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20:53:51

管理心理学论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完善管理能力,将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实施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教材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欠缺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其应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起到育人功效,推进管理力度的提升。因此,各大高校要准确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工作存在的不足,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效运用到管理工作之中,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档案管理;职业倦怠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就要首先重视和研究档案工作人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因为人是最基本的生产力,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档案工作部门的主体。档案管理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有助于建设一支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档案工作队伍,提高队伍素质,促进档案工作效率提高,从而加速档案管理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档案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抓档案工作的切入点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索质和身体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完成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心理问题可称为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据专家介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衡量职业倦怠的三项指标分别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

(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特征

据《职业倦怠自治手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职业倦怠,第一是看你的情绪是不是衰竭了,第二是看你是不是玩世不恭,第三是看你的成就感是不是低落。职业倦怠会给人带来不良的情绪,而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快乐和工作效率。档案工作是单位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涉及门类广、时间跨度大,相比其他职业,往往更具枯燥性、复杂性、繁琐性。因此,档案工作人员更易产生职业倦怠。笔者调查发现,产生职业倦怠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第一,对档案工作丧失热情,对前途感到无望。情绪烦躁、易怒,对人和事漠不关心。第二,工作态度消极,对档案管理工作没耐心,徽衍了事甚至经常出错,工作责任感减退,惶惶不可终日。

第三,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评价下降,工作常常迟到早退,有的甚至开始打算转岗位,后悔选择了档案管理上作,有无力感或降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白己,对前途感到渺茫。

(二)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缺乏成就认可和发展的机会。调查发现,一些单位重业务重发展,却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有的单位由于经费的紧张和管理体制问题,档案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知识落后。档案工作缺乏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个人发展受阻,而同代人却因不乏机会而遥遥领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也体现出不平衡,时间长了,难免有失落感。档案工作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各工作环节、操作程序化明显受条例、规则限制,长期跟文件、资料、档案、电脑打交道,工作琐碎、单调、枯燥,重复性较强,缺乏新鲜感,缺少机遇和挑战性,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没有成就感,缺乏认同感。

(2)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性。档案管理人员干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热情、细心、耐心,还必须有高度的保密意识,还要掌握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由于任务繁杂,往往缺乏工作自主性。

(3)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面对大量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检索、统计、编研、利用等缺乏自主性的日常工作,经常被动应付,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4)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档案记录着一个单位的发展轨迹。档案管理人员使档案具备成为现代信息机构的基础和可能,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前程灿烂的。但是,现状与未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长期未能得到很本性的改变,使一部分人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丧失了信心,甚至怀疑自已的未来前途,以致对档案职业失去了兴趣。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Psychology)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合理需要

需要是产生行为的动力源,满足档案工作人员的合理要求是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根本途径。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应对档案工作人员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档案工作人员不仅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人都想成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照顾和关心,这是人的社会性需求,人还有包括荣誉、地位、受人注意和人格尊严等内在的自尊需求,人都有想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提高工作地位,实行工作效绩奖励制,不断提高经济收入,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经常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竞赛,激发竞争意识等,能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

(二)激励管理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外在激励,包括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二是内在的激励,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外在的激励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而内在的激励,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提高效率,且能持久。

(三)个性差异管理

由于个人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的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如态度、信念、气质、理想等。对组织讲,个性差异有利有弊。一方面,个人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各人的特长和优点,正是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获得成就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又反映了各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分歧、矛盾、冲突的起因,影响组织成就,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应该了解档案人员的差异,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第一,扬长避短。对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用一些补救方法。首先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以增强培训效果;其次是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求得个人的成长,促进态度与行为的改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第二,合理分工。兼顾组织需要与个人专长,使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工作成绩。第三,对由于个人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

(四)提高组织意识,增强凝聚力

要从根本上长久地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必须提高他们热爱档案事业和与档案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意识。组织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凝聚的“粘结剂”。要使档案工作人员同心协力为档案工作的目标奋斗,就需要有一种组织意识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并把群体的内聚力变成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提高组织意识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体意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集体意识就是“档案团队精神”,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使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关系稳定、彼此坦诚的文化氛围,三是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建成密切合作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档案工作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休戚与共的团体意识及求大同、存小异的团结精神,使档案部门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优化个人心理、生活和工作的管理。

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组织相关的心理培训和学习,引导档案工作人员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我价值,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能力,从而寻求积极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生活和工作进行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李宜霞.浅谈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症[J].图书与档案管理.2007(25):258.

[2]贺文.浅议档素管理人员心理素质[J].陕西档案.1995(5).

[3]马爱凤.关于加强档案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J].山东档案.2004(2):37.

[4]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戴翠萍,张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1062108.

