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3 09:21:58

制度

制度范文第1篇

一、团结、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妇女人才成长。

三、代表妇女参与有关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四、为妇女儿童服务。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和推动社会各界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各部室工作职责

一、办公室

负责综合和反映与党委、政府关系密切、与群众利益和社会需求关系密切、与妇女发展关系密切的各种信息,为领导制定和实施决策服务。承担全会的档案、文秘、调研、编辑、保密、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组织宣传部

切实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协肋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负责向妇女干部和广大妇女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扬“四自”、“四有”精神的教育;负责妇联系统干部政治、业务的学习、培训,做好妇女先进典型的评选和宣传表彰工作,推动“五好文明家庭”与家庭文化建设活动。

三、城乡发展部

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切实抓好城乡妇女“巾帼建功”、“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组织两赛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和“巾帼示范岗”申报命名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和“巾帼社区服务工程”,开展下岗失业和农村妇女就业技能和实用科技培训,帮助妇女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

四、儿童工作部

负责抓好家庭教育,督促、检查、指导家长学校工作,积极参与儿童事业的社会协调。协助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做好我市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评估检查和组织实施。实施“春蕾计划”,抓好“六一”活动。加强妇联系统自办园的管理,推动各地兴办儿童少年活动阵地,做好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

五、权益部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妇女法律素质。接待妇女群众来信来访,承办上级机关和领导交办的来信、来访案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目标管理,定期检查、考核基层维权工作。加强联席会议、妇女权益法律援助、妇联干部特邀陪审员等制度建设,推进维权工作社会化、法制化。注重妇女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打拐”、禁赌、“扫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六、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职责

负责编制泰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协调和推动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为委员会决策妇女儿童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依据;承办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市妇儿工委全委会议、专题会议和经验交流与表彰工作;指导各市(区)妇儿工委办公室的工作;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编发各类文件,并完成市妇儿工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关干部工作守则

为形成“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良好风尚,全体妇联干部必须做到:

一、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章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自觉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汇报情况、总结经验、宣传典型、统计数据,做到知真情、讲实话,办实事。

四、坚持务实、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拓宽视野、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工作中不扯皮、多办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五、坚持团结进取的精神。要自觉维护妇联集体荣誉,严守各项纪律制度,严格请示、汇报和审批程序,不搞自由主义和本位主义,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三讲”:讲党性、讲纪律、讲大局;“五不准”:不准搞小团体、不准搬弄是非、不准向外泄露该保密的工作内容和资料、不准不告而假、不准在公众场合吵闹。

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全体机关干部要热爱妇联工作,钻研妇联工作业务,主动熟悉经济,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拓宽知识层面。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开展妇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

一、主席

职责范围:对全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负总责,对妇联领导班子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

职责内容:根据上级精神研究部署,监督检查全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按照上级精神加强全会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教育。

(二)落实市妇联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经常检查班子成员廉洁自律方面的情况。

(三)遵守党纪、国法和领导班干部廉政自律有关规定,教育和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二、副主席

职责范围:对分管部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职责内容: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分管部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负责落实分管部室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履行监督职能,认真了解和掌握分管部室人员廉政自律的情况,监督解决存在问题,防止发生违纪、违法问题;

(三)遵守党纪国法和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和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首问负责制

一、凡来电、来函和来人与本会联系工作、办理有关事宜,第一接待者为第一责任人。

二、凡属本部室和本职范围内的事情,第一责任人应认真负责办理,让基层满意。凡不属职责范围的事情,第一责任人应热情接待,主动联系,介绍或引导到相关科室办理。

三、第一责任人在具体办理中,有关职能部室必须主动配合,不得推诿或延误。有关职能部室接到第一责任人介绍和引导来的办事者,接办人员即转移为第一责任人。

四、熟练掌握本职业务,讲究办事的时效和质量,努力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来电、来函、来人联系工作都需详细记录,能立即办理和答复的应立即落实;不能立即办理的,一般在3天内答复,特殊情况不超过7天。

五、当需要办理的事宜涉及到两个以上部室时,可由第一责任人牵头协调;比较复杂的问题由第一责任人所在部室负责人协调处理,重大问题需报请领导决定。

六、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因第一责任人服务不到位,服务对象有意见,甚至有投诉举报的,一经查实,给予严肃处理。

党组会议制度

一、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党组会议,如遇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二、党组会议主要听取市妇联机关党员思想情况汇报,提出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或建议;检查党组成员执行党风党纪的情况;讨论决定市妇联机关各部室及下属单位干部的配备、调整及职务任免。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会议由市妇联党组书记主持。

主席办公会制度

一、每月中下旬召开主席办公会。

二、主席办公会主要讨论妇联重要事宜,研究下月工作安排和重要活动方案,处理各部室提出的有关问题。

三、讨论前办公室负责收集各部室需提交主席办公会讨论的有关事项。

四、主席办公会由主席(或副主席)主持召开。

行政办公会议制度

一、每月月底前召开行政办公会。(逢节假日随时作调整)

二、会议由本会主席或副主席主持,机关全体同志参加。

三、会议主要内容:各部室总结交流本月工作情况,提出需办公会研究及解决的相关问题;讨论落实下月的工作计划;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

四、办公室做好召开会议的有关准备工作,并做好会议记录。

五、参会人员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特殊情况应履行请假手续。

六、如因工作需要,主席室可临时召集会议。

机关干部学习制度

一、学习时间:坚持中心组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党组中心组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机关干部每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天(特殊情况除外),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每人每天坚持自学1小时以上。

二、学习内容:按照市委、宣传部、机关工委的布置和要求,以学理论、学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外语、学电脑、学现代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着力夯实理论功底,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三、学习方法:坚持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党组成员和机关干部要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体会或调研报告,全年不少于12篇,并积极参加学习研讨和交流。机关每半年召开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四、党组学习秘书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制订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整理和考勤工作。

党支部活动制度

一、正常“”制度,按照市委、机关工委的要求,并结合形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机关全体党员要积极参加党支部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三、党支部负责党员“”及活动计划的制订、会议记录及材料整理工作。

四、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

考勤制度

一、全会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离岗。

二、工作时间,严肃工作纪律,严禁打牌、下棋、串门、聊天等。

三、实行请假制度,各部室负责人凡请事假半天以上,须经分管领导同意;部室一般人员请事假半天以内,由部室负责人批准,超过半天由分管领导批准。所有同志请假一天以上,需经主席批准。

四、因病请假,凭医院有效证明,并书面请假。

五、上班时间外出的同志应相互招呼并告知同办公室,以便联系。

行文发文制度

一、凡以市妇联名义下发的文件,必须统一使用《泰州市妇女联合会》文头,依次编“泰妇字(年)第号”的文号。

二、各部室以市妇联名义起草的文件,须经办公室核稿,送分管主席把关审定、主席签发后,再由办公室负责编号、打印。其他文字及复印材料必须交办公室签定方可打印。

三、文稿必须使用标准发文稿纸,并用碳素或蓝黑墨水的钢笔认真誊清,字迹要工整,发文稿纸的栏目必须逐项认真填写。

四、文稿由主办部室负责校对、装订、分发。校对人必须认真负责,校完后要签名。底稿和打印件计3份送办公室存档。

文件处理传阅制度

一、各类来文由办公室专人负责收取和分发,机要文件要及时登记、编号并附上文件处理标签,由办公室主任签批,并送主席室及各部室传阅。

二、凡主席阅示的文件,由办公室及时转阅及办理,机要文件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范围传阅。急件应即到即送。

三、所有文件的传阅,必须按规定及时传阅,不得留存,不得积压、丢失,阅后即归还办公室存档。

四、文件阅后,应签名或签署意见,主席签署的意见由办公室进行催办、督办、处理。

档案文件管理查阅规定

一、上级有关来文、本会文件、电、函及其底稿,均由办公室专人负责,次年一季度立卷归档,负责保管。

二、各部室形成的各种文件,由各部室负责收集;各部室收到上级或基层妇联来文,及时交办公室签批。

三、本机关同志参加上级和有关单位召开会议所领取的文件资料签批材料,使用完毕后一律交办公室存档。

四、办公室负责文件清理分类,按永久、长期、短期的归档要求立卷保存。

五、查阅与本部室工作有关的文件档案,一般在办公室内进行,不得私自带出机关,如确实需要借出,必须办理借阅手续,并及时归还。注意保密,不得遗失。

六、外单位借阅文件、档案,必须持单位介绍信,由办公室负责人批准。

财务、物资财产管理制度

一、本会办公及活动经费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办公室根据上级要求做好经费的预决算工作,各部室拿出方案,报主席室审定方可使用。办公室本着从严、从紧、从俭的方针,严格控制开支。

二、使用经费的所有票据由经手人证明、办公室主任审核,分管财务领导签字,及时到机关事务管理局报支。

三、物品采购一般由办公室或指定其他部室办理,所购物品交办公室验收核查。所剩物品应交办公室统一保管。办公室到期清理,及时报告主席室。

四、日常办公用品由办公室根据实际需要提出方案,经主席室同意后方可购置发放,并做好登记。

五、使用部室要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车辆管理制度

一、严格管理,车辆由办公室统一调度,并督促驾驶员做好车辆的环境卫生、出车里程记录查验等。

二、做好服务,车辆使用首先保证主席室领导的工作用车,保证特办、急办工作用车。各部室因工作需要用车,必须向办公室报告报主席室批准后方可用车。原则上驾驶员不得私借用车,确有特殊情况,须经办公室负责人和分管领导批准。

三、安全行车。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开车前做到不饮酒,注意休息,确保安全无事故。

四、车辆保养。到期对车辆进行保养,保养车辆和购置车辆必需物品,应事先向办公室提出申请,填写《车辆修理项目明细表》及经费预算,经主席室批准后到指定市级机关汽车修理厂办理。

五、节约用油。由办公室核定按行驶里程与汽油耗量每月报告主席室。

六、车辆停放。在没有出车任务时,车辆停放要安全,如造成车辆损坏、遗失等,由驾驶员自负。

安全保卫保密制度

一、全会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保密观念,严守党和国家机密,自觉保卫本会机关安全。

二、认真做好秘密材料和本会文件的保管,凡属密级的文件、档案、工作记事本,都必须妥为保管,不得遗失。离开办公室时,须将密件锁入抽屉、文件柜橱。

三、认真做好防盗、防爆和防火工作。下班必须锁好本办公室门窗、切断电灯、空调以及有关电器设备的电源;办公室内不得存放现金和贵重物品,遗失责任自负。

四、坚持定期检查制度。元旦、春节、五一、国庆放假前夕为本会安全突击检查时间,平时注意经常检查,防患于未然,办公室负责将检查情况汇总向领导报告。

来人接待有关规定

省妇联、及其他省辖市妇联、各市(区)妇联因工作需要来泰,由办公室负责安排接待,有关规定如下:

一、省妇联部室负责人以上领导来泰,由主席、副主席、相关部室陪同,按有关接待规格安排。

二、其他省辖市妇联来泰,由主席或副主席、相关部室陪同,按有关要求接待安排。

三、各市(区)妇联领导来泰办事,由主席、副主席或相关部室陪同,按有关要求做好安排。

四、凡来人接待用餐费用,由办公室或领导指定陪餐,按月结帐报支。

制度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在于厘清制度、制度权威与制度化管理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度权威在组织管理中具有的特定功能和意义,是制度化管理得以施行的基础。

关键词:制度 制度权威 制度化管理

制度、制度权威的界定

各个领域的学者对“制度”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强调制度管理特征的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规则体系或管理体系。传统制度学派代表人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新制度学派的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由一系列规则形式的和规章形式的行为约束组成;而且,制度最终是由一系列道德的、伦理的和行为的规范组成的,这些规范限定了人的行动界限,并且制约着具体制定和实施各种规则、规章的方式”(North,1984);“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严格的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North,1990);同时,诺斯也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种种正式及非正式的规章结构,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出来构建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约束,由非正式的约束(奖惩、禁忌、习俗、传统及行为准则)和正式的规则(宪法、法律、产权)组成”(North,1991)。早期的社会学家,从库利、韦伯到塞尔兹尼克和帕森斯,认为制度主要是规范性结构,它为社会生活行为提供了道德框架。马克斯・韦伯解释说:“一个规范团体行为的制度,应该叫做行政管理制度。一个规范其他社会行为并保障给行为者提供通过这种规范所开创的机会的制度,应该叫做调节制度。”美国社会学、政治学家亨廷顿也认为,“制度是指稳定的、受到尊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在我国学术界,有人赞成“制度是社会规则”的规定,而且主张“制度仅指正式规则”。

制度概念在组织分析中最具影响力的运用来自梅耶和罗文(Meyer&Rowan,1977)。他们认为,现代组织的许多主张、政策、纲领及程序是通过舆论、重要成员的观点、由教育体系合法化的知识、社会声望、法律、法庭上使用的过失和谨慎的定义等来实施的。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制度进行定义,认为“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其实质是对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信息浓缩),它作为许多可能的表征形式之一,起着协调参与人信念的作用”。斯科特(Scott,1995)力求涵盖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都强调的三种要素,从而对制度提出了他的理解和定义:制度是由社会行为提供稳定性和有意义的、认知的、规范的和管理的结构与行为组成的。

以上制度的概念是各领域学者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做出的界定,对于制度在组织中作用程度的探讨还很少。本文中的“制度”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是指约束和调整组织中各种行为和关系的规范体系。

制度权威是要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制度权威的问题是人与制度关系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制度是制度权威的基本问题。制度权威实质上是人们对制度的服从关系,这种服从关系表明了制度发挥作用或者制度有效性的程度。本文认为,制度权威是指组织中的制度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调整作用,是组织中的“命令――服从”关系。

在巴纳德看来,权威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命令)的一种性质,通过它的被接受,组织的贡献者或成员支配自己所贡献的行为,即支配或决定什么是要对组织做的事情,什么是不对组织做的事情。巴纳德指出,权威的源泉在于接受权威的一方而不是发出权威的一方。换言之,只有那些被下属认可了的、接受了的指挥、命令才具有权威的性质,强调来自组织或上级的指示命令与下属的选择相一致的侧面。韦伯把权威定义为在一个可能标明的人的群体里,让具体的(或一切的)命令得到服从的机会。

