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20:56:22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要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负责。应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要有紧迫感,要抓住当前的机遇。只有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端正了教育思想,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应根据各校的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采取有力措施,使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区稳步有序地开展。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转轨的根本保证

素质教育,要靠人来实施。建设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形象,可以用“长、宽、高”来概括。“长”就是要有一技之长,要有胜任教学的本领;“宽”就是知识面要宽,要成为教学上的多面手;“高”就是思想境界高,乐于奉献、敬业爱岗、师德高尚。要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加强学习,强化敬业精神和进取意识,使广大教师具有积极进娶勇于开拓、敢于争先的意识。二是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并采取制度约束、典型带动、政策激励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改革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

四是优化教师配置,形成竞争机制,促使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五是培训一批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加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教育理论,练好基本功,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坚持开展教学竞赛和教学质量评价。六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一位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是教师的榜样,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有高素质的校长。校长不但要成为学校管理的高手,而且要成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的能手。要改变那种只会站在教师队伍后面,指挥教师“给我上”的状况,形成身先士卒、召唤教师“跟我来”的充满进取精神的浓厚氛围。要坚持兼课、听课制度。要有计划地组织校长参加教学竞赛,并进行认真地考核,使每位校长在政治思想上、教学管理上、教育理论学习上、课堂教学上、教改经验总结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教育转轨的最重要环节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教育形式,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保证体育、美术、音乐、劳技四门课的开课率,并且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备课、有场地、有器材”。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促使学校必须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教学,不准随意增减课时和增加教学难度,不准利用节假日补课,坚决反对乱编、乱发各种复习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愉快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备课要达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每堂课都要钻透“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要研究“两法”(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

四、强化教育科研是教育转轨的理论保证

进行教育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科学指导。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我们的校长要带头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尽快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也是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广大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置身于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实践经验多,第一手材料多,要做教育科学研究的有心人。不仅要及时总结经验,更要边教学边科研,要善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中找规律,从实践中出理论,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教师中少一些教书匠,多一些教育专家。

五、建立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制订中小学课程计划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等教育常规管理规程,规范中小学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 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 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 3.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教育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论等相关问题。有学者提出决策者应该成为研究型决策者,而研究者应该成为政策型研究者(袁振国,第11期)。也有学者从政策价值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即从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等三个价值向度的视角具体研究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和价值问题(刘复兴,第4期)。 4.教育主体间性 2002年度《教育研究》学者们在对教育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的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诠释和解析,并开始关注教育与交往、教育与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主体间性问题上,研究者开始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等问题,有关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等新的领域。 有学者从主体间性来重新理解教育,认为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郝文武,第3期)。在道德教育中,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共生性存在”是德育教育中的人学理念(鲁洁,第1期)。在教育与交往方面,主要是对现代教育在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强调师生交往的意义,并试图从交往视角重建现代教育交往模式。有的论文提出要用交往理论,用“对话”式教育对传统的教育实践形态——“独白”式教育进行改革(蔡春等,第2期)。有的论文提出师生交往对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交往中的学习,使人成为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蒲蕊,第2期)。有的论文提出要通过对教育价值和教育交往语言环境的重建来改善和增进教育中的交往(吴全华,第9期)。在教育与理解方面,通过对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反思,提出德育的理解应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一起走进教育中“理解的王国”(王海燕,第5期)。 二、具体研究领域 1.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 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质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郭思乐,第3期);二是探讨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认为这是当代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性问题。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可以看作是由倾向性素质、控制性素质、效果性素质、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匹配而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创新活动是主体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实践是主体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此创新素质和实践素质可以从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得到合理的说明(陈佑清,第6期)。 在课程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原则,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一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钟启泉,第6期)。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何克抗,第4期)。三是探讨了“学