[6]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户盛忠.管理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心理学善管人者,能够洞悉他人的心理特点,工作起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管人者,受累不讨好,不仅得罪人,自己还被搞得焦头烂额。管人靠攻心,做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需要细心,善解人意;需要了解人的个性,关注人的需求欲望。同样,学生处中队管理也需要用计攻心,即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运用心理学方法去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将怎样运用心理学去加强中队的管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做到中队管理因人施教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也就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等部分构成

(一)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行为风格叫做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高校学生的生源很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由于地域、风俗及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相差很大。

1.气质差别

所谓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等特点,主要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1](P73-74)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只具有某种特定的气质,有可能是多种气质的混合体。如:有的学生具有胆汁质和粘液质两种气质类型。

因此,在进行管理教育中,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学生进行批评帮助时,要考虑到不同气质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的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的人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较大,而抑郁质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容忍力较小,不善于坦露自己的思想,所以,对他们进行教育批评时,要时刻注意方式方法。又如,新学生刚入学时,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警察院校的环境和新的制度,而对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性格差别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1](P76)影响人的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但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理性因素和环境因素。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我省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在生理和环境上都存在差别,因此学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

(1)生理性因素

首先,由于相貌、身高、体重等不同而产生性格的差别。学生会因社会文化评价与自我管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等性格形成。晋北学生体格较为健壮,性格外向,较活跃,脾气暴躁;晋中、晋南学生相对性格内向、沉静、胆小。其次,由于性别不同产生性格的差别。男生比较具有好强心、进取心、创造力,对政治、国内外时局及学校和中队组织的活动较感兴趣;女同学沉静、腼腆,对艺术及美的欣赏能力较强。

(2)环境因素

首先,由家庭环境而产生的差别,农村学生性格内向,沉静,进取心强,吃苦耐劳;城市学生性格外向、好强,但毅力不够。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和复杂的,从个体到群体,有来自于媒体的,有来自于时尚的等方方面面不同渠道的文化信息,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性格又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不可以改变,后天性可以改变。因此,中队管理者要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后天性培养。由于我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官,警察职业及其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更注重培养和锻造警察特殊的性格。警察的特殊性格主要指:勇敢、机智灵活、果断、顽强坚韧、自制力强等。

3.能力差别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特征。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以及实践活动的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别。

首先是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水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这种能力高低大小的差异,就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人分成“上智”、“中人”、“下愚”三个等级,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常”、“中常”、“低常”的划分是一致的。

其次是能力的类型差异。学生在完成活动时,不同的人可能以极不相同的结合为基础。有的学生感知能力突出,有的学生记忆惊人,还有的学生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等等。再次是能力的性别差异。女学生在语言表达、短时间记忆方面优于男同学,而男同学在空间知觉方面、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观察的掌握上都优于女同学;在记忆力方面,男同学的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偏重喜欢自然科学,而女学生的机械记忆,形象记忆优于男同学,叙述事件情绪色彩明显,感受性强,思维方式呈泛化性,缺乏分析,容易受到暗示。

因此,中队领导在管理上要因人而异,根据个人能力不同,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区队干部选拔、工作安排时要做到人尽其才。有什么样的能力,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工作取得最佳绩效。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能力低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学生会表现出“无法胜任”,其后果是给工作带来极大损失。如:让一个对音乐不感兴趣,没有感知的学生去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歌咏比赛,他会感到枯燥无味,采取消极态度;反之,一个学生所具有的能力高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这个学生也会表现出不满足现状,客观上“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二是在学生处中队对学生的训练和管理中,既要提高学生的特殊能力,又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如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培养:队列训练,小型拉练等;组建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文艺沙龙,书法小组等;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演讲比赛、球类比赛,中秋、元旦晚会,班务会等。

(二)学生的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一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

1.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警察院校的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成员,这就使警察这个职业的需要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与一般社会成员相比其共性的有:生理健康的需要、友情与亲情的需要、成就的需要、文化娱乐的需要、自尊和民主的需要。

学生的各种需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由低层次的需要向高级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学生刚入学时,友谊与亲情的需要占主导,那时的学生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友谊和亲情的需要就表现得很强烈;当适应环境后,则倾向于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及自尊和民主的需要,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文体活动来消除训练和学习的疲劳;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面临毕业,成就的需要就占了主导,大家都会回想过去几年来的成就,以及打算怎样将这些成就延续到未来的工作中。

为此,我们中队领导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询问,弄清他们在各个阶段的需要,把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起来,尽量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2.学生的动机

所谓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心理倾向。[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在管理中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行为动机,对各种各样的动机加以分析,认准哪一个动机是真实的、主导的,以便对症下药。动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所以,中队干部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社会性动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动机的形成受环境影响,为此中队干部要千方百计地创造一种士气高昂、人人争上游、比学赶帮超的团队气氛,这样就会激发中队每个学生都追求高尚的目标。

二、认真研究和探讨中队的集体心理特点和规律,增强中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集体心理特点

每个学生既是单个体,又是集体中的成员,因此,研究学生集体心理是必要的。所谓学生集体心理是个体在共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学生集体同其他集体相比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行为上互相影响的互补性、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以地缘情感或相同爱好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二)中队领导根据学生集体心理特点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

提高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使学生有充分参与管理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感到主人翁地位,这样群体的结合力就会增强,效率就高;反之,谋求表面一致,搞形式主义,害怕人言,我行我素,则会削弱群体的结合力,效率就低。

2.实行合理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包括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合情合理,使之有利于提高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当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用这些规章制度等衡量是非决定褒贬,对于违背规定的学生要积极劝导帮助,对坚持不改的学生,大家公开给予批评,使之收敛或放弃原有态度。

3.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非正式群体,包括同乡型、同爱好型等。对同乡、同爱好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好,使同乡、同爱好同学之间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学生中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同爱好的学生去做,可能比中队领导去做效果更好。但是,如果对同乡、同爱好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同爱好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伙,感情用事,形成一个利益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学生中队的团结和稳定。

