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04:09

心理学博士论文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关心的人劝她说:“现在学位很时髦,正如中组部调查时发现的一种倾向:现在一些干部的学位越填越高,年龄越填越小,官职越填越大。你为什么要放弃呢?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她冷静、客观地回答道:“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命对我这个年过50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去应对考试。”

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认为,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很懂得放弃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他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恳地请他去担任以色列总统。在一般人看来,爱因斯坦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自然是无上光荣的幸事。出乎人们的意料,他竟然非常明确地拒绝了以色列当局的重托与厚望。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胜任总统的才智,也缺乏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的经验。所以,本人不适合承担如此的高官重任。”假如爱因斯坦当时没有拒绝,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个不胜任的总统,少了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

比尔・盖茨的放弃也值得一提。以他的实力,足可以买下纽约,去做房地产老板。但是他只关注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不被市场中的暴利行业所诱惑。有位投资专家评论得妙:“比尔・盖茨聪明的过人之处,不只是在于他知道做什么,而且在于知道不做什么,知道应该放弃什么。”

推而广之,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做好改革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工业的每一个阵地,一个旅游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各类的每一个作品……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几只兔子,就连一只也追不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被称为“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莉莲•吉尔布雷思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人因工程学的先躯,也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妇女。她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逝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

莉莲的《管理心理学》对管理发展史进行了整体概括。她将历史上管理方式分为三种:传统方式、过渡方式、科学方式。所谓传统管理方式,被她形象地喻为“驱赶式”或“昆斯伯里侯爵式”。昆斯伯里侯爵是一位英国贵族,由他制定的拳击规则在1891年得 到世界公认,拳击比赛由此实现了规范化。传统方式的管理,一般采取单一的直线指挥,特点是中央集权,管理的宗旨就同职业拳击类似,以竞争取胜。“昆斯伯里侯爵式”管理,象征着管理者与工人双方“根据比赛规则”展开体力和智力的竞赛,本身暗含着“对抗”的意味。所谓过渡管理方式,是指在工业化之后、泰罗制诞生之前的管理,这种方式差异较大,包罗万象,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新的探索已经出现,但不成体系;旧的方式依然沿用,但多有改良。所谓科学管理方式,就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工业化管理的整体变化,是建立在人际合作基础上的、追求社会整体提高福祉的管理方式。

管理心理学

莉莲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奥克兰的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德国裔的糖厂主。莉莲是家中九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所以莉莲很早就承担起有关家务以及照管幼儿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从小性格腼腆、内向,一直由父母和家庭教师在家中教授知识,直到九岁才正式入学,她的父母不仅仅教她学习课本知识,还教她学习法语、德语和钢琴。她后来一直钟爱文学和音乐,这与她早年所受到的全面教育是分不开的。

1900年,莉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稍后,又以关于本•约翰逊(Ben Johnson,与莎士比亚同时的著名剧作家兼诗人)的论文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在她去欧洲旅行途经波士顿时,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邂逅,据说两人一见倾心。弗兰克年长莉莲十岁,年轻、英俊而且富有,创新精神十足,17岁时就创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三周以后,莉莲接受了弗兰克的求婚,两人于1904年结婚。管理思想史学者雷恩这样评价这对夫妇的相识:“弗兰克和莉莲结婚这件事是现代管理学的运气,因为他们二人可以互相补充,他们各自思想上的兴趣以及掌握的知识的结合使管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吉尔布雷思1914年的博士论文是《管理心理学》,1928年在《和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一文中发表了她在儿童管理方面的经验,有关杂志也发表过她在动作研究方面的成果。1944年L.吉尔布雷思和F.吉尔布雷思被授予美国机械工程协会奖章。她还在世界各地讲学,甚至在90岁以后,她的讲演对众人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管理史阶段划分

与同时代的其他从事管理研究的心理学家相比,莉莲的长处在于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对管理学的宏观认识基础之上。她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有着来自家庭生活的丰富经验,有着特别细腻的女性感觉和悟性,尤为可贵的是,她具备常人所缺少的坚韧毅力和奋斗精神。这些铺垫,使她的管理心理学研究不囿于对某个特殊管理问题的心理学解释,而要比其他人看得更为广阔,更为深远。莉莲对管理学的贡献,在她的博士论文《管理心理学:精神在判断、指导和实施最少浪费方法中的作用》中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反映。

莉莲的管理史研究,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它能够使人们跳出解决某一管理具体问题的狭隘视野,更好地把握科学管理的时代价值。这种管理史阶段的划分,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也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在对管理进行了三种历史类型的划分以后,莉莲根据这三种管理方式,对管理领域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并围绕这些关键环节提出自己的管理见解。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个人、职能化、衡量、分析综合、标准化、记录和计划、传授知识、刺激以及福利等。尤其是关于“个人”的研究,揭示了莉莲管理思想的本质和她的兴趣所在。她认为,当时的心理学主要关心“群体心理学”,而对个体的心理研究却比较少。在传统管理下,个人受到中心人物的权力压抑,事实上处于一种受“胁迫”的地位;而在科学管理下,个人则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中心,挑选人员、激励工人、考虑工人的福利等活动,都得围绕“个人”进行。尊重“个人”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内涵。在这个尊重“个人”的前提下,莉莲对全面考虑工人的“福利”提出了新的、更加完善的观点。科学管理提倡有系统的工作,鼓励良好的个人习惯,而且关心个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发展,即要把“福利”理解为“总的幸福” ――它包括精神、物质、道德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在莉莲看来,昆斯伯里侯爵式的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用和剥削工人。科学管理的目的,则是通过培养人的品德、特殊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力;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为了相互共同的利益,管理部门如何才能使个人得到发展,重在强调“有效”前提下的劳资合作。

以人为本

莉莲指出,传统管理会使人缺乏安全感,而在科学管理的视域下,工人是“泰然自若和安全的”,因为传统管理完全依靠报酬和惩罚,而科学管理则努力争取工人的合作。

从提高安全感出发,莉莲对科学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多方面论证。例如,立足于专业化的职能化管理,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措施,而且能够通过提高工人的产出,进而提高工资,给工人带来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又能使技术得以改进,从而能提高工人的福利; 而对工作的自豪感以及福利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工人身心的健全发展。这种连锁反应式的变化,与其说是技术性的,不如说是心理性的。通过这样的研究,莉莲为科学管理与心理学的融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莉莲的管理思想中,“人”一直被置于中心的位置,她认为成功的管理“在于人而不是工作”,而她和丈夫弗兰克一直努力推广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人们提供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的努力的方法。从人出发,她们夫妇提出了管理上的三个设想:一是吸引愿意参加本组织的人的必要性,二是保持并恰当安排和提升本组织已有成员的必要性,三是前两种必要性的相互依存。在这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已经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跨进。

莉莲到70岁以后,仍在继续她的研究:在80岁时,她还能进行演讲和写作,经常赴世界各地讲学;即使到90岁的耄耋之年,她仍然对众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各种荣誉像雨点般地落到了她的身上,她所获得的荣誉学位和来自专业团体的各种荣誉称号达30多项。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性,悄悄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伴随着人的一生。

性意识的觉醒,始于青春期。当身体的变化浪潮般涌来的时候,给心理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这个浪潮有时来得太猛烈了,使得心理无法驾驭这种生理变化。有多少个小心灵或惶恐不安,或快乐欢欣,或害羞躲避,或羞愧难当。他们开始留意自己的长相、仪表、一举一动,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肯定,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更是渴望身体上的接触。对生理变化满意的青少年,会产生自豪、积极、健康的心态,反之会产生自卑、消极、不健康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有一个高一男孩子,因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人生发展教育,沉迷于性中无法自拔,逃学,旷课,在网吧看,夜不归宿,学业一塌糊涂。来自老师的摇头叹息、放弃,以及同学的侧目,使他无处安放的青春更加孤独和困惑,为了寻找快乐和存在感,他变得更加沉落。还有的青少年因为生理变化而产生的过于敏感和自卑,导致内心异常脆弱,一旦有导火线出现就会爆发出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抑郁症、强迫症等。

过了青春期,性与心理的浪潮虽变得平缓,却更加深厚。有对中年夫妇犹豫要不要离婚,离婚的理由是不爱,心里不接纳对方,性生活几乎没有。犹豫的理由是因为孩子。问及既然不爱,当初为何结婚生子?答曰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很少接触,为了体验性的快乐而拥抱在一起。后来怀孕了,不得不结婚。结婚后才发现所谓男女之爱不过就是那么回事,想回头,却发现青春已逝,何况有个孩子拖累。

