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0 16:19:02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产 标准化 管理

一、要做到生产标准化管理 管理者要从管理理念出发

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一直强调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经验,产品质量的稳定依靠员工工作的自觉性来维持,人其实是管理中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现代企业中人员流动性的增加和人员素质的不尽相同,给生产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此这样的生产保证是非常脆弱的。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把企业内生产成品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造成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因此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理念,降低生产中的主观因素,通过制定一整套标准化文件,将最佳的工艺流程、最规范的作业操作及最有效的质量控制固化下来,作业人员只要按标准化文件要求执行,就能保证生产的质量。生产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抓好标准文件的制定与更新,监督作业人员按文件执行。只有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转变了,生产管理标准化才能从根本上实行。

二、科学制定标准化文件

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科学地编制使用本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文件。企业标准化文件,一般分为管理类文件、生产技术类文件和质量保证类文件。管理类文件主要制定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类文件主要包括工艺文件、各工序作业操作文件、设备操作及设备维护保养文件等;质量保证文件包括原材料进厂质量检验标准、过程质量控制文件、成品质量检验标准等。标准化文件的语言必须简单明确,能量化指标的尽量量化。工艺文件必须详细制定出影响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各项技术参数及其标准数据,做到操作清晰、数据准确,工艺文件必须涵盖公司的所有产品,生产哪种产品就按照工艺文件上哪种产品的操作和数据进行调整。工序作业、设备操作及维护保养文件最好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把标准作业方式和操作步骤用图片按作业的顺序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晰准确,又避免由于语言不准确造成的操作失误。质量类文件应清楚明确制定检测时间、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及质量标准和判定规则等,质量缺陷最好也用图像表现出来,使检验人员对缺陷有直观的印象。这些文件经过试生产操作后将不适用的方面进行修改,完善后的文件则作为标准化模式固定下来,一般普通员工只能按文件执行操作,不能随意更改文件,尤其是关键技术参数,文件的修改则必须由特定的人员经过相应程序和相关领导的审核批准方能变更,并做好相应的变更记录。

三、现场的标准化管理

生产标准化管理不仅需要从文件上固化生产模式,还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标准化管理。现场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规划现场定置和区域划分,使对象物按生产需要、工艺要求而科学地固定在场所的特定位置上,以实现人、物、场所三者最佳结合,缩短作业人员与过程产品交接时间,消除作业员不必要的重复动作,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第一,要进行工艺研究,工艺研究是定置管理的起点,它是对生产现场现有的加工方法、机器设备、工艺流程进行详细研究,从而确定生产现场产品制造的工艺路线。第二,绘制生产区域定置图,定置图绘制以简明、科学、适用、完整为原则,物形为大致轮廓,尺寸按比例缩小,相对位置要准确,区域划分要鲜明。第三,按照绘制的定置图,进行各区域分隔线、生产流程箭线的标识。第四、对各区域、各设备、各种物料、工器具、半成品、产成品等做好标识,不仅要清楚标识名称,还要进行状态标识,如设备的状态:完好、在修、报废、闲置等,物料的状态:合格品、不合格品等。第五、每个工序的工作现场,应将本工序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安置在醒目位置,便于指导生产操作。

四、生产标准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标准化管理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明确各岗位作业人员的作业分工、职责与权限,做到职责权限界定清楚,工作内容明确,避免管理职能重叠,造成人人管事,事事无人负责的局面。2.不适用的标准化文件和现场定置必须及时更新,并做好变更记录。生产中使用的标准化文件必须是满足生产和质量要求的,淘汰文件必须杜绝出现在生产现场。

五、生产标准化管理的优点

作业明细化、程序化、流程化、标准化,有明确统一的作业规范和行为标准,有统一的操作手法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这是标准化管理最明显的优点,不管是谁,只要按照流程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它与个人能力、经验、权力和地位无关;反过来,不管是谁如果不按流程做,他会寸步难行,

处处遭到“封杀”。不仅如此,流程还使得每件工作的结果都具有可追溯性,即谁的错,错在哪里,怎么错的,都能追查到,这样,流程就使得各项工作越来越精细化。生产的标准化管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操作失误,快速培养新作业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从管理入手,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抓好生产每一步,才能创造更好的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使企业不断的生存和发展下去。

作者简介:

曹晓红(1970-),蚌埠人 ,本科 ,工程师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2篇

物流标准化——一个事关中国物流是发展、是停滞抑或是落后的核心内容。那么,什么是物流标准化,中国物流能不能实现标准化,我们需要什么物流标准化?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了人们对物流标准化的探讨与研究。

物流标准化是按照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活动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之间的工作标准;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要求。[1]

1.1物流标准化是有条件的

物流标准化与其他标准化一样,不仅是一项制定规则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或状态。如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流程自动化,农业产业化等,都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已经形成、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化”字,反映了某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处的普遍状态。所以,标准化往往意味着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各种标准作为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标准化现象的形成要有两个基本的支持条件:一是要有统一的规定——标准;二是所规定的标准要被普遍的采用——实施。统一规定是实现标准化的必要前提,而普遍采用则是实现标准化的充分保证。当然,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采用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有条件、有范围,或者是有时效的。如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海运集装箱标准、铁路集装箱标准;中俄铁路过货要换车架,火车跨铁路局运营要换车头等等。必须指出,如果缺乏采用标准的制度环境,颁布的标准再多也不会有经济活动的标准化状态。

实际上,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制定(通过协商)、(通过规定的程序)和实施(通过检验)标准的发展过程。否则标准和标准化就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成为“绝对真理”,成为禁锢管理思维和扼杀产业创新的教条。比如,国际集装箱标准自1978年以来基本冻结,但实际货运需要更大规格的集装箱,所以出现了非标准的45呎和48呎等长大集装箱。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现有产品的包装标准与实际物流运作高效化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因此,怎样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标准化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1.2物流标准为谁而定

技术标准是用来约束产品的,在制造业,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对产品的规范以及对这类规范的延伸来约束企业和人的行为,如某某岗位职责,某某行为准则,某某操作规程等。那么,物流标准是用来约束谁的呢?如果没有明确的约束对象,所谓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实施就会成为无的放矢。

众所周知,物流服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物与人(货物与货主,货物与第三方物流等)、物与物(货物与运载工具,货物与储存设施等)、人与人(发货人与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与发货人的客户,第三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等)、物与环境(易燃、易爆、有毒、放射等)和人与环境(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产业政策,发货人和与经济和贸易环境等)的密切互动。[2]

