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18:56:55

数学课程总结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改革特色;改革效果

我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素质的提高。因为我校学生为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形成了学生从心理上怕学数学,导致了恶性循环,也给教师上课造成了困难,学生怕数学,教师怕上课的困难局面。过去的两年是学校“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在这样背景下数学教研室以学院改革创新为动力,对《高等数学》这门公共课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对课程知识点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形成“两个突破,两个衔接”。“两个突破”是指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思想,根据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思想。“两个衔接”是指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相衔接和与目前我校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相衔接。通过研讨,高数改革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1 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消化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运算,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课程难点: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数学思想比较难懂,数学方法比较灵活,运算比较复杂,由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不牢固,往往导致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差,因此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

2 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建立了特色鲜明的高等数学内容体系

对于传统数学是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组成,但是这三门课程都有自身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制有限、学时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数学教学时数内,很多职业院校一般通行的作法是简单粗暴快的“减学时,砍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将三部分知识整合,并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讲授不同的章节,服务专业,设置公共模块和选学模块,为服务学生开设网上选修课,构建了新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自己编写出了一门教材,业已出版发行。

2.2 实现了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等数学教学长期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的模式一直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对教学也是秉承老的思想,只注重数学知识讲授。一说数学改革,有的教师就会认为数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会被打破,改革难以开展,而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借鉴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三个阶段式”的教学新模式,它既可以详细地阐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案例,又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讲授的弊端;它既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积极性,又改造教师思想,教的有成效。

2.3 采用典型案例教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师注重收集整理与学校各专业结合紧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数模试题,并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教学中来。集中骨干教师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使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采用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数学知识和专业的针对性。

2.4 利用混合式教学,更新了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制作了大量动画、图形和典型案例库,利用学校千兆校园网络,开发了世界大学城、电子书包的专业学习空间,建设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另外,利用网络平台“世界大学城”与学院“电子书包”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业余时间在线上线下进行学习交流。使得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保障。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更新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3 改革的主要特色

3.1 重基础,强应用,改革了教学内容

教研室通过组织“数学在电信、经管类各专业中的应用”的专题调研,了解到部分文科专业、特别是管理类专业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工科类专业、特别是电信类专业对数学的教学的需求,增强了数学基础知识,降低理论要求,选取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内容模块化,将应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强化数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应用。

3.2 丰富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与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生活或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使得长期困扰《高等数学》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法,也改变了学生觉得学习高等数学是无用的观点,丰富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3.3 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板书、作业和辅导答疑。现在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手机的计算、绘画功能,使得数学知识形象化,增加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可以实现传统加现代的教学手段,实现课上课下和线下线上,面对面和线对线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4 改革特色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试点到全校各专业的推广,坚持“研讨―改革―实践―再研讨―修订―再实践”的方针,切实提高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4.1 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对典型案例或数学模型的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需要的课程目标。课程基于互联网的海量学习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或ISAS项目教学法)法引导学生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4.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拟合、矩阵运算、傅里叶级数换等拟合二维图像、三维图像等,课程内容上结合专业信息化发展,创新性地引入专业数学软件教学,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了学生和后续课程教师的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改革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年认真的教学研究,数学课程才能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使得数学课程充满活力,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成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8(28).

[2]常安成.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4).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弱点;改革

前言: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其他学科是具有一定差距的,首先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大学数学课程改革具有不同的意义,其次数学课程的学习主要以理解与计算为主,改革的成效无法在教育模式上作出很精确的评估,但改革二字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与时代需求结合才是最明智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数学教育史上的改革历史和成效总结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从建国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分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大学课程改革,我们姑且从近十年的数学教学改革说起,总结其成效和历史经验。

十年课程改革是新理念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十年,是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的十年。面对新形势、新课改,十年来,我们以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严谨、求是、务实地态度,立足本校实际,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从教师队伍素质上看,十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通过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探索过程的组织,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注重师生互动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忙起来,动起来。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前我国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尽管十年课改给我国数学课程教学从老师到学生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随着时展而衍生出的弊端和漏洞仍然存在。

