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9:30:50

社会教育小论文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1篇

一、利用热点事例作为典型材料

在教学中及时引入社会生活当中的典型材料,以帮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有教育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改造、制作,得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结论。

二、把好歌曲(词)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材中有的知识是深奥的、枯燥的、乏味的,不易引起学生兴趣。欢快的歌曲能够使学生思想活跃,表现积极,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会产生兴趣,这样歌曲的引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也就不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意思或没什么可学了。引入有意义的歌曲,还能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这样无形当中学生就学到了思想品德课中那些死板的知识。

三、随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材料

生活在当下的学生,具有真实、善良、忠实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寻找真实的材料为学生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许多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件,一旦教师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就能成为教学中的典型材料。比如,我引导学生对该年级某同学辍学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

四、充分利用多种社会教育因素

我用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半月谈》《中学政治新闻》及其他报纸,看“新闻网”和其他的电视节目。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调查,并写小论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从而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看法。

五、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死板的课堂教学,只是教授知识,却不一定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效果。教师应当适当地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尊老爱幼,帮助这些弱势群体。

总之,通过利用社会教育因素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课程材料,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2篇

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109-02

摘要:在当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文章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个案,对如何通过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建设 财会专业 多层面综合性 社会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以来“专升本”后新设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各地中小微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2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而在此前的7月21日浙江省已出台政策文件,把嘉兴学院等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列入“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对财会专业而言,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最关键的一环。本文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为研究个案,对如何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经验介绍和具体探索,为同类高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一、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应用型建设的基本目标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在总结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省校重点专业建设和十多年来“双导师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能力结构,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为载体,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

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具体做法

(一)深化“双导师制”改革。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是我校财会专业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至今已历十四届学生,《中国教育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作过相关报道。目前正在重新厘定“双导师制”合作单位,作为下一步深化合作的单位,重新确定高素质的校外导师队伍,并与单位和导师重新签订合作协议,发放聘书,重构重要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导师队伍,并从中精心挑选和培育一部分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管理水平高、财会专业队伍强、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把它们努力建设成为:(1)重要的学生平时校外实习基地;(2)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3)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践基地;(4)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5)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6)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7)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

(二)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塑造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浙江小微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转型升级迫切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十多年来“双导师制”等合作办学运行的基础优势,及时对接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动态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办学、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改革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将“双导师制”实施时间从原来的三年级末提前到二年级末。二是实施“3+1”模式:3学年基本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第4学年第1学期(两个月)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外,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完成企事业单位实战课程(主要由实务界教师主讲);第4学年第1学期下半段及第2学期到校外实务单位实习。三是规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必须结合“双导师制”单位的实际。四是加大“双导师制”实习的学分。

在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一批稳定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充实到专业建设委员会,动态跟踪了解本地主管部门、校外专家尤其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财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学生各种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的内容,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际、实践和实务,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载体,形成特色课程群,突出应用能力建构,继续坚持在所有专业模块课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内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专业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与校外合作单位相关专家合作编写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尤其是实战课程、岗前培训教材。

(四)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构建支撑财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科技活动相结合的五模块递进和校内、校外互补型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课程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等;校外合作单位――岗前培训、“顶岗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等。校内部分实践性教学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操教师参与指导完成,校外实践主要在实务单位由校外导师(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完成。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利用学校部级经管示范训练中心相关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合作单位实操环境和实践师资,开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校内外教师一起与学生搞科研,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财会信息化案例大赛、挑战杯创业比赛、新苗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最终形成校内外实践内容各自成片,校企之间实践内容连线成串。

(五)构建“双师型”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实务单位一线学习交流锻炼的制度和机制,分次安排青年教师和还未取得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赴合作单位进行实务操作锻炼,使大多数校内教师达到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二是完善校外导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支稳定的讲座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企业家、实务单位的本行专家和专业骨干利用短学期或其他时间为学生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或实战课程的授课、指导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通过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增长知识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利用柔性引进机制,引进若干理论水平高、实务经验精的实务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

