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7:42:50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政治和文化功能,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发展趋势。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建立在社区里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目前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它所做的工作影响也十分有限,但其重要性以及对于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展示的作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来。

而我们分队的任务正式针对杭州市某几个社区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使用现状展开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做出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总体的分析。

从7月3号开始的近一个星期时间内,我们莽原实践小分队先后走访了杭州市打铁关社区、黄龙社区、杭钢北苑和新东园社区等4个社区的社区图书馆,以及浙江省图书馆。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困难。炎热的天气,拥挤的公交车,晕车,一无所知的公交路线,不配合的小区居民,还有小区门口严厉的保安等等。但是,这许许多多的困难,最终都被我们克服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流着汗水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当然,这次的实践,也让我对社区图书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推广上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虽然还很稚嫩,但是我坚信它们是无比珍贵的,因为它们都是我用汗水换来的。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从志愿者服务的人群、服务实践的目的出发,论述了开展自愿者服务的措施和工作中的体会,并希望借此来扩展图书馆公益性的服务宗旨。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115-02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自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群体。“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近年来一些公共图书馆为在校学生组织的直接参与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一项公益性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延伸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由原来单纯的提供对外服务发展到为社会提供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实践基地。体现了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宗旨,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创新和拓展。

1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

沈阳市图书馆作为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面向全体市民展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成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任务和职责。到公共图书馆参加志愿者社会活动的全部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这个群体有朝气、有理想、有文化、有目标,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有着积极的思索和美好的憧憬。他们身在校园,渴望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图书馆这个社会的大课堂,可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所。到图书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和管理工作,既做读者,又当服务者。志愿者在业余时间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特长,也就增添了人生的快乐。

公共图书馆安排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这是在校学生的空闲时间。活动的部位大多是在图书馆的一线服务窗口岗位,如外借部、报刊部等。志愿者从事的工作基本是管理图书、排架顺号、负责读者借还书、验收到库新书、引导读者到指定位置就读、初步解答读者的咨询问题等。使志愿者在为读者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时服务于图书馆。

1.1志愿者可以成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后工作人员与读者的接触日渐疏远,这已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个弱点。开展“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后,志愿者可以双重身份为图书馆搜集读者意见,反映读者阅读需求,及时传递、交流、反馈信息。同时,他们在工作中也能了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苦,帮助图书馆与读者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渠道。担当起既管理又服务的职责,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

1.2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图书馆工作是一个职业,也是一项事业。到图书馆来参加社会实践,实际上就等于在一个岗位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开阔知识视野,培养高尚情操,增强与人沟通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

1.3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和岗位服务的特点,进一步培养青年志愿者的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认真做事,学会乐于助人,由衷的愿意为他人服务。这些都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

2开展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图书馆在为志愿者提供机会和场所的同时也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和规范,以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2.1对志愿者要进行上岗前培训

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和服务内容,在计算机操作和书库排架管理上要给予耐心的辅导和认真的指教,以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差错。要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受影响。

2.2实行和谐管理

既然志愿者是参加图书馆服务工作,那么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应及时落实到位。对志愿者要有制度约束,让他们感受到在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责任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对读者服务上要求热情、周到、谦虚。要有出勤签到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将每个志愿者的工作情况作一总结、通报,发扬成绩,纠正不足,让他们体会到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能力。

丛海虹:浅谈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

2.3佩带特制的工作牌上岗

注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的身份,让他们感受到一份光荣与责任。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他们,信任他们,给予他们工作上的理解、宽容和帮助。

2.4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图书馆结识了新朋友,新伙伴,扩大了社会交往机会,提高了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这些志愿者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性格,走上社会后,他们需要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在参加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他们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来自各所院校的同龄人聚集在一起,也为他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

2.5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就是对志愿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它不仅可以帮助志愿者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还可以为甄别志愿者工作的优劣提供标准。进行绩效评估,首先要建立绩效评估标准,即用“参与密度”、“参与频率”和“参与时间”来评估志愿者的工作表现。具体而言,“参与密度”是指从事志愿活动的程度及接触工作人员的密集度,“参与频率”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参与时间”是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长短。评估方式则可采用综合管理者评估、自我评估、同事评估、读者评估的方式,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将绩效评估可能出现的偏差最小化。

3开展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的体会

3.1促进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作为窗口单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一直是一项要求时刻抓紧抓好的工作。志愿者的到来让所有在岗的服务人员有了约束自身行为的要求。在工作上要想做好“传、帮、带”,自身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必须有所提高,再上台阶。所以在带领志愿者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我们的服务人员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志愿者们了解工作的意义。

3.2树立责任感

志愿者们通过社会实践明白,今后面临的每一份工作都是一种事业,不是一两次新鲜的猎奇或探险。必须培养社会责任感,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的责任感,对我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一切工作。

