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8:13:28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1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综上,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艺术技法,塑造创新精神,培养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服务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2篇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当今学科飞速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取代大学科的概念。社会实践加速了边缘学科的建设,诸如医院管理类、社区卫生管理类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点的医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点进行深入带教、完善上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避免理论化,帮助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4.4社会实践增加了就业机会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3篇

本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的学校教师指导转向教师、家长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合作指导;从学校独立操作完成转向寻求有关部门、学校的协作共同完成;从个别少数学生的参与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各校独自为阵转向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从少数学生有限范围的独立活动转向跨班级、跨年级的合作互助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初步探索一条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有关部门对科技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再次,新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为科技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将科技教育设置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使科技教育从“业余课外活动”正式成为“正规的校内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制高点,结合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将科技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学习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本活动是在银川景博学校的学科月活动“水――生命之源”

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开展,以九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逐步组织进行。具体内容是污水处理厂的实地参观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净水设备使用及亲眼目睹污水的净化过程,并亲手操作。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和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时刻把节约用水放在心上。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表现,带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此活动还能增进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兴趣,也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三、活动步骤

活动第一阶段:

1.我向校领导汇报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争取校领导对活动的资金、人力、场地等的支持。同时,积极主动联系史、地、生、政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这个活动。

2.我和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教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及参考书籍事先对污水处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组建一支合格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团队。

3.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和讲解,明确活动目标和方法及分配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探究能力。

4.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宣讲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在2015年9月结束。

活动第二阶段:

1.组织学生到水洞沟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前团队开会讨论此次活动的具体操作:①九年级7个班分为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并为每个组分配了学科指导教师。②考虑到人数过多不利于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从各班分别挑选10名学生作为代表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考察。③确定活动时间、活动路线及活动过程。

2.参与实地考察的学生在活动前对各小组要研究的内容进行资料调查,初步了解污水处理的相关知识。

3.各小组指导教师在实地考察前写出各学科活动预案。

这一阶段在2015年10月结束。

活动第三阶段:

1.学生写出本次活动的感悟,并以幻灯片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展示、讲解。

2.活动中要求各教师和学生认真考察过程、捕捉信息收集资料,活动结束后,在学校总结的基础上,写出该活动的总结报告。

这一阶段在2015年11月结束。

活动第四阶段:

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活动来检验本次活动的成果,在此期间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一阶段在2016年1月结束。

四、本活动的具体结果

1.参加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师科技教育业务得到提高,每人至少承担并完成一个以上项目的指导任务。

3.总结出一条进行中学科技教育的新方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活动成果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五、预计本活动方案对学生具有以下教育作用

1.通过完整的活动,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创造发明和科学探究的原理、方法和

步骤。

2.通过系统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意识,这是本活动必须达到的目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比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能力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才能慢慢提高,不是初中阶段就全部能完成的工作,可是意识是能够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起来的。

3.通过参加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六、_展这一方案的优势

1.本活动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宁夏银川市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活动的开展在专业技术指导、宣传等方面有了保障,解决了学校教师知识的局限性等问题。同时与这些单位的协作,能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关注,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2.本人从2011年就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

七、活动方案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科技教育活动从过去的课外业余活动走进教室,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

2.通过系统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

提高。

3.通过大面积地开展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培养,能转变以往只有极少数学生得到培养的局面。

4.通过与协作单位的协作,能够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关注,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同时弥补学校在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

5.通过专家和协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特别是青少年对专家的崇拜心理,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能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6.通过活动还可以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教师队伍。目前科技教师严重不足,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科技教育中来,是提高科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个好办法。

7.该活动结束后,其成功经验可供有关部门参考,推广使用。

八、开展这一活动得到的各种资源

1.银川景博学校学科月活动“水――生命之源”课题研究成果;

2.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及实验教学设备;

3.各协作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研究设备;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差异化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性理论,它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特性,包括产品品质、产品创新、产品特性、配销渠道等方面,建立公司独特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也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采用最多的竞争策略之一。差异化的目标是自身在社会的竞争当中独树一帜,满足社会客体需求,取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差异化策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实践育人的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组织者缺乏实践经验