4.增强群体意识

学生中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因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是需要友爱和温暖的。如果一个人天天处在冷淡、被排挤和打击的环境里,就会失去对这个集体的热爱,而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则能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这种温暖有时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激励学生去努力地学习、工作。

三、用心理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之更好地为中队管理服务

(一)思想教育的心理方法

管理工作与思想工作就像电脑的硬件与软件一样,再好的硬件没有软件的支持,也不能发挥硬件的最大功效,所以做好思想工作是相当必要的。而心理方法是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实施思想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教育成效的关键,用心理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则更为重要。思想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说服、暗示、榜样示范、自我教育四种心理方法最为常见。说服,是指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它是思想教育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心理方法。说服的方法主要有:一面说理与二面说理、理性引导与情绪感染、认同策略等。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暗示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行为暗示、反暗示。榜样示范,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和典型,激起学生学习、效仿的动机。主要方法有:先进典型示范、反面示范。自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青年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应该激发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主要教育方法有: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节,自我磨练。

以上所说的几种心理法,可以综合使用在同一件事中。

如:在一次法律课考试中,学生甲给学生乙看试题答案,被教务处教师查出,结果,学生乙被严重警告处分,学生甲被警告处分,学生甲因此感到受冤,整天闷闷不乐,其他学生各怀己见议论纷纷,搞得区队极不团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利用多种心理方法做好学生甲和其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首先,用认同策略对学生甲表示同情,缩小学生甲的心理

距离,使对方感到是“自己人”,然后再用理性引导的方法,给学生甲摆事实、讲道理,说明这件事的负面影响,指出他的错误所在是原则性不强,哥们义气太重,使他转变认识和态度,最后,用暗示的心理方法,暗示他只要好好干,肯定会得到同学们的肯定。2.通过这件事,给其他同学一个反面示范。告诫大家谁违反纪律,谁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然后再用区队会的形式,让大家查找在考风考纪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中队正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狠刹了考风考纪上存在的问题,而且使中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二)根据当前的形式和实际存在的问题,中队领导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思想教育

1.培养与调节学生的道德心理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广大学生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然而,在极少数同学身上也表现出某些道德缺陷或障碍。

学生主要存在的不良道德心理有:价值观偏移,理想信念动摇;正义感、责任感、集体感缺乏;抗诱惑力降低。这些不良道德心理是在主客观条件的负面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讲,主要有社会环境的污染,学生教育管理的缺陷等;从主观上讲,错误的道德认识、不良的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道德意志的发展。矫正学生不良道德心理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晓理诱导法。

通过教育引导、耐心开导,使具有不良道德心理的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在说理时,要注意“抗药性”的影响,“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种常理,但是,良药用糖衣、胶囊包起来,可使人服药时不觉其苦又能药到病除。因此,说理应注意方法,如用中队那些后进变先进的事例,历史上一些典故寓言及名人轶事等进行教育,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以情动心法。以温情感化或强烈刺激引起对方情感的震动,从而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道德心理欠缺的人在生活中,常受到别人的批评甚至被人嫌弃,因而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对他人的戒心及对立情绪,要取得教育效果,就要从情感着手。一是要坚持用爱去感化,本着互相爱护、互帮互助的原则,给他们鼓励、信任、关心,让他们从集体中获得温暖;二是引起情感上的震荡,详细地掌握道德不良学生犯错误的事实,在关键时刻,把事实摆得准确、充分、有力,使其无法辩解;道理讲得恳切、明白,引起强烈的内心冲突,使其感到内疚。

第三,激发自尊。通过寻找道德心理不良学生的优点,激发其自尊心,从而使不良道德心理转变。在教育中不但不能揭短,更要善于发现淹没在缺点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表扬、肯定,激发并保护其自尊心。超级秘书网

2.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不被激励的条件下,一般只发挥20-30%的能量,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则可以发挥80-90%的能量。[1](P129)因此,激励心理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的方法主要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民主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

物质激励,是以奖金或实物等为诱因对学生进行激励,要求领导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把正确思想的引导同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我校中队的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学生办实事,排忧解难。

精神激励,是以表扬、奖状、嘉奖等为诱因形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是中队激励的主要方式。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学生的尊严、成就、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对学生的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献身精神的激发作用更大、更持久。

民主激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民利,让学生参与学生的管理及重大事情的决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民主激励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自主、被尊重等精神需要,而且能激发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并转化为较高的积极性。如何实行民主激励?一是要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强信息反馈。

竞赛与评比激励,是指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争先创优意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学生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开展竞赛与评比能够激发起表现欲、成就欲,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充分发挥创造力,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团体竞赛还能缓和团体内部各区队之间的矛盾,促进集体合作,增强集体内聚力。

【参考文献】

[1]刘英陶,陈晓平,赵中利.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70.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首先,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

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到很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其次,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因素。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次,天鹅、梭子鱼和虾,要把一辆货车从大路上拉回来。他们一齐使劲拉,可是车子一动也不动。车上装的东西并不算重。

只是天鹅拼命往云里冲,虾用力往后拖,梭子鱼使劲往池塘里拉。每个人都用了很大的劲,为什么车子还是停在老地方一动也不动?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努力的方向不一致。对一个企业来说,劳资双方就如一部车子的两个车轮。

对于企业这部车子来讲,这两个车轮的大小和运动速度必须是同一的,哪一个大了、快了或小了、慢了都不行。二者必须协调一致,车子才能跑得快、跑得好。

三是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主要来自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和需要,而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相信,又包括对团队成员正直程度的相信。储户对银行信心不足,会采取“挤兑”行为。假使创业团队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危机,也会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危害团队未来的事业。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利益契合都是构成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的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全面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精神。

