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8 21:30:15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1999年,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论述,明确告诉我们,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明确德育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离开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容之一的德育,素质教育就失去了灵魂。认识到这一点, 有利于切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德育首位具有客观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一定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要求转化为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导向,激励作用。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都要以它的意识形态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无一不是重视德育工作,无一不是指导德育放在首要地位。重视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已成为各个阶级办教育的重要原则。80年代末,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增加了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量,引进了“文明公民概论”、“法制课”等课程,以培养学生个性必要的各种道德品性。在日本,1988年临时教育审议会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尽管国外学校在德育内容上与我国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本阶级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把德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定阶级的政治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人才素质的规格”。因此,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则主要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在客观上决定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的体现。

2.德育内容居素质教育内容之首

素质教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层次之分。之所以在素质教育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是最重要的素质,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基于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紧迫性而提出的。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其内容是社会性对公民素质要求的载体,它的体系为;德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显然,德育内容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教授指出:“90年代所强调的素质,其实主要是德方面的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是爱国”。他在谈到德、智、体的关系时精辟地指出:“有德无智是庸才,无德有智是害才,有德有智无体是病才”。“庸才”、“病才”只害已,而“害才”却害已又害人,特别是危害社会,危害国家。并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特别是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素质”。德育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正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之所在。它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它体现着振兴中华的发奋图强精神,体现着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强意志,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热爱,体现着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弘扬。现阶段倡导的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就是要求当代 大学生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也不否定个人利益,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并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在此原则下,引导大学生坚持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自觉地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个的利益与价值。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教育,其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基础,它的内容一般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具有价值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核心内容是:文、史、哲、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艺术修养的教育;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早期的教育,主要是传授人文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及思想政治内容。大教育家孔夫子传授给学生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具有鲜明的道德色彩。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引导人们舍身报国,是一种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里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几乎就是和德育内容重合不分,完全一致的。今天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其思想性方面和德育内容是相一致的。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并进一步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关系。

3.德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灵魂,德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它体现为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以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体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以及将来为谁服务的问题。在高等学校中的这两面部分教育统称为德育,所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们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课”的设置主要是三个层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它们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基础内容。第二,“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它们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的道理。这有助于扩展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之间的坚持、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改革;体育教学;提高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从改革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人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改革体育教学发表一些看法。

一、确定教材任务的意义

过去的老教材项目内容较多,对运动场地要求也较高,基本上以竞技项目为主,运动项目繁杂。多年级专业教材项目重复出现,教学方法也年年如此。有的教材简单而缺乏锻炼价值,有的教材难度较大,不容易掌握。许多学校不具备场地,因此有些教材不能全面开展,教学课时拖长,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练习机会少,达不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在学完一个项目后进行考评,学生的体育成绩代表学生的技能和技术的产物,是学校体育教学中“高分低质”的表现,学生身体素质被体育成绩所掩盖,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体质,更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实际上由于教材内容多,加上我们现今学校的体育教学法基本上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而照搬,过多追求形式,不讲自己的实际情况,使教学任务主次不分。现在随着各方面体育形势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认识到这个严重问题,并逐步进行探讨,所以现在的教材、大纲都非常强调发展学生素质。美国加快改革的进度,该国奥委会运动医学理事会主席在谈到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原因时强调指出,学校体育课内容的开设越来越不完整,美国体育课程的着重点是社会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什么身体素质的教学法。当前我国部分学生素质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也不相适应,我国的体育教学首要任务在一部分学校中是否也存在着“名存实亡”的可能?但在许多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已经出现名存实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课本身的职能特点,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增强学生体质,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同样也是我们的关键任务。

二、结合专业,精简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所学专业不同来确定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应为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而服务,要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应改革一些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现行教材分量重,这种面面俱到、多种兼顾的教材编排,学生不易接受,不能充分发挥为增强学生体质而服务的作用。应去掉锻炼身体价值小和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项目,多增加一些和专业对口有辅助作用的内容。如医学院校应多设一些武术养生和耐力项目,水运专业必学好游泳和救护等内容,一些竞技项目内容只需作为了解的作用即可。要缩小一些项目教学的教学时数,如体操的前后滚翻、急行跳远、各种腾越等。特别是在目前许多学校教学场地设备不完整、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更要使教材内容少而精,使教学内容主要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较为合理。

