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16:57:38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吴正宪老师这样对团员说:“我们是学习的团队、研究的团队、服务的团队,每个人都要做团队的建设者,我们要有观点的碰撞、意见的争论、思想的交锋,72人要组成的一个大“1”要共同成长。”几年来,我们把团队成长的着力点定位在学习和研究上,把学习作为基础,把研究作为路径,把成长作为目标,建设成一支快乐的研究的团队、学习的团队。

一、以名师为资源——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

张铁道博士曾经这样告诫团员们:“吴正宪老师是一线老师的榜样和重要资源,也是团队的领军人物。我们研究吴老师,就是要学习她的课堂教学实践所体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研究她的专业成长过程、她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她自身行为所体现的教学价值观。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吴老师,而是以吴老师作为‘好吃有营养’的专业食粮,使团队每个人都能够茁壮成长。”

团队以吴老师数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为资源,研究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观,研究吴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认真阅读、梳理、研究吴正宪老师已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相关文章的基础上,总结出能代表吴正宪老师的系统的教育思想框架,建构起“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传播、延续吴老师的资源,推广吴老师的思想、策略、方法,进一步发挥名师资源、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如下的研究专题(如图)。围绕着这些专题,团员们制定研究计划,建立研究共同体,查阅文献、互动访谈,研究的过程是分享智慧的过程,大家通过交流,既为群体提供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又分享他人的观点和认识,真正实现了“从独白的数学走向对话的数学”,达到了一种个人与客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己的三位一体的数学对话的良好状态。在2010年6月18日工作站结业的那天,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在专家的指导下正式出版了,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团队不仅以吴老师作为资源,在吴老师身后还有一支教育专家的队伍,每月一次的名师大讲堂是学员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两年的时间里,工作站举办了13期名师大课堂,先后请来了王尚志、孙晓天等多位专家。结合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从教育价值、教育的课程观、教学观等多方面为队员们做了高端的引领大,真可谓数学教师的“百家讲坛”。每一次大课堂结束后,团员们都带回沉甸甸的收获,这些新信息的源源不断,越发地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激发了队员们要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的决心。

除此之外,读书也是我们走进专家的另一种方式。吴老师经常跟团员们说:“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人生,一位好教师要想飞的高,走得远,唯有静下心来读书,要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培养起来!”团队定期向队员们推荐优秀书目,并将推荐书的内容梗概通过网站介绍给大家,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为后续的发展积蓄释放的能源。

学习、研究、交流成为了团员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营养的浸润中团员们享受着自身成长的快乐。

以课例研修为路径——立足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进步得快?(主动反思)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自觉主动的反思?(受到刺激)当一位教师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才能引起主动反思,有了自我反思才能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了专业需求才能去想办法获得进步。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团员进行研究的过程,这些“需求”就是我们研修的内容。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变“被他人设计被他人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的互动研修活动,在生动的课例比较研究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课后访谈:每次工作站的课堂展示结束时,吴老师和队员们就会走上课堂,和学生们开始了对话……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后访谈,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通过学生的视角,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角,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师可以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课后访谈让我们真正的读懂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才让我们的团员“心里忽悠的地一下”,我们才“知道了学生的知道”。读懂学生就从这里植入,学生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教师!

同课异构: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上课方式,从不同侧面突出了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上的特点。通过同课异构,观察教学环节,分析教学现象,领悟教学本质。老师们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从一课一例的模仿状态中走出来,明白了要放眼长远,“回眸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双师同堂:团员和吴老师一起执教,吴老师在学生的生成之处,在执教教师不知所措之时,在学生的精彩表现之处……恰当进行点播,不仅使上课教师也使听课教师豁然开朗。2007年12月,年轻的王翠菊老师与吴老师双师同堂,共同讲授《角的度量》,当面对吴老师轻轻抱起学生的那一瞬,当吴老师追问到底是120度还是60度的那一刻,当吴老师对传统量角器稍作改造,让学生理解量角的方法的时候,小王老师发出感叹:我怎么没想到?在这次研修中,团队经历了“原汁原味的课堂——集体会诊共同备课——同伴互动,专家点拨——干预后的双师同堂——案例的比较性研讨”的研修活动,使每位教师亲眼目睹了对于一节课的反馈矫正、反思跟进的全过程。

在课例比较研究中,团员们深刻体会到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重要性,正是这一次次比较中的刺激和震动,才是团员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成长的动力。

三、以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长自我

工作站的工作宗旨是在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主要目的是探索为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教师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在服务中让教师获得有指导的、连续不断的专业体验,这种体验在互动分享中又生成了新的资源,产生出具有几何级数特征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

工作站团员们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把服务基层作为作为自己历练自己的机会和责任。我们的足迹东到平谷的金海湖、密云的不老屯,西到门头沟的斋堂,南到大兴的安定和礼贤中心小学,北至怀柔的喇叭沟门,足迹踏遍了北京的各个区县。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夜色朦胧中启程,记不清多少个酷暑严寒,车窗外漆黑的夜幕还没有褪去,大家早已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前行,在车上吴老师和大家在忙碌工作;在车上老师们在简单地充饥;在车上主题活动设计的再研讨拉开了帷幕。

