作机制。因此,开发与建设区域性和全国性教育资源体系将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1.依托行政力量,建立教育资源软件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解决如何开发的问题。单凭特殊教育学校的人力物力,只能开发教学性质的资源。要想开发适合融合教育的资源体系,就必须首先依托行政力量,建立教育资源软件体系。

教育资源要达到补偿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缺陷的目的,就必须包括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源系统,这就需要市政部门协调教育部门、民政部门、残联部门、文化部门和旅游等部门的力量,联合成立资源开发组,整合开发教学、生活、辅具、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资源,创造特殊需要儿童平等认知社会的资源环境。

2.借助软件体系,建立教育资源硬件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还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教育资源硬件体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基本的教育安置,而且包括安置后教学实施、教学设备、教育仪器和教学用具等教育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助视辅具、助学辅具、生活辅具和工作辅具等辅具资源的开发以及体育场馆、学习场馆、康复场馆和运动场馆等社会资源的开发。

良好的软件体系,是建立教育资源硬件体系的基础。教育资源硬件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市政部门协调残联、民政、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联合成立的资源开发组为平台,整合开发各类资源,以满足特殊需要儿童认知补偿的各种需求。

三、研究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特征,建立视障科研体系

各级各类障碍给特殊需要儿童造成的最大影响是认知的缺陷,但也形成他们特殊的认知方式,例如盲生以听觉、运动觉和触摸觉等感觉通道进行认知。为了更好地提高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的能力,特殊教育学校科研首先应该从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特征进行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开展学科教学,从而建立有效的视障科研体系。因此,建立多模式的校际联合科研体系也将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1.联合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研究

通过对近五年教育类期刊特殊教育论文的检索,分析其涉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情况发现,特殊教育所做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教学方法上,有关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研究为数不多,且多为高等师范院校所做,特殊教育学校尚不具备独立从事专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与高等师范院校联合研究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特征,全面探索特殊需要儿童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特点,为提升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2.建立特校联盟,开展学科教学研究

通过对近五年教育类期刊特殊教育论文的检索发现,特殊教育所做研究缺乏基于特殊需要儿童认知原理的教学实验研究。为了从认知源头上弥补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把与高等师傅院校联合研究的特殊需要儿童认知特征作为理论基础,联合其他特校合作研究学科教学,从而形成符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各学科教学方法,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水平。

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功能,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特殊教育隶属于基础教育,但其社会功能远不止接纳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及特殊教育咨询与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同样应当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成为服务社会的教育资源,成为融合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独特的生命教育功能,将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值得思考和尝试的方向。

1.建立生命教育基地,发挥特校社会服务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发挥其生命教育的功能,完善“生、老、病、残、死”的生命教育过程,成为社会“以残育人,育人不残”的生命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的功能。

在特殊教育学校内成立生命教育基地,可以让普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人员通过体验特殊需要儿童生活,参加竞技比赛,欣赏文艺演出以及参与艺术创作等活动感悟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命价值,并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行深思,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社会服务的功能。

2.建立专业义工组织,提升盲校社会服务水平

通过生命教育活动,可以甄选优秀的普通学校青少年学生和社会人员,将其组建成专业义工组织,并协助后期参加生命教育人员参与教育活动,将有利于发挥生命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也有利于提高后期参加生命教育人员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度,进而整体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社会服务水平。

3.建立专业义工组织,推进融合教育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由王江民先生出资设立的“江民特教园丁奖”,2001年至2010年每年颁发一次。经部分省残联与教育厅、教委推荐、评选,由中国残联研究审定,李银环、张钟、赵莲琴、付海鸥、王儒相、张强、陈丕霞、张贵建、潘离、赵吉昌等10名特教老师获得2004年度该奖项。本文主人公张贵建本身也是残疾人,他克服困难、献身特教的事迹,令人感动。

张贵建是南京市盲人学校中学高级教师。自1971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了盲校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和高职推拿专业教师和教务处副主任、主任等职务。3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倾注于特殊教育事业中。由于成绩突出,他曾先后荣获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行知奖)、江苏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一、倾心教学工作,献身盲人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盲人教师,张贵建深知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孤寂,如果再没有文化,那就更加痛苦。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与普通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在张贵建年轻的时候,我国的盲人教育最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1971年留校工作后,张贵建为了像明眼人一样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花费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坚持边教学边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他选择参加了中医中专和大专全部课程的学习,成为了江苏省最早的一批盲人中医推拿大专毕业生。

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期间,张贵建为了帮助盲生端正学习态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盲童小学生,并手把手地帮助他们学习盲文,传授识记和摸读盲文的技巧。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盲童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识记盲文的方法,提高了摸读盲文的速度,逐步走向知识的海洋。

为使盲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盲校先后开设了中专和高职的按摩专业。按摩是我国盲人的主要职业之一,按摩诊院(所)遍及全国各地,从业人员近10万人。

张贵建深知,盲人从事按摩职业,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不少盲人也因此跨入了小康生活,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按摩的需求。1993年至1996年张贵建在职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他边进修学习,边从事教学,经过了三年的勤奋努力,1996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张贵建在盲校承担了保健按摩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际操作课。理论课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经络疏穴、中医基础理论等内容,实际操作课主要学习按摩手法,包括基础手法、保健按摩、治疗按摩、足部按摩等内容。

为了教好盲生的推拿手法,张贵建不但认真备课、授课,悉心指导学生练习,还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学,逐一指导纠正学生们的不规范动作,力求让每个学生的手法符合推拿学的规范,而且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注重符合“均匀、有力、渗透”的要求。为了加强盲生的体能训练,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经常在学生早锻炼时也提前来校精心指导。

从南京盲校办按摩高职班、中专班、下岗盲人按摩班以来,先后培养了近600名合格的盲人高中、中专毕业生及保健按摩师,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少学生还成为带领盲人毕业生走向幸福生活的创业者,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幸福的一员。在此过程中,张贵建的贡献无法忽视。

1992年张贵建破格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2001年他又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为盲人教育事业出力流汗

盲人当教师是十分稀罕的,然而盲人当主任、做管理者更是稀罕,张贵建就是这样的稀有人才。

张贵建以骄人的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在学校新老班子交接过程中,他先后担任了教导处副主任、主任。在主管教导处工作中,他团结和依靠身边的同事们,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各项工作做到学期有计划、月月有检查、周末有安排;学生管理工作生动活泼,除校会、班会、晨会外,他还针对盲生的特点,安排周末文艺晚会,并充分利用中午的时间安排录像、电影和交际舞的练习活动,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近两年来,学校的科研教学活动有声有色,非常活跃。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经张贵建的组织、安排并参与撰写的关于学校10多年来电脑教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的文章,2002年在《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上发表;一大批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公开发表。

《发展视障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部级课题,经由南京盲校申报、教育部审批、课题论证并进入研究阶段。这一课题的申报成功,开创了南京盲校承担部级科研任务的先河,张贵建所做的大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抓好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之余,张贵建结合自己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他在按摩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对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多年来在临床中对“心悸”、“心律失常”等病症,张贵建作了悉心的治疗研究。例如著名画家亚明,曾患心律不齐10多年,经张老师治疗十几次后,心律趋向正常。加强对脉诊的研究,以脉诊为突破口,探索脉动脉象规律来诊断内科疾病,是张老师对诊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的正确性,经为市教育机关干部、南京汽车制造厂有关领导现场诊断检验,合格率达90%以上,受到了高度赞扬。据不完全统计,经张贵建治疗的病员达到了5万人次,治愈率在80%以上。他的《浅谈推拿治疗心律不齐症》学术论文,在中国第三届按摩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入选中国按摩学会参加在京国际按摩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

张贵建在教育教学和盲人保健按摩方面的建树,也得到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他先后参加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全国盲人中医中专按摩统编教材》、《中国盲文》、《诊断学基础》、《按摩学基础》的编审工作。

三、四方奔走,积极寻求各界支持盲人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张贵建在校内享有“社会活动家”的声誉。他有众多头衔:中国特殊教育协会会员、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理事、中国盲人按摩学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学会会员、江苏省特殊教育学会会员、江苏省推拿专业委员会盲人分会委员、副秘书长、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东亚区中国分区执委会委员,等等。

为了盲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张贵建利用自己的社交能力,广交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无私地为盲人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奔走呼吁――

他利用参加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编审中医按摩教材和参加各种盲人推拿学术交流会的机会,向中残联领导及各界人士汇报南京盲校办学成果及盲童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他的多方联络下,1997年亚太地区视障人士协会和香港盲人辅导会资助江苏省视障人士的光明工程,在无锡市人民医院为南京盲校15名低视力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治疗,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视力,方便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经他联系,亚太地区视障组织何英杰先生给江苏的视障人士复明工程赞助价值几十万元、设备齐全的眼科手术车一辆,为江苏省的视障人士复明工程做出了贡献。

为南京盲校大专班争取了26万元奖教奖学金,使家庭困难的盲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为南京的盲教育事业,他曾多次陪同学校领导到省市教育部门汇报学校工作,争取领导的支持,为南京盲校顺利开办中专班、大专班,做了大量的工作。

……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命哲学特殊教育生命本源性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心身问题和心物问题的探讨,而生命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则是19世纪反对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物。生命哲学将哲学关注的主题由外转向内,其核心是人的生命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历史文化等[1]。用“生命”解释人类的一切活动则是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涵。其代表人物柏格森、狄尔泰等人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创造力量,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实在[2]。这一观点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生命法则――“生命的流动性”,即生命本身不是实体,而是活力,这种非实体的活力源自精神层面,有着不可遏止的永恒动力。在确定了恪守生命的研究本体之后,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及历史,认为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等是他们的生命,同时也是文化,能够书写历史。

在认识论上,生命哲学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情意又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因此它也因具有“破坏理性”的一面而一直遭到许多人的批判。甚至有人因其强调意志、意识对于生命的意义而将之归为唯心主义。然而,随着其外延的不断扩大,生命哲学对人类反思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和完善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生命哲学内涵对教育本质取向的影响

“科学性导向”是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则,然而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工具化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而且导致“关注人性”被挤出了教育的视野,教育生命发展的本质受到了挑战。虽然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亦将“生命”引入自身的范畴,但是,应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生命”在教育学中的使命和旨归,又如何判断它的是与非,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生命哲学的科学观把“科学”的概念由自然领域扩大到人文社会领域,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界的事物,而是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根据这个命题,狄尔泰作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并强调研究人的生活的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为根本、更为重要[3]。生命哲学的这种科学观启示教育应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性完善。在本质取向上,教育应以“培养人”作为自己质的规定,关注“人”及其本质性要素――人的生命及生命意义的提升[4]。

