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8:50:42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热爱语文教育事业是情感产生的基点

教师难当,语文教师更辛苦更难当,但魏书生却在两千多日日夜夜里,写了150多次申请,才实现了从教的心愿,这份执着的情感是他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他在1980年初的日记中曾说过:“对中学教学,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由于在教学经验上是零,为着对得起学生,我只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即冷不下来的热情和用不完的力气。”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热情”,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之火,他分析班级中差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用时代的要求去激发学生情感,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学生智力的规律,增强信心、掌握方法、定向活动、规则活动、惯性运动五步,这实质上是学生情感启动、维持和恒定的过程,它又必须建筑在教师积极的情感基础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1]

一个教师单有激情还不够,他还要有一个支点,要能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还必须是不断更新的。魏书生刚教书时仅初中毕业,但他不断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新知识,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他正是付出了辛劳代价,才收获到了充实而又甘甜的幸福和欢乐。“学生在上课时,在课外活动时,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教师的模范作用和个性品质,这两条是教学教育影响的强有力的手段。”[2]魏书生甘于清贫、心胸开阔、积极探索,这种情感无时无刻不体现渗透在他的教育教学中,处于这种情感熏陶下的学生必定会感受其人格力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师生配合才能和谐一致,达到水融的境界。

二、“商量商量”是情感交流的起点

魏书生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他刚教语文的时候,也曾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地满堂灌,但他不久就对那段可悲的教学生活加以总结,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民主气氛,思想没有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去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怎能搞得好呢?”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魏书生就开始了新的教改历程。他深入到学生中去,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学生也向老师敞开了思想情感的大门。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将教学要求情感化,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还是由老师统一留?作文是同学互批还是由老师批?日记是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教材分析是假期写还是开学写?这些较大问题他都和学生一起商量,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办。学生由此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人人想的是教学,是高效率,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学习效果怎能不突出?

当然,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简单,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其不稳定性,他们已很少直接向老师、家长倾吐心中的情感,这种闭锁性心理特征,就使得教师很难知道其细微复杂的情感,教师如能征得学生的日记这个情感宣泄和引导的重要载体,把这作为一个中介,就可获得合二为一的交流效果。在魏书生的每个学生三年完成1000篇约24万字的日记里,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这些不仅为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从中看到学生情感完善的轨迹。教师既指导了学生作文,也正确引导了学生做人。

抄录格言和座右铭是魏书生所教班级每个学期必做的两件事。每个学生在选秆言时就必然经历着一个学习的过程和接受情感熏陶的过程。抄写的座右铭结合着自己的思想实际,它起着督促和矫正作用,如有一个学生的座右铭是“闭住你的嘴”,原来他担心自己闲话过多,认识到这一点并写下来,本身就体现着敢于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的积极心态。学生在做这些事时,情感始终处于正向流动状态,这一切为其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片和谐的天地。

三、愉悦的氛围是课堂激活的共鸣点

十七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起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的上课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魏书生从不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就全心全意投入,除此而外,他还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他让学生唱歌,消除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有时采取集体朗诵的方式调节气氛;有时采取口头作文方式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有时到课堂外上课,甚至出些“剧场简介”之类的题目让学生观察说明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初能很快拉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集中了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了和谐的气氛,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的情感激活自然起源于教师体验的情感。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含情量”丰富,易于挖掘,议论文、说明文又怎能体现情呢?其实不然,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流动,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比如讲《回忆我的母亲》,魏书生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无比深沉的爱,与母亲永诀的悲痛。讲《大自然的语言》,就引导学生去说明身边的事物,讲盘锦大水产生的物候因素,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怀。讲古代诗词或离现实较远的作品,就让学生在大脑荧光屏上去再现图景再现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内心的情感流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从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的“法”,并不是教学的一套套方式和方法,而只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情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痛苦、惊异和同情的体验。”[3]魏书生也正是把学生当成了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去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活起来。试想,教师如果面对的是一台台“录音机”“复印机”,这“独角戏”如何能吸引人,课堂教学又焉能洋溢着“情”的氛围呢?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学的幸福和欢乐。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世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合每个人的个性,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更是同学生的情感格格不入。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定向”使师生的情感集中指向了具体的目标;“自学”“讨论”使全班学生口到、眼到、手到、耳到,参与教学的热情强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全神贯注,思维积极,“答疑”使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愤悱”的境地;“自测”“自结”使学生的情感由被激发而被引导升华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由此可见,“六步教学法”就是“愉快教学法”,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愉快地参与,愉快地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其变化就如同人物的情感变化一样,奥妙无穷。

人的情感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都处于一种平面的或正向流动的状态,这就要求师生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魏书生从十个方面构建了情感调节的立体网络,这些方面涉及到教学环境、师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既表现了感情的强弱变化,也表现了各种不同情感的转换变化等,课堂的情感律动节奏和谐分明。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重了某个侧面的研究运用,但很少有他这样用得全面、活泼、自然。

魏书生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感情。他曾举例说,如对于孔乙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气愤,有的觉得可笑,极少数还有认为孔乙己可恨的,这时教师就应当去扶植正确的感情,排斥不正确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把感情上升为理智,并形成积极的动机和行为。