工作站带领骨干教师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研究课、专题报告、教材分析等多种项目,分类列出菜单,为基层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几年来,工作站的骨干教师走进等众多偏远山区小学,进行菜单式服务、主题式服务、连续式服务,开展系列研修活动。2009年以“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为主题,团队一次次走进延庆教师的课堂,跟踪教师的教学实践,从“问题解决”主题研修——双师同堂、体验建构——诊断跟进、设计发展规划——连续干预、在改变自我中前行——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尊重个体实践—分享同伴经验—共同学习成长—提升专业水平”,这样的连续干预,确保了研修活动成效。

几年中,工作站以“团队研修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数学教师研修活动,不仅带动了5个远郊区县工作分站,还对众多基层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把最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促进北京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四、以资源积累为目标——在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历练团队。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一直致力于建构高质量的共同学习体验过程,形成共同成长的绿色生态研修环境。工作站建立了一种开放的对话机制,为团员搭建适合自己成长的脚手架。在群体研修的激发下团员努力进行自主的攀爬,形成群体相互激发的共生共长的研修氛围。在群体交流中,每个人都实现着自我的成长突破:有的团员设计着富有特色的研修活动,有的团员自信的和专家交流,有的团员拿起笔总结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有的团员到外省市传经送宝……,2008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刊社组织了“吴正宪和她的数学团队——一个名师团队的展示及其成长范式解读专题教研活动”来自全国的近500名教师,倾听了吴老师和团队教师的报告,亲自参与、体验了互动研修的过程。《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报导。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标志,我们也逐渐具备了承担挑战性任务的勇气。

几年中,团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在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历练教师,使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不仅活跃在北京市,也活跃在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的多个全国培训项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教育部面向农村教师的远程培训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骨干教师数学学科部级远程培训项目;教育部西北地区教学资源的建设项目等,团员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研讨,交流,在明确每项任务目的和内容的同时,集团队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可和肯定。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 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先进技术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网络研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学习,促进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增强教学意识。

关键词 网络研修;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16-02

网络研修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的新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研修已经很快融入各学科教学中。网络研修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拉近了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交流、互动、研讨、学习。数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信息时代的知识不断更新,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新的挑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1 网络研修的特点

网络研修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的教学平台,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为教师、学者等提供交流平台。网络研修具有以下特点。

研修形式多样化[1] 目前比较成熟的研修平台有校园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校园网站功能丰富,可以在线交流、远程视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还可以与其他教育网站相链接,便于教师网上学习。鼓励建立数学交流微信群,各个成员可以将平时看到的好的教学理念、方法分享到群里供大家阅读,对于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传授教课经验。与传统模式相比,网络研修平台可以实现多个主体之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相互交流、探讨,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增长专业知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

网络研修方便快捷 上网学习,足不出户、不影响工作,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及学生在工作与学习的同时,闲暇时间可以网上发帖及回帖留言,或通过微信语音、视频现场解决,有利于协作学习。师生之间交流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校园网站中教师通过班级公告的管理功能可以迅速掌握班级学习问题,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见解到网络中,通过相互讨论,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感受到成就感。

网络研修促进资源分享 网络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资源共享;网络研修让教师之间沟通更加灵活便捷,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讨论、解决;也让教师的时间更加灵活、更加自主,业余时间也能够开阔眼界。

2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表现

教材多媒化 现代数学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结构鲜明。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如步步高家教机等,这些多媒体学习工具不仅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融入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学内容多媒体化,使教学课程更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源全球化 凭借互联网平台,网络研修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知识的海洋,融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供各大教育学者共享。现在网上有很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如教育网站、辅助学习的工具(步步高家教机、读书郎、好记星等)、虚拟图书馆、电子书刊等。

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使每个学生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2]。

学习自主化 现代教育理念与以往有所不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再要求教师和学生去学习某一科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培养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方向。

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考试内容自动进行测试与评分,根据常见的学习问题设置自动诊断、回复,学习任务自动分配等。如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下随机抽选相关试题进行作答,交卷后自动评分,并对错题进行解析。

环境虚拟化 电子网络化教育的盛行,标志着现代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从课堂教育走出来。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使教学活动不再受空间、时间限制,教学活动可以选择在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微信群、社区论坛等场所进行。各学校为了扩大招生、提高升学率,利用局域网在校园网站上开展网上教育,有的还进行远程教育。虚拟教育成为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3 对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看法

增强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意识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3]。通过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让数学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入人心、理解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教学,也要注重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通过网络研修学习,使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意识,态度和蔼、语言平和,以学生为主,缩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更喜欢学习数学。

促进数学教师之间的行业交流 网络研修属于网络交流平台,贴近一线、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学术。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吸取他人经验,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帮助其成长;可以提出问题,教师之间互帮互助;可以进行学术讨论,获得专家引领。网络研修实现了多个教师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鸿沟。校园中建立的网站、博客、社交平台等都能够成为教师进行深度学习的平台,成为他们教研的中心、成长的摇篮。

降低了学习成本,保证了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各学校就要改善教育设施和技术,提升师资力量,专门为教师提供教室、设施(桌椅、麦克风、音响等),让几十人聚集在一起上课,每天教学任务繁重,有时不方便到场学习,教室、设施空置,造成资源浪费。通过网络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学习,与各专家、学者在线交流,教学能力得到提升,还节约了学校成本,一举两得。

4 结语

网络研修已成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一部分,提升了教学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教师的不断自我“充电”,满足了现代教育事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与继续教育网络学习是分不开的,学习让人生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雅丽.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3):82-84.