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开开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丁邦平等,第10期)。四是提出了“课程共有”的理念(胡东芳,第8期)。 在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教学论体系在新的教改和课改形势下所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及未来走向,教学转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教学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走向是建立开放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论研究模式的转换,加强网络时代的教和学的研究的观点(魏新民等,第6期)。有的学者研究了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提出要走出已经或正在步入的“新制度课程”的误区(杨启亮,第6期)。有的论文提出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过程观,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叶澜,第5期),提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联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叶澜,第10期)。 2.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集中反映在2002年度《教育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学者们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层面来进行探讨。具体包括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机制到义务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从教育政策的层面探讨教育平等和公平问题,是一个新的视角。论文提出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与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是教育领域实现公平的基本途径(刘复兴,第10期)。关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的学者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认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程方平,第2期)。有的学者提出了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策略,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力度,强化教育督导评估,优化学校布局(周峰,第8期)。关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和公平问题,研究者认为高考制度存在着妨碍公平因素,应通过高考制度的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刘晓瑜,第2期)。有的论文提出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制度问题而导致现实中的不公平,因此,高等教育公平有赖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张应强等,第12期)。 3.“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研究 对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有关问题的研究是2002年度《教育研究》的又一重要特色,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的变革,社会资金开始流入到高教领域,改变了大学原有的地位和性质,迫使人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属性。学者们主要从观念、政策、制度、体制等层面进行了探讨。 在观念层面,指出教育的事业性抑或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教育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取决于人们对它是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袁振国,第4期)。在制度层面,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入WTO的过程中,我国公办高等学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转型,比较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高新发,第10期)。在体制层面,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则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未来的改革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刘亚荣,第8期)。在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型拨款机制的观点(王雪峰,第12期)。 4.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转型 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的研究以前大多是局限在理论层面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2002年的《教育研究》则开始转向从实践层面对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怎样实施教师教育的问题的研究。在教师专业化方面,主要就隐性知识、文化传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隐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学者提出了通过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张民选,第1期)。关于文化传统对教师专业化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必须以我国文化传统中注重生命的独特品格为视角,挖掘文化传统中有助于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理因素,为阐释教师专业化的境界、动力与途径提供理论基础(舒志定,第12期)。此外,学者还对教师专业的内在改变和外在支持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卢乃桂等,第12期)。在教师教育方面,有论文认为校本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及独特作用,进而对校本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研究(万福,第1期)。 三、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对《教育研究》2002年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2002年《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增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 1.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增强 在2002年《教育研究》中,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正逐渐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对真假问题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探讨,反对过去乃至现在依然存在于教育研究领域中“假问题”的出现。有学者就以“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吴康宁,第11期)为题对之展开了研究;同时,教育学应以浓郁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根基跻身于人文社会科学之林(刘铁芳,第6期)。 二是问题研究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范式。这在2002年度《教育研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教育创新问题、教育与交往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理论建设或教育实践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真问题”。而且,该年度有62.96%的论文属于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论文。对“教育问题”的真切把握,使教育研究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研究主体问题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体现为政策意识的增强。研究者力求通过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教育研究中,部分研究者已经或正努力成为“政策型研究者”(袁振国,第11期);而且,他们积极参与论证、决策,从而使出台的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在2002年《教育研究》中,较为直接讨论有关教育政策问题的文章就有11篇,而2001年只有7篇,7篇中还有2篇分别是从 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问题的。教育研究者政策意识的增强,其实质是增强了教育研究的实践性与服务性,为教育问题的解决服务。 2.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多元化是当今时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教育研究也遵循了这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他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理论论证更加全面、有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从其他学科出发来论证教育问题。从这方面来研究教育问题的学者比较多,可以鲁洁教授从人学角度透视道德教育问题(第1期)为代表。二是借用某一理论来阐述教育问题,如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问题(刘亚荣,第8期)就可作为其代表。三是从不同的方法论去认识教育问题,如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高等教育转型问题(王华峰等,第9期);从本体论出发来研究教学发展史(张广君,第11期);或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解释方式问题(胡潇,第11期);等等。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这将使教育科学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也是使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手段与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 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文献法、历史法、测验法等类似方法常被人们所采用。从2002年《教育研究》所载论文来看,这些传统研究方法的使用也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传统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发展。统计表明,在具体研究方法上,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还是有较大发展的。一是实验法与调查法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采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篇左右的论文采用了实验法。实验法的运用可以程序探索教学的实验研究(毕晓白等,第3期)为代表;而使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至少有7篇,比如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肖文娥等,第10期);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侯靖方等,第1期)等。实验法与调查法较多地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方法的不足。二是有部分研究者采用个案法进行案例分析,使研究更有针对性。例如以珠海市第一职业中学为个案开展的题为“以科研为先导,做大做强职业学校”(詹红红,第4期)的研究。三是新的研究方法开始逐步被研究者所采用,如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行动研究法的运用,以“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刘尧,第7期)一文为典型代表;而有学者做的题为“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王海燕,第5期)的研究则是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的代表作。新的研究方法的采用,预示着教育研究将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2日第4版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突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高校、家长和学生都在为解决就业问题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家长的积极斡旋及学生不厌其烦的应聘,都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做的积极应对。但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被正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问题。事实上,真正就业难的是那些就业素质达不到社会要求、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因此,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着手。为此,笔者拟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设想,旨在将就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大学生培养过程。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就业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即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旨在提高个人就业素质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教育的总和,是大学生就业前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动,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并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理想、传授必备的专业技能及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等。从教育服务社会的观念来看,大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就业素质教育。

