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8:06:05

数学家论文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1篇

E・de Giorgi是意大利数学家,生于1928年,1996年去世。本书是他的论文选集。2000年,在意大利数学联盟和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的支持下,由Mario Mi-randa等五位编辑从他的152篇论文选出比较重要的43篇出版本选集。

本书主要特点在于:de Giorgi的大部分论文包括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论文都是用意大利文发表的,此次出版时,除了17篇之外,都译成英文,以便有更多专家学者理解,而那17篇保持意大利文原貌,供一些读者体会作者的原始风格。

20世纪下半叶,由于出版业的发达,许多数学家甚至在生前就已经出版论文选集,一些重要的数学家还出版全集。出版数学家的个人文集是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方面这些论文可以有效地提供给后人使用,从而使大家对作者在该领域内的历史地位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这些文集可供数学史专家进行历史研究。对于许多用小语种(如本书意大利语)发表在不特别著名的期刊上的论文以及演讲稿等等,都可以通过全集或选集的出版而影响到更多的读者。时至今日,已有200到300位数学家出版了全集或选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数学家并不那么重要。

一般读者甚至是数学研究领域的读者很难判断某数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是看他是否获得国际和重要的国内大奖以及重要的科学院的院士荣誉。三个重要的国际数学大奖是阿贝尔(Abel)奖、沃尔夫(Wolf)奖和菲尔兹(Fields)奖,重要的科学院有美国国家科学院、法国科学院。deGiorgi除了是意大利罗马林琴科学院院士之外,还是美、法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也在1990年荣获沃尔夫奖。

本书详细介绍了他的数学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1957年首先发表deGiorgi-Nash定理。而《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纳什(他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论文在1958年发表。de Giorgi优先,导致纳什1958年精神失常,这也显示出de Giorgi的工作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当然,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工作收入本选集当中。

胡作玄,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2篇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分析学的化身.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 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也是一个数学家,原希望小欧拉学神学,同时教他一点教学.由于小欧拉的才人和异常勤奋的精神,又受到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和特殊指导,当他在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

1725年约翰伯努利的儿子丹尼尔伯努利赴俄国,并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了欧拉,这样,在1727年5月17日欧拉来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1735年,欧拉解决了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慧星轨道),这个问题经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到解决,而欧拉却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然而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并且不幸右眼失明了,这时他才28岁.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担任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直到1766年,后来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诚恳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没有多久,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灾殃及欧拉住宅,带病而失明的64岁的欧拉被围困在大火中,虽然他被别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灰烬了.

沉重的打击,仍然没有使欧拉倒下,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在他完全失明之前,还能朦胧地看见东西,他抓紧这最后的时刻,在一块大黑板上疾书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由他的学生特别是大儿子A欧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笔录.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直到逝世,竟达17年之久.

欧拉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见的,他能够复述年青时记的内容,心算并不限于简单的运算,高等数学一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他的本领,欧拉的两个学生把一个复杂的收敛级数的17项加起来,算到第50位数字,两人相差一个单位,欧拉为了确定究竟谁对,用心算进行全部运算,最后把错误找了出来.欧拉在失明的17年中;还解决了使牛顿头痛的月离问题和很多复杂的分析问题.

欧拉的风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后于欧拉的大数学家,从19岁起和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的一般解法,这引起变分法的诞生.等周问题是欧拉多年来苦心考虑的问题,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欧拉的热烈赞扬,1759年10月2日欧拉在回信中盛称拉格朗日的成就,并谦虚地压下自己在这方面较不成熟的作品暂不发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发表和流传,并赢得巨大的声誉.他晚年的时候,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说过:欧拉是我们的导师. 欧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后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为了庆祝他计算气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请朋友们吃饭,那时天王星刚发现不久,欧拉写出了计算天王星轨道的要领,还和他的孙子逗笑,喝完茶后,突然疾病发作,烟斗从手中落下,口里喃喃地说:我死了,欧拉终于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3篇

在哥廷根大学的教师会议上,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怒了。他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然而在1915年希尔伯特发现,面对学校“禁止女性担任教师”的规定,他毫无影响力。希尔伯特试图为刚刚到来的女数学家艾米丽・艾米・诺特(Amalie Emmy Noether)争取一个正式职位。遭到了一些教授的反对:“男学生向女教师请教,是一种耻辱。”

“这里是学堂而不是澡堂!”这个53岁的男人激动地喊道。在他看来,能否成为教师的依据是一个人的能力,而非性别。事情的结果,令希尔伯特非常失望,但对33岁的诺特来说,她早已习以为常。

身为女性,她在18岁那年就曾无缘进入大学校园深造。1900年,德国还没有大学愿意接受女学生。由于父亲在爱尔兰根大学担任数学教授,在他的百般努力下,诺特获准在爱尔兰根大学旁听语言、历史和数学课程。