[2]倪焕敏.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65-67.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专业的教育网站、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网络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好的平台,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我们数学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我们学校开展的网络校本研修活动,旨在以教师个人的经验、教训与群体的智慧、资源互助,取长补短,使每一个数学教师既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网络资源的建设者;我们在运作流程上着力使“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三位一体,让数学教师在共享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专业引领,跨越时空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活动,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校本教研如果没有专业引领,就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其形式化、平庸化。我们还需积极寻找、利用一些优秀的网站,如参与小数论坛,加强与教师博客、新浪UC阳光教育的整合,因为在那里有教材、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组织相关研讨,令我们受益匪浅。此外我们数学教研组还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视频资源区”,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课供老师们点击观看、揣摩。

二、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校本教研必须是数学教师集体的活动,唯有教师集体参与,才能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为此我们非常注重同伴间的合作互助,比如采用了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首先由单元主备教师将教学设想以及对设想的解读按时上传到校园网“FTP”专门文件夹里,然后组内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设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可以随时吸纳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撰写课时计划,其他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班级实际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完成教学后,记录反思,进一步完善备课方案,再进行资源共享。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使教师的脑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差异得到互补。而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则以主题帖的形式挂到校园网上的“数学教研室里”接受同伴的帮助,如我们发了“怎样的数学课算一堂好课?”“如何让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等等主题帖,老师们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有的到网上复制粘贴相关理论,有的从课例中节选一个片段加以说明等,不管哪种方式都给受困者以启迪,也让所有参与研讨的老师通过对各种信息的融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可见,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个体反思,促进成长

新课程实施以来,“反思”这一词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可以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了专业成长。而这其中网络教研的开展为我们个体反思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平常教研组的每个教师会在每一个单元中选择一课独立设计的教案或教学实录,附上教学札记,以教育叙事、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的形式到校园网或教师个人博客上。有外出培训、学习机会的老师会把学习的收获及时总结,以文本的形式到校园网上的“外出培训交流区”,这样除了能让自己领悟更深之外,还能让其他老师及时了解,从中受益。当然除了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反思之外,事实上在我们专家引领的过程中有个体的反思,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同样也离不开自己的反思,可以说个体反思贯穿于我们校本研修的每个环节,通过反思,每个数学教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实践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虽然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校本教研不能替代常规教研,但它有着常规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常规教研有益的补充。基于网络的数学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给教研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留言,焦点话题的选择,前沿学术文献的推荐,观点的讨论争鸣,这每一点、每一处都是教师成长的一块块基石。同时,它把往日一说而过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向我们呈现了互动研修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无限创造与发展的空间,让我们数学教师在成功与失败中品尝,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注:此文系南通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薄弱小学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研究成果。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以人为本,育人为先,让教师成才,让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以我校教务处和小学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本着“务实、求新、进取”的原则,走“校本强校,科研兴校”之路。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组教研工作目标的重点放在“务实求新、特色教研”上,力求通过将教学汇报课与课题结题课想结合、、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组内培训及个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渗透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使本组教师真正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使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工作

1、管理制度

(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拟任集体备课组长:一年级徐静,二年级范丽萍,三年级胥龙梅,四年级于静波,五年级姚海平,六年级杨静,主要负责召集年级组成员备课,组织分工,资料管理工作。

(2)严格考勤制度,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以确保每次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于不请假人员档案中记为“无故缺席”,对于迟到、早退人员将如实记录,纳入考核。

2、教学工作

(1)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写出计划和总结,作好活动记录。每单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多样化,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可以单元模块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本学期对精品教案不做具体要求,体现在个人教案的三备上:一备、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二备、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情,撰写规范有效的个性化教案;三备、课后对执教过程作出反思评价与修正。一份勾勾划划、增增删删的教案才是最完美的教案。

(2)全面贯彻学校“五认真”精神,要求组员“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专心搞好每一次教研。要求每位教师在业务上做好“六勤”,即: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辅助教务处检查组员教案、作业、单元检测、上传教学反思情况等。带领组员提早备战,做好“说计划”、汇报课、结题课、月考准备工作及六月份应用题测试和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经验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鼓励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

(4)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开学初,每位组员要拟订业务学习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本学期组内继续学习“洋思经验”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鼓励组员轮流进行业务讲座,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作好笔记,,写出心得,并化为己有,努力实践。在学期末,完成10次以上业务学习。

(5)鼓励组员随堂听课,学期末不少于15节。

(6)要求组员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教科室(02号机);学期末,在课题研究方面每人上交一份课例报告、两篇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反思打印稿。

(7)要求外出人员作好组内“二次培训”。

(8)“校园通讯” 上报工作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对于组内的教研动态,要积极撰写文章并上报,争取在区刊上发表,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搞好专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要求老师们围绕本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研究》,承担十一五课题人员除外,按照“两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后期研究。(即:初研阶段:基于课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初试设计(初教)—集体研讨,教学反思—完善设计,行为改进。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再研讨—再反思—改进。)每位老师都要认真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完成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请本组的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鼓励她们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实践课任务,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压担子、给任务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迅速成长。

(五)形成特色教研

1、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将常规教研中的听、评课、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研组的成长相结合。

2、选一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3、继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库”建设。

总之,本学期我们要仅仅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展开工作,争创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争取本学期继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附: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日程 (结合实际,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

