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专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2 04:22:47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1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与钟馗故里刘海财神故里的西安市户县接壤、西与眉县接壤。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之一。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周至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之说,足见其河道纵横,水力资源之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之美称。 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6万,辖22镇376个行政村。近年来,周至县抢抓加快西部发展的大好机遇,确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集中力量抓招商,抓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苗木花卉蔬菜带,建设了40个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国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大的县,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称号;以集贤产业园发展为龙头的工业经济正迅速成长为拉动周至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县城、城镇、农村三级联动,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实现了平原地区具备条件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

全县22镇376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劳动力总数量为3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1%。劳动力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4.4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78.7%,中专(高中)文化程度5.86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18.9%,大专文化程度0.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农村劳动力现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24.34万人,女从业人员12.07万人。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看,16-35岁有6.67万人,占27%;36-55岁有13.32万,占54.7%,56岁及以上有4.35万人,占18.3%,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趋于老化。

二、农业基本情况

一是继续推进农业十项建设。二是计划在周至继续召开春季农业生产流动现场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对20万亩猕猴桃、沿山杂果林带、沿渭花卉苗木带,进行宣传包装,把品牌打出去。四是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抓农产品加工,围绕猕猴桃产业,做大、做精、做细、做强,打造品牌。五是加大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六是整合人文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1.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秦美系列产品的发展已具规模。到2012年,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产值达 12.7亿元。苗木花卉产业栽植面积达到6.5万亩,实现产值 4.5亿元;蔬菜面积达到了8.7万亩,年产值达到3.28亿元。养殖产业中,生猪养殖量24.6万头,实现产值6.55元。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起步。猕猴桃果干果汁深加工、生猪养殖、金圪塔现代蔬菜生产园区、全县蔬菜集中批发市场,裕盛苗木交易市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建设,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快发展。到2012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5个,入社社员2.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万户,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的目标。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08个,累计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45个,认证“三品”产品56个。

2.农业科技队伍

周至县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有农技、农机、种子、水利、园艺、能源、信息、林业等技术人员5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0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三、农民培训意愿

周至一直重视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近年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们进行调查和访谈中,农民生产技能大大提高,并重点探讨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表明:当地农民最需要的是猕猴桃栽植技术,新品种推介及病虫防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和骨干、设施蔬菜园艺栽培、农村能人、农业信息员等专业,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送教到家门口,边学习理论和边实践,现场参观指导,培训时间一般是短期培训约二至三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最喜欢培训内容是实用、浅显易懂。

四、目前我县农民培训机构数量、条件和能力情况

周至目前公立的农民培训机构有两家,分别是周至农广校和农机校。

1.基础设施条件

我校现有校舍一幢四层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100㎡,教室为九间三个班,桌凳180套,有计算机20余台,声像教学设施1套,投影仪一台,摄影摄像机各一台,实训基地一个,占地60亩,有优质猕猴桃资源圃30亩,农作务高产试验田30亩。

2.师资力量

周至县农广校拥有一只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职工8名,其中本科1名,大专6人,高中1人,中级职称人员3名,另有外聘教师14人,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涉农专业高级职称6人。教师人员所学专业包括农技、土肥、植保、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沼气等涉农专业,具有庞大的师资力量,多专业的教学人才,是农民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校。综合性强,功能齐全,在教学管理中,能贴近实际,严把教学关,足以满足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的要求。

3.教学管理

多年周至县农民培训从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借鉴、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将短期培训学员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严格考勤,严格考试制度,真正让学员学到技术本领,掌握一技之长,为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管理上,首先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二是抓教学管理和完善各种培训管理制度。提倡向管理要质量,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配有班主任,严格考勤,从严管理,按时定点进行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

五、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周至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徘徊不前,畜牧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不仅制约了本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虽然我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但和当前劳动力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各部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还不足。一些单位对培训工作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具体工作中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引导还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农民自身原因。二是一些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主观上不求进取,存在多读书不划算或不读书照样能挣钱等错误认识,不愿意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有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不愿意承担参加继续学习的费用。三是由于我县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对阳光工程培训了解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与外出务工关系不够紧密,阳光工程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六、周至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领导重视。县里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和镇村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二是典型带动。及时挖掘一些正面典型,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后成功创业的人士,以现身说教等形式,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舆论引导。县、镇、村三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及时宣传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宣传活动,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素质提升、人人积极参与培训”的良好氛围。

2.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县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适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加强整合,确保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效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培训人员数量,逐步实现每户一人的培训目标。二是政策上出台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培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积极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基地的发展和壮大,为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给予惩处。三是组织上密切协调配合。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培训工作要起主导作用,县农业局、人劳社保局、经贸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镇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积极探索,完善培训体系

一是健全培训网络。加强县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基地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等模式,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着眼“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明确培训重点。结合洛南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侧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劳动力侧重转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与农业项目结合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高校 田径 课外训练 分析

田径项目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体育教学上作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其训练水平和成绩也是衡量学校体育上作水准的重要标志田径业余训练教学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取得成绩,取决于很多因素。实践证明,田径项目业余训练的良性运行,不仅能促进学校群众性体育上作的开展,更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话动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话动方式。