3年之后,旁听生通过了国家毕业考试。这意味着她可以进入德国任何一所大学。不过,直到爱尔兰根大学改变招生政策后,诺特才在1904年成为数学系的全日制学生。全系47个学生,她是唯一的女生。

性别偏见时常围绕着这个长相普通又不修边幅的女生。男生们外出游玩时,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的诺特,常常伏案苦读。她所作的笔记和用掉的草稿纸,比那些男生多出好几倍。

这也为她换来了骄人的成绩。在毕业典礼上,26岁的诺特被授予“最高荣誉”的数学博士。她成为德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她的论文次年发表在《纯粹和应用数学》杂志上。

即便如此,诺特在德国的大学也找不到一个职位谋生。爱尔兰根大学接纳了她,不过是作为“非正式、无工资”的成员。在父亲生病时,诺特会替父亲代课。更多的时候,这个喜欢辩论的女子是在跟同事们讨论数学。她发表的有关不变量论的论文,很快便为她赢得了声名。

1915年,希尔伯特邀请诺特加入哥廷根大学的研究小组,他们正研究广义相对论。在和那些教授争论后,希尔伯特还是没能为诺特争取到正式职位。不过,教育部门批准诺特可以作为希尔伯特的助手教授一些课程,但是“没有工资”。

依靠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少量遗产和两位叔叔的资助,诺特过着简朴的生活,她的数学研究则一刻也不曾因为经济的窘迫而停顿。

在哥廷根的十几年里,她发表了多篇论文,通过关注群、环、域、理想和模等抽象结构,深刻地改变了代数学的研究重心,被誉为抽象代数的奠基人。

在她简陋的寓所里,诺特不仅为那些数学天分突出的学生煮饭,还先后指导多名学生完成博士论文,其中包括中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数学家曾炯。这些被称作 “诺特的孩子”的博士,有十几位后来成为知名数学家。

这个没有工资的女数学家,还义务担任《数学年报》的编辑,帮忙审阅数学研究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诺特不仅分文不取,而且名字也不列在编辑名单中。

直到1923年,已担任副教授达3年之久的诺特,在同事们的极力争取下,才有了一份微薄的工资。而在5年之前,诺特就在自己发表的里程碑式论文中,提出了“诺特定理”,这被视为奠定广义相对论的一块基石,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但是在世俗的目光中,她毕竟是个女人。数学界的同行们,则在1932年给了这个女人特别的荣耀。这一年9月,国际数学大会在瑞士召开,诺特受到特别邀请,向与会的800多名数学家作了一个小时的学术报告。

只是回到德国不久,犹太人诺特发现自己已无容身之地。1933年4月26日,纳粹政府在报纸上发表通告,哥廷根大学的6名犹太教授被勒令离开,诺特是其中之一。她的教书许可,被政府部门收回。然而,在她的寓所里,她的学生还是前来找他们的老师诺特请教和讨论问题,直至这年9月诺特移居美国,继续她的数学研究。

一场手术则让这个非凡的女人在1935年4月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她的意外离世,引来数学界众声惋惜。《数学年报》杂志不顾纳粹政府的干涉,刊载长篇文章,对诺特的一生和工作给予了赞赏。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4篇

苏联在其存续的75年当中,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最突出的当然是与军事有关的技术,例如1957年苏联是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1961年苏联是第一个发射载人飞船的。这都表明苏联在空间技术遥遥领先。正因为如此,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数学与物理受到苏联政府极大重视。但是,苏联是在半封闭状况下发展科学的,在不少情况下,受到政治、种族、意识形态、体制等方面的诸多影响,以致像生物科学因受李森科之流的干扰而乏善可陈。幸运的是,数学,只有数学,苏联人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苏联产生了上百位国际著名的大数学家,其中十几位可以与20世纪顶尖的数学家媲美。我们要谈的诺维科夫就说过,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是仅次于庞加莱、希尔伯特、赫尔曼的大数学家。看来他们真有一套培养大数学家的办法。诺维科夫和马古利斯正是在这种体制下脱颖而出的。

苏联产生大数学家有两个高峰:一次是二次大战前,他们今天大都已经作古。另一次是出生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数学家,其中有十几位成为活跃在国际数学舞台上的大家。诺维科夫正好是30年代出生的一位。