三月份

第二周 总结上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情况,探讨和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说计划”活动。主持人—郭冬霞

第三周 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四周 业务培训(1、洋思录象课观摩及研讨)主持人——郭冬霞

第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负责人

四月份

第六周 业务培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自学)主讲人——宋秋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讲人——朱凤莲

第七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八周 业务培训:

4、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讲人——于静波

第九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周 专题研究课。(说评课)主讲人—杨静

五月份

第十一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二周 同课异构讲课、说课、评课。主讲人—徐静、侯凤荣

第十三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疑难问题或进行教学设计等;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四周 汇报课、结题课总评课。

六月份

第十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复习课的内容。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六周 教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1、上交集体备课资料、课题研究资料

2、教研工作总结交流。 主持人——郭冬霞

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题式研修;主题选择;研修实践;小学数学

主题式研修,着眼于从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将问题形成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广州市花都区小学数学学科在区域统筹下,基于课题引领、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提出主题式研修的意义及初步解决方案。借助研修共同体有效解决研修过程中的智力支持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建设数学学科基地学校,基于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四位一体培养方式,着眼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认知优化与重组建构过程。以整体化、结构化、系列化的方式促进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经过理论提升—课堂实践—策略提炼三阶段的研修历程,推动区域内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为校本研修提供实践样本。

一、研修的主题选择

主题式研修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进行主题选择,依据实际情况,我们确定的主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调研的共同问题

经过深入我区五个片区、大多数学校的课堂听课调研,发现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对于课型的把握、课堂结构的安排和时间管理比较随意,往往会将一节新授课最黄金的时段进行前一节课知识的复习或重复机械的训练,学生难有机会和时间合作探索、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教学内容经常无法在计划内完成,更不用说开展深度学习以及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依然以“满堂灌”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课堂上鲜有互动,新授课也经常以大量机械的练习充斥整个课堂。关于评价反馈,其一,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缺乏回应,课外练习的批改结果也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导致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教学针对性不强。其二,评价仅限于纸笔测试,而且只提供测试的分数,基本不会帮助学生去分析分数形成的原因。

2.质量监测中现存的问题

本次测试,选取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数学学业表现水平中等及以上的比例、数学学业均衡、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自信心、数学学习焦虑、数学课时达标率、数学作业时间、对数学教师的喜爱程度、数学教师课堂管理10个方面作为监测指标,将参与本次监测的331个样本县的10个方面分别排序,并分成十个等级,从前到后排列依次是10★、9★、8★……1★。星的数量越多表示该县在331个样本县中的相对位置越靠前,花都区总体等级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花都区数学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以及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明显不足;从测试结果分析报告可以看出,花都区学生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较低,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亟待加强。

3.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问题

小学教育阶段,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进行数学教育,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会运用数学知识于具体现实。[1]另外,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态度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学习,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才是保证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素养的最关键因素。[2]因此,花都区小学数学学科提出“基于学生立场的真实问题解决”研修主题,由此构建解决方案、优化研究过程、指向研修实效。

二、研修的实施路径

通过“区教研院—片区教育指导中心—学校—教研组”四级研修,协同分层教研管理,构建上下联动、相互协作的教科研工作运行体系。通过“高校学科专家、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研修共同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整合起来,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新型共同体,为共同体中各成员的专业发展提供平台。逐渐形成指向研修实效的问题解决流程。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为课例,阐述整个研修过程。

1.理论提升

引导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论书籍和教材。在研修活动之前,区域在线上研修方案,包括研修主题及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课例、视频等资源,成员提前参与研究并针对研究做好文本记录发送至研修平台。主题研修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真实的数学问题?为什么要在真实情境下解决数学问题?如何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针对上述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以课例作为载体,通过对主题引领下相关文献的研究,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跑道中的起跑线位置,发现其与数学的联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刻画和表达起跑线问题;尝试分析、探究起跑线问题背后的数学逻辑,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结构,能够全面、深刻、灵活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进一步涵养和提升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应用和创新意识、运算能力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目标确立之后,进而进行教学预案的讨论与整合,确定1.0版教学方案。为了培养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参与意识,接下来采取信息化手段“挑人”的方式确定首轮教学实践教师,其他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全过程,连续几次教学实践过后,每位教师都能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能实现不同程度的专业提升。