人近老年,老张夫妇虽不再像年轻时候性生活频繁而热烈,但是多年爱情、亲情、友情酝酿出来的感情,却愈加醇香和温暖,来自老伴的牵手、拥抱、亲吻及相依相靠的温情,都让他们感到安全踏实和满足。尽管孩子们都不在身边,但老两口之间的快乐和依恋,却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中国;第一女博士;博士学位授予;学位制度

1983年5月27日,中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批博、硕学位授予大会,有18位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中,就有新中国第一女博士学位获得者徐功巧,她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和理学女博士学位获得者。徐功巧成为我国自行培养并授予的第一个女博士,从此开始,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渐渐增多。她们之中,有的成为我国实施学位制度后各个学科的“第一女博士”。

由于资料分散的缘故,加上不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长期来一直没有得到详细的研究和考证,存在很多疏漏和错误的说法。笔者依据我国实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学科分类来梳理和考证,查缺补漏,修正误传。

一、新中国的“第一女博士”

继徐功巧获得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学位之后,1983年12月27日,倪以信在清华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清华大学参加答辩的只有两个,而倪以信又是第一位答辩,所以她是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博士,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工学女博士。

第一批医学女博士是由北京医学院1984年12月授予的,她们是第一位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女博士曹承敬,首批生理学女博士谢翠微、李思嘉(1)。

第一位经济学女博士刘桂苏(2)的专业是财政学,依学科分类,她也是经济学科门类第一位女博士,获得学位时间比世界经济专业第一位女博士赵涛要早半年。

第一位法学女博士梅小侃(3)的专业为国际法,她于1986年7月7日获得学位。她是北京大学著名法学家王铁崖的第一位博士生,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第一位法学博士。

第一位历史学女博士学位获得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杨若薇,她于1986年7月7日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学科专业为中国古代史,导师是邓广铭教授,博士论文是《辽朝军政制度考察》。(4)由于杨若薇为人低调,加上对她关注不够多,所以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历史学的第一位女博士的头衔戴在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黄爱平头上。黄爱平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科的第一位女博士,她于“1988年5月获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学科专业为中国古代史”。她于1985年7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攻读博士,成为人大录取的第二位女博士。关于“第一名”的头衔,她并不在意:“不少人,包括我导师,都说我是我国第一个历史学女博士,这是一头撞上的,纯属偶然”,“不止一家媒体提过,甚至一些学生报考我的博士生,也是专门奔此而来的,特别是女生。但我对过程中的排名并不在意,对巧遇到的‘第一’、‘首位’也不看重。回想起来,我是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后的第二批博士。当时第一批博士人数很少,其中的历史学博士,好象没有女性。在第二批博士中,女姓也寥寥无几。”(5)可见她自己和导师也没弄清楚,殊不知这第一位其实并不是她,可谓当局者迷。其实若除去杨若薇,这第二位也不是她,而是于1987年9月获云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的方慧(6)。

第一位语言文字学女博士是1987年7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的石定果(7),依学科分类,她同时也是文学类第一个女博士。

第一位农学女博士是李晓方,她于1987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作物遗传育种(8)。

第一位哲学女博士是1988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周穗明(9),她所学专业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位教育学女博士由史静寰于1990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她所学专业为中国近代教育史(10)。与史静寰同时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还有年仅25岁,于1990年初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宋美娥,她是我国心理学第一位女博士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博士(11)。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故笔者以目前执有的资料很难判断史静寰与宋美娥谁是“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第一位军事学女博士姚云竹(12),她于1998年毕业于军事科学院战略学专业,获得军事学博士学位。曾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工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管理学博士学位是1997年新的学位授予学科目录中从经济学分离出来的,1999年共授予331人管理学博士学位,因此,谁是第一位管理学女博士很难考证。

艺术学是2012年新学位授予学科目录中从文学独立出来的,因此目前还没有授予艺术学博士学位的历史。

以上是按大学科目录分类区分的,如果以学科细化来分,有中国“第一女博士”头衔的人更多,如:第一位经济学女博士赵涛13;第一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第一位轮椅女博士侯晶晶;第一位聋人女博士郑璇;第一位舞蹈学女博士袁禾;第一位体育学女博士陈小蓉;(14)第一位美术学女博士王可平(15);第一位统计学女博士蒋萍;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曲晓辉;第一位词学女博士王筱芸;第一位外科女博士周晓霞;第一位生殖医学女博士司远征;第一位农业动物工程学女博士夏平(16);第一位女中医博士陈光新(17);第一位词学女博士王筱云;第一位整形外科女博士乔群等等。

二、新中国女博士授予情况分析

随着20世纪20年代开始提倡在教育上的男女平等,便开始有女性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有的甚至出国留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囿于当时的条件,很难实现男女在教育上的平等。在那年代,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寥寥无几,而且都是在中国的教会大学或者外国大学获得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上实现真正上的男女平等原则。在研究生教育中,女性也占到一定的比例,但人数极少,获得突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授予的首批硕士中,就有近一成的女性:“首批授予的8665名硕士中,男7835人,占90.4%;女830人,占9.6%。”(18)从1981~1993年,我国共授予了女博士学位1149人,而同期共授予12095名博士,女性博士只占其中的9.5%。(19)与男博士相比,1994年以前我国的女博士人数不多。但从当时我国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女性受教育权利的传统来看,取得这些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关于博士学位授予的男女性别分析资料甚缺,本文试以《中国博士发展报告》给出的1995~2008年的毕业生性别比例来分析中国女博士学位的授予情况。虽然本书中的许多数据的可靠性还有待详核,而且毕业生人数与学位授予人数有一定差别,但以毕业生的性别比例来分析学位授予的性别比例,基本上还是可行的。通过分析,中国的女博士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从1995年的约12%增长到2008年的35%,男女博士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85:120。

2009年、2010年中国博士学位授予的性别比例基本维持在1.85:1的水平上。2009年授予男博士占64.31%,女博士占35.69%21;2010年授予男博士占64.6%,女博士35.4%,其中各个学科的授予男女比例分别是哲学61.3:38.7,经济学66.3:33.7,教育学53.9:46.1,文学46.0:54.0,历史学61.3:38.7,理学63.3:36.7,工学74.1:25.9,农学59.2:40.8,医学52.5:47.5,管理学62.9:37.1,专业学位56.1:43.922,在文学上出现了女博士比例高于男博士的状况,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信号,男女博士比例趋于平衡的方向有望。

女博士学位授予成就有三点:一是授予学科覆盖范围广,从1983年开始授予工学学位,到1997年12月授予军事学学位,再到1999年授予新划分出来的管理学学位,12个学科门类全部有女博士获得学位的授予;二是获得博士学位者日趋年轻化,从近年授予的女博士的年龄上看,比以前更加年轻,平均年龄普遍降低,这给她们在工作、生活上带来了红利,如今的女博士不论是在学业上、工作上、家庭生活上都能获得丰收;三是女博士在科研、教学、技术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她们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中,担当起自己独特的角色,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并为国家培养下一代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

注释:

(1)《北京研究生教育》编审委员会编写组编:《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录部分,第488页。

(2)周木:《我国第一位财政学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在京举行》,载《中国财政》,1986年06期,第48页。

(3)《北京研究生教育》编审委员会编写组编:《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录部分,第467页。

(4)《北京研究生教育》编审委员会编写组编:《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录部分,第468页。

(5)阚红柳:《谈泊明志宁静致远――黄爱平教授访谈录》,2004年5月7日,载于《历史教学》编辑部编:《新生代历史学者(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57页

(6)文精主编:《蒙古族大辞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88页。

(7)《北京研究生教育》编审委员会编写组编:《北京研究生教育1949~1989》,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版,附录部分,第468页。

(8)梁桂芝主编:《中国博士人名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262页。

(9)梁桂芝主编:《中国博士人名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4页。

(10)梁桂芝主编:《中国博士人名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18页。

(11)周有恒:《中国女博士“第一人”》,载《中华英才》1993年05期,第29页。

(12)包国俊:《姚云竹:第一位军事学女博士》,载《报》,2002年9月11日。

(13)李海鸥:《新中国第一位经济学女博士――赵涛》,纪念“巾帼建功”2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http://219.238.228.244/newsfl/jinguoji

angong/zhengwen/3j.jsp?news_id=851。

(14)注:张汇兰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获得的,陈小蓉为中国自己培养授予的第一位体育学女博士。

(15)李润芝:《新中国帼国博士第一人》,载《河南税务》1998年第3期,第45页。由于“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是在德国获得学位,“第一位军办女博士蔡文琴”是在英国获得的,“第一位海洋化学女博士洪华生”是在美国获得的,“第一位护理学女博士林菊英”是由美国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另外第一位中医女博士不是周珉,故不列入,以下几位的注释均与此处相同。

(16)张守强、于华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百科之最大辞典》,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417页。

