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2:21:38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常用藏书剔除的方法的分析,阐明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藏书剔除的组织、计划、实施,及其方法和步骤,提出进行以3~5年为周期的藏书剔除,有利于馆藏结构的持续改善。

藏书剔除即“将某些图书从基本藏书区中撤出,转人某种辅助藏书区、储存中心,或加以注销”的一个过程,将一部分失去使用价值或利用率很低的书刊撤离一线书库[1],可使留下来的藏书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

一、常用方法的藏书剔除

常用的藏书剔除办法主要有主观判断法、书龄判断法、使用年限法等,其中主观判断法是藏书剔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馆员按照事先拟订的一系列相关的剔除标准(或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直接在书架上剔除文献资料。面对的是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藏书,运用主观判断法进行藏书剔除的尺度很难把握。

书龄判断法是根据图书年代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可是相同书龄图书的利用率会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藏书的去留,就有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使用率高的旧书剔除出去,或者留下许多书龄较短、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文献寿命“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情报的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一线书库藏书剔除的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量化某一馆藏是否超出其有效使用年限,或着超出了多少,都是很困难的。

调查研究法是开展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它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馆藏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滞架时间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大量利用率很低的馆藏文献继续留在一线书库,会增加馆藏的承载负担和经济支出,增加读者查找和获取的时间。但如果图书没有放到规定位置,或者读者没有发现它,那么它自然没有被利用的记录,很可能就被选为剔除对象。

目标比对法是根据资源建设目标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然而,藏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方法有时会加大滞后的周期。

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藏书剔除提供依据,总体上说是各有千秋。有些时候,单独使用上述方法在时间、人力、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藏书剔除的需要,需要结合目标、摸索更先进、更科学、更合适的藏书剔除方法。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图书馆管理系统,又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国内图书馆开始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到目前已经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从简单的单个模块管理提升到功能齐全和强大的集成系统,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检索等,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中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普及,传统的人工工作逐项逐项地被计算机代替。图书馆管理系统本身从图书馆内部提供信息资源朝着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2-3]方向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图书的库存数量、种类,以及图书的借阅情况,有助于动态的分析和决策,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

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当前,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跟踪特定读者群,核实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虚拟馆藏的覆盖面、特色和利用情况。与对口院系、各专业尤其重点学科、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掌握对口院系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学生和教师用书需求。根据入藏、流通、阅览统计,确定反映本馆利用状况的藏书周转基点,研究剔除一部分非本馆特色学科的文献、剔除一部分少人问津的文献,对藏书结构、满足率、利用率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藏书剔除工作也可以根据计划进度、一个库一个库、一类一类、持续不断地开展,形成一个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以3~5年为周期的、按主题(或按类别)的藏书剔除制度。

利用计算机很容易列出长期滞架文献的清单,但是要从这几十万条数据中判断出哪些图书应该在这一批剔除的确有困难。况且,判断馆藏图书是否有使用价值,使用频率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步,滞架书刊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及其时效性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书刊,不应属于剔除之列。因此必须启用专用的系统,把具体的量化指标限定条件输入计算机,如历年利用率要求、出版时间要求、复本数量要求、外观状态要求、修补次数要求等,其中连续利用率、出版时间、复本数量可以从数据库获得,外观状态和修补次数如果有记录以记录为准,没有记录则认定外观状态正常、修补次数为零。在计算机分类分类平成检索之后,记录符合条件的分类结果,生成一个符合量化指标的表单。面对学科知识千差万别、书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藏书,不是用几条原则标准就能决定取舍的,随时都可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须对藏书进行逐类审查、逐种鉴别的,任何僵化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对拟剔除文献进行必要的复审。

对于通过复核的拟剔文献,才可以分门别类交付工作人员把对应的文献逐一从架位上按顺序抽取出来,按顺序集中存放。下架后应设一道复核工序,即由复核人员对下架的剔除文献进行认真核对,以防止误剔、漏剔。同时,对获批下架文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把剔除文献的去向反映到相应的数据库,调整库位,生成新的排架号。

藏书剔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藏书质量,让使用率高的藏书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流通书位的利用率,控制开馆成本。斯坦利J斯洛特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占该馆现有图书的72~84%时,可以保证满足99%的读者使用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图书馆将其现有藏书的16~28%图书予以剔除,会对1%的读者需求产生影响。所以储藏剔除不能将剔除文献轻率地抛弃,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优先移至贮藏书库,密集排架,以为读者可能产生的特殊文献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对藏书剔除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可从藏书是否符合读者群的需求、藏书分类是否恰当、藏书著录是否准确、藏书排架是否符合读者习惯等一个个侧面为馆员改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利于修正和调整资源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藏书剔除是藏书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为藏书剔除工作提供更客观、更准确的依据,并有效地保障藏书剔除的进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娟,现代图书馆的藏书剔除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6.(26)3:255-256.

[2]张泽梅,国内高校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的选择[J].图书馆学研究.2006(1):53-54.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现代化

一、图书馆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过去,大多数学校图书馆都是封闭式管理,通过卡片登记借阅信息,只能实现有限的流通,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对学生开放,使得图书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实现了正常流通的,也不能提供领导管理上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本馆各种资料分布及借阅(流通)情况。

目前,我国学校图书馆办馆的要求及领先标志就是藏书全部开放,师生共享开架借阅。这种借阅方式是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发挥图书馆应有作用的最佳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功效,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这也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为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逐步提出学校要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人工管理达不到的一些功能并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效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对其他兄弟学校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竞争的需要决定了学校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资源存储、传递的专业机构,图书馆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开拓信息渠道,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是一个新课题。也必将对现有的图书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十分重要。

在信息时代,各种冠以“数字图书馆”之类说法的图书馆现代化论断到处可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的现代化呢?判断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应该从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判断。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的收集保存、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及传递信息资源的功能。这一点是书店和网站都无法做到的,也是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判断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也应该从这个最本质的特性来判断。

二、成熟的图书管理系统决定因素

任何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采集信息并上架、图书检索(查找)、图书流通(借还)。然而仅仅有这些功能是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化的管理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笔者认为,一套系统是否成熟还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相关的标准

例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图书馆界通用的CNMARC格式标准、目前通用的《中图法四》等。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

CNMARC是在UNI-MARC(国际通用MAR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479个字段,这些字段是针对能着录多种文献类型及多文种文献而制定的,数据格式结构复杂繁多,使用时,用其所有字段,只需结合着录的文献类型与文种等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机读目录格式字段形成数据。