事实上,教育确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神圣事业。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承载着唤醒人性、洞悉人生、彻悟人生,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唤醒的巨大使命。生命哲学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以生命的视角来关注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生命”为内核的生命哲学,因其对生命超乎寻常的关注及其独特的诠释对整个教育生命价值的回归都大有裨益。“生命”的介入使教育接近本真,并折射出教育与生命之本源性、本体性的关系,即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教育是一个内在的、灌注着其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其生命本体的异己力量。

二、生命哲学视野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注生命是时代的强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作为生命多样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因此,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特殊教育,要求教育直面特殊需要儿童作为人的本质,更要求整个社会提升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和价值肯定。

(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

柏格森认为,智力在生命面前无能为力,因此教育教学千万不能用狭隘的智力观以偏概全地对待一切教育对象和学习内容[5]。这一观点对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有着重大启示,同时也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同位性质。如果学生首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他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新的特殊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摒弃将特殊需要儿童当作成人依附者的观念,而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使特殊需要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的旨归。在教育方法上,要求不再针对个体之不足进行“补偿性”、“纠正性”教育,而是依据个体优势进行“发展性”、“建设性”的积极教育[6]。

(二)对特殊教育成果本位的强调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有关教育实效性的探究。所谓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即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对特殊需要儿童今后融入社会、独立生活、获得平等机会及培养其创造性一定是有益的。这一主题涉及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适当的教育。所谓适当的教育是指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的教育,即特殊需要儿童在享有平等教育机会后,要从特殊教育中获益,做到生活独立、经济自主,并能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特殊教育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担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殊教育成果也是衡量“真正的”教育的一个标准,而要想达到理想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办学者所持的特殊教育理念十分重要。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育与生命的本源性关联表明,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个充满灵性、千姿百态的生命[7]。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训练者角色,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和“训练”,而在于唤醒和开启新的精神生命。教师必须从“专业的教书者”转变为“生命型的教师”,像生命哲学所提倡的那样,用生命去理解生命,以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在教学生涯中构建新的共同特质,即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儿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的成果导向要求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按照柏格森的观点,直觉与体验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则是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学习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实现自我体验。这也启迪特殊教育在课程改革中要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组织教学与活动,并在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此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教学设计的转变,还应随之配套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5):31-33.

[2]娜仁高娃.生命哲学视野下的主体性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刘琦艳.生命哲学对基础教育的几点启迪[J].当代教育论坛.2008,2:29-30.

[4]石兰月.生命视角中的教育[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12,(4):82-84.

[5]燕良轼.生命哲学中的教学理念蕴含[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12-16.

[6]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8,9:3-5.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嬗变中传承,探索中提高

金山区康复幼儿园是金山朱泾健康幼儿园的园中园,是一所招收3~7岁智商界于45~70中轻度的弱智儿童康复训练及教育的全日制公办二级一类幼儿园。受上海市残联、市教委、金山区残联、区教育局及朱泾镇政府的多重领导,是中国残联全国首届智残儿童幼儿园3个试点园之一。

1994年,在金念勤园长的带领下,以“关爱康复孩子,回归自然,帮助每一个幼儿使之接受适合个体需要的学前教育,为实现残疾儿童也能平等、参与、共享教育权利”为宗旨,康复班特教团队面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各种智障孩子“摸着石头过河”,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当时的特教班老师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特殊教育教学的培训,老师们对于特殊教育这一领域还很陌生,虽然老师们知道智障孩子的教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普通孩子,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适合智障孩子的教育?老师们购买了特殊教育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向相关教育教学专家请教,在实践中边探讨边矫正。

一个朴素的思想指导着大家,面对智障儿童,要把普通教学计划变得简单易懂。于是,她们着手对普教的教育教学材料进行改编,在多次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将教学计划制定得更详细、教学内容设置成最简单,老师们自编了游戏、歌曲和绘画教程,还自编了手工教材,创编了十万多字的自编教材,自制了许多教学玩具、用具。孩子不能掌握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践,如果孩子进步了那就说明教育教学成功了。1995年,被列为中国残联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

康复幼儿园初创6年的时间里,金念勤园长带领特教班的几位班主任老师不断尝试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她们发现,智障孩子在语言及动作方面都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遗忘快,情绪变化也是随心所欲。于是,老师们尝试通过在个别教学以后,将孩子一日活动中的一段时间融入健康孩子的教学活动中去,如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发现智障孩子能快乐地参与健康孩子的活动,喜欢跟他们一起玩。经过实践和探索,老师们开始进行《学龄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实验研究》,这一课题获得了当时金山区教育教学论文的评比一等奖,上海市教学科研研究成果三等奖。这一成果意义非凡,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和健康儿童的同步教学探索,一到春天,特教班老师带着智障孩子跟着普教班的孩子一起去大自然感受快乐,呼吸新鲜空气,在野外教给孩子认识花朵、小草,体验大自然的美。一到节日,老师们也会带领孩子在幼儿园里参加各种传统节日的游戏活动。在这些实践基础上,他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智障孩子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了今天很多特殊学校正在进行的普特融合教育,可以说,这对之后的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带头示范和创新的作用。

虽然康复幼儿园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截止到2003年,金山区智障儿童入园率仅仅只有2.2%,康复教育面临着重大考验。2003年下半年,新园长徐辉上任了,面对挑战,她缜密思考,和老师们多方研究讨论,如何适应学前特殊教育日益增大的需要,对本园特殊教育的前期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并制定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康复幼儿园的特殊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完善中规范,开拓中发展

徐辉园长带领老师们认真努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校舍改造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从引领家长育子理念转变到教育方法的更新,从家教关系融合到社区资源的利用,让幼儿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蓬勃发展。

1.营造积极氛围,争取各界支持

金山区政府、教育局、残联等部门的领导及专家非常关心特教事业的发展,多次光临指导康复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他们在徐园长的陪伴下,参观康复班的教学活动,对感统训练活动、蒙氏训练室、益智室、音乐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出改进指导意见。领导们与特教教师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康复幼儿园特教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特殊孩子的不同症状,并与康复班的小朋友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和老师陪同台湾的特殊教育专家、上海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电台主持人、医生、大学学生、公司职员等各界爱心人士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爱心力量。2012年,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康复幼儿园进行了爱心手牵手的活动,他们不仅给康复幼儿园的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教给老师们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同时,还与智障孩子开展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为幼儿园捐赠了轮椅,开展个别训练课程和专业康复治疗课,志愿者老师们奉献了他们那份深深的爱。

康复幼儿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每逢节日来临,由区残联、台侨办、区民政局、元祖公司联合组成的慰问团都会前来,为每位特殊儿童送来礼物,中秋节,当孩子们接过包装精美的礼盒月饼、粽子等。拿着象征爱心和团圆的月饼时,个个喜笑颜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想拆开尝鲜。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使特教老师更有信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关心这些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能够尽早回归社会,给特殊孩子的家庭以希望。

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督导调研工作中,上海特殊教育专家何金娣老师、董李凤美学校的校长、长宁区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纷纷前来观摩特教教育教学,在对康复幼儿园给予高度评价“朴实、扎实、厚实”的同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使康复幼儿园对于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老师们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2.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康复幼儿园在2009年10月由原先的健康路255号搬迁至坐落在健康路371号的原金山区聋哑学校改建成的健康幼儿园分园内,园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筑面积由原先30 平方米扩大到200多平方米。其中,拥有康复教室99 平方米、感觉统合训练室81平方米、蒙氏训练室33 平方米、墙面精细动作训练室33 平方米。2011年12月,为康复班添置电脑、空调、液晶电视机、触摸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钢琴、电子琴等先进的教学用具。还配备了整套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蒙氏训练器材、幼儿健身器械和精细动作墙面操作器材,新建了2个淋浴房,添置了教学用具、学具、橱柜、木质床铺和大量幼儿玩具等。

2009年10月,康复班园舍改建后为幼儿建立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了洗手间的扶手、大、小便的坐便器扶手、进出教室的轮椅滑坡、盥洗淋浴房、幼儿安全绿色通道、教室软面墙包、活动室软面地垫等,确保残疾孩子的安全。同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进行疏散演练,严禁事故的发生,为幼儿创设了安全、愉快、温馨的环境。

3.锻造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水平

徐辉园长认识到,教育发展,师资为先,教师发展,培训为重。因此,康复幼儿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立足园本教研,促进多元发展,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促进教师更深入地去分析幼儿、分析教材,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喜悦。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市级的教研活动与学习进修,吸收时代信息,到上海市特教学前教育机构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从2009年开始,每年参加两次市残联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同时,每年都派老师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跨区县的教育教学观摩和讲座培训。在加强业务进修与研究的同时,保证每月一次的特教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通过观摩、外培、自培、感悟和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积极寻找开拓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新观念、新路子,提高训练的康复效果。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吸收外界有经验的康复训练、教学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在实践、摸索中尝试创编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康复训练教材。2009年特教老师都持双证上岗,2012年引进第一位特教研究生。

徐辉园长十分注重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她经常告诉老师们:“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幼师,当你身心投入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一名特教幼师就要做一名快乐的幼师。”现在,康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深深懂得“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特教幼师?首先要拥有一个快乐平和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虽然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管好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一天下来累得疲惫不堪,有时偶尔也会因为个别孩子的顽皮不听话或其他的某种不顺而牢骚满腹,可回头又不曾想过,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天真、可爱、幼稚、无暇,没有理由去承担我们的生活包袱,而且3~6岁的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形成和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如果整天没有好的心情,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但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加大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喜欢你这位老师了。所以,如何做好这些“星儿”老师 ,要在思想上摆脱倦怠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名快乐、健康的幼儿教师。

康复幼儿园积极探索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主动与医务人员和专家联系,加强医学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尽快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运用医学知识和特殊教育理论相融合,提高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和专业教育技能。医教结合,逐步形成一支有特教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对特殊幼儿的教育诊断、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咨询、矫治、康复训练等提供方便与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特教质量。近年来,康复教学和研究不断有新突破,有2项课题被立为市、区级课题,《运用医教结合开展中度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实践研究》等已结题,课题《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研究》成果在2011年中获得等第奖。这些研究成果全面地总结该园特殊教育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从理论、实践、成效等不同角度反映了特殊教育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2004年至今,金山区康复幼儿园在徐辉园长的带领下,特教班的老师们开始了又一次的创新之路,并以其孜孜以求的学术之心、大爱奉献的责任之心、理解支持的教育之心展现了特教工作者的眷眷赤子之心,以其坚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这群折翼的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整个特教教师团队对区域特殊教育所做的积极贡献得到了专家、媒体及广大师生的赞誉,多位老师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特殊教育贡献奖,上海市金爱心奖、金山区巾帼奖,教师们自己创编表演的小品《特别的爱》获得了上海市“身边的感动”DV大赛教育系统二等奖,金山区教育系统“三为”师德小品表演一等奖、师德风采展示巡演活动优秀表演奖,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上海市和金山区二、三等奖,教育教学案例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论坛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获得华师大专家的好评,研究课题在市级、区级立项并结题,多篇论文刊登在上海市特殊教育论文集中。

