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3-12 13:54:53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1篇

一.问题导学法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进步

由问题教学法到问题导学法,虽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问题教学法体现的是传统课堂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的“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自己对教学知识内容的设计来设置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将自己的理解认识抛出,问题成为教师“教”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问题。如问题设置空泛,出现课堂提问后的冷场。或问题设置粗糙,教师浅尝辄止,学生只需回答对错。甚至问题成为教师“卖弄”的“花枪”,徒具形式。总之,问题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手段。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问题,遵循教师的思维思考和回答问题,一旦学生跟不上,教师则很快抛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机械接受。

而问题导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以往教师“硬灌”、学生“死学”的局面,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理念。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用“问题”启发学生来自学、钻研,促成学生从渴望知道到主动求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由问题教学法到问题导学法,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进步。一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教”变成“导”。二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受到关注。三是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以导促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关于问题导学法的设计使用的几点尝试

1.明确问题,不在问法上设置障碍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意义在“导”,不在“问”。不能在问题问法上问倒学生,这样就不能起到“导”的作用了,所以在设计问题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的思维往往已经形成学科性的惯性思维,和学生的思考特点是不相同的,所以现实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看到题目,教师就能立马反应出考什么知识点,该怎么解答,而学生有时会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学生却不是这样看的。原因有不少,而其中一点应该是我们教师习惯性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判断分析,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习惯如何思考。提问时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剥夺了学生的思维,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先从学生角度思考,设置问题更适合学生的理解,不在问法上难住学生。设计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的就不是好问题。明确问题的提示,不在问法上设置障碍。如《一剪梅》导学案设计问题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学生读过题目后有的理解成倒装句的效果,有的从情景交融的手法谈艺术效果。学生对这道题目普遍反映不明题目所指。而改成“请按正常语序排列此句,并品味词人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白问题是从诗歌语序及作用上考虑。改后的题目在问法上更具体,提示更明确,引导的作用也就更突出,学生在问题提示下就能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

2.分析性问题与体验性问题相结合

问题设置还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点燃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出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就能够最大化地感受,课堂就能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氛围。我们平时上课总喜欢提一些分析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却破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愿意讨论,不喜欢分析。有时教师就会误以为学生不会回答,只能把自己的理解抛给学生。课堂又成了讲授课,教师又代替了学生回答。

少一些分析性问题多一些体验性问题,或两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设置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反应平平,课堂气氛一般。当学生面对“如果你身边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一位教师,你怎么评价他?请同学们设计一个与之相遇或相处的情景”这样一个问题时,兴致高涨,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不喜欢,有的说害怕这样的老师,并且纷纷假设与之相遇或相处的情景,还有同学主动请示要当堂表演。

体验式的提问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会更亲切,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般分析性问题达不到的效果。

3.合理利用错误资源,抓住生成问题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产生错误。从个体心理特点来看,“错误”中就包含了认知个体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经验。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而错误更接近个体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就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因个体认知水平的限制,总是会出现很多错误。在这时教师不应急于纠错,急于打断学生。而应耐心听完,弄清学生认知的不足之处,然后利用错误生成问题再次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李凭箜篌引》的教学中,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时,对于“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几句,很多学生在分析时理解为衬托手法,认为是用环境以及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动人。很明显学生对衬托和侧面描写认识不够,没有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产生了错误认知。当弄清学生的误区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几句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侧面描写,到底哪一种手法是正确的呢?请同学们比较分析这两种手法的不同。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他们思考着,不时与其他同学争辩着。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我又指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诗歌举例验证。同学们找出了《陌上桑》中通过不同人看到秦罗敷后的反应侧面描写秦罗敷美貌的句子,找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五岳、赤城、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高峻的例子,比较中学生认识到侧面描写是不直接描写主体,而是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感受评价来间接表现主体特点,而衬托则是为了突出主体,用与主体类似或相反的客体来陪衬的手法。这样不仅解决了原有问题,而且学生在辨错纠错中加强了认识,提高了水平。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有意在学生易产生误区的地方设置问题,故意出错,让学生辨错纠错,以错导思。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4.强化预习效果,让学生参与设置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机械接受过程。基于此,我们不妨试着让学生来设计问题。问题导学不能局限在只能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设计问题,并且要配套形成参考答案。学生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不仅认真完成了预习,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了各种问题。虽然有不少问题比较简单,粗糙,甚至有些题目自相矛盾,学生也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学生在设计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的不足之处时,更有针对性,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整合处理,既掌握了学情,也有利于设计出更高效的更有针对性的问题。