制度权威是制度的权威作用,这个概念是建立在韦伯提出的权威体系基础之上的。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威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威,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在韦伯那里,权力不是一种单向作用的力,而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具有主观意义取向的社会行动建构起来的。为了把统治与暴力控制区分开来,韦伯又把正当化的统治称为“命令控制”或权威,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为这种统治形式确立了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自愿服从,其二是存在一套支持统治正当性的“信仰体系”,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制度与制度权威的关系

(一)制度的建立影响制度权威

制度权威是人们对制度的服从关系,所以制度权威的确立必然以制度的建立为前提。制度权威状况是由制度产生和适用的条件、制度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制度自身的状况所决定的。制度权威的可能性存在于人们对一定的制度规范服从并遵循的基础之上,是要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作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制度权威的确立依赖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一种制度权威的建立和巩固绝非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需要制度自身的合理性、必要的外在强制和激励以及思想文化等因素的保障。制度本身与现实状况是否吻合、与组织文化是否协调,都影响着制度权威的确立。制度的合理性越强,则制度权威不管是通过外力还是由内在的认可、赞同、追随等来确立都会更加容易。所以,制度自身的状况会影响到制度权威的确立,制度自身的合理性为制度权威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制度权威体现的命令―服从关系在组织中是一个循环连续的作用过程,制度的完备性和合理性会影响到相关过程中制度的权威状况。相互抵制的制度或不完备的制度都会对相关制度的权威确立起到削弱的消极作用。制度本身建立得越完备,则反制度因素的影响越小,制度权威的确立就越容易,权威也更容易巩固。

因此,科学的制度和制度规范是制度权威确立的基础,必须先有制度和制度规范,制度权威才有确立的机会。也只有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完备性达到一定程度,制度权威才有确立的可能。

(二)制度建立和制度权威的确立并不一致

制度文本在组织中只是一种形式或一纸文件,制度的建立只能说明有了制度这种形式上的约束或者产生了一些文件,而这些文件和这种形式上的约束并不会去约束组织中的个人,组织管理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制度权威。只有制度权威确立了,制度才能发挥作用。制度权威的重点在于制度要具有权威,能发挥其作用,成为组织协作行为中的约束机制和手段。制度产生或建立之后,能否发挥作用,在多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即制度权威何时得以确立,这跟制度所约束的对象的态度有关,也跟制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有关。

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管理制度的建立一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功能。制度设计、属于制度建立涵盖的内容,但是制度在建立之后能否起到规范组织成员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程度都源于制度权威的确立。制度权威的确立状况和制度本身以及管理工作都有关联。就制度而言,从适用范围角度看,制度要与一定的客观条件相适应;从制度的客体角度看,制度要与行为主体――人的状况相一致;从自身的逻辑性看,制度所包含的各种规范性要素要严密、一致。制度自身的合理性、完备性越高,则建立之后越容易确立其权威;反之,建立的制度不合理成分越多,则越难确立制度权威。另外,即使制度本身合理性、完备性都相对较高,但制度的管理工作没有到位,如推广不力,员工不理解或没注意制度,或者管理者带头违反制度等等,都会对制度权威的确立产生破坏性影响。所以,制度建立并不意味着制度权威就能相应地确立,两者并不是一致的。

制度权威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

(一)制度化管理的内涵

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在企业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所依托的基本手段不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发展早期,企业组织管理中多依靠个人的权威,以传统的权威和“神授”的权威为基本的控制手段。伴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行政组织和各种大型组织逐渐把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由个人转向理性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制度权威来自于组织结构中对管理者地位和权力的正式规定。这种形式下,管理者拥有组织授予的奖惩权,可以视被管理者工作的不同情况,决定给予奖励或惩罚。它建立在强制力的基础上,是法的权威,不是个人的权威。而非正式权威来自于个人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某个人可以将众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服从其管理和领导。非正式权威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忠诚关系上,是对个人负责。

(二)制度权威在组织管理中的功能

一是组织制度权威维护着特定组织的内在结构,从而维持组织的本质和功能。组织的内在结构和框架总是要表现为一定的制度规范形式,在这一意义上,组织制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各种制度规范的集合。一定的社会组织从其内在结构的意义上说,就是该组织各种职位的设定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事分配的方式和原则,也包括一系列标准和形式的设定和职员实践方式以及决策方式、制度规范方式的设定。

二是组织制度权威规范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具有维持组织稳定性和统一性的功能。组织成员是若干具有独立性、自身利益追求和个性追求的现实的人,能够把他们组织起来并形成一种组织统一性的不是成员自身的差异性,而是在个体之外的统一规则约束机制的存在。组织制度权威对于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性以及维护组织稳定性和统一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组织制度权威规定了组织利益的统一性,规范着组织成员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从利益统一性的方面维护着组织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其次,组织制度权威强化了组织成员观念意识的统一性,培养了组织成员的组织秩序意识。

三是组织制度权威是组织生存的基础。制度构成了一个组织的内在框架,制度权威通过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保证了组织存在的秩序性和稳定性,它使分散的、独立的、现实的个人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文化环境、价值取向和意识主题。同样,原有组织的消亡和新组织的出现也是缘于组织制度权威的变化。当原有的组织制度权威消亡的时候,这一组织也就不复存在或者名存实亡了;当一种新的制度权威成为一定数量的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的时候,一个新的组织也就随之形成了。组织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制度权威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

综上所述,以制度权威为主的制度化管理对于组织管理意义重大,它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消除管理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除了一般的效率、目标和成就之外,制度化管理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它还能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均衡,避免组织中以人的权威为中心而对个人的过度支配。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斯格特,黄洋等译.组织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2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华夏出版社,1999

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4.鲁鹏.制度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5.[日]青木昌彦,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2004

8.[美]西蒙,詹正茂译.管理行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学林出版社,2001

10.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度;制度伦理;制度创新

一、制度与制度伦理

要理解制度伦理,首先就要了解制度的含义。对制度,定义不一。道格拉斯・C・诺斯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罗尔斯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以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类型行为能允许,另一些则为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马克思的见解比较深刻,他认为制度是“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因为制度对个体行为起着普遍性的约束作用,个体行为普遍受其制约基于对制度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执政制度就是执政党为了实现一定价值目标而设计的,需要执政主体遵守的规范规则。”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制度就是人为制定的在一定社会中起普遍约束作用的控制个体行为以确保他们权利、义务等内容的规范体系。

对制度伦理的理解也众说纷纭,较为为大家认可的说法认为制度伦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是指政治、行政、企业、学校等机构所规定的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及道德价值理想,也就是制度本身的合乎伦理性、合乎道德性。作为社会基本结构中的政治制度,其内容更具有伦理价值与道德精神的追求。制度伦理化是制度文化在当代所追求的目标,是制度价值的体现。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特定社会下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准则提升规定为制度,以强调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伦理的法律化。

依照传统伦理学的观念,制度是不应被包含在伦理之中的。伦理与制度都是一种规范体系,但伦理规范是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其功能的,因而具有非强制约性,而制度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出来用以约束和调整人们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的准则、规则,具有强制性;伦理所整合的对象远较制度整合更为广泛,触犯法律的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道德所谴责的对象不一定就是法律所惩罚的对象;制度惩罚一般都是物质形态的,而道德惩罚则主要表现为良心责备和舆论谴责。因此,不可把二者等同起来。制度伦理概念的存在完全是由制度与伦理在基本职能上的一致性这一点决定的。

从对制度及制度伦理的诸多含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就是某种准则、规则体系,而制度伦理本质上也是一种规范体系。只是制度上的准则和规则是明确规定了的,而制度伦理规范则是以风俗、习惯、良心、舆论的形式存在的。既然都是一种规范体系,那么它们在基本功能上就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

二、制度伦理功能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伦理的功能

将制度伦理分为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的观点,决定了制度伦理的功能同时也包括两个维度――制度伦理化层面的功能与伦理制度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

1、制度伦理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1)制度伦理的评价功能。制度伦理的评价功能表现为制度伦理为制度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伦理的价值尺度。要谋求制度的公正与合理,就必须具有制度合理性的伦理评价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主体性意识的加强,人的主体因素和“应该如何”的价值意识也越来越多地对社会关系发生作用和影响,正像黑格尔所说的,伦理“这个实体是在自我中解体了的存在,所以它不是死的本质,而是现实的和活的本质。”正是这种价值尺度,可以使人们对制度本身做出道德与否、好坏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从而促使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2)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制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解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是人类对自我的内在管理。制度伦理对社会关系体系具有调节功能,其目的在于创造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是通过调整制度伦理关系,使各项制度及其运行处于和谐发展的秩序中。(3)制度伦理的整合功能。制度伦理的整合功能体现在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道德化建设中。行政道德化是指行政管理中,其法律制度、权力体制、组织结构、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等具有道德的合理性。这种道德的合理性能够协调行政组织、机构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改善行政管理的服务供给,使整个行政体系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

2、伦理制度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1)制度伦理的规范功能。制度伦理的规范功能来源于制度化规范与非制度化的伦理规范的有机结合。制度化规范的强制性与规范性源于道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一种内在的管理与规范,其力量在于得到人们内心的普遍认可。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化的伦理规范必然具有对特定主体和对象的规范与制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对制度主体的规范功能和对制度本身的规范功能。(2)制度伦理的道德义务履行落实功能。道德责任是公民和市场主体必备的素质。如何改变社会上存在的不承担道德责任,不履行道德义务的现象,制度伦理建设是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把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通过制度和制度体系体现了出来将提倡和反对、引导与约束相结合,进而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最终对诚信的优良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制度伦理的行政制度伦理先行功能。制度伦理内在要求必须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一是因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集体的政务类和业务类公务员的内心信念如何、道德价值观念的取向如何,对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对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正确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伦理道德建设也必须实现制度与伦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对于一般公民是道德范畴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就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应当是制度范畴的要求。

(二)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

从对制度伦理功能的论述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制度伦理的评价、调节及整合功能都从微观层面给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及具体实现途径,而制度伦理的规范、道德义务落实及道德建设功能则是制度创新实体化结果。首先,制度伦理的评价调节及整合功能在一个微观层面,为制度创新做出前期准备工作;其次,制度伦理的规范、道德义务落实及道德建设功能将制度创新从可能变成了现实。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的联系具体有两点。

1、制度伦理乃是制度创新的主观条件之一。人们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对某一制度作出“不好”(“不应该”、“不正当”)的道德评价,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是诱发制度创新的群众基础。为此首先要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3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其次,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制度公平或正义的伦理道德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再次,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因此,“道德伦理行为准则,是构成制度约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个人在与环境斗争时发展的现实(意识形态)结构派生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是,与我国哲学界一些人大书特书“淡化意识形态”相反,新制度学派却极为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把它看作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2、制度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制度立法。制度伦理功能最终极的标志就是伦理立法。伦理立法是以立法、制度的方式确立对机构组织以及工作人员的伦理要求,并以此机构组织行为。有观点认为,伦理和立法是互不相容的,把伦理和立法连接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其实伦理与法律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是二者又具有同质性,都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在内容上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伦理是立法的依据,立法则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也趋于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博登海默曾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可见伦理立法与制度立法一脉相承。

三、结束语

制度伦理是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是权利与义务、秩序与效率、公平与速度的结构性调整时期的制度创新,基于善的道德、基于道德的制度伦理在制度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界的制度创新,制度伦理的研究应当充当理论先行者,为制度创新做出应尽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6).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室.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论政治与政治制度(上)[M].群众出版社,1983.

4、王爱党,谢峻峰.论执政的制度伦理[J].求索,2007(8).

5、何颖.论制度伦理的功能与局限[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6、晏辉.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J].齐鲁学刊,2003(4).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9.

8、张健,景金生.制度伦理研究是道德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9、(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商务印书馆,1992.

10、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1997(3).

11、(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

*本文得到贵州省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课题组支持。

制度范文第4篇

提 要:本文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解读晚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悲剧,通过分析“制度中人” 殚思竭虑变革制度与制度循自身发展逻辑抗拒变迁的较量过程,来揭示“制度中人”变革制度时所具有的局限性及政治体制抗拒变迁的构造性因素。

关键词: 制度中人 制度 政治体制变迁

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16世纪,此时西欧的部分国家,开始受到其“内发”的现代化张力的冲击。而古老的,在不断轮回的朝代更迭中,日益走到了辉煌历史的尽头,纵使改革也难以挽回其衰败之发展态势。晚明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即是最好的说明。史学界对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讨论甚多,兹不赘述。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解读这一幕历史悲剧,揭示其中“制度中人”①与制度②较量所留下的遗憾和无奈,以期对今天的制度改革有些许新的启示。

一、张居正改革的制度背景

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稍有不同的是,用内阁制替代了以往的丞相制。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旧制赋予丞相的权力过大,洪武十三年(1380),“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③,行政执行权归六部尚书,决策权则由皇帝一人掌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权力高度集中是明朝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但皇帝的精力毕竟有限,单凭一己之力显然不可能决断天下浩繁之政务;再加之后世君主大多不能像开国皇帝那样“三十一年忧危积心,克勤不怠”、“昧爽临朝,日晏忘餐”④,到永乐时期,起先“官仅五品”、“只备顾问”⑤的殿阁大学士,就成了“常立御榻左”、“时言宫中”⑥参预机务的内阁大臣,明朝内阁制度基本形成。尽管明朝阁臣的作用与历代丞相并无二致,但在制度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历代丞相都有法定的权力,而明代的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身份只是皇帝的顾问,法定的权力也就是“主票拟”。即阅读、分类官僚们递交的奏折,提出参考意见以备皇帝批红。因此,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皇帝对阁臣的票拟可以不予理会,也可以言听计从。正是这一相当有弹性“票拟”制,为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制度空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张居正要与之较量的,似乎并不是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而是在该体制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些正式制度长期失效或供给不足,而形成的非正式制度。或者说是官僚体系内经过长期权力博奕而形成的“潜规则”。而这些恰恰是真正得到了执行、影响了历史的制度。

