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7-11 17:19:48

体育专科论文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 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 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马良与近代中国武术改良运动 历史人类学在近代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应用 南方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重新认识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的地位 对《棋王》主题的重新认识 对《背影》的重新认识 对失败的重新认识 对金融投资的重新认识 对CMMB的重新认识 对中国武术文化历史演变的研究 重新认识学习中的“苦”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的受众行为研究 对档案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党史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媒体对近代中国变革的认识传播与大学生历史观研究 对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武术影视的发展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8] 席晓勤.伪国民政府纪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23.

注释:

注1(1882—1946),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父辈稍懂拳术,幼小学过一些武术基本功,还经常向乡邻中出色的武师求教。其中武举人张坦奄、邱老茂、田建卿等都曾热心指点过。从小习武,对他长期的军旅生涯颇有裨益。1904年赴日学习陆军,1907年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在新军和军事学堂任职。曾任参谋长、安徽、江西都督。1915年奉孙中山之命,到云南昆明,参加护国战争,并任第二军总司令,此时与张之江协同作战。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战友,也是云南起义的主力,两人交情甚笃,感情深厚。

注2霍元甲(1867—1909),字俊卿,绰号“黄面虎”。祖籍河北东光县,世居静海小南村(今属天津市西郊付村)。出身武术世家,父亲霍恩第为镖师,以保镖为业。霍元甲排行老二,幼时体弱多病,其父考虑学武不成有损霍家声誉,便命霍元甲攻读诗书,而不准习武。霍元甲遭此摒弃后,立志图强。每日窥摩父传兄弟之技,潜心苦练于枣林避处。父知其行,嘉其志,乃悉心传授。霍元甲经10年督教,秉承家学,通秘踪艺,并旁参各派,益以内劲,技愈精湛。1890年有河南拳手,杜某闻霍恩第名前来较技,霍元甲与试并获胜。名闻乡里。1895年到天津卖柴,遭当地盘剥者10余人持械围攻,霍元甲挥扁担尽逐之。此后居住天津谋生。初掌“脚行”,继为怀庆药栈掌柜。曾以单肩担走千斤药担,一脚踢开青石磙子,被时人称为“霍大力士”。1901年和1909年分别在天津和上海吓跑2个外国大力士,后来师徒又接连挫败旅居上海的日本武技高手,名声大震。在上海爱国人士陈英士的积极倡导下,以霍元甲的社会影响力,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霍元甲任总教头,刘振声任教练。在传授武术数月后,因咯血病加重而逝,当年42岁。此后在陈公则等人的倡导下,将原“精武体操学校”改名为“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人们推崇霍元甲为“精武体操学校”创始人。

注3张之江(1882—1966),字子姜,号保罗。河北盐山县人。少时随祖父攻读四书五经,练过太极拳、八卦掌。成年后,赴东三省讲武堂学习,并受业于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从戎,任军职至国民军总司令。1927年脱离军界,在纽永建等协助下,创建“国术研究馆”,翌年改组为“中央国术馆”,任馆长。1933年创办以武术为主兼习各项现代运动项目的“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后更名“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任校长。张之江还曾于1920年率学员赴日本考察武技,学习柔道和剑道。于1933年和1936年间2次率团分赴两广、福建等省及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表演、宣传武术。著有《东游感想录》《国术与国难》《国术与体育》等。

注4禇民谊(1884—1945),原名明遗,字重行,浙江吴兴人,同盟会早期会员。后因与日本政府勾结,被政府以“通敌卖国”罪处死于江苏。他出身医生家庭,家教甚严,精通英法日语,获法国医学博士,但却弃医从政。1903年抵法后,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创办《新世纪月刊》等刊物,还出版过许多进步刊物。1911年回到上海,经黄兴介绍,结识,并与汪妻之妹结婚,被迅速提升为中央委员兼行政院秘书长。褚虽官居要职,毕竟是学医出身,深知健身之重要。1925年正是太极拳鼎盛之时,便从师于吴鉴泉,后又认识同门的徐致一、吴图南等人,以较大的精力研究太极拳,拳艺长进很快,曾利用职务之便改组了中华国术协会,创办了《大众健康》杂志,极力主张国术大众化、科学化。褚根据自己的练功体会,创编了一套“太极操”,并通过出版书刊、挂图、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其健身价值。这套太极操在第11届奥运会上,作为第一个节目,为柏林3万观众做了集体表演。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北省; 社会体育专业; 实践环节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42-001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天津体育学院1993年创办第一个社会体育专科专业,其发展至今不足二十年。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涉及领域比较宽泛,其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尚不成熟,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属非师范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体育类专门人才。实践环节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环,其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社会,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社会体育专业实践环节课程研究现状

南京体育学院王爱丰提出,探索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联系社会,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中国矿业大学项立敏在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这一层面提出,加强学科教学的实践指导能力;增加实习时间,强化实践环节等具体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宁波大学陆恒伯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有熟练的实习指导教师,有良好的实习条件以及有比较规范的实习内容。而这一切,对社会体育专业来说,还是一个空白,尤其是实习基地不成型,缺乏实习指导教师,没有规范的实习内容,更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信息反馈,这同样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提高。

二、社会体育专业实践环节课程的设计与设置

课程设置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核心工作之一,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体育专业,其培养目标是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积极适应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要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突出实践教育,培养体育健身、休闲和娱乐领域的经营和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推广人才。

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践和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到“学得会,走得出,用得上”。

2.实践环节课程的体系设计

2.1国家规定的“两课”等公共课实践环节课程。军事理论与军训、公民素质现状及问题调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等。

2.2毕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3专业技能实践。健美操、体育舞蹈、跆拳道、羽毛球、网球等技能大赛,重点是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比赛规则、裁判法的掌握程度。

2.4专业能力实践。专业短期实践、顶岗实习、社区体育调查、俱乐部人力资源配置调查等。

三、实践环节课程的考核方式建构

实践环节课程重在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课程,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这一目标,采用终结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近代;学校武术;变迁过程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044-04

Abstract: Ancient and Modern Wushu Development on modern school martial art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artial arts school evolution process and driving factors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natural and war conditions; safeguarding the ruling class political power need; civil-military division appeared; civil, military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ilitary and martial school selec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martial arts school is main because of. Modern school of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olitical reasons; sports clubs and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dvocate; health and physical exercise needs; dispute led to martial arts to recognize; government to people and celebrities promoting factors.

Key words:

ancient; modern; martial arts; change process

中国武术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横亘千年的历史传统。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是关系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手段。回顾历史,武术教学活动的产生几乎与学校制度的产生同步,特别是近现代(近代指1840年-1949年,现代指1949年至今)学校武术经历了百年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对学校武术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武术能否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近现代学校武术的百年变迁,探讨学校武术嬗变过程中的有益启示,对当代学校武术教学将大有裨益。

1 古代(1840以前)学校武术变迁的演变与动因分析

1.1 古代学校武术的演变

武术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武术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源于远古时代的生产劳动与战争。资料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诸子集成》)[1],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在平常的狩猎、搏斗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种砍、劈、刺等技术成为了武术的雏形。为了使这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加以延续,教育活动随之出现。当然,在早期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独立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业的教师,是存在于生存技能与搏斗经验的传习,这种传习仅限于晚辈与长辈之间,部落之间,这种教育活动的产生为学校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我国历史上学校制度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对于学校制度的记载是“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用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学校制度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了周代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在周代的六艺教育中前“四艺”即“礼、乐、射、御”均有着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西周时期的教育体系包括国学和乡学两类,教育内容主张以礼为中心,以武(射、御)为主要内容,文武兼备。这一时期所倡导的技击理论对后来的武术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私学的兴盛,出现了孔子、墨子等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非常重视“射、御”等武艺技能的发展,如孔子强调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中也多次提及孔子论及射御的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墨子的教育思想中也非常重视“武技”的培养,《墨子》一书把武勇精神置于首要位置。墨子论《修身》的首句即“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指出武勇是战斗的根本要素。《尚贤》篇把“善射御之士”列为诸贤之首,并主张“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以激励人们习武。

秦汉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教育中“尚武”逐渐衰退,但武术内容在军队和民间却日益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推动了武术文化的发展。

到了唐代开创了以武取士的先河,创立了武举制度,武举制度是科举制度中专门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这一制度自唐代创立起一直延续到清初(公元702至公元1901),武举制度的创立是武术精炼化规范化发展的结果(表1)。武举制度成了习武之人博取功名的主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到了宋明时期,出现了专门为培养武术人才而设置的学校――武学,武学产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五月(公元1043年),是在武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培养武术专门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表2)。

清朝的前期也非常重视武术发展和武术人才的选拔,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后自诩“以孤矢定天下”,足以看出对武技的重视。鸦片战争以后枪炮的威力得以显现,火器的出现代替了徒手器械格斗的近身搏杀,于是军队中的火器装备开始逐渐增多,武术在战争格斗中的搏杀价值开始逐渐减弱,到了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武举制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武举制度宣告结束。武举制度的结束也促使武术从概念上告别了军事技术的范畴。