首先,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知识面狭窄;部分知识单元的教学要求偏高,耗时过多;不少内容陈旧、过时;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课程缺乏弹性。一些教师的确是仅仅为了学生分数的提高,而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一味地灌输和重复同一问题,对于同学的情况老师并不了解,针对性不够强,或者说只是针对存在体系问题的教材中的知识,而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的收获及成效不大,学习的积极性也极低,其实是低效的。

中学生正处在比较叛逆的时期,对于学习数学课程也体现出与这一年龄相对应得弱点与弊端,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形式上扩大了教师的影响,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造成限制,做的许多工作是表面化的,对揭示数学本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没有本质影响。

大学是学习数学课程的又一个阶段,它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的侧重点,进而出现与小学、中学数学课程不同的弊端。大学数学教育目标的重点应从掌握数学课程体系转移到学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上来,加强直觉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应该发展数学思维,发展创造力、批判力和想象力等。高等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老师还只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不求变通讲解这是导致大学生学不好高等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高等数学讲解过程的一大弊端。

三、针对未来我国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目前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应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课改,在肯定之前课程成功的同时,着重处理现有的突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教材、教法学法、课堂几个方面进行分类论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在组织和编排上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教师教法的多样性与否关系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学法多样性与否,以及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互动性与否关系到学生掌握的主动与否。

对于中学数学,信息技术作为新的科学辅助工具开始应用于数学教学,发挥了黑板粉笔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其应用过程中一定注意孰轻孰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必要的课程而非所有。因为有些章节关键在于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用黑板粉笔效果比多媒体教学要好。信息技术像把双刃剑有弊有利。同时改革信息技术不适应中学生的部分,防止由于运用不当而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大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是否进行大学数学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大学生是比较接近社会应用的人,因此要切实做好大学生数学课程的创新问题。也要让大学生学有所用,推行好实践应用。要有开放的创新空间和制度,关键是整个社会的努力,不能仅靠学校和老师。整个社会都应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学生是主体,尊重主体的发展方向又要加以引导。

四、结语

总结来讲,课程改改革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以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为标准,牢记育人宗旨,并与时代结合,才会保证课程教学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袁缘.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D].吉林大学,2013.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60-02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取代了以前“粉笔、课本、老师的说教”的呆板教学模式,利用视听声形相互结合,开启了具有启发性、创造性、探索性的高效率教学模式。笔者谈一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 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的课改指标要求教师进行愉快教学,教师要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指标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光、色、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它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前的数学教师在讲课前需要仔细备课,编好教案,在课堂中还要把书中的知识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有时候教学内容还没有教授完就到了下课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事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然后存放于计算机中,还可以把课件放到网上,在课上没有巩固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查看,增加了数学课程的内容,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效果。通过生动画面的展示、言简意赅的解说、符合意境的音效,使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变得图文并茂,让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讲解“0”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在地里原来有3个胡萝卜,被小兔子一个一个的都拔走了,问现在地里还有多少胡萝卜。通过动画的形象展示,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到数字“0”的概念,这样一来,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节约了教学时间。

2 利于多媒体技术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宏观与微观环境的限制,它可以把小学数学课程中所需的数学公式、概念、数量关系等知识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到抽象的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对数学课程的求知欲。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程中,采用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课程变得简单化、形象化,进而把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表现出来,成功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例题,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可以及时进行评价分析,便于学生的记忆与运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增强。

3 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学生的主置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多媒体技术展示,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小学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使学生主动发掘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还处在身心不断发展的时期,独立思考意识发展迅速,开始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开始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分析判断问题。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习。学生遇到不懂的数学问题,可以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材料,针对材料里相似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套用到原先思路不太清晰的数学问题上。

4 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展示的问题和训练题目要设计得有一定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设计展示知识时要考虑到层次性,从浅到深、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进行认知学习。先是诱发学生参与,然后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认知,教师通过反馈的问题和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最后做评议小结。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变式引申训练,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小学数学知识不断巩固,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理解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使学生触类旁通,增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抽象思维能力。

5 多媒体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人创造奇迹的导火线和催化剂。许多资料表明:教师及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认可和鼓励,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鼓励,它也符合人们的心理特点,学生也容易接受,使小学数学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吸引性。对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慢慢引导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避免呆板教条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教育。当众夸赞表扬可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批评说教则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丧失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小学的数学课程具有独特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内容。一些学生可能感到有些数学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导致数学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增加其自信心,暗示鼓励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6 教师的评价是多媒体教学取得效果的保障