无论是运动中的货物及其包装,还是参与物流服务的设备、设施和工具,其性能和规格首先是由它自身的功能、安全和寿命等技术经济参数决定的。如果由于制定物流标准而在实际上形成对发货人改变产品的外形尺寸的要求;或者要求有关设备、设施和工具的制造商改变其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规格参数,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在运输车辆的配置方面,物流产业能够做也是应该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和服务要求制定有关车辆设备的选型标准,对参与物流运作的车辆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而不是去制定车辆本身的技术经济参数标准,更不可能去制定车辆行驶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标准。

显然,我们不可能将物流标准的对象不加限制地扩大。既不可能对所有参与物流服务互动的主体和客体做出统一的规定,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物流标准设计产品和参与物流运作;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分别规定参与物流互动的条件和行为规范;更不可能要求发货人为了购买物流服务而要改变自己的产品和行为标准来适应所谓物流的标准

1.3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建立了一批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如《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同时《物流术语》、《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已投入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质性问题还远未接触。而如今的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对产品多样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以往工业标准化状态在社会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挑战和反叛。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海运集装箱与铁路集装箱和空运集装箱的“标准不统一”,造成多式联运过程中的多次拆装箱,因此造成货运成本增加。海运中集装箱主要以40'×8'×8'和20'×8'×8'两种箱型为主,而铁路运输有其自有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这种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降低物流效率,限制成本的节约空间。

第二、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我国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目前在国内各物流企业中有以欧洲标准0.8×1.2m为蓝本,有的以日本的1.1×1.1m为标准,在烟草行业普遍使用的是1.3x1.0m的托盘,更有甚者以自己定义为准。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

第三、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的缺口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第四、已有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障碍。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工作被人为地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推广工作更是困难。比如条形码标准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集装箱标准技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设计;托盘技术有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这样以来,要使不同部门的标准达成统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

当然,问题不仅仅只是这些,重要的是如何以此来制定和改善物流的标准。经济形态的转型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标准来代替老的标准,要用更高级的规则来取代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较低级的规则,要在更细分的市场上来统一标准,包括对原有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新分级、升级。可以说,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全面的标准化创新的压力。[3]

2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我国物流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物流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2.1物流标准化的目的

2.1.1用物流标准来控制物流过程

物流管理的目的是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让客户满意,所以制定物流标准的目的首先就是规范和控制物流服务过程。过程的规范、可见和可控是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可靠性。普遍地采用标准化技术来运作还有利于物流企业服务知识积累和专项技能的提高。[4]

2.1.2用物流标准来整合物流过程中的“不标准”

物流企业是通过功能整合来为客户服务的。不仅包括对客户物流功能的整合,对众多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功能整合,而且也包括对客户的不同标准的设备和设施的整合,以及对客户的不同标准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做液体化工物流的企业会专门备有各种制式、各种口径的转换接头,以便适应不同客户不同标准的设备对接的要求。被称为“穷人的EDI”的可变换置标语言(XML)就是为低成本的集成不同标准的管理软件系统,并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输而开发应用的语言标准。实际上,集装箱运输技术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简单的包装把“不标准”的,即各种形状规格的货物,通过“归一化”的拼装箱处理,变成标准的运输单元,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托盘的功能也是如此。

合规是物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物流服务中,物流企业要对发货人的单证甚至是贸易本身进行合规性检查,看有关的报关单证是否符合海关和商检的要求,所从事的贸易是否符合所在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和进口国的进口管制政策。还可能要为出口商提供贸易伙伴所在国的关税条件,贸易政策和惯例,货运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和安全环境等咨询服务,甚至要帮助客户计算货物出口后的“落地价”。显然,物流服务必须遵从有关的贸易和海关管制标准来运作,必须顺应货运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提前做出安排。

物流企业的使命就是要通过服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运作的无缝连接,要用物流标准来整合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标准”。目前流行的所谓“一站式”物流服务就是由牵头的物流服务供应商(LeadLogisticsProvider)用流程标准来整合其他3PL和货主企业设备、系统和服务的非常典型的物流标准化安排。物流企业应该是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协助者,而不是去干“削足适履”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客户的供应链系统从产品的规格,到物流运作的设备硬件,再到物流管理的技术软件等都采用同一个标准体系,或者说在一定的产业链的范围内供应链成员企业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安排实现了物流运作的无缝连接——把产业链变成了跨企业、跨地区边界的自动化流水线,那么,常识告诉我们,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空间将被大大地压缩,甚至有可能危及物流企业的生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应当由未来学家回答。[5]

2.1.3用物流标准来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来说实际上是行业管理的手段和市场准入的门槛,以及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而有利于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和物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企业来说,实际上是服务技能的模块化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化。这有利于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接口,有利于客户服务的专业化定位,有利于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快速响应,有利于实际物流成本的核算,也有利于确立物流企业的市场形象,更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物流标准化对实际操作物流服务的人来说,实际上是服务技能的专业化。这有利于专业服务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和可靠性,有利于发掘增值服务的商机,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有利于保证客户服务的一致性和促进物流服务创新。

2.2物流标准化的作用

2.2.1统一国内物流概念的需要

我国的物流发展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在物流的认识上有着众多的学派,就造成了国内人士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物流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物流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要弄清物流的概念问题,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2.2.2规范物流企业的需要

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不乏新生企业和从相关行业转行的企业,层出不穷的物流企业使物流队伍良莠不齐,很多原是单单做国内运输的企业也转而去国际运输。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只有约束物流企业的服务过程或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才能保证约定的服务水平。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2.2.3提高物流效率的需要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这在很多小的物流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所以,物流的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6]

2.2.4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发展目光集中到了我国。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将首先受到来自国外的物流公司的冲击。所以,我国的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最佳途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物流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

虽然服务业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和产出特性等方面与制造业不同,但标准化无论是作为工业化发展过程的推动力量,还是作为工业化发展的成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巨大。因此,为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乃至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我们需要物流标准化!