创业要发扬创业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不会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精神是创业团队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业所持的态度。创业者往往不乏激情,但激情绝不是创业精神的全部,他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耐心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创业者,只不过是基于对未来信心的投入的勇气。相信自己的投入会在明天得到超额的回报,所以不在乎今天一时一事的得与失。牺牲精神意味着先人后己,先长远后眼前。牺牲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和未来的投资,这种投资当期不可能得到回报,所以要有耐心。不能搞机会主义的做法,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虑当前,不考虑长远。

二是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都需要开拓精神。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登山者。开拓精神就是不知疲倦的进取心。创业还需要有敬业的态度。敬业的内涵有三:恭敬、专注、谨慎。恭敬是指把事业敬若神明,谈及事业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神圣感。专注则是指一种对事业专心和投入的态度。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不是创业者的做法;而朝思暮想、无时或忘,才是创业者常有的状态。

谨慎不是指谨小慎微,而是指激情勃发之前的理性、果敢行动之前的冷静,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敬业精神是要求创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来不得半点的亵渎、懈怠和大意。

三是胸怀、气度和包容精神。

创业期的条件一般比较脆弱,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包容,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纵观历史,创业期的领袖无不是具有包容力的领袖,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就是宽容、有气量,就是容纳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而不是斤斤计较;就是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接纳别人的缺点,而不是求全责备。企业是企业家人格的外化。创业者的胸怀有多大,他们的事业就会有多大。

三、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

成功企业家的某些素质是先天的,如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但更多的则是后天修炼而成的,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如此。

可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能力不断成长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若团队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促进因素;若团队的成长滞后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阻碍因素。

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尤为必要。提升个人修为主要指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领导者而言主要是加强非职务影响力、非地位影响力修炼。即大家常说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团队的整合实力是创业者最大的财富。绝大多数职业风险投资人把“宁要一流的团队二流的想法,不要一流的想法二流的团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即便再天才的想法也还是具有可复制性的,而团队的整合实力却是难以复制的。从提高团队内部亲和力、凝聚力的角度讲,做到以下几点是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尊重。尊重说白了就是拿人和事当回事儿。人们只有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组织的全部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或走向解散。

团队的领袖更要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基调,以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团队的领袖不是上帝,不可以搞“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二是自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归因时,通常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的:(1)行为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部归因;(2)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换句话说,人都有“委过争功”的本能。因此,树立“以责人之心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自律意识,在团队内部就显得极为必要。

三是公平、公正。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要讲公平、公正,就要讲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俗谚所谓“事怕反,理怕颠”、“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创业期要讲摆平,更要讲公平。无论公平、摆平,关键是要用心治心、以心换心。团队成员对工作只投入很少的精力,“心”没有放在工作上,是团队整合最大的失败。

四是学习意识。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坚持学习,跟上时代潮流,同时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那么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会越来越弱,逐渐老化钝化、脱离时代。团队成员应有学习意识和学习的精神,同时团队内部也应建立学习成果共享的机制。无论创业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伙关系,还是雇佣关系,其本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他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合作、资源合作,还包括文化的认同、心灵的融合。超级秘书网

合作是否成功,除了各自能力和资源是否具有互补性和对等性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各自在道德和情感上是否具有相融性。因此,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团队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磨合与道德认同的过程。只有团队内部形成了基于文化认同和道德认同的互尊、互信、互爱、互惠的互动关系,创业团队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玉利,陈寒松,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5

2、顾雪峰,创业管理的重要性,国际金融报,2000,12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枯燥、繁琐的原因,一般都会有职业倦怠症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热情不高,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对周围的任何事呈现漠不关心的状态;二是在工作态度上,工作责任感消失,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对工作敷衍了事;三是对自己和工作岗位的评价不断降低,对前途感到迷茫。据笔者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各个工作环节的规则化较为严重,而且长期与资料、电脑打交道,重复性强、没有新鲜感;二是外界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较少,使工作人员失去外界评价对其的督促力;三是理论上对档案管理的过高期待与管理工作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也会挫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工作人员对档案事业的发展失去信心,进而影响档案管理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运用激励策略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要素,所谓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可以有一种内在动力,促使人想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可以说激励就是吊顶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美国哈弗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表述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俺是记仇的员工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的员工他的工作能力可以达到80%——90%。因此,正确运用激励措施,能够使档案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技能,将以往的消极一扫而光,转向积极的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的高效率。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内在和外在两种:所谓外在激励,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等;内在激励包括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胜利感、光荣感以及成就感等等。通过内外激励,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注重个性差异管理

在工作中要注意工作人员的个性差异,发挥个人特长的心理需要,注意心理品质和专业工作相适应。在人员任用上要重视官员的能力类型,坚持贯彻各取所长,发挥每个人优势的原则,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得到合理使用。档案管理人员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都会形成各自的专长,并希望能够使自己这种特长得到发挥与使用。一个人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压抑烦闷的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抱负水准较高的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都会有十分强烈的发挥自己专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对工作人员的个人差异要有所了解,对不同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不同的管理办法,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特长的同时能够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