(17)周有恒:《中国女博士“第一人”》,载《中华英才》1993年03期第30页,以下几位均同。

(1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646页。

(19)原载《中国教育年鉴(1994)》和《中国妇女报》1994年1月12日。转引自《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第5期,第8页。

(20)蔡学军、范巍等著:《中国博士发展状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14页。

(2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47页。注:不含军事学人数。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爱因斯坦是一个很懂得放弃的人。在20世纪50年代,他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恳地请他去担任以色列总统。在一般人看来,爱因斯坦若能当上犹太人的总统,自然是无上光荣的幸事。出乎人们的意料,他竟然非常明确地拒绝了以色列当局的重托与厚望。他说:“我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胜任总统的才智,也缺乏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的经验。所以,本人不适合承担如此的高官重任。”假如爱因斯坦当时没有拒绝,那么世界上也许就多了一个不胜任的总统,少了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

推而广之,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做好改革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科学家不可能精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一个企业家不可能占领工业的每一个阵地,一个旅游家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乡村,一个文学家也不可能写好所有种类的作品……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一无所有。少则得,多则惑。同时追几只兔子,往往连一只也追不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智慧品悟: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说明自己在成长;知道自己不能够做些什么,说明自己在成熟。成功不只是要善于抓住机会,而且还要善于放弃诱惑。有所放弃,才能有所收获。每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计划和行动。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这是因为经营自己的长处才能给你的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主题开掘:懂得放弃;舍与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淡泊;专一;执着于既定目标;长处与短处;诱惑。

传奇人物俞敏洪

俞敏洪,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身为北大教师的俞敏洪出国受阻,毅然辞职,他放弃了稳定的生活,开始在社会上的培训学校里打工,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他自立门户开办了培训班,开始了独立奋斗的历程――创立“新东方培训学校”。从此,人们在中关村能看到俞敏洪的两种面孔在校外,他拎着浆糊桶四处张贴小广告;在课堂上,他成为出国梦圆的神奇魔法师。2003年,俞敏洪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新东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课堂,成为中国教育界一股令人振奋的力量。新东方从一个城市走向了另一个城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这些年来,新东方在造梦的传奇中前进,以特有的粗放磨砺进行着“草根式成长”。随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教育机构。新东方还催生了多名身价过亿的老师。

智慧品悟:他,俞敏洪,不甘于原有的稳定生活,选择了冒险与追求。他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了“中国的教师首富”,并把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了影响成千上万人命运的产业。

主题开掘:突破旧观念的禁锢;平淡与探索;善于变通;选择;开拓进取;跬步与千里;梦想与实干;舍与得。

一代影星奥黛丽・赫本

赫本从小就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来说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还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使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令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她后来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使她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赫本清楚自己缺少芭蕾舞蹈家应具备的天赋。她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

后来,19岁的她被导演林登赏识,成为“一个会走路的梦”,也成为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奥黛丽・赫本,一个永远美丽的女人,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智慧品悟:奥黛丽・赫本原本的梦想是当芭蕾舞蹈演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在注定只能当配角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回头,踏上了电影的演艺之路,这使她以后成为好莱坞最有名的十大影后之一。

主题开掘:转弯;自知;灵活变通;舍与得。

潘莹:“科学灰姑娘”的故事

2009年5月15日,被誉为世界青少年“科学世界杯”的英特尔世界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中国女孩潘莹获得了分量很重的奖项,按照国际惯例,太空中将有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

潘莹的天赋不是最好的,她的成功是一个“科学灰姑娘”的故事。

她的项目不是最前沿的,也不是最高深的科学,但是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并且能够巧妙地解决截肢患者长期面临的困境。

潘莹开始读高中的时候,一度很不自信。初中的时候,她的成绩很优秀,但是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附中之后,“面对全省各地来的尖子学生,考试中的落差很大”。特别是数学,对于潘莹来说似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全校600多名学生中,她的数学成绩总是排在400多名,严重影响了她的总成绩。潘莹一度心灰意冷。“那时我很敏感,很没有自信,我不聪明,也不漂亮,成绩也不是最好的,好像不是学理工科的料。”

生物学科的夏老师负责学校的科技兴趣小组,他经常鼓励潘莹:“虽然你数学不算好,但并不意味着做不好科学研究。”夏老师教她观察生活,增加自信心,去做科技方面的尝试。

在生活当中,潘莹悉心观察,她的灵感被激发了,她决定做一个研究项目。有一次她上网一查,吓了一跳,全国竟然有80万截肢者。“80万人啊,他们每天都要忍受假肢带来的痛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取得了成功。2009年8月,她考取了美国名校。

智慧品悟:潘莹理科成绩一直不好,如果一直勤奋地在通往高考的独木桥上前行,名校也许是潘莹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彼岸,但是她适时转身,独辟蹊径,选择了喜欢的科研路,从而叩开了美国名校的大门。

主题开掘:不被旧观念束缚;懂得感恩;善于变通;全面与专长;坚持与成功;灵感与创新;鼓励与成功;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发现自己。

马克・吐温弃商从文的故事

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在文学领域和演说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世界范围内受人尊敬的文学家和演说大师。但是,他在选择文学和演说之前,曾经试图成为一名商人。他先是投资开发打印机,花费了整整3年的时间,最后把千辛万苦借来的5万美元全部赔光了。他又发现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著作赚了大钱,他很不服气,心想:我自己写了文章自己出版发行,所有的利润不都是自己的吗?为何不自己开一个出版公司呢?他于是又投资开了一家出版公司。但是,他不知道,写作与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他很快就因为债务问题而陷入了困境,出版公司破产了,他也陷入了更大的债务危机之中。经过两次经商失败的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经商的无能,他彻底断绝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到全国巡回演讲,在演讲的间隙里埋头写作。很快,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名声大噪,成为全国知名的演说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迅速走红。

智慧品悟:成功者的原则是:去选择最能够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和长处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因为唯有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你总是选择自己的短处,你的人生就只能贬值。

主题开掘:完美;长处与短处;认清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变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放弃;转弯。

毕淑敏放弃争取博士学位

1998年,著名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的研究生。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到了2003年7月,离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但她思考再三,最终决定放弃。这使许多人感到意外,关心的人劝她说:“现在学位很时髦,正如中组部调查时发现的一种倾向,现在一些干部的学位越填越高,年龄越填越小,官职越填越大。你为什么要放弃呢?岂不是可惜了吗?”

她冷静、客观地回答道:“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活对我这个年过50的人来说是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去应对考试。”

毕淑敏放弃了争取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西四环外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她认为,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智慧品悟:王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说得好:“一个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才能有所为。”敢于放弃,勇于选择,这是一种睿智,一种卓识,一种才干,一种能力。放弃一个机遇,获得的可能是更大更好的一个机遇。放弃与获得,都是人生的选择;人生就是在放弃与获得中不断前进,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新的时代。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创业风急,雇员献身性模特

陈安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今年29岁,2003年初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是圈内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

虽然精神丰盈,陈安生的物质世界与一些同辈相比却相形见绌,他还住在学院的博士楼里,自己无房无车,与他的名气很不对称。他家在湖南益阳,父母都是县城小职员,没有多少积蓄,倾尽心血供他读大学考研考博,都是怀了一个深切的梦想,希望他学成后名利双收。还有女友小妍已和他相恋6年了,眼看博士帽已得,陈安生心想两人的婚期也快临近了,当务之急,就是钱。

作为学者,陈安生本不想理会钱这些俗事,他手头还有好几个性学课题要做。不过周围热气腾腾的创业潮已让他无法宁静,眼看过去的同学甚至小辈都搞项目办公司腰包鼓起来了,一个个牛气冲天,连学校里不少头脑灵泛的老师也开辟了第二职业“创业”,总之,象牙塔里也难保清静了。每次在饭局或聚会上被人问及他的“实体”是什么,他就心紧几分。女友小妍说:“现在的庸才就专指只会搞学术,知本变不了资本的人。”她这话虽是无意中说的,可陈安生怎么听都觉得她是针对他有感而发。

2003年5月25日,就在陈安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不久,陈安生开始将创业梦付诸实施。陈安生反复思考过了,他做策划营销没客户,做项目没门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干老本行保险――编著性学图书。他还认真分析了市场,跑到图书大厦做了调查,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情感类健康类图书走俏!