3.3积累了更多的社会经验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和文献资源的集散地。人的一生很多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取的。他们对图书馆充满神圣感,更想亲近图书馆,深入了解基本馆藏。跟馆员老师学会如何检索,如何查询,比其他读者更大限度和更大范围的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要为青年志愿者免费提供一些实践岗位和实践机会。这里的工作环境好,服务对象整体素质也比较高,是个非常安全、非常文明的公共场所。他们希望在这里接触社会,愿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培养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毅力,让接受服务的读者和图书馆的指导老师给他们一个充分的肯定和良好的评价。这个实践过程将受用于他们的就业之路。

志愿者的服务理念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力求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公共图书馆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一方面更加有效地体现出图书馆无偿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同时也培养了青年志愿者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自我生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乐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乐于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品格,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惠冬芳.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

[2]陈永娴.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

[3]刘海萍.非营利组织管理:高校馆对志愿(义务馆员)管理的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1).

[4]靳艳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9).

[5]吴迪.海外图书馆志愿者的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 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3)21世纪图书馆学的基本问题

在继承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历史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代历史高度和当代科学认识的历史水平上,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科学目标、学术规范等基本问题作纵深研究,对这些问题作出具有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特征的科学回答,以与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体系相统一相适应。

(4)21世纪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深化,须依赖一套与之相应的科学方法。研究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门学科研究方法的状况,既与这一学科的自身情况相关,也与这一学科与其相关学科的交流互动水平相关,同时又与相应历史时代人类科学思维 的总体水平相关。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当代人类科学整合性特征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一整套系统的能够满足各不同层次研究需要的方法论体系,而且需要采用能够反映当代人类科学思维最高水准的科学手段,与此同时,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不断实现科学方法的创新。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完成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任务。因此,关于研究方法的研究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14,15]。

(5)比较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馆是一种世界性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图书馆的发展一方面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联系,受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总规律的制约,一方面与特定地域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相联系,受本地社会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制约。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图书馆事业的比较研究,无论对探讨人类图书馆事业的总规律还是对探讨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域图书馆发展的特殊规律都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社会现代化程度上还是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与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对引进、理解、消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有效开展前瞻性研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历史差距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6)对世界和中国图书馆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关注

信息时代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图书馆界面临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图书馆学有必要将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宏观性问题及时纳入理论思维的视野,在深化理论研究推进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处于变革时代的中外图书馆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2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研究思路

为了科学地组织研究力量,在进行学科理论整体建设的同时,及时回应现实的理论需要,有必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宏观方面致力于学科理论建设的整体推进,微观方面致力于对具体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重点突破。宏观研究和整体性学科建设为微观研究和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学科建设方向上的把握和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而微观研究和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则不断推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学科建设持续走向深入。微观研究以宏观研究为指导为基础为依据,宏观研究以微观研究的突破为动力。没有以整体性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宏观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科学依据和学科建设方向上的指导,一切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研究势必陷于就事论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得出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而以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研究决非对现有基础理论成果的简单照搬和机械套用,更非对其在实践层面的僵硬图解,而是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现有理论成果加以检验。在继承其学术成就的同时,对其学术局限加以诘难和挑战,以此推动基础理论和宏观研究的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研究,其最终的研究成果绝非仅限于微观层次应用性的实践层面,同时应导致宏观层次基础性理论层面的学科建设的整体突破。若达不到这种整体突破的学术效果,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从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入手,最终实现宏微观研究的统一,实现具体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整体建设两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突破。就是说,没有对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微观层次研究的突破,便无以实现以学科整体建设为目标的宏观层次研究的实质性进展。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深化应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具体与整体这两个层次研究的互动中不断加以实现。

总而言之,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从宏微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宏观研究重在对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整体框架的构建。这一整体性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历史基础的总结和对历史起点与历史高度的确定;以时代的变迁和学术思想的深化为依据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加以调整;为适应历史的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变革不断对研究内容加以丰富与更新;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的学科优势,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在为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化提供方法论保障的同时,丰富人类科学体系的科学方法体系,在促进图书馆学学科地位提高的同时,推进人类科学的整体发展。微观研究则在宏观研究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纵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决和突破带动和推进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即宏观重在整合,微观重在突破。在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突破,在突破的基点上不断实现新的整合,通过这一宏微观互动的发展模式,完成21世纪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任务[16]。

【参考文献】

1,10,13 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

2,8 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4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1

5 宓浩.图书馆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 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 [日]石冢正成著;抚顺市图书馆学会编译组译.图书馆通论.沈阳:辽宁省图书馆学会,1984

9,11 杨文祥.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见:中国图书馆学会编.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2 吴慰慈,杨文祥.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图书馆,2001(1)

14 吴慰慈.开拓创新 再铸辉煌——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15 吴慰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开拓前进——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5)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员;素质;能力