(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利用好这次嘉兴学院被列入由中国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主导、正保远程教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机会,配合专家委制定并推进适应“大智移云”的“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学各环节(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考试、毕业设计等)的资源全面整合到一体化平台上,从而更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丰富提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七)建立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在传统知识点考试考核的基础上,结合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在相关课程中建立学生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以全面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1)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考核。定期进行校外实习成果总结汇报会,要求每人均要发言,并形成文字材料。(2)结合校外实习,在相关课程中以写小论文方式考核学生写作及搜集整理资料能力。(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结合校外合作单位实际,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尝试考虑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等替代部分专业课考试。(5)由校外导师主导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6)规定必须针对校外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7)安排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完成论文答辩与考核。

(八)形成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培育一批本地的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使之成为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为实务单位提供培训员工、管理咨询等服务。

(九)形成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选派优良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在实务工作中锻炼这些单位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供其挑选,使这些单位成为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建立稳定渠道,继而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单位,如目前已与嘉兴市温州商会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温商学院。

通过以上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校外合作单位作用,体现校企合作育人优势,定将使财会专业建设水平上一台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技能素质都将得到提高,达到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效果。

三、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基地的基础。2002年以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在学生“双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双导师制”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吸纳财会毕业生就业、与财会专业教师开展横向科技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也贡献不小,一些资深骨干专业人士成为学生的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和参与论文答辩。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青年教师实践、专业教材和教学案例及实训材料编写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层合作。

(二)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广泛的校友资源。嘉兴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专业教育积淀丰厚,具有广泛的校友资源。他们乐意热心支持和反哺学校办学,为合作办学提供各种服务。

(三)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更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用型建设条件下提升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2015年学校被浙江省列入“应用型建设”试点后同时启动全面改革,财会专业被列为学校“4+1”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单位,主攻教学改革,重点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因此学校和学院十分重视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条件建设,为之提供全方位大力支持。

(四)参与实施的教职员工队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锻炼,参与实施本项目的财会专业教职员工已经具备了这方面较丰富的能力和经验。

以上这些条件,一般地方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所以,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建设,可以推广。S

参考文献:

[1]顾光明.美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7,(11).

[2]刘东.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3]张惠忠.“八位一体”利用社教育资源培养新型财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8).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健词: 社会资源 思想政治课堂 社会教育因素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法,是当前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客观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培养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该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社会教育因素的内涵

所谓运用社会教育因素,是指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有机地借助社会的重大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思维,使之通过感知、分析“寓理于事”的材料,悟出道理。并结合教材,掌握知识,提高觉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通过对思想政治课运用社会教育因素的尝试,我认为引入课堂的材料内容主要包括:

1.适时地引入社会中的典型材料。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教材举例的有限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入社会生活当中的典型材料,帮助学生感知现实社会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有教育性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加工、改造、制作,得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结论。比如,在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教学中,我引用了原天津大邱庄致富带头人禹作敏因犯窝藏罪、妨碍公务罪、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2004年新疆对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于纪豹等549名贪官依法依纪掀翻重处的真实事例,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任何公民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要毫不例外地遵纪守法,一旦触犯宪法和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加深对教材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经济犯罪”等理论观点的理解,感受到党和国家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2.及时运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举措和方针政策,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教育。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重要的内容,及时地组织学生学习,结合教材实际认识党的大政方针,在了解党的政策举措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理解教材知识要点。如党中央发出向优秀干警任长霞同志学习、向党的优秀干部朱玉儒学习的号召后,我们组织学生学习他们的忘我精神和优秀事迹,并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课,以思想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为题,组织专题讨论,教育学生要以英雄为榜样,努力成为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3.随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材料具有真实、亲切、可信的特点,且学生从自身现实生活中体验出来的观点更能被学生所接受。许多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件,一经教师细心观察、及时捕捉,就能成为教学的典型材料。比如,我们引导学生对该年级某同学辍学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教育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这样便既传授了“某些权利本身具有双重性质”的知识要点,又宣传了执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严肃性,对教育初中学生认真学习、争做合格毕业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社会教育因素,搞活课堂的做法