4.建章立制促发展,规范管理上档次

康复幼儿园紧紧围绕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结合幼儿园办园目标,建立各类制度和岗位聘任制。期初审议工作计划、期末审议工作总结、经费,力求有序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教师言行、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自主管理能动性。积极实施民主管理,明确各岗位职责,每学期根据各岗位职责与要求,对教师和保育员工作进行考评,激励教工积极性,每年暑期总结反思一年来的情况,完善考核内容,使职工的考核合情合理。形成“我就是我们”的工作氛围,只有健康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健康的幼儿。通过教职工之间的合作,积极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体现了每一位教职工“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自主管理意识。激励大家平时工作精益求精,工作有效。

5.做好档案管理,实施即时评估

为新入园符合康复条件的幼儿申请办理“阳光宝宝卡”。 为在训残疾儿童建立完整的康复服务档案(一人一档)。形成二期课改背景下的特教园本课程。形成园本课程的方案,为实施特教新教材的园本化而进行配套方案,并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评价及教学活动的即时评价。使康复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也有相应的评价手段。幼儿康复训练信息化归档。最后归档存入幼儿园的档案室,做好登记工作以便日后翻阅、查看。

康复幼儿园注重激发智障儿童训练与家长训练兴趣,提高康复的效果,做好对每个孩子康复效果的评估工作。每学期初、学期末都对幼儿进行学习、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科学合理地指定个别化训练的计划与内容。加强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着重训练生活自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为孩子做好“六个一”:一个长期计划,一个短期计划,一本家园联系册,一本成长档案记录本,一周活动记录,一种以上动手操作的训练工具,最后以个案报告总结类型形成特色。使每位幼儿都有新入园到毕业的每学期受训情况记录,同时做好这些受训儿的成长记录。

6.遵循特教规律,有效开发课程

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遵循特教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会使更多的折翼天使重新找回生命的自觉,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康复幼儿园坚持进行有效的课程研究开发,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幼儿园初创的十年间,他们主要开展了主题式的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模式,利用托班和小班阶段的书籍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活动,根据入园时间段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如《小宝宝》、《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主题活动,认识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阿姨和身边的人。在情感培养方面,根据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融入课程中,针对不会说话、情绪控制差的孩子,他们利用主题活动将孩子的家人拍摄成录像、照片,在教室里巡回滚动播放,使孩子有亲近感,愿意跟老师一起学说话,老师们将动手能力、感知能力、生活、认知、言语发展能力等融入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很多教学内容:如美丽的森林、白天和黑夜、我是小小运动健将、我的本领大、爸爸妈妈我爱你、分糖果、好吃的食物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孩子的喜欢,他们在活动中跟随老师一起唱唱、跳跳、做做玩玩、学说话、学走路、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找到了乐趣、转变了情绪、改变了原有状态,在很多时候大家见到这些智障的孩子都会说,孩子们进步了,不乱发脾气,会主动问好,他们真的也很可爱!听到了他人对他们的评价,老师们感受到主题活动能够使孩子受益,让孩子们的能力逐渐提高。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老师们感受到,目前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于是,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主题式教育教学模式,将孩子的生存课程融入教育教学中,明确了指导思想: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其重点指向是健康领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徐园长带领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生活课程探究,其中,“我的本领大”――手的功能训练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让孩子体验洗毛巾和洗脸的过程、挤牙膏刷牙的过程、喝水倒水的过程、用餐分汤勺分小碗的过程、自己穿脱衣服的过程等,鼓励孩子帮助老师、阿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收拾玩具、收拾衣物、大年龄的孩子尝试照顾比他小的孩子,给小年龄的孩子穿衣物、互相帮助如厕、洗手等,在这些情感沟通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习语言交往的能力。

老师们发现,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地去参与,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游戏。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大家认识到,生活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的生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以生存教育为主,主题式活动为辅助,配合感统训练、个别训练、小组训练的活动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康复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亮点。

三、关注未来发展,奠基健康人生

特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这些折翼天使享受到最好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的未来人生能够绽放出多彩的光芒。为此,康复幼儿园在积极探索园所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孩子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普特融合,回归主流

融合教育的理念在康复幼儿园园经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已深深植入健康幼儿园所有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心中,已使更多的人了解残疾儿童、理解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康复班的孩子每周两个半天要进入普通班学习,教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其选择最适合融合的班级,让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下体验集体生活,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语言发展、游戏能力方面有重点的进行融合,让特殊孩子更快地适应大集体生活学习的状态。

为了提高普特融合教育的质量,教师仔细研读孩子的特点,为每个孩子选择适合的班级进行融合教育。此外,特教教师主动与普通教师融合交流,业务学习中一起探讨“特殊孩子的行为矫正”,开放集体教学活动“学戴小手套”、“我最爱干净”、“我的小手本领大”、“秋天的水果”、“小鱼,小鱼,游来啦”、“我是小小运动员”等一系列的生活、语言、音乐、运动等活动,共同为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同时,成立学前特殊幼儿入学评估专家组,为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进行了现场评估,并为每位幼儿开展医学评估,为每位残障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誉。

2.联合家长,形成合力

对每个特殊家庭来讲,每时每刻都要慢慢熬,在这千百万个煎熬的日子里,人们总会期望一些安慰,而康复幼儿园对特殊孩子的理解呵护就是残障学生家长心里缓解干渴的甘露。

家长不只是特殊儿童的监护人,更是特殊教育工作的合作伙伴,应成为特殊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之一,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孩子的父母直接参与我们的工作”是康复幼儿园的工作目标。他们探索的具体工作包括:(1)面对面地交谈:开学初的入学交谈了解孩子的状况,了解家长工作及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状态;(2)每天通过随访和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孩子的父母,针对孩子状况需要请家长配合并向家长介绍家庭康复训练工作的方法;(3)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和康复训练的知识;(4)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请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5)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介绍康复训练的情况。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家园共同协作方式,家长感受到园里老师的真心。

让我们听听家长的肺腑之言:“我们是一个智障孩子的家庭,对孩子的病如何治疗,如何接受正规教育,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同所有的残疾儿童家庭一样,陷入了困惑与不安的境地。我们有幸在金山区健康幼儿园康复班接受康复教育。在这块特教资源丰富、基础雄厚的宝地,我的孩子接受了较系统的特殊教育。我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康复训练,学会了自己生活自理,学会了说话,能与成人交流,看起来比以前开朗了,楼道里的邻居们也说孩子乖了很多。”

在上海评估工作现场,评估专家和教授对康复幼儿园的工作大加赞赏:“你们的孩子明显比没上幼儿园的孩子要阳光自信!”

3.广泛发动,奉献爱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呵护折翼天使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康复幼儿园发动组织了志愿者活动,很多富有爱心的人,近距离地了解到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群因为各种生理和心理障碍,需要特殊照顾和关怀的孩子们,一群为了这样的一群孩子而四处奔走,亲力亲为的爱心人士们,有的终生都致力于这样的奉献!尤其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一些出乎意料,甚至惊奇的才华,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自闭症孩子、智障儿童、唐氏宝宝……一个又一个无邪的灵魂,一张又一张天真的笑脸,在见证爱的伟大:因为有了特教老师的特别关心和爱护,使一般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甚至看不到的生命奇迹,在这样一群孩子身上被挖掘出来,点亮他们看起来平淡的生命,也点亮周围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更多孩子家长前赴后继,催化更多爱心力量的成长。

全园上下每位老师都在全心全意地为特殊教育贡献着想法和行动,不计较名利得失,真心为了这群特殊孩子的明天会更好。为孩子,为他们的家,为了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多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在金山区康复幼儿园这片爱的土地上,这群孩子们正在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回归到主流社会,相信这种爱终会遍布各个需要的角落。

4.医教结合,综合康复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感受到,如果把特殊教育学校只当作单纯的教学单位,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和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综合一些特殊而典型的病例,老师们看到,孩子无法参与集体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最终,老师们的付出将会付之东流。

因此,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迫切需要有系统、针对性的早期康复,但是教师面对残疾孩子的病情及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医生的专业化医学知识,老师只能束手无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确定康复训练的目标,更需要医生参与的意见,智残儿童越早接触正规的康复教育,他们的康复效果会越好。

康复幼儿园以“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构建“综合康复体系”,根据特殊儿童(包括多重障碍者)身体发育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综合康复”干预活动。通过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手段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言语、运动、认知、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重干预,促进潜能发挥,就能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到比较好的程度。

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利用先进的康复治疗对智残儿童采用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进行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同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使其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一个综合治疗,利用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对智残儿童进行补偿教育。

如,对于智障儿童,老师们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为他们制定了动态康复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康复初期,主要以医学康复为主,教育康复为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学康复后,孩子会说,能说了,老师再进行教育康复,这时,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各占一半。而到了最后,主要以教育康复为主,医学康复为辅。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集体教学中,以能说“妈妈”这些带/m/的词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说不准“妈”这个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会说。通过调整把/m/作为该孩子言语矫治的个别化康复目标,通过口部运动的治疗帮助孩子解决发音障碍的问题。家庭康复的内容也紧紧围绕着既定康复目标。比如用杯子进食法、夹压舌板等方法和父母一起玩。从而达到康复目的。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能说单个的/m/音,还能说双音节,甚至三音节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孩子开始开口说话了。脑瘫孩子小利,初来时只会啊啊大叫,什么也不懂,孩子有需求时就乱发脾气,经过一段时间,老师摸到了孩子的性格,开始和孩子建立同伴关系,对其进行口肌训练,让孩子的口部肌肉有自主的伸缩意识,随后以小步子递进的方法逐步教给孩子学习说话的方法,一年以后,孩子能听懂别人的话,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交流,孩子的脾气小了,有主见了,会主动学习,逐渐学会了生活自理。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感动得流下热泪,看到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家长逐渐从悲伤中走出,看到了家庭的希望。

学前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真正特殊的行业,金山区康复幼儿园二十年来开拓探索,孜孜以求,既总结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对当今社会背景下,特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前,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法律规范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2)特殊教育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压力偏大;(3)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课程设置形式单一、教材使用零乱。这些问题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学前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康复幼儿园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他们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特殊教育观――人文关怀,享受快乐。