就业素质是人才培养实效的集中表现2006年,某名校学生卖糖葫芦的事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公众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可以领会他们对人才培养问题的看法。一方面,大学生理应是高素质人才,既有学识,又有水平,既有风度,又有能力,既会说,又会做,名校大学生更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从事体面的工作,应该当领导、当“白领”,收入高,工作环境好,发展前途光明,名校毕业生更要高人一筹。这些看法说明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与高校的教育休戚相关,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尽心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构建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是实现就业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明确:既注重文凭,更注重才能;既注重品行,也注重水平;既注重身体素质,也注重心理素质;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专,也注重基础知识的博;既注重知识,也注重技能;既注重现有水平,也注重开发潜能;既注重外在气质,也注重内部涵养;既注重个人能力,也注重团队意识。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该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笔者以为,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把握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中显露的问题,总结经验,分析原因,整合资源,创新就业素质教育的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这是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困境

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高考恢复以来,高校对学生进行了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但真正为促进学生就业而进行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始于1998年。由于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就业市场日趋饱和,用人单位不再把大学生当作“象牙塔”内的特殊群体对其进行照顾,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性,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校毕业生紧密结合,一视同仁。社会对人才选聘的高标准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后无法马上就业,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后一届学生又毕业了,失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又供不应求。面对现实,学者们积极调研,主动筹划,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据中国全文数据期刊库统计,1998年以来,学者公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共计7792篇,这些学术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立足现实,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需求接轨,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自己有何社会资源等,以此有效提高大学生求职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三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包括如何写简历、如何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单位选择适当的求职方式、如何注意面试时的礼仪、参加面试时如何着装、面试时应注意那些技巧等;四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了解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自己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能力准备。学者的努力在客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些工作都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中提出的应对方案,而不是从发掘问题根源的角度产生的观念,是不成体系的思路。

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就业素质”在国内相关学术论文中提及始于2005年,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欧美劳动力市场在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把“employability”作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并围绕“employability”的“概念(concept)”、“构成要素(essentials)”、“构成模型(model)”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研究中,对于“employability”的概念未达成共识: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将“employability”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harvey认为“employability”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从国外学者关于“employability”的概念研究可以看出,“employability”主要指“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因此,在“employability”构成要素的研究上,侧重于将“employability”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将其分为6个类别、16项技能;mcquaid等学者将其从另一个角度分为6个方面的内容。国外对于“employability”的研究与中国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该研究的启示下,我国学者开始了就业素质研究。就业素质的内涵一定比“employability”更加丰富,但就业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明确界定。