我从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简述如下。

1.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作用,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如在“国情、国策”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合作者、资源人,是互教互学的对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然后发动同学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兴趣,才能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新的有效载体。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们善于把知识串连起来,组合解决问题,善于开拓思维,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强化了学习兴趣,发挥了主体作用。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学现代化,既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又包括教学设备等的现代化,对于多媒体教学设施这个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应当被作为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的中介,通过互联网的有关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见识更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立足于课程体系,结合时代信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有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观念的改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变。首先,指导学生尽可能地阅读《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等杂志,收看《新闻联播》等电视节日。其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并写小论文,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成立一些学习小组,并使小组相互竞争。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就某一社会现象或问题,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开展大讨论、大辩论,将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4篇

(一)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应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对教材中重点、难点能够化整为零,分层次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而不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困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学生的思想活跃,在教学中应针对教材与社会实际,提出一些热点问题,如“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商品社会人性本私”“对于金钱的看法”等问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组织他们自己动手撰写小论文,使他们在学会知识基础上达到“会学”的目的。只要是有助于增长学生能力的方法都可以一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去学会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便随时应用。

(二)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力量教师育人更应注重自律

教师言不由衷、言行不一也将成为德育教育的大患。因此,教师应该以德育德,以美育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加教育魅力。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

教育教学表明:一个人成才,要靠他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在成才上起决定作用。因为理想、情感、道德、意志不仅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也是一个人学有专长、精益求精、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要求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去努力尝试。

(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企业兼并、破产、职工下岗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最终使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识不断更新、全面成才,才能适合未来需要,这样就会激发其内在动力主动去学习,提高全面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挫折感意识

从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失败说起,点拨学生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一个人只有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所成就,摆脱挫折困惑,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理想实现而努力。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分析我国的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正视我国岗位拥挤现状,充分认识到我国第三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基层企业、农村的有大量就业机会。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创造素质教育氛围。政治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探讨,也可以开座谈会,请学生家长以及本校小有成就的毕业生谈其成功之道,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教育他们应用发展眼光看世界,而不应局限于眼前的小范围内。教师自己不仅要经受住严峻考验,自觉抵制社会负面影响,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去拼搏、去进取。事实证明,教师在学校教育的作用大大强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着重于学校教育,同时,应注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的配合,做到以点代面,全面教育,创造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要与时俱进,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对素质教育进行界定、厘清,就要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要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的、个性的并带有公民性征的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历史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总结,是哲学范畴里的人类探知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延续。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大。下面,就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体会和尝试与同行和关心素质教育的同仁商酌。

一、求变创新、树立科学的历史素质教育观

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都蕴含在历史知识之中。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探求精神,历史学习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途径。求变创新、树立科学的历史素质教育观,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往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只是讲授历史窗口知识,知识点的连缀,目的在于押题、猜题,并以考试加以检验学习成绩,历史课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没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特别是形成历史思维定势,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与分析事物,从而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历史思维链。日新月异,渐进践行历史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明确教学相长,重视学生的学的过程,注重教学效果,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历史的主体,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互动,如何自觉的与教师教授的历史知识点发生共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道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为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植良好的学风。

二、利用现代教学知识与手段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要有与传统教育相焊接的连续性与转折点。毕竟,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性 从研究人性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目的为“提升人性”,这是既具有理论针对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当今世界,人们对身边物质的追求太在意了,既少去仰望头顶的星空,更少去探索内心的奥秘,对认识自己、提升人性的追求太缺乏自觉了。其实,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不决定于他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也不决定于他所获得的名声,而决定于他所达到的人性的高度,也就是他超出动物性的高度。日本心理学家铃木健二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命运之神都赋予了他一种他人所没有的优秀才能,这种才能有人靠学习来发挥,有人靠聪明来发挥,有人靠英勇来发挥,有人靠温柔来发挥。毫无才能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又说:“消极的成功, 不如积极的失败,必须看到,在失败的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成功的基因。”

