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13 07:02:27

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案例 撰写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58-02

语文学科的实施和建设应该如何进行,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让语文课上得更加科学有效,教学案例的反思、改进、促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案例的涵义

中国案例研究会会长余凯成学者认为:“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景的描述。”[1]

理查特(Richert,A.E.)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2]

依据教师和学者对“教学案例”的界定,可以这样概括:语文教学案例是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体实例,在描述的过程中包含着有趣的情境和引人思考的问题,也具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要有教师的撰写和实践教学后的反思。

二、语文教学案例的基本特点

(一)真实性

教学案例是基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而进行的描述总结,讲求客观真实性。从一定意义讲,真实是教学案例的本质所在。

(二)具体性

案例的叙述需要详实具体,在时间和空间融合的范围内回顾描述,要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师生的情态、动机、表现等。整个情节体现出一种情境性和完整性。

(三)时代性

案例的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改革科学走向的步调相一致。既要关注教学的个人展现,又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描述的过程中又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艺术。

三、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撰写的基本方法

(一)事件背景

案例的事件背景和记叙文很类似,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等。当然,并不一定面面俱到,某些因素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案例主题

案例要反映问题所在,所以,说明问题是关键。在整个叙述中要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在写的过程中要巧妙地串连起来。需要从最具科学性、最有启发性的角度确立主题。

(三)把握细节

确立了主题,还要注重于细节,但这并不意味着罗列,而要重点突出,有目的性的叙写。关键环节要清楚明了。既有针对性,又能吸引读者。

(四)交代结果

案例要理清教师的教学思路、叙述教学过程、交代教学的结果,这结果包括效果和评价。同时要有师生的感受,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案例的理解。

(五)总结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和问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并且进一步分析。这种评析大多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也可以阐释本事件的意义与价值,或者就事论事、发人深省、引起共鸣。

四、写好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的策略

(一)恰当适用――拟定合适的标题是前提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撰写语文教学案例也是如此”。[3]语文教学案例也要像书写文章一样:鲜亮的闪光点从标题上就能捕捉到。这样才能吸引人全心地投入到案例内容中来。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尤其是在语文课上要充分锻炼自身的基本素养,增强教学机智,留心课内的动态变化。当然,在平时备课、上课、听课中,也要及时总结,勤于动笔,进行科学提炼。日积月累的练笔就会慢慢提高这种能力。如反映课堂教学的《一节“难预料”的语文阅读课》、展现新课程改革的《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口语交际》、反映语文知识性教学的《“着”字的读法》。这些标题相对来说就拥有“夺人眼球”的魅力,让人一看,就有想继续读的欲望。因此,在撰写教学案例时要注重标题的润色和拟定。

(二)呈现价值――问题的阐发是关键

语文教学案例写完后,主要用来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在继续发扬优点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其关键。所以在成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叙述的方法,一定要使读者在作者的引领下,及时体会到教学案例的价值所在。

案例一:《一节“难预料”的语文阅读课》上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让学生分组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中一组在了解了课文内容,都围绕着皇帝、骗子、大臣、百姓等角色展开了争论,知道了皇帝的愚蠢后,谁都不愿当皇帝,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意愿”。因此,这个小组没有进行分角色朗读的环节。为什么会在这组里发生这种情况呢?分析原由:一是组长学习成绩虽然好,但组织领导能力不强,所以也就无人信服;二是除了组长外,其他学生都个性太强,不服管制;三是教师自身没能及时发现问题,也未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这种来自于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事先并未预料到。但是只要思考周全、合理分工、适时调整、及时疏导,就一定能把这次的合作朗读组织好,从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一篇剖析透彻的教学反思日记(教学案例),问题剖析中肯明朗。

(三)解决方案――找准方法是核心

语文教学案例中反映出来的矛盾冲突,一定要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解决的方法可以在案例反思中叙述。初中生基本都处在青春期阶段,在学习中也经常是忽冷忽热,初中古诗词所占教材的比例不小,而且都要求学生能背诵默写。许多学生在匆匆背诵过之后,并没有领会需要引起注意的字词,在默写时常常出现错别字。所以,让细心的同学担任组长,指出写错的字,并查找原因,给粗心的同学讲解,在潜移默化中,不良的学习态度会迅速改变;在做阅读题时,采用2:1:1的方式分组,即两个优等生和一个差生、一个中等生组合,优等生的分析领悟能力相对较强,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差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再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当进行调整。

(四)适时评价――发表见解是重点

评价作为语文教学案例的重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它常常是以反思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案例的价值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借鉴与反思,进而调整改观,不断完善。它把提出的问题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

下面是珠海市二中詹小俊老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应用研究’之〈丑腿〉教学实录”节选:[4]

师:课本上是说谈话的时候只谈论丑腿吗?