(三)掌握群体心理规律,提高组织意识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事业的热爱以及与档案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意识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工作做积极性主动性的根本性措施。可以说,组织意识是档案工作凝聚的“粘结剂”。要是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的为档案工作而奋斗,就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组织意识将大家都集聚在一起,并将这种集体的内聚力转变成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动力。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对组织意识进行培养:一是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集体意识,即“档案团队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使每一个档案管理者都有一种工作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坦诚的工作关系;三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每个工作人员之间建立起相互依赖、密切合作的关系,建立一个休戚与共、求大同存小异的团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从而使档案管理部门建设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

三、结论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论文统计;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C93-0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5-02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管理过程和管理关系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运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研究和揭示管理实践中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表现得规律。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科学地预测和指导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协调管理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调动职工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管理心理学把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这既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也顺应了现代管理活动的需要[2]。

一、中国近十年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论文检索结果

1.整体情况的检索统计结果。通过系统的检索和统计,查到在近十年内(1999―2008年)中国有关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共计651篇,占同期收录总论文的0.00599%,检索结果(见表1)。

2.时间分布的检索统计结果。为了解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随时间的发展情况,有必要分别对各年内发表的论文数据进行检索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的时间分布

3.论文在不同学科中的分布情况。为反映管理心理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研究情况,本文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学科的分类,在表1检索数据的基础上,又分别对22个学科明细分类中发表的有关管理心理学应用方面的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见下页表2)。

为了解中国管理心理学在国内的应用情况,笔者对上述检索到的651篇有关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按激励问题、领导行为问题、管理决策问题、团队心理问题、个体心理问题和综合六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统计,在统计的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涉及了几方面理论的论文,按作者最主要的方面进行分类。对于综述性、概述性的方面的论文和其他非上述五个方面的论文归入综合与其他类。统计结果(见表3)。

二、中国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进展分析

1.管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管理心理学几乎在所有学科中都有应用。从表1中可以看到,检索到近十年发表的管理心理学的论文,经济管理类的占总论文数量的32%,领先于其他的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上页图1可以看出,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各行业、各学科领域越来越重视。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竞争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的脚步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人的因素日益突出,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中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开展新型的管理系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三院长于1997年发表的三院长联合声明《为21世纪做准备》,就把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管理决策的行为科学研究列入头等重要的研究课题[4]。

3.管理心理学各研究内容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由表3 可知,从各学科发表相关论文的总数量上看,有关激励问题方面的论文数量是最多的,约占管理心理学的26.11%,领先于其他的研究内容,这是因为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5]。

同样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领导行为、管理决策、团队心理、个体心理的应用研究分别达到了11.83%、19.81%、7.68%、13.98%。

4.管理心理学理论本身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管理心理学在被广泛应用普及的同时,本身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强调学科本身的衍生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并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修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让社会、企业、组织更了解这一学科,在“应用开发”中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努力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管理心理学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快、更新的发展[6]。

三、结论

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国在8 200种主要期刊上发表的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统计,检索和统计的文献量大,数据翔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管理心理学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张术松,汪雷.管理心理学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毅.管理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卢盛忠.中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应用心理学,1995,(1):7-12.

[4]时堪,卢嘉.管理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J].应用心理学,2001,(2):52-56.

[5]徐联仓,王重鸣.管理心理学研究[J].中国心理科学:工作心理学分卷,1997.

[6]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安世友]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 要: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心理学视角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总结出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要点。

1.关于管理心理学

20世纪初,激励理论曾经风行一时,这种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因此,工人积极性背后有一经济动机,如果在能判断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给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资激励,会引导工人努力工作,服从领导者的指挥,并且接受领导者的管理。从此,金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开始风行起来。时至今日,金钱在保证员工努力工作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激励手段。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也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重要分支。20世纪初,泰勒(f.talor)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和闵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开创的工业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elton mayo)领导的“霍桑实验”则是推动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到20世纪60年代,管理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外,不同的行业对管理心理学有不同的称呼,如心理学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心理学,工商界将管理心理学称为组织行为学。

2.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点

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有其独有的特点,特别是能够体现出对于个体的关怀。个体关怀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学是从微观的层面上来选择或理解问题的,比较关心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上与人有关的具体问题。二是心理学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和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对于个体存在的弱点缺陷和不足持宽容的态度,具有极大的人性化关怀特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与其它领域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者更为关注人力资源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和影响。因为人力资源可以说就是企业中人的合集,是集体中若干个体组合而成的,所以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集体中人力资源的基本构成单元,而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他们都有其自身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可以说个体身上存在的心理特点就是人力资源问题中的要素。其次,心理学在研究中以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等状态的改变为出发点研究人力资源的开放与管理方法。心理学以事实为根据分析个体的心理需要和状态,在搜集多方面资料后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心理学可以充分的阐释人力资源问题中的各类现象,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产生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企业一定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视野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问题,在做决策的时候充分体现对于全体员工的个体关怀。

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运用

(1)尊重个体差异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正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会因为受到遗传因素、所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特点会受其实践活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表现为个体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长处,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也能够有效的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公关、宣传、管理者等,沉稳、内敛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财务、审计、文员等。在企业用人或职位升迁时,要特别考虑这些因素。

(2)激励制度

激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他不断的提高,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激励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其中包括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只有了解了员工的真实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予满足,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比较有难度的工作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

