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4:39:27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教学 有效性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初始学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开始更加重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性化,但知识本位和考试本位的评价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主要表现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理念、缺乏新颖的教学设计。部分老教师表现为职业倦怠,教学反思浮于表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标把握不准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指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并使之成为交际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文性则体现在语言承载的思想。小学语文学科是富于思想性、社会性、情感性、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好的语文作品是作者思想的精萃。但是在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语文课堂中,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甚至随意割裂文本。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学科具有知识多样、能力多极、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特点,不仅要进行德育,还要进行美育和德育。但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急于求成,直接将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不能立足语文学科的情感渗透。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下的示范课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探讨”,但方山镇杏山坡小学大多数老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的理解仍处于盲目仿效、模仿阶段,没有真正领会其精神。生搬硬套现象严重,缺乏深度和探索性。只求把课堂搞热烈,气氛搞活跃,掩饰了语文课的真正内涵。合作的不是学习,是热闹。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言,展现自主、民主、合作,缺失了自己的见解主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教师课堂评价标准单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部分教师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内容缺乏依据,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改进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丰富有效教学形式

语文作为实用性的学科,具有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作用。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杏山坡小学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课堂大多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有效课堂对于“听与说”的要求很高,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在训练学生的倾听理解能力上,我们一般采取听辨训练、听记能力和听解训练。并适时以划分的小组为前提,以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为教学归宿,以问题的有效探讨为保障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落实有效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

教师要做到每节课后必须思考自己教学是否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进行了批判性思考。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形成参照、发扬优点、改进缺点,指导自己的日后的教学。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时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设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建构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 (1A)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 (1 0)

[3]高秀玲.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导向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任敏.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5]程瑞雪.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上下位联系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22-03

【作者简介】1.朱洁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1),高级教师;2.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线,与其他语文知识、技能和能力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叶圣陶先生说:“无论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只有把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意义、实质内涵认清楚了,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明确目标和方向,才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地予以推进。

一、重视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意义

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指小学语文课程至关紧要的部分,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主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成效和后劲。

1.学科关键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根本,它在小语学科中应该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小语学科所有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依仗它、服务于它,它对小语学科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即使是在一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识字写字时,教师也必须清楚认识到阅读理解是小语学科关键能力,将识字写字教学纳入阅读理解的整体教学设计中予以统筹规划。通过识字读文,读文是目的,识字是服务于读文的;并随文识字,在读文中识字,识字是读文的伴生结果,读文识字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读文、更多地读文,小学语文教学要始终重视阅读理解这个基础。

2.学科关键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干。

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是小语学科发展的支柱,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其他学科能力都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依托生长起来的,并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持续发展而服务。因此,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能耐,它是语文学科这棵大树的主干,树干强壮了才能枝繁叶茂。抓好了“吸收”或“输入”的阅读理解能力,“发表”或“输出”性学习内容中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才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系列化的输出性学习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从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小初衔接这一特点来看,有了小学阅读理解能力作枝干,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种种阅读目标才能逐步达成。例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必须以阅读理解为前提。同理,从阅读分类来看,理解性阅读也是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运用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记忆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等阅读的基点与支撑。

3.学科关键能力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效和后劲。

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和学科能力发展的后劲所在。发展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对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各学科的重要后盾。学好哪门学科不需要阅读理解?又有哪个行业离得开阅读理解能力?它所带来的强大的后劲与可持续发展动力是不可小觑的。

二、阅读理解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质内涵

阅读与写作是整个语文相互依存的学科两大关键能力,但在小学阶段则以阅读理解为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阅读理解,本质上是以交际言语领域为核心,兼顾艺术言语领域和科学言语领域的基础阅读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两大关键能力之一

1.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关键能力。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来看,语文能力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这段论述对于语文课程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清晰的定位,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应培养的学科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课程要实现其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彰显其重要的学科地位,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3]由此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应培养的学科能力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由此可见,语文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吸收祖国语言文字成果,为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二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接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4]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和习惯,指的就是能够运用阅读和写作知识、习惯去完成“吸收”和“发表”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管“吸收”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管“发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关键能力。