诺维科夫1938年3月20日出生在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下诺夫哥罗德。由于这个城市出生过大文豪高尔基,所以1932年到1990年被命名为高尔基。它在伏尔加河岸边,在莫斯科东边。数学家不具有遗传性,两代都是数学家很少见,在苏联更是极为罕见。偏偏诺维科夫的父母都是数学家,他的父亲彼得・诺维科夫还是位苏联科学院院士,是数理逻辑、代数学、集合论、函数论多领域的专家。他的母亲凯尔迪什是数学教授,专长是集合论和几何拓扑学。他的亲娘舅,也就是他母亲的弟弟不仅是大数学家,而且在1961年到1975年任苏联科学院院长。诺维科夫虽说17岁就考上莫斯科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可是他妈妈却抱怨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十七八岁就,她说:“谁都,除了我儿子。”这句话反映了苏联顶尖大学的大学生的真实情况。显然诺维科夫并不是比别人笨,只是因为他选择的领域是当时国际上的热门――代数拓扑学。本来在1950年之前,苏联的拓扑学还很厉害,特别是庞特里亚金引进以他命名的示性类,只是这位盲数学家后来在计算同伦群时老出错,于是干脆就放弃拓扑,搞起最优控制理论来。当然这种情形也和当时冷战局面有关,苏联当局鼓励大家搞应用数学,从而这个新的领域极少有人问津。偏偏在这时法国数学家特别是塞尔和托姆以及当时在法留学的吴文俊等人把拓扑学推向新高峰,成为当时数学的新女王,苏联人远远落在后面。因此,他写第一篇论文的时间已经是21岁,按照当时的标准算不年轻的数学家了。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考入苏联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研究生,结果1964年取得副博士(相当于美国的博士)学位,而且出人意料地过了一年拿到苏联的博士学位。这也是他后来获菲尔兹奖的主要成果:证明有理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此外,他在配边理论与同伦论的关连以及开拓叶状结构理论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他证明3维球面上余维1的叶状结构一定存在闭叶(即环面)。他还提出了高阶符号差的诺维科夫猜想,成为拓扑学的一重要方向。

在苏联诺维科夫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1965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1966年成为莫斯科大学教授,同时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7年荣获列宁奖金,这时他还不满30岁。1970年,他照例未被准许赴法国尼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去接受第一枚授予苏联数学家的菲尔兹奖章。

正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来了一个大转弯。从1971年起,他成为苏联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数学部主任,他紧密同物理学家合作为数学及理论物理之间架设桥梁。而这正是纯粹数学的新方向。他研究的起点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现非线性的浅水波方程的孤立子解,诺维科夫出乎意料地把这类可积系统同代数几何学联系起来,其后推广到更为高阶的KdV方程。他的研究对象不限于经典物理学,他还研究量子力学及场论,甚至把同伦论应用于研究液晶乃至超导理论。由于他的成就,他在1981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86年到1990年成为国际数学物理协会副主席。戈尔巴乔夫时期,他被允许出国广泛进行国际交流。1992年起,他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1994年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马古利斯属于战后出生的一代,虽生活和成长在冷战期间,但总的来说,道路还是平稳的。马古利斯1946年2月24日生于莫斯科,从小就表现出数学的才能,16岁就考上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他从小还爱好国际象棋,中学时已成为著名棋手。莫斯科大学群英荟萃,他曾受首位沃尔夫奖获得者盖尔范德的指导,在20岁时已发表第一篇论文。1967年大学毕业后,他继续留校当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另一位沃尔夫奖获得者西奈依。1970年获得副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关于动力系统理论的。但三年的研究生,他又发表好几篇论文,获得了莫斯科数学会青年数学家奖金。这时他开始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离散子群理论,而这使他走上国际数学大师的道路。

1970年马古利斯取得学位后,分配到苏联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一千就是20年,而且按部就班地升级。前4年任初级研究员,从1974年到1986年是高级研究员,其后是领头数学家。1990年初,他先后访问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91年,他被聘为耶鲁大学教授。2002年,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马古利斯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代数、数论、组合理论,表示理论、测度论、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他核心成就是李群的离散子群理论。这个领域可上溯到19世纪的大数学家庞加莱。正如沃尔夫奖的评述所说,马古利斯是近半个世纪的数学大师。

相关链接:

沃尔夫数学奖简介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5篇

1. 刘徽

2002 年 8 月 20 日,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 同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四组)》纪念邮票一套 4 枚,其中第2枚邮票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

刘徽(约公元225年~公元295年),汉族,山东邹平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刘徽的数学成就中最突出的是“割圆术”、算法和体积理论. 刘徽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提出用“割圆术”作为计算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周率的基础,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出发,并取半径为1尺,一直计算到192边形,算得圆周率π===3.141 6,近似值为 3.14,这就是数学中有名的“徽率”. 刘徽指出,依此方法继续算下去可以得出更精密的近似值来. 他把极限思想应用于近似值的计算,堪称中国第一个创造性地把极限观念运用于数学的人,而且运用得相当自如.