中图法全称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其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Library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由于国家图书馆1975年以后的文献(善本除外)都采用中图分类法,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也提供“中图分类号”检索字段,了解中图分类法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查询到需要的文献资源

2、开发工具及所采用的数据存放格式要求先进

有些人认为只要看看功能和界面是否令人满意就行了,其他的与我们没有多少关系,实际上开发工具及方式和数据格式的存放方式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以及未来的可升级维护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系统在Windows下运行,最先进流行的开发工具是美国Borland公司的Delphi及Microsoft公司的VC++,后台数据库一般采用微软的SQLServer或Sybase大型数据库产品。

3、功能是否强大

目前,一般主流的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读者管理、编目、流通、统计、查询等功能。比较先进的能够在一个界面下实现图书、音像、期刊的管理,设置假期、设置暂离锁(提高安全性)、暂停某些读者的借阅权、导入导出读者、交换MARC数据、升级辅助编目库等。此外,由于学校校园网络的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还应提供无缝接入校园网的WEB功能,通过IE浏览器让读者使用借阅资料查询、更换密码、预约、资料检索等功能。有些系统还能提供读者自助服务,可以开放一些客户机让读者自行管理密码、查询自己的借阅史、预约资料、检索资料等。

4、要有足够的安全性

安全性一般涉及到操作权限控制和数据自动备份两方面。主流系统都实现了由管理员分配各操作员可使用的功能并设置其密码,各操作员均需先登录系统然后再操作各种允许使用的功能。一个完善的系统还应对各操作员的登录、退出及重要操作记录在操作日志中。同时还应提供完善的自动备份服务,以实现数据的全自动按计划备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您的数据安全。

5、要有足够大的辅助编目库

在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信息采集时,如果我们通过扫描图书的ISBN号条码就能得到大多数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各种标准信息,则我们的编目准确性和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准确的辅助编目库。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学校忽视而软件开发商有意回避的问题。

6、要具有完善的规则

除了能够设置读者的借阅规则外,还应自动实现一些图书馆界通用的管理规则,例如有在借资料的读者是不能被删除的,有以下情况的读者是不能借阅的:某类书的借阅数已达到最大值、有超期资料、有未缴罚款、被暂停借阅等。

7、简单易用

一个好的系统应具有清楚的操作界面,最简化的操作过程。日常工作中操作员通过手持式条码阅读器应该可以完成绝大部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系统将精力花在华丽的界面上,而忽视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的完善的功能。

8、有先进的体系结构

当前主流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所有信息均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各客户机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服务器通讯,WEB服务通过ADO模型访问数据库服务器,数据与应用安全地隔离,可确保数据存放的安全性。当然在具体选择中还需考虑是否得到主管部门例如省电教馆等推荐及性价比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迈向一个以数字化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革命。这场革命催生出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大大改善了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信息的类型和形式变得更加复杂,人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及获取信息的方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情报用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图书管理系统现代化程度的标准

1、信息资源收集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污染也很严重,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带来了极大麻烦。传统图书馆时期,由于各种信息资源极大部分由正规渠道获得,经过图书期刊编辑人员的认真校对,信息质量相对可靠。而现代化信息的载体以及出版发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光盘、印刷品、网上信息、声像读物等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图书馆采编人员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源,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段,对各种信息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2、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文献资源的分类加工整理比较简单,所揭示的文献信息深度有限,对文献的内在性质、内容的揭示基本没有。图书馆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编目,给文献内容的揭示带来了一定的改进,但无实际性的改革。计算机所具有的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信息加工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资源有序化,以便于更好地查找和使用文献信息,如果在文献信息加工整理上不能实现统一标准的规范,图书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不存在

3、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

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的现代化,二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改变原来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以读者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收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在现代化图书馆时期,判断一个图书馆的大小是以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服务的能力来决定的由于现代化的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各种信息资源许多都是公开的、共享的.只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一切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可以比传统时期有一个质的飞跃。

判断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也应该用“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这一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来判断。如果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必须使用电脑才能得到,这对读者来说就是服务不好,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现代化服务手段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图书馆根据读者不同需要,提供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

总之,我们通过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分析,对管理系统在其他情况下的应用,有了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对热门图书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不断满足读者日益旺盛的阅读需要,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俐.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孙丽莉.图书管理系统论.《中国科技信息》.2007.1.

[3]马慧生、王树芬.对我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议.《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3.

[4]张霞.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探究.《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3.

[5]李丽宗.条码技术及条码图书管理系统.《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6.

[6]苏伟.图书管理系统.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11.23.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以科学理论指导图书馆工作实践——《四川图书馆学报(高校专辑)》六年来刊文简析 袁学良

图书馆环境论 毛可奇

关于高校图书馆形象及其塑造 杨长平

从藏书到服务:简论高校图书馆管理观念的转变 黄晏妤

组织信息管理中的CIO管理体制 党跃武

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料中心的工作重点 蒋敏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分析 陈益刚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张效赤

转型期图书馆馆员角色内涵初探 张英

网络环境下《文检课》的发展方向 邓慧智

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在评价大气科技成果中的作用与选择 程绍敏,易正亨

循证医学的信息研究方法 吴庭照,李秉严

国际互联网上Medline数据库的检索 张明珍

基于Lotus Notes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研究 吴为公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功能与"主页"设计 杨永清,黄毕惠

图书馆数据信息的备份工作 吴景海

我国图书市场价格分析 王兆彪

外文期刊订购方法研究 刘中威

《中图法》第四版(试行稿)关于R类的修订 毛世蓉

论《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词条增删 徐沛

试谈图书馆事业实现整体管理的途径 黄权才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难题与对策研究 王鉴辉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数字化炒作的叛逆与理性回归 陈业奎

影响21世纪呈多元化的国外图书馆学流派 臧其梅

关于乡镇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李仲眉

对社区图书馆的构想 刘沫,曲晓玮

从"再造工程"谈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 张英

研究老龄读者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黄朝薰

网上虚拟资源建设论纲 张福学

论决策层因素对网络共享资源建设的影响 施莉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 史卫国,饶艳

公共图书馆馆藏电子图书论 张其中

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外文图书书目数据的建设 周茜

对馆藏期刊利用的调查分析 于淑云,方太强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外文书刊工作 杨玲