在全世界正在展开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育更具个性,是一个共同的课题,这在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课程改革中更加明显。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开设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念基本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当地课程资源的良好开发利用,是综合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以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学方法中、在社会实践中优选劣汰的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我们教师运用各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坏境,历史教学还要有课外教学坏境:乡土教材,野外观察、考察、实习等。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每讲到一个重要历史知识点时,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与挖掘历史知识点的深度,适度出些历史小论文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写作历史小论文,并在自己班级QQ群里进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利用互联网做到在课堂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阅读和积累。另外,小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探求的兴趣与相互探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探讨的机会,一举数得。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利用历史教学特点,注重学生人文与公民教育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德育课教学 法律意识 提高 方法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并要求“加强公民法律意识教育”。教育系统是全国“五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新的精神对教育系统,特别是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即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比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艰巨得多的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就要花大力气,掌握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法律意识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种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寓法制观念教育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之中

实现寓法制观念教育于基础理论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讲清、讲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社会实际和他们自身行为,法制观念才能提高。就学生而言,他们了解掌握法律规范的主渠道是学习法律基础课。因此,教师在向其宣讲法律知识时应做到准确无误。如果因教师的错误表达而给学生以误导,以致他们听从教师所讲而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那真可谓误人子弟。所以法律基础课教师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刻苦专研法律知识,认真备课,力求做到所讲的内容均言之有据,不允许有自行的“合理推断”、“夸张想象”的现象存在。

然而,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提高法律意识的目的。实践证明,理论知识不等于法制意识、法制观念。例如,学生在初中就已知道什么是“违法”,但在学生中仍存在一些违法现象,如打群架、偷窃等行为,还有的学生有矛盾不找老师,而从社会上找人帮忙,这些都是法制意识不强的表现。再如,通过“宪法”的教学,懂得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要求履行的义务有哪些,也具有分析案例的能力,但他们并不一定都能增强宪法意识,更不一定都能依宪办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所谓有意识,就是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和法制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法制意识教育的内容要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系统。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法制教育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抓住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确定各课所要解决的重点。

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要恰当,不应当偏低或过高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提高法律意识的具体要求。法制教育工作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注重实效。例如,进行“维护宪法尊严”的教育,既要讲清大道理,又要提出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的初步要求,如不私拆他人信件、不私自翻动他人物品、不辱骂他人等。这样寓法制教育于理论知识教育之中才会落到实处。

二、寓法制教育于法律基础课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应当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课外活动也是法律基础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寓法制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是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配合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组织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活动,如召开法制班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阅读法制刊物,收看《今日说法》或其他法制节目,观看法制录像,利用班级黑板报开设“法律小百科”园地,举行知行小论文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参加庭审观摩等。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活动后可要求学生谈收获、找差距、定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如参观、访问、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等,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法制观念。

三、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拧成一股劲

学生法制意识提高的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就成为德育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要争取各科教师、班主任和团委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计划要尽可能和学校的德育大纲的实施计划同步,并让班主任、任课教师、团干部了解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计划,以便配合教学内容开展班级、团和各学科活动。如争取班主任、团干部组织学生搞相应的调查活动或召开主题班团会或开展法制征文活动;也可争取在语文课内写相应内容的知行小论文,并搞演讲比赛活动;还可以通过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这样各负其责,各自发挥优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达到教育目的。

第二要争取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同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观念,除了要管校内处,还要管校外。要主动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主动地和派出所、法院、少管所等校外教育单位建立联系,让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有条件的学校可请专业人员作一些法制宣传,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一些误解。这些人员接触的案件较多,法律知识丰富全面,讲起来生动有趣,学生乐意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可接受法律知识。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7篇

1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分析

科学教育的资源很广泛,上至宇宙星空、风雨雷电,下至花鸟虫鱼,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的理智和应变等,可以是所见所闻,还可以是吃、穿、住、用、行等,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践行性等几大原则,在实际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容来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根据一般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1.1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于科学启蒙教育来说我们所称学校教育资源,特指学前幼儿(幼稚)园、中小学办学必不可少的人财物等资源。人力资源是指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组织;财力资源是指各项经费;物力资源指财力的物质化,包括周边环境和可运用的物化条件,如学校的小山、池塘、科技场馆等。学校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相对有限性等特点。