生13:哦,是“见面的时候只注意他的丑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是这样的嘛,突然见到一个腿有缺陷的人,人家都会问一下,那并不一定就是一种恶习啊!

师:我觉得你要注意一下文章。文章说的是“如果此人只谈起那条丑腿不注意那条好腿”,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是不是,所以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注意作者的表述。

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的关键之处还是提升教学观念,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实例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到位,所谓“个性化的阅读”,是指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下,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文本理解的、自我感悟的、各抒己见的多向对话的阅读过程。“在教学案例中,进行反思是必要的。”[5]所以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事实和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反思。对于以后教学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语文教学案例也属于新生事物,而且发展并不完善。它是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基础上被广大的教育者所逐渐认识,继而逐渐认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在研究熟悉新课程的前提下,细心领悟学习认真体会语文教学案例的内涵。不应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使语文教学案例的撰写更加成熟,从而为语文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希华,路雅洁.案例教学法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4(2).

[2]刘双.案例教学若干问题的辨析[J].教学与管理,2003(6).

[3]徐时雨.浅谈怎样撰写语文教学案例[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4]陈文东.走向教学案例分析与应用研究的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6).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比尾巴》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生d带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析法:郑桂华;语文教学;教学案例;分析

郑桂华老师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博士,本人有幸现场聆听到郑老师执教的《陋室铭》,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给了我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感触之余,写了下面这篇小文。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关于本节课的导入;关于课堂教学过程;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关于对教学的思考。我坚信,研习郑老师这节课,将改变我们上课的方式,理解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实惠。

一、 关于本节课的导入

王荣生教授曾这样评价郑桂华老师:郑桂华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①我深有同感,郑老师在唠家常的同时是在“收买人心”,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先来欣赏一下她独特的导入:

(课间,教师走进教室,还未上课,学生三三两两的在交谈)

师:(问坐在前排的同学)你们班有多少同学呀?

生:62.师:你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是谁呀?

生:(科代表举手示意)老师,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呀?

(此时教室已经安静下来,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生:我叫李月菡。

师:好名字。可是你知道父母为什么要给你取这个名字呢?

生:不知道。

师:我猜想啊。“李”是你家的姓,“月”是月亮,“菡”就是菡萏,也就是荷花的意思,你父母取名是寓意你像月亮一样洁白,像荷花一样美丽。老师说得不错吧。

生:好像有这么一层含义。那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呢?

师:我姓郑,叫桂华。你们能说说名字的含义吗?

生:我猜想是这样的:“郑”是应该是姓,“桂”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我猜老师是桂林人,老师像桂林山水一样的漂亮。“华”是中华的“华”,就是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大家看看我,就知道我并不漂亮,我也不是桂林人,我是陕西人。

生:我想“桂”是桂花的“桂”,寓意是桂花一样的清香,“华”是春华秋实的“华”,意思是你的父母希望你做一个踏实的人。

师:这位同学好有学问啊,用了成语春华秋实,那你为什么不用华而不实呢?

生:华而不实是贬义词。

师:华而不实是贬义词就不能用啊,好聪明。(同学们都笑了)。“郑”郑和的郑,是我家的姓,但是和郑和没关系啊,虽然我很想有点关系,但不是一个地方的。“桂华”其实就是“桂花”。一是古代花者,华也,“华”跟“花”是想通的。二来是我是在秋天生的,桂花也在秋天开放。“华”也许和刚才同学说的“春华秋实”有关,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做个一个春华秋实的的踏实的人,不做华而不实的人。可见,父母给我们取名字是有讲究的。其他同学还愿意分享自己名字的学问吗?(依次有几位同学起来分享自己名字的寓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上课铃想了起来)