三、学生素质练习要加强

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要建立在学生对某些项目的爱好上,采用对学生身体最有影响的项目,能直接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和练习,并把这些练习贯穿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如医学的练功十八人法、杨式、陈式太极拳、太极剑和一些长拳、800米、150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屈臂等项目,这些项目对身体的某种素质会有直接影响。

四、考核项目的确定和改革

原来我们的考核项目第一学年基本上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内容进行讲授、练习和考核,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运动能力,这些项目运动能力可变性大。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统一化、规格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考核项目与成绩,能充分显示反映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近来我们充分利用体育课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定期定时测验,注意从实际出发,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练习,注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采用河南省卫生中专体育教材规定的内容,并把教材的内容作为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的锻炼手段,发展比较差的肌肉群,还根据男女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生理特点,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意义,才能主动进行比较单一、枯燥、费力的素质练习。另外教法要多样化,如多样练习、综合练习、循环练习、转移性练习、辅助练习,多搞些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坚持练习,不断提高。在体育课的各部分灵活运用,达到发展学生素质的目的。同时,注意使一些素质和技能较差的学生也能愉快地参加学习、练习,培养他们自觉参加到锻炼的习惯和行列中来。

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使用三年来,我们感到:(1)重视体育中发展身体素质,应以加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为教学基础。重视发展身体素质,要注意人体基本运动规律,讲究科学的锻炼方法,注意基本技术的教学,并与发展身体素质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发展素质促进基本技术的掌握与提高,因此技术教学要有一定的素质为基础。(2)课的结构不变,并在课堂主要的时间内去发展身体某一项身体素质为主,少部分时间也可作为辅助、游戏、比赛等。(3)身体素质测定的利用、评定学生体育成绩,也不否定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评定。体育教学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考核主要是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手段,体育考核应该对学生体质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价。(4)在体育教学中解决重视学生素质发展的问题上,还有许多问题可能出现,尚待探讨。如年龄、性别、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教学程度,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情绪,教师怎样提高技术、技能及教学水平和积极性,还要区别体育设施好和差的学校等问题。 

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上愈来愈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国家要求学校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是我们体育教学的重点任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努力造就培养德才兼备、精力充沛、适应高速度、高强度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人才。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怎样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地区等不同情况也是我们有待共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文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3

(一)拟研究的问题

我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怎样的方式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即探索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在中学中的地位相对是较低的,因为在这个应试教育依旧风行的时代,只有那些和考试紧密相关的科目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素质教育是当今学生所要接受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因此我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将素质教育深入到地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在上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1.在中学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目前大部分教师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只注重那些考试要考的内容,而往往忽视那些能够提升学生情感、修养、技能的相关知识。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向学生询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的情况,也可以直接以听课的方式直观地感受教师在课堂上是否重视素质教育的融入。

2.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去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多,例如在讲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一些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危害,再通过用这些知识来教导学生要节约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责任感。

3.怎样使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素质教育内容更加有效性?教师应该先归纳总结,把一些可能在上课讲解过程中会牵涉到素质教育的内容全部总结起来,然后对这些内容加以分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教师对这个素质教育内容会更加有把握性,进而更加有效地从地理知识中筛选出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利用什么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够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去。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必须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了这些教学方式方法之后可以使学生很好地通过地理课堂上的学习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于某些事物的责任感等。

(四)主要的观点

1.在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直观表述材料来讲解地理事物。生动的视频、精彩的图片都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它要比文字记录更加容易被中学生们所接受。并且这些直观的表述材料要比教师的口头表述更加有说服力。在教学中,通过观看这些联系生活的直观表述材料,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进而思考地理问题,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对一些地理事物的感情。