总结评价作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综合分析检查。由于小学数学的理论性关系,当学生在多媒体数学课中产生的想法和结果产生不同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教师的总结评价是多媒体数学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梳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数学课程中那些有难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也要促使对原有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成果,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心应手地处理数学问题。

总结评价过程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评价分析的方法也要实时变动。数学教师在总结评价过程中要抓好:1)对于多媒体课堂空间的管理,数学的多媒体教学过程要根据数学课程的需要对空间进行调控,让教师可以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学习;2)对多媒体课堂中心的管理,学习数学要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学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好策略;3)对多媒体课堂行为的管理,在课堂上防止出现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过于活跃而没有产生较好课堂效果的现象,注意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和思想品德培养。

7 总结

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进步表现进行鼓励,完成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影.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策略的研究及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 课程 教学

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 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应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统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四、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有效性

1、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探究

文章主要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因此在整体分析之前,文章首先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进行探究,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切入点,以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1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首先要对学习的主体进行明确。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设计观念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进而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实际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才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与完善,进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才能获得推进。

1.2学习需求的满足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障

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因此,无论在何种教学方法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学习的状况以及实际的学习需求进行探究,进而以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工作的设计。故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除了要保障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教学的记录,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详细的标注,进而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基本的保障。

1.3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的有效应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关键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虽然只是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应用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外,还能在教学之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解题的能力、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能力、知识运用与分析的能力。在这一方法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还能获得有效的拓展,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不断的得到提升。

2、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

文章通过对教学思想的研究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文章的分析,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分析有了基本的切入点,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基本的研究。

2.1以数学趣味知识探究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充分的参与小学数学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也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因此在现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借助教材知识设计、插图以及实际的数学案例来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这些措施的推进下,小学课程知识的引入得到了优化,例如在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插图应用以及距离的标注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之前就能根据实际的生活经历来进行一些基本的探索,进而伴随着自己对于距离与时间测量的问题进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整个课程参与的程度获得了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2.2以生成化课堂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的知识进行模块化的处理,并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生成化的教学,则整个数学课程的教学在学生学习需求的指引下获得了个性化的改革,不同班集体、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之中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进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得到了再次的优化,整个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3有效开展课程总结,以习题和数学活动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与应用

数学课程的总结是数学教学效果维持的重要保障,而借助习题和教学活动的帮助来在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则可以更好的拓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后阶段,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自我总结,并利用相关的习题或者是数学活动来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进而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凸显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优越性。

3、结束语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一、从数学教学看数学课程改革

1.数学学习的内涵

数学学习的实质包括学习的对象和数学作为一类学习活动的实质.就高中生而言,其学习数学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学科的学习.

2.数学课程改革

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心理规律的课程体系,确定全脑开发的数学教学,确立个性化的数学教学、人文教学、社会教学于一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达到高中时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发展走向成熟.

3.课程改革应从数学教学本质中改起

数学学科具有自己的高度抽象性、广泛应用性和逻辑严谨性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两方面: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驱动力,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应用,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②加大数学史在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受高考的影响,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只教高考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凡是高考不考的,老师不教,学生也不学,从而停止一些对教学任务有着潜在促进作用知识的传授.久而久之,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就被“库存”了,忽略了数学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数学新课程标准已把数学史作为理解数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作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的材料,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1.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从上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到70年代将学生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统一起来的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再到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逐渐建起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直至到21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即学生的适应性,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我国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之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应充分到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初步定型或成熟的特点.