新课改改变的是观念,而不是形式。由问题教学法到问题导学法的转变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进步,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到“学”的转移,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轨道上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2篇

一、依据文体特征,确定课堂核心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要“先确定教学内容,再选择教学方法”,而教学内容的确定又要体现文体特征,所以根据具体的文体特征来设计核心问题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教师抛开文体设计核心问题就会陷入误区。有教师在教寓言类的文章《愚公移山》时,遇到“愚公为什么不搬家,移山多累啊,愚公怎么能保证子子孙孙都去移山呢”类似的问题。这就是抛离寓言文体特征产生的不必要探讨的问题。

如《我与地坛》这一课,就要根据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来设计主问题。全文分“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两个部分。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必须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全文分了两部分,是哪句话把“我”、地坛、母亲联系起来的?2题目叫《我与地坛》,为什么要写“我”与母亲?3从全文来看,“我”、地坛、母亲是怎样的关系?4这样的构建在写作和抒情上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基本上可以把整个文章的思路理清,从而把握抒情散文的主要情感,为具体深入地品读文本做好铺垫。在解读文本时,不同的文体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引领的。根据文体特征来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对文本的尊重,也很容易进入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也会离文学越来越近。

二、紧扣文本内容,去伪存真设计真问题

当下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花样,却忽视了文本本身,走向了教学的异化。教师研读文本设计教学问题时必须做到紧扣文本,不能设计那些只围绕文本外部的伪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包括思维容量大、精、准等特点。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适合学生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的解读模式。

如《听听那冷雨》这一课,本文写作主体是雨,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围绕写作主体雨来展开。具体问题设计如下:1请利用“雨”这一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作者从“走入霏霏”到“想入非非”都想到了哪些?又寄托了作者哪样的情感?3这些情感都是源于什么?4“雨”这一意象寄托了哪些内涵?通过这样的几个紧扣文本内容的问题,学生对这篇散文的层次结构及情感等主要探究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文本解读一般分为内部解读与外部解读,而大多数情况是内部与外部结合解读,并倾向于内部解读。笔者个人也觉得文本解读的关键还是内部解读,也就是关注文本本身的一些细节或是矛盾等。只有紧扣文本内容设计真问题才能深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三、把握班级学情,设计主干枝叶共生问题

文本解读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方法和角度都适合课堂教学。最好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情。选择好了问题设计的基本点,就要围绕文体特征、文本内容等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而不是“流水式”的所有问题。因为核心问题能共生枝叶问题,就像黄厚江老师所说的“树式共生”,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想的生长之门。而“流水式”的问题设计其实就是教师解读文本的思维流程,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生长,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陈情表》一文,其实只需要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就可以了:1是谁陈情?2为何陈情?3怎样陈情?4是至情至孝,还是推辞的借口?通过这几个问题不仅能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还能把握文章情感,关键是在于这几个核心问题能生发出许多枝叶问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入解读文本,做到教师、学生、文本、课堂之间的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主干枝叶共生的问题设计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基本条件,我们的教学绝不能设计那种从表层向表层滑行的肤浅问题。

