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10 16:19:02

自然科学教育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大专;幼师;科学教育;自然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9602

1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担负着启蒙教育重任,因此在幼师职前课程中有必要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教育,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然而,近年来五年制大专幼师学生生源质量下降,文化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基础很差,许多学生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学习非常被动,甚至放弃。课堂气氛沉闷,课后作业质量差,科学教师多次降低要求,期末考试仍然经常是“红灯一片”,严重偏离培养高质量、研究型的幼儿教师目标。

为了更好地对五年制大专幼师实施科学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全面的幼儿教师,我们对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五年制幼师学生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学习做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了在五年制幼师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2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嘉兴学院平湖校区五年制幼师专业二年级两个班级的90名学生(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仅1人。为了调查信息的准确性与代表性,调查在正式课内,而且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说明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如匿名),教师远远注视着学生,让学生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20分钟内做完,当场收存。调查问卷共设计了40个项目,包括:初中科学学致情况、学生科学素养、学习观、科学学习动力与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自我监控、学习氛围及师生关系共七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呈献。为了扩大信息的获取量,使调查更充分,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简答题:结合现阶段的科学学习,请你略谈对科学教学的一些建议。问卷发放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

在对问卷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辅以访谈调查,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深入科学课堂,通过尝试,以寻求适合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

3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学生初中阶段科学学习调查看出,五年制幼师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程度不高,仅有18.9%的同学对科学有兴趣。仅有18.8%承认初中科学成绩优良,高达30%的同学认为科学是很难的,只有6.7%的学生认为科学容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五年制幼师生初中科学基础较差,兴趣水平不高。当然,这与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也有关系(敢于承认自己努力的人只有27.8%)。

从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统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五年制幼师生普遍的科学素养不高,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程度较低。侧面反映了五年制幼师生获取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非常被动的,科学学习渠道主要拘囿于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内,学习的资源也主要是依靠科学教师和科学教材。

调查可以看出五年制幼师的学生学习价值观问题很大,居然有7.8%的学生认为学习科学成功的标志的考试获高分,54.4%的学生认为开设科学课程作用不大,33.3%的学生认为在五年制幼师大专阶段没有必要开设科学课。认为学习科学课很困难的高达68.9%,仅有4.4%的幼师学生认为科学课程容易,当然,对现阶段学习科学课程感到苦的占95.5%。

从学习动力与态度情况统计可看出:五年制幼师大专生学习动力是较低的: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完全能主动学习科学的仅占5.6%,学习科学遇到难题时坚持自己解决的仅占10%,学习过程中能很仔细、很认真的少得只有4.4%。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有17.8%的为了家长、教师的压力与期望,更有37.8%的学生没有想过为什么而学习科学。另外,分析为什么学习科学无动力的原因:有40%的人认为是无目标和无前途,另外60%认为是基础差。

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方面的统计可见,五年制幼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是非常差的:仅有2.2%的同学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据课堂观察可知他们的预习也就是看看他们手中的一本教材而已,高达77.8%的学生几乎不预习。有了问题能够经常问的只占11.1%。课后能经常及时复习的仅有2.2%,能经常看科普方面的书和网站的只有1.1%。从这些方面可看出学习科学的方法是非常机械的接受和等待教师的灌输,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科学和探索的是比例非常少的。五年制幼师生对科学学习方法认识情况也是不理想的:在学习或复习科学时常用划线、提纲、符号等方法的只占半数左右。尽管大多数学生也知道学习方法重要,但是有38.9%的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如何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不考虑,通常总考虑科学学习方法的仅有8.9%,能够主动去阅读和了解学习方法的只有6.7%。

由学生学习自我监控情况调查看出:能够自己制订明确具体学习目标的仅有24.4%,能够经常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的仅有1.1%,对于制定好的目标计划能够执行也只占8.9%,对于老师的要求大多不能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的只有22.2%,(实际上据平时课堂上观察到的不到),对于自己的科学学习能够经常反思和评价的只占16.7%。这些充分说明他们缺乏自我评价的意识,已经习惯于被动地评价,没有积极主动学习,学习的过程由老师组织,学习的结果由老师测试,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丝毫体现不出。

4存在问题与对策

(1)小学、初中学习基础差。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初中基础稍好点的学生更愿意进入普通高中,将来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发展会更好。因此五年制幼师大专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比较差,尤其是理科课程。

(2)科学学习动机不足,兴趣不高,学习非常被动。许多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舞,会讲故事,将来就能胜任幼儿教师工作,学习自然科学没用,因而不想学。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升学压力了,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期末考试及格。

(3)科学课程内容不生动,概念、规律过多,教材体系过于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学生感觉科学学习枯燥。

(4)课程评价过于单一。评价的形式方法过于单一:期末一纸试卷;评价的内容也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的主体也只是教师和学校。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是传统考试的失败者,因此对传统考试已经麻木了。

(5)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但是“一刀切”的教学要求使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滑坡。

(6)学生不适应大学自主管理模式。五年制幼师学生是初中起点的学生,还处于高中年龄阶段,他们还习惯于父母、教师的管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主动和计划。

5对策与建议

5.1改革传统五年制大专幼师科学教育中的自然科学课程

5.1.1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目前,在五年制幼师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关于自然科学课程仍实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分科教学,作为公共必修课分别放在一、二年级开设,各开设一年,每科周课时3节。面对层次不齐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两头为难,如果偏难,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学习困难而放弃学习;如果太容易,部分理科基础好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课堂学习效率低,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达到培养幼儿科学启蒙活动优秀师资的目的。因此,首先建议应该重新设置适合幼师职业需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综合成一门《自然科学》,合理安排课时量。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综合理科课程。当然综合理科课程面临教材、师资、考试方法三大问题还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其次,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幼儿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趣味科学小实验》等;第三,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拓展各门学科的知识面,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如“物理发现与人类文明”、“生态学与人类未来”、“宇宙天文”、“空间科学与技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等。这样,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学生既可以得到一名幼师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

5.1.2课程内容的改革

自然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要降低难度,要根本改变知识体系存在学科中心的倾向,不要过分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兴趣,删减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的内容,重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今后工作中的应用,重视专题学习与案例研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科学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开发校本自然科学教材,最好是贴近生活、富有情趣、重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自然科学教材。

5.1.3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手段。五年制大专幼师学生几乎全部是女生,形象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实验验证、解释深奥的科学定律、概念。根据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还应该想办法利用一些生贴近生活的科学小游戏、小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家里拥有电脑,相对来说,他们更喜欢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来演示,或者利用网络上的一些优秀课件、丰富的音像资料来阐述枯燥的科学理论,启发学生思索问题,在充满生活情趣、游戏化的气氛中接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对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学有帮助。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分别要完成完整的学科知识,而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为了追求“高效”,往往形成教师主“教”,学生负责“学”的“灌输式教育”。这样的课堂毫无生气,教师很累,同学由于少了高考升学和社会的压力,自然学的毫无动力,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应该在五年制大专幼师自然科学课堂上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着力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教”向“学”转变,二是从“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实验、科学小游戏,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幼师学生通过讨论、演说、问题探究等方式展开课堂学习。在所有自然科学教育课堂中养成生活化的课堂、游戏的课堂、探究式的课堂和合作学习的课堂。

5.2改革自然科学教育的保障措施

(1)教师方面:科学教师是科学课程的实施者,一切教学改革理念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变成教学现实。教师素质决定着科学课程实施的深度、广度和科学课程实施的成败。