灰色文献及其开发利用 吴俊

关于编写医学文献检索课大专教材的思考 曹利,张大漠,刘学文,皇甫卫华

现存司马光文集版本考述 李文泽

文献数字化理论研究探微 卢向东

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界定综述 郭海明

国外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与思考 张艳霞,齐东峰,段洁滨

运用系统论方法分析图书馆在解决东西部数字鸿沟问题中的作用 李卓卓

图书馆休闲文化"核"的建设及其人性关怀扩张 梁柏静

注意力经济与图书馆的发展 苏海燕

建立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 王昌贵

试论新时期对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 龙静

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元数据的应用 朱乔生

高校图书馆网站需要整容吗?--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考察报告 江杭生

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谈图书馆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混合组织与利用 李晓辉

国内图书馆收藏的电子资源分析 张思民

民族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廖晓云

新时期读者服务的拓展 杨瑞英,陈建霞

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报刊工作的思考 贺媛南

家庭、学校与儿童图书馆教育 杨杰

建设一种新型的都市社区图书馆的构想 叶炜

章学诚对我国方志学的贡献及国家图书馆方志收藏 段洁滨

图书馆与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薛礼

高职学院图书馆管理创新浅议 郑伟章

高校外文期刊订购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 刘中威,杨传金,罗燕萍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四川图书馆学报》论文的定量分析 冯国权,付涛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世界银行出版物及其利用研究 罗晨

唐代官方佛经抄本考略 曹之

天一阁藏书文化初探 李惠珍

缪荃孙刻书考略 王海刚

浅谈高校图书馆导入4Ps与4Cs 夏可树,XIA Ke-shu

西部地区地方性高校图书馆经费投入及配置合理化研究 杨海鸥,王智群,YANG Hai-ou,WANG Zhi-qun

略论改善图书馆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 唐莉,TANG Li

高校图书馆动态岗位定员方法研究 刘金玲,叶艳鸣,何晓岚,杨丽云,LIU Jin-ling,YE Yan-ming,HE Xiao-lan,YANG Li-yun

四川大学图书馆文理馆人事管理系统的实现 王炬,彭宏,李红宇,WANG Ju,PENG Hong,LI Hong-yu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再造 赵颖梅,ZHAO Ying-mei

21世纪医学院校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肖凤玲

高校图书馆群体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 葛海燕

高师学生毕业论文参考咨询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郑小玲,ZHEN Xiao-ling

发挥区域中心职能满足人文社科需求--CASHL区域中心服务工作探讨 李朵,LI Duo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思考 徐天秀,张志勇,XU Tian-xiu,ZHANG Zhi-yong

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中交际心理学的运用 周天茹,周佳慧

查新工作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刘静,汪育健,LIU Jing,WANG Yu-jian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的再思考 杨怡,YANG Yi

网格--数字图书馆新的支撑点 秦鸿,QIN Hong

网络环境下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探索--四川大学图书馆教学参考书系统研究与开发 王红兵,徐忠珊,赵兰蓉,刘华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数据的存储备份方案设计 李宁,LI Ning

音像制品与机读资料的著录实践和探讨 钱春元,赵会平,杨艳红,安邦建,蔡瑞平

香港高校医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宋丽,韩夏,Lisa L. Song,HAN Xia

对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思考 高凡,GAO Fan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人们对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所追求的越来越高的境界,引导着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反过来信息服务业所追求的新的服务模式,也将决定知识信息开发利用的水平。要真正实现知识共享,不仅是图书馆一家之事,而是需要全社会都来共建知识信息资源。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所谓集成就是对系统内各要素、因素或元素进行整合,使得系统状态达到最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电子信息资源所占比重迅速增加。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平台的电子信息资源系统相对独立、相对封闭,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从内容上看,不同的电子信息资源交叉重复,存在着大量的冗余信息,知识关联程度低;从技术角度看,不同的电子信息资源,其数据结构、方式和检索方式不同。从用户的角度看,大量的电子信息资源都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需在不同系统间切换,只有掌握不同的检索方法,方能进行检索。因此,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信息服务机构面对新的信息服务环境、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及越来越多电子信息资源的必然选择。将电子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集成管理,能发挥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的最佳使用效益,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对用户而言,让用户感觉如同只在一个资源系统中操作,方便用户获取信息,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反馈速度。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对象包括各信息机构自建数据库、购买的电子信息资源及经过选择、挖掘、组织、加工并提供利用的虚拟网络资源等。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不是简单的“库集合”和“库链接”,而是根据一定的需要,通过中间技术,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电子资源实现无缝链接。它通常包含两个层面:电子信息资源的聚合———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将异构资源系统集成在一起;电子信息资源的融合———运用知识组织技术,在信息资源聚合之上进行语法及语义上的重组,通过对不同渠道、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电子资源进行分解、重组,按知识的体系关联性和整体性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是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发展方向。

2我国省(市)区域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及实践进展

省(市)区域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与实践是人们关注和研究已久的问题,也是信息化社会中的一个焦点。谢春枝在《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集成的管理研究》一书中曾写道:“虽然由于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空间距离和地缘关系似乎并不是影响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集成的决定性因素,但一组地理位置相近的数字图书馆群,更容易相互之间沟通联系和理解信任,可能面对相同性质的读者群,有的还同属于一个行业系统,有共同的上级管理机构和资金来源,因此在资源整合与服务集成方面较容易取得一致,获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这说明了区域性电子信息资源整合优势所在。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工程实现的角度对我国省(市)区域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2003年,翟春红等探讨了天津市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资源整合构想和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天津市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各高校统一引进图书馆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立网络资源导航等。2006年,谷遇春探讨了大湘西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框架及实施策略。2008年,黄筱玲分析了湖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共享可采取小共建、大共享的模式。2008年,张金凤探讨了宁波区域性数字图书馆成员的组织特点及整合需求,进行了区域性资源整合体系的构建、区域性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设想。2007年、2009年,杜春光和马向东分别对黑龙江省科技文献基础条件服务平台的整合设计原则、内容等进行了研究。2009年,陈永平阐述了大资源观下的复合图书馆理念,进而提出了基于异构资源整合的区域复合图书馆模式,并以宁夏为例探讨了该模式的实现。2009年,胡四元针对湖南省高校图书馆纸本、电子图书和随书光盘的服务现状,探讨了构建区域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框架,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方案。2009年,袁小一对区域性整合的方式、模型和框架等进行了探讨。2009年,赖辉荣在比较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集群管理异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的优势,认为图书馆集群管理将成为区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选择和必然趋势。

