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2 13:09:45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具体;时髦;辅助;有效;好好讲;莫添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74-01

如今多媒体泛滥的课堂,把每一个场景、每一句文字多换成了有声有色的课件,课堂是越花哨、越热闹是否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反观教学的效果是否与热闹无关。喧宾夺主式的多媒体教学值得一线语文教师谨慎选择和运用。

讲意境,并非越具体形象越好。动不动做课件以求“直观”反而添乱。

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录些急雨声来听,当真就好听吗?所谓急雨,不过是说琵琶声节奏快、激越而已,“激越”为何物,不可进一步物化。同理,“小弦切切如私语”,更不可录些悄悄话来欣赏,只可引申到“细碎、亲切”而止。这时,若再直追具象,必定弄巧成拙。最好满足于适度的抽象,给美感留点想象空间,不必再坐实了。我妈妈那年代,有个“名师”上课真抓一把珠子往盘子上丢,以此演绎“大珠小珠落玉盘”,实在是画蛇添足。其实再好的珠盘相击声也不可能比一支乐曲更好听。它也不过是说“声音清脆悦耳”而已。

语言是人类相互沟通时最简便、最经济、最有实效的东西,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学语言(包括文字),备语文课首先要备语言艺术,这是正途。如果以“精讲”为借口该多讲而少讲,甚至不讲,或尽找其它途径来“启发”,是舍本逐末。语言的局限似乎不够形象,但这一点恰恰又是它的专长,只有它才能给听者(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

小时候心目中的关羽、张飞何其神威,一看电视剧中人物我就傻了眼。不看电视剧《红楼梦》还好些,想象中的林黛玉可达到“风情万种”的水平,而坐实了的林妹妹,也不过尔尔,令人大失所望。这就是图像的死硬处。我见过好几种版本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插图,总不如对原诗的想象过瘾。只因为对语言的想象是动感的、随心所欲的,各取所需的,因此,它的丰富、完美,就可能是其他图象所不能企及的了

另一种情况是嫁错了对象。有次听一个老师讲《荷塘月色》,“起立、坐下”之后乐声骤起,播放一首小提琴名曲《梁祝》,叫学生体会“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也叫不得体。朱自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说“心里颇不宁静”,是说他烦。这位教师只因这“烦”不好形象化,于是丢下主题不顾,而去大肆发挥朱先生虚拟的,用以逃避忧思的荷塘月色,甚至找些古代采莲的幻灯片来打岔。这是真正的避实击虚。弄得一堂课学生一直沉醉于美妙音乐之中,其乐融融,这是朱先生的目的吗?真会辜负人!实在喜欢摆弄课件的,还不如让学生听锉锯子,把学生整得如朱先生一样烦,急需找个宁静处避一避为佳。

还有一种叫喧宾夺主。有一老先生为了追时髦,他的课件是为了那句“铁骑突出刀枪鸣”,于是放了一曲漫长的《将军令》之后,不过瘾,又加一曲震耳欲聋的《十面埋伏》。且不说一般中学生不大可能欣赏琵琶曲,就算能欣赏,这两支曲子与那一句诗有多大关系?白居易本意也不过是想说琵琶女此时的演奏达到高潮,反映她心潮澎湃而已,说多了就反而添乱。因为那《将军令》和《十面埋伏》自有它的全面的思想感情,与此处白居易的特指不同。

有句名言说的是“任何比喻都是蹩足的”,它只能从某一侧面提示二者的相似,一旦将喻体完全坐实,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就控制不了人们可能从全方位,从原文不需要的方位、角度去联想,反而忘记了原文截取的那一小部分用意。比如“四弦一声如裂帛”,是说收尾干净利落,嘎然而止。你若真让一美女出来撕绸子,我就可能想到褒姒误国,甚至想到烽火戏诸侯等等,岂不滑稽。

现在弄课件弄成了时髦。许多教研活动把它作为评优质课的必备条件之一,似乎在比赛花哨,真是语文课的大不幸。搞语言文字的人疏于磨砺自己的嘴皮,而挖空心思拼凑图像;忽视培养学生对第一工具的领悟能力,而倒退去大搞图像辨识,是不务正业。尤其是文学欣赏,图像课件一定要慎用。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一般都给人留下遗憾,即使有好的,至多也不过各有所长。语文课是要训练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力,而不是对图像声响的感受力。图像,声音,雕像自有专门的课程去对付,不必由语文庖代。

我也并非完全否定图像的辅助功能。我认为带科技性质的说明文就比较用得上。比如《景泰蓝的制作》中,若把“掐丝”一节录下来放映,必对“说明”有益,但末了也必须回到原文,别忘了教语文的目的,说一声:“你看,作者的‘语言’是多么地准确。”

总之,语文老师最要紧的基本功是嘴功,最须揣摩费心的是语、是文。需明亮时不模糊,需模糊时不坐实。语言能解决的就不必用图像,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训练语言。

参考文献:

[1] 王 婷.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文教资料,2010(02)72-74.