公共图书馆是为大众服务的,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大众,为大众提供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杂志和参考书籍)、公共信息、互联网的连接及图书馆教育。图书馆也收集与地方特色有关的书籍和资讯,如提供社区活动的信息。图书馆具有文献整理的职能、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等。图书馆的各职能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整体,这些职能是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的保障。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信息库存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与读者和谐关系的建立。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理解,与同行交流。

一、图书馆馆员的素质要求

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中思想行为方面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始终如一的敬业、乐业、勤业精神。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使图书文献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主力,在图书馆学习或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要把读者放在图书馆整个工作的中心位置,提倡微笑服务。热爱读者,尊重读者,以读者需要为已任,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把最好的信息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读者手中。使文献、知识、信息和读者需要有序地结合起来,尽最大的努力满足读者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读者服务。

另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应树立人性化的多元化服务理念。图书馆馆员应加强读者的信息服务意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图书馆必须从实际出发面向读者,充分开发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依托图书馆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快捷、准确、适用、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过去图书馆采取闭架借阅方式,现在开架借阅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从闭架到开架,从怀疑到信任缩短了读者与书的距离,给读者一个舒畅宽松的择书、阅读环境。以平等自由、温馨的氛围吸引读者,增强了图书馆的亲和力。

二、图书馆馆员的能力要求

一是图书馆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妥善处理读者与馆员的关系中显得特别重要。图书馆员直接面向读者,与读者打交道,口头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逻辑性强,才能让读者较好地领会其意。如在中文现刊阅览室,图书馆员常面对很多老龄读者,这要求图书馆员语言表达要准确,言简意赅。在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图书馆员要善于总结其社会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能力。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或不善于总结其经验的人,其不可能具备很强的社会能力,也很难协调好人际关系。在工作实践中,如遇到一些外省籍的读者,往往会遇到语言沟通上的障碍,这更需要馆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二是图书馆员应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实践。图书馆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馆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实践将其转变成工作成效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图书馆员应在工作效率、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注重提升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学以致用。

三、提高图书馆员专业素质、能力的对策

首先,做好图书馆馆员的思想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素质是图书馆事业进步的基础。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思想工作是提高图书馆整体素质的前提。公共图书馆员应端正思想认识,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读者,增强做好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具有奉献精神。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与读者共同分享汲取知识的乐趣。做好图书馆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观念。使其具有学习的愿望和自觉性,使其意识到不继续学习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其次,增强馆员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提高服务效率的基本保证。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新的责任和使命,公共图书馆员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服务,把满足读者的需要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标准。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微笑服务”和“愉快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读者工作制度,以提高图书期刊利用率和信息最大利用率为出发点,使读者满意。图书馆人员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时期的道德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提倡图书管理人员自我教育的同时,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举办岗位培训班等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其三,提高馆员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随着现实的发展变化,图书馆员的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机制,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图书馆员意识到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馆为家,以馆兴为荣。对年轻、学历高的馆员,他们观念新,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识都很强,轮岗换岗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全面熟悉图书馆各个岗位的性质和工作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玲.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路――能本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0(2)。

[2] 方英.知识创新与图书馆责任[J],图书馆论坛,2000(2)。

[3]邹荫生.“入世”后图书馆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素质要求[J],图书馆论坛,2002(5)。

[4] 梁艳琴.论新时期如何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J],晋图学刊,2007(4)。

作者简介: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建设 发展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library continuous efforts, our country in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has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the wealth of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published, make our country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basis to get develop. But in the process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if these issues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not timely solve, will not benefit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 on our country's socialist cul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basic theory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ci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书馆学自传入我国以来,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求索历程。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人类对图书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面对着新的社会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图书馆学的学科理论还是专业技术都需要有新的探索,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1.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是在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建国前图书馆学偏向技术方法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极少。建国后我国图书馆学才开始真正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1建国初期至前期。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基层图书馆的工作经验和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作经验而开展的总结研究。对图书分类法的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也翻译了一批苏联图书馆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图书馆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总结和研究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和基本经验。对图书馆多种业务问题,如:藏书建设问题、目录组织问题、读者服务问题以及干部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六十年代初期,编写了一批图书馆学教材,较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各方面的成就。

1.2前后时期。

前期,图书馆学院校已停止招生,图书馆学刊物停刊,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被下放劳动,图书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的状态。后期,一些大型图书馆和教学单位,翻译了少量的介绍国外图书馆现代化的材料。但图书馆学研究仍无进展。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图书馆事业再次得到解放,图书馆学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各省也相继成立了省图书馆学会。在全国学会和各省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各种问题和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材和专著的不断问世,创办了三、四十种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大大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使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出现百花盛开、繁荣昌盛的局面。

2.当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群体减少。

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有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老专家以及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曾在此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基层工作人员或放弃图书馆工作,或转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群体呈现萎缩趋势。一方面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为图书馆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学术界内部,应加强相关研究协会建设,多组织交流会议,邀请知名学者传授经验,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次行列,保证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2.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某些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理性认识。