就业素质教育的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应该由三个体系组成:一是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参与就业素质教育的人员体系,三是实施就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体系。由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内涵尚未明确界定,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只能局限在已经被认同的范围,还无法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应有相应的承担人员,人员之间既要合作,又要分工,既要充分发挥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要尽力彰显参与人员的整体合作效能,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人员体系是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目前还无法着手;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很强的教育工程,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校接受就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时间,将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机、合理地穿插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就业素质教育有条不紊地实现,目前还未发现有针对性的研究结果,过程体系尚未形成。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体系化的解决途径,首先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强化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要实现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国家、高校、家庭和学生必须强化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缩小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首先依靠自己,依靠高素质人才,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学习别人,自身必须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否则,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就会走弯路,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其次,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教育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桥梁,要搭好这座桥,高校必须在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方面狠下工夫,研究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这是社会赋予高校的使命。同时,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优秀人才培养摆到第一重要的位置,加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多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提升自己的品牌,在面对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再次,家庭也需要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问题。子女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子女优秀,全家无忧。最后,大学生自身要获得发展更需要解决就业素质教育问题,大学生只有明确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从容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厘定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实施大学生培养与教育的总纲,如不能厘定清楚,就业素质教育便无法开展。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个人的职业目标、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三个方面。职业目标指在健康向上、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念指导下,设定自己未来的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必须首先了解和理解职业的内涵,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尽管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之分,但职业目标必须是长期目标,只是在不同时期工作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是大学生必须接受的就业素质教育。先设定目标,再选择与自身目标发展相关的专业,不能为拿文凭而上大学,要克服专业选择与学习目标的盲目性。专业素质教育指在职业目标选定后,为实现目标而接受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及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各专业、各行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但高校目前不可能根据每个行业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素质教育时,应根据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特殊要求,加强自主学习,在接受普遍教育的同时开展特色学习。综合素质包括个人的修养、各种必备的能力、技能和素质(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微机水平、英语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一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这些都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要素,也是大学阶段必须接受的教育。

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体系要完成如下三项工作任务:一是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通过厘定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已经明确,总体上分为职业目标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对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和丰富。二是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人员体系。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职责,更是大学生自己的职责。如果将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任务按百分比划分的话,笔者认为,自我教育应占60%,高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5%,家庭教育占5%。其中高校教育是主导,自我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铺垫,家庭教育是辅助,因此,家庭、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己都是人员体系的构成部分,四个方面要密切配合,特别是大学生自己要整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内容,将所有教育融入自我教育过程。三是构建大学生就业素质教育过程体系,大学时光是短暂的,要完成就业素质教育任务,必须将就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分解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有目的、有内容、有执行人、有执行时间的完整的就业素质教育体系。职业目标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完成;专业素质教育通过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综合素质教育则应通过大学生活动教育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建议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并落实素质教育。但是,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却进行得缓慢。因此农村的小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小学师资队伍问题已不容小觑,亟待被改善与解决。

二、小学的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人生发展历程看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小学生不但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而且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在此阶段学习英语发音,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他们会以此为乐并且记得快,形成正反馈,促进学习。但是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客观环境影响。因此,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一名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益处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都需要一段“休眠期”,学生需要一点点熟悉并适应这种“新语言”,据有关英语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9~12岁这个年龄段是学生学英语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时期开设英语这门课程是必要的。学生处在小学这个黄金时期,暂时还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精力较充足。并且在此时开始学习英语也比较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面临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小学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由于小学的英语的特殊性,小学时期学习英语却又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社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过高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英语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自由使用。在对待初学者时大家常常要求比较严格甚至强迫要求初学者学习英语,促使小学生在对待英语时可能产生错误的态度。

(二)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大家都认为英语很重要,但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予英语应有的重视。以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例,小学的英语课程无论从课时安排、还是师资投入都无法与语文和数学相提并论,即使数学、语文、英语被称为“三大主科”。尤其是在农村这种问题更加明显。

四、对农村英语教学的建议

(一)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影响力,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授课时要精神饱满,这样可以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英语的世界。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改革课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有限的45分钟更为有效。教师需要认识到愉快的学习气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初学者,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并没有概念,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五、结语

农村小学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小学时开展英语教育是必要的,这关系到我国全面英语水平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农村小学英语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仍要积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教育好祖国的花朵。国家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教育资源;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方面还需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完善,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梅梅.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2]张丽冰.广州市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

[3]孙来勤.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李月.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刘改琴.中学教师探究式教学观念及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3]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02)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 the teaching appraisal is the teaching process final link, establishes the scienc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he raise is the financial control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course educates the research the important question.