[2] 彭正亚.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6)105.

[3] 陈晓玲.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分析[J].学周刊,2015(07)95.

语文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巧用 语文课件 课堂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课件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课件通过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把许多抽象的语文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把一些原本静态的信息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东西,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生动程度,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很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可以说,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利用课件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显现出课件的无比优越性,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使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因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在开始的阶段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语文知识,保证语文的教学效率。通过课件教学,能够通过课件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声音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受到冲击,激发起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2.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灵活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即使有的时候会使用一些图片或者实物来开展教学导入,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把事物更加灵活地表现出来。通过使用课件,能够赋予事物以生命,使一些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音的。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有效进行课堂导入,保证了教学效率。

3.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小学生接触的知识还比较少,对于许多事物没有清晰的概念,缺少一定的生活常识。所以,对于一些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比较费劲。通过课件,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非常久远的事物或者现实社会中难以看见的,都能够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很好地保证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课件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1.利用课件的声音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中的声音功能可以有效冲击学生的听觉,使学生更加注重所学习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利用课件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声音。例如,在学习《月光曲》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先感受一些音乐带来的震撼,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文学习,使学生在饱含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语文学习,有效保证了教学和学习的双重效率。

2.开展图文并茂教学方法,形成反差教学

良好的课堂导入方法是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功能,在课件中展示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反差,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王二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上把课文里描述的画面展现出来,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反差,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

3.科学合理导入动画,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件中动画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增强教学内容的立体感,营造动人的氛围,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两只小兔子的动画,让学生对于小兔子产生兴趣。然后在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从而保证学习质量。

4.创设情境,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许多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内容的感性力量,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浓厚的氛围中开展有效学习,保证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里面的情感,创设相同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保证对于所学知识的准确掌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课件的各种功能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课件上的展示,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保证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勤洁.敲响课堂教学的第一声―发挥课件优势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导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58-59.

[2]高桂琴.巧用语文课件,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4,(07):138.

[3]姜艳秋.巧用电子白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读与写,2014,(02): 204.

语文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件 “三性” 把握

在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技术现代化的大发展进程中,农村教育教学技术落后差很大,利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的行动正在起步、正在尝试,很多教师在积极学习、利用网络资源。由于受到认识、理解、能力、基础、学生实际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制作课件中存在盲目性、表面化、形式化,“下”下来就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未经自己消化、融会。笔者在制作初中语文教学课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中,深深感到制作课件过程中教师对其有效性等方面的反思较少,不够深入,导致所制作的课件不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

笔者认为,设计语文课件(演示文稿)幻灯片,选择文字、图片等各种资源时,应多重把握“辅助优化性、简明直观性、生动有效性”等“三性”,使自己所制作的课件能够得心应手,优化服务于课堂教学。

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例,来谈谈语文课件制作中如何把握“三性”。《雷电颂》是一篇经典阅读课,引导阅读应了解郭沫若、《屈原》创作与《屈原》剧情,重点通过朗诵引导感知文本情感、理解《屈原》中的象征意义等问题,可用两课时。根据难易程度,第一课时可辅助学生独立完成对郭沫若、《屈原》创作与《屈原》剧情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完成“朗诵感知文本情感”的第一个重点教学目标,即做好通过学习、欣赏朗诵感知暴风雷电那雄伟的自然力量和悲壮、慷慨、激昂的情感就好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了解“呼告”、“象征”,引导“理解象征意义”的第二个重点教学目标。《雷电颂》教学演示文稿具体可设计成“郭沫若简介”等八张幻灯片。简述如下:

一、“郭沫若、创作背景与《屈原》剧情简介”教学部分幻灯片

幻灯片一:“雷电颂”。

首张幻灯片背景应设置成风、雷、电情境,通过画面情境,让学生形成对自然力量的感受。面对风、雷、电情境,该赞美它什么?教师根据回答作归纳或补充。

幻灯片二:“郭沫若:成就?代表作?”