1.2 古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动因分析

无论是古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还是武举制的建立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历史环境,正是当时特殊的社会制度才促生出学校武术的萌芽,因此古代学校武术发展的本质动因取决于五个方面:(1)由于原始社会的特殊环境和战争的频繁出现促使原始先民自觉尚武;在生产生活和战争搏斗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武术的雏形,为武术的传习奠定了基础。(2)武术作为特殊的搏杀技能为统治阶级政权的建立提供了保障,因此统治者均将教育内容与治国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射、御”等作为古代战争中的主要技能成为学校武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3)由于文武分途的出现致使武术发展趋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加快了学校武术的发展,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体。(4)民间和军旅武术的发展,使一些功法和理论与学校武术相互融合,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发展。(5)“武举制”与“武学”的出现为培养和选拔武术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近代(1840-1949)学校武术的演变与动因分析

2.1 近代学校武术的演变

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道路是艰辛与曲折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武术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争论过程中跋涉前行。这一阶段的学校武术虽然经历了曲折和论争,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前的。其发展演变历程有以下特点:

2.1.1 武术学校的本土化与军事学校的西方化之争

辛亥革命前夕出现的军事学校的西方化与武术学校的本土化之争就是典型的论争之一。辛亥革命之前,受到当时“洋务派”和“新式教育”的影响,清政府废除当时的“书院”,在1811年至1890年期间建立了以北洋水师学堂(1881)、南洋水师学堂(1890)、天津武备学堂(1886)、广东水师学堂(1887)、广东陆师学堂(1886)、湖北武备学堂(1887)等为代表的大批军事学校,这些军事学校以西方式的教育为主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火器(洋枪、洋炮)和文理科目展开,这些西式科目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开展[3]。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开设武术课,特别是在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以后一直到五四(1919)运动前,在“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肆兵事”的倡导下,各学堂以军国民思想为理论基础,普遍开设体操科。虽然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有尚武的一条,但是由于武术师资缺乏,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兵式体操主导地位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并没有体现武术内容。到了辛亥革命(1911)以后,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尚武之风勃然兴起,特别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强国保种”和“尚武精神”的倡导下,武术成为当时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1908年至1911年之间先后成立了以中国体操学校(1908)、精武体操学校(1910上海)、北京体育研究社(1911)、中华武士会(1911天津)等为代表的近百家武术会社,这些武术传习机构普遍开设有拳勇、刺刀术等课程,这些本土的武术传习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体育与军事内容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徐一冰先生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1914)中首次提出将武术列入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正式课程。次年(1915)四月北京体育研究社在当时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了“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当年教育部就做出了“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的明令批示,自此武术这一本土化的体育项目正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

2.1.2 本土独特的身体文化与舶来的西方体育之间的论争

所谓本土独特的身体文化即指武术,本土独特的身体文化与舶来的西方体育之间的论争就是近代体育史中的“土洋之争”,所谓“洋体育”是指以在华的外国体育传播者和留学生为代表的西方式的体育运动,倡导推广西方式的体育运动,其主要核心是从日本、德国传入的军国民教育(体育)和美国的自然主义体育。土体育即指武术。这种争论主要是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之初围绕着西方体育和我国本土的武术之间展开的。体育一词是舶来品,现代体育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中国的古代并没有“体育”一词及相应的概念,为此在体育传入之初国人就对其与本土的武术进行了比较,“近日学堂界增体操,与拳法比较有无异同”[4],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部分人处于强国强种的考虑特别是在20世纪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获胜引起了国人的注意,许多人认为“日胜俄,实得力于柔术。日之柔术,因胎孕于我国之拳艺也,其收效也如是”。 为此认为“乃知中国旧有之武术,为最可实矣”,“今也欲求强国,非速研究此术不可,尤非崇为普通学科不为功[5]-[7]”。在国人提倡大力开展武术的同时一些西方的体育家则讥笑中国武术是对着空气打架的东西,“既乏教育价值,又不合生理的需要”[8]。这种争论随着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刘长春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被淘汰消息的传出而全面展开。一些认为国人不适宜开展西方体育,应该开展中国旧有之武术,一时间土洋体育相互否定引发了一场大争论,这场争论主要围绕着三个论点展开,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多年来学习西方体育不得要领、西方近代体育(包括参加奥运会和远东运动会)不合中国国情”,这一观点还明确提出中国体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从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大公报1932)。这一观点还认为“卫国治产”,为“土体育”之目的;祛病延年,锻炼筋骨则“土体育”之内容;“此道诚大兴,虽孤立于奥林匹克之外,可以无愧矣”[9];提出“今后体育应以国术为宗,以外来体育为辅”[10]。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术无国界,体育何分洋土?体育如有教育意义,不分洋土,自当采而行之;其不善者,立应淘汰,亦无顾虑洋土”[11]。第三种观点介于第一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之间,辩证的认为食“洋”不化和食“土”不化都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盲目的采用“洋体育”很难使我国的体育走上新的途径,认为提倡“洋体育”的人,只注意到了体育的时间性,却忽略了体育的空间性,适合西方社会的体育,决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盲目提倡“土体育”的人,虽然留意了体育存在的社会条件,却忘记了其时代性,疏忽他的时间性,固执的保持“土体育”同样不能使我国体育走上新途径[12-13]。这场关于“土洋体育”的争论一直持续到30年代中期,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转变为广泛的“全民体育化”和“体育军事化”、“体育救国论”的争论[14]。这场关于土洋体育的论证是近代以儒道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撞击与挑战时做出的本能的回应,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土洋体育的论证促进了国人对西方体育和文化的初步了解;第二,在抵御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传统文化(武术)的地位;第三,在争论的同时也进一步的培养了国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理;第四,土洋体育之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国人开始用不同的角度审视武术,促进了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土洋之争以后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创了武术与西方体育项目并行的局面。

2.1.3 教育部门对武术师资的重视及政府要人的提倡巩固了学校武术的发展地位

民国期间学校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学校武术的师资培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民国时期的武术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第一、民间聘请;第二、武术团体聘请;第三、由各学校和各国术馆培养。这一期间各武术家纷纷受聘于各个学校传习武术(表3)。

此后,在 “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精神的指导下,各级师范学校开始培养武术师资人才,一些师范学校增设了体育科开设武术课,例如当时的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体育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将武术作为主要内容每周练习5小时。特别是 1932年成立的国立国术专科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的武术专业学校,该校历时10年,培养的毕业生大约有600余人,这些毕业生后来均成为当时各省、市国术馆和大专院校的武术骨干教师,对当时学校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国时期的学校武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名流的提倡。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多次提出尚武精神,特别是在1919年的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为该会的《精武本纪》作序指出“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并且亲笔题写了“尚武精神”的条幅,这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他所任教的学校中积极提倡武术,主张“以国术来培养健康的体魄”。到了统治时期武术又“一跃而为党国要人所重视”[15]。1927年政府刚刚上台,就有大批党国要员联名呈请政府,要求改“武术”为“国术”[16]。议案的发起人均为当时的社会名流,有宋子文、、、孔祥熙、李宗仁、于右任、何应钦、蔡元培及何香凝等[17]。也在不少言论中时常提及“拳术国技为我国固有之体育,奋发振作之良好运动”[16]。从上述资料来看社会名流的提倡对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进一步确立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2.1.4 学校武术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武术传习机构的建立

统治时期,建立了组织严密的武术组织,为了对这些社会武术组织加以控制,深知“非动用国家政治力量不可”[17]。建立了中央级的官方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各省市地方国术馆。并相应制定了《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以及《省市国术组织大纲》和《县国术馆组织大纲》。根据《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的规定,“地方各级国术馆馆长之职由地方首脑兼任,或由政府及董事会推定资望相当者充当之”。另外《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还对中央国术馆的工作内容作出了规定,确定了四项工作任务,依次为: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管理全国国术事宜;四、编撰国术及体育图书。这在一期间以王子平、马英图、孙禄堂、杨澄甫、高振东为代表的著名武术家纷纷受聘中央国术馆,这些武术家除了进行武术教学外还组织了国术国考,另外还出版了以《查拳图说》、《少林武当考》、《国术周刊》等大量的武术专著和刊物。截至1933年底北京、青岛、上海、江苏、山东、四川等24个省市成立各省市国术馆,同时地、县级国术馆达300余个。1933年时任中央国术馆馆长的张之江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国术体育传习所”,学制2年,1934年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学制3年;1936年又易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该校迁至天津,1949年该校最后两届毕业生被调整到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尽管上述机构的建立也存在诸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但是这一时期的武术传习机构为培养武术师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的武术人才,为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乃至中国武术运动的延承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动因分析

学校武术在近代能够得以发展并且进入学校体育课堂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第一、政治原因是保障武术发展的关键,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改良派从抵御外侮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尚武教育,带动了学校武术的发展[18][19];第二、一些体育社团和有识之士对武术的提倡;武术能够正式进入学校课堂主要来源于有识之士的提倡,正是徐一冰在1914年的提案和北京体育研究社1915年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案》等提案推动了武术进入学校的步伐;第三、辛亥革命后健康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已成必然趋势,武术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四、中西方关于“土体育”与“洋体育”的论争加深了国人对武术的认识,一些国人认为“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而“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武术的地位得以巩固;第五、政府要人及社会名流的提倡对当时的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结 语

古代学校武术经历了从萌芽起源到专门武术人才培养传习机制建立的漫长演变过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第一、自然与战争条件的影响。在生产生活和战争搏斗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武术的雏形;第二、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武术作为特殊的搏杀技能为统治阶级政权的建立提供了保障,第三、文武分途的出现致使武术发展趋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第四、民间和军旅武术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发展;第五、“武举制”与“武学”的出现为培养和选拔武术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主要是基于政治原因;体育社团和有识之士的提倡;增进健康和锻炼体魄的需要;土洋之争促使对武术的重新认识;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的大力提倡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闫鹏飞,等.先秦时期的尚武思想对当时学校武术教育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0-91.