2.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数学课程内容.对于数学课程的编制,不仅要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制定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化和现代化,而且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其难易程度必须让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能接受,做到难易适中.如果数学课程内容过于直观易懂,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机制的发展;如果内容过难,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只有难易适中、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

3.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应该关注学生的感情和思考过程,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也要关注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的揭示,在这一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尽可能保持数学科学所具有的严密性和统一性.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如果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以螺旋式进行课程编排;如果是属于某一区段的,可以从低向高,依次以概念、原理、运用、问题解决学习为序列,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以北师大版为例,新课改对高中教材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把教材编排成了模块的形式,五个必修模块,选修分成文科和理科.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高深莫测、抽象和难以理解.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1 数学课程目标的预设及价值取向

数学课程建构中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目标的定位,这是由目标的功能和价值决定的,因为目标的定位引导着数学课程建设的走向与建构的逻辑基础.目标是通过努力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或目的,作为数学课程目标它是数学课程建构的逻辑起点,之所以如此,就这如同盖一栋楼,首先要明晰盖这个楼的用途,然后才能根据用途进行设计、备料、在一切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施工与检验.正是由于目标对建筑物成形、功能、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数学课程的建设也是如此,首先要对数学课程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与科学的分析,从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数学课程目标是数学课程建构活动的基石.

数学课程目标的建设要经历确定、分解、优化、实现、改进、充实、完善的过程.核心的一点就是预设出基于数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体系,使预设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性、现实的可操作性、未来的拓展性.数学课程目标的预设是考量了诸多要素、背景、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是在总结、分析、论证、实践的基础上高度浓缩的产物,其核心意图就是为数学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先期搭建一个平台,从而使数学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具有方向性与目的性.

数学课程目标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论基础问题,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三个要素:学习者的特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目标、数学知识的反思.[1]首先数学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基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为前提的,必须考究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阶段及规律、考查社会和个人对数学的需求与认同、深思学生的道德发展、能力层次、环境资源、方法兴趣,使目标的建构适切于学习者;其次数学课程目标要与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目标相契合,社会需求数学提供规范的认识社会与事物的工具,包括读书、思考、交流、探讨、研究的数学工具与技巧,需要通过数学课程这一途径使学生的行为体现社会的最高价值观念,获取最优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正确的比较信息、寻找可靠的信息和识别信息,理解因果关系,使用定性和定量的推理和理解方法去认知、服务这个世界;再次就是要着力于数学知识的反思,数学知识是富有灵性的、有用的、清楚的知识体系,不是冰冷而缺乏生气的体系,数学课程目标就是要把数学文化中的宝贵资源盘活,借助于数学语言、数学策划、数学图景、数学场域而成为数学发展的乐园.

数学课程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数学利益最大化,这种数学利益就是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学生的数学利益映照在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中就是要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所处的环境、既有的经验、学习的动机)与发展(思维的拓展、知识的丰富、素养的提升),就是把学习者当前的经验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进行科学论证,在统筹分析的基础上,精选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于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一个终极性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完善.从数学课程改革反馈的信息知道,现阶段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未来的现实还是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出现学生对数学新课程有繁难的感觉,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够顺畅,练习题少、思考题难,信息技术无法操作与实施、数学课程的设计倾向于城市学生,目标定位偏高等.为此,我们倡导一种实证研究数学现实的作风,在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特征的基础上,切实为了学生的发展确定数学课程目标,从预设性、普适性、发展性等方面做具体的析理工作,探索确定目标的体系与方法.

数学课程目标的预设性有前瞻性的意味,对学生数学学习生涯有规定、约束、导向作用,因此预设的目标要经过充分的论证,以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事这项奠基性的工作,充分认识目标在数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课程目标不仅是建构数学课程的基础,也是检验数学教学效果、修正数学教学计划、完善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动力之一,它具有检测、反映、监督的职能.这是数学课程目标自身固有的存在于数学课程体系之中所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正是由于数学课程目标兼具如此重要的价值取向,通过数学课程目标这一视角就能映照出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是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宜,就能监督内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从中考究现实的目标与构想目标的一致性.

数学课程目标处于预设与生成、开放与封闭的动态过程之中,它的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探究性成为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盘,是判断每节课是否有效的依据.数学课程目标是构建数学教学模式、实施数学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数学教学效果与行为的准则,可是在数学课程目标的实施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过多地把目标作为一个标签,作为教学要求的一种形式,仅仅体现在教案等文本中,而实质上真正的目标却定位在追求高分技能上,一切围绕着分数的提高转,致使目标失位、错位,问题的实质就是缺乏对数学课程目标结构、特征的准确理解,缺乏一种践行课程目标的意识和行为,使数学课程目标失去操作价值与促进意蕴.