2.阅读理解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语文能力。

在阅读与写作两大关键能力中阅读不仅是向“读”学“写”的基础,而且越来越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我国的传统经验是‘读写结合’,但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已日益受到重视。它已不仅仅是为写作提供范例和导引作用,而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5]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独立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可以从国内外有关阅读理解能力检测的发展趋势中窥见一斑。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SAT考试、英国英语能力测试、日本日语能力考级中均对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专项测试。国际著名的教育评价项目也都将阅读素养作为核心的测评内容。像PISA和PIRLS都是针对阅读素养进行的国际性评价项目,以此来监控国际范围内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其新颖、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框架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本土化的阅读能力检测也陆续开启并逐渐步入正轨。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设立了“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与指导系统”项目(SAAE)。2006年9月,江苏省参加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项目组召开的“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协调会,并参加测试。SAAE项目组对“语文学业质量”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水平。[6]“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已然成为本土化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检测的重要核心内容。

(二)培养基础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实际上,培养语文能力既有语文课程通道,也有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就语文课程通道而言,“吸收”或“输入”主要由听、读完成,其中“读”是核心,“听”是围绕“读”而展开,并在促进“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有计划、有选择、经过优化设计、系统而高效地“读”出优秀的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专责,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无法代替。作为语文课程专责的阅读,可以称为基础阅读。“发表”或“输出”主要由说、写完成,其中“写”是核心,“说”是为了促进“写”的发展而进行的必要准备,并在促进“写”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向“读”学“写”是语文课程的专责,日常生活通道和其他科目通道无法代替。作为语文课程专责的写作,可以称为基础写作。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两相比较,阅读理解是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关键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语文能力涉及交际言语、科学言语和艺术言语三大领域,亦即三种语体。三种语体的言语能力培养都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和核心。

相对来讲,交际言语广泛运用于社会日常生活,是每个社会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其中,阅读理解能力是交际言语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文章是交际语体的主要外在物化形态,它们构成语文课程的主要篇目和课文文本。语文课程的读写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教学完成。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精选文章的阅读理解实践,获得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实现“吸收”或“输入”功能;通过向“读”学“写”,获得基础写作能力,实现“发表”或“输出”功能。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主体的交际言语领域,从先后顺序来看,文章的阅读理解在前,向“读”学“写”在后,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先遣任务。所以,“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完成的任务”。[7]从语文学习的主次来看,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和精力必须用于大量文章阅读,才能有效吸收一个民族集体积累起来的基本交际言语成果,才能为作为一个学生个体写作能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没有“吸收”或“输入”的阅读理解作铺垫,“发表”或“输出”的写作几乎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至于以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为外在物化形态的艺术言语,以及以学术论著、政治读本和法律文书为外在物化形态的科学言语,这两种语体的言语能力培养更是以阅读理解能力为主,小学阶段基本不涉及这两种语体的写作能力培养问题。一方面,与交际言语相比,艺术言语和科学言语的实际运用,无论在人群、场合、范围和层次上,都有一定的限制,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对处于语文学习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艺术言语领域和科学言语领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不宜作过高的要求。甚至只需在这两个领域粗读一些基本篇目,获得一些初步的阅读实践经历,开阔一下视野,学得一些艺术言语和科学言语基础知识就可以了,而对这两个领域的写作能力则完全不必作出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以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看,我国语文教育以文学体验为主要取向的传统则应该转向以获取信息为主要取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了。

所以,从各方面综合起来看,以交际言语领域为核心,兼顾艺术言语和科技言语领域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它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素养。

全面准确地厘清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对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改进小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唯有如此,加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和区域课程领导力才不会是个遥远而空泛的口号。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章熊.我对中学阅读能力目标的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1-2).