总之,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能转变传统讲堂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问题的设计切勿浮华,应该遵守文体特征、紧扣文本、把握学情等基本原则。语文教师要围绕文本设计出几个核心问题,然后再把这几个核心问题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并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适当地生发出枝叶问题来丰满整个课堂。只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说是真问题,有了真问题的课堂也一定是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得到生命延展。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 教学 设置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有全新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的探索,因为只有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和创造。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没有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传达了“我要学”、“我要听”的求知信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的提问是开启通向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窗户的工具。学会提出一些高层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很少,有创新意识的就更少了。可见,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很少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对学到的知识也不经过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通过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谈到学问时也说:“做学问,需要学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为此,老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的,书本上有的就是绝对真理。伽利略就曾经对其老师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提出质疑,最后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讨论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学生从中既可学到知识,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与同学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对每课都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门口卖报纸的是不是企业”、“学校是不是企业”、“如果是部门经理犯了错,法定代表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些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还由被动提问变成了主动提问,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生成问题和预设问题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进去,把学生看成容器,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使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课,厌恶政治课的现象。而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又过分的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略预设,忽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课堂很“热闹”,而课堂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

生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活跃、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可能比较浅显,如果教师对生成问题不加筛选,就可能会造成教学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我认为应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层次性、开放性

要提高所设置问题的实效性,设置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要突出实效。

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那就失去设问的意义,所以尽量避免“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的问法。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解决不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政治学科经常用到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是对事物的层层深入,既需要学生积极的思考,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意识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向以灌输学生知识点和题海训练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而问题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重视学生的科学思考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问题的导入和教师的指引,根据教材分析材料,提炼出知识点和规律,最终解决问题。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

初中科学课堂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问题设计和创设情境。

1.问题设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逻辑性,引导学生从简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2)问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能够让学生应用教材的知识点解决问题,同时从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3)问题可以与生活比较接近,或者是引入一些时事,主要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消弭学生的陌生感。比如说,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植物为例,为什么在同一棵树上,一面生长茂盛而另一面却稀稀疏疏?这样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向阳性。

2.情境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结合生活经验、活动实践、科学实验的设计。(1)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所以,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应用实例和知识点。由于引用的例子都是学生日常见到的,也就消弭了学生的不熟悉感,激发他们对其科学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提高了。(2)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科学原理的影子,并且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种植绿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实践中了解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对植物的各项组成和特征更加了解。(3)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实验的时候,以题目的形式引入,最终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出问题。

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教师要将问题教学法的优势与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运用有效的措施发挥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谢展鸥.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5).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 互动性 探讨性 疑问性 合作性 竞赛性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提问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境。本文就创设提问情境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 提问情境可具有互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有序设置能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去分析、思考、讨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这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Where did you go? Why? 学生谈到有玩就有吃时,情绪特高涨。之后,我让学生四人一组用英语展开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即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讨论,能扩展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动机,增强求知欲;通过讨论,还能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语言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提问情境可具有探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新颖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与解决,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他们的兴趣与想象力才能得到激发。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时,我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 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他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在上完这篇课文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特意设计了一道题: What will you be after ten years? 有的学生说自己是医生,替病人消除痛苦;有的说自己是警察,保卫人民的安全等等。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 提问情境可具有疑问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Doubt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是创新的基础,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究的动力因素之一。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 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我让学生讨论: What can you do on weekends? Why? 大部分学生回答: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I think it is interesting and exciting. 然后我设置了一道争议性的问题:Is it good or bad for you to play computer games?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活动中,各组学生各抒己见,不甘示弱。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交流探究成果。争议性探究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谁对谁错,设置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和创新。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分享了学习成果,增进了友谊和信任,又为下一次合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四、 提问情境可具有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育家曾说过“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应用学到的语言材料”,“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到一个需要用目的语言交流的语境中”。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例如,做一些讨论题、总结性题型(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选择填空)时,我们通常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讨论问题时大家集思广益,小组成员互相合作,有争议时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将小组结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五、提问情境可具有竞赛性,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机制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从而取得长足的进步。英语竞赛的项目很多,如演讲故事、知识抢答、谜语竞猜、听力测试、笔试等。竞赛的形式、规则的拟定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开展次数要频繁一些,评奖面要宽一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经久不衰。例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时,我让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大组进行问答,在规定的时间内,问与答多的组获胜。

如:

A: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city/ food/ color/ teacher...?