2 数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及结构特征

数学课程目标是通过数学课程渴望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社会、数学、教育对教师、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既然目标在数学课程的建设中如此重要,因此,很有必要深究数学课程目标的建构与结构问题.认真审视现行数学课程发现有淡化目标的倾向,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就是目标感缺失,使目标显现出表层性,操作性和灵活应用性缺乏.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教育 数学课程 反思性学习 能力培养

0引言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数学课程学习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和长远发展,同时初中数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巨大作用。除此之外,初中阶段数学课程也是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需要重点关注数学课程学习。然而,从当前初中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成效不如人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就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教师占据着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板书与口述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极大的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改善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除此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当中。

1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τ诔踔薪锥蔚氖学课程教学来说,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巨大帮助。所谓的反思能力培养,其实是在原有的思维能力培养上进行的改善和创新。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更多注重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较为缺乏。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进行反思,难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阻碍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教材知识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知识偏向于理论,十分抽象,虽然每一个章节之间拥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很难完全掌握所有知识并且将其串联起来。因此,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而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及串联以往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并且寻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掌握数学教材上的内容。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初中阶段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巨大帮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培养反思能力的时候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并且勇敢提出质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反思和思考,同时也是在拓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说,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借助解题训练引导学生反思意识

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反思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解题训练来完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学习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想培养反思意识,那么解题训练绝对不能是盲目的,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习题,那么即便是进行再多的解题训练,都只是机械地解题,完全起不到反思意识培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需要读透教材,将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每一个知识的核心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思维,并加以纠正。同时,在完成解题训练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经典的题型进行摘抄,并且记录下自己的反思过程。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未来数学学习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之后,还可以查看学生记录的反思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反思过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取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成果。

2.2借助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具备反思意识以外,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反思过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注意在课堂小结中来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课堂小结是对课堂中重要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课堂小结当中,能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反思思路,这样才能让学生塑造清晰的知识结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譬如说在讲解完《三角形》一课之后,在课堂小结当中,教师就需要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包括不同三角形之间的特点、公式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在小结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这样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3借助课后结题总结强化学生反思能力

要想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除了要加强对解题训练以及课后小结中反思能力的培养以外,同时还需要关注课后的结题总结。这是因为,通过课后习题训练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寻找到自身的薄弱点,在错题中进行反思,反思当时为什么会出错,究竟是粗心大意,还是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或者是对题目理解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错题中进行认真思考,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反思,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

比如说,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学生在课后习题训练当中可能因为对知识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计算过程中的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针对这些错题,教师在批改作业后绝对不能仅仅是简单判断,而需要让学生再次审视这些错题,发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反思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如果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那么学生就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如果是粗心大意,错题则是给予学生警示,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有效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只有这样,让学生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以此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修订工作组专家:概括地讲,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一是实施的准备与过渡。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实施之前,教育部组织了力量对当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修改,以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

二是部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新课程在42个部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三是省级实验区的启动与运行。2002年全国有18%左右的县区实施了新课程,实验的面有了比较大的扩展。但是平均每个省还不到20个实验区,这样在省一级可以有比较好的培训与指导。到了2003年,全国有910多个县区进入新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32%。两年共启动了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占全国区县的50%左右。

四是大面积快速推进。2004年到2005年是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阶段。到2004年全国有90%的区县起始年级进入了新课程实验。到2005年全国初中和小学全部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推广阶段,所有学校都进入到数学课程改革。

五是逐步调适并实现常态化。到2004年和2007年,部级实验区的初中和小学分别完成了第一轮的实验,以后完成一轮实验的地区逐步增多。这些实验区中的部分学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验研究经验,探索了数学新课程实验的策略与方法。部分地区和学校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常态阶段。

十年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观念发生变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过程。数学课程改革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个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次是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另外,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以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正在逐步改变。许多教师尝试运用课堂观察、成长记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进行改造,在测验题目的选择上注重现实性和问题情境,也增加了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使得评价更加灵活多样,与课程改革的多元目标相适应。

《江苏教育研究》:课程改革是倍受关注的探寻过程,当其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十年来社会各界反馈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中的一些建议和意见。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修订工作组专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十年来,在几次大规模的调研中,以及报刊杂志上,特别是第一线教师通过教育实践,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许多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

