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0:02:19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交流能力 积极作用 方法途径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庞杂和逻辑性的严密给我们造成了很多学习困难,使得不少学生都对数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是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中,依靠一己之力在学习数学,从而陷入困境。若是实现适当的交流互动,分享彼此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必然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强化学习效果。

一、交流能力对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囊括了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不等式、数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彼此渗透,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考验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而言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流能力的提升,可以加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构建起活跃的学习氛围。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相互独立,彼此较劲,学习氛围较为僵化,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展开良好的交流活动,从而改善以往的不良学习氛围,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

第二,交流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近些年,合作学习的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越发盛行,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展开数学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解决数学问题,这样集中几个人的智慧,必然可以取得比一个人单独学习更大的成果。而交流是合作的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相互合作。所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

第三,交流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或是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通过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可以让学生树立起交流分享的思想意识,在数学学习中主动交流、乐于分享,能够将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经验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不同的经验方法,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高中数学学习中提升交流能力的方法措施

(一)树立交流意识

学生交流能力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交流意识缺乏,不会交流,不敢交流。因此,想要提升交流能力,首先就需要树立起交流意识。第一,要认识到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是头等大事,学好是最终目标,因此交流可以成为达成学好这一目标的途径方法,那么就需要将其利用起来。第二,正确认识交流。交流并不是随便闲聊,而是有目的、有方法的沟通。比如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就可以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展开,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分享经验和方法。而和教师的交流,则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练习等环节实现,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获取指导。

(二)合理进行交流

在树立起交流意识之后,就需要合理展开交流。前文已经说到,交流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和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和教师进行交流两个方面,下面就分别进行探讨。

和同学进行交流,一般以问题的讨论切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比如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若是在通项公式或是前n项和公式上遇到困难,那么就可以和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从数列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特点和差异,然后针对性的探讨其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这样,必然可以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和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从课中和课后两个环节进行。在课中和教师的交流,一般以提问为主,这需要在教师结束某部分知识点的讲解之后进行,切不可中途打断教师的讲解进行提问,这样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在课后与教师交流,可以就自己的不同解题方法、对某些问题困惑和教师展开探讨,彻底解决疑惑。

(三)善于总结应用

在进行交流之后,还需要总结和应用。总结就是要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或是方法,将其具化为学习方法,为己所用。应用就是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是方法在实际学习中进行实践应用,以帮助自身的学习活动。比如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记忆,有的同学就利用班级学生的身高特点或是考试分数进行记忆,这样结合实例必然理解就更为透彻。通过交流了解到这样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将其化为己用,用在三角函数、不等式等方面的学习上,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交流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其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要树立起交流意识,然后和老师或是同学展开有效的交流,最后要对交流过程进行总结,将相应的经验或是方法实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黄金荣.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J].网络财富,2009,(07).

[2]俞宏毓.高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3]卢建玲.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实践境遇与路向选择[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2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市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低,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对数学表现出厌恶甚至恐惧,从而导致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常发生。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中职学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色,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思路,使得职业学校的数学课教学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投入多,效果差,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长久下去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 研究的意义

中职数学课的有效教学是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之一,通过实验研究职校数学的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中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顺应了当今信息时代效率至上,效率就是生命的需求,是中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能把教师从大容量灌输知识和学生低效率学习的疲劳中解放出来,能将教师和学生都从应试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课堂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 必将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2. 中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中职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就业前教育, 是一种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要的教育模式;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不仅能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积累, 能力得到最优发展, 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非智力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

3. 中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数学教学有效与否是与教师的教育素质、教学艺术、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如果不断倡导和鼓励教师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那么教师也会不断重视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课题的前期准备

1. 首先进行课题组研究成员分工,许锡铅(广东省数学骨干教师、陆丰市数学优秀学科带头人)担任课题负责人、组长;欧振参老师负责中职学校专业数学有效教学实验研究、任课题组副组长;庄文华老师负责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并负责组织“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学生交流会;简秋辉老师负责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饶景老师担任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2. 实验确定了中职一年级和中职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准备了各种资料与器材,并拟定了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

3. 确定研究实验方法:(1)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2)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3)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4)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5)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6)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再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三、课题实施进展过程

课题的实验在步骤上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主要组织理论学习,确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制定计划,立项申请。