一、合理选材,为课余田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现代科学选材的理念,通过田径运动会选拔赛、身体素质测试等形式在本校挖掘优秀田径人才资源另外,教练员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对选材对象进行各种条件的归纳,将具有良好心理素质、优秀意志品质和一定的运动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学生选入学校田径队,并按照学生的自身专长,进行专项的选择通过一定周期的训练后,教练员根据其他高校实力情况的分析研究,及时调整个队的运动项目结构必要时应允许学生转换项目,重点抓技术性强,难度大,容易得分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使个队以及个人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经过这种多层次的选拔,教练员才能有效地控制训练的个过程,减少人力、财力、时间的耗费,降低淘汰率,提高成功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炼教练员队伍,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教练员要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善于学习和知识储备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能力了自身在大学学习的一些相关课程以外,更要在上作以后将理论联系实际,钻研在教学和训练中的难题,善于总结自己在执教上作中的优秀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与此同时,教练员要注重加强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上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做科研型人才教练员研究水平越高,渗透到训练中去的科研成果越多。

三、正确运用周期性训练原则,科学安排训练时间

教练员应根据重要比赛的周期遵循训练规律,科学合理地划分训练周期,制定和执行训练计划。训练周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高校的竞赛规律,以运动成绩及运动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规律为依据来划分。其训练的时间跨度划分为若干个训练小周期。一般全年可分为6~7个训练小周期,寒暑假作为两个小的补充周期。由于训练周期的相对较短、灵活多变,更加符合高校教学与训练的特点,更有利于应付学校的某些突然变化,从而可较好的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造成的训练前后脱节的矛盾,使整个训练更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因学生要参加学校各方面的学习,下午的课外训练时间和次数往往无法保证。所以,相比之下利用早操和下午操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是非常合理的训练手段之一。早操不但可以让学生不受文化课的影响,保证出勤率,更能够满足足够的训练时间,完成一定的运动负荷,可以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每次一小时的包含正式训练内容的晨练课,可以有效地增加训练的次数和训练的时间,保证了运动负荷的大量增加,也保证了课外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促进了整体训练水平的迅速提高,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最佳训练效果,以保证学生在比赛期出现并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四、抓好专项技术和素质训练,合理安排负荷强度

田径运动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高度发展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掌握相应的合理技术。随着身体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必须相应地得到改进,两者在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训练过程中,促使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教练员在训练中必须要把握好技术与素质两者的关系,优选练习手段,采用不同方式组合,抓住田径各运动项目的主要技术特征和素质要求,围绕专项技术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大学生运动员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虽然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过,但仍在有效阶段,对某些运动成绩的提高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抓好专项技术和素质训练时,首先要保证全面发展主要素质,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专项能力,提高专项技术,在专项素质训练中,应根据专项技术特点的严格要求,进一步促进素质和技术训练的结合、转化和迁移,做到素质、专项同步训练,素质技术同时提高。学生的训练时间、营养、恢复等条件都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因此在安排训练负荷时,要重视训练强度的逐步积累,突出训练质量这一大学生田径课余训练运动负荷安排的根本原则。在训练中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田径课余训练时间较少等特点,以负荷、强度为核心进行适量训练,而不宜过多采用大运动量的训练。为了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就必须要对训练的强度和每个练习的质量有明确的严格要求,在保证训练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来弥补训练时间少及负荷量的不足,从而达到所必需的生理负荷。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保证负荷强度的不断加大和积累,训练中要以平均强度和突出强度两种方式进行控制。突出强度练习则要求接近本人的最高成绩,并要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促使专项技术与专项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五、结论

第一,科学的选材和精炼的教练员队伍是高院校田径业余训练的重点,选材的优劣和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今后训练工作的开展和体育成绩的提高。第二,以强度训练为核心加强高质量技术训练,可弥补高校训练时间少和负荷量不足之缺陷,是进行优化训练过程的关键。第三,高校学生田径课余训练不能脱离学习和业余的性质。为了让运动员发挥出最大潜能,取得好成绩,要坚持以专项素质和技术为主导,负荷强度为核心的训练思路。

参考文献:

[1] 文超.田径热点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 汪现义,李波.以强度为核心的运动负荷对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分析[J].田径,2006.9.12.