(3)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主流模式,管理结构也日趋网络化和分散化,团队已经成为企业中重要的工作形式。将现有的人力资源组合成为团队来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目的是形成1+1>2的工作效果。要逐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除了要把团队成员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外,还要让各个成员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关联。既要有作出决策的成员,也要有善于执行和倾听的成员,另外他们还要具备不同的技术专长,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和企业的目标。为了能够将不同特点的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良好的凝聚力和团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队员之间要相互信赖、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大家努力建立一个不断创新和提高的氛围,促进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海鹰.浅谈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意义[j].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2]吕同舟.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管理观察,2009,(06)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4]何玲玲,王燕莉,李颖.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2006,(10)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课堂上要同时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既不是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宣扬“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我上的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在课堂教学上要求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密切配合才能体现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1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分析。

长期以来,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向学生“单向灌输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受制于教师,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要成为主动者、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师生互动式的民主型课堂,以达到推进主体性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转变指导思想和更新教学观念。要实现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来决定。而教师的关键是从学生的实际来设计互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互动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达到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活跃课堂的目的,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管理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以课前每章给案例和思考题做准备,指定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唐松定律,即100-1=0,这正体现了管理心理学所提倡的组织管理思想,就是说一百个人组成一个组织,在这个组织行为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人的行为偏离了组织,破坏了组织的行为形象,那么另外99个人的努力也就白废,整体的组织行为形象有可能为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观念和管理心理意识,提高其交际能力,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切教学内容要求与任务,并在小组之间形成一种学习讨论的竞赛。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与组织的其他成员的合作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2.2 以教学形式多样化为手段。

2.2.1 提问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不断提问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保持冷静与沉着的心理、百折不挠探求真理的精神;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同类问题或相关问题的能力,对获得的答案记忆深刻。提问应该根据章节的重点概念及其内在联系进行,也可以启发学生描述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来解释重点概念。

2.2.2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其教育思想体现民主性和自主性。管理心理学教学运用案例教学可以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教与学相长,加深了学生的实战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思、讲、议、练等方面来实现。思,就是课前预习和思考案例及参考题;讲,就是让学生上台讲,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议,就是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练,就是案例模拟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模拟心理角色扮演,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管理心理学的“实际问题”。

2.2.3 多媒体教学: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每个知识点都涵盖极大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这就需要利用电视、电影、电脑等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使管理心理学的相关事物形象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让空洞单调的理论形象化处理、视频化编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3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教师的要求。

3.1 不断学习,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教师在上课前要熟悉教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在重点讲授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

3.2 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管理心理学应用性强,为了能够使生动的理论联系实际并正确地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应该在钻研理论的同时深入社会行业调查,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检验。教师通过实践也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并且有利于对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教学素材,讲课中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设计的案例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当然,构建并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较高层次的教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好自己的主体作用,并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提供适当的环境,实现课堂的互动模式。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使学生们系统、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并从中探寻、研究管理领域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人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形式和规律。

1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提出

目前管理心理学这门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实质仍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势必会成为脱离社会并且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来说都是一种不利的状况,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针对目前这种教学状况,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堂上的学生参与,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针对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彻底摆脱过去那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吸取了“问题法”、“发现法”的优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自主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至理名言,他主张素质教育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走出教材,致力于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

2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

2.1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2.1.1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应专门为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建设一个资料室。使学生的能够及时而系统地阅读最新的管理心理学领域的资料,也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打下基础。

2.1.2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运用文字、图像、图表、动画等形象化语言,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大力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在已经公布的各种网络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全部教学资料上网,并建立专门的学习网站,不断优化网络教学环境,为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创造了物质条件。

2.1.3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精讲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讲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讲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自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定1/5的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安排专门的课堂讨论;二是开列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要求配合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阅读10本课外书籍和30篇参考资料,课外书籍内容应适当的列入考试范围。此项教学方法为在师生间开展研究型学习模式积累了专项知识储备。

2.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研究型学习模式。管理心理学所涉及到的理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它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适用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管理行为中,管理方法不仅只适用于企业中的领导者如何有效地管理下属员工,同时也适用于普通的职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被管理者,同时也适用于我们在校的大学生。因此,在课堂上,一方面案例分析可占较大比重,同时也采用系统讲授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每届学生安排10位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另算学分,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同时专家把管理实践带到课堂上来,也增加了理论知识在现实运用方面说服力。超级秘书网

另外,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围绕管理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内容申报学校本科生的科研课题,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

2.2研究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内容

研究型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法,其内涵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致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研究。

2.2.1发现问题是前提,是研究赖以进行的基础。发现问题是处于问题的表层研究阶段,发现问题的途径也是研究内容之一,教师在这个研究阶段起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并评价问题的作用。

2.2.2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内容,必须致力于选择问题的研究。只有问题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解决的可能性时,研究才有价值。

2.2.3在问题提出后,并非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自觉地投入研究,需要强化学生的动机,必须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应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单纯兴趣向自觉研究转化,在研究中一直保持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

2.2.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讨论与解决都应由学生自主进行。要发挥研究小组集体学习的优势。研究讨论过程中注重分工、讨论、评价的开放性。

2.3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模型根据前面所介绍的内容,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模型如下图1所示。

通过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培养使同学们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7.