1.2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是泛指可为孩子家庭生活、邻里游戏、自助教习的物质类、精神性各种资源。现代家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舒适的可供儿童实践的环境,对儿童科学启蒙来说都是宝贵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2个方面: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文化、家长学识及早教意识、家教经验与教训、家长的职业特长、业余爱好等等;客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经济、信息条件、生活设施,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物品、器具以及的职业场所等等。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丰富性、随机性、整合性等特点。

1.3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广义上泛指一切影响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有机构成;狭义上则指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及相应的人、财、物、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等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体育馆、运动场等场馆,戏院、电影院、陈列室、书店、音乐厅等设施,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专家等科教文卫体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宫、文化宫、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各类设施等工(会)青(年团)妇(联)社(区)系统社会教育资源;科技协会、“关工委”等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灵活性、公益性等特点。

2优化资源配置践行科学启蒙教育

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科学启蒙教育异彩纷呈,资源利用需要一定的机制保证。学校要形成完整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高效开发利用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其一,在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按照“就近选择,注重体验”原则,有机地融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特色;其二,研究家庭、社会资源各自特点,积极主动引导带动家长、社区有效开展科学启蒙;其三,发邀请函倡议书、颁导师证辅导员制、教育基地挂牌等,激励倡导家庭、社会科学教育活动长期有效运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也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机制”、科学管理“互动机制”,实施活动“安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形成三方互动、沟通机制,创建科学启蒙教育工程,三方拧成一股绳,使科学启蒙教育资源更丰富、达到最优化。

2.1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立体开发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校园从来都是教育的主阵地,在科学启蒙教育中也是应有之义,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教育从源头抓起的战略思想。从考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法规上赋予中小学科学教育充分的重视,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应该从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高度出发、担当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建设科技教育为主线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班级板报、壁画、宣传栏在科技教育中的文化氛围作用;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注重科技知识、技能的渗透,体现示范性;活动课、教育实践中注重科技能力的培养。善于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过程;善于组编和运用科学启蒙教育教材;善于组织学生的兴趣志趣;善于及时吸取与处理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丰富科技启蒙教育教学系统。如在科技小著作教学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科技生活”、“深刻感受科技生活”、“淡化作文的难度,强化写作的吸引力”、“激发写作兴趣”。“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真正的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兴趣从来使教育事半功倍,我们应增强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打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争相小发明。

2.2助力家庭教育社区科技大气候,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启蒙教育强调家校互动,重视家庭教育资源。革除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广而不深的弊端,从立足实践的角度诠释科学,旨在对科学启蒙教育做清晰的界定,减少教学中的混乱与困惑,在校园资源观落伍的同时,家庭、社会资源观也面临挑战。应该走出思想误区,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胜任,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功效。应树立共同教育的大教育观,本着“立足校园,放眼社区”的思想,敞开教育之门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密切家校联系,优化了科学启蒙教育同步化。将家长与幼儿的合作成果通过展示栏宣传壁一一展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自我、突出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首先,开拓视野,着眼于科学启蒙教育所有领域,充分利用校园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内涵及意义;其次,担当主角,教师作为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者及领航人,对指导协助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有不可替代的责任。走进社区深入研究、精心梳理丰富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启动立体化开发利用措施,使之切合教育实际。

2.3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深度开发利用资源学校根据科学启蒙教育的实际需要,鼓励各科教师进行合作,针对同一教育主题,从多学科角度多维度解读。比如对于“运动”,物理老师侧重力与速度;生物老师侧重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的肌肉和骨骼运动机理;化学老师则可以从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分析。多学科背景、各异的思维方式,协同合作进行启蒙将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得益彰,拓展视野、变换视角、活跃思维。“请进来”——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进校园;“走出去”——学校走出校园,依托社区、家庭全方位、宽领域开展科学启蒙。在家里,学生可充分利用生活用品、废旧品,物尽其用,添置必备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磁铁、锤子、钳子等,在教师适当方式(网络、电话、家访等)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零起步、低成本、大智慧、促成长”的科学探究,开展“身边的”、“透明的”、“动手的”、“好玩的”、“探究的”科学实验,使科学教育渗透于家庭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在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体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在社区,则依托科技启蒙教育主题教育资源,组织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究实验,如自制电铃、风车、望远镜、放大镜,制作标本等小发明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科技实践活动,如走进大自然进行科技采风、观察天象、生物奇趣,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小论文、科普小调查活动。