其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新内容教学遇到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把数学内容分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简单的概率知识、图形的位置与变化、实践活动与课题学习等。这些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他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和教学经验。加之,缺少这方面具体实用的培训和交流,因此,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出现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的问题。同时,一些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年级出现,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如何把握难度和要求也是需要研究实验的。

调查中如对可能性的认识,从哪一个年级开始更好,怎样区别不同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有39.5%的教师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反映“标准中有些实践部分的内容缺乏操作性,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具体实施时有一定困难。”

其二是对某些数学思想或数学教育观念的认识与理解存在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一些数学思想或理念,如数感、符号感、合情推理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数学教学过程更加体现数学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理解这些问题上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缺少实用的案例。

其三是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把握容易存在误区。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存在着如何把握方法的适用条件、如何适当地把不同方法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有些教师误认为,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或合作式教学方法时,似乎学生活动得越多越好,课堂上学生说得越多越好。有些一线教师反映,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教学的学习效果反而下降了。如何把握教学的进程,如何处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把不同的方法很好地结合,更好地实现多元目标,数学课程标准还需要给出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如何处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与保持一定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之间的关系,是课程改革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其四是在评价改革上遇到的困难。

在征求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意见时,教师反映最多的问题是评价问题。原有的评价体系、方法与课程改革后的存在很大差异,这对新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调研中教师认为,“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的过程在试卷中很难体现。”“过程性评价不好操作。”“评价方式多样化与实际不相符,评价方式只有终结性评价,其他形式只流于形式。”“新课标提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与考试的单一性存在矛盾。”等等。

其五是关于数学课程内容的讨论。

对于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以及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取舍,都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争论比较大的集中在几何内容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与几何内容相关的都改成了“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改变了原来的几何推理体系,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由此引起一些讨论。有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赞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推理证明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高度。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评价《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否定了我国中等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还有观点明确提出平面几何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作为中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能舍弃。这些争论一方面反映了对数学课程内容的不同观点,对于全面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是有益的。同时,也标志着有更多的人在关心数学教育问题,关注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江苏教育研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定位曾有几种观点。有观点坚持大众数学,主张数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作准备,也有观点认为数学教育应为培养英才作准备。此次修订是怎么规定的?

修订工作组专家:这也是数学课程改革方案公布和实施以后,引发讨论的问题之一。

偏向于大众数学的观点方主张数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作准备,认为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每个适龄儿童拥有平等的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教育的权利,这种意义下的数学课程应当是对每一个人所必需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并且是人人都能够实现的。偏向于精英数学的观点方则认为数学教育应为培养英才作准备,反对教育体制的“一刀切”,提倡坚持数学学习的高标准。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导致对整个数学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的差异。义务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当然一定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如何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让一部分学生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数学设计,特别是数学课程实施中应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目标,也是对数学教育者提出的要求。面对每一个人的数学教育既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须的要求。义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让所有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为成为合格的公民作准备。良好的数学教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又应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上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江苏教育研究》:据悉,此次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数次针对数学新课程的专项调研结果,循序渐进地修订完善的,继承中包含了革新。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哪些方面?

修订工作组专家:好的,此次修订本着实事求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态度,力求使数学课程标准更完善、更适用。下面主要从“实验稿”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订以及各学段课程内容的修订两大方面来谈:

《数学课程标准》梳理了有关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和目标的表述,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对一些内容的表述做了修订,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一是进一步明确数学的意义和数学教育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重新阐述了数学的意义与性质,进一步明确了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特征。

数学的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于数学教育的作用表述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完善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结构,但对某些表述进行了修改。

《数学课程标准》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来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

数学的教与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统一描述了数学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三是调整和界定了数学课程中的若干核心概念。本次修订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设计”中提出的6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做了调整。共提出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是《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在具体的表述上做了修改,进一步突出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思想。课程目标的设计,凸显了以下特点:

首先,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保持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具体表述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并强调“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更应当重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和落实。另外,明确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各学段课程内容的修订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每一部分内部的结构和具体内容做了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中的每一条都尽量使用了规定的结果动词或过程动词,作为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略有增加,“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明显的减少。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此外增加并调整了部分内容。第三学段内容的具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删除了一些条目;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

《江苏教育研究》:我们看到,此次《数学课程标准》各学段课程内容有所删减、增加或调整,第三学段增加的内容包括必学内容与选学内容,请问删减和增加内容时主要依据怎样的原则?选学内容的增设出于怎样的考虑?