(“中国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古文字学家、诗人。代表作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精神;著《郭沫若全集》,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

在配套练习“我的t望台”――“走进作者”中有详解,不必详细展示,课件中只明示最主要、关键的部分就行了。本页问题的简洁展示放在学生阅读“走进作者”前后均可,既帮助和引导学生把握记忆要点,又启示学生应有课前预习阅读《配套练习》的习惯。这样起到辅助作用就行了,没有必要将学生人手都有的内容搬到课件上。

幻灯三片:“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屈原》剧创作于第二次国共合作、高潮――‘皖南事变’之后的1942年,全中国进步的人都感受着愤怒,作者便把这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去了,屈原是呐喊着站在暴风雨的最前面。”)

“时代背景”,是《雷电颂》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来源,《雷电颂》后附参考资料内容详尽,为帮助理解需要归纳,以帮助记忆内化,放在学生阅读前后都可以。

幻灯片四:“《屈原》剧情”。

(“《屈原》剧情:秦国丞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勾结,阴谋分裂和出卖楚国,设计诬陷屈原“调戏”郑袖,被免职、监禁于东皇太一庙,《雷电颂》是在狱中的一幕。”)

这一部分内容参考资料表述较详尽,也需要归纳,以帮助记忆内化,在学生阅读前后展示都可以。

二、“朗诵感知”教学部分幻灯片

幻灯片五:“朗诵”。

(“它是读的艺术境界,是感受的外化,要求不仅字音标准,而且恰当地处理好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要求做好对朗读文本的准备和心理准备,‘将脑海中所理解的形象用语言的扩散和气息凝成的形象呈现之’。――南京师范大学蓓蕾语”)

学生熟悉朗读,教材导语中要求“大声朗读”,但本文情感激越,通过朗诵可以直接冲击学生情感,促进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可学生对朗诵要求很陌生,为了引导理解朗诵,并欣赏、尝试朗诵,在演示文稿中展示朗诵要求很有必要,既让学生学习了解读的形式层次,也为学生聆听教师示范、欣赏名家朗读做准备。这是针对爱好声音艺术的学生的,不必深入。

幻灯片六:“欣赏:野狼朗诵《雷电颂》”。

(“注意感知《雷电颂》朗读中屈原向雷电的呼唤、倾诉、怒骂和其悲愤情感。”)

应该在演示文稿中展示欣赏、聆听要求。对此音频资料的引用设置上,如果授课教师朗读水平较好,可以先示范朗读个别段落再播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水平层次的朗读。此类文本的教学,名家朗诵使文中情感形象更生动、鲜明,声音能更直接打动学生。如果能获得《在重庆》中上演《屈原》一段视频可代替野狼朗诵《雷电颂》。没有多媒体展示的音频、视频资源利用不上本课。

三、“理解象征意义”教学部分幻灯片

幻灯片七:

“象征”――“以某一具体的形象表现出含义更为深远的、只能意会的某种形象,一般在不能、不敢、不便表达心目中的形象时应用。”

“呼告”――在叙述中情绪激动高峰、不吐不快的时候,直接向想象中的人、事、物呼唤、倾诉。

《配套练习》中有关于象征、呼告的介绍,但是繁乱、不便理解,所以有必要归纳整理在演示文稿中展示以辅助理解。

幻灯片八:“象征意义”。

(“屈原时代象征中国面临战争、分裂与和平的时代,郑袖象征阴谋勾结他国势力进行分裂的卖国贼,‘东皇太一’等象征为民官却不做民事的昏庸腐朽的统治者。”)

对《屈原》中屈原、东皇太一等人物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既是文本学习的重点,又是文本学习的难点,必须在演示文稿中展示。

幻灯片九:“精句欣赏”。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啊!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量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在演示文稿中展示精句,进行分析欣赏,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日常斟词酌句深入理解的习惯。上面的文本片段有排比、对偶、重复、呼告,各种修辞手法交替运用,使语句本身如翻滚的波浪一样气势。

四、“作业”设计幻灯片

幻灯片十:“作业”。

(“1.回答课后‘三题’;2.填写配套练习;3.以营养餐为题材写写自己的所想,尽力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课后作业做一些处理,整体布置作业。课堂结尾时往往时间较紧,在演示文稿中展示设计的作业能有效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语文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件运用 语文教学 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代表了现代教学的流行趋势,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今天,我从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体会,谈谈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对语文教学所起到的优化作用。

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1.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们行为的推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课件运用改变了以往学生无论上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实践表明,人在接受信息时只用视觉能记忆25%,而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官能记忆65%,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参加活动能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人的各种感官活动,都可以刺激大脑,在一定时间内,感官活动的种类越多,大脑中枢受到的刺激越深,兴奋状态也持续得越长久。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所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的高效利用,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强化他们的记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能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上好一堂课,不能单纯局限于教材,而要超越教材。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以满足每位同学的不同兴趣和要求,适合每位同学的学习水平,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积极性得到调动。多媒体课件具有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帮助教师储存大量要学生学习的知识。在课件《藏羚羊跪拜》中,我收入了推荐阅读的文章《母狼的智慧》、《猴子的故事》,还有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英雄索南达杰的感人事迹和藏羚羊被推选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等相关报道,还推荐了保护藏羚羊的专门网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3.能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式、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视听感官综合刺激,使得知识中抽象的概念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其中的在线测试和留言版也有利于信息的反馈和师生的互动。在“人机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心智得到发展。