基金项目: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3

一、充分了解与掌握制订周训练计划的基础依据,增强针对性

1.在制订计划的初期,对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诊断必不可少。在将要进行新一轮训练之前,通过观察、问询与测试等手段,收集每一位体育生的基础信息数据,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各项身体素质、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数据,我们才能在制订训练计划时有据可依,切合学生实际,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训练者要根据基础数据的不同,区别对待,制订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尽量避免“吃不饱”或“吃不消”现象的发生。

2.制订计划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周期、个体,确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内容和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针对不同专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例如,对于排球专项体育生,计划的主要内容、任务应放在起重要作用的速度力量,身体协调性、灵敏性素质的提高上。可在每周二、周四早晨训练时安排一些负荷强度高、量大的跳深、负重半蹲起等练习,在下午安排一些强度较小的排球技战术练习。而对于田径中长跑运动员,则主要训练任务是提高耐力素质,增强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可在周二、周三安排3―5km的限时越野跑等。其次,应针对人体周期、训练周期、比赛周期等,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负荷量度。例如,在身体素质加强周,内容安排应以身体基本素质训练为主,负荷的量度要大,具体内容可根据专项技术要求确定,如短跑专项可在周二与周三安排200m×8的间歇跑,中间休息1分钟。结束时适当安排一些恢复性练习。而在周五身体处于疲乏状态时,则应安排一些负荷量度较小的改进技术动作的练习,提高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的练习,以达到训练的最优化。

二、尽早选择专项,确定训练目标

根据训练对象自身素质、爱好确定运动专项是制订训练目标、训练内容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到体育师资力量的制约,一名体育教师要辅导二三十名体育生,且这些体育生有不同的运动专项,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我省体育高考生除了考核专项技术外,还有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考核。所以,在体育训练时就应该根据考试项目,尽早确定训练目标,穿插安排训练内容。如果没有确定各自的专项技术,就没法根据向群训练理论安排训练内容,制订出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就显得比较盲目,没有侧重点。所以,在进行平时的常规训练时,就要根据不同专项素质的要求,选好专项,制订出不同的训练计划。

三、把握系统性,突出具体性

在制订周训练计划时,必须根据人体生理变化的周期、训练周期与比赛周期的关系,把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系统性、框架性、稳定性的特点,小周期训练计划具体性、多变性的特点,处理好小周期与大周期的关系。大周期是目标、方向,是训练的纲领,统领小周期训练计划的制订。小周期训练计划必须服务于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突显出实施过程内容的具体性。例如在周训练计划中应穿插安排一到两次的力量性训练和恢复性训练。

四、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检查与评定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一项计划制订得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得以验证。在周训练计划的落实过程中,通过与体育生的交流,结合体育教师对他们的外部表现,如训练时的表情、面色、身体协调性、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判别,从而准确地指导他们掌握自己的疲劳程度和恢复状况,进而确定适宜的运动负荷。我们要善于抓住具体的训练过程,使其落实到位。

通过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收集各种反馈信息,结合对训练任务目标的检查与考核,让训练生知道,哪些地方的训练做得还不够,哪些地方已经超出了其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哪些地方做得恰到好处,需要继续保持,从而更好地确定其在一个小周期训练计划中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采取的方法手段,以确定适合其自身的运动负荷量度。指导体育生对自己制订的训练计划进行调整、纠偏,使训练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一元论”训练理论;“二元论”训练理论;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92-04

“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学术界对“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各有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运动训练的本质而言,究竟是“一元论”训练理论还是“二元论”训练理论,至今都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研究从“一元论”训练理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内核着手,从其理论基础、训练周期观、早期专项化训练观、“元因素”主导地位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1“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分析

任何一项运动训练理论的产生都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作基石,

“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也不例外。从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和系统性来看,“它组织系统”成为构建“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基石,训练机体被看作一个由若干“元素”组成的“它组织系统”,训练过程就是给训练机体一个持续的“有效刺激”,训练目的旨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它认为运动训练的本质是人体与环境的相互运动中设置和变换种种条件,在生命运动的物质代谢配合下,促使有序状态调整、发展,从现实状态过渡向目标状态。

“二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训练内容的“先分后合”,“先基础、再专项”的训练思路,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目的,最终实现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方面,先注重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逐步过渡到专项技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训练,每一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强调“板块化”、“程序化”。“二元论”训练理论把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为研究基点,认为运动负荷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由于运动负荷的量的变化导致运动成绩的质的变化,在新的质的基础上进行量变,由新的量变再导致质变的运动成绩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元论”训练理论在努力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更专项化的运动素质,抓住了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但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未能宏观地、系统地把握机体遗传得来的体内固有的发展动力学规律(机体是时变的、非线性的)和机体运动能力的整体陛。机体之所以能够不断适应外界的刺激,主要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杂系统(人体是“非线性的、时变的、自组织的”),体内有自我调节机制,该机制可以调节体内的有序状态以能动地适应训练刺激。

从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战略高度来看,“机体属于一个有机的复杂适应系统”成为构建“一元论”训练理论的基石。从体育哲学生命观和辩证人体观对训练理论、训练实践进行剖析,运动能力取决于有机整体的功能水平。

“一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训练内容的“统一协同”训练思路,注重身体素质与技能的协同发展,更加突出训练过程中的“整体化”和“模式化”,训练强调以专项运动水平为中心,以提高专项竞技能力为归宿,根据专项的需要来发展身体(素质),最终实现以提高专项成绩为目的的、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机体系统平衡。

从运动训练学和哲学观的角度来分析,“一元论”训练理论更加注重机体的系统性,但缺乏充足的科学理论依据,同时没有结合专项特点来反映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特征;

“二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机体发展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强调训练过程中的身体素质发展的“共性”特点,但未能结合机体的差异f生特点实施训练,同时忽略了机体的“个性”(专项技术特点)训练。