课外作业和考试是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考试则是为了收集检查这种反馈信息,这当中也都伴随着情感等非智力成分。但魏书生十多年来都是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是否意味着这种反馈输出的脱钩呢?魏书生的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是否意味着没有这种信息的反馈呢?显然不是。自己留作业,同学互相考,学生积极性高,他们不但体验到自己的情感受尊重,而且也避免了学习的重复浪费,避免了教师心血来潮时大作业量的冲击和无作业时的闲散状态,定量作业使学生的思维列车得以匀速行驶。而且魏书生也不放任自流,他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进情感纳入一定的轨道,及时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四、“大语文”——生活和语文的情感交汇点、终极点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可以成为大语文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而魏书生更用其丰富的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魏书生探索了在广阔环境中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中学语文,在课外阅读欣赏中学语文,在社会活动中学语文。具体做法这里不作细述,单提他的几样新招儿。一是班级日报,这是班级学生自办为同学学习服务的。魏书生的班级讨论规定,有关本班的内容必须占60%以上,这份报纸,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视班级学生活动,这既起到督促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关心自己的报纸,生活和语文学习情感在这里交融,其德育功能也得到了自然的体现。另一招是日记和说明书。日记是学生自我心灵的解剖,说明书是对一件事的过程的叙述和认识,这体现了人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也是语言表达的积累过程,一举两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魏书生的语文教育改革,“情”是其改革的基点和核心,它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魏书生和他的学生们把我们带进了情景广阔的新天地。

注:[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P20。

[2](前苏联)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P91人教社1985年版。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经过一些调查分析,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还是秉承这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成为教师座下的倾听者,难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只能被动的受教师控制。而教师也只是单纯的以分数的高低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大部分的学生都难以对学生产生兴趣,视教师为猛兽,师生关系一度紧张,而语文成绩更是难以提高。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小学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联系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彻底落实语文教学同情感教育的有机整合。这主要是取决于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于有效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对语文产生兴趣,继而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关心学生,体贴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教学的责任感感染学生,以此强化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在教师的呵护下提高语文成绩。而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视为累赘,就只是让学生不断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思想变化忽视,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变得僵硬,教师与学生产生隔阂,学生只会消极的对待语文学习。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所有的学科均带有着一定的情感性,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往往是情感为主导,故而在学习语文时,一般会以自己的喜好而进行学习。故而,小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运用丰富的情感教育去教导学生,对小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善意与关心,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

二、情感的总述与内涵

情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现象,它深深的根植于人的意识之中。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有着理智性、社会性与易变性等特征。情感所具有的特征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好变化。故而,在基于学生的情感的基础上,语文新课程的设计要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相结合,遵循语言学习的管理,在最适宜的程度上与每一个学生的要求相吻合。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的情感必须要重视,如此方能创设和谐、科学、轻松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教育投入于小学语文教学

在教育过程必须要将情感教育纳入,让情感教育变为教育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情感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关心着学生的态度变化,情感化与情绪化的方向,对于学生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教育,以下就是笔者自身的一些建议。

1.落实情感课堂教学,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是语文教学落实情感教育的重要措施。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视的,亦是首要任务,而重视学生的情感同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更是重要措施。故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备课时,不但要将所要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的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分析,以保证学生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当然,除了这些,教师还需要将课文中的中心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学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落实情感教学是教师让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的重要基础,上课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应多多给予“很好“”很棒”等话语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而在这样具有情感的、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成绩。

2.完善课堂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情感

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将情感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此,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在不经意间向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表演、成语接龙、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形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当然,在设计活动形式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兴趣、德智发育等方面,要实现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已是时代的需要,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当然,情感教育的方式丰富多样,仅以笔者的一些建议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探索,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有机融合。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每一位学生充满关怀,让学生明白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真正的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的作用。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在写字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在这浩瀚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后人景仰的大家,有钟繇、王氏父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因为这不是书本上的,而教师对此进行介绍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在最初的写字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甲骨文,学生听了课都说古人了不起,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说要把字写好超过古人。在这样一种气氛中跟学生讲解笔画、方法,效果明显有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在写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学习写字,要把字写好是一个长期工程,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坚持勤学苦练,是决定能否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在练字时从学生的表现便可看出他是否有恒心,有毅力,要练好字,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做事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从哪里来呢?当然也是可以在写字教学中慢慢培养的。书法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学书故事,比如“墨池”、“笔冢”,这些故事可以触动学生,尤其当他们练了字花了时间发现进步不大时,教师可以在课上练字时讲一进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一方面也是提醒学生注意。在潜移默化中督促他养成这样的意志品质。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基础较差,尽管花了工夫,却总不见长进,自己也有些泄气了,见此情景,我没有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拿了本有书法家学书的故事的书给他们相互阅读,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果然,他们很快想通了。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些好的品质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在写字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学生不爱护笔,打翻墨水瓶,或者是写字过程中墨水溅到同学身上,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能会频频出现这些问题,问题虽小却很麻烦。这表明在写字的时候,学生没有完全没有把心放进去,如果用心投入了,又怎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心正则笔正”,问题的出现跟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在写字教学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例如笔的使用和保养,文具的摆放,特别是墨汁和墨水在使用时的注意点。笔者在教学生练习毛笔字时就曾专门讲过学习习惯的问题,开始时班上问题不断,地面被弄脏,空气遭污染,于是我和学生一齐努力改正不良习惯。一般来讲,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被纠正后,自己的字都会有进步。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的概念是针对重知轻情的现状提出来的,并且它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它是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品质,发展其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情感教育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呢?