现在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呈现出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由于人们认识有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情境不同,掌握相关信息素材的齐全程度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通过各种学派和相关问题的理论争鸣,在一定时期,图书馆学界对某些基础理论的理性认识会出现暂时的统一现象。如果不承认在某个时期;某些问题;认识方面的相对统一,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2.3基础理论论文、专著出版数量下降。

据统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1980到1991年期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共计2600篇,占当时图书馆学论文总量的13.7896%;在1994到2006期间,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只有200余篇,仅占论文总量的0.2496%。因此,我们能观察到,我国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专著理论出版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

3.未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展望

在今后图书馆学的研究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应整体性推进学科理论建设。学科建设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没有以整体性学科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一切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将陷于一种盲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得出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

其二,加大力度重点突破重大现实问题。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可以使整体性学科建设持续走向深入。从具体问题研究入手,最终实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整体建设两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突破。

总而言之,新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应从宏微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宏观研究重在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这包括对历史基础的总结和对历史起点与历史高度的确定;根据历史背景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加以调整;对研究内容加以丰富与更新;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微观上研究则在宏观研究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纵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决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文祥,刘兹恒;发展与创新: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2期

[2]杨文祥;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02期

[3]刘红泉;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探索;2005年01期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当我在切身体验劳动时,我才更进一步地融会了这句话的精髓。劳动确实很辛苦,但却是苦中带甜的。劳动的感受,在劳累时大汗淋漓的感受。这些都不是能从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所能触摸到的,这种感受是作为一名劳动者内心深处的,最平凡而又殊于一般的感受。

这一天,(至于是哪天,你自己写好了)我去居委会干了一个上午的活儿,居委会的负责人让我去小区里面刮小广告。我高兴的应承了下来,心想,弄小广告有什么不容易的,拿手一撕不就成了!于是信心满满的拿着负责人给我的铲子和水桶就走了,谁知道事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不小。

我先找到一个贴在地上的小广告,貌似真的很难弄,拿铲子刮了半天也没有太大的结果,

本想放弃,然后去干点别的事情,但是不服输的性格使我想到,还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然后,我就在哪里冥思苦想,想主意我就突然想起一次下雨天走在路上时候的情景了,被水冲过的地面上的小广告,很容易就掉了,所以我想到了,将小广告上面弄上水,等了2,3分钟,果然,很有效果,拿手轻轻一撕,小广告就掉了。

看到自己想到的方法取得了成果,当时心里挺兴奋的,于是更加满怀信心,去劳动了!

呃…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被我清除过的地方确实看着干净,整洁多了。

我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己动手动脑解决了问题是我收获最大的,学习亦是如此吧!

而且北京奥运会也开始举办了,作为北京人的我,为北京的环境美化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我乐于做的,什么事都要从小事开始。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我们将为实现这样的理念而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献出自己的真情。

通过这次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是会还是不会,你都要有勇气面对它,尝试一下。做了,你是困难的领导;不做,你是困难的俘虏;而我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更加努力,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这个寒假,准确的说是__月__日至__月__日,我做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去党校的图书馆做义工。这是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做义工,感觉非常的有意义,能学到许多知识,下面就把我的活动总结和感想写出来,整理成这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首先去图书馆做义工,最先知道的当然是有关图书方面的知识了,一册完整的图书一般由书衣、封面、书脊、文前栏目、扉页、半书名页、附加书名页等18个部分组成。图书上的isbn号是国际标准书号的简称,是专门为识别图书等文献而设计的国际编号。isbn由10位数字组成,分四个部分:组号(国家、地区、语言的代号)、出版者号、书序号和检验码,其间用符号“-”隔开。我国的组号是7 ;美国的组号是0 ;英国的组号是1。比如:isbn 0-13-318015-8 表示美国出版的图书。我国在1982年起加入isbn,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正规途径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有唯一的isbn号。如今的图书馆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非专门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好了,上述是图书及图书馆的一些知识,接下来是我的主要任务了——整理图书。《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用来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的法典,是图书分类的工具书。其分为五个基本部类,在五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展开为22个 基本大类,用22个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来标记。图书排架一般都是采取分类排架法,以索书号为依据,先按分类号的大小,由小排到大.若分类号相同,再依书次号的顺序,由小排到大.以一个书架为单位,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序排列,之后再排至右侧的第二个书架,仍是由有至左,由上而下 图书上架时不超过三分之二,以便为新书预留空间.