[2] 蔡宝忠.中国武术史专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130-131.

[3] 王智慧.我国学校武术的百年嬗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9,4:13-15.

[4] 何炯.中西体操比较说,利济学堂报(第三册)[N].清光绪二十三年雨水,1897,2:18

[5] 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02-120.

[6] [9]社评.今后的国民体育问题[N].大公报,天津,1932-08-07.

[7]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0-60.

[8] 卢炜昌.体育万能工[M].上海书店.1992.转引自李印东.武术释义――武术的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68-70.

[10]社评.与全国体育会议商榷[N].大公报,天津,1932-08-01.

[11]社论.体育何分洋土?[N].天津周报,天津,1932-08-13.

[12]方万邦.今日中国的十大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杂志,1935,25(3).

[1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8-280.(下转第64页)

[14]何怀宏.论中西历史文化的对撞与冲突[M].政策,2004,1,:46-48.

[15]吴志青《科学化的国术.弁言》[J].大东书局民国十九年版.转引自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

[16]张之江.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的最后胜利[J].国民体育季刊.创刊号.转引自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08.

[17]金一明.国术浅说[J].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季刊.第一卷第一期.转引自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

[18]王智慧.中国体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11-222.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陆华柏(1914―199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原因①,陆华柏的名字几乎被历史湮没了。2008年10月,笔者在陆华柏故居发现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音乐会节目单二十余张,节目单上频频出现陆华柏的名字。作曲、指挥、钢琴演奏,陆华柏表现出多方面的才华。本着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对这些史料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陆华柏。希望本文能为客观、全面地评价陆华柏的音乐贡献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节目单的时间跨度是1944―1956年(这十余年中,陆华柏辗转各地教学),包括福建音专时期1张,湖南音专时期10张,江西体专时期2张,湖北教育学院时期1张,华中师范学院时期8张,共22张(其中最早的一张距今已有68年),大部分是陆华柏生前珍藏的②。陆华柏一生参加过大量的音乐会演出活动,这些节目单还只是冰山一角,而正是这些珍贵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研究陆华柏之门。

从节目单来看,陆华柏的诸多作品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出,他还经常在音乐会上担任指挥、钢琴独奏或伴奏以及参加音乐会组织工作等。由此可以看出,陆华柏具有多方面的音乐才华。

一、作 曲

节目单上显示的关于陆华柏作曲包括三个方面:原创作品、改编民歌、为民族器乐曲配和声。

1.原创作品

陆华柏的作品有歌曲、钢琴曲、清唱剧、歌剧等。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故乡》,演出过3次,分别是:1944年4月5―6日于永安中山纪念堂举行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纪念音乐节暨音乐演奏会,1948年11月6―7日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创立一周年纪念音乐演奏会及1949年6月4日于淑志(女中音)、周自然(女低音)、萧扬(男高音)、吕耀南(男低音)联合歌乐会。

根据琵琶曲《浔阳月夜》改编的钢琴曲《浔阳古调》曾演出过6次,分别是:1949年6月28―29日下午2时于长沙银宫电影院的陈琳(女高音)、万昌文(男高音)、曾飞泉(小提琴)、陆华柏(钢琴)联合演奏会,1953年5月16日晚8时于华中师范学院礼堂的本院音乐系、科、艺术科演出音乐晚会,1956年8月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五省代表团联合公演音乐会等。

清唱剧《汨罗江边》(1942)演出过1次(1942年6月1日晚9点15分于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的端阳音乐演奏会),《大禹治水》(1944)演出过1次(1944年4月5―6日于永安中山纪念堂举行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纪念音乐节暨音乐演奏会)。

歌剧《牛郎织女》(1946)演出过4次(1947年6月27―29日于南昌民德路志道堂),歌剧《牛郎织女》选曲清唱会,江西省立体专音乐专科主办。台湾“乐学”第三号(1947年8月31日)“乐讯”记载:“江西省立体育专科近举办“牛郎织女”选曲清唱会,作曲者为陆华柏。”;1949年7月11―12日下午1时半于长沙中山路银宫电影院的万昌文二胡独奏会; 1949年6月28,29日下午2时于长沙银宫电影院的陈琳(女高音)、万昌文(男高音)、曾飞泉(小提琴)、陆华柏(钢琴)联合演奏会;1951年5月4日晚8时湖北教育学院“五四”音乐演奏会。

《挤购大合唱》(1949)演出过5次(见下文)。陆华柏音乐创作的题材大都取自民间,在创作手法上探寻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和声的结合。正如陆华柏描述《故乡》的艺术特点:“为了保持作品具有的民族风格的多声结构,着意侧重于自由运用复调写法。”③

2.改编民歌

陆华柏改编民歌数量大、成果多,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将民歌改编为合唱曲,如《湖北民歌合唱曲集》(195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二是为民歌编配钢琴伴奏,如《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1957年,北京音乐出版社);三是将民歌改编为钢琴小曲作为教学资料,如《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1952年,1953年再版,上海万叶出版社)、《新疆舞曲集》(1953年,上海新音乐出版社)。

陆华柏改编的民歌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演出率较高的有湖北民歌《三句歌》、《龙舟梦》、《这是人民的世纪》;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阿拉木汗》、《我等你到天明》、《沙里洪巴》;绥远民歌《墙头上跑马》、《想卿卿》、《割莜麦》;陕北民歌《傻大姐》、《慰劳袋》、《翻身道情》、《蓝花花》、《南风吹》;云南民歌《大河涨水沙浪沙》、《大田栽秧》;晋北民歌《绣根扁担》;江南民歌《月儿弯弯》、《四季情歌》、《镰刀舞曲》等。

“我在改编民歌的态度上,是严肃从事的,我把它当作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我要求自己的是:在不歪曲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发挥、刻画和加强原作的特点;伴奏应有意义,不可为和声而和声。”④

陆华柏的民歌改编和实践在当时颇受欢迎,《国民新报》1948年6月13日第三版有《音专端阳演奏会昨下午圆满结束,“三句歌”作品最受欢迎》的报道:“‘三句歌’系江陵民歌,这个歌风格很纯朴,听来非常柔美悦耳,情调轻松愉快,唱时还配合有竹笛,有串铃,有小鼓,更加演出的‘通俗化’味道。唱完一遍后,全场听众热烈鼓掌叫好,要求再唱一遍。结果又唱了一遍,大家才感到满足。‘青春舞’也舞过两遍。”该报1948年6月28日第四版对陆华柏改编的《青春舞曲》作了评价:“音专这一次的演奏会,据一般听众的批评比以前几次要进步很多,这次他们的教授陆华柏作了很多新的歌曲,歌词大多是民歌,听众容易接受,了解,因此,最受听众的欢迎。”

3.为民族器乐曲配和声

1943年起,陆华柏为刘天华十首二胡曲编配了钢琴伴奏,为《梅花三弄》等古曲配和声。这些二胡曲在当时演出频繁。陆华柏编有二胡、三弦、钢琴三重奏包括《梅花三弄》(古调)、《光明行》(刘天华曲)、《击鼓催花》(陕北民歌)等,编有竹笛、二胡、三弦、钢琴四重奏《普庵咒》(古调,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还为王沛伦所作的《谐曲》配和声。陆华柏为刘天华十首二胡曲编配的钢琴伴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⑤,流传至今。

“在我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常有机会同许多二胡家合作,试弹这些伴奏,从一两个曲目到全部刘天华二胡作品独奏会都弹过,通过一次一次的演奏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⑥这些艺术实践对陆华柏的音乐创作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上图节目单演出了刘天华二胡曲七首,以及三重奏《梅花三弄》、四重奏《普庵咒》等,均为陆华柏配和声或编曲。

以上表明,无论是原创作品或民歌改编、为民族器乐曲配和声,陆华柏都扎根于我国民族音乐土壤。他热爱民族音乐,“以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编配民歌,举行民歌演唱会和举办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⑦他的努力与国立音乐院“山歌社”的活动方式与宗旨是一致的,陆华柏在此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是积极和有益的。