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

1.可以敲响课堂教学第一锤。新课导入,是教师新课教学内容上的“突破口”,能起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作用。自然、恰当、精彩的多媒体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多媒体敲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2.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受到时空和学生年龄、生活经验等限制,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仅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或挂图、绘画等简单教学手段难以为学生解释明白,而运用课件,就能客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从而达到运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尤其是课文的重难点,是学生必须要明白的,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讲解,就能实现突破。如在教《在太空中理家》一课,因太空生活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这课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利用课件播放了杨利伟太空生活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如在教《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我也精心制作了课件。当一幅幅陌生的西双版纳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早已身临其境了。

3.可以弥补教师的缺陷。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师”的角色,而且要充当“朗诵家”、“表演家”等角色,因为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但实际上,教师并不是全能的,课堂朗读的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网上有许多专业人员的朗读材料,这些朗读有着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表达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能把握得非常到位。有的朗读还把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以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来看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来看,课件还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共享。

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更多地依赖于“教参”进行教学。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已被提上了教学日程,教科书已不再是我们教师的《圣经》,我们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灵活自如地进行教学。在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后,可以把开发的资源收集整理好制成课件,方便教学。

语文课件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16-02

多媒体课件是高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它集成了多种媒体手段,可以展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呈现的信息,具有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的优势,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全面运用。语文课件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以语言符号为重点、以教师授课需要为旨归、全面覆盖课堂教学过程等共性外,还是协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所以语文课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心理学发现,人脑只能同时加工一定量的信息,因此会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心理活动会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这种指向被称为“注意”。注意是一种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个体为了完整地辨识刺激信息,需要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刺激信息越复杂,需要运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若不同的复杂刺激信息同时呈现,认知资源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此时若再有新异的刺激信息出现也不能被加工和处理,即不能够被注意。学生的认知资源也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多样化和信息海量化就成了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信息“大餐”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恰当处理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多媒体要素和师生的语音交流的关系是语文课件创作的关键。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文课件的创作应注意内容的详略、内容与背景的差别以及背景要素的编排。

一、注意内容的详略

相对于传统板书,多媒体课件可承载大量文字信息,但也有两个缺点:其一,课件投影屏幕的尺寸是固定的,学生的视觉分辨力有限,单幅幻灯片可呈现的内容也有限。此外,课件投影是虚拟画面,幻灯片不能同时出现在屏幕上,在课堂教学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单幅幻灯片的放映时间也是有限的。其二,课件的文字信息是预先备好的、固定的,而教师的语音讲解是即时发生的、灵活的,课件内容与教师的讲解缺少互动,对于教学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有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原因,课件文字内容要有详有略。首先,不能照搬课文内容,要对其进行概括,用最少的文字准确表达课文内容,做到框架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可用词表达的,不用句子;可用句子表达的,不用段落。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视觉负担,也为教师的讲解留有余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尴尬。其次,重点部分可以原文形式出现,但应集中在单张幻灯片内,避免分成多幅幻灯片,以免频繁翻页打断学生的思维。最后,对辅助理解的文字信息加以控制,通过教师简单讲解或学生自行阅读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必列入课件。

二、注意内容与背景的差异

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将所感知的事物分为“前景”和“背景”。前景是感知的中心和焦点,背景是相对次要的信息或物体。前景最容易、最先被感知,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前景和背景的反差越大,前景就越容易凸显。语文课件的文字信息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应该成为课件中的前景,而课件的版底、伴音、图案、花纹等应该属于背景。要保证学生对课件内容的辨识,需要凸显内容和背景的差异。首先,控制要素的数量,形成差异。要保证内容与背景的差异,首先应控制图形的布局、颜色、形状及密度等技术要素的数量,形成明显的差异,并保证内容在颜色、形状、版式等要素上的高辨识度。笔者的经验是采用“三三制”原则,即整体画面颜色不超过三种、图案加文字不超过三项、文字板块不超过三块、字体和字号也不超过三种。文字在颜色、版面和篇幅上占据主置,背景则需朴素、简练。其次,注意动静的差别。人们对运动的物体会特别注意,运动的物体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静态的物体则易被视为背景。对于运动的物体,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其运动状态,而忽略其构成。因此,语文课件一般不宜出现动态图案,除非该图案是特别需要演示的内容;注意选择“动画放映”的方式,保证幻灯片切换和内容变化不能有幅度过大的动作。最后,注意规律和突变。人们的知觉对与周围事物不相似的事物会加以注意,突变的事物容易被感知为前景,而常规的事物被视为背景。在课件画面上,与整体形状、颜色、样式不一致的事物会特别容易吸引注意,例如黑色整体中的红色部分会被认为是重点部分。因此,课件背景应该尽量有规律,避免突变。课件的伴音,如有必要,可以采用语音或音乐作为画面的补充,但应选择连续的、舒缓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以免突兀的、变化剧烈的声音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切割、破坏画面的和谐,影响课件效果。有的课件在幻灯片切换或动画效果中设置“咔嚓”声,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三、注意背景要素的安排