因此,科学教师首先应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 面对幼师五年制大专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应以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科学教师要善于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 亲其师,信其道”。五年制幼师学生几乎全部是女生,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对他们学习科学态度影响很大。科学教师要更加关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五年制幼师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因而教师处在主导地位上,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再次,科学教师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 幼师学生程度不齐,教师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女生居多,普遍对理科有畏难情绪,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幼师学生中,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入,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要求过高过难往往适得其反。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情感。

(2)学生方面:五年制幼师学生一定要纠正传统思想对幼师认识的影响,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试行)》等文件,巩固自己的专业思想。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看到艺术技能只是教师教育技能的一部分,技能型的教师已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更有生命力,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研究型教师的必备素质。而且,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早期教育,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很强,经常会提出一些科学问题来让老师们措手不及。因此幼师学生一定要注重技能与文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2篇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17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

中世纪人们对自然现象普遍缺乏兴趣,其根源在于一种超自然的观点和向往来世的思想占据支配地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表现出研究自然的兴趣,这种状况主要是自然主义精神促成的。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截然不同,前者关注现实生活,重视经验和事实;后者则倾向于神秘。“而那时期比较鲁莽的人,要揭示外在世界的秘密,却采取荒诞不经和虚伪欺骗的手法。他们不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却不耐烦地希望用神秘的手段和高于感官知觉的特殊的内在的启示,来迫使自然供出自己的秘密。”其他人并不满足于这种探究自然秘密的方法,而是急于要掌握控制自然的能力,迫使它符合自己的愿望。“但是,他们确实认为自然是神秘力量的表现,相信同这些精灵发生神交就可以控制自然现象。他们希望通过秘密的技术和符号以及各种各样神秘的方式,或者发现毕达哥拉斯学说所指出的写成自然这部书的隐秘的数字,来达到这种目的。这就是巫术或魔术。……他们还极重视用巫术的方法转化金属,这就是制造金子的技术或炼金术。”总之,人们希望找到探索自然奥秘的试金石,并对自然完全加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唐的因素逐渐被剥除,炼金术演化为化学,占星术演化为天文学,巫术演化为实验,而神秘的毕达哥拉斯数论则培育了对数学的兴趣。

英国学者沃尔夫指出:“科学的近代是跟着文艺复兴接踵而来的,文艺复兴复活了一些反对中世纪观点的古代倾向,而且部分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对中世纪的生活和实在观心怀不满的人都拥护文艺复兴。……中世纪基督教趋向于自我克制和想往来世。恪守宗教生活誓约的理想的基督教徒一心想着天国。他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从根本上说毫无兴趣。……重见天日的希腊和罗马古籍犹如清新的海风吹进这沉闷压抑的气氛之中。诗人、画家和其他人激起了对自然现象的新的兴趣;有些勇敢的人充满了一种渴望自主的理智和情感的冲动。”随着人文主义者对人性和人的自然本质的揭示,他们开始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尤其是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振奋了人们的探索精神。他们不再把对自然界的理解建立在信仰和启示上,而是直接诉诸于对自然界的考察和探究。“和中世纪的思想家大多开始于对传统文本的阅读不同,近代早期的科学家最为看重的是观察和假说的建构。”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蓬勃兴起,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世间再度看见往昔于二千年前在希腊化的亚历山大里亚所见的景象———为数众多的研究者与教师、实验室、资料收藏、交换知识观念的设施,简言之,一种适宜于科学进步的社会与知识环境。”这是地球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一次革命,也是一场伟大的科学复兴。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出现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巨匠,他们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成果,在天文学上突破了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说”,创立并发展了“日心说”,由此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序幕。

随着自然科学的空前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发现自然界,对周围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是当时的时代个性。由于印刷术的改进,古典科学著作得到广泛传播,有利于人们摆脱希腊和拉丁古典作家的观念及经院主义哲学的束缚。17世纪是近代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大学的外面,到处都充满了对科学的好奇,这种好奇心在平信徒中比在神职人员中更富于创造力,因为长期以来神职人员几乎是学术的惟一的监护人。在意大利以及别的地方,科学团体正在兴起,讲师的职位正在设立,重要的本国语著作也不乏人在撰写。应用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正在飞速发展;不久,培根将强调自然知识的功用,并把手艺人的经验提升到几乎与哲学家的见识相等同的水平”。这场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与理解,并为整个欧洲思想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科学文化界的巨大变化,德国著名教育史家鲍尔生指出:“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超自然主义的旧神学的崩溃,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尤其是作为现世主义的新哲学基础的数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神学和基督教的兴趣,在宗教改革运动和反改革运动的斗争中,曾经再度兴起,并曾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在某时期还几乎压倒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世俗教育的势力;在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宗教兴趣却被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学术势力所排挤,而且在很多领域中确实被消灭了。”正如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一样,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则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培育了人们的理性、自信心、优越感、乐观主义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科学教育的探索:倡导科学教育的先驱们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们探索科学教育的兴趣空前高涨。

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最早敏锐地洞察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及其教育意义,并积极倡导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拉伯雷的《巨人传》、培根的“所罗门宫”、弥尔顿的学园、配第的科学组织、夸美纽斯的泛智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以及洛克的绅士教育,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