为了保障集权统治下的正式制度的实施,明朝建立了极其严厉甚至相当恐怖的监察制度,但事与愿违,明朝官僚体系内非正式制度却非常腐败。至万历年间,官风不正、吏治颓废、宗室骄恣等弊习已相当严重。当时,“吏部考察之法徒为具文,而人皆不自顾惜,抚按之权太重,举劾惟以贿是视,而人皆贪墨以奉上司。”①与官风不正相伴随的是吏治颓废。明中叶以后,国家的行政效率极为低下。诏令下到部院,很少认真执行,更无人核查。而宗室对上求亲献媚于皇帝,对下欺凌官府、压榨百姓,更加剧了社会矛盾。伴随着政治危机,财政困难也接踵而至,特别是土地兼并之风愈刮愈烈,社会危机四伏。张居正忧心如焚:“生民之骨血已罄,国用之广出无经,……一旦或有饥荒盗贼之事,何以应之?”②改革势在必行。

二、张居正的改革悲剧

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病逝,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登极,改年号为万历(1573—1620)。同年,小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在与高拱的权力斗争中获胜,荣升内阁首辅。在此后十年间,张居正在首辅的位置上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其“以平治天下为己任”③的政治抱负。张居正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在强公室,杜私门,省议论,核名实”,④推行以六部考察抚按、六科监察六部、内阁控制六科,层层制约、随事考成的考成制度;实行不拘资格、唯重实才的官员选拔政策;整顿流于形式、上司可随意考课下级的官员考核制度。改革在政治领域初见成效后,张居正深入到经济领域,其矛头直指的官员和宗室。整顿驿站,杜绝官员、宗室假公济私的后门,以减轻百姓赋役负担;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缓减宗室和官员隐占土地,把国家税收加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而出现的国匮民穷、社会动荡不安的危机。经过张居正十年殚思竭虑的改革,出现了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⑤,国库充盈,太仓粟可供十年,太仆金积存四百余万,这一自明初洪武、永乐以后从未出现过的新气象,史称“万历新政”。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张居正的改革悲剧在其逝世仅仅半年就迅速展开。其时,反张集团形成了“满朝争索其罪”⑥的强大声势,将张居正改革时重用的人统统罢去,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和官职。原来,对张居正尊崇倍至,信赖有加的万历皇帝,此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全面否定张居正的改革政绩,下诏,定其罪状有:“污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圣聪。私废辽王。假丈量田土,骚动海内。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⑦末了,还来一句,“本当破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⑧死者已矣,活者却在劫难逃。张居正的弟弟及儿子,或自缢身死,或发配充军,全家十几口人在抄家时,竟被官府锁在室内活活饿死,其惨状不忍卒想。

对于这一历史悲剧,史家大多认为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⑨,或认为是年轻的万历皇帝发现自己崇敬了十几年的张先生,居然是个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极其奢糜的伪君子,对张居正的惩处多少带有偶像破碎后的恼怒。①这些解释当然不乏深刻和精辟,但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万历皇帝不惜自毁新政,与死去的张居正争权?为什么这个万历眼中的“极其奢糜的伪君子”至死都在推行“招权贵们怨恨”的改革?而当我们把张居正置于当时的制度背景之中,从制度对改革者的束缚,以及“制度中人”殚思竭虑变革制度而无法克服制度中抗拒变迁的构造性因素来解读这幕历史时,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这出“制度中人”与制度较量所留下的悲剧。

三、“制度中人”与制度的较量

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正如韦伯所指出的,是典型的家产制的官僚制度。它的基础不是官方的义务,而是个人的目的,不是对抽象规范的服从,而是一种严格的个人效忠。②张居正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万历元年(1573)任首辅,宦海沉浮三十余载,不仅深知官场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而且对当时的制度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在他看来,要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首要之处在于政治体制改革,而变革政治体制关键在于拥有至上的权力。为了获得权力,“制度中人”张居正在制度提供的空间范围之内,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作为小皇帝的老师,他在以明君之德教育小皇帝的过程中,不仅把小皇帝的思想融入了改革思潮之中 ,而且以严师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万历帝对他的改革方案言听计从,并毕恭毕敬地称之为“首辅张先生”。其次,张居正大大扩展了“票拟制”为首辅提供的权力空间。他不仅与秉笔太监合谋控制了“票拟”决策权,而且还通过暗示或“小纸条”让一些僚臣按其改革思路递交奏折,以减少改革阻力,加快改革进程。最后,张居正与制度较量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便是考成法。通过考成法改革,张居正把考核百官的权力揽到了手中,这为他的改革计划成为政治体系中的集体行动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些途径,张居正实际上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在其任首辅的十年里,他不断巩固、运用这一权力向“时弊”发起了卓有成效的挑战。

从表面上看,张居正改革的是“时弊”,针对的是官僚、宗室利益集团。然而,当我们深究“时弊”之形成机制时,不难发现,所谓的“时弊”恰恰是与明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伴生的。明朝是个人口较多的朝代,③社会事务浩繁,高度中央集权下的皇权在其统治领域内做出有效决策难度增大。与此同时,皇权控制官僚,有效贯彻其决策的能力却在下降。尽管明朝有相当严厉的管束官僚的正式制度,但由于一方面监督成本巨大,另一方面监督权自身的腐败,这些正式制度在执行时大大地走了样。因此,所谓的“时弊”正是行政决策权、监督权和行政执行权长期博奕后形成的均衡。按照诺斯的分析,这些塑造日常生活指引普遍世俗活动的“时弊”,乃是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加上其执行的方式的错综影响的共同结果。它虽然是低效率的,但却具有稳定性。④在这个意义上说,张居正改革实际上是与整个制度体系的较量。

张居正改革的展开贯穿着制度对变革的抗拒。张居正的改革进路是通过整治政治体系中的“时弊”,以保障农民的产权不受行政权力任意侵犯,从而繁荣国家经济、增加国家税收。虽然有一些改革方案(如整顿驿站、一条鞭法等)也降低了制度的交易成本,但改革最大的社会效应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一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势必会受到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的抗拒。张居正凭着手中的权力,打破了政治体系中既有的力量对比,然而,他的新政终究难以成为政治体系内众多个体的自觉选择,在国泰民安、缺乏外在压力的政治体系内,似乎也没有人能认识到新政于国于民的重要性(包括万历皇帝在内)。很难断言,张居正改革若得以坚持,是否真能彻底改变明朝的制度面貌,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当张居正的逝世时,明朝的制度变迁尚没有进入“临界结合点”。①首辅逝世,与“时弊”较量的核心力量轰然倒塌,接踵而来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最高权力的重新定位和与之相伴随旧制度的反扑。旧制度下的获益集团——官僚、宗室成员与意在捍卫皇权的万历皇帝联手,不出半年,便彻底清算了张居正和他推行的新政。而清算他的理由便是制度曾提供给他的权力(如:箝制言官,专权乱政等)及制度曾留给他用手中的权力换取的私利(如:接受贿赂、任用私人等)。这个专断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曾赋予了身为首辅的张居正得以实现自身抱负,也成为了抗拒变革的制度报复张居正的武器。

四、“制度中人”变革制度的局限性

张居正是个有抱负、有作为的改革家,但他不是“救世主”。他也像其他普通人一样深深地嵌入在制度之中,是一个摆脱不了制度对其行为和视野约束的“制度中人”。

今天,当我们跳出那个制度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回顾时,张居正所执着的权力并不是变革政治体制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因素。历史往后推,八国联军攻破国门,此后发生的制度变革告诉我们,外来的竞争压力是变革政治体制的巨大力量;历史再往后推,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革告诉我们,经济力量的发展是促使政治体制变迁的又一力量;历史走到今天,逐渐兴起的第三部门、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又将是变革政治体制的一个新生力量;技术进步、意识形态变迁……可能还有许多我们——今天的“制度中人”——的想象力无法企及的因素。然而,我们怎么能苛责封建专制体制下的张居正没有看到这些因素呢?退一万步讲,即使张居正认识到了以专断、随意之权力变革政治体制之不可行性,他能在当时制度背景之下有何作为呢?政治体制变革归根到底是一场集体行动。其成败关键在于改革后的新制度能否被大多数人自觉接受。难以想象,张居正如果在当时提出向正在开始现代化的“蛮夷”学习会得到同时代人的理解和支持(就像我们难以想象张居正会有这样的想法)。与其同朝的海瑞——以礼为教、清正廉洁的“海青天”——尽管其行为有传统儒家意识形态的支撑,但似乎也从者甚少(否则在明朝的历史上海瑞不该如此出名),并末对政治体制改革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背景对“制度中人”的行为和视野约束以外,政治体系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也加剧了“制度中人”变革政治体制的困难。首先,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身是一个缺乏创新和学习机制的系统。官僚体制内个体不像经济领域内的个体,彼此是平等的行为主体,权力在官僚体系内是不对称分布的。下级的主要职责是服从上级,而不是表达自己的见解或做出自己的选择。更有甚者,它甚至不像经济领域一样允许个体对自己不愿意参与的即定制度有自由的退出权。所以,政治体制的改革往往是强制型制度变迁,带着改革设计者的个人偏见和意愿强制。越是集权的改革,越是如此。张居正改革实现的是张居正的改革抱负、践履的是张居正的改革方案。而这些方案楔合政治体系内其他制度的程度、被政治体系内的其他个体自觉接受的程度,都无法与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境自主学习、自由创新的体系内发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②相比拟。其次,权力垄断的官僚体系是一个缺乏竞争的体系。对权力的拥有者来说,变革往往在“穷途末路、不变则亡”的外界压力下才会进行。张居正改革缘于“生民之骨血已罄,国用之广出无经”的社会危机,万历皇帝自毁新政却是由于在改革后仓廪充实、国泰民安中危机感的缺失。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官僚体系就少有革新上进的动力。

尽管容易引起误解,但本文的目的决不在于否定“制度中人”变革制度的能动性,而是试图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悲剧这一历史个案重新解读,展现“制度中人”改革制度时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以及政治体制本身所具有的抗拒变迁的结构性因素。从“制度中人”张居正的改革悲剧既不能推出“制度中人”变革政治体制必然失败,也不暗示“制度中人”在政治体制变革中应当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对这一历史个案的反省是为了我们——需要不断与制度较量的行为者——清醒地认识到你我都是深深嵌入在制度中的“制度中人”,而保持一份宽容而开放的变革心态。特别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政治体制中的“制度中人”能主动接受外界的挑战和变迁,而不是下意识地回避和抗拒。

① “制度中人”意指,在一定制度中,行为者的目标和偏好受制度约束。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生存于社会中的人,都是“制度中人”。

② 关于制度的定义,各制度学派的界定不尽相同。本文采用诺思关于制度的定义。即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博弈规则。更正式的说,它是人类设计出来形塑人们互动行为的一系列约束。或者说,制度就是约束个人行为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集合体。请参见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页。

③ 《明史》卷72《职官志一·内阁》。

④ 谈迁:《国榷》卷10,第1册,第783页。

⑤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3,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483页。

⑥ 《明史》卷72《职官志一·内阁》。

①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3,《明初吏治》。

②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一》。

③ 张居正:《翰林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张太岳集》卷7。

④ 张居正:《与李大仆浙庵论治体》,《张太岳集》卷25。

⑤ 《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⑥ 谈迁:《国榷》卷72。

⑦ 《明神宗实录》卷152。

⑧ 《明神宗实录》卷152。

⑨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9卷,第1629页。

①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1页。

② 转引自李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③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和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历代人口比较图。

④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01页。

① 历史制度主义学派学者大多认为,制度变迁呈阶段连续性,这些阶段由“临界结合点”标志。当实质性的制度变迁发生时,就产生一个“分支点”,从这个点开始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路径并呈现出报酬递增趋势。请参见Paul Pierson: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June, 2000。

制度范文第5篇

一、制度堕距——村民自治的现状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三种状态。制度的当然状态指称制度的文本或要义,制度的实然状态标示制度的执行状况,制度的应然状态暗示制度改进的目标。一般来说,这三种状态是分离的,如果按照增进社会福利的标准,往往是应然状态优于当然状态,而当然状态优于实然状态。理想的情况下三者统一于实然,但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制度的三种状态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即制度堕距。制度堕距又可分为两类,上向堕距是制度的应然状态和当然状态之间的差距,下向堕距是制度的当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 我们用制度堕距来形容村民自治的现状,是说明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现行的村民自治制度既未得到一体的执行,同时其本身也存在改进的空间。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在村民中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因此下文我们将按此顺序逐一对村民自治的现状分析。 (一)民主选举。村民选举是基层民主的政治基础,它不仅决定着基层民主的深度,还决定着基层民主的广度,而选举的普遍性和公正性的程度则是关系到民主精神和原则能否得到落实的重要方面。 当然,我们也必须注意另外一个细节。往往在村民选举的时候,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因此也就造成了参加选举的选民人数降低。因此,我们建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村民选举时间的安排做出灵活性调动。 (二)民主监督。如果说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那幺民主监督则是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保障,它是为了保证村委会实际工作的透明度而开展起来。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基层民主监督的措施非常有限。而在这有限的措施中,村务公开应该是亮点,可以说村务公开是村民监督的唯一平台,有价值的信息都应该在此披露。对村务公开了解深度和广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村民民主监督程度的高低。 (2)村民对村务公开了解的深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常去看村务公开栏的村民有362人,占27.9%;有450人根本不去看或根本没听说过村务公开栏,占34.7%。有431人经常谈论村务公开,占33.2%,65.6%的村民对村务公开感兴趣,而这其中70.3%的村民仅对“村务帐目”感兴趣。由此不难看出村务公开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关注度不是很高,他们较感兴趣的往往是“村务帐目”栏目,可见他们对村务公开的关心更多的是存于维护基本利益方面,而没有真正上升到政治参与的高度。实际上很多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内涵并没有了解,甚至很多乡村干部对此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村民的监督意识不高,制度包含的监督理念不到位,这是制度的下向堕距。但我们不仅仅要怀疑制度的实然状态,我们也必须考虑制度的当然状态是否是最优的,村务公开的操作者是村委会,因此到头来还是自己监督自己,所以说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并不是最合理的。任何一种制度,如果能让制度外力量钻空子,它就必须得到改进。 (三)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如何代表村民利益的问题,这都需要村民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决策管理上的失误,保证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正当性。村务决策和管理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发展。那幺村民自治实施十多年来村务管理和村务决策的现状又如何呢? 2、决策者和管理者漠视民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村民的意见和乡(镇)政府的指示发生矛盾,有33.5%的村民和57.4%的村干部认为应该按照乡(镇)政府的指示去做。而当这种情况实际发生时,74.9%的村民和78.4%的村干部都认为一般是以乡(镇)政府的指示优先,而认为村民意见优先的村民和干部分别占21.6%和17.6%。另外有98.3%的村干部把“完成乡政府布置的任务”的重要性放在首位,而认为加农业服务非常重要的仅占30.4%,认为向乡(镇)政府反映村民意见非常重要的也只有30.4%。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当村民意见与乡(镇)政府指示发生矛盾时,村民委员会往往依赖上级意见。这种做法违反了政治领域的一个基本原则:谁授权,就对谁负责。既然村民委员会是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们就应该能够反映民意,对村民负责,可传统思维以及私人利益往往促使他们宁愿违背民意也要讨好上级。 3、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干预严重,使得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无法展开。许多乡镇组织无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撤换村委会干部,肆意破坏村民自治的行为大量存在,民主决策和管理成为空谈。 总的说来,村民自治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仍很低,一方面是农村没有形成一种民主文化,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很弱,另一方面制度也没有解决如何协调乡镇与村的关系问题,没有排除制度外的干预。