(一)影响学生的心理

情感教育会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它照顾学生的情绪、情感及态度价值观,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影响学生的感知和思维习惯。保持情感的健康,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和知识学习中有更好的心态,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

中学生此时正处在青春期,也是容易出现困难问题的时期。他们通过挑战人们强加给他们的种种限制,强烈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而获得自由。他们还会感觉到压力不得不实现同伴群体的标准,因而一些青少年在从朋友的预期中迷失自己。此时,语文课就承担着疏导学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责任,语文教师就扮演着心灵使者的角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促进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效应。情感效应能加强情感教育,发亮的眼睛、有力的手势、稳健的身态、幽默的语言都是情感效应的表现形式。教师如果灵活地运用这些技巧,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关注教师的教学,同时学生更有积极性,更加活跃。发挥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效应,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感受语文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深厚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传播者和影响者,学生情感教育的好坏与教师的情感素养的高低息息相关。学生出现情感问题,就只有通过情感教育解决。因此,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打破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瓶颈的有力武器,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

重知识轻感情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并且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中学生情感缺乏,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自动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任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自觉提高情感素养,从而与时俱进,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更富有现代意义。

2.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情感影响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要具备爱的能力,爱自己、爱学生、爱自己的事业。教师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视为对万千生命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语文教师对待这一群特殊的正在成长的人群要有爱心,投入更多的情感,语文课恰巧就是一个契机,语文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做情感教育的事业。3.增强角色意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使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桥梁,教师要经常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使命,时时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尺度,并且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位教师有敬畏之心。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的学生就会用教师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以此作为今后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能力

1.在课堂中

(1)创设情境法。文学作品中入情境创设,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情境创设,找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文章更好地理解长沙秋天的美好景色;放映图片,找有关橘子洲、鱼翔浅底、大地等图片,让学生更切身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美;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根据抑扬顿挫的语调,自觉体会诗人所要传达出的感情,并从中感悟诗境的优美,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自然就会心生爱国情愫,加深对本诗的理解。(2)朗读法。把无声的文章用语言读出来,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读的次数越多,越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如略读、读段落、读全篇、时而可做摘要,而有的文章却需要全读。例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和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细咀嚼和品味。这首诗全文上下两节结构相似,节奏稍有变化,好似音乐中的变奏曲,学生稍加思索就可以领悟,讲得太多反而乏味,学生必须多读。在不断地朗读中,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惘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诗歌是用心读和品的,品出诗的静意美。特别是散文、诗歌这类文章,尤其要注意朗读,如郑愁予的《雨说》写的是使人对中国青少年的期待,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情感是喜悦的,节奏是欢快的,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不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3)人物评析法。在对小说进行评析时,人物评析法尤其重要,学生在认真评析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如疾恶如仇、性格暴劣的曹盖;足智多谋、才高八斗的诸葛亮;细脚伶仃、刻薄自私的杨二嫂;坚韧不拔、敢于奉献的鲁滨孙;凶狠虚伪、封建固执的周朴园等。这些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它蕴含作者的情感,反映作者的思想观念。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人物进行剖析,对文中的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4)评析词句法。字词句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语文,即语言文字,中国的语言文化大多都通过语文这个媒介进行传播。我们在学习文章时要注意对词句的分析。例如:在《故乡》这篇课文中,作者传递出对下一代寄托和殷切的希望时,则发自内心地喊出“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千古名言,仔细品味,可以知道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民俗习惯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由此引发更深远的思考和探索。又如:《将敬酒》一文作者的感情由悲、转乐、再到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全篇饱含作者的愤怒,亦即作者的人生仕途,坎坷不平,之后竟然忘记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出如此具有气势的作品,赢得后人不尽的称赞。

2.在生活中

(1)参加社会实践。中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最新国内国际新闻,并且提高判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很多缄默性知识需要自己领悟,像这样不易得到的知识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和体悟,补书中之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进而丰富情感。(2)自我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榜样,通过这些人物,可以激励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世,并且拥有丰富的情感。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歌手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的等熟悉的人。另外,还可以多学习一些名言警句进行自我鞭策和自我鼓励,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此时更需要自我鼓励,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服困难,重新找到信心和勇气,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四、结语

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这两方面作了阐述,提出了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等实施策略,从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多角度、多方式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人才,中学生恰巧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群,因此大力加强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彰显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抒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情怀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论语文教学的魅力 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的培养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认识和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培养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 悲悯:中学语文教学中 不容忽视的人文情怀 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缺失问题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怀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人文情怀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工作最有利于实施人文教育,唤起人文精神,点燃人性的良知。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品位,促进素质教育的阶梯。所以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情怀。【关键词】人文情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它给人的是热情。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满足,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究其根源,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出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密切相关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面,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使毎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教师要有目标地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尊重人文精神,实践它。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把自己博大的人文情怀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以良好的感染力把自己的人文品质无私地传导给他的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养成自己的人文精神。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它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面对自己成功的辉煌和对方守门员的受伤,福勒放弃射门,赞扬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中使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既然教材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上课时就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三、教师要艺术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怀。