综合对“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理论基础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注重的训练内容也不相同,它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构成运动训练整体的“元因素”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问题。

2“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辩证分析

基于对运动能力(成绩)的不同表达,“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也不相同。“一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能力(成绩)在于身体有序状态本身,是机体生命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特定时刻中的一种表达(时相),它既是机体有序状态空间关系上的一种组合表达,也是时间关系上的一种组合表达(聚焦性的会聚),是这两重关系共同的综合表达。“二元论”训练理论则认为运动能力(成绩)是机体在某一阶段或时刻,构成运动训练机体的“多维因素”阶段性作用而最终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训练水平。

“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实质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规划与安排,以形成竞技状态的规律性成为其安排全年训练过程的客观依据。“二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训练周期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机体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其训练任务和内容是不相同的。“二元论”训练理论主张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

“一元论”训练理论把机体看作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它认为运动员幼年至成年,提供了合理的训练时机,就是运动能力全部的“可生长期”。“一元论”训练理论的训练周期观是以根据人的竞技高峰状态在一年之中出现的次数为依据,在训练周期的选择上强调结合具体项目特征及训练特点,主张运动训练周期由若干“训练波”(训练小周期)构成,“训练波”的时间安排要根据项目和个体的差异进行安排,“训练波”是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能力)的、滚动式训练安排的、完整的基础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年度比赛次数的增多和比赛激烈程度的增加,原有的训练周期理论根本不能适应当时的比赛需要,由此一种新的训练理论应运而生,即“小周期”训练理论的诞生,当时“小周期”作为大周期的补充。当前大多数运动项目,均全年不息地进行着比赛,全年比赛多达几十场次,“小周期”的地位不断突显。但实际上,根据现代运动项目的比赛特点,“二元论”训练周期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训练比赛的特点,“小周期”较“大周期”地位突出,从周期理论的结构上看,以“小周期”为主构成“中周期”,以“中周期”为主构成“长周期”,以“长周期”为主构成“大周期”,但其基本单位仍然是“小周期”训练波。

由此可以看出,“二元论”训练理论已经突破了传统训练理论的理论模式,向着系统化、综合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训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较为科学的训练体系。“一元论”训练理论在“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新赛制的特点和运动员对比赛的需求变化,向着职业化、商业化、科学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在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一元论”训练理论是对“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延续和补充。

3“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早期专项化训练观辩证分析

“一元论”训练理论把“早期专项化训练”看作是专项训练完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训练系统,强调身体素质的专项化训练和技能训练的专门化训练的协同进行,更加注重素质与技术协同训练的专项化程度。在“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过程中,突出以专项训练为核心,采取专项训练手段以提高机体的专项竞技能力为目标,旨在努力提高专项运动水平,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训练结果的“合力效应”。“一元论”训练理论的“早期专项化训练”理论更加适合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它忽略了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未能考虑其身心特点,不能清晰的辨别“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门化”的不同层次问题,导致盲目早期专项化。

“二元论”训练理论则认为“专门化训练”是“专项化训练”系统过程中具体解决训练实际问题的子系统,在“专项化训练”的完整系统中,有若干个不确定的“专门化训练”的子系统,也就是在“专项化训练”系统训练过程中,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在身体能力、技术、战术、心智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二元论”训练理论更加强调专项身体素质或技术的专门化训练手段,注重围绕某项身体素质或技术,分阶段地有步骤地实施专门化训练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或突破某项身体素质或技能水平,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训练结果的“分力效应”。

因此,由于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视角不同,导致“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早期专项化训练观也不相同。应该跳出“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误区,针对“早期专门化”问题,结合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围绕其所处阶段所需要的专项素质或技术,确定什么该练、什么不该练,因时制宜。

4“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元因素”主导地位观辩证分析

运动训练学认为,运动成绩应包括竞技水平、竞赛的胜负或名次,其中竞技水平(或竞技能力)应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对在运动成绩“元因素”构成上的理解差异,是直接导致“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元因素”主导地位观的理解不同。

“一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是由身体状况、年龄状况、训练经历以及比赛条件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技术与体能是同时存在于一体,它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它认为技术首先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结构”中,在整个机体的有机配合下,这种“信息结构”指挥机体运动,“体能”随之呈现出来。所以,在训练安排的顺序中,一般必须先掌握技术,后在技术训练中提高专项体能。从专项竞技过程来看,竞技能力是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一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机体的“体力波”造成的,由于机体内“体力波”的波动变化造成运动成绩的波动起伏;它把人体有序状态的调整和发展看作是运动成绩进步的根本原因。

“二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是由体能与技术两个因素构成,体能与技术是“二元”的,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在体能的基础上逐渐得以掌握的。它强调在训练过程中,先抓体能训练,当储备好一定的体能后再练习技术。

“二元论”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于训练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在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成绩有所变化和波动;不同的训练周期,成绩也会有起落;它认为超量恢复是运动成绩提高的根本原因。