背景体现了多媒体形式多样的特点,不但影响语文课件的审美效果,也影响学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在课件的制作中,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媒体形式要比文字符号占据更多的存储空间;同样,在课件的放映中,这些媒体形式占据的认知资源也要比文字符号多。因此背景要素的安排对语文课件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笔者以为,背景要素不能满幅渲染,以免挤占学生有限的认知资源,而要为文字内容留有空间,即“留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留白”就是为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人的心理具有将不完整的事物看作整体的能力,人们往往能够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去填充事物的空白,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理解。作品若过分渲染会减少审美空白和想象空间,影响欣赏者的审美理解。语文课件的创作有必要为文字内容“留白”,这样才能将课文内容之美与视听之美融合起来。因此,背景部分不要满幅渲染。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属于视觉刺激的“空白”,如果图案和花边在局部形成优势,就可以弥补文字的“空白”,让学生形成审美整体。同样,文字是无声的符号,如果课件伴有声音朗读则可能消除这种“空白”,反而不美,因此,课件可减少课文朗读,应为学生自行诵读留有空间。其次,课件背景部分要尽量避免文字内容重叠,不宜挤占文字内容的空间。最后,幻灯片图片和花色不宜频繁更换。文字具有抽象性,因此课件中文字内容再多,也不会挤压学生的想象空间,但图片有较强的视觉刺激,留给学生的“空白”不多,如果过多就会挤压学生的想象空间。而且如果每张图片的放映时间短暂,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也很难形成整体的审美意象,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无帮助。

语文课件是知识交流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有利工具,更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平台。高中语文课件的创作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高中语文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困难,实现文字安排、文字与背景关系以及背景要素内部关系等方面的平衡,做到信息点详略得当、内容印象深刻和版面完整统一。

语文课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件 认识 误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我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即使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学校也能用上计算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角色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不同程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但是,据我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所遵循的原则缺乏最起码的认识,特别是在语文课件制作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制作出来的课件要么枯燥乏味,要么形式单一,要么内容冗长,不适应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现在我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与制作情况作如下探讨。

一、无的放矢,忽视效益

利用多媒体的目的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某些局限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语文课件可创设情景,展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突破时空限制、增加互动等,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并效率大增。但是,有些教师往往片面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用课件,结果事与愿违,收效甚微,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例如,小学语文《养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老舍先生喜欢养花,以及在养花过程中的真切感受。我认为这篇课文本身就不适于用课件进行教学,可是有些教师还是用上课件,课件上就是简单的几盆花,再加上一些文字而已。其结果是“昙花一现”,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引领作用,还不如用那一笔一画的板书,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文字美的同时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二、堆砌文字,装点门面

课件是通过计算机屏幕大屏幕电视或大屏幕投影展示的,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视觉刺激,因此投影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有些教师制作的语文课件只是将课本上的大量文字全部搬出来,这违背了多媒体课件的简约性原则。“复制课本”、“课本翻版”式的课件,看起来内容多,其实信息量少,而且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字容易感到疲劳,结果适得其反。另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若使用合理,便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有些教师所制作的语文课件,过于追求美工设计,总是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美丽、新奇的画面、动画等。这类课件一开始虽然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它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把语文课上成“观摩课”。所以,教师不要只为装点门面,搞“花架子”,片面地追求华丽与动感,而应尽量使用影像、声音和解说替代文字,使人在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课件的艺术性,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三、满堂灌输,全程解说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有些教师便认为,远程教育、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老师了,“无人化”教学的时代来临了。在课件制作时,把上课的内容预先全部放在课件中,再展示给学生,课件中全程配音、录象、解说。这与传统的“满堂罐”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多媒体课件是而且永远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代替不了教师。语文课件在制作中辅以适当的配音、录象、解说是必要的,它可以是某堂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或一个片段,但不一定是该堂课的全部内容;它可以有语言的配音解说,但不必全程配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四、制作软件,攀比风严重