2.4建构少儿科技乐园,优化科学教育资源科学启蒙教育应该树立少儿科技乐园的理念,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拓展了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科学启蒙教育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典范。通过形式多样、系统协调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少儿科技乐园的创建,优化资源,进行全频道、满波段、立体化寓教于乐。学校少儿科技乐园,应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育特点以及教学实际,确定内容、活动项目,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发展想象、训练手艺、培养能力;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增加校园教学效益,甚至因势利导探索独具特色的教育途径,师生共同在“做中学”(做玩具、做发明、做教具、做学具、做探究、做实验)、“玩中学”(玩数理化、玩地理、玩生物、玩电脑);要一如既往关切学生的好奇心,多呵护、不打击,多鼓励、不言弃;善于捕捉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及时给予展示彰扬交流,激发学生享受教育、分享荣誉、树立志趣;要突出科学启蒙教育本质,以探究为主,启发思考,发展科学素养。在家庭少儿科技乐园,确定乐园活动项目要贴近少儿生活,精心设计主题内容,有序开展实践;教师、家长应当与孩子共同参与一起分享;引导孩子爱护环境和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以激发爱美创造美得情趣。亲子在家庭少儿科技乐园共享“玩、学、用、做科学”,营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探究氛围,激趣志趣,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撒播科学种子,为其科学思想、科学概念、科学观念夯实基础。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根据客观实际,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选择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变换多趣、方便实践的资源。以体验性探究性活动为主,确定开放度高、容易入门的社会主题内容,增加少儿科技乐园设施,增强科学启蒙教育多样性时效性。随着社区一批科普场所(科技馆、青少年宫、科普园)的建成与运营,社区少儿科技乐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区少儿科技乐园利用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感悟与熏陶,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时空上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补充。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8篇

一、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要求

1.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性,又要有现实性。

教材知识的主体,是指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对于教材知识主体的把握,有利于认识学科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现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现实性决定了历史学科具有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又要兼具时代气息;既要有历史价值,又要关注当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变化的趋势;既要与教材进度基本同步,也可以把目前史学界的热点、焦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好的题目的设计,能使学生在探讨对现实社会借鉴意义较大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价值的亲身体验。题目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拟。

如“我看武则天”、“西欧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为何不同?”、“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剖析中国科举制度利与弊”、“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究竟是什么”等。

2.必须以兴趣为前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在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也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成功。

如在学习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的意义时,由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但如何让学生加深理解呢?可以让学生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国,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3.必须以“疑”为依据。“疑为思之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所以,探究性问题设计的依据就是“疑”。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从“疑”入手,经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辩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

1.具有了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就历史学习而言,收集资料是学科能力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住处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2.初步培养了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这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自然地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于学习中。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非智力因素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处于导向地位,因此思想政治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学生知识的长进、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都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予以灌输、点拨和指导。这样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既重视知识传授又注重发展能力转变;由只把学生视为教育的客体向学生既是教育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转变;由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转变。

那么该如何注重实效呢?