第二,需要进一步引领家长转变子女教育的观念误区。特殊儿童的家长过度保护限制了他们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减少了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普通儿童的家长由于对学前融合的缺乏认识,担心孩子模仿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也影响了双方的交往。特殊儿童常因诸多原因将自己排除在同伴之外,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得到同伴的关注。爱的需要,保育与爱的养育,集体归属感等都是影响幼儿快乐情绪和积极学习的因素。家长要尊重儿童,尊重他们有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需要。特殊儿童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受到歧视而阻止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普通儿童家长也应正确看待特殊儿童,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差异并非坏事,和有差异的人做朋友也不是坏事,要学会关心爱护弱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第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亟须完善特殊教育法规政策,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树立特殊教育法律意识;提高特殊教育立法质量;建立特殊教育法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制定专门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或政策;将学前特殊教育切实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兴教。

第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师性别比例配置方面,特别需要增加男教师的比例,还需改革教师聘用机制。

第五,成立区域特教教师带教基地很有必要。

另外,特殊教育幼儿园要与相关学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确保这类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环境。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熵;主成分分析;教育学期刊;期刊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30-04

教育学学术期刊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教育学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重要命题。期刊评价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一指标相对综合指标而言在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时缺乏全面性。为了突破单一指标的不足,笔者拟选取综合指标对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以期深入了解我国教育类期刊出版状况。

一、指标与方法

(一)指标与数据

1.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扩散因子、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两项指标反映期刊时效性;影响因子反映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引用刊数、H指数反映期刊被使用程度;学科影响指标、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衡量期刊扩散范围。

2.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包括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反映期刊数量和规模特征;基金论文比衡量期刊论文获得资助情况;引用半衰期体现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

上述17项计量指标的具体解释,详见《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文不再赘述。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选取37种CSSCI教育学期刊,详见下页表1。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类期刊简称为远成职继类,包括4种;高等教育类包括10种,基础教育类4种,教育技术类3种,教育综合类16种。

(二)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方法

从原始多个指标变量变换为少数几个主成分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进行数据的压缩与解释。通过线性变换选出较少个数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并使这些少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变量所反映的信息。

计算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求出主成分荷载矩阵,选出能反映绝大部分信息(一般方差的累积贡献率应大于80%)的前n个主成分。

2.熵

(1)计算第i种期刊在第j项因子占所有期刊因子和的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3)计算各因子的权重:为统一化后的权重系数。

(4)计算各期刊的综合得分:根据值大小对期刊进行排序。

二、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

为消除期刊计量指标量纲的不同,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别按公式(5)和(6)对来源类指标、被引类指标进行处理。

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分析,KMO值为0.739(大于0.7),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笔者根据SPSS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如表2、下页表3所示。根据选取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数的原则,提取4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对原变量的累计解释力达到80.523%。因此,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强,能够充分描述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被引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原来的17个指标被压缩成4个指标。

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扩散因子、H指标、来源文献量、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相关系数高达0.7以上, 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以上9项指标的信息。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作者数、引用半衰期,在第二主成分上相关系数高达0.6,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以上4项指标信息。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相关系数较高,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这3项指标信息。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衡量他引率、扩散因子、被引半衰期、学科扩散因子。前三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了16项指标全部信息(贡献率占74.1616%),加上第四个主成分更符合主成分提取的基本要求(大于80%)。

根据下页表4可以得到主成分1的表达式,主成分F2、F3、F4计算方法同主成分F1。F1=0.137×总被引频次+0.068×影响因子+0.009×即年指标+0.044×他引率+0.137×引用刊数+0.11×学科影响指标+0.054×学科扩散指标+0.017×被引半衰期-0.107×扩散因子+0.131×H指标-0.126×来源文献量+0.083×平均引文数+0.064×平均作者数-0.091×地区分布数-0.119×机构分布数+0.089×基金论文比+0.022×引用半衰期。

将主成分F1~F4代入公式(1)-(3),计算得到四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系数,如下页表5所示。通过公式(4)计算得到37种期刊得分,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因子权重最高,值为0.3102。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因子权重分别为0.2263、0.2297、0.1938,四个主成分因子权重依次降低。

从期刊分类来看,其平均得分,教育综合类16种期刊为0.03,高等教育类10种期刊为0.029,教育技术类3种期刊为0.025,远成职继类4种期刊为0.021,基础教育类4种期刊为0.020。教育综合类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最高,教育技术类期刊居中,基础教育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低。

从综合得分看,学术影响力排名前五的期刊中,高等教育类期刊占3种,教育综合类期刊占2种。《中国高等教育》得分最高,表明该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得分第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学术影响力排名居中的期刊主要有:《大学教育科学》、《复旦教育论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现代大学教育》。学术影响力排名后五的期刊中,远成职继类占1种,《开放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最低;基础教育类占3种,分别是《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教育技术类期刊中,《现代教育技术》排名倒数第五位。

三、结论

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17个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因子。通过熵值法对主成分因子进行赋权,计算得到2011年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显示:教育综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高等教育类期刊第二,教育技术类期刊第三,远成职继类期刊第四,基础教育类期刊最低。《中国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学术影响力位于前五名,《开放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影响力位于后五位。

参考文献:

[1]龚放. 2005―2006年我国教育学期刊影响力评价――基于CSSCI的统计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1):160-173.

[2]朱玲. 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 (11):45-59.

[3]苏新宁, 宣小红. 《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教育研究,2009(4): 98-107.

[4]罗立群. 我国教育学期刊的h指数分析――基于CSSCI(2000―2007年度)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82-85.

[5]朱漪云, 陈燕. 教育类学术期刊的整体布局及其影响力分析[J].编辑之友,2012(3):82-85.

[6]叶鹰.一种学术排序新指数――f指数探析[J].情报学报,2009,28(1):142-149.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育公平 英才教育 培养模式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就其本质而言,内涵应该涵盖三个层次的公平,即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

教育权利公平,是指个体的教育权利不因其种族、民族、性别、家庭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教育权利包括基本教育权利和非基本教育权利[1]。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教育权利,而接受更高级教育则属于公民的非基本教育权利,如果忽略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教育客观承受力,以及自然因素造成的社会成员在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味追求公民非基本教育权利的完全平等,这于教育权力其实是不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公民不受经济水平、家庭环境、教育规模与总体水平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接受国家的义务教育。很多文章把“教育起点公平”等同于“教育机会均等”,这是很牵强的。起点公平的基本含义是立足于经济学视角的,主要指一定范围的所有成员在任何竞争性或者排他中的能力平等[2]。教育过程平等,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经费、教育内容、教师质量、学生受关注程度、公正评价等方面,不考虑非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公立学校内应接受平等的待遇,其目的(或评价标准)是让人人都受到“相当”(相称)的教育。

二、英才教育的培养模式

英才教育主要指对具有天赋才能的儿童进行的教育,本文将以英国的英才教育培养模式为例加以阐述。

英国在英才学生的选拔上,包括定量和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包括:国家登记在册英才学生的信息、SAT考试成绩和校内测验与考试结果、其他类型标准化测试分数这三类[3]。定性指标包括:升入小学、中学升学信息;教师评价与提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学生作业及作品、外部来源的信息等,且选拔过程非常严格。在培养体制上,其英才教育运用全方位评价手段和体系对学生进行不间断式选拔,以确保英才有效地投身于某一学习领域;家长和监护人都是英才的辅助教育者,学校应努力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使之成为英才教育的合作伙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英才的可能,英才教育教师应相对平均地分布于整个教育体制内;学校通过不同任务设计、课程安排和专业有区别地进行英才教育[4]。在师资培训方面,英国的英才教育理念被纳入教师专业标准,对英才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由国家青年英才学院和DFES技能部联合推出的教师质量标准,目的是为学校创建全国公认的评价标准与框架,以评估学校和教师的表现及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质量[5]。

英才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之所以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主要在于其培养对象的独特性。英才教育的对象不是一般儿童,他们具有更大的潜能,更容易成大才。

三、英才教育对教育公平的体现

有人认为,英才教育体现的是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相抵捂,违反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实施英才教育对于其他孩子而言是不公正的,英才教育是“用公共资源满足私人需求”,是“把最好的教育提供给最聪明的人”(The Best for the Brightest),进一步拉大了教育的差距。纵览各国英才教育发展中的争议,我们看到一种明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高度认同英才及其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工具价值,一方面认为英才教育有违教育公平[6]。人们往往不患贫而患不均,而让英才儿童、一般儿童、智障儿童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就是真正的公平吗?教育通常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英才儿童为数不多,他们的特殊需要往往被忽视,甚至比学习困难学生、身心残障儿童更受忽视,从而沦为真正的“弱势群体”。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英才教育作为因材施教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教育的差异性公平,是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英才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或者说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殊价值,通过挖掘英才儿童的巨大潜能,发挥“点石成金”之效,“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各类英才,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是一些国家通过制定公共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大力推进英才教育发展,并把英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动因。我国过去30多年英才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综观世界英才教育全局,我国的英才教育仍需要走出英才教育违反教育公平的认识误区,政府对英才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2]郝文武.教育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熊晓东.教育论文:英才教育在中国[M].百家出版社,2007.

[4]姚红玉.英国的英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5]杨广学,王宇琛.英才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09).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速度堪称世界第一

《世界教育信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对挑战。根据您自己多年的经历和观察,您如何看待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您觉得中国高校应该如何面向世界?