二、制度绩效——村民自治产生的影响

制度堕距的存在,并不排斥制度绩效,村民自治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对我国农村依然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水平显着提高。“随着各个国家经济上不断增长,并进入经济发展的中间地带(转型带),在这些国家内部开始形成压力,要求开放政治体制,并加以民主化。”(亨廷顿,1998)于是此时制度层面上实行村民自治也就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了。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实行基层民主的制度保证和技术保证,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项伟大创举。十多年的村民自治实践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亨廷顿在其名著《第三波》中提到“在现代世界中民主的体制比不民主的体制更容易避免社会暴力”(亨廷顿,1998)。在基层社会实行村民自治,同样也可以避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为村民委员会可以起到缓冲和桥梁的作用,合法化的机构在化解矛盾和取得信任方面往往优于不合法机构。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上述观点。比如,村民中赞成通过选举干群关系有了改善的有897名村民和176名干部,分别占69.1%和86.3%。赞成上访有所减少的村民是433人,干部是151人,分别占41.0%和74.0%。 第三,村民自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一个社会中,政治参与的水平、形式和基础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以更高的价值。”(亨廷顿,琼·纳尔逊,1988)的确,经济与政治是始终相互交织的变量,本身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用力。基层政治的发展通过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制度,改进技术保证经济的进步。此次问卷调查中,分别有778位村民和178位村干部承认通过民主选举村经济有了发展,各占其总体的59.9%和87.3%。 总之,我们认为村民自治的制度绩效是明显的,对于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制度堕距也是存在的,因此制度绩效只是制度能力的未充分展现。我们渴望的是制度的完全功能,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制度改进。 三、制度改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制度改进的目的,在于缩短制度堕距。好的制度改进能在缩短上向堕距的同时,缩短下向堕距。对于村民自治的发展和改进,一方面要使制度逐渐完善合理,制度文本或要义真正能够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切合中国农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其实践操作能达到制度的本义。 首先,制度改进要确保一个关键,即制度能被一体的执行。所以说,制度改进的成功与否往往得益于环境或关联制度的改进。农村村民自治的改革的关联面很大,传统文化历时性积淀而形成的贫困文化中蕴含的反民主意识必须被首先清理,宣传力度、教育力度地加大,相关联的经济制度改革等等也都牵涉其中。制度改进必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轨的制度完善必将是软弱无力的。 其次,改革选举制度,真正实现村官的“民选制”。虽然,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没有规定具体的选举程序和技术操作,但在若干年的实践中,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选举制度,如辽宁的“海选”制、安徽的“组合竞选”制、山西的“两票”制,王力雄先生在其杂文集《自由人心路》中更是提出了“逐层递选制”(王力雄,1999)。暂且不论这些选举制度的本身功效,好的选举制度必须保证自由意志表达、低干预、高参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使选举行为与人们的利益建立联系。对照这几点,我们发现“组合竞选”是一种比较优秀的选举制度,能够有效地排除制度外干扰使人民表达自由意志,从而建立起利益表达机制。我们也希望,组合竞选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趋于更加合理。 第三,完善村民委员会的监督机制。政治交换论者认为,就像在商场上包退包换包修是消费者的权利一样,在作为交换的政治中,选民也有这样的权利,选民对用选票换来的东西,有权要求包退(罢免)、包换(选举必须是定期的)、包修(选民有权要求政治家收回、修正错误地决策和行为)。作为交换的政治为选民保留了出差错的特权,这样万一选民判断发生偏差,或是受了蒙蔽,仍然可以通过定期的选举监督和罢免来得到补偿。(布坎南、塔洛克,2000)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村民自治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以村务公开为核心的监督并未达到应有效果。真正的监督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因此必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等监督机构。设计更富合力的监督平台。 村民自治,事关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而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就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但是,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社会的完全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村民自治实施过程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障碍,这都需要去解决,去克服。笔者相信,只要坚持改革的思路,我国的乡村民主建设必将得到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2、【美】塞缪尔·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3、【美】 塞缪尔·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二十世纪厉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

4、【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汪晓涛等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5、王力雄:《自由人心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制度范文第6篇

评论

从广义上讲,“中国模式”是指中国现代性社会构建的目标和路径,即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现代文明秩序。

本文论述集中在经济领域,讨论重点不是经济结构而是经济制度,即市场机制中政府的职能。

一,“中国奇迹”是否展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持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相当程度上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版图。

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这一现象已成为全球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课题。

经济学家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表明中国已建立了一个区别于欧美“盎格鲁-撒克逊”的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可以充分调动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决策。

另一派认为,所谓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发展主义政府”主导经济的产物,而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东亚模式”具有共同特征。但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结构失衡、公共产品缺失、社会不公和腐败贪污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多数东亚国家已摆脱了这种模式,实现了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

此次金融风暴中使欧美经济体系弊端的显现,而中国应对危机的成功表现使得“中国模式论”占了上风。

二,所谓“中国模式”是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种制度创新。

“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表现为一种差异性,还表现为它的可示范作用和普遍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转轨过程中渐进式的路径选择和旧体制的影响,即政府对市场管制和行政干预。

我不赞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观点和制度,但中国当下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和干预已经超越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形成了政府对市场的某种程度的替代。

在转轨初期,作为一种过渡的制度安排,它具有合理性。但将之固化、强化,并作为经济发展的模式,则会束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扭曲资源配置,这有悖于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政府职能的固化和强化不仅受到观念上的影响,而且成为权力和资本相结合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的驱动。

因此,“中国模式”的差异性更多地表现为转轨中的路径选择,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目标模式。

当下中国经济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而不是通过理论包装使其得到某种正当性。

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判定,即优与劣、好与坏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财富分配的公平与公正、对私有财产和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的保护。

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这种模式或制度才能充满活力、才可持续、才具有竞争性、才能真正反映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而“中国模式论”的论据和中国的现实尚不能充分证明这一点。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一部分是旧体制带来的,一部分是现有模式产生的,所以这些问题在现有模式下难以得到解决。

那么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是否能够简单地归结为所谓东亚的“发展主义政府”模式呢?我以为也不尽然。

首先,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和角色来看,中国政府已经远远超过了“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或“发展主义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主要表现为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和汇率、利率的管制,中国政府除了上述方面,还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如土地、矿产等,参与市场竞争(国企),并通过行政审批干预经济活动。

这种体制既有“东亚模式”的影响,也有从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带来的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中利益集团的行为驱动。

与“东亚模式”相比较,这种体制具有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政治权力-利益结构,因而从威权走向民主的转型更具挑战性。

其次,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动因主要不是来自政府在市场活动中的特殊角色,而是政府放权、市场发展的结果。

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制度的变迁,即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大大降低了制度运行的成本-交易费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释放出了人力资源的生产力和创造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中国进入了全球的产业链,由此大大扩展了生产边界(潜在生产能力)。

概括地讲,内外制度的改革,是中国过去30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因素。与“东亚模式”相比较,中国的制度改革可以释放出更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我不赞同时下的所谓“中国模式论”,并对其表现出的民族主义和排斥欧美文明的情绪保持警惕和担忧。

我认为,当下要关注的不是标榜政府主导经济的“中国模式”,而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政府职能,即从一个政府主导的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的经济,而政府的职能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中心。

中国经济的发展呼唤新的改革议程,在新一轮经济改革中应以政府职能转换为中心,重点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国家资本社会化、土地收益分配公正化等。

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地方性知识;制度绩效;嵌入性;地方性;采借性制度;原生性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139-06

社会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也只是决定选择的总约束中的一小部分(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相互采借和交流,形成了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当地居民地方性知识的基本部分,并形成具有明显地方性特点的非正式社会制度。这种基于特定地方性知识的非正式社会制度在制度绩效发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非正式制度研究的主要视角

制度是什么?制度就是社会规则体系。史漫飞和柯武刚把制度看做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诺斯则明确区分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他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更正式地说是人类设计的、构建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它们由正式规则(成文法、普通法、规章)、非正式规则(习俗、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以及两者执行的特征组成。”把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为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研究制度绩效提供了便利。

对非正式制度研究大致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

第一,社会结构的视角。这种研究视角是和结构主义社会理论分不开的,它把非正式制度看做外在于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探讨其对社会成员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涂尔干对“集体意识”的讨论是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非正式制度的典型代表。涂尔干把集体表象视为一种外在的、强制的社会结构,它能够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形成规范和约束作用。正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康芒斯所说:“如果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个体社会行动的规则体系,它先于具体社会成员而存在,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和制约。

第二,社会心理的视角。如果说社会结构的视角主要关注宏观结构,那么社会心理视角则主要关注非正式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心理基础。这可以看做是社会理论中旷日持久的结构一行动、整体一个体、客观一主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在制度研究中的反映。社会心理视角主要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人们一般讨论非正式制度都是由此出发,探讨惯例、民俗、道德观念等的生成性过程及其与特定社会结构中社会秩序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三,社会网络的视角。这种视角把非正式制度视为一种嵌入社会结构的社会网络,探讨这种网络结构对社会成员社会行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本身就是特定社会网络的一部分,并通过社会网络发挥作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是这一视角的典型代表。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非正式制度就是一张人际关系的网络,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节点”。目前流行的社会资本理论和关于中国社会的“面子”、“关系”、“人情社会”等研究理路就是从这一视角出发的,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关系研究的主导性框架。

第四,社会文化的视角。这种视角把非正式制度理解为特定地域文化和由此形成的集体意识的一部分,主要强调非正式制度的历史生成性特征。马克斯・韦伯对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关系的论述是这一视角研究的经典之作。在韦伯那里,无论是天职观、预定论还是基于宗教认同的禁欲主义理性算计,都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他甚至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兴起资本主义,就是因为缺乏资本主义精神这种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就是历史文化的绵延,是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

总之,无论是“社会结构”、“思想习惯”还是“社会网络”或“文化积淀”,都把非正式制度视为一种与正式制度相对应的制度形式,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其生成性和历史性特点,并视其为制度绩效发挥的关键性力量。我们认为,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更加复杂,也决不能从某种单一的视角来理解。非正式制度是一个复合体,它包含了以上四种视角的全部内容,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结构中,是结构、也是心理,是网络、也是文化。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等形成的特定的地方性知识是非正式制度的基础。因此,非正式制度是一种和特定的地方性知识相联系的、特定地区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认可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体系,一般包括风俗习惯、乡规民约、伦理观念、意识形态等,是一种“社会潜网”。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非正式制度就是一种看似松散实际结构严密的嵌入性社会结构,它决定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也为其所塑造。

二、非正式制度的两个特点:嵌入性和地方性

非正式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成员提供一种可能的行为框架,规范其行为方式,并对违反者进行某种惩罚。当然,由于其“非正式性”,所以其规范的方式、强制力、惩罚方式与效果等方面都和正式制度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侧重论述非正式制度的“非正式”性,强调其文化和知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有两个本质性特征:嵌入性和地方性。

(一)嵌入性

“嵌入”的本来意思是某种事物深深地植入另一种事物当中,从而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现象和过程。非正式制度的嵌入性是说它深深根植于社会成员的内心和局部社会结构中,成为局部社会文化中的内生性规则和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有学者所说:“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是一个‘他律’的过程,非正式制度供给的作用则是一个‘自律’的过程。”这种“自律”与“他律”的区分道出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方式――自我约束,即通过长期的社会化和文化涵化过程,非正式制度被内化为特定地域社会成员自身内心的信念、习惯、习性、良心和道德观念而发挥作用。

格尔茨关于巴厘岛人“斗鸡”(一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他发现巴厘岛人在“斗鸡”中下注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会赢得赌资,而是村庄认同。因此,巴厘岛人有时会做出非常“不理性”的选择:明知某只鸡必输无疑,仍然要义无反顾地为之下注,就是因为此时这只鸡牵连了某种社会关系――它属于自己所在的部落或村庄。在这里,规范巴厘岛人行为的并不是明文规定的法令和规则,而是每个生活于这种知识环境中的人都具有的、心知肚明的、不言而喻而又理所应当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已经通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深深地内化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成为其自觉的行为方式和评价标准。

由此看来,尽管非正式制度是“非正式”的,没有正式制度那样明确的惩罚体系和监督机构,但

生活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违规行为的惩罚者和规则实施情况的监督者。如果某社会成员违反了非正式制度,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大海当中”,他所遭受的惩罚可能是遭白眼、无人搭理,也可能是被指指点点、冷嘲热讽,还有可能落到被孤立、被逐离等尴尬境地。这种以柔克刚的、悄无声息但又无处不在的嵌入性制约方式正是非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也是其区别于正式制度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嵌入性,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正式约束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制约的改变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形成“制度堕距”,从而对制度变迁和制度绩效产生影响。