3建立我国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议及设想

3.1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标准的制定要面向客户需求。要对客户的生产和营销体系有透彻的了解,要建立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尽职调查规范,要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物流解决方案,要方便客户获得和使用物流服务,要与客户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7]

始终将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作为工作不断前进的目标,这不仅使自身能够在不断激励状态下发展,而且这一过程也可以为物流标准体系的制定提供有建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3.2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标准的制定要面向服务过程。要对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要设计与客户互动的机制和程序,要建立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控制体系,要明确过程控制的方法,要选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要考虑客户服务的知识管理。

物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服务的过程,它的价值就是体现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为客户制定优质便捷的物流过程,为客户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咨询,为客户解决突发事件等,甚至包括货物的包装都是物流服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不能仅局限于针对客户,要在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使这个过程最终可以获得双赢的局面

3.3有限范围

有限范围,标准的制定要明确适用范围。物流服务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物流标准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所以,物流标准化建设一定要遵从有限范围的原则。要对不同的客户服务要求做出不同的服务标准安排,要用标准的物流服务模块搭建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平台。

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产品外包装的设计标准是物流标准沿供应链上溯的边界,客户服务的要求是物流标准沿供应链下行的止点。这些范围在物流服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加以明确的,任何超越这个范围的物流标准都将不属于物流标准。

3.4简化环节

简化环节,标准的制定要方便操作。企业营销所追求的是在稳定渠道关系前提下的多渠道营销。而物流管理的任务则是在少环节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的渠道关系。物流标准应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对物流服务过程做出简化的规定,要有利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建立,要方便客户的使用和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8]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在物流服务工程中如何尽可能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环节的重复运作的工作效率问题,更是让所制定的标准可以被众多客户所接受的必然前提。

3.5方便接轨

方便接轨,标准的制定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潮流,所以物流标准化体系应尽可能为物流服务采用其他标准体系预留接口,以便与客户接轨,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打破市场壁垒。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需要各相关人事的努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及各相关企业积极配合标准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加上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加强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必定会制定出正确、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4结束语

物流管理跨功能边界、跨企业边界、跨行业边界、跨区域边界的特点,决定了物流标准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对物流服务本身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决定了物流标准的客户向导和有限统一的特点。

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功能就在于用局部标准的服务组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非标准”服务,用标准的服务流程来整合客户的种种“非标准”,使得供应链实现高效的无缝连接。大一统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可能要在社会经济形态真正转为服务经济社会的时候才能展开,因为那时服务业包括物流业才能成为制定经济运行规则的主导力量。说到底,物流标准化将是每一个物流工作者不断追求和实践的一种潜在的和未来的产业状态。

参考文献

[1](美)沃特斯,《物流管理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霍红,《物流实物》,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何明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罗明亮,“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标准化的衔接”,《航运交易公报》2003年第8期

[5](德)伊安·贝克尔兹,“物流领域技术标准化”,《船务公报》,2005年第1期

[6](美)哈迪·维斯布鲁恩,“贸易与全面供应链管理”,《船务公报》,2005年第2期

[7](意)海洋航空论坛,“工作效率与竞争优势”,《船务公报》,2005年第4期

[8]张铎,《标准化:为中国物流保驾护航》2003年9月

[1]《标准化:为中国物流保驾护航》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铎

[2]《物流实物》霍红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物流管理概论》(美)沃特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何明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标准化的衔接》,罗明亮《航运交易公报》2003年第8期

[6]《物流领域技术标准化》,(德)伊安·贝克尔兹,《船务公报》,2005年第1期

[7]《贸易与全面供应链管理》,(美)哈迪·维斯布鲁恩,《船务公报》,2005年第2期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3篇

所谓企业标准化就是“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这里所指的活动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可以提高劳动者效率,减少企业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管理

1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意义

1.1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生产,实现科学化管理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企业标准是对企业内部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工作要求和管理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运输生产、强化企业管理和保证安全生产的“堡垒”,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组织管理目标在质量方面具体化和定量化,为服务生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经济利益的前提。

1.2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品质量的优劣管理离不开标准,服务水平的高低也离不开标准,没有严格和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感知反馈,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标准化能把企业有限的人、财、物、产、销等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定,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

1.3有利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建立有效规定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可以把各项工作内容、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流程等用标准化加以管理,使企业内部各个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管理方式精细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动态满足发展需求,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各环节不利因素,最大限度消除隐患和不必要的浪费,确保生产安全强化、作业效率优化、管理精益最大化,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构建企业最优价值生产链,谋求效益效率最大化,从而建立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长效机制。

2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明文的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以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外内市场坏境。尽管标准化管理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极大推动力,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依然不被重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2.1管理层标准化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管理层人员对标准化管理认识不清,甚至认为企业在市场经营创效上,只要有相应制度就可以,认为标准化工作可有可无,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上存在“散”“乱”现象,组织落后,模式单一,在标准化管理问题上存在很大漏洞,没有从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角度去认识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企业生产没有配备相应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束之高阁,让企业经营发展不能满意足市场日益增长需求,给企业长效机制埋下潜在危机。

2.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

由于管理层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标准化管理工作有限,企业标准化管理兼职人员较多,致使标准化管理从业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只有企业需要起草标准时,才翻阅一些标准文件作为参考,平时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仅限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更谈不上业务培训和学习,给标准化管理增加难度,企业标准化工作形同虚设。

2.3标准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首先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在制定标准时没有参照国家行业标准,更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有些标准制定不符合企业经营形式,存在“假、大、空”现象,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科学性。其次,标准制修订时间冗长,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有效匹配市场发展的更新,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标准化管理成为“纸上谈兵”。

3当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及战略规划

3.1建立健全标准组织结构,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企业要合理调整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成立标准化管理专项管理科室,配备专业管理层及技术人员,形成高素质、严要求、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全方位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定长期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维护企业内部管理秩序,为企业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加强标准化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专兼职人员素质

转变管理层人员标准化管理薄弱观念,强化标准化管理的意识。同时,积极调动标准化管理人员从业积极性,定期对专兼职人员进行有关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要加强标准化学习,及时掌握国家标准化制定的新方针、新政策,提高业务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3.3完善标准化管理责任机制,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

大力推进标准分类管理,健全标准化协调机制,做到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标准可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让企业职工明确标准、遵守标准,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让标准化管理深入人心,真正地做到企业标准化管理。

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既是国家标准管理、行业标准化管理的起点,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管理的夯实基础。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技术发展、产品升级,为企业生产、经营获得最佳秩序,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毅然不倒的法宝,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公司 标准化管理 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供电公司自身日益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电气设备倒闸操作过程中不按操作程序,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的事故;现场检修作业者按照自己的作业习惯及经验随意进行作业,遗留下不安全因素,造成不安全现象,甚至是事故;电力工程施工中,作业者随意性很大,出现不安全现象,甚至是事故。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实行标准化管理作业,致使我国电力企业事故率高于国外同行业事故率。因此为了减少事故,必须在提高标准化管理管理上下功夫。

2国内外供电公司标准化管理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标准化管理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有人专门地系统研究标准化管理问题,而标准化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国专家学者大都是从具体编制技术技巧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一般规律性概括和揭示很少涉及。

