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3:53:00

中国教师报征文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1篇

在当前教师整体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学校能否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阅读的“小环境”,有效推动教师阅读呢?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自2008年起就在推动教师全员阅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培养“读书种子”并发挥其“种子效应”,引进网络“学术外援”助推教师阅读,通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让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阅读之路,让阅读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

一、依托读书先锋团队,有效推动全员阅读

朱永新教授在《教师为什么拒绝读书》一文中指出,教师拒绝读书除了缺乏闲暇外,还有很关键的两个因素,那就是缺乏阅读的需要和阅读的环境。的确,“没有时间读书”只是借口,当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当我们把阅读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会有时间读书。因此,我们把激发教师的阅读需要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作为推动教师阅读的着力点。

1.发挥“最忙教师先读”的标杆作用

为更好地营造阅读的氛围,学校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教师读书社,致力于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教师读书社作为教师读书先锋团队,首批人数仅10人,全部为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为学校“挑大梁”的人员。如果这批教师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受益,那么其他教师工作忙碌而无暇读书的借口自然就没有了市场。因此,发挥“最忙教师先读”的标杆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成立读书组织非常简单,关键在于要让这一组织发挥在推动教师阅读中的积极作用。读书社成立之后,我们马上开展了“好书共读”活动,并把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的教育讲演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作为了首本共读的书。这本书收录陶继新老师的3个最经典的讲演稿,其中有“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一讲演稿,把教师读书的意义,读书与教学、读书与写作等关系都讲得非常透彻,对教师的阅读有启蒙意义。接下来,我们又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作为了读书社寒假共读的书,这本书把“读书修身”作为优秀教师的第一堂必修课。2009年3月,在读书社成立4个月后,我们举行了首次“读书沙龙”,从大家的发言中,从大家脸上的笑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读书种子”已经开始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的快乐了。

由于每个教研组都有读书社成员,这样读书社成员的阅读自然就会影响到教研组成员的阅读,这些读书种子充分发挥了在推动全员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2.主题读书活动营造浓郁读书氛围

教师读书社定期开展好书共读活动,并组织各类读书主题沙龙,学校主要领导也经常一起参与读书沙龙,进一步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现在,每年春节后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读书社会在全体教师大会前一个小时,举行一个新春读书沙龙,把读书交流作为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每年的世界读书日,读书社也会举行一个主题读书活动。例如,2012年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举行“教师阅读地图”读书沙龙。2013年第18个世界读书日,我们启动了“转变教师角色,引领学生成长”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读书社成员开始共读《树不必对风生气―――给中学生的103封回信》。

我们开展的主题读书活动,从最初的由教师读书社成员参与,后来逐渐打破这个局限,欢迎全校教师自主报名参加。例如,2013年6月,学校开展“走近民国大师,追寻教育真谛”的主题读书活动,就有很多非读书社的教师参加。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主题读书活动,进一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3.从“全员共读”到“个性阅读”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让部分教师先读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推动全体教师的阅读。因此,在培养读书种子和营造氛围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推动全员阅读。

2009年1月,学校给全体教师人手一本发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2010年6月,学校给教师发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非的告别讲坛之作《致青年教师》;2010年11月,学校给教师发了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通过开展全校共读活动,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学校的阅读氛围,让大家感受到了阅读的意义。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享受阅读之乐,从2011年暑假开始,学校开展了“让自己读爱读的书”读书活动,学校每年向教师推荐6本书,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的1本,学校统一购书,并在放假前发到教师手中。学校在暑期师德学习期间进行大会交流,这样发言的教师所读的书各不相同,让大家对这些书都有更好的认识,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交换阅读。例如,2013年开展的第三届“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学校推荐了《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民国先生》《做老师真好》《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6本书。后来,这6本书也全部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和《中国教师报》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五届教师暑期读书随笔征文大赛的推荐书目。

2013年8月28日,学校举行了第三届“读自己爱读的书”的交流活动,6位教师的交流都非常精彩。在听了教师们的交流后,校长现场做出了一个决定,鼓励教师进一步阅读好书,教师可以在推荐书目中,自选1~2本购买,学校补贴80%。这样的举措,很受教师们的欢迎。在教师选书的基础上,学校第一时间买到了大家选的书,并在教师节当天发到了教师手中。

二、引进网络学术外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2010年8月,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教师读书社从10人增加到36人。为更好地推动教师阅读,我们通过建立网络群,并引进学术外援来助推教师阅读,把实体的教师读书社和虚拟的网络读书共同体有机地结合起来。

1.依托群内资源开展日常交流

我们把这个网络读书群命名为仁爱群英读书会,这个读书群中的学术外援有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同行70多人。我们通过借用外脑,建立了一个智慧场。这样,可以在群中讨论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讨论一些教育疑难问题,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这些学术外援把他们发表过的文章,看到的一些好的资料在群内分享。有些教育媒体的编辑还经常在群内征稿,为教师的投稿提供便利。

学校也利用这个群,不定期推荐好书和一些好的文章,作为教师的学习材料。

2.开展主题在线读书交流活动

我们群内的“学术外援”,很多都是教育专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著作。因此,我们选择读“学术外援”的书,可以和作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2011年,我们发动区内的另外三所兄弟学校共读群内“学术外援”,《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一书。2011年4月19日,我们四所学校在现场交流的基础上,与本书的作者吴志翔进行了在线交流,大家觉得这样与作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非常有意思。《中国教师报》2011年5月18日整版以《在“思维碰撞”中追慕美好教育》为题刊登了本次四校共读沙龙的内容。

2012年6月,我们发动区内外共5所学校共读读书社指导老师的姜广平的《我抓住了两个世界》,并进行五校异地以“如何撰写教育叙事”为主题的在线读书沙龙。每个学校的教师都在自己所在学校,一起与作者进行在线交流,并进行五校间的互动,非常有现场感。镇海区教育条件装备部门也非常认同这样的交流活动,把本次在线交流活动视同区级网络教研活动,并以镇海区教育条件装备站的名义在镇海教育信息网上活动通知。

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觉得读书更有收获。

3.与网络学术外援面对面交流

我们还把“学术外援”请到学校,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

2010年11月,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来到学校,与读书社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给全体教师作了《读书就是生活》的讲座。此后,学校给全体教师发了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听了讲座后再读作者的书,自然就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

2011年4月,浙江省专业报新闻名专栏“塞林说新闻”主笔、《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与读书社的教师进行交流,并介绍了他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的创作思路。

2013年8月,杭州市模范班主任、感动杭城十佳优秀教师郑英,为全体教师做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的讲座。很多教师此前读过她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把读书与读人结合起来,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聚焦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

推动教师阅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为教师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又能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把推动教师阅读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职业幸福指数结合起来,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师读书推动机制

推动教师阅读,仅仅靠一个部门是走不远的。在我校,形成了党支部、学校行政和工会三位一体的推动机制。党支部发动;学校教科室组织;工会奖励,已成为了我校多部门合力推动教师阅读的具体方式。