国内省(市)区域实现电子资源集成管理也有案例,如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是一个典型的高校图书馆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体系。JALIS成立于1997年,以南京大学为中心,将全省60多所高校图书馆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共建共享体系当中,开发了统一的江苏汇文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8个中心和4个采编中心,按照“管理中心—地区/学科中心—基层图书馆”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为各地区和学科群的基层馆提供信息服务。北京高校图书馆于2001年启动“实验型教学科研数字图书馆”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目标是以学科为主体,以教学、科研为主线,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和网上资源的优势,将教学科研所需各种资源(如图书、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转化为电子格式,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在有条件的高校中首先实现了教学科研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向用户提供智能化访问和服务的知识系统。天津的17所高校、甘肃省采用中心图书馆/成员馆模式先后统一采购了美国Sirsi公司的Unicorn系统,实现联合采购、联合编目等工作,解决了信息共享中异构数据库技术障碍,为图书馆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海南省教育科研数字图书馆以海南省高校文献中心为总馆,全省教育系统图书馆为分馆,整合的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音频、图片、光盘资料、互联网免费资源、联合目录和期刊目次库等。湖南省建设了省级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其网络体系包括湖南科技文献资源网、湖南科技情报网、湖南竞争情报网、内容协作平台等几个部分。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9家浙江省内的主要科研、图书文献机构,共同成立了浙江省科技文献中心,建立了浙江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东莞市图书馆自主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系统”,用于全市各级图书馆的联合管理,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图书馆的联合采编、联合目录查询、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通借通还、电子文献全文传递等功能。深圳文献港是基于“读秀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市级区域内数字图书馆门户整合方案,为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共享读者服务模式。其他如陕西省、吉林省、河南省、山西省等也都在一定省(市)区域范围内进行了建立了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的尝试。综上所述,我国省(市)区域对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对电子资源的集成管理研究介绍性内容比较多,理论性研究比较少;聚合研究的多,融合研究的少。虽开发了不同规模和不同应用的电子资源集成系统,对电子资源集成管理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系统能否体现最佳的功能,其效应性如何,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此外,各省(市)发展条件、水平不同,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电子资源集成管理模式,把资源和服务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资源门户体系中,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知识服务,是今后电子资源集成管理研究中,应更加系统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

3省(市)区域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发展策略研究

3.1政府支持策略

综观我国现有的成功电子资源集成管理成功案例,往往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得到了国家或当地政府机关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一个政府主导的行政干预;二是信息机构基本属于同一个系统,如天津高校联合图书馆、JALIS,上级主管部门均有专项资金投入。如果没有仅靠信息机构自身的力量,电子资源集成管理建设则较为困难。

3.2组织协调策略

组织协调是省(市)区域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策略,应设立相对比较权威的数字资源整合协调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本省(市)区域的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包括制定省(市)区域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长期规划;对省(市)区域电子版及书本式信息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对各部门单位相关资源网站进行整合链接,实现互联互通;对各类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行组织分工;审核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等。

3.3模式选择策略

各信息机构可根据自身条件,对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模式进行选择。如资金技术实力雄厚、资源数量多的单位,可以选择自治集成或购入市场上成熟的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软件模式,并应在本区域或系统内起到示范作用;对有一定资金技术力量、电子资源数量少的机构,可根据本单位用户需求的电子资源种类和数量,对电子信息资源有选择地采取自治集成管理,对自身实力无法完成的电子信息资源加工或电子信息资源建设,采取联合或共享的模式完成。对于电子信息资源较少、资金技术力量相对差的机构,可根据本单位用户的重点需求,进行特色资源导航或选取最需要的电子信息资源进行集成管理,最大限度地开发本单位的电子信息资源,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3.4循序渐进策略

电子资源集成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合先在局部试点,然后全面展开,循序渐进。首先,根据本区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等条件,要有清晰的指导思想、明确的目标,编制周密的计划,进行科学的设计,制订各项法令、法规、标准和规范等。针对一个区域而言,可先实现局部电子资源集成建设,通过调查分析,对有条件的、电子信息资源丰富、资金相对雄厚的信息机构先行纳入电子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范围,其他文献收藏单位,放到以后逐步纳入集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全面集成,完成所有电子信息资源的整体集成,实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集成服务目标。

3.5人才培养策略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从世界范围内,对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与未来进行论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书馆学的过去、图书馆学的现在、图书馆学的未来。

[关键词]世界图书馆学历史现状未来

[分类号]G250

图书馆的经验、知识、技术方法由单个构成体系,上升为理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19世纪初期之事,至今200余年。从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学从萌芽到形成、成熟,已经历了数千年,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二是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三是图书馆学逐渐成熟时期,四是图书馆学走向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目前图书馆学正从成熟时期走向全面深入发展时期。

1 图书馆学的过去

图书馆学的过去,包括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和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1 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

这一时期从有图书馆知识的记载开始,到19世纪初结束。所谓图书馆学的孕育时期,是指图书馆学知识的积累时期。此时人们没有明确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也没有围绕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形成系统的理论。由于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表到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因此人们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也是一样的。尽管在图书馆长期的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知识、技术方法,并对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某个侧面、某个层次、某个问题有了一定认识,甚至有的已由感性认识上升或抽象为理论,但由于认识的局限,长期没有提出明确的研究对象,从而这些经验、知识、技术方法、理论也只能是单个的、松散的、互不联系的,更不能围绕研究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与规律来看,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不可超越的,只是各门学科经历的时间长短有所区别。

图书馆学孕育时期,是为图书馆学的确立奠定基础的时期,它为图书馆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局部的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主要包括图书的购求、分类、编日、典藏、目录、利用、图书馆职能、管理、馆员要求等,并产生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论述与著作: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有周代《周礼》一书的“辟藏说”,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别录》等。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有公元前300前240年的伽利玛库斯,为当时希腊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编成著名目录《抄本》,又名《在全部学术领域里指引人们写作之表记》;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一位叫瓦尔罗(M.T.Varr0)的人曾撰写《论图书馆》一书;英国皇家图书馆馆长戴利(J.Dary)于1650年发表《新图书馆员》等。这些论著都是图书馆学孕育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虽然对今天的图书馆没有重大指导意义,但对图书馆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是图书馆学早期的思想与方法的总结。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先辈们为发展图书馆学所作的贡献,没有他们的开始与积累,也没有今天。

1.2 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所谓图书馆学的确立与发展时期,是指“图书馆学”名词的提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明确,图书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图书馆学知识的系统传播时期,也是指图书馆学基本框架与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初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约140年左右。这一过程从欧美开始,主要也是在欧美进行。20世纪初期,欧美图书馆学的成果被引进、介绍到中国,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相融合,从而逐步形成中国近代图书馆学。这一时期欧美对图书馆学有哪些重要推进呢?