第二阶段: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开展中职数学学生学习心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现状。召开研讨会,对学生存在的数学学习困难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实践活动,并召开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及撰写实验报告、心得体会、论文。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的全程报告和收集有关数据、教案、课例、体会、论文等向上级汇报。

第四阶段: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将课题研究和实验成果进行推广。

四、课题实验的实际措施

1. 建立以学校教导处为领导,课题组成员为骨干,班主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形成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在每节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了解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2. 备课首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寻找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课堂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了解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学习心理的变化;再通过学生对课堂的反馈,从中反思可改进教学细节和方式方法。最终在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中,唤起他们学习和了解数学的热情。

3. 举办“我心目中的数学课”主题学生交流会。课题组举办“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学生交流会、专题公开课等活动,抓住每一个有利机会,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活动为契机,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中职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每次实验活动后,教师带着反思听取同仁点评,及时进行反思撰写,以领会课堂教学的真谛,每次互动交流,教师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质疑,听同行点评,明确学习新课标,不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要灵活使用教材,不仅是抓住课本的关键,更重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场;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不仅要有中职专业化教学,更重要是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亩提高教学效果。

4. 召开实验课集体备课专题会。课题组成员研究、评议实验教案,集体讨论并提出了切实实效的建议和看法,最终整理出集体意见,对教案作出修改,丰富和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更多的教学建议。

5. 开展“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中职数学学习心理与教学研究”等专项实验调查活动。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在校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状况,准确掌握学生在学生数学产生分化的原因和对数学学习的心理感受,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利用学生交流会的座谈和交流,师生间坦诚相待,沟通交流,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成效

参加实验的教师,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的学习还是实践经验、教学效果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进步,尤其可喜的是通过实验我们对改善中职数学的教学有了更具体的方法,参加实验的班级、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知识接受度和自主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组从我校中职各专业中随机抽取了15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共550名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验期间,科任教师在实验班严格按照课题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教学,并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总结实验情况,经过实验,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组教师在上课中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从学生的作业和期末测验情况上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班级期末考评成绩较上学期提高了13%,而实验班级较非实验班级同期期末考评成绩提高了8.6%。

2. 根据课题开展的实验效果,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目标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创新,归纳出一套适合中职生数学教学的、具有打开学生思维,创造课堂气氛的“唤醒课堂”教学法。

唤醒课堂教学法主要运用在课堂开始之前,课前教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案例资源,将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和定义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中进行分析,运用类比、关联,比喻、夸张等表达方式增添语言趣味,形成教学风格,使学生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

愉快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能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开启学生脑部的思维模式,由此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课题开展期间,本课题组成员经过对“唤醒课堂”教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出如下操作步骤:

(1)备课准备:任课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搜索鲜明的数学应用素材;

(2)课前五分钟:教师利用提前候课的时间,了解班级学生的课前状态,通过与学生交流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前氛围;

(3)导入阶段:运用鲜明的生活新闻实例创设情境,导入授课内容;

(4)新授阶段:教师运用类比、关联,比喻、夸张等语言表现方式,结合实例与教材重难点进行教学内容讲解;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3篇

一、关于将数学思想化为一种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设计

初中数学学习形成性教学是指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形成一种数学学习气氛,从而将数学思想化为一种学习习惯。初中数学学习形成性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过程中有循环,循环中有反复的过程,它在体现形成性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同时,也体现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的作用。同时,数学学习形成性教学活动是一个随时间变化、因人而异、因景调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立了以下程控模式:创设情境,展开激趣组织学习,体验方法及时调整,改进方法思维化归,形成习惯。其中,“创设情境展开激趣”是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都必须进行的重要活动,它极大程度地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习体验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改进方法”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主要场地;“思维化归形成习惯”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学习中成功的体验,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习惯。

二、操作与实践

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培养。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三条途径进行了实践。

1、创设经常性而趣味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每节数学课堂教学后,针对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个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翻阅参考书目或同学间相互讨论而进行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数学问题;举办数学游戏活动,深化数学问题等等。

2、实施有效的引导方法,持之以恒,严格管理。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课外辅导必须注重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走出枯燥乏味的学习误区(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误区),建立愉快而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举办数学游戏、趣题竞答、数学故事、漫游数学、数学天地、数学日记等活动)。

3、扫除学习中的隐患,开展轰轰烈烈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数学实践中,笔者从初一开始,建立数学日记的制度,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从数学日记中了解并扫除学生的学习隐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同时,开展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热烈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学习数学。