学校大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2011年,学校专门开设了教师休闲书吧―――芳馨苑,教师可在芳馨苑品香茗喝咖啡,并可以无线上网。学校也可以在芳馨苑开展读书沙龙,并举行在线交流。

学校党支部在党员教师生日时,给党员赠书,如2011年的书为《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倡导党员同志在教师阅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工会给每个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共享书架,并不定期送书。学校图书馆也发挥延伸服务的功能,按照教师共享书架的数量采购图书,方便教师阅读。《中国教师报》2011年6月29日以《“共享书架”为教师提供“精神补给”》图文报道了我校的教师“共享书架”。

学校教科室精心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为教师推荐好书,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读书征文评比,推荐优秀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到相关刊物发表。

教科室充分利用学校“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的优势,向教师们推荐优秀教育报刊,引导教师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

2.网上家园让读书交流打破时空限制

2011年6月,学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互动论坛“网上家园”,教师实名注册,只要能上网的地方都能浏览,另外只有本校实名注册的教师才能发帖。在“网上家园”,我们设立了“书香校园”栏目,可以及时推荐新书,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相关的读书活动的信息,可以让学校的相关读书活动情况第一时间让全校教师告知。

为了更好地搭建教师阅读交流的平台,我们把2013年教师阅读人数比较多的8本书,每本书都建立了一个主题帖,如《让我们向心理学借智慧吧―――读书主题帖》《让我们一起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读书主题帖》《让我们一起做“有滋味”的教育人―――读书主题帖》等。打破读书交流的时空局限,这样,也可以鼓励教师随时翻翻书,有心得体会可以及时在主题帖上交流。我们还想办法与作者取得联系,让作者写上作者寄语,这样也是一种互动的方式。如《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一书作者也经常发微博,因此,我们在论坛上了作者的微博地址,让教师可以与作者互动。因为论坛具有转发微博的功能,论坛上的内容可以及时发到微博上,这样的互动方式,让教师觉得更有新意。

3.读写结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育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为此,为让阅读发挥更大的效用,我们倡导教师读写结合,鼓励教师多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学校把教师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获奖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纳入到教科研奖励范畴,奖励标准等同于论文。学校每年寒暑假均举行有奖读书征文,推选优秀征文参加各级读书征文比赛,或向教育报刊的阅读版推荐。

从2009年到2012年,我校连续四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奖人数四年总数为全宁波市之最。在2012年镇海区举行的首届教师读后感比赛中,全区共评出25篇优胜奖,我校就占了11篇。

通过读写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有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李铮老师每年都在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奖,2012年获得省一等奖,并有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在《中国教师报》发表。

谢小芸老师,2012年在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连续多年在区学科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成为了宁波市特级带徒学员和宁波市卓越工程培养对象。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2篇

为了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弘扬航天精神,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预祝“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环保, 走进低碳生活,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资源,保护生态,2010年7~10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航天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万和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全国中小学生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

一、征文主题:“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二、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三、承办单位:北京航天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四、支持单位:《中国教师报》、学习报社、《中华少年》杂志、《中小学生电脑报》、《中学生优秀作文》。

五、支持媒体:中国网(大赛专题)。

六、征集对象:全国中小学生。

七、作品要求

1.主题鲜明、文字流畅,充分发挥想象力;

2.文体不限,须是原创,不得抄袭;

3.字数不限。

八、报送方式:电子邮件或纸质邮寄任选一种方式报送。

九、征集要求

1.报送要求:注明学校地址、邮编、电话、班级,参赛者姓名等,如以电子文稿发送,邮件主题统一为:“万和杯・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征文,如邮寄信件,则在信封右上角统一注明相同字样。

2.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

3.参赛截稿日期为2010年9月15日。

十、评选奖项、奖品设置

一等奖:3名;证书+笔记本电脑+航天模型+大赛纪念册+万和低碳热泵热水器;

二等奖: 5名;证书+MP4+航天模型+大赛纪念册+万和低碳冷凝式热水器;

三等奖:8名;证书+4G U盘+航天模型+大赛纪念册+万和低碳内燃火燃气灶;

优秀奖:100名;证书+航天礼品+万和礼品。

备注:凡是参加此次大赛获一、二、三等奖选手(16人)将参加主办单位组织的“航天科普营”,到西昌亲临现场观摩“嫦娥二号”发射,获奖选手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全部费用由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赞助。

十一、后续活动

经专家评审出的获奖作品将陆续上传到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网站上并将优秀作品整理编辑出版,获奖文章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具体出版事宜另行通知或留意学校文化研究分会网站公告。

十二、颁奖仪式

时间:2010年9月30日; 地点:西昌; 现场报道:中央电视台。

十三、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克敏 电话:021-66069980丛艳 010-66067780

报送作文网址:http// www.省略.省略.cn congyan@moe.省略

通信地址:上海中山北路588号420室《中学生优秀作文》杂志社采编部

邮编:200070

通信地址: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8号楼301室(北京西城区二龙路甲14号)学校文化研究分会

邮编:100032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3篇

一、参赛对象

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教师、干部及科研、管理人员和与教育相关的人士。

二、征文范围

上述各人员所涉领域(教育、教学、教管、教辅、教研等)的新思考、新实践、新发现、新理论。

三、征文要求

1、一文一论,观点突出,富有创新,利于操作。

2、来稿题目下标明作者姓名及单位,正文前请附关键词或内容提要,正文后注明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及作者邮编、详细通讯地址(是城市的要标明何路何街何巷何号何房)、联系电话(座机、手机)、电子信箱,另附100字左右作者简介(含真实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历、专业、简历、成就和主要研究方向等)一份并一寸免冠标准贴证照片2张(反面写上作者姓名)。

3、来稿10000―6000字(文稿版面字数)为宜,请打印或用16开方格纸工整抄写(每行28-40字为宜),并在文末作者亲笔签名以示文责自负,能附寄光盘或软盘或U盘更佳,最好发电子稿(E-mail:)。

四、参赛须知

1、本大赛聘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作评委,评审结果公正、权威。

2、长期征稿,每年一届,每届当年1 2月3 1日截稿(以当地邮戳为准,截稿以后的来稿自然转入下一届评奖)。边来稿边评审,一月内即回告作者。来稿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3、投稿同时每篇稿件邮来面值1.20元的邮票4枚(国际级奖则每篇稿件邮8枚)。

五、入选待遇

1、每月评出全国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具体获奖名额视稿件多少按比例定,特等奖奖金600元人民币);每季度评出国际特、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特等奖奖金1000元人民币);每届征文结束后对所有稿件进行终评,评出全国金奖3名(奖金800元人民币)、国际金奖3名(奖金1500元人民币),银奖铜奖若干名。

2、入选稿件推荐刊登在国际优秀学术交流月刊《中国教育科学》(本刊资助教育单位和个人出版个人专集、多人合集和选集等,欢迎投稿)或部级出版物《教育论坛》(丛书)上。

3、凡全国特、一、二等奖和国际奖获得者,将可获被中国教育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或被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等机会。

本大赛设南宁(境内)、香港(境外)两办,欢迎各地教育单位和个人组稿、荐稿(具体办法来电来函即寄,有酬报)。(本通知长期有效)