2. 祖冲之

1955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四枚邮票中,第二枚就是南朝宋齐时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南北朝时期人,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在数学方面,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 《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 他继承刘徽的“割圆术”思想亦即极限思想求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给出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约率)和(密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他还和儿子祖一起圆满地利用“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被称为“祖原理”)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3. 沈括

196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8枚邮票中,第5枚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年~公元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生活在我国北宋时代,博学多才,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数列,创造了新的高阶等差数列求和法――“隙积术”;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 他创立的“隙积术”和“会圆术”,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也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徐光启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4枚邮票中,第1枚是明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公元1562年~公元1633年),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明代科学家、农学家. 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1) 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 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3) 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前6卷,定名《几何原本》,中文数学名词“几何”也由此而来,另外,徐光启还创造了许多数学专用汉语术语,如几何、点、线、面、平行线、钝角、锐角、三角形、四边形等,后来他与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I卷,这是西方三角学和测量术引入中国的开始.

5. 华罗庚

1988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4枚邮票中,第4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人. 他1924年在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便去当店员,一边打工一边自学.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春,他在家乡写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可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千里之外的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华罗庚被调到清华大学任助理员,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从事数论研究,两年内十余篇,在华林问题、塔利问题、完整三角和等方面取得重要结果,引起国际同行重视,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在昆明联大期间,他撰写了专著《堆垒素数论》,带来了世界声誉,并先后赴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6. 熊庆来

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4枚邮票中,第1枚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熊庆来.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云南省弥勒人. 1911年进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1913年赴比利时学习采矿. 1915~1920年先后就读于法国格伦诺布尔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21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 1931年再次赴法学习,1932年他作为第一位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的数学家,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后到法国普旺加烈学院从事了两年函数论的研究,获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其博士论文为《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该文中定义的“无穷级函数”,被数学界称为“熊氏无穷级”,又称“熊氏定理”,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对世界各国的函数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他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最早在我国高等学校开创现代数学的研究,创建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的数学系. 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奖掖后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作风著称,发现和培养了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 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如严济慈、陈省身、赵九章、赵忠尧、钱伟长、钱三强、杨乐等,均出其门下.

7. 陈景润

1999年11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科技成果》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第三枚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最佳结果,有陈景润的侧面剪影.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上高中时受任课教师影响立志研究数学. 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 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分配到北京当中学教师. 1953年他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其间写出数论研究论文,受到华罗庚的赏识,1957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6年5月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以《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为题正式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的瞩目. 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 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82年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一生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1978年和198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两次邀请陈景润作45分钟报告.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6篇

素素问道:“爸爸,你最佩服的数学家是哪一位呢?”

爸爸一下似乎被问住了,想了一会儿,才说:“要说到我最佩服的,嗯……那要算是‘四大数学家’之一的欧拉了。他从19岁起,到76岁为止一生留下了886本著作,绝对是著作最多的数学家,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甚至影响到力学、光学、医药学乃至水利、天文学,人们都说整个十八世纪是‘欧拉时代’。”

“能写出这么多文章来,当然厉害喽,也难怪你这个大作家羡慕!”素素撇撇嘴说。

“那可不一样,欧拉著作虽然多,但让爸爸佩服的是:他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哦?”素素来了兴趣,“快说说他遇到什么困难了?”

爸爸竖起一根手指说:“首先就是疾病了。欧拉28岁时,右眼因为得病丧失了视力,到了59岁时因为白内障p目都失明了。”

素素惋惜地说:“他可真倒霉呀!”

爸爸接着说:“说到倒霉,欧拉一生还有更倒霉的事呢。在他64岁时,带病而又失明的他寝室失火,烧毁了所有的专著和手稿,后来妻子又病故了,可以说他遭遇的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呀!”

素素说:“真是祸不单行呀!”

爸爸点点头,说:“是的,但他在不幸面前没有退缩,而且以非凡的毅力继续研究数学,直到去世。在双目失明的17年中,他口授论文达400多篇,其中有不少是经典的数学名著呢!”

素素试着闭上眼睛,在本子上写了一个乘法算式,一睁眼,发现数位对得乱七八糟,不由得吐了吐舌头,说:“看不见,这怎么计算呀……”

爸爸说:“欧拉这方面是奇才,他有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他到老了,还能背诵出年轻时写的笔记。”

“真是厉害呀!”素素的舌头还没缩回去。

爸爸接着说:“欧拉的心算本领我们很难学到,我就不多说了。但是,他有件事情我是最佩服的。”

“哦,是什么呢?”素素又被爸爸吊起了胃口。

“很了不起的是,欧拉身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却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了很多的中小学数学书,文字通俗易懂,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例如著名的‘七桥问题’,还有‘一笔画’问题等等。最后要记住的是,欧拉的人品也很高尚,他经常和数学家们通过通信来讨论数学问题,却总是把发现的荣誉让给别人。他48岁时,和法国19岁的拉格朗日讨论‘等周问题’,虽然他自己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是当拉格朗日获得成果时,欧拉压下了自己较不成熟的论文暂不发表,让拉格朗日首先发表,从而获得了声誉。”

“拉格朗日一定非常感激他!”