三、实践经验及反思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

1、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因为只有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热烈的学习气氛才能形成,才会真正实现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

2、要善于理解,积极反馈,保护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对同一个问题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等的理解、不同等的解决策略,如果教师过分追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独特的理解、视角或疑问进行否定或压抑,那么不仅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压抑,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性和主动性都会受到挫伤。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单纯为教学而教学,满堂灌并缺乏对思维的实质性激发,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其主动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善于理解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保护并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3、要转变教学行为,确立一个有效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确立一个有效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协作等能力;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充分关注个别差异,重视量与质、结论与过程的评价。

4、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完美的数学教学。学校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性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与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个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现在,我们的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我们的老师要从“讲”师变为“导”师,我们的数学教学将逐步走向完美。

总之,数学思想要化为一种学习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这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懈地探究,加强指导与培养,形成一种数学学习风气,这大概也就是基础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 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9

[3] 傅前晓.数学教学新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4篇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图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数学教学到底从哪里起步?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他们还需要学些什么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基础?等很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的起点要适合发展儿童的数学图式,充分尊重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图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对“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起点可以作以下调整:

1.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着是单位“1”,但这一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以看着单位“1”,单位“1”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图中的大括号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合起来用一个

分数表示,与单位“1”没有直接联系。

教师进行设计:

1.出示三个已经被平均分成4份的圆,让学生涂色分别表示出

、和,同时思考每个分数各有几个?分数、和是以什么做为单位“1”的?

2.如果要表示5个,好不好涂?师指出: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表示5个需要用2个图形来完成。但仍然是以一个圆做为单位“1”。师进行总结:涂色部分不满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是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单位“1”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3.让生继续涂色,表示、 和 。在涂色之前,师要让学生明白需要1个圆, 需要2个圆,而 需要3个圆。但、 和

这三个分数都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单位“1”都是一个圆。中的大括号的作用是 ,需要用两个圆来表示,不是单位“1”由1个圆变成2个圆。 中的大括号的作用同理。

4.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二、指导学生有效运用的数学图式,向数学课堂要效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经验。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引导学生知道这些图形的边框就是其周长,接着可以出示一个圆形的实物,让学生动手去摸,想想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度?如果让你去测量圆的周长,你可能会采取什么方法?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答案: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让老师原来的预设落空了。此时教师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的策略,继续进行提问,把教学的重点转到了验证、理解计算公式,探究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积极探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图式强化意义建构,提升数学学习起点

可以这样讲,强化数学知识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及内化是数学课堂探究的重要内容。学习活动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是主动建构信息。为了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更好的参与学习,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图式及内在的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出发,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学习的过程。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分数和比的关系等这些已有的数学图式,去猜想“比”也具有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让学生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等步骤去探究,从而自己发现出“比”的基本性质。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图式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其积极探索,在数学世界中获得愉悦。同时,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统筹兼顾,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5篇

验方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枯燥的,如果数学教师总是毫无情感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走不出“怕数学”“怕上数学课”的梦魇。反之,数学老师与学生建立起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信任,信任老师,信任数学,就会对数学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数学教师要改变角色,既要做好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好学生的“益友”,低下身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玩伴”之一。这样,才能吸引、感染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例如,教学《对称》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美,然后“剪出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最后展示。学生自我得到满足和实现,心理感觉自由与安全。

验方二、创设积极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信心

数学情感的产生总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与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未知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实际,可以在课始、课中进行,可以在课尾甚至延伸到课后。当然,有的可以将数学情境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一般而言,课始情境常用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课中用做游戏、分析等形式;课尾做游戏或操作等情境,课后延伸常用设疑质疑等形式的情境。

比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一节的课始,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任意报一个数,教师很快地说出这个数学能否被2、5、3整除,并且让学生列式验证教师快速判断的正确性。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提起,“老师肯定有诀窍”。于是,老师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参与数学课堂的热情很高。

验方三、提供有效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数学实践活动是形成情感的重要前提,也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源泉。动口、动手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天性,结合教材实际,创设数学实践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实践,交流思维,从而逐渐体验到数学学习成功,更加主动探索知识。