大赛南宁办通联:530001广西南宁明秀东路185号丰业国际城C―2116苑吴才友0771-5769401

中国教育科学学会

中国国际教育科学文化出版社

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

全国教育创新论文大赛评委会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4篇

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我的第二本专著《教师阅读力》正式出版,这本结合自身从教13年和教师读书社5年的实践“做”出来的书,因为接地气,出版不到一个月就广受好评。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三次推荐,《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东方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中国西部・教育版》刊发书评,中国教育新闻网、教师博览网站专题推介。回想自己13年的从教路,正是不间断的阅读加快了自己成长的步伐,不断超越自我。

从“三无人员”到“十佳作者”

2001年8月,我从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到宁波市镇海仁爱中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对于先行者而言,意味着很多的未知和挑战,同样也会面临孤独和无助。当时的我,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人员”,无固定教材、无指导老师、无教研团队,是阅读帮我度过了最初的迷茫。

可以这么说,我是带着锦囊走上工作岗位的。记得大学时上《教育文献与检索》课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有很好的了解,那么你要尽可能掌握这个领域五年内发表的成果。”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查阅并复印了近五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有了这些资料打底,我从教伊始就走上了“边教学边研究”的道路,并逐步走上了成长的快车道。

因为阅读过相关的研究资料,我就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并写出了题为《城镇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后来此报告入选公开出版的《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也是这次调查,让我对媒体片面夸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并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要理性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自费订阅了《大众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类刊物。通过研读大量学科专业刊物,我坚定了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路的信念,并在实践中尝试“快乐导向”的心理健康教学之路。我撰写的《充分发挥心育独特魅力,切实引领学生快乐成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心育实效》等论文分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价教师活动中,我也连续多年受到学生的好评。

2006年7月,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评选中,我获得了“十佳作者”的称号,并且是最年轻的一个。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领奖台上,我从时任中国期刊学会会长张伯海手中接过了“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作者”的奖牌。大量阅读学科专业刊物,让我掘得了专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从学科阅读到开放阅读

2006年7月的北京之行,我除了近距离接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编辑外,还通过龙源期刊网,了解了《教书育人》《师道》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在不知不觉中,我的阅读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我先后自费订阅了《教师博览》《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德育》等刊物,与这些刊物同行,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跟我自己工作岗位的变动也有一定关系。工作四年以后,我担任了学校的教科室副主任,进入学校中层管理队伍,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和通讯报道的任务。

最初,有着四年大学教育系所学的教育理论功底打底,在写学校的通讯报道上,我是得心应手的。不过,“老本”总有吃空的时候,慢慢地我觉得要写出一篇有新意的通讯报道也颇有难度了。危机意味着转机,从自己广泛阅读综合教育类刊物以来,我的“本领恐慌”感逐渐消失了。

基于对教育热点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我写通讯报道时能抓住重点、提炼亮点,进一步挖掘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我撰写的《走“人人可为”的教师专业发展之道》《“网上家园”成为教师“心灵绿洲”》《让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等数十篇学校新闻报道或学校特色文章在《浙江教育报》《教育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刊发,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同时,我的写作也从单一的学科写作走向了开放的教育写作,在撰写教育随笔、教育反思、教育评论、德育思考等文章中,我能从一些教育事件中读到更多背后的东西。走向开放阅读之后,我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经常有高质量的文章刊发,这就是坚持开放阅读产生的副产品吧。

阅读优秀的教育刊物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觉得在促进教师阅读专业刊物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学校订阅和教师订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校订阅刊物的具体负责人,我一直在尽力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扩大综合教育类刊物的种类,订阅了五六十种综合教育类刊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订阅专业报刊学校补贴一半的便利,向教师推荐《教师博览》等适合教师自费订阅的综合教育类刊物,让更多的教师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

从迷恋教育到完善自我

我的教育阅读,经历了学科专业刊物――综合教育刊物――各类教育著作这样的“三部曲”。尽管参加工作以来,我也陆续读过一些教育著作,但读得不多,也不系统。真正走向教育阅读之路始于2008年。

在这一年,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帮我推开了教育阅读的大门。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仅仅是书本身的内容精彩,更重要的是其提出的“教育阅读”的概念,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这本书刚好是“大夏书系”出品的,我又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李希贵的《学生第二》,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书。于是,我逐渐成为了“大夏书系”的铁杆粉丝。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购买了60多本这一品牌的书。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行“大夏书系・十年庆典”,从已经出版的400多本书中,选出14本书出了一套十年精选集。我发现,这14本精品我都有。这些年我在“大夏书系”的滋养下获取了很多的精华。朱永新教授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李希贵校长的“学会终点思考”的思想、帕克・帕尔默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的告诫、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呼吁等,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而又理性的认识。

2010年,“大夏书系”创始人吴法源自主创业,创立了“源创图书”。这样,“源创图书”也成为了我重点关注的对象。自2010年5月阅读“源创图书”推出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非的告别讲坛之作《致青年教师》以来,我一直与“源创图书”为友,从中汲取着成长的力量。到目前为止,我手头已拥有了80多本“源创”好书。

通过阅读大量“大夏”和“源创”的好书,我“结识”了朱永新、吴非、张文质、程红兵、闫学、刘铁芳、李希贵、程红兵、任勇、汤勇、万玮等多位名家,从中汲取了很多智慧。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和朱永新、程红兵、张文质、任勇、汤勇、万玮等人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再阅读他们的著作,自然就有一种生命在场的亲切,仿佛在听他们娓娓道来。

当然,“大夏书系”和“源创图书”是我最信赖和首选的两大教育图书品牌,其他的好书我自然也是照读不误。

最初,我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恶补教育类的著作。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阅读结构。可以说,广泛阅读教育类著作使我更加迷恋教育,但是仅仅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不够的,我们不仅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而且还需要通过阅读来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无用之用为最高境界。我也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比如梁鸿的《出梁庄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梁文道的《常识》、赵越胜的《燃灯记》等。2014年春节期间,我还重读了《朱光潜谈美》,感受这位大家笔下的美学之美。

从自我受益到推广阅读

为更好地推动教师阅读,我校成立了教师读书社,我担任社长。担任这个职务,我需要进一步发挥好在阅读上的领跑作用。

读书社最初只有10人,全部为学科骨干教师或者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学校成立教师读书社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使其成为全校教师阅读的标杆。为了点燃这批“读书种子”的读书热情,我把自己读过的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作为读书社首本共读的书,这是一本朴素的激发教师阅读热情的启蒙书,书中专门有一章谈及“教师读书与成长”。随后,我们又共读了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书。慢慢地,读书社成员的读书热情被点燃了,让最忙之人先读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了。

2010年8月,经自愿报名,读书社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了30多人。我建立了读书QQ群――仁爱群英读书群,邀请了诸多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同行70多人以“学术外援”的身份加盟,助力教师阅读写作。这样,就把实体的教师读书社和虚拟的网络读书群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邀请学术外援闫学、郑英老师来校与教师交流,把读书和读人融为一体。此外,我还发动区内外的教师共读好书,并联合兄弟学校成立了“教师阅读四校共同体”,通过读书群和作者开展在线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品味别样的读书交流方式。