2.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研究分四个环节: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同步进行课堂观察)—反思改进—撰写案例。其中,课堂学习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学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1)教学设计。《确定起跑线》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前知识点是圆的“概念”和“周长”,包含了图形的认识、测量、数据调查、计算、推理等多方面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2)课堂实施。一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教材背景,开课之初呈现了一段北京奥运会100m和400m比赛的真实情境(见图1),请学生观察、对比两项比赛,引导学生思考在比赛规则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起跑线位置的关注,进一步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例如:是不是起跑线在前面的选手跑的路程更短些?比赛是公平的,每个人跑的路程应该同样长,那为什么起跑线不同呢?难道每条跑道的终点线也不同?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学生发现“每条跑道终点是相同的,但外圈和内圈的长度不同”,因此得出“如果起跑线相同的话,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不公平。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向前移”。在此认知基础上,很自然地提出本活动的核心问题: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相差多少米?即如何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也就是说,要确定2至8道选手的起跑线位置,必须要测量出哪些数据?学生的反馈为:需要知道直道的长度、弯道的直径或半径以及道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起跑线位置的思考,为课堂深入研究“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打下了基础。二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各小组同学到操场对直道的长度、弯道的直径或半径以及道宽进行实测,学生了解到一个标准运动场环形跑道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数据,标准运动场中间是个矩形,两边分别是两个半圆。人教版六(上)教材81页第二幅图(如图2)呈现了小组同学测量有关数据的数值,长方形的长是85.96m,宽是72.6m。跑道是由一些平行线段和一些同心的半圆组成。这些平行线段的长度是85.96m,最内侧半圆的直径为72.6m,越往外侧,半圆的直径越大,每条跑道宽度为1.25m。短跑比赛时,不允许变更跑道,但在过弯道时,选手一般会贴着跑道内侧跑,因为这样距离最短。学生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以下信息: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等;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因为直道都一样,跑道的差,其实就是两个圆的周长差,不需要测量“弯道的直径或半径”,只要测量出“道宽”就可以了,然后用“道宽×2×π”。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关联起来,根据具体问题设计思路,制订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反思结果的合理性。三是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不应止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应在此基础上引发进一步的思考。除了400m跑,200m跑的起跑点如何确定?学生自己很快一致推出:差源于一个弯道,相邻两道的起跑点依次向前“道宽×π”。对于800m跑的起跑线,学生推理、迁移,认为是四个弯道的差,即“道宽×π×4”;但事实上,800m及以上的中长跑,奥运会中的规则不是这样计算的,它们的起跑点怎么安排,原因又是什么?这些也可作为课后继续探索的材料。四是学习效果评价。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是怎样使“确定起跑线”的问题得到解决的?请你结合今天的学习过程,说说今天的知识和方法还能解决哪些新问题?五是课堂观察。教师教学的理念、行为、策略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采取一对一辅导、结对互助、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他们对课堂进行全景式关注和全方位把握。课堂观察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同时进行。线上借助“花都区智慧教研管理平台”,引入人工智能观课议课系统,自动化采集与分析AI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型教室,结合专家智慧和机器智慧,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智慧型练功房,可以对本节课的全面互动、小组学习、多元评价、个人学习、全班测验、生本决策、科技互动的次数进行精确统计。协助教研团队更科学、更高效地进行议课与教研活动。由于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复杂性,在线上自动化采集与分析数据的同时,在线下安排了四个维度的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借助量表予以量化评价,重点观察学生学习行为、教师给予学习行为的支持能力以及教师课堂管理情况和学生相应的反应。学生学习行为主要从学生课堂参与表达、互动、自主学习、专注度四个方面进行观察评价,教师课堂管理则从课堂环境、学生状态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围绕教学效果来判断课堂实施的实效性。量表的使用为教师观课及自我课堂评价提供了支架和观测点。通过对观察量表的各类数据的分析,了解各种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找到教学行为改进的着力点。为有效提升观察量表功能,采取了三种评测方式。一是教师进行自测,看教学设计的课堂实施情况、学生学习状态、教学策略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二是学科教研组互测,通过互观互评互鉴,实现智慧分享、取长补短,改进教学行为;三是区域专项研讨,汇总参与研修活动的所有教师对课堂的观察量表,进行项目指标统计,集中分析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改进策略。观察量表的课堂应用,一般采用“多人一点”的观察模式,分别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评分并根据量表的各项指标写出反馈(如表2所示)。

3.反思改进

基于以上观测点对本节课进行切片分析后,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形成基于真实问题的教师个人、科组和学校三个层级的研究课题,然后依据课题引领进行有主题、有序列的研究,完成问题、主题、课堂、课题、成果再回到问题解决的完整闭环。以主题引领、课例研究为主要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将学习的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培养教师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

4.撰写案例

将研讨的过程以案例的方式进行记录,可以在活动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亮点,也可为成果的推广提供直观载体,供后继学习与思考;另外也让参与者作进一步的反思,逐步形成深度开展主题式研修的策略。

三、研修的总结提炼

以上基于主题式的研修模型,由确立研修主题、规划教学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及课堂观察记录、开展课后研讨、形成研究报告五个环节构成。研修主题的选取和教学方案的规划作为区域性校本研修的背景信息,重点放在教学方案的实施和教学成果的检验上。首先,确定研修主题,规划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源于现实,专注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进行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因此研修主题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实处、细处捕捉问题。主题的类型应该与学科内容知识相关,与学生学习的特点相关,与课程知识、教法学法相关。但是,发现和捕捉问题只是主题式研修的第一步,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还有一个调整、完善、精准的过程。在大量收集和分析文献的过程中,研修从经验总结层面提高到实践性理论的生成高度,教师对教学实践问题作进一步梳理,明确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以及主题的核心与内涵,形成一份详尽、全面的教案,课堂教学将依此展开。其次,实施课堂教学及课堂观察。准备好了教案,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同时借助教案和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基于学习目标、资源使用、学生学习行为、教师课堂管理四个维度的课堂观察。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化的课堂观察和非结构化的课堂观察互为补充,透过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学生学习的多元方法,并为教师发现、理解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了全方位的、多视角的实证信息,不仅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改进,更通过改进教师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发展了教师核心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学研修中教师“有主题的深度参与”。再次,基于观察结果展开群体研讨。执教者汇报自己的设计思路,观察者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汇报,同时和执教者交流沟通观察结果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存在的问题是否与日常学习一致;双方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与理解学生,持续改进教学行为。上述实践及观点践行“以学习为中心”理论,其理论主张有三:

(1)课堂由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促教,教学研究的中心相应地也应由基于教师行为的教学改进研究转向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改进研究。

(2)教师即学生学习的研究者,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在教学中嵌入对学生学习的理解。

(3)教学的基础即学生学习研究,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研究一体化的践行。[3]以区域研修为指导、基地校为引领的小学数学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通过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创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把“看不见的实践研究”转化为“看得见的实践研究”。这种参与式的研修,每位参与者都能通过研修的方式和研修内容的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而积极地参与,重视通过参与者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而产生创造力,意味着教师研修模式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教师文化的创造。[4]

[参考文献]

[1]陈昌平.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J].数学教学,1995(2):40.