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文化课,与提高基础知识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我认为课本知识离不开学生素养这个基础,语文已成为提高其它各科知识的重要工具,真正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语文教学与课本知识的互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有针对地导入人文精神教育,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作文教学中,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大量作品都是文化精品。其中不乏形象鲜明、血肉饱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我曾布置学生罗列出课文中出现过的有关人物形象,作同类比较。结果发现,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得更为深入。通过字、词、句及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调动起教学双方内在的情感。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并在情感的流程中完成知识输出与接纳的目的。

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各种趣味化环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小学生广泛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参加集体游戏活动。在辅导孩子们学前知识学习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焕发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为小学生营造个性化的宽松自如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构建人文情境的环境为前提,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更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学校文化方面的教学都是以观赏和评价老师精彩的表演为主,而忽略真正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的操作演示和小组合作方法结合能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在表演,老师只是导演,真正参与学习及其他各项活动的是同学们自己,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在活动过程中,当学生各做各的时候,想放松很容易放松,因为他只为自己做;当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起初处于不好意思几乎不会后退,即便不会挺身而出,而一天又一天的小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团体荣誉,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心去完成任务。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监督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获得小组的荣誉,在小组内部互相监督,尤其学习不积极、行为不太规范的学生被大家监督,也受到大家的帮助,以便提高整体素质。在组与组之间幼儿相互竞争,努力提高各组的综合能力。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培养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了较强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也有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相互支持意识,从而也有了较为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特点,旨在提高受教育学者诸方面素质为出发点。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之教师授课方式不得当,一说起语文往往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还未走进课堂学生就打起了退堂鼓,早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欲望。针对这样的情况,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利用好现有教材,就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一条出路。通过课上的学习促进课下学生的健康向上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拾信心,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利用好现有教材,联系实际,重点培养人文精神

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变化最大的就是有着丰富人文精神的材料走进语文教材,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暗含其中。例如,《离骚》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如此多的文章,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着学生。为此,我们应该将语文教材看作是随身“锦囊”而不再是一本单纯写满知识点的书本。通过分析挖掘出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将生涩难懂的课文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认真品读,体验蕴含在课本中的人文情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的品读是发掘作者所要表达情怀的不二方法。文章中的精彩段落、重点段落,更要细细品、慢慢读,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更要读出感情。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讲解《陈情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品读以及对作者的内心感受,由人到己,让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感染。2.出声朗读,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文学作品必定包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的泛读是至关重要的,感情不到位,对每个字的拿捏若有偏差可能导致感情体会上的差异,比如在《短歌行》的教学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表明自己决心像周公那样招贤纳士的心理,在朗读的时候学生如果能声情并茂,那必然也就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用心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师要想在语文中培养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丰收,就需要带学生走进作品的世界,去感知、去发现,令学生陶醉其中。首先,合理的导入激发学生阅读乐趣。比如,讲解《再别康桥》一文时,用一段影像材料作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其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前预习,通过学生收集到的写作背景、作家生平等材料来细致分析作者创作时所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的人文情感。

三、多媒体介入教学,加深人文教育

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经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它能够将枯燥、乏味、抽象的书面语言变成一幅幅精美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带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多媒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感,比如讲解《望海潮》时,通过多媒体视频展出江南的景物、音频泛读,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体悟能力必然得到提升。

四、提高个人素质,奠定人文课堂基础

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活经验不多,知识掌握量不够,单单依靠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不能体会出课文中深层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并自我提升,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在掌握大量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扩充自身知识容量,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高潮,在情感达到顶峰时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体会,做到真正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因此,要想通过平日的教学工作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高中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金兰.科学使用电教改进语文教学[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

[2]孙宏安.教师的人文态度培训:三谈教师的人文素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

(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

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同时,学生的基本理解和后续理解都要归结于这种整体性。可以说,整体性是文本的基本属性。所以学生阅读认知是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对于诵读教学而言,要清楚地遵循课堂阅读教学规律,才能使得诵读教学有效。笔者认为,这种整体性的存在,是要求我们站在作者的感情主体中进行诵读,这需要我们先得文字之要义,后诵文字之内蕴。

诵读的最深层次,韩军认为“诵到极致是说话”,即是“情来气到,气到声开”①。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就是“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②可以看出,这里的“法”,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也是一种主体性的凸显。

(二)点化式的诵读教学

篇幅长的文章抑或不适合通读的文章往往是不容在课堂上全文朗读的,这时必须进行选点朗读,体味内涵,熟读成诵,这里称为点化式的诵读。

点化式诵读的过程,是应细读文本、品析赏析的训练要求孕育而生的。点化式诵读重点在如何读出字词句的意蕴和深层内涵,如何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体味过后用语音表达出来。在品赏文本的时候,抓住典型字句,并重锤敲打,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感,感中读,使学生自发进行感悟、理解、再感悟的自我同化,让文字嚼出味道,更要读出味道。课堂上可以把诵读作为一种品赏的角度,也可以把诵读作为联接文本主体和阅读主体的线索,这种点化式的诵读状态,有助于课堂兴趣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以诵读为本的基本教学过程举隅