而我的工作便是把散落在其他地方的书放回原有的位置,别看这是一件小事,这对我们来说已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了。因为必须要按照书的类别,编号一一找到位置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大的图书馆,而且,有些书不好判别他的类别,只能找到和他相似的书放在一起。所以,虽然我们的工作看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并不简单,尤其是刚刚学会图书分类的时候,经常一两本书就要弄十多分钟。

不过,通过几天的练习和熟悉,逐渐掌握了图书的整理技巧和图书的分类方法,速度也就快了一些。而且,我在这里并不单单只是整理书而已,我还帮忙打扫图书馆的卫生,不过,打扫图书馆的卫生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让尘土落到书籍上,所以,我都是非常小心的在打扫。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建议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无论从馆藏条件规模或从读者服务总体水平上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长期滞后,导致了在图书馆规模和服务水平提升的背后,却并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本质的变化,其馆藏利用率和核心竞争力并未得到实质的增强。如今,各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已经意识到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于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本文就高职院校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旨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一、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不是在转瞬之间形成的,它是在人们长期进行社会实践而积累起来的产物。我国高职院校从诞生至今尚不足20年的时间,其图书馆文化积累还相对薄弱,但高职院校如果不顺应图书馆的发展,而盲目地加快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脚步,不但不利于图书馆自身文化的积累,而且对其文化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

高职院校在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时要明确,文化的形成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积累与传承的过程,并不是一句标语、一项措施、一个课题或某项工程就能立即完成的任务。例如,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活动,有些图书馆就走走活动流程就匆匆收场,而有些馆不但把活动搞得风风火火,而且非常善于对活动进行适当包装、总结和宣传。图书馆长期对这些每年举行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宣传,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但更有利于活动的传承,更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属于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如果图书馆文化建设速度大幅地快于或慢于图书馆其它的建设速度,图书馆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失去方向。图书馆文化建设需要与图书馆其它建设同步发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建设的是机制与策略而不是文化本身

处于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认识较容易偏差。有的图书馆片面地认为不断组织几次大型活动,举办几场名家讲座,或是统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制服,甚至在图书馆外竖立一个雕塑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了;而有的图书馆却认为把与图书馆相关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图书馆中形成新的文化就是图书馆文建设了。这些狭隘的认识都偏离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本质,它们充其量只能算是图书馆文化某一方面的内容。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不是建设的文化本身,更不是为了文化而变文化,而是建设对本图书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念进行挖掘、发现、收集和整理,使之形成图书馆文化,并对形成的文化进行积累、总结、发扬、创新与传承的机制与策略。这些机制与策略的建设,就会使图书馆更好更全面地转化和吸收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使图书馆自身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氛围,从而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三、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应始终把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理念包含在内并相互作用

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把培养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然而,每所高校对培养人才的方式与理念都各不相同,从各高等院校不同校训就能看出,比如重庆大学的校训是“尚俭朴、耐劳苦、勤学业、爱国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校训是“厚德强能,求实创新”;北京大学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理念就是该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不同是导致各高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差异也是如此,虽说每所高校图书馆都以服务科研与在校读者作为最终目的,但不同服务理念与方式造就了图书馆不同的核心价值,这些异同的核心价值驱动着图书馆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前进,并形成文化差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如对文化与核心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会把图书馆文化建设引入歧途,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可以参考其它高校的建设模式,但因核心价值的差异不能简单复制

每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每所高校图书馆文化的特殊性,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把其它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模式直接的移植过来,自然会因核心价值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水土不服”,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独特文化的形成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同化。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不能与核心价值相分离

核心价值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文化的历史选择过程,在许多条件下,文化与核心价值具有共性。图书馆文化与核心价值也不例外。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进文化建设时不与本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发挥作用,文化建设就会因失去核心价值的驱动力而停滞不前,图书馆文化也无法形成。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应纳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得到平等对待

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文化都是该高校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文化建设。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尚处于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金费不足、对图书馆的认识不够等原因,始终未能把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步建设,甚至没有把其纳入校园文化内,造成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严重滞后。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使其文化建设进入正常的轨道,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健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才能发展。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应与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保持一致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方向应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如果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偏离,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将会被孤立,更得不到发展,而且会对整个校园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五、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可首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容也主要包含该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图书馆文化建设应该使这三个文化内容齐头并进共同形成,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图书馆因自身条件、所处的地位和金费薄弱等客观条件的束缚,要做到共同建设的可能性较小。图书馆文化建设可先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因为它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通过这一中介层转化到物质文化层,而且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促使图书馆文化建设机制的形成。另外,图书馆核心价值建设都需要图书馆制度来保障,没有符合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环境的切实可行的制度,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都不可能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韦文辉.走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误区[J].图书馆学研究,2004,(7):54-57,

[2]毛敏,邢金良.高职院校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10,(9):49-51.