[2]苏琴.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参与度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安桂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96-106.

[4]钟启泉:课堂转型的挑战[J].教育家,2016(8):10-13.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多次为市、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为全国骨干教师作理论讲座。创新教研方式,形成教师研修的六大策略,主编了《团队研修的实践与探索》《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新课标》等书。有80篇论文、教学设计发表在部级刊物上。“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研究获终期成果二等奖,参与的课题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作为一名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是基本职能,同时肩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任。现行教师培训大都是展示性、传授性的组织形式,一线教师的专业需求及其已有实践经验往往很少介入教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双方之间的互动与建构。为此,专家所传授的理念、优秀教师所展示的技能难以内化为基层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设计满足一线教师需求的研修活动,改变研修活动低效的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研修活动的设计要顺应成人学习者专业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一味地讲解、灌输并不能在教师心中激起更多的涟漪,只能是收效甚微。我们觉得在设计教师研修活动时应遵循“贵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的原则。因此要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尊重一线教师的已有经验,设计同伴研修的参与,把经验变成资源,在互动与建构中让教师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一、主题从现实问题中提取

教师学习必须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习活动能带来某种可以预期的积极结果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因此,研修活动必须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及学习条件进行设计,必须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从教学实践中寻找教师的真实问题,找到研修的起点和方向。

1.寻找需求,把握教师的认知起点――调查研究

设计研修活动之前,不能凭着培训者的主观臆断或者擅长领域出发,应该做一个教师调研,了解大家共同的困惑和需求;或者辅以个别教师的访谈,捕捉交流中的细节,倾听教师的心声,从中提取问题。接下来对问题进行分类,哪些不足需要作理论讲座来弥补?哪些弱点需要做实践引领以丰富实战策略?哪些困惑需要换个呈现方式以刺激教师反思?……

理论讲座固然重要,研修实践体验更是不能缺少。一般来说,实践体验的活动不能低于50%。做研修方案不能一厢情愿,要通过调研寻找教师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应积极引领教师的需求。如:一线教师专业素养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生毕业的新教师,实践经验馈乏,需要多听同伴的课或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践光盘;会上课的教师需要多加强反思,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组织研修活动。

2.满足需求,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方案

我们想做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设计,先通过问卷调研,然后归类整理教师的问题。例如:

课程标准相关问题:四个内容领域中对核心概念内涵的把握,如何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为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做出贡献?

学生相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材相关问题:对新教材的整体把握与实施,能不能分每一册进行辅导?如何整体把握教材,做到前有孕伏后有照应?

一般教学类问题:如何上好复习课、练习课?课堂上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如何把学生当作主人?教师退下来,退到什么程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客观需求分析: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是一项基本能力,即对“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深入理解,是“怎么教”的基础和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教师要了解调整的原因,作为实施教学的准绳和方向。

根据教师的困惑和问题,我们设计了研修主题――“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具体地从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在教学中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整体把握教材,进一步读懂儿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次研修内容共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这四个模块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直线式”排列,而是以学员的“困惑”与研究课题为主线贯穿始终,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完成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模块一:专题研讨式讲座

(1)新教材整体介绍与解读;

(2)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课堂教学策略;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个领域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模块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反思

(1)选择值得研究的教学单元为研究切入点;

(2)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3)课例观摩与打磨三次(双师同堂、同课异构等)。

模块三:自主研修模块

(1)自主阅读郑毓信《数学教育新论:走向专业成长》;

(2)自主阅读《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

模块四:成果交流、推广以及后期的学习效果追踪

(1)成果交流与展示;

(2)教学行为的追踪和落实。

3.引领需求,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自觉

研究主题的确定来源于一线教师的困惑,研究方案的设计是在“寻找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丰富的。此方案中,聆听专家讲座和读书活动交流,让一线教师在输入中成长。他们在吸收的同时,更加关注专家话语、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理论学习,能与实践巧妙对接,指导实践的走向,审视实践的是非,开阔了视野,而视野决定着高度,高度决定着专业品位。教师在输入和输出中寻找平衡,输入让教师有高站位,输出让教师有实践智慧的获得。经历了这样的研修活动设计,能够让教师在模仿与借鉴中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从专业敏感到专业自觉,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二、经验在互动参与中建构

教师作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他们最为深刻的学习来自有价值的真实问题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同伴交流、问题解决及反思建构过程。因此从日常的教学场景和困惑入手,设计和实施教师研修过程,教师个体性的实践感悟以及来自同伴的教学经验都应该成为教师群体专业学习与能力发展的资源。