修订工作组专家:删减和增加内容时主要考虑这样几个方面因素:(1)与前后学段的知识内容的衔接;(2)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生活实践的联系;(3)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和水平;(4)对学科本质以及核心思想的体现。

选修内容的增设主要是从课程的理念出发,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可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课程在规定了所有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的同时,也应该为学有余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选学内容的设置,就是希望为一些有兴趣、有能力而且有愿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这些内容不要求面对所有学生。这样的设置,面向整体的同时也有利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潜能,便于在数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

《江苏教育研究》: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标志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想听听对数学课程改革有怎样的展望。

修订工作组专家:在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广大中小学教师,从数学界、数学教育界乃至社会各方面都对数学课程改革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展望将来,第一,我们要坚定改革的方向和信心。对于任何教育改革而言,实施者对改革的认同是影响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认同感在实施初期会受到诸如宣传等课程政策的影响,而在实施的中、后期,对改革认同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实施的效果。从几次评估得到的课程改革总体运行上取得的效果,对于增强人们改革的信心会起到重要作用。从数学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中多数实施者对数学课程的看法,课程改革的大方向――“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关注不同学生发展的数学”,是始终应当坚持的。随着实施的推进,不断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适当调整课程改革方案,会使实施者坚定改革的方向,增强改革的信心。

第二,提高课程实施者的意识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里,很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参与、勇于尝试、勤于反思、乐于合作,已经成长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教师和管理者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能力仍然需要提高。教师是制约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的提升,是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改革的重要任务。从十年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看出,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改革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更多的教师落实。在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教师要着重加强课程意识,进一步提升课程能力,这是教师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数学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经济类学科专业众多,各专业之间相互交融却又各自独立。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高等数学课程是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和奠定基础的;其次,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数学分析能力。因而在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以专业要求为准绳,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选择课程内容,达到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传统内容的精练,重组和改造,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力图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扬弃传统教学内容中为追求结构体系的完整,在内容上面面俱到,远离现代科学技术,远离学生,启发性不够的缺陷。在广泛调研经济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中对高等数学的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学生、面向学科专业,构筑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新体系结构。如果不在现有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及体系上做出改变,一味为追求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而编入大量相关定理、性质的证明及理论推导,势必影响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等数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难以实现,极大的影响了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进程。

二、以学科结构为基础,优化高等数学课程结构,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和奠定基础的作用

我们大家知道,课程作为学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承载着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其水平、质量、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的发展,继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建设的任务之一,主要是指在课程形式上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讲授课与研讨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确定与选择。常年来在多数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多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在经济类学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且多以讲授课为主,形式极为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经济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与之格格不入的是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及形式的一成不变,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数学课程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针对经济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需求,通过恰当开设与之相关的高等数学选修课、研讨课等方式丰富高等数学课程形式。只有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变化,以学科结构为基础,积极开展对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形式进行改造,形成与学科专业特色相配套的高等数学课程形式,才能使高等数学课程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加强高等数学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在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教师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一名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其对所教授专业的知识结构、就业去向的了解,对该专业所需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而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成败。一个教师的知识体系、科研成果、思维方法等,将以课程教学为媒介,在课程教学中展示和体现出来。现有的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由于大都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数学专业,所以他们对高等数学的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但对所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就很薄弱。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按照高等数学相关科目的一般要求进行教学,较少考虑高等数学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对承担某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他们参与相应专业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了解该专业的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以及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内容、程度,改变固有的教学思想与观念,使之成为一名真正的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高等数学教师。

四、依托学科专业,做好教学辅助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教材作为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针对不同专业,选编相关案例编辑成册,在相关章节的教学中,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完成对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范围内教学内容的学习,以改变传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脱节、分离现象,使之与专业课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总结

总之,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主要工作,依赖于课程建设这个基础,而课程建设将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但各有侧重。只有做到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为学校办出特色作出贡献。

上一篇:会计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监理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