(二)地方性

地方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它包括了“地方公民问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和心理归属等文化和心理的内涵,这些是维系地方整合与发展所需要的传统、地方性知识和观念”。地方的最大特点就是“地方性”,或“场景局部性”。正是特定地域的历史绵延过程造就了非正式制度的地方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它是和普遍性知识比较而言的,是特定空间范围内历史绵延的结果。“所谓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地方性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副正是因为地方性知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绵延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历史性;也正是因为地方性知识是在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因此具有地域性。所以,任何知识都是地方性的。要理解非正式制度就必须理解地方性知识。

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对一次巴厘岛人斗鸡前后当地人对自己的态度变化的精彩描述揭示了非正式制度的地方性特点。格尔茨夫妇刚开始进入一个巴厘人村庄时,被视为“闯入者”和“入侵者”,当地人对他们表现出一种“有节制的、幽默的、相当有礼貌和令人茫然的亲切”。但是当经历了一次在当地被视为非法的“斗鸡”之后,他们突然成了当地居民接纳的对象和注意的中心,当地居民“有礼貌地、充满感情地、但却总是不断地询问‘为什么你们不站在那里告诉警察你们是谁?’”。就是因为在警察追赶时,格尔茨夫妇和当地居民一样,在人们“pulisi!pulisi!”的尖叫声中撒腿就跑。当地人接纳格尔茨夫妇的理由深刻而简单:深刻,是因为在这种封闭的村庄里,对不速之客保持必要的警惕是基本的行为规范,这种非正式规范是在当地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地方性知识的一部分;简单,是因为在因非法而被警察追赶这种“社区重大事件”中,他们遵守了当地社区的非正式规范――逃跑,而不是停下来向警察表明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份。这就给巴厘人传递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当地处理这种紧急事件的非正式制度已经内化在我(格尔茨)心中。

由此看来,非正式制度总是和特定的地方性知识联系起来,并成为当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一部分。显然,这种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特定地域的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由于其形成于这种特定的地方环境,针对某些特定的社会行为,所以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和情境性。离开具体情境来看非正式制度,将变得毫无意义。

众所周知,法律是一种由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制度。然而就是这种正式制度,也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李斯特指出:“法律无非是隐蔽在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中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断重现或‘地方志’。用同一种方式来说,法律以各种形式依赖于有关历史的主张,所以它既界定又依赖一系列复杂的地方志和区域理解。”对于法律的理解,必须和地方性知识、非正式制度结合起来才更加清楚。实际上,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法律有两个涵义:一是上文所强调的,法律是在特定的地方性知识基础上形成的,与地方性知识具有非常密切的依存关系;二是法律的实施和贯彻,必须和地方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说法律是地方性知识只是表明了法律是在地方性知识和非正式制度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那么法律执行则是法律如何和地方性知识和非正式制度相契合,以实现其最大绩效的过程。由此看来,任何制度,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只有和地方性知识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在实践上合情,在逻辑上合理,从而得以顺利实行。

三、地方性知识与制度绩效

制度绩效就是社会制度的实施效果,即制度是否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出现制度设计的非预期后果,也可能出现同样的社会制度在不同地区出现制度绩效差异。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制度绩效问题”呢?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非正式制度提供了一个解读的视角。

根据其形成方式,正式制度可分为采借性制度和原生性制度。采借性制度是从其他地区、国家引入的、被证明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正式制度;原生性制度是在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基础上形成的正式制度。由于二者和地方性的非正式制度关系不同,其绩效也必然存在差异。

(一)非正式制度与采借性制度的绩效

由于形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方性知识中,采借性制度的制度绩效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中国建国初期模仿苏联而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是非功过到近几年引起热议的所谓“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能否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适性问题,其核心都是探讨采借性制度在不同地方性知识和非正式制度情境中的适用性问题。诺斯在讨论制度绩效时指出:“采用另一个社会的正式规则的国家(例如:拉丁美洲国家采用的宪法与美国类似)会有与其起源国家不同的绩效特征,因为他们的非正式准则和执行特征都不相同。”国内学者也提出,在制度变迁中,“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地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新借鉴来的制度根本无法执行”。

这种由于采借性制度与当时当地的地方性知识和非正式制度情境之间不适应而引起制度设计目标难于达成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并不鲜见。比如,人们一直把英国的崛起归结为资本主义“两大革命”――工业革命和“光荣革命”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光荣革命”后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那么,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这种被西方世界视为具有广泛普适性的民主制度却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相反却被称为是“失败的民主制度”。这种巨大的制度绩效差异就是由于这种采借性的所谓“民主制度”没有与当地的非正式制度形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在强大的地方性知识和非正式制度情境中,正式制度变得束手无策。正如《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所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任何正式制度的推行都必须和特定的非正式制度“水土”环境结合起来。非正式社会制度并不是简单的社会规则,其背后有强大的地方性知识基础。如果不顾这种隐藏在制度表象背

后的地方性知识而盲目采借、推广被证明在其他地方有效的正式制度,视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结果必然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局面。

(二)非正式制度与原生性制度的绩效

原生性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性知识基础,因此一般不存在采借性制度的那种绩效问题。实际的情况是,原生性制度从一开始的制度设计就包含有移风易俗、改造传统社会的意图。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晚生、外发型现代化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作为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必然要求改变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使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原生性制度绩效问题的核心不是正式制度与地方性知识的对接问题,而是在强大的非正式制度情境中,正式制度以各种方式被消解,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面临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成为解释和说明非正式制度合理性的注脚。

这一点在中国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中体现得非常充分。笔者2010年2月在西北某村的调查中就耳闻了一起颇具传奇色彩的“计划生育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在该村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先宣传、鼓励,后强制要求生育二胎的育龄妇女无条件做绝育手术。当时赵某膝下已有一儿(哥)一女(妹),遂主动带领妻子到乡卫生院做了绝育手术,并成为当时乡政府宣传的“计划生育模范”。后来,其儿子20岁时,不幸身亡,未婚未育。自此以后,该村村民纷纷疏远他,村民家里举办婚庆丧葬等仪式时也不愿邀请他,怕沾上晦气,不吉利。赵某彻底丧失了在该村的“公民权”和“话语权”,一度十分沮丧、追悔莫及。所幸,后来其姑娘长大成人,1999年采用“倒插门”(招赘)从外村招了一李姓女婿,后来生育两个儿子,长子随母姓赵,次子随父姓李,并于2004响应政府要求做了绝育手术。至此,赵某才算终于洗清了半生“断子绝孙”的污名,重新回归村庄。

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关于巴厘岛居民“斗鸡”的描述也展现了同样的非正式制度运行逻辑。在巴厘岛,“斗鸡”被政府视为“原始的”、“倒退的”、“不进步的”,因此,除了少数场合,斗鸡是非法的,为政府所不允。为了阻止居民“斗鸡”,警察对现场进行突然袭击,没收公鸡、钜铁等,对一些人处以罚款,甚至被罚在热带的阳光下暴晒一天作为训诫。然而,斗鸡作为“巴厘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仍然非常频繁地发生。“禁止的结果是斗鸡经常在一个隐蔽角落以半秘密的方式举行。”。至此,政府的“禁(斗)鸡”令已形同虚设。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巴厘岛对“斗鸡”的驱赶和惩罚虽然文化基础不同、非正式制度环境不同,相应地,国家正式制度的设计目标也不同,但是其效果则比较相似:要么付出高昂的制度成本,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要么形同虚设(在巴厘岛,“禁鸡”令似乎成了警察和民众之间的一种地方性权力游戏),成为一场没有结果的博弈。究其原因,就是这种以改造传统社会为目标的正式制度和当地的非正式制度之问缺乏一种良好的契合关系,从而导致了正式制度绩效的下降。

(三)非正式制度与制度绩效

无论是付出高昂的制度成本还是被迫落人“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非正式制度在制度绩效发挥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视拥有强大文化背景和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任何设计良好的正式制度,其绩效也会成为“问题”。

不可否认,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工业化逻辑的支配下,非正式制度的确阻碍了某些正式制度的绩效发挥,从而使国家社会建设目标难于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那种与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相联系的非正式制度需要进行现代性改造,以期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但是,旨在改造非正式制度的社会制度也会面临同样的制度绩效尴尬,从而陷入一个低水平循环的怪圈,人们似乎并未找出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制约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政府在社会现代化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这种制度张力显得更加突出。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立足于非正式制度自身角度来看,则非正式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

第一,非正式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某种地方性知识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制度惯性,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涂尔干在讨论集体意识时指出,集体意识“严格是作为一个整体散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这不妨碍它具有自身的特质,也不妨碍它形成一种界限分明的实在。实际上,它与个人所处的特殊状况是不发生关系的,所以其人已去,其实在焉”。尽管这种说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决定论色彩,但也的确道出了非正式制度的结构性特征: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超越了某个个人而成为一种弥漫性的隐性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合理性基础。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规律就决定了非正式制度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强大的外部力量介入固然可以在短时期里促使传统非正式制度解体,但与此同时它所建立起来的并不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而是伴随着大量的社会失范、社会冲突和的社会“阵痛期”。

第二,非正式制度和地方性文化、居民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是地方社会秩序的基础。中国古代形成了强大的“无讼”传统和“礼治”秩序,社会秩序主要依靠乡规民约、道德规范、民间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来维持。时至今日,非正式制度仍然是中国基层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础。这并不是说非正式制度是万能的,而是说非正式制度总是和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联系在一起,是历史发展中不断选择的产物,对非正式制度的大规模改造必然带来社会失范。有学者主张要解决现代城市“陌生人社会”里“冷漠、相防、少事”的心态和社会信任问题,就要建立某种“社会共同体”,这似乎可以看做是对现代城市生活中非正式制度回归的召唤。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席卷全球,很多传统民族文化濒临灭亡,文化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人们纷纷提出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提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里所保护的就是非正式制度的文化基础。由此看来,对非正式制度的强制性改造实际上斩断了社会制度的文化根源,不仅会引起区域性社会秩序问题,而且会对文化安全造成人为的威胁。

总之,非正式制度的确是影响正式制度绩效的关键性力量。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相反的方面: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旨在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制度绩效,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也构成了地方社会秩序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今天,这种社会稳定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非正式制度无能为力,只能任其自然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晚生、外发型现代化国家,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来说,这种自然发展过程显然不能适应国家整体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要求。所以,通过某种方式,甚至制定相应的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发展过程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要在正式制度自身发展允许的框架范围内,充分考虑到非正式制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和地方性知识、区域文化的复杂勾连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正式制度的绩效目标,又不会引起社会失范和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美)史漫飞,柯武刚,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5

[3](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6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张继焦,非正式制度、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9(1):200-207

[6]任保平,蒋万胜,经济转型、市场秩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J],学术月刊,2009(9):67-72

[7]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

[8]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36-44

[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美)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5

[11](美)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5-10

[12]任保平,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秩序建设的信用制度供给[J],思想战线,2006(1):122-128

[13]陈涛译注,晏子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4](法)埃米尔・涂尔于,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制度范文第8篇

???一.稽核机构

???第二条集团专门稽核机构为集团总部的财务管理部稽核处。该处在财务管理部具体领导下,直接对集团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财务管理部稽核处有权对集团总部所属部门及下属公司按章行使考核核查的职能。稽核机构仅对被稽核的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般不直接参与被稽核单位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集团领导将保障稽核人员依法按章行使正当的职权,任何人不得有对稽核人员打击报复或故意刁难的行为。

???二.稽核的对象范围

???第五条稽核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即指集团内部的法律事务方面的稽核和财务会计方面的稽核。

???(一)法务稽核范围主要指发生在经济活动中对经济合同的稽核。具体包括:

1.集团及下属公司对外投资或接受投资以及采用合作方式设立企业的经济合同。

2.集团及下属公司订立的达到集团《关于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中规定送审标的标准的十一种有名合同包括:

(1)产品购销合同

(2)建设购销合同

(3)加工承揽合同

(4)货物运输合同

(5)供用电台同

(6)仓储保管合同

(7)财产租赁合同

(8)借款合同

(9)财产保险合同

(10)所有的科技协作合同

(11)特殊劳务合同

???3.集团领导认为需要稽核的其它法律事务

???(二)财务会计方面的稽核是指对集团及下属公司以审查财务收入及其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审计活动。其具体范围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费用和利润审计、财务报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涉外审计、电算化审计、以及有关责任人离任审计。

???三.稽核的原则和依据

???第六条稽核的原则是在进行各项稽核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则。具体有:

(一)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在进行稽核活动中,首先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同时,还必须遵守国家政策规定以及本集团内部的规章制度。

(二)维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原则。稽核活动应当遵重投资人的合法利益,不得损害其正当利益。

(三)独立稽核原则。在稽核活动中,稽核人员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干涉和影响.