2.地理教学不但可以在课堂内开展,还可以在课外进行。素质教育仅仅靠课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在我们的身边,例如:有关于月像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每天晚上对月球进行仔细观察,绘画出每天晚上月球的形状,持续一段时间后在课上进行互相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对于月像的知识会就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这个课题有没有人研究过

我曾在中国期刊网上查找有关于这类的课题,但是没有找到符合相关条件的结果。然后缩小了搜索的范围,首先输入“素质教育”,在搜索的结果中再输入“地理教育”,结果只找到14篇相关的文献。由此看出虽然有些学者研究过相关的课题,但研究这个课题的人员还是相对较少的。

(二)本课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及科研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教师从地理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中提取素质教育元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接受素质教育。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这些作者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然后研究怎样把地理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其中能够接受素质教育。我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在地理的教学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素质教育,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能力、责任感等。

三、选课题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4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一、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都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为所谓的主要课程,并且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杠杆,其他课程尤其是地理学科都作为辅助课程来开展,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又常常不被重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地理教师也都以教学大纲为主线,以地理科学为主要内容,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不是单单某一学科的教育问题,它可以以任何学科为载体,可以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理教学与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是不可分割的,它承载着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要利用地理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个人品德,培养他们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在地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拓展书本知识,将其他学科和社会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会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地理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已经养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认知能力强等特点,改变传统的“浇注”式教学方法,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接受。

1 诱导教学法

诱导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诱导,让学生去思考,由导而思,在导和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到素质教育。诱导教学法首要的任务是要确定本节课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在讲授地理科学的同时,启发诱导学生去接受素质教育的内容。可以先设置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大家都有发表意见的空间,最后教师在总结地理科学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素质教育的内容。

2 设疑教学法

所谓设疑教学法就是将某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梯次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接受新知识,去接受素质教育,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以交叉使用诱导教学法,设置的问题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地理科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在一问一答中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角色教学法

角色教学法就是在地理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演绎不同的角色,来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教学的方法,让同学们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从不同的角度接受不同的知识。譬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教师先规划好一个工业项目,拿出一张规划图纸,让同学们分别扮演项目投资人、规划局、环保局等不同的角色,分别从企业的地理位置、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确定该项目的选址和建设,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地教学法

实地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抛开书本,到野外去,到企业去,到政府机关去,通过他们的实地感官,来接受新知识,来接受教育。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大有用场,有效地消除了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并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在地理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是一门综合艺术,笔者相信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能把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比较普遍应用在中小学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素质教育一词我们相对谈论较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在整个教育系统引发了一场革命。传统应试教育被广泛批驳,社会各届越来越重视起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在推进、发展。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也开始普遍提出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面上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的一门学问,包含了人与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普遍的社会关系和联系,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将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和教学内容,引入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领域,对培养综合素质高、思想道德好,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施人文地理学教育是满足素质教育内涵与内容的根本要求

一般上来看,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如果把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然后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这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我们谈到的素质的内容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这个人对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综合素质可以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多个方面。人文地理学教育的内容完全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系统的发挥作用,达到掌握和了解的效果。

二、实施人文地理学教育是可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与素质教育各个方面相匹配,人文地理学教育能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个基本内容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施人文地理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整体的、全方位的。

(1)人文地理学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展人文地理学教育必须组织将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明确: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二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四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五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

(2)人文地理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学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学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学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人文地理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学业素质提升。表现在这两个方面:第一是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第二是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

(3)人文地理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提升。人文地理学教育有利于建立一个综合素质提升体系。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体魄、技能、卫生知识。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人文地理学教育,通过将人文地理学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可以实现: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拓展,明确概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素质。为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探索了新的途径,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新办法。

参考文献:

[1]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2]廖爱春.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7(3).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要真正把握他、驾驭他,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会产生顾此失彼,当强调这一方面又可能忽视别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又放松了次要矛盾,注意了特殊性又忽视了普遍性,或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增加素质教育的科学预见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精英群体,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当代大学生要真正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良好的法律素质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概述