5月26日,陈安生花了一个晚上时间,撰写了两个性问题图书选题,在图书交易网和文稿交易市场上,毕竟有点庸俗的感觉,陈安生没留下手机号,只留了电子邮箱,化名“老枪”。次日晚上,他再次检查邮箱,竟发现塞了七八封邮件,都是想和他合作出版书稿的。

文稿交易场上的火爆和反应之快,大出陈安生意外,这更坚定了他“练摊”的信心。他拟定了利用文稿交易市场这方平台在图书策划编著上一展身手的创业计划。

5月底,陈安生在深圳网上以化名贴上了招聘启事:招聘文员1名,要求为女性,18―30岁,会电脑操作,能处理文字作品,中文专业者尤佳。待遇为1000元基本工资+奖金……他留下了新启用的手机号码。

文洁就是这个时候走进陈安生生活的,文洁是2002年6月从江西某大学毕业来深圳闯荡的。她身材纤巧,容貌姣好,还喜欢文学,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得心灰意懒的,还要忍受老板不时的性骚扰,她早想跳槽了。3月底的这天晚上,她上网聊天时,看到了陈安生打出的这则招聘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打通了陈安生的电话。

陈安生已接过十几名求职者的电话了,还去地王大厦面试了其中几个,但不是他觉得对方没有文化底蕴,就是对方认为他是皮包公司靠不住,而且是搞性学的,更不用谈了。这次他照例对文洁说了他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公司还在筹备阶段,人员暂时只要一个,就是帮我查查资料整理一下文稿之类的,不过题材比较敏感……”

文洁倒也落落大方地说:“没关系,只要不是违法的事,没什么不可以……”

两人约好见面时间和地点,在深南大道边一家咖啡屋,陈安生看见一个很文静很镇定的女孩朝着他微笑,很像他想像中的下属。他不善言辞,却和她谈得投机。事后他把他的文稿提纲给她过目,她看得很认真,很快看完,轻轻地说:“我看行呵。”

一切进展得很平静也很顺利。文洁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选题搜集资料再发给陈安生,陈安生由于在学院实习授课,很少来办公室,多是电话和邮件联系。

8月1日,文洁一个电话把他喊去了,对他谈了很多设想,最后羞涩地提出建议:“陈总,我认为搞性学和搞人体艺术是一回事。”陈安生说是啊。文洁扭捏了几下,终于压低声音说:“陈总,我就做你的性学模特吧,我愿意为我们的事业献身!”陈安生听得心惊胆战。

越描越黑,喧宾夺主难控制

作为性心理学博士,陈安生在理论上对性学问题的阐述一针见血,但真正面对居然要献身的女下属,他却不知该怎么办。文洁完全不按常规出牌,在工作的一个月时间里,她的本性渐渐表现出来了,她是个聪慧而时尚的女孩,她看准陈安生是块很有潜力的璞玉,只是未经雕琢而已,如果努力开发他的财商和情商,他就会成为一个真正前途无量的老板!文洁观察了陈安生一段时间,就决定自己来做这个伯乐和雕匠!

正是受这种心理的驱使,文洁做出了让陈安生惊心之举,愿为他的性学研究献身。她说她是个女人,她可以把最真实最隐秘的性感受提供给他,甚至愿意为他做任何事……“因为这是为了事业,是无比圣洁的……”

陈安生还是惶恐不已,觉得这太荒唐了。他当即拒绝了。可文洁却不饶不依,见陈安生不来办公室了,她就一天几个电话打过去。有一次,正好陈安生的女友小妍在旁,小妍产生了怀疑,说“哪有员工这样吩咐老板的?!”有几分生气。陈安生就打圆场,为了避免尴尬,他决定再聘一名女员工让她与文洁住在一起。

启事登出后,很快有求职者找上门来,陈安生看中一个爱好文学的打工妹陈小林,陈小林长的清纯可爱,陈安生给她安排的工作就是收发邮件,校对文稿。正好北京某经济出版社已通过了他写的书稿《灵与肉》,陈安生以事务忙需加人手为理由将陈小林安插在文洁身边。

文洁是个心气很高的女孩,她认准的事情就非做不可,她为陈安生的迂腐而惋惜,并着力影响新加盟的陈小林,她和陈小林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8月20日中午,陈安生赶到办公室,开始布置新策划的一部性学书稿《性安天下》资料的收集工作,文洁俏皮地说:“《性安天下》太传统,不如《性乱天下》来得刺激。”并就选题结构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见。这更令陈安生觉得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由流露出爱才之意,还给她加薪,她笑吟吟地搂着陈小林的肩膀对陈安生说:“陈总,我对薪水已满足了,再说我和陈小林不能拉开差距,还是依老规矩,每出一个好选题给我们奖金得了……”她提了一个小要求,就是两年内不得辞退她俩。陈安生当时好生感动,意气风发:“只要你们不嫌弃我才学浅实力小,我们可签个合约。”文洁马上打出一纸合约,3人均郑重签名。陈安生是君子,他还是注明一条,只要她们想走随时可以走。

合约一签,文洁就换了笑嘻嘻的脸孔,一本正经说:“陈总,我有个建议,咱们公司要超常规发展,就要敢为人先。”陈安生很虚心的讨教。文洁有几分得意地说:“我受了莱温斯基和台湾璩美凤的启发,咱们也可以推出一套性写真丛书,书名我想了几个如《午夜的抚慰》、《写真》等,我们可以做书中模特。”

陈安生吓坏了,连连摇手,不想陈小林也在一旁帮腔,“陈总,现在我们3人都绑在一起了,公司不是哪一个人的,换个角度说,你只是我们聘请的老总……”

什么?陈安生心里差点叫出声来,看到文洁手里扬的那纸合同,他暗暗叫苦:中了这丫头的“套”了!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陈安生对这种事还真感棘手,而文洁描绘的“辉煌前景”也令他骚动不已,他也曾想在女友身上探索更多,但小妍觉得难为情,不太配合,他一直有些遗憾,没想到文洁找上门来了。要成为大师级人物,的确步子得快一点。高智商的陈安生就这样被一步步拉下水了。文洁说他不会谈恋爱,就和他模拟起来,那感觉完全是崭新的,是他和女友小妍一起没有过的,他感到自己像在吸食鸦片,想挣扎又浑身无力,他有些自责,开始做恶梦,上课也精神恍惚,他感到自己堕落了,他惟有以性学研究的名义来安慰自己。

四面楚歌,性学博士大逃难

2004年1月初,学院开始放暑假,陈安生更有了闲空,几乎天天泡在办公室。此时他和文洁已亲密无间,陈小林也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为工作,二为情感,她有时主动回避。文洁开启了陈安生的性,陈安生对性学的认知又深入一层,文洁策划的性写真已记下了一大本,每次两人的亲吻和,陈安生事后都做了详尽的记录和回味,他和女友小妍虽有过性体验,但远不如和文洁这般自由畅快,两人在一起是带探索性的。

小妍一直对陈安生很放心,尤其是他又请了一名女员工后,小妍几乎不怀疑什么了。为了让他安心创业,她很少和他亲热,十天半月见一次面,平时就用电话了解情况。

在小妍的“宽容”下,文洁和陈安生的合作一直波澜不惊,陈安生每次和文洁“合作”时就像画家面对人体模特,多少有几分圣洁感。他有时觉得对不住文洁,表示要和她结婚,而文洁却冷静得多,她从没想过要和陈安生结婚,她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会成为巨人。”她不甘平庸过一生,她也知道书生意气的陈安生容易头脑发热,所以她暂时根本不想结婚的事。

如果不是小妍的意外检查,陈安生和文洁会一直维持合作。1月28日晚上,小妍忽然心血来潮,要来陈安生的住处。此时陈安生和文洁已同居一段时间了,他慌忙让文洁回办公室,他稍事收拾,就等小妍到来。小妍和他亲热一番打算上网看看,无意中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文档,打开一看,竟全是陈安生写的文章,如身临其境,俨然一本日记。而文中的“她”似乎不是她。

小妍气极了,当场要陈安生说清楚,陈安生只得把他和文洁的事和盘托出。小妍当时惊呆了,她没想到“望夫成龙”却弄成了这样,她狠狠掴了陈安生两耳光。陈安生一下被打醒了,知道自己做得太过火了,他跪在地上请小妍原谅,表示要和文洁一刀两断。他要小妍把他软禁起来,以免自控不住。

而对陈安生寄予了莫大期望的文洁却不依了,她见陈安生一连几天不来办公室,也不和她联系,打他手机他总是推诿,就问他在哪,得知他天天被小妍“看管”,文洁立即和陈小林形成共识,去解救他!

文洁打听到小妍的住处后,2月10日,趁小妍去单位上班之机,两人溜进小妍所在的小区,敲小妍房间的门,“躲”在房里的陈安生没想到两人会来,打开门就呆住了。文洁和陈小林来不及多说,就左右扶着他冲出房间,到楼下拦住一辆的士,顺利地美女救英雄了。

落到文洁手里的陈安生左右为难,他觉得这太荒唐,自己太怯懦了。他本来是试着开公司创业,没想到眼下像个逃难者,成了被女下属“包养”的人。他不干了,他要结束这场游戏。文洁凤眼一睁:“不行!”