B:My favorite subject is...

这种竞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的最佳学习状态,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现代人所需的竞争意识。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导学;问题;问题式引导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断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要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农村高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对教学进行改革,尝试了导学问题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和更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很多老教师由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依然摆脱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近几年高考试题逐步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转变。例如每年高考化学试卷中都会出现信息给予题,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综合能力,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了。因此怎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核心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与策略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和习题――教师引入新课――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引导解惑――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信息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能会出现如下的问题:(1)看不懂课文的知识内容;(2)看不懂解题思路;(3)不懂实验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寻找资料来解决。最后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上提出,让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完成导学案和习题

导学案是教师课前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的学案,也是学生课前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导学的本义就是引导学习,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导学案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内容要体现基础性,让学困生也能基本完成;(2)对课文中缺失的知识要补充完善。进入新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本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化学知识的缺失或错漏在所难免。

3.教师引入新课

情景引入是目前国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提高注意力,激起求知欲望。教师要常常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让学生进入情景中。我认为情景引入要遵守如下原则:(1)内容要符合本课程的主旨。(2)实物展示引入更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五颜六色的物质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引入新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了。

4.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包括实验和科学探究两部分,两者本质都是实验,但侧重点不同。实验是验证某种物质的性质、制取、提纯或者检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而科学探究是对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刨根问底,具有探索研究特点,更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5.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课堂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虽满腹问题,上课时却沉默寡言。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探究或者测试后,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和重要性打分,所得分数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把提出问题纳入到课堂的作业体系中,与课堂评价挂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师生引导解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获得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7.课堂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不一定达到理解和应用。一般可以选用课本中的习题或者同步训练中的练习作为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可以自己选编习题。

8.教师小结和课外作业布置

教师小结有传统性小结和引导式小结,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传统性小结是教师根据本节知识重点内容用简单语言表达,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概括,一般适用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引导式小结是教师根据知识要点设置成作业形式(例如填空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外作业课布置可预习新课和完成学案。

三、导学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本教法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生问式课堂,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取知识,在相互讨论中进步,产生学习兴趣。一年多来我灵活运用此教学法,学生觉得化学不再难学了。在2013年高中会考中,学生过关率达95%以上。学生在段考、期考中同比往届的成绩有所提高。更可贵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问题教学 问题串教学法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生物课程基本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关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发展了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依托问题展开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中通过问题串进行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得到更加普遍运用,并且中青年教师使用该手段更多;相关问题串教法的研究文章,亦频频见之于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可见,基于问题串的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得到了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

但关于“问题串教学法”及其适用方面的观点却并不一致,有的教师认为问题串教学只是营造课堂情境的手段,有的把问题串教学简单等同于问题教学,有的仅仅把问题串教学当作分层教学的手段。因此,关于此教学手段在理论探讨上还有进一步明晰和取得共识的必要。笔者根据多年来在生物教学中实践问题串教学法的深切体会和探索思考,对“问题串教学法”的内涵外延加以重新定义,对其适用教学情境加以举例说明。

1 问题串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

1.1 问题串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串教学法是指教师备课时,立足学生学习基础,依照教育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或主题,设计一组具有较强逻辑关联的问题,并利用问题串有效展开教学的教学技巧。作为教学流程架构的问题串,通常由3~5个问题组成;依据不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分递进式问题串、并列式问题串、对比式问题串等。

1.2 问题串教学法的外延

问题串教学法归属于问题教学的范畴,本质上是一种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教学方法,问题串教学法从理论上充实、丰富了当代教育教学方法形式,但有一定局限性,并不能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如它不能代替实践实验教学、直观图文音像教学、指导合作学习等形式的教学方法。

1.3 问题串教学是一种课堂组织技巧

问题串教学法是一种教师可掌握并采用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状况、风格特点、教学主体和教学目标需要等实际情况,依托具有某种逻辑的问题串,充分发挥自身技能组织课堂教学,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 问题串教学法主要应用的四种情形