有的教师认为,能够使用比较难以掌握的课件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才是好的课件,而用最容易掌握的课件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课件则是不好的课件。于是,大家相互攀比,“我”的课件是Falsh制作的,“你”的课件是PowerPoint制作的,因此“你”的课件不如“我”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这种做法就像非得要分清是黑鸡生的蛋好还是白鸡生的蛋好一样,非常荒谬、可笑。当然,如果能熟练使用Falsh、Authorware等软件来制作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便是锦上添花,但不应刻意追求。

五、他山之石,盲目引用

有些教师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便大量地采用别人的课件进行教学。但是使用别人制用的课件来上课,很是别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的思路和风格无法发挥,融于课件中的思想、进程思路、表现方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与自己的风格可能相去甚远,若再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因此,教师使用不能重组的课件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效果往往也不好。课件要适当地“引进来”,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这也符合信息共享时代的要求。

语文课件范文第7篇

1.未给学生提供想象、思考的时间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课件后,就让学生沿着他们预先设定的模式、线索和思路进行限制性的学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想象和思考。此法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过度使用信息量

计算机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充分体现计算机的这项功能,在制作课件时,会罗列大量的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信息,这些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信息就会令学生应接不暇,进而会影响他们对所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注重技术,过于花哨

单就目前的课件制作形式来看,有些教师往往矫正过度,反而又步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使用大量的音响、图片、动画等,使所制作的课件背景错综复杂或按钮奇形怪状等,这种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制作方式,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降低了他们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关注程度,进而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件制作和应用的对策

1.注重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

教师在公开的语文课上,所使用的教学课件多数是由计算机教师帮助制作的,导致课件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本身课件制作能力就不强,在平时也不注重素材的准备和积累,进而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积累,并积极地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吸取好的经验教训,如此才能使自己具备较强的课件制作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注重文本语言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语言教材进行充分的认知和掌握。长此以往,就会培养他们养成乐于学习的好习惯。虽然语言文字的表达呆板、单调,却蕴含着无穷的寓意和魅力,这些效果无论哪种媒体都无法完成。可以这样说,学生只有对文本语言有足够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才能有效地汲取艺术的营养。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做语文学习中的主人。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活跃教学的气氛,教师能够要求学生走到讲台的前面,借助电子笔来标注知识,以此体现学生所体会与理解的文本,这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应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歌谣、游戏、动画、视频等拖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秋天的雨》的过程中,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呈现Flas,且配上音乐,进而创设快乐和轻松的学习气氛。如此,学生结合文字与画面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纷纷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力度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带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就印证了“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这句话的存在,因为这些诗和画都是出自人们的想象。我国的汉语文字魅力无穷、博大精深,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时,若对诗词文字用大量的图像、图形,充分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就会一览无遗。此种做法,严重扼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对文字的阅读展开无限的遐想。与此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想象过程,让他们仔细地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和魅力,并充分体验文字所创设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始终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对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第二,对学生的课堂知识、技能有一定的巩固和掌握作用;第三,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过程中,要及时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语文课件范文第8篇

如果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研究作一个阶段性的反思的话就不难发现,在课题面临的种种问题当中,如何找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而这种结合的关键似乎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因为课件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如何去设计与运用它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而这恰恰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产生的种种怀疑与争论,都最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课件上。

可以这么说,由课件引起的众多讨论,已超越了课件本身,而涉及到了课题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课件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课题研究中提纲挈领的关键。对课件认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进展。如果我们对课件设计、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将会顺利得多,但是反过来,它也可能成为影响课题继续深入、推广下去的瓶颈。就目前的情况看,课件已经成为课题研究推而广之的拦路虎,许多对课题的怀疑、观望或者是望而却步大多是由课件直接引起的,即使是勇于尝试、有志与此的一部分人,也由于“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种种艰辛与困惑,而影响了前进的脚步。但与此同时,全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力度,语文教改的强烈呼声,课题研究继续深入的势头,显示了现代教育不断前进的步伐。加强对课件研究的迫切性已不容置疑,正是时候了。

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课题要想有所突破,也许可以先从课件入手,搞清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运用中的定位,然后才可能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有所作为。在对这诸多问题还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前,似乎还不宜急于重构新的课堂关系,否则力不从心,漏洞百出不说,更可能使本来探索过程中正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被夸大,影响自己更影响其他后来者的信心,阻碍研究的步伐。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试图换一个研究的角度,从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后,新的课堂关系中的矛盾焦点——课件入手,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中理出一些头绪,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许籍此一斑而窥见全豹,进而解决问题也未为不可。

对现状的反思

纵观语文教学软件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基本以课本为蓝本,与电子课本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很难说这些软件究竟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多少作用。也有些公司找一些著名的中小学合作,投入很大,希望能够出品面向教师的帮助教师讲课的精品课件,但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或加入自己的想法,因为教无定法多数教师不愿意使用这类软件,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更是如此。(1)