在组织的主体上,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般都是教师或辅导员。我国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学术科研为主。学者和实践者在活动当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差异。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对真正的教学问题的情景也只能是在教师或者是学校,而实践活动是一种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一个理论情境向真实的教学环境转变是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的,难以体现出学科的实践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承担一个引导者角色。高校每年新晋的辅导员岗都呈现递进式趋势,使得辅导员岗位的更替也逐渐开始频繁。辅导员岗位的更替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新的辅导员岗位由于缺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二)活动的志愿者存在同质化现象

首先,志愿者专业的同质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实际上是专业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主要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思维的定向,即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只是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单方面的,没有能多视度、全方位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同质化。一定程度上讲,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相差不大,知识构成相对一致。他们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的。此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知识也相对均衡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这方面的知识构成是相差不大的,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再次,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存在同质化。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年龄的分布相差不大,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其看问题的范围还相对狭窄,虽说经过两的大学学习和熏陶,但是还不能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处理问题往往单一化、简单化。

(三)实践对象与志愿者背景“重叠”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形势政策宣讲等为标志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些活动的地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来源于基层或者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实践志愿者的大学生,往往并不必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二元分类来看,当前大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城镇,另一部分来自乡镇或农村。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或者接受的文化环境熏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迫切有着改变现状的心理需求,期望着能够去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和锻炼,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本应该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其在城市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为这些艰苦的地区进行一定的服务和意志磨练的。但目前的情况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志愿者还是回到农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参与实践活动。志愿者的成长背景与实践对象存在“重叠”。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实践目标是育人。当前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不注重对实践经验分享的长期性,也即大学生实践活动只是任务式的执行,实践活动结果就是形式上的提交一份质量相对不高的调查报告敷衍了事,不讲求在实践活动与经验分享相结合,不考虑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感受和能力的提升,忽视对实践经验的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也会导致学生和教师出现对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组织者缺乏系统的训练,生活阅历有限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工作的阅历,而且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也有限,在组织活动中很多新问题、实际问题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在同学校之间的组织者之间的短暂交流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活动中的随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组织活动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培训还相对薄弱,甚至很多地方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一个培训的机制,导致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没有一定的组织经验而盲目的地进行组织活动,使实践活动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

(二)活动组织时间短暂、组织过程过于仓促

实践活动的组织发起是在学期期末开始,整个组织发起到活动的开始也只是半个月或者更少,时间活动准备短暂性也很难形成对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目标要求、形式内容、实践的方法、执行的路径等比较全面的、充分的、具体的、细致的计划,难以形成对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点面结合,难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安全有序、持久有效的开展。

(三)实践基地资源选择有限

大学生每年的实践活动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实践基地的数量却是寥寥无几,很多高校实践活动的地点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都是同一个地点或是几个地点之间来回的转换,造成这种原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校对自身实践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四、用差异化策略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以客观需求为基础,以特色制胜为目的,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原则。用差异化策略来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结合志愿者特点与需求,从实践基础的选择,到活动组织实践,再到总结与反馈,都需要组织者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运用差异化策略。

(一)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多样、互补的志愿者

一是注重志愿者专业结构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发挥聪明才智。既要尊重和发挥志愿者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又要尊重科学专业的互补性。志愿者不能仅仅是单一学科专业的队伍,也应该存在交叉专业或吸收其他专业的志愿者,组成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作的志愿者队伍。

二是注重志愿者学历层次上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倾向于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缺少专门的学术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本科生志愿者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不深、分析不透。因此,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考虑把研究生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本科生志愿者积极地做事但视野不广、分析不透的不足,充分发挥不同学历层次背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注重志愿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来自不同地域的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志愿者走在一起讨论、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小集体中,大到对实践主题的讨论,小到成员间的磨合,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志愿者的交流与认识,可能出现小小的摩擦,但这都是课堂中无法提供的真实教学情景。具有多文化或者说是跨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团队,一定会收获更多。