作者简介: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图书馆功能 服务育人 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B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考录取比例的大幅攀升和普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二、三本高校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为此,各高校正在纷纷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和探索。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毋庸置疑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自己的功能。本文对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图书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普通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传统功能分析

目前,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已有较多研究,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笔者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以培养人才为宗旨,由各种教育要素共同参与,各种教育要素按照教育规律各自发挥功能并实现有机统一的完整系统,它包括许多分支体系, 如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体系、实验实训体系、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监督体系、教学支持与保障体系等等,尽管这些分支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均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各分支体系的功能亦有所差异。因此,研究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应当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健全服务体系,做好服务工作。”依据该《规定》,高校图书馆至少具有以下四大功能:其一,服务功能,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其二,保障功能,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需要,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其三,育人功能,在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教育学生读者;其四,研究功能,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务。这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功能的权威性界定,也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功能的总结。

高校图书馆这四大功能定位固然昭示着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但在我国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图书馆的某些功能在许多高校是虚化的。首先,高校图书馆的四大功能定位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理念,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学科高、精、尖人才,属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信息网络普及之前图书馆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纯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超脱性,使得图书馆在为学生学习和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之外较少与学生发生联系,图书馆育人功能基本形式化,即使在文献信息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些许教育作用也是隐性的潜移默化式教育,而将向读者传授文献信息检索、查阅方面的知识视为育人功能亦属牵强。其次,图书馆的研究功能超出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能力范畴。在实行精英教育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教育氛围相适应,高校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阵地,应当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异,受人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等原因制约,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科研方面力不能及,除部分名牌大学的图书馆尚能正常发挥研究功能外,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功能基本无从发挥。

事实上,在实行精英教育的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仅限于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由于育人功能严重欠缺,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中,它作为教育保障和支持系统,主要发挥着间接的、隐性的教育功能。

二、 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各种体系构成要素有着不同的功能要求,为适应普通高校由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其功能定位做适度修正与调整。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培养重心上,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3)在培养方式上,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高等教育规律和图书馆工作的实务性决定了普通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的调整方向——巩固保障功能、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育人功能、淡化研究功能。

1、巩固保障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由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应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由学术型、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确保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不致因文献信息采购经费、采集渠道、加工整理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而减弱。

2、强化服务功能。“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高校图书馆的永恒信条, 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并不因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变而改变。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更大,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具职业专业性和实用性,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构成巨大挑战,图书馆尤需强化服务功能。

3、提升育人功能。在高校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功能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的弱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确立,为图书馆提升育人功能,由间接的、隐性的育人功能向直接的、显性的育人功能转变提供了机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图书馆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非教学工作领域之一,也是在校学生接触职业活动、感受职业精神、了解职业规范的最主要的平台,学生接受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过程,图书馆应当凭借自身的平台优势,通过渠道创新、方法创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挥育人功能。

4、淡化研究功能。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培养对象的学术性、研究性要求远逊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这一特征更为符合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因承担繁重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实务工作而无力投入更多研究精力的客观状况。因而,笔者认为,在此情形下,高校图书馆适度淡化自己的研究功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集中到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和育人功能方面更切合大多数图书馆的实际。当然,笔者绝不是排斥开展对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而是认为这种研究应因人而异、因馆而异,属个体行为,不应当上升到图书馆功能的高度理解和强制推行。

三、高校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发挥

上文述及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了教育参与要素功能的某些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赋予高校图书馆以文献信息保障功能、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关于如何发挥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鉴于图书馆学界在文献信息保障功能和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加之图书馆工作的共性决定了其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文献信息保障和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方式、方法没有质的区别,故本文在此不再详述,而仅对图书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发挥育人功能进行探讨。

(一)以实践育人为主导。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又称社会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高校图书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说具有先天优势,它既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借阅图书、查阅文献信息资料和自习的场所,又是学生身边最近的社会实践观摩、体验平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观察图书馆工作流程、图书馆管理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感受职业实践活动内涵,为今后自身的职业实践活动增强感性认识,积累职业素养。因此,图书馆应当利用自己在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围绕实践育人主题,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定计划并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图书馆各项工作,以优良的工作状态示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实践素养。

(二)以服务育人为抓手。

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既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也是图书馆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发挥实践能力育人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借阅、学习服务是一项内涵非常丰富的工作,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供给能力和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服务理念、工作责任心、服务态度、工作规程、工作效率的集中体现,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熏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时机。图书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把贯穿于图书馆各项工作中的服务育人理念和举措化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中的服务育人行动,将极大提高图书馆服务育人功效。

(三)以方式创新求突破。

精英教育体系下的高校图书馆实现育人功能的多局限于潜移默化式隐育人方式,服务与育人合二为一,关系模糊,育人效果不明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图书馆育人功能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跳出图书馆传统育人方式窠臼,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在此,笔者在总结一些图书馆既有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建议,结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出以下几点育人方式改革思路:(1)建立图书馆学生实习基地。与各高校普遍在校外建立的专业实习基地不同,图书馆学生实习基地以增强学生职业感性认识,感知职业工作环境,了解职业工作流程与规范,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为宗旨,不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习、实训为目的。(2)组建学生义务馆员队伍。学生义务馆员队伍作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不为物质报酬和收入而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学生自愿者团队,其行为本身就是高境界的体现,这种境界与图书馆工作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是逻辑必然。(3)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内的作用更加突出。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勤工助学,不仅方便学生,减少勤工助学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能够得到快速而全面的提升。(4)建立学生参与机制。学生作为学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往往对图书馆工作有诸多意见和建议,其原因多与学生对图书馆工作了解不全面、图书馆工作存在缺陷和图书馆与学生沟通不足有关。图书馆建立学生参与机制,由学生代表组成参与机构,参与图书馆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图书馆工作考核与监督,学生参与的过程,既是促进图书馆工作改进的过程,也是图书馆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还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

注释:

郎耀秀.系统论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构建.学术论坛,2011(7):203.