那么另一类由语文教师自己开发的软件又如何呢?费时、耗力且不说,从已开发出的软件质量上看,由于计算机编程人员对学科缺少了解,脚本又不容易说清楚,有些教师虽然有教学经验但不大明白计算机能做什么,所以软件脚本就不会比传统教学有很大突破。即使不存在上述障碍,由于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教师囿于传统习惯与观念的影响,对课件的认识还不深,因此,课件制作或旧瓶装新酒,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缺乏针对性,缺少说服力,课件在质量上也很难有所突破。

由于课件质量差强人意,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协商、合作、讨论也热热闹闹地进行着,但学生和教师都抱怨自己患了“失语症”,被剥夺了话语权利。的确,面对这样一个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的“全能”课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于是有人戏称:学生在课件中漫游,教师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只有电脑忙忙碌碌,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这样的课堂与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不如传统教学。

由此,有人就提出了以下的质疑: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也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依然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生动、活泼、主动。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是否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选择,教学的最优化是否只有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实现?培养创新人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一定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其实,这些问题已无须回答,但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首先,从上述疑问中可以看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显示其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的问题就无法回避。这是课题研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研究就很难再向前推进。虽然“四结合”课题准确地抓住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弊病,并明确地提出了研究目标,但建构主义理论也好,现代教育技术也好,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建构主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但其本身的理论局限、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或教学理论还无法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套用,这就使课题研究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造成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课题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这不仅仅是说法的变化,而是一个思路的变化,立足点的调整。

其次,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2)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得好,关键在于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最好是激情)、主动性(知识之内在逻辑的魅力以及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之价值的吸引力)。因此,即使此时仍然只是教师的讲授,但此刻的教与学和后者的教与学可以有本质的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教与学的立足点是学还是教。优秀教师是把教师的教融化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教是手段,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成功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这就使得课堂从单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上来,这看起来是视线的移动,但却是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和观念上的飞跃。传统教学之所以备受死板、僵化的指责,也在于课堂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造成了诸多恶果。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就动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成功动机。(3)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人把精力放在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自身的努力时,他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不关注一时的成败,他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在朝向目标前进一步,因此,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畏惧,也要设法克服,为了实现目标,他敢于尝试错误,敢于探索,所以他的努力、态度是积极的,学习起来是主动的,这时的学习动机是持久的、内在的.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其意义还在于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其提高人生质量的追求。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因此,必须把我们的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这种对学生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视,体现了人本主义全面发展的主张,对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前提,而学习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分层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就是强调反复交互。

对课件空间的探索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给作为交互的焦点——课件的功能和定位作如下描述:课件不应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容具,它应该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可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的一个动态的,具有强大召唤力、启发性的,可以从中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它应该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户,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抓手,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是尽情创造、实践的自由乐园。这个空间应该有活泼的流动的思维,有鲜明生动的个性,有植根与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性感受,有情感交融、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

这种对空间的呼唤,首先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创造意识的呼唤。对于创新人才的含义,何克抗教授曾经作过精练的概括,创造型人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实践能力+有意义的独特产品(观点、作品、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人意识,使学生从教师、教材乃至课件的话语权威中走出来,先要有可想,可说、可做的自由与空间,然后才能有敢想、敢说的主体意识,才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话语,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独特的观点、作品、方法。目前,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另外,当课件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时,课件的启发、引导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搅动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也就可以有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结果产生。这样动态的、可以不断衍生的特点造就了课件对学生的召唤力,而其召唤性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对空间的呼唤,更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的认识特点。语文课本中的文学内容占70%,语文课的主要活动——阅读、欣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真正的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是由于每部作品为所有的读者都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因此,教师、课件对作品过多过细的分析解释无疑是多余的,吃力不讨好,这种过度的关怀反而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的侵犯,它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的空间,甚至可以说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乐趣,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与个性,这不仅不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更与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出发点背道而驰。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群,是需要培养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这样的课件相对于那些大而全的课件来说是有缺陷的,在内容上不全面,然而这样的缺陷是必需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更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最需要而仅凭教师或传统媒体无法达到或更好解决的问题,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只有针对性才有实用性,课件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也只有针对性才有灵活性,课件不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存在,但是我们应该警惕在人文学科中,不能让科学主义的力量将语文的人文精神消解,要充分地利用科学,就要对科学进行合理的限制。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创造性,也有破坏性。这种警惕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对语文教学的各种反思与批判声中,就有“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的呼吁。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失误之一就是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当然语文教学可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但科学主义的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彻底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4)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评的标准化等等,科学理性的剖解越深入,就越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人文学一般并不能单纯地从逻辑概念和逻辑上来解释,而总是更多地与某种‘先于逻辑的东西’相关联”。(5)语文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