(四)保密原则。在稽核活动中,有关稽核人员必须保守涉及的商业秘密,所有的稽核资料要保留存档,不得外借或泄露传播。在执行稽核职务中取得的与稽核有关的资料不得用于与稽核工作无关的目的。

???第七条稽核的依据是指稽核人员就需稽核的对象作出公允客观的判定发表稽核意见的根据。具体是指:

(一)在稽核过程中,依法收集和整理的同稽核有关的合同、技术标准、帐册、凭证、报表等原始证据。

(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四)地方性法规和规定。

(五)集团内部的规章制度。

(六)董事会对具体事项进行处理而发表的书面意见。

???四.稽核的要求

???第八条稽核机构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集团领导的要求,确定年度稽核工作重点,编制年度的稽核项目计划。

???第九条在稽核过程中,被稽核的部门或下属公司应及时主动地提交相关的需稽核的一切资料。

???第十条稽核机构依法按章实施稽核时,可以事前通知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也可以不通知,直接到其进行稽核工作,被稽核单位不得拒绝。

???第十一条稽核人员在实施稽核时,应编制有关稽核工作底稿,对稽核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注明资料的来源。对收集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证明资料,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以防主观臆断。

???第十二条稽核人员在对经济合同进行稽核时,除投资或接受投资的合同的稽核,应根据其当时具体情况应在集团领导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书面稽核意见书外,对其他的十一种有名合同,应在接到全部资料后二日内提出稽核意见或书面稽核意见书。对财会稽核,应在结束调查阶段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书面的审计报告。

???第十三条被稽核的部门或下属公司对稽核机构出具的稽核意见书有异议的,应在接到稽核意见书的五日内提出书面报告,向稽核机构或集团领导提出。未提出的,视为无异议。

???五.送审的办法及程序

???第十四条集团部门或下属公司如有按规定须报批的经济合同,应在合同未签字盖章前及时主动地将需稽核的资料当面提交或用邮寄、传真方式递交到稽核机构。待稽核机构出具稽核意见书后,才能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第十五条稽核机构根据年度稽核计划或集团领导交办的稽核任务时,应及时到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履行职责。对有些情况,可以通知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向稽核机构提交相关的资料。被稽核单位应在稽核人员要求的期限内按时提交一切资料。

???第十六条稽核人员在结束对某一具体稽核工作时,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出具稽核意见书或审计报告,提交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认为需要报送集团领导的,应同时及时报送。

???六.经济责任

???第十七条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违反集团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稽核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稽核机构责令改正:对局部改正的,由集团领导追究其责任。

???第十八条稽核机构发现被稽核部门或下属公司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经济合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等有关资料或资产,有权予以制止,责令交出、改正或者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必要时,汇报集团领导,请求将相关资料、资产暂时封存。对拒不执行的,集团将视情节轻重,作出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经济罚款的决定。对故意或者同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损害集团合法利益的,集团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对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稽核人员因、、未能及时发现问题,造成集团经济损失的,稽核人员对造成的损失负责。如发现稽核人员故意与被稽核单位和人员或外部人员相互勾结,损害集团的合法利益,集团将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制度范文第9篇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村级自治的架构下,更好地调整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城市居民利益与乡村农民利益、乡镇利益集团与农民利益集团、城市化过程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利益博弈,如何更好地设计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表达机制,考验着执政党的智慧。

一、洞见:外在制度过密与效能缺失的困境

20世纪80年代后,我们党推动的高密度的制度投入,并没有杜绝农村社会中党组织监管角色虚化、服务功能僵化和干部建设弱化的问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监管角色虚化。党推出的“乡政村治”、“村务公开”、“村账乡管”等制度并没有解决村级自治过程中对基层党组织自身监管缺乏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村级财务方面。村级财务管理规章粗疏、村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个别党员干部或贪污土地补偿款、或私分集体资产、或者是截留国家下拨款物,腐败案件日益增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当前查处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据了案件数量的70%以上,这无疑严重损害了党在农民中的形象,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已占农村总量的50%以上。①以广东省为例,该省纪委副书记赵振华披露,2007年以来广东省查办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3223件、3402人,约占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总数的45.4%。②腐败问题滋生,伤害到党的基层组织在村民中的凝聚力,成为社会稳定和谐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隐患。

服务功能僵化。和城市市民享受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公共服务和产品具有典型的效用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尤其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发挥自身均衡、高效服务的调节、统筹功能。由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传统的自上而下、多管道、多层级的供给机制、基层政府财力的不足以及农民本身存在的文化特质等原因,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仍然存在供给效率低下、总体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③在这个问题上,党的基层组织往往受制于制度架构,难于有效发挥替代、补偿功能和救济作用。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当地政府试图通过制度介入,统筹实现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为九龙坡区选择“退出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变市民”路径。但是12种“外生”的配套制度并没有带来农民自愿转变为市民的热潮,当地党组织的上下联通、动员调剂功能没有体现,以致于2008年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要“更加注重群众意愿”的微妙评价。

干部建设弱化。高度重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尽管党中央早就一再出台文件强调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地党委也先后建立了人才储备制度,采取选派县市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等多种措施,但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各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仍严重滞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均亟待改善。在2005年前后,得改革发展风气之先的珠三角东莞地区,当地79.8%的村委成员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拥有巨大实力的村级组织发展后继乏力。当地党委启动“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村工程,前后选派驻村干部2202名深入基层,但“永久牌”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即便是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宁波市,2007年的调研显示,村党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占到33.3%,高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到85.3%,多数属于经验型的干部,应对新问题、学习新本领的能力普遍偏低。④

总的看来,村民自治启动之后,各级党委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文件法规和政策规定,通过政权管道,自上而下地以制度安排的方式逐层传导到基层。这个构建过程反映出行政权力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和高度整合。村级自治并不具有明显的内在的创造性特征,更多的是行政权力自治政策的输入、外在制度设计的产物,这使得基层党组织更多地成为外在制度的执行者。这种角色的错位带来功能的冲突,最终导致基层党组织领导、服务、规制功能的弱化、虚化,甚至导致个别地区党群关系不和谐,党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被削弱。

二、笃行:内生制度培植与效能救济的实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作为新形势下最广泛的民主政治实践,党要致力于内生制度建设、避免行政力量设计强制性变迁、逐渐摆脱对行政介入的依赖。通过“三级联创”等活动,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承载各种外在制度,拓展内生性制度的生长空间,是党在新时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思路。

(一)关爱与引领相结合,把握培植内生制度的设计原则。在农村自治生态中,村民的“保护性需求”与“自发性参与”并存,成为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必须思考的现实。⑤

一方面,相对弱势的农民基于经济、社会等安全感问题,其保护性需求将长期存在。⑥这会诱使丰富的行政资源密集介入,同时刺激固有的行政管道愈加强势。就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言,从政治介入的角度考虑,党要高度警惕“父爱主义”式全能主义运作理念;⑦从政党政治的角度考虑,党要高度警惕基层组织建设及其活动形成对权力的“路径依赖”。总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臻于善治”的内核之一就是要摆脱对行政权力的依赖。

另一方面,随着村级自治实践日益深入、资讯日益公开透明,农民权利和利益意识开始觉醒、政治参与要求逐渐增多。这既会冲击目前狭窄的农民政治诉求渠道,又刺激农民通过非制度化管道参与政治。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言,既要注意拓宽村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性空间,还要注意引领村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活动。

换言之,如何既满足村民的保护性需求、又能引导村民的自发性参与,如何既规避对行政权力的依赖、又善用制度安排的资源,是党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回答的新难题,答案就是党中央推行的“三级联创”等基层组织创新活动。

(二)引导与指导相结合,夯实内生制度的组织基础。组织建设是带动党建工作的着力点。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例,它是打通城乡党组织、单位和部门党组织的横向关系、沟通上下级党组织纵向关系的关键。与其他的制度设计相比,“三级联创”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突出“联”和“创”,既确定明晰的目标指向,又给予宽松的创新环境,既利用行政权力资源,又着重激活非行政性资源。

鼓励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向生产领域延伸。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经济生活独立性增强而组织性下降,在市场经济中日趋边缘化;同时党的基层组织活动与群众经济生活隔阂日益增大,造成组织向心力弱、流动党员管理难、后备力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创新“三级联创”等活动,紧扣服务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把党的基层组织辐射到农民的经济生活中去,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摆脱行政管理的依赖,在产业组织中加强组织建设,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增强组织自身的活力。

各地党委高度重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以各类新社会组织催化村企合作。以徐州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该市村党组织引领创办各类农合组织955个,村党员、干部个人引领创办各类农合组织826个,建成“农合组织+党组织+党员+农户”联合体1600多个,带动大批农户走上共同致富发展之路,同时农合组织成为培养党员干部的实践基地。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扶持下,江苏全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三大经济合作组织15404个,辐射522.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5.2%,⑧使得江苏省农村出现的新社会组织不仅没有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点,反而成为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新增长点。成都市新都区党委结合实际,推动产业组织建党的工作,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立在重大项目中、建立在专业协会里,在各级党组织统筹协调下,该区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总数达到161家,年产值50万元、年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13家,联结带动农户面达73%;该区党的基层组织随着产业组织的发展而延伸,随着经济生活的开展而运作。⑨

善用资源,基层组织建设向生活空间覆盖。村级自治体制中,党组织缺少覆盖村民生活空间的有效平台和手段,使得自治状态下的村民生活出现原始化倾向和依赖行政权力的问题。通过“三级联创”等活动,加速建设农村社区,可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建设平台,党的基层组织既可以达到培养、提高农民自治素养的目标,又可以提高党组织自身吸引力与凝聚力。山东省有35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各地党委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三种社区建设模式。以“兰山模式”为例,该模式就是大胆创新基层组织建设,鼓励政府部门与农村社区结对帮扶,成为既敢于创新、又善于利用现有体制资源的成功试点。当地党委不仅善于尊重民意,而且能够迅速跟进,倾力支持,把建立部门单位与农村社区结对帮扶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在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财政投入资金力度。正是在当地党委的支持下,兰山区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该区首家农村社区群众工作站――枣沟头镇农村社区群众工作站,下设“社区服务、接待、综治调解、社区文化”四大中心,创新了党的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兰山模式”的特色还在于,当地党委善于释放现有的体制资源,填充社区服务的实质内容,以区供销社农村服务连锁超市为依托,建立村级农资连锁店和农资服务站200余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感召力。

(三)诱致与规训结合,推进内生制度的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也是“三级联创”能够大显身手的着力点。在“三级联创”的刚性制度要求下,现有的党员干部培养机制高度重视基层后备干部、尤其是村级干部的培养。

党的各级组织要充分重视“诱致”的作用。一是加速“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里锻炼,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是党中央推出的一项战略性决策。各级党组织可以利用“三级联创”等活动载体,抓紧出台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地设计,“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重庆市委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大胆地采取“压担子”、“保待遇”、“给前途”等配套措施,使得党委系统可利用的资源空前丰富,充分体现了各级党组织联动的高效,该市南岸区拿出海棠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等处级职位,直接面向基层进行招考,无疑是实践的先行者。二是推进村级干部的养成制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激活村级现有人才的重要制度。以长沙市为例,从2006年开始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收了2100余名农村基层现职和后备干部、专业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培育成“乡土大学生”,这些措施既为长沙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同时也优化了党的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要明确制度“规训”的指向。监督机制的缺乏同样困扰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无法实施监督职能的党的基层组织往往容易失去群众信任。“三级联创”等制度着重强调设计的责任关联机制,无疑为上级党组织加强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完善基层党组织监督体系提供了创新空间。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在这个方面已有实践经验。首先是整合已有制度,涪城区大胆地将村级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和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具有监督职能的村级配套组织进行归口整合,集中监督资源、降低监督成本,明确监督对象和主体。其次是创新监督主体,建立村(社区)监委会,探索村(居)党支委会、村(居)委会、监委会“三会”并驾齐驱的运行机制。在完善村(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上作出了大胆尝试。再次是健全监督机制,确立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双重领导村(社区)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模式,实施“三向监督”制度,实行乡(镇)、村、群众三向互动监督,建立党支部、村委会向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建立监委会质询、巡查、审核、公开、听证等系列制度。这种“看得见”、“管得住”的基层监督机制及其创新思路,无疑值得各地借鉴。

透过上述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通过解难题拓宽党建思路,通过打基础加强组织建设,通过抓关键开展队伍建设,不仅是“三级联创”等活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活力的着力点,而且可以取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自治素养的多重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级联创”活动实质上就是党在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党的各级组织要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统筹制度资源,在农村社区和产业链上建立组织,覆盖村民的生活与生产空间,推行参与式民主,提高村民自治素养,促进村级自治良性成长,使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三、证成:政党善治的理论及其实践指向

善治是党在有限理性前提下秉持审慎原则的一种活动状态、一种运作机制,是党组织注重培养非行政影响力,善用行政资源却又能摆脱行政依赖的领导智慧,是挖掘党建新资源、开拓党建新领域、解决党建新难题的领导艺术,村级自治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我党善治的特征。

善治的理论前提是党要秉持“有限理性”的理念,充分尊重、发挥基层自身的创造性。有限理性指向审慎原则。“审慎(Prudence),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的美德;审慎将领导我们去默许某些有限的计划(这些计划不符合抽象观念表现出来的充分的完美性),而不会引导我们去大力推行无限完美的计划。”⑩有限理性的理念将使得党自身活动不会坚持父爱主义,不会依赖行政权力,有限理性的理念使得党致力于寻找实践经验与理论设计的均衡点。“兰山模式”就是党组织尊重基层创造性的经典。

村级自治作为民主的最大实践,“永远处于尚待改进的状态,而改进的过程是永远也不会完成的”{11},无论是行政权力、党组织自身抑或强势的领导者自身,对村级自治建设环境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认知、把握能力都是有限的,组织在行政与管理中也只能追求满意的标准,而不可能是最优的价值。

善治的活动原则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利用制度自身的实践性。有限理性意味着对实践及其价值的认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臻于善治的理论保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运作机制及其原则上说,就是要审慎,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善于驾驭现有的制度格局,从运作过程上说,就是要“在权力的行使上自加限制”,要认识到尊重现实、善于妥协的重要性。{12}“重庆模式”就是当地市委善用已有政治资源加速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实践的示范,而且如果没有重庆市委的支持,南岸区的制度实践只能无疾而终。这种善治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实践的艺术,就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自身而言,有两个层面的借鉴价值,一方面是要尊重村级自治的原生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承认体制强制性、经济渐进性、文化异己性,要打破“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懂得“容忍不守成规”,并在制度层面上鼓励、扶持、帮助基层自主创新,{13}这就是“善治”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善治的运作方式是参与式的民主(Participatory?摇democracy)原则,充分鼓励、支持群众自身的能动性。“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14}通过制度平台保障村民的监督实践,提高其民主参与的意识及其能力,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其活动服务村级自治大局的要害。换言之,“民主决定于参与”。要降低监督的组织成本、要消化庞大的自治压力,在制度及其路径一定的情况下,就必须利用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参与式的民主还体现在内生组织的参与和内生的参与式的管理制度,通过精密的管理与组织来调动每一个组织以及成员的积极性。

实践表明,大量的外生性制度嵌入,使得村级自治和党的基层组织活动自身都出现了严重的“行政依赖症”。依托“三级联创”等活动载体,通过党组织的联动和制度化的建设,既加强了干部队伍又培养了现代国民,既壮大了组织力量又服务了农村发展。在新时期,各级党组织通过创新“三级联创”等活动加速村民自治的建设,无疑将是中国共产党善治的最佳试验田之一。

注释:

①陈晓英:《治“村官腐败病”立法、司法要双管齐下》,《法制日报》,2008年10月21日,第8版。

②吴冰:《农合、低保资金需重点“盯防”》,《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0日,第10版。