2011年4月,我发起了四校共读《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活动,我们除了与作者有过面对面交流之外,还与作者进行了在线交流。《中国教师报》整版刊登了这次四校共读沙龙,极大地激发了四校教师的阅读热情。

2011年6月,我校校长倡导“让教师读自己爱读的书”,走阅读的个性化之路。于是,我用心做好这件事,每年6月初选择6本优秀的书籍,并附上说明推荐给教师,由教师任选其中1本,学校出资统一购买,在放假前把书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在暑期师德学习期间,组织全校性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分享不一样的读书感受。这项活动实施三年来,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的读书热情,并让他们收获意外的惊喜。有的青年教师的读书笔记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有的教师的读后心得文章获得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现在,读书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浙江教育报》2014年1月以《马年我们这样读书》为题,对我校的教师读书经常化、生活化进行了介绍。

最近半年来,我校有3位教师读书社的青年教师登上省级教师培训班的讲台,这3位教师经常在学校的各类读书交流上发出他们的声音。正是阅读,让他们有底气在省级培训班上一展风采。

读书社成立五年来,我校连续五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教师个人获奖总数为宁波市第一。《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都刊登过我校推动教师阅读的经验。

我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也是推动教师阅读的有效方式。2011年,我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出版后,不少读者反映,他们读了之后,也去读了不少我推荐的书,订阅书中提到的刊物。

现在,我充分发挥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作用,把自己买的书、读的书、写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放到自己的博客上,转发到微信上,这在无形中起到了推动阅读的作用。从2011年至今,我经常应邀开展区域和学校层面的关于教师阅读的讲座。我本人也先后被评为《浙江教育报》“年度书香人物”和《中国教师报》“全国十大爱读人物”,并成为了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名师成长”导师库首批导师。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5篇

前日,辅成兄送我一册签名本的《蛙鼓泥香亦风光》,书虽不厚,但拿在手中,我还是惦岀它沉沉的份量。

认识辅成兄近三十年了,那时他在缺口化肥厂,我在矾山中学,相距不远。当时的化肥厂很红火,有几大才子,辅成兄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文学梦烧得大脑发烫的我,也曾几次慕名拜访过几位仁兄,从此,便有了这长达二十多年的友情。

晚上回家,就着床前灯光,打开还散发着新鲜墨香的辅成兄大作,一篇谈奎星楼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口气读完后,昨日又仿佛重上心头。

记得小学四年级前,母亲带着我和妹妺住在一所乡村小学里。过一段日子,母亲总会带着我和妹妹去县城看父亲。出发时总是兴奋的,但十多里的路程总让我和妹妹疲惫不堪。一路上,母亲总是给我不停地鼓劲,特别是翻过七里岗,遥遥地望见奎星楼在那漂亮的飞檐翘角后,我就知道离县城不远了,脚下也仿佛来了精神。

上初中后,我便同父亲住在厂里,那时候不怎么上课,公园是我和同学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但是这时的奎星楼已经成了危楼,下面的门被几块门板钉死了,不让人进。无月有风的晚上,几位胆大的同学徘徊在楼下的小竹林中,突然听到奎星楼上传来一些古怪的声音,便踩着一地慌乱的竹叶,逃之夭夭。

于是,奎星楼上有鬼的传言在班上越传越玄,到底有没有鬼大家也争吵得十分认真。好在第二天是个大晴天,有温暖的太阳壮胆,我和几位同学再次来到公园,撬开楼下一块门板后,我们便踩着咯吱咯吱响的楼板登上楼,楼内很脏,上面布满了蛛网,地下甚至还有一些秽物。这时,有位同学突然发现楼上有首诗,诗是用粉笔写在墙上的,字写得相当的遒劲有力。诗为七言四句,很遗憾现在只记得其中的两句了:“庐江美女不可交,面若桃花心如刀。”那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不谙情事的少年,但这两句诗还是让我们有种懵懂而莫名的兴奋,记得那天下午,大家我搡你一下,你打我一拳,口里诵的都是这两句:庐江美女不可交,面若桃花心如刀。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真不懂事,不知道这首诗的背后或许有一个凄绝哀怨、泣血带泪的悲情故事,竟然拿仁兄的眼泪来取笑!

不久,便听到奎星楼被拆的消息。从此,世上再无奎星楼!

上星期天去城东新区,路过新建的奎星楼,朋友邀我上新楼一游,被我拒绝了。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当时为何拒绝朋友,是怕往日的时光不可复制,还是怕登楼的脚步踩痛了记忆?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6篇

教师阅读有种种形式,闲适的,功利的,或多或少都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改变。作为教师,不能忽视的是具有专业导向性的阅读,具有组织意味的阅读,也就是教育阅读。这种阅读如何建构和推行?也许仁爱中学和塔山小学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近年来,有关教师阅读不容乐观的现状经常见诸报端。大力倡导教师阅读,已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共识。有些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并积极尝试推进教师阅读,但苦于缺乏有效的抓手,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所在学校自2006年开始推进教师阅读,在摸索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推进教师阅读的有效路子。

组建“先锋团队”,发挥领跑作用

在推动教师阅读上,建立一个专门的阅读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教师读书逐步进入正轨。

1.从“游兵散勇”到“精英团队”

2006年6月,宁波市教育局开展了“读好书,促发展”活动,并在媒体上公开推荐了优秀书目。学校领导觉得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很好举措,于是专门拨出经费,为全校6个教研组均配发了30多本书。这个书目中有很多好书,比如吴非的《不跪着教书》、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金洲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肖川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等。

当时,学校只是发出了读书的倡议,具体的读书活动由各教研组安排。但是,两年的实践表明,由于缺乏专门的读书组织,刚开始时,教师的热情比较高,到后来就慢慢地冷却了下来。针对这一情况,2008年11月,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读书社,首批成员共10人,全部为学科骨干教师或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英团队”。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都比较重,如果让这些最忙碌的教师带头读书,爱上读书,那么其他教师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就会站不稳脚。

2.从“读书启蒙”到“自动自发”

读书社成立之后,马上开展了好书共读活动,把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作为首本共读的书推介给教师。这本书对于教师读书的意义、教师读书与教学、教师读书与写作等关系阐述得非常到位,是一本推进教师读书的启蒙书。接着,读书社又向教师们推荐了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这本书把“读书修身”作为优秀教师的第一堂必修课,让大家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读书社成立四个月后,举行了第一场读书沙龙。在交流中,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阅读对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境界的积极意义。通过交流,大家相互鼓励,树立了进一步阅读的信心。

此后,读书社又陆续共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吴非的《致青年教师》、方新田的《平静的忧思》、吴志翔的《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等书,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分享读书的心得体会,获取更多的收获。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读书社的活动,并带头读书,积极参加读书社的沙龙。领导的重视进一步激发了读书社教师的热情。近几年寒假后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读书社都举行了读书沙龙,迫不及待地分享假期的读书感悟。