看似闲庭漫步的唠家常,其实是实实在在的“春华秋实”,这节课的导入不是给人以震撼的视频画面,不是语句优美的散文诗,也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预设的教学情境,就是简简单单的交谈,现实生活中的普通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这种交流,消除了老师和学生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畏惧感,为课堂上的交流扫清心理障碍。为此,郑老师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学生的回应,整节课几乎全部学生都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许,这就是郑桂华老师借班上课的底气:不惧怕学生语文基础不好、学习不主动、上课发言少。但是,面对一群愿说、能说、会说的学生时,郑老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接下来我们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达成加以分析。

二、 关于课堂教学过程

上面的“开场白”虽然没有进入教学情境,但是学生的思维都已经聚焦在老师身上,接下来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学习的过程。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王荣生教授说“流程”是课堂教学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即课堂教学的连贯过程。②郑老师这节课符合“流程”的教学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节课的终点”,也就是“学生随着老师走”。教学伊始,教师的发问埋下了一个“炸弹”,“同学们,知道今天要上的课文吗?”“知道。”“预习过吗?”“预习了!”“预习到什么程度了?”“会背!会翻译了!”我想此时所有听课的老师都在为郑老师捏一把汗,按照郑老师本人的话来说就是:遇到大麻烦了。文言文预习到会背会翻译了,那这课还有什上的呢?恰恰这就是郑老师的睿智之处――关注学情,顺势而导,导出了“子云宅”的问题。接下来的课便是顺风顺水,由“子云宅”引出押韵,押韵引出朗读,朗读引出写作意图,环环相扣,层层剖析,学生的思维已完全被郑老师掌控了,也深深被郑老师渊博的学识而折服。

这样的教学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更像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进行的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不搪塞,不僵硬。

三、 关于教学内容的达成

郑老师善于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当得知学生已经预习的很充分时,教师立即改变了教学重心,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只是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那么怎么知道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没掌握呢?此时,郑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就检测出了“子云宅”的问题,给这节课找了一个突破口,化解了老师重复讲解学生已学知识的尴尬局。教师化解了挑战顺势而导,开始了精彩的课堂,

课堂有高度,有深度。就在“子云宅”这个问题上深究一下,其他老师上课

时一般不会苦口婆心的绕一大弯子,要么直接告诉学生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或者就不涉及这个问题,反正课文也没这个知识点。郑老师却不这样做,而是提示和指导学生朗读,激励学生自己感悟发现问题,挖出有利于教学的知识。这样不得不说老师的备课的认真。我们可以来看一张老师的幻灯片:

“馨”属于“青部”,“下平”9 《广韵》

“琴”属于“侵部”,“下平”12 《广韵》

按照《广韵》中的要求:不在同一部的字是不能押韵的。

在引入“押韵”后,郑老师好像意犹未尽的样子,又引出了“要是“馨”算押韵,那么“琴”字应该算押韵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的问题。现在看来,这完全是郑老师给这个课堂布的一个大局,从教师准备的课件来看就会明白了。学生给老师挑战,老师给学生一大疑难,这样老师才能镇得住课堂,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节奏继续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FriedriehAdolfwi]helmDisterwegl790一1866年)阐述了他对教学艺术的深刻见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习惯于蓬勃的生气”。③这种“激励、唤醒、鼓舞”艺术在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的达成中无疑能够得到很好的验证。

四、 关于教学的思考

1、 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什么”,钱梦龙老师认为认为,教语文第一就是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灵魂。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灵魂,也就教会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这篇《陋室铭》是较短的文言文,又是篇韵文,朗读肯定是十分重要的。郑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的时候却不是从读入手,而是从押韵入手。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如何押韵,怎样押韵,读起来就更有自己的感觉,更容易体悟文章内容。

语文的“教”要关注学情。老师面对的一群基础扎实、能说会道、高度自觉的学生时,重讲文言词汇和翻译之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课堂效果肯定是热闹非凡。只是这样的课堂会是无趣的,具有了表演性质,也没了本真,学生在课堂是得不到实惠,得不到成长。或许,老师也不一定能驾驭这样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这样学生才可能学有所得,获得进步。