苏智欣: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国际化的速度更是突飞猛进,堪称世界第一。每年我到中国不同的大学参观、开会、讲学、调研,都能看到令人惊异的变化。我所在的美国CSUN的国际交流项目也直接地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首先,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在美国所有外国学生中名列第一,去年在CSUN的中国学生人数也升为第一。其次,访问学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秋季学期,我们的姐妹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一次性派出20名数理、工程和管理专业的访问学者到我校研修,目的是加快中国大学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这些教师们在CSUN教授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英语应用和教学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方法。他们完成研修回国后将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和骨干,可以用双语教授专业课,既教中国学生,也教国际学生。教出来的学生能在国内外学习和发展事业。与此同时,这些教师在访问期间向CSUN的师生介绍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介绍他们学校的尖端科研和学习项目,并邀请CSUN的教师和学生去他们学校访问参观,去他们家乡做客游览。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CSUN的教授和学生也会成为南京理工大学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为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增添色彩。这样的中国大学让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自叹不如。

今年,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率团访问我校,并与我们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杨校长在会见我校教授代表时,神情激昂地阐述了他对大学国际化的愿景。他希望,华中师大10%的教师具有出国研修的经历,10% 的学生有出国学习或实践的机会,10% 的学生是国际学生,10%的毕业生有能力在跨国公司或企业成功就业。我坚信,这样的校长一定能带领他的大学迎接任何挑战并实现国际化,这样的校长就是国际化的大学校长。当然这样的校长绝不是只有理想和抱负的人,而是有担当、有计划、有行动的人。目前,我们两所大学正在制订和落实多方面具体的合作与交流。

从某种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潮流正在推动美国大学的国际化。在领导意志、人事安排、经费资源等方面,美国大学并没有将国际化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中国大学的外事处长一般都有数十人以上的人员配备和足够的经费支持,而美国大学的国际事务往往由一名教授兼职处理。16年来,我兼任CSUN中国所所长一职,基本上是义务工作,每周约20小时,占去了大多数假日和周末时间。之后我兼任大学国际交流负责人一职,也只能在“半个教授”的工作时间支持下发展和落实我们大学与几十所国际姐妹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我遇到的所有中国大学外事处长都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由此可见,美国大学实行国际化实际上比中国大学艰难得多,缓慢得多。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美大学合作项目都是由中方发起,并由中方率先资助的。

二、中国需要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当前,国际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您认为中国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最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苏智欣:我认为,中国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不要只模仿那些培养精英的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而要考虑发展能为所有人提供平等和优质的高等教育,要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1958年,时任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主持起草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获得了加州参众两院通过,于1960年开始实施。该规划提出加州既要有重视理论基础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加州大学,也要有侧重实践研究和培养实用人才的州立大学,还应有所有年满18岁或高中毕业的学生不需经过任何考试就可以上的社区学院。最重要的是,这三种层次的高等院校相互之间都有协议,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换学校、转学分。实际上,现在20%的加州大学学生来自社区学院,50%以上的CSUN学生是从社区学院转来的。这样的高教体系能为所有想上大学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以及转换专业和职业的再学习机会,可以从真正意义上普及高等教育。我在加州大学和州立大学都做过教授,知道许多优秀的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去上四年制大学的。因为种种原因,目前特别是经济上的原因,这些学生会选择学费低、基础科目齐全且不用住校的社区学院。很多人在社区学院完成实用型课程的学习、获得毕业证书后就会选择就业,而想继续学习的人会将基础课学分顺利转到加州大学、州立大学或私立大学,以完成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几乎所有的学分都可以互相转换,社区学院几十美元一学分的课与私立大学一千多美元一学分的课可以获得同样的认可。在CSUN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中,许多才华出众的人都是从社区学院或州立大学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多数人改变过主修专业和事业方向,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过数年,在获取博士学位后才进入州立大学任教。实践证明,这些人往往比那些从名牌大学毕业的人能更好地胜任州立大学的教学和实用型的科研工作。

在美国,从社区学院转入大学的学生与直接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有同样的机会走上成功之路。例如,今年我指导过的一名州立大学学生,他的经历在中国家长眼里绝不是模范。他上高中时就在一家冰激凌店和电影城游戏区打工,高中毕业后先上了两年社区学院,同时在一家电影公司担任背景演员,之后在一所私立男校当了四年儿童看护员。后来对营养和烹饪产生兴趣,便去烹饪学校培训了5个月并获得厨师助理执照,接着他又在另外一家社区学院学习一年并获得副学士学位,这时他便有资格转入CSUN,主修他感兴趣的多媒体与电影专业,同时在大学兼任他喜爱的厨师助理工作。他在CSUN学习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列入院长荣誉名单,并于今年5月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他在我的指导下申请美国政府授予大学生的最高荣誉奖——富布莱特学生奖。他凭借特有的经历和学历,还有丰富的业余爱好——烹饪、音乐与创作性写作,一举击败众多竞争者荣获富布莱特学生奖。目前,他在马来西亚担任富布莱特项目的国际英语助教。与他同行的美国助教中不乏最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但他毫不逊色,甚至比那些名校毕业的学生更成熟,更有经验,也能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就是美国典型的成功青年。他的个人学业、生活和事业道路并不顺利,但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多重的职业选择和专业转换中获得更重要的人生经验。因为对他来说,教育的目标存在于曲折而有意义的教育过程中,这是杜威对教育目标的诠释,也是许多美国大学生的亲身实践。如果没有社区学院这样的无门槛的高等教育机制,以及社区学院与大学之间融洽的接轨,许多年青人,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差的人,或是那些有才华但因各种喜好而走过弯路的人,就会失去宝贵的受教育机会。

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但能使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还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在过去20多年的比较教育研究中,接触过很多中国学者。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是统一高考。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杜绝应试教育弊端,更不可能真正贯彻素质教育。中国目前的社会情况还不可能完全取消高考制度。但是,如果中国高等教育可以变革为互为连接、互为转换的多层次高等教育体系,就可以极大地减缓高考的压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比如,研究型大学录取学生时除了看推荐信和中学各项表现之外,还可以多注重学术性高考科目的成绩;实用型大学可以较少参考或不参考高考成绩,但注重学生在中学的表现和成绩;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或初级学院录取学生时完全不看任何成绩和考试分数,只要学生年满18岁或高中毕业即可。更为重要的是,这三类大学没有贵贱之分,只是教学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并且学生从社区学院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入实用型或研究型大学。我认为,这样的教育体系可以帮助中国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消除对所谓名校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在这种教育体系下,中小学教师才能真正地开展各项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工作。

三、中国大学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实力,

并发挥自身的长处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进程中,中国高校应如何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苏智欣: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大学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身的长处,不要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的大学生没有“班级”这一组织的概念,犹如一盘散沙。学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可能上完一门课,甚至读完一个学位,而不结识大学里其他同学,除非学生专门参加课外学生活动机构或组织。这种现象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机构,比如CSUN里尤为明显,因为CSUN 70%以上的学生是非传统走读生(或车读生)。这些学生很容易感到孤单无助,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中国大学的班主任制度和严格的班级体制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和习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中国大学的优势和法宝。同时,对准备赴美学习的中国青年也要进行充分的教育,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有问题及时联络大学咨询中心。在美国,帮助人的机构往往不会主动来找你,你不去找人求助,就会被认为过得很好。

四、高校应培养学生全球化意识与能力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理解“全球化公民”这个概念?在您看来,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化公民?

苏智欣:我认为,全球化公民或世界公民应该具有以下的素质和能力:跨文化的国际视野;渊博的国际基础知识,包括世界历史、地理、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相关领域的全球性知识;能用不同的思路和语言理解和联络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的人;有胆识、有能力在多元文化或国际化机构任职甚至担任领导工作;立足于本土文化,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贡献。

那么,高等院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化公民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大学生对本土文化、对自己的根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或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与合作。中国这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是家中的小太阳,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凡事为自己想得多,为别人想得少。并且,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出生于汉族家庭,因此,他们的文化和家庭背景单元化或属于主流文化,而不是多元化。中国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全球化公民就必须正视这些现实,迎接这些挑战。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中国的大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国际教育和国际交流。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学习世界知识和外语,有机会接触来自其他文化和国家的人,有条件出国游学或留学,出国年龄也逐年减低。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研究生,到本世纪初已经发展为以大学生为主,最近几年进一步降低到高中生,甚至小学生。今年放春假时,我带领一百多名美国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北京和上海的学校参观访问。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学校非常重视并从小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以及流利使用外语的能力。他们发现,中国学校最明确和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全球化公民。并且,这一目标人人皆知,从领导到教师,从家长到学生,可谓同心同德,全力以赴。

相比之下,在大多数美国大中小学校里,培养全球化意识与能力并不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或重点。前面提到,美国大学在国际化进程和投资上远远落后于中国。美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用学习外语也能获取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而且在很多地区,比如洛杉矶大学区,母语为非英语的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欧裔或主流白人群体。但是,美国教育所强调的重点和知识、标准和考试仍然是以白人主流文化为基准。许多白人教师和教授走进多元文化的学校和课堂,不知道如何理解和包容其他文化,甚至还明里或暗中歧视有其他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同行和学生。庆幸的是,美国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已经冲破这层阻碍,要求所有准备当教师的师范生必须学习多元文化,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他们的学生可能是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移民或移民的后裔,一个普通的课堂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我在教这样的师范生课时,会要求学生做3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寻找自己的根,通过家访、查资料,甚至做DNA测试,来确认自己的先辈所代表的民族和文化。在美国,这很可能是两种、四种、八种,甚至是十几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的少数民族家庭为了让孩子完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以获取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不让他们学习自己的母语和文化,甚至让他们感到引以为耻。通过寻根项目,学生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和文化,并以此为荣,为多元文化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第二个项目是走出自己的本土或母语文化,认识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和民族。学生必须亲自与一位和自己根基文化完全不同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背景与移民经历,特别是在美国就学和就业的奋斗经历。通过这样的接触和调研,这些未来的教师们对多元文化开始理解和欣赏,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学生开始同情和支持。这时,他们就可以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师范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执行第三个项目,即观察和描述当前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迫切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经过这种培训的美国教师具备最基础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能力,可以接受和教导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受到歧视和粗暴对待的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学生。但是,从多元文化教育走向全球化教育,从跨文化的国内视野到跨文化的国际视野,美国大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积极开展与中国大中小学的合作,可以加快这一进程。在当今世界上,不论是作为推动者还是被推动者,没有人可以阻挡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五、为中美交流所作的贡献是我应尽的义务

《世界教育信息》:您曾在中国教育部外事局任职,现担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中国所所长,负责大学国际项目,为促进中美合作与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着极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与丰富的国际教育交流经验,请谈谈您的成功经历。

苏智欣:我很荣幸地在中国教育部外事局任职3年,这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是我现在做中美教育交流工作的原动力。我在中国教育部工作时的领导和同事是我做教育管理工作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教育刚开始对外交流,国家的外语人才很缺乏,因此,我们这些首批出国留学生归国之后,都在中央机关和重点大学担当要职,参加并负责中外教育交流工作。我们为中央领导和重大教育国际会谈做翻译,为出国留学人员和外交官办培训,接待高级外国教育代表团,陪同重要中国代表团出访,并策划和协调各类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这些难得的经历为我日后在美国大学发展和负责国际交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有幸认识了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古得莱得博士。我被他渊博的学识和坚定的教育改革信念所感动,后来成为他的第一个中国研究生,参加了他在华盛顿大学开展的全美最大规模“教育工作者之教育”的研究项目,并在他的指导下获取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我从1996年开始兼任加州州立大学中国所所长,从2002年起又兼任大学国际项目总负责人。虽然我在美国的学习和刚开始工作的重点是美国教育管理和师范教育,但是我在大学里站稳脚跟并且提前数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之后,便积极从事中美教育比较研究,领导并主持了中美校长培训比较研究、中美师范教育比较研究、中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历史影响研究、中美小学教育比较研究、中美大学教学比较研究、中国海归学者追踪调研等项目,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90多篇,并在美国、中国及欧洲学术杂志和书刊上发表60多篇研究论文,包括《国际教育论坛》《教育展望》《牛津教育评论》《比较教育》等, 还有中国的《课程·教法·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外国教育动态》等。此外,我还应邀为多种国际一级学术杂志担任评审和编委,最近还荣幸地被贵刊聘为特约编委。近年来, 我还担任了中国4所大学的荣誉教授以及台湾大学的国际评委。我所主编的译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已成为中国教育学者从事教学和教改的必读参考书。当我在中国教育部工作时的同事和朋友们赞誉我在美国大学为中国所作的贡献比我回教育部工作还要大得多时,我觉得这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和认可。我将继续努力做一名称职的全球化公民,我有义务也有决心为中美教育改革和交流贡献我毕生的精力。

六、加州州立大学与中国的交流最频繁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与哪些国家、哪些教育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组织了哪些形式的活动?