读书社还邀请了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张文质和闫学、《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与读书社的成员面对面交流,分享读书感悟。

3.从“读书种子”到“全校标杆”

2010年8月,在教师读书社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写作组,吸收24位教师加入了这一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写作组纳入教师读书社统一管理,以更好地组织教师研讨当前教育刊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分析各类刊物的特点,组织教师多练笔,多投稿,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写作组的成立,使得“读书种子”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几年下来,教师读书社的“种子效应”大显魅力。由于教师读书社中有每个教研组的成员,这些成员自然就影响到了其所在组的其他教师,带动了大家的阅读。教师读书社也成为了全校教师阅读的风向标,教师读书社的老师正在阅读的书,社外的有些教师会向他们借阅,有些则是自己买来读。其中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对学校教师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不少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了自己的口头禅,在日常交流中常冒出这样的字眼。

依托多元力量,营造浓郁氛围

推动教师全员阅读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学校除了抓好读书社这一“读书种子”队伍的建设,对推进全员阅读也非常重视。

在推动教师读书中,仅仅依靠教务处或者教科室单个部门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科室作为学校行政的具体负责部门,联合党支部和工会,依托多元力量,营造浓郁氛围,充分发挥合力,让教师阅读真正成为了学校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实事。

1.政策有效引领,教师乐意埋单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报刊征订补贴制度”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们自费订阅优秀的专业报刊。此外,2008―2013年,学校连续六年为全校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教科室还充分利用这一补贴制度,向教师们推荐《教师博览》《教师月刊》《中小学德育》《师道》《教育时报》等优秀教育专业刊物。

在学校的引领下,教师自费订阅专业刊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几年人均订阅近3份。而且教师的阅读走出了“学科阅读”的局限性,走向了“开放阅读”。教师在专业刊物的选择上,不仅选读自己所教学科的刊物,还阅读《教师博览》《教师月刊》《师道》等综合教育类刊物。近年来,教师人均自费订阅综合类的教育刊物近1份。

2.营造良好氛围,方便教师阅读

为了更好地营造浓郁的学习文化,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2010年4月,学校工会特意为全校的15个教师办公室安装了小型的不锈钢书架,还配以适量图书,并称之为“教师共享书架”。工会先后赠送了《破解幸福密码》《做最好的自己》《24节气养生法》和《教师一定要注意的99个健康细节》等书。

教师从学校阅览室借来的新书或自己读过的好书,也可以放到“教师共享书架”上。目前,已经有不少教师把其他的好书也放到了“教师共享书架”上。这样,就真正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工会倡导教师充分进行“碎片化”学习,在点滴的积累中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现在,学校图书馆也充分发挥延伸服务的作用,按照教师共享书架的数量配置了一批优秀图书,放到共享书架上,方便教师阅读。比如《教师的20项修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专业成长》《跟孔子学当老师》等10种书,就按照教师共享书架配备,为教师的阅读提供了便利。

为给教师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还建立了能无线上网的高品位的教师休闲书吧――芳馨苑,作为教师读书社活动和教师业务学习的场所。学校专门安排教师在芳馨苑值班,并免费为教师提供茶和咖啡,让教师在舒适的环境中静心阅读,更好地享受读书之乐。

3.有效激励机制,引导教师阅读

近年来,党支部、工会和教科室坚持联合开展有奖读书征文活动,并为每位教师提供参考书籍。从2009年开始,学校先后为每位教师发放了《给教师的建议》《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致青年教师》等书。

从2011年暑假开始,学校开展了“让自己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为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便利。6月初,教科室精心列出适合教师阅读的一份书目,让教师从中选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然后由学校统一购置,在放假前赠送给教师。这样的做法,突破了原先“大一统”的指定做法,让教师读的书更对自己的“口味”。

如2011年的“读书菜单”中,既有新出版的“大夏书系”的《教师的幸福资本》、源创图书的《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有《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优秀是教出来的》《论语今读》等各类经典著作。2012年暑期,学校精心推荐了《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教师要学陶行知》《好学生,好学法》《我抓住了两个世界》等6本书让教师自行挑选。

从2011年起,学校党支部在推进教师读书上也有了新的举措。为了让党员在教师读书中起好引领作用,学校党支部在每个党员生日这一天,为其送上一本书。2011年送的书为《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行动》。

引进“学术外援”,开展多种交流

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了教师读书写作群,邀请《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教师博览》等报刊的编辑、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刘铁芳教授、全国十大推动人物闫学、特级教师凌宗伟等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成为教师读书社的“学术外援”,从而使这个群成为一个“超级智慧群”。学校的这个“超级智慧群”让教师可以与报刊编辑进行便捷沟通,也可以直接和专家学者对话,充分享受到了E时代的便利。

1.搭建学习和交流的有效平台

每天早上,学校的教师读书写作群里都会出现“一个励志故事”和一篇“日出日落”叙事,这是学校的“学术外援”―――以每天一个励志故事闻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通州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提供的。此外,宁波的“胖妈妈”邵莉也会在这个群里放上一句“每天一句温馨话”。现在,凌宗伟校长的“每天一个励志故事”和“每天一篇叙事”、胖妈妈的“每天一句温馨话”已成为这个群的一道“私房菜”,让很多教师从中获益。

由于这个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内群,而是有着众多的网络“学术外援”,因此教师们除了与本校的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向校外的专家学者讨教。比如学校邀请了知名教育学者姜广平和《教师博览・原创版》的方新田主编作为读书社的远程指导老师,这样,大家可以就读书写作方面的问题向专家咨询。

现在,很多教师想投稿,却苦于找不到门路。但我校的这个群集中了《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教育时报》《教师博览》《师道》等教育报刊的相关编辑,教师们若想投稿,可以很方便地跟他们取得联系,这也大大激发了教师们写作的积极性。近年来,正是依托这个群,本校有多位教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浙江教育报》《教师博览》《师道》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2011年,《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和阅读版编辑池沙洲以“学术外援”的名义,走进仁爱校园,在与编辑的现场“零距离”接触中,大家学到了很多写作和投稿方面的技巧。

3.举行别样在线读书交流活动

学校还利用这个超级智慧群,开展了别样的读书活动。2011年4月19日,由读书社发起的区内四所学校共读沙龙如期举行。四所学校的教师们在畅谈了读《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的感悟后,与该书作者吴志翔进行了在线交流。大家结合这本书的阅读,就“如何看待虎妈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好‘为己之心’和‘外在考核’之间的关系”“教师如何有效阅读”等教育热点和促进自身成长的问题,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对阅读这本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了本次沙龙活动。这次共读沙龙让教师们深刻体验到了多样化读书的魅力。此外,不少教师的读书感悟也因此变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热情。

2012年6月,读书社发动区内外五所学校共读知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姜广平的《我抓住了两个世界》。五所学校的教师在群里与作者姜广平进行了“关于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的在线交流。镇海区教育条件装备站还在镇海教育信息网上公布了本次在线交流的活动安排,并把此活动纳入区级网络教研活动范畴。