・提出“图书馆学”名词和确立图书馆学研究对象。1807年德国施莱廷格(M.W.Schrettinger)首次提出“图书馆学”这一名词,试图以这一名词来概括图书馆领域的学问。1808年,施莱廷格在《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一书中,第一次自觉设想建立图书馆学体系,试图建立其内容结构,并且提出了图书馆员的训练与教育问题。施莱廷格还给图书馆下了一个定义:“我所说的图书馆,是将收集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根据求知者的各种要求,不费时间地提供他们利用。”确立图书馆这一概念,是建立图书馆学的必要步骤。施莱廷格认为图书馆学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体”。根据这个定义,他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图书馆整理”,其主要内容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1821年,德国艾伯特(F.A.Ebert)在一篇匿名文章中批评施莱廷格的图书馆学“整理论”过于狭窄,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应该包括“图书馆整理学”和“图书馆管理学”。这些提法虽然还不够精确,但对于图书馆学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

・初步建构图书馆学体系。所渭图书馆学体系,是指图书馆学的内容与结构,也就是图书馆学理论、技术方法、历史等知识元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它是图书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基本条件,是开展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前提。艾伯特在1820年出版的《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指出:图书馆收藏文献涉及一切学科领域,处理这些文献的图书馆员,也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入掌握有关书志学、文学史、古文书、写本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就构成图书馆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他的体系即“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英国爱德华・爱德华兹(E.Edwards)于1859年出版了《图书馆纪要》一书,该书分为“图书馆史”与“图书馆经营”两部分,“图书馆经营”的内容包括藏书建设、图书馆建筑、分类和编目、图书馆内部结构和公共服务等。1886年德国戈廷根大学的图书馆学讲座开课,以书志学、文献学和图书馆管理法为传授图书馆学知识的授课内容。1890年德国格雷塞尔(A.Graesel)在他的《图书馆学纲要》及1902年的第2版《图书馆学总览》中提出,艾伯特的体系过于狭窄,并在“图书馆整理学”和“图书馆管理学”的内容中加进了“图书分类学”,补充了图书馆史。20世纪20年代莱丁格(G.Leidingen)提出包括图书学、书志学、图书馆管理学和图书馆史四部分的图书馆学结构。20世纪30年代,德国米尔考(F.Milkau)出版的《图书馆学大全》,包括

“文学与书籍”、“图书馆行政”和“图书馆史与民众图书馆”等部分。30至40年代,随着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扩大,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图书馆学体系又有新的发展,图书馆学理论成为图书馆学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比较完整的图书馆学体系初步显现出来。

・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分支学科是指图书馆学体系中第二或第三层次的学科,如第二层次的理论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第三层次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与编目、图书馆管理学、公共图书馆学等。这一时期发展比较突出的分支学科:第一,图书馆学理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图书馆学理论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列宁是前苏联初期图书馆事业缔造者和组织者,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图书馆这一运动形态,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的本质、作用、地位、原理。列宁的论著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前苏联初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成为世界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从1924年起,经过多年观察与思考,于1931年出版《图书馆科学的五法则》,把图书馆的基本问题概括为五条法则:图书在于利用,每位读者有其础,每本书有它的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个发展着的有机体。阮冈纳赞的这些思想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认为是“我们职业最简单的表述”,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1933年美国巴特勒(P.Butler)在芝加哥大学出版《图书馆学导论》一书,阐述了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二,图书分类与编目。这方面成果较多,也比较成熟,有些论著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英国不列颠图书馆馆长安・帕尼兹(A.Panizzi)等合编的《英国博物馆91条编目规则》于1841年出版后,被称为世界目录学史上的“大”,现代编目法的开端。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麦维尔・杜威(M.Dewey)1876年出版的《杜威十进法》,到1989年已出至第20版,为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图书馆广泛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图书馆管理学。自1821年德国艾伯特提出“图书馆管理学”之后,1839年法国海斯刊行《图书馆管理学》一书,并提出最有效的管理图书馆的问题。随着图书馆管理实践的发展,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并颁布《公共图书馆法》,接着世界许多国家颁布各类《图书馆法》,用法规来管理图书馆。第四,公共图书馆学。公共图书馆学属应用图书馆学或专门图书馆学。丹麦人莫尔贝希(C.Molbech)于1829年就出版《论公共图=B馆》一书。英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精神之父”的爱德华・爱华德兹在1859年出版的《图书馆纪要》一书中,阐述了他对公共图书馆的全部设想。

・图书馆学教育的兴起和图书馆专业刊物的创办。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和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出现,说明图书馆学已经确立,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图书馆学教育是系统传播图书馆学理论与知识,培养图书馆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对图书馆学的正式承认,也是图书馆学社会地位的确立。图书馆学专业刊物是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传播图书馆学知识、活跃学术空气、提高图书馆学学术水平的平台。从1850年起,图书馆学教育在欧洲就以私授形式出现,1886年德国戈廷根大学的图书馆学讲座开讲。1883年,美国麦维尔・杜威首次发表关于创办图书馆学校的设想。1887年,杜威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诞生。从此图书馆学教育在世界各地逐步发展起来。1926年美国芝加大学图书馆学院首次设立图书馆学博士学位课程,标志着图书馆学教育体系走向完善。世界最早的图书馆学专业刊物是1876年由杜威创办的《美国图书馆杂志》。从此图书馆学就有了自己的专业刊物,可以在行业内进行专业知识传播和学术思想交流。

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西方图书馆学引进中国,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融合,这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形成与逐步发展的时期。1920年,美国人韦棣华(M.E.Wood)创办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这是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开始。1917~1927年问,沈祖荣、刘国钧、杜定友等一批在美国、菲律宾等国学习图书馆学的人士归国,开展了“新图书馆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的发展。20~30年代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第一个高峰时期。据统计,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报刊上发表的图书馆学论文约有5300余篇。其中约有4000篇是1928~1937年发表的。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先是翻译介绍外国图书馆学论著,如1909年孙毓修综合各方面材料写成《图书馆》一书,1917年北京通讯教育研究会写成《图书馆小识》,i918年顾实写成《图书馆指南》。此期最完备的当推1923年杨昭编译的《图书馆学》和杜定友1925年编译的《图书馆通论》。作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著作是洪有丰1926年出版的《图书馆组织与管理》,杜定友19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刘国钧193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要旨》,程伯群1935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愈爽迷193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通论》等。

2 图书馆学的现在

要讨论图书馆学的现在,首先要明确图书馆学现在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图书馆学离不开过去,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对现在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图书馆学现在是图书馆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即图书馆学成熟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60年时间。