如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木块锯成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此题读后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便让学生们分组合作,进行实践探索。各小组用学具进行摆一摆。先用8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的正方体,然后将其“锯”成8个小正方体,反复操作后,交流汇报增加了几个面。许多学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可以看出,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中,通过动手、动脑、思考、验证等获取了数学知识,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获取的乐趣,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验方四、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情感因素,需要教师进行挖掘,使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厚重,感受到数学的无限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

比如,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不仅包含数学方面的知识,也包含着礼仪、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有的还包括环境、社会人文的教育等;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如“分数的产生”“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等丰富的知识,体现着民族的自豪感。教材中的“计算我国的领土面积”等等,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感;“小华把储蓄存款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灾区人民”等等,包含着义务感和责任感;教材中的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美、画图的规范美等;再比如由“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让陈景润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并在日后开始了“猜想”的艰辛历程。比如运算结果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中包含的对称美等等,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感受到数学的力量,认识到数学课堂更加宽广。

验方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端正学生的认知态度

数学情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认知是深层情感的体验基础”,因此教师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从而促进自己认知的形成与巩固,乐于用数学的眼光认知周围的世界,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除了让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购物,还特别在课堂上模拟“小小商店”,体验人民币购物的过程。出示商品,挑选几名学生做售货员和采购员,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买卖过程。从确定购买商品种类、价格,到付款、找零,到为难售货员等等,学生在购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在模拟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体验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收获、成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法指导;应用体会

随着基础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推行,许多学科的教学要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以理论性与精确性为核心的数学学科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提高,不仅仅在于师生的合作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教师要在授课的同时,注重知识传递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这一点同样是数学教学体系当中的重点。在如何打造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结合学法的高操作性教学方法

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课程内容讲解清楚就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要在学生知识能力层面上给予最大的启发以及教学手段的支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教法”主导“学法”的平稳发展方式,使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要采取相应的变化,追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进而将这种理解传输给学生,形成一种立体式的知识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在知识掌握前对于解决难题的能力因素,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彻底融入到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如在代数的知识学习方面,学生不容易掌握数学语言当中表达出来的重点,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在解题方面存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就所学的代数内容加入“翻译法”,使学生学会借助这种方法将代数问题当中的文字信息转换成数学语言。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个人能力

学习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对于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其重要性甚至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上,毕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拥有好的学习态度是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关键因素。我们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松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在知识传授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概念及定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之间结构网络的分析能力;在技巧方面,要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清晰有效,要求熟练掌握数形结合与化归等解题方法;在思维逻辑层面,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特殊题型科学利用,指导学生在这些题型当中学会分析与类比,总结解题的基本原则与规律。这些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

1.抓住知识本质

语言的描述、条件分析和习题结论不同,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性质、公式以及定理做到清楚来源、条件、使用范围,掌握内容、运用以及证明方法。

2.知识网络结构化

总结归纳各单元教学计划当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对这种方法加以运用。例如:代数的知识可以总结归纳为实数、函数、方程以及代数式等六个基本板块,而这些板块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层次。通过这种总结归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要点时,准确把握住学习的重点,梳理不同板块代表的不同概念、定义,以及解题的技巧与思路,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3.掌握数学思维

作为学习活动的基础,应用解题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知识。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规划当中,教师应当对解题的指导思想或者经验方法进行系统化总结,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详尽清晰。只有将学习思想传授给学生并加以强化,才能使其在解题的过程当中逐渐熟悉如何应用,进而解题的思维逻辑才会清晰、灵活及准确。

三、结语

数学教师除了要研究好教材、教法,使教授的知识内容被学生“学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去学习,真正做到“会学”。因此,教师必须把学法指导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同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数学学科的特征,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霞.“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04).

[2]钟秀芳.“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关注,2012,(03).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7篇

一、营造“亲历数学”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谐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教师应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师生感情,使教师在学生的眼里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而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把感情上的认同迁移到学科的学习上来,敢于提出问题,不怕出错。教师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及时鼓励学生新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二、创造“亲历数学”的活动机会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把教学中的知识结论设计成探究的问题,尽量 还知识发展的本来而同,向学生提供“亲历”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1 鼓励猜想,勤于反思

(1)猜想是列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它是一切创造的开始,也是数学问题研究的起点。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猜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既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又能获得探求知识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必须由学生的亲身体验方能进行。同时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活动甚至是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真正 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为他们的后续学习积淀经验与方法。

2 在“做”中学,让孩子充分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进而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价值。