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在长篇小说《巨人传》中通过描述巨人卡冈都亚受教育的过程,将经院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进行鲜明对比,讥讽经院主义教育的可笑和无用,突出科学教育在人文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拉伯雷的科学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卡冈都亚给儿子庞大固埃的信中。在这封信中,卡冈都亚为儿子拟定了一份新的教育大纲:“……至于七艺中的几何、算术和音乐,在你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你不过五六岁),我曾经教过你一点儿,你要继续学习下去,如果可能,把余下的都学完。至于天文学,要学习所有的规则。……至于自然科学知识,我要你仔细地学习;要做到没有一处海洋、河流和泉水里的鱼类你不知道;天空中的飞鸟、森林里或是在果园里的一切灌木和乔木、生长在地面的各种草和花卉、隐藏在地球内部的各种矿产以及世界东方和南方可以见到的各种各样的宝石,所有这一切你都应该知道。此外,必须非常仔细地阅读希腊、阿拉伯和罗马各地医学家的著作,也不要轻视犹太法典的学者和谶纬学家的学说;你应该学习解剖学,获得关于微观世界即人的充分的知识……”卡冈都亚的要求几乎囊括了当时自然界的全部内容,是一个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更是一幅现实主义教育的宽广图画。在新教育大纲中,拉伯雷主张通过旅行、参观、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把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已经意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在整个完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拉伯雷重视自然科学及直观教学等观点,为后来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培根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近代科学归纳方法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处处洋溢着对新知识、新发明以及科学的热情向往和赞扬,充满了对僵死、空洞的经院哲学的嘲讽和轻蔑。他在1594年圣诞节演出中借“王子”之口表达了征服自然的科学教育理想:(1)建立一个最完备、最广博的图书馆,以便收藏一切对启发理智有价值的书籍,而不管它们的出版年代、印刷方法、使用的语言和地区等因素;(2)建造一个宽敞奇妙的花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十分茂盛的植物,花园与放养适当种类的淡水湖和咸水湖相连,在花园四周的房屋饲养一些珍禽异兽;(3)开设一所美丽的陈列室,分类陈列任何人工或机器所制造的东西;(4)开办一个设有工厂的实验室,拥有生产工具、熔炉和实验器具等。培根的科学教育理想后来成为他在《新大西岛》中描述的“所罗门宫”的雏形。“所罗门宫”是专门为研究自然和人类而建立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科学教育机构,它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例如,用来凝结、冷冻和保存各种物体的大洞穴,用来进行土壤实验和嫁接、发芽、试验的各种果园和花园,用来饲养各种鸟兽的动物园,用来配制各种各样的药草制剂、药材和药品的药房等。“所罗门宫”还拥有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实验馆,如光学馆、音乐馆、机器馆、数学馆、香料室和魔术室等。总之,在科学主宰着一切的“所罗门宫”,科学与学术享有极大的自由,人们热心从事各种科学研究。可以说,培根在科学上具有远见卓识,他几乎预见了现代科学的各种实验和创造活动。他的构想揭示了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为科学知识的世俗化绘制了蓝图。培根的后继者受其鼓舞把“所罗门宫”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各国科学社团正是顺应这种新时代的需要而诞生的。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政论家,也是科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对传统经院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建议创办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兼具实科性质的学校,他称之为“学园”。学园的课程计划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和自然科学四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占很大比重。弥尔顿为学园拟定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算术、几何、天文、自然地理、物理、数学、三角、筑城学、建筑学、工程、航海、农业、生理学、医学、解剖学、自然哲学中的气象史、矿物学史、植物学史、动物学史以及自然哲学方法论。他还主张让学生阅读一些医学家的著作,使他们了解一个人的气质、脾气、幽默以及如何应对粗鲁;主张把猎人、捕野禽者、渔夫、牧羊人、园丁、药剂师和其他科学家、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解剖师的实践经验引入自然科学的教学。“这些知识和经验给他们染上真实的自然色彩,使他们不会忘掉,并且给他们以与日俱增的快乐。”在弥尔顿生活的时代,近代自然科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自然科学的成就还不足以取代古典著作的权威,因而他虽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却主张学生从古希腊罗马著作中学习自然科学,这说明他的科学教育观具有新旧交替时期的两重性。这种使古典主义课程和实科教育相结合的理想,在17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创办的学园中变成了现实,而且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得到进一步发挥。配第是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针对当时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各自为政的弊端,他主张建立一个有利于科技传播与发展的科学组织。这一建议被认为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创办的先声。为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普及科学技术教育,配第建议创办劳动小学和机械中学。劳动小学主要对儿童进行基础知识及能力和制造业训练,因而课程分为两部分:前者包括阅读、写作、绘画、制图、算术、几何、外语、音乐等;后者包括车工、制作数学仪器和钟表、雕刻、制作乐器、磨制玻璃工艺、植物栽培和园艺、船舰模型、地球仪、解剖学等实用技术。机械中学是一种实科中学,除学习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旋工、钟表、雕刻、造船、地球仪、罗盘针、香料等。机械中学设有科研机构和配有科研设备,如生物示范园、水族馆、陈列馆、机器模型、图书馆、天文馆、地球仪、试验田等。受培根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配第主张采用直观教学原则,强调学习与劳动相结合,重视儿童在工场中的实际操作。为更好地了解手工艺知识的发展状况,他建议对所有知识重新审查,并从中筛选一切有关实际或实验的学问,将它们编成一部大型著作。配第强调教育与科技及手工业生产相结合,设计新的学校模式,反映了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的愿望。他的关于收集各种科学知识汇编成书的建议是夸美纽斯泛智论及百科全书的先导,他所描述的机械中学与培根《新大西岛》中的“所罗门宫”交相辉映。配第在教育史上首次使用了“实科”这个词,后来德国教育家席姆勒将在哈勒创办的新学校称为“实科中学”。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他从1634年起开始致力于探讨“泛智”问题,所谓“泛智”是指广泛全面的科学或智慧。1650年他应邀担任匈牙利政府的教育顾问,期间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为该校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名曰《泛智学校蓝图》。这份计划内容丰富,自然科学占有较大比重,如五年级逻辑班教室门口上方写着“不懂自然哲学的人不得入内”,墙上贴满了逻辑法则,学习内容有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光学、机械发明史、文体、希腊语、戏剧表演等。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和重视科学教育的主张体现在其一系列著作之中。例如,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为6岁以下儿童提出了一个广泛详细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政、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他认为通过这种启蒙性质的教育可以为儿童奠定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拟定的国语学校课程除当时流行的读、写、算、宗教和唱歌外,还增加了经济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自然、世界历史等常识;拉丁语学校除了开设文法、辩证法、修辞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外,还增设物理学、地理、年代学、历史等学科。总之,他主张加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夸美纽斯对科学教学法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他把教学中的直观性奉为“金科玉律”,认为“科学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有赖于感觉的证明者胜于任何其他证明”。作为一种知识结构,泛智论贯穿于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之中,这一理论适应了张扬理性、尊重科学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美好愿望。康帕内拉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设计的太阳城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古典主义和神学几乎销声匿迹。按照他的设想,从2、3岁起儿童就应在有学问的老人带领下,一边在城市中散步和游戏,一边观看和学习四周城墙上的图画,从而获得最简单的科学知识;从7、8岁起儿童一边学习初等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边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生产劳动,如各种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接着开始研究比较抽象的科学,如数学、医学等,并经常举行讨论和辩论;最后大家在各种科学和手工业部门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职务。在太阳城各城区的内外城墙上都悬挂着华丽的图表,这些图表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天文、占星学、几何、历史、逻辑、修辞、文法、医学、物理、农学、地理、动物学、地质学、政治学等。太阳城有许多教师负责讲授这些图表和绘画的意义,因此儿童在10岁以前就能毫不费力地通过直观教学掌握各种科学的基本知识。康帕内拉认为,仅从书本研究某种科学的人只是一些外行和学究,只有联系实际的教学才能培养出随机应变的有才智的人。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创立了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学说,太阳城里知识统帅权力,除了按知识划分外,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教育是普及和强迫的,它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训练学生适应各种职业。《太阳城》是继莫尔的《乌托邦》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其中的科学教育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德里亚是17世纪德国思想家,他在《太阳城》和《乌托邦》的影响下,于1618年写成《基督城》。基督城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例如,在解剖室,研究者从事动物和人体解剖实验,以帮助人们弄清人体各器官的位置,认识生命和各器官的运转;在物理大楼,展示着自然发展史的各种图像,包括气象万千的天空、各个地区迷人的景色、不同种族的人们、动物的画像、万物的形态以及各种石头和宝石,这些都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自然界样品;在数学大楼,有供研究用的天体图和地图,有星罗棋布的天空图和日月星辰的仿制品等。基督城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了有利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各种工场,这些工场从事金属加热、冶炼、溶化和铸造、制盐、制砖、制造玻璃和陶器。基督城强调培养公民的科技兴趣,要求人人接受科学教育,因而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中公民对于科学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很久以前就受过训练,深谙科学工作的个中三味,并且对于自然界的内部奥秘感到由衷的兴趣。”基督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在基督城中心有一所宽敞美丽的学校,学校设有8个讲堂,分别是文法、算术、逻辑、天文学、自然科学、音乐、伦理学和神学,青少年可以自由地在8个讲堂接受科学教育和训练。安德里亚重视通过直观教学进行科学教育,基督城与科学教育相关的设施有实验室、解剖室、药品供应室、机械器具陈列室、绘画和图片工作室、数学实验室等,学生在这些实验室接触实物,能更形象地认识事物。安德里亚在《基督城》中重视科学实验和科学教育等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既不是教士或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事业家。为使绅士掌握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艺,洛克提出了一份内容广泛的教学计划。在这份教学计划中,他依据“功用”原则选择学习科目,主张课程设置应把现代实用科目与古典科目结合起来,兼顾实用与装饰。洛克要求绅士学习的科目包括书写、阅读、图画、速记、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地理、写作、算术、商业、数学、天文、几何、历史、年代学、伦理学、民法、法律、逻辑学、修辞学、自然哲学、跳舞、音乐、击剑、游泳、骑马、园艺、细木工等。他以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绅士学习各种科目的意义。“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是一个绅士所容易知道及必需知道的,此外,还有许多事物乃是以愉悦与利益,作为对寻幽探奇者的艰辛劳动的丰厚回报。不过我认为,上述种种事物宁可从诸如那些亲身进行过合理实验与观察的作者去获得,而不是来自于纯思辨方式的构想。”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许多领域进行探索,广泛地阅读,大量地研究人类及其思想和生活方式,就会具有精神上的自由;而一个虽然深入彻底但只研究了少数几门学科的人绝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洛克倡导实物教学,主张让儿童亲自观察各种事物,使他们获得有关事物鲜明的印象,从而牢固地记住它们。洛克为年轻绅士所拟定的教学计划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弥尔顿科学教育观的新发展。《教育漫话》成了17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学园的理论支柱,直到18世纪末以前这种新型学校还在英国久盛不衰。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上述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探索科学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科学教学,这种科学思潮是教育理论中对经院主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的催化剂,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学校盛行宗教神学、古典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

