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质及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11 07:37:50

谈素质及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本文对目前高等教育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而提出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最后,提出了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措施。

【关键词】素质 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85-01

1 素质及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

素质,在生理上指的是先天的生理解剖上的特征,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征。我们这里所说的素质是在强调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综合。素质教育是指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品质与基本能力的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本质,使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主要特点为:

(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要求教育者必须“以人为本”一贯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既提高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不允许遗漏一个学生,也不允许对各种素质采取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的态度。

(3)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这是由素质的综合性决定的。各种素质以及各种素质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整体的加以把握。

(4)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素质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也是他们成才的基础;个人素质还是民族素质的基础。

(5)素质教育的和谐性,在内部主要指学生的心体和谐、手脑和谐;在外部主要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这里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

(6)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即要求把教育和发展结合起来,用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发展,用和谐发展提高素质教育,让两者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2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2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1984年,春夏之交,党中央在号召广大干部都注意研究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们的对策中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产生和最初提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教育要进行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的根本性的全方位改革,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同志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引起了教育领域对于素质教育的热烈关注,纷纷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的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目前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新时期的教育,谁就能在新时期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为。

3 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照搬原苏联的模式,多年来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还很不够。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同时,近几年来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学历教育,部分学生学习不勤奋,满足现状,走上社会后责任感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4 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受教育者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想,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支受过很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将是极为迅速的,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又一次走向融合。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文社会科学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这一时代的最激烈的竞争,将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转向人才培养的教育领域的竞争,而高等教育的竞争尤为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从知识型教育转向素质型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我国在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5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措施

5.1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应尽量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拾遗补缺,不断深造,提高各方面的水平;要通过教学、科研等系统的结合,造就跨世纪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造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深入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和积累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较强的科研创造能力,在担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

5.2 优化知识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毕业生专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在通晓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兼收并蓄,具有不断开拓和创造的能力。改革的思路是从打破旧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入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未来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之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有以下原则:

方向性原则:我国大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为目标,才能真正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开放性原则:改革开放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敢于创新,敢于试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制度,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5.3 拓宽专业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纵观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向综合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淡化,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成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工程。二是专业服务面逐步拓宽,适应面广、应变能力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基础知识扎实一些、知识面宽一些、适应性强一些的精神,且它们之间的比例要适当,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一个学科领域向另一个学科领域渗透,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6 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科研项目日益增多,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腾飞,赶上或超过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傅海伦,2001,7.

[2] 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博士研究生《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课程教学方式... 下一篇:概率与统计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