“不光拉格朗日,到了欧拉晚年的时候,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他们是这样赞美他的:‘读读欧拉,他是我们一切人的导师。’”

爸爸一转身,看到素素正在他的书柜里翻着呢,嘴里头还念叨着:“哪儿有欧拉的书呀?”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7篇

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菲尔兹奖

国际数学家大会由国际数学联盟(IMU)主办,是代表当今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首届大会于1897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未曾中断过,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1936年起,每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上,都会由国际数学联合会领导人宣布该届菲尔兹奖获奖者名单,颁发金质奖章和奖金,并邀请一批杰出数学家分别做学术报告。

菲尔兹奖是为纪念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1863~1932)而命名的。菲尔兹是加拿大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1924年,菲尔兹作为第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成功地主持了该届大会,并在会后提议利用此次大会结余的经费设立一项国际性数学大奖。菲尔兹的建议在1932年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得到通过。但遗憾的是,菲尔兹已在数月前去世,临终前他捐献出一大笔钱作为奖金的一部分,并再次强调了奖金的国际性。

1936年,奥斯陆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颁发了菲尔兹奖,规定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每人获得一枚金质奖章和一笔奖金,奖章的正面为阿基米德头像,背面刻着“数学是宇宙的语言”的拉丁文。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多为欧美数学家,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于1983年因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相对论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自1936 年第一次颁奖以来,一直都被男数学家“垄断”,米尔扎哈尼的获奖打破了这一传统。米尔扎哈尼1977年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在伊朗完成大学学业后到哈佛深造,2004年取得哈佛博士学位。米尔扎哈尼2009年获颁布鲁门塔奖,2013年又获美国数学学会颁发的塞特奖(Satter Prize)。

这位杰出女性的获奖让我们联想到更多在历史上做出卓绝贡献的女性数学家。她们的名字常常被男性同行的光芒所掩盖,但这些“思想体操”的玫瑰舞者从未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其实,在众多科学领域中,数学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最少,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辅助,也无需大量野外考察和实验,所以自古以来数学界就有女性参与其中。在男权统治的科学界,数学成为女性学者可以获得成长、甚至取得伟大成就的一方乐土。

自学成才――热尔曼

玛丽苏菲・热尔曼(1776~1831),是一名法国数学家。她出生于巴黎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热尔曼少年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秩序混乱。为了安全起见,热尔曼整天被父母留在家里学习。热尔曼的父母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学能力,这些为热尔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794年,巴黎创办了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学――综合科技大学。这里云集了当时众多的数学大师,如拉普拉斯、蒙日和拉格朗日等。从小就热爱数学的热尔曼出于对众多数学大师的崇敬,想到综合科技大学深造,父母也都支持她的想法。可是热尔曼在学校报名时却碰了壁,综合科技大学只接受男性学生。世俗没有让这个坚强的女孩退却,反而坚定了她走自学成才道路的决心,她发誓要改变世俗对女人的偏见。热尔曼仔细研读了欧拉、高斯和拉格朗日的数学著作之后,觉得拉格朗日的著作比较通俗易懂,最适合自学。拉格朗日的著作带给了热尔曼无穷的乐趣,她萌生了写论文的冲动,她迫切需要把学习心得体会撰写成数学论文。

不久后,论文写出来了,但是该寄给谁呢?如果拉格朗日教授能亲自审读这些文章该多好啊!但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女孩的文章能引起著名的拉格朗日教授的注意吗?万一教授连一眼都没看就把它丢到垃圾桶里去了呢?热尔曼决定以“勒布朗先生”的名义寄出这些论文。收到来信后,拉格朗日极为震惊,他不止一遍地看了这位“勒布朗先生”的来信和论文,对其中的观点赞不绝口,对这位素未谋面但又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拉格朗日夫人也建议他去见见这位“勒布朗先生”。拉格朗日遂亲自登门拜访,见面后,他发现“勒布朗先生”居然是一位羞答答的妙龄女郎。拉格朗日对热尔曼的自学能力感到十分惊讶,认为她对数学的理解远远超过那些综合科技大学的男学生,他主动提出要做热尔曼的指导老师。在拉格朗日的指导下,热尔曼在声学、弹性的数学理论和数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1816年1月,热尔曼因提出“弹性表面理论”,第一次挑战了拉普拉斯学派,从而声名大噪。热尔曼还对困扰数学家多年的费马大定理做出过重大贡献,她所提出的 “热尔曼定理”是费马大定理提出以来,有关这个著名问题最重要的进展,也为后人攻克这一难题点亮了第一盏希望的烛火。