语文“教是为了不教”,要突破“教课文教知识” 的局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觉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本节课中,需要探讨的就是作者写陋室的意图。由于时间问题,郑老师没把这个问题深谈下去,可是在学生心中种了“问题”,从“铭” 的解释开始,教师就一直在引导学生对“陋室”的探讨,特别是选用刘禹锡《秋词》来加以印证,学生也明白了古人失意时的自勉和自我肯定的价值。

2、 备课“背什么”

课堂上教师的课堂呈现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行为。目前对语文信息的展示泛滥成灾,并且都只是停留在表层信息的咀嚼,语文课有两个极端:教师讲的内容学生都懂和教师讲的学生都不懂。这两种课堂,学生都不愿意听,不感兴趣。郑老师的课没有落入这两个极端,是因此教师明白了学生的需求,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发,关注学生的成长。 那么,教师的备课就着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备学生,备教材,预设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

3、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感受课堂教学活跃的气氛同时,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课前教师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预先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发掘有价值的问题,精当的点拨或讲解,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2] 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1一332,344.

[3]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 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78-287.

[4]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 83,59.

[5] 周敏.语文课程“动姿化”知识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6] 李字辉.关心教学组织形式的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9).

[7] 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8] 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7.

注解:

①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②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主持人:

“学校是神奇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这是我们教师最想让刚入学的儿童获得的一种体验。为此,我们的教师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情境,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体验;我们的教师因势利导,敏锐地、及时地抓住学生的发言,甚至是小声的耳语,进行引导、发掘,培植并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我们的教师“微笑俯身”,以“平视的目光”对待学生,与学生同欢同乐,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语言褒奖毫不吝啬……课标中“热爱祖国语言”、“喜欢学习……”、“乐于与人交流”、“感受……乐趣”、“乐于运用……”这些字眼,我们从课堂中寻找到了形象的有力的支持。请看案例——

上学了

在刚入学孩子的眼中,小学生活充满陌生而新奇的色彩。如何把握契机,在孩子心田种下爱学习、爱语文的种子?

【片段1】

(教室里,桌椅围成大圈,讲台暂被“弃置”在教室一角。黑板上贴着大幅教学挂图,上方用彩色粉笔写道:“欢迎你!”黑板左右分别贴有丁丁、冬冬的头像。墙上崭新的专栏,分别以金丝猴、苹果树等为“主角”)

师:一大早,丁丁背着崭新的书包出门啦。路上,他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摸着长胡须,笑眯眯地说:“小丁丁,我要带你去一个神奇的乐园。在那里,有亮闪闪的金钥匙,快乐的小伙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树和香甜的知识果……”丁丁刚想说:“快带我去吧!”可老爷爷不见了……咦,这神奇的乐园到底在哪呢?”

生1:我知道,在童话书里面!

师: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能不能告诉伙伴们,你还没上小学,是怎么读童话的呢?

生1:(自豪得很)我妈妈天天给我讲故事。我看着书上的图,自己也可以编故事!

师:真棒!将来你认识更多字,可以把故事写给全世界小朋友看呢!

生2:(小声对生3)神奇乐园是不是在小学?

生3:(小声)我也觉得是。

师:(微笑着俯身)说说看,为什么?

生2:我爸爸妈妈说在小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很有用!

生4: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

师:这么说,现在我们就在这个神奇乐园里啦!那么,小朋友们想在这里学到什么知识呢?

生5:(手指着挂图)做小飞机!

生6:我想认很多很多字,这样就可以看很多很多书啦。

生1:我想学写童话故事!

师:好孩子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今后,我们要和丁丁、冬冬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会听、说、读、写……瞧图上这些伙伴们,已经学到不少本领呢!

【评析】好的教文秘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动听的故事将学习伙伴丁丁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学校是神奇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这对于满怀憧憬踏入小学门槛的一年级新生尤为重要。

【片段2】

(播放课件动画:丁丁、冬冬见面相互做自我介绍,并向大家问好)

师:瞧,多有礼貌的学习伙伴!可是他俩还不认识咱们呢!

生:(争着答)我们也来介绍自己!

师:好啊,做个游戏吧?这个大纸盒里有许多漂亮的小图标,红苹果呀、小熊猫呀……请你随便取一个,回到座位。(师、生共同抽取图标)

(教师很快找到了和她持有相同图标的学生)

师:(搂着学生的肩膀来到教室中央,握手)你好,我是××老师。欢迎你!我很愿意成为你的朋友!