当晚小妍下班不见陈安生,一打电话他是在办公室,以为陈安生又变了心,主动跑回文洁身边去了,气得花枝乱颤,恨恨地思想了一个晚上,次日一早她就找到学校校长家里,哭哭啼啼地要校方为她主持公道!校长震惊了!一个优秀的青年才俊怎么如此堕落?

周围的亲友同事震惊不已。纸包不住火,陈安生很快成了众矢之的。陈安生怎么也解释不清了。他只想逃避,他给文洁和陈小林发了一封关闭公司的邮件,就开始东躲的生涯。文洁还不依不饶,说是有合约的,并在报上发了寻人启事,一时间,这事成了笑柄,博士被“包养”的新闻不胫而走。由于找不到人,文洁决定诉诸法律逼陈安生现身履行合约。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刘廷芳;汉字心理学;心理测验;国民教育

一、生平略传

刘廷芳(Timothy Tingfang Lew,1891―1947),字生,浙江省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他不仅是20世纪前半叶“全中国最有价值的二或三个华人基督教徒之一”[1],被司徒雷登称为中国基督教的“教会领袖”“大多数基督教国际会议上的著名人物”,同时,他还是一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刘廷芳早年肄业于温州偕我公会所办的艺文学堂,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毕业后即赴美国继续学业;1910年至1911年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麦卡利中学(美国最优秀的基督教男子学校之一)就读,毕业后进入美国乔治亚大学学习三年。1914年至1915年之间,刘廷芳相继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附属联合神学院学习两年。1918年,他以福格奖学金学者(Fogg prize scholar)的身份前往耶鲁大学,并以“极优等”(Magna cum Laude)的成绩获硕士学位。1920年,刘廷芳返回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并获该大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刘廷芳回国,后相继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燕京大学心理学系及神学院教授。1921年至1926年,刘廷芳出任燕京宗教学院院长、燕京大学校长助理。

除了“时光大多耗费在大学行政方面,余力亦消磨于粉板及讲台之间”[2],刘廷芳还拥有一长串耀眼的头衔:神学家、新教领袖、作家、诗人、翻译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等。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是他对基督教的虔诚与对文学的嗜好。他将大量精力都投入到倡导教会合一和开展教会本色化的探索以及教育事业上。例如,他积极编印了一批著名杂志,如《生活杂志》(1920―1924)《真理周报》(1924―1926)《真理与生命月刊》《阿美西斯季刊》《明日教育》等。1925年,刘廷芳以燕大神学院院长兼牧师身份主持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祭吊仪式,并宣读悼文《请看吧,这里来了个白天做梦人》。该文情辞并茂,后被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演讲录》所收录。1924年至1927年间,刘廷芳还担任了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主席,他也是担任此职的第一个中国人。抗战胜利后,他被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后因鼻窦炎赴美就医,旋居英国,并在剑桥、牛津大学讲授中国思想、文艺及文化新潮。之后他又因鼻病复发,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长老会疗养,于1947年8月2日病逝,终年57岁。

二、刘廷芳的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工作

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第一批学成回国的心理学留学生,刘廷芳对于中国心理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首开汉字心理学研究之先河,系统探索汉字学习与认知规律。1920年,在著名实验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 S. Woodworth)(1898―1962)的指导下,刘廷芳完成有关中文学习过程及其困难的心理学博士论

文[3]。其论文题目为《学习中文的心理学:一项借助实验心理学方法对学习汉字过程中某些因素的初步分析》(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A Preliminary Analysis by Means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Some of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此研究于1916年至1919年进行,与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读音(注音符号)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几乎同时展开。在序论部分,刘廷芳认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广大民众的文盲问题,症结即是中文学习难度过高[3-4]。他通过给被试呈现汉字字形、字音以及字义(没有告知任何不相关的情况下)来研究汉字新字解释、汉字字形和字音对字义理解的影响、字义难度与笔画多少的关系。刘廷芳设计了10种实验,针对不同背景的受试者,在教育心理学鼻祖桑代克(Thorndike)教授的实验室中进行了超过两年的研究,计有150位受试者参与[3]。连曾访华且对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验运动贡献良多的麦柯尔博士(William A. McCall)也在受试者之列[5]。研究表明,被试会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联结性的帮助(associative aid)”[6]。他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几项结论:(1)汉字的学习可以借助已经认识的汉字的联想来解释新字,并且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量的已识汉字,才能产生对这种新字的联想作用,而且识字越多,这种联想能力就越大;(2)汉字字形对字义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且字形对字义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字音对字义的理解作用;(3)笔画安排很关键,若改变笔画配置(不改变笔画数),会破坏已建立的字形―字义或字形―字音的连结[3];(4)笔画数对汉字学习难度无明显影响,在字义的学习上,10以下笔画的汉字比较容易认知,10以上笔画的汉字认知则与其结构类型有关;(5)用英文来说明个别汉字的意义,因为缺乏想象力,所以对汉字记忆的帮助甚少。

刘廷芳的这几点实验结论,特别是“汉字字形对字义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字音对字义的理解作用”[7]首次指出了汉字作为一种图形文字的典型特点。该观点对于今天的汉字心理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实验是中国学者最早开展的汉字心理学方面的系列实验研究。对此,台湾学者刘蔚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研究是哥大师院中国留学生第一篇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论文,论文题旨环绕中国最迫切的平民教育‘识字’课题,切中时代需求,其主题实在独特,实验时间之长、篇幅之厚(达377页),比起稍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论文,仍是罕见。” [3]这项工作也为后续郭任远、艾伟、沈有乾、周先庚、杜佐周、陈礼江、蔡乐生等深入探索汉字心理问题乃至确立汉字心理学这一学科领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引进并修订国外智力测验工具,编写心理测量学工具书。刘廷芳与陆志韦、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人在这一时期修订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并出版了合著《测量概要》一书[8]。1922年秋,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博士来中国,帮助编制各种教育测量表和训练有关人才。1923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施行教育心理测量首期讲习会”。讲习会邀请麦柯尔博士与刘廷芳担任主讲,男女学员295人,为各省教育行政官员、中小学校长及师范学校专任教员[9]。该讲习会对教育测验的实施对象、种类、注意事项、实施过程以及如何计算分数等作了一系列的说明,阐明了教育心理测验的意义以及重要性。教育测验是为小学一至八年级的学生而制的,分为文字和非文字(智慧的)两大类别,非文字测验又分为抽象的、机械的和社交的。其运用归纳的方法,通过实施测验、校阅测验以及解释测验三步来施行该测验,以达到通过测验了解学生,评判教育的目标,确定目标数量或使目标更为明确,鼓励师生进取达到教育上的进步[10]。同年,刘廷芳被任命为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标准测验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所制定的测验标准由全国教育促进会广泛运用于中国国立学校和基督教会学校。1932年,刘廷芳还出版过一本《中国中学生心理态度之研究》的小册子。这些工作为促进教育心理测量在中国的传播与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探索心理发展,启蒙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刘廷芳在《婴儿的心理》一文中曾表示:“四岁以前,心理刚发展的时候,外面受了什么影响,他都知道,将来就不能挽回了。”[12]同时他指出“身体与心是分不开的”,所以“要讲儿童的心,不能不讲儿童的体”。以此联想到“身心关系”上,刘廷芳的立场给传统的认知心理学承袭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的观点给予了冲击。刘廷芳指出:“虽然婴儿的心理尚未成熟,但是婴儿(一)受到外感作用时,是有反应的;(二)对反感有反应,如“望梅止渴”现象;(三)具有联结性。”这三点也很好地向我们表明了“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存在一个“发展”的问题[11]。

在对儿童心理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为一个教育家,刘廷芳还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颇具前瞻性的合理建议。在《儿童的教导、幼童的教导、婴儿的教导》一文中,他指出:“父母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好坏之分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常常以自己的私心为准。”[12]同时他还认为:“我们要小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独立,先得要使他在家庭上独立。小孩的好坏是要从他的理论上说,从他有限的知识以及方法上讲。”[12]所以我们应当给孩子适当的机会发展本能,慎用好坏字眼。更应该尊重小孩子的人格,对他要有一种恭敬的态度。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指出:“儿童他有他的本性,不是注入什么他就会什么,他有自然的天性,自然的意志,自己能发展。”[12]根据儿童的衍生以及他的心理,他有他的本能,我们要根据他的本能加以校正,加以选择。例如学习能得到一种娱乐或者痛苦,类似于行为主义的强化作用,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给他东西吃,那么“哭”和“有东西吃”便形成了