热尔曼曾获法国科学院授予的评委会特别大奖,但她既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后来也没有领取金质奖章。这个在数学王国里点亮了一盏耀眼烛火的女性,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她终身没有获得任何学位。德国数学家高斯曾坚持将她推荐给哥廷根的教授团,请求颁授一个荣誉博士学位给她,可惜迟了一步,热尔曼于1831 因乳腺癌去逝。

由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对女性从事科研的成见,热尔曼在开始其研究生涯之前就被拒于巴黎综合科技大学校门之外,如果不是她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杰出的女数学家。热尔曼的经历折射出了当时女性求学的艰辛与不易。

世界上第一位程序设计师――艾达

艾达・洛芙莱斯(1815~1852),是著名诗人拜伦之女,英国数学家。艾达是计算机程序创始人,建立了循环和子程序概念。为了纪念这位女数学家对现代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美国国防部将耗费巨资、历时近20年研制成功的高级程序语言命名为艾达语言(Ada)。美国国防部标准局也曾以她的生日设立了该语言的编号MIL-STD-1815。在微软的产品里也可以找到Ada的全息图标签。英国计算机公会每年都会颁发以艾达为名的奖项。

艾达很小的时候就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拜伦喜欢称呼她为“平行四边形公主”。1835年,艾达嫁给了威廉・金,成为了洛芙莱斯伯爵夫人,并育有3个孩子。对艾达而言,数学占据了她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即使结婚之后也是如此。艾达也积极活动于伦敦的社交圈,年轻时曾是“女学究社团”的会员。

10岁那年,经老师玛丽・索麦维介绍,艾达第一次遇到了查尔斯・巴贝奇(1791~1871,英国数学家、发明家兼机械工程师),那时她正跟着一群成年人去参观他的实验室,当时去参观那些令人惊奇的机器已成为伦敦社交圈的一种时尚。艾达给巴贝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是参观者中少数几个能对他的机器和他的工作给出理智、客观评价的人。当时,实验室里有一台巴贝奇发明的分析机,艾达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致力于为该分析机编写算法。

从1842年起,艾达花了9个月的时间来翻译意大利数学家路易吉・米那比亚对巴贝奇的计算机设计书(即《分析机概论》)所留下的备忘录。她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翻译,还包括详细的注解,这些注解几乎是原文的3倍。她对机器进行了详尽的数学解析,描述了它的部件、开列了其可能的用途。艾达描述的是一台当时尚不存在的计算机,在注解中她甚至为这台虚拟的机器写下了计算伯努利数的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程序。因此,艾达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序设计师。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8篇

埃米・诺特(1882~1935),德国数学家,被誉为“抽象代数之母”。1882年3月23日,诺特出生于德国埃尔朗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和很多女孩一样,年少的诺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但是,她通往成功的道路同样艰难曲折。

诺特1900年进入埃尔朗根大学学习,25岁时,她在数学家哥尔丹教授的指导下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后凭借数学才能赢得了声誉。诺特的工作在代数拓扑学、代数数论、代数几何的发展中有重要影响。1907~1919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代数不变式及微分不变式。诺特在博士论文中给出了三元四次型的不变式的完全组,还解决了有理函数域的有限有理基的存在问题,对有限群的不变式具有有限基给出一个构造性证明。在哥廷根大学的就职论文中,她不用消去法而用直接微分法生成微分不变式,讨论连续群下不变式问题,给出了诺特定理,把对称性、不变性和物理的守恒律联系在一起。在德国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韦达等人的力荐下,1919年6月,诺特终于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哥廷根大学,取得了教授称号,获得了哥廷根大学的授课资格。从此诺特走上了完全独立的数学之路。

1920~1927年,诺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交换代数与交换算术。1916年以后,她开始由古典代数学向抽象代数学过渡。到1920年,她已引入“左模”“右模”的概念。1921年,诺特发表了她的经典论文《整环的理想理论》,建立了交换诺特环理论,证明了准素分解定理。这是交换代数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抽象代数现代化的开端。1926年她发表的《代数数域及代数函数域的理想理论的抽象构造》,给戴德金环一个公理刻画,指出素理想因子唯一分解定理的充分必要条件。诺特的这套理论也就是现代数学中的“环”和“理想”的系统理论。一般认为抽象代数形成的时间就是1926年,从此代数学研究对象从研究代数方程根的计算与分布,进入到研究数字、文字和更一般元素的代数运算规律和各种代数结构,完成了古典代数到抽象代数的本质的转变。诺特当之无愧地被人们公认为抽象代数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代数女皇。在物理学上,诺特也有相当的造诣,她导出的一个非常关键而且“美丽”的结果,被称为诺特定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最早从事抽象代数研究的学者曾炯就师从诺特攻读抽象代数。