图书馆学成熟时期的主要标志,已不是图书馆学确立时期的明确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为主要标志了,因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已经明确。这一时期衡量图书馆学是否成熟,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是图书馆学在社会和科学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图书馆学自身发展的程度,也就是图书馆学体系与内容的成熟程度。

经过60年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社会地位与自身发展程度都已处于成熟期。从社会与科学领域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图书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为社会所公认,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还被列为一级学科;它的理论与知识指导着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已是世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向不同层次的人员传授图书馆学知识与技能,一个以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构成的图书馆学教育网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图书馆实践培养了或正在培养大批的人才;图书馆学专业著作与刊物在图书馆和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它在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已很明显。

从图书馆学自身发展的程度看,也处于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比较成熟。随着社会和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在不断调整和扩展,特别是第三级学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除传统学科外,这一时期在图书馆学理论方面新增了图书

馆学思想发展史、图书馆学方法论、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学未来学等;在图书馆技术方法方面新增了缩微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等;在信息资源方面新增加了缩微文献、声像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的收集、管理与传播等;应用图书馆学方面新增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等。

第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深入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认为它是图书馆学的龙头,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更为深入,对图书馆本质、矛盾、特征进行了揭示,对图书馆发展规律、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图书馆的功能与任务进行了探索,图书馆学概念群初步形成,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更加清晰明朗。这一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理论著作,在欧美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英国哈里森(K.C.Harrison)1950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1980年修订第5版),德国卡尔斯泰特(P.Karstedt)1954年出版的《图书馆社会学》,美国利克利德(J.C.R.Licklider)1965年出版的《未来的图书馆》,美国兰卡斯特(F.W.Lancaster)1978年出版的《走向无纸信息系统》和1982年出版的《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英国汤普森(James Thompson)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图书馆的未来》等。这些论著被人们称为社会学派、交流学派、新技术学派,也有人概括为社会认识论、知识基础论、交流系统论、新技术论等。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有大佐三四五195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的展开》,石正成1975年出版的《图书馆通论》(增订第8版),武田虎之助197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概论》,椎名六郎1981年出版的《新图书馆学概论》(第9版),加藤一英1982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序说》。在前苏联有丘巴梁(O.(c)qyBapbflH)1960年出版的《普通图书馆学》(1968年增订第2版,1976年修订第3版)。

第三,图书馆新技术研究在应用与理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缩微技术、声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到70年代已取得明显成效,不少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阅览室,开展缩微文献与声像文献的存储、阅览、外借。从6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采访、编日、查目、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存储等环节应用。90年代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由于以上新技术的引进、应用,从而使图书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目一新,与社会同步跨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使图书馆存储文献多样化,图书馆业务流程自动化、快速化、便捷化,图书馆设施现代化。随着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研究新技术的相关论著也不断问世。一些学校为了培养新技术人才,设立相关课程,如缩微技术与缩微文献、声像技术与声像文献、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数据库建设、网络采访、网络咨询、数字文献、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

第四,图书馆学传统技术方法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前,图书馆是传统技术的一统天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虽然不断改进与创新,但收藏与利用两个基本方面的技术方法,始终是图书馆的“传家宝”,代代相传。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新技术发展很快,来势很猛,具有很多优势,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图书馆传统的方法,传统技术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仍有它的优势与特点。目前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是共存互补,有机融合于一体。在这一进程中,传统技术的图书采访、分类、编目、目录组织、典藏、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内容不断补充、提高,某些技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读者服务在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更加强调图书馆开放、普及,以读者为本、公正平等、维护读者权益、人性化服务等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实践中得到体现。

第五,对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思想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论著。研究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思想史不仅是为了总结经验,揭示发展规律,指导未来发展,而且也是对图书馆人员进行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了解自己专业的过去,才会尊重自己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宣传自己的专业。

第六,对图书馆学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研究,已达到一定广度与深度。这有助于图书馆学更好地吸收相关学科的内容,补充自己。

从中国来看,图书馆学的成熟时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经历了60年。这60年,中国图书馆学既有与世界图书馆学发展同步的时期,也有不同步的时期。60年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这是与世界图书馆学发展不同步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意识形态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图书馆学专业研究服从意识形态。这29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又大致可分为4个小阶段:①恢复期,从1949年至1953年。由于1937年至1949年处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图书馆学研究停顿,新中国成立后,需要一个恢复时期。②从1954年至1958年,是向前苏联图书馆学习时期,主要翻译出版了有关列宁论图书馆、前苏联图书馆的经验与理论。这一时期是“一边倒”,对欧美图书馆学持批判态度,称为资本主义图书馆学或资产阶级图书馆学,称前苏联图书馆学为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或无产阶级图书馆学,每个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对“资”与“社”、“资”与“无”必须态度鲜明。1957年刘国钧先生发表《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虽然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很新鲜,但掀起了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序幕。③从1959年至1966年,是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体系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变化,向苏联学习的口号再不提了,中国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修正主义。此时的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既不能接受西方模式,也不能按苏联模式办,只有寻找自己的路子,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为此,1960年文化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班第1期学员集体编写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出版,1961年北大、武大、文化学院的教师合作编写了《图书馆学引论》、《藏书与目录》、《读者工作》、《目录学》等一系列教材,1962年黄宗忠发表《试谈图书馆的藏与用》,提出“藏与用”是图书馆的特殊矛盾的论点。④1966年至1978年,由于“”,图书馆学研究基本停顿。概括这29年,从1949年至1965年,发表图书馆学论文4305篇(包括译文632篇),这一期间,图书分类法的研究与编制成果突出,从1951年至1960年出版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新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等。

第二阶段从1979年至2009年。这是改革开放后的31年,是中国图书馆学真正成熟的时期,也是与世界图书馆学同步前进的时期。通过31年的努力,不仅

成果丰富,在内容与水平上除某些理念与新技术外,可说与世界相当,基本实现与世界图书馆学同行同步前进。据统训,1949~1992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发表的论文共有51606篇,其中1980年~1992年为45290篇。这一阶段,中国图书馆学在吸收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上不仅成果丰富,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很有特色,研究比较深入;新技术应用与理论研究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图书馆学教育在31年中发展最快,由1978年的两个教育点,到1989年已达50余个点,形成了一个由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教育体系;图书馆传统技术随着图书馆发展,不断改进、创新;图书馆史与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图书馆管理学研究,在学习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特点,出版了一批论著。