(二)注重实践基地的时空育人功能

除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基地在时间、空间上的反差效应。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能否取得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选择,要考虑到志愿者的发展需要,事先评估实践基地所具有的育人资源,可能带来的育人效果。实践基地的发展程度、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地域文化差异等等,都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升实践活动内涵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一是对于同一个实践基地,可以长期跟踪调查,定期回访,以时间为轴线,实践基地的变化和发展为比较要素,做深做实;二是注重反差原则。主要有文化背景与实践基础的反差原则:对于来自农村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沿海开放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对于以来自城镇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乡村等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有专业或行业的反差原则:来自文艺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工厂、企业、社区中开展社会实践;来自理工科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开展社会实践;农林牧专业的志愿者,安排到社区、学校、医院、化工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出发点,以长才干、作贡献为落脚点,尽可能考虑到更多志愿者的成才、成长需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他们带到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开展一次使他们深受教育又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

首先,各高校应该专门建立实践活动后期反馈的管理机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分享、评价等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从开展到结束后反馈的各项流程,从制度上减少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阶段总结。

其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学生还是组织的教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总结,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既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成果做信息的记录和反馈,还要从实践基地或者单位的意见反馈中进行总结。在实践活动反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经验交流会、讨论会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再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媒体报道、社会实践成果评比、当地产生的影响等显性产出进行客观评价”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隐性循环评价制度。对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不管是选择隐性评价方式还是显性的评价方式,有一条原则都应该是各大高校所应该共同遵循的,也即是“激励为主,考核为辅”。只有在众多反馈形式组合起来时,才能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5月.

[2] 刘云龙,汪元洋,田侃.构建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1月1期.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1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差异化理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号:2011SZ004)的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5篇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维模式是为了能够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转变教育思维能够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顺应时代潮流,切实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欠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时代性与职业化,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实践环节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以弥补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短板。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主系列教学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化,使之成为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把教学变成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同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教学的自然延伸。目前,许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知道怎样去联系和发展自身所学的专业特点,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而无法很好地实现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实践活动往往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和选题上积极参与,努力尝试将老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依托老师的科研课题组建相应的社会实践团队。同时,大学生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专题研究,把老师科研、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老师要做到从一般性号召到实质性指导,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所需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此来带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兴趣。

2创建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实现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实现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紧密

结合的重要保障。高校可以通过整合并广泛利用社会各界力量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创建涵盖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与之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而达到了解新事物,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大学生可以在这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自我,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工作和适应能力。在实践基地里,教育方法不在拘泥于课堂,可以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教育方法,进行正面教育,传递正能量,充分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3坚持发挥专业知识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专业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做好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特点结合的关键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立足于特色,将重点放在突出专业特点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上,立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各类服务性的公益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选择与目的。要在保证方案的设计、教师的指导、团队的创建、服务的开展等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能力提升。实践能不断强化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处理事务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得到迅速提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在实践内容上,低年级学生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感恩意识和三观教育;高年级学生以助教、助研、助管为主要方式,下到实践基地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毕业班学生的社会实践应充分考虑面临就业这一现实,积极进行见习就业和就业实训,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应制定不同的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的实践活动方案,以给学生社会实践引导和指导,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取得满意的效果。

4构建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依靠专业特色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结合的有效方式

专业实践教育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三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于发展须依托于专业知识学习体系与人格培育体系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两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实践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并且目标一致,因此构建大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由专业老师予以全程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激发专业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印证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返课堂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养成。目前专业老师大多数是挂名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微乎其微,把社会实践指导与老师所研究的课题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专业老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创新的办学模式,同时增强了实践的效果,也督促学生合理选题、深入科研和实践一线,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研能力。