二、指 挥

陆华柏曾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经历:“作曲、音乐教学、指挥三位一体”⑧。在陆华柏长达55年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常担任作曲类课程及指挥。节目单中陆华柏的指挥才能得到了进一步证实。陆华柏并未系统学过指挥法,他对指挥的兴趣始于20世纪30年代与吴伯超的合作。“这段时期,吴伯超除了在艺师班教合唱、视唱、和声课外,还在当时附在桂林版《扫荡报》上的双周刊《抗战音乐》发表《歌咏队的指挥法》一文,一共连载了五期;实际上每次都由他口讲,我代为执笔写的。我通过这一工作,也初步了解到他在欧洲大陆学习的指挥法体系。⑨

陆华柏指挥自己的作品,也指挥他人的作品,担任整场音乐会指挥的次数也很多。⑩陆华柏指挥的自创作品有:《汨罗江边》⑾、《大禹治水》⑿,民歌《傻大姐》、《送大哥》、《阿拉木汗》、《卢沟问答》,合唱《挤购大合唱》等。指挥他人的作品有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吴伯超《中国人》、《冲锋歌》⒀等。

1949年,陆华柏在湖南音专举行的《合唱・舞蹈会》上担任整场音乐会指挥。“1949年3月11―13日,在长沙怡长街联华戏院连续举行了五场《合唱・舞蹈会》,它以鲜明的政治性与较高水平的艺术性相结合而引人注目。演出内容有序唱《这是人民的世纪》第一部:冼星海1939年作曲(光未然词)的《黄河大合唱》……第三部我的新作(羊牧⒁词)《挤购大合唱》,首次演出。听众对整个演出节目反应都是极为热烈的,尤其是《挤购》,五场,每次演唱均被要求再唱一遍,这在长沙实属罕见。这次演出活动,完全是在地下党领导之下组织得有条不紊。”⒂

《挤购》词作者羊牧在回忆当年演出情景时写道:“1948年,在的反动统治下,政治腐败,通货膨胀,民不聊生,我当时年轻,出于义愤,写了一首《挤购潮》,刊登在报纸上,您随即谱曲,组织音专学生在长沙市公演,并亲自担任指挥,抒发了人民当时的觉醒、抗争和追求,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此情此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⒃

陆华柏还指挥过“万昌文,甘宗容歌乐会”等。台湾《乐学》第2号(1947年6月30日)“乐讯”栏目记载:“万昌文,甘宗容‘歌乐会’,由江西省立体育专科校合唱团协助演唱,陆华柏指挥,甚亚新伴奏,在南昌演出……”

因此,陆华柏的音乐会指挥工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他指挥过较多的音乐作品,不少作品具有鲜明时代感,表明了陆华柏的爱国立场。

三、钢琴演奏

节目单中陆华柏的钢琴演奏包括独奏、钢琴伴奏以及参与重奏三个方面。

1.独奏

陆华柏学习钢琴时已是十七八岁的青年。1932年,陆华柏在武昌艺专学习时刻苦练琴,为日后的钢琴演奏打下坚实基础。抗战初期,陆华柏在桂林推广音乐时即经常担任钢琴独奏。“陆华柏、张沅吉、沈承明、杨振铎、祈文桂五人在广西省府组织雅乐五人团,……陆华柏君的钢琴独奏(前奏曲,拉赫马尼诺夫作曲等)。”⒄节目单中陆华柏多次担任钢琴独奏,特别是独奏他自己的作品,钢琴曲《浔阳古调》每次上演均由陆华柏担任独奏。

2.钢琴伴奏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陆华柏就承担过大量钢琴伴奏。1938年前后,陆华柏与吴伯超共事时,就常与吴伯超合作,担任钢琴伴奏。“白天尽管要跑警报,晚上广西音乐会合唱团却照常排练。……一般参加排练者有六七十人,演出时可达百人,吴伯超指挥,我弹钢琴伴奏。”⒅

音乐会节目单中,陆华柏的钢琴伴奏包括两方面,一是为二胡曲弹伴奏,二是为独唱曲弹伴奏。其中的二胡曲伴奏与万昌文的合作是较多的。为独唱曲弹伴奏中较多部分是为其夫人甘宗容的演唱弹伴奏,也为万昌文(男高音)、藏玉琰等人的独唱弹钢琴伴奏。陆华柏也常是整场音乐会钢琴伴奏,如1949年6月28、29日下午2时长沙银宫电影院的陈琳(女高音)、万昌文(男高音)、曾飞泉(小提琴)、陆华柏(钢琴)联合演奏会。

3.参与重奏

1934年,陆华柏在武昌艺专读书时,就曾登台参与重奏演出。“四把小提琴合奏《双鹰旗下》的演奏者除贺老师外,还有周咸安、马丝白等,由陆华柏弹钢琴部分,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奏呢。”⒆

陆华柏编配了三重奏《击鼓催花》、《梅花三弄》、四重奏《普庵咒》等,这些曲目每次上演均由陆华柏演奏钢琴(见本文第一张节目单)。由此可见,陆华柏具有较好的钢琴演奏功底,他在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钢琴伴奏,参与三重奏等,显示出了钢琴演奏方面的才能。

此外,陆华柏还进行译词和外国歌曲的改编工作。陆华柏译词的歌曲有《我看见轻巧的燕子》等;改编(配器)的外国乐(歌)曲有单簧管独奏《贝加尔湖之歌》(西伯利亚民歌)、《祖国进行曲》(杜那耶夫斯基作曲)等。身为江西体育专科学校音乐科主任、湖南音专教师以及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科主任,陆华柏还多次参与音乐会组织工作,如1953年11月7―8日晚7时30分于武昌云华林本院礼堂,由华中师范学院中苏友协,音乐系、科,艺术科主办的“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卅六周年纪念会”、1954年1―3月(共五场)同为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科,艺术科举办的“以中国民歌演唱和民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演奏会”等等。

结 语

“在我们评价历史上任何一位音乐家的历史贡献时,首先应当看这位音乐家在其本职岗位上,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究竟有没有做出于事业、于社会有利益的事。”⒇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华柏在福建音专、湖南音专、华中师范学院从事行政、教学工作的同时,作曲上积极探索,在推广民歌和弘扬民族音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经常亲自指挥和演奏自己的作品,他组织和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陆华柏的努力有益于事业,也有益于社会。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陆华柏集教学、作曲、指挥、演奏于一身,他多方面的才能与贡献必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于他历史功绩的评价也一定会越来越公正客观。

①陆华柏1957年被错划为,其主要“罪证”是1940年4月21日发表于广西桂林《扫荡报》副刊的《所谓新音乐》。这是一篇引起音乐界长时期争论的文章,可参考陆华柏《与中国现代音乐史有关的一篇资料性文章及其所引起的问题的回顾》,《音乐艺术》,1985年第2期;李凌《旧题新论》,《音乐艺术》,1985年第4期;陆华柏《读李凌同志〈旧题新论〉有感》,《上海音讯》,1986年第3期等,以及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社、华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327、328页等。

②这些节目单存放于陆华柏的文件袋中,文件袋封面有陆华柏笔迹: 解放前后音乐会节目单(包括复印件)。从相关信件中,笔者了解到有一部分节目单是陆华柏的学生(署名不详,1992年3月12日)收藏后寄给他的。信中写道:“现沪上有热心人为陆师写传记,资料室在为陆师清找过去的作品。我在书架底下发现了一些我过去存放的节目单,现清理寄给您有关的部分。”“沪上有人给陆师写传记”即戴鹏海先生编写《陆华柏音乐年谱》――笔者。

③陆华柏《老年逢盛世笔下又生辉――作曲家陆华柏自传》,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第2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503页。

④陆华柏《中国民歌独唱曲集》,编曲者的一点说明,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⑤1995年,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的杨佩璇曾以《刘天华之十首二胡曲钢琴伴奏的研究》为题撰写了硕士论文;2008年东北师范大学李艺楠撰写了《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钢琴伴奏谱)〉之研究》的硕士论文;施咏《中西调和 相得益彰――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研究》,《音乐研究》2009年第2期。

⑥陆华柏《我怎样为刘天华二胡曲编写钢琴伴奏的》,刘育和、陆华柏《刘天华二胡曲集(配伴奏者陆华柏)》,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第59页。

⑦戴俊超《国立音乐院“山歌社”及其活动历史回顾(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3―10页。

⑧陆华柏《思想汇报》(陆华柏遗稿手迹),1982年。

⑨陆华柏《吴伯超抗战初期在桂林》,《音乐艺术》,1988年第4期第35―37页。

⑩1949年3月11日下午7时半;12、13日下午3时、7时半于长沙怡长街联华戏院,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自治会主办的合唱、舞蹈会。陆华柏担任整场音乐会指挥。1947年1月10―12日晚7时15分(1947年1月10―12日)南昌明德路志道堂,江西省立体专音乐专修科学生为筹款购置乐器书谱举行的清唱剧演唱会上,陆华柏也担任整场音乐会指挥。1949年5月30―31日下午1时长沙又一村和平戏院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师生联合音乐舞蹈会上,陆华柏担任整场音乐会指挥。