鼓励读写结合,提升职业幸福

推进教师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那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事实上,教师的职业幸福跟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来就是紧密相关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是同时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

1.奖励读书笔记,激发写作热情

为了激励教师读写结合,学校把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纳入到了论文奖励的范畴,奖励标准等同论文,这大大激发了教师撰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热情。除了按论文标准奖励获奖、发表的读书笔记外,学校还每次给各级读书征文获奖的教师颁发精神奖品,并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予以表彰。比如2013年1月,学校就把《第56号教室的故事》《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师》《怎样让学生爱学习》《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等优秀图书作为了精神奖品。

从2009年到2012年,学校连续四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这四年的教师个人获奖总数为全宁波大市各类学校之冠。尤其是在2012年浙江省第七届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全宁波大市共有4人获得一等奖,本校就有3人。在2012年12月揭晓的镇海区首届教师读后感评比中,全区共有25篇文章获得优胜奖,本校就占了11篇。

2.全校大会交流,共享教育智慧

学校每年的寒暑假结束后,都会安排全校性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让大家共享教育智慧。特别是自开展“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以来,学校安排发言的教师都是各选读物。这样,大家互相交流、互相激发、相互借阅,读更多的书。事实表明,暑假“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结束后,大家相互借阅,起到了延伸阅读的效果。

从这几年发言交流的情况看,各教研组都有代表,发言的既有年轻教师,也有高级教师。学校希望通过全校交流的形式,进一步营造人人爱阅读的氛围,让读书成为全体教师的习惯。

3.教师加快成长,爱读已成习惯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爱上了阅读,并在不断的阅读中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不少青年教师开始在《教师博览》《教育时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英语组青年教师范晓晶,自2008年开始,一直自费订阅《教师博览》,一直认真读书并积极参与各类读书征文评比,如今教龄仅10年的她成为了全区最年轻的中学名教师,并评上了高级职称。社会组青年教师谢小芸,在工作的第六年就获得了区骨干教师称号,连续三年在区学科教学比武中获得第一名,并通过严格选拔成为了宁波市特级教师(名教师)带徒学员。谢小芸老师也一直认真阅读教育专业刊物,多次在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类似事例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大量的阅读中享受着职业幸福。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7篇

那年秋天,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__初中。学校分配的任务是初一两个班和一个毕业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他欣然同意还十分感谢校领导对自己的信任,毕竟自己初出茅庐。然而一年后中考成绩揭晓,他所代的毕业班平均成绩在东区摘冠,在全县名列前茅。第二年,初二两个班和一个毕业班,第三年两个毕业班,就这样“多干事,少说话”地送走了一届届学子,受到家长的如潮好评,赢得了同事、校领导的信任。这时恰逢机构改革,区委区公所领导提议任命他任副校长(主持工作),一年后被正式任命为校长。由于家庭原因,他放弃了校长职务,于世纪之交的__年应聘到__中学。班主任、英语教学,一切从头开始。一年后__一中挂牌,他与另外的28名创业者一道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工作上无论份内份外,教研组工作、制度建设、材料撰写,只要领导吩咐,他总能尽力完成。多少个周末,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仍在赶写材料或校对展板。2002年中考,他任教的班级无论单科成绩还是重点高中上线人数都属佼佼,校领导打破惯例,将其该年度职称考核档次确定为优秀并推荐为优秀教师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中考刚结束,八年级一位老教师术后体弱不能上课,他连续作战,在其他毕业班老师在家休息的时候,接过了两个非毕业班教学任务,直到毕业。刻写蜡纸、油印试卷、自习辅导、班务管理等等琐碎的教学事务,他总能尽情地融入其中,以苦为乐,微笑面对。他也一步步从副教导主任、教务主任到副校长,“天道酬勤”也许是对他最好的安慰。

如果将学校比做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的话,每个岗位上的教工就是一颗螺丝钉。他不管领导分配到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他总能高质量完成。创业伊始的一中,可谓百业待举,制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也许因为他曾有这方面的经验吧,领导让他参与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而这些工作常常在节假日完成,也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可每每看到厚厚的印制精美的《__一中规章制度汇编》,他心里总要涌出一丝劳动者的自豪。

为掌握情况和便于分班,前些年新生入学学校要组织摸底检测。命题、阅卷、统分、编班要在半天时间完成。时间短,任务重,责任大。有次他妻子恰恰在头一天患病在县医院做了手术,他理应向学校请假,但他知道教务处人手缺,便全身心投入紧张的考务工作。在校领导再三催促下,直到晚上10点此项工作接近尾声他才离开学校,到医院照料躺在病床上的爱人。

他负责教工的考勤工作,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先做好。他坚持出满勤,按时到校,推迟离校。周末辅导站也不例外。面对政策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指纹签到仪考核结果,不做人情,不看面子,一视同仁。凡是因病因事请假者如实记载,若有公差或摁不上指纹之类的特殊情况,及时记载,逾期不再更改。俗话说,“打铁要得本身硬”,由于自己坚持不迟到不早退,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他觉得对得起领导及同志们的信任,问心无愧。

作为副职领导,他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越权不揽权,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工作的事不做。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形式,以正面引导为主,变“堵”为“疏”,几年来校园打架斗殴的少了,不文明的现象少了,校园卫生、班级量化及值周管理方面的工作亮点纷呈。分管教学工作,他坚持在一线代课,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校本研修,力争教育科研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和跨越。

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他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全英语的教学环境,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教法灵活多样,组织教学幽默自然,富有激情,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爱。很多学生到了高一级学校学习,依然怀念他纯正的英语发音和灵动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或以书信贺卡,或以博客QQ等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他课堂的喜爱和独

特人格魅力的赞赏。祝老师幽默风趣,待人诚恳,务实谦逊,工作上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待人接物方面也不喜欢斤斤计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喜爱。

他爱好广泛,志趣高雅,写作、朗诵、对联、诗词及体育等方方面面都有涉猎,很多文章散见于《教师报》《安康日报》《新课程》等报刊;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演讲比赛及朗诵活动并屡屡获奖。他的生活很充实,精神很富有。

他多次承担县、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的公开课教学任务,多次担任县市级教学能手、招聘教师、教师职称晋升等的评委。

1993年指导学生参加英语竞赛,获县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998年被评为地区级教学能手;2001年教育随笔《险些当被告》发表于《教师报》并在《教师博览》杂志社与《教师报》联合举办的“难忘一课”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2001年7月至8月,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接受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02年作品《秦巴汉水作良证》获《中国教育报》和山东作协联合举办的“杏坛杯”全国校园文学征文比赛报告文学类三等奖;2007年,赴北京大学参加“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项目(TIP)”培训,在__一中辅导站创办TIC (TotalImmersion Class)教学班,得到光华基金会TIP项目负责人的高度称赞,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2013年7月,荣获“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参与了省“十一五”重点课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论文《小组活动型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析》和《也说英语教学中鼓励艺术的适时运用》分别刊发于《新课程学习》及《新课程》并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我们能想见祝老师多年艰辛的付出,是他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执著于教育最好的回报。