目前我国供电公司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主导模式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技术标准的产生过程更有条理,能有效地避免标准竞争浪费及其它问题。然而政府主导模式造成无法引入竞争机制,无法让私人部门或第三部门参与制定。标准的制定完全出自国家电网,然后将标准提供给下面的供电公司。这样,导致制定的标准存在很多问题:变数多,变化快,再加上技术制定的结果与供电公司利益息息相关,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难于统一、外部力量的干扰、标准化管理外其他政策因素的影响、时机贻误等诸多原因,造成国家电网制定的标准不能被很好的执行。

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美国,供电公司标准化管理作业推行较早。在美国电力企业作业时没有作业执导书是不允许作业的。作业执导书对每项作业的要求都比较明确,作业执导书一旦批准,作业时就要无条件按执导书执行,如发现问题,不得随意改动,若要改动必须先修订作业执导书方可进行作业。这样就避免由于随意作业造成不可预见的事故。

即使西方如此严格的推行现场标准化管理作业,事故还是时有发生。电力专家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际工作中,标准化管理作业会要求作业人员按照作业执导书一步一步操作,但是有些步骤对于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是没有必要的,作业人员会觉得增加工作量而且浪费时间。一些报有侥幸心理的作业人员,就会避开标准化管理作业,凭借自己的经验随意作业最后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说标准化管理的制定容易,如何让作业人员按照标准执行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供电公司标准化管理的不足及建议

3.1 供电公司标准化管理的不足

(1)对标准化管理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支持。标准化管理的建设不仅涉及供电公司的职责和权利调整,也直接关系到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标准化管理不仅需要供电公司高层领导的发起和推动,而且需要供电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认同。目前,虽然对于建设标准化管理供电公司达成了社会共识,但是供电公司内部还是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状态。

(2) 缺乏标准化管理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标准化管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除了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标准化管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整个国际公共服务动向,懂得该领域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策略等。发达国家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重视比较早,因此这方面的人才积累的比较多,而我国比较缺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这样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标准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3) 标准化管理的经费投入不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标准化管理工作都被边缘化,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将标准化管理当作一项研究工作,仅仅把它看作是文件的编写,这样得不到相应主管部门的重视,所以制定标准化管理的经费就不足。

3.2 供电公司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1)简单。第一应从最简单的作业项目入手,以点带面,让员工从心理上接受标准化管理作业。比如变电站倒闸操作,使员工真正了解标准化管理作业,这样畏难情绪也就逐渐消除了。第二现场工序卡采用模版式管理,在现场作业时只要对照模版做适当补充和修改,即可完成作业。第三监督检查简单,生产管理和安监人员到现场,只要对卡检查即可,监督检查工作简单有序。

(2)可靠。在编写现场标准化管理作业文件时,坚持三大原则:一是现场作业的主要工艺质量标准和安全危险点必须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标准卡必须符合现场实际,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可造作性,并可持续改进。三是必须符合上级有关标准化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的规定。对每一个工作任务,标准化管理作业文件都要经过审核和批准,以保证作业过程中,对安全和质量的可靠控制。

(3)实用。第一针对性强,与实际相符。针对具体作业,按照“一事一卡”的原则,制定用于现场指导和记录的工序工艺卡,能够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第二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通过自编、自用现场工序工艺卡,增强了工序工艺卡的可操作性。第三清晰规范,具培训功能。每一次作业都相当于一次培训,操作起来很规范,既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又能提高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

4结束语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加强了基础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规范了管理制度,各项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在变电运行上,通过进行设备巡视的标准化管理管理和作业,解决了巡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供电公司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供电公司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供电公司提出了一些建议,得出的结论是应尽快对全国范围内的供电公司进行标准化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林.“标准化管理作业”见成效-透视四川乐山电业局标准化管理作业.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9).

[2]郝素利,李上,丁日佳.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国内外比较及对策研究.商业时代,2011,(6).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5篇

邵岙水库是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县中的示范工程,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创建时间节点安排,管理单位利用4个月左右时间,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管理单位分析了邵岙水库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部分典型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最后,就本次标准化管理创建提出了几点感想。

关键词:

邵岙水库;标准化;管理

1工程概况

邵岙水库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南部山丘区,大坝坝高32.00m,坝顶高程48.50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坝顶长220.00m,宽5.20m,坝体为砂壳心墙坝,水库总集水面积10.51km2,总库容493万m3;正常水位44.50m,相应水域面积0.375km2,库容379万m3,是一座以防洪和供水为主的小(1)型水库,供水0.6万t/d、供水200.0余万t/a。水库库区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坝址年均径流量730万m3。因邵岙水库年供水量远小于径流量,加之水库可调蓄水量相对较小,故防洪和抗旱调度极为频繁,近几年数次出现过旱涝急转的现象,由于靠近慈溪中心城区,是慈溪市防汛压力最大的小(1)型水库。

2创建过程

2016年初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慈溪市被列为20个省级试点县(市、区)之一,是宁波市唯一一个省级试点,邵岙水库被宁波市列为市级示范工程之一。面对这一契机,慈溪市水利局和邵岙水库管理所积极谋划、上下联动,抓紧时间开展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全力争当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排头兵”。从4月中旬开始,邵岙水库管理所就在慈溪市水利局的指导下,开始开展标准化管理前期工作。一是对照管理要求从硬件和软件2方面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能否在短时间内解决等问题;二是配合设计单位做好市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三是按照标准测算所需创建资金,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6月初,浙江省水利厅下发了《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办法(征求意见稿)》,基本明确了各类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标准,分类分项地细化了赋分原则,理清了基层单位标准化管理创建思路,明确了创建方向。为此,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部分问题解决难度大的困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创建任务进行了分解,并按照难易程度对一些重要的或尚未完成的分项任务进行时序倒排,制定了创建时间表。根据时间节点安排表,于7月初完成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的编制,对覆盖本单位的所有管理事项均明确了要求,做到事项—岗位—人员三对应;7月底初步完成划界方案,明确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同时在原有各类标识标牌基础上,按新标准对标识牌的设置内容和数量进行完善;8月20日前完成水库部分管理区域形象面貌的升级改造工作;8月底对照验收标准完成创建台账的梳理,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考核。

3化解难题

3.1管理人员难题

邵岙水库管理所是慈溪市水利局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共7人,目前实有在编人数8人(含部队转业1人)、其中长期借调到外单位6人,长期借用外单位有编制职工3人,另有2人为临聘人员,实际在岗人数为7人。从年龄结构看,在岗人员中50岁以上4人,且2人今年底将退休,40~50岁1人,30~40岁2人。从学历水平看,仅有1人具有水利相关专业本科学历,2人具非水利函授大专学历,其余4人均为中专或高中毕业。从专业技术能力看,仅有1人为中级职称,2人为初级职称。显然,邵岙水库的管理团队无论年龄结构还是专业技术结构都存在明显缺陷,与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符合。对此,一方面主动向上级主管单位反映情况,要求借老同志退休的契机为水库管理所补充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的新鲜血液,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内部挖潜,充分调动“中人”的积极性,派遣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几位同志去参加日常巡查、工程监测、闸门启闭以及电力维修等各项业务培训,力争人人“一专多能”,从而实现一人可上多岗的目标要求。