1.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

法律素质是公民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一种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素质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二是自觉从法律角度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或意识,亦是自觉应用法律的意识;三是法律信仰。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缺一不可,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素质中最重要、核心的内容。法律信仰是人类对历史与传统反思之后产生的一种理性追求,是把法律作为第一信念,而取代权力信仰、金钱信仰[1]。法律素质教育就是强调综合性和整体的法律教育,摒弃传授的单纯知识观念,强调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大学生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三个方面。肩负着为法治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高校,理应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培养法律信仰。

2.法律素质教育与普法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的关系

(1)法律素质教育与普法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与公民的普法教育具有相同点,即都着力于法律知识的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但二者在对象、方式、内容皆有不同。普法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由于公民受教育程度不同、居住分散,普法教育的方式一般通过法律宣讲小分队进入基层的村、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普法教育的内容大多是法律、行政法规的条文规定。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相当知识储备的大学生,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实施法律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除了法律知识,更多的是培养法律观念、法律评价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因此大学里的法律相关课程不能等同于普法教育,更不能以普法教育代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应当让大学的法律相关课程常态化、固定化和连续化,不仅讲解法律、行政法规的条文规定,还应当解读条文背后的法理知识,即做到让大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的区别。法律知识教育是通过重视法律陈述性知识特别是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法律认知结构和法律知识背景,为法律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法律知识教育的对象除了学生,还有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通过法律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非常态方式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如学生主要学习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学习行政法律规范,企事业单位人员主要学习经济法律规范。可见法律知识教育无论从对象、方式和内容都于法律素质教育有明显区别。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开设的与法律相关的必修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门课程的性质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因此其法律部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始终是围绕全民普法目标而展开的。如果试图在法律基础部分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必然会陷入课时少与内容多的尴尬。法律意识的唤醒和法律信仰的培养是一个比法律知识灌输更为艰难、漫长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必需一定的课时,通过全面、系统学习才有可能。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是民主法治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法律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另一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公民确立现代科学法律观的知识前提,没有对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科学认识,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和法律意识[2]。因此,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开设其他法律选修课程,以此实现法律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对策

1.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应以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为指针,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宗旨,避免多而全而要少而精。既要重视法学体系,又不拘泥于法学体系;既要注重部门法的学习,又要突出法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法理部分和各部门法的总则部分,以理论和原则概括全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法的同时,培养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高校的法律课程老师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解决法律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教育责任的倒置。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大学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现在我们的道德、法治教育是倒置的。例如小学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很小的孩子就要求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中学教育忙于应对高考无暇过多顾及道德教育,再加之囿于中小学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只能是被动接受。所以到了大学阶段,反过来要对其进行公民教育,要讲授法律常识,基础教育的责任退后到了大学里,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础使命[3]。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关键在引导,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应紧密结合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增强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另外,大学教育主要是理性教育,及理论教育。大学生开始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和知悉与自己生活有关以及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关的国内法律、国际条约等是如何规定的,他们更渴望探知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这样规定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同一问题以前是怎样规定,国外法律是如何规定的,社会发展和国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使得法律修改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包括正义、公平、自由、道德与法律、守法与违法、法律责任以及法治原则等诸多方面的理论应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方面。

2.教学方法的改进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法律素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法容易实现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法律素质教育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大学生对特定的法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达到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理论并能运用法律理论解决案例的能力,最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校的法律课程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意解决法律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目前法治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全社会还没有形成真正严格依法与自觉守法的氛围,法律本身应有的预期性的指导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所以有的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现状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我国的法治进程表示怀疑和不信任,导致有的大学生价值观发生偏离而影响了法律素质的培养。对待这一冲突我们不能回避,因为构建和谐社会高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既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才,又要成为引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排头兵。我们在案例教学法上应当引导大学生分析这些少数社会现实产生的根源在于构建法治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理念习俗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是法治社会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让大学生对法律问题保持常态的关注,让大学生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进程进行关注,自觉参与到这一历史进程中来。