从现实运动训练工作中的内容来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训练是整个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推动运动成绩进步的两个主要矛盾(二元论),从运动成绩的本质上看,运动成绩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统一体的外在表现(一元论)。可见,“二元论”训练理论是针对运动成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从提高运动成绩进步的主要矛盾方面考虑的,而“一元论”训练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从运动成绩的内在本质以及外在表现两方面来考虑的。

5“一元论”与“二元论”训练理论的协同发展辩证分析

“一元论”对于“二元论”理论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训练成绩内在归因贡献。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机体“体力波”的变化所影响的,“体力波”的波动变化是导致运动成绩提高的真正内在因素,机体良好的竞技状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的“体力波”链的作用而形成的。二是专项化训练理念贡献。“一元论”训练理论强调身体素质的专项化训练和技能训练的专门化训练的协同进行,注重专项化训练效果的“综合效应”,为“二元论”训练理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三是训练元要素贡献。运动成绩是训练效果的外在表现,是体能与专项技术表现于外界的一种形式。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训练是提高训练成绩不可缺少的两项主要内容。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基础训练的基础性作用,也要通过推进专项化训练来进一步提高专项水平,为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离开“一元论”的基础性作用,试图在基础训练上实现专项化、个性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二元论”训练理论的辐射作用和其训练理念的扩张功能,要实现基础训练向专项训练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协同基础化、专项化、个性化训练,对提高专项竞技水平和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6结语

运动训练实践是推动运动理论发展的源泉。任何一种训练理论都是运动实践的反映。“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是适应比赛新形势和运动训练特点新要求的结晶。

“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必将推动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对人们重新认识运动训练和比赛特点的新规律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元论”训练理论和“二元论”训练理论就其理论的实质而言,它们是协同发展的,是训练本身不同方面的不同表现。

参考文献:

[1]茅鹏,严政,程志理.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7):5-10.

[2]茅

鹏.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J].体育与科学,2003(9):1-5.

[3]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健,杨建成.互补理论一反思“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95-98.

[5]顾善光,陶于.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辨析[J].体育学刊,2007(5):19-23.

[6]黄璐,邱新宇,杨磊,等.对“一元训练理论”的几点质疑[J].体育学刊,2007(2):117-120.

[7]王磊,顾善光.结构·解构·建构一我国竞技体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7(2):27-29.

[8]魏际英,杨威.从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3-106.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配电网;培训管理;团队

2009年6月,在公司“大营销”体制改革启动之后,华北电网廊坊供电公司配电中心正式成立,专业负责廊坊直供区域内10千伏配电网络的规划、基建、技改大修、运行检修、配网调度以及市区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检修、急修任务。成立之初的配电中心共有干部职工177人,设有配网调度班、保护直流班、带电作业班、综合管理班、线路运行(检修)班等17个班组。人员全部来源于改革之前的各个基层单位,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承担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任务艰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廊坊城市配电网概况

截至2010年底,配电中心管辖10kV开闭站25座;电缆分接箱245座;柱上开关397台;10千伏出线261条,线路总长度2743km(架空裸导线1297km,绝缘架空导线495km,电缆线路951km);配电变压器1097台;0.4千伏线路2589km,其中架空线路2092km,电缆线路497km。配网线路绝缘化率52.71%,电缆化率34.67%,拉手线路比例42.53%,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

二、配电中心人员结构分析

年龄方面,配电中心35周岁以下人员65人,占配电中心总人数的36.7%;35~45周岁61人,占总人数的34.5%;45周岁以上51人,占总人数的28.8%。生产一线员工占总人数的80%,且45岁以上员工主要集中在基层一线。随着现代化手段的不断应用,生产一线人员不能适应岗位要求、不能胜任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年轻员工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亟需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实践来提高工作能力。

知识构成方面,配电中心大专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占中心人数的36.2%,大专以下学历113人,占63.8%。尤其是35周岁到45周岁年龄段内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职称方面,配电中心有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33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高级工52人,缺乏高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将影响工作效率,影响配电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配电网精益化、标准化的需要,生产一线员工与电网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电网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上来;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管理岗位上来。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势在必行。在岗人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配电中心整体队伍素质,适应打造坚强配网、实现“四好”配网工作目标的需求。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为适应配电网的发展需求,配电中心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围绕“我与企业共发展”培训主题,提出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运用多种形式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使职工在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精神风貌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使配电中心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

1.健全机构,理顺教育培训流程

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发展之本。先进的配电网技术需要高素质的职工来掌握和使用。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企业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配电中心自2010年初提出“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岗位技能”的培训方针。建立培训组织机构,负责培训、考核的管理工作,使配电中心的培训工作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均有计划、有档案、有成绩、有考核、有总结。职工的培训学习观念与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变化,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逐步适应配电网发展要求提供了保证。

在公司培训中心的指导下,配电中心于2010年初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以及实施措施,建立培训项目负责制。保证培训项目开班前有计划、有申请,开班中有记录、有考核,开班后有报道、有测评。健全职工培训、考核台帐。2010年度,配电中心计划内培训项目25个,完成率100%;参加华北电网公司组织的培训项目16期;参加设备厂家组织的新设备新技术学习班8期;积极组织参加普调考和技能鉴定工作;认真做好带电作业兼职培训师工作;圆满完成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与配电线路专业技术比武。