三、科学教育的实施:新型学校与科学教育的传播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家们对科学教育的探索和大力倡导,在欧洲主要国家诞生了一批新型中等学校。

这些学校除开设原有的古典主义学科外,科学技术知识开始普遍受到重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观察、实验、实习等)也得到广泛运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传播。16世纪德国教育家梅兰希顿按照新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新型中等学校,其主要课程除人文学科、古典语言和宗教教育外,在规模较大的学校高年级还讲授科学基础知识,如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在17世纪后半期就开始酝酿的哈勒学园堪称当时教育革新的典范。这是一所以贵族学校为基础招收高年级学生的寄宿学校,它试图把传统的古典学科与现代语言、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在现代科学方面,学园设有几何、数学、生物学、解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而且把重点放在实物教学和实际应用上。例如,几何课尽可能增加野外实习,数学中的分数要以实物讲解,夏季应到乡村或田野讲授生物学,冬季要利用雕刻或动物尸体讲授解剖学。在哈勒学园的影响下,大多数地位较高的学校都在课程中增加了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学校”。这所学校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研究为中心,讲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绘画和制图等实用科目,在教学法上广泛应用了绘画、图表、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1747年赫克尔在柏林创办了经济—数学实科学校,设有算术、几何、力学、建筑学、制图、贸易、商品制造、自然知识、人体知识、动物学、植物学、桑树栽培和养蚕等课程,学生按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簿记、矿业、商业等分为不同的班级,先接受数理基础训练,然后按志愿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这在科学技术教育上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在德国许多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实科中学,成为德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7世纪法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掌握在教会团体手中,学生均需服务教会并恪守共同的教规。1637年曾在耶稣会学院受过教育的笛卡儿发表了《论正确指导理性和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一文,认为耶稣会教育并未给他留下任何确定的信念,于是转而依靠理性方法研究哲学和科学,他认为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是确定无疑的。受笛卡儿的影响,基督教圣乐会首先对耶稣会教育权威提出了挑战。圣乐会崇尚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致力于改革中等学校。圣乐会中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教育新观念特别是现实主义:古典文学在课程中占显著地位,但也包括法语、现代外语、法国史以及数学、地理、物理、化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大多数课程用法语教学,强调历史、代数学和算术,运用地图和其他直观教具讲授地理,在实验室从事物理、化学和解剖学研究。圣乐会虽然在名望和势力方面不能与耶稣会相匹敌,但其教育活动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该时期法国贵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学习贵族的必修科目拉丁语外,更注重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等现代语言;经院哲学被笛卡儿哲学所取代,数学和新兴科学代替了传统的“四艺”,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讲授;为了提高贵族子弟未来的行政管理能力,历史、地理、法律和政治备受重视。该时期国家对工商业的干预也刺激了法国科学教育的传播。例如,17世纪中期在朗格勒为战争孤儿创办了一所贸易学校,开设数学、建筑学理论课程以及织布、制鞋等实践课程。法国政府也成立了一些专门学校教授艺术、设计和建筑等科学知识,如1648年的皇家绘画学园、1671年的皇家建筑学园、1682年的国立航海学校、1688年的艺术学校等。18世纪法国高级技术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给海陆军部队和建筑业输送工程师,1716年奥尔良公爵创建了“路桥人才集团”,专门提供建筑、数学、物理和化学教育的路桥学校由此诞生,该校是欧洲最好的土木工程学校。与此同时,采矿学校、绘图学校、商业学校、军事学校、航海学校也纷纷建立。科学教育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法国在技术教育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实行科学教育的先驱机构当推“学园”。由于文法学校和大学都掌握在国教徒手中,许多非国教派教士创立了一种规模小而且收费廉的新型中等学校,他们吸收了弥尔顿和洛克的思想,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运用英语教学。例如,1715年瓦特在伦敦创办了一所实科性中学,学校拥有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建立了科学实验室,采用演示和实证等教学方法,传授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航海学、军事学、簿记和自然科学等。1740年由约瑟夫•兰德尔建立的希思豪学园,专门为中上层阶级提供所需要的课程,8岁至18岁的学生达170人,图书馆拥有藏书1400册,科学仪器包括太阳系仪等。后来兰德尔在约克开办了另一所学园,宣称不采用文法学校僵化、专制、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更灵活和实用的方法。随后,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创建的瓦林顿学园在课程现代化上更进了一步,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和文法、历史、化学、地理、解剖学和自然科学等。18世纪末弗罗兰在巴斯创办了一所学园,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博物学和应用科学;第二类阐述人与人类自身的关系,包括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文法、逻辑、修辞学、诗、绘画、音乐和体育;第三类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古代和近代史、政治学、经济学和名人传。与此同时,弗罗兰的妻子也为女子建立了一所实科中学,其办学精神与男校基本一致。以上这些学校注重科学知识教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同时有助于训练一批作为工业革命先驱的职员、机械师、技术革新者和企业家,因而深受社会特别是中产阶级欢迎。该时期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也开始增加一些现代学科,如1770年伍得彻尔文法学校在招生广告上声明,除希腊语和拉丁语外,还讲授算术、簿记、对数、几何学、测定法、三角学、力学、测量术、水准测量、航海学、地理学、自然哲学、天文学以及地球仪的使用等。17世纪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在17世纪80年代的莫斯科,只有24%的城市居民(成年男性)识字。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考察欧洲各国后,为增强国力,在军事、财政、工商业、农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其中创建实科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要措施。为培养军事和工业部门的各种专门人才,1701年在莫斯科建立了炮兵学校,要求教给炮兵及官员子弟以读、写、算及其他技术的科学知识。学校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前者学习读、写、算,后者学习几何、三角、制图及炮兵技术等,学制四年,合格者送往部队或参加其他工作,不合格者送到炮兵厂当工人。随后,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创办数学与航海学校,要求教授数学、航海学以及与航海有关的各种科学。学校分为数学班和航海学班,学制四年,所设课程有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航海学等。学生毕业后大多送往荷兰、英国等地深造,回国后担任舰队军官。从1701年至1716年,数学与航海学校为俄国海军培养了1200名骨干,还培养了不少造船业的专家和教师。18世纪初彼得一世还允许设立了外医科学校、工程学校、外国语学校、计算学校、矿业学校等,这些学校在科学教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学校中,知识的世俗倾向、新的教育形式、与实践的联系扩大了人的视野,增强了人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世俗文化的活动范围。”可见,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批新型学校的建立、课程内容的世俗化、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及新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在这场科学革命中形成的新知识、新理念与新方法,不仅给欧洲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此以后,欧洲教育逐渐朝着科学与理性所指引的方向迈进。