3.2管护资金难题

邵岙水库管理所每年的收入主要源自供水,近些年来由于受全市供水结构调整影响,水费收入下降十分明显。在实现足额按时收缴水费的前提下,水库近5a的年平均供水收入仅有60余万元,再加上渔业资源承包及部分土地房屋出租的收入后,也只有70多万元。与此同时,在不包括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情况下,水库每年的管理经费开支已经达到了170余万元,年亏损额超过100万元。作为一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显然无力承担如此巨额亏损。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市财政积极协调,目前临时填补了管理经费缺口。但同时,对于水库的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就无法做到按标准每年固定下拨了,只能在上报年度岁修计划后,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有选择性地批复工程维修养护项目资金。针对这一问题,应积极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一是增水量:建议继续优化调整市域内自来水的供应格局,在保证一定备用水源的前提下,减少境外引水规模,多取包括邵岙水库在内的慈溪市境内水库原水;二是提水价: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向市物价部门提出提高水库供水价格的要求。通过两条腿走路,力争实现邵岙水库扭亏为盈、自收自支的既定目标。

3.3管理范围难题

划界确权是标准化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很大一部分水利工程都存在产权界线不清的问题。邵岙水库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建设主体是余姚市,后经历史变革,水库被划归慈溪市管理。20世纪90年代,慈溪市国土部门曾根据邵岙水库提供的原始资料和申请,为水库管理所颁发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本有了土地证就不该存在争议,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来土地证中的图纸仅是一张手绘的示意图,既没有界线经纬度,又没有明确文字说明水库管理范围高程线,实际可操作性不大;二则附近部分村民也能提供林业部门颁发的林权证,以此证明他们对部分土地拥有使用权,因此邵岙水库管理范围的划定仍然争议不断。考虑到实际情况,暂时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将库区内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地带、大坝两端以外50m内的地带、以及大坝背水坡脚以外50m内的地带,划定为水库的管理范围,并设置相应界桩。如今后条件成熟,再视情完成确权。

3.4服务外包难题

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工作由政府推向企业的服务外包策略是近年来上级水利部门大力推广的改革内容,也是慈溪市今后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的调整方向。经过简单梳理,认为邵岙水库在日常巡查、工程监测、库面及库区日常保洁、绿化养护、生态渔业养殖以及白蚁防治等几大方面都有服务外包的可能。而实际上,目前水库仅有白蚁防治和生态养殖委托给了专业机构或第三方,日常巡查和工程监测仍由水库职工负责,保洁及绿化养护工作则根据需要临时雇佣小工来完成。一方面,当前水库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不一定能满足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临时雇佣小工的做法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将以上工作通过市场行为打包委托给具有相关资质的水利服务公司,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解决2个问题:一是需有足够的服务采购资金,在水库自身尚未实现扭亏为盈之前,市财政不太可能同意服务整体外包方案;二是需有足够的水利服务公司,由于水利工程管护服务外包概念刚刚兴起,市场上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司很少,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

3.5信息化管理难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水利工程管护工作提出了数字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在本次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中,管理信息化被提升到与传统水利工程管护要求相提并论的高度,对没有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之前,邵岙水库除了零星的水雨情遥测和部分视频监控外,从未系统地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与创建要求差距较大。但作为一座小(1)型水库,建立独立的信息化运行管理平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主要还是考虑依附市级水利工程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途径和要求建立电子台帐,同时尝试开展信息化巡查。

4几点感想

(1)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不是一项独立工作。标准化管理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不是靠某个单位或某几个人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就可以完成的目标。在创建过程中,既需要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统一领导并明确创建方向,又要充分发动基层水利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对照创建目标和要求,统一思想、上下联动,才能取得成功。

(2)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不是一个工作目标。标准化管理表面上是短期的创建目标,但从深层意义上看,它更是扩大水利影响力、提高水利地位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各地水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老百姓开始关注水利建设。应当借此契机,通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向社会高调宣传水利工作,力争获得广泛社会认可,从而争取更多人力和财力资源更好地发展水利。

(3)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不是创建完就结束。标准化管理作为一项创建工作,浙江省水利厅给出了具体的创建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创建验收并不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结束。相反,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而完成验收恰恰是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正式开始,意味着水利工程今后就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日常管理。同时,现代水利发展日新月异,各类先进的管理手段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水利工程管理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地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

在采购管理中,物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基础的工作,牵扯到各项业务是否能够正常的进行,如生产、财务等,与采购、管理等环节是密切关联的,物资标准化管理工作影响着管理的整体水平。在石油物资采购中,物资的数量往往是非常大的,因此要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采用标准化的、统一有序的管理是提高采购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效益的有利保证。在我国,各大石油公司都意识到了物资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保证企业利益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旧的物资标准不再适合行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的现实情况时,各企业也相继紧锣密鼓的展开了新的物资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不断形成新的物资标准化管理理念,在体现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特点的同时,也提高了海洋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效率,最大化的提升了相关的经济利益。

一、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关于标准化管理的含义,英国的相关研究者在其著作《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明确的指出“标准化是指在保证产品使用安全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以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各环节或各方面的根本利益”。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或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大,各相关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过程的标准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成为企业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标准化管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不断的重新制定或修订现有的物资标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资标准化管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且较为深刻的内涵,即标准化管理中的各个管理环节应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单元。此外,关于标准化管理的实践表明,要真正的做到标准化管理,将标准化管理带来的长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重要的是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不断的制定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案,并根据行业或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管理标准进行革新或修订。因此,实现管理标准化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循环往复,可能现有的阶段会用到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为准,切不可想当然,这样是不可取的,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让管理原则发挥实质的作用,相应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也会得到成倍的增加。

二、在石油领域进行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物资标准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能够给相关的部门或企业带来各种效益的方法,因此,在石油石化领域进行标准化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就如经验所证明的和我们所知的,相关物资采购部门采用标准的、统一化的管理体制,能够优化该部门在采购过程中的流程,对相关的人员、现有的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并优化资源配置,即能保证利益的持续提升,又能够为石油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使得物资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且物资的种类繁多,数量也非常的庞大,随着石油在各行各业中的所用之处越来越多,石油企业的业务量也在成倍的增长,业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石油行业中采用标准化的物资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物资管理标准是企业得到良性的经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因为它能够提高物资供应链的供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物资标准化管理在石油企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应当是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石油相关企业都意识到了物资标准化管理在在提高物资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物资标准化管理,尝试通过将物资管理标准化在管理水平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三、修订物资标准的规范