(一)重视诵读初感,整体感知

诵读初感,是学生可以调动已有的认知进行自主阅读后得来的初步感知,并且是口、心、耳并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运用。黎锦熙认为诵读教学的第一层是“疏解的读法”③。这种疏解,是学生运用原有的语汇材料和经验进行整体感知,消化陌生感,获得原始感悟。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学生首先自由朗读,竟然出现了阵阵笑声。教师完全没有料到这种情况会发生,如此沉痛深刻的诗歌,笑声似乎是一种亵渎和无知。授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诵读初感,便以此为教学契机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背景知识和重点词句,学生恍然明白诗中看似土气的词语的真实内涵,之后便读出了那种截然不同于最初的沉痛语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诵读初感,也是学生自身整体感知能力的重要标志。诵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面对遍布全文的“隆隆隆隆”撞击声,面对后生们在黄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如何让学生在一开始便体会真切?录音的范读,教师的范读,摩其声,绘其形,演其情,全文情感层次的上升,安塞腰鼓的生命力,全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基本都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这个感知中,涵泳文本,咬文嚼字,分析升华,可谓有情可依,有章可循,乃为源头活水。

(二)贯穿诵读指导,以读促赏

以读带赏,以读促赏是诵读之于课堂教学的最中心作用。诵读教学,是以诵读来贯穿文本,在读中对语言进行体味、揣摩、涵泳。诵读教学,突破的是文字深层的意蕴所在,通过教师诵读的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朗读经验和体味,同时结合文本内容反复涵泳思考,披文入情,才能读出文字味。

程翔在教授《再别康桥》④一诗中,带领学生进行体味徐志摩在诗中的情感高潮以及巨大情感转折时,重点用诵读突破“放歌”句和“不能放歌”句。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句中,“放歌”一词是最能概括和反映当时作者激动的情感高潮。程翔改变了放歌的读法处理,处理为“放――歌――”的读法,让学生大声朗读,体味徐志摩自由放开怀抱的那种精神满足。

在教学《黄河颂》⑤时,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诵读来体味三个“啊,黄河!”分句中的情感。具体情境如下:

师:现在结合诗歌内容,根据自己的诵读体会来说说这三个“啊,黄河!”应该怎样读?用什么情感来读?

生:我认为第一个“啊,黄河!”应该读出母亲的温柔,声音柔和缓慢,因为下句诗提到了黄河是民族的摇篮,摇篮让人感到温暖。(自由朗读)

生:我认为第二句应该用一种有力的语气来读,把黄河比作巨人,让人感到黄河的力量。语调高昂,读出一种坚定!(自由朗读)

生:我认为第三句得读出宏阔的气势,因为千万条臂膀给我们一种冲击,同时是铁的,给了我们力量和依靠,语速快而有力。(自由朗读)

师:我们通过诵读,读出了“啊,黄河!”这三重反复中的不同意味,这里老师给大家展示三种变式读法,我们一起来诵读起来。尝试读出一种层次性,读出感情的蓬勃,情感的升华!(屏幕展示):

1.“啊――,黄――河――!”(情意绵长)

2.“啊――,黄河!”(深沉坚定)

3.“啊,黄河!”(铿锵有力)

(三)诵读感性升华,回归语感

诵读是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实践方式之一。黎锦熙先生将朗读分为“疏解的读法”、“论理的读法”、“审美的读法”⑥三种,这种“审美的读法”就是一种回归感性的一种升华和创造,是一种美的再创造,是一种阅读主体与文本主体相互融合的再创造,更是一种语音对于情感体味的再创造。

余映潮在教学《沁园春・长沙》⑦中,以诵读为主线,将诵读分为若干层次进行教学。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最终目标归结点为:整体感知。余映潮设计了第一个朗读活动:读出字词句的力度,即学生进行的诵读初感,读出诗句的“画面雄伟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第二板块“分层概括”和第三个板块“字句欣赏”中,余老师分别运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对文字深刻内涵进行体味。他指导读出“望”、“惜”两个字的长度,学生在朗读之中,通过语感和朗读体味自然而然地对本诗进行层次的划分;同时对于文字的感知,余老师重点让学生读出“‘封’的宁静肃穆;‘飘’的舒展柔美;‘舞’的逶迤曲折;‘驰’的奔腾壮烈”等等,通过朗读指导进行炼字炼句的突破,用诵读作为这两个环节的线索。其实,诵读的终点,就体现在余映潮的第四个板块中――“课文演读,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所有的字词赏析、语言训练,诵读训练,最终都要回归在美感演读中。

三、结语

诵读,可以使感官联接而产生联想作用,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赋予文字立体感,使得文字产生出语言味;可以使文字从单一的平面化变为一种情感再创造的立体性文字。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诵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诵读的最终结果,就是一种语汇的积累,一种语感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一种语文情怀的积累。回归诵读教学,就是回归语文阅读之根本。