1.同伴研修,最直接的参与建构方式

同伴研修是校本教研中的核心词之一,我觉得这是最直接最见效的教研方式。教师们在办公室里进行的课前交流、课后埋怨与喜悦都是资源,可以移植、借鉴。每个人都可以奉献自己在课堂上的惊喜、尴尬,分享与此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收获对读懂学生的点滴经验,其实也是同伴相长的过程。

2.专家引领,关注教师自我反思和互动

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评课过程中就不能把教师当作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者,要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第一,采取一种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问一问:上课老师是怎么想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是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让老师建立自信,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第二,要采取各种方式促进这种互动的形成,这个互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上课老师、同伴,也包括教研人员,还包括学生、家长。评课过程中应关注授课教师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声音,让老师在对话中学会分享。另外,委婉的评课语言容易被人接受,更能把话题引向深入。比如,我想:“如果你的课这样上,或某个环节这样设计,会使学生……”而不是“你应该这样上就好了”。总之,听评课需要营造一种共同参与、多向交流、促进反思的平等对话式的评价氛围。

3.用案例诠释理论,学以致用

组织教师群体反思自身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显示,以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具有问题解决过程的互动研修,关注教师的研修感受,有助于促使教师形成相互依存的学习伙伴关系。

专家的理论讲座需要有理论、有实例、有分析,这样教师才能听得津津有味,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后续跟进。如何后续跟进呢?如有两天的集中培训,第一天是专家讲座,主题是《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析与建议》,第二天就让参与的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分组、抓课题,其中有三个课题《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正比例的意义》。

第一个环节:组内研讨。给老师们1个小时的时间研读教材,凭借自己的经验分析学生,接下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最后编制习题。小组内教师群策群力,分享智慧,有合作有分工。

第二个环节:互动分享。三个小组同时抽到了同一个课题,先由各个小组交流,重复的不再赘述,说与众不同的。这样的交流与同课异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各组的交流中,与会教师受到触动,生成新的思考。交流中“没想到”刺激着我们的头脑,没想到――让我们有了实践的冲动、思考的渴望,没想到――让我们在比较中成长!

第三个环节:专家点评。针对此课题设计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点评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进一步补充:这节课如果让我来设计,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丰富视角,提供方法,让参与教师的设计更有效,更符合学生实际。

由此我们想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研修课程资源。引导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去关注同伴的实践经验,并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共同建构、生成新的资源,可以成为多向受益的教师学习过程。

三、智慧从研修实践中获得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首先来自于教师自己的职业经验积累。因此,要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的实践经验,帮助教师积累、总结、提升教学实践性知识。因此,要突破师徒结对的模式,突破权威,突破一言堂,引领每位教师主动参与基于课例设计的互动研修活动。”(张铁道)

1.重视对课例的反思与积累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规范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改进。以教师的个人经历、经验为起点,以教师群体的经验与智慧为修改点,以后续的课堂实践为终极追求点,这个过程体现了改变教师的行为需要连续的干预!

案例是理论话语系统和教师实践系统之间的桥梁。既能帮助一线教师在主题研究上有所突破,获得相关经验上的更新和方法上的改进,又能让教师在模拟情景中获得经验和技能,进而能应变新情境下的各种状况。

2.选择恰当的研修方式,更新视角

除了课例研究这个载体外,学生意识、教学目标制定、有效设问、学科整合、整体把握教材,从原来的以年级为单位到以学段为单位整体综合考虑知识的价值,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的主题。“同课异构、双师同堂、一课三上、课后访谈”都是很好的研修方式,能让教师在比较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让研究氛围更浓厚。教研员要给教师搭设展示的平台,让他们走上对数学本质的研究之路。

3.后续跟进,保证研修质量

改变教师的行为和理念必须提供跟进服务。后续跟进的方式包括主题跟进、人员跟进、学校跟进等。后续跟进还包括对已实践的活动进行条理化、逻辑化的梳理和效果的反馈。

设计活动时以课堂为资源、以教师为资源、以学生为资源,相互借鉴,个人反思与后续实践相结合,构建“互为资源的研修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目标性、资源性、传递性,并通过后续研修和针对性的干预,形成良性循环的研修体系,以此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1、深入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五环跟进校本研修”。为让老师们有目的的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提高评课的针对性,我们在原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年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张衍峰局长在讲话中表扬了我们这一做法。如今,我们将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研究和“五环跟进校本研修”融合成了一个课题,获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教研室领导评价我们说,附小的课题做的实,效果好。

2、推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积极参与数学学科的教研活动。我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在完成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外,我积极参与数学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我的听课都不少于40节,年也不例外,上半年我听课43节,下半年听课45节,并且在听课后及时和讲课教师交流意见。

3、致力于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提供发展空间。继路岩参加市创新课比赛之后,教科室抓住机遇,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级公开课和观摩课研讨。仅去年下半年,教科室到教育局领回的获奖证书就10个,有王老师、李老师、张老师、杨老师、武老师为新招乡镇教师执教示范课的获奖证书,有张老师、刘老师在数学教材培训上执教观摩课的证书,有尹老师在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执教观摩课的获奖证书,有刘老师市优质课一等奖的证书,还有刘老师在市教学研讨会上提供观摩课的证书。