2.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2010年,配电中心结合重点工作和职工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职工教育培训。有计划地进行了基础理论知识、安全教育、专业技术、信息系统应用、自动化建设、智能电网、企业管理、消防等培训活动。

(1)安全培训。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配电中心加强了全体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春检、秋检前的《安规》、“两票”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中心领导亲自授课,严肃培训、考试纪律,培训成绩纳入月度绩效考核,使每位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进而做到“我能够安全”。职工安全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从源头堵住事故隐患,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与技能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扎实做好一线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和转岗员工。采取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交叉培训的方式,使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上岗。针对所有在岗员工进行的在岗培训主要包括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知识。专门制定相应的岗位培训计划,按照“实用、实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专业、班组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现场实操、定期测评、技术比武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员工的学习动力。

(3)新技术与新技能培训。随着配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要使员工适应新形势要求,就必须加强对员工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不断学习。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配电中心组织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拓展为重点,紧密围绕生产实际,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取得明显效果。通过培训学习,先后完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建设、配电综合应用平台设计、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

(4)融入中心,开展实践活动。配电中心在40天时间组织5次配网春季检修会战,配合主网停电对21条10千伏出线进行清扫检修。在完成检修任务、保障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2010年4月中旬启动“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月”活动。配电员工走进“三场”(商场、广场、施工现场)、走进农村集市开展用电宣传,发放5000余份《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册》。在汛期及夏季大负荷到来之前,协调地方政府解决树线矛盾,清理树障5300余棵,保障了线路的安全运行。5月启动“安全宣传月”活动。采取安全宣传“赶大集”、安全警示片连环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5)素质提升拓展培训。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是高素质、高绩效职工队伍的核心,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0年配电中心分两期组织全员参加素质提升拓展培训。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让员工通过富有挑战性、充满激情的项目活动,磨练意志和毅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及应变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沟通和信息交流,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

四、培训工作亮点

1.建设实训基地,搭建培训平台

配电中心把总经理在2010年初职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方案策划、设计审核、材料准备、现场施工等各工序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有序进行。在基地施工安装现场,配电青年员工把基地建设作为检验与提升专业技能的良机自觉加班加点,仅用一周时间就建设完成。速度快、标准高,得到公司领导的好评。新建成的实训基地在10月下旬举办的配电线路专业技术比武实操中得到首次应用,为提升配网作业队伍专业技能提供了高质量训练平台。

2.设立“迎迎课堂”,打造培训品牌

配电中心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设立“迎迎课堂”,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师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管理时间、有效沟通、信息写作、系统应用、智能电网知识等多项培训,多角度、多形式提升全员素质,打造配电中心学习品牌。积极引导一线员工立足本职开展“五小”创新创效活动。2010年,配电中心有4项“五小”活动成果、2项合理化建议被推荐到网公司参评,有4项管理创新、5项QC成果被推荐到公司参评。市区运行班专责工白庆永研制的带电安装10千伏线路驱鸟器等两项工具在华北电网公司“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推进会上获得好评,白庆永同志也被推荐为河北省“金牌工人”,为公司赢得了荣誉。

五、实施效果

通过强化培训体系建设,配电队伍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员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营销体制改革的“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效果得到初步显现。

配电网运行平稳。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设备事故,未发生误操作、误调度事故,未发生人员责任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供电可靠率RS-1完成99.934%,比预控指标高0.0229个百分点,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V用完成99.77%,比预控指标高0.03个百分点;完成带电作业119次,节省8630时·户数,增加供电量101万千瓦时;圆满完成“省运会”、“城博会”及“热气球节”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圆满完成新奥高尔夫智能小区建设任务。总之,全面完成各项绩效考核责任目标。

六、2011年培训重点工作

认真落实网公司营销部务虚会议精神,做好基层调研,发挥专业主管优势,认真做好2011年培训规划,确保切实可行。

梳理规范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建设,确保培训工作运转常态化。

积极利用配电实训基地平台,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水平。

持续开展“迎迎课堂”,创新培训形式,推进企业文化、班组文化落地,打造配电中心学习培训品牌。

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持续推进班组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促进配电职工岗位成才,提高配电作业水平。

七、结语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6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多课程、少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构建大学生必备素质课、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素质拓展课(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四个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并在第三学年初将物业管理专业细分为客服管理、行政管理和经营策划三个可选择性的活模块,给学生提供一次新的选择机会,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1、大学生必备素质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人文科学概论等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课程。

2、职业素质课模块:包括普通话、大学语文、社区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物业管理概论与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物业行业专家讲座、建筑材料等培养多方面能力的课程。

3、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编排软件应用、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服务心理学、房地产估价、建筑识图、小区智能化、强弱电技术、给排水及管道系统、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经营策划等培养专业素质能力的课程。