5及时认真总结交流和评价激励社会实践活动,是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的重要环节

社会实践活动要建立长效机制,必须进行总结交流和评价激励。首先,要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通过实践成果展、总结交流会、评优表彰大会等形式扩大实践成果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营造学生关注和热衷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做好树立典范工作,通过表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取得一定效果的团队,鼓励更多同学思考如何把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学术科研之间紧密衔接,如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请相关科研课题等;三是,要做好总结工作,通过每一阶段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分析、评价和研究,以了解每一阶段的实践活动都做了什么,怎样做的,达到了什么结论或效果,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积累了哪些经验等,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好的服务于以后的社会实践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社会实践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和自身优势,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印证所学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团队协能力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经过精心策划地,充分准备并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难从中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加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成为快速取得成功的人。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专业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C

大学生既要读好“有字之书”,夯实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加强实践,读好“无字之书”。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展才华、炼品质、做奉献的平台。多年来,全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文化。在不断推崇文化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创新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当代生物专业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结合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探讨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

1 社会实践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近二十年来,全国各高校结合“三下乡”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活动,常见形式有便民服务、义务支教、法律宣传、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文艺下乡、环境保护、考察实践等等。最近几年,很多高校探索出一些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无法将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保证,值得不断实践和探讨。

2 生物专业特点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研究与生物相关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是一门多彩、有趣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专业课程大多包括了野外实习实践环节,但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课程内容的体验,后者则有助于思想教育和素质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和职业。

3 生物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做法和创新经验――以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园艺四个专业,是一个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学院。2013年和2014年暑期分别组建了实践队赴贵州省遵义市泗渡镇、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成果,笔者认为,生物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要与专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又要注重实效,切实促进实践地的发展。

3.1实践队员师生比例合理,人才结构科学化

科学合理的实践队伍是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和收获实效的保障,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师生结对、本硕联手、党团共建”的复合型人才结构,在思想引导和专业指导上都可以开展工作,极具科学性。生命科学学院2014年社会实践队共选拔23人,其中教师3人、研究生2人、本科学生18人、党员10人、团员12人。

3.2实践内容注重结合,实践成果讲求实效

3.2.1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社会调研,注重实效

生物专业知识多为理论基础知识,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生物等产业。生命科学学院针对性地开展了“泗渡镇果蔬合作社体制调研”、“盘江镇自然资源调查”、“生态民族旅游与农村新风貌调研”、“农业发展现状与绿色环保农业调查”等调研,通过查阅资料、科学实施、悉心指导、认真总结、形成报告,为地方政府更新了大量数据,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3.2.2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科技支农,注重成果

生物专业是一个科研性较强的专业,利用这一特点,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将生物知识具体化,将专业技术灵活应用于农业发展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生命科学学院实践队针对泗渡镇辣椒病虫害极为严重的现状,开展“辣椒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利用基因克隆、生物标记等技术,探索出预防和治理辣椒病虫害的方法,最终研发了专用检测试剂盒(验证阶段)。此外,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帮助农村朝向绿色、生态、高效、可循环农业方向发展,充分搜集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民举办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

3.2.3立足两个根本进行教育关爱,注重细节

社会实践要立足于中央文件精神和学校属性两个根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实践重点是教育关爱。因此,实践队根据盘江镇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数量多、受教育受关爱不足的情况,除开展传统的爱心捐赠和学习辅导外,还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生物活动,包括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动植物标本、地方资源图片展览等,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3实践成果注重总结和推广,强调长效机制

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成果的科学利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择业和创业工作。实践队开展课题调研后,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形成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实践队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成“生物科技农业扶持基地”,实现实践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形成长效机制。基地工作依赖于实践队员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更是督促学生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

4 总结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就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看,社会实践运行长效机制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功效发挥的因素之一。

一、释义: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社会实践主题选择上的系统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活动主题的系统性。主题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各大高校的活动内容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国家层面,在活动主题、总体思路、工作要求等方面有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要求,并从运作机制、媒体宣传、总结交流方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从学校层面,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的同时,依据于自身的特色,组织起成效更为显著的社会实践。从学院层面,学院更是在自身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活动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社会实践实际运行的长效性。