[2]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8,10.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著作类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以“(科学)创造心理”为主题的著作,以“科学意象”为题名的研究,以及若干包含在“科学学”编著下的文字。

(一)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

30余年来,国内以“科学心理学”为题名的专著只有两本,且均为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王极盛先生所著,分别为《科学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和《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王极盛将科学心理学分为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心理学四个方面[4]。在书中,王极盛从七个方面对科学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即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非智力因素与科学创造;科学创造心理的特点、要求、类型与方法;科学创造中的灵感、梦境与机遇;科学创造的群体心理;科技人才的心理问题;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的心理问题。《科学创造心理学》一书则是王极盛采用心理自我评定与心理调查等方法,对我国700多名科技工作者进行的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科学管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全书共三大部分,即我国科技工作者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研究;科技创造心理的定量研究;科技管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该书最后一章还强调了维护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以“(科学)创造心理”为主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造心理学”“创造性思维”“创新心理”类的书籍数量极多。这些著作充斥于书店、图书馆及网上书店,非短时间所能鉴别清楚。只能说,国内有许多与科学创造心理有关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调查研究及切实的调查访谈,所有这些都非笔者所能妄断,还需有兴趣的同仁细细地琢磨品定。但也不可否认,在此领域中确有一些典型的研究①:如周义澄著的《科学创造与直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章士嵘著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86)。

(三)以“科学意象”为主题的研究

国内以“科学意象”为主题的著作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部,即李继宏等所著的《科学意象》(科学出版社,2007)一书。该书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科学意象的概念、科学意象方式及相关案例、科学意象与科学进步的关系、科学意象的心理机制分析、科学发现的案例分析、科学意象的培养。作者从心理意象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灵感及科学理论的创造,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在作者看来,“一切科学思维,特别是创造性科学思维都是通过科学意象进行的,科学意象是连接科学思维和感觉的中间媒介。”[5]

(四)“科学学”编著中包含的“科学心理学”

国内学者对“科学心理学”的论述,还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些《科学学》编著之中,具体有:(1)关西普、季于林、陈士俊、王树恩四位主编的《科学学纲要:理论科学学基础》(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18—127页),该书第三章第六节名为“科学家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科学创造的重要性。(2)田夫、王兴成主编的《科学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83:307—332页),该书第十三章名为“科学创造的心理学问题”。(3)夏禹龙、刘吉、冯之俊、张念椿、孙章五位编著的《科学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3:243—275页),该书第八章名为“科学与心理”。(4)徐纪敏著的《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362—424页),该书第七章名为“科学创造心理学”。(5)杨连生编著的《科学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该书第六部分以15页篇幅论述了“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此外,这个时期许立言、张碧辉、郑羡琦编著的《科学学概论》(情报科学杂志社,1981)和金良浚编著的《科学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1983)也对科学心理学有所涉及。这些教材对于科学心理学的关注主要放在:科学创造过程的心理规律与特点,科学工作者的智力及个性心理特点,科学工作的集团心理特点,科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心理学原则等方面。

二、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论文类研究

(一)“科学心理学”类的论文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以“篇名:科学心理学”的“精确”方式查找(时间段为1979—2014.8),共检索出期刊论文63篇。经过逐一排查,最终确定与主题实际相关的论文只有10篇。其中4篇书评,3篇论文,2篇译文,1篇硕士论文。其中,4篇书评是对王极盛先生《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创造心理学》两书的评论,这里不再赘述。3篇论文为:(1)朱导之《科学心理学》,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年第1期。(2)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几个问题》,载《科学管理研究》,1984年第4期。(3)王极盛《科学心理学的计量研究》,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年第9期。这3篇论文主要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探讨了科学创造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相关心理规律特点的关系。两篇译文分别为:(1)[美]R•D•特温内、M•E•多尔蒂、C•R•迈纳特《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载《世界哲学》,1985年第3期第50—53页。该文是由彦冰摘译三位作者主编的《论科学思维》(1981)一书的导论。文章分别从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的关系、科学心理学当时的研究状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苏]T•维诺格拉多娃《科学心理学对科学学的贡献》,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第35—36页。该文由亦路翻译。文章通过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哲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的脉络关系的梳理,说明科学心理学所具有的意义。一篇硕士论文为山东大学科学哲学专业2013届的毕业生寇瑜所作,题目为《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指导教师:王华平副教授)。该文可谓是当前国内“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体现,也是当前对“科学心理学”论述最为专业的一文。论文在梳理已有科学论述的规范进路、历史进路、社会学进路的基础上,从科学认知史与社会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心理学作为科学哲学新方向的可能路径与价值。同时,从该文中看到,国内已有学者开始专注于“科学心理学”研究,寇瑜的导师王华平已有书稿成稿———《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心理研究》待出版[3]。此外,另有4篇非期刊论文也是对科学心理学的专门探讨:(1)王极盛《谈科学心理学》,《科学•技术•管理》,世界出版社,1980年。(2)王极盛《科学心理学的某些研究》中国心理学会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编,1981年。(3)王极盛《科学工作者科学活动的智力基础》,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会议资料,1980年。(4)王极盛《创造性活动中的灵感》,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会议资料,1980年。