4、开阔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素质拓展课模块。(1)限定选修课:包括客服管理方向:沟通心理案例与分析、社区服务与管理、攻关礼仪;行政管理方向:办公自动化、文秘、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策划方向: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营销、招投标。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2)任意选修课:在学校公选课程中选修4门课程。

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设计

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五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1、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一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内容、工作范畴及操作规范,树立物业管理意识;第四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两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不同岗位工作的操作规范及管理要求,形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更深层次的意识和工作理念;第六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实十周,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行业各类工作的特点,熟悉不同物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熟练地处理业主投诉的各种问题,具备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已有安防技术模拟实训室、电工操作技能实训室、消防喷淋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电工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体能综合训练室、人防技能实训室、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实训室等九个实训场所。

3、行业专家讲座及授课:每学期至少4次名师讲座,聘请重庆市知名物管公司的行业专家就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四门专业课,由行业专家授课,使学生理论知识更多地和企业实际和案例结合起来,也使行业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专业技能大赛:每年4月举办大一的“模拟物管公司大赛”,大二的“模拟物管公司投标大赛”,要求每个学生组团参加,并由专业教师指导。预赛由专业教师当评委,而决赛由物管公司的客座教授担任评委。由于技能大赛和专业联系紧密,有老师督促指导,加上各项组织工作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三循环”设计

1、人才培养过程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教学,并安排一周的入学教育。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完职业素质课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安排3周的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结合毕业实习,将学生安排到各个物管公司进行20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今后发展方向选择从事的实践活动。

2、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循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从教学环节看,三年内有三次大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毕业实习,与之相对应的有理论教学的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灵活专业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认识和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通过三次循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

四、职业能力及证书体系设计

1、在专业能力上,强调培养“十八种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日常会话与阅读外文资料能力、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基础会计能力、礼仪接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档案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认知能力、装饰工程管理能力、房屋设备维修常识能力、物业安全管理能力、物业环境管理能力、物业法规的应用能力、社区文化策划能力、社区文娱活动组织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营销策划与实施能力等。

2、学生获得四种证书。在教学过程中,共组织四种资格证书考试:普通话等级考试,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普通话二乙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计算机一级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考试,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英语应用能力B级合格证书,并组织学生参加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联合重庆市房屋管理局组织物管员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学生必须获得物管员上岗资格证书。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7

专项体能是指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诸方面专项化的综合体现。专项体能的内容则是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技战术的需要来确定,其内容的核心不一定是速度。基础体能是专项体能的基础,后者离不开前者的支撑。前者的提高必然带来后者的进步,而脱离了前者,后者通常很难再有进步。

2、影响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因素探析

按重要程度排序,影响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认识层面、训练层面、管理层面三大方面

2.1认识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认识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点,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教练员对专项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思想认识上对专项体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训练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篮球专项理论研究不系统。经调查得知,黑龙江省青少年业余体校,以周训练为周期的训练课,每周训练14次,技战术训练10次,3次力量训练、1次有氧耐力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穿插在技战术训练的结束。在训练小周期中没有组织独立单元的专项体能训练课。在实际训练中总是把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目前世界篮球强队专项体能训练分为准备部分、技战术练习部分和单独训练部分。

教练员对专项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误区,教练员对于专项体能的认识不清晰,过于注重技术和战术的作用,而忽视体能的作用,教练员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篮球的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篮球教练把体能训练穿插在技战术训练中,实际这样做仅仅解决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问题,而基础力量训练没有保证,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有部分教练员甚至把技战术训练完全可以代替体能训练,没有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二是体能训练基本上脱离该项目专项特点,用田径训练内容,单纯利用长跑和大力量训练来增加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与绝对力量,而脱离了篮球运动的特点。这种训练方法在21世纪初就被证实是不科学的,它脱离了专项体能的训练的实质。

2.2训练层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影响青少年专项体能训练因素训练层面占46%,它包含训练手段、方法简单化;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结合不紧密三个方面。

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减少伤病的发生,延长运动寿命,确保良好体能训练效果。大部分教练员以以往训练经验制定长久以来的训练内容,训练手法单一、陈旧。使运动员长期处在单一训练内容中,身体机能得不到一定强度的负荷刺激,导致体能处在低水平。

在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制定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制定专项体能训练计划时应让训练内容系统全面,小周期训练与大周期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的特点,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具有计划性。每年制定年训练计划,并根据队员特点制定对应的练习内容。训练计划要根据每年队员的发展而作调整,避免年年雷同的现象。

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结合不紧密。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不足是在训练过程中一般体能训练进行的较多,专项体能训练练习较少。如果青少年要达到较高水平,体能训练一定要与专项特点结合。作为专项运动的基础,良好的体能是运动的保证,而良好的专项体能是成绩上升到更高平台的保障。

2.3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

在管理方面,上级领导重视程度、经费场地的配备、是否配备专门的体能训练教练这三点是制约青少年篮球专项体能训练的因素。

上级领导的重视在篮球训练过程中起着决策作用。一个项目要想良好的开展,上级领导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而领导的重视从另一方面讲,训练所需经费也能较顺利的投入其中。在黑龙江省篮球训练队伍中,很少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大部分的教练员担任着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的多重任务。