⑾1944年4月5―6日于永安中山纪念堂举行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纪念音乐节暨音乐演奏会上演出过。

⑿1947年1月10―12日晚7时15分南昌明德路志道堂江西省立体专音乐专修科学生为筹款购置乐器书谱举行的清唱剧演唱会上演出过。

⒀1949年5月30―31日下午1时长沙又一村和平戏院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师生联合音乐舞蹈会。

⒁羊牧即黎维新。

⒂陆华柏《橘子洲头的歌声琴韵》,《音乐教育与创作》,2006年第11期第70―78页。(陆华柏遗稿,由甘宗容老师整理推荐)

⒃黎维新写给陆华柏的信件,1988年3月29日。

⒄缪天瑞《音乐教育》,1937年九、十月号。

⒅同⑨,第36页。

⒆杨霜泉、粟仲凯、陆华柏(执笔)《贺绿汀老师1932―1933年在武昌艺专任教时的情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1―3页。

⒇王次荨蹲鹬乩史 弘扬优良学术传统――为原南京国立音乐院吴伯超院长诞辰100周年而作代序一》,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吴伯超的音乐生涯》,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陆华柏音乐贡献研究》项目成果之一(批准号:09YSD011)]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5篇

马约翰先生一生刚正不阿,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当马先生刚刚开始步入社会、认知社会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周围的同学及民众身体虚弱、面如菜色,加之“东亚病夫”的辱称更令马先生下定了“从医救国”的决心。他于1904年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专心攻读医学,欲以精湛的医术来拯救国民。但是,在他接受了西方体育运动思想之后,认为只有积极进行全民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才可以更好地报效国家,拯救国家于危难。他认识到医学知识与技能只能“治病”而不能救国;而有效地开展全民体育锻炼,却能“防病”“、强身”“、救国”。于是,马先生在清华任教英语、化学课程之后,毅然去申请教体育课程。正如马先生自己回忆说“,考虑到祖国的荣誉”,这也恰恰彰显出马先生的体育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1926年,当马约翰第二次留美并在春田大学同时获得了体育学、教育学双硕士学位之时,校方就欲聘请马先生留校执教。但是,马先生却婉言加以谢绝,回到祖国;因为,马先生知道祖国此时的体育运动发展较为落后,更需要有人将西方体育运动的先进经验加以引进、应用。由此可见,马先生对中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情有独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并组建成长沙临时大学,马先生婉拒高薪聘请其出任国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一职,随清华大学来到了长沙,主持长沙临时大学的体育教学事务。南京沦陷之后,临时大学又西迁至昆明,马先生又随校西迁。在战乱时期,马先生不忘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组织、协调校内、校外的各种体育赛事。如1939年,组织了校际球类比赛;1941年,组织了昆明市游泳比赛;1941年,与龙云、牟作云等人组织了昆明市运动会;1944年,又与龙云、王英杰组织了中美田径运动会。其中,当时组织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体育赛事当属昆明市运动会,该运动会自1941年至1945年间,共成功举办了5届。马约翰自1914年到清华学校任教伊始,就一直热衷、执著地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长达52年的不懈努力。马先生在清华任体育部主任之后,更是将“爱国”、“完善人格”“、勇敢”“、永远向前”等思想通过其实际行动传递给学生们。在马先生的倡导与组织之下,清华学校在很早的时候就成立了校内的足球、篮球、网球、田径、游泳、棒球、滑冰以及拳击等十几个体育代表队,马先生更是亲力亲为地进行指导训练。

尤其是清华学校的足球代表队在58场比赛中,仅负了7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29年,更是在诸多华北足球队中脱颖而出,勇获冠军。作为田径运动员的黄远道、张龄佳、罗庆隆、潘文炳等人也曾在各届远东运动会以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了金牌。正是在马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清华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一直处于全国高等院校的领先地位,并屡屡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升起中国国旗。马先生的专业是医学,他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还通过在清华大学所积累的经验,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地到全国的各大院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单位进行报告、讲学,不断地向全国各界宣传体育运动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在他72岁高龄时,还认为自己的工作仍未做完、仍未做好,还想把自己更多的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方法与经验告诉给大家。与此同时,马先生对女子体育锻炼也尤为重视。他认为女子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

马先生认为:在学校中,在社会生活中,男女是平等的,都有着同样的远大抱负。但是女同学的身体较瘦弱,甚至在做了母亲之后,身体会变得更加瘦弱;那样还怎么会有更多的精神与良好的身体素质去在风雨之中进行斗争呢?只有保持更强健的体魄、更高尚的情操,才会具有更坚定、更勇敢的精神与意志,投入到爱国运动之中,才会使得生命更有意义。因此,马先生不但打破了当时旧中国对女子体育锻炼的禁锢,并积极鼓励当时清华大学仅有的40多位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马先生将40多位女学生编成一个班,并亲自在为她们上体育课时进行讲授,鼓励女学生们“不要怕、不要害羞,更不能娇气”。与此同时,马先生还在学校中组建了女子田径队、篮球队以及排球队,并与其他高校进行比赛。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时,罗家伦任第一任校长,由于其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对原有的体育部进行了改组,同时还取消了马先生的教授职称,并将原有的6名教员减少至3名。尽管,罗家伦的这种错误行为严重阻碍了清华大学的体育发展,但是马约翰对他的做法并未放在心里,只是不屑一顾,依旧专心从事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1929年底,马先生率领的清华足球队获得了第六届华北体育联合会冠军。此事令清华大学举校欢庆,其场面更是热烈无比,甚至把马约翰等人从清华校门一直抬到了大礼堂。此次清华足球队所获得的优异成绩,也令罗家伦校长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但恢复了马先生的教授职称,还赠予了马先生一座银杯。

二、马约翰的体育思想与实践

1.重文重“武”。清华大学自开办以来,一直就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顶尖高校,入校的学生也自然是经过严格的考试之后,从全国选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受传统儒学思想较深,学生们重文轻“武”的思想极为严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较为轻视,对体育课也往往不愿参加,这也造成了许多满腹经纶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高。马约翰看到这一点,也深知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他经常对学生们强调“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被人家说是‘东亚病夫’”。于是,在马先生极力倡导之下,清华大学开始对学生们采取了强制性锻炼的措施。学校规定下午4点至5点之间,是学生们到室外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同时,学校还规定:只有在体育运动方面达到校内所规定的相关标准之后,方给予毕业,才可以出国留学。这一项规定,极大地促进、提高了清华大学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马先生不但亲自制定了体育“五项测验”以及合格标准,还亲自进行考核。我国著名文学家吴宓,在清华读书时,所有的功课全部是优,却单单在“五项测验”中的跳远未达标准,只好被马先生给予留校半年,直至该项体育测验及格达标后方准予了他毕业出国;同样重文轻“武”的梁实秋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也曾遇到了同样的事情,这也令梁实秋对马先生极为敬佩。

2.理论结合实践。马约翰先生先后于圣约翰大学、美国春田大学进行了医学及体育学的系统学习,这样的医学学历及对体育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体育人才在旧中国极为罕见。因此,马先生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更加深刻,马先生曾强调:体育是一门增强人民体质的科学,是使人们身心达以健全的科学。马先生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而总结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体育更是培养人们逐步具有“完全人格”极为重要的手段。他先后编制出近百套不同内容的徒手操;对相关球类以及田径方面的训练方法,马先生也提出了非常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这是马先生为何有能力在清华大学组织足球、篮球、游泳等代表队,并亲身担任指导的真正原因与基础。

马先生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相关体育研究、发展的著作。如,马先生早在美国春田大学进行攻读硕士时,就曾用英文写下了一篇约八万字的《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的论文。在该论文的写作时,马先生充分运用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将体育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以及运动成绩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剖析,还将体育运动对整个民族与社会的推动作用以及深远影响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马先生的这篇论文就是在60年后的今天进行拜读时,仍然是观点深刻、论理精透,极具学术价值。

随着我国近年来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项体育项目在国际大赛中不断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充分证明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并达到了一个较成熟、成功的阶段。但是,这其中也离不开马约翰先生———一位在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极具开拓性的人物。本文对马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体育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并以此来纪念马约翰先生。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师资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唐花明(1977-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广西 桂林 54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教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建构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2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91-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陆续颁布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的实施,加大培养“双师型”①教师队伍的力度,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培养培训“双师”素质教育、加快专业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广西42所高职高专类院校部分工作在一线体育教师调研和部分人事部门的领导进行访谈,以期了解高职高专体育教师的师资现状、制约高职高专师资发展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师资队伍培养的策略,目的在于加快广西高职高专体育师资建设的步伐。