――――――――

注释

①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页。

③⑥黎锦熙:《黎锦熙谈三种读书法》,《课外阅读》,2009年第3期。

④本教学案例参考《程翔与语文教学》中《〈再别康桥〉教学思路》一文

⑤本教学案例是笔者教学《黄河颂》的教学片断

⑦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98-100页。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 情之所至 辩之所达 必须为范美忠一辩 情真、情切、情美 “美\情\趣” 情之美 抓住“美”,体会“情” 绒情美帽 美情 美辞 美境 美“眼”,美“心”、美“情” “常回家看看”的情法之辩 “颓加荡”的唯美诗人邵洵美辩 因女而美情 景美 情美 人更美 乡音湘情湘水美 情到深处文辞美 美与情的化身 情动而声美 运用《金匮要略》汤方辩治临床常见情志病体会 情因景生 景因情美 淡淡的情,幽幽的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美.辩.情 美.辩.情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语文追求的是妙趣。妙趣从何而来?自然就是在文本的对话中,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对语言文字有了灵敏的感觉及准确和全面的了解,深入体会到语言文字负载的深邃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能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湛与魅力,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简言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鉴赏文本及生活的美感,让篇篇具有诱惑力,课课都有新鲜感。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只有读才是准确而又深刻的体味,领略语言文字意蕴和情味的好方法。纵是教师教有千法,语文朗读是为上策,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美读,以“美”为突破口

在《小石潭记》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美为突破口,创设情境,以美促读,读中悟美,让学生带着美的愉悦“畅游”小石潭。1.进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大屏幕上放映着小石潭的秀丽风光,学生立刻被它的美丽清幽吸引住了,情不自禁流露出向往之情,伴随着老师深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兴趣盎然。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与美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令他们在美的情境中唤起愉悦的感觉,促使他们在朗读中产生积极参与的心理,激发他们启动个性思维,积极的去探索。

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找出描写小石潭特点的句子,具体形象的感受到小石潭的清幽与神奇,美丽和醉人。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最能体现小石潭清幽秀丽特点的句子大声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个性评价分析,理解课文美的实质。

3.再现美的情境,表达美的感受。

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赏读了文章潜在的美,文中秀丽的景象,清幽的环境,及作者内心的难以名状的情感已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融入其中。于是我把握时机,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把小石潭的美描画出来,用色彩来传达这幽美的景色。这样,学生们在品读欣赏、合作创画中再现情景,在读说的过程中表达美的感受。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在音、影结合中达到人文情景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再一次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促进激情朗读,以“辩”为动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许多充满激情的文章,如果只是讲解,把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纳,感受不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读起来必定黯然失色。因此,教师重在激励,引起共鸣唤醒学生心中的激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使之带着这份激情去朗读课文,咀嚼文字。比如在《奇妙的克隆》这篇文章中,可让学生分两方进行辩论,针对克隆的利与弊的问题,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展开角逐,进行辩论,在激烈的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在个性思考中完善知识,在唇枪舌战里懂得道理,在集体的智慧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教师再相机点拨、引读,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与实际的结合与体验中。

三.把握朗读基调,以“情”为纽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章的内涵,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经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在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基调。例如《散步》一文,是一片清新优美的散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象一只感人肺腑的歌。教读本课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我”的孝顺,母亲的明理、妻子的贤惠、儿子的可爱。然后再反复朗读,感受到一家三代人的互敬互爱的亲情,感受到了在明媚春光里的和谐画面,感受到了沐浴在散步片段中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生活小事中得以发扬光大,在情感的相融里,也无疑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教育,对孩子心灵的一次洗礼,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成人以后肩上责任的重大。一节生动的朗读课,会使同学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课堂陈给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乐园。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妙处的赏析,自然而然迅速做出直接的感受,这种个性体验的感觉,是老师替代不了的。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一时;只有精神的阳光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之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不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抓住契机让学生走进作品,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现实世界的人文情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求与阅读文本相关联的生活领域,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最终走向对生活的阅读。 (参考文献《教育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9月20-22日,我参加了省“送培到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在短短的两天半时间里,我认真聆听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成平、研究员严华银等九位教授、特级教师的专题讲座。我觉得每天都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看看给我们培训的专家教授的阵容,就知道这样的培训对我们普通教师的吸引力有多大。这些人都是我们在各种报刊上经常看到的,可谓是耳熟能详,仰慕已久,但又觉得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次能与这么多的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真是一大快事!这么多专家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王生福老师——来自教学一线的市学科带头人、省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阅读教学经验拿出来呈现给大家,课堂妙趣横生,语言幽默风趣,指导朗读精彩纷呈,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二、不断学习——人生的主旋律

很钦佩众位教授、老师渊博的学识。其中语文特级老师李凤她的课堂语言的确让我大开眼界。他上课语言生动,声情并茂,重点突出,知识涵养高,古诗句,名人名言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深厚的功底表现出来的就是举重若轻、温文而雅、气质非凡,这是自己一直向往的。自己曾多次下决心要多读书,但总是不能很好地坚持。古人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里很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开放式教学;情境创设

一、对教学情境和情境教学认识上的模糊

在情境这个概念的解释上,教育领域有不同的说法,但共同的特点是,在定义上都对教育情境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做了正面的强调,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举个例子来说,教师走上讲台,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听、说、读、写,中间也有提问,但课堂气氛沉闷。这是不是一个教学情境呢?很明显这也是一个教学情境,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是存在问题的。