3、结论

3.1在认识层面上,加强教练员对于专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提高教练员对于体能训练的认识。体能训练是其他各项训练的基础,而专项体能训练是使运动成绩进一步提高的根本保障。专项体能训练必须贯彻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3.2在训练层面上,训练手段科学性,训练方法多样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制定的训练计划系统性、计划性。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体能训练时间,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并使两者结合起来。

素质专周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 抗阻训练;散打;腿法练习;实验

[中图分类号] G8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125-2

抗阻训练常被称为力量训练(目前国内也有称其为阻抗训练)通常指身体克服阻力以达到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过程。抗阻训练在腿法练习中的原理是通过下肢体的内收力大于外力来进行训练,完成力量训练和腿法练习的同时进行。本文依据抗阻训练的基本原理,按照散打运动特点将抗阻训练引入到散打运动员的腿法专项训练之中,目的是实现力量训练和腿法练习的良好对接,从而最直接最有效地提高散打运动员腿法攻击力,为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安排力量训练提供新的训练手段和相关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实验对象

选取重庆大学体育学院20名散打专项运动员,将20名样本含量分为2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抗阻训练以及散打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的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参考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对散打专项教授、教练员发放专家调查问卷,对抗阻训练方案的相关问题与反映散打运动员速度力量的测试指标进行专家评定,从而确定实验对象的抗阻训练方案和测试指标。

3.训练方法

抗阻训练是通过在腿部绑缚沙包、橡胶筋和弹簧等器械,进行腿法的练习,达到合二为一的目的。根据专家问卷调查总结设计出一套为期12周的力量训练方案。前5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一样的传统力量训练内容后,后7周的每周一、周三、周五实验组增加三次抗阻训练每次1小时。同时根据抗阻训练渐进性的原则,逐步增加抗阻训练所需要的外力负荷。

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P

5.教学实验法

重庆大学20名散打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为期12周的实验。

6.实验的控制因素

实验要求除施加因素外,还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条件基本对等,在此基础上比较施加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我们对实验对象的身体状况、训练年限等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身体状况:首先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状况的调查,重点调查了解实验对象下肢,腰背部等是否存在伤病。对有伤的运动员和普通人排除实验对象之外。还要求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有着良好的精神状态。训练年限:对参与实验的运动员,训练年限相差不到1年。尽量选取散打水平相当的运动员参与本实验。

二、抗阻训练方案和教学要求

(一)抗阻训练方案

最佳抗阻训练的频率(即每周的运动次数)是抗阻训练中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人群一周平均2~3次锻炼效果最佳,且有利于机体恢复和避免过度疲劳。本方案对实验者力量训练采用的标准是主要肌群(主要包括腰、腹、背、臀以及四肢),主要是下肢的腿部力量,每周2~3次,每次至少1组8~10次的锻炼,为期12周的力量训练方案。前5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一样的传统力量训练内容后,后7周的每周一、周三、周五实验组增加三次抗阻训练,每次1小时。同时根据抗阻训练渐进性的原则,逐步增加抗阻训练所需要的外力负荷即渐增负荷。

(二)抗阻训练的教学要求

在进行抗阻力量训练时,运动前后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关节、韧带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通常做一些拉伸练习和静力性的牵引练习。在进行抗阻力量练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抗阻练习要以全身性练习为主,使整个身体活动起来,避免肌肉发展的不均衡及动作的局限性,尽量扩大动作范围。(2)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针对性,明确重点训练哪块肌肉或者肌群。(3)训练后的放松活动要做好,可与慢跑相结合,做一些放松摆动、抖动等练习,避免肌肉僵硬和拉伤。(4)抗阻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者的肌肉力量水平和特点,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三)结果与分析

速度、力量、准确性、时机是散打中四大要素,要提高腿法练习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其中力量素质是散打运动中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根据腿部速度力量的特征设定了评定指标并通过专家的论证确定腿部速度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评定指标:30s所能完成左右鞭腿和踹腿的最多次数。

从研究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组经过12周的传统力量训练后,测试的30s所能完成左右鞭腿、踹腿最多次数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经过12周的传统力量训练和抗阻训练,实验组实验前后30s所能完成左右鞭腿、踹腿最多次数的成绩都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抗阻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可提高腿法的速度力量。

三、结论

1.抗阻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对提高散打运动员腿法有着很好的效果。在散打训练中,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是提高腿部攻击力的保证,既要发展腿部爆发力,提高动作速度与柔韧等素质的练习,也要注意正确动作技术的训练。

2.抗阻力量训练是对传统力量训练中力量训练和腿法练习相分离的不足的一个补充,它与传统力量训练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传统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加入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把力量训练和腿法练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提高腿法的力量速度有着良好的作用。

3.在专项力量训练与技术训练中,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应结合动作技术的特点,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才能使抗阻训练在散打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童世斌.浅谈散打运动中身体素质练习[J].体育科学研究,1996(4).

[2]江云国.浅谈散打下肢专项素质训练[J].体育科学研究,1998(3).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祝成龙(198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重庆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上一篇: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数控车床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