四、近代自然科学对教育科学化的贡献自然科学的成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理性精神得以确立。这些变化对西方教育理论及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是推动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分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光学、热学、电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解剖学、医学、生理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都在16-17世纪得到长足发展,推动了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随着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具有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扩大了在课程中的影响,并日益取得主导地位,而不切实际的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受到排斥。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如培根、洛克等,明确阐述了与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不同的新知识观———科学知识观。“因此,如果说,在知识观念问题上,16世纪还只是一个对形而上学和神学知识观进行怀疑的世纪的话,那么17世纪则是一个真正解构和建构的世纪。”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指出:“一些人对通过感觉经验的新方法探究自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例如,英国的哲学家培根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们已经看到一个新的课程轮廓,即依据科学而构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自然科学对教学内容的冲击打破了传统的学制框架,导致了新型学校的产生,如弥尔顿的学园、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配第的机械中学、各种实科学校等,对后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型学校的出现,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中产阶级和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削弱了宗教教育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并对长期以来盛行的古典主义提出了挑战。其次,自然科学注重观察、实验、经验、独立思考,否定传统与权威,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中的某些新方法、新工具被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以取代往日机械背诵、强迫记忆、盲目服从权威的教育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口耳相传的旧传统。“自然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经验和实验观察事实基础上的,它通过对经验和实验结果的归纳和分析,提出一种逻辑构造型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框架。”实物教学、直观教学、模型、标本、图表、参观、实验、实习、制作等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根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大力提倡科学知识的同时,对于如何获得科学知识的新方法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科学当中迄今所做到的一些发现是邻于流俗概念,很少钻过表面。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他认为过去科学和哲学之所以毫无结果,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找到求知的一种新途径,那就是新逻辑、新工具。培根提出了科学归纳法,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从许多具体事物中寻找共同规律,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归纳而来,可靠的知识必定来源于正确的归纳法。同样,夸美纽斯深信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最可靠,洛克认为感觉是心灵“白板”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再次,自然科学发现了宇宙内部存在的客观规律和秩序,在其启示下一些教育家努力探索存在于教育工作中的客观规律,使教育教学研究由单纯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教育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的科学化。顺应自然既是人文主义学者在教育活动中遵循的原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还是他们进行理论探索的依据。如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应当摹仿自然,“教导的确切的规则只能从自然借取”。根据这一原则,他论证了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纪律等。过去人们往往引用圣经或宗教教条论证教育规则,夸美纽斯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旧传统的窠臼,但他在引用圣经之余力图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论证方式。夸美纽斯引证自然的做法表明他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可贵尝试,突破了教会宣传“圣经包含一切真理”的,使人们的注意力从天国转向现实生活,有利于教育工作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有学者指出:“在教育学史上,是夸美纽斯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在教育学史整个发展谱系上,夸美纽斯开创了近代的‘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之先河。”可见在教育理论中自然适应性、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反映了人们探索教育及教学客观规律的愿望。最后,自然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抛弃了以往有关人性问题的原罪论、宿命论和悲观论。正如罗素指出:“科学引起的另一件事就是关于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的想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哥白尼学说本来应当有伤人类自尊心,但是实际上却产生相反效果,因为科学的辉煌胜利使人的自尊复活了。”一些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热情歌颂人性,崇尚人性的美好,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讨论人性问题,改变了对教育目的观的看法,主张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新的教育目的观将在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结合中得以建构。甚至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的传统从此慢慢让位于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另外,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以巴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柏林学院为代表的科学社团也应运而生,既开创了科学专业化和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先河,也从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方面极大地扩展了高等教育的范畴及内涵。⑥同时这些专门的科学社团也是推动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自然科学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29-01

在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并且有着强烈的探究意识,因而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关键时期。[1]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小学虽然开展了自然科学教育的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教育改革要求我们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对其实行相应的改革。

一、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学校都会将课程分为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受到了学校的广泛重视,却忽视了自然学科的教学。这就导致学校在分配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时候都优先考虑语文和数学等学科,而自然学科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2]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专业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而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来看,很多教师对自然科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是照本宣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新课改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优化自然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自然科学教育的教学最终将流于形式。

2.教学资源十分缺乏,教学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

自然科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因而在自然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配置专门的实验室,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设施。由于很多学校并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因而相关的设备设施也是非常缺乏的。通过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虽然配置有专门的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规模都达不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需求,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也不够完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甚少使用到实验室。而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教师仅仅根据书本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学,严重影响了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中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是非常少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以及配置的相关参考书,口授已然成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3]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实验,所学习到基本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这已然无法满足自然科学教育的要求。

3.对新课程改革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所带来的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学的创新,但是却忽视了教学改革的实质目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活动,但是却没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虽然实现了创新,但是其实际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改善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有效对策

1.加大自然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学生的教学设备十分缺乏,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首先政府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要求各个学校逐渐完善设施设备的配置,使得自然科学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其次学校需要意识到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小组,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4]最后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使得学校的实验室能够得打充分的利用,并且通过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

2.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以此来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根据当前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实行针对性的培训,让教师对新课改有正确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除此以外,可以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教师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新课改的变化。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自然科学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自然科学的教学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区在中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自然科学课。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需要逐步完善中学的学科设置,使得自然科学教育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在小学自然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和教学目标想结合,有效的利用科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结论

现阶段小学自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新课改环境下,自然科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深入自然科学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教育。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情况来逐渐改善自然科学教育情况,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5]

参考文献:

[1]卢春;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1,1(03):53-54

[2]吴月华;信息技术在小学科普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12):41-42

[3]潘紫燕;浅议小学科学课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6(06):26-27

[4]何紫亚;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菏泽学院学报;2014,5(S1):31-32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4篇

1.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对幼儿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这一数据在2001年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且提升缓慢,而幼儿科学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的早期形成的重要保障,对幼儿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水平将会直接制约国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笔者也在学前教育专业任教,在2012年冬季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侯(12月22日),有学生(理科生)因害怕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放弃考试。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我们未来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从这一愚昧行为中可见一斑。

1.2适当增加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指导幼儿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子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2如何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

2.1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

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的通识课程中包含了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而三年制大专的课程除了表1所列举的相关课程以外,并无其他自然科学相关课程。那么三年制大专是否可以增设与五年制大专和中专类似的自然科学课程呢?三年制大专的同学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完整的学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那么知识的简单重复学习,便没有了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课程里面几乎没有了自然科学。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各校学前专业现行的教育大纲几乎都可以概括成教心学(教育学、心理学)加技能(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模式。比如在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方面,当前各校学前大专课程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为主,而没有将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到一个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体制当中。[3]这样的后果导致学前专业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参差不齐,良莠不一,他们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学过以后也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怎样传递给幼儿。

2.2三年制大专需要怎样的自然科学课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根据现存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前专业大专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设置一门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为主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总体教育实践为60~80个学时为宜。第二,对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山东女子学院董旭花教授主编的《幼儿园科学园(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活动54—简易直流电动机模型。[4]该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初显的认识电和磁的相关现象,让他们感到好奇,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对自然的热情,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虽然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此活动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但很多的同学没有完全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在自然科学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通以上类似的活动示例为背景,让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动手完成活动示例中要求的各项内容,然后对活动示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对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笔者把这种对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叫做“从运用到知识”法。第三,现有的自然科学教材不适合当前的教学,应根据实际为该门课程编写专门的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应遵循逆推或归纳过程,从幼儿教学的实际出发,归纳出需要学前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材的编写可以按照“从运用到知识”法,重点以剖析幼儿科学教学中实际教学活动为主,帮助学生总结和巩固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结语