结合心理学者的看法来讲,情境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这个概念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情境所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环境和环境状态,二是这种环境状态在刺激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创设情境,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教学情境。但是有教学情境,却不一定有情境教学,这当然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问题出在哪呢?这就涉及如何通过情境教学方法来改变教学情境的关系问题了。

二、情境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等类似概念的混淆

同情境教学一样,开放式教学也是近几年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此外还有别的一些类似的提法。如果把情境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论文或研究成果放在一起,我们会对如何区分这两种方法感到迷惑。举个例子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有教师在探讨开放式教学的论文中就认为,可以通过开放式课堂的营造来体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那么,在具体表现上,开放式课堂同情境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开放式教学和情境教学在基本主张上大致是相同的,都以培养学生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为目的,强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等。但是,要使开放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研究科学化,就应当划清他们在方法体系中所属的科学层次,给它们应有的科学定位,不至于造成理论和具体方法之间的混淆,使他们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健康发展的方向。

三、情境教学方法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既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育目的,也要把握儿童的身心特点,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对出发点的考虑不到位,导致对情景教学方法出现泛用、误用、滥用等情况。下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情境教学的泛化

情境教学不是为了情境在而情境化,而是为了学生主动求知而让其情境化。在情境教学泛化的表现中,比较典型的是在情境中出现的学科泛化和模式泛化。

小学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它不是数学课,不是音乐课,不是科学课,而是语言和言语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理念下,有些老师丢弃了语文的学科根基,把语文课上成了大杂烩,导致情境教学的学科泛化,结果是过多的学科信息干扰和弱化了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末倒置,不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是让字、词在他们的意识里活起来,让他们借助字、词、句、文这样的知识工具认识世界,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2.情境教学的教条化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对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依据教材中的文本来进行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能会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和器具来达到目的。情境虽然有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使用了情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教条和僵化就是这种反映,它有两个典型表现。

(1)课堂教学程序化,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尊重,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有了情境的创设,就意味着我们使用了情境教学方法吗?情境教学具有“双主体”性,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师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有益的互动,这是情境教学产生效能的关键。有些教师创设了情境,但在方法上却走向传统,在情境要素的使用上,依然是我听你说,我问你答,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的设计,而非主体的学习和感知。用这样的方式来授课,教师即使创设了情境,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热情的参与。语文情境教学要关注的,不应只是在教学中创设了情境与否,更要注重对师生关系的观察,如,师生间的关系是否对等,是否产生了师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有没有具体的收获等。

(2)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上的僵化。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意味着采用了情境教学方法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丰富了情境教学的手段,但是,对于在情境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得这种技术成为象征性的摆设。

参考文献: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因学段不同、写作文体不同、教师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以“时事类材料”作文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精选时事材料,从立意中透视情感态度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生思想活跃,情感单纯,处于灵魂的发育季节。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代社会,以他们单纯的心智和经历,有时很难辨析什么才是自己精神成长的正向基因和有机养分。透过他们的作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清新”“小偏执”“小愤青”等各种面孔,文字中显示出心智的单纯和认识的茫然。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充分说明,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社会品质。而这与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作文与做人”相统一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一致的。

选取“时事类材料”进行作文训练,无疑是催长学生心智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时事类材料”多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新闻热点,在学生读“圣贤书”的同时,可以吸引他们兼听“窗外事”。学生一旦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产生一分社会角色的存在感。选取的时事类材料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呈现往往是中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来判断、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可褒可贬,可评可辩,可谏可讽。从学生不同角度的立意和观点中,教师可透视其情感、态度、心智及价值观。

佐以实例。2013年海淀区高三一模作文题: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这个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则时事材料的核心事件是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提议的属性是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提议的心理动机是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提议的背景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学生对此提议或赞成或反对。持赞同意见者有以下两种理由:

一种理由:我们就要争夺话语权,你们设奖不评中国文学作品,中国设奖也要制裁你们,给点颜色看。另一种理由:设立“李太白文学奖”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也可以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学。一方面激励本国作家振作精神,繁荣文坛,把中国的文学推荐给世界;另一方面更好地接受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学,共同促进世界文学的繁荣。

持反对意见者,理由也有两种:

其一,文学话语权不是靠设立大奖能争来的,只能靠作家和作品来争取。当下中国文学创作过于浮躁,缺少潜心创作的作家,缺少精心打磨的作品。要想获得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只有踏踏实实写作,用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说话,才是人间正道。

其二,提案本身反映出一种狭隘的民族心理。从心理动机可看出我们对文学及文学奖的理解以及对自身与世界的认识都很幼稚肤浅。其中有摆脱不掉的自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有掩饰不住的自得——夜郎自大的民族心理;当然还有莫言获奖后,日渐形成的急功近利般的民族自信。

时事类材料作文,重在自圆其说,但立意却是有高下之别的。在“繁荣世界文学”“发展中国文学”“争夺话语权”等立意的比照[中,映射出的眼界、胸怀和境界显然不同。同是赞成,第二个理由比第一个站位更高,持这类观点的学生则更有眼界和胸怀;同是反对者,第二个理由比第一个更深刻,持此类观点的学生的心智明显更成熟、更理性。作为熟悉这些学生的老师,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学生的行文立意与其平时的为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学生的理性与感性、成熟与幼稚、包容与狭隘等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深度,影响到文章的立意。确实如俗语所说,“人品出文品”。这种现象使我认识到:辞章技巧传授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背后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乃至对他人关怀和悲悯的人文情怀的引导更不可忽视。