key word: financial contro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Theteachingappraisalistheteachingprocessfinallink,establishesthescienceth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strengthen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paysgreatattentiontheinnovationabilitytheraiseisthefinancialcontrolspecialized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research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Abstract:Theteachingappraisalistheteachingprocessfinallink,establishesthesciencetheteachingevaluationsystem,strengthenstheeducationforall-arounddevelopment,paysgreatattentiontheinnovationabilitytheraiseisthefinancialcontrolspecializedundergraduatecourseeducatestheresearchtheimportantquestion.

keyword:Financialcontrol;Professional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3.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3.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9篇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素质教育问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彩艺术、人文教育、透纳水彩、光为魂、水为脉、萨金特、特征、艺术修养、小幅水彩、时髦、水彩、插画

中图分类号:G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水彩艺术之人文教育

―创作者,观者人文素养提高

文献一:水彩艺术与人文教育问题

―对当前美术教学状况的反思/李凯煌

文献二:以光为魂,以水为脉

―感悟透纳水彩艺术/文李刚

文献三:论萨金特水彩的艺术特征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小丽

文献四:关于小幅水彩再度“时髦”的分析思考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伍宝

文献五:浅谈水彩在插画中的应用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李远惦

文献一:水彩艺术与人文教育问题

―对当前美术教学状况的反思

讲述:一、水彩面临的问题:美院报名现场粗略统计,报名考生中真正喜欢绘画,从小学画的学生仅有三成,而毕业后选择从事本专业的大约有百分之五。二、问题的症结:本来艺术和审美教育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实却是艺术院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成问题。对学艺术的人来说,文化是次要的,还有一些学生,就是冲着艺术院校文化考试分数要求低,才选择学画,至于究竟有没有美术天赋,到底爱不爱好绘画、那是无关要紧的。三,功夫在诗外,对目前学美术的人来说,重视技巧是自然的,但文化底子不够却是普遍的,我们在这里说的“功夫不够”,并不是说技巧方面的努力不够,而是技巧以外的文化功夫、修养不足。陆游在教儿子学诗时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 “功夫在诗外”。四、水彩艺术的文化基因。五、人文教育对水彩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六、充分认识审美教育中的水彩艺术。走上教育岗位的艺术毕业生,更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

文献二:以光为魂,以水为脉

―感悟透纳水彩艺术

讲述:泰晤士河的舒缓,本克鲁山的彩虹,晨雾的扑朔迷离,霞光的灿烂辉煌。或许正是这种源于大自然深处的灵魂感受,使透纳的视觉角度、观察方法、创作思想以及技法探索走到了同时代画家的前列。使得水彩画不再是古板缓慢的平涂,而是诗意钟情的挥洒,画面也不再是贫乏的单色,而变得灿烂绚丽。水彩画也随之渐渐脱离了油画的“草稿”,以独立画种的形式与传统的学院油画分挺抗争,这一切无疑是透纳的贡献。透纳提升了水彩画的学术地位,打破了以往的“彩色素描”的局面。透纳在水彩艺术中的探索和超越。变再现为表现,赋予客观景物以崭新的生命气息,将历史感怀与显示思绪融入作品之中,使绘画的意义得以很好的拓展和延伸。当鲁瓦河上传来平静的涛声,维苏威火山发出怒吼,阿普诺城堡的炫光,这一切都凝聚了风景与历史的结合,体现了透纳的思想与精神,透纳一生以光为魂,以水为脉,谱写了大自然的律动。透纳水彩艺术亦方面体现在他用一生探寻水彩的技法表现,包括他独创的蜡水分离、背面着色、与树胶结合、有色纸作画,这些对世界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利用他独创的水彩技法超越了传统水彩的形式,真正用情写意,推陈出新,将人文精神孕育其中。

文献三:论萨金特水彩的艺术特征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小丽

艺术本色的表现手法;对水分的控制、对光色的把握准确。而萨金特的水彩画带有浓厚的即兴式速写情致,不仅体现了其娴熟高超的技艺,更彰显了其艺术修养。他艺术造诣已经从单纯的技巧的传授转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来了。