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中,德国的纳粹势力逐渐掌权。1929年,作为犹太后裔的诺特竟然被赶出了居住的公寓。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变得更加疯狂,1933年4月,法西斯当局竟然剥夺了诺特教书的权利,并将一批犹太教授逐出了校园,诺特只能前往美国。1935 年4月14日,诺特不幸死于一次外科手术,年仅53岁。爱因斯坦称赞诺特是“自妇女开始受到高等教育以来最杰出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天才”。

“混沌理论”的创始人――卡特赖特

玛丽・卡特赖特(1900~1998),英国数学家,出生于英国北安普敦郡,玛丽的父亲是一位牧师。玛丽因以她的姓氏命名的卡特赖特定理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混沌理论”的创始人。

玛丽在中学时就非常勤奋刻苦,中学毕业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终身从事数学研究。1919年,玛丽顺利进入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学习数学,那时整个学校数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5名女生。大二时,她还参加了一个数学会,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和数学家探讨数学问题。玛丽于1923年毕业并获得第一级学士学位。英国的学士学位分三级四等,作为最高等级的第一级荣誉学士学位是非常难获得的,对获得者有很高的要求,获得此学位的学生有资格直接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玛丽是获得此类学位的第一位女性。

大学毕业后,玛丽先后在英国伍斯特的爱丽丝・奥特利女校和白金汉郡的威科姆・阿比女校任教,直到1928年,她重回母校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玛丽的博士导师是英国数论专家哈代。由于玛丽上学的第一年哈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所以由擅长解析数论的英国数学家蒂奇马什具体负责指导玛丽的学习。后来,哈代的合作伙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利特伍德作为外审专家审阅了玛丽的博士论文并参加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因此,玛丽也和利特伍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同的数学家带给玛丽更加多元的思维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她后来的研究很有帮助。

1930年,玛丽获得一笔奖学金,得以前往剑桥大学格顿学院继续她的研究。在参加利特伍德的学术演讲时,玛丽还成功地解决了他提出的一个难题。1936年,玛丽成为了格顿学院负责数学科研的主管。1938年,她参与了一项新的研究,这对她以后的研究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英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新型的远程探测工具――雷达,在研制过程中需要求解一些非常奇特而又复杂的方程。为此,政府专门致函伦敦数学学会,询问他们是否能帮助寻找一位能够求解这些方程的数学家。玛丽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她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动力学不是很熟悉,于是她求助于数学家利特伍德。最后,经过艰苦努力,两人共同解决了这些难题。雷达在二战中为英国抵御纳粹的空中入侵发挥了重大作用。

玛丽在教学和研究期间还出版了许多有关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方面的书籍。1947年,玛丽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尽管她并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但却是第一位当选的女数学家。后来,玛丽还担任过伦敦数学学会会长一职。1964年,因为在分析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玛丽获得了西尔维斯特奖章,这是英国皇家学会为鼓励数学研究而颁发的铜质奖章,同时还发放1000英镑奖金。这一奖项是为了纪念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而命名的,专门授予尚处于职业生涯早期至中期的而非业已功成名就的数学家。迄今为止,玛丽特仍是此奖获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数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76-01

当前,许多学生对中学学习,特别是数学不感兴趣,家长都是强迫孩子学习,老师教学素质不高,加之一些别的原因,许多学生对数学兴致不高。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我对此深感忧虑,经过一定时间探索,愿意就一些经验与老师们交流共享,共同探索进步。

针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致不高,引导、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推理极强的学科,因此,许多学生都觉得枯燥难学难懂。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兴趣是需要方法的。针对一些学生没有兴趣,我想办法从故事开始讲起,学生是爱听故事的,这样从第一步初步建立一个数学印象,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举例假如地球是一个表面非常平整、非常光滑的球体,用一根铁丝在地球的赤道围了一个圈,长度正好是4万公里,现在用一根4万公里零一米的铁丝做了一个圈子套在赤道上,铁丝与赤道的距离是均匀的,问铁丝与赤道的间隙能不能钻过一只老鼠。此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乐的前仰后合,答案两种:一是能过,一是不能过。认为能过的也说不清,凭得是猜和想当然。认为不能过的是问题提得荒唐。当我把答案告诉学生,并说清演算过程,学生们当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同时又觉得不好意思,只此一事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兴趣后及时采取第二步加以巩固。