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4.

刘薇.“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学校图书馆永恒的信条》.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47.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读者服务;临沂市图书馆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意义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指导大众阅读的责任。[1]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就是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和图书馆自身规章要求的常规,包括为读者免费提供文献的借阅、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文献的保存和传递等。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已不能满足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对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扬弃,是其主动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产物。它立足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新信息技术,通过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努力践行“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人性化的外延,以期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临沂市图书馆通过全面分析自身的馆藏特点和服务优势,深入研究辐射区域内读者需求,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延伸各项常规服务的新思维、新内容、新方式,以便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2.1 创新服务,为读者提供舒适优雅的第三空间

临沂市图书馆以服务读者为出发点,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2015年,增设了公共学习空间,新建设了过报过刊阅览室、数字文化体验室、地方文献资料室、阅读推广中心、图书漂流中心,传统文化体验室,图书修复中心,辅助书库等多个服务窗口,更换自修区座椅1000张。开通了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了读者服务微信群,拥有粉丝用户6000余人,进一步加强临沂市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影响力和信息传播效率。目前,临沂市图书馆有读者服务窗口24个,能够全方位、多样化满足读者的阅读、学习文化体验需求,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2.2 弘扬传统文化,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

临沂市图书馆创新“尼山书院” 建设模式,联合临沂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临沂大学、鲁南商报,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企业捐赠、捐建等方式,对尼山书院的服务功能进行了全面拓展提升。按照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尼山书院”建设“六个一”和“五个板块”的要求,且有意识地突出临沂地方特色,先后设立了市民国学大讲堂、国学经典阅览室、“六艺”学习体验室等国学活动场所和孝文化、书法文化、兵学文化等深具沂蒙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室。自去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国学讲座、收藏展览、“六艺”学习体验等活动110余场,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临沂的建设。

2.3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市民走进图书馆

临沂市图书馆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讲座、展览、培训、比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2015年全年共举办各类公益讲座、展览、培训、比赛、体验等公共文化活动213场,其中,市民大讲堂38场,公益讲座、培训95场,公益展览19场,文化体验活动61场,吸引了数万名市民参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5年金秋十月,为了提升全民阅读推广的水平,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临沂市图书馆承办了2015年全国全民阅读推广峰会(秋季)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同年12月,还承办了全省“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培训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在推动阅读推广工作、弘扬沂蒙精神、促进书香临沂建设中产生广泛影响。本馆还先后举办了阅读推广月、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十佳读者评选”、第十届读书朗诵大赛临沂赛区选拔赛、全市青少年讲故事、演讲比赛、“本月推荐图书”、“我最喜爱的文学类图书推荐”以及各类传统民俗活动等,引导广大读者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

2.4 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是为社会人士、特别是大中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馆读者服务而推出的一项公益性活动。[2]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图书馆由原来单纯提供读者服务的组织发展成为社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实践基地,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创新和拓展。

临沂市图书馆自2011年5月开馆以来,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 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弱势群体、残障人士、困难人群和需要帮助的社会大众服务,搭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公益文化的传播与繁荣。他们利用空闲时间不计报酬、冒着严寒酷暑热心为图书馆志愿服务。近五年来,参与志愿人数达60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60000个工作日。为了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临沂市图书馆每年都会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在二楼大厅优秀志愿者光荣榜上公示,并颁发荣誉证书。

2.5 坚持公平开放,共享文化权益

临沂市图书馆坚持为广大市民提供公平便捷的阅读环境。?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流动人口密度大,图书馆藏书阅览空间已无法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12年临沂市图书馆结合市情馆情,独辟蹊径,主动走出去,与具有借阅需求的基层单位或居民点共同合作,尝试联合建设分馆,现已建成罗庄地税分馆、临沂市国税分馆、临沭专借和沂南专借。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闭馆期间的借阅需求,临沂市图书馆在一楼大厅设有24小时自助借还机,读者可以不用受上下班节假日等时间限制,自助完成多达500册当周最受欢迎图书的借阅,大大地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的时间。此外,读者还可在自己闲暇时间自助办理读者卡和查询图书借阅情况。这一系统既缩短了读者面对面办理等待时长,又减轻了前台人员的工作量,有效提升了读者的体验品质,真正实现了阅读服务与民众“零距离”。微型图书馆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临沂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6 以“共享工程”为依托,丰富数字资源内容,延伸服务网络