近几年,全社会都在持续的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幼儿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的规范有效开设对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以及对幼儿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希望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者和专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从幼儿教师培养开始,逐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5篇

2.锡林郭勒草原草地类型研究——以洪格尔高勒生态建设试验区为例张玉平,满良,金山,吴红英,陈山,ZhangYuping,ManLiang,JinShan,WuHongying,ChenShan

3.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策略研究栗波,LiBo

4.网络教学目标的变更管理张湘,张豫,ZhangXiang,ZhangYu

5.高三数学解题反思探究赵梅,ZhaoMei

6.幼儿数学生活化李传江,胡晓蓉,LiChuanjiang,HuXiaorong

7.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张芳,ZhangFang

8.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研究高飞,邢红军,GaoFei,XingHongjun

9.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化学学科知识点分析龙威,徐文媛,徐国辉

10.中学人文地理教学应体现地理学科本质何妮妮,HeNini

11.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能力的培养李玉新,LiYuxin

12.通过多学科整合提高通用技术课的综合性和深刻性何斌,HeBin

13.论通用技术课的四种课型金睿,JinRui

14.网络视域下的体育教师培训潘建芬,PanJianfen

15.学校体育管理的实效性张庆新,ZhangQingxin

1.Era蛋白(E.coliras-likeProtein)——一个可能参与真、原核细胞信号调控的新分子开关杨青青,YangQingqing

2.基于RSA算法实现的网络办公系统数字签名技术詹永杰,陈国成,ZhanYongjie,ChenGuocheng

3.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徐含笑,XuHanxiao

4.对教师选择和编制中学数学习题的案例分析冯启磊,FengQilei

5.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实效性研究姚晖,YaoHui

6.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声光控楼道灯模型设计制作"为例公维余,赵若斌,孔令鑫,GongWeiyu,ZhaoRuobin,KongLingxin

7.这节课为什么不像地理课——一节初中地理研究课的课例分析张素娟,ZhangSujuan

8.日本基础教育中科学课程的目标及内容孟令红,MengLinghong

9.北京市五年级学生体育学业测试及其影响因素樊伟,FanWei

10.我国学者关于数学学科的PCK研究综述及对教师培训的启示杨小丽,YangXiaoli

11.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马月进,MaYuejin

12.英特尔(R)未来教育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杨凤霞,YangFengxia

13.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王凌诗,WangLingshi

14.不同发展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探讨李健,LiJian

1.Catalan方程xn+1=y2的正整数解管训贵

2.敏感性试验数据分析——非序贯设计李红云

3.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武旭召,孙卫,杜田

4.信息检索课教学辅助平台的设计张玉慧,苏贵斌

5.师生互动平台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刘芳

6.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继续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纪方

7.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设计途径李效庆

8.《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9.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与学能力的研究张庆新

10.新时期体育教师培训观潘建芬,陈雁飞,周志勇

11.影响农村小学体操教学的因素分析郭书华,马敬衣

12.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统计内容的教考差距屈雪松,顿继安

13.中学数学命题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李岩,徐晓阳,刘坤

14.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一体化有效策略的研究韩晶岩

15.正确应用游戏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杜峥

16.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探究陈磊

1.黑甜玉米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刘敬兰,LiuJinglan

2.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幸福感研究水苗元江,朱晓红,MiaoYuanjiang,ZhuXiaohong

3.大一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郑敏,李红霞,ZhengMin,LiHongxia

4.大学生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赵明明,吕秋爽,ZhaoMingming,LvQiushuang

5.情感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资源李健,路宝玲,LiJian,LuBaoling

6.初中物理"教非所学"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张芳,ZhangFang

7.物理教师教学观的测量孙章华,彭征,胡卫国,张芳,龚燕江

8.高校人才资源库规划初论——人才工场计划苏贵斌,SuGuibin

9.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陈淑菁,高冉,ChenShujing,GaoRan

10.高考物理"力与运动"解析程嗣,程首宪,ChengSi,ChengShouxian

11.让数学课堂成为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系统——用"技术参数"赋予数学情感色彩吴维煊,WUWeixuan

12.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探析高丽,彭燕伟,GaoLi,PengYanwei

13.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何概念定义方式的变化——以新旧人教版教材为例王亚男,李忠海,WangYanan,LiZhonghai

14.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用教育技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初娜娜,张素娟,ChuNana,ZhangSujuan

1.广义Hardy-Hilbert积分算子不等式匡继昌,KuangJichang

2.关于不定方程12+22+…+n2/=n=m2管训贵,GuanXungui

3.T7表达系统及自诱导蛋白产出策略冯杉,FengShan

4.环境胁迫对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的影响张玉平,南志标,ZhangYuping,NanZhibiao

5.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幸福感及防御方式的特点苏白茹,洪丽,叶彦琪,李坤雄,SuBairu,HongLi,YeYanqi,LiKunXiong

6.初中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柴江,仲玉,ChaiJiang,ZhongYu

7.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的再思考姜峰,卢苏,侯玉波,JiangFeng,LuSu,HouYubo

8.自然地理与地貌课程建设实践王文福,WangWenfu

9.从新规则的变化特点看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势王亚秀,WangYaxiu

10.对警察院校擒拿格斗教学准备活动的探析宋兆铭,SongZhaoming

11.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课程叶禹卿,YeYuqing

12.高中生物理学科元认知和物理学业自我概念相关性研究赵华波,ZhaoHuabo

13.在把握化学概念本质中促进学科观念建构——"分散系及其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何彩霞,HeCaixia

14.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孙建国,SunJianguo

1.形式规则、心理模型与概率理论——条件推理中三种理论模型的比较研究林珠梅,LinZhumei

2.影响短期时序记忆加工的因素研究马莉,吕胜富,吴景龙,MaLi,LvShengfu,WuJinglong

3.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的研究高明书,GaoMingshu

4.中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探析金家新,JinJiaxin

5.解偶联蛋白家族成员UCP2何茹,HeRu

6.网站建设中的权限管理秦昆,陈捷,QinKun,ChenJie

7.构建校园动态网站的实践和启示于晓雅,YuXiaoya

8.近现代我国体育教材内容的嬗变与展望张庆新,毛振明,ZhangQingxin,MaoZhenming

9.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理论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苏强,SuQiang

10.让物理教学凸显过程性丁庆红,王岳,DingQinghong,WangYue

11.师范学校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陈颂,陈晓侠,ChenSong,ChenXiaoxia

12.以校本教研凝聚教研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校本教研案例分析伍春兰,王新强,隋丽丽,WuChunlan,WangXinqiang,SuiLili

13.学生研究的意义、状态与精神顿继安,DunJi'an

14.为小学《科学》课程设计效果良好的实验叶禹卿,YeYuqing

15.《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知识结构白毅全,BaiYiquan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科学生 自然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W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68-02

国内高中开始的文理分科和大学的专业教育,使大多文科学生很少接触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导致了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造成其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前部分高校在文科学生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但由于文科学生的理科基础薄弱和个人兴趣等原因,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自然科学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学科,是描述和解释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的历史学科。1917年,自然科学促进会在其年会上认为:“科学史是一种溶剂,它能溶解由学校课程表带来的文学和科学之间人为的壁垒。”[1]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自然科学史教育,对于提高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自然科学素养、培育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与开拓思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大学文科教育中还极少将“自然科学史”列入教学内容中。探讨“自然科学史”课程的教育目的、意义和方法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通过自然科学史教育提高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的可能性