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长效性。从活动时间上,一般集中在暑期,大概在20天到30天之间,要有相对充足、集中的时间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延续。从活动内容上,活动之间要有关联性、活动前后要有关联性。除此之外,活动的前后也应具有关联性。在活动结束之后有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下次活动的开展可以接着上次活动调研的问题在广度上、深度上作进一步的调研。可以理解为内容上的延续。从活动地点上,要在同一片区域将实践活动做透、做实,这可以理解为活动地点上的延续性。

二、困境:系统性、延续性的缺失

(一)系统性的缺失。

缺失集中表现为主题涣散,没有遵循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国家在颁布的具体文件中对社会实践有总体的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一般都是学校团委指导下各个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组团的形式,学生基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总是从自身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出发,进行活动的策划、执行。

(二)延续性的缺失。

人员经常变化。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大三学生忙于工作、考研的准备。一般学生只能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其次是调研地的经常变化。就学生层面,一般都是只在一个地方实践一次。就学院、学校层面也很少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似乎是“全员参与、遍地开花”。最后,活动的内容不具有延续性。调研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的,也有些主题是指导老师依据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确定的。

三、探索:追寻系统性、延续性缺失之因

(一)缺少规划。

行动前科学的规划是行动成功的前提。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仅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出发设计社会实践,不能与国家要求、学校要求相协调;有的学生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设计社会实践。最后造成整个院系的社会实践没有主线、整个学校的社会实践主题凌乱。

(二)师生团队。

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给予指导。由于大多数学生只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实践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天,实践结束之后彼此之间就实践这一主题交流甚少。

四、路径: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长效运行

(一)形成系统的规划。

首先,规划全面的囊括社会实践不同主体。国家层面颁布文件,提出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基本范围、基本主题、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依据于学校自身优势,找到既符合国家要求、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社会实践主题,并以此要求各具体院系具体规划、实施。各院系在学校的指导下,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做文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其次,规划内容要有完整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形成国家有大规划、学校有中规划、学院有小规划的三级活动规划结构。在内容包含关系,大规划囊括中规划,中规划囊括小规划。在内容的详尽程度上,大规划倾向于宏观把控,小规划着重于具体实施。

(二)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结构和学生团队结构。

具有与社会实践主题相邻近的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主要组成指导教师团队。也可以是能够剖析活动主题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纵向结构基于活动的延续性、深入性,是指为了深入的调研某一问题,得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不同的年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调研。一方面同一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可以在不同的年份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主题,不同的层面、侧面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团队的构成可以是具有同一学科背景的学生,也可以是临近学科背景下的学生。

(三)形成学校与实践地的长期联系。

一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与地方协调形成专门的管理机制,由学校和地方共同负责,通过挂牌等形式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对实践的主题进行确立,对实践的资料进行保管,保证实践活动的长效性。二是学校与地方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在基层有着大量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不仅有学生的专业教师,还要邀请这些基层专家指导学生。这样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基层发展结合起来。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8篇

一、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三、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1.坚持制度创新,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以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为例,我们在工作制度设定中做到三个不拘泥于,注重在实际中解决问题。三个不拘泥于即:时间不拘泥于寒暑假、形式不拘泥于走访调查、人员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生会干部。我们在实际运作按照大学科组成团队,分专业组建小分队,按兴趣划分服务组,着重在服务当地经济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依靠,三个着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依靠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依靠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重抓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用正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着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研究生择业和创业业观念的形成。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种子基金”来激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2.丰富实践形式探索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驱动模式。通过创办“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来创新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学术实践和专业交叉,增进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生未来择业和人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和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实际,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我们提出要在校内开展特色“学术实践”模式和校外开展常规“社会实践”的“双模式”社会实践新思路。所谓校内“学术实践”是在校内探索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将先进的商业理念与研究生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科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等层面定期开展的专业“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验报告”以及学校不定期举行的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硕士沙龙”、“博士论坛”活动,开设“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超市”开辟了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第二平台,做报告的同学通过报告内容的选取、报告的讲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切实为研究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平台。