生7:(略带羞涩)你好,我叫××,我在一年级1班。

师:真好,又清晰又响亮!(向全班)小朋友们,咱们开始游戏——听到小木琴敲响了,就离开座位,找到和自己有相同图标的小伙伴,握握手,做自我介绍。当小木琴第二次敲响,就结束自我介绍,把图标放回纸盒。听明白了吗?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师生一道游戏。而后,学生三人一群、五个一组,自由组合做自我介绍。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鼓励较胆小的孩子,提醒不够礼貌的孩子)

【评析】教师灵活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话题并创设具体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其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实践活动并从中得益。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师亦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游戏。课堂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雪孩子》教学案例

师: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小朋友自由读第八段,想一想,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

(学生自由练读)

讨论: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该生朗读)

师:其他小朋友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觉得她读出了什么语气?

生3:我觉得她在读“很美很美”时,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生4:我觉得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也读得较慢,可以看出这时她很伤心。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谁还能读出不同的语气呢?

(教师请了三个学生朗读)

师: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5:我觉得缘缘读得好,她读到“很美很美”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6:我也觉得缘缘读得好,她在读“飞到了空中”时,语调比较高,也读得比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生7:我认为从“美”这个词,还能看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课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平台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习。)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感知本文生动曲折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及深刻的寓意;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感知故事的情节和塑造的形象。

2.探究交流,体会故事丰富的寓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flash《森林里的狼》

二、介绍作家作品

1.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从小热衷功名,终不得志。

2.《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有短篇小说491篇,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

三、理情节、感形象、悟寓意

(一)理解故事

1.读故事、译故事、讲故事。

自读故事2遍,读准读顺。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交流疑难。

小组选代表讲故事。

2.思考:蒲松龄为什么写狼?(了解写作背景)师点拨:蒲松林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因为狼比较阴险狡诈,比较像当时清朝的某些人。估计蒲松龄认为用狼来讽刺他们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二)理清情节

默读故事,概括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感知形象

1.学生活动。

讨论:狼对屠户是什么态度?屠户对狼是什么态度?

(狼是穷追不舍要吃屠户,屠户是先妥协后防御、攻击)

品读:请找出最能表现屠户和狼形象的情节,说说你最欣赏谁?

生1:当然是屠户了。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以看出屠户非常的机智勇敢。而前狼假寐诱惑敌人,后狼欲从背后攻击屠户太阴险狡诈了。

生2:我也欣赏屠户,他不仅机智勇敢,还很果断、警觉。从“屠乃奔倚其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可以看出。而狼不仅阴险狡诈还很贪婪凶狠,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

……

师:大家分析地有理有据,很好。你们知道关于狼的成语吗?

生(杂):狼心狗肺、引狼入室、狼狈为奸、狼吞虎咽……

师:同学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感彩的词语吗?

生(众):贬义。

2.教师引导:由小说《狼图腾》激发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狼身上汲取精神营养。

师:是啊,也许在我们所知道的狼的成语和狼的故事中狼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坏的形象。大家还记得老师给你们推荐的一部小说《狼图腾》吗?在这部小说中狼伏击马群和黄羊群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侦察、布阵、奇袭的高超战术,它们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它们单独攻击抢掠羔羊、马驹的敏捷利落,它们在袭击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忍耐力和洞察力,它们对于小狼的赤烈感情及保护等等,令人敬佩,成为人类信仰的图腾。如果我们抛开对狼以往的成见,想象狼也是美好自然中的一员,重新审视它,又会有何发现呢?

3.生谈新的发现和认识。

生3:如果把人与狼的斗争比作为了生存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也就没有好坏之分了。狼为了生存要吃人,人也为了食欲吃一些动物,这就没有善恶了。

师:你看问题的角度高,看的很全面,很透彻。

生4:狼也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员,这样看似凶恶的动物为了获取食物也会想办法倒是很聪明的。

生5:看到自己的猎物想办法征服,看到对方弛担持刀,也不放弃,真勇敢、执著。

生6:从“两狼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与前”可以看出两狼还有团队精神啊。

4、教师小结:我们也有人为狼辩护了,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拿有色眼镜看待人或物,我们更不能片面的看待人或物。大家所言是各显其理,各显其智。屠户由惧狼到杀狼转变之大不仅体现了小说的情节的跌宕丰富,更凸显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而狼又怎么不能说是与人斗智斗勇呢?