苏智欣:我所在的CSUN先后与25个国家的百余所大学签署过正式的合作协议,其中包括46所中国大学,可见我们与中国的交流是最频繁和最广泛的。CSUN中国所于1982年成立,在美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发展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几十年来,中国所帮助CSUN与中国四十几所高等院校及政府机构建立了正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培训了几百名干部、数千名学者与学生。主要培训项目有:为广东、大连、上海等省市的政府举办的长期性领导干部培训班;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局举办的教育管理人员工作坊以及影子校长与教师培训班;医院及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中国教育部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科学教育师范教师培训班;为中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举办的夏令营等。CSUN教授与中国学者合作发展了各种科研项目,涉及教育、企业管理、金融、创新策略、卫生与医院管理、城市规划、电影电视、戏剧、音乐、美术、服装设计、信息系统等领域。教育方面的科研项目有:中美教师教育比较研究、中美校长培训及学校改革研究、中美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美科学教育比较研究以及在CSUN培训过的中国干部追踪调研。自1999年起,中国所每年都帮助CSUN学生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并在中国大学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在中国成家立业,或在中美交流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有两名学生还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所与CSUN各院系合作,为中国的姐妹大学发展了多项合作学位项目,包括金融、工程、艺术、健康卫生及医院管理的本科“2+2”项目,以及音乐和教育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项目。具体请查阅中国所的年鉴和网站(http://www.csun.edu/china_institute)。

七、希望帮助美国大学

发展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项目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中国所所长,您是如何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的?今后会有哪些新的进展?

苏智欣:为中美交流作贡献是我应尽的义务,但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并不容易。我已经提到,美国大学的领导并不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对我们中国所以及与中国的交流项目基本上不提供任何人力和物力支持。因此,中国所的工作主要依靠我和其他华裔教授以及一些美国教授的义务劳动。我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周末时间都用到中国所的项目上。如果有大批人数的中国代表团和访问学者在这里培训,晚上也会有很多活动和安排。至于中美比较教育研究项目,仍然是我教授生涯的最爱。对此我只好占用自己的睡觉时间了,这样很辛苦但也很快乐。目前,我正在计划与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合作,将我在过去二十几年里发表的比较教育研究论文整理并用中文出版。

在新的学年里,我们有很多新的计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我们要帮助CSUN文学院发展一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项目。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和目标之一——让更多的美国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帮助他们成为像我一样的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终身大使。虽然中国所于1982年就成立了,但是由于经费和人事的原因,大学里一直没有聘用一名全职教中文的教授,因此没有真正发展起中文学习项目,只是偶尔开设几门中文基础课。目前,加州高等教育仍然处于困境,大学里没有经费聘用相关人员,但是我们要争取政府和基金会的赞助,以及中国汉办和姐妹大学的帮助,将这个项目办起来。此外,我们正在与中国有关大学商讨发展一个专门为中国企业管理人员举办的中国企业管理硕士项目。吉林大学聘请的CSUN教授李明芳博士就是中国政府“”第一批企业管理战略计划专家之一。2012年,在他和孙一飞教授的发起和筹划下,CSUN企业管理学院、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与吉林大学联合成立了中美企业和政策研究中心,旨在发展合作培训和研究项目,召开相关的国际会议和研讨工作,加强中美学者在企业创新、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

在视觉和表演艺术方面,我们每年都举办中国艺术家展览和讲座,包括介绍新面貌的摄影展、中国现代和传统画展、中国艺术研讨会等。我们经常邀请中国表演艺术家到大学艺术中心演出,并为教师和学生开设知识性讲座。著名的梅兰芳京剧团、天津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谢晋电影学院、中国杂技团、中国交响乐团等都在我们大学演出过。我们新建成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山谷艺术中心将为中美艺术交流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和舞台。我们大学的女生合唱团已经两次赴中国大学进行友好访问和演出,传播友谊和文化,并且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以及相关报社的采访和报道。CSUN著名的学生爵士乐团和戏剧团体也多次赴中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在上海世博会上,克林顿国务卿专门邀请CSUN戏剧专业的学生与谢晋电影学院的学生在美国馆国宴上同台演出。目前,CSUN的艺术、传媒和交流学院正在与美国著名的杰弗里芭蕾舞团和中国姐妹大学协商,准备筹办一个国际性的芭蕾和现代舞学位项目。我们与上海师范大学新签订的本硕连读的音乐表演艺术学位项目也将在2012年夏季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帮助中国教育机构培训校长、教师、师范生,并联合培养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CSUN教育学院早就被美国卡内基基金会认定为全美最佳五所培训教育工作者的大学之一,并荣获美国大学发展示范性教师培训项目的专门基金,多年来也帮中国培训了大批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学人员。2012年初,我们还帮助CSUN附近的美国学校近120名教师和学生到北京和上海的学校参观与交流,并进入课堂和中国教师一起教英语,使美国教育工作者有机会直接与中国教师近距离交流,学习中国学校的先进经验。这次的教师访问和交流也为美国学生带来了参加上海国际学生夏令营的机会。7名墨西哥裔、贫困家庭出身的美国高中生在美国高校和上海市政府的资助下参加了上海国际夏令营,与中国及其他国际学生一起展示了他们的科学项目,交流了心得体会,增进了新友谊。

此外,我们将继续帮助中国培训医院管理人员并开创新的医院管理和护理专业的学位合作项目。广州市卫生局已经在我们这里培训了多批管理干部,山东和湖北省也先后派医院管理人员前来培训。目前我们正在与昆明医学院合作,邀请云南省的医院管理人员来参加培训。在教育和医院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中,我们一直与中国学者合作开展比较研究,已经在中国和美国的各类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多次。负责医院管理项目的鲁宾诺教授还成为《中国医院管理》杂志的封面人物。他和广州医学院副院长魏东海博士合作的医院管理手册也将以中英双语形式在中国出版。

八、中国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优势与教育优势。根据您多年的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经验,您认为中国教育有哪些优势?西方国家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中国借鉴?

苏智欣:中国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扎实的基础教育。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的成绩在国际比赛中遥遥领先,而美国学生的成绩往往排名较后。在最近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上海学生名列第一,引起了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许多比较研究的数据和分析表明,到小学五年级时,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已经比美国学生高出两个年级。这些明显的差距被称作是“学习差距”(The Learning Gap,美国一本比较研究报告的书名),造成学习上差距的原因是“教学差距”(The Teaching Gap,美国一本比较教育名著),我建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阅读这两本好书。教学上的差距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需要细致地观察基础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体制。

我在比较中美小学教育时,发现了两大不同点:第一,中国的小学是单科教学制,而美国的小学是包班或多科教学制; 第二,中国的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教学,而美国的小学教师孤军奋战,独自教学。中国小学的单科教学制和集体备课法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中国教师每天讲课时间并不多 (2~3节课),但有大量的在校时间与其他单科教师一起认真备课,及时商讨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订正学生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并为学生提供纠正性的反馈。相比之下,美国的小学教师实行包班或多科教学,每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全部的课程教学,因此讲课就占用了几乎所有的在校工作时间(6~7节课),没有时间与同事会面交谈,也没有时间改作业,更没有时间给学生提供必要和及时的反馈。久而久之,美国小学生与中国小学生在学习上必然出现差距。由于基础薄弱,许多美国学生在中学要补习小学的课程,到了大学还要补习中学的课程。读完或即将读完小学的中国学生如转学到美国,都发现自己被冠为天才(gifted)或高天才(highly gifted),其实是受益于扎实的基础教育。当然中国的小学教育也有弊病和需要改革的方面,我会在贵刊连载的比较研究论文中详细地论述。

美国教育的最大优势是普及的、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及拥有雄厚资金、先进设备、汇集全球智慧人士的研究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国际化和信息化,应发展多层次、互为连接的、为大众开放的高等教育,从实质上减轻高考的负担和压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各种有用的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在推动国际化和信息化方面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甚至有更大的投资和更远的规划,例如前不久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中国政府的“”也在吸引世界各地的精英聚集中国,开发最尖端的科学项目,培养最优秀的研究人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出现科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仰视站在科学顶峰的精英人士,更要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的、尚未享受平等和优质教育的贫困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和残疾的学生。到中国学校参观的美国教师发现中国的教育目标和实践中有一大缺陷,即没有体现出对有特殊需要和残疾的学生的充分关心和高度重视。在中国,大多数残疾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尚不能得到与其他儿童和青少年一样的受教育机会。而在美国,这样的学生享有较多的平等机会和资源。美国大多数学校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残疾儿童纳入普通课堂,利用政府提供的额外资助和支持,让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平等的教育。美国公立学校的所有教师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课程和实践培训。此外,各所学校均配有持有特殊教育执照的专业教师。

美国有各种特殊教育法令保障残疾人的利益和权力。联邦教育部每年拨出大批款项支持特殊教育,特别是推广全纳教育。我所在的CSUN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和聋哑教育系连续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联邦经费来发展和完善特殊教育和聋哑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为师范生也提供了不少奖学金。州立大学的全国聋哑中心也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为所有聋哑大学生提供免费服务。在这里,聋哑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起上课。全班只要有一个聋哑学生,中心就会安排3名经过培训的学生助手提供服务:2名做哑语的手语翻译,1名做笔记。在大学所有的大会小会上,在法庭里和其他政府机构里,都有为聋哑人服务的手语翻译。