在校外,我们在做好常规社会实践工作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素质拓展学堂”,学堂通过开设一系列符合研究生需求的形式多样、全面深入的素质训练课程,引导和帮助广研究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满足学生素质拓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让研究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相关专业机构的认定,夯实就业基础,提高就业砝码。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9篇

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力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成立志愿者社团组织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全方位人才,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 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大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为促进大学生尽快成长, 给大学生多创造施展技能和才华的条件和环境, 必须切切实实地把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中去。要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完善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团组织的要求,进一步统筹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和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因此,志愿者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与管理二一五•七百家争鸣为乐”的雷锋精神中汲取精华,秉承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展多种大学生志愿服务。同学们锻炼了在校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既体现了历史学院学生良好的素质风貌,又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广泛传承,历史学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积极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努力打造出具有历史学院特色的品牌社会实践活动。

三、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加快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和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进实践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十分重要。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观念

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践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二)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内容与示范应根据本院具体实际学科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改造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考核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先进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

重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团队。建立实践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师负责、热爱实践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

(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安全环境配置条件

教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践教学的要求,设计人性化,具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先进的管理体制

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践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六)先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网络化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七)显著的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创新成果丰富。

(八)显明的特色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积极创新,特色显明。总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扎实开展工作,深入实践,锻炼了能力,展现了青春风采,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为总结经验,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一方面继续加强社会实践与教学环节及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融合,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根据其具体实践情况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并计以实践成绩,使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完整。另一方面,继续按照年级、班级逐级进行的方式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加强社会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社会实践的开展方式、方法。在总结各部分实践情况之后进行总结和表彰,并加强成果的宣传,扩大影响,继续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体系,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形式,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前的宣传、组织、教育、引导、培训、课题分析工作及活动开展后的总结、沟通交流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社会实践学科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品德学科 社会实践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9-0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课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品德学科社会实践课型常见问题的分析,进行了社会实践的策略探究,形成了社会实践的基本操作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常见问题与分析

1.重“安全”,轻“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也导致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品德中学到的一些道德认识如果只是宣而不为,那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2.重“结果”,轻“过程”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忽视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情操,或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往往也忽视了活动前延后续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锁定在结果上,而应聚焦在其过程上,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3.重“校园”,轻“社区”

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品德课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社会上特殊老师的合作。但目前,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二、实施策略与内容

1.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这个环节是社会实践课型的关键点。只有确定实践的主题,制定明晰的调查方案,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保证实践的质量。教师要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并进行方案的策划。

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公共汽车乘车环境的调查”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方案策划的过程中,要求用好家长资源,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乘车体验,并要让学生在乘车过程中去发现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

2.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在主题、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小组长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取任务,实践的目的就更明确。还是以《在公共汽车上》为例,学生根据主题和方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领取自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擅长设计调查表的,进行调查表的设计;比较会动脑筋的,就进行调查内容的策划;乐于与人交流的,就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乘车环境的现状;擅长总结的就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就准备在课堂汇报的时候进行汇报。但虽然各有分工,社会实践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参与。

3.调查实践,记录信息

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家长和辅导员的全程参与,确保调查实践活动的安全开展;其次,需要整合实践资源,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再次,根据事先的分工,让组员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把原始的数据记录清晰,或者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调查实践的过程,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4.成果汇报,互动交流

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调查实践的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可以通过“有一说一”“你问我答”等互动的形式,把实践的目标、过程和认识说清楚、说透彻,并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实现组与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5.提升认识,课后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调查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调查实践的结果,还可以评价小组之间互动的质量,最后提取与本课教学目的最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引领学生后续的生活。比如学习《绿色小卫士》后,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制订并形成了“绿色小卫士行为规范”,为使“绿色小卫士”活动向课外拓展,我们要求学生与班级签订“绿色小卫士责任书”,并讨论形成了“绿色小卫士”评价体系,这样不但人人参与,而且还扎扎实实地外化到学生日常的行动中去,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院部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