从乡村到县城,从教师到副校长,一路走来,他得到的是关爱和信任,感受的是理解和支持,内心涌动的是感恩和报答。一要感谢所有与他共事过的领导和同事,领导的栽培,同事们支持,才有他今天取得的点滴成绩;还要感谢__一中,在这个群英荟萃的熔炉里,每个成员必须学会追求卓越,让优秀成为习惯。怎能忘记那个水漫山城的国庆节之夜,高音喇叭里发出的警报振聋发聩,催促市民迅速撤离。王继社校长和他在教务处防汛值班,上级有令:24小时值守,随时准备安置灾民及物资。烛光跳跃,凉意阵阵,可他感受到的是温暖和鼓舞,因为领导身体力行,和他在一起。许明菊副校长自他进入旬中那天起,一直像大姐姐一样关照、提携他:做错的地方当面指正,取得成绩及时肯定和鼓励,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鼎力相助。向长峰校长经常在他独自在家时打来关切的电话,嘘寒问暖。尤其2013年,在向校长和许校长的鼓励下,他不顾年龄偏大,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省级教学能手赛教活动,经过层层选拔,终于不负众望,如愿以偿。

常怀感恩之心,他常常被这些生活的细节所感动;常怀包容之心,他跟领导跟同事们的分歧也成为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常怀敬畏之心,他教育一届届学子敬畏生命珍爱生活。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8篇

从“学科阅读”

到“开放阅读”

2001年8月,我大学毕业,进入宁波镇海区仁爱中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成为当时较早从事这一行的科班毕业生。坦率地说,先行者总是孤独的,当时的我如一个“三无人员”:无教材,无指导老师,无教研团队。工作一开始,我即挂靠在社会科组(政史地),也参加组内的教研活动,但终归是处于边缘状态。不过,当时的我并不孤独,因为我事先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

“只要你认真阅读了某个研究领域的近五年里发表的成果,你对这个领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大学时《教育文献与检索》课中老师讲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期刊资源,查找并复印了中小学健康教育领域近五年内的研究成果。带着这个“法宝”,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状况有了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对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挑战,有了更多的从容与淡定。

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更好的了解,工作之初,我在大学心理学老师杨宏飞教授的指导下,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量。因为是第一次独立调查,各环节下来共花费了我近三个月的时间。由于准备充分,资料详实,这篇调研报告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2011年会评比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写成的《科学看待学生心理问题》一文,还在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心理分会场”上宣读。那时,我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走上了“边教学,边研究”的草根研究之路。回想起来,正是这种阅读,使我的研究走正了路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刊后,我立即订阅了这份刊物。

对学科刊物的关注,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有了很强的敏感。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把学生的快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因此深得学生好评。后来,我撰写的论文相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发。

2006年7月,我被评选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作者”。进京领奖时,我第一次知道了龙源期刊网,并因此了解和阅读了多家教育杂志。

从学科阅读走向开放阅读,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我不仅自己订阅多种教育刊物,也大力向同事推荐,使我周围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开放阅读的道路。

从“疯狂补课”

到“有的放矢”

2008年世界读书日,我在书店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正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教育阅读”之门。

闫学的这本书唤醒了我对“大夏书系”的记忆。我突然发现,此前自己读过的好几本书都是“大夏”的。后来,我去查阅了一些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发现其中的很多都是大夏书系的。我竟然错过大夏书系的好多好书!叹息中,我把那家书店中大夏书系的书“一扫而空”。

2008年,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购买了上百本教育著作,其中六成以上是大夏书系。通过与大夏书系为友,我与张文质、刘铁芳、朱永新等教育名家“相遇”,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了国内外教育的最新理念。

2010年,大夏书系的创始人吴法源创立“源创图书”。基于对“大夏书系”品牌的信赖,我也对源创图书充满了期待,并不知不觉成为了其铁杆粉丝。到目前为止,我已拥有源创的70多本好书。

从最初的疯狂购书,到后来的理性选择,这是我在读书问题上前进的一大步。最重要的是,我爱读书的习惯从此形成。

2011年3月,我在宁波新华书店看到《教师阅读地图》一书,如获至宝。这本书对于教师阅读的意义自不必说,有人甚至将其奉为自己阅读的“导师”。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教师阅读地图》《走向德育专业化》这三本书,分阶段地丰富了我的教育阅读的内涵。

从“有效吸收”

到“传播推动”

2008年11月,为更好地推动本校教师读书,学校成立了由10位骨干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师读书先锋团队,播撒读书种子,并期待其发挥效应。我担任了读书社的社长,开始扮演教师阅读推广人的角色,

半年多的强化阅读,为我当好读书社社长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我们从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开始,先后读了好几本教育名家的著作,大家的阅读热情逐渐被激发出来。2009年4月,全国十大读书人物张文质来我校讲学,并与读书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认为我们这样的做法,跟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专家的肯定和勉励,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热情。读书社成员中每个教研组都有代表,这样他们的阅读产生了示范作用,读书社开始发挥“种子效应”。

2010年8月,我到南昌参加了《教师博览》的重点作者会,结识了很多专家学者,于是萌发了建立一个专家QQ群,打造一个高品位的网络读书共同体的想法。我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仁爱群英读书群”;另一方面扩大读书社规模,从10人发展到36人。

在“仁爱群英读书群”里,有知名教育报刊的编辑记者、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同行作为网络“学术外援”。这样,大家一方面可以和群里的专家和同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地联系相关的编辑。

2010年11月,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闫学以“学术外援”的身份与我校教师读书社面对面,并作讲座。《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一书的作者,《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也以“学术外援”的身份来到读书现场,与大家分享他对阅读和写作的感受。

我还依托这个群,发动区内四所学校建立了四校教师读书共同体,一起共读,并与所读书籍的作者进行在线交流。《中国教师报》整版对此进行了介绍。2012年,我们与读书社指导老师,《我抓住了两个世界》一书的作者姜广平进行五校共读活动,并就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文章进行了充分交流。

2010年6月,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刚出版,我就把这本书作为了全校教师共读的书,让教师们第一时间品读。从2011年暑假开始,我校开展了“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每年我都精心挑选,力图让教师们真正在快乐中读书,在读书中得益。

正常的读书活动之外,我还精心组织主题沙龙活动,比如围绕《树不必对风生气——给中学生的103封回信》,开展“转变角色,读透学生”的主题读书活动。又如结合《民国先生》一书,开展“走近民国大师,追寻教育真谛”主题读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领教师们聚焦问题,深化思考。

通过“个体研读”和“主题沙龙”的完美结合,我校在推动教师读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国多家报刊都对我校的做法进行了介绍。现在,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教育阅读之路。学校连续四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四年教师个人获奖总数为宁波大市之最。

2011年1月12日,《中国教师报》发表了题为《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专题策划,我作为五位嘉宾之一参与了访谈。作为《中国教师报》的嘉宾,对全国的教师读书与教育出版机构“建言献策”,是一种影响教育读书生态的行为方式,这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作为阅读推广人的意义所在。