[6]项目组.“建立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介绍[J].基础教育课程,2009(7).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首先,看一看语文的内涵:最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地解释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后来,有人从“语文”字面来解释:“语”即语言;“文”则为“文字”、或“文章”、或“文学”几说,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浅显易懂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这一解释与最早界定的语文内涵是吻合的,也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内容相一致,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字、词、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学,如语文课内选编的记叙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节选等。语文教学过程即以这些内容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里,听说训练落实了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训练落实了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并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割裂或偏废,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带动前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此后,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实践性、社会应用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移情性、统一性、螺旋性、直线性等等。另外有人又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一)工具性

关于工具性,绝大多数人一直持肯定意见。建国以来多次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从未否定过工具性。直到1992年审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仍然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其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正如导师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表明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词来完成,而且人的语言清晰度与其思维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自然科学;结合

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一篇优秀的科技议论文除了能够让读者理解其中的科技知识外,更能够理解自然科技议论文的语言的优美。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新课改,语文要注重跨学科学习与运用,自然科技议论文是语文与自然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科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语文新课标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原有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缺乏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与其他学科交叉有其必要性。

二、科技议论文中语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的重要意义

这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作家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为例,它讲述了生活中常见的三件事情,让学生了解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从事未来科学研究。课文以简单的文字叙述,侧面反映了在语文学习中能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迁移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还能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具体重要意义从以下三点来谈:

1.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

水漩涡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教材简单介绍水漩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从水漩涡为什么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深入研究。课文简短介绍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得知水漩涡转向与地球自转有很大关系。这种问题形式本身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旨在培养学生留意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篇课文单纯从语文角度是不够的。在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

2.吸收不同学习内容与方法

学生误以为只有做实验才能发现真理,殊不知很多被发现的事物往往就是由生活现象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在化学领域中酸碱中和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化学现象,其实酸碱中和这个化学现象由化学家波义耳爱花引起的。这种正常的化学现象能引起学生思考语文学习中能否从不同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取得切入点。

这个故事也告诉学生除了学好文化知识外,还要有一种审美心理,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新课程需要学生综合学习思维,善于吸收不同学科的学习技巧,不能用老一套学习技巧。语文学习要从多方面去总结,语文学习能探索更多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

3.形成一种大语文学习观

对于梦里知识在中国古代《周公解梦》中有介绍,这是梦的文化分析,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与文学意义。但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中,奥地利医生发现做梦的生理是从生理角度解析梦与眼睛转动的关系,可谓给学生指明了一条新的学习思路。我们要善于打破原来的学习思维,从多角度去学习。课文叙述中还蕴含了父爱思想,正是因为奥地利医生对儿子的关爱,才成功地让他发现梦的生理知识。新课改要求“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将语文与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让学生培养一种大语文观的思想。

三、学科交叉学习是素质教育发展趋势

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通过一门学科来延伸拓展其他学科知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交叉学科学习有利于综合思维的培养,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出现不单单只是一个因素造成的,需要从多角度、用多种思维去看待,势必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不同学科交叉学习有利于各个学科知识的交融结合,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语文课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是新课改的需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教学研究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这离不开全体教师的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廷跃.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其他学科知识[J].琼州学院学报,2007(S1).

[2]周树山.浅谈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J].快乐阅读,20012(33).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5篇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

首先,看一看语文的内涵:最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地解释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后来,有人从“语文”字面来解释:“语”即语言;“文”则为“文字”、或“文章”、或“文学”几说,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浅显易懂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这一解释与最早界定的语文内涵是吻合的,也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内容相一致,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字、词、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学,如语文课内选编的记叙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节选等。语文教学过程即以这些内容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里,听说训练落实了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训练落实了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并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割裂或偏废,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带动前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此后,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实践性、社会应用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移情性、统一性、螺旋性、直线性等等。另外有人又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一)工具性

关于工具性,绝大多数人一直持肯定意见。建国以来多次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从未否定过工具性。直到1992年审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仍然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其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正如导师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表明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词来完成,而且人的语言清晰度与其思维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以期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2] 咸高军. 中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 小学时代,2010(3).

[3] 孙丽卿.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 教育学术,2011(3).