3.教学实践活动的改进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除了丰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还要积极开展法律实践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1)要适时开展法律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监狱使大学生了解罪犯的改造情况,国家的劳改政策;旁听审判使之了解整个诉讼程序,培养程序正义的理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行模拟法庭,运用案例模拟、角色扮演,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鲜活的法律事件中感受法治,接受法律素质教育,增长见识。

(2)充分利用高校这一特定的文化传播空间,开展丰富多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素质教育活动。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用明显,法律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亲身实践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来构筑这种法律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校园氛围。一是定期举办法律讲座,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法学专家来校讲学,邀请公检法部门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知名人士来校讲学。二是在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大学生成立法律服务性社团,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咨询服务协会、普法协会等。

(3)要结合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社区法律事务、农村社会治安、经济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等相关法律社会问题的调查。在社会调查中,大学生密切接触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学习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生活的检验,是最实在的法律素质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增强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的法律素质,可以收到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承载着人民的重托,他们是一个国家永远向前、永远年轻的动力之源。法律素质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以及推进社会文明进程的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高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刘思斯.《对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思考》.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

[2] 甘玲.《深化“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总第66期)。

[3] 周雄文、吴四江、周凌,《关于湖南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第5期。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篇8

关键词:分层施教;高校;体育教学;运用

1分层教学的概念

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水平、接受程度、心理素质等存在着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素质水平高的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素质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分层教学法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为以下4个环节。(1)学生编组。学生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程度、心理素质等,将学生进行编组,一组是按大纲的基础内容进行教学,一组是按略高于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一组是按较高的要求进行教学。当然,分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理解程度等随时进行调整与变化。(2)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对教材的大纲与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并归纳哪些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哪些是略高于大纲基本要求的、哪些是较高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3)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教学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4)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层次学生不同的素质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促进学生进步,使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标。

2分层施教模式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同,素质较高的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内容,剩余时间或休息或自己进行更高要求的训练,由于没有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提高较慢;而素质较低的学生,接受过程较慢,训练起来也较为困难,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分层施教,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素质较高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素质较低的学生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与要求,实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2.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采用的是都是一种教学方法、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也得不到提升。分层施教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层次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深挖教材,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这给教师的教学任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和随机应变能力,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2.3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一对多”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练习提升。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枯燥。素质较高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所学内容,剩下的时间或休息或进行其他的体育项目,素质低的学生由于难以掌握所学内容,缺乏合理的指导,自信心受挫,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这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分层施教模式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较快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较少,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体育项目的练习,很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分层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中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目标及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5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师生之间沟通较少,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分层施教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锻炼内容与目标,学生与教师之间正面交流增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分层施教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3.1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行合理分层

高校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体育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与学生进行面谈沟通,并通过体育素质摸底考察等,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3组,一组为体育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一组为体育素质水平中等的学生,一组为体育素质水平较差的学生,并根据每组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3.2制定科学的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及分层作业

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后,高校要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作业等。对于体育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要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除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拓展其他技能,使其得到优化,布置作业时主要以所学技术的实践应用为主;对于体育素质水平中等的学生,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为目标,布置作业时以熟练掌握所学技能为主;对于体育素质水平较差的学生,以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为目标,布置作业也已掌握所学技能为主,同时也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熟练掌握所学技能,并向高层次努力。这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3.3实施评价分层,建立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目标

分层施教模式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评价也应当实施分层。评价结果可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体育技能的提升情况、参加锻炼情况等得出。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及内容不同,对学生评价应注重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学生不同的体育素质的提高,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努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评价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热情。

3.4高校实施分层教学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高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制定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探索问题的创新精神,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锻炼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有利于分层施教的正常开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5分层施教时,要及时调整分层的教育状态

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分层施教时,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提高较快,有的学生提高较慢,这就导致了同一组的学生出现了体育素质水平差距较大的现象。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并对分层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3.6分层施教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分层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这并不等同于传统的优良差生的区分,只是换种方式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与进步,形式上不存在优劣之分。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低层次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失去体育锻炼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强调学生的进步是评价的标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4结语

上一篇:社会治理的本质范文 下一篇: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