二、参阅比照互评,在修改中提升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②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认识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透过“时事类材料”作文中多元的声音和视角,我们可以欣慰于一些学生认识的深刻与思想的相对成熟,但也不难发现,确有一部分表达能力尚可,却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提高作文水平的学生,在心理、认识及价值判断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人表现为认识幼稚,缺少理性的思维方式;另一部分人则表现为思想偏执,缺少阳光的生活视角,缺少有温度的人文情怀。这两者都是社会年龄低幼或社会品质尚未形成的表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要把修改作文与完善人格结合起来,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即修文以正心,正心以为文。让学生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获取到精神成长的有机养料,正心长智,使自己的认识向理性、成熟和深刻靠近。只有提高了思想认识,才能提升作文的立意,也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笔者的做法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比照立意。首先,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要将不同立意角度的作文归类,分出立意高远、立意正确、立意偏低三种类别。对立意高远、立意偏低或有偏差的文章认真分析其成文的优劣,重点批改。其次,在作文讲评时分两步进行。先带领学生重新审视材料:理清核心事件,审清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对材料有新的感悟和认识。再将教学 设计中分好的立意类别,不动声色、不加暗示地依次呈现。最后,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进行比照,选出自己认为的最佳立意。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说明:

影星孙某在学生向某上高中时,曾经对他进行过三年的资助。原本孙某答应学生向某考上大学后每月给他500元钱作为生活费,但是在上大学后的第三个月,由于向某做了班干部等诸多原因,日常花销越来越大,当向某向孙某表示能否增加援助额的时候,双方发生争执,导致孙某停止了捐助。

这件事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这则来自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材料,学生都觉得很有话说。对影星孙某停止资助,赞成者有之,贬抑者有之。基本观点和立意分三类呈现。

第一类,贬抑孙影星停止捐助的做法。理由有:1.孙影星一怒之下停止捐助,太感情用事,不守诺,不诚信,不是君子所为。2.孙影星捐助动机不纯,不过作秀而已。

第二类,赞成孙影星停捐的做法。理由有:1.应该停止捐助,否则社会上就会继续滋长弱者的暴力;“丛飞事件”中那些上门讨要善款者已经足以让人心寒。2.停止资助是最好的资助,是对向同学一种必要的提醒和警示。

第三类,孙影星和向同学都有问题。理由有:1.向同学不知恩图报,不懂得自强自立,一味依赖求助丢了自尊。2.孙影星的资助和停捐方式有问题:只有经济资助,缺少心理导航,助长了向同学的依赖心理。

第二步,讨论交流。三类不同的立意显示出学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在重新审题和独立反思和比照后,多数学生可以辨识出哪一种立意更好,更符合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方向,能够在调整认识的过程中调整自己文章的立意。但也有一些同学仍然不清楚自己的立意输在哪里,他人的立意高在何处。因此,引导学生选读范文、讨论交流应是助其[专业提供论文和论文,欢迎光临]提升认识、纠正判断偏差的一个必要途径。子日:“就有道而正焉。”有道之人的引导固然重要,但青春期的学生更容易认、同或接受同龄人的观点。认识低幼者,可以同龄人的认识催长自己的认识,以同龄人的站位提升自己的站位;认识偏激、或有愤青倾向者,借助伙伴群体的合力对自己的正向引导,逐渐向阳光的心态和理性视角靠近。这是“正心”的一个重要步骤。

有学生固执地认为孙某就是作秀,就是不真诚。全班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孙影星捐助应该不是作秀。其一:她对向同学的三年高中资助,没有任何高调的宣传,如果不是因为双方发生了争执,世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善举;其二,如果为了作秀,一定会极力维护她的公众形象,多增一百元对她不会形成什么负担,与其停止捐助而损害个人的公众形象,不如索性继续把秀作下去。所以,认定孙某作秀太主观,不是所有的明星都虚荣、都作秀。虽然孙某停捐的方式未必妥当,但应该看到主流,看到向上向善的元素。

第三步,修改作文。经过比照、讨论、交流之后,学生模糊的观点逐渐变得清晰,幼稚的观点也变得相对理性,偏执的观点得到某种程度的纠正。当然,高中生群体的认识水平毕竟是有限的,要使其价值观完善、心智健康、灵魂高贵,还需要到文学、哲学、社会学等书籍中汲取精神成长的养分,向阅读借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作文立意修改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匡正观点、提升认识、催长社会年龄的过程,这样的作文训练会使学生的作文与做人同步获益。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其育人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作文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品质伴随才能真正形成,做人既是作文的起点,又是作文的归宿。“时事类材料”作文教学如此,其他类型的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我们常常强调:作文要写真情实感,这个“情感”一定是美的、善的、真的,学生的笔才能成为妙笔;我们也常常说要我手写我心,这颗“心”一定是正的、纯的、亮的、通透的,学生的笔下才会生花。

注释:

①梁启超.作文入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3.

上一篇: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