问题串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的四种教学情况分别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营造课堂情境、总复习中的知识整合。

2.1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少,阅读理解能力仍然比较弱,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透彻理解领会概念,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问题串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概念教学中的困难。

如在“形形的生物”一节里,“对遗传多样性”这一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因为七年级学生没有“遗传”概念方面的知识基础,对“遗传多样性”的理解陌生诲涩。教师可以运用问题串,组织简要的讨论过程:

小明像爸爸,为什么不像别人的爸爸?(因为只遗传了爸爸的相貌特征,没遗传别人爸爸的相貌特征)

小娟像妈妈,为什么不像别人的妈妈?(因为只遗传了妈妈的相貌特征,没遗传别人妈妈的相貌特征)

小鹏像妈妈,为什么不像别人的妈妈?(因为只遗传了妈妈的相貌特征,没遗传别人妈妈的相貌特征)

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生物个体通过不同遗传路径获得了不同的特征表现,遗传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遗传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准确理解“遗传多样性”这一概念。

2.2 突破难点强调重点

光合作用的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其中能量转换问题涉及“能量”“生物能”等理化概念,七年级的学生难以理解。在“光合作用3――原理及应用”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让学生探究: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二氧化碳、水)

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光合作用动力是什么?(热量、光能)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淀粉、氧气)

淀粉的合成起到了什么作用?(储藏能量、营养物质)

在整个问题串的设计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后半部分,探讨光作为能量动力的作用及去向,要注意把握问答节奏,给学生足够的留白,以供学生更加充分地思考和回答。这样既复习了光合作用的整体过程,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产生营养物质同时储存能量)的深刻理解,为课堂中继续探讨光合作用应用意义做好铺垫。

2.3 I造课堂情境

有时整节内容都比较零碎,教师若直接阐述非但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还比较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成问题串,并作为整节课的主线,营造课堂轻松情境,依次展开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运动的形成1――骨的结构和成分”一节中,教师围绕大部分学生所知晓的我国篮球巨星――姚明的信息,设计成问题串:

姚明身高2.26 m,体重140.6 kg,胫骨长度约占身体的1/4,两端大,中间小,最小处和普通人一样,直径才2~3 cm。

为什么这么小的骨块,竟能支撑起姚明等身材巨大的篮球运动员?(借以探讨骨的致密性、拱形结构构成强大的支撑力)

在打球过程中,姚明要快速运动,这时骨是重还是轻一点好?(借以探讨长骨中空减少重量增加灵活性,继而探究中空可容纳骨髓的作用)

姚明在激烈的篮球运动中,难免受伤,骨的自我修复原理是怎样的?(借以探究骨膜、软骨的自我修复和营养作用)

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员都会退役呢?(借以探究骨成分变化,年龄不同成分功能也不同)

光有坚固、轻巧的骨就能够满足运动的需要吗?(引导学生考虑光有骨,在强大的功能都不能单独构成运动器官,还需要骨连接、骨骼肌等,为学习下一节作铺垫)

这样的设计结合实验观察等手段把枯燥的骨的结构和成分等各种特性有机地联系起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2.4 在复习中整合不同章节的知识点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教师需要将有关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和探究水平。在总复习专题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学期的学习问题,整合成问题串,展开复习。在“科学探究”专题复习过程中,关于单一变量原则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进行教学:

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设置明暗两种环境要凸显多少个因素?(光,一个)

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中,设置遮光和不遮光两种环境是要凸显多少个因素?(光照,一个)

弗里施在用颜色卡片试验蜜蜂分辨能力时,设置两类卡片是为了凸显多少个因素?(色彩,一个)

这样就把不同章节之间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已学过的探究实验中所贯穿的单一变量原则。此外,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生殖等专题的知识也适合通过设计问题串来进行整合复习,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统览复习内容,以更大的视野范围去领会复习内容。

当然,问题串教学法也存在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揉合在一起加以运用,才能相得益彰。教师只有熟练运用包括问题串教学法在内的各种教学技巧,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I:

[1] 吴学录.以“问题串”为载体,实施化学有效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04),12.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8篇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的初中学生,能力不同,层次各异,尤其在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能力差异更大。那么如何很好地应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呢?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进行:(1)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2)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把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上来。(3)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是的,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培养读、写、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如何培养呢?可以用以下方来进行: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教学鲁迅的《故乡》,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可以这样点拨学生: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其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 都敢提;上了初中,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加之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运用问题教学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能力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所有的大人都说了假话,只有那个小孩说了真话,面对小孩的真话,皇帝会怎么想?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说出多种答案。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问题教学法除了教师精心准备、科学设计、启发引导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才能收到实效。(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发问欲望。(2)要建立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要注意把问题教学法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避免因刻意追求发问而走形式主义。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探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切实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即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探讨,从而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正好符合问题教学法的模式,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在拓展延伸中再生问题,最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巧妙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现问题,从而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创设打电话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制几个土电话,电话线分别用棉线、铁丝、铜丝等来充当,然后让学生分别用几个土电话进行对话。通过巧妙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生自然会发现,不同材料电话线的电话通话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自主发现问题:土电话通话效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的求知欲望必定得到激发,从而积极投入到之后的教学活动中。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现了问题后,教师就应该立足于教学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结合新课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精神,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充分分析并解决之前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切实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声音的传播”这一内容,通过之前的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声音可以传播,但是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并解决问题:将一个闹钟放到真空罩中并连续抽气的活动,再结合课本上的小活动,从而积极合作探究,最终通过借助集体智慧来解决相关问题。

三、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再生问题

物理原本就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无疑变得更加重要。因而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知识后,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生问题,从而在拓展延伸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教学“噪音的危害和控制”这一内容,学生掌握了噪音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噪音既然有那么大的危害,那么在生活中如何控制噪音,使自己不受其危害呢?相信学生必定能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许多解决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务必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为指导,切实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再生问题几个步骤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充分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秀岩.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初中,2011(02).

[2]何伯权.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解决好问题教学法的教学[J].魅力中国,2010(01).

[3]王锁良.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高效率 新模式

一、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条件

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小学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

(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

(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二、实施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1. 充分备课,设置问题。

首先,集体备课要坚持“三备、四定、五统一”。要求老师上课之前就应该熟悉所讲课的内容然后列出提纲内容,让学生们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要形成一种具备有新意有思考空间的小学语文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有哪些?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空间,怎样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生动活泼的让学生解答出来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找出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省去。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所设计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感兴趣,然而要在难度上保持适度。课堂的设计是这一小学语文模式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能做的完美,那么学生就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他们会逐渐把难题解决掉,变得越来越有成就感。

2. 深入课堂,实行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把自己所设计的问题用情景的模式告诉同学们,或用用讲义或多媒体展现出来。下一步就要唤起学生的参与性,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相互讨论,并把所遇到的问题提问出来。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现在,教师应该巡视并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及时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而学生就要根据问题努力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努力解答还是没能找的答案,那么老师和学生就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不主张老师直接把答案解出,而应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慢慢吸收并学会问题中的解答方法。这样的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可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去学习,也避免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小学语文效率。

3. 问题的探究。

在老师没有把解答方法列出之前,学生应针对自己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讨论,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一组的问题还不能被很好的解答,那么,教师就应对每一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进行再分配,进而根据问题拓展出新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小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出来,以方便下一步解答问题时的顺利进程。这一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探究、辩论的心态。

4. 问题的解决与拓展。

教师把学生所得出的问题答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注重学生原来的解题方法,要考虑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现在教师要把一些误区给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直到学生明白为止。并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最好还能够离开老师的指引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不断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提问和自我总结的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再次回到原来的那种单调无味的讲解,要利用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问学生,细心倾听他们到底是在哪一方面走进了误区,另外,还要把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详细无误地分析给学生。

三、结语

上一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下一篇:现代财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