回顾60年,也有明显不足之处,如对图书馆历史研究近20年来重视不够;图书馆管理研究与图书馆实践结合不够,特色不明显;对图书馆未来研究比较少,从而影响规划的有效性;图书馆学研究还未总结出一套专门方法等。

3 图书馆学的未来

图书馆学的未来,就是图书馆学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目前的图书馆学正是由成熟时期走向全面深入发展时期。图书馆学全面深入发展时期的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图书馆实践的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符合未来图书馆需要的、内容丰富的、反映图书馆实践的、具有时代新意的图书馆学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指导图书馆持续地向前发展。

根据这一目标,应该确立一些研究原则,以指导其发展:①要以社会的发展来推动图书馆学发展。图书馆学是社会的一种现象,依附于社会,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图书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总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特点、思想、要求的,服务于一定社会的。②要以服务和推动图书馆实践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③要认真总结图书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是在“变”与“不变”中进行。“变”是绝对的、基本的,但“不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图书馆学的未来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何谓“变”呢?“变”就是图书馆学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不断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以下方面:①图书馆学理念随着客观变化不断更新;②图书馆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图书馆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③图书馆学体系结构随着图书馆学内容的变化不断调整、扩展;④图书馆学的研究重心随着图书馆实践发展的需要而转移。

图书馆学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丰富的、成长的,但在“变”中,也有“不变”的因素存在,而且这种“不变”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变”是“变”的基点,只有保持这种“不变”,图书馆学才能健康地发展。有哪些不变呢?①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不能变。这是图书馆学存在的前提,如果把这个前提否认或取消,图书馆学也不存在了。它是我们先辈们经过几千年研究,苦苦寻找才明确的。有了图书馆这个研究对象,才确赢图书馆学,才有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图书馆学才作为一门科学得到社会承认。②图书馆学历史不会变,这是图书馆学发展的历程,是图书馆学成长的见证。③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实践服务、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基本目标不会变。如果不是这样,图书馆学就失去存在价值,变成一堆无用的理论与方法。

明确了图书馆学发展中哪些“变”,哪些不“变”,那么未来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与研究内容也就清楚了。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的龙头。图书馆学理论是图书馆实践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它在图书馆学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为图书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依据,是龙头。图书馆学理论有基础理论和一般理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呢?①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重视一般理论的研究;②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要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要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③要创新思维,用新的视角观察图书馆的变化;④要继续揭示图书馆的内在联系、矛盾、本质、特征;⑤要研究图书馆在新时期的职能、责任、核心价值与一般价值。

・信息资源建设仍是未来图书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上一层楼,未来图书馆学必须解决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因为信息资源建设是任何时期、任何类型图书馆一项基本的任务。从整体来说,一个图书馆既要收藏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又要为广大读者服务,而信息资源是为读者服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没有信息资源谈不上为读者服务,它是图书馆价值的体现,是决定图书馆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来信息资源建设研究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①收藏信息资源内容、数量、质量、价值、特色、系统性、多样性的研究;②图书馆如何对非纸质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保存、传播的研究;③当代图书馆馆藏不少已由单一纸质文献变为纸质文献与非纸质文献共存的复合体,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馆藏体系;④当前世界对文献载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数字文献将替代传统的纸质文献,而且这种声音一直未停;另一种声音反对这种看法,认为两者谁也代替不了谁,各有优势,各有特点,将长期共存。笔者赞成第二种看法,但对第一种看法需要观察、分析、研究。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内容常谈常新。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解决图书馆服务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升服务的效率、效益与水平,并随着时代与图书馆服务实践的发展,读者服务研究内容也应常谈常新。为此,未来读者服务研究应着重以下方面:①图书馆应以什么理念、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与满意度;②在读者服务中怎样真正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用纳税用的钱就要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③在服务过程中如何展现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全民性、群众性、开放性、知识性、学术性、便捷性等;④在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个人自由的今日社会,图书馆如何体现公正平等,如何尊重读者人权,尊重读者自由利用图书馆、自由选择图书,如何保护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的隐私;⑤如何积极主动、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主动吸引读者,帮助读者解决有关困难;⑥图书馆服务过程是图书馆通过馆员工作去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因此图书馆与馆员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发挥馆员主动性,做到馆员与读者互动,充分调动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并在利用过程中自觉尊重馆员劳动;⑦如何通过读者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图书馆新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图书馆学的热门课题。几千年的图书馆发展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文献载体来看,由泥版书到纸质书、缩微文献、声像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从图书馆业务操作来看,由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计算机化、网络化;从图书馆管理来看,由传统人的管理模式到人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这些无一不是新技术因素影响。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新技术一直是图书馆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图书馆学未来研究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仍将是热门,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要紧紧盯住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凡与图书馆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要积极研究、试验、消化、吸收;②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引进、吸收的各项新技术应进一步研究、试验、完善,充分发挥其效能;③对已有的新技术如何在各类各层次的图书馆中推广普及,并解决推广、普及过程中的问题。

・图书馆管理科学更加贴近图书馆现实与专业。图书馆管理学自1821年德国人艾伯特提出之后,至今已有180余年。它是一个传统学科,生命力强。然而时至今日,虽然研究者不少,出版的论著也不少,但仍未得到图书馆界的应有重视。其原因:①有些人认为管理是领导的事,与一般图书馆工作人员无关;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是“人治”为主,“科学管理”和“法治”次之;③现有图书馆管理科学论著虽有不少新意,但理论联系实际仍不够,移植企业、商业、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较多。笔者认为管理科学的一般理论适用于各个领域,图书馆管理学运用某些理论也是必要的,但必须与图书馆管理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必须努力做到:①图书馆管理学体系应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②应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读者服务两项主要任务为管理目标;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保证图书馆系统正常运转,功效不断增大,形象不断改善。为了实现上述管理目标,必须有经费、物资设备、人力、制度、空间条件作保证,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内部环境,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

・新型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学新的关注点和亮点。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传统图书馆外,已产生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以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如2004年开始筹建的Google全球网络图书馆、2005年开始筹建的欧洲数字图书馆、2009年4月21日开幕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32家合作机构共同启动,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设的世界数字图书馆等。尽管这类独立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量还不多,但规模很大,另外还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量复合型图书馆。这些新型图书馆的产生、发展过程、性质、职能、作用、管理、影响等内容,将引起未来图书馆学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图书馆管理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 信息化平台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072-02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云计算及社交网络等层出不穷,使当前社会发展所接触到的数据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数据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意味着人们渐渐迈入了大数据时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受到社会及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且在此种背景下,可促进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工作能够较好地开展,同时还可推动教育改革。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做好学校内部信息化平台构建工作显得很有必要。