只有当科学的理性方法在人文精神的领导下,去创造人化的情感空间,才能使科学为语文所用,现代教育技术才会与语文课堂真正结合。从这个角度看,课件的空间不仅是自由的、流动的,更应该是模糊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唯其是动态的、模糊的,才可以不断衍化、生成新的空间,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空间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

这样的空间需要利用课件来营造,但课件本身无法生成、衍化,只有在课件与教师、学生(主要是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不断的交互、对话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不断被搅动、被拓展,课堂才能有充满活力的思想涌动。课件的生命力要靠交互来激活。这种交互一方面来自课件的交互功能,另一方面来自课堂的交互设计。前者属于课件的设计问题,后者属于课件的使用问题。

对课件的使用更集中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学生、课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如果说学生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风筝,那借以放飞的长线就是课件,风筝飞得有多远多高,就看教师手中的长线能放多长,又如何控制。“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课件走入课堂后,教师并不是放弃了对课堂的控制,而是利用课件达到了更高明的控制。这种控制以给学生更多自由为目的,更有随机性,更有创造性,也更富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唐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软件》

(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3)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

(4)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

语文课件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件;使用;思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滥用课件的现象

1.课件使用不择时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却认为“手有课件,所向披靡”。无论是上精读课文、自读课文还是口语交际课,上课伊始便打开现成的课件,按照课件的设计思路按部就班,层层推进。滥用课件现象不仅存在于类型各异的课文教学中,同一课文的不同课时教学,课件的使用也是泛滥成灾。

2.课件内容不精当

许多公开课上展示的课件都精美异常,从版面设计到颜色、字体、插图应该都经过仔细推敲。但用心观察,也不难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件制作者力气没有花在刀刃上,注重的是课件的外在形式,忽略了课件要体现的核心内容;也有些课件,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复制到课件上,多而繁杂的内容,不仅浪费制作者的时间与精力,还干扰了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这与课件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3.课件设计不实用

目前小学语文课使用课件的方式,大多是教师单方面呈现各种资源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达成各种教学目标。多数时候,学生只是一个美妙音乐的聆听者、精彩视频的欣赏者,而学生参与互动的面却非常有限。另一种情况是,一旦遭遇课堂的临时生成,学生的学习需要与预设的教学顺序不一致时,老师就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最后较常见的现象是,对于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语文题,老师却在课件中事先设计了自己心中的最佳答案,于是,当学生的回答与课前预设有出入时,教师即陷于两难境地,最后变成了课件牵着老师走,而不是为老师所用。这种种使用时出现的尴尬情形都源于课件设计脱离了教学实际,导致课件不灵活不实用。

4.课件使用太机械

我所在学校购买了阳光教育资源网的使用权限和智乐园的配套课件光碟,本意是想让教师从繁杂的课件制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了解学情。但事实情况是,有了现成的课件资源,与生俱来的惰性又开始在教师群体中间滋生蔓延。更有甚者,上课前从不看配套的课件内容,常常是在教学中即兴登录课件,完全按照课件内容进行教学,随意性很大。

二、正确合理使用课件的建议

1.适度有效使用课件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虽然有其卓越的优点,但如果不能把握适度、有效的原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笔者认为,课件使用一定要精,不仅数量精,还要内容精。

(1)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可以考虑用音乐、画面和教师的生动讲述共同作用,创设或再现意境。

(2)文中的重点句或文眼,应以文字形式出现在课件中,但页面要简约,以达到突出文字、加深印象的作用,切记不要用直观生动的动画演示直接替代重点文字,替代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想象的机会。课件虽好,但请记住,语文学习最后仍要回归到散发着墨香味的课本中去。

(3)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课件,而非全盘照搬。应择其重点为我所用,无用之处坚决不用,不好用之处进行修改。总之,要体现出课件辅助教学的特点。

(4)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设计课件,以便于随时调整教学秩序,不被其所累。

( 5)不需使用课件时,停止音乐、切换至白屏,把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因素降到最低。

2.建立课件资源库

许多教师对课件的态度是用过即忘,既不注意修改完善,也不注意整理收藏,往往为了节省硬盘空间,提升电脑运行速度,用完便毫不迟疑地删除。这样,再美的课件,再好的结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其实,每一个多媒体课件从构思到设计,从选材到制作都融入了教师的智慧,浸透了教师的汗水,是其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作为教师个人,应将其收藏,以备后续使用;作为学校,应该指派专人负责,进行收集归档,作为一种现成的教学资源,让更多的老师来分享。

语文课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制作;使用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杨挚鹰.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教育导刊,2005.1.

卢国显.论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公安教育,2005.1.

鲁敏,李英杰.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1.

上一篇:数学课件范文 下一篇:flash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