科学史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科学发生和发展历史的一门学问,立足于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诸多科学事实本身及其相互间的关系[2]。要实现高等教育阶段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提高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高校广泛地开展自然科学史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是由自然科学史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自然科学史是描述和解释自然科学知识产生、发展和系统化进程的历史学科,包括它的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部门科学史[3]。从它的含义来看,一方面,虽然它着眼于自然科学,却立足于历史。科学史如同经济史、政治史、文学史和艺术史一样,本质上也是一门历史学科,它属于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4]。所以自然科学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历史学科,历史学科又从属于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自然科学史的人文属性。另一方面,它不是关于社会、经济或人类的历史,它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历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决定了它的科学属性。所以说自然科学史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文科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偏向于形象思维,而自然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相对较强,如果单纯的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对于文科学生而言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自然科学史简单来说也就是自然科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学生可以在历史的脉络中学习到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方法。所以通过自然科学史教育来提高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在高校中开展自然科学史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文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那些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且知识面较为广泛,基础较为扎实,在广泛领域内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高水平,并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在社会中做出某种贡献的人[5]。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如果文科大学生不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文科学生中开展自然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渗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提高了科学知识水平,弥补了自身知识单一的缺陷,拓展了其知识面,促进文科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迈进。

(二)培养文科学生的探索和批判精神

人文学科的知识具有较为稳定的特点,学生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大多只需要有选择的接受即可。而自然科学知识却是迅速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一代代的人们不断地探索、发现。通过自然科学史的学习,相信文科学生会理解自然科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规律,学习到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科学的批判精神。从学生的整个人生的发展来看,既有利于养成他们以科学精神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习惯,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以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来反思科学技术发展的批判意识[5]。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为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学风提供基础。

(三)提高文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现代公民要舒适的生活,更要科学理性的生活。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以从事相关职业,而且需要科学的精神来辨别社会生活中的是非。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公民的科学素养却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人由于科学知识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从而相信封建迷信,轻者影响自身生活,重则影响社会安定。在文科生中普及自然科学史,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科学理性的生活,从而带动社会上的科学之风。

三、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自然科学史教育的途径

(一)高校要对文科生的自然科学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大学专业教育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只把目光放在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上,而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关注甚少。这就造成了一些文科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却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甚少,例如不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等。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高校对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西方,很多国家关心学生的科学史教育,为学生开设了科学史课程。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就较为系统地面向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科学史课程,其科学史的师资队伍也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在法国的大学教育中,科学史也很受重视[4]。我国高校应该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重视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史教育,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提高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适当改革课程设计体系,增加科学教育比重

大学实行专业教育,这一方面确实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企业、社会的发展输送各方面所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这种专业教育却忽视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大学的课程安排多是按照本专业需要而设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例如一个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学校可能为其开设了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等各种专业课程,但是他们却很难接触到有关高等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各种理科性的知识。大学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应尽力改变课程设置的单一,增加科学教育的比重。例如,一方面可以增加有关自然科学基础的选修课,并且可以选择一到两门作为考试或考察的科目;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科技活动,并且多多鼓励文科学生参与,加强文科和理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大学这个开放的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史讲座

毫无疑问,课程的学习是增加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校园中丰富多彩的讲座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又一条捷径。在高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科学史讲座,聘请各个自然科学专业的老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现一幅学科发展的精品画卷,这对提高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具有极大帮助。另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讲课风格,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讲座有助于提高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提高自身的自然科学素养。

(四)开设《自然科学史》课程

选择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医学、能源、机械、材料等各个学科的知名教师以联合授课的形式在文科学生中开设《自然科学史》课程,重点讲述各个学科的重要发现、科学思维和历史进程。在课程基础上组织编写针对大学文科教育的《自然科学史》教材,让学生可以在课下巩固所学知识。以课外阅读的形式要求学生阅读一些能够看懂的经典论著,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哈唯的《心血运动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渐培养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了解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重要历史事件,增强综合素质。

四、结语

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高校在着力培养文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把眼光放在提高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上。通过自然科学史教育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探索与批判精神、增强辨别是非、正误的科学能力,文理渗透、融合,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敏,曹肇基.科学史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 43- 45.

[2]魏屹东.科学史研究为什么从内史转向外史.[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27-32.

[3]互动百科:http://.

[4]李涛,肖恩玉,李志勇.论大学的科学史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9):113-117.

[5]何启贤.略论对文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意义.[J].管理研究, 2009(7):17-18.

[6]F. James Rutherford. Foster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America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01, 10 (6).

[7]Roy Macleod, Russell Moseley .Breadth, Depth and Excellence: Sources and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Science Education in England, 1850-1914.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5(1), pp.85-106.

作者简介:

王晓彤,女,出生于1990-02-26,研究生。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自然科学;引导;观察;探索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探索;互动自主教学【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92-02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来探索指导的策略,以便很好的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幼儿将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论为依据,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里的秘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在幼儿园里开展自然科学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呢?

1创设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探索

1.1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图片及各种途径认识各种植物,在幼儿园里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较少接触大自然,幼儿园的自然角成为了孩子认识自然的最直接途径。可以丰富我们的自然角,充分的利用起来,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获得了认知、习得了技能,发展了孩子的美好情感,因此也是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在种植物的过程中,有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植物,从中发现植物一些平时不易引起的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奥秘。

1.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动物: 幼儿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兴趣最浓。首先,应该创设一个让孩子认识这些常见动物的场景和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当中设置饲养角,饲养小鸽子、小金鱼等常见小动物,在某些区域投放一些能加深了解小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操作材料。又或者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可以最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

1.3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孩子常会提些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下雨?雨是什么变的?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画、科教电影、电视等向孩子介绍。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记天气日记,用绘画来表示晴、阴、雨、雪、大风等气象状况,还可教给孩子看温度表,并把结果记入日记中,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我们除了丰富每个班的自然角,种植一些不同的植物,引导孩子每天进行观察并指导纪录,还在饲养角养许多小动物,定期让孩子进行观察,另外要充分利用科学探索室,我们共同关注幼儿自然科学教育。

2融入幼儿课程,加强探索研究

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动植物百科》等书籍、动物卡片、贴纸让幼儿对动植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在阅读书籍和卡片的时候记住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动物的静态和平面认识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分辨能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多,面很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尝试活动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把握尝试时机,使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定期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借机让孩子们把各种动物和在电视上见过的做一下比较,让他们把两者关联起来,趁机把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可以带孩子经常参观园内的饲养角,遇到可爱无害允许抚摸的动物,可以也要宝宝亲自动手享受喂食的乐趣。告诉孩子动物们是多么的可爱,他们都喜欢生长在青翠的森林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森林,才能保护动物,培养宝宝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4实行家园同步,提供实践机会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家长周末带幼儿进行有计划户外活动,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父母亲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各身心方面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经验教材教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意舒.幼儿自然科学[M].台北.华腾.2007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8篇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CN:11-5340/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专门反映了北京教育学院在学科教育研究、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该期刊收录了各学科研究论文、学校管理工作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研究等领域的文章,为教育、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管理干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学科教育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它关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科教育研究方面,该学报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并提供了针对这些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培养和提升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才能力的关键。关注继续教育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包括继续教育的政策和制度、教师培训与发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该学报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实践经验,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学校课程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该期刊还刊载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该学报提供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9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总目标,在时间单元或活动单元授课计划中,具体分解为:自然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自然科学知识经验的培养目标;自然科学方法的培养目标。

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自然科学培养目标

2.1科学情感态度。

2.1.13-4岁。(1)幼儿乐意参加科学活动;(2)喜爱动植物,能注意周围的自然环境;(3)开始表现出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乐趣。