1 大数据

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维基百科笼统的定义成,主要由巨型的数据整合构成,这些巨型的数据已超出人们可在接受的时间内,来收集、储存及处理数据的能力,且数据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因此,将其称为大数据。

1.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量快速上升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全球网络系统的储存数据超过350 EB,如果将其换算为GB,则高达3 200亿。在所存储的数据当中,只有少量数据保存在以往的网络媒介上,如报纸、杂志以及书籍等,其他的都是数字数据[1]。

1.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改变

以往的计算机水平非常低,人们只能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来研究大量数据,以利用较少的数据,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但该种采集信息的方式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从采集的数据中,得到事先所设计好的答案,得到的答案并不是适合在任何情况下使用,很难了解到更多深层次问题。若把计算机网络当作随机抽样对象,则很难找出一个最佳数据抽样标准;若抽样网络比较小,则利用抽样数据研究得出的结果,就很难体现网络系统的结构特性。

2 大数据时代下建设高校信息化平台中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校园办公系统和校园网属于其中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且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与大数据时展越来越近,这就使得高校内部拥有大数据的可能性逐渐提高,加强对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非常关键,但随着建设工作越来越复杂,在建设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下述方面。

2.1 信息化系统安全系数偏低

各个高校在构建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非常多,主要有机密数据、敏感数据以及隐私数据等,数据属于高校的一项核心资产。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数据被随意破坏或是篡改,则会对数据真实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数据挖掘结果在信息化平台构建中有无价值,数据一旦泄露,则会直接影响其建设效率[3]。因此,保证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非常关键,这也是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应解决的一大难题,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如网络安全、数据权限管理、用户应用习惯及加密技术等。

2.2 信息化平台建设保障机制较差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忽视信息化平台的稳定性以及实用性,根据单一的部门业务需求来规划及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平台,这就常常会使得平台内的信息系统、软件、硬件以及数据库等互相分离,独立地支撑各种信息系统。而且,高校信息化构建因规划不够完全,造成很多顶层的设计、专业人员以及保障措施方面的投入较小,进而影响整个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2.3 信息化平台系统不够集中

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数据即资产,各高校内部的数据量非常大,由大量数据当中提取数据价值水平的高低可充分反映出各高校内部的信息化平台构建水平的高低。因以往高校对于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规划并不完善,尽管构建了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校园网站、一卡通系统以及教务系统等,但是每一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比较分散,各个软件、硬件均独立运行,这就导致大量有用的数据难以较快汇集,从而形成单一的数据信息平台。而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求校园内部和信息化的系统之间实现各种数据信息共享,以便获取较多数据源,从而为高校提供可靠、真实的数据源[2]。

2.4 信息化平台建设数据准确度不够

高校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应用系统以及感应器等数据工具来收集相关的数据,且把所收集的信息变得更加数字化,但是在采集期间,相关人员应保证所收集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避免人为篡改数据。而且所收集的大量数据中,可以直接使用且价值高的数据信息相对少,且数据的结构类型较多,应把原先非结构化的数据直接转化成结构化的数据,由于数据的格式转化中会将部分的源数据当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丢失,从而影响整个数据收集及挖掘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削弱整个数据在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

3.1 建设统一数据平台,优化配置资源

由于之前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在构建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信息化意识,对于顶层的设计未进行较好地部署及计划,这就使数据不够规范,各个业务系统在运行期间相互独立,缺乏关联。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经构建相应的云技术数据中心,于校园网络的基础之上和物联网互相融合,于全校范围内部署各种类型的数据采集器,如感应器,以快速收集设备、人员、设备、餐饮、交通及学习等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化的系统和原有系统之间互相连通,共享各N数据信息,并将所获取的数据直接导入整个数据中心,从而实现数据化转变,以便为高校构建一个面向老师、学生提供科学管理、在线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3.2 合理编排课程,促进平台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环境越来越开放,因此,构建高校信息化课程体系,可突破传统的模式,即邀请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随意、自由搭配课程,这种方式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强,很难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因此,高校领导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处环境,收集大量的数据,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整理并分析,并对之后的发展情况做一些适宜的预测,以便了解高校学生应学习的内容,进而编订相关的学习课程,促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4]。而且,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在进行课程编订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相应的信息化技术,且将数据分析作为重点,构建相关的数据库,以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情况,从而适当调整主要课程。

3.3 更新数据系统,确保数据精准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发展越来越迅速,在此种发展环境下,大量数据(机密、敏感及隐私数据等)的安全变更非常关键。信息安全与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权限管理、数据识别技术以及用户认证等方面有直接联系,这就使得高校在构建信息化平台期间,应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安全信息体系,主要表现为:

第一,构建数据收集设备或是数据软件监管体系,针对所收集的各种软件、设备做相应的标识和身份认证,保证所收集设备或是软件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对所收集的设备或是软件内的各项指标做相应的安全测量评估,以保证设备或是软件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从而保证数据源的精准性。

第二,构建校园网使用设备及用户监测体系,做好用户登录认证体系,针对校园网用户或是终端所出现的数据异常情况做实时检测,以免校园网中出现不安全的用户,同时严格监管校园网内部使用情况,进一步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应急以及数据的备份等相关制度,以免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过程中出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5]。

3.4 合理规划流程,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信息化部门,以便为信息化构建战略提供相应的保障。首先,主要由领导小组做相应的统计部署、统计规划、顶层设计等,以制定相对应的构建流程,从而为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由信息化部门积极落实各项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以及较为详细的步骤;最后,各个部门根据信息化构建方案的要求,规范化地分析及整理各个数据、师生信息以及档案等,以便为获取校园信息化数据及导入提供保障,快速解决各个信息化平台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统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从大数据定义及发展特点展开分析,进一步了解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如信息化平台建设数据准确度不够、信息化平台系统不够集中、信息化系统安全系数偏低、信息化平台系统不够集中等,深入探究大数据视野下构建高校信息化平台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合理编排课程,促进平台建设、更新数据系统,确保数据精准、建设统一数据平台,优化配置资源等。经对该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信息化平台构建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所表现出的优势,这对于之后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台构建工作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欣,陆虹,曹建清,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校科研项目协同管理模式探析[C]//2013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2] 杨剑钧.基于免疫系统论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4(31):46,83-84.

[3] 魏培文.云计算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0(3):74.

[4] 宋阳.高校传统信息化平台与移动互联结合创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1(1):293-294,296.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