③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年。

④马山水:《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干部队伍及工作状况调查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21卷第2期。

⑤陈厥祥、余雪华、卢美芬:《试论“宁波帮”与宁波同乡会组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⑥(美)J・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⑦Gerald?摇Dworkin:《Moral?摇paternalism》,《Law?摇

and?摇Philosophy》2005,(24)。

⑧苏政办发(2008)66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政府2008年50项重点工作上半年进展情况通报的通知》,2008年7月24日。

⑨屈建宏:《新都区区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市新都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材料,2008年1月6日。

⑩(英)柏克:《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4页。

{11}{13}{14}(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0、188―190、10页。

{12}(美)德沃金:《论合法性与法治》,《认真对待人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制度范文第10篇

???第-条为了规范集团所属公司的会计工作,维护投资人等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财政部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集团公司,独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A类企业)。不控股的其他合资和合作经营公司(以下简称B类企业)按投资双方协商原则执行。

???第三条各公司(集团公司及十公司)服从财政部及当地财政厅,局的统一管理。本制度报各企业所在地主管财政部门利当地税务机关备案。

???第二章会计核算原则

???第四条各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制度的规定。

???第五条各公司的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月,季,年)。公司的会计年度按照日历年度确定,即自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六条各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做到记录准确,内容完整,方法正确,手续齐备,符合时限。

???第七条各公司应当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记帐。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帐:凡是不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第八条各公司收入和费用的计算应当实行配比原则。同一会计期间所取得的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帐。

???第九条各公司的财产应当按照实际成本核算。除另有规定者外,公司不得自行调整财产的帐面价值。

???第十条各公司应当划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的界限。支出的效益及于一个以上(不含一个)会计年度的,应当作为资本支出;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的,应当作为收益支出。

???第十一条各公司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任意变更。如果有必要变更,一般应当自新的会计年度开始时变更,并在变更年度的会计报告中附注说明。

???第三章记帐与帐簿

???第十二条各公司采用借贷复式记帐法。

???第十三条各公司以人民币作为记帐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四条如果有必要变更,应当报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自新的会计年度开始时变更,并在变更年度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第十五条各公司的记帐文字为中文。

???第十六条各公司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应当取得或者填制原始凭证。各种原始凭证必须内容真实,完整,手续齐全,数字准确。原始凭证经审核无误,才能据以填制记帐凭证。

第十七条各公司应当设置日记帐,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三种主要帐簿以及各种必要的辅帐簿。各种帐簿应当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或者凭证汇总表等登记,做到登记及时,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摘要清楚。各种凭证或帐簿中的记录,如需更正,必须严格按照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进行。

???第十八条由合作各方分别纳税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对于合作各方共有的财产和债务以及共同的收入和费用,应当比照本制度第十六条的规定设置联合帐簿,合作各方还应相应设置各自的有关帐簿。

???第十九条各公司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帐的,其软件应满足本制度的要求,并具备安全,保密功能。由磁性或者其他介质存储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应有备份,并定期打印成书面形式保存。

???第四章流动资产

???第二十条各公司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和预付款项以及存货等。

???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当分别核算;收款项,应当按照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应收短期贷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分别核算;预付款项,应当按照预付货款(预付定金),预交所得税和待摊费用等分别核算:存货应当按照商品,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户成品,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分别核算。

???对于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应当在年度资产负债表长期投资类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二十一条现金和银行存款应当设置日汜帐,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日逐笔登记,有多种货币的,还应按不同的货币分别设帐登记。

???现金管理办法:现金库存限额由公司财会部向基本存款户开设银行申请获批的限钡执行。必须按规定手续填制收,付款凭证经审批后收付款项,严禁白条抵库。每日记帐,日清月结,帐面余额与库存金额相符:现金收入不得坐支,及时送存银行,现金不足,另行提取。现金使用范围:发放工资及劳动报酬,支付备用金,差旅费等费用,1000元以下的零星开支。出纳员负责现金保管,执行现金管理办法。

???银行存款管理办法:出纳员收到会计员填制的收付款凭证后,必须认真核对其利原始单据是否合法齐全,大小巧金额是否一致,会计科目是否填写正确,领导有否签批,财务主管有否审核,齐备后方可进行收付款操作,(现金收付同此办理)根据银行结算制度及票据法有关规定,填写支票,汇票等各种结算凭证,盖财务专用章,法人章由财务主管保存及盖讫(必须分开保管及盖印),去银行办理结算。

???正确及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帐,结算余额,按月与银行核对余额,编制"余额调节表",做到与银行帐帐相符。

???第二十二条有价证券包括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股票和债券,应当按实际支付的款项登记入帐。实际支付的款项含有己宣告发放的股利或者应计利息的,通过其他应收款帐户核算。有价证券的股利或者利息收入,以及其售出或到期时所收到的款项与其帐面成本和已登记入帐的应收股利或者应计利息之间的差额,应当作为投资损益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者营业外收入。

???第二十三条应收和预付款项应当按照不同货币分别没帐登记。

???各公司实行哪个部门发生的应收,预付款项,由哪个部门负责清理的原则财务部应及时对己发生的应收,预付款项督促有关部门清理并收回款项,必要时应填列《应收,预付款项处理意见表》(见附表一),提出处理意见,报总经理批示后,督促有关部门处理,制定执行结果与有关人员奖金挂钩考核的实施办法。

???企业的坏帐损失,在报当地税务局批准后计入管理费用。现行制度规定,确认坏帐损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因财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2.因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偿还后,仍然不能收回的;

???3.因债务人逾期来履行偿债义务,已超过2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第二十四条存货应当按照实际成本登记入帐。

???购入的存货,以买价加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作为实际成本;

???自制,自产或者自行开采的存货,以制造,生产或者开采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实际成本。

???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成本加加工,运输,装卸和保险等费用以及应缴纳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商品,以加工前商品的进货原价,加工费用等和应缴纳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

???接受捐赠取得的存货,以按照本制度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的价格加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作为实际成本入帐。

???盘盈的存货,按照原实际成本或者同类存货的实际成本入帐。

???第二十五条存货的核算,一般采用永续盘存制。

???领用或者发出的商品,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和产成品等,按照实际成本核算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入帐。低值易耗品和周转使用的包装物,全部采用一次摊销法计入成本。公司于投入生产经营时一次大量领用的低值易耗品,可以作为其他资产核算。

???第二十六条存货应当定期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两次(六月,十二月的下旬)。

???盘存数如与帐面记录不符,应当于查明原因后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一般在年终结帐前处理完毕。

???盘盈的存货,一般应冲减管理费用;盘亏或者毁损和报废的存货,扣除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管理费用;其中,由于非常原因造成的净损失,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年终,公司的商品,产成品或者可以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如有因残次,陈旧,冷背等原因而造成的其可变现净值低于帐面实际成本的,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将损失计入本年销售成本,(其小额损失报税务局备案,大额损失报税务局批准后入帐),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存货的减项反映。已计提变现损失准备的存货销售时,其变现损失准备应当冲减其销售成本。可变现净值按照有关存货的预计变现收入减去必要的加工:或者整修费用确定。?

???第五章长期投资

???第二十八条长期投资足指向其他单位投出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包括直接向其他单位投出的现金,实物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入的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股票和债券。长期投资应当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对于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即将收回的长期投资,应当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类下单列项目反映。

???向其他单位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或者投资合同,协议等约定的实物或者无形资产的作价入帐。

???股票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或者投资合同,协议等约定的实物或者无形资产的作价加交易费用等有关费用入帐。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含有已宣告发放的股利作为其他应收款帐户核算。

???债券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入帐,其中含有应计利息的,这部分利息通过其他应收款帐户核算。

???对于溢价或者折价购入的债券,其实际支付的款项与债券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债券到期前分期摊销,相应调整利息收入和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摊销的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或者实际利率法。

???用于投资的实物或者无形资产的作价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作为递延投资损益,在投资期内逐年平均转入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递延投资损益的期末净额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其他资产类或者其他负债类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二十九条向其他单位投资和股票投资的核算,一般采用成本法。公司的投资占被投资公司资本总额或者股本总额20%以上,且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有重大影响力的,也可采用权益法。

???长期投资的股利或者利息收入,长期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时,实际收到的款项与其帐面成本和已登记入帐的应收股利或者应计利息之间的差额,以及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的公司,由于被投资公司权益的增减而相应增减长期投资金额的部分,均应计入投资收益或者投资损火。?

???第六章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

???第三十条各公司的固定资产应当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未取得所有权之前,应另行核算;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应当在辅助设备查帐簿中登记,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说明。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及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和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土要没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在二年以上,也作为固定资产。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目录。

???各公司于每年10月末编制下年度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经集团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双签批准后,在下年度内执行,无预算项目则不得购置。若在预算外急需购置五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须专题报告集团,经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双签批准后方可购置。

???各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分部门管理职能如下:

???财务部:负责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审核各部门固定资产的预算及执行,正确计算折旧,组织主管和使用部门每年两次(六月和十二月下旬)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确保帐,卡,物三相符。对固定资产完整性负责监督。

???生产部:主管公司生产用固定资产,须建立固定资产分部门台帐,建立卡片及编号;办理需求计划或预算,请购,调拨,移转,报废利盘盈盘亏的具体工作,编制大,中,小修计划或预算并组织实施。

???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台帐,管好设备附件,不得丢失损坏,确保资产完整。

???做好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

???固定资产应划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分别核算。

???第三十一条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原价登记入帐。

???投资人投入的固定资产,以合同,协议或者公司中请书

???和验收清单中所列金额加由公司负担的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和应缴纳的税金作为原价。

???购入的固定资产,以买价加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和应缴纳的税金作为原价。

???自制,自建的固定资产,以制造,建造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作为原价。

???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合同规定的价款加由公司负担的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和应缴纳的税金作为原价;合同规定的价款中包含了价款利息利手续费的,一般应将利息和手续费从原价中扣除;如其价值不火且期限不长,利息和手续费也可不单独核算。

???接受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以按照本制度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的价格加由公司负担的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和应缴纳的税金作为原价;如系旧的固定资产,还应按新旧程度估计累计折旧。

???因扩充,更换,翻新和技术改造而增加价值的固定资产,按照所发生的有关支出增加固定资产原价。

???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其安装费用应当一并计入原价。

???第三十二条固定资产的折旧一般采用直线法。不宜采用直线法计算折旧的,也可以采用工作晕法。预计净残值率一般应当不低于原值的10%。

???直线法年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折旧年限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固定资产折旧一般采用分类折旧率,如不宜也可采用个别折旧率

???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规定为:房屋,建筑物为20年: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10年;电子设备,运输设备以及与生产、经营业务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加速折旧的规定:发生下述二种情况经财税机关批准可以加速折旧:

???1.受酸,碱等强腐蚀的设各,长年处于振动状态的厂房和建筑物。

???2.提高使用率,加大使用强度,长年处于日夜运转的机器设备。

???3.中外合作企业的合作期比税法规定期限少,期满后资产归中方的可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应当自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按月计提折旧;停用的固定资产,白停用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折旧提足后,仍可继续使用的,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不补提折旧,其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因扩充,更换,翻新和技术改造增加价值而调整原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调整后原价,已计折旧,估计残值和尚可使用年限计算折旧。筹建期用于本公司工程施工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下程竣工时一次,也可在工程施丁期间按期计算折旧,并计入有关工程成本。在筹建期间使用,但与工程施工不直接有关的固定资产折旧,应计入开办费。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以及以经营组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应当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以外的长期闲置未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折旧。

???累计折旧应当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单独反映。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应当另行核算。

???第三十三条固定资产盘存数如与帐面记录不符,应于查明原因后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一般在年终结帐前处理完毕。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原价扣除估计累计折旧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的固定资产,按原价扣除累计折旧和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的赔款后,计入营业外支出。在公司工程施工中发生的固定资产盘盈或者盘亏,应当计入有关工程成本。

???由于出售,报废或者毁损等原因而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者营业外收入。在公司工程施工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净损益,应当计入有关工程成本。

???筹建期间发生的与工程不直接有关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和清理净损益,以及由于非常原因而造成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应当计入开办费。

???第三十四条在建工程,包括施工前期准备,正在施工中和虽己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在建工程应当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单列项目反映。筹建期间在一年以上,工程项目较多且工程支出较大的,可以分项目进行核算。

???在建工程应当按照下列方法登记入帐:

???工程用材料,比照本制度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待安装设备,比照第三十条的规定;预付工程款,按照预付的工程款项;工程管理费,按照实际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自营工程,按照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机械施工费以及所分摊的工程管理费等;出包工程,按照应支付的工程价款以及所分摊的工程管理费等;设备安装工程,按照所安装设备的原价,工程安装费用,工程试运转支出以及所分摊的工程管理费等。

???公司在筹建期间购入或投入不需要安装的设备,也可以通过在建工程核算。

???第三十五条在建工程发生报废或者毁损,在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者保险公司等的赔款后的净损失,一般计入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对于非常原因造成的报废和毁损,其净损失在筹建期计入开办费,在投入生产经营以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工程交付使用前因进行试运转发生的净支出,计入工程成本。在试运转中形成产品且可以对外销售的,应当以实际销售收入或者预计售价作为产成品成本,同时冲减在建工程成本。

???第二十六条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工程,一般自交付使用之日起,按照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成本等资料,估价转入固定资产,并按照本制度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计算折旧;竣工决算办理完毕后,应按决算数调整原始估价和已计折旧。

???第七章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第三十七条无形资产,包括上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应分别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项反映。

???投资方投入的无形资产,按照合同,协议或者企业申请书中所列金额以及由企业负担的有关费用入帐;

???购入的无形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入帐。

???第三十八条无形资产应当自公司开始受益起按照规定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没有规定期限的,按照预计的受益期或者不少于10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

???第三十九条其他资产,包含开办费,筹建期间汇兑损失,递延投资损失以及需要分期摊销的其他递延支出,应当分别核算,并在资产负债农中分别列项反映。

???开办费,按照公司在筹建期间发生的注册登记费,人员工资,差旅费,职工培训费,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下同)费以及其他不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购建成本的费用金额入帐。

筹建期间汇兑损失,按该期间公司实际发生额入帐。递延投资损失,按照投出资产的实际作价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入帐。