联结。

刘廷芳还是中国倡导性教育的先驱之一。1922年12月,他曾受邀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过题为《性的教育》的演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姚以奇回忆说:“尤以……林长民刘廷芳诸氏听众为最多,每次都在一千人左右,将讲演会场――本校风雨操场,挤得毫无隙地,并有多少向隅,和立于户外窥听的。”[13]

第四,积极投身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运动,全力调和心理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回国后,刘廷芳因其心理学专长而与博晨光(Lucius C. Porter)在燕京大学共事。当时燕京大学只设立心理科,但其行政与业务并不分离。刘廷芳先在燕京大学神科任科长,主授教育学、心理学和神学等课程,又在教育学系教授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科目,同时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心理系兼任教授一职。1920年,在他的建议与倡导下,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刘廷芳兼任系主任直至1925年陆志韦从辅仁大学加盟燕京接手心理学系主任。1926,刘廷芳赴美讲学。在美期间,刘廷芳多方筹措为燕京大学心理学系募款,得到白兰女士(Mrs. Mary Blair)巨额捐助,使得燕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图书仪器设备得以充实。其实验室因此被冠名 “白兰氏心理实验室”(Blair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

除了对燕京大学心理学系建设的卓越贡献之外,刘廷芳还是中国近现代心理学两大全国性学术共同体――中华心理学会(1921)与中国心理学会(1936)的发起人与骨干之一。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高师临时大礼堂开成立会,通过简章,票选陈鹤琴为总务股主任,陆志韦为研究股主任,张耀翔为会长兼编辑股主任,刘廷芳与廖世承、凌冰、唐钺为指导员。1937年1月24日,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国立编译馆大礼堂举行,会上公推陆志韦为主席,刘廷芳与陆志韦、萧孝嵘、周先庚、艾伟、汪敬熙、唐钺等七人被票选为理事。

刘廷芳也是将心理学介绍到中国教会的功臣。在当时,教会普遍抗拒心理学,视心理学为20世纪的宗教之劲敌,刘廷芳却认为心理学为“宗教的良友”。刘廷芳于1935年在《紫晶》向中国基督教徒介绍一本由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宗教心理学教授爱里奥德(Harrison S. Elliott)所著的《心理学对于宗教的影响》(The Bearing of Psychology on Religion)。在这本书的一序中曾说道:“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不过五十年,在知识界仍是很幼稚的一种科学。然而它已经在人生各方面,起了很大的影响。在今日谈宗教的,随处都与现代心理学的主张,与这些主张所产生的观念接触。有人说十九世纪之末叶,宗教的劲敌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二十世纪中,它的劲敌是心理学。但是我们可以说,这一切科学不是宗教的劲敌,却是宗教的良友。因为科学与宗教,若是不背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不相互敌对的。倘若我们觉得某种科学是宗教的仇敌,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宗教或是科学,还没有得着真确完备的认识。”[14]

第五,倡导民主教育模式,提升民众思想觉悟。刘廷芳等人在《教育杂志》上出过一篇名为《毕业会考问题研究专号》的文章。该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毕业会考问题研究经过。其中涉及会考制度的理论探讨,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会考对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影响;现行会考制度的缺陷;会考是否为促进中学教育目标所必要;会考是否为整顿学校现状所必要;学校及学生之评判与现行会考制度;如何考核及改进中学教育;改良会考制度建议;各国的学校考试制度。第二部分是关于会考实际经验的调查,其中涉及教育行政人员、与考学生、教职员、阅卷委员以及家长。此次调查对于以上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对会考制度存在的利弊也都有各自的观点[15]。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民众的觉悟,刘廷芳还在《教育学报》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国难严重期间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觉悟》[16]。他深刻地指出:(1)我国国民从国难的经验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切觉悟,他们认识到教育是救亡的唯一途径;(2)我国国民从国难的经验中认识到现行的教育制度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地彻底改造,求合实用,以适应当前环境;(3)数年来的国难使得每个国民都感觉到了切肤之痛,并激起了他们的爱国之心,从而逐渐养成了他们想要为国家奋斗努力的志向;(4)在这个国难时期,最重要的觉悟是专门人才与教育的关系。刘廷芳认为,今日教育的使命便是在这四点上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并且国民能渐渐地将其所认识化为实践[16]。

不仅如此,刘廷芳代表同社人的共同意见发表了一篇名为《明日之教育发刊词》的文章[17]。他指出:“虽然每个人的背景、教育经验、政治立场以及信仰都有所不同,但是却有相同的努力目标:(一)共同相信教育是救国最重要的工具;(二)全社的人对于中国今日的教育都一致地表示不满意;(三)都相信中国的教育需要有中国特色;(四)共同相信中国的教育需要力求生产化;(五)共同确信教育是专门事业。”[17]除了上述五点之外,他还进一步呐喊:“中国之教育,绝非一党、一派、一家、一阀所能包办得了,这样的行为是愚夫的作为。真正的中国明日之教育,是在教育问题上有着共同观点,共同尊重,共同热心之同志,各尽所能,用实验之方法,合作之精神,去造成的。”[17]

三、影响与评价

沈庸在《闲话燕大老师》中提到对刘廷芳的第一印象时如此感叹道:“一位终生虔诚的基督教徒、教育家、热心关怀并精诚协导学生的老师。”[18]当然,刘廷芳将毕生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传播基督教文化福音事业上,心理学只是他为之奋斗事业的有效手段,再加上天年不假,刘廷芳对于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在业内的声誉略显“高开低走”。然而,无论是他对待心理学事业的虔诚与勉力,还是为中国国民教育的奔走与疾呼,我们都能清晰地感知到其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燕京大学不会忘记这位掘井之人,刘廷芳的名字更应该镌刻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之上。其背后所蕴藏的“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的不懈追求精神,尤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发扬。

[1]陈丰盛. 诗化人生――刘廷芳博士生平逸事[M]. 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社,2012:11.

[2]刘廷芳. 生命月刊第五年[J]. 生命月刊,1924,5(1):1.

[3]刘蔚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学生博士论文分析(1914-1929) [J].教育研究集刊,2013,59(2):16-17.

[4]Lew T-F T.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J].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24,8(1):1-53.

[5]Lew T-F T.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J].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23,7(4):120-181.

[6]Lew T-F T.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J].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24,8(4):1-105.

[7]Lew T-F T.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chinese[J].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24,8(3):144-219.

[8]叶澜.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0.

[9]杨彩丹. 北高师与杜威、孟禄的中国之行[J]. 教育学报,2010,6 (4):96-102.

[10]麦柯尔,刘廷芳(讲授),赵崇萃(辑录). 教育心理测量之施行方法(附表)[J]. 教育杂志,1923,15(12):1-20.

[11]刘廷芳. 婴儿的心理[J]. 青年进步,1929,(124):2-22.

[12]刘廷芳,高凤山,曾秀香. 儿童的教导、幼童的教导、婴儿的教导[J]. 青年进步,1929,(124):2-22.

[13]姚以齐. 本社四年来的回顾[J]. 平民教育,1923,(68,69).

[14]刘廷芳. 现代心理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序[J]. 紫晶,1935,8(1):179-181.

[15]李建勋,刘廷芳. 毕业会考问题研究专号:一、毕业会考问题研究经过(附表)[J]. 教育杂志,1936,26(4):1-4.

[16]刘廷芳. 国难严重期间国民对于教育问题的觉悟[J]. 教育学报(北平),1937,(2):7-9.

[17]刘廷芳. 明日之教育发刊词[J]. 明日之教育,1932,1 (1):1-5.

[18]沈庸. 闲话燕大老师[J]. 学府记闻――私立燕京大学,294-304.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见到辛自强的时候,不禁惊讶于他的年轻。

年轻得甚至有点像个毛头小伙,只是眉宇间有一些儒雅之气。

光看外表,可能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他也许是记者见过的最年轻博导。他生于1975年,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该校评为教授、博导,2010年调入现在的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工作,目前是该学校社会发展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和副院长。

他还先后主持过部级课题4项以及若干省部级课题,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120多篇论文,出版了《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等数本心理学专著。2007年以后,辛自强也开始以英文在国外,迄今已达15篇。

术业有专攻

现在,心理学好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年轻人都会聊几句心理学,尤其是“文艺青年”们大多曾经喜欢谈论弗洛依德、弗洛姆之类的话题,那么辛自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学呢?