第二步,还用故事开始讲名人的数学轶事。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举例:数学家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一个国王酷爱此项活动,决定奖励西塔。国王对西塔说,为了奖励你的发明,你可以要你想要的东西。西塔笑着说,别的我不要,只要一些小麦,但要这样计算:象棋有64个格子,国王只需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放两粒小麦,第三个格子放四粒小麦,以此类推,理论放满64个格子就行。国王笑着对西塔说,这有何难,一口袋小麦就够了。西塔大笑出门而去。国王疑惑,找人计算结果后大惊。我对学生说谁能计算出国王大惊的结果并说明谁就是最棒的。结果学生兴趣大增,纷纷计算。当他们得出结果时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说没想到数学竞这样奥妙。当学生这时我就及时的进行下一步引导,说明数学是有趣的并不是枯燥的,难学的,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学生对数学兴趣有了,但要解决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难学、且不易学成的问题,此时第三个故事也就开始了。说在早些时候一个小店里有一个小店员,从小就对数学有兴趣、爱学习,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自学数学。不幸的是他又因病致残。当时,他只有19岁,但是,他没有沉沦,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后来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后来,这个自学的人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这个人就是华罗庚。

这个故事给学生说明的是,只要有兴趣、坚持学习,多么枯燥的事也会变得很有情趣,只要坚持就会有结果。关键就看坚持多长时间,是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不出结果不罢休。这样学生坚定了信心。同时第四步也就顺情展开。

第四步,数学家用数学或者是取得名誉、地位、或者是解决国计民生,或者是为民族争光,或者是留下一段趣事。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致。为国家民族争光的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就此展开。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宝石的艰辛历程。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震惊了国际数学界,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迄今为止,陈景润是目前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近的人。此时,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学好数学,当数学家摘取那个宝石为国家、民族争光。即使成不了数学家也不能不学好数学。否则对不起为国家、民族争光的人。

通过以上四步,不但激起、巩固了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开始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这是我作为一名基层老师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数学家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史;人文价值;科学素养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很多:有数学家的生平;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古今中外数学家研究数学的科学方法;我国古代和近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精湛技术和上升为数学理论的数学文化等。广开数学史传播途径,加强数学人文教育。

一、将数学史引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中学数学新课程中设置数学史选讲专题。本专题由若干个选题组成,内容反映了数学发展不同时代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史实,介绍数学的思想方法,对优化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利用媒体做好数学史的宣传教育工作。以黑板报的形式每周一次进行宣传,其内容可根据数学家的诞辰与逝世纪念日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及时登出纪 念性文章,或印发成数学史简报让学生阅读学习,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内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意这方面素材的积累,像《科技之光》、《科学苑》、《科技与创造》等,都有介绍数学史的镜头,教师如能及时把这些材料记录保存下来并适时让学生观看,学生一定会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会更好。

3.利用第二课堂传播数学史料。可举办数学史知识竞赛并及时评比。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学生通过亲自查阅资获取知识比教师讲解效果好。

可请有经验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一学期举办一到二次,这种形式效果极佳,他们的精神能鼓舞激励学生前进。

可成立数学史兴趣小组,请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并开展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二、发挥数学史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数学的人文价值为学生提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数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数学概念、定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等,数学史中大量生动的事例展现了数学大师们创造性地运 用数学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2.数学的人文价值可以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充分利用数学史料,以著名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忏悔;以重大数学突破中的曲折和反复、分歧与争论;以有血有肉的历史描述来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如世界数学史上杰出的数学家欧拉从19岁开始直到76岁,不倦的一生共写下886本书籍。他那顽强的意志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可以使他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盖上完成论文。即使是他双目失明后的17年间又口述了好几本书和400多篇论文。这样的数学史实能给学生难忘的精神体验,能激发学生为真理而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以及对善和美的崇高追求。

3.数学的人文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受限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数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比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就不轻信现成的定理而敢于大胆质疑,他的成名作《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的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纠正了苏教授论文的错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完全有必要用数学发展史上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他们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数学的人文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能够亲身实践和体验,能有效 地培养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从中体会到数学家们不 畏艰辛、不怕失败的精神。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又能 经常受到“以退求进”、“逐步调整”的方法、策略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能进能退”的开阔胸怀,有效地培养在“逆境”中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良好心理品质。

5.数学的人文价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数学史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史料,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价值。唤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中国的古今数学家们在事业上的志坚如磐,锲而不舍;在治学上的勤奋刻苦,严肃认真;在品格上的刚正不阿,诲人不倦等。都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唤起学生崇高的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数学家华罗庚幼年不幸,终身残疾,命运的不幸并没有使他消沉退却,他反而身残志坚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最终在世界数学界树立了威望。

上一篇:社会类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