对于旧的物资标准的修订要继续传承传统的物资标准所具有的专业、简练、实用性强等标准,尽量的保留优秀的管理方法,淘汰不适用的规范。物资标准化管理的框架要简明、易懂,易于对物资的统计分析等。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级分类鲜明

由于石油领域涉及到的物资种类较多,因此将物资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有利于增强物资标准管理的专业性。如原中国海油61类物资标准的逻辑性特别差并且种类非常的多,在将物资分类为“大、中、小”三类后,可以很好的简化物资的分类结构,避免对物资重复分类,提高了可操作性。

2.规范属性模板

在物资管理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同一种物资,存在属性值不同或无法进行属性分类的情况,因此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在修订物资规范管理条例时应重视属性模板的编写,提高物资管理的规范性。

四、关于提高石油物资标准化实践的建议

1.发挥物资专家在物资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物资专家是使物资管理标准化的保障。物资专家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其丰富的知识背景可以保证物资分类的规范和科学性,实践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资标准化管理中的纰漏,使得物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在编制物资标准以及对制定的物资标准进行修订时,都需要相关的物资专家参与其中,并且发挥关键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为将不同领域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物资标准化管理的主力,无论是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在之后的工作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保障物资标准化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2.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重视开展推广活动

在物资管理领域使用的物资标准和主数据并不是单一的只应用于管理工作中的,在销售、生产、财务和工程等领域中也有所应用。所以在编制物资标准、对其进行维护以及使其发挥良好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因此,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开展培训工作和推广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多个部门对物资管理工作的了解有助于合作顺畅,减少阻碍。特别是在制定物资标准和对制定的物资标准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多个部门一同参与有助于各部门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物资管理标准的原则更加认同,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最终起到优化管理模式的效果。

3.物资标准化工作要继承前期的优良因素,同时重视物资管理工作的前瞻性

在石油石化领域,相关的公司已经有一定标准化的物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此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注重现有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将优良的因素继续充分的利用,包括有利于管理的工作流程、分类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发挥这些优良因素的促进作用,保障目前的物资标准化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公司在制定或修订物资标准时,要注重前瞻性,即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创新物资标准化管理的运作方式。

4.物资标准化工作要循序渐进

物资标准化是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因此,该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物资标准化管理标准的制定、修订仅仅是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开始,良好的物资管理工作要紧跟企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物资标准化管理要认识到这一点,对其机制的维护也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建立长期的维护机制的过程。因此,物资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是螺旋式的,相关的工作人员要重视物资管理工作标准的修订的动态性,切实的保证物资标准化管理标准与时俱进,并得到不断的改进。

五、总结

在石油行业实行物资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含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修订和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在石油行业物资标准化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l]陈云鹏,柯丁,张馨予,等.浅析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J].化工管理,2015,(3):279.

[2]王文霞,孙义新,孙宝.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5):221.

[3]王庆军.关于油田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的探究—以中原油田分公司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136.

[4]刘洪敏.谈改进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的措施[J].化工管理,2016,(6):9.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7篇

在介绍我国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概况的基础上,论述标准化管理对地铁车辆检修维护质量、运转效率和运行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从推进地铁车辆标准制修订、创新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创建标准化移动信息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加强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

地铁动车组;标准化管理;探讨

0引言

当前,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我国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26座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线路116条,运营总里程达3612km;有40座城市正在建设轨道交通线路126条,新建里程将超过3000km。事实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能明显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交通压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地铁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最关键、最复杂的主要技术装备之一,对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的效能和安全至关重要。地铁车辆运用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检修质量、故障几率和使用寿命。不言而喻,标准是地铁车辆运用管理的重要依据,标准化工作是地铁车辆运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是地铁车辆运用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地铁车辆运用高水平管理的基础保障。因此,加强地铁车辆运用管理标准化工作,完善地铁车辆运用标准体系及其实施方法,对提高地铁车辆运转效能、保障列车安全运行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概况

1969年,我国第1条地铁线路在北京建成通车,地铁车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在之后的30多年里,以长春客车股份为主生产的国产地铁车辆仅有数百辆。20世纪后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发展阶段,由于受到国产地铁车辆产能和性能的制约,绝大多数城市釆用进口地铁车辆。直到21世纪初,我国才逐步形成以长春、大连、唐山、浦镇等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地铁车辆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扩能增效,我国地铁车辆生产能力与制造水平已经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地铁车辆国产化发展历史较短,加之地铁车辆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等因素,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地铁车辆及其相关标准数量相对短缺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内的地铁车辆现行标准有29个,其中涉及地铁车辆维修保养内容的标准相对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有GB/T14894—2005《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GB/T7928—2003《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CJ/T301—2009《城市轨道交通直线电机车辆通用技术条件》、CJ/T5021—1995《轻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21562.3—2015《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第3部分:机车车辆RAM的应用指南》等。显而易见,与铁路系统机车车辆标准相比较,地铁车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数量上差距较大,有待于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和规划。

1.2地铁车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地铁车辆产品升级换代速度较快,目前我国不仅有A型车、B型车和C型车,而且其转向架、车门、控制系统和机电装备等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及性能也在不断变化。此外,进口车辆以及依据庞巴迪、阿尔斯通等国外技术生产的国产化车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业蓬勃发展,《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中提出的转型升级目标,轨道交通制造赫然在列。基于此,地铁车辆行业标准体系必将进行调整和完善,地铁车辆的运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在原有地铁车辆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将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有关部门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的评估指出,我国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国家标准仅有60多项,还未形成完整的地铁行业车辆标准体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刚完成的地铁车辆行业标准体系研究报告表明,目前地铁车辆标准制修订工作相对滞后,基础标准不够完善,关键设备和产品标准尚未系列化。因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铁车辆行业标准体系是一项紧迫的重要工作。

1.3地铁车辆标准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地铁车辆标准部门看,既有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有地方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标准的起草单位、归口单位和管理部门也各不相同,其中绝大多数部门的标准制定计划、标准内容和实施范围更多地考虑的是本部门的管理职责。尽管有针对地铁车辆的设计制造、日常运行管理、检修维护等标准,但各部门之间因缺乏有效沟通,协调统一性较差,造成标准内容零散、适用范围有限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理顺和改进地铁车辆标准计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机制。