(1)动手操作:既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通过操作,把两个完全相同_二角形拼成以前学过的一个平 行四边形,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而推导出三角形而积的计算公式。

(2)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利・过程。如“圆锥体积”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个圆柱和圆锥的学具,有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高不等底和等高等底四种,放手让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自然就明白只有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实验作依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就水到渠成了。

(3)数学游戏:游戏充满童趣,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学习,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比如教学四年级的上册数学广角“取胜的策略”中,教师先和学生玩抢“10”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你可以报1个数,也可以连续报2个数,两人轮流报,以最后报到“10”的人为胜。由于学生不知道其中的策略,自然都是输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取胜的方法吗?”教师顺势一问,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4)数学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表象。如学习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橡皮泥、铅丝、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虽不一定标准、美观,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已进一步感知了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为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后续知识打好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历数学。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都是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买半个西瓜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到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要用到分数,再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分蛋糕、分苹果、测量桌子的K度等,最后用分数表示其中一块西瓜和剩下的西瓜。在这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生活实践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尽可能地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个性: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衔接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92-01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初升高在学生学习的生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对一个高中生的学习成长是极其必要的。教学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教学方式及教师教法的改变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 初高中数学衔接现状

1.1 教材难度提高

数学在初中的难度有限,但是在高中阶段难度会极大的拔高,且占据其重要的地位,高考中占据150分的高分比。高一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思考、发现、归纳总结等,而不仅仅是靠简单机械的记忆。因此,数学衔接对初升高的学生是一个挑战。站在同一起点,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是学生领先的关键。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教师、学生都是全新的挑战与尝试。

1.2 课程内容增加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由4年缩短至3年,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上调。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等本在高中学习中常应用的知识都不做要求或降低要求。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较初中剧增,如高一数学一开始便涉及集合与简易逻辑语言、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向量,相对初中数学而言,抽象、逻辑强、难度大,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相当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陷入困境,认为数学学习难于上青天。

1.3 教师教法改变

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在教学方式上,与初中迥异。在初中,所学内容少、简单,知识点侧重记忆,课时充足,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点难点的内容反复强调,举例示范,演练、巩固。而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点多,内涵丰富,容量大,讲课进度快,教师没有多余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且在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多,题量大,与课堂所讲也不一定配套。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重视书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需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显然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太适应,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思维而产生对数学学习障碍。

2 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及成绩。下面是本人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经验和方法。

2.1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教学进度上适当放慢教学进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体系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难度上,由浅入深,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建立知识网络。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重视专题教学。专题训练,集中精力攻克重难点,系统归纳总结,从而落实知识的反馈。

2.2 开发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

实践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有较大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习不断积累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也是成绩分化形成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等非智力因素,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2.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动力。如果没有兴趣,一味“填鸭式”教学,将使很多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信心和恒心,无形中加快了数学成绩的分化。面对高中数学的枯燥、抽象性等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交流学习经验,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久而久之数学成绩会有很大的提升。

2.2.2 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很多初升高学生学习习惯依然是“填鸭式”被动式接收,没有自学温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要求学生放学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查漏补缺。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每章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交流学习的重难点,并对优秀的小结分享给大家学习。同时定期对一类型题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2.2.3 强化坚韧的意志品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使学生逐步由“他律”到“自律”。努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产生成就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抗挫意志。在学生失利时要予以鼓励,让学生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不灰心不放弃的品质。

2.3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探索

2.3.1 借鉴经验方法

以教师引导和学生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式,开设讲座、学习方法问卷调查、学生学习经验交流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谈经验,学习进步的学生谈体会,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学习障碍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找经验,找差距。并对高一年级新生强化课前预习、数学笔记、课后回顾等学前、学中、学后工作的指导。

2.3.2建立错题集

在数学学习中,建立错题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作业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载、作记号、分类、分析出错原因,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每章节结束后,进行相关知识点梳理,练习题的训练,教师定期检查,使学生能形成习惯。

3 结论

做好高中数学衔接在整个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加学生自信心等,就一定能解决好高一学生不适应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对适应高中生活,提升高中生的学习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平,赵学焜.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J].高中数理化:高一版,2006(5).

[2]吕瑞桥.论初高中教学材料的衔接问题[J].广州新课标学报,2010(5).

[3]宋胜吉.高一数学教学中如何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10):39-41.