在中国,尽管也通过了相关法律,但往往不能从财政上为儿童和青少年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保障。由于缺乏财政支持,一些招有特殊儿童的学校无法购买相关设备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能聘用受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或聘请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中国目前还没有为残疾人设计和实施个性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或个性化教育计划(IEP)的相关条例。因此,中国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向美国的全纳教育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CSUN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科研力量雄厚,为中国办过多次培训。我们希望在CSUN迎来更多的中国特教工作者,搭设特殊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加大国际交往力度,尽快地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队伍,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九、《世界教育信息》肩负着既让世界走进中国,又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特殊使命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适逢《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创刊25周年。25年来,杂志既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新的挑战。请您对杂志的发展提些看法和建议。

苏智欣:热烈祝贺《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创刊25周年!在教育信息充斥于各种报刊和网络的今天,《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这里既有名家演讲和专家评论,也有决策参考和比较研究,还有普通教师的切身体会和犀利视角。这本杂志不仅为中国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教育国际化工作者和关心国外教育的各界人士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教育的窗口,也为我们这些海外华裔学者送来了中国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最新信息。我建议杂志开辟一个“中外教育信息交流合作专栏”,介绍和报道这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具体策略。

据我了解,尽管中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与国外大学有交流项目(包括学者互访、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等),但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合作项目屈指可数。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管理人员亟需了解国际最新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与国外大学的领导及时交流,洽谈项目以达成协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信息和最全面的服务。加州州立大学已与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启动了信息化的相关合作,并将与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发展同样的合作,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机会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争取为中美教育管理信息的广泛和深入交流作出榜样,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中国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视角比较

大百科全书的编纂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教育大百科全书,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标志。综观世界各国,俄罗斯、美国、瑞典、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编有教育大百科全书。2012年,经过600余位学者12年的潜心磨砺,中国第一部大型教育专业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教育大百科》)面世,使我国有了自己的大型教育百科全书。

各国编纂教育百科全书的文化背景有差异,历史有长短,方法不同,各具特色。在林林总总的世界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教育大百科》作为一部国别教育百科全书,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受到普遍关注和肯定,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入选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它的编纂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诞生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研究硕果累累的时代

教育百科全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和重要标志之一。教育产生于人类初始阶段,但直到19世纪才被作为一门具有理论和科学色彩的独立学科来研究。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公共教育体系后,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日益国际化,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得到普遍认同。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由此成为一个普世的主题,越来越为各国政府和学界所重视。20世纪国外的几部教育大百科全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编纂出版的。60年代初苏联编纂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是20世纪较早的一部教育大百科全书。1971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大百科全书》(2003年修订)。198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胡森(Torsten Husen)教授与联邦德国汉堡大学波斯尔斯韦特(T. Neville Postlethwaite) 教授主编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1994年第二版,2010年第三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1996年出版的《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2001年第二版,2007年第三版)是全景体现一国教育发展的代表。进入21世纪,蓬勃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改革,激发了各国出版教育百科全书的热潮。美国圣智(SAGE)出版社推出《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领导与管理》(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2006)和《教育大百科全书: 改革与争议》(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issent,2010),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Routledge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Routledg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007),日本出版了11卷本的《特殊教育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2010),等等。

中国的教育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起源最早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性、地域的多样性以及当前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的教育研究样本大而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成就斐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十多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程度增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科学研究日益繁荣。从理论上说,当今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在资源、环境、物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方面都处于难得的黄金时期,国家制定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寄托亿万家庭期盼的民生工程。《教育大百科》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编纂出版,恰逢其时。

我国的专业性百科全书编纂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要晚于国外。1985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设有教育卷,但仅180万字,收录的学科有局限,且今天看来内容已较陈旧。2005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没有出学科分卷,且其中教育学科的内容缩减了三分之二,难以适应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要求。《教育大百科》通过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总结,对国际国内教育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的介绍与诠释,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世界教育发展态势以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从而推动教育学科建设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表1是《教育大百科》与国外主要教育百科全书的基本情况比较。

二、学科体系覆盖面广,选条立目突出问题意识

《教育大百科》以教育学科体系为条目框架,1100余条条目涵盖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教育法学、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教育管理学、其他教育分支学科、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港澳台教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等二十多个教育学分支学科和领域,基本覆盖了教育学科完整的知识谱系。《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和《教育大百科》也是以学科体系和重大知识主题为框架。可见,中外教育百科全书在所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普遍主题上大体相近。

当今的教育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日益重视和强调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是由教育发展和教育理论阐释中的困境激发的,在一定的学科逻辑、学术理论和严谨的方法观照下得以探究,属于“学者之问”。这些问题即成为教育研究的课题或教育改革的方向。

以问题意识来选条立目,是专业性百科全书学术性和时代性的一种体现。专业性百科全书的选条不同于辞典,它选择的是知识主题而不是词。对知识主题的选择一方面是基于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是运用问题意识,选择研究和实践中典型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设立条目,予以深入阐释,它们或是有关学科的支柱内容,或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或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知识含量丰富,具有较大的检索价值。选条中的这种问题意识赋予了专业性百科全书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息――既富有“象牙塔”特点,又“接地气”,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大百科》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整个策划和编纂过程中,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始终是核心议题。它的重要特色就是以教育学科的主要论题和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立目,一系列教育论题条目回应了社会变革对教育研究提出的课题。在将体现问题意识的知识主题条目化的过程中,《教育大百科》遵循百科全书条目化的基本原则,即准确、通用、客观、简要、名词性等,但也不拘泥于规矩,不少条目采用由数个标引词组成的词组形式,如“教育与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机制”“教育影响人口质量的机制”等,有的则以命题立目来突出问题意识,如“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等。以命题立目的条目名称似乎不是“标准”的百科全书条目,但这些条目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中已获得科学而权威阐释的教育焦点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表述已经定型,难以用一般的标引方式转变为“标准”的百科条目。这就像“心无本体”“吾心即是宇宙”等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本身也是命题,但其说法已经凝固,因此可作为百科全书的条目。《教育大百科》中的此类条目直接而鲜明地将全书的编纂宗旨传递给读者,即服务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精深透彻的阐述为教育决策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学理支撑。如“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一条就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各国国情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教育本土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前提,教育国际化离不开教育本土化,“脱离国家教育目的去追求教育国际化是不现实的”,“有了教育本土化,才有世界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样,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教育影响人口质量的机制”“成绩差异的社会学分析”“教育中的社区参与”等条目贴近社会关注点,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问题意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科学地阐述教育体系与社会的关系,提供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也是教育改革需要攻坚的难点之一,《教育大百科》通过“教育公正”和“教育均衡发展”等条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弱势群体。与之相应的“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机制”条指出,教育公平是政府主要的教育职责之一,并指导政府部门如何履职,弱势群体如何维权。《教育大百科》编纂中的这种问题意识体现了教育研究和辞书编纂中超越既有状态的创新精神。

三、条目设计上的综合性彰显专业性百科全书的专与深

综合性的条目设计是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的共同特点。

《教育大百科》在每个教育学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中,都有一系列以学科中的重要论题或概览性的综述设立的条目。比如,教育分支学科中的“教育与人的发展”“古希腊三哲与教育”“中外教育立法” “西方教育管理制度”“近现代经济学家教育经济思想”“20世纪中后期课程改革与发展”“外国特殊教育”等,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中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的不同方面、人物教育思想和实践、国别教育制度等的条目,如“中国古代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学术团体”“中世纪教会教育”“赫尔巴特学派”“近代西方特殊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重建”“英国教育制度”,等等。设计此类条目是从专业性百科全书的学术性出发,力图从知识整合的角度,系统展现某一知识主题的总体样貌,并进行深入诠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重建”条为例,“二战”是各国尤其是“二战”参战国教育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条目详细介绍了“二战”后英、美、法、德、日、苏等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对教育进行的全面恢复和深刻改革,并阐述了教育重建的意义以及移植他国模式与立足本国的关系。而如果把这些内容分散在各国教育发展史的条目中,则难以整体反映“二战”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对知识主题的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正是专业性百科全书综合性立条的优势所在。再如“20世纪中后期课程改革与发展”条,从课程政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清晰地梳理了20世纪中后期世界基础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特点,有利于读者总览世界课程改革阶段性进程的全貌。在《教育大百科》中,此类综合性条目要占到约50%,由全书的框架和条目设计可见,这不是简单的对教育知识的汇集,它的编纂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学科和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对教育研究的一次高度综合和升华。

国外教育百科全书的立目同样强调综合性,所不同的是采用条目嵌套的方式,即设立大条目作为主条,再设置若干下位概念和主题的子条目,从而形成一个个主题板块,集中深入地阐述特定主题的内容。如《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中的“领导与管理”(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部分,设有“领导与管理综述”“领导与管理:作为研究领域”“领导与管理:领导者的准备”“领导与管理:领导中的问题”4个子目,每个子目下再设若干条目,如“领导与管理:作为研究领域”下有“21世纪初的领导研究”“教育领导:哲学问题”“教育领导中的伦理问题”“教育领导的历史”“作为研究领域的教育领导:1994―2006年的专业杂志”“教育领导研究:方法与前景”6个条目,分别由不同的作者撰写;《教育大百科全书》在主条目中有对条目主题的综述,并列出所含子条目的名称,比如“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一主条目中有对教学设计概念及其理论发展的综述,其下再设“抛锚式教学”“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学”等8个子条目,每条都有独立的撰写人和参考文献,从而构成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题的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使主条目得以充分阐释。

四、凸显本国教育的历史与特色,丰富和完善世界教育知识体系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比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查阅国外教育百科全书,只有1971年版的《教育大百科全书》中设有“中国教育历史”条,简要介绍了从古代到1966年间中国的教育。2010年版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则仅有一条“台湾教育”。可以说,世界对中国教育的认识严重缺乏。《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虽然涉猎这一领域,但因时效和缩略等原因,内容尚显单薄,而《教育大百科》对此不惜笔墨。中国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民族教育、港澳台教育以及中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等纯中国内容的条目约占总条目的20%,全书条目释文对中国本土教育问题和教育研究的介绍更为充分,很多普遍性的概念和主题条目着墨于勾沉探微,发掘其历史沿革。鲜明的中国特色无疑为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是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科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全景反映中国教育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史部分的条目纵览中国教育数千年的发展史,理清了传承关系,明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如“儒家教育思想”条将孔、孟、荀儒学大家的教育思想串联起来一一解析,阐明主导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华民族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条不仅理清了我国高等教育起源的历史脉络,而且从教育制度、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与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古代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

2.注重中国本土教育问题和教育研究的原创性,一大批成熟的立足国情的原创性教育研究成果得以充分展现。在教育社会学、教育技术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许多学科研究的条目中,都能看到已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学术创新,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发挥了指导作用。