2标准化管理对地铁车辆运用的重要性

2.1对地铁车辆检修维护质量的影响

如今,诸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已从最初单一的地铁线路发展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的车辆已达千辆级规模,地铁车辆的检修维护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车辆运用的一项极其重要工作。通常,地铁车辆的维修模式主要有定期修、状态维和事后修3种,包括有计划的事前预防性维修项目,也包括临时的事后非预防性维修项目。目前,我国的地铁车辆检修维护工作主要在车辆段和停车场内实施,绝大多数地铁车辆部门维修依据是车辆出厂文件资料,或是根据经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检修规范、作业指导书和手册等,这往往会造成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对地铁车辆的列检、月修、定修、架修等检修内容和作业方式的不统一,与标准化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影响到地铁车辆检修维护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2对提升地铁车辆运转效率的作用

目前,越来越多的乘客选择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出行方式,大客流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有现象。大客流需要地铁车辆高强度运行,增加地铁车辆运行时间和频率,使得地铁车辆检修维护时间减少,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严峻挑战。标准化是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企业生产技术活动高效、统一和协调的重要手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际管理情况表明,大多数地铁车辆部门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及其工作内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面对客流高峰时段正常运行班列运能不足的局面,如果只是增加备用车辆数量,并非是唯一、最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借助标准化管理手段,运用标准化结构优化等原理来提高地铁车辆的运转效率,也能缓解运能不足的问题。最近,上海地铁7号线在客流高峰时段,釆用在上大路至龙华中路区段加密列次的优化运行方式便是很好的例证。这个做法经过进一步完善及总结经验后,将形成一个车辆运行标准化管理方案。

2.3对地铁车辆运行安全的影响

在目前地铁车辆检修维护标准化工作尚未完全到位的前提下,地铁车辆检修维护时间的不断压缩,地铁车辆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加,使车辆检修维护工作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给检修人员安排、检修装备使用和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安全作为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对于地铁车辆运行也不例外。因此,目前地铁车辆检修维护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将车辆转向架、车门、受电弓、车钩缓冲装置、信号设备、屏蔽门、牵引电机和调度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检修、运行和考核纳入安全标准化工作,可进一步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地铁车辆运行安全。

3加强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的思路

3.1进一步推进地铁车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针对目前地铁车辆标准数量少、标准陈旧的现状,应大力推进地铁车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跟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迅猛发展的形势,为强化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首先,交通部、住建部等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厘清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明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管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分工和职责,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清査现有与地铁车辆相关的标准,结合目前运行地铁车辆现状和发展趋势,釆取修订和新制定并重、轻重缓急有别的原则,短期内出台一批为地铁车辆及其检修维护提供有效支持的标准。其次,要积极发挥各级地方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积极性,针对管辖范围内地铁车辆标准化工作现状,围绕地铁车辆检修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的放矢地制定一批与实际相符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以解当前标准短缺、陈旧的燃眉之急。再之,要充分利用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和科研单位的各种资源,发挥其人才、组织及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到各层次地铁车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之中,为多快好省地制修订地铁车辆标准创造有利条件。

3.2进一步创新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期,创新地铁车辆标准化管理机制是个大好机遇。2015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方针政策,其中,国务院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等,明确要求在原有标准化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以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为核心的新型标准化管理机制。毫无疑问,这给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业标准制定模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团体标准的构建,将以自主制定、自由选择和自愿采用的市场主导为原则,充分利用社会标准化资源,通过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共同遵守和求同存异的方式,高效低耗地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由此可见,这种新机制,一方面能弥补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标准制修订缺乏人、财、物和时间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为今后诸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圈内轨道交通系统相互对接创造有利条件。

3.3创建标准化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如今,在地铁车辆检修维护任务日益复杂、繁重的情况下,依靠原有标准化管理手段,已很难保证对各种标准实施的有效监控,也无法获得车辆检修维护的实时动态和信息反馈。这是因为现有的逐级管理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但存储在计算机内的各种标准资料和文档都是静态的、孤立的,即使是现场车辆检修维护的数据记录也靠事后人工输入,这样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之间无法在第一时间沟通,对车辆检修维护状况作出反应,导致不利于车辆检修质量和标准执行的把关。因此,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技术,通过Wi-Fi等无线移动通信方式,开发车辆检修维护标准化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移动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迅速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车辆检修维护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在这个平台系统中,无论是企业车辆及其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还是车辆维修人员,都可以通过诸如智能手机、iPad等随身携带的无线终端,随时随地接收和上传各种数据、照片等信息,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获得由大数据技术分析得出的重要信息,并对车辆检修作业及时做出判断处理;对于车辆段和停车场内作业的检修人员,不仅可以及时将检修结果录入平台系统,而且还可以相互沟通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移动信息管理平台,使标准化管理从静态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成为可能。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迅猛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业,给地铁车辆运行、检修和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地铁车辆高密度、大客流和长时间运营的需求,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完善的地铁车辆标准体系,以及配套、先进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地铁车辆的检修质量和检修效率,为地铁车辆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提高地铁车辆运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万山林 单位: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爽.地铁车辆构造与维修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李经东,张红艳,王大伟.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15,43(7):12-14.

[3]马玄,王大伟.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促进企业持续发展[J].铁道技术监督,2015,43(3):1-3.

[4]国林.卷首语[J].世界轨道交通,2016(3).

[5]郭允冲.轨道交通建设要全面发展[J].世界轨道交通,2016(5):30.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8篇

一个企业对标准化体系执行的好坏,与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和广度对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转变标准化管理人员的几种认识:一是要改变原有的标准多年一贯制,转化为根据技术的发展、管理的需要、用户的要求及时对标准内容进行修订和复审,确保技术标准的有效性;二是在选用技术标准方面,要从面向市场、符合国家规定、确保准确计量等方面来选定标准级别;三是要改变以往从上到下强制性配备、贯彻执行标准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要求配备并贯彻执行的管理模式;四是标准化管理内容要紧密围绕油气计量的工作目标来确定。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对油气计量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此外,还要加强标准化管理人员对操作人员的标准化培训,真正做到对标准化的贯彻执行。

确保标准化体系的成效性

标准化体系的成效是通过制定、贯彻实施后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标准化体系的贯彻实施作为油气计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标准化管理的成效性:一是要普及标准化体系的内容。所有计量人员(包括计量管理人员和计量操作人员)都必须熟悉并掌握标准化体系的内容,不断提高标准化素质和认识,促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二是计量主管部门要组织不定期监督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针对检查结果,根据奖惩措施,加以兑现,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各基层相关部门也应进行不定时的自查自改。三是通过上述培训和检查,逐步使标准化管理提高到一定高度,杜绝把对标准化体系的执行这一长期任务当成临时性的突击任务。