(一)要求教师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备课

备课的过程中应有双基目标即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能力目标,还应有能力目标和道德情感目标。三者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样,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而教师备课负担却加重了。

(二)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自身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应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对教材中重点、难点能够化整为零,分层次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而不使学生感到枯燥和困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学生的思想活跃,在教学中应针对教材与社会实际,提出一些热点问题,如“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商品社会人性本私”“对于金钱的看法”等问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组织他们自己动手撰写小论文,使他们在学会知识基础上达到“会学”的目的。只要是有助于增长学生能力的方法都可以一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创造条件去学会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便随时应用。

(三)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力量

教师育人更应注重自律。教师言不由衷、言行不一也将成为德育教育的大患。因此,教师应该以德育德,以美育美,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增加教育魅力。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

教育教学表明:一个人成才,要靠他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在成才上起决定作用。因为理想、情感、道德、意志不仅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也是一个人学有专长、精益求精、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

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要求政治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去努力尝试。

(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竞争观念、法制观念。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企业兼并、破产、职工下岗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最终使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识不断更新、全面成才,才能适合未来需要,这样就会激发其内在动力主动去学习,提高全面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挫折感意识

从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失败说起,点拨学生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一个人只有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所成就,摆脱挫折困惑,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理想实现而努力。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分析我国的就业市场需求变化,正视我国岗位拥挤现状,充分认识到我国第三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基层企业、农村的有大量就业机会。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创造素质教育氛围。政治课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析探讨,也可以开座谈会,请学生家长以及本校小有成就的毕业生谈其成功之道,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正面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教育他们应用发展眼光看世界,而不应局限于眼前的小范围内。

教师自己不仅要经受住严峻考验,自觉抵制社会负面影响,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去拼搏、去进取。事实证明,教师在学校教育的作用大大强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着重于学校教育,同时,应注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的配合,做到以点代面,全面教育,创造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

社会教育小论文范文第10篇

但长期以来,历史学习我们只是学习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却很少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学习地方性的历史。

“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才能热爱脚下这片土生土长的土地,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学生学习本地方史,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故乡的历史情况,积极地投身到本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而且还可以由近及远,通过地方史的学习更好地学习,掌握祖国的历史,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更加有利于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地方文化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学生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着历史的痕迹。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很多学生是听着祖祖辈辈的历史故事长大的。每当他们的父辈跟他们讲述他们的往事,家乡的往事,拿出他们的老照片,用过的旧家具。实际上学生们也正在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兴味。他们每天与生活中的历史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学习地方文化史,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

因此,对于地方文化史的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开展参观历史遗迹,访问革命前辈的课外活动。

参观访问,是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历史博物馆、实物展览馆和史事实地进行参观访问的活动。活动中可以访问历史名人后代、熟悉某个历史阶段情况的老人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历史实际或社会实际,受到生动而具体的历史教育和实践的锻炼。这样,学生对学历史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海南省人杰地灵,家乡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藤桥墓群等等。变概念的历史为感性的历史,由感性入手,寓理性于感性之中,焕发历史课本本该有的引人入胜的魅力。每当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纪念地时,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那血与火辉映的鏖战画面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便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顿时,神圣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爱乡责任感油然而生。

采访革命前辈,也是开发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如:我在讲《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一框内容时就邀请了新四军前辈到校来作报告,给我们学生讲述他的长征经历,吃的是草根,穿的是蓑衣,还要开展残酷的游击战争,那艰苦的经历一幕幕地用他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加深了对党和人民的感情。这种采访活动又是一次对学生艰苦奋斗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勤俭建国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编写地方历史小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身边的历史”等。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杰说过:“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学生将参观访问中获得的素材,按时间顺序整理成资料卡,定期在校刊“历史与社会园地”选登。同时,教师结合写作课指导学生练习写“历史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身边的历史”。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收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史论结合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与深刻性,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疑点,举行地方文化历史演讲会,激活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会演讲赛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之一,因为它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学生很感兴趣。这项活动布置后学生几乎会尽一切可能地利用报章杂志、小说、戏曲、史志、网络等查找资料,甚至还可能会去调查了解咨询讨论。如此,学生的知识增长会非常快,也培养了学生了解参与社会,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等。有些思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还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其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如红色娘子军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的故事等。

学生在演讲中既锻炼了口才,又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演讲赛后我们会组织学生交流体会和收获。获奖的没获奖的在交流会上对他们如何去搜集、调查的方法经验,或者所遇趣事等都会津津乐道,大家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在快乐中既受到了教育,又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

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历史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分析v史问题的基本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评述能力。对初中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和收集历史资料,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

上一篇: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