为了让广大读者真正能够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全方位、多层面、宽角度的服务,临沂市图书馆积极整合、丰富本馆数字资源,以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临沂支中心为依托,专题举办了“如何使用数字图书馆”培训班。培训班重点为市民介绍了哪些数字资源可以使用,讲述了如何通过读者平台查看馆藏电子书、观看专家讲座及如何利用“移动图书馆”程序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进行馆藏查询、下载电子图书等,让市民进一步了解馆藏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及影音资源库等数字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情况。依托电子阅览室临沂市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老年人、农民工等特定人群网络培训班,让他们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共享高水平的信息资源。

3 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的启示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是惠及广大读者的一项民心工程,为了保障这一工程持续、健康发展,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 强化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

实践证明,上海、南京、广东等地图书馆延伸服务做得好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财政预算资金支持。资金困难是当前困扰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拓展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延伸服务工作所需各项经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社会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或接受社会各界资助、捐赠等方式,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3.2 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事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服务素质将直接影响为读者提供的延伸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图书馆要立足现状,从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素质入手,组织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和培训,着力培养一支既有乐于奉献、锐意创新精神,又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设备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馆员之间的交流,学习经验,互学互补,充分发挥他们在延伸服务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使他们坚定“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

3.3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参与度。

吸引广大读者深度参与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延伸服务只能唱空城计,成为“阳春白雪”难以为继。为此一向以“高冷”面目示人的公共图书馆更需要放下身段,一方面,借助官方网站、大众媒体等不断加强宣传引导,主动延伸服务,深度对接服务对象的个性需求,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畅通广大读者的信息反馈和监督渠道,形成读者与图书馆的良好互动,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本文所提到的临沂市图书馆在延伸服务方面的一些做法有成功,也有遗憾,需要在下一步的探索中不断总结完善,以便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随着各地图书馆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必将迎来一个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胡晓梅.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41(5):63-65.

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图书馆服务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一定的报酬以资助其完成学业;是目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图书馆进馆阅读的人群不断壮大,进书量和借阅量飞速增长;馆舍面积的扩大,服务时间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图书馆业务工作难度。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受到限制,图书馆员的服务不能及时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因此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1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

1.1 勤工助学缓解了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高校扩招使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不断增加,读者人数不断增多。因此学校也加强了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扩大了图书馆面积,增加了文献信息资源,延长了开馆时间,所有书库全部对读者开架借阅,工作量猛增,而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又受到学校的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帮助图书馆员完成图书整理入库.图书采编验收等工作,大大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使图书馆馆员能够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1.2 勤工助学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依此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对于贫困学生家庭更是雪上结霜; 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很多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并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协助完成学业。图书馆既有安静雅致的环境、又有众多的岗位,同时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看书学习,所以勤工助学学生到图书馆工作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最好去处。

1.3 勤工助学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使勤工助学的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中图法的学习了解各个学科的的分类和发展状况,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和数据库的使用有了足够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勤工助学学生的信息素质。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中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磨练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克服由于家庭贫困造成的心理负担,树立自信。通过为读者提供服务提高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添进入社会后面临困难挑战的勇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2.1 岗前培训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勤工助学学生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才能胜任。而高校勤工助学学生一般都有学生处的学工部管理,分派到图书馆的学生并不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系院,没有统一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是由各部门馆员进行简单的指点后随即上岗。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条例、工作性质、专业知识、都不了解,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工作效率低甚至出错。

2.2 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勤工助学学生服务观念弱化,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一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树立为图书馆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图书馆工作失去了新鲜感,再加上部分在校外做家教、营销和其他工作的学生获得的报酬要比自己高的影响,开始出现迟到、早退、空岗及工作不认真等现象。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就是单纯为了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不珍惜工作机会,没有责任意识。

2.3 勤工助学队伍的不稳定性

由于学生勤工助学具有随机性,例如期末考试期间,大约有两周多的时间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时也正是图书馆工作最繁忙的季节,还有就是学生补课或实习等情况需要请假,影响图书馆工作的正常秩序。另外学生流动性大,有些学生只做很短时间发现工作辛苦,工资又低,马上退出或找人代替。这就导致图书馆要不断招收新学生,加大了馆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了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难度。

3 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3.1 加强岗前培训工作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由图书馆有经验的馆员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图书馆工作基本流程、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以及图书馆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职责等,使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荣誉感,把勤工助学这项工作看成一份事业去做。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分级管理责任制。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馆长直接管理,部门主任、学生馆员组组长分级负责。每个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工作档案,工作内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分别记录在案,由部门主任直接监督检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根据工作特点以及工作量的大小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按照管理制度标准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表现出色的及时给于表扬和奖励。

3.3 实现师生馆员共建工作

馆员在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一起工作时,图书馆员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的教师形象,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此来带动勤工助学学生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馆员[J].科技致富向导,2014,29.

[2]王婷 姚琴.如何科学开展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J].科技视界,2014,1.

上一篇: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福利院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