文献四:小幅水彩的再度“时髦”的新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伍宝

小幅水彩当年能成为水彩画的主流,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的水彩画模式和当时的艺术环境。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一、过去:小幅水彩缘何“时髦”;二、现在:再度“时髦”的小幅水彩走出几条新路;三:未来;小幅水彩怎样发展。水彩画幅小,容易进入寻常百姓家,有益于拉动水彩画的市场需求,促进水彩画写生和创作的开展。这也是人文素养的需求。

文献五:浅谈水彩在插花当中的应用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李远惦

相对于数码插画而言,手绘插画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更能考验创作者的艺术造诣。好的作品给观者带来舒畅,观者的舒畅给创作者带来灵感和动力。

上述五篇论文的共同问题:讲述了水彩艺术之人文教育,特点,艺术特征,小幅水彩尺幅大小,在插画,影视作品等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水彩艺术同样注重基本功,但也要注重水彩艺术之人文素养的培养,现代人的艺术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发展。

个人观点:第一篇论文讲述了水彩艺术与人文教育问题,对当前美术教学状况进行了反思,当今不管是高考艺术生,还是教师招聘的艺术生,在理论考试部分,更多的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面试中过多的追求技巧。无法在短暂的一个小时的高考美术时间,或者是三十分钟教师面试环节当中,展示学生们,教师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是单方面的,是一种氛围,当前美术教学,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阶段,这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艺考生多,教师需求量大,如何开拓一个很好的系统教学,又不失创新精神的发展模式,营造良好氛围,值得大家深思。

第二篇论文讲述了透纳的水彩艺术“以光为魂,以水为脉”,透纳在水彩艺术的特殊贡献在他一生探寻水彩的技法表现,他给19世纪英国的水彩艺术抹上了亮丽的色彩。同时让我们国人深思,如何为水彩艺术勾勒出美好的蓝图,那么如何让本土的水彩艺术发展,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篇论文讲述了萨金特的艺术特征,上篇论文讲述的是英国水彩的先驱人物,那么这篇论文讲述的是美国,美国水彩的代表人物,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何一位艺术伟人的诞生也有其时代性,阐述了艺术都是相通的,萨金特作品,不仅体现了其娴熟高超的技艺,更是彰显了艺术修养。同时也是对人文素养的追求。

第四篇论文关于小幅水彩再度“时髦”的分析思考,更要求的是基本功,小幅水彩的精细度,表现度一点都布逊于大幅水彩,相反的,小幅水彩画幅小,更易于进入寻常百姓家,也体现了人文素养的普及化的迫切性。

第五篇浅谈水彩在插花中的应用,是水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渠道,水彩插画艺术是生活的调味品,80至90后出生的人,很多人都喜欢青春文学,国内的青春文学也是层出不穷,青春题材的刊物更是源源不断的出版。这就激发了一些插画家的灵感与潜力。手绘常常出现于一些青春文学刊物的插图上,当然手绘更体现了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还是当今时代的主流,水彩不仅给了我们创作的思考,还给了我们通往成功的启示。

结语:水彩艺术,是艺术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水彩不能一味求发展,在注重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前人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走上教育岗位的艺术类毕业生,更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当然水彩画也要创新,作为一名水彩艺术爱好者,将努力地去在水彩之路上继续前行摸索。

文献一注释:

[1]《读者欣赏》,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期。

[2][美]理查德、加纳罗等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大出版社2001版。

[3]王学仲著:《中国画学谱》,新世界出版社,2007版。

[4]表振藻编著:《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版。

[5][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士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版。

[6]崔相录著;《迎接21世纪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版。

[7]岛子著:《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1版。

[8]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版。

[9]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版。

[10]刘汝醴、刘明毅编著:《英国水彩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版。

文献二参考文献:

[1]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透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李健群、英国美术史话。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法]米歇尔、瑟福,王昭仁译,抽象派绘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文献三注释:

[1]约翰、克拉斯,一个美国人永远引以为豪的画家

[2]威廉、奥本。艺术大纲/温斯出版公司

[3]王维兴、《水彩的艺术表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13

[4]刘凯《关于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问题初探》中国水彩,1999,2:24-27.

参考文献:

[1]李家祺《萨金特――世纪水彩大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研究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71-271

文献四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上一篇: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