不断完善油气计量标准化体系

油气计量的相关技术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相应的标准化体系也是需要不断提高完善的,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工作中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标准化体系:(1)从实际计量工作着手:一方面广泛收集基层执行单位的建议,并结合平常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准确地评价自身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水平,并对标准化体系内容进行重新修订,提高标准化体系的可行性,不断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2)定期对标准化体系进行复审:油气计量的标准化体系(也可称质量体系),必须确保满足客户要求并通过ISO10012标准认证,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企业信誉、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并使之更规范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体系认证对提高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样,标准化体系的复审是否能通过ISO10012标准认证,具有与体系初次认证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完善油气计量的标准化体系,保持标准化体系的科学管理,定期做好对计量标准化体系的复审工作。认真、严谨地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可以深入推进油气计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保险 标准 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Yan Bing(PICC Property and Casualty Company Limited,Beijing 100022)

Abstract:Insurance is a rising-sun industry, b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low level of standard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reveal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 and advancing the insuranc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level. We will also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insurance enterpris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work, and put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Key words: insurance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而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我国将近14亿的人口总量蕴藏着巨大的保险商机,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保险市场。

一、保险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2015年的全国保费收入达到约2.4万亿元,而2010年只有1.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4%;总资产从2010年的5万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12万亿元;整个行业的利润则从2010年的837亿元大幅增长到2015年的月2824亿元,达到2.4倍的增幅。我国保险业对国际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为26%,全球排名则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佼佼者。2015年,我国保险业迎来历史上盈利最好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仍然表现抢眼。由于低息环境下的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可以预见,2016年仍将为保险行业的景气高点。保险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拓展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在现代金融、农业保障、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以及经济驱动因素的转变期,服务行业将替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必然大有作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开创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从战略角度将行业发展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把握保险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探求中国特色的保险标准化之路。

二、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保险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新业务、新产品、服务新领域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易频率愈加频繁,交易规模日益膨胀,市场中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强,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保险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保险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标准。

企业标准化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使之达到科学化和程序化,打造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许多保险企业习惯于用制度进行管理,忽略标准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高度,很难上升到现代化管理的水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殊不知,制定制度是在垒墙,而标准化管理就像是在修路。如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而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所以标准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让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企业科学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与保险业先进企业快速缩小差距,有利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降低企业成本

保险企业的成本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各类准备金提转差。其中,业务支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包括赔款及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出保费等。企业标准化是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复杂的工作细分成比较小的步骤或者环节,然后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规范的设计,达到工作步骤少、完成时间少、成本低等效果。以保险理赔为例,在理赔数据采集和客户服务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保证采集的赔案信息格式统一,增加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精准理赔”,同时能在缩短客户理赔时效、减少客户理赔成本、控制公司赔付风险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保险企业可以对成本加强控制,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中规定,当需要制定技术法规并且已有相应国际标准或者其相应部分即将时,各成员须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这就是说,谁主导了国际标准,谁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拥有了该领域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就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优势,就能在市场及资源的分配中抢占先机。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转化,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有益。

三、保险标准化亟待改革

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文件。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化事业飞跃发展,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标准化研制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标准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标准化事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以及改革创新的攻坚期。2015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化专项规划。此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此规划的贯彻实施,势必有效地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

全面开展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做好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信息化水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保标委2015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保险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初级发展水平,现行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数量仍然偏少,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大,落地实施情况仍不尽理想。“十三五”是加快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标准化尤其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保险企业在推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贯彻标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保险企业标准化从业经验,总体来说,保险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多还都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尤其是一些小的保险实体,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是缺失的,导致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笔者认为,每个保险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某个或者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知,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组织都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某个处室(科室),甚至没有组织,只有标准化管理岗或者兼岗的员工。无组织、临时组织或者小型的虚拟组织,是导致保险企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发挥标准化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大多也经历了由无组织向临时组织、由临时组织向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组织、最终发展到专业的实体组织的历程。保险企业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应根据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成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夯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有效增强标准落地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制度不明,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大问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联系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桥梁及纽带。保险企业的产品线、渠道管理、技术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能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由制订标准、推广实施标准、监督反馈、修订标准等系列活动构成,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一个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得到监督,这是保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有效发挥标准的效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险企业应将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范畴。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立成熟的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导,重视岗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与标准化团体或单位以及高校合作,帮助和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专家团队,由内外部标准化专家组成,负责接受咨询、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组织学习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综合效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

(四)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除了管理、机制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保险企业缺少标准化体系的全面规划也是导致标准化管理基础不扎实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了解,保险企业往往不重视标准的体系化,偏重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忽略产品、业务、服务等相关标准的建设。企业要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必须着眼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方面(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合并为管理标准亦可),按照“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标准化体系表,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同时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础。

五、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保险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保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开局之年,各保险企业应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全面分析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标准化管理机制,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建设更上一层楼。当然,企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发展的路径,希望本文能为保险企业标准化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刘素霞.基于新经济之下的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15(24):117- 119.

[2] 雷云.新时期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5):242- 243.

[3] 洪生伟.企业标准化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标准化管理范文第10篇

一个企业对标准化体系执行的好坏,与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和广度对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转变标准化管理人员的几种认识:一是要改变原有的标准多年一贯制,转化为根据技术的发展、管理的需要、用户的要求及时对标准内容进行修订和复审,确保技术标准的有效性;二是在选用技术标准方面,要从面向市场、符合国家规定、确保准确计量等方面来选定标准级别;三是要改变以往从上到下强制性配备、贯彻执行标准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要求配备并贯彻执行的管理模式;四是标准化管理内容要紧密围绕油气计量的工作目标来确定。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对油气计量新标准和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此外,还要加强标准化管理人员对操作人员的标准化培训,真正做到对标准化的贯彻执行。

确保标准化体系的成效性

标准化体系的成效是通过制定、贯彻实施后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要把标准化体系的贯彻实施作为油气计量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标准化管理的成效性:一是要普及标准化体系的内容。所有计量人员(包括计量管理人员和计量操作人员)都必须熟悉并掌握标准化体系的内容,不断提高标准化素质和认识,促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二是计量主管部门要组织不定期监督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针对检查结果,根据奖惩措施,加以兑现,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各基层相关部门也应进行不定时的自查自改。三是通过上述培训和检查,逐步使标准化管理提高到一定高度,杜绝把对标准化体系的执行这一长期任务当成临时性的突击任务。

不断完善油气计量标准化体系

上一篇:宣扬茶文化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