2.1.24-5岁。(1)幼儿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2)喜欢探究周围的自然界;(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4)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1.35-6岁。(1)幼儿喜欢并能较长时间参与科学活动;(2)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3)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4)能集中于自己的制作活动。

2.2科学方法技能。

2.2.13-4岁。(1)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发展感知能力;(2)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3)能通过观察知道物体数量的差别;(4)能以词汇或简单的句子以及非语言方式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交流;(5)学习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技产品的简单方法,参与简单的制作活动。

2.2.24-5岁。(1)能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发展观察力;(2)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3)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4)能以自己的语言及符号、图像等方式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交流;(5)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进行制作活动。

2.2.34-5岁。(1)幼儿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2)喜欢探究周围的自然界;(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4)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2.2.45-6岁。(1)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习观察的方法,发展观察力;(2)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3)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并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4)能以语言与符号、图像、数字等方式与成人或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过程和方法,表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愿望;(5)继续学习使用常见科技产品的方法,运用简单工具、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活动,并能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功能。

2.3科学知识。

2.3.13-4岁。(1)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并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2)观察常见的几种动植物,并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3)观察常见的几种无生命物质,并初步了解它们与人、环境的关系;(4)观察日常生活中几种人造物品的特征及其用途。

2.3.24-5岁。(1)了解四季的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观察简单的理化现象,获取感性经验;(3)获取有关自然环境中有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及其与人类有关的具体经验;(4)了解不同环境中某些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长过程;(5)了解周围生活中的某些科技产品及其与人们的关系。

2.3.35-6岁。(1)获取有关季节与人类、动植物、环境等关系的感性经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初步概念;(2)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3)初步了解各种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4)了解能理解的或能接触到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三、学前教育阶段自然科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3.1以国家学前儿童自然科学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因时制宜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单元体现出季节性的变化,在体认中获得自然科学知识。例如: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发芽、开花、结果、凋零、变色;动物冬眠、夏天退毛蜕皮、候鸟的迁徙;气候冰霜雨雪、温度变化,在自然科学教学单元设计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这种季节性变化结合起来,让儿童体认自然科学知识。

3.2以国家学前儿童自然科学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例如黑龙江省林区幼儿园就可以针对林区林蛙、树木以及林区特有的花卉、果实特产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如果是临海城市幼儿园则可以通过海里的动物、植物组织一些教育教学活动。

3.3以国家学前儿童自然科学教学总目标为指导思想,因室制宜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快乐和兴趣,需要眼看、耳听、鼻闻、手摸体认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授课地点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内甚至幼儿园内,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附近便利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多组织安排一些小实验、现场参观、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

自然科学教育范文第10篇

近三十年来,在我国涌现出的大批各级各类博物馆就是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形式。博物馆一般被划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等四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是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认识、保护和改造自然为内容的场馆。如:科技馆、天文馆、航天馆、水族馆、地质馆、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博物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之于学校教育,博物馆有着鲜明的非正规教育属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此,笔者通过对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差异性比较来阐述我国博物馆非正规教育的属性及如何利用这些属性做好科普教育工作。

1二者教育对象和目的不同

不同的受教育人群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受教育需求,因此教育对象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的对象非常明确,主要是适龄学生。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但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决定了学校教育仍为应试教育,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自己能够顺利通过各级各类考试。这种教育目的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停留在了知识的认知领域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青少年,更是要面对全体社会公众。由于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不分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因此其教育目的需要满足公众更加丰富多元的需求,但总体来说是为了满足公众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不断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水平的需要。

2教材特性不同

一是教材的形式和传播的信息量不同。学校教育以课本为主要载体,以教师授课为主要形式。课本传播的知识系统而丰富,但教师授课为单向知识传播方式,学生学习被动。博物馆教育以展品、标本、实物、场景等实体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其形式更加生动具体多样,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认知,但由于实体数量有限,传播的知识量明显少于课本并难成体系。二是教材的组织体系不同。学校教育是按照学科划分课程来实施教育活动的(如语文、数学、物理等),每个学科相对独立,学科内部自成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的规律进行知识的讲述,符合认知学习规律,便于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博物馆教育强调的是主题式教育和典型性教育。首先,教育主题体现了学科的交融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某一科学主题的诠释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交融,比如低碳、能源、环保等主题都涉及到众多学科领域,不是某一个学科能诠释和阐述清楚的。其次,教育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典型性。博物馆展览的主要载体是展品,而有限展厅内展品数量是有限的,展品数量的有限性和科学内容的丰富性的矛盾,决定了博物馆教育只能是知识的典型性教育,而不可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是学校教材强调共性,博物馆强调个性。在我国,不同学校的学生大多在使用着基本相同的教材、考试题目和答案。而博物馆更加强调地方特色,强调个性设计,即使是同一种博物馆,也会因地域的差异而形成内容的差异,也正因此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因而也更能调动公众的参观兴趣。

3学习模式不同

一是对学习的约束力不同。学校教育具有强制性。适龄学生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有法律的要求和约束。同时,不同的课程和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的个人好恶而为谁开绿灯,不认真学习就无法通过考试。而博物馆教育不具有约束力。换言之,公众在博物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和老师。因此,不断探索新的展示教育形式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科普展览、穹幕电影、动感电影、科普剧、科普讲座、天文观测、社会实践等已成为博物馆科普教育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科普展览已成为博物馆科普展示教育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形式。二是知识传授的方式不同。学校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一位老师面对多位学生,授课、作业和考试内容完全相同。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同一班级中具有兴趣爱好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学生的不同需要,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博物馆教育能够有效弥补这个不足。博物馆教育强调个体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鼓励观众动手参与,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鼓励观众培养兴趣爱好,发挥特长,为全面发展提供新路。三是学习的持续性不同。学校教育就像文章的“精读”,要求学生全面和熟练掌握教材,强调学习的持续性、重复性、准确性。博物馆的学习就像文章的“泛读”,其过程属于一次性参与,对于所传播知识的掌握亦无严格要求,全凭参与者的兴趣和个人需求。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非正规教育的博物馆有着鲜明的独特属性。那么,如何利用这些属性做好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呢?笔者以为,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1博物馆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世界博物馆正在向多元化发展:博物馆正从藏品的收藏机构转变为利用展品进行展示教育的社会开放机构;展示的内容正从以展品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为中心;展示的方式正从对展品的静态摆放,展览与观众的单向交流,转变为重视观众的体验和互动以及展览与观众进行双向交流;教育引导的方向正从保存过去,认知历史,转变为面向未来。

4.2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理论研究应内容与形式并重。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看出,博物馆的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之处就是它还具有文化休闲的功能,公众在博物馆的学习过程是十分放松的,因此其教育活动需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老少皆宜。也正因此,博物馆展示教育理论研究既要研究公众关注和需要的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方向,也要注重对博物馆展示形式的研究,如展示艺术、展品安全、展览语言、展示手段、参观心理等。

4.3博物馆科普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人自由遨游于社会的关键。那么,如何利用自身特性发挥博物馆教育的优势呢?那就是要充分体现博物馆主题教育和典型教育的特性,通过对某个主题或典型知识的生动诠释,使观众在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激发出长久的主动学习的兴趣,破除被动的、单向学习的模式,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和双向沟通,提高学习效果。若能如此,必然会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4.4博物馆科普教育内容设计要注重对科学情感的传达。科学情感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更为高级的教育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情感对人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科学知识的影响。当我们在享受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的无限福祉的同时,你是否意识到由此而产生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通过对这些主题的展示,旨在帮助公众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培养公众树立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注、热爱和保护意识,并能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下从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上一篇: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下一篇:儿童保健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