一、广西高职高专类体育教师师资现状

我们首先对广西42所高职高专院校746名一线体育教师职称进行调研,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223人,讲师347名,助教160占。按学历来看,博士研究生0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296人,学士406人,大专42人,双师型教师86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教师校师资队伍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专职教师学历层次低,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年青教师占大多数;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 “双师型”体育教师数量偏少;造成高职高专类院校师资滞后的因素主要有师资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及力度投入不足;办学硬件条件落后;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以及办学规模、结构、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很多体育教师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评定。

二、制约广西高职高专类体育教师师资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广西高职高专的领导访谈得知,目前广西高职高专每年都有部分体育老师被评为副教授,但高职高专正教授比例却上不去,总结来说,原因之一在于教授到了退休的年龄,教授退休了但名额还在;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教师评上教授以后选择调离单位,一部分调离到外省发达地区,还有一部分调入本省一些好的本科院校,造成许多人才流失。另外,由于广西高职高专缺乏教育经费,很多学校没有把科研放在重要位置,只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实训基地是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而教授的工作室却很少,个别学校几乎没有,学校没有配给教授科研津贴,导致高职高专的科研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特别是体育教师。广西除了几个比较好的高职高专有学校开设体育专业,其他高职高专都是公共体育,所以,在体育竞赛上很难取得有一定影响力的成绩。正是由于在科研课题方面很难取得部级或自治区重大课题,没有比赛成绩与重大课题的支撑,广西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很难在部级体育核心类期刊上发表文章,没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想评上教授,难上加难。

三、高职高专类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1.从外省引进高职称人才。针对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职教师高职称人数量偏少,广西高职高专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人才引进的一些优惠政策,落实高职称教师来广西工作的安家费,提高他们的工资及生活福利,还要给他们一定的科研津贴,尤其要利用好广西的一些地理优势来吸引其他省市的人才。比如南宁的绿城招牌以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借助地理优势吸引更多人才到广西工作。另外,要根据自己学校办学特点和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和引进等方式,尽快补充高职称的专职教师。

2.加大广西高职高专高学历人才培养。各个学校都要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为在校教师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条件的学校要鼓励教师出国深造,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管理及教学手段及方法,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取得博士学位的,学校将给予更多奖励,但他们必须与学校签订服务协议,奖励越高服务时间越长。同时,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科研津贴,为他们创造科研机会,并打造一个科研团队,为学校的教学、竞赛、科研、实习、就业等提供帮助。

3.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的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高专在体育竞赛方面能参加部级体育竞赛同时能获得国家奖励的队伍很少,广西高职高专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广西高职高专没有高水平运动员,建立不了高水平的运动队。事实上,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有很多比较好的项目,比如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高尔夫专业,可以借助打造广西高尔夫高水平运动队,为广西体育专科学校做出品牌。另外,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棒垒球队、南宁职业技术学校的攀岩队、港英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模特队也都是广西的特色项目。为此,学校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设,把它们打造成广西高职高专的品牌,把它们建设成广西高水平运动队。在原有的教练员班子中想办法再引进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特别是一些在国家队训练过的队员,他们有较好的运动技术能力以及培养新学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学历以及学位,可以适当放宽政策。

4.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快广西体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性质所决定的,要保持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色。针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有很多种,比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大众体育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体育新闻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体育管理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体育服务与管理双师型教师、体育产业型双型教师等多种双师型教师等,其具体认定条件是教育部2004年提出的一个“双师素质”的标准,即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②。另外,广西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有以下几点:第一,(教练和教师)学历+教师资格+双职称;第二,(教师助训练)学历+教师资格+职称(教师职称)+和体育直接相关的职业资格;第三,(大众体育双师型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资格+中级及以上职称+职业资格(各类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体育赛事策划师等);第四,(竞技训练双师型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资格+中级及以上职称+职业资格(体能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的认定③。

从上面“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广西有很多体育教师完全可以达到条件,只是他们忽略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因此,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师“双师型”认定的力度,并告知“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利与弊,使更多的体育教师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广西高职高专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快速发展离不开对高职高专的经费投入,只有大力度的经费投入,加上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方式,广西高职体育师资建设才会快速发展。只有师资力量得到加强,高职高专在竞赛、教学、科研、实习、就业等方面才会大幅度地提高,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为指导的“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的要求。

[注释]

①刘叶飞.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24.

②牛英群,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7.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旅游人才 培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35

On Vocational College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Take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LEI Jun

(Guangxi College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12)

Abstract By tracking,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 in Guangxi Sports College sports and leisu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outdoor sports and tourism)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z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ment mechanism, school training and oth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in school and employment 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creational tourism, tourism (sports direction) and sports tourism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business and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employment

1目前我区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区共有本科高校28所,高职高专41所。在本科层次,形成了广西民族大学培养东盟小语种旅游人才,广西大学培养旅游英语方向人才,广西师范学院培养旅游地理、旅游策划方向的人才,广西师范大学培养旅游历史方向的人才等旅游人才培养定位明显区别的高校布局。现高职高专层面共有21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的相关专业,形成了以培养导游、酒店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广西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旅游职业院校龙头,培养农业旅游人才的广西生态工程学院,培养酒店、东盟旅游人才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东盟旅游人才的广西外国语学院,培养茶艺及休闲娱乐活动人才的广西演艺职业技术学院及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多行业学校多点开花培养旅游细分市场需求人才的局面。

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和访谈部分用人单位发现,本科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操能力较高职差,常以未来管理者自居的现象,虽然高校的培养有一定的侧重点,但是学生毕业后具备的知识技能区分不明显,选择就业大多重叠在旅行社、酒店和景区领域的办公室人员,造成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加剧。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专项技能较好,但综合素质较弱。毕业生原先对旅游服务行业的认识不够,不能长久从事旅游技能服务行业,加上旅游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渠道,晋升空间少,最终大量的人员会离开旅游行业。

2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近三年的就业情况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户外运动与旅游)是定位培养旅游细分市场所需人才的新开专业,该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较少,2013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2013-2015年的就业情况如表1。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高达百分之95以上,说明该专业学生没有太多的好高骛远,对于就业有着比较现实的理性认知,毕业后都会先选择就业。从就业的信息来看大部分就业单位性质为规模较小的私企,学生的岗位工作内容的对技术要求一般,进入门槛较低,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单位多为实习所在单位,相对集中,毕业生在第一年内更换工作单位比例高。而那些毕业后没有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的人员,多为在校不喜欢专业学习,专业素质技能及个人能力较差的群体。

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在经历大半年的实习后,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觉得把自己放到社会行业中,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竞争力较差很难找到更好的岗位,即使不太满意实习单位的薪酬、工作环境和其他机制,也下不定决心重新找工作岗位。在毕业初期承受来自学校、家庭和找工作的压力下,一般会选择先在顶岗实习单位工作就业。所以就业对口的学生的就业单位基本为学校安排推荐的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单位,学生扎堆就业顶岗实习单位后,人员饱和的顶岗实习单位将不能再接收我校实习,而学校将不得不开拓新的顶岗实习合作单位,对专业办学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从后续的就业跟踪发现学生迫于自身知识技能有限,社会关系少、刚出学校承受压力等原因选择临时“安置”性的就业,往往半年后就会有60%的人员换工作岗位或转行,就业稳定性较差。以2015年毕业的学生为例,对口就业的12人仅分布在两个实习单位,近一半的人打算先做半年后,再考虑其他事宜,或是待别的条件成熟后另做打算。参照2009年麦可思的调查:高校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医学(88%)和工学(73%),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两个本科专业大类为哲学(41%)和法学(47%),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参照这一结果,半年后的我校学生二次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

3 影响体育类旅游学生就业的因素

3.1 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

很多就读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专业和大学的学习没有太多认识,仅仅凭借觉得现在旅游市场红火,旅游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学这个专业应该不错就填报旅游专业。忽视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没有虑及自身特长优势、专业对性别和某些特质的要求等因素。

高职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定位为具有行业技能的服务型人员。服务SERVICE这个英文单词,内涵要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S-smile微笑、E-effort努力、R-rapid快速、V-various多样、I-intelligence聪明能干、C-convenient方便快捷 E-expect期待和E-eye用眼看等单词内容的组合。即一个优秀的服务人员应该具有较好的精神面貌和笑容,多样灵活的服务技巧,好的服务意识,能识别并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等特质,而我校大多学生对服务没有这样的认识,这些特质是很多学习体育旅游专业学生弱势所在。

作者接触的体育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动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定位。对专业的大部分科目,特别是涉及到理论的科目没有求知的欲望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将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今后的就业联系起来,意识不到专业技能优劣在今后找工作中的重要性,对以后的工作和工作岗位没有认识和想法,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这些不足认知一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二是跟学校的培养不到位有关。

3.2 高校课程教学环节中对就业选择影响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专业教材编写滞后,无法反映行业的最新工作内容和标准,现有实践类教材未能将体育与旅游深度结合。高校教师缺少行业实践,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书本层面上,授课效果难免显得单调和苍白无力。旅游类课程的实践,往往只是简单出游1~2次,就用完实践教学的课时,教学效果不明显。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的素质与就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