[4] 顾焕钧. 对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的探讨[J]. 科学大众,2011(4).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 分析

一、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明确

课程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但是,很久以来,由于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有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方法。还有的人则这样认为,小学语文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目标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这几点认识都缺乏客观性,是对语文学科的片面理解,和小学语文的大纲要求不符,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中步入误区。据了解,有部分教师因为不能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计划、没有目的、随意性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忽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传授,不能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时间讲一些和语文学科无关的知识。还有的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么来运用和处理教材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显然迷失了教学方向。

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性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当学生能感受到语文学科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对语文学习就会比较积极,否则就会比较消极。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的态度是消极的,这对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科持有消极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科的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现在的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在学习中也不能切身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价值。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部分教师对教材的阐述表现得单一和枯燥、没有实际的素材来展示学科的魅力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

三、教学投入不足

首先,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料投入不足。在语文教学中,和教学有关的用具是有限的,这导致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的价值。教师要想撰写论文,增长知识,找不到相应的资料。其次,教师投入不足。学校缺乏教师,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甚至兼职其他教学任务,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所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培训和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再次,学生投入不足。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积极探究,课下也不认真复习,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性的复习。他们不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究。学生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自主探究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目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知识。学生刚刚进入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教师就草草收兵,学生没有时间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够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给学生太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担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的这种教学思想就会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形式。

(二)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学习,教师没有必要过多去干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而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经验不足,自控能力较差,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自主学习活动也会浮于表面。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困境,但是只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全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杨修宝.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12).

[2]肖小芳.当代小学语文教育问题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3]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小学语文学科论文范文第8篇

一、准确找到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原因

中学语文相对于小学来说在学习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由小学阶段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老师事无巨细到独立合理地安排时间。种种的差异造成了中小学语文不衔接的现状。

二、心理方面要做好调整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随着学生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以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心理上的松懈,避免掉队,克服依赖性强、爱马虎等心理问题。

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就要明确介绍初中语文学科在学习方法上与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之处。小学语文注重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书写的规范性、朗读的准确性等,注重打好语文学科的基础,而初中阶段的语文则注重语文文化素养的提升,知识的积累、运用与拓展,阅读和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了差异,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四、教师要找到并缩小在衔接中的差距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读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外,还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全面掌握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方面的差异,以便找准目标,拉近中小学语文的距离,从而促进语文教学。

五、适时适量地复习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为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基础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于初中生活还有很多的不适应,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带领学生复习小学的语文知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大量记忆民间谚语、名言警句、好词好句等,温故而知新,为接下来的初中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对学生主动质疑、思考、评价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七、让方法成为学习的策略

初中语文相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加系统和完善,知识含量更丰富,要想学好初中语文就需要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语文学科上有所收获。每个学科在学习上都有自己的规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也是这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反复斟酌、积累,让方法更加适用于自己。

1.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

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预习、复习、知识积累、写作、查漏补缺等方面的时间,以便在学习上不会掉队。

2.分题型巩固知识点

初中阶段的语文主要分为积累与运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句子排序、综合性练习)、阅读(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写作(记叙文、议论文)等几大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之处重点攻克,不断强化。

3.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它学习的窍门,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找出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多实践。例如:在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够根据故事情节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以往学习经验,如果该人物形象是正面的,学生就可以从一系列的显示人物正面性格特征的词语中筛选出相应的答案,选择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答题分析。

4.培养阅读、积累和记录生活素材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和积累二者缺一不可。广泛的阅读和积累可以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这种进步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遇到名家名篇尽量要背诵下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间接地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词穷。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对话,积累词汇,感悟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周在班级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阅读名家名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词,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在阅读和积累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进行正面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选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篇目进行阅读,也可根据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写日记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和写作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员把日记写在同一个本子上,配上插图,循环交流。可以写内心所想,可以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有意义的细节。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小组间可相互交流、展示。

实践表明,平时喜爱阅读和积累的学生,知识面宽,写作素材就丰富,写作方法运用得就恰到好处,反之,学生则一到作文时就无话可说。

八、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展示的欲望,学生都愿意将自己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每日利用晨读时间,或者课前的几分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训练,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让学生要把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学生通过轮流表演,人人得到锻炼。通过演讲活动,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独立创办手抄报,将设计成果展示在黑板报、墙面上等,学生会从内心里感到高兴,感到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有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练笔当中,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小初衔接工作,教师要本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原则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学语文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