(四)感悟收获

1.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小说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最后一段,生齐读。)

2.读了这篇小说你受到什么启发?(多角度)

3.师总结:结合创作背景,蒲松龄意在抨击腐朽黑暗的清朝封建社会,以狼来讽刺造成这种社会的清人,含蓄的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胜他们,取得胜利。但是抛开写作的历史背景,大家竟然收获这么多。能从作品中最大限度的汲取精神上的营养,这才是会学习。

板书:

屠户――遇――惧――杀――御――狼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教后说教】

蒲松龄的《狼》可谓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经典之作了,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故事性极强。该文讲述了屠户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在选取其核心家价值时,我遵循两个宗旨:一是因材而教――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读的基础上会梳,在梳的基础上会悟,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二是因生而教,夯实基础,落实练点。同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文章最大的特色在于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引人入胜的写法,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将亮点和特点作为突破口。一堂课,浓缩精华,绽放精彩。课堂大舞台,显人生百态,明人世真理。

【教后点评】

这堂课的成功,有三大亮点。

一是细节品析到位。在深究细节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分析形象。

二是思维全新。课内外有效延伸,重新为狼代言,重审狼的形象,重悟人生之理。在“变”中求“新”,异彩纷呈,体现了教者的智慧与独特,也培养了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态度。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9篇

学校启动“绿化工程”了,教室前的一片荒地马上变成了草坪。由于草坪是从别处移植过来的,时间约为午后两点左右,再加上这几天连续烈日当空,所以每当看到嫩草那“垂头丧气”的样子,自己心里总有点舍不得,毕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允许教师和学生私自给草坪浇水”,尽管负责给草坪浇水的师傅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可我还是偷偷摸摸地干了,而且浇得还挺足。至于师傅的那点建议,我认为简直是在开玩笑,这么热的天,不浇水还不把草。

又连续过了两个大热天,草坪上的草更加“垂头丧气”了。就在我以为这草坪快要枯死的时候,浇水师傅终于要给草坪浇水了。你别说,这次浇得真足。又过了一两天,草坪重新焕发起来了,好奇的我跟浇水师傅聊了起来。

“你怎么忍心,让草坪过了几天再浇水,你就不怕了?”

“不会,在移植之前,草坪就已经浇了充足的水了,所以一两天不会。还有,在移植后的两三天里,不浇水是有原因的,就是让它充分吸收移植前给它浇的水,等这水快吸收完了,这时候是它最缺水的时候,这时候浇水,吸收得最快,最有利于草坪的生长。”

[反思与解析]

草在最缺水的时候给它浇水,最有利于草的生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做到在学生最需要“水”的时候给他充足的“水”呢?现实确实残酷,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不管学生需不需要,我们都给他“浇水”,甚至有时候为“保险”起见,我们还给学生重复“浇水”。可事与愿违,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泡烂了学生学语文的“根”,泡没了学生学语文的“情”,泡凉了学生学语文的“心”!

案例二:卖肉者说

家附近的小桥两边各有一个肉铺,距离也就五米左右。可奇怪的是,北边的生意十分好,几乎占了我们村90%的消费量,而南边的却有“下岗”之忧。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去做了一次消费者,当分别看了南北两边如何卖肉之后便明白了原因。

原来,北边卖肉的把肉按类事先分好,排骨归排骨、精肉归精肉、肥肉归肥肉……卖肉的时候,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选,所以自然就发财了。我再看看南边的,他仍然按块卖,一块肉里既有两三根排骨,又有精肉,还有肥肉。

[反思与解析]

我可不敢妄言,把我们对学生传授知识也喻为“卖肉”,可我却敢说,桥北边卖肉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与学习的。首先,我们在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是否把他们的学习欲望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我们有没有做到把自己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做一下系统梳理,该归类的归归类,这样是否方便了学生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最后,我们心中有没有树立一种服务理念,即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一种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而服务。