(二)“科学意象”的论文研究

科学意象是近年来国内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研究者承接美国学者米勒《科学思维中的意象》一书的后续,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即有学者开始了科学意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有期刊论文4篇,硕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1篇。分别为:(1)李继宏《科学意象初探》,载《黄石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1—20页;(2)李继宏《科学意象初探》,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19卷第2期第18—23页;(3)赵伶俐《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与实证构想》,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7期第104—110页;(4)滕瀚、赵伶俐、汪宏《心理学视域中的科学意象研究》,载《科学学研究》,2009年(S2)第285—288页;(5)郭彦霞《科学意象教学对小学生概念学习影响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6)滕瀚《科学意象加工水平对高中生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的影响》,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李继宏的论文主要通过科学意象的案例分析———彭加勒的听觉意象、爱因斯坦的视觉意象,以及海森堡的数学调节意象进而揭示科学意象具有创造性的原因。赵伶俐则直接将意象看作是意义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体,是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逻辑基点、加工方法、过程与结果。郭彦霞在论文中指出:概念学习是科学认知的基本过程;在认知过程中“意”和“象”具有共存性;在概念中“意”与“象”具有交融性;概念学习与科学意象的认知加工具有协同性。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关于科学意象的研究已经起步,目前主要由李继宏、赵伶俐及与他们具有学缘关系的研究者展开。

三、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困境解析

(一)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很不足。在横向比较意义上,它远不如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临近学科。在纵向意义上,30余年来尚未取得根本性的进步。以10年为一个时段进行划分,我国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以后呈现出平缓斜坡状的“U”字形。相对而言,20世纪80年代国内科学心理学的著作、论文成果较多;而90年代,科学心理学则呈现为低谷状态:既没有著作出版,论文数量也极少。2000年以后,无论是科学意象研究,还是王华平、寇瑜等对“科学心理学”的专门理论探讨都呈现出新的气象;而赵万里等撰写的《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3年第1期)一文,则代表着中国“科学心理学”自主性探索的一种尝试。就不同时段的研究者构成而言。20世纪80年代只有王极盛先生(心理学者)出版了两本专著,撰写了至少6篇科学心理学论文。周义澄、章士嵘先生则主要为自然辩证法的专业背景。至于其他《科学学》编著者,也多非专业心理学学者。20世纪90年代,科学心理学淹没在学术大潮中,很少听到它的声音。只有亦路翻译了《科学心理学对科学学的贡献》一文(1991);此外就是作为大学物理学教师李继宏撰写的两篇同样题为“科学意象初探”的论文。2000年以后,除李继宏等出版了《科学意象》一书(2007)外。赵伶俐及其学生滕瀚、汪宏、郭彦霞为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授及博士、硕士。其他人如赵万里教授则为科学社会学专家;王华平、寇瑜等则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研究者。总之,三十余年来科学心理学在我国并未产生广泛影响,也未能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无论是研究成果、研究队伍还是对外界的影响度方面都很小。早期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心理学、科学管理与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者,近年来则多是一些心理学、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专业的学人。在研究主题方面,早期研究者多围绕科学创造心理而展开,附带性地介绍科研管理心理与科学集体心理方面的研究。值得说明的是,2013年发表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1期的《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一文,代表了国内学人进行科学心理学自主性研究的一种探索,是对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种自觉尝试。同是这一年,寇瑜的硕士论文《科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的新方向》的完成,其导师王华平有关科学心理学书稿的完成,都是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开始兴起的丝丝迹象。当然,这只能说明科学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萌芽、生长。至于它能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还有赖于国内其他相关学者的加入,依赖于国内学界的认同与支持。

(二)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原因解析

从上可见,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在笔者看来,导致此种困境与不足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本身的困难与复杂性。具体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由于个体意识一直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是一种“意识流”(詹姆斯语),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内隐发生的。即使科学家对自己本人的意识都很难做客观的记录,而对于想要研究科学家心理的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科学家的心理一直处于黑箱或灰箱的状态。二是就研究所需的专业背景而言。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需要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心理学的专业背景,需要同时具备自然辩证法与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致力于此。然而当前国内的真实状况是,真正具备此种条件并准备致力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学人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更是难以产生高水平、具备醇厚价值的研究成果来。第二,学术研究的本土性缺失。这乃是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多是从西方引进的,科学心理学亦是如此。由于科学心理学在国外诸多“科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未能成为一门显学,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心理学都没有产生系统的研究成果,亦缺乏广泛持久的学术影响。而国内学者对西方学科的研究主要靠译介西方著述,多采取介绍、评论、解读的方式进行,缺乏本土化的持续努力。因此,“源头”的枯窘,自然导致“河流”的难以丰沛。20世纪80年代虽有王极盛先生对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开创性努力,但是却缺乏后来者的接续支撑。科学心理学研究在我国依然缺乏它自己的本根。第三,我国的科学心理学尚未形成研究共同体。就当前我国元科学研究学术队伍的发展状况而言,已有专门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研究群体,也有总名为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或“科学技术学”)的研究建制与研究活动。这些都稳健地支撑着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伦理学、STS的学术发展与知识累积。然而,国内对科学心理学进行专门、持续研究与关注的人还很少。元科学研究者关心更多的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研究始终处于少有人问津的地位。因为没有学术研究共同体,没有“无形学院”(戴安娜•克兰语)的支持,自然很难支撑起科学心理学持续稳健发展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萌生、兴起,到90年代科学心理学的近乎销声匿迹,再到21世纪头10年科学心理学在我国的缓慢发展,最后到2013年以来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一丝新气象,构成了30年来我国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完整历程。总体而言,我国的科学心理学发展还很不足。造成此种境况的原因包括:研究对象及研究所需专业背景的复杂性,缺乏持续的本土性研究努力,尚未形成研究共同体。而我国的科学心理学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在自主性探索方面做持续不懈的努力,同时还需真正有志于此的研究者的加入与支持。

上一篇:行为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