2011年1月19日,我以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的名义策划了《教师时报》的以“教师读书,如何真正形成气候”为主题的读书沙龙,并把仁爱中学的经验在这期读书沙龙中给予了介绍。

2011年5月,我的著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我详细地介绍了自己阅读专业报刊、阅读优秀教育著作的经历。这本书对不少教师起到了延伸阅读的作用,他们也去订阅我在书中推荐的教育报刊,也去阅读书中推荐的优秀教育著作。这让我认识到,写作也是推动阅读的有效方式。

现在,我仍然一直关注着教师阅读的话题,并将之作为了“没有名号”的课题研究。孜孜探索中,我先后获得了《浙江教育报》评选的省年度书香人物和《中国教师报》评选的全国十大爱读人物称号,并成为了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名师成长”导师库首批导师。是教育阅读,让我有了这些许收获。

前不久,看到一篇题为《推动阅读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章,我甚感欣慰。从自己爱读书到推广教师阅读,无意中我是在为推动社会进步作贡献呀!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9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是____年____月23日,愉快的暑假还在进行,而我们已启动了新的征程。现在,全校教师正齐聚一堂,隆重召开____1年寒假高效课堂培训会。

这次活动,我们十分荣幸地请来了在____省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四位名师,新教育第一届寒假儿童写作课程培训班原班人马,可以说此次活动名师阵容之强,规格之高,在我校培训史上是第一次。首先,我非常荣幸地介绍出席这次培训会的各位专家和领导。

他们是:____市实验小学副校长、____市“双十佳”青年教师,____市学术带头人,____省特级教师、《魔法作文营》、《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丛书、《不做教书匠》等书的作者管建刚老师;海门市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全国 “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____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连续七年获得____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一等奖,《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的作者吴勇老师;____省特级教师、____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高子阳老师;教育在线总版主,《读写月报 新教育》网络编辑,《中国教师报》特约编辑,____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刘恩樵老师。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教育局副局长____先生、教育局基教科科长赵南化先生、人事科科长陈建明先生、新教育实验办公室张友美女士等。

在此,我谨代表____镇小学对应邀前来讲学的四位名师和各位领导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老师们,我们都知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教育靠质量立业,学校靠质量立校,教师靠质量立身,这是一条不变的道理。我们必需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效益为中心”。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特地请来了四位工作在一线的名师,传播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前沿教改信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中国教师报征文范文第10篇

走上推动教师阅读这条路,源自十年前一篇报道对我的触动。2007年4月,《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有些中小学教师几乎不读“教外书”》的报道,并配发了《功利“驱逐”书香,忽传教师“不读书”》的评论。作为教师一分子的我看到后有种脸红的感觉。我认识到,让教师变为读书人,需要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自己千万不能沦为“不读书”一族。

2008年4月,我无意中邂逅了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这本书帮我推开了教育阅读的大门,让我在大量的教育阅读中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自己在阅读的助力下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原先老本吃光的“本领恐慌”感也彻底离我远去了。

2008年11月,我所在的仁爱中学成立了教师读书社,致力于培养教师中的“读书种子”,我成了教师读书社的社长。于是,扮演好教师阅读推广人,或者说是领读者的角色,成了摆在我面前的现实挑战。好在,大量的阅读让我有了扮演好这个角色的底气。于是,我用研究的态度来做好推动教师阅读这项工作。首先让一部分教师先读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教师,让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进而影响家长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教师阅读,可以影响到更多的群体。

共读是读书社常用的阅读方式。我精心选择了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等几本书作为共读书。在阅读与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的阅读热情明显被激发出来了。我还向学校领导借力,让他们成为推动教师阅读的影响力人物。每次读书社的活动,我一般都会邀请学校领导参加。每年春节后教师开学报到大会前一个小时,读书社都会举行新春读书沙龙,作为读书社成员的开学第一课。此外,我建议学校把教师在区级以上发表获奖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纳入教科研奖励的范畴,与论文同等待遇,进一步鼓励教师读写结合的积极性。读书社成了教师乐意加入的专业发展团队。一年半后,在教师们的自主要求下,读书社从原来的10人增加到了36人,并一直保持着这个规模。

除了抓好读书社的建设,我还大力推动教师的全员阅读。2010年6月,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刚一出版,我就建议学校领导把这本书作为全校教师共读的书目。从2011年6月开始,学校开展“教师读自己爱读的书”活动,推荐给教师6本书,教师自选1本,学校负责购买并在放暑假前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并在暑期学习活动期间进行交流。从2014年起,在暑期读书交流活动之后,学校再推荐4本书,教师进行二次选书,每人最多可选3本。这样学校就把读书活动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活动了,读书也更好地成了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我也会把一些最新的优秀教育类书目推荐给老师们,让大家第一时间与好书亲密接触。

经过几年的努力,仁爱中学的教师读书成了一个亮点和特色,相关做法被评为宁波市校园阅读推广十佳案例。《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学校推动教师阅读的经验。

2016年8月,我调到区教科所工作,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我向领导建议成立一个区级层面的读书会,作为助力各校教科研负责人和部分教科研骨干专业成长的载体。于是,镇海区“研之乐”教科研骨干读书会就应运而生了。读书会成立后,我开展了“做阅读的先行者,做科研的领跑者”主题读书活动,把常生龙局长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为共读书,并推荐了《教育的细节》《静悄悄的革命》《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回归教育常识》《首席教师》作为选读书。期间,我还积极发动大家参加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和浙江教育在线“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此外,我还组织了寒假教师读书征文比赛,大家参加的热情也非常高。

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的分享会上,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老师和三所学校的代表发言。老师们的分享进一步点燃了与会教师的阅读热情和推动本校教师阅读的信心。我趁热打铁,在读书会的群里发出了写参会感悟的倡议,没想到,在两天时间里,就有一半左右的与会者提交了感悟,而且写得都非常认真。

丁冰老师在感悟中写道:

今天的读书分享会有感动、有传奇、有温暖。

感动是因为听了冯老师的发言,一位从教三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对教学工作的一丝倦怠,相反,可以体会到她依然充满着不忘初心,实践理想的信念,以及像年轻人拥有青春岁月时的激情。

传奇是因为听了童老师的发言,一位从企业中层领导跨界而来的中职教师,从困惑与彷徨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可以体会到他的凤凰涅。

温暖是因为秦书记、刘波老师组织的这个读书会是实实在在地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让我在工作闲暇之余又爱上了读书。

杨志刚老师说,懂得变化的人才能拥有奶酪,把读书当作生活方式,享受变化的乐趣是对自己今后生活的一种勉励。

看到“研之乐”读书会成立半年来所取得的成效,我感到非常欣慰。

推动教师阅读,其实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我会用一直在路上的心态来做好这件事。

问答

《今日教育》:作为一名领读者,您的教育初心是什么?

刘波:作为一名阅读受益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受益。我希望今后相关媒体报道教师阅读状况的时候,不会再出现“读书少”的字眼。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今天,教师群体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今日教育》:教师如何才能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呢?

上一篇:推广普通话征文范文 下一篇:学习雷锋好榜样征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