案例三:洗衣者说

尽管家里有两台洗衣机,可我妈却从来不用它们,用她自己的话说,总觉得洗衣机洗得没自己洗得干净。我却不以为然,只要妈妈不在家,我就把脏衣服往洗衣机里一扔,再加上点水和洗衣粉,打开电源开关就OK。可当妈妈一回来,总少不了很多的责备,然后把用洗衣机洗得衣服再逐一检查,只要发现衣服上仍有污渍,就重新洗一遍。

我总奇怪,为什么用洗衣机洗了那么长时间,甭管我加多少洗衣粉,仍然洗不干净。后来,还是妈妈的一席话启发了我,现整理如下:洗衣机是电脑控制的,电脑没有人脑好使,我洗衣服之前先用眼睛看看,哪里污渍多,就在哪多用点洗衣粉,就在哪多搓洗几遍,电脑上长眼睛了吗?

[反思与解析]

电脑与人脑到底哪个好使,不是本文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我更关心的是,什么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眼睛”,以及我们的“眼睛”到底看到了什么?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似乎我们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可我们是否发现,自己的“眼睛”却越来越模糊了呢?语文教学中,高科技并不能取代教师对学困生的特殊关爱,我们的眼睛不能只顾整体,还要从整体中寻找出那么极少数的个别,对他们一定要多用点“洗衣粉”,反复“搓洗”几遍才行啊!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学;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25-02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于漪

在教育界,于漪是一颗永远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星。她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等。阅读她的著作,了解她的教育理念,可以受到精神和气质的熏陶,得到智慧和思维的启迪。通过学习、对照新课程教材内容,笔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发现自己在专业储备上存在缺失、不足,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通过反复赏析于漪老师的教学案例,笔者悟出一些对语文教学有益的设想,下文将试作阐述。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于漪老师是杰出的情景教学专家,她倡导以情景模式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她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新”、“趣”、“情”、“思”创设情境,使学生学有兴趣,情绪高涨,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教学时,她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激疑”、“辨疑”、“析疑”、“重点突破”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境界。另外,她还以“立体化、多功能”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调动师生积极性,使教学过程空间充实、时间紧凑,发挥了多功能作用。对于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老师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在新课程教学中,她的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贯穿一条主线――教文育人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这一点也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原则。“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思想教育,引领学生理解、体会文本要旨,领悟人性之真、善、美,达到“随风潜入教,润心细无声”的境界,实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吃透教材,其真正的意味在于教师要努力把课程中的精神能量转换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和智慧等,从而从容自如地释放于学生――用博学的素养教书,用集知识与精神于一体的人格修养来教书。

二、确定立足点――以学生为主体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在教改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法的研究,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老师强调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目中有人”,也就是说,要及时了解学情,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素养备课,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当前学情,也要了解他们以前学情,预知将来学情,从各个教学环节和细节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熟悉”。针对相应的学生群体, 应该用自己的眼光,理出教学目标和任务,提炼出有价值、有难度值、让学生遭遇理智挑战的问题,激发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并专注于引导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创造吸引力――以趣促学

于漪老师认为,教学中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克服学生消极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办法,以激发学生固有的学习动机,恢复他们原本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重新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落实教学设计中的“三要素”:创设情景、提炼问题、组织活动。解决好课堂教学中创设与生成的关系、开发与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在创设情景上不摆花架子,追求动机与效果一致、出发点与归宿点一致、开放与生成一致。

四、明确目标――培养智能型人才

只要全面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就不难发现她的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即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不可重读、写轻听、说。走进新课程,不难发现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一视同仁,也要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自学能力。

五、凸显特征――以文学色彩点染课堂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欣赏于漪老师的讲课视频,品读于漪老师的文章,文学味浓厚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浓厚的文学色彩渲染课堂,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如果学生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怎样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就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干练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六、追求境界――浑然一体

语文教学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建构,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领会为什么这样写。在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语文教师要精通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导入,选择什么作为切入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各步骤,怎样衔接,怎样收尾,都应有独创的整体设计。优质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突出亮点,引人入胜。教师倘若在整个教学中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有整体性,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者、作者、学者“共鸣”,达到美好的境界。

上一篇:栽培技术范文 下一篇:现代主义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