据介绍,他自己目前研究的领域以社会心理学为主,兼及认知心理学等。他这么说:“我认真考虑过职业方向的问题。我私下很喜欢读精神分析学派的书,包括弗洛伊德、弗洛姆之类。但是,从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决定这辈子不做心理咨询工作。实际上心理学的领域非常广阔,我更喜欢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心理咨询基本是一对一地帮助别人,范围有限。然而,科学研究一旦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可能会影响更多的人。”

认知心理学属于基础性的心理学分支,辛自强早年研究较多的是“数学认知”:即研究小孩子怎么学习数学,怎么理解数量关系和数学概念,怎么解决数学问题。他工作后的第一本书《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就是关于这个方面的。虽然是心理学的书,却被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育博士文库”收录并出版,这也是该文库中第一本心理学专著,也间接证明了他的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实际价值。

辛自强关于数学认知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比利时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范彻菲尔(L. Verschaffel)主编一本书,邀请全世界一二十个国家的学者一起写,其中就邀请辛自强负责书中一章的撰写。近期,国外学者组织编写《亚洲数学教育手册》,他又被邀请撰写专章。辛自强解释道:“踏踏实实地做研究,成果慢慢会被别人认可。”

心理学的妙用

在认知心理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外,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辛自强将主要研究方向转向了社会关切度更高的社会心理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何变化?到底是“世风日下”,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的心理状况因而变得更好?作为研究者,辛自强不是去争论,而是通过实证研究寻找事实作为证据。

辛自强和他的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2008年,他出版了《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一书,提出自己的发现: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滑。

这个研究并不容易,因为研究者无法再去直接调查过去几十年的人群,历史已经发生了。辛自强独辟蹊径,采取独特的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先后开展了近10项关于心理变迁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他的课题组已经成为全世界开展横断历史研究最主要的两个课题组之一(另一个为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顿芝教授(J. M. Twenge)带领的课题组),这种研究为在宏观上确定我国不同人群的心理变迁规律提供了依据,方便了心理的社会预测与预警。

当然,这个研究结果似乎与中国经济的进步不那么“同步”。但或许这就是研究的价值所在——揭示我们料想不到的规律。辛自强想通过心理学研究去揭示甚至干预一些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大白杨是速生树种,长成以后我们要用的时候会发现木质不坚硬,不细致。我们的社会也是一样,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我们要关心发展的质量问题,要解决伴随而生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而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

又如,辛自强与合作者今年刚发表的成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远低于十年前的大学生,呈逐年下降趋势。“我们想说明什么?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人生和人性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关系。中国传统的社会规范和靠‘面子’维持的社会关系被打破了,一时间信任水平就下降了。但是如果新的规范和观念慢慢确立,情况也许就会好转。”

创新的真谛

辛自强坦言自己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 “我特别喜欢阅读和思考,也很乐意通过自己的研究把一些社会上的问题说清楚了,很多猜测和争论都缺少证据,我们却能用证据说话。”这些都是他成就感的来源,如果把自己知道的再教给学生,那更是一桩乐事。

辛自强自小有爱读书的习惯,他自小在农村长大,当地没什么书刊,能找到的书他几乎都看。大学四年中也没有当过班干部,也不是班里成绩最好的。但他每周都到图书馆借3、5本书,全部看完,然后下周再去还书、借书——就这样过了充实的4年。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有空就读书。

即使有兴趣,但不花点苦功,恐怕事业也不会那么顺利。事实上,辛自强的刻苦程度是相当惊人的。有些时候,为了一个研究项目,或者写书,他可能连续几天不下楼;当年写博士论文的时候,看的英文资料大多是用B3大小的纸复印的,叠起来至少有一米多高。

辛自强老家是山东沂蒙山区的,他的小学和初中阶段,老师基本都是民办教师,条件很艰苦。小学前四年上的都是“复式班”——即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他上学那年还要自己带凳子去上课。到高中时,教学条件才有所好转,但由于基础不好,他成绩在全班倒数之列,很快他凭借超人的努力,在高二第二学期就追上去了,成为名列前茅的学生。及至他考上大学,就更珍惜难得的学习环境了。

时下,创新、创造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作为心理学学者,他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一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关于创造力与教育的论坛上,来自北大、清华的学者发言之后,辛自强发言的题目是“创造力:这种‘力’存在吗?”他提出,可能根本不存在一种可称为“创造力”的特殊的心理过程或能力。或许一个人的作品或思维的产品是创造性的,但导致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就是一般的思维过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观点令台下一片哗然。要知道,这些听众都是研究创造力的专家或研究生。

其实,辛自强不是哗众取宠,他对创造力有自己深入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创新、创造的前提一是要有知识基础,二是要有好的思考方法。教育不能径直去教创造力,而是教授知识,启迪思考。

有学者提出过“十年律”的说法,即在一个专门的领域,要持续大约10年的学习和实践积累,才能真正进入创造的阶段。辛自强亦认为:创新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必须在某一领域坚持努力,长期积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条件和环境,让人们可以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持续积累。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9篇

当代中国,一批教育研究者在传承先辈教育理念的同时,正在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理念,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就是其中一位。他多年致力于教育心理、科学教育及创造力的研究与探索,目前已颇有建树。

多学科交叉思辨实证并存

多次邀约后,胡卫平终于从忙碌中暂时抽离,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怕谈话打扰到别人,他特意将采访地点选在室外的一处小花园内,声乐系练习美声唱法的唱腔不时飘来,为采访营造出轻松生动的氛围。

谈起自己的工作,胡卫平用一句话做了概括:“我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学的问题,但我的思维方式又是物理学的。”多学科交叉,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游刃有余地驰骋,除天赋外,更多的动能来源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

胡l平于1984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教过近10门大学物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效果优秀。但他并未止步,为寻求教学上的更大突破,他选择了一边教学一边继续深造,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物理教学)攻读硕士学位。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心理学知识,他成为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联合培养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从物理学、教育学到心理学,胡卫平跨越了三个领域,旨在为培养学生寻找科学的规律。“我16岁上大学,大学期间,我的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成绩还不错。我喜欢看科学史、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等书籍,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特别着迷,越来越意识到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是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最需要的素养,如何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有规律可循的。”

回首求学往事,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那段日子,是胡卫平思想提升的关键期,更是他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期。博士论文以“创造力”为研究对象的胡卫平,曾因缺乏研究资料,一度陷入困境。“开题时,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一无所获。如果没有导师的鼓励,我差点就放弃了。”

一筹莫展时,在英国的留学,为他的研究打通了关卡。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因麦克斯韦尔方程组的提出、DNA螺旋结构的验证和青霉素的发现而闻名全球。那里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成型的研究领域、大量的实验学校,为胡卫平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他的英国导师Philip Adey教授,对胡卫平思想的转变与提升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hilip Adey长期从事科学教育的研究工作,他开发的旨在通过科学教育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得到广泛的推广,除英国十分之一的中小学外,实验基地遍布全球。这为胡卫平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来自实验学校的数据资源,由此他在英国一年期间完成了从设计量表、收集资料到测试学生的全部工作。从导师那里,胡卫平更是学到了西方教育科学注重实证研究的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普遍以经验为主,分析是我们的弱点。先前我对创造力的理解,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考量。PhilipAdey教授提醒了我,他说,如果把什么都归于创造力,那创造力的研究将无从下手。”一句话,使他彻底改变了对创造力的理解。

数据的充实,思路的转变,为胡卫平带来的不仅是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法上的完善。“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以思辨为主,如果我不出国,会按照中国的主流,用思辨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而现在我采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辨与实证的结合,有思辨的方法,但更偏重于实证,所有的观点都要得到证据的支持。最近几年来的研究不仅有行为学证据,而且有脑科学的证据”

2001年结束英国的学习后,胡卫平有关中英两国学生创造力对比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两国学生在创造力上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媒体争相报道,并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开发“学思维”活动课程创新教师培训新模式

回国后,从2001年到现在,胡卫平一直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创新素养的研究。

他开发的适合中国学生的“学思维”活动课程,自2001年以来,已在300多所学校应用。课程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区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最近几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胡卫平研究了“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大脑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课程实施后,相关理论获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和北师大校长董奇认为,该课程是一套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活动课程。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nathon Plucker教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James Kaufman教授、英国伦敦大学Justin Dillon教授等,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课程是思维和创造力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

台湾师范大学张俊彦教授将“学思维”活动课程、思维型教学理论与他的桌游相结合,在台湾开展教学实验,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我国获得者、美国孟菲斯大学胡祥恩教授也利用思维型教学理论改进他的智能机器人教学系统:瑞士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School in zurich Switzerland已有引进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计划。

2011年9月21日《光明日报》用专版发表了题为“问教:创新教育如何追赶世界步伐”的文章,对该课程进行了专版报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在美丽园丁基金会的资助下,甘肃临夏20所学校和庆阳10所学校使用“学思维”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6日发表了”美丽园丁浇灌花儿之乡”,报道了实验效果。中小学“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获得2015年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与推广课程同时并进的是另一件大事的开展。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全国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作为配套政策也开始实施,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就在计划建设之列。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胡卫平学思维课程推广的关键模式,模式推广积累的丰富经验,正好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所用。2009年,胡卫平被引进陕师大任中心主任,由此正式拉开了中心建设的序幕。