[4]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9篇

一、新课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新理念: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新课改在"前言"部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

二、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

新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数学课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家的史料,教师要有意识去挖掘和充实,并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其次,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口耳授受关系教学模式,克服那种怕学生犯错误而在教学中把实践步骤分得过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学生探索乐趣和尝试失败的作法。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易"犯错"的手脑并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新知。当然,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机械模仿操作,而应强调学生要有积极的思维参与,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

第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到处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数与形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时,不要囿于课堂,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里去,接触大自然的美丽景观和社会的各行各业。千方百计地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为学生开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增加学生手脑活动的频率。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和魅力,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新课改:提出多元评价建议,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新理念:教学评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新课改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观念、功能和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对教师教学的"双促进"导向功能的作用,依据新标准的评价建议,讲究评价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总之,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评价"这根指挥棒,使数学教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新课改:适当安排开放性的问题,提倡和鼓励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新理念:突破知识界限,加强课程综合性的开放教学。

新课改在"案例"中适当安排了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等内容。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解什么样的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是我们应研究解决的问题。美国早在80年代就将开放性问题列为数学教学的重点。由于开放性问题多数取材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科技、统计等学科知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应树立突破知识界限,加强课程综合性开放的观念,选择好开放题,适当"跨越"课堂教学,讲究"开放"策略,不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既学到数学知识,又通过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这也正是符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学习经验方法总结范文第10篇

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探究的情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经验,激发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引发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和发展,构建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一、利用情境创设,引发参与活动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内涵,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或学习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起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形成的过程,品尝获取数学知识的快乐,生成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教材第68页中的一幅儿童游乐园的情景图,屏幕上呈现了旋转木马、碰碰车、过山车、登天火箭、摩天转轮等游乐活动,游乐活动画面旁边是游乐项目价格表,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出:“你能从画面中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如果要计算购票所需的钱数,假如12个同学准备去坐碰碰车,每人每次是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如果要计算参加某一项目的人数,一辆过山车有15节,每节坐3个人,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生3:“5个同学闯迷宫,一个人需要26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在教师创设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够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例1时,学生观察多媒体屏幕上例1的情景图,思考:“王鹏坚持晨练,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列出算式:22.4÷4= ,学生观察到这道除法算式的除法,与已学的除法相比有所不同,教师提出:“这道算式怎样计算?”

生1:“不改变商的大小,把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

生2:“直接运用小数计算。”

教师继续提出:“不改变商的大小,如何把小数变成整数呢?”学生在学习情境里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体验、感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二、经历实践操作,体验知识形成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他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自主探究而构建。教师应以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理解数学概念,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获得数学知识,激起智慧的火花,积极、自主地参与发现和创造。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一个正方形,学生观察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木棒,几个4根?观察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利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动手摆一摆,探究正方形有几个4根小棒组成?

生1:“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

生2:“摆2个正方形用了8根小棒,是2个4。”

生3:“摆3个正方形用了12根小棒,是3个4。”

教师加以总结:“摆2个正方形用了8根小棒,是2个4,也可以说是4的2倍。”继续提出:“摆5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是4的几倍?”要求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接着,屏幕上出示:

教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磁铁圆片和,动手摆一摆,观察并思考:第二摆了几个?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摆的几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思考、探讨,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也明白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又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提出:“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呢?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让学生利用一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动手尝试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在小组中说说自己折的1/4的含义,展示成果时,教师把不同折法的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交流探究,感悟了这些折法虽然不同,但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验到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获取了数学知识,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拓展探究空间,发展创造思维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拓宽学生探究数学的时空,利用每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面各不相同,让学生的情感相互交流,促进对知识的感知,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采取各自独特的解题策略,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领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尝试验证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自主地选择独特的体验方式进行思维活动,有效地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了教材中的情景图,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提出:“画面上的运动员喝了一些饮料,还剩下多少盒?”

生1:“我采用了数数的方法,1、2、3……11、12、13,一共有13盒。”

生2:“我运用了接数法,箱子里还有九盒,接着数箱外的,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我利用了凑十法,箱里已经有9盒,再从箱外拿了一盒放到箱里,凑成10盒,再加上箱外剩下的3盒,就是13盒。”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针对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思维过程深入体验与感悟,有效地掌握了凑十法知识点。这种开拓学生思维时空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勤于动脑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思维、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再发现、再创造。

上一篇: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