4、教科室有一支甘于奉献的干部团体。市直小学视导总结暨教学研讨现场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展示我校“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成果。语文李教师,代表“五环跟进校本研修”活动的众多受益者,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孙主任带领的四年级数学组现场展示了课前会议、先行课的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三个环节,尹老师提供课例,栾主任、海主席、赵主任、孙主任等,参与了现场听课、评课。尹、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主任出色的点评,特别是孙主任落落大方的主持,博得与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好评,夸赞师范附小的教研水平高,教研氛围浓。“五环跟进校本研修”的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市推广。

5、年青教师富有智慧。当我把崭新的获奖证书从教育局拿来发给获奖老师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成绩,归功于数学这个团队。的确,每次出市级公开课,数学上的几位主任都会主动凑上前来,献言献策,年青教师....也经常参与研讨。尹老师参与的最多,她心灵手巧,不但经常有奇思妙想,而且能设计课件。年青教师的活力与智慧,使得课堂更是锦上添花。海主席不止一次动情地说:她的成功非常感谢附小这个富有智慧的团体。

6、抓住点滴机会,进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提高。每次外出学习后,我都让老师们把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整合,统一格式,写成文章,装订成册,有次序的在各个办公室传阅。阅读后,每位教师在后面签名或者写一句感悟。这样做,既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提高升华,又从不同的视角向没能外出参加学习的老师传递了会议精神。实现智者双赢。上学期迎接市规范化学校复验时,专家看到我们装订的培训档案,特意对这一做法提出了表扬。

7、教好学生,做教师表率。无论有什么事,我尽量不耽误学生的课,总是及时调整,事后补上。我充分利用课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完成待优生的辅导工作,上学期期中,期末测试,我班均取得了同年级同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及格率100%,优秀率93%以上。我认为,主任,就应该当好老师的表率。既要做好学校分配的管理工作,更要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因为我们的身份是教师。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对数学学科关注多,对英语学科关注少。主要原因是:英语组的老师年青,个个都都好学上进,尚且有本阳主任,丰霞老师和田翠梅老师这样敢于负责的领头人。

2、考虑教师专业发展多,考虑学生成长少,由于教科室的职责所在,我很少去思考应该组织哪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学科活动。

3、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缺少耐心,几乎不进行课下辅导。也忽视和家长的交流,轻视与家长的合作。

4、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重视数学学科的教学,轻视地方课的学习。

5、学科思想严重,太重知识情结。对学生不够关爱,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让备课更有实效性。鉴于上学期备课出现的问题,教科室在上学期期末,草拟了“关于备课的补充规定”,以发往各办公室。

2、实现教师向科研型的转变。本学期,在教研室的关怀下,我们数学上确定了一个市级课题“反思性教学与教师成长研究”。目前在填表申报准备阶段。课题的实施,将更加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室将单独再召开数学教师会,就课题的实施进行说明与指导。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策略

作者简介:房辉安(1969―),男,甘肃临潭人,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学校数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高中新课程实验也会经历“实验阶段―困惑阶段―务实阶段”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我州”)受到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数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及专业化水准距离新课程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致使在实践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问题与矛盾。课改能否取得实效,能否逐步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除外在因素外,关键取决于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作为实施者,要想尽快适应课改需要,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主动外训,重在“学”字

我州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前虽参加过一些相关培训,但与省内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很多教师仍对理念的解读和课改的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及艰巨性认识还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学课改的有效实施。新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规范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提升教学质量。要想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争取外训取经,这是转变观念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出去聆听课改专家的理论指导,接受先进理念的灌输,珍惜课堂观摩等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切实领悟课改之“新”。相反,做井底之蛙,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导致课改的异化。

二、强化内修,务好“实”字

要真正做到有效落实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需长期不断地深入研修和实践探索。一要解读《高中数学新课标》,详细研究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及首次采取的学分制办法等。二要解读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彻底搞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顺序、特点及实施建议,只有深入剖析,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课程资源。三要边实践边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探寻各种必修模块的教学顺序及处理策略,即如何做好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如何正确对待教材与教辅的关系,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面向高考哪些内容还需扩展和补充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四要尽快学习信息技术,注重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通力合作,突出“效”字

藏区数学新课改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州学校规模相对较小、校点多,分布散,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与课改的要求差距较大,若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有效实施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需要转变观念,走出小家,与州内兄弟学校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学习,携手共进,借集体智慧解决困惑,提高效率。因同域教师有着相同的教学环境、类似的教学经历和共同的努力方向,可建立课改研究团体,组织校际交流,发挥辐射作用。外请专家,内举案例,拿出示范,给予一线教师“看得见”的帮助。实践证明,在课程实验阶段,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推广成功经验、有力推进课程实施;孤军作战,闭门造车,则很难取得实效性和有所突破。

四、深刻反思,贵于“悟”字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精心实验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反思。课前细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根据新理念怎样设计教学方案?如此安排的课堂结构是否科学合理、适合学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效应?课堂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遇到相关难题该怎样处理?在教学设施短缺的情况下如何上好课?可以借鉴哪些做法?课中应变:课堂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才能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迹进行?课后慎思: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出现令人惊喜的方面?亮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何收益?哪些方面还需改进?等等,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随着甘肃藏区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师应该拥有新的头脑、新的思维,眼前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答案,只有直面现实,积极应对,靠不断实践、研修、反思和创新来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有效完成新课程实验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张饴慈,吕世虎,等理解与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回任职单位进行岗位实践,进行教学改革,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完成教学课题的研究。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与培训总结。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成果展示,互相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

上一篇: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数学继续教育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