???其他递延支出,按照实际发生的有关支出入帐。

???第四十条其他资产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摊销:

开办费和筹建期间汇兑损失,自公司投入生产经营起按照不少于5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

递延投资损失,按照投资期限或者不少于10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

其他递延支出,按照预计的受益期或者不少于10年的期限分期平均摊销。

???第八章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及其他负债

???第四十一条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款项,预收货款(预收定金)和预提费用等,应当分别核算;

???应付款项,应当按照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和其他应付款等分别核算。有多种货币的流动负债,还应按不同的货币分别设帐登记。

???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和其他负债性基金,视同流动负债进行核算。

???对于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以上的应付款项,应当在年度资产负债表长期负债类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四十二条长期负愤,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公司债利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应当分别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项反映。

???对于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即将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当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类下单列项目反映。

???第四十三条应付公司债应当按照已发行债券的票面价值登记入帐。实际发行收入与债券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作为应付公司债发行溢价或者折价,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应付公司债的加项或者减项单独反映。实际收到的款项中含有应计利息的,应将这部分利息通过其他应付款帐户核算。

???应付公司债发行溢价或者折价,应当在公司债到期前分期摊销,并相应冲减或者增加有关利息支出。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或者实际利率法。

委托金融机构发行公司债的手续费,应当直接计入财务费用。

???第四十四条其他负债,包括筹建期间汇兑收益和递延投资收益等,应当分别通过筹建期间汇兑损失和递延投资损失等帐户核算。

???第四十五条各种负债的利息应当按照约定的利率逐期计算。

与购建固定资产等直接有关的利息,在所购建的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应当计入有关资产的购建成本;其他利息,在筹建期间,应当计入开办费,在生产经营期间,应当作为本期费用。

???第九章所有者权益

???第四十六条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应分别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项反映。

???第四十七条实收资本是指投资人按照合同,协议或者公司申请书的约定实际缴入的出资额。(股份有限公司则设"股本"科目反映)

???现金投资,按照实际存入公司开户银行的金额入帐:

???实物投资.按照合同,协议或者公司申请书和验收清单中所列金额入帐。

???无形资产投资,按照合同,协议或者公司中请书和验收清单中所列金额入帐。

???实收资本登记入帐后,如果与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验资报告不符,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第四十八条投资人缴入的出资额,如果需要折合记帐本位币,在有关资产帐户中,一律按收到出资额当日的汇率折合。在实收资本帐户中,按照合同约定的国家外汇牌价折合;合同未作约定的,按照公司收到出资额当日的国家外汇牌价折合。

???如果由于公司登记注册所用的货币与记帐本位币不一致,且投资各方缴付出资额时的汇率不同从而导致各方投资入帐面实收资本比例与合同规定的比例不一致的情况,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并说明合同规定的出资比例是多少。不论帐面实收资本反映的比例如何,公司的分配与清算均应以合同约定的比例为依据。

???由于有关资产帐户与实收资本帐户所采用的折合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记帐本位币差额,应当作为资本公积核算。

???第四十九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人的投资的,对已归还的投资应当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实收资本的减项单独反映。

???第五十条资本公积包括捐赠公积,资本折算差额以及资本溢价等。

???捐赠公积是指因接受现金或者实物捐赠而增加的所有者权益。现金捐赠,按照受赠的金额入帐。实物捐赠,对于附有发票帐单的,按其金额入帐:无发票帐单的,参照同类实物的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价格入帐。

???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原价与估计累计折旧之间的差额入帐。

???本折算差额是指本制厦第四十七条第三款所述由于有关资本帐户与实收资本帐户所采用的折合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记帐本位币差额。

???资本溢价是指投资所有者交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的差额。

???第十章成本和费用

第五十一条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及各项费用,都应当按规定计入成本,费用。

公司在生产经营中所耗用的各项材料,应当按照实际耗用的数量和帐面单价计算,计入成本,费用。

公司应付职工的工资,应当根据规定的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奖励津贴等制度,以及工时,产量等记录资料止确计算,计入成本费用:按规定支付的中方职工保险福利费用,退休养老基金,待业保险基金,住房补助基金以及中方职工的各项补贴等,也应以上资项目计入成本,费用。

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其他各项费用,都应以实际发生数计入成本,费用。凡应由本期负担而尚未支出的费用,应当作为预提费用计入本期成本,费用;凡已经支出,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担的费用,应当作为待摊费用或者递延支出分期摊入成本,费用。

???第五十二条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和费用项目,汇集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一)工业公司的生产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还可根据需要,增设燃料及动力,外部加工费,专用工具以及其他需单独核算的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是指能够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原材料,自制半成品等。

???直接工资是指直接生产工人的工资。

???制造费用是指公司的车间和丁厂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工资,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租赁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环境保护费,存货盘亏(减盘盈)等。

???业公司实行"定单成本"计算法,为每份定单设立一个生产令号,设立一张成本计算单,归集该定单的全部实际成本,当月未完工产品,实行二个成本项目全额留存结转在产品的计算办法。

工业公司的费用项目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分别核算,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之内,并在利润表中分别列项反映。

???销售费用包括在销售产品以及工业性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应当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销售佣金,代销手续费,广告费,租赁费和销售服务费用,以及销售部门人员工资,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和其他经费。

???管理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工会经费,董事会费,顾问费,诉讼费,交际应酬费,税金(包括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等),场地使用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资产摊销,坏帐损失,职工培训费,研究发展费和其他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金融机构手续费及其他因理财活动而发生的费用。

???有关费用开支方面的规定:

???交际应酬费: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在下列限额内据实列入管理费用(按照生产型企业相关规定):全年销售净额小于1500万元按不超5%,大于1500万元按不超过3%,若超支则在计算所得税时将超支数调整为利润处理。

???董事会费:系指该会及其成员为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劳务报酬,差旅费,会议费等,实发数计入当期管理费用,董事会期间的招待费及礼品等计入交际应酬费。

???职工福利费:按规定可以按实际发生数列支,也可按工资总额14%提取并列支;公司目前按实际发生数列支。

???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待业保险金,住房补助基金:各公司按所在地政府和主管财政机关规定的标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

???工会经费:公司成立工会的,可按包括外方工资额在内的工资总额2%计提拨交工会使用,可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第五十三条工业公司在产品开发中试制的样品,样机等,如果可以对外销售,在扣除残料价值后,可以计入管理费用,也可以计入投产以后的产品成本。

???第十一章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

???第五十四条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应当分别核算。

???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不同行业,可以分为销售收入,营运收入,工程价款收入,各种劳务或者服务收入等。

???第五十五条营业收入的实现,一般为产品或者商品已经发出,工程已经交付,服务或者劳务已经提供,价款已经收讫或者已经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

???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在委托银行收款的情况下,为向银行办妥托收手续;在委托代销的情况下,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采取产品分成方式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投资人分得产品为营业收入实现。有长期合同的企业,可以按照完工进度或者实际完成的丁作量确定营业收入的实现。

???营业收入应当按照实际或者应予收取的款项登记入帐。销售退回应当从营业收入中扣除;销售折扣或折让应当单独核算,井在利润表中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单独反映。

???第五十六条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为主营业务收入减去营业税金和营业成本后的毛利,再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商业公司还应减去进货费用),加上其他业务利润的净额。其他业务利润为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的净额。

???投资收益包括投资(收入减损失的)净收益和投资作价(收入减损失)净收益。

???营业外收支净额为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的净额。

???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收益,资产再次评估增值,接受捐赠转入,罚款收入和以前年度收益,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理固定资产损失,资产评估减值,捐赠支出,罚款支出和以前年度损失,非常损失等。

???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应当分别核算,并在利润表中分别列示。

???第五十七条各公司一般应当按月计算利润。按月计算利润有困难的公司,经主管财政部门批准,可以按季或者按年计算利润。

???利润的计算,在年度内,月度及季度采用表结法,年度终了,采用帐结法。

???第五十八条各公司应当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利润分配的规定,由董事会讨论决定储备基金、职工奖励福利基金及企业发展基金的比例。储备基金除经批准用于弥补亏损和增加资本,企业发展基金除经批准用于发展生产和增加资本,其帐面余额不得减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应当用于企业职工的非经常性奖励或者各项集体福利,其中形成的房屋、设施等资产,不得作为公司的财产。

???提取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和企业发展基金后的利润,为可供分配给投资人的利润。

???第五十九条年终结帐以后发现的应调整本年度会计事项,应当在下年度有关帐户中进行调整,并在报表中作相应反映。涉及以前年度损益计算的,应当分别情况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者营业外支出,或者调整未分配利润和应交税金帐户。

???第六十条本年的利润总额,应交纳的所得税,提取的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和企业发展基金,分配给投资人的股利(包括本年分配的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以及年初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调整数和年末未分配利润;均应当在利润分配表中分别列示。

???第十二章外币业务

???第六十一条公司的外币业务,是指以记帐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款项收付,往来结算以及计价等业务。

???外币帐户,包括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以及外币结算的债权(如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等)和债务(如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股利等),应当与非外币的各该相同帐户分别设置,并分别核算。

???第六十二条公司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帐本位币金额记帐。除另有规定者外,所有与外币业务有关的帐户(包括外币帐户和对应的非外币帐户)无论增加或者减少,均采用业务发生时的国家外汇牌价(原则上采用中间价,下同)作为折合汇率,也可以采用当月1日的国家外汇牌价作为折合汇率。

???第六十三条月份终了,各种外币帐户的外币月末余额,应当按照月末国家外汇牌价折合为记帐本位币金额。按照月末国家外汇牌价折合的记帐本位币金额与帐面记帐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筹建期间发生的汇兑损益,应当通过筹建期间汇兑损失帐户单独核算。同期汇兑损失和汇兑收益相抵后,如为损失净额,应当按照本制度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摊销,摊余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其他资产类下单列项目反映;如为收益净额,其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由公司在下列三种方法中选定:

1.自公司投入生产经营起按照5年分期平均转销;

2.留待弥补公司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年度亏损;

3.留待并入公司的清算收益。

筹建期间汇兑收益的帐面余额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其他负债类下单列项目反映。

与购建固定资产等直接有关的汇兑损益,在所购建的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或者虽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之前,应当计入有关资产的购建成本。

???第十三章清算业务

???第六十四条公司的清算业务,包括公司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解散,终止进行清算时发生的财产作价及处理,债权债务的清算,清算费用及损益的核算和剩余财产的分配等。

???第六十五条财产清算的作价方法,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由清算委员会确定。

???第六十六条清算费用包括公司在清算过程中为进行清算工作而发生的各项支出。清算损益包括清算期间的继续经营损益,财产处理损益以及无法归还的债务等。清算损失与清算收益相抵后的净额与清算费用之和或差,为清算净损益,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反映。

清算终了,如果为清算净收益,应当依照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

???第六十七条公司的剩余财产,应当依照规定进行分配。

???第六十八条公司自清算开始,应当视作会计年度终了,编制并报送会计报告。清算期间跨年度的公司,应当于年度终了,编制并报送资产负债表和清算损益表:清算终了,编制并报送自清算开始至清算结束的清算损益表和财产分配表。

???清算终了的会计报表的报送时间应当在公司注销工商登记之前。

???第十四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告

???第六十九条会计科目应当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参照财政部制定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设置,非工业行业的公司可参照相关行业的会计科目设置。

???会计科目一般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和损益五大类,应当参照行业会计科目的规定分类顺序编号,(见附表二)。

???第七十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利润分配表等有关附表。需要上报汇总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必须按照财政部制定或者由财政部审核同意的行业会计报表格式及项目内容编制:其他报表可以由公司根据需要,参照财政部制定的行业会计报表格式及项目内容编制。非工业行业的公司可参照相关行业的会计报表编制(见附表三)。

财务情况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投资总额,投资构成以及投资进度:

2.资本变动情况:

3.生产经营情况:

4.盈亏情况及利润分配情况;

5.资金变动及周转情况:

6.外汇平衡情况;

7.主要税费的交纳情况;

8.财产的盈亏损废情况;

9.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

10.其他有必要说明的情况:

???第七十一条季度会计报表和年度会计报告应当分别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当地外经委及税务机关,本公司总经理,集团财务部以及投资人。

年度会计报告于年后一个月内报本公司总经理及集团总部,然后请中国注册会计师查帐,连同年度审计查帐报告在年后4个月内报出。

季报应于季后15天内报出。

月度会计报表于月后10天内报本公司总经理,财税部门及集团财务部。

每周有关报表如《现金流量周报》于次周一上报集团总部。

???第七十二条各公司于每年10月末编制下年分月的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及收支损益预算表报集团公司财务部,经综合平衡并报集团公司总经理批准后于12月末前下达各有关公司在新年度内执行,新年度预算执行效果将与当年相关月度各公司各级有关人员的奖罚挂钩。

???第七十三条资产负债表的实收资本项目,对于以外币注册的公司,按照年末国家外汇牌价换算。

???公司向其他公司投资,如投资额占接受投资公司的资本总额或者股本总额50%以上,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接受投资公司的会计报表,不论是否已经合并,都应当随同本公司的会计报表一并报送有关部门。

???第十五章会计档案

???第七十四条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告,验资报告,查帐报告,财务会计制度以及与经营管理和所有者权益有关的其他重要文件,如合同,章程,董事会决议和长期经济合同等。

???第七十五条各公司必须按规定建立会计档案和档案管理制度。会计档案必须在公司所在地妥善保存,不得丢失损坏。

???第七十六条各公司的会计档案保存期满销毁时,应当抄具清单报集团财务部,集团财务部同意后通知销毁。销毁会计档案的清单应当永久保存。

???第七十七条子公司清算结束时,本集团控股子公司的会计档案一般应移送其控股的本集团公司财务部保存;非本集团控股的子公司的会计档案一般应移送其控股的中方主管部门保存,并报本集团财务部备案。移送会计档案的清单,应当抄报原主管财政部门。

???第十六章附则

???第七十八条本制度由集团财务管理部解释和修订。

???第七十九条公司在执行本制度时,须进行纳税调整的,应当在申报纳税时依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第八十条本制度根据财政部有关企业会计准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的变更而修改。

上一篇:制度管理范文 下一篇: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