现今广西的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或是就业指导课程。有的学校作为必修课开设,有课学校作为选修课开设。有的学校从低年级开设,有的学校从高年级开设。无论是哪种开设形式,由于师资和课程内容等因素原因,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大班上课、跨专业上课,以讲授、讲座的形式来开展,任课教师主要为系部辅导员、就业指导师和外请专家担任。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老师讲授,学生听课,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堂互动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和教研室,对课程的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对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喜欢并能从事的工作认知不清,对职业生涯规划强烈渴望,与此同时对它又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目标。

3.3 行业、企业特点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许多用人单位倾向招收招来即用员工。应届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与实际工作缺乏紧密的联系,一般不在这些单位优先考虑使用范围内。单位招收新人一般也是从学生的实习期开始,这也导致了学生如果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毕业后基本很难进入旅游业的门槛。

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攀岩馆、拓展公司等用人单位规模较小,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新来员工认为最好是“要用就招、招来即用、用了再说、走了再招”,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企业只想要一个价格相对廉价的技能人才,忽视人才人力资源成长的需求,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下,旅游从业人员难免不出现异心而离职甚至转行。

旅游企业、户外俱乐部很多都是私人外包部门,导游、户外领队工特点为周末节假日忙碌,工作季节性明显,工作压力大,工作没有底薪,收入不稳定。酒店、景区等服务性岗位的薪酬普遍就低。现在中国的旅行社处于规模散、小,竞争能力较差,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区内的户外俱乐部基本上是几个人的小公司;酒店业务涉及的部门多,员工需要有过硬的服务技能,在基层服务几年才能走向管理层。这些岗位工作具有季节性、薪酬普遍低,基层员工发展机会少,晋升空间通道狭窄导致了行业员工的高流失率。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进行专业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岗位兴趣。如开学初期做好专业的介绍,邀请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校谈学习、谈专业、谈学校生活和工作感想,让学生对在校学习的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在系部文化建设中营造职业的工作氛围和行业的精神气质。聘请行业人士来进行专业教育,开展相关的行业讲座,把对专业的了解从学校学习延伸到社会的行业工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转变。学习中期通过实习基地参观、就业单位来校挑意向实习生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求,通过淘汰的方式促发学生的就业压力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针对专业加强学生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需持严谨态度进行市场、行业相关信息的调查、研究、论证,召集企业人才、学校任课教师和外校专家围绕市场需求、专业面对的岗位工作群内容来制定培养方案、可衡量和评估的实施标准。针对我校专业,可把专业课程体系分成几大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体育类学科课程、旅游类学科课程、服务管理类学科课程)、专业核心课(体育类特色课程、旅游类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体育拓展模块、旅游拓展模块及服务拓展模块)和基于兴趣爱好的通识课。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合适教材、授课方式和实训方式。如旅游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旅游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学习方向贴近的项目和方案。每门课程应建立教学团队,校内教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每位成员担任这门课程的一部分内容讲授,校内教师和行业老师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也能接触到有关这门课更多知识,思想。对于旅游类课程的实践,外出实践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实践后做好总结工作。教师事先需实地踩点、设计好考察路线,户外活动方案,对突发事件准备预案等。重视野外考察活动的“学习”效果,而淡化“旅游”效果。加大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

目前相关企业能够提供给的岗位主要为基层的服务岗位,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某些行业、岗位存在某些不利与从业者的现象,学生能正确地认知、了解行业的工作特点,认清自我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作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选择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陆学杰.体育专科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中山大学,2009.

[2] 蔡小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本科生“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现象透析[D].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蒋丽君.高职旅游院校学生专业态度与学习动力水平的相关调查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4(12).

[4] 雷君.基于岗位需求的体育类旅游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4(8).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 founding of social sport majors promotes demand on sport talents com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ocial sport major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ow colleges train social sport talents with higher qualitie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关键词: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调查研究

Key words: social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s; 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68-02

0引言

社会体育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院校为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体育专业。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创办社会体育专科专业,1994年创办了本科专业,广州体育学院在1996年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并招生。此后,部分体育院校和师范大学也开始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西安工业大学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于2000年9月开始招生,迄今办学的历史刚刚10年, 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新兴专业,各方面尚不成熟,在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很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善。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和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前期调查方法与过程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10年来各级教育文件及相关学术论文,收集并研究了其它20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计划改革启发思路。

1.2 调查法通过对西安、长沙、武汉、广州等地26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及负责人进行访问或电话调查,了解当前大众健身市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等。

1.3 专家访谈法 采用面访、通讯等形式,对陕西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6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领导、教师、学生和外省的专家学者进行个别访谈,以了解专业建设现状,获取有关信息,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计划改革理顺思路。

2结果与分析

2.1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社会体育专业是在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社会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组织管理、体育产业经营开发、教学及体育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2.2 课程设置理念与操作

2.2.1 课程设置理念以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培养口径、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思想,强化素质教育;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指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2.2 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加强基础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本专业学科基础、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既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大选修课的数量,努力增加选修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体现不同培养方向的专业限选类课程,同时大力加强任选课的设置,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2.3 就业与市场需求

2.3.1 毕业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学生知识体系的合理性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与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西安工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4届、2005届、2006届、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但在社会体育相关岗位就业的不足50%,表明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2.3.2 市场需求从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全国大、中、小城市的休闲、健身和体育服务业等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迅速,由不同投资主体所开设的各种休闲健身场所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但目前专业人员相对不足。尤其对健身教练员、科学健身咨询指导人员(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体育保健、制定运动处方与健身效果评价,并能为特殊人群提供指导的人员)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人员(如会计部、市场部等岗位工作人员等)均有极大的社会需求。

具体的说,例如湖南万年青健身俱乐部的店面经理反映,他们俱乐部急缺营养师,认为合格的营养师能够针对顾客的个人情况,开出运动处方,掌握健康的饮食知识,制定合理的膳食摄入标准和营养结构。他们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际营销能力等都提出教高要求。三一重工集团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希望引进的体育人才是既可以组织企业内的体育比赛,又可以担任赛事的裁判、训练工作。再如奇迹健身俱乐部的负责人认为,他们招聘的人才不仅可以教瑜伽,而且还可以带普拉提、伦巴、肚皮舞等。

可见,高等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有着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我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培养措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以获得更大的办学效益,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新时期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2.4.1 培养目标的定位由于社会体育领域十分宽泛,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规格的特征,通过四年本科专业教育,不可能塑造出“通才”来,可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相对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并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根据现阶段体育休闲与健身场所的快速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应培养胜任社会体育指导和服务、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社会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

2.4.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来设计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为主干的通识教育。采取在宽口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的方式,构建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社会体育专业新型人才模式应具有良好的基础素质、宽厚的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

2.4.3 面向社会体育市场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新型人才模式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为支撑,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2.4.4 发挥学校优势,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作为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我们的发展必须有效利用学校其它相关专业,例如:在经管学院优势师资的培养下,提高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市场营销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通过人文学院的培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在外语学院的教学与辅导下,努力提高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通过计算机学院与体育系联合制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培养计划,确实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专业实习、第二课堂以及实践课教学等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实习计划、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突出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

2.4.5 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职业和就业做准备的职业培训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充分利用已经出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和职业制度等,积极与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立足于现有的人才市场,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2.4.6 依托社会,开放办学由于社会体育的社会化特征,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是开放的。学校要把人才培养的视野投向社会、投向市场,在服务于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努力实施开放办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以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3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培养方案尚有不完善之处,开放型办学模式尚未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市场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需要一定的改革。因此进一步研究专业规范、优化办学模式、 改善办学条件,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及实践性教学作用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2]赵顺来.适应社会,办好社会体育专业,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俄罗斯;学校体育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制度,是整个前苏联体育运动制度的基石。它对整个苏联体育的勃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以十分广泛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改革所带来的国民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给俄罗斯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人均期望寿命明显缩短的同时,学生的体质与健康也在急剧滑坡。

1 俄罗斯的“劳卫制”

“劳卫制”似乎是前苏联体育运动特别是学校体育的代名词。作为苏联体育制度的纲领和标准的基础,它的确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从1931年苏联政府颁布实施劳卫制以来,曾对其进行过6次重大修改,使得它的内容更加科学,每一级别测验项目的数量、年龄分组、标准、要求、组织措施更加合理化。

劳卫制在近十多年来的实施中,也存在许多弊端,如领导管理中的强迫命令、宣传中的老爷式作风、组织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造成了广大公民对劳卫制兴趣的降低。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劳卫制的达标人数常常作为体育组织工作业绩的一项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虚假和欺诈行为。而许多学校在制定教W计划和体育课教学中,又往往把教学内容局限于劳卫制的范围内,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对劳卫制的热情。俄罗斯的劳卫制正在走向过时。问题又似乎回到起点上:推动劳卫制发展的内在机制究竟是什么? 它如何适应俄罗斯的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现实,反映学生对此的真正需求? 这的确是值得深思的。