3.以服务教育强国战略为宗旨,着眼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要点。相关条目从多角度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入解析中国教育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内涵,系统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比如,针对目前较突出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正”“教育质量”“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方针”等条目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法学的条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持;《教育大百科》中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这三个领域有助于理清和探究教育决策的内涵及其中的科学与民主。

4.民族教育和港澳台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大百科》中占有一定篇幅。民族教育的条目重点阐明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以及民族教育中极富特色的双语教育、艺术教育、教材建设的内容,并立专条介绍几个人口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港澳台教育全面介绍了香港、澳门、台湾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后的教育体制,对台湾1949年后的各级各类教育状况列举详尽。在国内工具书中,对民族教育和港澳台教育做如此全面详尽介绍的,《教育大百科》尚属首次。

国别教育百科全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国度性。以《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为例,其条目设置尤其针对了美国教育面临的一系列复杂的现实问题,如非法移民、伊斯兰教的普及、双语教育、各种族间教育成绩的差距、校园犯罪、特许学校、网络课堂、数字图书馆、高中与大学的毕业率、国家测试、教育券制度、财政救助等,具有浓厚的美国特色。

五、充分吸收世界教育研究前沿成果,资料新近,时代气息浓厚

《教育大百科》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将中国教育融入世界教育体系,充分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在外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部分,以专条介绍各国教育制度和国际教育思潮,其中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以色列、埃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这些条目总结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比较和对照中体现东西方教育的特点和差异,为中国的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教育大百科》阐释教育问题的视野开阔、角度多元,知识量极为丰富。在教育理论部分,不仅有传统教育学科的内容,而且收录了一批形成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新兴教育学科和教育理论的条目,如“教育生物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口学”“教育交往理论”等,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发展战略等都是首次以独立的学科和研究领域的面貌呈现,展现了由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不断分化和交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带来的教育学科群日益丰富的局面,反映了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从相关条目的释文内容来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和《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收录的很多教育研究前沿成果,在《教育大百科》中都有详尽阐述,比如教育管理中的教育领导学、分布式领导、道德领导、教育管理伦理、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口学与教育发展等。而“教育社会学”条中关于全球化时代对教育社会学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挑战,以及21世纪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女性主义立场理论、新社会系统理论、教育中的社会资本等内容,在2010年第三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尚未有系统介绍。不仅如此,作为专业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的条目诠释还着力于挖掘知识深度,像“教育目的”“教育体制”“义务教育制度”“课程”“幼儿教育”等一大批条目,无论是对具体知识主题在中国与外国的追根溯源,还是从不同层面剖析概念的理论渊源和重要内涵,呈现不同见解的比较分析,都力图在比较研究中发现和探究中外教育发展的差异与差距。

资料较新亦是《教育大百科》时代性的体现。国外的教育百科全书起步较早,有的已经过若干次修订,除了大量充实体现教育发展时代特点的内容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新各种数据资料,一般都更新至出版前的1年~1.5年。《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于2003年初出版,书中的绝大部分数据更新至2001年底,包括像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的成员数这种非常具体的统计数据,全书数据更新量达数千个。《教育大百科》的编纂经过了十多年,早撰写的条目与晚撰写的条目,时间差距甚至达到6年。对此,《教育大百科》在最后合编阶段,尽全力对所有条目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进行更新,资料应用一般截至2010年12月31日,而一些重要事件及资料的时间下限甚至突破至2012年。例如,《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一个国际通用的教育分类工具,在“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宏观教育结构”“中等职业教育”等许多条目中都被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而这些条目成稿时,该分类法还是1976年的版本,2011年其最新修订版出炉,《教育大百科》同步予以全面更新,并据此修改了所有相关条目内容。凡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有修订的,《教育大百科》悉数更新。附录中的“中外教育大事年表”的时间下限也更新至2012年。

六、体例缜密规范,附录丰富,索引系统完备

1.完善的编纂体例是保障教育百科全书质量的要素之一。对比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体例尤其是释文体例上的“宽严”之别恐怕是最明显的差异所在。西方教育百科全书的体例较为宽松,容纳不同条目的“个性”;而《教育大百科》则强调体例的规范严整,不甚宽容“个性”。具体体现在释文体例和语言风格上。

西方教育百科全书的释文结构大多包括术语表、条目综述、释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延伸阅读、相关网络资源等要素。不是每个条目都具备这些要素,主要取决于条目内容和撰写人的需要;释文中会出现用专门字体单独排的引文段落;每个条目后面都有详细的权威参考文献,《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比较教育”条的参考文献多达59条。这种格局无异于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

《教育大百科》在起步时即制订了详尽具体的编纂体例,在十多年的编纂过程中,又根据情况变化经历了三次全面修订。编纂条例中对条目释文的规范包括释义范围、撰写顺序、技术规格等。具体是将条目分门别类,归为术语、学科、理论、学派学说、教育论题、国别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法规等几大类,明确规定各类条目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撰写层次,要求包括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如何六方面内容,并对全书条目涉及的概括语、分级标题、外语括注、历史纪年、引文、表格和插图、术语统一、数字和计量单位的使用、参见、参考文献、署名、字数等做出极为细致的规定。释文中没有类似西方教育百科全书中的术语表、条目综述、结论、延伸阅读、网络资源等要素,参考文献也仅限于在中条和大条中列出,且不超过5条;引文不仅必须认真核对,而且控制使用数量,不采用学术专著中单独设段、用专门字体区分开的做法。

从语言风格看,《教育大百科》编纂十分讲求文字的准确、简练、畅达、规范,而西方教育百科全书在大结构基本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对条目的语言风格并不做严格规定,而是基本保留了不同编写者的文风,可以用问句作为标题和引子,也可以使用带有感彩的阐述和评论等,而这些在《教育大百科》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除了文化因素和辞书编纂的传统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对读者对象的定位。西方的专业性百科全书发展相对成熟,其读者对象明确定位于特定学科的专业人群。也就是说,教育百科全书是给具有一定教育学知识的从事教育研究或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使用的,所提供的必定是高于专业知识起点的更专深的内容,必须由特定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亲自撰写条目,这是西方教育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最为注重的;同时,全方位提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参考文献和信息渠道也是要点之一,而过于细致具体的体例规范并不是它们的关注点。相对而言,出于知识普及和学术普及的考虑,《教育大百科》对读者对象的定位较为宽泛,兼顾了专业研究者和非专业读者,规范的体例、客观冷静的文字、不甚密集的术语密度,能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条目内容。

2.丰富的附录使专业性百科全书更具资料性与实用性。国外教育百科全书的附录通常兼具资料性和实用性,有些已近乎于手册性质。《教育大百科全书》有5个实用的附录:即标准测试,包括各种教育测试简介、测试单位、联系方式和网址等,如SAT、GRE等;美国各州教育管理部门的地址、电话和网址;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全书所有网络资源一览;全书参考文献一览。《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4个附录包括美国教育大事年表(1607―2001)、1781―2006年重要的联邦教育立法、最高法院的重要教育判例、美国大学中教育专业的主要科目。

相比之下,《教育大百科》的两份附录更注重资料性。“中外教育大事年表”选收了有史料记载到2012年间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发生的3600余件大事,对了解人类教育历史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收录了与教育有关的3300余个外国人物的姓、名和生卒年的完整信息,并提供中外文双向对照,所有资料均来源于国内外大型权威的工具书和官方网站,是迄今国内教育工具书中人名资料最齐最新的,对教育科研起到了很好的学术规范作用。

3.周密的索引体系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便捷。《教育大百科》的索引体系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全方位精准检索。“分类条目表”以分支学科为框架,体现教育学科概貌;“条目笔画索引”以及正文条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照顾到大多数读者的检索习惯。“条目外文索引”为熟悉外文的读者提供了又一种检索途径,除纯中国内容的条目外,一般条目的标题都附有外文。

最具亮点的是“内容索引”。《教育大百科》共700万字,很多是综合性条目,仅靠1100多个条头作为检索点显然大大不足。按照国际上学术书籍的编纂规范,《教育大百科》将隐含在释文中的术语、概念、学说、学派、论题、制度、历史沿革、法律法规、文献名、书刊名、人名、机构名、事件等7000余个知识点和资料单元提取出来,编制了内容索引。更难得的是,内容索引的款目在对应页码的释文中都予以标注,这种做法在国内外尚属少见,它为读者提供了便捷而精准的检索。同时,内容索引的标引也是一部工具书的碎片化过程,这为《教育大百科》的数字化做好了准备。全书专门制作了一张索引检索光盘,内容包括上述五大检索系统和“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方便读者通过计算机快捷地检索所需信息。

在专业性百科全书中,内容索引网罗了全部条目和释文中隐含的主题基本要素,它所揭示的百科全书内容的详尽程度,要超过按音序或学科分类编排条目的目录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比目录更强大的进入主题的工具,能提供对某个主题全面而丰富的信息。《教育大百科》的内容索引采用简式索引的方式,即按照索引款目的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条目数与索引款目数之比接近1:7,从国内百科全书的设计来看,这是一个很合适的比例。而从国外教育百科全书的内容索引来看,《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和《教育大百科全书》分别约有3.7万条和2.3万条款目,条目数与索引款目数之比达到1:27,具有很高的索引深度;并且全部采用复式索引的方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将相关索引款目集中排列,为检索者全面了解某个较大的知识主题提供了极大便利。

国际上评价百科全书的检索性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参考书目。其理由是,对研究者来说,参考文献同条目本身一样,是高效进入某一主题的最直接的途径。国外教育百科全书会选择权威的、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书目,详加罗列。《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的参考文献列在每个条目的后面,少则五六条,多达五六十条;《教育大百科全书》和《美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则是在附录中专门开列参考书目,后者还根据教育专业的学生、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需要,将参考书目细分成41个部分,方便查阅。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在国内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教育大百科》“通古今之变,会中外之学”,对中国和世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进行汇聚、整理和阐释,实现了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新的突破,展现了中国教育界的学术自信,是这个时代的教育学者为后人留下的宝库。它将在教育学科建设、教育学术研究规范和教育知识普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常政.百科全书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Deighton L C.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st ed.) 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1971.

3.Guthrie J W.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Gale), 2003.

4.Husen T, Postlethwaite N T.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st ed.) Oxford:Pergamon Press,1985.

5.Husen T, Postlethwaite N T.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6.Peterson P , Baker E, McGaw B.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3rd ed.)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td, 2010.

7.Unger H G.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2007.

上一篇:家庭教育对策论文范文 下一篇: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