基于前期的研究和实践,胡卫平提出了“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自主反思+行为反馈”的集中实训模式和“网络学习+自主反思+互动点评+行为反馈”的网络平台学习模式。之后,又根据教师能力发展包含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五级结构,设计了教师能力中心的5大实训平台25个实验室,并建设了教师培训资源库,开发了系列配套软件,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指导,开展了高校教师的分层实训。

培训模式实施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多所大学来中心学习,广东、北京、浙江、陕西等多地的1万多名教师利用该模式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心由此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及部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称号。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教育部多位司长和国内外专家前来指导工作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2014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更将培训模式写入国培计划文件,开始全面推广。

“春笋计划”落地生根聚合实验室文理交融

2009年,胡卫平教授成功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招标课题“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对陕西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学校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鉴于此,借鉴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胡卫平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创新素质结构及其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办法是根据创新人才具备的素质结构,制定科学的选拔程序和方案,选拔少数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由高校专家与高中教师联合指导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实施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春笋计划”。

2010年,西安市7所大学和9所高中的38名学生首次进入大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研究。从2011年起,该计划开始在陕西省推广。2016年,陕西省10个市(区)的38所中学的156名学生到大学重点实验室参加研究。除此之外,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近40000名,参与专家报告及参观实验室的学生达10万人之多。该成果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获得首届部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胡卫平提出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了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基于聚合科技的思想来设计的,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认知科学、生物技术,来支撑教育问题。从以研究老鼠橹鞯纳窬生物学,到以研究人为主的神经教育学,再到心理学行为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实验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一直到产品的开发,跨度非常大。”胡卫平介绍,“我们整合学校不同专业的力量开展研究,打破了一般意义上实验室单一的理科属性,实现了文理的交叉融合。”重点实验室成立后,在胡卫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引领技术理念的指导下,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一系列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产品,初步实现了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提出思维型教学理论、开发学思维活动课程、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推动“春笋计划”的实施、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只是胡卫平工作的主线条。除了这些,著书立说、、承担项目,胡卫平样样干得精彩。

200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等专著5部,教材12部。其中《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并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获朱智贤心理学奖,并获山西省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胡卫平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已170余篇,其中SSCI刊物20余篇。“‘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获2006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百部工程奖一等奖,“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系列论文获2007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他还主持并参与了部级及省(部)42项,横向课题30多项。通过这些项目的完成.胡卫平已对儿童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有了非常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力量表》(2002年)和系统(2011年)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创造力量表。他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被国际思维教学手册收入。“现在有很多学校在使用,预计在两年内新建实验基地300多所,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这个理论。”

多元团队交融助力未来发展

不倦的追求,勇敢的探索,打造出来的是多元优秀的多圈层团队。各圈层团队的交叉融合,是胡卫平团队的优势所在。

谈起构建这支团队的经验,胡卫平认为,团队建设靠文化也要靠管理。“学习、思维、创新、奉献”是胡卫平为团队订立的文化准则。“要做好事情,不思考不行。别人做机器人,我们也做机器人,别人做创客,我们也做创客,但我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来做的。思维与创新,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奉献里暗含了合作,合作是生成团队凝聚力的因素之一,所以奉献也是我们一定要追求的。”

“一视同仁,善于平衡”是胡卫平作为团队负责人的管理原则。他说:“不同学院、机构之间合作,摩擦常常有,我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要照顾好每个团队的情况。作为团队负责人,一定要付出很多,要不怕吃亏。现在,看到团队间和谐相处,通力合作的场面,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对于团队未来的工作,胡卫平早已有了计划。“1990年代,我写了一本书《物理思维论》,当时提出了‘灵感产生的量子跃迁’的假设模型,我想带领团队从脑科学的视角做进一步的深化,使理论更完善,这是第一件事。其次,这些年我提出的思维型教学理论得到不少证据的支持,但脑科学证据的支持还不够,我们要在神经教育学的研究方面,取得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果:思维型相关理论的成果并没有形成实际的专著,希望能够把研究成果做个梳理,出一本专著,这样研究成果的影响面会更广。第三件事情,我想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学思维游戏和智能测评系统,开发系列资源和学具,建立更多的思维型教学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另外我国的科学教育现在还比较落后,我想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长的作用,呼吁国家重视科学教育,力所能及地推动我国的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对于胡卫平团队来说,进一步加强创造力的整体研究,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正在推进中。作为中国创造力研究协作组组长,胡卫平带领组员已成功收获中国第一本《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接下来,打造强有力的国际联盟,共同推动创造力的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大事,被提上议事日程。

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应用性 学前教育 就业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功用性定义为: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①。

但是,笔者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中职学校和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重技能轻文化”的意识和现象明显存在,语文课程缩水,专业语文教师变成学校的“万金油”,承担德育课程、就业指导、心理学、礼仪交际等多种课程的教学。

就中职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应与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语文基础相结合。中职语文要走出不受重视的局面,一要结合中职专业特点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育与企业、市场的契合度。二要在不损害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前提下,加强中职语文工具性和应用性的能力提高,“着重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即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②,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在笔者所教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根据学前教育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将课堂教学分成两个主模块和若干子模块。两个主模块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其中口语模块涵盖普通话训练、自我介绍、创设情境对话、讲故事、演讲和求职应聘六个子模块。按照内容难易和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在一年级开展普通话训练、创设情境对话训练和自我介绍训练。在二年级开展讲故事、诗歌朗诵、演讲、应聘与自荐的口语训练,指定一部分学生模拟招聘人员,一部分学生充当应聘者,进行现场模拟面试。在应用文写作模块中包含硬笔书法、板书训练、常见应用文写作两个子模块。在一年级开展硬笔书法训练与板书训练,应用文写作主要开展的是请假条、申请书、自我介绍的写作训练。在二年级进行求职信、语言活动设计、故事创编等的写作训练。

中职语文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学生在以上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围绕学生的专业特点,就如何在教学中彰显中职语文的应用性,进行新的教学尝试。

解决书写能力较差,书写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在人类祖先写下第一个文字的时候,人类阅读文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发展起来,语言中的书写和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③。中职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在电脑、手机的广泛运用下,书写常被忽视,导致中职学生中多数存在字迹潦草,书写不端正,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多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与现代社会及未来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幼师。因专业特点,对学生在书写上有较高的要求,字迹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一堂语文课中,便对学生提出练字的要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坚持静心练好字并非易事,激发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笔者采用硬性要求柔性政策,学生每天练字多少、时间长短不作规定,但要保证每一次训练都要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字,保证训练效果,不定期地抽查又督促学生的自觉性,同时在学期末组织书法比赛,通过摘抄经典诗词,并拍照经教师整理后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投票评选,奖励优秀作品,并张贴在教室展示区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

解决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无话可说、词不达意的问题。“口语教学可使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同时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学会陈述、倾听、表达、应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博大与包容的健康心态,形成理性的世界观,养成健全人格的一种教学活动”④。但是,口头表达能力是中职学生尤其农村学生的弱项,普遍存在羞于开口、方言口音明显等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每节课安排3分钟课前演讲,演讲内容不定,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最基本的“讲清楚”开始,完成表述后,完成台下学生和本人的评价,最后由教师点评,这一尝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师生的感情,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为今后学生走上讲台奠定基础。

解决厌烦写作、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弱,厌烦写文章。笔者从最简单的应用文开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提高。对于中职生来说,在学校最常用的文体是请假条。笔者经常在学生的请假条上发现各种错误,笔者收集了各式错误范例在课堂上针对讲解,并在学生请假时,有错误的要求修改正确后才同意请假。经过一个学期的针对训练,学生在请假条上犯的语言错误越来越少,到学期末,班上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书写请假条,从易到难地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

此外,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问题上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和职业理想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例如在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给学生布置作业“假如你是大风车幼儿园的老师,分小组设计一堂‘如何做保护树木的小卫士’主题课堂”,该作业的设置不仅可以发挥课文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行动力”的作用,而且可以与专业特色相联系,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较好地发挥学生美术、活动设计特长。

通过以上教学尝试,笔者深切地认识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决不能脱离学生和具体的教学环境,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性学习能力时,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实际和语文基础。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为本”,真正服务于学生就业,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彰显中职语文的应用性。

注释:

①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马永飞.语文教学参考书(职业模块)工科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③李文辉.汉字书写对阅读的影响极其认知神经机制.辽宁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论文,2014.

上一篇: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