2 俄罗斯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是随着体育课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直到80年代初期,苏联各类学校所使用的体育教学大纲,主要是用于规定体育课教学任务和内容的文件,可以称之为单一性(体育课)体育教学大纲。

在1992-1993年度,俄联邦教育部作出决定,在普通学校同时试行几个选择性体育教学大纲。各校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大纲使用。较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大纲有: (1)仍沿用过去内容和体例的“综合性体育教学大纲”;(2)以发展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3)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的形成性体育教学大纲;(4)专门供农村小学使用的健身性体育教学大纲。总的来说,每个教学大纲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结构体系,反映出作者对体育教育过程为充分实现其发展和形成性职能的独特见解。

3 俄罗斯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及特点

3.1 发展及蜕变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

苏联教育部于1972年12月底批准修订并于1975年正式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涉及的体育教学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纪律性、组织性、独立性以及义务感、责任感,使之懂得关心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属于社会责任的道理,二是掌握劳卫制理论知识和田径、体操、滑雪和游泳等练习技能,三是掌握基本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和具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能够完成基本运动项目的身体素质,四是具备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养成稳定的体育兴趣、提高高年级学生比赛及锻炼的裁判能力,五是掌握正确的姿态、保持整洁的外表和养成端庄的举止。

3.2 巨变及振作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俄罗斯于1992年调整了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俄罗斯教育法

规定,“教育目的是造就独立的,自由的、有文化的、有道德的人,使之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人与人之间,在各国人民之间,以及在不同的人种、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之间,能相互谅解和合作。”这一开宗明义的阐述,实质上表明了教育改革的人文主义及人道主义价值取向。俄罗斯教育部于1993年决定在普通学校试行选择性体育教学大纲,即普通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大纲。

3.3 发展及求索期(21世纪初至目前)

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2年7月10日正式颁布施行的《教育法》第7条规定,“俄罗斯联邦确定国家教育标准,它包括全俄罗斯标准和各地区(民族)标准,俄罗斯联邦作为国家政权的机关和中央职能管理机构,确定国家教育标准的俄联邦部分,它规定主要教学大纲的内容的最低限度,学生最大教学负荷量以及对毕业生训练水平要求。”

长期以来,俄罗斯中小学均按各科教学时数规定和学大纲施以教学,而未考虑地区及学校之间差异,时至今日俄罗斯中小学普遍要求清除体育教学集权主义倾向、扩大办学形式、办学内容的自,这有益于体育教学过程贯彻人道主义和民主原则。

4 俄罗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及发展特点

俄罗斯中小学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在1992年提出后经历了漫长的讨论过程,最终于2004年获得通过。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部于2005年根据《体育课程国家教育标准》颁布了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由《体育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身体完善》等三部分内容组成。

俄罗斯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运动项目转向与人文知识等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2)从加大选择性教材比重转向统一性和多样性协调。

5 俄罗斯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

俄罗斯现有21所体育学院、22所体育专科学校和89个师范学院体育系。其中俄罗斯国立体育学院承担着苏联解体对俄罗斯体育院系的培训和科研的指导,以及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任务。

5.1 俄罗斯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制

(1) 培养目标: 一方面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专业的体育人才。

(2) 学制: 4年学习结束后,考试合格且论文答辩通过获得本科文凭,再经入学考试,可攻读副博士学位,学制3年,此后再经若干年工作研究形成有创新、成体系的专题研究系列后,可申请博士学位答辩。近年来,俄罗斯对外交流增加,1992年9月,俄罗斯教育法规定高校的学位与世界通行的学位制接轨,开始授予学士学位(4年)、硕士学位(2年)和博士学位(3年)。

5.2 俄罗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俄罗斯的各体育院系一般包含3个部门: 基础部、教育部和训练部。新生入学后全部进入基础部学习基础课程,同时进行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持续5个学期,从第6学期开始根据个人志愿和专业运动成绩分流到教育部和训练部,以确定其专业的方向。

俄罗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强调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在学生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后再选择决定自己的专业或专项。以国立体育大学为例,课程设置主要分为3类: 第一类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经济学课程;第二类是一般自然科学课程;第三类是专业课程(培养运动专家职业技能的体育教育学课程、理论方法学课程和医学生物学课程以及一些选修课程)。前两类课程由国家标准委员会确定,学校无权加以改动,第三类课程则完全由学校确定。学生在学期间要学习各种运动项目,不仅有普及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滑雪、水上运动、自行车和摩托车、冰上运动和户外游戏、网球和乒乓球、_球、体育健身方法等,还有本国传统优势项目,如: 举重、摔跤、艺术体操、冰球等。在课程设置上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原鹏程.中俄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2009,5.

2、程鹏. 中、俄两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之比较[J]. 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

3、王韶峰,隋东旭.中俄两所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对比分析[J]. 体育学刊,2010.

4、马忠利. 俄罗斯体育重归政府管理的过程及缘由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8-11.

5、李琳,季浏,王学军.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改善居民生活质量[J].体育学刊,2012(4):47-50.

体育专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健美操是体育院校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近年随着社会上健美操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健美操运动,体育院校很多健美操专业的学生都到健身俱乐部进行兼职,社会上对健美操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健美操专业的学生比较青睐,学生的教学授课能力显的越来越重要,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当前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授课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了当前学生授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希望为促进学生授课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学;授课能力;改革

健美操运动是一种融健身、健美、健心和自娱于一体,以丰富的内涵、多变的动作、强节奏的运动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特别受青少年的喜爱,符合青少年对健身的需求,深受在校学生的欢迎,健美操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各级院校对健美操专业的学生需求较多。健美操教学中对学生授课能力的培养就显的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当前体育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授课能力的提高。

1研究对象

以吉林体育学院2013~2015级健美操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体育专业学生授课能力培养的学术论文,对当前学生授课能力提高的策略进行分析总结。

2.2专家访谈法

走访吉林省内健美操专业的教师,对教学中学生授课能力的提高策略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讨论。

2.3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吉林体育学院2013~2015级健美操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9%。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运用现代软件系统进行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专业学生授课能力培养的意义

授课能力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对体育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赛事组织能力、良好的裁判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较强的授课能力,可以胜任教学的能力。学生的授课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授课能力较差,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传授,因此,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授课能力逐渐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的重要课题,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3.2学生对授课能力的重视情况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授课能力重视程度的问卷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授课能力还是比较注重的。其中有32.8%的学生对授课能力非常重视,有23.2%的学生重视,有29.8%学生对授课能力不重视,有15.2%的学生对授课能力培养非常不重视。学生授课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体育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任课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教学中逐渐对学生进行了授课能力的培养,学生也逐渐认知到了授课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能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可是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对授课能力培养的认知不高,没能充分认识到授课能力对自己的积极影响,需要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3.3学生对自身授课能力评价的调查分析

对学生关于自身具备的授课能力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从表2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授课能力较低。其中仅有17.2%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具备了授课能力,有23.2%的学生基本具备了授课能力,有39.4%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授课能力,有20.2%的学生对自己的授课能力情况不清楚。学生的授课能力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院校的学生专业课相对较多,在教学过程当中又多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学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授课能力的锻炼较少,学生出去实践的机会也不多,授课能力的提高相对较慢,这也是学生授课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

3.4健美操教学中授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关于健美操教学中授课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从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19.2%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授课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专业术科的学习上,教师也都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作为自己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对授课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有33.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授课能力的相关教学比较少,学生授课能力的提高较慢,当前很多健美操教师将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水平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授课能力的教学相对较少;有26.8%的学生认为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授课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师对学生授课能力的培养都是比较分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学生授课能力的提高不够全面;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体育专业学生自己能力差,由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本身文化课水平不高,平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专业术科学习上,对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够重视,学生的授课能力提高较慢。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授课能力培养。

4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对授课能力的认知度逐渐提高,学生逐渐开始重视自身授课能力的培养,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对授课能力的培养认知不足,忽视授课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授课能力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比较客观,学生的授课能力不足,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具备授课的能力。健美操教学中学生授课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不重视、授课能力教学少、缺乏教学计划、学生自身能力差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授课能力对自己未来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授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授课的机会,可以安排学生在平时的准备活动中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自编健美操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授课能力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规范学生的授课体系,使学生掌握正规的授课流程,在健美操日常教学中,规范学生的口令、语言表达、专业术语的使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授课体系。体育院校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多学习一些关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授课打好基础。为了更好的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授课能力,要加强学生的实习管理,实习过程对学生的授课能力提高起着促进的作用,可以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使学生真正的走到教学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

作者:信玲玲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守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223.

[2]陈鹏生,余清凤.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S1):228-229.

[3]姜全传.体育专科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85-86.

[4]朱施成.高师体育专修课中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2009(10):156,136.

[5]魏勇.高师体育专业篮球专修生教学能力培养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97-100.

上一篇:统计学分析法范文 下一篇:能源节能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